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文化 > 导航 >

【陶瓷文化】唐三彩的收藏价值与鉴别

【陶瓷文化】唐三彩的收藏价值与鉴别

陶瓷文化 民窑瓷器的收藏与鉴别 民国素三彩瓷器鉴别

2021-07-14

陶瓷文化。

唐三彩是唐代彩色釉陶的通称。用白色粘土作胎,以含铜、铁、钻、锰等金属元素的矿物作着色剂,配制低温釉,施于坯体表面,在800℃左右的低温中一次烧成。其彩色并不仅限三色,一般有绿、黄、蓝、白、紫等多种色彩,但以黄、绿、白为主。迄今已发现烧造唐三彩的窑址是河南巩县、陕西铜川、河北内邱。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拉克和埃及等地均有唐三彩出土,说明当时已输出到各国。日本、朝鲜并由此仿烧,制成了“奈良三彩”和“新罗三彩”。唐三彩具有很高的价值,原因有二:

(1)唐三彩釉料中含有大量的铅,铅的氧化物作为熔剂,降低了釉料的熔融温度,在窑炉里烧成时各种金属(铜、铁、钴、锰等)氯化物熔于铅釉中并向四周扩散和流动,黄、绿、褐等多种颜色互相浸润,形成的釉面异常光亮,而且斑驳灿烂,绚丽多彩,烘托出了富有浪漫色彩的盛唐气氛。这是唐代以前各种单色釉陶器所没有的艺术效果;

(2)唐三彩的陶塑以人物俑、马俑和骆驼俑的塑造最为有名。特别是三彩马,头小颈长,膘肥体壮,眼睛炯炯有神,富于艺术的概括力。其中以白色三彩和黑色三彩最为名贵。1989年12月12日,国际苏富比拍卖行拍卖的一件唐三彩黑马在英国伦敦以4955万英镑成交。以黄、绿、褐为主的马则价值略低,比如1991年6月10日,佳士得拍卖行有一件黄、褐彩为主的“三花饰马”仅拍得6.05万英镑。

古代三彩质地疏松,有腐蚀痕迹,往往还有钙一类的锈斑,而现代复制品及商品生产的则无上述特征。古代三彩釉色深沉、柔和、微暗,而新的三彩则色泽光亮、鲜艳、刺眼。古代三彩中的绿釉,色泽较深、柔和,而新作色泽较淡而浮,缺乏润泽感。古代三彩中的黄釉或红釉多出现蚕吐之细丝一样流纹,而新烧制品一般无这种现象。古代三彩釉层较厚,质感很强,而现代作为商品性生产的三彩,彩层较薄,这也是区别真伪作品的显著标志之一。古代三彩一般无冰裂纹,而新烧制品往往出现冰裂纹。taoci52.com

还应警惕,有些作伪者故意将新制品打破,然后粘接起来以充古代真品,这是作伪者常用的手法之一。一般人认为,古代文物多系残破,所以古董商有意将其打破后粘接,就是想钻有这种心理人的空子。原陕西省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清末民初仿制唐代造型较好的粉彩马。这种打破粘接的伪品,一般有质地坚硬、色泽新鲜、断口整齐等突出特点,只要仔细察看,真伪是不难区分的。

taoci52.com编辑推荐

辽三彩与唐三彩哪个市场价值更高


唐三彩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其不仅具有国画、雕塑等传统工艺的特点,还使用了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刚劲有力,十分珍贵。在我国古汉族陶瓷工艺中,唐三彩可称为珍品,在唐朝,属于一种盛行的低温彩釉陶器,主要釉色有黄、白、绿,故称“唐三彩”。

唐三彩是唐朝的一种符号特征,从侧面反映了唐王朝的政治、文化、生活风貌,与唐朝诗歌、绘画、建筑以及其他文化一样,共同形成了唐朝文化。但是,唐三彩有别于其他的文化艺术,它在唐朝的陶瓷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毕竟在唐朝之前,只有单色釉或者两色釉的并用,唐三彩开辟了三种釉色兼备的先河。

贞观之治以后,国力昌盛、百业俱兴,同时也导致了一些生活腐化、厚葬之风多出。而唐三彩那时也作为一种冥器,曾被列入官府明文规定,一品、二品、三品、四品,根据等级来决定随葬物品数量。但实际上,达官显贵们,并不满足于明文规定,反而常比官府规定要增加很多倍数,去做厚葬。所以后来导致唐朝上下形成了一种厚葬之风,唐三彩也迅速在中原地区发展起来。

辽三彩是承袭了唐朝传统的一种低温瓷式釉陶,胎质粗硬,呈灰黄白色或淡红色。辽三彩在唐三彩传统手法的基础上,有了自己创新独特的民族风格,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也具有一定地位。

