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的瓷器有什么 > 导航 >

在建窑黑瓷系中,瓷器上出现的兔毫釉和油滴釉有什么不同?

在建窑黑瓷系中,瓷器上出现的兔毫釉和油滴釉有什么不同?

古代的瓷器有什么 古代有金釉瓷器 古代有什么瓷器

2020-05-12

古代的瓷器有什么。

建窑又称建阳窑,窑址位于今福建省建阳市水吉乡。唐至五代烧青瓷,宋代以烧黑瓷为主,后来形成以建窑为主的黑窑系。同时也兼烧青白瓷和青瓷。

据文献记载,建窑黑釉瓷五代末北宋初,南宋达到了鼎盛时期,元末明初停烧,古籍中常称为“乌泥建”、“黑建”、或“紫建”,在日本称为“天目瓷”。建窑烧制的黑釉瓷,它充散发挥了人类的智慧才智,创烧出丰富的多彩、变化万千又富有装饰效果的黑釉瓷,包括兔毫釉、油滴釉(鹧鸪斑)、曜变釉、结晶冰花纹釉、芝麻花釉、龟裂纹釉、酱褐釉等由窑变产生的自然结晶釉,以及黑釉点白斑、黑釉铁锈花、黑釉描金彩等人工绘饰艺术效果。

兔毫釉在漆黑发亮的釉面上,闪现着银色光泽的丝条纹,状如兔毫,谓之兔毫斑,是黑釉的名贵品种。它的形成原因是:在1300°C高温下烧制过程中,釉层里的气泡将铁质带到釉面,釉层流动,富含铁质的部分流成条纹,冷却时便从中析出赤铁矿小晶体,从而形成绚丽的兔毫斑。

油滴釉是黑釉的特殊品种之一,又称“雨点”或“滴珠”,创烧与宋代。特点是在釉面上散布着许多具有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大小不一,大的直径达数毫米,小的只有针尖大小,形似油滴,故名“油滴釉”。油滴釉的着色剂主要是铁的氧化物,当温度达到1200°C时,氧化铁发生分解,生成气泡,致使气泡周围氧化铁的含量比其他部位高。随着温度的不断提高,气泡不断产生、聚集,而且越来越大,到一定程度时就爆裂,富含铁质的熔体升至釉面于原气泡处密集,随后釉面冷却收缩变平,釉面形成饱和状态,然后以赤铁和磁铁矿的形成析出晶体,这些晶体就是我们见到的金属光泽的油滴状圆点。

油滴釉装饰与兔毫釉不同,乌黑的釉面上散步不规则的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大小不一。

taoci52.com扩展阅读

釉上彩和​釉下彩有什么区别?


釉上彩和​釉下彩有什么区别?1.产生的年代不同

釉下彩:最早雏形可以追溯到宋代,一直延续至今。

釉上彩:在明代从釉下青花彩绘的基础上所创造出来的。

从时间上来说,釉下彩的年代更为久远,从传承上来讲,可以说釉上彩源于釉下彩。

2.制作歩骤、过程不同

釉下彩:在生坯或经过烘烤后的素坯上用色料从事彩画装饰,再经过上釉,最后窑烧而成,釉彩和彩绘的纹样是一次烧成,色料充分渗透在坯釉中。

釉上彩:先要烧成白瓷胎的瓷器之后,再在瓷器的表面用色料进行彩画装饰,然后窑烧而成的,彩绘的纹样与釉彩是分开烧的。

3.烧成的温度顺序不同

釉下彩:在生坯上直接进行创作,只需要用色料画完后上釉,再经1200℃至1300℃左右的窑火烧成就可以了;如果是在素坯上画釉下彩绘的方法的话,则是先把泥坯用800℃烧成素坯,画完、上完釉之后再经1200℃至1300℃左右的窑火烧成。

