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民国时期景德镇釉上彩陶瓷刷花艺术

民国时期景德镇釉上彩陶瓷刷花艺术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0-05-11

景德镇古代瓷器。

陶瓷刷花始于清末,是景德镇釉上彩中新彩的品种之一,俗称筛色瓷,是受西方传入的搪瓷喷洒画的启发,结合中国民间丝网印刷工艺并融合民间剪纸艺术而发明的。波阳陶业学校学生冯完白将刷花技艺推广到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刷花在民国时期最为鼎盛,讲究色块与色阶的交汇,形与情感的融集,既有没骨法用笔的空灵,又有随类赋彩的化境;色彩明朗悦目,层次分明,民间艺术风韵浓厚,被誉为陶瓷艺坛中的一枝奇葩。

一、刷花瓷的制作过程

刷花工具主要有笔刷、小刀笔、小铁钳、画笔和铜丝制成的小筛。它以绘有花纹图样的薄纸用胶水贴在瓷器表面,待胶水干后再用小刀笔依照图样刻出花纹,然后陆续剔去有纹样的地方,用笔刷蘸着所需要表现的各种新彩颜料,隔着铜丝网筛涂刷,使色料通过铜丝网以雾状透过呈现出的空白花纹而附着在瓷面上,直至刷完整个画面;也有将中国水墨画和刷花工艺相结合,以刷花为主,以画为辅,细节部分用料笔勾线调整,最后经700 800℃红炉烤烧而成。人物刷花工序最为复杂,操作时先从深色衣服凹处的衣纹开始,暗部的色彩常用复色多次上色,使色泽厚重,逐渐向亮面过渡。刷完衣服,再刷脸和手的颜色,脸部先刷头发和嘴唇,次刷暗部和皱纹,最后刷亮部,从深暗处逐渐向亮凸处刷色。颜色上好后,用单料画笔按需要颜色蘸胶水料或油料调和,在色面上勾画出五官、胡须和手部轮廓线以及领边、腰带和头巾等。中国画中“墨分五色”的效果,刷花工艺也能表现,需要将五种不同的颜色一层一层刷上去,厚薄适中。

二、刷花瓷的特点

刷花瓷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极具艺术性和装饰性。在艺术表现上色彩由浓到淡,或两种和两种以上颜色的过渡与衔接,均可通过刷绘的形式达到色彩连接柔和自然、渲染细致匀称的艺术效果,这是其他手绘工艺技法所无法达到的,它表现出来的刷花瓷独特的艺术价值也是其他门类所不能比拟的。娴熟的运刀技法使之有神奇的金石味和剪纸艺术中的质感和动态。在光滑的瓷面上单刀刻纸,是刷花技艺中相当难掌握的一个环节,运刀如用笔要一气呵成,小刀笔在瓷面上运行易滑落,轻、重方向难以控制,一刀刻错就会破坏形象,故不能复刀。独特的颜色配方是釉上色彩薄而透明的关键环节,陶瓷胶、水、色料的恰当配比,俗称“标水”到位,是刷花艺人们千百次实验的结果。

其次、刷花表现内容广泛,器型多姿。无论人物、山水、花鸟、静物等,只要是手绘方式能表现的刷花均能表现;器型大到几百件大瓶小到汤匙,无论是瓷板、赏瓶等陈设瓷还是杯、碗等家用瓷,琳琅满目,多种多样。

第三、题材丰富,贴近生活。有神话传说、典故野史、民俗风情、田园风光、花卉鸟兽等脍炙人口的题材;主题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松鹤延年”、“三阳开泰”、“鹿鹤同春”、“多子多福”、“喜上梅梢”等,并大多配有题诗,书法流畅,笔意潇洒,诗情与画意协调,整个作品散发出清雅明丽的文人画韵致。

三、刷花艺人

民国时期以程大有的刷花技艺尤为杰出,程大有(1902 1945年),江西浮梁新平人,原名桂森,字子辉,号程鹏,又号新平野叟、赣浮野叟,开办大有美术图画馆,时称“刷花大王”。他不仅开创薄刷法的表现技巧,而且采用了釉上人物刷花瓷的技艺。创作的刷花人物,线条平整洁净、流畅而有节奏,人物外在的形貌、内在的气质以及动感,都表现得丝丝入扣,用色也极为考究。程大有的薄彩人物刷花,可谓前无古人,后不见来者,堪称陶艺界一绝。程大有在花鸟、山水、静物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民国时期创作的刷花瓷板画《松鹤图》,曾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这也为刷花瓷在世界陶瓷艺术史上写下了光辉靓丽的一页,标志着刷花瓷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民国时期瓷器价格


