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中国景德镇现代陶瓷大展为鹿特丹夏日添风采

中国景德镇现代陶瓷大展为鹿特丹夏日添风采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1-05-25

景德镇古代瓷器。

中新社巴黎七月二十二日电鹿特丹消息:为期一周的中国景德镇现代陶瓷大展已在荷兰鹿特丹揭幕,适逢鹿特丹夏日嘉年华狂欢,古色古香的中国陶艺文化将为该市的夏日活动增添异域风采。

这次展览在鹿特丹闹市区的世界贸易中心大楼举行,展览计划进行到本月三十一日。

今天来自荷兰的消息说,比足球场还大的展厅里,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各式陶瓷工艺品,观赏选购的游客在那些一人多高的花瓶箭筒中时隐时现,宛如在“瓷海”中畅游。

据介绍,这次来鹿特丹展览的瓷器几乎囊括了现代景德镇陶艺大师的作品,品种有一千多种。为了让荷兰人更好地领略的艺术魅力,七名工艺师加盟展团,亲临鹿特丹授艺。www.TAoCI52.com

展团团长余耀华特别介绍了陶艺大师梁丰琴创作的“松鹤同春”大屏风,这幅两米多长的瓷屏风花了工艺大师半年的心血。另外一件“千件重彩莲子缸”也是难得一见的精品之一,这个瓷缸集现代景德镇艺术陶瓷制作的大成。虽然古代的景德镇已经将瓷艺发展到一个高峰,但现代的大师艺人们仍然不断在创作技巧及制作工艺上推陈出新。

这次展出的陶瓷品既有可供荷兰公司机构、餐馆酒店摆设的大型陶艺术作品,也有不少适合家庭的精美小摆设,来参观的顾客,几乎没有空手而归的。余耀华说,开展没多久,一些华侨华人已是数次光临,生怕心目中的精品被别人捷足先登。一些荷兰公司也在洽购如“超万件剑筒”之类的大型陶瓷艺术展品。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景德镇再添国家工业新型化陶瓷产业基地


龙年新春伊始,记者从工业园获悉,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对第三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已按程序完成相关评审工作,并通过审核公示,由工业园区申报的国家陶瓷产业基地名列其中。这一申报成功不仅意味着千年瓷都继荣获国家陶瓷科技城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陶瓷新材料及制品产业基地之后,又喜添了一个“国字号”——国家工业新型化陶瓷产业基地,标志着瓷都景德镇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陶瓷发展优先中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据了解,国家陶瓷产业基地建成后,将形成单一园区陶瓷产业规模最大,资源利用水平最高,产业体系和链条最完整,创新能力最强,单件工业增加值能耗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陶瓷产业发展规模可以得到进一步壮大,到2014年,陶瓷产业发展规模可达到420亿元,形成综合实力国内领先的结构陶瓷、功能陶瓷元器件高技术陶瓷产业集群,集群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日用及建筑卫生陶瓷、日用陶瓷单件价值、建筑卫生陶瓷单件价值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形成以创意设计为主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构建起以产业价值链为纽带的产业体系。

中国近现代及当代瓷拍品亮相景德镇


为让广大收藏爱好者近距离感受名家名瓷风采。11月18日至20日,国内知名拍卖公司——北京匡时将在景德镇市御窑博物馆举行近现代及当代秋拍当代瓷专场精品展。

据了解,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大型艺术品拍卖公司,北京匡时在2011春拍中取得了总成交价4094万元的良好业绩。其中多件近现代及当代瓷打破作者个人拍卖纪录。“青花大王”王步的《青花嬉禽图笔洗》以713万元成交获得头筹,打破个人作品拍卖纪录;张松茂的《和靖咏梅》瓷板以494.5万元成交;另一件张松茂1973年特殊社会背景时代下创作的粉彩山水瓷板《革命圣地井冈山》瓷板以368万元成交。

2011秋拍大幕即将拉开之际,北京匡时将从本次当代瓷专场140余件精品拍品中精选出了一系列受到渊远影响的代表作品,共四大特色专题,分别是民国瓷精品专题、花鸟画瓷绘名作专题、红色经典瓷专题和当代名家专题。其中当代名家专题既有王步、毕渊明、田鹤仙等已故陶瓷艺术名家的存世力作;也有王锡良、张松茂、李进、陆如、王恩怀、王隆夫、李小聪、王芝文、李菊生、何炳钦、宁钢、李林洪等当代陶瓷艺术大师的精品佳作亮相,呈现给广大收藏者。

