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古代龙泉窑瓷器 > 导航 >

古代瓷器:翠碧之色 工巧如斯——龙泉窑镂空瓷香筒

古代瓷器:翠碧之色 工巧如斯——龙泉窑镂空瓷香筒

古代龙泉窑瓷器 古代龙泉窑观音瓷器 古代龙泉窑瓷器鉴定

2021-07-05

古代龙泉窑瓷器。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收藏古物常常纠结于名物之辨。名不仅仅是一件器物区别于它物的称谓,更是我们认识和理解物的开始。以瓷器的定名而言,除年代产地信息之外,通常包含两部分,一是釉色、纹饰、造型、工艺等外在性特征,二是用途。前者直观,容易掌握,后者则由于年代的久远,容易误读。其实以器用的角度而言,只有了解其用途,才能从用的层面反观其工艺特色等内涵,从而诉诸更为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对器物的价值意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反之,用途理解不确,命名错误,认识则谬以千里,毋论其它。如此,探究古物之用意义重大,而为古物正名也正是收藏中的一大乐趣。本周龙泉交流群这件明镂雕缠枝花卉纹香筒即是一例。

这件香筒为日本回流珍品,带日本原装木盒,器呈花边口,腹稍呈橄榄形筒状,内置小瓶为胆,暗圈足,腹部镂空透雕分三层装饰,上饰卷草纹,中间为缠枝花卉,下排列如蜂窝状的六边形圆孔。此件器物最初的命名是花插。几年前笔者编著《中国古陶瓷龙泉窑》一书时也注意到类似器物,如纽约佳士得2011年春拍1648号拍品,名称是candleholder,也即烛台;大英博物馆也有一件,名称是vessel,也即容器;还有2013年中国嘉德秋拍5228号拍品明龙泉窑镂空人物烛台。这三件镂空器尺寸、造型、纹饰高度一致,只是嘉德这件主纹多了人物纹而已。但与回流的这件镂空器相比,这三件造型均有镂饰壶门孔的扁鼓形基座,却中空无瓶胆。此外,据相关介绍,日本EiseiBunko及ItsuoBijitsukan也各有一件类似的造型,但未见实物,此处不作论述。另,大窑枫洞岩窑址明中期地层也有类似残器出土,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断代依据。

纽约佳士得2011年春拍明龙泉窑镂空器

大英博物馆藏明龙泉窑镂空器

2013年中国嘉德秋拍明龙泉窑镂空人物烛台

大窑枫洞岩窑址出土明中期镂空器残片

明龙泉窑这类镂空器传世并不多见,名称上称烛台最多,民间私人藏品中也见有称作箸瓶、籤筒的。相比之下,大英博物馆在定名上虽简单却十分谨慎,且特意在介绍中对器物用途作了几种可能性推测:花插、香器或笔筒。对于这几种用途的推论,一开始笔者并未留意,由于类似的镂空工艺在南宋官窑遗址出土物器中即有所见,元代韩国新安沉船中也有龙泉窑镂空瓶,观念上先入为主将之当做花瓶花插。直到上手这件日本回流的镂空器,细细端详里面的小瓶,发现口沿留有黑乎乎的熏烧痕迹,才恍然大悟,这应该是香器。从镂空纹饰和内置胆等特征来看,与明代中期兴起的香筒十分吻合,只是当时以竹刻制品为主流。王世襄《竹刻小言》引褚松窗《竹刻脞语》云:截竹为筒,圆径一寸或七八分圆径相同,长七八寸者,用檀木作底盖,以铜作胆,刻山水人物,地镂空,置名香于内焚之,香气喷溢,置书案间或衾枕旁,补香篝之不足,名曰香筒。又明冯梦龙编《挂枝儿》咏物香筒两首,其一云:香筒儿,我爱你玲珑剔透,一时间动了火其实难丢。温温,香喷喷,拢定双衣袖。只道心肠热,谁知有空头。少了些的温存也,就不着人的手。对照记载来看,上述带座的镂空器作中空设计或在使用上更为灵活,铜胆之类随用随放,也便于清洁。

