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导航 >

陶瓷知识:玉溪窑瓷器的种类

陶瓷知识:玉溪窑瓷器的种类

陶瓷知识 古代瓷器的种类 钧窑瓷器鉴别陶瓷

2021-07-31

陶瓷知识。

玉溪窑烧制的品种有青釉瓷、酱釉瓷、青釉印花瓷、青釉褐彩瓷、青釉刻划花加绘青花瓷和青釉青花瓷。玉溪窑产品造型古拙敦厚,线条简单,胎体也较厚重。从器形看,主要产品是碗、盘、杯、壶、罐、瓶、炉等。器形简单的盘碗等产量较高,而器形复杂的器物产量较少;模仿内地的瓷器造型较多,自身创造的较少。玉溪窑生产的青花瓷虽然在工艺技术上全面学习景德镇,但以造型粗犷、纹饰简朴生动、青花呈色深沉、遗存数量较多而独树一帜。

玉溪窑产品胎质为高岭土和瓷土(粉碎后的瓷石)的混合物,胎泥淘洗不净,有夹砂和气孔,断面吸水率较高,多为土灰色和浅灰色。

青釉为高钙草木灰釉,呈青黄或青绿色。施釉较厚且釉面厚薄不均现象明显,常见开片纹,有大小不一肉眼可辨的气泡。施釉不及底,方法为蘸釉和刷釉,足端处常有流釉痕迹。

酱釉器的施釉方法与青釉一样,除颜色不同外,釉面外观与青釉完全一致,呈色不同仅仅是因为釉汁中氧化铁的含量较高和烧成温度提高、时间略长所致。

青釉印(划)花瓷器是在未干的湿胎上用模子压印或用竹刀刻划出花纹,罩上青釉烧成;从制作手法和纹饰上看,玉溪窑的青釉印(划)花瓷器受龙泉窑影响较大,与广西钦州窑、四川邛崃窑近似。

青釉褐彩瓷器是用含氧化铁的原料在瓷胎上作画,罩上青釉烧成,在玉溪窑所发现的残片中,凡属青釉褐彩瓷器的纹饰均较简单,有的纹饰简略到不明所以,可能因为褐彩烧制技术还不成熟所致。

青釉刻划花加绘青花瓷是在湿胎上刻划花纹,胎干后加绘青花纹饰,再罩上青釉入窑烧成。在视觉效果上显得层次分明,纹饰更加生动自然,富有立体感和真实感。但这类品种发现不多,在其他地方的青花瓷中也未见到,只有玉溪窑和建水窑烧制,可算是云南陶瓷的独创。

青釉青花瓷是玉溪窑中产量较大、较典型的产品。它是用钴料在胎上绘画,然后罩青釉烧成。由于当地所产钴料中含有较多的氧化铁和氧化锰,锻烧不精细,所以青花色调呈深蓝或黑灰色,加上青釉覆盖加色,部分青花成了黑色。这是玉溪窑工艺落后所致,但也因此成了玉溪窑青花瓷的一大特色。

taoci52.com扩展阅读

玉溪窑瓷器的装饰手法


玉溪窑是云南烧制青花瓷器的主要窑口,其产品的主要种类是青花瓷。在装饰手法上主要以青花绘画为主,但由于吸收了南方窑口的一些工艺,其它的一些装饰手法仍然被采用,所以玉溪窑的装饰手法主要有青花绘画、青釉印花、青釉划花、贴花、剔刻青花、雕塑、酱釉色装饰等。装饰内容可谓丰富,这些不同的装饰手法或单独使用,或组合起来使用,创造了玉溪窑成熟的多样化的艺术魅力。

一、青花绘画

青花绘画是玉溪窑中数量最多,最具代表性的装饰手法。[它是用含氧化钴等矿石作为颜料,在瓷器的生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施以透明釉,入室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绘,因釉下的钴料在高温下烧成后呈蓝色,故习惯上称其为“青花”,又因这种工艺的纹饰在釉层的下面,故又称“釉下彩青花”。

青花是一种彩绘艺术,借鉴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技法,采用饱蘸色料的毛笔直接在生胚上绘画,可以把丰富多彩的图案表现出来。或工笔,或写意,形成内涵丰富的艺术魅力,可以体现图案的线条之美,性质与中国画很接近,只是中国画画在纸上,而青花是画在瓷器上,并且是画在瓷器的釉下面,是一种独特的装饰方法。冯先铭先生在《中国陶瓷》一书中指出,成熟的青花应具备三个主要的要素:一、洁白的瓷胎和纯净的透明釉;二 、运用钴料产生蓝色的图案花纹;三、熟练掌握釉下彩绘的工艺技术。

由于采用本地的原料进行烧制,玉溪窑的瓷胎呈现近白的青灰色,采用粗糖和石灰焙烧后的浆汁混合瓷土浆汁而成的石灰碱釉,导致釉面出现青中泛黄的效果,但具有一定的透明度;玉溪窑采用当地所产的钴料绘画,尽管由于淘洗不精,色调青中泛黑,泛灰,且略有晕散,但色调浓重,描绘的图案具有一种特殊的味道,有水墨画的效果;玉溪窑的窑工熟练地掌握了釉下彩绘的工艺技术,所绘的纹饰有鱼藻纹、狮子绣球、缠枝花卉、折枝花卉等,题材涉及人物、动物、花卉等,可谓丰富多彩。绘画层次也很丰富,遍布器物全身,繁缛美丽,但各层纹饰往往用弦纹分隔,同时以弦纹的分隔突出纹饰。主题纹饰和辅助纹饰主次分明,构图严谨,布局合理有致,笔法或工或写,往往采用短笔涂抹,一笔点划,线条自然流畅,具有高超的绘画技巧。综合以上几点,表明玉溪窑已经具备了制作青花瓷器的条件,并且形成一种成熟的技术,从而使青花瓷器成为玉溪窑的主要产品,并作为云南青花瓷器的代表。