釉上彩:先用1200℃至1300℃左右的窑火烧成白瓷坯,用色料画好彩画装饰后,再用800℃进行二次窑烧。

4.外表不同

釉是一种透明的、经久不易变的特殊物质。

釉下彩:先用色料进行彩画装饰,再在其上施釉,釉是在最表层的。所以釉下彩绘出来的器物色彩光润,表面平滑,渗透连绵,永不褪色,即使久经磨蚀,只要釉面完好,并不减少产品彩绘时的色泽鲜艳度。所以我们所看到的历代釉下彩绘的文物,如魏晋时期的青瓷、唐代的青瓷、三彩釉陶;宋代的北方民窑出土的黑白彩绘、红绿彩绘瓷器;元代的青花、釉里红(二者均属于釉下彩绘的分支)等虽然年代久远,却均保存的较为完好。作为日用瓷(比如杯、碗、瓢、盆等)是很安全的。

釉上彩:由于是画在釉面上的,色彩表的颜色有几百种,绘制的技法比较容易,表现力极强。但是因为色料并没有与釉料融合,所以所绘制的纹样突出釉面,摸上去有手感,不会像釉下彩那么光滑。

5.分类不一样

釉下彩:主要以青花、釉里红和釉下五彩为主。

青花是用一种经高温烧成后呈现蓝色的矿物质颜料绘制而成。在不表现方法上,是以同一颜色的各种深浅不同的色调来表现对象。其特点是:明快、清新、雅致、大方,装饰性很强,素为国内外人士所钟爱。并且在世界的制瓷工艺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釉里红用一种经高温烧成后呈现暗红色的矿物质颜料绘制而成。其表现内容和方法与青花无异,烧成后的沉着热情,故一般用来表达“吉祥、富贵”。高级制品中常用此法。

釉下五彩是在青花和釉里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特点是色彩绚丽、锦绣灿烂,因为其在高温中也是变化多端,烧成不易,所以很少用来装饰日用瓷。

釉上彩绘主要包括古彩、粉彩、新彩等几种。

古彩是一种较古的传统装饰方法,其名称是有别于粉彩而言的。特点是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线条刚健有力,具有浓厚的民间年画的风格。

粉彩是在釉上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色彩多样;在表现技法上,从平填进展到了明暗的洗染,风格和笔法上是传统的中国画的特征。无论工笔写意用粉彩几乎都能表现。

新彩是受外来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彩绘方法,在表现技法上用西画的方法,也可用国画的方法。

6.色料不同

釉下彩:色料用高温烧成,色料在未烧制前与烧制后的色相变化比较大,而色料中能耐高温的不多,因此颜色的变化极难掌握。

釉上彩:色料用的是650℃——800℃的低温烧成。由于温度低,许多颜料都能经受这样的温度,故烧出来的颜色变化不大。

7.用的调料品不同

釉下彩:一般来说用的是甘油、牛胶、乳香油、有的甚至用茶叶水来进行调和色彩。

釉上彩:多用的调料是樟脑油或松香油进行调和。

8.技法不同

釉下彩:以分水法为基础技法,即在勾好的轮廓线内,用色料填色

釉上彩:以洗水法为基础技法,即先用笔蘸“水色”往坯上塌一笔,然后将笔上的颜色洗掉,挠水反复洗擦。

综上所述为釉下彩绘与釉上彩绘的不同,外行者与初学者从表面的凹凸与光泽度就基本可以区分了。

釉上彩瓷器有什么特点?


釉上彩为瓷器装饰方法之一,所谓釉上彩,在已烧成瓷器的釉面上用彩料绘画,再入窑在600~900℃之间进行二次焙烧而成的品种。制品烧至红热状即可,它的性质几乎不受釉的组成所影响。釉上彩的着色剂常常混合在易熔融的熔块中,当煅烧后就牢固地粘结在器皿上。这种彩,因施在釉上,用手扪之,有凸起感觉。如釉上红彩、宋加彩、五彩、粉彩、珐琅彩、墨彩等。由于彩在釉上,因而易磨损,易受酸碱等腐蚀,易褪色,但因烧温低,着彩选料厂,因而品种丰富而艺术性强,以用于陈设器皿为佳。

釉上彩瓷器的发展历程: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明代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以铜为呈色剂的单色釉瓷器的烧制成功,使明代的瓷器丰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中国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

明成化年间创烧出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的“斗彩”,嘉靖、万历年间烧制成的不用青花勾边而直接用多种彩色描绘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朝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制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康熙时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时的粉彩、珐琅彩都是闻名中外的精品。

