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永宣瓷器鉴别 > 导航 >

明代永宣青花洗瓷器

明代永宣青花洗瓷器

永宣瓷器鉴别 明宣永乐青花瓷器鉴别 瓷砖怎么洗

2020-05-18

永宣瓷器鉴别。

明代永乐和宣德青花瓷器是一个时代的代表,自宣德后期青花开始以国产青花取代尽快的苏麻离青。洗是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外的文房用品,是用来盛水洗毛笔的器皿,也称笔洗。其造型类钵盂形,以敛口或敞口、浅腹、圆形为主,也有荷花形、桃形、葵花形等。制作工艺精湛大多形象端庄,作为文房案头用品,不但实用,更可以怡情养性,陶冶情操。笔洗远古时用贝壳、玉石制作,后来用瓷、玛瑙、珐琅、金属、象牙和犀角等做材质,而使用最普遍的是瓷质笔洗。

明永乐青花云龙纹洗

明永乐青花云龙纹洗通高3.5厘米、口径15.7厘米,足径12.5厘米。瓷器撇口,浅腹,平底,圈足。内底绘云龙纹,外壁饰团龙纹。造型秀巧,纹饰精致。胎质洁白,釉面晶莹。青花材料是进口苏麻离青钴料。

明 宣德款青花鱼藻图菱花口洗

宣德款青花鱼藻图菱花口洗青花是苏麻离青,发色鲜丽而体深调沉,晕散烂漫,隐见铁斑。白地描绘,玉色青蓝,釉质厚润,抚如凝脂。 观之或清可涤心,或磅礴憾人。 若云龙海兽,腾转翻挪,云滚浪啸;若写生木禽,枝叶真灼,动静相度。笔画沉着,青花发色湛蓝晴朗,散点晕染分明,变化微妙。碗外壁绘以莲池游鱼,构图趣妙,将水面之荷花莲叶与水中游鱼藻植并绘,似若光朗水清,池中澈澄如镜,水面水下融为一体,水面莲花圆叶,水下藻荇交横,随波晃摇,浮游鱼动若飞空,一昂一沉,静动纷去,更有“鱼若空游无所依”之感。碗绘四鱼,一为鲤鱼,一为鳜鱼,两鱼各迎对一鲂鱼。四鱼两两相对又各为独体,每鱼间,皆以一簇水藻莲花做为分隔,四周白底,再添绘浮萍气泡,前后主次逻辑连畅,层次清晰,并使得画面拢聚而增强整体感觉。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永宣八方烛台鉴赏


作为一种罕见的明代官窑器型,青花八方烛台历来是收藏市场追逐的对象。在去年匡时秋拍上,一件明宣德青花花卉纹八方烛台作为本次拍卖的重点拍品,拍出了726万元的高价。

始见于明永乐时期的青花八方烛台虽然在市场上十分稀见,但为数不多的几次亮相都完美收场。2005年在北京翰海春拍上,一件明永乐年间的青花折枝花卉纹八方烛台从1000万元起拍,经过买家14轮竞价,最终以2035万元成交,一举成为当时内地成交价最高的瓷器拍品,备受注目。实际上,这件八方烛台早在2001年春上海敬华首拍上就引起了一片惊叹,当年这件珍瓷以968万元的成交价一时间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时隔4年,价格竟飙升了2.3倍,使得这件八方烛台在收藏界声名显赫。那么,青花八方烛台何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

永宣青花素来为藏家所重,而八方烛台就是始创于明永乐时期的青花瓷器中的一类重器。传世的永乐青花八方烛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所知不逾10件,存世稀少。这是八方烛台能屡创高价的重要原因之一。

八方烛台的设计原型来自伊斯兰的金属器皿,2001年和2005年两度登上拍台且两度创造高价的明永乐青花折枝花卉纹八方烛台就具有中外文化交流史证的价值。这件八方烛台高29.8厘米,呈八方式,分烛插、连柱、台座3层。通体青花装饰,烛座八面开光,内绘缠枝四季花卉纹。其造型模仿在古代埃及和叙利亚十分流行的铜制烛台,绰约姿态中有一种金属的刚性,是永乐时期瓷器的经典之作,能两度拍出高价也属情理之中。

八方烛台发展到宣德时期有了一些变化,在画法上表现出诸多的不同。最明显的变化表现在柄口处的芭蕉叶纹代之以如意头纹,颈部的方格纹和缠枝菊纹代之以缠枝莲纹。此外,在永乐烛台未装饰纹样的肩部外侧及近底部的斜直壁上,宣德时期均饰以锯齿形几何纹。

