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北宋官窑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古代瓷器:领略北宋越窑器最后的兴盛

古代瓷器:领略北宋越窑器最后的兴盛

北宋官窑瓷器的鉴别 北宋汝窑瓷器鉴别 怎样鉴别北宋汝窖瓷器

2021-07-08

北宋官窑瓷器的鉴别。

其三:社会审美受北宋宫廷花鸟画影响,在注重写实的同时亦讲究源于唐代教坊曲鹊踏枝多用于抒发缠绵悱恻之情,至宋朝改为词牌名蝶恋花,以填写爱情词章为主,历史留有名家绝句颇多。在曲乐歌赋氛围影响下产生圆形构图、相向对飞的团蝶纹即是北宋越窑代表纹饰之一。1986年内蒙古考古研究所清理发掘辽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亦出土同纹饰器物;破茧而出的团蝶纹饱含着对美好爱情的想往和赞美,它对后世写实和写意蝴蝶主题纹饰及配饰发展演进有着深远的影响,衍生出大量蝶恋花、瓜瓞绵绵、群蝶飞舞等吉祥寓意的装饰纹饰。

编辑推荐

早期越窑器上的铭文


早期越窑器上的铭文,为我们鉴定提供了直接的可靠的依据。在接触的制品中,鄞县东汉瓷钟底书“王尊”隶书两字,绍兴东吴瓷灶灶面上书“鬼灶”两字,上虞县东吴虎子上铭(纪年)“赤乌十四年(251)会稽上虞师袁宜作”。西晋人物堆塑罐上的龟趺碑铭文主要有:绍兴出土的“永安三年时富且详(祥)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万岁未见英”。平阳江山出土“元康元年八月二日起会稽上虞”。吴县狮子山2号墓出土“元康二年润月十九日起会稽”。吴县狮子山3号墓出土“元康出始宁用此宜子孙作吏高其乐无极”。吴县狮子山4号墓出土“会稽出始宁用此□□宜子孙作高迁众无极。”上海博物馆馆藏的,人物堆塑罐的龟趺碑上书“会稽出始宁用此丧葬宜子孙作吏高迁众乐极”。上虞龙山出土的人物堆塑罐上有两块龟趺碑,其书均与吴县狮子4号墓出土物铭同。早期越窑窑址中的窑具、制品上的铭文,首次在慈溪东汉窑址中出现有徐师有、大、吉,鄞县东汉窑址出有王、章。上虞东吴窑址出有宜、贾。余姚市东吴窑址出有安、朱等铭文。上面这些铭文,这无疑对我们在实际鉴定中,碰到类似的铭文时,对于判别、鉴定器物名称、年代、产地以及生产关系等,是有一定的借鉴。对于纪年墓、纪年制品,无疑是我们鉴定器物,绝对年代和相对年代可靠的依据。东汉纪年墓有:永平十年、永初三年、延熹七年、五年,初平元年、建安元年等,出土的各式各样罐、簋、钟、钵、耳杯、垒、五联罐、灶、井、香熏等。东吴纪年墓有:正始二年、赤乌十四年、五凤元年、太平二年、永安二年、三年、四年、六年,甘露元年、宝鼎三年、建衡二年、凤凰元年、二年,天册元年、天玺元年、天纪元年、二年等。西晋纪年墓有:太康元年、七年、八年、九年,元康元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七年、八年、九年,永康元年,永宁二年,太安二年,永兴二年,永嘉二年、三年、七年等。东晋纪年墓有:大兴三年、四年,咸和元年、二年、四年,咸康八年,建元二年,永和元年、三年、四年、七年、九年、十一年,升平二年、五年,隆和元年,兴宁二年,大和元年、三年、四年,太元二年、八年、九年、十六年、十七年、十八年、二十年,隆安元年,义熙二年等。南朝纪年墓有:初永元年、二年,元嘉五年,大宋丁丑年,元嘉二十四年,大明六年,泰豫元年(以上为宋)。永明元年(齐),天监元年、五年(梁)。祯明二年(陈)。隋,大业三年。以上各纪年墓可详阅《青瓷与越窑》专著中纪年墓及出土器物。