辽三彩多用黄、白、绿三色釉,器型中有方碟、海棠花式长盘、鸡冠壶、筒式瓶等,极具契丹民族的风格。 辽三彩所烧的三彩釉陶器胎质细软,呈淡红色,釉色娇艳光洁。与唐三彩的区别除了胎土不同外,辽三彩是没有蓝色的,施釉不交融,釉面少流淌。 但是,事实上大部分的辽三彩都较为普通,只有少部分精品才可与唐三彩媲美。

所以,在价值方面,辽三彩整体上还是占劣势的,毕竟辽三彩是承袭了唐代传统,在历史底蕴上和爱好者黏性上辽三彩都不如唐三彩。在风格上,辽三彩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但质量确实不如唐三彩。收藏家们收藏古物都重视其升值潜力,长期保存的藏品想要升值当然会比较看重质量而不是风格。所以,按照现实情况来看,显然唐三彩的市场价值要更高一些。

唐三彩瓷器的收藏价值与鉴定


唐三彩是唐代彩色釉陶的通称。用白色粘土作胎,以含铜、铁、钻、锰等金属元素的矿物作着色剂,配制低温釉,施于坯体表面,在800℃左右的低温中一次烧成。其彩色并不仅限三色,一般有绿、黄、蓝、白、紫等多种色彩,但以黄、绿、白为主。迄今已发现烧造唐三彩的窑址是河南巩县、陕西铜川、河北内邱。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拉克和埃及等地均有唐三彩出土,说明当时已输出到各国。日本、朝鲜并由此仿烧,制成了"奈良三彩"和"新罗三彩"。

唐三彩具有很高的价值,原因有二:

(1)唐三彩釉料中含有大量的铅,铅的氧化物作为熔剂,降低了釉料的熔融温度,在窑炉里烧成时各种金属(铜、铁、钴、锰等)氯化物熔于铅釉中并向四周扩散和流动,黄、绿、褐等多种颜色互相浸润,形成的釉面异常光亮,而且斑驳灿烂,绚丽多彩,烘托出了富有浪漫色彩的盛唐气氛。这是唐代以前各种单色釉陶器所没有的艺术效果;

(2)唐三彩的陶塑以人物俑、马俑和骆驼俑的塑造最为有名。特别是三彩马,头小颈长,膘肥体壮,眼睛炯炯有神,富于艺术的概括力。其中以白色三彩和黑色三彩最为名贵。1989年12月12日,国际苏富比拍卖行拍卖的一件唐三彩黑马在英国伦敦以4955万英镑成交。以黄、绿、褐为主的马则价值略低,比如1991年6月10日,佳士得拍卖行有一件黄、褐彩为主的"三花饰马"仅拍得6.05万英镑。

古代三彩质地疏松,有腐蚀痕迹,往往还有钙一类的锈斑,而现代复制品及商品生产的则无上述特征。古代三彩釉色深沉、柔和、微暗,而新的三彩则色泽光亮、鲜艳、刺眼。古代三彩中的绿釉,色泽较深、柔和,而新作色泽较淡而浮,缺乏润泽感。古代三彩中的黄釉或红釉多出现蚕吐之细丝一样流纹,而新烧制品一般无这种现象。古代三彩釉层较厚,质感很强,而现代作为商品性生产的三彩,彩层较薄,这也是区别真伪作品的显著标志之一。古代三彩一般无冰裂纹,而新烧制品往往出现冰裂纹。

还应警惕,有些作伪者故意将新制品打破,然后粘接起来以充古代真品,这是作伪者常用的手法之一。一般人认为,古代文物多系残破,所以古董商有意将其打破后粘接,就是想钻有这种心理人的空子。原陕西省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清末民初仿制唐代造型较好的粉彩马。这种打破粘接的伪品,一般有质地坚硬、色泽新鲜、断口整齐等突出特点,只要仔细察看,真伪是不难区分的。

拍卖行情:

古董艺术品的收藏价值!中国官窑瓷器拍卖一直屡创佳绩!

让我们细数小部分这些年来在瓷器拍卖市场上崭露头角的历代高价瓷器拍卖结果:

1、2011年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6.8亿元人民币。

2、2005年元鬼谷子下山2.3亿元人民币

3、2006年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1.23亿元

4、2006年明釉里红玉壶春瓶6440万元人民币......

那么怎么去确定其的价值观跟研究价值呢?