明代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而烧成的一种瓷器,由于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绘争奇斗艳,故名“斗彩”。

清代仿铜胎画珐琅效果的一种瓷器。珐琅彩又称“料彩”。

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瓷器装饰材料和技法。亦称高温快烧颜料。颜料的熔剂成分不含铅或少含铅,按釉上彩方法施于器物釉面,通过1100°C~1260℃的高温快烧(一般在最高温阶段不超过半小时),釉面软件包化熔融,使颜料渗入釉内,冷却后釉面封闭。细腻晶莹、滋润恍目,抗腐蚀、耐磨损,具有釉下彩的效果。并解决了陶瓷画面铅的溶出问题。

什么是釉上彩? 釉上彩有多少种类?


什么是釉上彩?釉上彩有多少种类?

瓷器的彩按照与底釉的上下层关系,可分成三大类:釉下彩、釉上彩,釉上釉下双层彩。其与瓷器的纹饰密不可分,是彩瓷的重要装饰方法。彩瓷的底釉又可分为无色透明和带一定色泽的,所以不同色泽的底釉和上述三种瓷彩工艺结合起来,便变化出了数以百计的彩瓷品格,使其成为瓷器世界里的一个庞大家族。不论是色调柔和淡雅、有粉匀之感的粉彩,还是画面立体感强、色彩瑰丽的珐琅彩,或是体现着东方艺术静谧内涵、幽菁高雅的青花,都显示出了中国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想像力。小编今天就和大家介绍一下釉上彩的相关知识。

顾名思义,釉上彩是指釉上加彩,是陶瓷的主要装饰技法之一。它是在已经烧成的瓷器釉面上,用各种彩料绘制各种纹饰,然后二次入窑,用600℃-900℃的低温烧制,凝固彩料而成。

1、五彩

五彩为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是景德镇窑在宋元釉上彩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所谓五彩,不过是寓意多彩,并非必定用五种色彩,但画面中的红、绿、黄三主色是不可缺少的。主要着色剂为铜、铁、锰等金属类。五彩系在已烧成的素器上用多种彩料绘画图案花纹,再入彩炉以770℃-800℃低温二次烧成。因烧成后的色彩呈玻璃状、有坚硬的质感,又称“硬彩”,是相对于粉彩而言的。

经过明朝的发展,五彩在清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康熙五彩瓷器可分两大类:一类是青花五彩;一类是釉上五彩。以釉上五彩最具康熙五彩特色。五彩描金的做法也很普遍,金彩鲜艳不易脱落。金彩还施在洒蓝釉、青釉、红釉等瓷器的釉面上,也收到了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比明代鲜艳光亮,画彩技术精湛,方法也多样。康熙五彩的一个特点是红彩运用得比较多;另一特点是除了在白瓷地上彩绘外,还在各种颜色釉瓷器上施彩,如在豆青地、米黄地、霁蓝地、洒蓝地、黑地、红地和各种瓷地上施五彩,使得五彩瓷器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2、斗彩

斗彩又称逗彩。“斗”是接合、拼合之意,又通逗,有招惹、逗引之意,指釉下青花和釉上彩之间互相呼应配合,是明景德镇窑创烧的彩绘装饰之一。最早使用“斗彩”这一名称并给予解释的,见于清雍正年间的《南窑笔记》。广义上讲,所有由釉下青花和釉上彩拼逗绘画纹饰的都可称为斗彩,涵盖所有的青花加彩。狭义上讲,斗彩专指成化官窑生产的青花加彩器,后代烧制的仿成化或具有成化风格的青花加彩器也称为斗彩。

斗彩的施彩技法,通常指的是一种在器胎上用青花料双钩纹饰轮廓,施亮釉烧成素瓷后,在青花双钩线内填画需要的色彩。制品多以釉下青花和釉上红、黄、紫、绿等鲜丽的色彩拼绘纹饰,有釉上、釉下色彩争艳媲美之意,遂称为“斗彩”。斗彩的彩料丰富,有鲜红、油红、杏黄、姜黄、水绿、叶子绿、孔雀蓝、葡萄紫、姹紫等等。

