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雍正茶叶末瓷器鉴别 > 导航 >

清代雍正茶叶末釉瓷器贯耳壶

清代雍正茶叶末釉瓷器贯耳壶

雍正茶叶末瓷器鉴别 茶叶末釉瓷器鉴别 明代茶叶末釉瓷器鉴别

2020-05-18

雍正茶叶末瓷器鉴别。

清代雍正茶叶末釉瓷器贯耳壶高48.5厘米 口径19×16.3厘米 足径25.6×17.8厘米。瓶呈长方体,直口,溜肩,鼓腹,长方形圈足。颈两侧置对称贯耳。口下至肩转折处呈委角状,腹部饰桃状凸起。通体施茶叶末釉,外底阴刻“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茶叶末釉是铁结晶釉的重要品种之一,它是铁、镁与硅酸化合而产生的结晶,釉黄绿色相掺杂,似茶叶细末之色故名。茶叶末釉烧制始见于唐代,宋代、明代也有烧制,以清代雍正、乾隆制品最好。陈浏《陶雅》记:“茶叶末一种,本合黄、黑、绿三色而成,……雍正官窑则偏于黄矣,而尤以绿色独多者,最为希罕,盖乾隆窑也。嘉道以后,取人憎厌,亦莫名其所以然。大抵色暗败而板滞,釉汁不润,质又颇粗……”雍正时期的茶叶末釉,釉色偏黄,俗称“鳝鱼皮”、“鳝鱼黄”。而乾隆时期的釉色偏绿,俗称“蟹壳青”、“茶叶末釉”。

贯耳壶始见于雍正朝,以后各朝有烧制,品种繁多,釉彩各异,成为清代瓷器的典型器。陈浏《陶雅》谓:“雍正官窑款茶叶末大扁瓶有凸纹甚巨,系仿汉铜者,式既修饰,色尤殊艳。”

taoci52.com延伸阅读

茶叶末釉是我国古代铁结晶中重要的品种


茶叶末釉是我国古代铁结晶中重要的品种之一,属高温黄釉,釉呈失透的黄绿色,在暗绿的底色上闪出犹如茶叶细末的黄褐色细点,釉色黄绿掺杂似茶叶细末,绿者称茶,黄者称末,古朴雅致。茶叶末一名最早见于清末寂园叟撰《陶雅》,书中称茶叶末为“黄杂绿色,娇娆而不俗,艳于花,美如玉,范为瓶,最养目。”“茶叶末以滋润、鲜明、活泼三者为贵。” 该书所称茶叶末,是指清代官窑那种釉面呈失透状,釉色黄、绿掺杂的瓷器,因其极类似茶叶细末,故名之曰“茶叶末”。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说到“各种黄色……若和黑、绿二色者,则名茶叶末。”此釉称为茶叶末,是因为在暗绿色的底釉中有许多黄色星点,犹如将茶叶末调在釉里。经研究,茶叶末釉面星点的形成,是釉中的铁、镁与硅酸化合而产生的结晶。图1-1 茶叶末釉兽耳尊图1-2 茶叶末釉兽耳尊底部款 陶瓷:元代青白釉点褐彩瓷枕 茶叶末瓷器的生产始于唐代,如在陕西耀州窑遗址中出土了茶叶末釉瓷器,釉色有黄绿、褐绿等。唐以后,有些窑厂也有茶叶末釉瓷器,但这类茶叶末釉瓷器,可能是在烧制青釉或黑釉瓷时,由于胎釉原料及烧成时产生的变化,而出现茶叶末釉色。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在继承古代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白瓷胎上,精工细作,烧制出富于变化的多种色泽的茶叶末釉瓷器。据唐英的《陶成纪事》记载:“仿厂官窑,有鳝鱼黄、蛇皮绿、黄斑点三种。”黄斑点即为“茶叶末”。从传世品看,雍正时是有茶无末,乾隆时是茶末兼有。如镇江博物馆藏乾隆款茶叶末釉绶带葫芦瓶(图1),高26.2厘米,口径2.8厘米,底径8.2厘米;呈葫芦形,小口、细直颈,两侧为对称的弯曲绶带形系耳,俊秀飘逸,中间为束腰式箍形装饰。瓶底足外撇,圈足露胎,胎体较薄,底部刻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方图章篆款(图2)。全器施茶叶末釉,釉色纯正,色调沉稳,绿中闪黄,黄中闪绿,圈足釉色较深,足部釉与露胎相接处有刮削时无意留下的一圈小锯齿痕,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制作精细。茶叶末釉兽耳尊(图3),高45厘米,口径21厘米,底径22.3厘米;口微敛,两侧为对称的兽形系耳,下腹垂大,圈足;圈足内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方图章篆款(图4)。全器施茶叶末釉,色泽深沉,典雅古朴。此器为仿古铜器,具有青铜器的沉着稳定的色调。图2-1 茶叶末釉绶带葫芦瓶图2-2 茶叶末釉绶带葫芦瓶底部款 乾隆时期的茶叶末釉瓷器,在青褐釉中散布着不规则的黄色小黑点或小丝纹,色调有深浅之分,深者略显深褐,浅者略显黄色,足部釉与露胎相接处有刮削时无意留下的一圈像锯齿样边缘线。