龙泉窑镂空瓷香筒的烧制很可能因竹香筒之流行风尚而来,这也说明龙泉窑制品在明中期仍占据一定的市场地位,其对于社会时尚的应对仍是及时且积极的。但也正如文献记载里所流露的,明代文人的追新逐雅,龙泉窑香筒虽有翠碧之色,虽工巧如斯,恐亦落俗套。文震亨《长物志》卷七香筒条:香筒旧者有李文甫所制,中雕花鸟、竹石,略以古简为贵,若太涉脂粉或雕镂故事人物,便称俗品,亦不必置怀袖间。此处虽未针对瓷制品,但以雕镂故事人物便称俗品的标准而言,龙泉窑香筒恐只是不易茂蔑的实用器而已。青瓷发展至明代或已审美疲劳,如竹刻之类新工艺新玩物不断涌现,也更得文人青睐。

延伸阅读

古代瓷器:宋元龙泉窑青瓷之美


青瓷雪花漂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宋代龙泉窑刻莲瓣纹盖缸

龙泉窑在今浙江省龙泉县一带,主要集中在大窑、金村周围。至南宋晚期,除龙泉当地外,浙江庆元、运和等县以及江西吉安、福建泉州等地都烧造龙泉风格的青瓷,形成龙泉窑系。

宋代龙泉窑花觚

龙泉窑是继越窑发展起来的瓷窑,创烧于北宋早期,至南宋前发展,进而形成独特风格,使青釉品种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也是南方地区产量最大的瓷窑。

南宋龙泉堆塑龙虎纹盖瓶

龙泉青瓷的美,是如蔚蓝落日之天,远山晚翠;湛碧平湖之水,浅草初春,是青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它契合了中国文人对美的追求:含蓄、内敛、优雅、深沉。它静默成景,却又意境深远。

宋元龙泉折沿洗

龙泉青瓷之美还在于其器物的造型,瓶、觚、罐、壶、碗、盘、杯、碟、灯、洗、砚、等等,大者尺,小者寸,或日用,或陈设,诸器无不匠心独运,制作精巧,高矮长短比例谐调,实用功能与审美理念有机结合,天衣无缝。

宋元八卦纹三足炉

南宋龙泉鬲式炉

古代瓷器:宋元龙泉窑精品赏析


青瓷之美,当推龙泉窑。龙泉青瓷始于五代,盛于南宋,极具典雅、端庄、古朴、青淳之特色。纵观两宋和元朝龙泉窑青瓷,特别是鼎盛时期的南宋和元朝,每一件器物都设计精妙,匠心独运,造型端庄秀丽,釉色温润如玉。即使露胎,出筋,也刻意为之,做到一丝不苟,从不经意中见深意。造型与装饰,露胎与釉色,互为关联,自然流畅,妙然天成,表现了一代匠师高超的艺术造诣,如一首大气磅礴的古典韵律诗。

宋代龙泉窑长颈瓶

宋元龙泉窑刻蕉叶纹尊

宋代龙泉窑刻莲瓣纹盖缸

南宋龙泉纸槌瓶

南宋龙泉堆塑龙虎纹盖瓶

宋元八卦纹三足炉

南宋龙泉弦纹长颈瓶

南宋龙泉刻莲瓣纹碗

南宋龙泉鬲式炉

南宋龙泉鬲式炉

宋元龙泉琮式瓶

古代瓷器:南宋龙泉窑精品赏析


龙泉窑是历史悠久的一处南方瓷窑,以烧造青瓷享有盛名。其自成体系的生产始于北宋,衰落于清初,长达七八百年之久。窑址广泛分布于今浙江西南部,并进而影响到福建、江西、湖南乃至更远的地区,已发现的各时期青瓷窑址多达500余处,其中仅龙泉境内的古代窑址就有300多处,构成了我国历史上罕见的一个窑场众多、分布范围广阔、产量巨大的瓷窑体系。两宋之际,社会动荡,全国各地包括浙江的其他瓷业都处于低潮,浙江瓷业生产的格局因此发生了重大变化,越窑、婺州窑、瓯窑已相继衰落,而地处偏远山区的龙泉窑却凭借它优越的制瓷条件,在原有基础上加速发展。此期的龙泉窑瓷业开始摆脱越窑等窑系的影响,烧造出以厚胎、薄釉、刻划花为标志的龙泉窑产品,确立了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

南宋龙泉窑青釉雕镶蟠龙盖瓶故宫博物院藏

通高22.5厘米,瓶呈盘口,盖钮为一卧鹅,形象生动。瓶颈凸雕蟠龙一条,腹部一周饰浅浮雕莲瓣,通体施粉青釉。瓶口有损,用金粉补之。蟠龙瓶是宋代江南地区流行的一种陪葬器皿,大多数有盖,盖顶常饰虎、狗、鸡、鹅、鸟等禽兽形钮,以虎钮居多,故又常被称为龙虎瓶。