古代瓷器:宋代磁州窑器物之美


磁州窑是一个庞大的窑系,宋代以来,北方地区绝大部分窑场,都烧制磁州窑风格的瓷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窑场有:河南修武当阳峪窑、登封窑、扒村窑、鲁山窑,山东淄博窑,山西大同浑源窑、长治窑,还有北方辽代的赤峰缸瓦窑等,都有自己独立风格的磁州窑系产品;南方的一些窑场,如吉州窑,也烧制磁州窑风格的瓷器。

磁州窑系,主要烧制黑瓷、白瓷和白地黑、褐彩绘瓷,其胎质粗松,胎色也较深,因而施化妆土,再罩以透明釉。装饰技法划分品种有白釉划花、白釉剔花、白釉绿斑、白釉褐斑,白釉釉下黑彩、白釉红绿彩、绿釉釉下黑彩和低温铅釉三彩等,纷繁竞妍,各具特点。

装饰技法方面善于利用在化妆土与胎质颜色的反差,加以彩绘、刻剔等多种手法,令对比强烈,风格明快。纹饰题材多为花蝶、龙凤、如意头、人物等,线条流畅,细腻逼真,情趣盎然。亦有不少以书法和诗词作为装饰题材,平添诸多雅致。

器形丰富别致,凡生活器皿皆多种多样,最有代表性的器型有:瓶、枕、罐、盆、炉、碗、盘等,其中瓷枕留存的数量比较多,表现形式多样化同一类产品亦有数种变化,满足人们不同的日用需要和审美偏好。

古代瓷器:盘点那些名贵的北宋汝窑瓷器


北宋汝窑碗

上有乾隆皇帝御笔题诗,为国家一级文物,是北京故宫镇馆之宝。目前北宋汝窑碗仅存世两件,另一件在英国达维德基金会,属严禁拍卖的国家一级文物。此汝瓷碗高6.7厘米,口径为17.1厘米,足径7.7厘米。敞口微外卷沿,深腹、外撇足,足内有五个小支钉痕。

北宋汝窑弦纹樽

身价数亿堪称汝瓷之王,弦纹三足樽全球仅存一件,为北京故宫博物院镇院之宝,是传世汝瓷中极为罕见的大件器,无价之宝。樽高12.9厘米,口径18厘米,足径17.8厘米。樽直口、圆筒腹、平底,由三个变形兽足支撑。胎质细腻,呈香灰色,胎体较轻。

北宋汝窑大盘

属全球最大,千古一绝的北宋汝窑瓷器,亦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是存世汝窑盘中最大的一件。汝窑盘釉色天青纯正,内外均开冰裂片,底足外撇,满釉,五支钉支烧,高3.4厘米,口径19.6厘米,足径13厘米,是标准的汝官窑器物。

北宋汝窑莲花碗

为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国宝,为全球罕见传世珍宝,十吨黄金不换。莲花碗呈十瓣莲花形,俯看形如十曲花瓣,形似一朵盛开的花朵。莲花碗高10.5厘米,口径16.2厘米,足径8.1厘米,造型比例适度,器身随花口亦呈十瓣,凸凹与莲口相衔接,协调自然,美观大方。

北宋汝窑葵花洗

经34轮叫价,最终以2亿天价成交。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是唯一现存的葵花六瓣形盆洗,其直径为13.5公分,六葵瓣花式,口略撇,上丰下敛,浅腹薄壁,器身随沿起伏,圈足微外撇,底有细小芝麻钉痕三枚。北宋汝窑葵花洗原被英国著名的中国古陶瓷收藏家艾弗瑞克拉克夫人收藏,上世纪70年代转入日本藏家手中。

古代瓷器:北宋和金代绿定瓷器鉴赏


宋代绿定瓷器瓷盘

北宋和金代定窑瓷器中的绿釉品种。绿定瓷器生产比白定、黑定、紫定都少。在窑址调查中很难发现绿定标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考古工作者在60年代前往定窑窑址调查时采集到数片绿定标本,都是盘类器物的残片。其特点是白胎,胎体较一般瓷器略厚,但质地仍然很细,刻龙纹,施绿色釉,釉的呈色剂为铜的氧化物,釉质很细,釉色美观。除了窑址里发现的标本,绿定完整器尚未发现。