第一:看其窑口,是官窑、名窑还是民窑;

第二:看其年代,是高古瓷还是宋元瓷还是明清瓷;

第三:看其制造工艺,除了本质上的工艺之外,是否有为了美观而加工的工艺;

第四:看其文化底薪及其传承历史;

第五:目前市场对其的认知程度,以及近期的一些市场走向。

陶瓷文化:洛阳唐三彩的工艺价值鉴赏及鉴定


一、洛阳唐三彩的制作工艺

洛阳唐三彩的制作过程,首先是对胎料进行选择和加工。洛阳出土的唐三彩大多采用比较纯净的高岭土加工而成,这种矿藏洛阳周围便有出产。这种土质较为细腻,可塑性强,成型后不易开裂、变形,是制作各种陶器上等的材料。选用的矿土需要经过挑选、舂捣、研磨、淘洗、沉淀、揉搓、捏练、陈腐等系列工序加工成备用的陶泥,然后才能使用。从出土的器物胎体来看,唐代的工匠们对胎料的选择不是很精,胎质中含有石英颗粒等矿物杂质。

唐三彩常见的成型方法有三种,即雕塑、模制和轮制。制作一件器物往往使用两种以上方法。工匠们首先要进行细致的构思设计,再用专门雕塑工具用陶泥进行雕塑创作,经反复修改后,最后成型。制模,是将雕塑成型的作品进行分割、翻模。简单的造型分割较少,甚至少到只需一、两件模具。复杂的造型如天王俑、镇墓兽、形态各异的马、建筑模型等往往需要翻制的模具较多。对于不规则部位还需要有套模,因此这类造型模具往往多达十几件。模具分单模、合模两种。单模适用于器物上装饰用的贴花、堆塑等小附件。合模是用两个半模压制后对接粘合而成,适用于各种人物、动物和一些生活器皿。工匠们首先将经过揉搓和陈腐过的软硬适中的陶泥放入模子用手按压,其厚度根据制作物体的大小灵活掌握,然后用泥浆粘接合模,等到模具里的陶泥本身有一定的强度时,取出粘接组装成型,并用专用刀具将粘合部位修平,用手指抿抹,用毛笔或毛刷蘸水修饰。技术好的工匠能够使胎体均匀,薄厚适中,黏合过的部位天衣无缝,宛若一体。轮制,适宜于制作器体呈圆形的器皿,如日用器皿中的杯、盘、碗、碟、豆、瓶、炉、壶、罐等,但也有一些扁圆体、椭圆体、不规则体等器物采用合模制法。

一件成型的器物需要彻底阴干才能进行素烧,这样可以避免高温烧制过程中胎体变形和开裂。唐三彩一般需要两次焙烧,第一次经过1000℃~1100℃左右的温度将胎体烧坚,取出后施釉,再入窑经过800℃~900℃温度釉烧,胎体上的釉料开始融化,釉汁熔融流动相互浸润,形成斑斓的色彩。

唐三彩的施釉方法常用的有两种,即分区施釉法和点彩施釉法。分区施釉法是在不同部位涂上不同的釉色,几种釉色同施在一件器物上,釉色之间的组合和交融会产生一种全新的效果。点彩施釉法,是用毛笔在器物的一些部位点上大小一致或不一致、或点状、或块状的点,或带状线条。有的排列整齐,有的自然随意,经过高温熔融,釉彩的流串和交融,形成奇幻的画面,虚虚实实,斑斑驳驳,如晚霞,如梦境,形成一种自然天成的美术风格。

唐三彩最成功的地方是它多变的釉彩和精美的造型。经过对出土三彩的釉的成分进行检测,发现三彩釉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铅和金属呈色剂。唐代工匠们经过百千次的试验,成功地掌握了不同金属氧化物的呈色,并配制出了不同色泽的釉料。在釉料中加入石英和铅粉,以氧化铅为助溶剂,适量加入铜、铁、钴、锰、锑、铬等成分,经过800℃~900℃的温度,便还原成了各种色彩。例如铜的氧化物呈现绿色,铁的氧化物呈现黄或黄褐色,钴的氧化物呈现蓝色,锰的氧化物呈现紫色或黑色。工匠们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以及产生特殊的色彩,经过对各种金属矿料比例的调配,在这些釉色的基础上又成功地烧制出了褐红、橙黄、淡青、翠绿、深绿、天蓝、赫色、茄紫等色彩。釉彩之间相互流淌交融,创造了唐三彩艺术辉煌华丽的时代风格。

二、洛阳唐三彩的鉴定近年来随着收藏热的不断升温,唐三彩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由于唐三彩来源的逐渐枯竭和市场价值的攀升,于是出现了许多赝品。至于唐三彩赝品何时开始出现,一般认为是民国时期。笔者所在单位洛阳市文物交流中心的前身是洛阳博物馆文物复制工厂,因此有机会对唐三彩的制作工艺以及唐三彩的鉴定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洛阳市文物交流中心曾经征集到一些民国仿制的唐三彩,除了胎体与唐代三彩略有区别外,从造型到釉色很难与唐代三彩区分开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洛阳唐三彩仿制品的制作主要集中在市区北面邙山上的孟津县朝阳到南石山村一带,这里生产的三彩以工艺品为主,还制作一些仿制品,但做过旧后真正达到以假乱真程度的并不多。之所以造成鉴定困难,主要原因是人们接触唐三彩真品的机会太少。德化陶瓷总站专家通过长期实践,认为唐三彩的鉴定主要从造型、釉色、胎体、工艺这四个方面入手。