南宋龙泉窑青釉划花纹碗故宫博物院藏

口径17.5厘米,碗身好似倒置的尖顶斗笠,是五代、宋以来流行的一种碗形。碗内壁釉下刻划极其少见的两组飘带绣球纹饰,线条清晰流畅。此器以其口沿包镶铜扣并拥有清宫旧藏的身份而显现非凡的身价。

南宋龙泉窑粉青釉印花粉盒丽水博物馆藏2005年12月南宋嘉定壬午年李垕妻姜氏墓出土

口径8厘米,盒呈扁圆柱形,卧足。淡粉青色的厚釉匀净滋润,底部及子母口扣合处露深灰色胎,胎质细腻致密。润泽的质感、精致的做工,令人遥想墓主人生前优雅的生活。

南宋龙泉窑粉青釉盂形罐丽水博物馆藏2005年12月南宋嘉定壬午年李垕妻姜氏墓出土

高4.8厘米,口部露胎,盖顶平弧,罐身较矮。与同墓出土的粉青釉印花粉盒具有极相似的呈色及胎质,让人猜测是否为一窑所成之器。

南宋龙泉窑菊花鼓钉纹三足炉丽水博物馆藏2005年12月南宋嘉定壬午年李垕妻姜氏墓出土

三足炉是宋代开始流行的一种炉式,常呈筒状。此器造型小巧规整,高4.7厘米,釉呈透明的水绿色,器身上下各饰一周菊花鼓钉纹,为原本普通的造型平添几分秀美,推测为焚香用具。南宋中期以后,在大窑等地的部分窑场,由于受到官窑的深刻影响,开始烧制明确具有仿官窑性质的黑胎青瓷和白胎青瓷两种高档厚釉制品。这种高档制品不仅被征作宫廷用瓷,而且其中的主打产品白胎类厚釉青瓷还被远销到日本等海外市场。龙泉窑对青瓷的造型设计、胎釉配方、上釉技术和成型装饰等都作了重大改革,使产品釉层丰厚,制作精细,式样优美,种类繁多。尤其是光泽柔和的粉青色釉和碧绿的梅子青釉的烧成,使青瓷的烧制技术达到新的高峰。由于加厚了釉层,此前流行的刻花、印花纹饰容易被厚釉盖住而显现不出来,故这一时期产品器面的装饰性开始减少,更注重在造型上下功夫,装饰有浮雕、出筋和贴饰等,在厚釉的映衬下,显得安静素雅。此期的龙泉窑开始进入全盛时代,完全取代了越窑的历史地位,成为我国南方青瓷的中心产区,并由此而驰名世界。南宋时期的龙泉窑,因其日益增长的海外贸易而为人所称道。事实上,其用于内销的量也非常大,就南宋时期的墓葬、窖藏而言,出土器皿中以龙泉窑数量最多。显然它在当时已占据了国内大半的瓷器市场。除此之外,高品质的南宋龙泉窑还是当时皇室及高层社会中相当普及的日用器物。在南宋皇城遗址和宋六陵墓地,大量出土龙泉青瓷就是有力的证明。

南宋龙泉窑粉青象钮盖罐丽水博物馆藏2005年12月南宋嘉定壬午年李垕妻姜氏墓出土

高14.9厘米,饼形盖,上塑立象为钮,生动传神。盖下有子口,筒形身。在灰白细腻的胎骨外,粉青釉醇厚润泽,光洁如玉。整件器物风格素雅,工艺精湛,是南宋龙泉窑中绝无仅有的造型,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南宋龙泉窑粉青釉渣斗丽水市博物馆藏2002年12月丽水市南宋墓出土

渣斗为古代贵族宴饮吐鱼骨或兽骨的承器。从东汉始出瓷质渣斗开始,一直持续到晚清,历朝历代都广泛使用,只是造型各有变化。此器高8.7厘米,整体施粉青厚釉,为龙泉窑精品。

南宋龙泉窑海棠盏丽水市博物馆藏1986年丽水市城西路出土

口径11厘米,此器优美而奇特的造型令人爱不释手,如玉般滋润的厚釉质感尽显粉青的风采。

南宋龙泉窑粉青水注丽水博物馆藏1998年丽水市中山街出土

水注又称砚滴,系文房用具,常与砚合用,用以贮水。此种器盛行于宋元时期,以龙泉青瓷为大宗。此器高8.9厘米,造型秀巧,圆润可爱,原物应配有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