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鉴别瓷器贴花 > 导航 >

长沙窑模印贴花褐斑注子

长沙窑模印贴花褐斑注子

鉴别瓷器贴花 瓷器贴花鉴别 鉴别瓷器说是贴花

2021-06-18

鉴别瓷器贴花。

长沙窑模印贴花褐斑注子

长沙窑模印贴花褐斑注子局部

长沙窑模印贴花褐斑注子底部

长沙窑模印贴花褐斑注子,唐,高22.5cm,口径10cm,底径14.5cm。注子直口,阔颈,丰肩,腹壁斜直,平底。肩置八棱形流,对称处安三条形曲柄。与流、柄成十字形的颈、肩之间置一对三条形系。通体施青釉,釉色青中略显灰黄。肩、腹处模印贴花椰枣纹,其上覆盖大块褐色釉,形成三个椭圆形斑块,突出了图案的装饰效果。此件注子的贴花纹反映了长沙窑贴花艺术的特点,朴实、自然、生动。器物造型和图案特殊,是唐代长沙窑生产的外销西亚各国的产品。长沙窑的釉色种类较多,仅单色釉即有青釉、黄釉、褐釉、黑釉、白釉、绿釉、蓝釉等。模印贴花装饰是长沙窑瓷器的特色之一,出现于唐中后期,系在器物的系或腹上作局部装饰。其做法是先用模具印出装饰物,趁坯体未干时把装饰物粘贴在坯体上,经施釉、涂彩后,再入窑经高温烧成。塑贴花纹有双鱼、双鸟、花朵、葡萄、椰枣、狮子、宝塔、人物等。

taoci52.com扩展阅读

长沙窑彩绘花鸟纹注子


长沙窑彩绘花鸟纹注子

长沙窑彩绘花鸟纹注子局部

长沙窑彩绘花鸟纹注子底部

长沙窑彩绘花鸟纹注子,唐,高22.7cm,口径11cm,底径12.2cm。 注子撇口,阔颈,瓜棱形长圆腹,肩一侧置六棱形流,另一侧置曲柄。通体施青釉。腹部以釉下褐彩勾描一株花草及一只硕鸟,褐彩线条内涂釉下绿彩。 此器造型饱满,青釉下有褐、绿两色彩,图案线条流畅,是不可多得的唐代长沙窑瓷器珍品。 唐代长沙窑大量烧造釉下彩绘瓷器。它突破了青瓷的单一釉色,丰富了唐代瓷器的装饰技术,开创了后世釉下彩瓷器的先河。从大量实物观察,此类装饰的初期形式 是单一的褐彩斑点,之后,演变成精美的褐绿彩斑点。装饰内容从斑点纹发展到花鸟动物纹,有的则以宝塔等建筑或诗文为题材。其装饰手法是,借助毛笔用彩料在 生坯上绘画纹饰,然后罩一层透明釉在高温中烧成。彩料经高温处理后色彩经久不变。长沙窑工匠们除了擅长瓷器色彩和装饰内容变化外,也在造型上创造出许多实 用美观的器皿。特别是注子的造型之多,在唐代可称首屈一指。以注口为例,就有直口、洗口、喇叭口等。注腹则有长腹、圆腹、瓜棱形腹、椭圆形腹和袋形腹等。 注流的安置也颇具匠心,有方形、八角形、直管形等。注柄的款式则随注身而变化,开创一代新风。 由于在长沙窑遗址出土的注子上书写有“陈家美春酒”、“酒温香浓”、“自入新峰市,唯闻旧酒香”等题识者,因此证明这类注子是当时的酒壶。

陶瓷 褐釉模印贴花双耳罐


褐釉模印贴花双耳罐,高19.2cm,口径12.6cm,足径14.2cm。

罐唇口,直颈,丰肩,圆腹,腹下敛,平底。胎呈灰白色,器身施褐中泛黄色釉。肩部有对称方形双耳及四朵模印贴花纹。近足处一周及底部素胎无釉。

唐代长沙窑器物以日用瓷为主,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大量外销。其造型简洁朴素,讲究细微之处的变化,以各种形式的罐和罐最多见。早期装饰上的用彩多在模印贴花的人物、狮、葡萄上涂褐色或绿色大彩斑,继而发展为用单一的褐彩或绿彩绘画,以后再逐步发展到用褐、绿双色彩绘。唐代长沙窑是中国大量生产釉下彩瓷器的发源地,它开创了瓷器彩绘装饰的新途径。