(一)造型唐三彩是唐代工匠在特定历史时期创作的,与当时社会风俗、生活环境、审美意识、制作材料、工艺水平分不开,因此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均能表现出生动逼真的神态,生活气息浓郁。从出土的唐三彩来看,唐代工匠雕塑水平非常高而且技艺娴熟,人物、动物比例协调,形象生动。人物的面部、五官、表情、身姿、手势变化有致,各种动物或静、或动,神完气足,形态自然传神。仿制品的制作,一是按原物,二是按图片,三是在原型上创新,四是臆造。制作者虽然在造型上下了一番工夫,有的与原物相似,但由于雕塑者功底欠缺,再加上制作者与唐代工匠生活的环境不同,所以制作出来的只能形似而达不到神似,往往造型生硬,缺少变化。如制作的俑类往往比例上不协调,面部呆滞,线条生硬,有的线条过于规整。唐代三彩圆形器物的底足一般呈“飞棱”状,并在棱尖外修一刀,这在碗、盘、瓶、执壶、钵等器物上最常见,而仿制品往往缺少这道工序。

(二)釉色唐三彩埋入地下,历经千余年,受土壤环境和土壤中化学物质如酸、碱等的侵蚀,光亮夺目的光泽已变得柔和莹润,釉面的开片均匀细小,有规律,开片四边微微上翘,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片与片之间的间隙有锈蚀的银沁,类似于汉代绿釉陶壶的泛铅现象。用肉眼直接观察,从侧面看釉面的表层,生成一种像蝇翅一样薄薄的一层,开片之间像是鼓起的线条,这即是唐三彩的“包浆”。仿制品为了去除釉面耀眼刺目的光泽,往往采用氢氟酸去光,再用碱中和,因此看上去很生涩。近年来,制作者也研究烧制出了釉面开小片的方法,但开片坚硬,有的过于细碎,有的纹路杂乱无章,开片往往产生个别纹线过长的现象,釉面无蝇翅“包浆”。有的虽然也制作上了一层银片或出现五色虹光,但像是浮在釉面上的一层薄雾,很浅薄,而且不牢固。

(三)胎体洛阳出土的唐三彩,胎料中含有微量的铁质。因烧成温度和炉内气氛的差异,烧成后的胎体颜色有白色、淡粉色或淡黄色等多种,胎质不是很精,胎质中含有像是石英的微小颗粒,并有其他矿物杂质。从胎体坚实度来看,有的因烧成温度高,胎体比较坚硬;有的因烧成温度低,胎体硬度小一些,胎体较疏松,釉层容易剥落。仿制品的制作,一种是采用加工现代三彩工艺品的胎体材料,即纯净的高岭土,没有经过特殊配料加工,烧成后胎体洁白细腻,比较坚硬,杂质少,叩之声音响亮,手感较重,与唐代三彩区别较大。另一种选用的材料也是高岭土,采用与古代相近的工艺对胎料进行加工,制作者挖空心思,在胎料中加入少量石英粉和其他物质,经过精心配制,烧成后无论从硬度、胎色还是疏密度都与唐代三彩接近,区别开来有一定难度。

(四)工艺唐三彩的制作一般采用先雕塑,后翻模,再按坯,最后粘接组装。同时采用轮制和捏制的方法,无论是在俑类和器物类都留下了这些工艺痕迹。人物、动物多为分段制模,用手按坯,用陶泥粘接。从出土实物来看,这些痕迹非常明显,仔细观察这些三彩身体内部的胎面上,许多都留有唐代工匠的指印。扁圆体三彩器物如扁壶等,侧面基本都有对接及刀削痕。再如钵、罐、瓶、水注、盘、碗等采用轮制法,制作过程中留下的细小弦纹清晰可见。仿制品有的采用注浆工艺,器物胎体上看不到捏塑和轮制以及合模泥粘工艺,其制作方法与真品迥然不同,成品手感较轻。圆型器物有的是在注浆或模制成型后放在转盘上,利用转盘的旋转用工具划出一道道轮制的痕迹,但弦纹看上去线条不自然。有的采用与唐代相类似的模制按坯工艺制作,但组合后无论是人物、动物还是器皿都显得笨拙,比例不协调,线条生硬。还有的过于精雕细做,画蛇添足,让人感觉不到唐代三彩的神韵。通常情况下唐三彩人物俑凡是没有衣物遮住的皮肤均不施釉,如人物的脸部、颈部、手部,一般采用彩绘。头发、眉毛、眼睛、胡须、巾帽等用黑色,口唇和面颊用朱红。人物的五官、须眉描绘的细致入微。这些彩绘历经千年颜色已经变淡变薄,且渗入胎体。仿制品的彩绘颜色鲜艳清晰,看上去比较浮,勾画的线条不干净利落,人物表情显得呆滞,所用笔法描绘的往往不到位,与真品有一定的差别。

唐三彩如何鉴别真伪


唐三彩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灿烂夺目的奇葩,它从多个角度折射出了大唐文明迷人的艺术风采,不只为专家学者们提供了难得可贵的考证资料,而且还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市场效应,受到了无数瓷器收藏爱好者的追捧和青睐。现如今我国瓷器收藏市场上,真假掺卖的情况十分常见。那么,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鉴别唐三彩的真伪呢?