正由于其器型的独特性和存世量稀少,八方烛台总是能在拍场上创造佳绩,也因此出现了不少赝品。但是由于对于烛台的构造不熟悉,这些赝品往往漏洞百出。例如,真品底部往往向上凹,但一些仿品由于造假者对于烛台构造不清楚,一些赝品的底部竟然是平的。因此,收藏八方烛台要慎之又慎。

宣徳瓷器~~~鉴别


宣德瓷器~~~鉴别

1、永乐为明代瓷器的开创和发展时期,而宣德则为鼎盛时期。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说法。宣德青花以其胎土精细,釉汁均净,造型工整,凝重浑厚,胎质细腻,多细砂底,器形多样,青花浓艳,纹样优美而久负盛名。琢器接口少见,胎体比永乐时厚重、坚致。

2、釉面特点为桔皮纹。青花器釉面,呈亮青,前期与后期釉面稍白,中期为青白色,釉面均很细润。

3、青花用三种色料;①进口苏泥勃青料,②国产料,③进口和国产混合料。青花自然晕散,形成浓重的凝聚结晶斑,深入胎骨。宣德青花可谓青花之冠。

4、矶红彩始于宣德,瓷釉为宣德创新品种之一,仿哥釉也是从宣德时开始的,黄釉是宣德时烧制成功的,青金兰釉又称“雪花兰”或“洒兰”,为宣德时景德镇能工巧匠又一杰作。

5、纹饰一改永乐时的纤细风格,显得粗重豪放,笔法苍劲。尤以龙纹狰狞凶猛之状,可为明、清两代之最。

6、宣德瓷器署有年款的,较永乐时显著增多。一般为六字楷书款,亦有四字的,书写部位不定,全身均可书写,亦采用篆书。曾有宣德款识“满器身”的说法。

7、彩瓷楷书写“德”字无“心”上一横,篆书写“德”字,“心”上都有一横。

8、器足、琢器多细砂底,无釉、无旋痕,泛有火石红斑。盘心微有下凹。雍正仿斜坡盘底,于足脊处滚圆如“泥锹背”状。

永乐宣德青花之别

根据有关资料,综合诸多专家论述,领悟探求永宣青花器二者之间微妙不同之处,我最后归纳试得出以下结论:

一、宣德时期瓷土选料,是景德镇附近麻仓山所产“麻仓土”。同类器物相比,永乐稍轻薄,宣德显厚重。此碗“露胎部位瓷质润白,呈现浅淡火石红,无旋纹痕。”

二、宣德青花瓷“釉面一般都能见到像橘子皮似的橘皮纹。”检验青花碗,确实从釉面上看到这种和永乐器截然不同的差异。器物表面显示出的细微现象,为我们鉴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三、用放大境观察,此碗釉面“可见大中小不同、间距的气泡群”。这也正是鉴断宣德青花瓷的有力佐证。皆因“凡气泡密集而整齐者,大多非宣德瓷”。

四、宣德青花瓷不及永乐器细致,坯接胎痕比较明显。此碗底足相连处,则呈现出一线浅短的接胎痕。“圈足断面呈倒梯形,无法用手抓起,足背有棱角感”。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局部特征。

我国许多古瓷鉴定家,根据实鉴经验还认为:明清瓷器鉴定纹饰的意义大于造型意义。纵观永宣缠枝花卉纹样,虽然花叶均富写实趣味,蔓草逶迤婉转轻盈,展现出古朴飘逸的风彩。但是,宣德青花瓷一改永乐隽永秀丽的画意,笔力苍劲雄健、恣肆纵横、一气呵成、酣畅淋漓。从此碗心描画花卉纹便能看出两种瓷绘风格各具其异。壁外图饰时代特征更为明显。永乐青花线条纤细,不像宣德粗犷繁密,所以很少呈现如此深沉浓紧、浑融成片黑褐色的铁结晶斑。

收藏夹按钮

从元、明、清瓷的制胎用料看圈足的表相

——对元、明、清瓷器圈足的认识

怎样看待元代、明代直到清代时期瓷器的圈足都有滑润感?虽然有的瓷器圈足并不滑润,但是在白瓷和青花瓷器上大部分底足是滑润的,应该说元代到清代六七百年的时间里虽然瓷器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底足滑润现象上一直是存在的,这也是后人鉴定瓷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应该说这个奇特的现象和当时的制瓷工艺、用料有关。