二、青釉印花

青釉印花装饰是玉溪窑中比较典型的装饰手法,具体做法是,在瓷器拉坯成形但又未干前,用有花纹图案的模具在其上印出花纹,然后施上青釉入窑烧制,形成独特的装饰效果。模具主要是用耐火的泥质灰陶、褐陶等制成。造型有的是方形,有的是圆筒形,模具的印制台面上采用阴刻的方法刻好图案花纹,转印到瓷器上以后,纹饰图案是凸在外面的,施上釉后凸凹不平,有明显的立体感,层次丰富。玉溪窑的印花技术比较成熟,从题材上看,有牡丹、菊花、西番莲、秋葵等花卉植物,还有狮子、神马等动物纹样,构图奇特,或绚丽多姿,或清爽宜人、简洁明快。由于印纹较深,形成层次丰富的特殊效果,这种印花的手法与龙泉窑十分接近,显然是受到了龙泉窑的影响。

三、青釉划花

玉溪窑的装饰方法之一。主要用在碗、盘上,工艺和印花很接近,在手工制坯成型后,晾至半干的时候,用竹、木等刀具在其中划出图案花纹,然后施上青釉进窑烧制。玉溪窑的划花工艺比较简单,图案也比较单调,划的线条主要有粗、细两种。粗线条很宽,很像用指甲划的宽度,这种宽线几乎都用于装饰碗的外壁,以碗的圈足为中心,向口沿划放射状的直线纹,比较密集地布满碗的外壁,似乎是一种简易菊瓣纹。细划纹在玉溪窑中则很普遍,常见的有四种,一种是向粗纹一样划在碗的外壁,所不同的是,细纹为双线,且每道双线之间空隔一定距离,一种是在碗外壁用单线划一圈莲瓣纹,一种是在碗、盘的内壁划一圈变形莲瓣纹,用双线,这是玉溪窑中最常见的划花图案,多数莲瓣均变形为螺旋形,有一种流动的美感,还有一种是在碗内壁划一束莲纹,粗简随意,对称分布一圈。划花工艺应当是受龙泉窑的影响,但技术粗简落后。

四、贴花

贴花也称“模印贴花”,在玉溪窑中有发现,但不多见,常装饰在罐身上,图案有人物、动物、植物等。其做法是先用模具印出装饰物件,或者用手工捏出成形的小物件,再把它们用泥浆粘贴在还未干的成型的坯件上,晾干后就粘成一体,然后罩上釉入窑焙烧。玉溪窑瓶类的各种耳,就是采用这个方法。罐的腹部贴有花卉、人物等装饰应该是受了当地的影响,在云南的很多的地方,宋元以来一直盛行火葬墓,而大量出土的未上釉的陶制火葬罐上都普遍采用了这种装饰,后来的玉溪窑瓷器贴花应该是沿用了这种工艺。

五、雕塑

瓷雕在玉溪窑中比较罕见。出土于玉溪市通海县西山脚墓葬的五件瓷雕人物是这其中的优秀代表。这组瓷俑一共五件,形态大致相同,每个人自然直立于一个圆饼形台座上,双手抱拳在胸,披发梳髻,身着圆领的长袍,袍下着裤,腰系有带,表情拘谨,敦厚,像一个温和而忠厚的仆人在主人面前洗耳恭听,等候差遣。人物身体各部位比例匀称准确,衣服的衣纹线条自然流畅,层次丰富,用笔硬朗,且每个人物的神、形皆能保持一致,几乎不差毫厘,体现了熟练的雕刻工艺和手法。瓷俑的头发、眼睛、眉毛、领口、衣袖、鞋子都加青花点染,具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六、剔刻填青花

在玉溪古窑出土的标本中仅见一件盘的残件,先用青花勾划出鱼藻纹的轮廓,然后用刻刀把花纹刻出来,再在所刻的图案上加绘青花,使鱼藻产生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这种手法极其罕见。

七、酱色釉装饰

也有人称其为褐色釉,是采用一种酱、褐色的釉水装饰瓷器,是玉溪窑瓷器的一个品种。用酱色釉装饰的器物在玉溪窑中似乎是制作略显粗糙的一类器物,主要是罐类,玉壶春瓶也有。施釉较厚,流釉现象明显,加上器物上隐约的旋坯痕,产生一种斑澜、古朴、厚重的美,酱色釉瓷在青釉、青花衰退以后,生产的数量更多,一直沿续到现在。

玉溪窑瓷器的装饰手法在实际的运用中,则多配合使用,有的在印花上加绘青花,称青花印花:先在未干器物的坯件上用摸具压印花纹,晾干后加绘青花图案,然后施上青釉入窑烧制,采用这种装饰的瓷器在视觉上层次更加分明,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但不多见。有专家认为这是玉溪窑由生产青釉印花瓷器发展到生产青花瓷器的过渡的证明。另外,划花和印花结合起来使用,也是玉溪窑中常见的装饰方法,许多青釉盘的盘心印有花卉纹,而内壁刻划变形莲瓣纹,美观大方,当然雕塑和青花结合使用也很普遍,青花在雕塑的某些关键部位点彩,更使雕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更具艺术感染力。

陶瓷知识:我国瓷器釉彩的种类


釉是附着于陶瓷坯体表面的玻璃质薄层,有与玻璃相类似的某些物理与化学性质,一般以长石、石英、黏土等为原料。釉的化学组成为氧代硅、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钛、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氧化钠等,经温式球磨调成油浆,用浸、喷、浇等方法施于坯体表面焙烧而成。由于所含金属氧化物的不同,以及烧成气氛的各异,釉色有青、黑、绿、黄、红、蓝、紫等(白釉其实是无色透明釉)。瓷器上釉不仅可使自身表面光洁,防止对液体、气体的吸收,提高机械强度和绝缘性能,而且还使瓷器更具观赏性,成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我国瓷器生产源远流长,不同历史时期各地瓷窑由于装烧和施釉工艺的差异,各具自己的时代和地域特征。这种特征反映在釉彩上便形成许多釉彩品种,如青瓷、白瓷、青白瓷、青花、釉里红等等。不同历史时期各地瓷窑生产出的瓷器产品,几乎都有自己的代表性釉彩品种,我们可以通过这点判定某一瓷器为何时何地的产品。因此,了解瓷器的釉彩品种,对于瓷器的断代和辨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瓷器釉彩种类繁多,每个种类中又有许多品种,主要有:

釉上彩,其品种有斗彩、五彩、粉彩、素云彩、珐琅彩等。

釉下彩,其品种有青釉褐绿彩、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釉下五彩等。

青釉,主要品种有粉青、梅子青等。

白釉,主要品种有卵白釉、甜白釉、象牙白釉等。

黑釉,主要品种有兔毫釉、油滴等。

红釉,又分铜红釉和铁红釉两类。铜红釉的主要品种有鲜红、朗窑红、宝石红、釉里红等;铁红釉的主要品种有矾红、珊瑚红等。

黄釉,主要品种有娇黄、姜黄、蜜蜡黄、蛋黄等。

低温釉,主要品种有胭脂红、孔雀绿等。

结晶釉,主要品种有鳝鱼黄、茶叶末等。

玉溪窑元青花特点


人们都知道江西景德镇出产的陶瓷华丽精美,历史久远,却不知道玉溪窑青花瓷以色泽朴素、做工考究,在陶瓷界也有自己的独特地位。历史上,我国云南玉溪、大理、曲靖等地也烧制过青花瓷器,如今,在玉溪窑遗址上还保留着元朝和明朝青花瓷的一些烧制瓷片。

虽然外界对云南玉溪窑青花瓷的认识没有景德镇高,它产生的历史和传播至今也还没有明确定论,但就做工和精致程度而言,玉溪窑元青花的烧制手法丝毫不亚于景德镇。可以这么说,玉溪窑元青花是云南陶瓷历史最为杰出的典范,也是中国青花最为重要的代表之一。

目前掌握的资料显示,早在十四世纪的时候,玉溪窑工就已经开始了青花瓷器的烧制,这种制作瓷器的技术只有中国人能够掌握。说到技术的工艺的娴熟程度,不得不承认景德镇要做的出色许多,但是玉溪窑元青花却以它朴拙之美别具一格,外表看上去平淡无华,但却能够唤醒人们内心深处最为纯洁和真挚的情感。正如生活不一定得时时刻刻张灯结彩轰轰烈烈一样;人们需要景德镇的华美,也需要玉溪窑的朴实。

玉溪窑元青花胎体稍显浑厚,造型饱满,色泽朴素。它之所以在元代时期名声被景德镇盖过,是因为景德镇历来被朝廷所重视,窑场规模庞大,内部机构复杂,为了烧制出达官显贵们喜爱的瓷器,还专门设立了监督部门和监狱来挟制制陶工人,在此烧制陶器的陶工只要稍有过错,轻则受鞭打之苦被关入狱,重则丢掉性命连累家人。所以景德镇的著名,与它生产出优质瓷器是一方面,被朝廷要挟,官僚成风使百姓闻之惧怕也是一方面。

玉溪窑元青花总体以朴质为美,因为它所在的位置云南玉溪,民风淳朴,没有朝廷过多介入,所以风格自然就携带着玉溪当地的民风,自然而低调,活泼中又不会显得过度张扬,自由之中没有带着放纵,既保留着天真的自然秉性又不会显得过于幼稚,朴实又不会显得呆板,流畅之中又不会让人觉得过于草率,简练又不会显得简单,即通俗又不媚俗。玉溪窑元青花拥有着官窑难以拥有的淳朴气韵,它是中国青花瓷器中的一股清流,充满着健康豪迈、活泼自由的气度。

有时候,过度被关注反而让自己丢失了最天然的本性,景德镇的瓷器被控制着向权贵的喜好和审美方向发展,而玉溪窑元青花因为地处偏远,鲜少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所以在彩绘瓷器浅浅兴起之时,玉溪窑依然保持着几个世纪前的青花瓷古法烧制,它的绘画简练抽象,造型舒朗,风格自成一派,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玉溪窑瓷器的纹饰题材与特征


玉溪窑借鉴和学习景德镇青花瓷器的装饰手法,所以它的内容与景德镇一样,带有鲜明的民间民族色彩,主要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植物、动物、人物、文字、辅助纹饰等,适应当时人们追求吉祥寓意的审美风尚。植物题材主要有牡丹、菊花、宝相花、西番莲、秋葵、松竹梅、蕉叶、莲叶、兰花、水草等;动物纹主要有鱼纹、狮子、凤凰、神马、大雁等;人物主要是棋琴书画仕女图和高士图,文字装饰有吉祥语和其它花押记号,还有龟背锦、月华锦、云纹、回纹、卷草纹、水波纹等辅助纹饰。

纹饰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常见缠技式、折枝式、开光式等。纹饰遍布器身,给人繁缛美丽的感觉,但构图严谨,繁而不乱,采用弦纹将图案分隔成多层,层次丰富,每层都是二方连续构图,展开后成为连续不断的长卷,层次主次分明,即主题纹饰突出在显眼的位置,让人一眼就能看出。青花罐、玉壶青瓶往往器身遍布四至六层图案 ,主题纹饰多安排在肩部和上腹部,最多有两组主题纹饰,常见渔藻纹、狮子绣球纹、凤穿牡丹纹、缠技牡丹、折枝牡丹等,碗盘类的主题纹饰则主要在内底心,有的也在外壁,主要是花卉纹。而辅助纹饰多用在瓶、罐类主题纹饰的上方、下方,也就是器物的口部、颈部、下腹、胫足及其它边缘位置,主要是蕉叶纹、水波纹、云纹、卷草纹、莲瓣纹等,碗、盘类的辅助纹饰则主要在口沿内外侧、内壁等,尽管纹饰稍显图案化,缺少变化,但用笔洒脱淋漓,豪放自若,充满了民间生动的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具有相当的艺术魅力。