第一个方面:造型

唐三彩的造型多种多样,通常可以区分为三个大类——动物、人物、生活用具,其中动物所占比例较大。唐三彩的成型工艺一共有两种,分别是轮制模制和雕塑。就拿唐三彩马来说,先制模左右两块,接着拼接起来,组成马的身子。然后载制模马的头,将其拼接在马的身子上面。我们鉴别唐三彩马的真伪,就可以观察马肚上的与圆孔。如果发现接痕和制模的时候,用手指挤压泥胎产生的痕迹,这件唐三彩马就是真品;如果发现里面是光滑的,那么这件器物采用的是灌浆成型,属于唐三彩仿作。马的四条腿也是先制模,再拼接上去的,我们认真地观察腿和身子接连处,就会发现上面有明显的接痕,而唐三彩仿作采用的现代工艺,通常一次成型,并不会出现接痕。

唐三彩马其他细节的地方也是采用先制模再通过粘粘然后再拼接的工艺技术,我们在辨别一件唐三彩真伪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认真观察,因为经过一千度左右高温烧制,粘贴上去的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缝隙,但是唐三彩仿作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总的来说,不管是人物还是动物,唐三彩真品的动感都比较强烈,形象也比较逼真;唐三彩仿作看上去就比较呆板,并没有生动活泼的感觉,甚至有些马还呈现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动态。

第二个方面:胎体

烧制唐三彩所采用的的胎土细腻而紧实,内含矿物杂质,胎质白中浅红和浅黄。现代唐三彩仿作的胎基本上都是瓷胎或者石膏胎,内无矿物杂质。将唐三彩真品的露胎处放入水中之后,再拿出来会呈现淡淡藕色,同时伴有比较浓的土浸味。而唐三彩仿品则不会出现这个情况。

第三个方面:釉面

在唐三彩真品放在光线下转动,可以发现丰富多彩的和蛤蜊光,这种特质使得高仿者也感到无可奈何。釉面上有细小的开片,通过放大镜可以发现这些开片呈爆裂状,这也是唐三彩仿作所不具备的,唐三彩仿作没有爆裂状开片和玻璃质感,通过放大镜可以观察到开片内含污垢,而唐三彩真品具有玻璃质感,即便有污垢也是深入器中。

第四个方面:釉色

唐三彩的主要釉色为红、绿、黄。制瓷工匠巧用施釉方面,不同色块在高温下相互交融,并没有明显界线,使得唐三彩的颜色丰富多彩,给人流动之感。而唐三彩仿作不是流淌太过,就是色块界线过于分明。

【陶瓷文化】唐三彩不是瓷器


唐三彩不是瓷器,而是一种低温烧造的陶器,是一种亮釉,其光泽亮丽柔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釉色斑斓,具有古瓷器表面的莹润感。唐代经济繁荣,社会安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唐代也是当时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唐三彩各种形象的器物都气宇轩昂,有个性、有情调、有姿态,线条流畅,骨肉停匀,神完气足,有着独特的动感造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再加上斑斓绚丽的彩釉,使唐三彩造型更是不同凡响。唐三彩富有弹性的线条,既流畅又有力的组成形体,变化自然,生机勃勃,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是光辉灿烂大唐文化的一个体现。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剑拔弩张;女俑则高髻广袖,亭亭玉立,悠然娴雅,十分丰满。动物则以马和骆驼为多。

古代唐三彩主要用于做随葬的器物,称为“冥器”。唐三彩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出土,其中以西安、洛阳出土最多,长安和洛阳是唐代都城所在,是唐代政治、经济中心,王公、官僚、士大夫以及富商的墓葬集中,所以唐三彩出土的数量也多,因而有“洛阳唐三彩”之说。

唐三彩马价值在神韵


在国际拍卖市场上,唐三彩马很受追捧,其中以白色三彩和黑色三彩最为名贵。1989年12月12日,国际苏富比拍卖行拍卖的一件唐三彩黑马在英国伦敦以495.5万英镑成交,这在当时创造了中国瓷器在世界上拍卖的最高纪录。而黄、绿、褐色的唐三彩马的价值略低,比如1991年6月10日,佳士得拍卖行有一件黄、褐彩为主的“三花饰马”仅拍得6.05万英镑。当然,艺术市场也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价位的波动。在2004年中国嘉德拍卖公司举办的第79期周末拍卖会上,曾以10万元拍出一件海外回流的唐三彩马。同国外的拍卖相比,价格就显得低一些。

唐三彩马的市场如此之好,怎样才能收藏和鉴赏唐三彩马呢?

