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导航 >

陶瓷文化鉴赏-真假宋官窑瓷器的鉴别办法

陶瓷文化鉴赏-真假宋官窑瓷器的鉴别办法

陶瓷文化 宋钧官窑瓷器鉴别特征 北宋官窑瓷器的鉴别

2021-07-14

陶瓷文化。

一是釉质的差异。宋代官窑器釉质肥厚,酥光宝晕,有玉质感。釉下气泡颗粒大而明亮,并累叠密集,如史料“聚沫攒珠”之述。釉色以粉青、天青、炒米黄等色为多。雍正仿宋官窑器釉层较薄,釉下气泡小而疏,釉表多数均透明光亮而欠润泽。釉色以豆青、灰蓝、月白为多,有的甚至接近亮白。二是纹片的差异。宋代官窑器的纹片有大小开片两种,大开片纹痕长而粗壮,有的纹痕在瓷器上自上而下呈经线走向一直到底,如一根牛毛一样垂披于臀,因此有“牛毛纹”之称。即使是小开片的瓷器,也不乏有几条较长较粗的纹痕。纹痕的颜色以鳝血、鱼籽黄、墨色、油灰居多,鳝血者为上品。雍正仿宋官窑器以小开片居多,纹痕粗细大体相差不大,迄今未见有牛毛纹者。纹痕颜色比较单调,基本为黑色或浅黑色。三是胎色的差异。宋代官窑器的胎色呈灰黑色或深灰色(紫灰),均色深,故称“黑胎”,其著名的“紫口铁足”特征的形成,完全是由于胎色所致。而雍正的仿宋官窑器,胎色为白色、灰白色和浅灰色,这样的胎色在器口釉薄处和足根露胎处不可能形成紫口铁足。四是底足的差异。宋代官窑器有满釉裹足支烧和足根露胎垫烧两种,前者器底有支钉痕,后者足根露胎为铁足,足部修胎比较粗糙,底部无款识。雍正仿宋官窑器除了足根施以酱釉以外,其足部修胎十分精细规整。TAOCI52.Com

小编推荐

陶瓷文化鉴赏-南宋官窑


一、南宋官窑的历史演变宋代(北宋960-1126,南宋1127-1280年)是我国陶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的时代。江南一带由于其富庶的地理条件和以外贸易的发展,已形成商业繁荣、人口密集的城市。临安(今杭州),是当时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又是最大的消费城市。还有明州(今宁波)、越州(今绍兴)、温州、婺州(今金年)、处州(今丽水)等地,这些市镇,历史悠久,瓷业甚为发达,既是瓷器生产中心,又是瓷器消费市场和销售集散地。越瓷、婺州窑瓷、龙泉青瓷已久负盛名,各树一帜。"靖康之难",标志着北宋五朝的灭亡。中原地区诸名窑被毁。宋高宗赵构避逃东南,定都临安,建立了南宋朝庭。在杭州凤凰山设立修内司官窑,并在乌龟山八卦田郊坛下附近另建新官窑。内窑和新官窑集中南北的精工巧匠,烧造官庭和达官贵人需要的青瓷。这是北宋汴京官窑的继续,历史上称为南宋官窑。据南宋人叶寊的《坦斋笔衡》一书中记载说:政和间(北宋1111-1117年),就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宗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花,极其精制,釉色莹沏,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此段文献资料是迄今发现的关于南宋官窑历史的最早文字记载,后人研究都多以此为考证。文献说明,北宋时期已烧制官窑。南宋官窑继承了北宋官窑的技术和制作方法。文献把南宋官窑划分为"修内司"和"郊坛下",前者"名内窑",后者系"别立新窑",并明确指出新窑"比旧窑大不侔"。据浙江省文管会1956年所发掘出来的一座南宋乌龟山窑址已确认了郊坛官窑的存在。但文献所指的"修内司"官窑址迄今未发现,有考古专家提出,抑或是它和郊坛下仅是一处窑址的两种称谓,这也有特研究与考古发现的印证。