1、植物纹饰

牡丹纹牡丹寓意幸福美满,富贵昌盛,被寓为富贵花,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唐宋以来成为人们喜爱并广泛使用的装饰图案,宋代以后的各地瓷窑多采用牡丹纹样,是玉溪窑使用最多和最典型的纹饰。常见的有缠枝牡丹、折枝牡丹、正面牡丹、十字牡丹等,还有与凤纹组合在一起的凤穿牡丹。缠枝牡丹主要用于碗、盘的内外壁,玉壶春瓶和罐的腹部,枝茎连续,起伏缠绕成一圈,大花大叶,叶子采用一笔点划的实笔涂绘,有的呈葫芦形,有的呈爪形,花朵则先勾画成花瓣轮廓,再在其内涂绘,留有白边。有的花瓣描绘细致,中心为圆花蕊,四边各有团状花瓣,呈现一种鲜艳华丽盛开的情形。折枝牡丹普遍绘在碗、盘的内心及瓶、罐的器身,一般一朵花数片叶,仿佛迎风抖动,充满动感,叶子一笔点划,简洁明朗,花朵有的细致勾画,有的简化成一圆圈内加一点,有的则画成一填实的圆点,而且折枝牡丹往往采用开光的方式,用花形边框圈起来,构图独具韵味。十字牡丹是玉溪窑中常见的纹饰,主要用于碗、盘的内心,表现的是正面开放的牡丹,花蕊简化为圆圈内加一圆点,众多花瓣围住花蕊,但四边各有一细长瓣的明显伸出,致使整个花形呈"十"字形,与景德镇元明时期的宝杵纹相似,所以也有人把它称为十字宝杵纹。玉溪窑的青花玉壶春瓶罐上的牡丹的纹常常与凤纹组合在一起,构成凤穿牡丹的寓意,象征富贵吉祥。

菊花纹菊,花之隐逸者也,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菊花常用于表示清高优雅、不屈不挠的文人气节,同时又兼有长寿的寓意,所以是唐宋以来各种器物上常用的装饰题材,是玉溪窑中最常见的纹饰之一。装饰的部位和形式与牡丹纹一样,主要有缠枝菊、折枝菊和菊瓣三种。缠枝菊多用在碗、盘内外壁,瓶、罐的腹部,折枝菊用在内心,采用青花绘画的菊花纹往往大花大叶,菊瓣为扁形,由里向外旋成螺旋形,具有元代遗风。菊瓣纹多采用印花手法,往往有三层,花蕊在最里边,呈网格状,近似葵花,外面两层为外瓣,都向外伸展,整个菊花瓣呈得富丽华贵,端庄美丽,线条清晰流畅,具有较高的艺术效果,网格状花蕊具有元代风格。

莲纹莲花是佛教的圣花,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兴盛,象征“纯洁”、寓意“吉祥”,并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莲花因出淤泥而不染,被古代文人赋予高雅洁净的内涵,也因此成为各地窑口喜欢采用的纹饰,是玉溪窑的主要纹饰之一。玉溪窑的莲纹主要有缠枝莲、一束莲、折枝西番莲、莲瓣纹等。青花缠枝莲一般装饰于罐、瓶的腹部,手法与缠枝牡丹、菊相似;一束莲纹则有的用青花绘在碗盘内心,有的刻划在碗的内壁,且由几束围成一圈,划工简单随意;折枝西番莲是玉溪窑印花图案的典型代表之一,往往印在盘心,莲瓣饱满端庄,珠圆玉润,线条流畅,美丽繁缛;莲瓣纹则是玉溪窑中最普遍的辅助纹饰,几乎所有的青花罐和玉壶春瓶的胫部都用莲瓣纹进行装饰,莲瓣之间往往紧密排列,形成共用边,有两道轮廓线,即在莲瓣内再加一道略有起伏的线,有的有三道轮廓线,轮廓转角圆润,有的莲瓣内填有如意云头和璎珞纹等,有的莲瓣则草率地简化成几个缠绕的圈,似卷云纹,有的莲瓣纹也采用覆莲瓣的形式装饰于器物的肩部,玉溪窑还有一种多夸张变形的莲瓣纹,往往采用双细划线划花变形莲瓣纹,在青釉碗、盘内壁上普遍出现,有的是直瓣,但大多花瓣呈S形,形成一种螺旋式的流动效果。

蕉叶纹蕉叶纹最早出现在商周的青铜器上,宋代以来被借用于瓷器的装饰,是玉溪窑的主要纹饰之一。主要装饰在玉壶春瓶、双耳瓶等颈部,以蕉叶作二方连续展开,围瓶颈一圈,根部连在一起,蕉叶略呈长三角形,叶尖部呈尖角,叶边为斜弧线,明显加粗,中茎为双线,中间留白,叶脉呈上斜状,玉壶春瓶的颈部几乎都是这种装饰,与景德镇元末明初风格相近。双耳瓶颈部的蕉叶纹往往是双层,即两片蕉叶间再加一片蕉叶,只是比较细狭长且简单,这种两层蕉叶往往上下两组正倒成称。玉溪窑的蕉叶纹也用于装饰盘的内壁,叶片短而宽,但多数经过夸张变形。

松、竹、梅纹松树有长春不老、以及延年的寓意;竹子指虚心向上的君子之道;梅花因冰肌玉骨又被称为群芳领袖,最早出现在元代青花瓷器之上,三者结合在一起,人称"岁寒三友",是中国传统文人精神境界的写照。玉溪窑中松竹梅结合在一起的不多见,常见分别为一图,组成一组。玉壶春瓶的腹部上绘三个如意形开光,每个开光内分别绘有松、竹、梅,合在一起组成统一的寓意。此外松、竹、梅经常被分开采用,竹子常用在碗、瓶 、罐的主要位置,疏朗的几竿修竹与玲珑耸立的怪石组合成竹石纹,也常和湖景纹给合;松树则皆为松枝,松枝虬劲,松针绘成密集的针状团形,常绘于碗心内;梅树也常被绘画于盘心,枝干古拙苍老,梅花先圈后点,往往留有空白,有的梅树下绘有鸟禽,增加生动气息。