3、粉彩

粉彩是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于清康熙末年创烧,鼎盛于雍、乾时期。粉彩是景德镇窑在康熙五彩瓷器的基础上,采用珐琅彩的进口色料绘制,经炉火烧制而成的。其做法是:首先在白胎上用墨线起稿,然后在图案内填上一层可作熔剂又可作白彩的玻璃白。用国画的技法以彩料绘画纹样,施于玻璃白上,再经填、洗、扒、吹、点等将颜色依深浅不同晕开,使纹饰有明暗、浓淡层次,经低温二次烧成。其整体瓷面光泽透亮、色彩丰富、色调淡雅、粉润柔和,故称为“粉彩”。粉彩又可分为青花粉彩、祭红釉地粉彩、天兰釉地粉彩、豆青釉地粉彩、珊珊釉地粉彩、抹红彩地粉彩、绿釉地粉彩、窑变釉地粉彩等。

4.水彩

水彩是光绪末期出现的一种瓷器彩色。此种彩色不含粉质,具有彩料薄、颜色暗淡的特征,它是光绪末期、宣统以后瓷器上所使用的一种彩色。

5.软彩

所谓软彩就是一种含粉量极微、颜色暗淡的彩色,它介于粉彩与水彩两者之间,可以说是属于粉彩的范畴。它出现于同治晚期,到光绪、宣统时比较盛行。

6.珐琅彩

釉上彩瓷器的一种,主要特点是彩料凝重、花纹突起、色彩鲜艳明丽、画笔精细。“珐琅”又称“佛郎”,属于低熔点的玻璃,烧成温度约为650℃--800℃,基本上是透明且带有光泽的,因加入各种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着色而呈各种不同颜色的彩釉。珐琅彩为外来釉料,故名称颇混淆。“洋瓷”是当时百姓的称呼;宫中的廷储藏饰盒的标签是"瓷胎画珐琅"、“瓷胎羊彩”;清末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则称为“古月轩”。其主要用于清宫廷用器,为清康熙晚期所烧造,色彩有几十种。

7.绿彩

以铜为着色元素,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的一种陶瓷装饰彩。绿彩是瓷彩家庭中主要成员之一。我国古陶瓷中绿彩品种甚多,其呈色有十余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取决于彩料中铜的含量和窑温的变化。绿彩在装饰瓷器时,可以用于釉下,也可用于釉上。康熙珐琅彩和雍正粉彩中的一些绿彩略带黄色,就是加有锑的缘故。据文献记载:绿彩与黄料配合可呈现略似枯叶的色彩,称为“枯绿”;若绿料多一些就呈“酱绿"色。

8.金彩

用金作陶瓷上的装饰,始于唐代……古代金彩装饰有描金、贴金(戗金)两种技法。描金即把金粉调入适量的胶水中,用毛笔蘸金料在瓷面上描饰。明人曹昭的《格古要论》认为:宋代定窑的描金方法是取大蒜汁作胶调金描画,贴金类似磁州窑刻花填彩技法。清代以金粉代替了金箔,描金代替了贴金。清代后期,德国的液态金(金水)传入我国,金箔、金粉均被淘汰。金水是一种金的树脂酸盐,特点是使用简单、耗金量低、外观富丽,所以后来成为金彩的主要原料。

9.蓝彩

传统的釉上蓝彩是由钻蓝铅釉发展而来的,蓝彩的着色剂是天然的钴土矿。据考古资料得知,战国中出土的陶胎琉璃珠上的蓝彩即为钴的呈色。唐代用钴作为陶器上的呈色剂已经很普遍,尤其是唐三彩中的蓝彩和纯蓝彩陶器。钴土矿的化学组成由于产地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别,除所含主要着色元素钴外,还含有不同量的铁、锰等元素。为了略微调整蓝彩的色调,还于料中加入少量的铜。清康熙年问创烧了釉上蓝彩,从而取代了五彩瓷器上的釉下青花。