民国瓷器价格受器物精细程度、成本等左右。精细程度包括烧造工艺、装饰工艺,成本包括人工成本、材料成本。

烧造工艺是指器物在成型过程中的工艺流程,其精细程度对成本有极大的影响,并直接决定一件器物的价格,即使同为白胎的碗类器物,因成型工艺的不同,其价格略有差异。如正德顶大碗,60年前景德镇每桶发货价3元,而汉顶大碗则为2.8元。又如同为百件瓶,普通器60年前景德镇发货价为一对O.9元,而工艺要求极高的同样百件薄胎瓶则为8元,其价格相差几近9倍。即使是同一种器物亦因质量的高下价格有异,仍以正德顶大碗为例,质量上乘者3元一桶,次之2.4元,再次之1.92元,最次之l元。

装饰工艺亦对价格影响巨大,这里仍以百件瓶为例,普通的斗彩器60年前一对2.3元,色地粉彩2.8元,钧红釉器1.2元,粉彩加金器为9.6元,而名人之作则价格更昂,如王大凡70年前所绘百件瓶售价24元。

瓷器成本包括人工费、材料费及其他费用。它直接决定了瓷器质量的高下,同时又决定了瓷器价格的高下。一般来讲,器物体型高大,所用材料较高,故价格较高。如千件大瓶,不仅所用泥料、釉料、彩料甚多,而且成型与装饰的人工成本亦较高,故60年前景德镇发货价为一对110元,而80件为75元,500件为22元,300件为3.5元,150件为l.75元,100件为O.9元,80件为O.65元,50件为O.5元,30件为O.3元,l0件为O.15元。同时也受装饰精细程度左右,如70年前王大凡之作为500元。但同时器物所用泥料、彩料的多寡亦非决定价格的惟一因素,同样器物还取决于人工成本,如80件薄胎瓶60年前一对景德镇发货价6元,50件4元,30件3元,l0件O.2元。盖因其成型之不易,人工成本较高。

通过上述价格分析,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精致之器价格昂贵,一般之器价格一般,低下之器价格低廉。这也对今日民国瓷器市场价格起着指导意义,即上述原则适用于今日市场价格原则,但今日市场价格还受完整程度左右制约。这里所说的完整程度有两种,一为器物是否有烧造之后所产生的破损,另一为是否完整的成套器物。前者如有崩冲,市场价格肯定受影响。后者如民国时的九子盘,只存八子,其价格绝非完整器物的九分之八,极有可能是九分之一。故在具体收藏过程中,应以精、整、美为主,而那些粗、残、陋之器不仅遗存太多,艺术价值不高,经济价值亦不高,日后升值的空间亦极为有限。

民国瓷器虽距今年代不远,其不可再生性一如明清瓷器。虽无价值连城之器,但日益走高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故一般收藏者应将目光锁定在民国瓷器上,待日后眼力、财力均有提高之后转向明清瓷器是最佳的选择。

需要提及的是本文所用历史价格皆为银元,均来自当年商会档案,故真实性不容置疑。

民国时期瓷器款识


民国瓷器款识庞杂,超过历史上任何朝代,大体见有年号款、纪年款、仿古款、堂名款、厂店款、人名款及其他款。

年号款始于明永乐,终于民国。款式几经变化,延续了500余年。民国时期的年号款仅见有“洪宪年制”、“洪宪御制”两种。此年号正式使用于1916年元月1日至3月23日,总计83天,若从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改国号为“中华帝国”,以次年为“洪宪”元年来讲,此年号存在了110天。但此款识给后人留下了很大的谜团。有学者认为均为仿款,有学者认为“洪宪年制”有少数真款。“洪宪御制”均为仿款。但至今仍无一件极具说服力的洪宪瓷器。而从大量此款识的器物来看,民国时期不论高中低档瓷器,均以书此款为时尚,故真假难辨亦在情理之中。

民国纪年款器物极为普遍,或为干支,或为公元,或为民国纪年。大致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干支加作者姓名,如“乙丑元月,翥山野亭”。民国纪年加作者姓名,如“民国十六年元旦北平氏制”。民国全称,如“中华民国十二年”。公元纪年加作者名称,如“西历一千九百四十一年四月一日”。民国加干支加作者姓名,如“民国丙辰年制”。题款位置多在器的外壁,款前多有长题。

民国仿古款极为流行,年代久远,上迄宋元,下至宣统洪宪,时间跨度近900年,表现形式有以下三种:第一种,仿古瓷题仿古款,如仿清康熙器物,下落“大清康熙年制”楷款。第二种,不论器物是否有古意,均任意书写前朝年号款,如龙泉釉器物下刻“宣和”二字北宋年号款。第三种,不论前朝是否有此器物或此款识,均大胆书写,如东青釉炉,上书“大宋建炎三年”款识。

