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导航 >

陶瓷文化鉴赏-名瓷大家 各展风采 古今通宝上海 独领风骚

陶瓷文化鉴赏-名瓷大家 各展风采 古今通宝上海 独领风骚

陶瓷文化 陶瓷行业 古代瓷器鉴赏

2021-07-21

陶瓷文化。

2007古今通宝(上海)名家名瓷交流研讨会暨中国陶瓷知识传授会本次由古今通宝上海主办的名家名瓷研讨交流会,也是基于社会责任的理念,目的为沪上的古玩艺术藏家、爱好者传授古玩瓷器的知识,普及、推广中国传统瓷器的文化,也为上海的文化产业和公益事业发展贡献应用的力量。2007年9月8号下午,2007古今通宝(上海)名家名瓷交流研讨会暨中国陶瓷知识传授会在古今通宝(上海)第二展览交易中心三楼拍卖厅隆重上演。到会瓷器专家有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从事研究古陶瓷方向的朱伯谦先生,中国陶瓷考古专家叶文程先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从事研究汝窑瓷器方向的赵青云先生,首都博物馆原馆长、研究员马希贵先生,景德镇古陶所所长、江西陶瓷研究专家余家栋先生,保定博物馆馆长、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喜庚先生。*建窑、德化窑的风采叶老先生从建窑由来讲起,建窑遗址位于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是宋代福建烧造黑釉茶盏的著名窑场。建窑黑釉瓷盖一度曾是贡品,受到宫廷青睐。特别是曜变釉为建窑烧制的名贵品种,其特点是在凝厚的黑釉层面出现大小不一、分布不匀的油滴状结晶斑点,斑点边缘呈现以蓝色为主的五光十色的光晕,随着观察方向的改变,光晕所产生的变化仿佛夜幕之星光芒闪烁。曜变釉烧制成功的产品为数极少,仅有的几件于早年流散到日本,日本学者称之为“曜变天目”,现被视为“国宝”珍藏,实为珍贵。德化窑在今福建德化县,故名。创烧于宋代,宋元时期烧青白瓷,明代盛烧白瓷,清代又有进一步发展,除烧白瓷外,还烧青花和彩绘瓷器。单单大英博物馆就收藏上千件。*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赵青云先生从钧窑汝窑方向谈起。宋代为中国瓷器的高峰期,而宋代五大名窑中三大名窑就在河南。钧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与汝、官、哥、定诸窑并驾齐驱。钧瓷造型端庄,窑变美妙,色彩艳丽,五彩缤纷,又为诸窑之冠。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并且发现了36万蛊方米的窑址,并划分了四个区域。钧瓷的烧制是一种复杂的高难技术,还原程度很难控制;加上过去由于使用的是松木窑,窑温难以达到均衡,从而影响到钧瓷釉彩的成色,在烧制过程中有70%的产品会报废掉,而其中的上品则更为罕见,再加上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钧瓷,自古就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的尊贵名声。其一直被宫廷所垄断,禁止民间收藏。汝瓷源于隋唐,盛名于宋,雄居"汝、官、钧、哥、定"五大名窑之首,因产于汝州而得名,在中国陶瓷史上有"汝窑为魁"之称。汝瓷造型古朴大方,其釉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誉。*昔日“堂前燕”朱伯谦老先生已是八十岁高龄,今天给我们做的课题是关南宋官窑方向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官窑,包括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南宋官窑是宋是南迁以后在杭州设立的新窑。生产宫廷专用御品,故称"南宋官窑"。南宋官窑产品以洗、碗为多,一般无纹饰,多有开片,但与汝、哥纹片不同。此外还有坯薄釉厚的制品。工艺精细,完美的造型和“雨过天青”的釉色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独具“国瓷”魅力的元青花景德镇是中国瓷都,特别是现在艺术品收藏渐近白热化,“盛世收藏”,可是如何从鉴定的角度去分析它,鉴定它,帮各界藏友们擦亮眼睛去分辨元青花,余家栋老师从几个方面向各位收藏爱好者做出了讲解。从造型上看,元青花一般皆胎体厚重。器底无釉。碗、盘之类底足中心有乳丁状突起,釉有青白釉、枢府釉及典型的青花瓷釉。青花色泽有浓翠及灰淡两种,均有铁斑。底座一般没有釉,并且从绘画功力、釉料等方面来研究判断。余家栋先生最后告诫各位收藏爱好者,要多看这方面的书籍,多请教业内人士进行鉴定,并且要学会运用现代高科技技术进行检验。*与之分享收藏的心得就如何搞好收藏,尽量减少关于收藏经济上的缺失,马老师讲那就离不开课本。要老老实实,要踏踏实实的下功夫。多看多读多学书本上的知识,但也不能尽信于书,在实践中,在藏品交流买卖中不断地提高能力,让两者好好的结合起来。并且要学会懂得对新出土的器物、文饰、工艺要特别注意。哪个时代出现什么器物,这对鉴定很重要。多动手,多上手,对一些藏品,只有不断地亲手去触摸,才能找到质感。特别是要多到博物馆、展览馆里去参观,进行比较,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藏品的特性。*素裹的定窑风采定窑始于唐朝晚期,终烧于元。定窑在宋代主要烧制白瓷,也兼烧绿釉、黑釉、褐釉。首创覆烧法。定窑以丰富多彩的装饰花纹取胜,工整素雅的印花定器,一向被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并一度被皇家所采用。定窑宋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酱釉、绿釉及白釉剔花器。白釉装饰有刻花、划花与印花三种。定窑产品的第二个特点即有刻、划、印的花纹,这是与唐代邢窑的白瓷明显不同的地方。唐代邢窑白瓷多是素瓷,没有花饰。本是民窑却能挤身于五大名窑之列,可见其魅力不凡。王喜庚老师现场还带过来些定窑藏品的图片,让收藏爱好者进行观摩。瓷器名家与台下收藏爱好者相互探讨研究交相辉映。