竹石湖景纹是玉溪窑中最为常见的纹饰之一,主要用青花绘在碗的外壁,围碗一圈,表现的是湖畔的美景,陡峭的怪石,疏朗的竹子,如盖的荷叶,大片大片的卷云,还有野草等,极富田园气息。其中有一种是飞檐翘角的二层楼阁在湖畔的云气中若隐若现,云气纹气势旷远,形成一派人间仙境的意境。

此外植物类纹中尚有兰、秋葵、宝相花、太阳花等等。

2、动物纹样

鱼纹鱼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就已出现。唐宋时期,被广泛使用在瓷器上,由于"鱼"与"余"谐音,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鱼"来比喻富裕、充足的寓意,并成为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纹饰图案,是玉溪窑最典型,使用最广泛的动物纹饰。碗、盘、瓶、罐上都有鱼纹装饰,主要是和水草、浮萍组合成鱼藻纹,碗、盘心的鱼藻纹用一圈青花围住,最常见的是双鱼纹,两条鱼的构图为反转180°,头尾相接,鱼儿造型夸张写意,身体S形曲起,动感十足,鼓目,翘翅,剪刀形尾,鱼脊填实,露白肚,与景德镇常见的双鱼平行或双鱼相反游的构图相比,比较特殊。此外,单鱼纹在碗盘中也常见,鱼儿动感十足,神形兼备,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加上游鱼间点缀飘动的水草,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鱼戏图。青花玉壶春瓶和罐上的鱼藻纹则为二方连续展开图样,一般有两条,有的是三条首尾相接,比盘心的鱼更肥硕,也更为写实,画工更加精细,鱼的各部位更明显,腹部除露白外,有的描成网格状,有的描成平行的斜线,充分体现了玉溪窑对鱼纹的偏爱,鱼儿间的水草、浮萍形状多样,绚丽多姿,衬托出鱼儿的神采。

狮子纹狮子于西汉时自西域传入,被视作祥瑞之兽,后被应用于陶瓷上作装饰纹样,具有一定的宗教意味。宋代以来,普遍流行狮子与绣球搭配的狮子绣球纹,也是玉溪窑中的典型装饰纹样之一。装饰的种类有青花和青釉印花两种,青花狮球纹多用在瓶、罐的肩、腹部,三至四只狮子呈二方连续展开,狮子采用写意的笔法,回首曲体,扬蹄飞奔,毛发飘起,追逐绣球,绣球为螺旋纹圆球,上缚美丽的飘带,飘扬缠绕得很远,整个图案生动形象,极富动态,体现了一种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青釉印花狮球纹主要出现在盘心,造型与青花狮相同,毛发后飘,尾巴上翘,四足扬起,足上腾起云烟,带飘带的绣球形似古钱,位于狮子的身下,图案夸张精妙,具有神秘飘逸的气息。

凤纹凤凰古称瑞鸟,被誉为百鸟之王,是由现实中的多种飞禽走兽组合而成的想象中的神鸟,象征高贵,吉祥,在新石器时代即出现了凤纹装饰,唐宋以来,凤纹成为各窑口瓷器常见的装饰纹样。玉溪窑中的凤纹比较典型,几乎都是与牡丹构成“凤穿牡丹”典型纹样,寓意富贵吉祥,并且凤纹几乎都是一个模式,展翅飞翔,头部回首高昂,美丽的尾部舒展飘逸,精神抖擞,在繁茂 的牡丹丛中飞翔,有百鸟之王的绝代风华,线条流畅自若,神形兼备,主要用在玉壶春瓶和罐的腹部作为主题纹饰。

马纹马是人们喜闻以乐见的动物,被用于陶瓷装饰最早见于唐三彩上,元代时得到兴盛,但主要是以海马的形式出现,神马在汹涌的波涛中飞奔,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玉溪窑中马纹较少见,目前仅在古窑中发现有多件印花马纹,尽管马回首望天,口中吐出瑞气,脚下有星月装饰,以暗示马的神奇,但整个造型和神态更象一只经过长途跋涉后停下来踌躇不前的民间马,两蹄扬起,马尾下弯,马背上的马鞍清晰可辩,与今天当地的马鞍极其相似,与景德镇描绘的神骏大相径庭,可能融入了窑工对现实生活的体验,表现了一种当地浓郁的民间生活趣味。

雁纹瓷器装饰的传统纹样之一,常与芦苇相配成芦雁纹,景德镇元瓷上常见一种雁口衔芦苇展翅飞翔的定式,明瓷上则将雁置于芦苇滩汀之上 ,充满一种野逸气息。玉溪窑的雁纹发现较少,有一种青花翔雁纹碗,画的是一只大雁展翅飞翔在天上,头部伸长,左右两侧各有一片祥云,自在高飞,构图简洁明快,意境旷远,线条飘逸潇洒,出神入化,翔雁纹似乎表达了窑工的思乡之情。

3、人物纹饰

人物图案是中国古代常见的装饰纹样,尤其是宋元以来比较盛行,与当时流行的戏曲版画、小说等很有联系,所以元代景德镇青花瓷中常见有一定故事情节的历史人物和戏曲故事的图案,玉溪窑也学习和借鉴了这种装饰手法,题材主要是琴棋书画仕女图和高士图,用在罐的腹部作主题纹饰,一般采用如意形开光分成连续的四个图案,分别描绘仕女操琴、下棋、读书、赏画等内容,与景德镇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的图案比较接近,高士图则是描绘文人雅士情趣生活的题材,比如读书、对奕、松下散步、水边远眺等,绘画的人物神形兼备,活灵活现,五官精妙绘出,衣着服饰层次丰富,具体了一种娴熟细腻的绘画技法,可看出明显的学习内地装饰方法的痕迹。