唐代长沙窑瓷特色鲜明,首先是釉下彩绘的发明,突破了青瓷的单一釉色。其次是釉下彩绘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山水、人物、花鸟等,题材活泼生动,具有写实性。其三是模印贴花工艺的大量运用,并用褐彩题写五言诗或六言民歌。此风始于长沙窑,至宋元两代发展到极盛。

褐釉模印贴花双耳罐鉴赏


高19.2cm,口径12.6cm,足径14.2cm

罐唇口,直颈,丰肩,圆腹,腹下敛,平底。胎呈灰白色,器身施褐中泛黄色釉。肩部有对称方形双耳及四朵模印贴花纹。近足处一周及底部素胎无釉。

唐代长沙窑器物以日用瓷为主,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大量外销。其造型简洁朴素,讲究细微之处的变化,以各种形式的罐和罐最多见。早期装饰上的用彩多在模印贴花的人物、狮、葡萄上涂褐色或绿色大彩斑,继而发展为用单一的褐彩或绿彩绘画,以后再逐步发展到用褐、绿双色彩绘。唐代长沙窑是中国大量生产釉下彩瓷器的发源地,它开创了瓷器彩绘装饰的新途径。

唐代长沙窑瓷特色鲜明,首先是釉下彩绘的发明,突破了青瓷的单一釉色。其次是釉下彩绘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山水、人物、花鸟等,题材活泼生动,具有写实性。其三是模印贴花工艺的大量运用,并用褐彩题写五言诗或六言民歌。此风始于长沙窑,至宋元两代发展到极盛。

长沙窑


瓷制生活用具。隋唐已有烧制,宋代以磁州窑、当阳峪窑、扒村窑、登封窑所出为多。形状有长方形、腰圆形、云头形、花瓣形、鸡心形、椭园形等,也有塑成婴孩、虎形、龙形的。定窑孩儿枕极为罕见,有卧女瓷枕、童子荷叶枕。

考古资料表明,在我国最古老的枕头是天然石块,后来开始使用初步加工过的石块作为枕头。以后逐步扩大到使用其他材料来制作枕头,例如竹枕、木枕,玉枕、铜枕等等,历代留存下来数量最多的则是瓷枕。瓷枕是一种生活日用品,它是中国古代瓷器中较为流行的一种造型。据说最初是作为陪葬的冥器出现的,以后逐渐成为卧室的寝具和治病号脉的工具。瓷枕最早创烧于隋代,唐代以后开始大量生产,并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床上枕具。到了两宋及金、元时期,瓷枕的发展进入了繁荣期,产地遍及南北,造型非常丰富。当时较为流行的有几何形枕、兽形枕、建筑形枕、人物形枕等等,造型精巧,制作细腻。同时在装饰技法上也有很大的发展,刻、划、剔、印、堆塑等技法被纷纷采用,极大地丰富了瓷枕的表现力和艺术性。这一时期的瓷枕逐渐从实用品转向了雅俗共赏的工艺品。明清以后,随着更为优异的制枕材料的出现,瓷枕开始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谈瓷枕,离不开宋。我见过的宋枕十有八九是磁州窑的。形容宋枕,得用许多话,简单一点说,就是丰富。兽形枕中有龙枕、虎枕;人形枕中有孩儿枕、仕女枕;几何式样中有长方、八方、椭圆、银锭等;还有腰圆、鸡心、云头、花瓣等,随意造形……

宋朝有“张家造”,此外还有“赵家造”、“王家造”等等。今天看来,千余年前宋人生产的瓷枕仍可谓之“美不胜收”,比如一鹭鸶置身芦苇之中,双腿岔开,回首相望,用笔寥寥,一派生机;一孩童持竿垂钓,神情专注,几条小鱼欲咬欲溜,意趣盎然;两束萱草,丰满柔韧,舒展大方……

