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民国素三彩瓷器鉴别 > 导航 >

唐三彩瓷器的收藏价值与鉴定

唐三彩瓷器的收藏价值与鉴定

民国素三彩瓷器鉴别 民窑瓷器的收藏与鉴别 古代彩瓷器

2021-06-16

民国素三彩瓷器鉴别。

唐三彩是唐代彩色釉陶的通称。用白色粘土作胎,以含铜、铁、钻、锰等金属元素的矿物作着色剂,配制低温釉,施于坯体表面,在800℃左右的低温中一次烧成。其彩色并不仅限三色,一般有绿、黄、蓝、白、紫等多种色彩,但以黄、绿、白为主。迄今已发现烧造唐三彩的窑址是河南巩县、陕西铜川、河北内邱。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拉克和埃及等地均有唐三彩出土,说明当时已输出到各国。日本、朝鲜并由此仿烧,制成了"奈良三彩"和"新罗三彩"。

唐三彩具有很高的价值,原因有二:

(1)唐三彩釉料中含有大量的铅,铅的氧化物作为熔剂,降低了釉料的熔融温度,在窑炉里烧成时各种金属(铜、铁、钴、锰等)氯化物熔于铅釉中并向四周扩散和流动,黄、绿、褐等多种颜色互相浸润,形成的釉面异常光亮,而且斑驳灿烂,绚丽多彩,烘托出了富有浪漫色彩的盛唐气氛。这是唐代以前各种单色釉陶器所没有的艺术效果;

(2)唐三彩的陶塑以人物俑、马俑和骆驼俑的塑造最为有名。特别是三彩马,头小颈长,膘肥体壮,眼睛炯炯有神,富于艺术的概括力。其中以白色三彩和黑色三彩最为名贵。1989年12月12日,国际苏富比拍卖行拍卖的一件唐三彩黑马在英国伦敦以4955万英镑成交。以黄、绿、褐为主的马则价值略低,比如1991年6月10日,佳士得拍卖行有一件黄、褐彩为主的"三花饰马"仅拍得6.05万英镑。

古代三彩质地疏松,有腐蚀痕迹,往往还有钙一类的锈斑,而现代复制品及商品生产的则无上述特征。古代三彩釉色深沉、柔和、微暗,而新的三彩则色泽光亮、鲜艳、刺眼。古代三彩中的绿釉,色泽较深、柔和,而新作色泽较淡而浮,缺乏润泽感。古代三彩中的黄釉或红釉多出现蚕吐之细丝一样流纹,而新烧制品一般无这种现象。古代三彩釉层较厚,质感很强,而现代作为商品性生产的三彩,彩层较薄,这也是区别真伪作品的显著标志之一。古代三彩一般无冰裂纹,而新烧制品往往出现冰裂纹。

还应警惕,有些作伪者故意将新制品打破,然后粘接起来以充古代真品,这是作伪者常用的手法之一。一般人认为,古代文物多系残破,所以古董商有意将其打破后粘接,就是想钻有这种心理人的空子。原陕西省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清末民初仿制唐代造型较好的粉彩马。这种打破粘接的伪品,一般有质地坚硬、色泽新鲜、断口整齐等突出特点,只要仔细察看,真伪是不难区分的。

拍卖行情:

古董艺术品的收藏价值!中国官窑瓷器拍卖一直屡创佳绩!

让我们细数小部分这些年来在瓷器拍卖市场上崭露头角的历代高价瓷器拍卖结果:

1、2011年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6.8亿元人民币。

2、2005年元鬼谷子下山2.3亿元人民币

3、2006年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1.23亿元

4、2006年明釉里红玉壶春瓶6440万元人民币......

那么怎么去确定其的价值观跟研究价值呢?

第一:看其窑口,是官窑、名窑还是民窑;

第二:看其年代,是高古瓷还是宋元瓷还是明清瓷;

第三:看其制造工艺,除了本质上的工艺之外,是否有为了美观而加工的工艺;

第四:看其文化底薪及其传承历史;

第五:目前市场对其的认知程度,以及近期的一些市场走向。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唐三彩的价值与收藏诀窍


唐三彩的价值与收藏诀窍​。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于瓷器的迅速发展,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后来又产生了“辽三彩”、“金三彩”、但在数量、质量以及艺术性方面,都远不及唐三彩。

“唐三彩”是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据乾县工艺美术厂原厂长张锦田介绍,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但可利用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术来制造出美丽的花朵,以及先在坯体上刻花成暗色图案,变化无穷,彩色斑斓。当时制作场地主要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在长安的称西窑,在洛阳的则称东窑。唐代盛行厚葬,不仅是大官贵族,百姓也如此,已形成一股风气。因此,现在出土的“唐三彩”,文物价值高,倍受藏家珍爱。

“被藏家热衷的,还有作为现代工艺品的唐三彩,也就是复制品。乾县工艺美术厂就是全国最大的一家现代唐三彩生产企业,曾经是陕西的出口创汇企业。”张锦田介绍说,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其色釉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的效果。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富丽堂皇的艺术魅力。

缘何收藏价值高

唐三彩釉料中含有大量的铅,铅的氧化物作为熔剂,降低了釉料的熔融温度,在窑炉里烧制时各种金属(铜、铁、钴、锰等)氯化物熔于铅釉中并向四周扩散和流动,黄、绿、褐等多种颜色互相浸润,形成的釉面异常光亮,绚丽多彩,烘托出了富有浪漫色彩的盛唐气氛。这是唐代以前各种单色釉陶器所没有的艺术效果。

唐三彩种类很多,有人物、动物、碗盘、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甚至装骨灰的壶坛等。最受藏家喜爱的是马俑,造型各异,有的扬足飞奔,有的徘徊伫立,有的引颈嘶鸣,均表现出栩栩如生的各种姿态。