二、南宋官窑瓷的特点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在描述官窑瓷器说:"官窑瓷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明人高濂在《遵生安笺》里进一步说明杭州官窑青瓷的特征是"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也;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之下也。"在已发掘的杭州乌龟山郊坛官窑窑址中发现很多瓷片与窑具,胎质呈黑灰或灰褐色,胎质轻薄、釉层较厚、釉色有粉青、蜜腊黄等色,器型常有盘、碗、碟等,还有仿古器皿是受北宋徽宗提倡仿古复古的影响,作为宫迁陈设用品;郊坛官窑遗址出土遗物较为丰富,其特征与历代文献记述相符合。南宋官窑瓷的釉色,主要是粉青色、依色谱的颜色分,是极浅的蓝绿色,但也有以灰色绿色、黄绿色色调为主的。具有良好的乳浊性和釉层丰厚的多次釉,在质感上追求璞玉的效果。南宋官窑瓷的胎土有黑褐色、灰褐色、灰色及红褐色等,但以黑褐色占大多数,所谓"紫口铁足"是由于黑胎上釉后,口部及凸棱部位釉向下流,因而造成口棱部釉薄,而显现了胎色,这就是"紫口"。至于"铁足"则是指圈足部份的黑铁色了,南宋官窑的釉极厚,故便有"原釉薄胎"之说法。南宋官窑瓷多有纹片,有大小开片,亦称文武片。纹片有疏有密,有深有浅,以冰裂纹等大纹层为主,所谓"冰裂纹"者,如同冰糖、云母一般,层层而下,多角形的开片,显白色的纹路,由于机会不多,较为特殊。釉面出现的纹片原是一种缺陷,它由于制作过程中工艺处理不当,胎釉膨胀系数相差过大,使釉面发生裂纹,但我们的祖先巧妙地利用这种缺陷美,作为装饰瓷釉的特殊手段,使这种釉面纹路通过工艺的调整,控制裂纹的大小和疏密,形成纹片碎路,纵横交错,极不规则又在规则之中。经过人工染色,从而达到所谓"金丝铁线"的艺术效果。南宋官窑瓷的造型,品种包括很广,以陈设用瓷为主,有文房用具,也有日用器皿及装饰瓷,如尊、壶、琮、炉、瓶、碗、碟、洗样样都有。器型多仿自周、汉古制。造型严谨肃穆,古风朴朴,又配以"紫口铁足"更显得风韵别致、古色古香。官窑瓷器以小型器为多见,体积不大。但是它所表现的气度,却仍然不可漠视。南宋官窑青瓷,主要表现的不是在它的装饰,而在它本身如玉泉般的、庄重的、典雅的、神秘的自然美。在艺术风格上以釉色取胜,以造型见长,以纹片著称,这些制品反映出东方民族谆厚朴实,崇高古雅的独特艺术风格。官窑所烧的都是宫廷御用器,因此,要求制作都尽量完美,早期作品为了使器身全部敷釉,盘洗等器一般都以支钉装烧,唯支钉较汝州官窑为大且粗,数目甚至有多达二十枚者。晚期,则多以垫托垫烧,虽然是底留下一道无釉的痕迹,但涂上一层铁质护胎浆成"铁足",使制品更富特色。南宋官窑瓷既继承了北宋汴京官窑瓷、河南汝官窑瓷等北方名窑的造型端庄简朴,釉质浑厚的特点,又吸收了南方越窑、龙泉窑等名窑的薄胎厚釉,釉面莹沏,造型精巧之精华。北艺南技的结合,创造了我国青瓷史上的顶峰。而且对世界文化艺术方面也是一个伟大的卓越的贡献。南宋王朝覆灭之后,官窑被毁,工匠失散,技艺失传,故传世珍品较少。一九八九年,在香港以2500万港币拍买的一件南宋官窑青瓷,创造了中国古陶拍卖史上的最高纪录。

三、南宋官窑瓷的恢复和发展

1950年,周总理在日理万机中对恢复南宋官窑瓷作了批示:希望有关科研生产部门尽快弄清碎纹釉青瓷的原料、配方、烧制工艺,恢复古名窑。直到1976年,南宋官窑的恢复试制工作才全面开始。杭州瓷厂承担了研试任务,1978年,仿官窑灰青釉和月白釉二类试制品研制成功。1986年,杭州南宋官窑研究所成立。同年,研制成功南宋官窑粉青金丝纹片瓷。近年来,杭州瓷厂杭州南宋官窑研究所仿制的南宋官窑,不但继承了原有的以釉色取胜,以纹片著称,以造型见长之三大优点,而且又发展了刻、画、浮雕、堆塑与釉色结合等多种装饰工艺,丰富了造型,增添了艺术感染力。在一九八七年国家轻工业部优质产品评比中,仿南宋官窑菊瓣碗,双弘贯耳瓶、果盘、葵口碗等十九件(套),新研制的十二锦瓶现代造型在全国同行产品质量评比中夺魁。荣获一九八七年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一九八八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中荣获银牌奖。

陶瓷文化鉴赏-温柔恬静宋定窑


定窑是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川村,古属定州而得名。定窑是继唐代邢窑而起的著名白瓷窑坊,虽受邢窑影响,但后来形成了自己的制瓷工艺和风格,始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停烧于元代。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定州花瓷》诗则称定窑:“定州花瓷琢红玉”。元代文人刘祁在《归潜志》一书中有:“定窑花瓷瓯,颜色天下白”的赞誉。“花瓷瓯”是对白瓷上有刻花、划花、印花和剔花等多种的装饰而言。定窑是最早被选为北宋皇室用瓷的窑坊。在已发现的瓷器上刻有“官”、“新官”、“尚食局”、“尚药局”、“奉华”、“聚秀”、“德寿”、“慈福”等字样的铭文,多达十五种之多,这在宋代瓷器上是极为罕见的。有的瓷器是到了宫廷后,由宫中玉工刻的,如“奉华”、“聚秀”、“德寿”等。这些都是当时北宋皇宫内的殿名,充分说明定窑曾是北宋宫廷选用的御用瓷器。北宋定窑以产白瓷为主,当时也兼烧酱釉、黑釉、红釉、绿釉等瓷器,即著名的紫定、黑定、红定,其中绿定不见有文献记载,但考古已证实当时有烧造绿釉瓷器。定窑的造型品种极为丰富,有盘、碗、灯、炉、盆、瓶、乐器等,几乎应有尽有,其中盘碗生产量最大,有的口径近三十厘米,在当时为其它窑中少见。在各式各样的枕中,以孩儿枕而著称于世。笔者收藏一件北宋定窑孩儿枕,是当时医生给病人切脉专用的器具。枕从头顶部至座底高9.3厘米,身长15.3厘米,底座长10.8厘米,宽5.4厘米。器物造型生动别致,既有实用价值,又是一件十分精美的艺术杰作。造型把孩儿塑成俯卧于床榻上,把床榻当作底座,显得十分自然巧妙。以孩儿背作为枕面,背面微凹,利用微凹部分,病人手臂可放在上面,便于医生切脉。孩儿抱紧双臂,右手在下,左手在上,用合拢的双臂当枕头,头向左侧,两只大眼睛活灵活现,目光直视前方,神态自然可亲。右手紧握着一条丝条状织物,其上挂有一绣球,球上有清晰可见的花纹。在绣球的两侧用丝条各打结一只蝴蝶。孩儿两只小腿向后举起,并交叠在一起,脚尖朝下,使人感到孩儿既调皮又逗人喜爱。头部两侧各扎孩儿发髻,显得天真活泼,身穿丝织长袍、坎肩、长袍下团花依稀可见。床榻的四面印有螭龙如意纹饰。孩儿头发、衣纹等用刻划的手法。从中可看到以印花、刻花、划花为主的图案来装饰器物,其图案布局严谨,层次分明,密而不乱,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特别是其中刻花的刀法清新明快,刚劲有力,表现出高超的技艺和简洁豪放的风格。定窑瓷器上的装饰,是当时高明的匠师别出心裁,把宋代丝织品中缂丝图案的纹样,应用在瓷器装饰上,在暖白色釉层的掩映下相得益彰,工巧富丽,独步一时,可谓冠绝当世。床榻底面露胎无釉,可见竹丝刷纹,胎质白,以手指轻叩器身,铿然作金属声,说明烧结程度甚高。床榻底面还有两个圆孔,并刻有细小的“丁”字铭文,应是指器物大小的标记。整个器物釉面细薄润滑,釉色白中微闪黄,温润如玉,光亮可鉴,它属暖白色,恰似东方少女润白的肌肤,给人以温柔恬静的美感。细看器物的局部,隐约有垂釉的现象,俗称“泪痕”,这是定窑显著的特征之一。但是,有极少数的器物也没有这种现象。总之,北宋切脉孩儿枕是定窑瓷器中杰出的作品之一。其造型轻盈秀美,技艺独特,而且人物形神毕现,印花、刻花并用,线条流畅自然,釉色温柔恬静,实属罕见,是定窑瓷器中十分难得的稀世珍品。