游历景德镇 感受中国陶瓷文化


游历景德镇 感受中国陶瓷文化

景德镇历史悠久,千年窑火不断。“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汉唐以来以盛产陶瓷而著称于世,景德镇在明代时就与河南朱仙镇、湖北汉口镇、广东佛山镇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镇。

景德镇

说起景德镇当然离不开陶瓷,但只有到了景德镇才能感受到陶瓷的无穷魅力。在景德镇可以看到距今一千多年历代的民窑、官窑,其中规模巨大的龙窑遗址,还有全国独一无二的瓷乐表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在古窑博物馆还是在窑里古镇,只要你一低头,可以看到脚边都是各式各样碎瓷片,当地人说,景德镇是建在一千多年大小瓷窑留下的瓷器上面。因此,毫不夸张的说,我们是踩在历代遗留下的古董碎瓷片上旅游。

景德镇因烧制皇家御瓷名扬天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皇帝年号命名的城镇。是称雄瓷业千年的中华瓷都。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的小写就是瓷器的意思,CHINA的英文发音源自景德镇的历史名称昌南,这座城市的一切都突出了景德镇瓷器在世界的影响和地位以及她本身的陶瓷文化底蕴。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这里陶瓷的品质,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是流行音乐中透出的对她的眷恋,在景德镇的街道上游走,随处可以发现,配以青花为主色的瓷柱路灯、瓷窑模型,无处不彰显瓷都的底蕴与个性。茶花是景德镇的市花,叶浓绿而光泽,花形艳丽缤纷,一如这个城市,秀外慧中,绚丽却不轻浮;人杰地灵,厚重却又灵秀。

景德镇所产的瓷器具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謦”的独特风格,举世无双,且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郭沫若曾赞曰:“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

景德镇陶瓷馆

景德镇陶瓷馆是一座陶瓷专业性博物馆,收藏景德镇历代陶瓷珍品18000余件,系统展示景德镇的瓷业发展史。参观完毕后,可顺路到附近的陶瓷大世界,陶瓷大世界是综合型陶瓷大市场,是景德镇高档陶瓷艺术珍品展示、观赏、购物、艺术交流及旅游观光的理想场所,参观时间约1.5小时。

陶瓷历史博览区

陶瓷历史博览区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由陶瓷历史博物馆和古窑组成,有历代古陶瓷珍品陈列,也有传统镇窑展示和手工成型制瓷工艺演示,还有瓷碑长廊、祖师庙、天后宫、古窑群、风火仙师、致美轩等景点,参观时间约2小时。

景德镇“科教兴市” 为陶瓷发展推波助澜


近年来,景德镇市以实施国家陶瓷科技城区域创新试点工程为契机,建设了以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核心的陶瓷研发基地,以学院为基础的陶瓷人才培养和教育基地,以工业园区、火炬计划新材料及产品产业基地为基础的陶瓷产业化基地,通过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加强技术创新,走出了一条切合景德镇市实际,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陶瓷传统产业的新路子,推动了陶瓷产业快速发展。陶瓷产业总产值由前几年的20亿元发展至突破了100亿元,陶瓷规模企业数量突破100家,逐步形成了大陶瓷格局,实现了日用陶瓷、建筑陶瓷、卫生涪具陶瓷、高技术陶瓷、艺术陶瓷“比翼齐飞”的局面。

景德镇被确定为“国家陶瓷科技城”之后,以工业园区、火炬计划新材料及产品产业基地为基础的陶瓷产业基地成为吸引企业投资和规模发展的热土。2010年新引进项目16个、新投产企业8家、新开工企业10家、大规模以上陶瓷企业达107家。以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核心的陶瓷研发基地成为创新科学技术和孕育成果的源泉,先后与22家国内外企业建立了横向技术转让和合作关系,并将技术成果进行产业化推广。

据统计,共签署技术开发(委托)、技术转让合同50多项、纵模向科研经费4200余万元,尤其是在陶瓷与艺术设计领域产学合成果取得重大突破,合同经费达1700余万元,创历史之最。以为基础的陶瓷教育基地成为培养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的温室,以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及景德镇高技术陶瓷国际论坛、中国城等为基础的陶瓷交流基地成为打造科技合作成果展示的平台。