唐三彩的陶塑以人物俑、马俑和骆驼俑的塑造最为有名。特别是三彩马,头小颈长,膘肥体壮,眼睛炯炯有神,富于艺术的概括力。其中以白色三彩和黑色三彩最为名贵。比如早在1989年12月12日,国际苏富比拍卖行拍卖的一件唐三彩黑马在英国伦敦以4955万英镑成交。以黄、绿、褐为主的马则价值略低,又如1991年6月10日,佳士得拍卖行有一件黄、褐彩为主的“三花饰马”仅拍得6.05万英镑。

收藏诀窍

“唐三彩的收藏分为文物性唐三彩收藏和现代工艺品收藏两大类。”张锦田介绍说,“大众性的收藏以现代工艺品唐三彩为主,主要追求其艺术美感和装饰效果。专业藏家则珍爱文物性唐三彩,主要追求其艺术性、稀缺性和升值潜力。”因此,收藏文物性唐三彩不仅需特别谨慎思考,还需要专业的知识,那么就其收藏方面有什么诀窍呢?

首先是其艺术水准的衡量。色彩、造型极具艺术价值的自然是极品。而且在具体造型中,又以人物俑、马俑和骆驼俑的塑造最为有名。就陶马而言,则以白色三彩马和黑色三彩马最为名贵。

其次是年代和产地。国际市场能见到的有产自中国、日本和朝鲜的三彩陶器,分别叫作唐三彩、奈良三彩和新罗三彩,因为价值不同,所以要区分清楚。其中就中国产的而言,产自唐代的要比“辽三彩”和“金三彩”的价高;产自中原地区的要比产自偏远地区的品质好。

第三是真伪辨别。先看胎质,真品质地细腻、疏松,有腐蚀痕迹,往往还有钙一类的锈斑,清理后露胎部分表层多有沙质小坑呈现;仿造的则胎质坚硬,呈色或细腻洁白或者发灰。再看色彩,古代三彩釉色深沉、柔和、微暗,尤其是其中的绿釉,色泽较深、柔和;而新的三彩则色泽光亮、鲜艳、刺眼,绿釉部分仿品则是色泽较淡且浮在表层,缺乏润泽感。古代三彩中的黄釉或红釉则多呈现出像蚕吐出的细丝一样的流纹,而新烧制的三彩陶器却一般没有这种现象。

第四需要综合考量其外观成色、辨识气味、辨别造型等。原品表层附着土锈,有特异的土腥气味,尤其遇水后气味更加明显。造型方面也自由、娴熟,胎体起伏、转折自然。胎壁有的有厚薄不均的现象。新品则多有烟熏味,造型规整、古板。

【陶瓷文化】唐三彩的收藏价值与鉴别


唐三彩是唐代彩色釉陶的通称。用白色粘土作胎,以含铜、铁、钻、锰等金属元素的矿物作着色剂,配制低温釉,施于坯体表面,在800℃左右的低温中一次烧成。其彩色并不仅限三色,一般有绿、黄、蓝、白、紫等多种色彩,但以黄、绿、白为主。迄今已发现烧造唐三彩的窑址是河南巩县、陕西铜川、河北内邱。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拉克和埃及等地均有唐三彩出土,说明当时已输出到各国。日本、朝鲜并由此仿烧,制成了“奈良三彩”和“新罗三彩”。唐三彩具有很高的价值,原因有二:

(1)唐三彩釉料中含有大量的铅,铅的氧化物作为熔剂,降低了釉料的熔融温度,在窑炉里烧成时各种金属(铜、铁、钴、锰等)氯化物熔于铅釉中并向四周扩散和流动,黄、绿、褐等多种颜色互相浸润,形成的釉面异常光亮,而且斑驳灿烂,绚丽多彩,烘托出了富有浪漫色彩的盛唐气氛。这是唐代以前各种单色釉陶器所没有的艺术效果;

(2)唐三彩的陶塑以人物俑、马俑和骆驼俑的塑造最为有名。特别是三彩马,头小颈长,膘肥体壮,眼睛炯炯有神,富于艺术的概括力。其中以白色三彩和黑色三彩最为名贵。1989年12月12日,国际苏富比拍卖行拍卖的一件唐三彩黑马在英国伦敦以4955万英镑成交。以黄、绿、褐为主的马则价值略低,比如1991年6月10日,佳士得拍卖行有一件黄、褐彩为主的“三花饰马”仅拍得6.05万英镑。

古代三彩质地疏松,有腐蚀痕迹,往往还有钙一类的锈斑,而现代复制品及商品生产的则无上述特征。古代三彩釉色深沉、柔和、微暗,而新的三彩则色泽光亮、鲜艳、刺眼。古代三彩中的绿釉,色泽较深、柔和,而新作色泽较淡而浮,缺乏润泽感。古代三彩中的黄釉或红釉多出现蚕吐之细丝一样流纹,而新烧制品一般无这种现象。古代三彩釉层较厚,质感很强,而现代作为商品性生产的三彩,彩层较薄,这也是区别真伪作品的显著标志之一。古代三彩一般无冰裂纹,而新烧制品往往出现冰裂纹。

还应警惕,有些作伪者故意将新制品打破,然后粘接起来以充古代真品,这是作伪者常用的手法之一。一般人认为,古代文物多系残破,所以古董商有意将其打破后粘接,就是想钻有这种心理人的空子。原陕西省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清末民初仿制唐代造型较好的粉彩马。这种打破粘接的伪品,一般有质地坚硬、色泽新鲜、断口整齐等突出特点,只要仔细察看,真伪是不难区分的。