民国堂名款明显不及清代丰富,具有以下特征:一为达官贵人订烧之器,如徐世昌的“静远堂制”器物。这类堂名款多以印章形式出现在器物底部。一为文人雅士之器,如“碧云山房”、“澄怀园”等,多以印章形式出现在器物底部。一为彩瓷名家之画室名,如潘匋宇之“古欢”、程意亭之“佩古斋”,或书在器物底部,或出现在器壁,以后者最为常见,多为书法款识并与长题相结合。

厂店款始于宋代的作坊款,民国时极为流行,且繁杂程度超过年号、人名等所有款识,其特点有四:厂家众多,据史料记载,民国l7年景德镇从事彩瓷业的就有l452户之多,为了有别于其他业者,这些厂店均有自己的款识。其次,厂店名号极不规范,或公司画室,或瓷庄、美术社,林林总总。其三,店号极似人名,有的干脆就是人名,外人极难弄懂此号耶,名耶。其四,此器书号,彼器书轩,看似两家,实为一家。更有甚者,外壁书此,器底书彼。其五,多为印章打款。

民国人名款的典型特征是内容繁杂,人物众多,大致情况同于厂店款,但长篇题款大量出现,除人名外多加年(干支)、籍贯、别号等,极少见有书在器底的人名款识。

民国时另见有少量的吉语款识,如“江西珍品”、“永庆长春”等。亦有少量图记款、外文款。

民国时期陈设瓷器型


陈设瓷是陈列、摆放的瓷器。关于陈设,宋孔平仲《孔氏谈苑·王文正清德》:“一日御宴、陈设鲜华……意色不悦”。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邱生》:“既而入室,陈设尤华美”。说明陈设器物多无具体的使用功能。陈设瓷的特点之一是多由实用器发展演变而来,如名噪瓷坛的梅瓶,在宋元之际是作为酒器而大量生产的;又如将军罐在明末清初是以盛物为世人所知的,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实用功能逐渐让位给陈设功能。特点之二是兼具观赏与使用两种功能,如香炉在焚香之时具有使用功能,平时则具有观赏陈设功能。又如鱼缸、花盆,作为盛器具有使用功能,但器物本身又兼具陈设功能。特点之三是由实用器转变为陈设器,如清中晚期开始流行的帽筒,随着清代的灭亡,服饰发生革命性变化,其使用功能消失,但陈设功能凸显。特点之四是独具陈设功能,这部分器物包括瓷板、瓷塑等。

民国陈设瓷品种繁多,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祭祀用瓷、观赏用瓷、休闲用瓷。

民国祭祀用瓷以香炉为大宗产品,因所做器物的不同而分属于琢器行大件业和粉定业。大件业的香炉古朴典雅,为高档的陈设瓷品种之一。淡描业生产的香炉因以青花轻描淡写而名。一般来讲,香炉的成型工艺不难。但如系特殊器型,如圆形鼎式炉,主体需经拉坯制成,足、耳、盖则需人工雕削后,加以粘接成型,操作难度较大。民国香炉见有桶式、三足式、鼎式、四足式、钵式等。桶式为民国最为常见的炉式之一,为明清以来传统造型,器有大小之别,分别称之为l00、80、50、30、20及l0件。三足炉亦为民国常见炉式,直口,折沿无耳,亦有大小之别,以颜色釉器居多。鼎式炉为民国承袭明清传统的炉式,见有方腹与球腹两式,方腹为四足,球腹有三足亦有四足,器高在20-10厘米之间。为当时较为高档的祭祀用瓷,亦有一些为文房陈设用瓷。钵式炉是民国时与桶式炉一样广为流行的炉式,因造型如钵而名,器有大小之别。民国时祭祀用器中另见有套器,类似于清代的五供器。时称小与云香炉花瓶,为较高档的祭祀用瓷。

民国观赏用瓷器器型极为丰富,大体可分为瓶、罐、缸、盆等品种。如前文所述,这些器型多由实用瓷演变而来,有的仍兼具实用与观赏两种功能。

瓶是民国瓷器中造型最为丰富的器物,不仅有传统器型,也有创新器型。传统器型有梅瓶、葫芦瓶、天球瓶、观音瓶、棒槌瓶、萝卜瓶、橄榄瓶、转心瓶、玉壶春瓶等50种以上。创新器型则有30余种,大者千件,小者l0件。在这些瓶式中最具时代特征,流传最为广泛的首推掸瓶,因北方多以此瓶插鸡毛掸子而得名,又因多为陪嫁的必备之器而俗称嫁妆瓶。多为撇口,溜肩,弧腹,圈足。颈部均有双耳,耳的造型极为丰富。以粉彩装饰居多,青花次之,亦有浅绛彩。器有大中小之分,时称之为300、150、100、80、50。器高分别为60厘米左右、45厘米左右、28厘米左右、22厘米左右。近年升值空间较大。60年前景德镇一对300件粉彩器发货价2.25元,20世纪80年代一只仅为15元人民币,基本上谈不到升值,90年代初文物部门收购价不过60元人民币,略有升值。如今已在2000元左右,有的达到6000—7000元,甚至过万。