除了掌握唐三彩的胎、釉、土锈、制作工艺等特征外,最主要的是把握唐三彩陶马的神韵。

三彩马的神韵是由大唐盛世的时代特征所决定的。

泱泱大唐,国运昌盛,国富民强,社会开放。它以宽广的胸怀,用人类一切先进的文化艺术,滋养着自身健全的体魄。唐都长安,就是那个时代的世界性大都市,胡语胡服,荡漾在长安街头;胡伎胡乐,回响在达官贵人的宴会上。这种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合,必然会孕育出生机勃勃的艺术形态。

唐三彩的马是运动的马,它和唐代社会的生活密切相关,上至宫廷生活的祝寿、庆典、游猎、沙场征战,下至平民百姓的商业运输和日常生产生活,我们都看到了马的雕塑。这一方面说明了马在盛唐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唐代艺人对马的创作已经达到了后世无人可及的境界。唐三彩的马,无论从其形象还是内涵来说,都是大唐盛世的行动写照。因此,从这一点来说,它的神韵是后世雕塑者无法领会的。唐三彩的马,无论是立马,抬腿马,运动的马,个个神态轩昂,意气昂扬,特具个性。

唐三彩马的神韵,就是它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每个马的形体十分生动传神,处处给人一种内在的、真实的美感。它们的造型,一般都是头比较小,头颈比较长而且十分硕实,体形肥壮,其身体各部位的肌肉强劲有力,马的细节比如眼睛、耳朵、筋骨、肌肉等部位刻画得十分周到,不管是静止的马还是运动的马,活生生一匹现实生活中的马。

唐代的艺术家们不仅对马的外貌特点十分熟悉,而且对马的神态、秉性也有深入的了解。因此,他们塑造时能够得心应手。唐三彩马身体的各个部位,如头、颈、胸、背脊、肚腹、臀部、腿以及蹄的结构,运用富有弹性的线条,使马的形体呈现出流畅而有力的结合,形体的变化也显得自然贴切。

唐三彩的立马,其腿部造型有着比较普遍的规律,前面两足一般都是八字岔开,绷直站立,后两足稍稍弯屈,犹如随时准备奔赴疆场。一般说来,唐三彩马较少出现前足抬腿的形状,特别要注意的是,唐三彩马的腿和底板设计得比较吻合,不管是抬腿的马还是站立的马,它们都被安置在一块底板之上,通常立马的底板都是长方形的,菱形、前缺角和中空底板比较少见。抬腿三彩马的底板大多是三角形的,其他形状的较为罕见。

每匹马的底板尺寸、厚薄都有一定规律可循,一般都与马的形体相对应,大马配大底板,中马配中底板,小马配小底板,可以这样说,凡是三彩马的底板与马的躯体不相匹配的,应该都是仿品。仔细观察这些唐三彩马的底板,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三彩马的底板一般说来都不平整,往往会有弯曲和跷起的现象。

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我们就能对唐三彩马的真假和神韵有一个真正的了解。

唐三彩的种类与形态特征


唐三彩自出土以来在国际上一直都极受追捧的收藏品,其中以三彩马的价值最高。今天小编要和大家介绍的是唐三彩的种类与形态特征。

唐三彩在唐代是作为冥器随葬使用的,朝廷还有明文规定什么样品级的官员随葬使用的唐三彩的数量等等,但是,往往真实的数量都会是官府规定的数倍。

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概括来说可以分为三类: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这个可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在我国古代马是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战场上需要马,农民耕田需要马,交通运输也需要马,所以唐三彩出土的马比较多。其次就是骆驼也比较多,这可能和当时中外贸易有关,骆驼是长途跋涉的交通工具之一,且丝绸之路沿途需要骆驼作为交通工具。所以说,匠人们把它反映在工艺品上。而人物一般以宫廷侍女比较多,这个反映的就是当时的宫廷生活了。  

马的造型比较肥硕,这个马的品种,据说是从当时西域那边进贡过来的,所以和我们现在看到的马的形状有点不大相同,马的臀部比较肥,颈部比较宽。唐马的造型特点,它是以静为主,但是静中带动,你们看到这是一匹静立的马。但是通过马的眼部的刻画,马的眼部是刻成三角形的,眼睛是圆睁的,然后马的耳朵是贴着的,它好像在静听或者听到有什么动静一样,通过这样的细部刻画来显示出来唐马的内在精神和内在的韵律,也可见匠人们高超的制作工艺了。

洛阳唐三彩的工艺价值鉴赏及鉴定


一、洛阳唐三彩的制作工艺

洛阳唐三彩的制作过程,首先是对胎料进行选择和加工。洛阳出土的唐三彩大多采用比较纯净的高岭土加工而成,这种矿藏洛阳周围便有出产。这种土质较为细腻,可塑性强,成型后不易开裂、变形,是制作各种陶器上等的材料。选用的矿土需要经过挑选、舂捣、研磨、淘洗、沉淀、揉搓、捏练、陈腐等系列工序加工成备用的陶泥,然后才能使用。从出土的器物胎体来看,唐代的工匠们对胎料的选择不是很精,胎质中含有石英颗粒等矿物杂质。