小编推荐

陶瓷文化鉴赏-解读西夏古国最大的造瓷基地——灵武窑的风采


唐末、五代时期,陕北夏州等地的党项族人迁到宁夏地区聚居,于1038年建国,号为大夏。西夏王朝立国190年,留下众多令人猜测之谜。如今仅存少量出土文物,透露出西夏王朝昔日的壮观辉煌。如何解读这个神秘王国,这里向读者提供一把钥匙:

4月初,在宁夏日报老友杨山虎先生和西夏瓷收藏专家白滔先生、米向军先生的帮助下,我来到心仪已久的宁夏灵武磁窑堡窑址考察。我们驱车来到灵武县郊区一睹西夏古国最大的造瓷基地——灵武窑的风采。那种茫苍苍的感觉,令人不禁大发怀古之幽思。

白釉剔刻花三开光折枝牡丹纹罐瓷质,高29厘米,口径24.5厘米,腹径28厘米,底径20厘米。直口卷唇,短颈丰肩,鼓腹下收,暗圈足,以弧线及花叶纹衬托,腹部剔刻三开光牡丹纹,层次分明,剔刻手法娴熟,白釉剔刻花完整,在西夏瓷器中极为罕见,此器当为大珍。

漫步古窑址,我们捡到了不少宋、西夏、元、明的陶瓷标本,包括一批难得的刻花、剔花、划花、印花标本以及窑具,而更为难得的是一批大型陶瓷建筑构件。

据西夏瓷专家鉴定,这批陶瓷构件十分罕见,其中孔雀蓝釉和素三彩构件尤为珍贵,它们应是西夏晚期宫廷大型建筑使用的陶瓷构件的残件。在现场,我们同时还发现了一枚黄色琉璃瓦当残件。据此,我们推测,这个古窑址应是当年西夏国宫廷用瓷和宫廷建筑用瓷构件的烧造基地,如果这一推测成立,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发现。

陶瓷文化鉴赏-宝岛仿古瓷第一名窑


说起台湾陶瓷,大都知道台北县的莺歌镇,那里的陶瓷老街享誉海内外,大大小小的陶瓷商店和陶艺工作坊不下三四百家,晓芳窑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晓芳窑以仿古瓷闻名,其品质在台湾至今还无人能出其右。晓芳窑的主人蔡晓芳先生今已70岁了,从事仿古瓷器的烧制超过30年,已有一万多个品种,举凡中国历代各种名窑瓷器,晓芳窑都仿制过。不过,晓芳窑并非单纯追求乱真,而是尝试超越古瓷艺术之美。一些宝岛的业内行家甚至认为,晓芳窑的仿古作品往往比真的古瓷器还完美,因为现代的烧制技术和条件已远胜古人。

晓芳窑各种仿古瓷器中最具特色的应属仿宋汝窑瓷。这种在历史上昙花一现的名瓷充分体现出北宋皇室的特殊审美观,追求的是“雨过天青云破处”的玄妙颜色。那温润如玉的釉色中分布着若隐若现、大小不规则的开片或冰裂纹,呈现出奇妙的艺术效果,令人眼见心喜,爱不释手。其实晓芳窑仿元明清代的青花瓷、仿清代的粉彩瓷,也是很有特色的上乘之作,但由于老画工逐渐凋零,后继乏人,这些需要画工的精品瓷日渐减少。

当年蔡晓芳有幸得到台北故宫高层的赏识,特准他近距离观摩馆藏瓷器,并为台北故宫仿制过不少经典名瓷,像台北故宫珍藏的汝窑水仙盘、温碗等,当年曾代替真品到海外参展,随即成为藏家争相收藏之物。

晓芳窑仿汝瓷的成功秘诀在于其独特的釉色秘方和烧制工艺,而设在北投的窑厂是从不轻易让外人进入的。走进蔡晓芳位于北投的两层瓷器展室,仿佛进入了记载了古陶瓷历史的博物馆,从宋代的汝、官、哥、定、钧、龙泉,到元明清代的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等,一应俱全。回头客和慕名前来者每天是络绎不绝,当中不乏许多来自祖国大陆的爱好者。

难得的是,蔡先生有三女一子,皆有志承继家业,并力图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今年,他们还在上海设立了门庭,其店内的陶瓷精品无半点瑕疵,几近苛求。作为台湾陶瓷界的一朵奇葩,晓芳窑多年来对中国古陶瓷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是值得肯定的。

陶瓷文化鉴赏-各时期哥窑瓷器的特征简略


1、黑胎宋哥窑

宋元哥窑的基本特征是(1)黑胎;(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为粉青、月白、灰青、青黄多种。

2、宋龙泉哥窑

宋元哥窑的基本特征是(1)黑胎;(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色带有龙泉青瓷特征。

3、非黑胎宋哥窑

多数是明清朝廷从民间的征集品,基本特征是:(1)深灰、浅灰、土黄等胎色;(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为粉青、月白、灰青、青黄多种。

4、元哥窑

元代瓷器普遍比较粗糙,瓷胎一般厚重而疏松。仿哥窑制品胎体粗厚拙重,其胎体泛松且色灰黄,即使小件器物也缺乏曲折能力。釉饰多呈浅灰白色(月白),釉质较薄,混浊无光,视之似觉火候不够,并且含有一定杂质,釉面不太均匀干净。开裂细小纹片,开片较为零乱,色调也不清晰,缺乏宋哥那种开片自然明快、井然有序的效果。器物的器型较少,主要有鼎炉、鱼耳炉、盘和胆瓶等。