清代雍正款仿汝釉贯耳四方尊


汝釉瓷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汝窑产品,因产于汝州而得名。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论》提到:“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汝窑瓷器胎土淘炼精细,胎土细腻,胎骨坚致,呈香灰色。釉层厚而润泽,釉色胜于宋代诸窑。釉色有天青、天蓝、粉青、月白、豆青等。汝窑瓷器大多器表有纹片,无纹片者极少。

后世仿汝窑者始于明代宣德官窑,而明一代,仅宣德有此品种。署有宣德官窑款,其釉色较宋汝透亮,纹片较宋汝密而规整,且釉面具有宣德特有的橘皮纹。到清代雍正时期又开始仿制,其技法远胜宣德朝。蓝浦《景德镇陶录》载:“镇陶官古大器等户,多仿汝窑釉色,色佳者,亦以雨过天青呼之。”当时不仅御窑厂,就是民窑也能仿烧。

清代雍正仿宋代汝窑器,均为细开片、灰白胎。器型多为陈设器和文房用品,品类繁多,陈设器以瓶尊类居多,有象耳尊、贯耳尊、菊瓣瓶、蒜头瓶、葫芦瓶、弦纹瓶、双耳扁瓶、石榴尊、犀耳尊、六方渣斗、缸式钵、桃式洗、水仙盆、花觚等,文房用品则有各式笔洗。镇江博物馆藏清代雍正款仿汝釉贯耳四方尊(图1、2),高48、口径21.5×18、底径21.8×17.2厘米。方圆唇(图3),折肩,腹微鼓,圈足,颈腹部设贯耳。底足露胎处泛火石红色,圈足内有“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青花篆书款(图4)。胎质坚硬,修胎规整,釉面匀净,釉面开细小片纹,颇似宋代汝窑瓷器的釉面开片,釉面泛橘皮纹。釉面泛橘皮纹即唐英《陶成纪事》谈到当时仿汝釉“……仿铜骨鱼子纹汝釉。”釉色光润透亮,釉色青中闪灰,呈青灰色。

宋代汝窑器釉面厚而失透,器表温润平滑,少有橘皮纹。而清代雍正仿品,釉色匀净光润透亮,釉面多有橘皮纹,开细小纹片,类似蟹爪纹。

清代雍正官窑瓷器


清三代的官窑瓷器是大清王朝瓷器发展的最鼎盛的时期,雍正朝瓷器不仅是承上启下的时期,而且是清代瓷器最严谨的时期。因为雍正皇帝对瓷器要求非常严格,对瓷器监管严格。雍正政务繁忙,平实最大的乐趣就是鉴赏瓷器,所以对瓷器烧造非常重视,这也是为什么清代瓷器以雍正朝的最好最贵的原因。

雍正粉彩博古图绣墩

雍正粉彩四妃十六子罐(一对)

雍正粉彩过枝“群芳祝寿”纹大盘

雍正粉彩福在眼前人物图盘

雍正斗彩开光折枝莲纹盖罐

雍正斗彩蝠云纹碗

雍正斗彩暗八仙纹碗

雍正瓷器青花福禄寿扁瓶

清雍正瓷器青花「穿花游龙」图大盘

苍翠欲滴清代雍正粉青釉瓷器


中国瓷器最早的颜色釉是青釉,而粉青釉是青釉的一种,更是青釉中最典雅的釉色,粉青釉创烧于南宋的龙泉窑,含铁量在1%—3%,在生胎上挂釉,釉层较厚,以铁为呈色剂并含有少量的锰、钛,用1180℃—1230℃的高温还原焰烧成的颜色釉,如半透明的青玉风行一时。

清代雍正粉青釉瓷器特征

1.历经几百年发展,以及康熙对青釉开始烧造为雍正粉青釉奠定了基础,清代青釉瓷器的烧造开始于康熙,盛于雍正、乾隆时期,根据釉色深浅的不同又分为豆青、冬青、粉青3种釉色。其中以粉青釉色最为雅致美观。