去年4月14日,江西省首个陶瓷产业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景德镇市正式成立。该联盟致力于江西省陶瓷产业技术的创新与技术进步,聚集并整合省内外相关科技资源,形成联盟内成员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的机制,以创造知识产权和重要标准为目标,以创新产品,改进工艺,节能减排为重点领域,解决江西省陶瓷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及共性问题,提升联盟成员技术创新能力,推进陶瓷产业技术进步与升级,全面提升陶瓷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景德镇市还积极发挥科技会展作用,推介陶瓷科技成果。近年来,在南昌举办的中部博览会上,景德镇市组织了10多项科技成果进行推介,其中大多数为陶瓷科技成果,在深圳高交会上,景德镇市组织了纳米环保陶瓷刀、剪切模高频谐振器用压电陶瓷材料及元件产业化等6个高升技术项目参中高新技术成果展,引起良好反响。

此外,在陶瓷科技工作中,院地科技合作进一步加强。景德镇市与中科院南京分院的科技合作从单一的陶瓷领域拓展到飞机、汽车、机电一体化等多个领域。目前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传热传质研究中心与景德镇神飞特陶有限公司的“高性能毛细微槽冷却装置”项目正式开展合作。景德镇陶院充分发挥本院人才优势、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工作。近几年来,先后有4个项目与国外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的合作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还是多到景德镇看看为好


山东济南召开的“首届中国民间元青花藏品研讨会”早已落下帷幕,但是有关这次会议得失的讨论却不断见诸报端和网络。能引起人们如此关注的会议无论其直接成果如何,起码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会议召开期间,正值景德镇国际陶瓷文化交流中心举办第二期古瓷鉴定研修班,元青花的鉴定与辨伪也是其中研修的重要内容之一。本人作为中心的负责人,无法参加济南的会议,愿意结合研修班中涉及的内容,谈点个人的意见。

元代景德镇的青花瓷特别是所谓“精品大器”,即通常所说的“至正型”元青花,烧造数量不多,时间也不长,其中还包括元末(1361年以后)朱元璋势力范围控制时期。从造型和装饰风格看,这类瓷器主要是销往伊斯兰地区,国内对青花瓷的认识并不看好,如明初曹昭《格古要论》就说:“近世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且俗甚!”但也不是绝对的,元青花作为日用瓷,除外销以外,在国内必然也会部分流通,这从建国后国内窖藏、墓葬出土的典型元青花可以得到证明。传世的(元青花)民间收藏也不能排除,如上世纪70年代景德镇陶瓷馆从江西丰城县征集的元青花缠枝花梅瓶以及各地博物馆馆藏元青花的报道,多是民间征集的。但是可以肯定,这类民间收藏的传世品,数量极为有限,而且其收藏下限必须是上世纪70年代以前,(20世纪)70年代以后收藏元青花,则必须有高超的辨伪能力和准确掌握其流传序列,否则,上当受骗没商量!

收藏心理学告诉我们,当收藏者得到一件可心的藏品时,往往都会激动不已而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忽略或者不情愿去找破绽,甚至人为地造出种种“理由”维护其藏品的可靠性。其实这是文物收藏的大忌。济南会上专家与藏家意见分歧,就反映了这种心态。有一种说法认为,精品元青花是无法仿制的,这是一种误解。上世纪80年代以后,元青花是景德镇仿古者的主攻对象之一,高仿品从胎釉、造型、厚薄、底足、纹饰、青花发色特征等等,无一不仿而毕肖,并造就了多位元青花仿古高手,连专家往往都难辨真假。马来西亚一位著名收藏家魏先生就辗转收藏了一大批元青花,后转销美国被发现为伪品而遭官司之苦,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专家、鉴赏家的意见可以听,但要作具体分析。例如专家在辨伪中找规律时,有时会将个别现象当成普遍规律,有时又刻意强调真品工艺上的完美性而贬低仿品。实际情况是,真品有高低粗细之分,仿品也有高低粗细之分,古瓷辨伪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景德镇的仿古高手,大都磨练成了古瓷鉴定专家,你掌握的鉴定要诀,他也同样知道,并在仿制中予以关注和克服,只是掌握的分寸不同而已(有的是现代制瓷工艺的局限性),也许从中就会留给我们很多破绽让我们去识破。