1996年杭州老虎洞的遗存挖掘发现,老虎洞的遗存可分为南宋时期、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三个时期。其中南宋时期的遗存是修内司官窑,而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的主要遗存仍为与官窑瓷器面貌很相似的产品,表明元代时老虎洞窑址继续生产仿官窑的器物。在元代晚期的遗存中有一类器物与某些传世哥窑十分相似,经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进行科学测定,表明其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与传世哥窑相同。所以胎色还有浅灰、深灰和黑色,釉色还有青灰、粉青、天青。

5、明初仿哥窑

明初仿哥窑瓷与元代雷同,见南京明洪武年间沐英墓出土的哥窑双贯耳长颈瓶,胎色灰黄,质不坚细,月白色釉,釉薄欠光润,开细小片,口部涂茄紫色的黄褐釉为饰,器型倾斜欠规整。扬州市博物馆也藏有明墓出土的与之相同的成对器物,其釉面同上,颇具南京明故宫、凤阳明皇陵等处遗存的明初青白瓷砖瓦之风貌。

6、明永乐仿哥窑

永乐时期的仿哥窑,胎白轻薄,釉肥洁白光润,片纹开裂较大,为景德镇御窑厂的新作品。实物参见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永乐青花莲瓣纹漏斗,其漏管正是哥窑风格。

7、宣德仿哥窑

明代仿宋名窑瓷器主要集中在宣德、成化两朝。

宣德仿哥窑釉色通常呈现淡黄色、灰白色(月白色),釉面略带油腻感,釉表虽有同于白釉的桔皮皱纹,但与宋代哥窑釉面特有的酥油光皱绝非相同。胎质酥松,色灰黄,没有“紫口铁足”特征,口沿不呈现“紫口”现象,足底呈酱紫色,不过不是胎体本色所致,而是涂抹了一层酱紫铀。多数器物开片只能呈现一种颜色的片纹,也有些器物呈现金丝铁线,颜色通常黑中闪红,铁线较多,金丝较少,纹路僵直,纹片大小分布不均匀,纹路微微闪黑或者闪黄,颜色浅淡。气泡特征具有宣德时期瓷器的特征。

8、正统至天顺年间

仿哥窑器多为白釉,常有自然开裂纹片。见江苏省溧水县窖藏出土的梅瓶,仍具宣德器之风格。

9、明成化仿哥窑

御窑厂的仿哥窑产品比较独特,少有大件。胎质白细而坚,釉质肥厚晶莹,光泽较强。釉色有天青、粉青、翠青、月白和黄色,器口和器足又有不施色釉与涂深浅酱黄或黑褐色厚釉之分,有的极为光亮,有的则无光泽。器物呈现金丝铁线,开有大小两种片纹,大片呈现黑色,小片呈现黄褐色,有的开片略微稀疏,纹路僵直,有的开片细密,但是分布不均匀。

10、明嘉靖仿哥窑

水平极高,有些仿器曾经被当作真品。这一时期的仿哥窑,与宋哥窑相比,胎体略显厚重。器物有大有小,形体浑厚欠规整,胎白略松,釉面有光亮和不滋润现象,釉色有黄、油灰、灰白及淡青。黄釉一般多开大片,灰白釉多开小片,片纹色黑。器口施黄釉或不加色釉,光泽明亮、晦暗兼而有之。器型有葫芦瓶、梅瓶、香炉、桶炉、象耳炉、盆、洗等,多为传世品,炉、瓶也见于墓葬出土物中。工艺装饰采用露胎黑铁色印花兽面、蕉叶纹、耳饰及剔、雕花卉,比较新颖。

11、明万历仿哥窑

万历时期的仿哥窑器,一般造型硕大圆浑,器体多呈歪斜状,工艺粗糙不规范,白胎,胎体较厚或厚薄不一,釉质肥厚、稀薄兼有,开裂片纹碎小者多黑色,大片纹者多淡红。常见器有梅瓶、撇口瓶、胆瓶、壁瓶、薰、炉、罐、棋子罐、盆、洗、印池、诸葛碗(温器)、葵口碗、菊瓣碗等。器口亦有加饰酱黄或深褐色釉者,藉以表示“紫口”。并派生出哥窑青花,或加赭、白色为图案纹饰。款识有“万历年制玉堂佳器”、“玉堂佳器”、“福”、“雅”、“制”等。传世品较多,亦出土于万历、天启、崇祯时期的墓葬之中。

12、明代民窑仿哥窑

多数为欧窑作品。清朱琰《陶说》中说:“明时江南常州府宜兴县欧姓者,造瓷器曰欧窑。有仿哥窑纹片者,有仿官、钧窑色者”。其特征是釉饰呈暗黄色,釉面平滑光润,但是不具有宋器那种油腻感。开片纹路稀疏,纹线清晰而僵直。足端裹釉、底边施釉、中心点釉,足底没有露胎处。器型粗大,修胎不规整。铀色有天青、粉青、月白、米黄。

13、康熙仿哥窑

景德镇御窑厂继承前朝工艺传统,也烧造仿哥窑器,而且工艺水平大为提高。此时的仿哥窑器造型庄重,胎质坚细而白。釉面坚致,玻璃质光泽性强,有黄、米白、蓝、绿、红、苹果青等色。器型有长颈扁瓶、胆瓶、橄榄瓶、炉、洗、盘、碗等,有的刻“中丞”二字,系为郎窑作品。

14、雍正仿哥窑

水平极高,可以乱真。大多数胎质较厚。雍正官窑的哥窑瓷胎为铁灰色,经火烧结后,外表铁黑或泛油亮光泽,釉质光润,有油灰、灰青及粉青色。由于胎体含铁而具有自然的紫黑色,施釉露骨,故亦能出现“紫口铁足”。民窑为白胎。釉面有宋哥窑那种玉质感,发油酥光泽。器型很多,有瓶、炉、尊等的摆设器,也有笔架、水盂、镇纸等文房用品,还有盘、碗的日常用瓷。“金丝铁线”与宋哥窑特有些差别,开片不那么细碎,或者即使细碎也不如宋釉。开片中铁线较多,金丝较少。其铁线多数呈现黑色,少数略显蓝色,开片纹路多数僵直,一般不见到宋釉开片在较小的区域内仍旧曲折变化的状态。