2.清代雍青釉瓷器的粉青、豆青等均色调匀净,苍翠欲滴,烧制水平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出现了很多名贵瓷器。

3.雍正时期的粉青釉瓷器是模仿明代永乐时期同类釉色品种,和永乐时期的粉青釉器物相比,雍正时期的粉青釉釉层更显纯润厚实。

粉青釉茶壶

粉青釉茶壶敛口,扁圆体,短直流,方曲柄,假圈足,平底。高11.6cm,口径7.5cm,足径14.5cm。盖与壶以子母口套合,盖面微隆起,上附桥形系。通体施粉青釉,光素无纹。壶流及壶口沿因釉层较薄微露白胎。外底青花署“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此壶造型简练,线条硬朗但不失流畅,色泽清淡素雅,釉质较温润,是一件赏用俱佳的粉青釉瓷器,跟现代紫砂壶造型有异曲同工之妙。

粉青釉尊

粉青釉尊,线条优美流畅,隽秀娴雅,在造型上颇具艺术韵味。清雍正,

尊广口外撇,折肩,腹部呈六方委角形,束腰,圈足外撇。通体满施青釉,只在肩部饰一道凸起的弦纹。高13.3cm,口径21.2cm,足径11.6cm。外底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书款。

清雍正粉青釉七孔花插

花插由一托盆上置7个小撇口瓶组成,瓶垂腹,底粘于托盆上,托盆圆口,直壁,圈足,足内有青花3行6字“大清雍正年制”篆书款。高11.5cm,小瓶口径2.5cm,足径14.8cm。外壁饰有两周弦纹,并凸起8条曲线纹。

清雍正时期青釉瓷器的生产无论是配方还是对烧制技术的掌握均达到了历史颠峰,粉青釉色呈现出完美的效果。

清代雍正龙纹瓷器


雍正官窑瓷器是清朝工艺最讲究的,无论是瓷胎还是画工都是最好的,今天分享一下雍正官窑龙纹瓷器,彰显帝王身份的瓷器。

清雍正 青花矾红彩云龙纹小碟

高7 口7.6 底5.2厘米

圆唇、敞口、斜直壁、圈足、平底。胎质坚密细致白,釉水温润如玉,器型玲珑,小器大样。碟内底与外壁均绘有腾龙戏火珠纹饰。矾红彩色彩艳丽,青花祥云呈色纯正。底落矾红彩“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书官窑款。

清雍正斗彩龙纹瓷器盘

高2.8 口17.1 底10.1厘米

尖唇、撇口、浅腹、圈足较高。胎细白,施白釉。盘内壁饰“壬”字云纹,盘内底绘斗彩云龙戏珠纹,间以双圈青花弦纹相隔。盘外壁绘海水波涛及云纹。底青花双圈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官窑款。

此盘以淡描青花勾出纹饰轮廓线,再填以各色细润的彩料,填彩准确,很少溢漫出廓。红色油润,绿色似水般莹亮明澈,纹饰简洁优雅。

清代绿釉瓷器鉴赏


雍正时期的绿釉瓷器,施釉匀净,釉面肥腴,平整光润,坚致细密,玻璃质感强。较之康熙时期釉色深且浓。

雍正款锥拱八宝绿釉盘

锥拱八宝绿釉盘为敞口,浅壁,圈足露胎,胎体较厚。瓷器里外均施绿釉,盘里为素地无纹饰,盘外壁锥拱暗刻缠枝花卉、八宝图案,将佛教法物宝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罐、金鱼、盘肠等借用缠枝花形完美表现在外壁,雍容华贵,端庄秀丽;盘底为白釉地,中央有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6字2行款。 此时的绿釉器常见刻、印花卉纹饰,有缠枝莲、八宝、如意云头等。此件绿釉盘为典型的雍正绿釉器。

康熙款绿釉夔龙纹蒜头瓶

绿釉夔龙纹蒜头瓶小唇口,圆形蒜头,细颈,溜肩,垂腹,底部圈足较矮,足底露胎。蒜头瓶施深绿色釉,其色碧绿,如纯正之翠,釉面光润,色沉安稳;瓶底亦施以绿釉,中间为黑色楷书“大清康熙年制”6字3行款。瓷器胎体较厚,造型淳朴,在颈部、腹部中央分别有两条带状凸雕装饰性图案,颈部雕刻一条螭龙,腹部雕刻两条首尾相衔的螭龙,龙身之下均浅划莲花纹饰。