笔者十分不解,作为元青花的原产地和膺品发祥地的景德镇,有关它的研讨会却数次远离景德镇召开。与会者或走马观花来过景德镇,或仅仅在书本上了解景德镇,对陶瓷生产状况缺乏感性和理性认识,如何能将研讨会引向深入?所以,笔者热忱希望有志收藏元青花的朋友们多到景德镇来看看。景德镇国际陶瓷文化交流中心愿意为他们提供方便,甚至承办类似的研讨会或研修班。我们可以邀请全国知名的古陶瓷专家讲课,更可以组织仿古瓷高手讲课和现场表演,还可以将真品和膺品进行对比研究,帮助大家找出膺品的破绽,这样可能会有更大的收获。

“灼烁重现:十五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大展”侧记


灼烁之光,终将熠熠生辉。在过去的几百年间,一度没有人知道15世纪中期,即明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瓷业的生产状况究竟如何。而与之相对的是,其前朝宣德和后朝成化正好是两个制瓷高峰,愈发增加了15世纪中期瓷业的神秘色彩。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那时候的官瓷产品不书年款,亦很少有官方文献记载,重要的民窑产品也缺乏断代依据,使得当时的瓷业发展情况不为人所知,甚至一度被人称为‘空白期’。”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江建新向记者解释了瓷业“空白期”的来由。

那么,15世纪中期的瓷业究竟是怎样的呢?5月28日,由上海博物馆与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灼烁重现:十五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大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以景德镇御器厂发掘出土的器物以及上海博物馆的藏品为主,并向国内外26家博物馆、考古研究所借展富有代表性的作品,展品总数达285件,揭开了长期笼罩在“空白期”瓷器上的神秘面纱。

走入展厅,一口高65.5厘米、口径56.5厘米的“青花云龙纹大罐”便映入眼帘,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上海博物馆研究员陆明华介绍,如此体量的正统传世龙缸,目前仅见上博一例,非常珍贵。1988年,景德镇御器厂曾出土不少龙罐残片,其修复的其中一件也在展览中展出。

此次展览分为“华章再现——皇家气概官用瓷”、“还原历史——御器厂出土实证”、“亦官亦民——分封藩王遗留物”、“怡然文风——质朴无华民窑瓷”四个部分,全面涵盖了正统、景泰、天顺三个朝代,首次将海内外15世纪中期的官窑、民窑代表性器物大批量集中展出,填补了相关展览的空白。此次展出的窑址出土品全部经过修复拼接,恢复了原形,其完整程度更胜以往,绣墩、瓷枕等亦是第一次以全貌示人。

据江建新介绍,“空白期”瓷器研究重回视野,主要得益于田野考古取得的重大进展。1988年,景德镇珠山明代御器厂旧址发现了正统朝烧造遗存,出土一批瓷器标本,其中最重要的就包括一个大龙罐碎片,可与上博传世的“青花云龙纹大罐”形成对照。2014年又发现了属于正统到天顺时期的地层,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重要瓷器标本,“空白期”的面貌逐渐变得清晰。

“我们景德镇这次展出的器物均为这两次考古发掘的成果,有的已在传世品中找到相同或相似的器物,但也有很多器物不见产品传世,如大绣墩就是这一时期的特殊形制器物,体量大,画工精细。青花瓷枕的纹饰也非常精美。”在江建新看来,15世纪中期的景德镇官窑不仅将永宣两朝遗留的烧造技术发挥了出来,更为后世成化年间斗彩烧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15世纪中期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

此次展出器物除正统到天顺的皇家官瓷,以及景德镇的考古出土品外,分封藩王定烧产品和民窑瓷器也是亮点。展览的第三部分主要展出了全国各地与藩王有关的墓葬和遗址中出土的属于15世纪中期的景德镇瓷器,这些器物有的是官样产品,但质量略逊于官窑器,有的则明显属于民窑风格。第四部分主要展出了15世纪中期墓葬出土供器和生活用品,展品有精粗两种,其中上等产品的纹样题材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制作精湛,堪与官瓷媲美。

景德镇陶瓷


景德镇地区的制陶业“始于汉世”(东汉,公元25-220年),此时的陶器“质甚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只供迩俗粗用”,并不远销。因此,影响所及,极为有限。