10、黄彩

有铁黄、锑黄两种。铁黄彩由铁黄铅釉发展而来,创始于汉代,唐三彩上的黄色釉即属此类。在明代嘉靖官窑器皿中还可见到黄釉黄彩器,又称“黄上黄”,即在淡黄釉上以赭彩勾描纹饰轮廓线,再填以黄彩。在清代康熙以前,瓷器上的黄色釉和黄彩均用铁黄。康熙时期的斗彩、五彩中的黄彩也是铁黄。康熙珐琅彩瓷器上所用的黄彩是进口锑黄彩料。雍正时期开始使用国产的锑黄彩料装饰瓷器。锑黄料中除含锑外,还含有作为稳定剂使用的锡。

11.白釉红绿彩

自釉红绿彩是北方磁州窑系开创的一种装饰方法,出现于金代。方法是:用毛笔蘸红、绿彩料,在已烧成的瓷器釉面上描绘花纹,然后置于800℃左右的炉中加以烘焙,使彩料烧结在釉面上。彩料有红、绿、黄以及金、银彩等。从出土实物看,多在白釉碗、碟上加绘红、绿等彩的花鸟纹,也有以黑彩在釉下描绘纹饰轮廓线,釉上填人其他色彩的。

12、黄地紫彩

目前发现最早的黄地紫彩是成化时期的产品。20世纪80年代在景德镇御器厂遗址出土有成化款黄地紫彩云龙纹盘、碗的标本。这种彩瓷的制作过程是:先在素胎上刻云龙纹饰,覆白色透明釉入窑烧造,然后在刻好的云龙纹上绘紫彩,其余部分施黄彩,再人低温彩炉焙烧而成。黄彩为地,紫彩作装饰,是这一品种的特征,以紫色绘制的纹饰有人物、花卉、动物等。

13、黄地红彩

俗称“黄上红”,始见于明宣德时期,于嘉靖时期最为流行,此后一直延续到清末。制作工艺是先在高温烧结的瓷胎上施黄釉,入窑二次在900℃左右温度下烧成黄釉器,再在其上绘饰图案,然后三次入窑在750℃以上低温下焙烧而成。装饰方法多为刻花或以红彩、黑褐彩勾描主题花纹轮廓,再填以红料。除黄地红彩外,还有一种与此品种对应的红釉黄彩,以红釉为地,黄彩绘制各种纹饰,其制作工艺与黄地红彩相同。

14、白釉孔雀蓝

用孔雀蓝彩直接在白釉瓷上描绘花纹,而且不用其他色彩来勾描轮廓线,施彩不匀,但色泽却艳丽凝重,这种工艺始见于明代嘉靖时期。孔雀蓝或孔雀绿色自宋代出现以来,一般多用于装饰瓷器的器身,成为单一的釉色,或与其他彩料配合,共同装饰彩瓷,很少当作一种独立的色彩在器表进行彩绘装饰的。而在嘉靖年问,白釉孔雀蓝的独特工艺得以实现。

釉上彩和釉下彩的区别是什么?


釉上彩和釉下彩的区别是什么?明清彩瓷品种很多。由于生产工艺不同、彩料不同和烧成温度的差异,所生产出来的彩瓷便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特征。如按生产工艺分,可分为釉下彩、釉上彩、釉下彩和釉上彩相结合三大类。

釉下彩是用颜料在瓷器的胎体上直接进行装饰绘画,然后罩一层透明釉,入窑后在高温中与瓷器一次烧成。釉下彩瓷器的突出特点在于花纹不受磨损,在使用过程中永不褪色,又无铅无毒,器物表面光滑平整,明清两代釉下彩瓷的主要品种是青花和釉里红。

釉上彩分低温釉上彩和高温釉上彩。低温釉上彩即在已经烧成的瓷器釉面上已经烧成的瓷器釉面用各种彩料进行绘画后,入低温彩炉中,在600℃-900℃之间进行二次烘烧而成。这种低温彩绘装饰在釉上,用手触摸有凸起的感觉。主要品种有釉上红绿彩、五彩、粉彩、珐琅彩、三彩、墨彩等。高温釉上彩即在坏体上釉后再在釉上绘画,然后经1200℃-1300℃高温一次烧成。这一品种因在釉上施彩,所以也属于釉上彩。高温釉上彩是一次高温烧成,彩与釉在高温下熔融,感觉上彩在釉中,所以又有人称之为“釉中彩”。明清时期釉上彩瓷中多属于低温釉上彩,高温釉上彩较为鲜见。