唐三彩瓷器真品价格


唐三彩多出土于我国古都洛阳一带,指的是从唐朝的墓室里挖出来的陶瓷的总称,后来又被学者用来作为分类陶瓷的术语。唐三彩不一定特指哪三种色彩,从唐山的墓穴中挖出来的各类陶像、陶俑,有一些只有单色、有些则只有二色,而其他物器,颜色则更加丰富多彩。所以唐三彩拥有自己独特的色彩风格,具备很高的欣赏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为什么唐朝会有这么多唐三彩出现呢?据说在唐朝时期,非常流行厚葬,一些冥器也跟着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陶瓷的烧制工艺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烧制出大量的艺术珍品。

那么,唐三彩到底是陶还是瓷?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成了困扰很多藏家的问题,我国的陶瓷业在宋朝最为蓬勃,以汝、钧、哥、官等为代表的各具特色的名窑在全国纷纷崛起,而且产量日渐丰富,到了明朝时期,青花瓷的烧制工艺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那么唐三彩以白、黄、绿为基本釉色到底是瓷还是陶呢?准确地说,它是一种流行于唐代的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

许多人之所以对此不了解,是因为陶瓷在口语上通常都是并称的,因此陶和瓷之间的区别也就变得模糊,甚至混为一谈。我们如何将之区分开呢?主要通过一下几点。

一、陶和瓷的吸水率各有不同

权威区分陶和瓷的方法,是按它们的吸水率来区分。一般情况下,吸水率大于百分之十的就是陶器,小于百分之五的,就是瓷器,介于两者之间自然就是半陶板瓷。

二、烧制温度不同

瓷器的烧制温度一般比较高,多数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时还可能达到1400℃左右以上。而陶器的烧制温度就要低很多,其最低温度有时可降到800℃以下,而最高也不会超过1100℃。

四、原料各有不同

陶器用料不是特别讲究,采用一般的黏土即可制坯烧成。但瓷器选料极必须以高岭土作坯才能烧制出上好的瓷器,不然很可能烧成陶器。

五、透明度的差异

因为用料和烧制的原因,陶器即使坯体很薄,也没有半透明的特点,但是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均有一种半透明之感。

六、釉料的不同

陶器向来有挂釉和不挂釉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很低的烧制温度下就可以熔融。而瓷器的釉料却有两种,它们既可在高温素烧胎后再挂低温釉,再次采用低温烧制。也可以在高温之下和胎体一次烧成。

自古以来,陶瓷就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很容易将两者混合理解。陶和瓷烧制技术的发明,均是我国先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拥有着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

斗彩瓷器收藏价值及鉴定方法


斗彩又名逗彩,是我国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始创于明朝时期的成化年间,是一种釉下彩与釉上彩相结合的装饰瓷器品种。斗彩瓷器的烧制过程极为复杂。瓷器对于温度的要就极高,一件斗彩瓷器想要烧制程成功,先要在至少一千三百度的高温下烧制成釉下彩,其次在用矿物质染料对出具模样的瓷器进行二次施釉,最后使用在八百度左右的低温进行二次烧制,才因此形成了我们现如今所看到色泽鲜艳、绚丽多彩的斗彩瓷器。

在斗彩瓷器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明朝成化年间所烧制出的斗彩鸡缸杯。鸡缸杯出现的最初作用是作为古代宫廷贵族们喝酒所使用的小酒杯,因其外形极似水缸形状,又在其瓷器的外壁上会有雄鸡、雌鸡以及雏鸡的图案而得名为鸡缸杯。为什么这小小的鸡缸杯会如此出名,可以价值上百万呢?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其瓷壁上生动传神的绘画艺术。一件高度仅为3.3厘米的鸡缸杯壁面上,不仅将雄鸡的昂首啼鸣、雌鸡的低头觅食表现的淋漓尽致,还将身后所跟随的三只小雏鸡振翅追逐的神情刻画的栩栩如生。小小瓷壁上雄鸡、雌鸡、雏鸡各具神态,欣赏者好似观其形就能闻其声。还在鸡的旁边绘衬出青绿山石、红艳牡丹、幽静兰草,一幅宁静的田园景色扑面而来,也是其藏品的真正的价值所在。这不仅考验绘图者的绘画功底,还极其考验烧瓷者的烧制技术,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功亏一篑。

讲完这最出名的斗彩鸡缸杯瓷器,咱们接下来聊一聊这斗彩瓷器的辨别方法。

1.从其瓷器的胎土方面:明朝时期所使用瓷器的胎土都为优质胎土,这使得后世瓷器在胎土的选择上就稍微的逊色一些。我们就以雍正年间珐琅彩瓷器作对比,通过者两种瓷器在陶土方面的对比,我们明显的可以看出,由成化年间所烧制出的斗彩瓷器,所露胎土部分的色泽是十分油润且纯白,而雍正年间瓷器的胎土略微的暗淡偏灰白一点,这是两者的区别之处。

2.在瓷器纹饰绘画方面:我们依旧以雍正年间瓷器作对比来看,成化年间起瓷器的纹饰都是由宫廷画师亲自创作,不受皇帝的影响,其线条以自然流畅为主,以突显出所画之物的生动活泼。而雍正年间瓷器的纹饰虽然也是有宫廷画师所创作,但是需要经过最高统治者的批准方可才行。绝大部分雍正年间瓷器上的纹饰都是经过皇帝二次加工,才能绘制在瓷器上,因此就缺少了自热的美感,多了一分庄严之感,这是两者在纹饰上面最大的区别。

3.从其色彩用料方面来看:虽说斗彩与珐琅彩在用色反面都是为了突出主体,但是如果仔细对于来看,斗彩在用色方面稍差一些,没有珐琅彩瓷器那般大胆、自由。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斗彩瓷器的全部理解。

斗彩瓷器图片及价格:

1:清乾隆斗彩加粉彩暗八仙缠枝莲纹天球瓶,尺寸:高53.9厘米,估价:HKD 70,000,000 ~ 90,000,000,成交价: HKD 130,600,000 ,成交时间:2018-05-30,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六字篆书款。瓶圆鼓腹,直颈,内圈足。通体斗彩加粉彩纹饰。腹部绘暗八仙纹,各缠绶带,包括铁拐李的葫芦、张果老的鱼鼓、钟离权的葵扇、吕洞宾的宝剑、何仙姑的莲蓬(上托灵芝及仙桃)、蓝采和的花篮、韩湘子的笛子和曹国舅的玉笏,周边饰缠枝莲纹。近足处饰莲瓣一周,肩部饰如意云肩,内绘花卉纹。颈部饰如意璎珞纹,间以双鱼及磬,口沿画黄地绿彩如意云头一周。

2:清雍正斗彩鸡缸杯(一对),尺寸:8厘米,估价:HKD 12,000,000 ~ 15,000,000,成交价: HKD 33,160,000 ,成交时间:2014-04-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年春季拍卖会 。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款。此对雍正年制鸡缸杯,承袭明十五世纪成化器形,然绘风破旧立新,以意创造,甚为稀有。

3:明成化斗彩团莲纹高足杯,尺寸:高7.7厘米,估价:HKD 25,000,000 ~ 30,000,000,成交价: HKD 23,060,000 ,成交时间:2011-06-01,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春季拍卖会。

4:清雍正斗彩“五色祥云”图长颈撇口胆瓶,尺寸:25.5厘米,估价:HKD 15,000,000 ~ 25,000,000,成交价: HKD 21,940,000 ,成交时间:2010-04-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0年春季拍卖会。

5:清乾隆斗彩花卉云蝠纹盖罐,尺寸:高48厘米,估价:RMB 13,000,000 ~ 23,000,000,成交价: RMB 18,975,000 ,成交时间:2015-11-28,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5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本品唇口,短颈,圆腹,圈足。盖隆起,宝珠钮,盖里,罐内及底满施松石绿釉。内壁光素无纹,外壁器腹白地上通绘斗彩缠枝花卉,其花鲜叶绿,枝缠叶绕,连绵不绝,五彩缤纷,蝙蝠飞舞于花丛间。整器纹样线条流畅,描绘细腻,填色准确,层次分明,用色极为丰富,将此盖罐装点得五彩斑斓,令人过目不忘。从装饰风格看,所绘枝叶缠枝方式略带西洋风格,器身卷叶纹仿若羽毛尖的花瓣纹,取思洛可可风格,使其华丽的外表更添一份异国风情。细白瓷上,以丰富多色之釉上彩,巧绘盛放繁花,仿古蝙蝠,层次丰富的釉彩,精细描绘而成,精细入神。底部施松石绿釉,中央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款识工整,工致端庄。乾隆御窑斗彩器可视为皇帝本人艺术品位的反应,乾隆时期的斗彩瓷器一改雍正时期灵秀典雅的风格,而倾向追求制作工艺精细,纹饰华丽繁缛。不仅在造型方面趋于多样化,在设色用彩等装饰工艺上更有独特的表现。乾隆皇帝嗜古成痴,景德镇御窑厂大量仿前朝名窑,烧造装饰之华丽,令人赞叹,无一不体现出乾隆时期高超的制瓷技艺,堪称巧夺天工。邵蛰民撰“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中评论到:清瓷彩色至乾隆而极,其彩釉之仿他物者亦以乾隆最多最精。此罐之斗彩即为追摹明彩釉器物。斗彩始烧于明宣德时期,鼎盛于成化期间,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瓷器装饰品种,先在瓷坯上用青料绘出要表现题材的轮廓,施透明釉高温烧成后,再于青花轮廓中填绘红,黄,绿,等多种所需色彩,再经低温烘烤而成。烧成后,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粉彩)争奇斗艳,令人赏心悦目,故名。自创烧以来就广受喜爱,发展到乾隆时期,斗彩技术已是炉火纯青。乾隆朝斗彩器以制作工艺精致,色彩鲜丽,纹饰更趋图案化为特征,釉上釉下彩已然融为一体,于淡雅中显亮丽,于纤细中见挺隽。此类大罐,无论地子颜色,均存世稀少,加之本身烧造难度较大,堪称珍罕。

6:明成化御窑斗彩莲池鸳鸯纹墩式碗,尺寸:直径13.5厘米;高7.2厘米,估价:RMB 500,000 ~ 800,000,成交价: RMB 17,365,000 ,成交时间:2016-05-16,拍卖公司: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年春季拍卖会。

  

7:清雍正斗彩松鼠葡萄纹葫芦瓶,尺寸:12.2厘米,估价:HKD 8,000,000 ~ 12,000,000,成交价: HKD 15,220,000 ,成交时间:2012-04-04,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2年春季拍卖会(一)。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款。

8:清乾隆鬪彩福寿开光题诗粉彩秋芳图扁壶,尺寸:31.8厘米,估价:HKD 12,000,000 ~ 18,000,000,成交价: HKD 14,500,000 ,成交时间:2017-10-03,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干」、「隆」印。