清代仿宋釉,不是单纯追求宋代釉饰的工艺效果,而是着重体现宋代釉饰的基本特征和独特神韵,所以比较少注意到细部特征:例如釉饰肥厚、釉中气泡小、片纹曲折婉转等。有些器物的器型直接采用本朝器型。这给鉴定带来了一定的方便。

15、乾隆仿哥窑

基本上是雍正的延续。仿哥窑除部分官窑作品外,大部分是民窑作品。除了带有雍正仿哥窑的特征外,还常见用堆花铁砂青铜器纹饰进行装饰。器型更多,除摆设器、文房用品,日常用瓷外,民窑中还有达摩像、香炉等宗教用器的作品。其工艺、造型、胎质、釉色等基本与雍正器相同,只是釉色基调由灰青发展到灰白、米黄、黄、蓝、绿色。“金丝铁线”与宋哥窑特有些差别,开片不那么细碎,或者即使细碎也不如宋釉。开片中铁线较多,金丝较少。其铁线多数呈现黑色,少数略显蓝色,开片纹路多数僵直,一般不见到宋釉开片在较小的区域内仍旧曲折变化的状态。

16、嘉庆仿哥窑

早期基本上保持乾隆水准。晚期,制瓷工艺低下,产品显露粗率之风,接近道光仿哥窑。釉质肥厚、光亮明快,但是釉面不够均匀干净。胎厚,质白,釉质多松懈肥厚,釉色月白、粉青。瓶、盆、碗、洗的器足宽厚,往往加涂黑色釉表示“紫口铁足”,或不施釉而露白胎。官窑器写款,民窑则多书刻“成化年制”,涂以黑色。

17、道光仿哥窑

人才匮乏,所产瓷器沿袭嘉庆后期风格。这个时期的特征是:胎质略显粗松,釉面稀薄,造型笨拙。由于施釉不均匀,釉面明显泛起水波纹,业内俗称“浪荡釉”或者“波浪釉”。几乎所有瓷器都具有这个特征嘉庆晚期、道光和咸丰的瓷器,都具有这个特征。有的器物口沿涂抹酱黄釉,有的器物底足涂抹黑釉。

釉面仍旧比较肥厚,但是不够细润,开片也不够显著。

18、咸丰仿哥窑

咸丰在位十一年,瓷器生产集中在元年至四年,五年以后,因为战争原因,景德镇御窑厂停烧。瓷器的工艺水平与道光时期相同,有波浪釉的特点。釉色变成单纯的粉青色,与同治、光绪、宣统仿哥窑类似。釉面或者开片或者无纹路。

19、同治、光绪、宣统仿哥窑

都有生产,与道光仿哥窑差别不大。官窑、民窑中有少量精品,特别是光绪朝有不少宫廷用瓷和出口瓷的精品。这些精品不再出现“波浪釉”。但是,“紫口铁足”特征还是要靠涂抹酱黄釉或者黑釉。釉面疏松,开片或者呈现黑色,或者透明。

从咸丰以来,釉色逐步演变成单纯的粉青色,名为仿官、仿哥,却有名无实。釉面或者开片或者无纹路,纹路有黑有白,底部多施以黑漆以充当“铁足”。

20、民国仿哥窑

清末民初,英国、法国、日本、美国等国大肆收罗中国瓷器,由于传世品和出土品较少,致使专门生产和销售假古董的行业应运而生。从1912年到1930年间,仿古能手相继涌现。其数量之多,品种之齐全,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大量仿品流到国外,上世纪三十至七十年代国外出版的陶瓷图录中,几乎每本书中都有这个时期生产的被当作古瓷的瓷器。这个时期的瓷器鉴定很难,很多研究者把那些即不能断定为古瓷,又不能断定为现代瓷的瓷器,划归到这个时期。其实,这不是一种负责任的办法,但是,目前也只能如此。这正像不能确定病因就归结为“上火”的郎中的诊断一样。故宫博物馆已经收了大量这个时期的仿古瓷器,试图研究出其中的规律,但是,目前可信的研究成果还没有出来。

这个时期的仿哥窑,釉色基本上是粉青色和月白色,没有“紫口铁足”特征,需要涂抹酱紫釉、酱黄釉冒充。

陶瓷文化鉴赏-汝瓷起源


汝瓷在我国宋代已位居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之首,产于河南临汝,隋炀帝大业初年(即公元605年),置临汝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

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北宋后期宋金战乱不息,兴盛前后不过二十余年,所以弥足珍贵。汝瓷传世品稀少,全世界现仅存65件,分别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达维德爵士基金会7件,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美国克利夫芝和圣路易等知名博物馆和私人典藏约10余件。

汝瓷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妙,温润古朴。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称。北宋时汝瓷器表常刻“奉华”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荣记。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北宋时期官府在汝州设窑场,其产品称之为“汝窑”。“汝窑”出现的时期在越窑衰败之后,产品主要供宫中御用,御拣退之件,方许出卖,近尤难得。汝窑胎质细润,多数象点燃过的香灰色。透过釉底处微微带些粉色,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青瓷,风格独特,呈现一种淡淡的天青色,有的稍深,有的稍淡,但离不开天青这个基本色调。汝瓷釉汁莹润,多豆青、粉青、月白、葱绿等。通体有细片,底有芝麻细小支钉,是支烧的痕迹。现存故宫博物院的“汝窑弦纹尊(奁)、洗”,是古陶瓷中罕见的珍品。