这些图案都让我过目不忘,印象深刻。瓷枕发展总的来说是年代越早尺寸越小。唐枕中常见不足一拃长(张开拇指和中指间的长度)的,人称脉枕,是否为号脉专用有待考证。宋枕尺寸适宜,辽金以后,尺寸加大,可达尺半,显得笨拙。瓷枕为生活用器,常随亡者下葬。因历史淘汰,极少见传世品。瓷枕为平民百姓所用,皇帝老子大概嫌硬,另有所枕。于是,瓷枕中透着一股市井气,说白一点是俗气。这股俗气使后人得以窥见宋人的情趣。宋人图安逸,不尚浮华,干不出唐人那等辉煌热烈的事来。两只鹌鹑,一行飞雁;顽童蹴鞠,赶鸭捉鸟,无不流露宋人知足常乐的人生观。你可以想见宋人在人口增殖、物阜民丰之际,陶醉于这种“小家碧玉”的气氛之中,自得其乐。

剪纸贴花吉州窑


吉州窑是古代江南生产民间日用陶瓷的民窑瓷场,始烧于晚唐五代,发展于宋朝,明末终烧,其烧造历史有1200余年。它博采众长,集南北各窑制瓷艺术之大成,成功地仿烧了定瓷、龙泉瓷、青花瓷。同时,又将民间剪纸工艺成功地运用于制瓷装饰,形成了质朴、明快、生活气息浓郁的剪纸贴花装饰艺术,成为独树一帜的陶瓷工艺。本文权对吉州窑的剪纸贴花艺术谈点粗略的看法。

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装饰艺术,早在汉唐时期,民间妇女就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后来逐步发展为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图案。家庭主妇们靠一把剪刀或刻刀和纸,就能剪刻出喜爱的花样,如北方的窗花、南方的鞋花、帽花等。而把剪纸艺术运用到陶瓷的装饰上,与陶瓷相结合,则是宋代吉州窑的独创。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吉州窑的工匠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一双巧手,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用泥块、纸张等简易材料,创造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风格独特的剪纸工艺,这种剪纸贴花装饰瓷,给人以古朴自然的韵味,形成吉州窑产品独具的淳朴风格,使民间瓷器放出异彩。剪纸贴花艺术的出现,也与宋时上层社会饮茶、品茶风尚极盛有直接关系。北宋陶谷《清异录》“茶百戏”条载:“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叟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漏影春”条载:“漏影春法,用镂纸贴盏,糁茶面去纸,伪为花身,别以荔肉为叶,松实、鸭脚之类珍物为蕊,沸汤点搅”。可见,剪纸贴花装饰工艺是“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而产生的,是漏影春法的继承和发展。

吉州窑的剪纸题材,大都是工匠们熟悉和喜欢的东西。大致为动物、植物和吉祥语三大类,采用“寓意”的表现手法,而寓意的主旨不外乎为祈福、祝福、纳福等,其间寄托自己的情感和美好愿望,表达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

唐长沙窑


湖南长沙窑又称为:湖南长沙铜官窑、长沙铜官窑、铜官窑、瓦渣坪窑。现在我们称之为”长沙窑”。

自20世纪50年代起,经过多次的调查和考古发掘,基本搞清了唐代长沙窑窑区的范围。它北起望城县(今为长沙县)铜官镇,沿湘江东岸的十里河滨往南延伸至石渚湖一带。在望城铜官镇至石渚湖,两端相距约五公里的地域内,大分为3个窑区:即铜官镇窑区、古城窑区、石渚窑区。铜官镇窑区位于今长沙市北三十公里处的湘江东岸,窑区分布在铜官镇北部,在沿江千余米的地带至今仍保存有4处烧窑遗址。石渚窑区则在铜官镇南面的石渚湖南岸 ,与古城窑区(即瓦渣坪窑)仅一湖相隔,约一公里左右。古城窑区位于这两者之间,在铜官镇南五公里处,地属望城县书堂乡古城村,历史上即称为“古城”。由于当地窑址密集,遍地都有破碎的陶片,俯拾即是,当地村民相沿俗称此地为“瓦渣坪”(以前常被划归入石渚窑区)。这里是长沙窑生产釉下彩绘瓷器的主要窑区,占地面积约二十万平方米,北抵觉华山,西南滨湘江,东南临石渚湖。在这一片三角形地域内的数座保持着自然地貌的小山丘上,尚可见匣钵堆积的“窑包”十多处。瓦渣坪是挖泥段、蓝家坡、廖家屋场、都司坡、长城垅(又名“金鸡岭”)等地的总称。