陶瓷文化鉴赏-汴京官窑


官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有南北之分、北宋后期所设官窑在东京汴梁,即今河南开封。宋顾文荐《负喧杂录》有“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的记载。以后明、清文献多因袭此说。南宋官窑有修内司官窑与郊坛下官窑。北宋汴京官窑,按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的观点,窑址在今开封地下,目前未曾发掘,无法取证。但从传世品来看、此窑是继汝窑之后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的窑口,器物形制与烧制工艺与汝窑有共同之处。官窑器形多仿古,釉色为粉青、月白色,釉质晶莹润泽,釉面开片纹,有文献上所描述的紫口铁足特征,底部有土烧痕。另—观点认为北宋官窑不存在,汝窑即北宋的官窑,这也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陶瓷文化鉴赏-青白釉盏托(宋)


北宋青白釉盏托

规格:高14.6cm瓷都江西景德镇设窑烧瓷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在东郊胜梅亭(杨梅亭)、石虎湾(白虎湾)、黄泥头一带生产青瓷、白瓷;宋代在湖田、湘湖烧制青白瓷和少量白瓷。青白釉瓷器由于含钙量高,在1300℃高温下烧制时,釉流动性大,遇有花纹等凹凸处便聚积较厚,这样,使整器釉面厚薄不一,薄处显白,厚处略深,总体效果浓淡相间,莹润似玉,十分优雅。以此制作茶具,无论杯、碗、盏托,都有一种淡雅的韵致。盏托又称茶船、茶托(茶拓),是承托茶盏以防烫手的用具。据《唐语林》记载,此物始于“建中(唐德宗年号)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手”,而用蜡来固定杯子。后人乃将茶托中部做成环状,即成盏托。事实上,盏托在东晋时已出现,宋、辽时样式繁多,托口显著增高。

陶瓷文化鉴赏-贡窑·官窑·御窑


同一单词往往具多义性,这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只要联系上下文,一般不会搞错。但有时也会出现误会,之所以如此,一般是由于互相之间没有达成默契,即没有形成所谓的约定俗成。比如“官窑”二字,可能是瓷学著作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了,然而仔细阅读不同作者的文字,可以发现每人在使用这个词时,同一语境中所表达的内涵并不完全一致,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使用时内涵也会有所出入。稍作总结,可以发现这个词起码有以下四种意思:一是泛指古代所有为皇室乃至官府烧制陶、瓷器的窑场,实际上把历代贡窑都圈划了进去。如从这一概念出发,所谓“官窑”起码在南北朝时就已出现据有关报道,岳州窑曾出土南北朝时的“太官”字铭瓷片和“官”字款匣钵,而落“官”字的瓷器通常属贡窑,这在瓷学界基本已成共识;二是仅指生产资料所有权归皇室所有的官办瓷器窑场,不仅与所有权属民间,但烧制御瓷的“贡窑”划清界限,也区别于另—些同样是官办的烧制建筑用材、陶器的“官窑”,相当于明清人概念中的御器厂或御窑、御厂。如实指的话,除了明清景德镇珠山范围内的那个“官窑”外,历史上真正称得上这一概念的,只有北宋徽宗时的那个“自置窑烧造”的“汴京窑”及南奔后“袭故京遗制”的杭州“修内司窑”、“乌龟山窑”;第三是仅指御器厂内的窑炉,如《浮梁县志》云:“有御厂一所,官窑二十座”。虽然宋人已将官办窑场包括作坊和窑炉两大部分简称为“官窑”,但因明代景德镇的生产体制往往是作坊与窑炉分开经营除嘉靖之前的御厂和少数兼有作坊和窑炉的业主完全是“囵烧”外,嘉靖时部分“厂坯”和相当部分民用器都采取“搭烧”法,而康熙以后,所有“厂坯”都实行“官搭民烧”,即官器在民设窑炉内焙烧的制度,为了有所区分,所以当时“官窑”一词仅指官设窑炉《江西大志》云:“陶窑,官五十八座”,而称官办作坊为“御器厂”、“御厂”;第四层意思实际是“官窑器”三字的简称。