唐三彩常见的成型方法有三种,即雕塑、模制和轮制。制作一件器物往往使用两种以上方法。工匠们首先要进行细致的构思设计,再用专门雕塑工具用陶泥进行雕塑创作,经反复修改后,最后成型。制模,是将雕塑成型的作品进行分割、翻模。简单的造型分割较少,甚至少到只需一、两件模具。复杂的造型如天王俑、镇墓兽、形态各异的马、建筑模型等往往需要翻制的模具较多。对于不规则部位还需要有套模,因此这类造型模具往往多达十几件。模具分单模、合模两种。单模适用于器物上装饰用的贴花、堆塑等小附件。合模是用两个半模压制后对接粘合而成,适用于各种人物、动物和一些生活器皿。工匠们首先将经过揉搓和陈腐过的软硬适中的陶泥放入模子用手按压,其厚度根据制作物体的大小灵活掌握,然后用泥浆粘接合模,等到模具里的陶泥本身有一定的强度时,取出粘接组装成型,并用专用刀具将粘合部位修平,用手指抿抹,用毛笔或毛刷蘸水修饰。技术好的工匠能够使胎体均匀,薄厚适中,黏合过的部位天衣无缝,宛若一体。轮制,适宜于制作器体呈圆形的器皿,如日用器皿中的杯、盘、碗、碟、豆、瓶、炉、壶、罐等,但也有一些扁圆体、椭圆体、不规则体等器物采用合模制法。

一件成型的器物需要彻底阴干才能进行素烧,这样可以避免高温烧制过程中胎体变形和开裂。唐三彩一般需要两次焙烧,第一次经过1000℃~1100℃左右的温度将胎体烧坚,取出后施釉,再入窑经过800℃~900℃温度釉烧,胎体上的釉料开始融化,釉汁熔融流动相互浸润,形成斑斓的色彩。

唐三彩的施釉方法常用的有两种,即分区施釉法和点彩施釉法。分区施釉法是在不同部位涂上不同的釉色,几种釉色同施在一件器物上,釉色之间的组合和交融会产生一种全新的效果。点彩施釉法,是用毛笔在器物的一些部位点上大小一致或不一致、或点状、或块状的点,或带状线条。有的排列整齐,有的自然随意,经过高温熔融,釉彩的流串和交融,形成奇幻的画面,虚虚实实,斑斑驳驳,如晚霞,如梦境,形成一种自然天成的美术风格。

唐三彩最成功的地方是它多变的釉彩和精美的造型。经过对出土三彩的釉的成分进行检测,发现三彩釉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铅和金属呈色剂。唐代工匠们经过百千次的试验,成功地掌握了不同金属氧化物的呈色,并配制出了不同色泽的釉料。在釉料中加入石英和铅粉,以氧化铅为助溶剂,适量加入铜、铁、钴、锰、锑、铬等成分,经过800℃~900℃的温度,便还原成了各种色彩。例如铜的氧化物呈现绿色,铁的氧化物呈现黄或黄褐色,钴的氧化物呈现蓝色,锰的氧化物呈现紫色或黑色。工匠们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以及产生特殊的色彩,经过对各种金属矿料比例的调配,在这些釉色的基础上又成功地烧制出了褐红、橙黄、淡青、翠绿、深绿、天蓝、赫色、茄紫等色彩。釉彩之间相互流淌交融,创造了唐三彩艺术辉煌华丽的时代风格。

二、洛阳唐三彩的鉴定近年来随着收藏热的不断升温,唐三彩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由于唐三彩来源的逐渐枯竭和市场价值的攀升,于是出现了许多赝品。至于唐三彩赝品何时开始出现,一般认为是民国时期。笔者所在单位洛阳市文物交流中心的前身是洛阳博物馆文物复制工厂,因此有机会对唐三彩的制作工艺以及唐三彩的鉴定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洛阳市文物交流中心曾经征集到一些民国仿制的唐三彩,除了胎体与唐代三彩略有区别外,从造型到釉色很难与唐代三彩区分开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洛阳唐三彩仿制品的制作主要集中在市区北面邙山上的孟津县朝阳到南石山村一带,这里生产的三彩以工艺品为主,还制作一些仿制品,但做过旧后真正达到以假乱真程度的并不多。之所以造成鉴定困难,主要原因是人们接触唐三彩真品的机会太少。德化陶瓷总站专家通过长期实践,认为唐三彩的鉴定主要从造型、釉色、胎体、工艺这四个方面入手。