1·器物的种类和造型

长沙窑彩绘瓷器的种类和比较丰富的,除大量的生活日常用器外(无论是内销还是外销),文房用具和玩具类也是比较丰富的。具体的器物造型有壶、瓶、碗、盘、碟、盆、杯、洗、盏托、盂、水注、枕、盒、唾盂、灯、炉、烛台等,文房用具有:镇纸、笔洗、笔添、砚等。玩具类有:动物、玩具式水注、鸟、兽、人物等。

2·器物的胎、釉、彩

器物的胎壁一般由厚重趋向轻薄,晚期有些器胎趋向粗笨。胎骨结构细密坚硬。胎色呈浅灰色,犹如香灰色,或呈土黄色(也称浅褐色),这是由胎中铁的今量比较高,以及窑炉中的气氛决定了的。胎质较粗,白度不高,淘洗不精。长沙窑所采用的原料为瓷石类原料,是一种富氧化硅质的制瓷原料,今氧化硅达70%左右,今三氧化二铁达1.5~2.5%,今钛也较高,绝大部分产品实际上是一种瓷化程度不高的半陶半瓷制品,严格地说是一种“炻器”。

绝大多数器物胎上涂有一层化妆土,化妆土不仅能增强胎体的致密度,也可以增加瓷胎的白度,在化妆土上绘画花纹,更能衬托出彩料的呈色,达到彩绘美 的预期效果。

长沙窑器物的釉是以磷灰石、方解石为熔剂的,即以氧化钙为助熔剂。由于釉层较厚,器物下部的釉多呈现滞流现象。施釉方法主要是荡釉、浸釉、淋釉、滴釉和涂釉、有些产品还兼用数种手法施釉。釉面莹润光泽。

长沙窑釉下彩绘瓷器的釉色大体上有米黄、浅青、乳白、褐、绿五个大类的色调。釉层厚度在0.05~0.4毫米,多数有细纹片。白釉瓷器则白中泛青,釉层较厚,色泽莹润者不多,有开片的不少。

长沙窑釉下彩绘的彩,有褐彩、绿彩两大类,还有一种红斑,但为数甚少。长沙窑的褐彩、绿彩所使用的助熔剂以氧化钙为主,其含量在14~21%之间,属于氧化钙釉系统。主要着色元素只有铁和铜两种。如长沙窑的绿色釉彩中很少有透明的绿色,绝大多数为乳浊的湖绿或绿松石色,其中少数绿中泛蓝。而褐彩中的氧化锰高达3.8%,除了一部分是从草木灰中引入外,大部分是从某种含锰的铁矿中引入的。

在绿彩的边缘部分有时也会出现红彩,在有些绿彩中还存在用肉眼不易分辨的红色斑点或流纹。这些红色斑点或流纹,是铜 红。铜 红釉彩对温度、气氛、冷却速度、铜含量等因素极为敏感,只有在这些条件都合适的情况下才会出现铜 红。绘于典型釉下彩生胎上的彩绘色料支很薄,一般只有约0.1毫米厚,而长沙窑器上所施加的彩绘色料层比典型下彩的色料层要厚得多。

褐红色的釉下彩是铜和铁两种离子混合作为着色剂而形成的色调。绿色和红色的彩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砷,可能起还原的作用。釉下颜色的变化与烧成气氛和铜、铁离子在釉中的浓度有密切的关系。钴蓝色上罩以青黄色釉,即黄色与蓝色重叠在一起而构成了绿色。

3·烧制工艺技术

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器物大多数是以辘轳制为主,附件和零件(如罐耳、壶板、贴花)等大多是用模制,分单模和分模。少数器物手捏制成。正常烧成温度为1220±20℃,其中少数的釉虽然已经玻璃化,但胎仍属生烧,烧成温度吸有1170℃左右。胎的吸水率多数介于0.8~2%之间,个别生烧的则达到7%左右。窑中气氛不均匀,多数情况下是偏弱的还原焰,但有时也出现氧化气氛,是高温氧化焰烧成的一种,使用卧式龙窑烧成。装烧方法有单件装烧和多件叠装烧。两 种主法装烧的器物底部,均隔以大小相宜的垫饼、垫环或托珠,烧成后一般不留存痕迹。