由于指向有别,这就难免造成交流时的彼此误会。比如景德镇至正型元青花,有专家说它们属官窑,是基于它们与元代官用瓷器枢府瓷同出一窑,且发现有五爪龙纹;另一些专家则认为应属民窑,理由是这些产品并非全供官用有“至正十一年”象耳瓶上的铭文为证,即便有部分产品属御用之器,也只是属贡瓷性质。其实前者的立论前提是把贡窑也划入官窑范畴,属广义,后者则比较纯粹,属狭义。近来,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瓷学家们正在尝试将“官窑”这个词统一用法,如有专家主张干脆单独列出“御窑”这一概念,以区别于贡窑及地方“官窑”,但又有人认为“官窑”之“官”本来就不是指一般官府,而是“官家”、“官人”之“官”,再说宋人早就称“自置窑烧造”的皇家窑场为“官窑”,我们何必再节外生枝呢﹖实际上,究竟是用“贡窑”对应“官窑”,还是用“官窑”对应“御窑”都不重要,只要达成默契即可,重要的是瓷学界在超越经验主义的道路上又迈了一步。

陶瓷文化:宋代官窑瓷器


内容简介

官窑瓷器代表了宋代制瓷的最高水平,其工艺之先进、制作之精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官窑”地位独特、条件优越,因而得以烧造了一批宫廷所需的高档瓷器。这些官窑自诞生之日起,便精选入宫,并传之后世,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宋官窑真品日益稀少,因而面目朦胧,疑问重重。本书全面讲述了宋代官窑的发展情况以及代表器的相关知识,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

基本信息

作者:李辉柄主讲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4-1

版次:1

页数:163

字数:138000

印刷时间:2008-4-1

开本:16开

纸张:铜版纸

印次:1

ISBN:9787802115774

包装:平装

《宋代官窑瓷器》目录

第一讲官窑的诞生

1.什么是官窑

2.官窑瓷器的特征

3.官窑瓷器的主要器形

4.官窑瓷器常见的纹饰

5.官窑为什么诞生于宋代?

6.饮茶之风愈宋官窑瓷器

7.官窑建立前的宫廷用瓷由哪里烧造?

8.故宫收藏的历代官窑瓷器

第二讲宋代官窑

1.“汴京官窑”之辨

2.第一座官窑——汝窑

3.官汝窑青瓷艺术

4.寻找官汝窑遗址

5.宋徽宗与官钧窑

6.第二座官窑——钧窑

7.宋钧瓷与唐代花瓷

8.官钧窑窑址

9.钧窑的窑变釉

10.官钧窑的造型

11.官钧窑的烧造工艺

12.官钧窑铭文

13.修内司官窑是否存在?

14.修内司官窑与“传世哥窑”

15.郊坛下官窑

第三讲官窑与民窑

1.什么是民窑?

2.烧造贡瓷的民窑

3.官窑与民窑的区别

4.官窑与民窑的互相影响

第四讲官窑瓷走向世界

1.唐代瓷器的外销

2.瓷器外销与长沙窑的兴衰

3.宋代瓷器的外销

陶瓷文化鉴赏-河南汝官窑的概述(图)


《汝窑概说》

一.汝官窑的发现

汝窑系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与官(河南开封)、钧(河南禹县)、哥(浙江龙泉)、定(河北曲阳)窑齐名于世。汝窑向来以产青瓷著称,南宋时就有“近尤难得”的记载(1)。汝窑的主要特征是采用了南方越窑的釉色,同时又吸取定窑的印花技术,创造了印花青瓷的特殊风格。汝窑产品土质细腻,胎骨坚硬,釉色润泽。釉中含玛瑙未,其色有卵白、天青、粉青、豆青、虾青,虾青中往往微带黄色,还有葱绿、天蓝等。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誊(teng)。釉层莹厚,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扣声如磬。釉面沙眼显露了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花。另外有印花或刻划花。划出的云山禽鸟、海水游鱼和各种缠枝、折枝、团菊和菊瓣花卉图案,刻花风格比较犀利而有锋芒。

汝窑在青色釉方面已日臻(zhen)完善,在我国青瓷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汝瓷釉内含有玛瑙,产生特殊色泽。汝瓷的烧制,是以小支钉满釉支烧,瓷艺精良,在当时的各个窑口,曾有“汝窑为魁”(2)之称。然而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汝官窑”窑址究竟在何处?是多年来所没有解决的问题。古代瓷窑多以地命名,所以汝窑当在汝州境内,半个世纪以来,曾先后在汝州市(原临汝县境)范围内进行过多次考古调查,发现了40多处古窑址(3),有的规模较大,遗存十分丰富,有的瓷艺精良,釉色俱佳,与宫廷御用传世品十分相近。但在上述窑址中却无法断定其汝官窑口。