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即先在胎体上绘出部分纹饰,施透明釉后经高温烧成半成品,再于釉上用各种彩料绘出其他部分纹饰,复入彩炉,经低温二次烧成,使釉上彩和釉下彩达到完美的结合,这种彩瓷品种主要有青花五彩和斗彩。

釉上彩与釉下彩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一、从绘画原料上看,与釉上彩原料相比较,釉下彩绘的青花和釉里红彩料蕴藏量十分丰富。二、从制造工艺上看,釉下彩绘瓷高温一次烧成,这样就使得工艺过程相对比较简单,便于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数量。釉上彩一般则经过两次烧成,先高温烧成瓷胎后,再施彩经低温二次烧成,这样成本相对提高。三、从其质地来看,釉下彩绘,纹饰不易脱落,对人体无害。现代科学证明,低温釉上彩瓷的彩料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铅。四、从绘画装饰来看,釉下彩不论是青花还是釉里红的花纹图案,清雅素洁、亮丽可爱,又具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艺术效果,可雅俗共赏。釉上彩瓷色彩绚烂、富丽堂皇,尤其是珐琅彩和粉彩器制作得精致、细腻,更引得文人雅士、收藏家、鉴赏家和爱好者极高的玩赏情趣。

天蓝紫釉盆整的断代和窑系认定


钧瓷中的盆、托、奁及尊等器物都有十种大小不同的型号,其底部刻有一到十中的一个数字。“一”为最大号,“十”为最小号,每一类器物的高、口径、足径等尺寸都成比例递减或递增,此器底部刻“八”字,为同类器中较小者,应为宫廷用器。

从胎釉上看,宋代钧窑的主要产品是铜红釉瓷器,胎骨灰白色,细腻坚实,胎骨坚硬。釉色有天青、月白、海棠红、玫瑰紫四类。钧窑釉色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状和不透明的感觉。这种乳浊釉,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钧窑窑变色釉。窑变釉变化最多,色彩最丰富,形态也最复杂,它的特点是在通体天蓝色中,闪烁着红色或紫色的斑块。钧窑瓷器的另一个特点是在釉面上时常出现不规则流动状曲线,其形状好似一条蚯蚓在泥土中游走,故称为“蚯蚓走泥纹”。这种特征往往是鉴定钧瓷真伪的一个标准。此器胎骨灰白、坚硬。天蓝乳浊釉,玫瑰般紫红,如姹紫嫣红的秋海棠,光彩夺目,绚丽之极。

元代钧瓷与宋代钧瓷相比,显然逊色。胎质粗松,釉色多棕眼,光泽度较差。元代主要继续烧造传统品种———天蓝釉、月白釉和蓝釉红斑器物。但以月白釉为主,施釉不到底,圈足内外无釉,不见宋代钧窑红紫交融的玫瑰紫、海棠红等釉色,且紫色大多为单独的紫斑。以此可断定此器非元代钧窑器。

从纹饰上看,宋代钧瓷主要靠釉色取胜,所以无纹饰装饰。元代钧瓷装饰方法有两种,一是红斑装饰,多在器物上不规则地涂上含铜釉料,经高温还原后显现红色,与蓝地相互衬托。这类红斑呈色比较呆板,不及宋代钧瓷自然;二是堆贴花装饰,这是元代钧瓷所特有的装饰手法,为宋代钧瓷所不见。此器玫瑰紫呈色自然,无纹饰装饰,应为宋钧瓷。

再看此器的开片纹。开片纹的出现,是由于钧瓷的胎釉需要两次才能烧成,先中温1000 1100℃素烧坯胎,以使钧瓷胎质坚固,然后经高温1250 1270℃釉烧。因胎釉的收缩不同,故在釉面上留下钧瓷特有的釉开片现象。釉中悬浮着微小的球状颗粒釉泡,这是钧瓷特有的高硅、低铝、富磷玻璃相。从古钧窑标本胎质分析中得知,二氧化硅的含量为3.555 4.300,官钧的硅铝比值在12.5左右,故钧瓷釉面莹润肥厚如玉。钧瓷釉颇厚,红釉之中有兔丝纹与蟹爪纹,呈现华丽雅致之美。此器天蓝釉釉面开片明显,并悬浮着球状颗粒釉泡,而玫瑰紫釉中兔丝纹、蟹爪纹肉眼可见。