4、文字装饰

在陶瓷上题诗写字作为装饰,在长沙窑、磁州窑、景德镇窑、德化窑等各窑口中都有发现,密切了陶瓷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玉溪窑中的文字装饰主要有“子”、“海”、“王”、“人”、“生”、“化三”、“上”、“元”、“常佳”等,其中“元”和“常佳”发现几件,采用青花书写在盘心,字体秀逸挺拔,笔法精妙,推测是一种吉祥语,表达一种美好的祝福。而其它文字主要是书写在圈足底部,有的是墨书,有的压印上去,有的是用钴料书写而成,未罩青釉,书写简率,随意,估计是为当时的产品所作的记号,可能是窑工的记号,也可能是窑主的记号,也可能是定烧瓷器的货主的记号。

5、辅助纹饰

龟背锦借鉴织锦图案的一种纹饰,是玉溪窑的典型纹样之一,主要出现在青花碗的外壁,往往在碗外壁的上下弦纹之间绘上下两个圆圈,并呈二方连续展开,使整个碗壁分布繁密的由圆圈在内心填圆实点的图案,看似乌龟背甲,故称龟背锦,具有吉祥的寓意。

月华锦出现在青花盘心,图案比较特殊,采用青花留白的方式绘成一朵盛开的花朵,花瓣清晰流畅,似螺旋形,有月华般的美丽,与景德镇正统、景泰、天顺时期的比较相似。

云纹常用在竹石湖景纹中,大片大片如意形云纹缠绕连绵,也有的用在碗、玉壶春瓶、罐的下腹缠绕一圈,作为点缀,有时作为开光装饰的轮廓纹出现,多呈如意形。

回纹常出现在罐的口沿作辅助纹饰,用短横竖线环绕成回字形呈二方连续展开,但在玉溪窑中更多的是分布在盘的口沿内侧,往往简化变形,宽扁,多见横线。

斜线水波纹绝大多数的玉壶春瓶、罐的肩与腹相交处均有,主要由两组相反相交斜线组成,并成二方连续展开,有的还在交叉处点上一圆点象征石子,整个图案就象景德镇水波礁石纹的简化和变形。

卷草纹多用在与水波纹一样的位置,主要用于分隔肩部和腹部的主题纹饰,缠枝相连的草叶二方连续展开,比较细长,连绵不断,让人遐思。

此外尚有杂宝、几何纹等辅助纹饰。

瓷器知识:瓷器茶具的种类 瓷器茶具怎么选


在众多茶具材质中,瓷器茶具是非常受欢迎的,那么大家知道瓷器茶具怎么选吗?下面跟着网站小编一起来看看答案以及瓷器茶具的种类知识吧。瓷器茶具怎么选1、听叩击茶具发出的声音用中指和食指的指尖轻轻叩击茶具表面,听其发出的声音,一般瓷化程度好的、无损伤的瓷器,敲击的声音应该清脆悦耳,而质量较差的茶具则声音相对沉闷沙哑。

瓷器茶具怎么选 瓷器茶具的种类

在众多茶具材质中,瓷器茶具是非常受欢迎的,那么大家知道瓷器茶具怎么选吗?下面跟着网站小编一起来看看答案以及瓷器茶具的种类知识吧。

瓷器茶具怎么选

1、听叩击茶具发出的声音

用中指和食指的指尖轻轻叩击茶具表面,听其发出的声音,一般瓷化程度好的、无损伤的瓷器,敲击的声音应该清脆悦耳,而质量较差的茶具则声音相对沉闷沙哑。

2、看瓷器茶具的釉色

选购素净的纯色瓷器,首先观察瓷器釉面是否平整光滑,有没有斑点、落渣、缩釉等;购买彩瓷茶具,应该看釉色是否均匀,色彩是否和谐,花纹的线条是否连贯;选购整套瓷质茶具,除了仔细观察每一件瓷器以外,还应该观察整套茶具的釉色、花纹、光泽度是否协调一致,把整套茶具放在同一水平面上,看是否整体周正平稳。

3、抚摸茶具的表面

要用手抚摸茶具表面,如果手感是细腻柔滑的,表示茶具的质量好。

4、闻味道

可以闻味道,看看茶具是否具有异味。

网站小知识:茶具保养方法

1、一般对陶瓷茶具保养的方法主要体现在清洁上面,因为茶具很容易沾上一层茶垢,经常有人说茶具上的茶垢愈厚,泡出来的茶不见得愈健康或是香纯。其实这个理论是错误的,茶垢中还含有致癌物,如亚硝酸盐等,它们对人体健康显然有威胁。茶垢对人体健康是极为不利的。

2、如何保养茶具其实很简单,关键是习惯,在每次喝完茶后,记得把茶叶倒掉,把茶具用水清洗干净。能够长期保持这种良好的习惯话,什么清洗工具都不用,茶具保持明亮光泽,但有很多朋友都是喝完茶后就去休息或是做别的事情,清洗茶具的事情就忘记了。

3、经过长时间的浸泡,很多茶具都上了茶色,用清水是洗不掉的。这个时候,茶具保养的正确方法可以挤少量的牙膏在茶具上面,用手或是棉花棒把牙膏均匀的涂在茶具表面。大约过一分钟后再来用水清洗这些茶具,这样,茶具上面的茶垢就很容易被清洗干净了。

4、用牙膏清洗,既方便,又不会损坏茶具或伤害手,既方便又简单,茶友们都可以试试看。爱喝茶者也应勤洗杯。对于茶垢沉积已久的茶杯,用牙膏反复擦洗便可除净;对于积有茶垢的茶壶,用米醋加热或用小苏打浸泡一昼夜后,再摇晃着反复冲洗便可清洗干净。