汝州市博物馆(其前身为临汝县文化馆)历年来在当地政府的重视和各部门的支持下,收藏了大批珍贵的汝瓷标本(4),有的属于典型的宫廷御用汝瓷,制作讲究,釉色莹润,视如碧玉,扣声如磬,器表开片密布,底有细小支钉痕;有的显然属于民用汝瓷,器表富于装饰,刻、划或印有各种花卉图案,制作比较精细,釉色纯正滋润,造型丰富,美观实用,应属民窑上乘之作,也是不可多得的佳品,虽不能全部断定其确切的窑口,但仍不愧为汝窑的精良产品,对研究汝瓷的发展及种类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宝丰县政府和文化部门,历年来对文物工作十分重视,在文物普查工作中,对全县的古瓷窑遗址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登记,并给韩庄窑(5)、魏庄窑(6)、上李窑(7)、张八桥白瓷窑址(8)建立了档案,对清凉寺窑址(9)经过反复勘察,收集了大量标本,特别是从当地群众保存的瓷器中,发现了与北宋宫廷御用汝瓷特征完全相同的瓷盘,从而为寻找汝官窑口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10)。

1987年在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的清凉寺(宋代时均归汝州管辖)找到了为宫廷烧制御用汝瓷的窑址(11),不仅产品丰富,而且烧造技术精良,从发掘出土的部分标本看,与宫廷御用的传世品也完全一致。胎质细腻,呈香灰色,釉层光亮莹润,釉含玛瑙,呈现天青、天蓝和粉青等色,釉内开片呈鱼鳞状,釉中细小沙眼呈芝麻花,视如碧玉。碗、盘、洗类多外裹足,满釉支烧。经过考古钻探与发掘,该窑址产品极其丰富,既烧制宫廷御用汝瓷,又生产天目瓷、宋三彩、白地黑花、白釉加绿彩、钧瓷、珍珠地划花、及其刻、印花图案的民用汝瓷等。窑场规模可观,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其间窑口密布,瓷片、窑具堆积如丘。当地至今流传有“清凉寺到段店(鲁山县境),一天进万贯”的谚语,真实的反映了宋代当地瓷业繁荣昌盛之口碑。更值得庆幸的是在清凉寺窑址的附近发现了蕴藏量丰富的玛瑙矿,至今遗留有古代人工开矿的巷道,地面上散乱的红、黄、蓝、白、绿五色玛瑙石依稀可见,这对判断清凉寺为北宋烧制宫廷用瓷的汝官窑口,无疑又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

宝丰清凉寺汝官窑的发现,是陶瓷考古史上和古陶瓷研究领域里的新的重大突破,它使半个世纪以来关于汝窑研究的历史悬案得以了结,它的发现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特别是1989年3月间,在宝丰县大营镇的蛮子营村,农民起土时发现的汝瓷窖藏瓷器尤为重要(12),其造型计有:笔洗、板沿洗、碗、盘、钵、盂、瓶等共47件。其造型讲究,瓷艺精良,釉色莹润,多为满釉支钉烧造,器表有细小开片,器物注重装饰,有的外表刻有莲花、牡丹,有的在器里线刻盘龙图案,圈足一般较矮,部分为凹圈足。这些都具有五代或北宋早期的风格。

根据历年来的考古调查、发掘、所获得的实物标本和汝州市汝瓷博物馆收藏的传世品,及近年来在宝丰县大营镇蛮子营村新发现的汝瓷窖藏与县文化局历年来征集的瓷器珍品,就其汝窑的烧造历史,汝瓷的分期及其工艺特征,汝瓷的装饰及其艺术风格等分别加以介绍,为汝窑研究的不断深入提供一些有用的实物参考资料。错误和遗漏在所难免,姑且把问题提出。

二.汝窑的创烧及其兴衰

汝窑因地处汝州而得名,汝州位于河南腹地嵩山和伏牛山相间的丘陵地带。605年,隋炀帝大业初,始建汝州。历史上河南瓷业兴旺,因此各地窑口为汝窑的创烧均有着积极的影响。如:北魏时期的洛京窑(13),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安阳相州窑(14),以及巩县隋代铁匠炉窑(15),均已成功的烧制出质量较好的青釉瓷器,以铁的还原气氛烧成之青釉,是汝瓷之本;鲁山段店窑(16),在初唐创烧的“鲁山花瓷”,其制瓷工艺技术对汝州地区及其临近各窑都产生了较大影响;经过盛唐时期瓷业的勃兴和五代后周创办柴窑,为汝窑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经过晚唐和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到了宋代,农业技术的提高,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瓷业更加昌盛。汴京(今河南开封)为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更促进了河南地区陶瓷手工业的发展,以至群窑四起,竟相争辉。汝窑的工匠发挥了特有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独具风格的刻、划和印花青瓷,从北宋初年即已问世。

由于汝窑烧制的瓷器运用氧化,铁的还原恰倒好处,使制瓷技术达到了相当高超的水平,所以历经沧桑而不衰。到了北宋晚期徽宗大观时,以定州“白瓷有芒”认为不堪用,则改为汝州青瓷器。命汝州建青瓷窑,专为宫廷烧制(17)。南宋人周辉《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未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由此可知,从北宋初年所创烧的汝窑青瓷器,到北宋未年则为宫廷所垄断。由于宫廷用器不计成本,而玛瑙含有铁等着色元素,能使釉色光亮莹润多变,所以改为以玛瑙为釉。汝州当地盛产玛瑙石,据宋·杜绾《云林石谱》汝州石条云:“汝州玛瑙石出沙土或水中,色多青白粉红,莹澈少有纹理如刷丝”。有据《宋史·食货志》载:“政和七年(1117年)提辖京西坑冶王景文奏,汝州青岭镇(即今宝丰县大营镇)界盛产玛瑙。”这为汝瓷烧造提供了丰富的原料。然为宫廷垄断之汝官器产量有限,传世甚少,其产品质量及其釉色,这个时期都应是它的鼎盛时期。