罐也是民国时的大宗产品,器型多有变化,以天字罐、冬瓜罐、将军罐最为常见。天字罐为传统器型,民国时景德镇亦称之为天字坛,有18、16、14、12、l0、8、6之分。基本造型为直口,短颈,溜肩,弧腹,平底,上有平面直壁盖。冬瓜罐为晚清传统器型,时称为冬瓜坛,北方多称之为茶叶坛。有18、16、14、12、l0、8、6之分。基本造型为收口,丰肩,弧腹,平底,宝珠钮盖。另见有瓜棱腹一式。将军罐亦为民国时常见罐式,大者300件,小者50件,多仿雍正、乾隆时风格。民国时另见有壮罐、大口罐、鼓式罐等,与前朝差别不大。

缸是民国时较为流行的陈设用瓷,虽成型工艺并不复杂,但因器物较大,故烧造成型较难。民国时的缸按功能可分为鱼缸、画缸。虽式样不多,见有收口、直口两式,但规格较多,大者以件称之,有千件、800、500、300、大150、小150之别,小者以寸称之,有10、9、8、7、6、5、4之别。60年前景德镇一对千件青花大缸发货价105元,5寸缸O.37元。

花盆在民国时属琢器行粉定业,式样较多,且大器较为常见,从整体造型看,有四方、八方、圆形、桶形、四方倭角形、海棠形、梅花形、折腰等。从口沿的变化看,有板沿口、撇口、直口、花口等,一般多有盆托。有100、80、50、30、20之别。80年前外埠一对粉彩仕女图花盆的售价分别为3.2元、2.6元、1.8元、1.5元、l元。

瓷塑亦是民国观赏用瓷中的大宗产品,品种丰富,人物题材见有站(坐)观音,尺寸有18、15、14、12、10、9、8、7、6。八仙,尺寸有10、9、8、7、6、5。三星人,尺寸有10、8、6。罗汉,尺寸有大、二、三、四、五、六之别。五子罗汉,尺寸有大、中、小之别。麻姑献寿,尺寸有12、l0、8、6。8寸半身佛像、8寸半身观音像。渔樵耕读,尺寸有10、8、6。骑马关公,尺寸有12、l0、8、6。美女,尺寸有l0、8、6、4。四爱人物,尺寸有l0、8、6、4。祖孙三代,尺寸有10、8、6。动物有狮子,尺寸有1 8、16、14、12、10、8、6、5。鸡,有16、14、12、10、8、7、6、5、4、3。鸭子,有12、l0、9、8、4、3、2、l。孔雀,有14、12、10、8、6。凤凰,有14、12、l0、8、6。锦鸡,有12、10、9、8、7、6、5、4。马,有9、8、7、6、5、4。象,有7、6、5、4、3。鹦鹉,有12、10、8、6。另见有鹅、鸳鸯、喜鹊、螃蟹、乌龟、麻雀、狗、兔子、麒麟等。工艺精细程度不工。瓷板画亦是民国时常见的陈设瓷品种之一,尺寸有2.4尺、2尺、18、16、14、12、9、7、5、3寸,价格视绘画工细程度及作者名气而定。如1933年王大凡2.4尺瓷板画一幅120元、2尺80元、18寸60元、16寸40元、14寸30元、12寸20元。而当时白胎瓷板的发货价每块为3元、1.53元、1.25元、0.8元、0.6元、0.4元。

民国休闲类瓷器品种不甚丰富,以蟋蟀罐、过笼、围棋罐、象棋、鸟食罐、如意及烟具等较为常见,规格亦较丰富,做工精巧。

总之,民国时期生产的陈设用瓷极为丰富,与日常生活用瓷一样代表了当时瓷器生产的工艺水平。

晚清民国景德镇的瓷画艺术


晚清时期,以程门等画家直接参与画瓷,把文人画的艺术特色、表现技法和审美情趣带进了瓷上彩绘之中,使晚清的瓷画具有了与以往不同的艺术特色。

从众多的传世作品中可以看到,浅绛彩瓷画题材涵盖了山水、人物、花卉、鱼虫、清供等各种绘画内容。人物画以体现文人趣味的高士图、米芾拜石图、太白醉酒图、红叶题诗图等较为常见,描绘历代才子佳人、颂扬人品的作品也有不少,同时浅绛彩瓷画亦摹仿文人画的诗书款印,有的还书有长篇题记。喜贺题材也有很多,如宜男多子、祥云飞燕、万年眉寿、三星高照等。四季山水、花卉翎毛也占一定的比例。