探寻景德镇陶瓷之旅,领略文化之风采


“买得彩纹杯盏去,从今茶饭有精神。”这是绘画大家丰子恺在游玩景德镇之后写下的诗句,非常明显地表示出了他对陶瓷的不一般的喜爱。古往今来,赞扬景德镇陶瓷的人数不胜数,每一个人都在为景德镇陶瓷的风采所倾倒,所迷恋。陶瓷的美好与人文的厚重,一旦碰撞,便有说不完的话题。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一探寻景德镇陶瓷的美丽。

探寻1 柴窑最贵 世不一见

烧造一柴窑,需要近两千斤的松木,稍有疏忽烧造的柴窑就会出现意外。

特殊定制柴窑烧制,体验烧制全过程!从封窑到亲自添柴再到见证开窑;感受坯体经过火的洗礼由泥到瓷的神奇蜕变。

与现代窑相比,柴窑烧制的瓷器散发着一种质朴、浑厚、古拙的美感,这正是陶艺家均为其着迷而投入庞大心力的原因。

探寻2 陶瓷制作72道工艺

天工开物记载:“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这七十二道工序究竟都是什么呢,观摩古法制作,感受匠心,更有肌肤体验的安排!精华在笔端,咫尺天涯。

探寻3 爱上陶溪川

陶溪川是一处陶艺家/艺术村的青春地,聚集着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行业形态的店主,他们用自己脑洞大开的小宇宙,温柔地包揽着大家的需要。

这里保留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传统的工业厂房、六七十年代苏式风格锯齿状“包豪斯”厂房、八九十年代的现代工业厂房等各具时代特色的典型建筑,以宇宙瓷厂22栋老厂房改造作为工程主体,每栋厂房的打造都各具特色。在宇宙瓷厂老厂房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时尚元素进行翻新改建。主体区内,老瓷厂原有的青灰色的窑砖墙、高大的烟囱等瓷元素得以保留,厂房墙体上原有的文字和时间的痕迹依旧。

探寻4 非遗景德镇大件

领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件手工陶瓷的非凡,走近瓷匠—领略瓷艺的艺术范儿,制瓷的规则与中国人做事遵循的法则一样:天时、地利、人和,而烧制一件口径宽2米,高1.1米的大件作品所用的心力,以及与自然的磨合难度就可见一斑,该项目已获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探寻5 古窑民俗博物馆

从没有这样一座城,可以因为一项手艺而活色生香上千年。也许从宋真宗将自己的年号赠予这座制瓷小镇的那刻起,景德镇与陶瓷便结下了千年之缘,景德镇陶瓷也名声大噪。

烧瓷是人与自然地磨合。采泥、练泥、制坯、绘画、上釉,这些工序的完成,仅仅是制瓷的开端。在古窑民俗博物馆,您可以探秘千年圣火,拍摄明清传统手工制瓷工艺。

景德镇陶瓷的难忘不需要多说,各位小伙伴们也能明白。我们要做到的是把这份难忘带给全世界,在更多人的脑海里留在深深的记忆。

陶瓷文化鉴赏-汝瓷三足炉


汝窑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窑口,位列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其烧制的青釉瓷器是中国青瓷之最,曾为北宋宫廷所垄断,专门烧制御用瓷器,时间长达二十年之久,所制汝官窑瓷,有“青瓷之父,汝窑为魁”的殊荣。汝窑烧制瓷器,始于北宋初年,直到元末停烧。博采南北各家名窑之长,融会贯通形成自家之殊。文化内涵丰富,艺术品位高雅,工艺技术超群。此三足炉,高8厘米,敞口板沿,直颈鼓腹,腹底附三个尖状足。器物造型简练朴素,给人以敦实的感觉。胎质坚硬细密,致胎色呈香灰色。釉色青中闪黄,含蓄而富有韵味;釉面所现开片,纹理隐隐约约;釉层滋润光亮,系多次上釉所致;釉中掺玛瑙粉,视若堆脂碧玉;里外均施青釉,足尖及底露胎。此三足炉经“河南省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科技检测站”科学检测后证明:“样品釉面成分与宋汝窑釉面成分符合较好”。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古陶瓷研究专家赵青云先生在对此三足炉鉴定后,在证明书上写道:“造型规整,工艺精细,釉层光亮,匀清细腻,开片密布,釉色豆青,具有北宋汝窑的基本特征”。

陶瓷文化:五大名瓷之钧瓷窑变


中国瓷器闻名世界,瓷器的生产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瓷器生产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地域及技艺的差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瓷器种类。在众多种类中有五类瓷器最为著名,分别是:钧瓷、汝瓷、官瓷、定瓷、哥瓷,被称为“中国五大名瓷”。

今天瓷库中国小编为您带来的是五大名瓷之一的“钧瓷”,钧瓷为五大名瓷之首。

图:宝石釉窑变结晶之精彩天成聚宝瓶

钧瓷以色见长,即“钧瓷窑变”。有诗云:“峡谷飞瀑菟丝缕,窑变奇景天外天”。独特的窑变釉色正是钧瓷名贵之所在。其釉色并非手工描绘而成,而是利用铁、铜的不同呈色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这种色变并非人为可以完全掌控,所以又有“钧无双钧”的说法,每一件钧瓷的釉色都是独一无二的。

图:高档钧瓷礼品天赐尊

钧瓷色彩艳丽,在造型和施釉方面也独辟蹊径,自成体系。钧瓷色彩之多不胜枚举,最著名的有:玫瑰红、海棠红、胭脂红、鸡血红、朱砂红、茄色紫、葡萄紫、鹦哥绿、葱翠青、梅子青、天青及窑变的各种色彩。相传以胭脂红、葱翠青和墨色为难得之佳品。

图:钧瓷福来石

关于钧瓷的赞美之词甚多,“钧与玉比,钧比玉美,似玉非玉胜似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可见人们对钧瓷的高度赞扬。