金、元时期,河南各地除了烧造传统的钧瓷及其磁州窑系的铁锈花、低温釉上彩等品种外,汝窑青釉制品仍继续生产,但已失去了北宋时精湛的工艺技术,釉色浑浊,器胎粗厚,造型简单,不太注重装饰,与“名瓷之首,汝窑为魁”的称誉已大有逊色。总之,汝窑由宋初创烧,经过演变与发展,到了北宋晚期曾一度为宫廷烧制御用品,进入黄金时期,延至金、元,虽有恢复之举,然而已达不到宋汝之传统瓷艺,技术失传,生产大降。元未已至尾声,明代则全部停烧,前后共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历程。其间烧造出一批精良作品,在中国青瓷史上独树一帜。

三.汝瓷的分期及工艺特征

根据根据宝丰清凉寺汝官窑址考古发掘的层位关系及出土的实物,参照宝丰县大营镇蛮子营发现的窖藏汝瓷珍品,以及汝州市汝瓷博物馆收藏的传世品的工艺特征,大体可把汝瓷的烧造年限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

第一期:即北宋早期,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年),前后历时共62年,这个时期是汝瓷的创烧阶段。其产品造型简单,不太注重装饰,但釉色比较莹润,具有汝青瓷的基本特点。

第二期:即北宋中期,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至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其间62年,是汝瓷的发展时期。产品不仅造型多样,而且注重装饰效果,多见刻花纹样,碗、盘以凸线纹分成六等份,有的用刀刻成直线纹,碗心印有团菊。刻花线条流畅。此期产品釉色莹润,开片密布,在发展中独具特色。

第三期:即北宋晚期,从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至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历时39年,为汝瓷生产的鼎盛时期。正是由于汝瓷工艺精湛,技艺超群,使之其印花技法广为流传。产品享有极高声誉,因而得到北宋宫廷的赏识,从此在汝州建窑,专为宫廷烧制御用汝瓷(18)。这期间大约在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至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共20年(19)。烧制的御用品,以玛瑙为釉,出现了特殊色泽,工艺愈加精湛,产品优良。然而由于受到宫廷严格的限制,所以持续生产的时间短,产量有限,传世更少。特别是北宋徽宗政和间,在京师设窑烧造,名曰“官窑”,从此汝窑又被北宋官窑取代,直到南宋时汝官器已是“近尤难得”的稀世珍品。

第四期:即金代。北宋晚期,宋金对峙,中原地区的汝窑和钧窑大都停烧,造成人亡艺绝。直到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即金熙宗皇统二年二月,宋进誓表于金,称臣割地,三月金使册封康王赵构为宋帝。从此战乱平息,至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前后历时90年。汝窑和钧窑皆为宋代名窑,自成特有风格,在此期间开始按照传统瓷艺进行恢复生产。然而由于技术南流,金人占据中原,对汝窑虽有恢复之举,但已是每况愈下。产品釉色欠佳,装饰简单,仅能烧制出一般的汝青釉制品。

第五期:即元代。从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的89年间,为汝窑的衰落期。金、元相继大战中原,1279年战乱结束,元代继续恢复汝窑生产。然而由于战争创伤,技术失传,加上受北方蒙古族生活习俗影响,汝瓷产品胎厚粗笨,工艺欠佳。生产品种仅为简单的一般日用青釉瓷器,全部上半釉。

兹将汝瓷分期与产品特征列表说明如下:

汝瓷分期一览表

分期性质烧造年代年数器物品种与特征

朝代公元

一期北宋早期民窑宋太祖建隆元年——宋真宗乾兴元年960至1022年62造型多碗、盘器皿,有敞口凸唇或葵口,有的用凸线纹将碗盘分成六等份,器表满施豆青釉,釉层光亮莹润,装饰技法简单,系北宋早期汝瓷的基本特征。

二期北宋中期民窑宋仁宗天圣元年——宋神宗元丰八年1023至1085年62造型有碗、盘、钵、盂,外壁刻以简单的莲瓣装饰,内壁往往刻以上下直线纹,组成辐射线。碗心印团菊,内壁刻有水藻纹,刻花协调,线条流畅。釉面开片密布。具有民窑艺术特色。

三期北宋晚期官窑宋哲宗天圣元年——宋徽宗崇宁五年1086至1106年20造型庄重大方,品种丰富齐全,即有日常生活用品,又有工艺美术陈设品及文房四宝等。胎质坚硬细密。呈香灰色,釉色莹润美观,细小开片密布。底为支钉满釉支烧,釉色天青,粉青,卵青,天蓝,月白等。

民窑宋哲宗元佑元年——宋徽宗宣和七年1086至1125年39造型多样,装饰丰富,出现大量印花,内容有云山。禽鸟,海水游鱼。以及各种花卉图案。土质细腻,胎质坚硬,汁水莹厚,有如堆脂,釉色光亮莹润,有天青,豆青,豆绿,葱绿,天蓝等。

四期金代民窑金熙宗皇统二年——金末帝衰宗天兴元年1142至1232年90造型有碗,盘,钵等,器表饰满面釉,唯圈足和底心露胎无釉,口沿或腹底带有流釉现象,呈蜡泪状。釉面有稀疏开片,釉层不匀净,有明显的棕眼,胎体较粗笨。釉色豆青或梅子青。