题诗:秋澄沙浦明如镜,满目离离芰荷胜;瘦干欹波风力斜,碧叶擎珠露华净。秾艳偏将晚节凌,苍茫更有芜葭映;寒香暗逐宿鸥飞,冷红残覆游鱼泳。泰娘老去犹余媚,倚奁妆罢明眸靓;忽然风入汉宫秋,彩女三千舞腰竞。维时有客泛波心,秋色潋潋饶幽兴;但见婵娟且耐时,谁知摇落行金令。人生得意且行乐,闲吟何必论声病;明朝短棹倘重来,平池犹有余芳剩。秋色㶑㶑舞群芳乾隆一朝造瓷样式繁多,时有创新。此扁壶造型精美华艳,符合当时造瓷风气,而且装饰细致巧究,可洞窥高宗雅趣。本品采明初扁壶器形,壶身以鬪彩缠枝福寿纹为地,两面开光,一面画粉彩花卉图,另一面题诗,加缀如意双耳,极富巧趣。乾隆个人品味喜好与本朝制瓷发展之息息相关,此壶糅合多种瓷器工艺,悦目非凡,可为一例证。本壶正面开光绘粉彩花卉图,妍葩自然可爱,边框描金,与背面题诗相应。花卉秀雅清新,涣明末名家恽寿平花卉绘画之风。恽寿平,号南田,「清初六大家」之一,尤擅「没骨」花卉画法,不钩轮廓,直接用色、墨渲染成形。其画法独辟新径,笔下花卉婉约柔美,若随风轻摆。恽氏师古法,重用鲜明艳色,如红、紫、明绿,将之重新融入中国绘画。雍正、乾隆二帝皆甚爱恽氏之画,康熙晚期新创粉彩,遂以恽氏花卉意韵入瓷。本壶以如意为双耳,别出心裁,可见其吉祥寓意深得乾隆圣心。壶身更以鬪彩画缠枝瑞莲及矾红彩蝠五只,寓意鸿福齐天。

9:清雍正斗彩八仙图撇口盌(一对),尺寸:直径10.6厘米×2,估价:HKD 2,000,000 ~ 2,500,000,成交价: HKD 11,860,000 ,成交时间:2010-05-31,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0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双圈双行六字楷书款。

10:清雍正斗彩纒枝番莲纹长颈瓶,尺寸:高25厘米,估价:HKD 5,000,000 ~ 7,000,000,成交价: HKD 10,740,000 ,成交时间:2010-05-31,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0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双圈双行六字楷书款。瓶盘口,长颈,溜肩,圆腹,圈足。通体绘缠枝莲纹,以青花弦线作边饰,足墙饰卷草纹。底心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此器为雍正仿成化瓷器中珍罕的作品。此瓶的足部虽带清朝的特色,但观其器型整体却是明成化的风格,传世品中未有所见,为孤品。

洛阳唐三彩的工艺价值鉴赏及鉴定


一、洛阳唐三彩的制作工艺

洛阳唐三彩的制作过程,首先是对胎料进行选择和加工。洛阳出土的唐三彩大多采用比较纯净的高岭土加工而成,这种矿藏洛阳周围便有出产。这种土质较为细腻,可塑性强,成型后不易开裂、变形,是制作各种陶器上等的材料。选用的矿土需要经过挑选、舂捣、研磨、淘洗、沉淀、揉搓、捏练、陈腐等系列工序加工成备用的陶泥,然后才能使用。从出土的器物胎体来看,唐代的工匠们对胎料的选择不是很精,胎质中含有石英颗粒等矿物杂质。

唐三彩常见的成型方法有三种,即雕塑、模制和轮制。制作一件器物往往使用两种以上方法。工匠们首先要进行细致的构思设计,再用专门雕塑工具用陶泥进行雕塑创作,经反复修改后,最后成型。制模,是将雕塑成型的作品进行分割、翻模。简单的造型分割较少,甚至少到只需一、两件模具。复杂的造型如天王俑、镇墓兽、形态各异的马、建筑模型等往往需要翻制的模具较多。对于不规则部位还需要有套模,因此这类造型模具往往多达十几件。模具分单模、合模两种。单模适用于器物上装饰用的贴花、堆塑等小附件。合模是用两个半模压制后对接粘合而成,适用于各种人物、动物和一些生活器皿。工匠们首先将经过揉搓和陈腐过的软硬适中的陶泥放入模子用手按压,其厚度根据制作物体的大小灵活掌握,然后用泥浆粘接合模,等到模具里的陶泥本身有一定的强度时,取出粘接组装成型,并用专用刀具将粘合部位修平,用手指抿抹,用毛笔或毛刷蘸水修饰。技术好的工匠能够使胎体均匀,薄厚适中,黏合过的部位天衣无缝,宛若一体。轮制,适宜于制作器体呈圆形的器皿,如日用器皿中的杯、盘、碗、碟、豆、瓶、炉、壶、罐等,但也有一些扁圆体、椭圆体、不规则体等器物采用合模制法。

一件成型的器物需要彻底阴干才能进行素烧,这样可以避免高温烧制过程中胎体变形和开裂。唐三彩一般需要两次焙烧,第一次经过1000℃~1100℃左右的温度将胎体烧坚,取出后施釉,再入窑经过800℃~900℃温度釉烧,胎体上的釉料开始融化,釉汁熔融流动相互浸润,形成斑斓的色彩。

唐三彩的施釉方法常用的有两种,即分区施釉法和点彩施釉法。分区施釉法是在不同部位涂上不同的釉色,几种釉色同施在一件器物上,釉色之间的组合和交融会产生一种全新的效果。点彩施釉法,是用毛笔在器物的一些部位点上大小一致或不一致、或点状、或块状的点,或带状线条。有的排列整齐,有的自然随意,经过高温熔融,釉彩的流串和交融,形成奇幻的画面,虚虚实实,斑斑驳驳,如晚霞,如梦境,形成一种自然天成的美术风格。

唐三彩最成功的地方是它多变的釉彩和精美的造型。经过对出土三彩的釉的成分进行检测,发现三彩釉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铅和金属呈色剂。唐代工匠们经过百千次的试验,成功地掌握了不同金属氧化物的呈色,并配制出了不同色泽的釉料。在釉料中加入石英和铅粉,以氧化铅为助溶剂,适量加入铜、铁、钴、锰、锑、铬等成分,经过800℃~900℃的温度,便还原成了各种色彩。例如铜的氧化物呈现绿色,铁的氧化物呈现黄或黄褐色,钴的氧化物呈现蓝色,锰的氧化物呈现紫色或黑色。工匠们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以及产生特殊的色彩,经过对各种金属矿料比例的调配,在这些釉色的基础上又成功地烧制出了褐红、橙黄、淡青、翠绿、深绿、天蓝、赫色、茄紫等色彩。釉彩之间相互流淌交融,创造了唐三彩艺术辉煌华丽的时代风格。