景德镇地区“水土宜陶,陈(陈代公元557-589)以来土人多业此,镇陶自陈代以来名天下。”东晋(公元317-420年)时人赵概对景德镇陶瓷的釉胎配制,成型和焙烧等工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发展景德镇由陶至瓷的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制瓷师主”,立庙奉祀。南北朝时,陈至德年元年,京城兴建宫殿,陈后主诏新平镇烧制瓷础进御;隋(公元581-618年)大业中,新平镇制成“狮象大兽两座,奉于显仁宫”,至唐(公元618-907年)、五代(公元907-960年),景德镇陶瓷已开始名扬天下。“陶窑,唐初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称假玉器”,“镇钟秀里人陶民所烧造”,“陶玉携瓷入关中,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扬天下”,“霍窑,窑瓷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润如玉,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当时呼为霍器”。邑志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诏新平民霍仲初等制器进御。”据考古发现,景德镇五代窑址颁布甚广,有十八处之多,尤其是延续六、七百年之久的湖田古窑址,规模最大,影响甚远。这些窑址都烧青瓷和白瓷。青的色调偏灰,白的色调纯正。而且,白瓷胎质细密,透光度较好,其烧成温度已达1150-1200℃,孔隙度为0.8%,胎体白度达70%以上。器物主要有盘、碗、壶、盒、水盂等,以盘碗为主。这说明,五代时的景德镇以她为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从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和“南青北白”的格局,对于宋代青白瓷的制作,对于元、明、清瓷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宋代,景德镇瓷器以灵巧、典雅、秀丽的影青瓷而着称于世。这种影青瓷(青白瓷)是在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烧造成功的。影青瓷瓷胎加工精致细腻,有“素肌玉骨”之誉,釉色白里泛青,青中有白,莹润如玉,加上釉下瓷胎刻有各种精细的花纹,三者互相结合,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颜色比琼玖”的影青瓷。其具有精细秀丽,清澈典雅,“光致茂美”的卓约风姿,成为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极其珍贵的品种,从而使得景德镇跻身于宋代名窑之林。

宋代景德镇制瓷业已呈现繁荣局面,据考古发现,宋代窑址分布多至30处,有窑“三百余座”,陶瓷的器型也发展到数百种之多。宋代的景德镇不仅烧造出了温润如玉、品种繁多的影青釉刻花瓷,而且成功地烧造出大批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影青釉瓷雕和仿造出了多种颜色釉瓷器。

景德镇陶瓷史


景德镇地区的制陶业“始于汉世”(东汉,公元25-220年),此时的陶器“质甚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只供迩俗粗用”,并不远销。因此,影响所及,极为有限。

景德镇地区“水土宜陶,陈(陈代公元557-589)以来土人多业此,镇陶自陈代以来名天下。”东晋(公元317-420年)时人赵慨对景德镇陶瓷的釉胎配制,成型和焙烧等工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发展景德镇由陶至瓷的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制瓷师主”,立庙奉祀。南北朝时,陈至德年元年,京城兴建宫殿,陈后主诏新平镇烧制瓷础进御;隋(公元581-618年)大业中,新平镇制成“狮象大兽两座,奉于显仁宫”,至唐(公元618-907年)、五代(公元907-960年),景德镇陶瓷已开始名扬天下。“陶窑,唐初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称假玉器”,“镇钟秀里人陶民所烧造”,“陶玉携瓷入关中,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扬天下”,“霍窑,窑瓷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润如玉,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当时呼为霍器”。邑志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诏新平民霍仲初等制器进御。”据考古发现,景德镇五代窑址颁布甚广,有十八处之多,尤其是延续六、七百年之久的湖田古窑址,规模最大,影响甚远。这些窑址都烧青瓷和白瓷。青的色调偏灰,白的色调纯正。而且,白瓷胎质细密,透光度较好,其烧成温度已达1150-1200℃,孔隙度为0.8%,胎体白度达70%以上。器物主要有盘、碗、壶、盒、水盂等,以盘碗为主。这说明,五代时的景德镇以她为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已的地位,从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和“南青北白”的格局,对于宋代青白瓷的制作,对于元、明、清瓷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宋代,景德镇瓷器以灵巧、典雅、秀丽的影青瓷而着称于世。这种影青瓷(青白瓷)是在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烧造成功的。影青瓷瓷胎加工精致细腻,有“素肌玉骨”之誉,釉色白里泛青,青中有白,莹润如玉,加上釉下瓷胎刻有各种精细的花纹,三者互相结合,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颜色比琼玖”的影青瓷。其具有精细秀丽,清澈典雅,“光致茂美”的卓约风姿,成为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极其珍贵的品种,从而使得景德镇跻身于宋代名窑之林。