五期民窑元世祖至元十六——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279至1368年89造型单调,釉色光润欠佳,器表光素无纹,里外皆施半釉,盘心和底足全部露胎,釉色深绿,有的泛黄,胎质粗松,制作粗放,具有典型的元代风格。

汝瓷的创烧、发展、兴盛、恢复到衰落,无论其生产规么模,烧造品种和工艺特征都有其明显的演变过程。汝州地区由于唐代瓷业勃兴,鲁山花釉的创烧,在烧瓷技术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河南地区从北朝、隋唐以来创烧的釉下刻、划和堆、雕工艺都对汝窑有直接的影响。北宋初年,汝州地区便成功地烧纸出具有独特风格的汝青瓷。北宋中期,汝瓷则以特有的艺术魅力影响广大的中原地区。各地窑口林立,竞相争辉。而各窑为了参与激烈的商品竞争,各立牌号,往往在碗底刻有窑工姓氏作为碗铭。当时产品除了造型丰富,釉色莹润的特点外,还十分注重器表的装饰,有碗、盘内壁印以简单的凸线纹,到内壁印以缠枝花卉和碗心印团菊花纹图案等。汝瓷印花工艺的出现,不仅代替了烦琐笨拙的刻花工序,而且采用模印,可以使制作工艺规范化。因此,自北宋的中晚期,印花工艺大量出现,装饰内容丰富,图案清晰,具有较高的艺术效果。汝瓷的工艺技术的广为流传,使之赢得了信誉,同时也受到了北宋皇宫的赏识和偏爱,在客观上为之享有崇高的声望。当它专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时,更是工艺精湛,进而说明汝窑发展到北宋晚期,无论在民间或是在宫廷都享有极高的声誉。为北宋宫廷烧造的御用品,做工精细。碗、盘器皿大多外裹足、满釉支烧,器底留有支钉痕。造型古朴大方,胎质坯坚质腻,呈香灰色,釉色如碧峰翠色,晶莹明丽,釉药浑厚,清澈蕴润,固有“汁水莹泽,含水欲滴,釉如膏脂之溶而不流,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之称,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的特点,世人曾对汝瓷有“似玉、非玉而胜似玉”之赞美。

汝瓷的釉色丰富,世称“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而豆绿釉也别具特色,釉质莹厚如堆脂,青雅素净,质美蕴蓄,其色分柔和淡雅的粉青,海水碧玉般的豆绿,还有青翠似玉的葱绿,艾青等。此外还有茶叶末色和绿釉飞红挂彩,更是奇特别致。汝瓷的天蓝釉,是一种蓝色的乳光釉,其色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一般美丽。天蓝釉呈色因原料的差异和窑炉烧成还原气氛的不同出现窑变,色彩又分深蓝,灰蓝,天蓝,淡蓝等,光泽如莹光般幽雅。更有一种青中带红和飞红挂彩,犹如旭日东升,又似夕阳余辉,即柔和又艳丽,富有诗情画意。汝瓷的月白釉滋润纯正,质地如玉,蕴润含蓄,具有沉静,雅素的特殊风格。总之,北宋时期是汝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其工艺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到了金元时期,由于战乱,技术失传,虽曾恢复汝瓷工艺,但已不及宋汝之水平,逐渐走向衰退。直到元末,已全部停烧。

四.汝瓷的装饰及艺术风格

北宋以来,由于汝窑青瓷工艺的传播,先后在豫西和豫西南各窑口相继烧造青瓷,为了赢得信誉,除注重技术的交流、引进其它窑口的先进工艺技术外,各窑还根据自己的擅长有所创新.汝官窑以素净典雅、色泽滋润纯正、晶莹多变取胜.民窑则以刻、印花卉图案的装饰来表现。不同的窑口,在瓷器的装饰方法及其艺术风格上各有千秋。如:宝丰清凉寺窑,为北宋宫廷烧制的御用汝瓷,不仅制作讲究,工艺精湛,而且釉药浑厚,光泽柔和,其釉面装饰独具特色.因汝瓷内有玛瑙为釉,其色光泽莹润多变,出现天青、豆青、卵青、粉青、天蓝、月白、虾青、艾青等.釉面的沙眼显露了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纹,器表还有鱼鳞装的开片,更显得造型古朴。釉面在阳光下观察,釉中多布红斑,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象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挂,真可谓珠联璧合,巧夺天工。

宝丰窑的刻花工艺别具一格,即先用刻花手法刻出轮廓,花叶筋脉用蓖划纹加以映衬,这种工艺效果显得主题突出,纹饰富有立体感,此类产品系宝丰窑的最佳制品,其线刻龙纹装饰,更应是宝丰清凉寺窑之佳作。

宝丰窑民用瓷的装饰,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以印纹居多,纹饰清晰,碗内模印花卉纹饰均在六等份或十等份的框线之内,每格安排一组折枝花卉.