二、洛阳唐三彩的鉴定近年来随着收藏热的不断升温,唐三彩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由于唐三彩来源的逐渐枯竭和市场价值的攀升,于是出现了许多赝品。至于唐三彩赝品何时开始出现,一般认为是民国时期。笔者所在单位洛阳市文物交流中心的前身是洛阳博物馆文物复制工厂,因此有机会对唐三彩的制作工艺以及唐三彩的鉴定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洛阳市文物交流中心曾经征集到一些民国仿制的唐三彩,除了胎体与唐代三彩略有区别外,从造型到釉色很难与唐代三彩区分开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洛阳唐三彩仿制品的制作主要集中在市区北面邙山上的孟津县朝阳到南石山村一带,这里生产的三彩以工艺品为主,还制作一些仿制品,但做过旧后真正达到以假乱真程度的并不多。之所以造成鉴定困难,主要原因是人们接触唐三彩真品的机会太少。德化陶瓷总站专家通过长期实践,认为唐三彩的鉴定主要从造型、釉色、胎体、工艺这四个方面入手。

(一)造型唐三彩是唐代工匠在特定历史时期创作的,与当时社会风俗、生活环境、审美意识、制作材料、工艺水平分不开,因此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均能表现出生动逼真的神态,生活气息浓郁。从出土的唐三彩来看,唐代工匠雕塑水平非常高而且技艺娴熟,人物、动物比例协调,形象生动。人物的面部、五官、表情、身姿、手势变化有致,各种动物或静、或动,神完气足,形态自然传神。仿制品的制作,一是按原物,二是按图片,三是在原型上创新,四是臆造。制作者虽然在造型上下了一番工夫,有的与原物相似,但由于雕塑者功底欠缺,再加上制作者与唐代工匠生活的环境不同,所以制作出来的只能形似而达不到神似,往往造型生硬,缺少变化。如制作的俑类往往比例上不协调,面部呆滞,线条生硬,有的线条过于规整。唐代三彩圆形器物的底足一般呈“飞棱”状,并在棱尖外修一刀,这在碗、盘、瓶、执壶、钵等器物上最常见,而仿制品往往缺少这道工序。

(二)釉色唐三彩埋入地下,历经千余年,受土壤环境和土壤中化学物质如酸、碱等的侵蚀,光亮夺目的光泽已变得柔和莹润,釉面的开片均匀细小,有规律,开片四边微微上翘,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片与片之间的间隙有锈蚀的银沁,类似于汉代绿釉陶壶的泛铅现象。用肉眼直接观察,从侧面看釉面的表层,生成一种像蝇翅一样薄薄的一层,开片之间像是鼓起的线条,这即是唐三彩的“包浆”。仿制品为了去除釉面耀眼刺目的光泽,往往采用氢氟酸去光,再用碱中和,因此看上去很生涩。近年来,制作者也研究烧制出了釉面开小片的方法,但开片坚硬,有的过于细碎,有的纹路杂乱无章,开片往往产生个别纹线过长的现象,釉面无蝇翅“包浆”。有的虽然也制作上了一层银片或出现五色虹光,但像是浮在釉面上的一层薄雾,很浅薄,而且不牢固。

(三)胎体洛阳出土的唐三彩,胎料中含有微量的铁质。因烧成温度和炉内气氛的差异,烧成后的胎体颜色有白色、淡粉色或淡黄色等多种,胎质不是很精,胎质中含有像是石英的微小颗粒,并有其他矿物杂质。从胎体坚实度来看,有的因烧成温度高,胎体比较坚硬;有的因烧成温度低,胎体硬度小一些,胎体较疏松,釉层容易剥落。仿制品的制作,一种是采用加工现代三彩工艺品的胎体材料,即纯净的高岭土,没有经过特殊配料加工,烧成后胎体洁白细腻,比较坚硬,杂质少,叩之声音响亮,手感较重,与唐代三彩区别较大。另一种选用的材料也是高岭土,采用与古代相近的工艺对胎料进行加工,制作者挖空心思,在胎料中加入少量石英粉和其他物质,经过精心配制,烧成后无论从硬度、胎色还是疏密度都与唐代三彩接近,区别开来有一定难度。

(四)工艺唐三彩的制作一般采用先雕塑,后翻模,再按坯,最后粘接组装。同时采用轮制和捏制的方法,无论是在俑类和器物类都留下了这些工艺痕迹。人物、动物多为分段制模,用手按坯,用陶泥粘接。从出土实物来看,这些痕迹非常明显,仔细观察这些三彩身体内部的胎面上,许多都留有唐代工匠的指印。扁圆体三彩器物如扁壶等,侧面基本都有对接及刀削痕。再如钵、罐、瓶、水注、盘、碗等采用轮制法,制作过程中留下的细小弦纹清晰可见。仿制品有的采用注浆工艺,器物胎体上看不到捏塑和轮制以及合模泥粘工艺,其制作方法与真品迥然不同,成品手感较轻。圆型器物有的是在注浆或模制成型后放在转盘上,利用转盘的旋转用工具划出一道道轮制的痕迹,但弦纹看上去线条不自然。有的采用与唐代相类似的模制按坯工艺制作,但组合后无论是人物、动物还是器皿都显得笨拙,比例不协调,线条生硬。还有的过于精雕细做,画蛇添足,让人感觉不到唐代三彩的神韵。通常情况下唐三彩人物俑凡是没有衣物遮住的皮肤均不施釉,如人物的脸部、颈部、手部,一般采用彩绘。头发、眉毛、眼睛、胡须、巾帽等用黑色,口唇和面颊用朱红。人物的五官、须眉描绘的细致入微。这些彩绘历经千年颜色已经变淡变薄,且渗入胎体。仿制品的彩绘颜色鲜艳清晰,看上去比较浮,勾画的线条不干净利落,人物表情显得呆滞,所用笔法描绘的往往不到位,与真品有一定的差别。