那么这件盆整会不会是仿品呢?当然不是。我们知道,元代的窑变釉呈斑块状,清代雍正以后的官窑有仿钧窑釉,但釉薄亮,没有乳浊感。现仿的钧窑产品,开有许多不自然的冰裂纹,且窑变斑也不自然,《稗史汇编》载:“数十窑中,烧制瓷器有千万品之多,而窑变之品,实在难遇一窑。”此件“北宋钧窑天蓝玫瑰紫釉盆整”由以上分析来看为真品无疑。

瓷器中什么叫胎 什么叫釉


谈起瓷器,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精美多样的造型,光润平滑多彩或者单色的瓷器外观,当然还有它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同时,瓷器制作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胎,釉和彩三者的统一配合,那样才能形成瓷器的美。对于瓷器当中的胎和釉专业名词,业内人士可以很巧妙的区分开来,然而对于业外人士来说,它却是一个难点。那么,到底什么是瓷器的胎,什么是瓷器的釉,他们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对此,我们就来简单的了解一下:

什么是瓷器的胎

瓷器的胎是瓷器的实体,是坯土烧制成型后的瓷器的实体。在组成成分上讲,胎土一般包括氧化硅,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铁,以及氧化钙,氧化钠,氧化镁以及氧化铝等。同时,因为不同胎土成分以及制作工艺上的差异,瓷器的胎也是分为多种的,例如瓷胎,浆胎,缸胎,石胎,脱胎等。

1、瓷胎,一般的瓷器制作多为瓷胎,它提取瓷粉的精华并将其澄清并融合成泥浆形式,以此作为瓷器的坯土,烧制成功后瓷胎发出的声音清脆;当制作轻而薄的瓷器时大多采用浆胎制作。

2、浆胎,质地轻盈松软,它为两代澄浆而成,在康熙,雍正年前所烧制的白釉印花,青花瓷以及印盒等瓷器多为浆胎制作而成。

3、缸胎当需要烧制的瓷器厚重坚硬,质地不用太过精细时则可以采用缸胎,缸胎的胎土粗而厚,质地粗糙,多适合烧制黑釉厚胎瓶等瓷器,缸胎瓷器响亮厚实,久放有音。

4、石胎,石胎并非真石所做,它采用质地凝重粗厚的胎土烧制而成,石胎三彩便是其中的经典之作。

5、脱胎,脱胎应用最多的则是永乐白釉薄胎盘碗当中,它薄如蝉翼,透明可见手指螺纹,如同釉质脱胎,故此成名。

什么是瓷器的胎釉

假如是胎属于瓷器的实体,那么,釉则是实体的外衣。在平时我们看到五彩瓷器,青花瓷器亦或是单色的瓷器,其表面上那一层连续的油状光泽的玻璃质层或者混合层就是人们所说的釉。

一般来说,釉的厚度一般只占瓷器坯体厚度的1%-3%,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它逐渐融化并附着在瓷胎上,从而使得瓷器变得更加致密,光泽更加柔和,同时还提升了瓷器的强度。瓷器的釉分类较多,按烧制温度不同可分为低温釉,中温釉以及高温釉,按色彩分则分为白釉和颜色釉等。