陶瓷文化鉴赏-唐新会窑的特征与各著名青瓷化学组成的比较


珠江三角洲西南的崖门,面临浩瀚的南中国海,是宋元“崖山之战”的古战场。1279年春宋军战船千余艘连接成海上堡垒与元军最后决一死战,惨败后,陆秀夫负九岁皇帝赵量投海,宋亡。从崖门东岸古炮台城堡出发,北行约600米到达当时宋皇庭所建的慈元殿,往西横跨公路不远,在江边断崖处有一座古窑址,这就是国内不甚知名的新会窑。该窑窑址位于新会县古井区崖东乡官冲村。当地自古传闻该处不时出土“皇帝碗’,被认为是宋帝赵()及其臣属的遗物。但文献记载极嫌不足,清道光《新会县志》载:“在全节庙(即慈元殿)旁畦陇间多古碗,帝()时,士卒二十余万所用以饮食者”。1957年文物普查中始发现窑址和出土器物。经过广东文物考古界的研究和1961年的复查发掘,确知器物的胎质与器形与唐墓所出相似,窑中出土了一件刻有“政和二年”铭文的破片,故可认为此窑始烧于唐而止于宋末。事实上新会瓷也是唐代重要的外销瓷之一在当时,它与唐之邢、巩、定白瓷,越窑青瓷,长沙铜官窑以及粤之潮州窑(汕头窑)和梅县窑,一起出口到东南亚和南亚各国。据载,在菲律宾棉兰老岛西北布土安的安伴冈利伯塔地方的古代沉船中,印度尼西亚的爪哇、苏门答腊、苏拉威西、加里曼丹等岛屿,马来半岛,泰国柴亚地区以及斯利兰卡的曼泰和阿努拉达普拉遗址都出土过新会窑的器物,除了从广州出口外,还通过西南海路,以海南岛东南端的陵水县为中继站,出口到东南亚和南业诸国。1987年4月29日作者蒙江门市政协副主席刘清劭、市文联主席薛剑虹、市政协干部周卓荣、新会县政协委员容汉勋、县博物馆馆长徐德贵和馆员陈贵荣诸先生的热诚支持和帮助,得以踏勘这一店代窑址,并且采集了若干残片标本。县博馆还赠送了一些鹤山窑残片供我们比较研究,为本文的工作提供了可贵的条件,非常感谢.应该指出,至今还没有见到新会窑的自然科学和技术分析研究报告.鉴于它在唐代外销瓷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生产技术上的特色,本文将报导我们的研究结果。