景德镇窑潘宇浅绛彩四皓图梅瓶(民国)

陶瓷界所说的“浅绛”,是借用国画术语,指的是清中期或偏晚流行的一种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白瓷上绘制花纹,再染上淡赭和极少的水绿、草绿与淡蓝等彩,经低温烧成,使其瓷上纹饰与纸绢上的浅绛画近似的彩色瓷。不过,用于瓷器上的“浅绛”,其绘画题材已经不像传统粉彩那样局限于山水和花鸟,还有人物、走兽、楼阁、远近景之类。浅绛彩瓷的画艺师法于宋元以来,尤其是元代文人纸本或绢本画,而追求的是施彩浅淡、画意幽远的艺术风格。浅绛彩瓷画不但摹仿浅绛山水画的用色,还追求文人画淡抹轻染的色调,不似以往的粉彩、五彩瓷那样发色艳丽、浓重,而是淡雅、秀丽。

浅绛彩瓷也是晚清至民初陶瓷艺术发展的新亮点:它以俊逸清新的风采耀眼于群芳之中,对瓷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传统粉彩瓷的施彩工艺有明显的不同,浅绛彩瓷更为简便,直接以淡赭、水绿等彩浅涂薄染。因此,浅绛彩层面较普通粉彩更为浅薄,有些透明感。浅绛彩瓷在同治、光绪时期颇为流行,至清末民国初才逐渐被以景德镇的“月圆会”、“珠山八友”为代表的“新粉彩”瓷所取代。被取代的原因,有人归结为浅绛彩色料逐步被进口高温彩料代替。再加上浅绛彩瓷的工艺存在缺陷:颜色在釉上黏结不牢,容易磨损脱落;色泽远不如传统粉彩,尤其是进口彩料那样晶亮华润;而浅绛彩名家如程门、金品卿、王少维等相继辞世,后继者在绘画、书法和艺术修养方面都不如前辈,因此浅绛彩的整体艺术水平逐渐下降。

其实新粉彩就是以浅绛彩画瓷的方法,用粉彩作为彩料绘制彩色瓷。这段时期的新粉彩瓷画,设色清丽淡雅、苍润劲秀、彩色绚丽。其时,一批致力于粉彩彩绘研究与探索的艺术家活跃在景德镇瓷坛上。他们借鉴和吸收中国画的韵致,加以改良传统粉彩的工艺特征,形成具有写意风骨的新粉彩。与此同时,新粉彩瓷画师在浅绛彩瓷画家之后,又一次把陶瓷的装饰艺术向陶瓷绘画艺术推进了一大步。

由于浅绛彩、新粉彩瓷具有了陈设瓷和生活用瓷并存的特点,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地位、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受用目的者的需要,因此在社会上颇受欢迎。浅绛彩、新粉彩瓷画师在长期的创作中形成了萧疏、朴茂、隽永、苍润、古雅的艺术风格,尤其是那种轻松活泼的构图、流畅自如的勾描以及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表现形式,成为一种晚清民国彩色瓷的时代风貌。

浅绛彩、新粉彩瓷画家的艺术追求突破了传统陶瓷彩绘只重装饰的审美特征和意识,这种艺术观和审美理想开拓了新的瓷画审美范畴;浅绛彩、新粉彩不仅为陶瓷美术增加了新的内涵,而且成就了晚清民国景德镇的瓷画艺术。

民国时期陈设瓷品种


民国瓷器品种繁多,且分类方法有别,前文按花色分类,即为青花、粉彩、浅绛彩、颜色釉等。

青花是民国瓷器中的大宗产品之一,因青花料的产地不同,矿苗各异,其制成的青花器色泽不同,品质亦有高下之别。依产地可分为云南珠明料、堆峰珠明料、上高无名子、洋蓝及土青。云南珠明料多用来绘制上等美术瓷,主要销往国外及国内大城市,或为官宦等订烧之器。色泽艳而不浮,为民国时青花中的上等。堆峰珠明料产于江西省上高县新界埠乡,青花发色较好,但稍逊于云南珠明料,多用于较高档瓷器上的绘制。上高无名子亦产于上高县,但质量又次之,多用于中档瓷器。洋蓝为进口钴料,发色浓艳有紫光,料色浮在胎面,给人以飘浮之感,多用于中低档瓷器。土青为吉安、抚州等地所产,色泽灰青,漂浮感极为明显,多绘于低档瓷器。