宋青白瓷刻花注碗

宋代景德镇制瓷业已呈现繁荣局面,据考古发现,宋代窑址分布多至30处,有窑“三百余座”,陶瓷的器型也发展到数百种之多。宋代的景德镇不仅烧造出了温润如玉、品种繁多的影青釉刻花瓷,而且成功地烧造出大批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影青釉瓷雕和仿造出了多种颜色釉瓷器。

元代景德镇成功地烧造出青花瓷和釉里红瓷,这是两种极具特色和名贵的品类。青花着色力强,呈色稳定,纹饰永不褪脱,且风格幽靓典雅,素净秀丽。光润透亮的青花釉与素雅明净的白胎巧妙配合,互相衬托,颇具中国水墨画之特色,并且标志着由素瓷转为彩瓷的新时代的到来;元青花以其多层次,满画面,主次分明的装饰特征和以彩绘为主兼刻、划、印花的装饰技法,为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釉里红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瓷器,烧成难度大,色彩艳丽,以至于到今天它还是一个极其珍贵的瓷器品类。釉里红可以单独装饰瓷器,亦可以与青花结合,称作青花釉里红,两者相映生辉,极其名贵。

元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

在高温颜色釉的烧制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设立于1278年的浮梁瓷局掌烧的“枢府”瓷,胎体厚重呈失透状,色白微青,恰似鹅蛋色泽(又称“卵白釉”)。这种洁白润泽的枢府卵白釉,是青花和釉里红等彩瓷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为以后釉上彩瓷器和明初“洁白”瓷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其它色釉如红釉、蓝釉、金釉等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对各种呈色剂的发色规律已有熟练的掌握,使景德镇瓷器装饰异彩纷呈,从而结束了元代以前瓷器的釉色主要是仿玉类银的局面,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明时的景德镇官民竞市,“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景德镇真正成了“天下窑器之所聚”之地。除了在继承前代技术并发扬光大的种类烧造方面外,明代景德镇还消化和吸收了各大日益没落的著名窑场的优秀技艺,并广采博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创造了许多新的品种、新的造型、新的装饰,真正是“开创了一代未有之奇”,而所有这些创新,不仅造就了明代景德镇在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地位,而且光照千秋,辉映千古。

明洪武 青花缠枝莲大罐

永乐时,景德镇成功地烧出了玲珑瓷,到成化(公元1465-1487)年间,又造出精细的青花玲珑瓷,玲珑瓷碧绿透亮,青花青翠幽雅,融为一体,引人入胜。

大龙缸和薄胎瓷的烧造成功,是明时景德镇瓷业高度技术成就和制瓷技师惊人智能的体现。大龙缸,直径高度均达70厘米以上,通身饰以五爪龙须,形制巨大,气势宏伟,荘重肃穆,为帝王专用之物,他人不可僭越使用进而更现它的神秘。薄胎瓷的制作,从另一个方面显示了制瓷技师的艺术匠心和智能,最薄最细的薄胎瓷器,其厚度只0.5毫米,最厚的也只有1毫米,真正是“胎薄如纸”。

以成化閗彩为代表的彩瓷,是我国陶瓷史上空前的绝作。创于成化时期的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閗彩工艺,开创了我国彩瓷的新时代。成化时期的閗彩,釉上色彩一般都有三、四种,多者达六种以上,而所施色彩的特征又极其鲜明,比单纯的釉下彩或釉上彩更加绚丽,给人以争奇斗艳,美不胜收之感。至嘉靖(公元1522-1566年)、万历(公元1573-1619年)年间在成化閗彩的基础上创出了青花五彩,改变以閗彩中仅青花是构成整个图案的决定性的主色地位,而使青花只是构成整个图案的一种颜色,青花和红、黄、绿等色处于一样的地位而没有主从之分,这就大大丰富了青花五彩的表现力,呈现出以红、淡绿、深绿、黄、褐、紫以及釉下蓝色为主突出红色的局面,嘉靖、万历彩瓷也就以图案花纹满窑,色彩浓艳深翠而行于世。明代彩瓷还有白地绿彩、青花红绿彩和釉上五彩以及填彩、金彩等等,素三彩也较为出名。