1新会窑的一些特点

新会窑生产青瓷和黑釉瓷两类。器物有碗、碟、豆、杯、盆、罐、网垫、范母,而以碗、碟较多。成型方法为模、轮并用;蘸釉,器外施半釉;泥块衬垫、仰口、叠烧,瓷质坚实,强度颇高,烧成温度不低;器物造形单一,碗(碟)器微侈,素面无纹,比碗内常有压印花纹的唐洪州窑更原始.釉色淡青带黄比唐之岳、婺、洪都浅些,但同样有裂纹甚至裂成鱼子纹,易脱落。黑釉因人土或外露风化,残片釉面无光,某些残片的釉甚至有可能属泥釉,新会窑有下列几个重要的特点:(1)窑炉。唐新会窑所用的窑炉与珠江三角洲各地的唐、宋窑址显然不同。三水洞口唐窑,石湾大帽岗唐、朱窑,南海奇石村、南海官窑和中山碗通等宋窑用的都是“均作长条形,依山势修筑”的龙窑。与此不同,新会窑为长方形,前端收窄,其平面图近窑门处如漏斗状。不论尺寸与形状都与唐耀州瓷窑近似,其结构分为窑门、燃烧室、窑床和烟囱四部分组成。不过新会窑后部的烟囱为筒状,尺寸略小,数目不是2个而是3个,窑壁均“用白色耐火土分层夯打而成”。耀州窑则用耐火砖砌筑。(2)底足.新会窑造形虽简单,但是它的圈足都比其他唐、宋各地的窑器复杂得多。常见的为实足,但其成型特殊。碗、碟成型后,其底部截面为圆弧状,将底部略为削平就算数。某些则以利器近底部处平削一圈,圆弧成一直角缺月,底部削平造成一个台阶,就成为大直径的实足;或在实足中部垂直深挖就造成各种宽度的玉壁底。若在实足距中心的各种距离斜挖一圈则造成各种各样形状的、外部为圈足、内部为实足的双圈足。这种底足的造形在其他古陶瓷中是不多见的。底足内有字,在唐代陶瓷中亦不常见。新会窑底足内已发现的字有“人”、“吉”、“兴郡”、“x”等。我们这次踏勘时新发现的有“九”、“印”等字。新会窑青瓷和黑瓷残片外观,底足形状以及刻有的文字残片如图1所示。(3)泥块衬垫叠烧。许多唐、五代陶瓷的叠烧工艺已经使用不规则的小土块或瓷胎小碎片摆成一圈垫在两只碗之间唇烧。以后进步到碗底内部刮去一圈釉成涩圈,使烧后上下碗不致粘牢。新会窑泥饼垫烧法比涩圈叠烧要原始一些。它使用高耐火的灰色土去塑制成数毫米厚的大块,然后切成20~30mm的长方小块,等距离置于碗内。因此再把另一只碗叠置于其上时,这只碗由于外部是挂半釉的,下方无釉,烧后泥块只粘住有釉的那只碗,出窑时马上可以分开。但耐火泥块则吸去这只碗内与之接触的釉液。然而泥块并不烧结,容易刮去,该处却留下了缺釉的印痕。三上次男先生沿陶瓷之路考察游历东南亚和南亚各国遗址及出土的中国古代贸易陶瓷时,经常提到的“广东某窑的内部有大块星状无釉的唐代青瓷”,其实就是新会窑。除了鹤山窑之外,各窑都没有这种情况。鹤山窑位于高鹤县三洲乡塘尾村的西江西南岸,东北隔江与西樵山相对亦为唐代窑址。产品外观与新会窑相近。但釉色较深,厚釉处呈橄榄绿。用以垫烧的泥块呈土红色,不烧结,触之即溃,所以器内也会呈现“星状无釉区”。这是由于就地取材,取当地山区所产红土而用之的缘故。这一点,正是判别新会窑还是鹤山窑的特征之一。新会窑的灰土垫块,一碗有4至6块;鹤山窑的红土垫块,一碗中则有4至12块。图2表示新会窑青瓷碗内所存在“大块星状无釉区”的外观,可与泰国考古局所藏新会窑青瓷碗相比对照(见文献[4]图160D)。实物标本除新会县博物馆外,上海博物馆所展出的标本为泰国友好人士所赠。图3表示鹤山窑青瓷碗中红土垫块的情况。此外,鹤山窑青瓷碗外部口沿有指沟,也是两者区别的另一特征。(4)灰白胎。新会窑青瓷胎色无论在露胎处断口都明显呈现灰白色。各地唐代青瓷几无可与之比拟。瓷质坚硬,强度很高,有少数可见的气孔.黑釉器坚致的胎呈灰色,有肉眼可见的黑色芝麻点,大部分则为细泥质胎,灰色有木纹。新会窑胎釉的化学组成及其与其他著名青瓷的比较:以RXF定量分析了新会窑青瓷(XH)和黑釉窑(XHB)的胎釉化学组成。为了比较也分析了一个鹤山窑的样品(HS1)(详见92古陶瓷科学技术2——国际讨论会论文集A——19)。为了与同时代的有名青瓷和外销瓷加以比较,我们收集了目前已发表的胎釉数据,例如唐洪州窑(Hon)、晋至中唐各代的湘阴窑(Xia)、唐长沙铜官窑(Cha)、汉至唐及宋的越窑(Yuc)(包括唐尽唐以前的上林湖(lc)和上虞(lz)两地出土的)以及唐、宋耀州窑(Yao)等,计算了其中各氧化物重要百分含量(wt%)的最大值(Xmax)、最小值(Xmin)、平均值(Xa)、标准偏差(σn)、变异系数(CV%)以及样品数(N)(详见92古陶瓷科学技术2——国际讨论会论文集A——19),将它们绘成图4和图5。比较这些数据,就胎而言可知:(1)新会青瓷胎中的Fe2O3含量是最低的(1.34%),其他青瓷胎的含量约在2%左右变动,而以洪州窑中的含量最高,其中平均值已达3.61%由此可以确定优质的新会青瓷胎的Fe2O3含量在唐时已达到瓷器的一般标准。其白度除了与低FC2O3含量相呼应之外,显然与烧成的还原气氛亦息息相关。(2)这些青瓷中K2O含量具有相同的水平,大致在2.6%之问变动,以洪州窑和湘阴窑略高梦撇州窑最低。(3)新会窑胎中的R2O十RO含量亦最低,其他青瓷在同一水平上大大高于它,其含最以越窑为最高。(4)新会窑胎中的SiO2含量也是这些青瓷中的最低者,只有耀州窑可以之雷同。其他洪州、湘阴、长沙以及越窑等比它们高得多,并依次逐增,而以越窑最高,但值得注意的是鹤山窑则比它更高。(5)最重要的一点是新会青瓷胎的A12O3含量特别高,超过26%为群窑之冠。只有耀州窑能够望项背(24.7%)。其他青瓷的A12O3含量低得多。当然新会黑釉瓷胎的A12O3含量极高,已超过35%。

就釉而论,可知:(1)新会青瓷釉中的FC2O3也是最低的,此点并不太重要,只影响釉色的深浅而已。(2)最重要的莫如它的CaO含量低到无与伦比,还不到10%,这对唐及唐宋以前的青瓷釉说来是惊人的。这些瓷釉当时大部分皆为钙釉,即使耀州窑较低也超过11%了。其他如湘阴、长沙和越窑虽在同一水平,但都超过16%,而以洪州窑最高,达18.84%。R2O十RO的含量,新会窑与耀州窑亦最低。新会窑釉的SiO2为中等水平,但比长沙,洪州和越窑高,而以耀州为最高。(3)新会窑釉中的A12O3亦为各窑之冠,并且高得多,耀州窑虽高于其他各窑,但已不能望其项背。2新会窑的烧成温度与显微结构

选择够大和没有变形的残片切成试样作热膨胀曲线的测量求出了该残片的烧成温度如下:

青瓷烧成温度(℃)黑釉瓷烧成温度(℃)新会XH7≈1310新会XH1≈1310新会XH9≈1310新会XHB1≈1143鹤山HS1≈1186新会XHB2新会XHB2≈1098≈1310