陶瓷文化:宋金磁州窑瓷器、黑与白的艺术


磁州窑系是宋金时期北方最大的民窑系,以河北磁县磁州窑为中心,窑场在河北、河南、山西三省广有分布。江西吉州窑南宋时也烧造磁州窑系风格的瓷器。磁州窑系诸窑多是综合性瓷窑,兼烧白瓷、黑瓷、彩绘瓷、三彩陶器等品种。

白瓷白瓷是磁州窑的主要产品,造型以盘、碗最多见,也有瓶,罐、水盂、镜盒、玩具等。白瓷以其胎釉质地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仿定窑产品,胎土经过淘洗,比较细密,胎色白或黄白,釉层较薄,釉质莹润,除底足外通体施釉,其中优质品与定瓷差别很小;另一类是粗白瓷,胎体厚重,胎质粗糙,呈土黄或红褐色,杂质明显,胎上有一层化妆土,多是内壁施满釉,外壁施半釉,有些器物外壁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瓷胎、化妆土、白釉3个层次。

黑瓷黑瓷也是磁州窑产品的大宗,这类产品的造型以罐、碗、瓶为主,也有盘、壶和玩具。胎质粗糙,胎色黄褐,胎体厚重,釉层较厚,黑色纯正。大多数器物是里施满釉、外施半釉,也有些里外均施半釉,有些罐类内壁施釉仅过口沿。黑釉碗除纯黑者外,还有一些油滴、兔毫、玳瑁斑等窑变装饰。绿瓷产量不大,大都是金代产品,主要造型有盆、盘、瓶等。

磁州窑瓷器釉下彩釉下彩绘是磁州窑独具特色的装饰手法,以釉色分,有白釉釉下彩和绿釉釉下彩以彩色分,则有黑彩和褐彩图案,以花卉纹居多,如牡丹、荷花等,也有一些动物图案,如鱼、蝴蝶、芦雁、鹭鸶等,还有少量龙、凤,人物很少见,主要是枕面上的婴戏图。宋代磁州窑的纹饰真切生动,具有生活情趣,最值得一提的是瓷枕的枕面纹饰,除了常见的荷塘小景、风芦鸣鸟、竹菊牡丹以外,最精彩的是婴戏、马戏、动物等纹饰。此外还有大量的诗词歌赋、警句格言等。宋、金磁州窑还生产三彩陶瓷器,尤以金代为多。

宋汝官窑的特色


(1)器形规整、制作精细,雍容隽雅,与宋代其它名窑的形制有类似之处,唯圈足外卷,目前为止仅见于汝窑。

(2)一般来说,宋汝官瓷的胎土比较细腻,呈灰白色,有如燃香遗留的灰烬,俗称“香灰胎”但从张公巷汝官窑发掘报告(郭木森)看,有粉白、灰白、洁白和少量浅灰,而几乎不见清凉寺汝窑的香灰胎。胎薄而轻,质细而坚——胎壁很薄,一般在2~3mm厚,有清凉寺汝窑所不及者。

(3)宋汝官有八种釉色,传世器中常见的有三种:

卵青:与青色鸭蛋壳相似,略闪淡蓝,有粉质感,近乎失透,也称为月白色。开片轻浅,釉面很少见到棕眼。

粉青:蓝中闪绿,釉层透亮。颜色比卵青深一些。开片纹路较深,往往有白色纹线。釉面棕眼比较多。

天青:“雨过天青”之类的淡蓝色,不闪绿,釉面亚光。同一釉料,温度稍低则为淡天青;温度过高,则由半乳浊釉的天青变为透明、气泡稀疏而大的青绿色。

据清凉寺窑发掘统计,出土物釉色以汝官窑中最具代表性的天青为主,约占出土量的65.7%;淡天青次之,约占16.8%;因受土腐蚀退色,淡天青成为接近白色或灰色的约占11.7%,因火候过高接近豆青釉约占5.8%。而张公巷窑常见的,是以薄胎薄釉为主,釉面玻璃质感强,极少能见到宝丰清凉寺的汝窑天青釉。汝官釉色则可分为卵青(月白)、淡天青、灰青、青绿和天青等。

德化陶瓷总站

(4)汝窑釉层薄而且均匀,釉色纯正,均属于结晶釉,四十倍放大镜下可见结晶颗粒。釉色既美且气泡稀少,分布均匀,故有寥如晨星之说——粉青、虾青、月白、偏天青釉色的汝瓷,是汝窑的早期汝瓷,其釉下气泡用廖若晨星来形容也较为确切。而纯正的天青釉色汝瓷和天兰釉色的汝瓷,其釉下气泡较大,且相对密集。豆青釉色的汝瓷,釉面玻璃质感强,这是由于温度过高所致,其釉下气泡大,且相对密集。梅子青釉无纹汝瓷,其釉下气泡如聚沫而不见攒珠,而葱绿釉色的无纹汝瓷,釉下几乎没有气泡。

(5)因以玛瑙入釉,所以呈现玉石般的光泽。色泽随不同的光照强度而发生变化,从早到晚观察的颜色不相同。并且会闪现若隐若现的红斑。其中,清凉寺釉料烧成温度低,釉色基本是一种酥油光泽,虽有光而不刺目,开片细而浅,质感滋润、柔和;张公巷釉面质感如玉,用手抚之如绢,光泽比清凉寺稍强一点。

(6)釉面开片有轻浅的蟹爪纹、鱼鳞片纹(蝉翼纹)、细碎鱼子纹、冰裂纹、柳丝纹等,片纹很细。

(7)汝官圆器全采满釉支烧,在器底可以看见细小如芝麻的支钉痕,支钉痕断面呈现白色,支钉痕排列紧靠底足的内墙;瓶类等琢器,除了个别采用满釉支烧外,大多数采用垫烧,足端露胎无釉。胎与釉的结合部,迎光观察,略微呈现很淡的粉红色。

字串8

(8)大多数出土瓷片及器物其“吃土”虽然明显,但不碍其玉润感,高倍放大镜下,可见许多土咬斑痕——视烧成温度与坑口情况而异,烧成温度低、坑口潮湿者受侵则重,或者留有水沁水锈;反之,表面土侵尚浅,或有不入釉层者,多是局部、小面积土侵,斑痕、片纹内有浅金黄橙色沁痕,周围有白化扩散现象(有如玉受土沁,润而不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