淡绿釉暗花螭纹杯碟

 淡绿釉暗花螭纹杯碟,清康熙,杯高3.5厘米,口径5.7厘米,足径2.4厘米;碟高1.6厘米,口径12.7厘米,足径10厘米。

杯、碟合为一套。杯口微撇,深腹,圈足,两侧对称置戟耳。里施白釉,外施淡绿釉。外壁暗刻四只螭虎。外底署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碟撇口,浅弧壁,圈足。碟内底有一周凸起,放置杯子时可以卡住杯足。碟心暗划二螭龙纹。

足内施白釉,外底亦署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康熙淡绿瓷器杯碟成套,杯碟小巧秀雅,这种淡绿釉是随着康熙时画珐琅料从欧洲的传入而创烧的釉色,值得收藏和鉴赏的釉色。

清代雍正青花瓷器鉴赏


雍正朝的官窑青花,早期接近康熙时的瓷器,部分瓷器色调艳丽明快。中期具有本朝特点,青花色调灰暗,一部分仿宣德青花类瓷器有晕散,纹饰上有人工点出的小黑色斑点(永乐、宣德两朝青花上的黑色斑点是自然形成的),没有金属光泽,也不沉入胎体;一部分仿嘉靖、万历的青花瓷深蓝色艳,呈色稳定;还有一部分仿成化时的青花瓷,颜色淡雅闪灰。

雍正官窑青花瓷器的胎子坚致洁白,非常细润,胎体轻薄,修胎非常规整,造型俊秀,在清代瓷器中是很突出的。其釉子光润,仿永乐、成化时的瓷器釉面洁白,仿宣德时的瓷器呈橘皮釉面闪青(但这时的棕眼气泡此宜德时的要小),仿嘉靖、万历瓷的釉面则是亮青釉。此时青花纹饰的总风格是清秀雅致,常用的皮球花、过枝花(从器外壁起画,经过口沿,延续到器内壁,也叫过墙花)、过墙龙、八桃、蝠桃(取福寿意)等纹饰是这一时期开始或流行的。这时的山石用"披麻皴"技法,形成一层层的苔点,所绘人物从康熙时的大人小景变成小人大景,人物只居于景中一角。文字中用梵文装饰,有时用排列整齐的瘦体梵文满饰器面,亦是此时独有。总体看,雍正青花构图疏朗,简洁明快,人物面目洁秀,花卉则细腻纤巧。

雍正青花瓷器造型很多,除仿永乐、宣德等前朝的器型,还有一些具有本朝风格的器型,这时盘、碗的口面、底足都比较大(在清代一朝中,只有雍正、道光时的盘和碗有这一特点)。雍正青花瓷无论什么器型,线条都非常柔美、秀丽,比例协调,恰如其分,是清代造型设计最完美的瓷器。雍正青花官窑瓷器的款,字体基本一样,应是一人所写,楷款、篆款全有,字体洁秀规矩,六字二行、三行款都有。双圈画得很规矩,几乎看不出起落笔。

明代红釉瓷器和清代红釉瓷器区别


红釉,是中国古代烧造瓷器釉色掌握比较晚的一种技术,红釉指用含铜物质做着色剂,经还原焰烧成的红色瓷,常被称为铜红釉。与青瓷以铁为着色剂不同,铜做为着色剂的烧纸工艺难度更大。如果温度和烧制气氛掌握不好,铜就会发黑、发绿或是挥发掉无法显色。红釉最早出现的年代,业内争论较多,有说唐代,有说宋代,无论最早出现于何时,真正纯正、稳定的红釉直到明初才真正创烧成功。

,红釉有很多种样式,比如矾红、胭脂水、胭脂水、珊瑚红等,红釉瓷器色泽鲜艳,外表光滑明亮。

按色泽分别称宝石红、霁红、豇豆红、郎窑红。如按其发展状况,则永乐鲜红、宣德宝石红、嘉靖矾红、康熙的郎窑红和豇豆红较为著名。

明清红釉瓷器分两大类:

一是鲜红釉瓷器

鲜红釉瓷器属于釉下彩,名称叫法有所不同,有宝石红、宣烧、醉红、大红、祭红、霁红、积红、极红等。永宣鲜红釉瓷器的特点是釉层不流不裂,色调庄重肃穆、深沉安定,由于釉层垂流使瓷器口沿和突出之处露白,俗称“灯草口”。永乐红釉器的胎、釉相对较薄,色泽光亮鲜明。宣德器胎、釉比永乐厚,釉层厚度约为永乐的两倍,釉面光泽度相比减弱,温润感明显增强,红釉中似有茸毛。景德镇朱山近些年曾出土有宣德鲜红釉暗花梅瓶,釉面稍有垂流,但不过足,足边整齐。足边积釉处、纹饰边缘处,红中现青灰色,这是宣德特有的“青虾之背”颜色。宣德红釉器款识有白釉下的青花双圈款和暗刻双圈款两种,在历代红釉器中唯有宣德红釉瓷器的玉质感最强,烧得好的红釉器会像红宝石一样漂亮、迷人。明代红釉的配方里含有鲜红土,到了嘉靖时鲜红土已开采殆尽,只能改烧矾红器。故明代人田艺衡记载:宣德之贵,今与汝敌,而永乐、成化也以此重矣。明后期宣德官窑瓷器的价格已接近宋代名窑瓷器。

二是釉里红瓷器

釉里红瓷器属于釉下彩,颜色多为暗红。唐代就有雏形,始盛于元代,主要以铜为呈色剂,在瓷胎上绘纹饰,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从元代一直到清代康熙年间,由于烧造的火候难以掌握,烧成的釉里红呈色多不稳定,常有苔绿斑点和烧飞烧黑的现象。直到雍乾两朝才能较好地掌控窑温,烧出的釉里红大多红色纯正。

明代已经能够很好地掌握釉里红瓷的烧制技术,并产生了大量的精品。由于釉里红的呈色对其烧成温度和气氛的要求非常严格,所以明代釉里红瓷并没有像青花瓷那样得到迅速的发展,而仅限于少量的生产,因此传世作品较少。明代红釉,成就最高的当属永乐鲜红釉和宣德霁红釉。创烧于明嘉靖间矾红釉属于使用铁为着色剂的低温釉,不属于铜红釉范围。

宣德朝是明代红釉器制作最辉煌的时期。宣德时期,红釉制品不仅在数量上有明显的增加,而且较之永乐鲜红釉器更胜一筹,出现了宝石红、祭红、积红、霁红、鸡血红、牛血红等名目繁多的新品种。宣德红釉呈色浓艳,又往往在器物转折变化的棱角处隐现胎骨而呈现白色筋脉,增添了观者视觉的变化,耐人寻味。这时的红釉器造型更加丰富,除碗、盘、高足杯外,洗、炉、梅瓶、僧帽壶、卤壶、梨式壶等亦多见。辅助装饰除暗花外尚有描金彩者。此碗在口沿部位形成的一线白釉俗称“灯草口”,红釉的积釉处显现青灰色,最厚处气泡密集,这是宣德红釉典型的时代特征。其色调深沉,不流釉,不脱釉,被称为“宣红”。宣德后,红釉一度衰落,直到清康熙时才恢复。

明代永乐红釉素有“鲜红”之美称,此时的红釉瓷器继承了洪武朝红釉器制作的工艺成果,施釉均匀,釉面莹润,烧成火候恰到好处,釉色鲜红明艳,完全改变了洪武朝红釉瓷红中泛黑的不纯色调。

器物的口沿映出白色胎骨,是因为烧制时,釉层在高温熔融状态下自然垂流,致使釉层变薄,显露出胎色,这种现象俗称“灯草口”。

康熙时期的高温铜红釉瓷器主要有郎窑红釉、豇豆红釉、霁红釉三种,其中霁红釉系仿明代宣德红釉的品种,但红釉色泽多泛黑红,个别的较为浅淡鲜亮,色调都很均匀。此时的霁红器胎体坚硬细密,有的釉面有细小橘皮皱纹,有的因釉层较厚而呈垂流状,足边往往因垂流积釉而呈黑褐色。常见器形有僧帽壶、梅瓶、钵、盘、碗、高足碗等。或署官窑款,或无款。除用作祭器以外,也用作文房用具、日用瓷等。

郎窑红系以康熙时江西巡抚郎廷极的姓氏命名,实乃仿宣德红釉,但比宣红釉更鲜亮,具有一种强烈的玻璃质光泽,绚丽夺目,是我国名贵的铜红釉中呈色最鲜艳的一种。郎窑红的特点是釉汁厚,釉面除大片纹外还有不规则的牛毛纹,器物胫下部至底边由于釉汁的流垂凝聚而近于黑红,器物口部釉薄露骨,多呈粉白、淡青或浅红色,世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郎窑红以铜为着色剂,在1300℃以上的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传统的郎窑红对烧成气氛和温度要求很严,烧制一件成功的制品十分困难,所以又有“若要穷,烧郎红”之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