釉里红虽为民国彩瓷品种之一,但鲜有上乘器物,其色泽较淡,发色飘浮不稳。

五彩是民国彩瓷品种之一,多用于仿古瓷,艺术成就较高,虽所烧制的器物不及清康熙时期,但亦有不少几可乱真的器物,为晚清以来最为成功的五彩瓷器。

粉彩为民国时的大宗产品之一。就装饰技法来讲较五彩复杂。由于粉彩所用的色料均为矿物质配成,理化特性极难掌握,彩绘难度明显超过五彩,所以,民国时粉彩器除一些名家之作外,少有成功之作,不是色彩单调就是色彩污浊。

新彩为民国时的大宗产品之一,因所用彩料为国外引进,故又名洋彩。具有操作简单,颜料色泽鲜艳,烧成后效果变化不大的特点,且生产成本较低,适于大量生产,故民国时新彩器物极为常见,但多数器物绘制粗糙,艺术成就不高。

浅绛彩盛行于清同治、光绪年间,民国初期仍大量生产,色泽以淡赭、淡紫、水绿及草绿等为主,彩绘后经低温烤烧而成。由于绘制时不用玻璃白打底,所以彩层较薄,较粉彩更易绘制,具有较强的传统文人画气息,但色彩不够鲜艳,易于磨损,故在民国中期逐渐为新彩所取代。不过浅绛彩绘画的技法、构图及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表现形式对民国时期彩瓷的影响较大。

民国颜色釉瓷器远不及清代丰富,以白釉、红釉、蓝釉、绿釉、黑釉、窑变釉几大系列为主,除白釉外,多为仿古瓷器物。

民国白釉是所有釉中使用最为广泛的釉色品种之一。由于所施的釉料产地不同,配方不同,釉色及釉面光洁度不尽相同。精致者与晚清官窑差别不大,光滑洁白,不见有杂质与气泡。稍次者釉面较为光洁,但有杂质,并有泛灰现象。较低档的生活用瓷,其釉面不平,杂质较多,气泡明显,色泽青灰。

民国红釉系列见有霁红、郎窑红、豇豆红、钧红、珊瑚红等。霁红釉缺乏釉面光洁如镜的装饰效果。郎窑红色泽较为浓郁,但成功之作较少,多数作品釉内小气泡不明显。豇豆红器物有高下之分,但均达不到康熙时的水平,成功者虽有深浅不一的斑痕,但明快鲜艳感不强。钧红釉色泽多偏深红,色泽不艳。珊瑚红釉层较厚,红中闪黄,多用作色地,上绘纹饰,单一的珊瑚红器物极为难见。

民国青釉系列见有豆青、粉青、天青及龙泉釉等。豆青釉色泽较深,釉面凝厚,为民国青釉中最成功的釉色。粉青釉色浅淡,但粉润之感不强。天青色泽淡蓝,有雍正天青之韵味,但汁水不甚莹厚。龙泉釉色泽深浓,呈色较为稳定。

民国绿釉系列有湖水绿、仿哥绿及吹绿釉等。湖水绿色泽浅淡,釉面光润。仿哥绿釉色不稳定,深者略泛褐,浅者几近青白。吹绿釉的釉面多有不规则的色斑,此类器物的釉下多有暗刻纹饰。

民国蓝釉器物有霁蓝及孔雀蓝釉,霁蓝釉色泽较为纯正,但光泽度不强。孔雀蓝釉呈色不一,有的偏蓝,有的色淡而艳。

民国酱釉呈色不一,有的釉色深沉,釉质莹润;有的色泽略淡,施釉较薄;有的施釉较厚,有失纯正。

民国纯黑釉器不多见,多为釉上素三彩或五彩描金器物,釉色深沉,施釉均匀。

民国黄釉色泽浅淡,但缺乏娇嫩之感,有的釉面不平,色泽有深浅不一的现象。

民国窑变釉较为丰富,或以红色为主,蓝紫两色明朗稀疏,或青红交错如兔毫,朴素高雅。

民国时期陈设瓷纹饰


民国瓷器纹饰或承袭传统,或追求创新,题材仍为人物、动物、花鸟、花卉、植物等几大类。

人物是民国瓷器上表现最为广泛的题材之一,见有神话人物、历史人物、戏曲小说人物、仕女婴戏等。多承袭传统并赋予鲜明的时代特征,最为典型的是历史人物与仕女人物。民国时期,特别是抗战军兴,弘扬民族气节的历史人物如苏武牧羊、励志发奋的岳母刺字、闻鸡起舞、报国杀敌的木兰从军等人物大量出现,对瓷器传统纹饰产生了不小的冲击。独有新意的人物纹饰是民国初期大量出现的时装仕女及具有时代风格的婴戏图,前者多着新式时装,上身为高领窄袖锦衣,下身为长裙或八分裤。后者多手执民国时的五色旗帜。不仅拓宽了人物题材,也反映了时代变迁对彩瓷艺人的影响及市民阶层的审美意趣。