元代瓷器在圈足上的削刀并不正规,但是不管是支钉烧还是垫圈烧的瓷器都给人圈足滑润的感觉,即使是垫砂烧的也给人以滑润感,只是沾砂的凸起部分有砂粒挡手罢了。

到清代,圈足的滑润感在元、明代的基础上,经过创新,使圈足修整得更正规、更完美,出现了糯米汁感。

瓷器底足胎部位滑润是鉴定古瓷器的标准条件这是谁都知道的,要问为什么,业内人士常常用一句话:“和胎釉制瓷工艺有关”。这句话简单,也有道理,但是有些太简单以致于不具体。

从元代、明代直到清代有大部分瓷器的底足是滑润的,只是滑润程度有所不同,而这只是在官窑器上出现的多,民窑瓷器的底足就不那么滑润了,这在于整个制瓷工艺过程的不同。

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原因应是胎料的应用,也就是说是高岭土的应用。在元代从全国各窑应用高岭土的情况来比较,景德镇的麻仓土为最佳,其他窑口产的土就差得多,所以烧制的瓷器也就不能和景德镇瓷相比了。

后来因麻仓土减少,景德镇瓷就用尚高山的高岭土,这样人们就常常称瓷器用土为高岭土。而高岭土也是以景德镇产的为全国最好,因此在各窑中都以能不能用上景德镇产的高岭土为荣,而高岭土的采用在明清时期也受到了官方的保护和限制,因为它影响着制瓷的好坏。高岭土的内部含有很多元素,如在制瓷中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的氧化铝,而氧化铝又是起到对制胎成型好坏和圈足滑润的主要成分。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第四届(1997年)优秀科技成果评奖论文集中的获奖作品《论康、雍、乾瓷器造型艺术》一文中是这样阐述的:“的‘元代采用了‘二元配方法’改变了过去以单一的瓷石为原料’的制瓷方法,在元代‘二元配方法’可以减少烧制瓷器的变形弊病。二元配方是一种进步合理的方法,早在明代二元配方就得到了普遍应用,但元、明两代瓷器的制胎原料的配方中只采用极少量的高岭土。”

历史进入17世纪70年代以后,清初对制胎原料配方有了一定的要求,在清初,瓷器已接近现代的硬瓷,高岭土的用量已达到配方中的一半。“胎土中的成分,由于高岭土的提高,烧成温度也必然随之增高,变形也随之减少。”这使瓷器的烧制产生了飞跃,烧造的瓷器形体变化非常复杂,线条转折极其多变,在造型上如转心瓶,镂空熏炉、寿字壶、大件、小巧娇贵的物器也可以保证完成了。这都是用高岭土的结果,不单高岭土在制胎中应用量上占50%,而且在清代制胎的原

料也更加精细,淘洗得更好,使瓷器白而致密,坚硬纯净。

总之,在什么朝代用景德镇的高岭土,瓷器的圈足就滑润,因为元代和明代以前用的高岭土低于50%,在20%~30%之间。所以这时瓷器的圈足即使再滑润,也不会像清朝老三代康、雍、乾瓷器的圈足如“糯米汁”,这是因为清代用的高岭土为50%,这个标准再加上淘洗和修足的先进,才出现清代底足润滑如“糯米汁”。

其实,我们可以从很多历史书籍和有关瓷器发展的书籍中得到关于制瓷的资料,这些资料足以证明胎料对瓷器的影响是多么的重要。元代成功地创造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的方法,使瓷胎内氧化铝的含量增高,这有利于提高烧成的温度并减少变形,使成品率提高,也使器物的釉面达到硬度的标准。

在《简明陶瓷词典》一书中关于麻仓土的解释是这样说的:“元代早期到明代万历之际用于制瓷的胎料是麻仓土,在万历以后用高岭山的粘土,称高岭土。”这两种土的基本成分差不多,但又不是完全一样的,这说明制胎原料是有时代差别的,制瓷工艺和制造出的瓷器也会有差别。这在瓷器的露胎和接口处都有反映,这两种土在制瓷上都是好土,但仔细看胎的露出部分就会发现含高岭土的瓷器硬度高,细润。而万历以前的瓷器多滑润不细。这显然不能用简单的一句话“和制胎的淘洗精度有关”来解释,因为在烧制中胎土的成分有微量变化时烧成的瓷器也会发生变化,比如万历以后的火石红底和万历以前的火石红底是不一样的,这是由于含铁成分不一样引起的,在这一点上如果注意露胎处和接口处就会发现因胎土的不同,表现也不同,如万历之前的瓷器在接口处有火石红的很少。这说明鉴别古瓷要从根本入手,区分制胎用料和制瓷工艺的不同。只有这样在鉴别和判断瓷器年代和窑口时,才更有说服力,也才更科学。