(一)造型唐三彩是唐代工匠在特定历史时期创作的,与当时社会风俗、生活环境、审美意识、制作材料、工艺水平分不开,因此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均能表现出生动逼真的神态,生活气息浓郁。从出土的唐三彩来看,唐代工匠雕塑水平非常高而且技艺娴熟,人物、动物比例协调,形象生动。人物的面部、五官、表情、身姿、手势变化有致,各种动物或静、或动,神完气足,形态自然传神。仿制品的制作,一是按原物,二是按图片,三是在原型上创新,四是臆造。制作者虽然在造型上下了一番工夫,有的与原物相似,但由于雕塑者功底欠缺,再加上制作者与唐代工匠生活的环境不同,所以制作出来的只能形似而达不到神似,往往造型生硬,缺少变化。如制作的俑类往往比例上不协调,面部呆滞,线条生硬,有的线条过于规整。唐代三彩圆形器物的底足一般呈“飞棱”状,并在棱尖外修一刀,这在碗、盘、瓶、执壶、钵等器物上最常见,而仿制品往往缺少这道工序。

(二)釉色唐三彩埋入地下,历经千余年,受土壤环境和土壤中化学物质如酸、碱等的侵蚀,光亮夺目的光泽已变得柔和莹润,釉面的开片均匀细小,有规律,开片四边微微上翘,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片与片之间的间隙有锈蚀的银沁,类似于汉代绿釉陶壶的泛铅现象。用肉眼直接观察,从侧面看釉面的表层,生成一种像蝇翅一样薄薄的一层,开片之间像是鼓起的线条,这即是唐三彩的“包浆”。仿制品为了去除釉面耀眼刺目的光泽,往往采用氢氟酸去光,再用碱中和,因此看上去很生涩。近年来,制作者也研究烧制出了釉面开小片的方法,但开片坚硬,有的过于细碎,有的纹路杂乱无章,开片往往产生个别纹线过长的现象,釉面无蝇翅“包浆”。有的虽然也制作上了一层银片或出现五色虹光,但像是浮在釉面上的一层薄雾,很浅薄,而且不牢固。

(三)胎体洛阳出土的唐三彩,胎料中含有微量的铁质。因烧成温度和炉内气氛的差异,烧成后的胎体颜色有白色、淡粉色或淡黄色等多种,胎质不是很精,胎质中含有像是石英的微小颗粒,并有其他矿物杂质。从胎体坚实度来看,有的因烧成温度高,胎体比较坚硬;有的因烧成温度低,胎体硬度小一些,胎体较疏松,釉层容易剥落。仿制品的制作,一种是采用加工现代三彩工艺品的胎体材料,即纯净的高岭土,没有经过特殊配料加工,烧成后胎体洁白细腻,比较坚硬,杂质少,叩之声音响亮,手感较重,与唐代三彩区别较大。另一种选用的材料也是高岭土,采用与古代相近的工艺对胎料进行加工,制作者挖空心思,在胎料中加入少量石英粉和其他物质,经过精心配制,烧成后无论从硬度、胎色还是疏密度都与唐代三彩接近,区别开来有一定难度。

(四)工艺唐三彩的制作一般采用先雕塑,后翻模,再按坯,最后粘接组装。同时采用轮制和捏制的方法,无论是在俑类和器物类都留下了这些工艺痕迹。人物、动物多为分段制模,用手按坯,用陶泥粘接。从出土实物来看,这些痕迹非常明显,仔细观察这些三彩身体内部的胎面上,许多都留有唐代工匠的指印。扁圆体三彩器物如扁壶等,侧面基本都有对接及刀削痕。再如钵、罐、瓶、水注、盘、碗等采用轮制法,制作过程中留下的细小弦纹清晰可见。仿制品有的采用注浆工艺,器物胎体上看不到捏塑和轮制以及合模泥粘工艺,其制作方法与真品迥然不同,成品手感较轻。圆型器物有的是在注浆或模制成型后放在转盘上,利用转盘的旋转用工具划出一道道轮制的痕迹,但弦纹看上去线条不自然。有的采用与唐代相类似的模制按坯工艺制作,但组合后无论是人物、动物还是器皿都显得笨拙,比例不协调,线条生硬。还有的过于精雕细做,画蛇添足,让人感觉不到唐代三彩的神韵。通常情况下唐三彩人物俑凡是没有衣物遮住的皮肤均不施釉,如人物的脸部、颈部、手部,一般采用彩绘。头发、眉毛、眼睛、胡须、巾帽等用黑色,口唇和面颊用朱红。人物的五官、须眉描绘的细致入微。这些彩绘历经千年颜色已经变淡变薄,且渗入胎体。仿制品的彩绘颜色鲜艳清晰,看上去比较浮,勾画的线条不干净利落,人物表情显得呆滞,所用笔法描绘的往往不到位,与真品有一定的差别。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瓷文化】唐三彩的收藏价值与鉴别》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瓷文化】唐三彩的收藏价值与鉴别》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