古代瓷器:北宋定窑划花八棱大碗


另外三器尺寸相若或略小,有矮圈足,仅盌心划莲纹及内壁饰凸棱,现展于《定州花瓷:院藏定窰系白瓷特展》,台北,2014年,编号II-80、81及82。

大维德爵士旧藏也有一例,现存伦敦大英博物馆,乾隆皇帝的陶瓷品味》,国立故宫博物院,台北,2012年,编号5及6。

定瓷饰莲纹相对较普遍,但多甚草率,虽多配以茨菰叶,仍常与萱草溷淆。然本品莲纹灵巧写实,莲叶捲边姿态各异,气韵与别不同。如此细划莲纹之例,仅止数器,然皆为精品,如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划莲六瓣葵式盘,现正展于《定州花瓷》,前述出处,编号II-39。故宫收藏瓷片甚丰,包括有河北曲阳县涧磁村及燕川村收集所得,其中有一宋朝残盌,与此类近,可资比对,见《故宫博物院藏中国古代窰址标本》,卷2:河北卷,北京,2006年,图版169上。

宋人叶寘《坦斋笔衡》云「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窰器」,学者时引用之,认为宫廷因定瓷涩口不施釉,是以弃定取汝。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蔡玫芬于1996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研讨会上,提出于瓷品上添加金属边稜乃当时宫廷贵冑品好,涩口正好可避免金稜滑脱之虞,因此「有芒」并非为了採用覆烧技术才衍生的瑕疵。「稜釦习尚如此风行,然定窰瓷在北宋中期之前尚未行覆烧技术;是以金稜非因掩饰芒口而产生,相反的,芒口可能因稜釦习尚而生」。负责饰品、隶属工部的「文思院」,以及承办内宫品物之「后苑造作所」,下皆设有「稜作」,专门加缀金银稜釦。蔡氏因此指「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之句,或并不反映宋廷对有芒定瓷之嫌厌,反之可能因定瓷巧饰稜釦,用于特定御典有欠妥适。此盌釉面柔润,色呈牙白悦目,聚处若泪痕而色略深,久历千年风霜,朴淳如昔。可与之媲美者寥寥可数,私人藏例更是绝无仅有。早于1949年,此盌已属着名收藏家艾弗瑞‧克拉克伉俪雅蓄,见于多个重要展览。自1971年出现于伦敦苏富比后,未曾公开展览,芳踪杳沉,如今复见尤为难得。

艾弗瑞.克拉克与夫人,二十年代始蒐集珍藏,对伦敦东方陶瓷学会贡献良多,积极助筹展览。早于1933及次年,EdgarBluett于艺术杂志《Apollo》先后为夫妇两收藏撰文二篇。夫妻二人虽惠赠少量藏品予大英博物馆,绝大部分后经苏富比分批转售。大卫德爵士夫人在1992年的一个访问中,当被问及其夫生前最仰慕的收藏时,她想应该是克拉克。克拉克伉俪品味高致,所藏宋瓷超群绝伦,1960年曾慷慨借出二十八件宋朝佳器,展于伦敦东方陶瓷学会重要展览《TheArtsoftheSungDynasty》,当中包括北宋汝窰天青釉葵花洗,该器后以高价售于香港苏富比2012年4月4日,编号101,至今仍是宋代瓷器世界拍卖纪录。

古代瓷器:[图文]越窑青瓷珍品欣赏


青瓷人骑狮形插器西晋

整器由卧狮、胡人、插管组合而成。卧狮高昂瞠目、呲牙咧嘴,底部贴附四足,尾呈蕉叶状。颌下有贴附的须,胡人跨骑于狮腰部,上身挺直,双手揖于胸前,怀中抱一小兽,头戴高帽,帽顶高耸延伸成一直径为3.7厘米的插管,插管圆唇,口微侈,管上贴塑双龙纹饰。灰黄色胎,胎质较粗。青釉泛黄,釉面光亮,遍布开片。底部有支烧痕。半范模制,合范成型。胡人身上戳印圆圈纹,帽上有一圈压印纹带,服装上用压印纹带表现襟、袖。

青瓷六熊足香熏西晋

全器由炉身和托盘两部分组成。炉身整体呈球形,顶部作管状小口,口上塑出一飞鸟,平底,底部有三个熊足立于托盘内;托盘平折沿,斜直壁,浅腹,平底,底部由三个熊形足承托。黄褐色胎,胎质较粗而坚硬。青灰釉泛黄,釉面光润,炉身部釉面略显斑驳,施满釉。托盘外底部有六处支烧痕。炉身上半部有三层镂孔,孔作三角锯齿状,间饰以平行凹陷纹,镂孔以外部分装饰有拍印网格带纹;托盘沿面饰以凹弦纹圈,内戳印联珠纹。