关于瓷器的胎和釉我们就先了解这么多,想要深入了解更多的相关瓷器知识,我们不妨到瓷器厂现场进行了解。

油滴盏


主要为宋代建窑烧造的带油滴状斑点的黑釉茶盏,油滴盏釉面上分布许多银灰色大小不一的有金属光泽的圆点,后代称之为油滴,而当时则因其酷似鹧鸪鸟胸部羽毛的斑纹,称“鹧鸪斑”。宋元时河北的定窑、河南的鹤壁窑和山西的临汾窑也都仿烧,但均不如建窑所产釉色黑色纯正。油滴盏盛烧于风靡点茶与斗茶的宋代,明代以后无论建窑还是北方各窑均不再烧造,油滴、兔毫以及吉州窑的玳瑁斑为同一黑瓷体系,由于配方和烧造火候不同,使釉中化学元素变化产生差别,人们掌握了导致这种变化的技巧,使其产生的不同纹理成为一种装饰。油滴釉的着色剂主要是铁的氧化物,其中三氧化二铁的总含量为5.34%,二氧化硅与三氧化二铁比值比其他黑釉瓷高,因此烧制过程中当温度达到1200℃时氧化铁发生分解,生成气泡,致使气泡周围氧化铁的含量比其他部位高。随着温度不断地提高,气泡不断地产生、不停地聚集,而且越来越大,到一定程度时气泡爆裂,富含铁质的溶体升至釉面于原气泡处密集,随后釉冷却收缩变平,釉面形成饱和状态,并以赤铁矿和磁铁矿的形式分析出晶体,这些晶体就是我们见到的金属光泽的油滴状圆点。油滴的形成与烧制火候和釉层薄厚相关。火候过急,氧化还原气氛控制不当,油滴形成效果不理想或不成为油滴。如果釉层过薄,烧制过程中釉聚集少或达不到聚集,也形成不了油滴,或油滴过小。油滴盏口沿处,由于釉层稀薄一般形不成油滴,就是这个道理。我国南方北方均生产油滴盏,从目前考古资料检测结果分析,福建建窑烧制油滴盏使用龙窑,主要以还原焰烧制,油滴呈蓝银灰色;北方油滴盏用馒头窑烧制,主要采用氧化气氛,故油滴呈棕红色。各窑的产品都亚于建盏。油滴盏在宋元时期与兔毫盏、玳瑁碗等黑釉瓷器一并被输往国外,现在日本、朝鲜及东南亚一些国家都珍藏有考古发掘品和传世品。油滴盏倍受酷嗜茶道的日本人青睐,被称为“油滴天目”。当代学者还对其釉斑做过科学的检测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制出了接近油滴釉的配方,生产出了新的油滴盏。参见“黑建”。

陶瓷文化:建盏瓷器的特征:釉泪 釉滴珠


都建盏是汉族传统名瓷,为宋朝皇室御用茶具。用正烧,故口沿釉层较薄,而器内底聚釉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烧窑中底部产生粘窑;由于釉在高温中易流动,故有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这是建盏的特点之一。下面小编为您介绍建盏瓷器的种类特征。

器型种类

建盏多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斗;且多为圈足且圈足较浅,足根往往有修刀(俗称倒角),足底面稍外斜;少数为实足(主要为小圆碗类)。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沉。建盏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每类分大、中、小型;小圆碗归入小型敛口碗类。①敞口碗:口沿外撇,尖圆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较浅,腹下内收。浅圈足。形如漏斗状,俗称“斗笠碗”。常见中、小型碗,偶见大型器)。②撇口碗:口沿外撇,唇沿稍有曲折,斜腹,浅圈足;可分大、中、小型。此类碗大型器比例相对其他类碗较高,但成品率低,尤显名贵;中、小型器较常见)。③敛口碗:口沿微向内收敛,斜弧腹;矮圈足,挖足浅;造型较丰满。常见中、小型器,小型器比例较高,有的为圆饼状实足)。④束口碗:撇沿束口,腹微弧,腹下内收,浅圈足,口沿以下约1—1.5厘米左右向内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作用在于斗茶时既可掌握茶汤的分量,又可避免茶汤外溢,该凹槽俗称“注水线”。此类碗腹较深,器型整体较饱满,手感重;常见中、小型器,中型器比例较高,为建盏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也是产量最大的建盏之一,出土或传世品最多)。

釉面种类

建盏常见有油滴,兔毫,鹧鸪斑等不同釉面风格。油滴的釉面多数为边缘界限清晰的不规则结晶。盏内底部油滴斑纹布满的尤为珍贵。

兔毫多为丝状呈放射状结晶,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提及:“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鹧鸪斑那的曜变斑纹介于兔毫和油滴之间,结晶边缘有粘连,偶见斑纹呈隐约虹彩色者,甚为难得。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在建窑黑瓷系中,瓷器上出现的兔毫釉和油滴釉有什么不同?》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在建窑黑瓷系中,瓷器上出现的兔毫釉和油滴釉有什么不同?》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的瓷器有什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