在偏光显微镜下仔细观察了上述全部试样,新会青瓷的釉,如肉眼所见那样,在显微镜下呈现淡黄色透明的玻璃体,偶然会看到个别的大粒残留石英和气泡。个别样品烧成温度较高,在胎釉之间形成的大釉泡已局部地连成一片,这也是釉层在出窑以后易于脱落的原因之一个别样品可能有意无意地混人了少量的粗粒钙长石矿物(CAS2),在高温烧成时瓦解,重晶在其外围形成了CAS2微晶束.未破坏的残留核心仍可以看到2V-的干涉图(XH7)。一些试样的胎釉中间层反应并不明显,但某些试样的中问层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CAS2析晶层(XH4、5、6),在烧成温度高的试样中,中间层的反应特别醒目。由于胎中的粘土和长石的颗粒都较粗,加之反应温度亦高,故在镜下观察,胎釉界线已不再是直线而像是地图上的海岸线那样,在粗粒或中粒的粘土残骸上长满了针茫状的莫来石,狭长的中粒宛似一只只小毛虫(XH7、8、9)(图6),有粗粒的CAS2原矿处则长成如芦草的一丛丛(XH7)。有这种中间层结构的试样,肉眼仔细观察时可以发现胎釉间有一白线存在。瓷胎的粗颗粒由残留石英构成,肉眼难以分辨,最粗者约0.3mm(XH9),并且明显有熔蚀边。在镜下经常看到粗、中粒的长石残骸,其中莫来石针晶随烧成温度愈高而发育越大,并且含有大的气泡(XH4、5、6、7、8、9)(图7)。在一些试样的大中粒粘土中发现了“高岭蠕虫”(XH2)或明显地看到了高岭残骸(XH6),基质中含有胶体尺寸团粒的氧化铁已与玻璃相混为一体。特别应该指出的是经过仔细寻找并未发现值得一提的云母类矿物。显然,新会青瓷胎的原料组成属典型的高岭——长石——石英系,其结构显然与高岭——云母——石英系裁然不同。鹤山窑青瓷釉亦为透明釉,镜下偶见有析出的CAS2针晶丛。胎釉中间层无反应析晶结构。胎中粗粒以石英为主,亦偶见有2V一干涉图的CAS2矿物,同时含有高Si02质粘土大粒残骸以及少量的长石残骸,基质中玻璃相混有胶状氧化铁如云雾状。Ti02以金红石或锐钦矿多晶微晶小聚集体存在。这种结构在镜下易与新会青瓷判别。黑釉瓷的情况较为复杂。在镜下试样XH1的黑釉呈黄色,与一般高铁含量的黑釉无异。但不同部位则有莫来石针晶丛或CAS2针晶丛析出,并且某些部位亦如黑釉经常会发生的那样产生分相结构。胎中含有数量较多的粗粒残留石英、粗大的长石残骸以及易熔粘土块。与青瓷一样,大小残留石英颗粒边缘都有明显的熔蚀边而与其高温烧成相对应,某些石英颗粒周围亦析出了犬牙状的方石英微晶.值得一提的是,新会窑的一些器物胎的断面,肉眼看去有少量孤立的黑芝麻点,在镜下它们实际上是一种高含铁量的某种粗粒原料在高温下与瓷胎料周围尽应,形成中心为一空洞、周边为黑色富铁玻璃的结构。如果颗粒更大些,事实上就是陶瓷工业中常见的铁斑缺陷。陶工如果有意加人则是一种愚昧行为,否则就是不时的污染所致。另一些黑釉外观为黑色土状,极薄,实际上是一种涂层,结构难以分辨(XHB2、4、5)。试样XHB1胎体为砖红色,含粗粒石英和看得出2V-干涉图的CAS2矿物以及其中已有莫来石已有莫来石析晶的长石残骸。烧成温度较低的样品,则镜下看到了与石英或钙长石共生的长石部位熔融成局部玻璃态(XHB2),甚至这些玻璃态中析出莫来石针晶(XHB3)。这些瓷胎中大多含有高铁的基质。XHB4为泥质陶,有足够的强度,表面有黑色涂层,胎中发现偶有植物微管、孢子以及羽纹硅藻。由此可见,新会的尸部分黑釉瓷的结构比较原始,烧制年代可能会更早。

3新会窑粘土垫块的化学一矿物组成

从碗内残留的粘土垫块中取样,进行了ICP化学定量分析。知其化学组成(wt%)为:Na2O0.047,K2O0.26,CaO0.022,MgO0.065,MnO0.01,A12O314.07,Fe2O32.13,TiO20.22,P2O50.070。XRD曲线显示其主要矿物为α——石英和莫来石,还有少量的方石英和一些玻璃相(图9)。可知新会窑灰色枯土垫块属于高SiO2和Fe2O3含量不高的粘土,其烧后的矿物组成正与器物的烧成温度相呼应。

4结论

(1)店代新会窑青瓷造型简单,圈足多样,釉色浅淡,胎色灰白,灰色泥块衬垫叠烧,在1300℃左右高温烧成,故其胎质坚致,具有颇高的强度。(2)与洪州窑、湘阴窑、长沙窑、越窑和耀州窑等著名青瓷比较,新会窑青瓷胎中的Fe2O3、R2O十RO和SiO2含量是最低的。相反,它的A12O3含量特别高,为各窑之冠。显微结构表明,新会窑青瓷胎属高岭一长石一石英系,使用该地出产的高岭质瓷泥为原料制成。(3)新会窑青瓷釉的Fe2O3特别是CaO含量亦最低。低Fe2O3含量为釉色浅淡的主要原因。在我国生产青瓷釉多属钙釉的这一时代,它已沿着低钙的的技术路线走在发展的前面了。(4)“碗内有大星状无釉区”是在外观上判定新会窑特别是海外出土的新会窑青瓷的重要特征。与之比较,鹤山窑不是灰土垫块而是红土垫块;烧成温度低得多(约1186℃);胎中不是高A12O3低SiO2,而是相反,为低A12O3高SiO2;但釉都是高CaO釉(约18%)。其外口沿具有指沟,这是与新会窑区别的另一重要特征。(5)新会窑的黑釉陶瓷有两类。其一与青瓷类似,胎的A12O3含量更高,釉的结构与宋代一般黑釉类似;另一类则属泥质陶,器面有黑色涂层及平行线,似为印纹。两者的烧成温度相差颇大(1098~1310℃)。胎质亦有两种,一种与青瓷类似而混有高Fe2O3原料颗粒,形成铁斑,外观为黑芝麻点;另一种则属泥质,其烧成年代当更早。(6)新会窑不像珠江三角洲其他唐、宋瓷在龙窑中烧成那样,而是在类似唐耀州的那种窑中烧成,其胎质和结构也与耀州窑类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