青瓷双鸟盖水盂西晋

全器由器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器盖呈锥形,盖顶中心贴塑两相对的飞鸟,器身方唇,子口内敛,圆肩,肩部对称置四横系,扁圆腹,饼足内凹。灰胎,胎质较粗。青灰釉,釉面光润,施满釉。肩部饰凹弦纹双圈,其下拍印网格带状纹,上下腹相交处饰凹弦纹一圈。

青瓷蛙形水盂西晋

左:圆唇,敛口,扁鼓腹,假圈足。灰褐色胎,胎质较细。青灰釉,釉面光亮,施釉及底。底部有三处支烧痕。上腹贴塑有蟾蜍的头、尾、四足,并饰有戳印圆圈纹及划刻草叶纹。

右:圆唇,敛口,扁鼓腹,饼足较高。灰褐色胎,胎质较细。青釉黄,釉面光润,施满釉,器身布满开片。底部有三处支烧痕。外壁口沿下饰两道凹弦纹,上腹贴塑蟾蜍的头、尾、四足,并间饰有戳印圆圈纹,上下腹相接处饰有凹弦纹一圈。

西晋

方唇,敛口,矮领,圆肩,扁鼓腹,平底内凹。灰褐色胎,胎质较细。青黄釉,亚光,剥釉现象严重,施满釉。肩部饰一周三角形戳印纹,上腹部饰凹弦纹两圈,内戳印菱形网格纹。上下腹之间饰一周戳印三角形纹饰。器内还胶结有原来存放的一堆圆形方孔钱币,可辨识的有东汉五铢钱。

青瓷五联罐东汉

罐体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由一大瓶口及四小瓶组成,瓶与罐身不相通;下部罐溜肩,肩部贴塑动物、人物,并镂有四小孔,圆鼓腹,大平底。褐色胎,粗疏。青黄釉泛灰,釉色较深沉,釉面光润,流釉现象严重,施釉至下腹。罐身饰多圈弦纹。

该类器物出现于东汉时期,一直流行至三国时期,之后罐消失,演变为堆塑罐。该类器物主要是用作丧葬的明器,具乎寻类似魂瓶的功用。

青瓷熊形席镇三国

口不修复。方唇,直口,整体呈直筒状,口以下贴附头,双臂、双足,使整体里蹲熊造型,大平底微内凹。蹲熊双目圆睁,鼻孔朝天,口张齿露,口中含一兽形物,下额有髯,双手均持宝物;器身背部贴塑人物、盘蛇。灰黄色釉,胎质较粗。青黄釉,局部开片,光润,施满釉。底部一周可见十二枚支烧痕。是三国、西晋时期特有的动物造型器物。

青瓷扁壶三国

方唇,直领,圆形扁腹,腹窄面对称置上下两组桥型系。下承一椭圆形台形高足。灰胎,胎质较细而坚致。青灰釉泛黄,有流釉现象,器身遍布开片,釉面光亮,施满釉,仅足心无釉。

口沿下饰凹弦纹双圈,颈部与肩部相接处拍印菱形纹,肩腹相交处刻出随形的深槽,使腹部正面形成开光的效果,腹正面两面贴饰铺首衔环,并饰凹弦纹双圈,足部近底处戳印圆圈纹一周,下饰凹弦纹双圈,内拍印菱形条带状装饰。

越窑点彩人物俑

东晋黄褐色胎,胎质较粗。青灰釉,剥釉现象严重,仅头部残留有釉,直立。

男俑:额部凸出,面带微笑。发髻呈幞头状。衣服右衽。双手拢于胸下腹部,衣褶明显。

女俑:面带微笑。发髻成幞头状。衣右衽。双手拢于胸下腹部。

青瓷废爵东晋

尖圆唇,直口稍敞,圆曲腹,高圈足外撇。上腹部一侧贴饰飞鸟,另一侧置方柄,下置单泥条柄撑。灰褐色胎,胎质较粗。青灰釉,亚光,有剥釉现象,施满釉。鸟身上有较粗的刻划花纹,表现鸟的羽翼。