4·器物装饰的主要特征

器物装饰是以釉下彩斑和釉下彩绘两种主要形式来装饰器物的。釉下褐色斑点——先在胎坯上点褐斑,然后施青釉。烧成后釉面平整,褐斑永有脱落。褐斑又可分两种:一种为大斑块或大斑点(常用在壶和罐的的口部或肩部,画三四个大斑块或大斑点);一种为小斑点,在壶、罐的器身上用连接成串的斑点组成菱形、斜十字或方形等图案纹饰。

釉下褐绿色斑点——斑点的排列方法是褐绿相间地连接在一起组成斜方、四方、六方和环状等多种图案纹饰。也有褐绿彩大斑点装饰在壶的上部。釉下褐绿彩是长沙窑瓷器中最美的一种,也是烧制过程中烧成技术最难掌握的一种,烧好它必须熟练地掌握三种金属的变化。

釉下绿彩——这种装饰一般用白釉或青黄釉。白釉绿彩的装饰分两种:一种是在瓶、罐或壶身上任意画几笔似云霞或水波状的花纹;白釉绿彩的绿彩应是铜元素呈色,白釉柔和,绿彩淡雅,配合协调。青黄釉绿彩也有两种,比较简单的是任意画几笔,图案比较繁复的即在器物上面画象征性的花草或花卉纹。这类青黄釉绿彩器的绿彩,有的是钴蓝+青黄釉而显绿色。

釉下褐绿彩绘——是长沙窑中最为复杂的一种。制法分两种:一种是用褐绿彩在胎上平画花鸟纹;另一种是在胎上先划刻花鸟的轮廓,然后在轮廓线内填褐绿彩,最后再施青釉。

长沙窑釉下彩绘以线描为主,图案装饰采用点彩和多彩互渗等手法。线描装饰用笔和用色趋向规范化,常用的线条有:铁线式、棉线式、复合式。铁线式线条多用于“没骨画“,90%呈绿色,常用作填补轮廓线中的色彩。复合式线条系铁线式与棉线式两种线条的配合使用,一般用绿色棉线式线条色画轮廓,再用褐黄色铁线式线条描绘细部,绿色轮廓与褐黄色细部相衬托。

用色以多彩为主,单彩次之。一般使用点、线、块的表现手法,而以彩线为主。点、线交替使用,块、线组合使用,有时兼用泼墨与渲染,因而具有在宣纸上画水墨画的效果。

5·装饰纹样题材

装饰纹样题 材分以下几类。

人物纹样——有婴戏、竹林七贤、外国女郎、异国情侣、袒腹者。

动物纹样——飞禽有雀鸟、长尾鸟、凤鸟类、雁、鹭、鹤、孔雀、鸳鸯等。走兽有狮、豹、鹿、獐、羊。象征性的动物有鱼龙、龙、摩羯。

植物花草类纹样——莲花、蔓草、水草、芦苇、宝相花、菊花、紫槿、石榴(状)、菠萝(状)、兰草或芝草、折枝(茨菰、羽状叶、荷花、蒲葵、牡丹等),是釉下彩绘中最多的一种,常画于壶流下碗、盘内底中心、枕面等。绝大多数为褐绿彩绘莲花。

云气山水画类——有云山、帆船、树木、茅庐。

图案画——由圆斑点组成方块形、斜十字形、菱形。桃形、圆形以及云霞、水波等图案。多见于壶、罐上,尤以罐为多;线画图案,多为荷莲,主要绘于盘内底中心;非点非线,略同剪贴的图案,多见于唾盂上。