清粉彩瓷器的特色与收藏价值


清代瓷器中,粉彩瓷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粉彩瓷是一种烧造温度低于普通五彩瓷的釉上彩瓷器,又因为在彩绘时内填一种加入具有乳浊特性的砷元素的玻璃白材料,所以成型器上的彩绘图案颜色柔润、浅雅温和,故又有“软彩”一称。粉彩的烧造实际上是建立在古彩——即原五彩瓷的烧造工艺基础上,同时又受到清代珐琅彩烧造技法的影响,两者相对结合而成的。

清代的粉彩瓷创烧在康熙晚期时候,由景德镇御窑厂承办。最初是以模仿珐琅彩的烧制技法,只是在白瓷釉面不施珐琅,而是掺入了粉质白彩的传统彩釉,以其冲淡各种色彩,得到自然的鲜亮但柔和的成色效果,这个阶段的粉彩瓷造型浑朴敦厚,构图隽秀灵雅,画风简洁大方,施彩相对还是浓艳一些,纹饰图案的花鸟俏丽活泼,山水朴素清逸,但是笔法仍然略显生硬。由于是初创时期,各种技法的运用并不是完全成熟,所以传世官窑粉彩极其稀少。

而后的雍正、乾隆两朝,是清代粉彩瓷的荣盛时期。雍正时期的粉彩瓷,选用上等精细的瓷土,因此胎体轻薄而坚实。

粉彩器造型雅丽端庄,釉面素净无瑕,釉色莹润柔丽,纹饰图案隽逸淡雅,笔法细腻精巧,是粉彩瓷生产最高水准的代表作品。同时,雍正粉彩瓷不仅有白地彩绘,还有珊瑚红、黄、绿等多种色地的彩绘,富于色彩的变化。纹饰上最大的突破是吸纳各种绘画技法的优势,在釉面呈现图案时追求层次分明的色彩,明暗清晰的色调,浓淡合宜的色块搭配,使得整个画面立体感极强但又不失平润。

乾隆年间,五彩瓷已经丧失了宫廷用瓷首脑的地位,被粉彩瓷完全取代。这个阶段,是粉彩瓷制作的整体工艺完全达到成熟的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新的器型,如鹿头尊、石榴瓶等,同时在制作技法上更加细腻,纹饰图案丰富新颖,气韵更加华丽高贵,甚至有不少乾隆亲自题跋的器物。

遗憾的是,自乾隆晚期,粉彩瓷制作技术突转保守,从嘉庆时代开始,粉彩瓷开始走向衰落。尤其是嘉庆中后期,粉彩瓷的胎质已经日趋粗松,纹饰图案也不如以前秀丽活泼。也出现过如“百花器”这种精品,但毕竟光辉不复,粉彩瓷艺术江河日下。这种衰落在道光与咸丰两朝一直没有得到拯救,而是不断出现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如道光年间粉彩瓷大量减产、成品器型而粉彩呆板、咸丰年间除宫廷御用外几乎一件细器都未出现等情况,直到同治、光绪两朝才逐渐有所复苏。

同治年间对粉彩瓷器的烧制重新有所重视,但是工艺水平毕竟大幅衰减,因此作品普遍胎体厚重,釉色较白而不润,缺乏莹润的光泽感,彩绘画工相对粗放,纹饰题材花鸟、人物、山水、花卉等都有,但是纹饰层次不够清晰,笔法生硬使得画面呆板,灵逸不再。光绪时期出现短暂复苏,数量和质量均在晚清六朝居于首位。

光绪粉彩胎质缜密洁白,胎体相对较轻,釉质松软且施釉较薄故釉面莹润不足,色泽多过于浅淡。但是整体彩绘水准不错,尤其是各种色地彩绘以及在彩绘中加入描金技法,还是产生了一部分精品。宣统朝由于具备一定的社会特殊性,瓷器制作也具有较为多元化的时代特征,总体毁誉参半,这里不再赘述。

目前市面上流通的粉彩瓷,以雍乾两朝和同治、光绪年间的官窑为主,也不乏其他各个时期的官窑或者民窑作品,只是上述四个朝代的粉彩瓷市场流通率更大一些。关于粉彩瓷的成交价格,2014年,一尊由澳门中信拍卖行拍出的粉彩持莲观音坐像,仅高25.8cm,但却拍出了7475万元的高价。今年1月,一对中正拍卖行拍出的粉彩缠枝纹花盆,最后拍得价2475万元,也是不俗。大部分品相好、保存好的粉彩瓷,拍出价都在数万至数十万,如果是工艺水准高的或者御用品一类,价格都在百万左右。所以粉彩的确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收藏门类。

素三彩瓷器的收藏价值是不是下降了


素三彩瓷器初时是由茄紫,黄,绿三色施以烧制而成,是瓷器里鲜有的清素之美器。大多数的素三彩,都爱用素色来呈现不具象的美,所以不喜用“红”这种荤色夹杂其中,毕竟红色作为肉类的代表色,要是使用便会与“素”这个观念与之相悖了。素三彩倾向于在三种颜色中变换更迭,让不同的人在看到的时候感受到不同的美;同时每个素三彩瓷器都是独一无二的,无法复制。即使人为地想造出一模一样的也无法做到,然而在近几年的拍卖市场上,素三彩瓷器似乎有价格趋低之象,那么,素三彩瓷器的收藏价值是不是下降了呢?