青瓷飞鸟油灯东晋南朝

左:尖圆唇,直口,口下有一内曲,圆曲腹,饼足。褐色胎,胎质较粗。青灰釉,釉面匀净光润,通体施釉。底部有五处支烧痕。内底刻圆,并贴塑一飞鸟;外口沿下饰凹弦纹一圈。

右:尖圆唇,直口微敞,口下有一内曲,圆曲腹,饼足。黄褐胎,胎质较粗。青黄釉,釉面光润,通体施釉。底部有四处支烧痕。内底圆刻,并贴塑一飞鸟。

原始瓷盖盏西周

全器由盖、盏和托盘组成,造型仿青铜器,每部分无釉处有三条横线标志。盏盖,圆唇拱顶,顶部瓜蒂形钮,钮周围有四个卷云纹贴塑。盏身,直口,宽平沿向内斜,圆鼓腹,下腹斜直内收,内底较平,饼形玉璧足,足部无釉。肩部有两圈弦纹,弦纹之间有戳点纹,并贴塑三处卷云纹。托盘,尖圆唇,宽平沿,沿部划篦纹一周上有卷云纹贴塑,斜曲腹,高圈足外撇,足部无釉。内底有四周三条一组的弦纹,弦纹间有戳点曲线,灰褐胎,青黄釉较光亮,流釉和剥釉现象明显。

原始瓷提梁盉战国

全器由器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器盖呈伞状,中央粘接一个立鸟形钮;器身尖唇,直口,平肩,肩部两侧粘贴一半环形提梁,其上左右各附加一处齿缘扉棱,扉棱下端再各粘接一对略长的圆锥形泥点,仿兽耳,扁球腹,上腹部一侧粘接兽形流,一侧粘接齿缘扉棱,分别仿兽首与兽尾,平底,下承三个矮蹄足。黄褐胎,胎质较粗。黄绿釉,釉面失光,剥釉现象严重。腹部自上而下饰三组弦纹,每组两周,弦纹间拍印变体S形纹。

原始瓷盖瓿战国

全器由器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器盖呈伞状,盖面较平,中心置一半环形钮,盖边缘圆转下折。器身圆唇,直口,圆肩较宽,其上粘接两个对称的兽面耳,圆鼓腹,最大腹径在上腹部,下腹部斜收,平底。黄褐色胎,胎质粗疏。青黄釉,釉面失光,剥釉现象严重,施釉至腹中部。盖面饰多周弦纹;器身肩部及上腹部饰两组均匀的棱格状条纹带,且肩部条纹较短。

原始瓷尊

尖圆唇,敞口,粗长颈,扁圆腹,高圈足,底端外撇。褐胎,胎质较粗。青黄釉,亚光,有聚釉、流釉现象,施满釉,圈足内无釉。颈腹交接处与腹部、圈足交接处,各饰两圈凹弦纹,弦纹内压印精细的变体云雷纹;腹部则饰细密规整的云雷纹。

原始瓷盖鼎战国

全器由器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栱形盖,盖面斜直,边缘下折,盖面中央粘接一环形钮,边缘部位均匀分布三个双孔钮。器身子口内敛,圆唇,口沿下粘接两个对称的长方形附耳,斜直腹微呈垂腹,圆底近平,下承三细足,外撇,足尖略翘起。灰黄色胎,胎质较粗。青黄釉,亚光,聚釉现象严重,并有流釉,釉面斑驳。盖面自上而下有三圈凸弦纹,其上斜刻花纹,弦纹间戳印圆圈纹;器身素面。

原始瓷盖鼎战国

全器由器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伞状器盖,盖面中央有一单孔钮,边缘部位均匀分布三个双孔钮。器身子口内敛,圆唇,腹部较圆曲,腹部顶端粘接两个对称的长方形立耳,圆底近平,下承三细足,足外撇,足尖略上翘。灰黄色胎,胎质较粗。青黄釉,釉面亚光,聚釉现象严重。盖面自上而下饰凸弦纹三圈,其上斜刻线纹,其余部分皆戳印圆圈纹,器身素面。

原始瓷方形烤炉战国

整体为长方形,中空,呈回廊状,四角呈屋脊状略翘起,浅腹,直臂,四面各粘接两个兽形铺首,腹内可见5根长条形短支柱,仿廊柱,底平。褐胎,胎质粗糙。青黄釉,釉面光润,积釉现象严重,施釉不及底。器表皆拍印圆圈纹。该件器物内部略有修复。