5、只有把握好如何保养茶具,茶具保养的正确方法后,适量饮茶才能生津解渴、除湿清热、提神健脑,对人的健康大有好处。反之也会对身体造成影响的。

瓷器茶具的种类

瓷器茶具种类有青瓷,白瓷,彩瓷,黑瓷。

1、青瓷茶具

青瓷茶具的色泽纯洁,质地如玉是,清雅,用来泡绿茶合适。

2、黑瓷茶具

黑瓷茶具的造型是比较古朴的,釉色是漆黑的,别具一格的特色,用来泡白茶合适。

3、白瓷茶具

白瓷茶具的胎质是光润的,音色清脆,韵味深长,它适合泡任何类型的茶叶。

4、彩瓷茶具

彩瓷茶具的花色图案繁多,是通过低温烘烤食物制成的,彩瓷茶具是以青花瓷茶具最吸引人。

陶瓷知识:寿州窑瓷器的特征及演变


寿州窑是目前安徽省发现的古代瓷窑遗址时代最早的一个窑口,是我国唐代著名瓷窑之一。在《茶经》中,唐人陆羽将寿州窑列在当时名窑的第六位,居江西洪州窑之前,并指出:寿州瓷黄,以出产黄釉瓷而闻名。建国以来,唐代陆羽《茶经》记载的名窑相继被发现,而瓷黄、茶色紫的寿州窑,一直不知所在,发现这座窑场的窑址成为一个重要课题。1954年洪水后,在千里治淮工地上发现了大量唐代黄釉瓷器,考古专家不知其产自何处。上世纪50年代末期,淮南市博物馆周墨兵先生在上窑镇地区收集了大量窑址标本并做了初步考查。1960年2月,周墨兵和古陶瓷专家胡悦谦先生在上窑镇一带进行了深入调查,埋藏了一千多年的一代名窑寿州窑终于被发现和确定。

安徽省博物院隋寿州窑青瓷盘口六系莲瓣纹壶

周口市博物馆唐代寿州窑黄釉乳钉纹瓷豆

寿州窑分布地域比较广,从目前发现被确认为寿州窑遗址的集聚点有10处。它地跨古寿、濠两州,即今凤阳县和淮南市等地,是一个从东至西长约80余公里延绵不断的大窑场。以淮南市上窑镇的窑河、高塘湖沿岸约2公里的地带上较为密集。寿州窑延续的时间长,它创烧于南朝,历经隋、唐的繁荣期,唐末开始衰落,大约350年左右。隋及隋以前的早期窑址有地属凤阳县的临泉寺、大刘庄和上刘庄及淮南市上窑镇的管家嘴地区。唐代窑址主要分布在淮南市上窑镇的马家岗、高窑、上窑镇医院住院部、余家沟、东小湾、外窑及田家庵区的洞山、泉山一带。

安徽省博物馆藏唐寿州窑黄釉执壶

合肥市文物管理处藏唐寿州窑黄釉褐彩四系罐

唐代时期,寿州窑和越、邢二窑齐名。有资料记载,在它历经的350余年间窑火不断,窑品普及大江南北。寿州窑文化的光芒曾照耀华夏大地,使淮河文化、汉唐文化流传深远。古寿州窑产品胎釉选用本地原料,由明火烧造而成。其器件厚重,胎质坚硬,色彩丰富而造型朴拙,以生活用品居多,兼具审美与实用价值。寿州窑到唐末以后渐趋衰落,烧制生产工艺也逐渐失传。

寿州窑黄釉四系罐

根据窑址出土遗物判明,寿州窑是一处较早的青瓷系统瓷窑。从南朝开始就烧造出了胎质坚硬、釉色莹亮的青瓷,此后一直延烧至隋。陶瓷研究者将这一阶段所产青瓷称为该窑的早期产品。从整体上看,早期产品器型比较单调,主要有瓶、罐、豆、碗、盏等生活用品;产品胎色普遍青灰,胎质较粗,有大小不等的气孔和铁黑色斑点,胎泥由于未经淘洗,含有细小的砂粒;釉为透明的玻璃质,青色釉层因厚薄不同而有浓有淡,或青中带绿、或青中带黄,积釉处还有紫翠色的窑变釉;装饰技法主要有模印、堆贴、刻划,纹饰流行富有佛教色彩的莲花、忍冬纹等,这一切都表明了寿州窑早期产品的特征。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器型方面还是在胎釉及纹饰方面,均与同时期的北方青瓷特征相同,而与南方青瓷造型秀气、胎质致密、气孔细小、釉色青绿发翠的风格迥然不同。如烧制的盘口瓶,为长颈、鼓腹、平底,肩设两对复式耳,与山东枣庄同类器完全一样。碗的造型及腹上刻划的莲瓣纹,与山东淄博寨里窑所产同类器极其相似,因此,寿州窑早期产品属于北方青瓷系统。

寿州窑黄釉枕隋唐大运河出土

根据多次出土的器物标本,初步将寿州窑分为五个时期:南北朝时期寿州窑烧瓷规模小,器物的南方因素偏重,另亦蕴含中原北方文化因素,其造型与装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佛教色彩;隋朝时期寿州窑烧瓷规模小于南北朝,器物的文化内涵南北参半,产品种类增多;唐早期寿州窑生产规模明显扩大,瓷器有了自己的独特制作方法,它摆脱了南北朝文化束缚,形成了成熟的地方文化。其产品类别有了新的增加,工艺类型形制均小,工艺水平不高,但造型粗犷古朴,颇具神韵;唐中期是寿州窑烧瓷的鼎盛时期,其生产规模大于唐早期,产品种类更多,器物釉色纯正,造型浑厚大方,线条流畅,轮廓丰满,很有神韵;唐晚期生产规模较中期偏小,窑厂较为集中,但釉色却与中期明显不同,产品制作工艺不精。寿州窑瓷器的胎、釉都比较粗,因而普遍使用化妆土,并在未施釉以前先经过素烧提高质量。

合肥市文物管理处藏五代寿州窑黄釉水盂

寿州窑由青瓷向黄瓷的转变,在中国陶瓷工艺的演变过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继北朝晚期白瓷出现以后,在单色釉方面兴起的又一新的品种,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寿州窑黄釉瓷之所以闻名,主要是以釉色取胜。唐代,如果白瓷以北方的邢窑最负盛名,南方的越窑青瓷代表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那么黄釉则以寿州窑最佳,并以其独特的风格跻身于唐代七大名窑之列。往往新的品种一经出现,便产生很大的诱惑力,很快便被其它瓷窑仿制。安徽萧县白土窑、河北曲阳窑、河南密县窑、鹤壁窑、陕西铜川玉华宫窑、山西浑源窑和湖南长沙窑等,也多受其影响而生产黄釉瓷器。唐代瓷器生产的成就,与寿州窑的杰出贡献是分不开的。寿州窑作为隋唐时期的民间瓷窑之一,三百多年间,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物质生活的需要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唐代名窑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寿州窑黄釉葫芦瓶隋唐大运河出土