首先,素三彩瓷器诞生于明正德年间,初期的素三彩种类并不多,造型也清简。但是,到了清朝康熙年间,素三彩重新引领了流行的浪潮,可谓是极富盛名。衍生出了白地三彩、色地三彩、墨地三彩、虎皮三彩和三彩瓷塑。其中的白地三彩是最为清丽的,气质与名字相符,它是以素白器作底,刻画出纹饰后再外罩白釉。主要以三果、云龙、花纹等纹饰呈现,整体胎体都如幼儿之肌一样细腻,釉涩却又鲜丽,大都给人一种大气中不失淡雅之感。虎皮三彩则形似三花猫,在康熙一朝颇为流行,而这种斑块式色彩也很好的体现了中国人对不具象美的追求。色地三彩里最出名便是福禄寿三星,寓意吉祥。而最为少见的便是墨地三彩和三彩瓷塑了,墨地三彩是因为工序繁杂,而三彩瓷塑则是在康熙年间鲜少生产,所以至今没有很多完整的墨地三彩和三彩瓷塑面世。

至于清代,素三彩瓷器风靡一时,不断地将素三彩与其他绘制技法、纹饰花样融合到一起,将素三彩又进一步细分成了“素三彩陶”与“素三彩瓷”两大类,造型上也主要以盘、壶、碗等这些日用品来烧制,但烧制工艺不够娴熟,色釉有三种以上的成品少之又少。而其中最为珍贵的,便是具有点红现象的素三彩,可数量少也是极少的。并且清素三彩瓷器在御厂的不断创新下,还有了用黑线勾勒图案轮廓的新素三彩,以及其他纹饰种样的素三彩;相较之下,明代工艺就略显得有些粗拙了。

总而言之,素三彩瓷器在不断的演变后将多重工艺,纹饰轮线,再辅以图画、着上釉彩,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御厂师傅们的匠心独运。从艺术价值和财富价值来看,这样不可多的且无与伦比的素三彩的收藏价值不可小觑,所以并不存在素三彩瓷器收藏价值下降的情况。

粉彩瓷器收藏价值


粉彩瓷是景德镇传统四大名瓷之一,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鲜娇夺目,工致殊常”的美称。它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特有的艺术风格,它色泽晶莹,瓷画精细优美,深受国内外收藏家的喜爱,在国外陶瓷艺术中独树一帜而被誉为“东方瑰宝”。

粉彩是釉上彩品种之一,也叫“软彩”。是借鉴中国画中的用粉及渲染技法,在素器上以“玻璃白”打底,彩料晕染作画,再经炉火烘烤而成,色彩丰富,色调淡雅柔和。粉彩创烧于清康熙晚期。它是在康熙五彩瓷的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影响而发明的一种釉上彩瓷器。在颜色的配制上又借鉴了珐琅彩多色配制的技法,创造出了低温釉上彩这种新的瓷器品种。由于这种瓷器的色彩丰富、精美,因而很快获得了清代王公贵族们的青睐,逐渐取代了五彩瓷器的地位,成为景德镇主要生产的瓷器制品。粉彩瓷器发展到雍正朝极为盛行,特别是景德镇御窑厂,大量烧制宫廷陈设、使用器物,成为颇受皇家钟爱的器皿。

粉彩,据史料记载,粉彩有“始于康熙,精于雍正,盛于乾隆”之说。陈浏在《陶雅》中盛赞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鲜娇夺目,工致殊常”。粉彩是在古彩基础上汲取珐琅彩的工艺技法与材质,由景德镇创汇的釉上装饰彩瓷,即把含有氧化砷的玻璃料掺入含铅的彩料,产生乳化作用,使料色粉化为不同深浅的色调,达到“颜色明亮,粉润柔和,色阶丰富,绚丽雅致”的效果。绘画形式或工笔重彩,或逸笔写意,讲究诗情画意、字韵印趣,尽展中国画表现的技艺与艺术魅力。西欧誉其为 “玫瑰族瓷器”,认为只有高贵的玫瑰花才能与她相媲美。

粉彩是乾隆朝瓷器中所占此重较大的品种之一,在雍正瓷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乾隆粉彩中的一部分继承了雍正时期在肥润的白釉上绘疏朗艳丽纹饰的特点,如常见的折枝花卉盘、碗、小瓶、面盆、人物笔筒和大件器物鹿头尊等。鹿头尊是乾隆时常见品种。其口直,口以下渐大,垂腹收底,圈足。尊的上半部饰两个搂雕的夔凤耳、蟠螭耳或鹿头耳,因器型像倒过来的牛头或鹿头而得名。鹿头尊多在白地上绘青山绿水、树木,山水间及丛林里有很多头梅花鹿或奔跑或立,或回首或低头,颜色鲜亮,层次清晰,布局疏密有致。这类瓷也有叫百鹿尊的。乾隆朝的这一品种流传下来的巳经很少了,大多是光绪朝仿的,层次不清,颜色暗谈。

粉彩瓷之所以为藏家青睐,主要凭借其独有的“玻璃白”。所谓“玻璃白”是指不透明的白色乳浊剂,其制作工艺是在烧成的白瓷上勾勒出纹饰图案的轮廓,在轮廓内先用含有氧化硅、氧化砷和氧化铅的“玻璃白”打底,然后按所需颜色在上面绘画渲染,再次入窑烘烧而成。利用其乳浊作用,可以让所绘人物、花鸟、山水等画面粉润柔和、生动逼真、带有立体感较强的国画风格。

粉彩瓷的花纹立体感强,颜色丰厚艳丽,有深有浅,可厚可薄,打破了过往瓷器颜色单调的局势。其多以我国传统吉祥图案为主,如福禄寿、松鹤、桃、八仙等,山水景象、人物故事、花卉鸟兽、草木虫鱼皆可入画,极富画中有诗,融汇我国写意重彩的构图与技法,线条工巧流畅,形象生动。现在,粉彩瓷越来越受保藏者期待,在保藏界享有“一粉彩器顶三青花”的美誉。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唐三彩瓷器的收藏价值与鉴定》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唐三彩瓷器的收藏价值与鉴定》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民国素三彩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