原始瓷瓿西汉

全器由器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器盖呈半圆球状;器身方圆唇,直口,斜肩,肩面稍曲,其上粘接一对对称的兽面耳,腹部斜曲内收,平底,下承三矮足。褐色胎,胎质粗疏。青黄釉,釉面局部光亮,施釉至腹部顶端,流釉现象严重。盖面饰粗放的圆圈纹;兽面器耳上端外延的仿兽耳部分,其表面饰卷草纹,肩部饰三组凹弦纹,每组两周,凹弦纹带之间饰水波纹。

1234下一页

古代瓷器:宣德官窑器中的黄钟大吕之作——明青花炉


1949年初,国立中央南京博物院,工作人员在紧张忙碌地挑选文物,准备运往台湾。淮海战役的捷报终止了这些文物的转运,使一批文物得以留在南京博物院。体态硕大,被单独装在一只大箱子内的青花寿山福海纹炉就在其中。

青花寿山福海纹炉不仅是明代宣德御窑瓷器的巅峰之作,还是同类瓷器中唯一品相完好之大器。它的造型仿青铜鼎,高58厘米,口径37.6厘米。胎体厚重,内施白釉,小平底,砂底。青花瓷一般都是白底蓝花,但这件青花寿山福海纹炉作为官窑大器,不吝材料,以费料费时、十分少见的蓝底白花进行表现。器物外壁满绘汹涌波涛,并在下腹部加绘山峦叠嶂,寓寿山福海之意。青花寿山福海纹炉的外壁用苏泥勃青料绘画,这是一种名贵的进口青料,其中含有一些铁质,由于用料比较浓厚,瓷胎比较软,所以绘画时会将胎粉带起,而青料浸到胎中,烧成之后的青花,用手摸有凹凸感,显得深沉典雅,入瓷三分。如果你转换不同的角度欣赏青花寿山福海纹炉,会发现那满身的青花在灯光下呈现出金属般闪烁的光泽。满炉的波涛气势磅礴,似乎将要涌出。鼎的凝重造型与富有动态感的画面相融于一体,使青花炉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堪称明宣德官窑器中的黄钟大吕之作。

青花寿山福海纹炉,应该是五供之一。五供也称五献。最早的瓷质五供出现在明朝正德年间,至清朝后期,逐渐形成鼎一只、烛台一对、花觚一对的定制。鼎炉为点香礼神之用;烛灯为照耀上天入地之路;花觚则用来供花。在五供的发展中,鼎炉一直作为最主要的五供之一延续下来。青花寿山福海纹炉应是宫廷祭祀中必不可少的重器。

古代瓷器:北宋白釉官款花式口托盏


盏,通常指用于喝茶的碗杯类茶具。盏托是指放置茶盏的托盘。盏托多呈圆形,中间有作为承托的凸起的托圈,即托口。瓷盏托始见于东晋,南北朝开始流行,唐以后随着饮茶之风盛行,盏托推陈出新,有的口沿卷曲作荷叶状,颇为精美。明代托口微鼓,也有船形盏托,称茶舟、茶船。清代盏托为圆形。

宋辽时期盏托几乎成了茶盏的固定附件,托口较高,中间呈空心盏状。定州博物馆就藏有一件北宋白釉官款花式口托盏(浑然天成的荷叶底托,有筋脉的表现足矣;它像宽大的手掌,尽力地合拢,托着一颗价值连城的珍宝。盏壁光素无纹,反而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诠释了灿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至高境界;它是一颗放置于荷叶上的莲蓬,给人丰收的喜悦,立刻叫人信心百倍,因为它演绎着春华秋实的胜景;它是一颗倒置于手中的切工完美火彩十足的宝石,无论谁的手掌,都会摆出珍视的姿态,欣赏它、爱护它。透过历史的尘烟,我们有理由相信,用过此器品茗的人,亦应是当时的大彻大悟的得道之人。

古代瓷器:瓷中珍品——北宋黑釉油滴瓷碗


北宋黑釉油滴瓷碗,高9厘米、口径30.2厘米、足径11.8厘米,于陕西省蒲城县城关镇收集,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油滴,是宋代黑釉瓷的特殊品种之一,特点是在乌黑的釉面上呈现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状如夜空的星辰,又似一滴滴晶莹的油珠,十分美丽。其形成机理是釉层中的氧化物经高温发生分解所致。油滴釉是黑釉中的一个特殊种类,属结晶釉,其盛烧于北宋,衰于元末,以福建的建窑最为有名。古人盛赞油滴釉器盛茶闪金光,盛水闪银光,映日透视,晶莹夺目。