长沙窑址


在今湖南长沙市铜官镇,又名铜官窑。以烧制青瓷为主,兼烧少量的白釉、褐釉、酱釉、绿釉和蓝釉等,是唐代南方的重要青瓷窑。

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胎呈灰白或青灰色,少量黄褐和微带红色,后者往往再敷一层化妆土。胎体较疏松。(2)釉色多种,以青釉为主,青釉青中带黄色者为多。釉面均有细小纹片。(3)产品以盘、碗、碟、杯、壶、瓶、灯等日常生活用品为主,还有猪、羊、马、狮、青蛙等玩具。器物造型前期丰满端庄,线条圆润柔和;后期趋于秀丽。以壶为例,前期腹体圆浑,短颈,卷唇或唇外折,多棱短流,单曲柄,条形横系竖系。后期多为瓜棱腹,喇叭口,细长颈,圆管长流,双曲柄,模制印花耳系。(4)装饰技法有釉下、釉中彩绘及印花、贴花、彩色斑点等。釉下、釉中彩绘初期形式是单一的褐彩,绘以简单草率的花草纹,以后逐步演进到褐、绿两种彩色,一种是以笔直接绘画纹饰,另一种是在胎上先刻划纹饰轮廓,然后在刻线上填绘褐绿彩。以彩色斑点作装饰较普遍,始饰以大圆斑四组,渐变为小斑点组成的纹饰,大圆斑有褐色、褐绿色两种,小斑点则多数为褐绿或褐蓝相间的纹饰。贴花多装饰在壶、罐腹部,题材有人物、鸟兽、双鱼、葡萄和圆景等,在纹饰上多施以酱釉圆斑。晚唐出现印花装饰工艺,主要见于盘、碗、碟的器内,纹饰以花卉居多,较简练。此外,以诗和商品宣传文字为题材的装饰也多见。(5)碗、盘、碟一类器物采用叠烧,器心与器底均无釉露胎,很少使用支具垫烧,故烧成后一般都不存在痕迹,仅个别喷心发现3枚支钉痕,其中一部产品在露胎部分加彩遮盖美化。

此外,盘心有作方块状露胎的。盒类器物平底外凸,口沿及底无釉露胎。罐类器物则平底内凹,一般器外底中心有釉,中心以外无釉露胎。 

长沙窑、铜官窑、潭州窑


大凡一个古陶瓷窑口的命名,古有旧名则援用其名,如岳州窑、越窑、邢窑等;没有旧名,则根据窑址所在地的名字重新命名,如河南的扒村窑等。长沙窑窑址在古文献上少有记载,更没有窑址名称,所以窑址的名称只能根据地名来设定了。

最初在上世纪50年代国家文物专家考察时,考虑到窑址紧挨铜官镇,而铜官镇烧制陶瓷又有悠久的历史,定名为铜官窑则大有追根溯源之意。然而,随着对长沙窑深入地考察和研究,一些专家认为“铜官窑”的名称不够准确,其原因有二:一是现在的铜官窑烧造的是陶器,而唐朝的窑烧造的是瓷器;二是“铜官”的地名太小,远不能与唐朝这个窑口的市场范围及历史影响相匹配。所以,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古陶瓷专家们的斟酌,遂以“长沙窑”作为这个窑口名称,但古陶瓷专家仍有不同意见,因此遗址保护牌上还是兼顾各方观点而铭以“长沙铜官窑”的名称。最早来考察这个遗址的专家,也就是我国著名的古陶瓷界权威冯先铭先生也曾提出过命名“潭州窑”较好,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最终没有采纳。

那么,现在用得最多的名称“长沙窑”是否得当呢?“长沙”一名,秦朝已有“长沙郡”,汉朝有“长沙国”,即使到了唐朝,“长沙”的地名也始终存在。武德三年,唐高祖曾封李世民之子李恪为长沙王;天宝元年,此地改名为“长沙郡”,唐太宗的重孙李岘便当过“长沙郡太守”;唐朝著名书法家怀素在他的自述帖中就说:“怀素家长沙”,而并非“家潭州”。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潭州“有府一,曰长沙”。

湖南省的古陶瓷专家对长沙窑的创烧年代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在安史之乱前后,兴盛于中晚唐;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在隋唐时期创烧,延续于整个唐朝和五代。不管哪种观点,长沙窑的创烧时期正是此地名为“长沙”之时。

由此可见,定名“长沙窑”也不是没有讲唐代地名的历史渊源。而且,以历史地名的影响力来看,“潭州”之名远不及“长沙”名字的历史悠久和深入人心,对宣传长沙市而言,恐怕“长沙窑”的名字更为有利。

最后补充一点,曾有研究者认为唐代长沙窑是官窑性质。古陶瓷学术界所指的“官窑”是专门为皇帝烧造瓷器的窑口,并非官府管理的窑口就是“官窑”,连能够向皇帝进贡瓷器的“贡窑”都不能称为“官窑”。要证明“长沙唐代潭州窑是官窑”这个命题,我们以为还是要从实物中去寻找证据。最近有人发现了一片写有“窑司垸子”的长沙窑瓷片,窑司是官府中专门管理窑业的部门,由此便能够证明当年确实有官府在管理着这片规模庞大的瓷器窑场。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长沙窑模印贴花褐斑注子》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长沙窑模印贴花褐斑注子》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鉴别瓷器贴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