动物纹饰是民国瓷器表现最为丰富的题材之一。见有龙、狮、虎、鹿、牛、马、羊、犬、猴、兔、猫、松鼠、四灵、鱼、蟹、蛙等。虽均为传统题材,但亦有创新,最为明显的就是技法上的创新,如走兽皮毛多加以皴擦,质感强烈。

花鸟纹饰在民国瓷器中所占比重较大,大凡前朝所有的纹饰,在民国时均有所反映。精细者在技法上多有创新,并不乏大师级人物,真正达到了以瓷代纸的艺术境界,而且整体创作水平较高,除低档生活用瓷外,少有粗制滥造之作。

山水纹饰题材广泛,既有仿古之作,亦有写生之作,既有名山大川,亦有田园风光。既有工笔重彩,也有兼工带写之作。从艺术水平上看,最高者以瓷代纸,满幅烟岚。次者多摹古人画意,虽有创新,但山峦水波富有层次,仍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水平更低一些的多摹名家画稿,然后描线填色,虽貌似名家,但神差千里。最低者则在低档瓷胎上饰以粗俗的写意山水,然后题以“山川揽秀”、“江山胜迹”等骇人诗句。

民国植物纹饰题材广泛,但最为典型的特征是前朝流行的缠枝花卉、折枝花卉基本退出了瓷器装饰领域,为写实花卉所取代,从风格上看更靠近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成就较高的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稍差一些的颇有几分文人气韵,艺术成就在晚清之上。再差一些的绘工较细,惟绘画语言略差,艺术水平与晚清时相若。最低的一般为红店之作,信笔涂鸦,流人粗俗之列。

民国时期以文字装饰器物较为普遍,大体有以下几种内容:纪念性文字,如“大汉光复”及“国耻纪念”等。励志性文字,如“抗日救国”、“正己化人”等。广告性文字,如“提倡国货”等。纯装饰性文字,如“喜”字罐及“秦砖汉瓦”等。

民国时期瓷器低价吸引新手


下图为汪野亭绘粉彩山水方笔筒,成交价达253000元。作品创作于民国十九年仲夏(1930年)。图中所画草亭、树木、江岸、远山等,用色鲜明,用笔古拙,笔法健劲,色彩绚丽。两侧分别写有陈侯敦、右邑尊的铭文。

通常藏家都知道,元清花、明永宣以及清三代这几个时期的官窑作品,目前的市场价格非常高,非一般藏家可以接受,尤其对于刚入行的瓷器收藏爱好者更不好把握。但作为新入行的藏者可以关注民国时期的作品,这一时期作品尽管在艺术价值上相对逊色,但目前的市场价格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上手比较容易。

保持低价位运行

3月17日,中国嘉德四季拍卖会第1期“瓷器、佛像、玉器、工艺品”专场中,推出了60余件民国瓷器。从估价来看,这60余件作品,低的从3000多元起,高的可到10多万元,最集中的价格在1万到5万元之间。从近年成交价来看,民国瓷器的市场价格水平都比较低,但是真正大家认为优秀的作品仍然超过之前官窑瓷器。在这次嘉德拍卖中,其中一件民国时期汪野亭的绘粉彩山水方笔筒,估价35000元到55000元,最后成交价竟达到253000元。

在民国精品瓷中,以汪友棠等为代表的浅绛彩瓷、以及王琦、汪野亭等为代表的“珠山八友”新粉彩瓷,一直是这一板块的佼佼者。

由于民国瓷器相对价格比较低,所以是不少月、季度小拍卖会上的常客及有意向者值得留意。

仿造品易出现

中国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陶瓷收藏委员会主任荆治中,17日在潘家园举办的中国瓷器收藏讲座时介绍,尽管民国时期这部分作品从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和之前瓷器鼎盛时期比,但是在民国初期还是有一些值得关注的作品。

他介绍说,袁世凯称帝,为了效仿封建王朝,在江西景德镇建立了御窑厂,派郭世五监督窑务,他本人是古代传统瓷器的爱好者,但是因为时间短,烧制的数量不多。在这个时期,由于选料精细,瓷器胎骨很薄,当时烧制水彩和软彩瓷器,有的落“洪宪年制”或“洪宪御制”蓝料或红料款。