宋代制瓷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的最大贡献是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种新境界。黑瓷本是瓷器中最普遍、最单调的一种釉色,而宋人却奇迹般地创造出了结晶釉,如油滴、兔毫、曜变、鹧鸪斑,使黑釉成为一种别具风格的艺术釉。油滴釉作为其中的代表,利用铁元素在釉中产生不同形状的结晶,采用不同的温度和不同的烧制工艺,创作出变化莫测的满天星斗般的油滴效果,一改黑釉的单调与平淡,为黑釉增添了光彩。

黑釉瓷器在北宋兴起,与当时宋人饮茶以及斗茶时尚的流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宋饮茶,先将茶叶制成半发酵的茶饼。饮茶前将茶饼碾成细碎粉末放入茶碗之中,再沏以初沸的开水。宋代茶盏有五种釉色,黑釉、修釉、青釉、青白釉和白釉,其中以黑釉盏最受欢迎,这是因为茶叶泡开后水面浮起一层白色泡沫,斗茶先斗色,以茶面泡沫为青白者胜出,灰白次之,黄白最下。黑瓷盏因便于衬托白色茶沫,观察茶色而受到斗茶者的喜欢,像蔡襄在《茶录》中说:茶色白,宜黑盏。

迄今所见的油滴釉器多出自建窑,胎体较厚,器型较小,而这件黑釉油滴瓷碗,胎体厚重,釉面漆黑。如此之大和如此之美的油滴碗,具有典型的北方窑口的工艺特征,环布碗底的油滴斑点,晶莹透亮,增添迷人的色彩,堪称瓷中珍品。

古代瓷器:中国陶瓷家族中最早种类——越窑青瓷


越窑青釉《刻花莲纹五瓣花口碗》口径14厘米观复博物馆藏

青瓷是中国陶瓷家族中最大的一支,中国陶瓷最早就是从青瓷开始的,早在商代就有了原始的青瓷。

早期人们对瓷器色彩的追求是被动的,还不能主动地对烧造色彩进行掌控,所以只在偶然的情况下瓷器才呈现出青色。不过这种青色与后世青瓷的青色有天壤之别,有的时候呈现黄色,有时候呈现褐色,有的时候只是闪着一点儿青。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到了唐宋时期,中国人烧造的青瓷就非常完美了。越窑是青瓷中最重要的一支,出现得最早,历史悠久。越窑是唐代最著名的窑场,位于长江以南,南青北白形成了青白对峙的局面。唐代的青瓷颜色偏黄,到了唐代后期、五代乃至北宋初期,开始出现湖绿色的越窑,非常漂亮。

越窑青釉刻花莲纹碗呈五瓣形。在五代,碗形大多呈五瓣状态,到了北宋一般呈六瓣。它的纹样很接近北宋的特征,所以这只碗很可能是五代末年至北宋初年的。

碗底有支烧痕迹,足是裹足,清晰可见,表面有细碎的纹饰,叫作篦纹,是用竹子做的带齿的工具刻出清晰的纹理。以颜色论,越窑的巅峰状态出现在五代到北宋初年这一时期,颜色非常漂亮。

越窑的温碗,碗里原来有一把壶,壶里装着酒,壶已遗失。这只温碗呈八瓣形,碗身上有极细的纹饰都是花卉。此外,碗的圈足外撇。

这只碗的造型非常像金属器,比如铜的、银的,甚至像金的。用陶瓷仿金属器是唐代瓷器的特征,尤其是名贵瓷器。这种仿金属器的纹饰在唐代非常流行,后来影响到辽代。而与辽代早期同时代的五代,其青瓷尤其是越窑,也会呈现金属器的某些特征,比如它的花口有金属折翻的效果,瓷器一般不做这种效果,因为很难做。

盛唐的越窑与唐代晚期到五代时期的越窑比起来,颜色更加青翠漂亮。这件青瓷温碗与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的颜色非常接近。和法门寺的宝藏一样,大量出土之物让我们后人重新看到了他们真实的面目,有幸目睹先人创造的灿烂文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