全国各地的主要博物馆均收藏有寿州窑瓷器。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广东博物馆、河南博物馆、扬州市博物馆等的陈列中都有显示。香港收藏家一次性捐赠给广州越王墓博物馆的200件瓷枕中就有10件是寿州窑产品。收藏比较集中的有安徽省博物馆、扬州市博物馆、淮北市博物馆、蚌埠市博物馆、寿县博物馆等数十家收藏机构。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沿岸地区。建国以来,在考古发掘中出土最多的是1999年淮北柳孜大运河发掘的数百件寿州窑瓷器。在扬州唐城遗址、大运河工地、无为县隋代砖室墓、合肥隋代开皇三年墓、芜湖市唐墓、六安苏南乡唐墓、巢湖唐墓、长丰大柿园唐墓等都有寿州窑瓷器出土。

陶瓷知识:中国古代陶器的种类


红陶红陶在中国出现最早,红陶烧成温度在900度左右,根据考古发掘资料,黄河流域距今8000千年的裴李岗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时期,都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褚陶为主。

彩陶彩陶是仰韶文化的一项卓越成就,是用赭、红、黑和的等色绘饰的陶器。彩陶艺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是在陶器未烧以前就画在陶坯上,烧成后彩纹固定在器物表面不易脱落。有的在彩绘之前,先涂上一磕白色陶衣,使彩绘节纹之前,先涂上一层白色陶衣,使彩绘花纹更为鲜明。彩陶花纹主要是花卉弦纹、网纹、锯齿纹、三角纹、方格纹、垂幛纹、旋涡纹、圆圈纹、波折纹、宽带纹,并有月亮、太阳、北斗星等纹样。动物纹样,常见的有鱼纹、鸟纹、蛙纹等。兽纹较多的是猪纹、狗纹和鹿纹,有的奔驰,有的站立。这些动物形象的出现,反映出当时的渔猎在原始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人物纹样较少见,1973年在青海大通县出一件陶钵,其口沿内壁上画有三组跳舞的人群,五人一组,舞人动作整齐,姿态优美,精美异常。植物纹样,在距今68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陶器上,发现有稻麦粒、枝叶、花瓣,甚至有些已概括成为几何形体,并和几何形纹混和在一起构成纹样,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别有一番情趣。

黑陶出现于龙山文化时期。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度左右,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这种黑陶的陶土经过淘洗,轮制,胎壁厚仅0.5-1毫米,再经打磨,烧成漆黑光亮,有“蛋壳陶”之称,表现出惊人的技巧,饮誉中外。这时期的黑陶以素面磨光的最多,带纹饰的较少,有弦纹、划纹、镂孔等几种。

灰陶灰陶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斐李岗文化遗址中已经出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都有一定数量的灰陶,特别是用于蒸煮的器皿,多为夹砂灰陶。到夏代以灰陶和夹砂陶则占据主要位置。

白陶是指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的一种陶器。它是用瓷土或高岭土烧制成的,烧成温度在1000度左右。白陶基本上都是手制,以后也逐步采用泥条盘制和轮制。白陶器出现于龙山文化晚期,商代为鼎盛时期。商代后期白陶大量发燕尾服,安阳殷墟出土数量最多,并且制作相当精致。到了西周,由于印纹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的较多烧制与使用,白陶器即不再烧造了。

硬陶硬陶的胎质比一般泥质或夹砂陶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而且在器表又拍印以几何形红褐、黄褐和灰褐色。印纹硬陶坚固耐用,绝大多数是贮盛器。商代印纹硬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都有发现。西周至战国时期印纹硬陶主要盛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南方的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

釉陶汉代出现了一种在釉料中加入助熔剂——铅的釉陶,又称“铅釉陶”。铅釉陶的制作成功,是汉代制陶工艺的杰出成就。釉料中加入铅,可以降低釉的熔点,还可使釉面增加亮度,平正光滑,使铁、铜着色剂呈现美丽的绿、黄、褐等色,但经绿釉为最多,绿如翡翠,光彩照人。

墓葬中出土的铅釉陶器表面,有时了现层银白色光泽,有人误称为“银釉”。根据考古工作者的科学研究发现,“银釉”形成的原因是由于釉面长期受潮,釉层表面析出多层次的沉积物,在光线的折射下,产生的银白光泽。

陶瓷知识:宜兴窑


在今江苏宜兴鼎蜀镇,故名。烧瓷历史悠久,早在汉晋时期已烧青瓷。涧众村发现有唐代青瓷窑址。明代以紫砂器闻名于世,出现不少制壶名家,如供春;时大彬、李仲芳、陈仲美等,并仿烧宋代钧窑器物,因有"宜钧"之称。

宜兴窑从汉代始烧红陶、灰陶、和原始青瓷等等,其烧制陶瓷的历史一直延续到今天,有2000多年,故可称是最古老的窑口。宋代已开始烧造紫砂器,明代的紫砂器闻名于世,清代是其高峰。

在汉唐时期产品有青瓷罐、盘口壶、碗、体、洗、盘、灯盏、瓶、盆等。宋代产品有盆、壶、罐、钵、缸和陶瓶等生活用品。明代是以紫砂陶器而闻名中外,产品有壶、杯、瓶、罐等,主要有各式的紫砂壶蜚声世界,出现了供寿、时大彬、陈鸣远等一批制壶名家。到了清代更是名家辈出,品种繁多:有紫泥、红泥、黄泥、白泥、黑泥和花泥等,其著名匠师有杨怀仁、陈汉文、葛子厚、潘大和、吴月亭等。另外有葛明祥、葛源祥兄弟所制的宜均釉器也闻名于世。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瓷知识:玉溪窑瓷器的种类》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瓷知识:玉溪窑瓷器的种类》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知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