荆治中介绍说,民国时期,除了生产日用陶瓷外,还出现了大量仿古瓷器,这一时期的仿古瓷器的特点,范围广,数量多,不仅仿制历代名窑陶瓷,还有民国后期仿前期的瓷器,常见的仿制古瓷器有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青瓷,仿隋唐五代的白瓷,仿宋元时期官、汝、钧、哥、定五大名窑瓷器,仿明、清的也有很多,所以应该掌握各个时期瓷器的特点,多加鉴别。

粉彩和贴花是特色

民国瓷器主要是指1911年到1949年制造的瓷器作品。民国时期,贴花瓷器是比较有特色的一种,通常有一部分是贴花,有一部分是绘画水彩,两者融为一体。民国日用瓷以青花、粉彩为主。另外,民国瓷器上的题名、书法功底都比较扎实。

荆治中介绍,民国时期,绘画精细的渐少,草率的渐多。其中,水彩是值得关注的一个特点。水彩是光绪末年出现的一种瓷器颜色,多数为江西景德镇、天津、唐山等瓷厂烧制,其中以江西景德镇烧制的全彩比较好。

新粉彩瓷是民国瓷中的一大亮点,尤其是代表人物的第二代新粉彩画师“珠山八友”。1928年瓷板画开始流行,为了便于接受订货,在王琦倡导下8位画师成立月圆会,称为“珠山八友”,前后共10位画师参加,分别是王琦、王大凡、程意亭、汪野亭、何许人、徐仲南、邓碧珊、田鹤仙、毕伯涛和刘雨岑。之前还有第一代和第三代,都留下一批艺术个性非常强烈的作品,有些作品甚至在当时就已超过清代官窑瓷器的价格。

景德镇陶瓷技术创新,“釉上珍珠彩”


景德镇陶瓷技术创新——“釉上珍珠彩”的装饰方法

景德镇近年的重要陶瓷技术创新,莫过于是“釉上珍珠彩”。这一装饰方法填补了景德镇陶瓷釉上装饰的一项空白。珍珠彩既有西方水彩画的视觉效果,又有中国画的笔墨意蕴。

珍珠彩不是珍珠釉

珍珠彩不是珍珠釉,两者有根本的不同。珍珠釉于1986年由江西省陶瓷研究所的色釉研制人员首创,是高温颜色釉中的新品种,主要原料是高白釉和高白泥的混合物,采用色基元素硒、铅等和金属化合物钙、铁等进行变色和着色,有红、绿、蓝、黄、灰等多种颜色。2010世博会礼品中,此项技术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新产品层出不穷。

制作过程中,先在陶坯面上涂一层厚度为1~3mm的高温釉,然后将其他彩色高温釉用喷、掸或涂的方法散到其表面,在1300~1350℃下烧制而成。吹上去的釉料浮于表面,降低光因直接反射而产生的刺眼光点,在瓷器表面产生亚光效果。珍珠釉色彩优雅,不同于传统的平面颜色釉,具有素静、颗粒凸起的效果。

“釉上珍珠彩”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赖德全首创。早期的“珍珠彩”,呈亚光效果与“珍珠釉”相似,后来经过3年的技术改进,才研发成功,“釉上珍珠彩”才表现出目前看到的晶泽高亮的特色。

其特点是彩料直接渗透于陶瓷里,结晶效果非常明显,结晶体密布于整个作品。与普通的釉上彩陶瓷相比,由于釉上珍珠彩的晶体已完全密布于整个作品,因此其色泽、图案保存的时间要长很多。

釉上珍珠彩产生的色泽美和肌理美,非常适合用于江南烟雨迷离的自然风光。由于兼具东、西方艺术的特色,又充满了时代气息,拥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赖德全大师曾携带50多件珍珠彩作品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引起轰动,所有作品被抢购一空。自2000年以来,在连续举行的三届中国工会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上,他的珍珠彩陶瓷艺术作品《乡村叠翠》、《乡情》、《乡村金秋》均获金奖。上海世博会期间,世博礼品专卖区域也有此类瓷器的销售,感兴趣的陶瓷爱好者不妨去寻找购买。另外不少世博礼品专卖网也在销售中。

阅读延伸: 陶瓷技术:透明陶瓷的制造及用途

从景德镇陶瓷看现代陶瓷艺术现状发展趋势前景

陶瓷绘画--陶瓷艺术之中的艺术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民国时期景德镇釉上彩陶瓷刷花艺术》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民国时期景德镇釉上彩陶瓷刷花艺术》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景德镇古代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