明代景德镇的高温单色釉(烧出温度在1200℃以上)和低温单色釉(烧成温度在1200℃以下)瓷器都有很大发展。白瓷的制作,明代各朝都有烧造,各臻其妙。永乐的洁白甜净;宣德(公元1426-1435)的汁水莹厚如堆脂,光莹如美玉;嘉靖的纯净无杂;万历的透亮明快;无不使人叹服称奇,爽心悦目。明代单色釉最具突出成就的还有永乐、宣德的红釉和蓝釉,以及成化孔雀绿和弘治(公元1488-1505年)黄釉。明永乐时的鲜红器亦称“祭红”,釉厚如脂,光莹鲜艳,有“永乐之宝”之誉,赢得“永器鲜红最贵”的评价。宣德年间的宝石红釉又比永乐鲜红釉更胜一筹,釉汁晶莹似红宝石,胎质细腻坚致,极其名贵。明代的蓝釉瓷器,在宣德时烧造较多,后人把它和白釉、红釉相提并论,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

清代前期的景德镇制瓷业,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无论是产品造型、装饰技法、还是装饰题材、装饰风格,都达到了“参古今之式,运以新意,备诸巧妙,于彩绘人物、山水、花鸟,尤各极其胜”的极度繁荣境界,制瓷技术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此时的景德镇“延袤十余里,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万,借此食者甚众,候火如候晴雨,望陶如望黍垛”(唐英《陶人心语》),“利通数十省,四方商贾,贩瓷者萃集于斯”。与明代一样,清代也是官窑民窑并存共荣,并且均有名窑精品。

清 雍正 粉彩八桃天球瓶

清代前期的御窑厂,名窑辈出,创新层出不穷。康熙年间著名的官窑有“臧窑”、“郎窑”。康熙年臧窑,“厂器也”,为督陶官臧应选所造。臧窑的主要成就是单色釉,但青花、五彩、素三彩、釉里红均极为精巧。康熙青花色彩艳丽纯净,莹澈明亮,层次分明,有“青花五彩”之誉,别具风格而“独步本朝”,尤其是民窑青花更为清代青花的典型代表;康熙五彩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而成了彩瓷的又一个转折点,基本上改变了明代釉下、釉上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占主流地位的局面,而且,随着色彩的增多,金彩的运用,突破了明嘉靖在樊红、霁红等地上描金的单一手法,而使康熙五彩鲜艳富丽,光泽透澈明亮。郎窑,为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抚郎廷极在景德镇督造御窑时生产的瓷器。郎窑以仿明宣德和成化窑器而着称。郎窑的杰出成就,是仿制明宣德祭红釉而创制的以郎窑红为代表的颜色釉,郎窑红,“华而不俗,色正朱”,其深艳的色泽,犹如凝结的牛血一般鲜红(故也称其为牛血红),釉面透亮重流,器物里外开片,既象玻璃般光泽鲜艳夺目,又象红宝石一样瑰丽,极为名贵,为历代珍品。康熙时还曾烧制出与郎窑红齐名的色调淡雅的缸豆红,也称美人醉;用诗“绿如青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形容它极为贴切。在五彩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于康熙朝始创的粉彩,到雍正年间获得空前的发展,并且有“清一代,以此为甚”,彩料中砷元素的掺入,加上国画没骨法渲染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书画的阴阳、浓淡、深浅的立体感,同时粉彩烧成温度较古彩低,色彩对比比较和谐;因而显得粉润柔和,色彩丰富绚烂雅丽,形象逼真,构图文雅隽秀,所谓“鲜娇夺目,工致殊常”。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而又以瓷器艺术为第一的督陶官唐英主持下唐窑,成就辉煌,既是乾隆一朝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制瓷史成就的代表。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唐英以47岁之身协理窑务,他以陶人之心主持陶政。胎质、釉面、器型、品种、工艺手法、装饰形式、釉上和釉下彩绘,无论仿古,无论创新,无不登峰造极。正如《景德镇陶录》所述:“公深谙土脉,火性,慎选诸料,所造俱精莹纯金。又仿效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种种名釉,无不巧合,萃工呈能,无不盛备……窑至此,集大成矣!”。从乾隆中期开始,景德镇的瓷业已露衰落之端倪,到晚清而日趋衰落,道光以后,一直到公元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解放,景德镇瓷业一直处于萧条状态,“故乾隆一朝,为清极盛时代,亦为一代盛衰之枢纽”《饮流斋说瓷》。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中国景德镇现代陶瓷大展为鹿特丹夏日添风采》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中国景德镇现代陶瓷大展为鹿特丹夏日添风采》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景德镇古代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