综上所述,瓷器的发展史告诉我们瓷器的露胎部分滑润是如下原因造成的:

1.元代用麻仓土,明代万历以前也用麻仓土,但元代的制坯、修足不如明代的水平高,因此元代的瓷器底足看起来粗糙,摸起来滑,到明代瓷器圈足和制坯都得到提高,就达到了看着好,摸着也滑润(但垫砂烧的如果砂粗,没有将砂磨掉时,手摸到砂粒时有挡手感。这时要注意别因为垫砂的砂粒误认为是假的。在明代万历前后的瓷器,底足的滑润也是不同的,这是用麻仓土改高岭土造成的)。

2.从明代的万历以后因没有麻仓土,从万历后到清代用高岭土,在景德镇产的高岭土也是最好的瓷器用土,但到清代改变了元、明两代对高岭土的用量,即:由原来的20%~30%左右,改为50%,是一个由大概数发展到一个标准数的细化过程,这是一个由粗略到标准的量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又将胎料的淘洗加以精细,这就是清代的瓷器为什么细腻又滑润的原因。

从元、明早期到明中期,又从明中期到清代,瓷器在胎土上的变化是由麻仓土的用量少,逐步发展到高岭土,又由高岭土的量不到一半发展到高岭土的用量占一半,这个过程经历了两个朝代六七百年的时间,这才是从元代到清代瓷器的胎、足变化的真实过程。

可见,利用制胎用料和制瓷工艺可以很好地对元、明、清的古瓷进行断代、断窑口。对高岭土的应用情况、制胎、削足、胎料的淘洗过程的了解,是对古瓷断代和断窑口不可缺少的条件,这也是判断瓷器圈足滑润的根本原因。

微信号ID:shjrsc←长按可复制(每天推送最新古玩咨询免费鉴定评估)

明代嘉靖瓷器上青花特点


明代后期进口回青料已经使用殆尽了,很少在青花瓷器上使用进口钴料了,但是明代嘉靖青花以进口灰青和国产石子青料配合使用,色泽一反成化,弘治时的浅淡和正德时稍浓而泛灰的色调,青花发色普遍呈现一种蓝中微泛红紫而浓重、鲜艳的色调。其特点是:既没有永乐、宣德及元代青花瓷上那种明显的黑铁斑,也少见正德时期的那种灰黑色调,又比成化时所用的平等青要显得艳丽。

明代嘉靖青花器使用“回青料”,《窥天外乘》记:“回青者,出外国。正德间,大珰镇云南,得之,以炼石为宝。其价,初倍黄金,已知其可烧窑器,用之果佳。”《江西大志》中记,嘉靖青花瓷是回青与瑞州石子青料配料使用,配制比例不同,则呈色各异。此器青花色泽浓重鲜艳,幽菁可爱,纹饰描绘精工,笔法酣畅,体现出嘉靖青花瓷自由豪放的艺术特色。

明代嘉靖瓷器青花特征

明代嘉靖瓷器上青花浓处呈深紫色,往往图案轮廓的笔道和后加盖的青色,润化为一体。构成了鲜名的时代 特色。明代嘉靖瓷器上青花呈色可分为三种:

1. 嘉靖早期青花颜色深沉发灰。呈黑蓝色调,图纹有晕散效果,类似正德晚期,为钴料中回青配方比倒过高或者窑火温度过高的缘故;

2.嘉靖中期青花颜色浅淡发蓝,并且有精细之作。及至万历,越发浅淡,而图案线条更显细密。颇有成化遗风;

3.嘉靖晚期瓷器的青花色调颜色鲜发红发紫,亦称“青金蓝”颇像产于阿富汗之青金石色泽。为嘉靖时青花典型瓷器特点,这种回青料配以石青料产生的效果。

4.大盘是嘉靖官窑烧制的典型器物,有青花、黄釉青花、五彩、孔雀绿釉、孔雀蓝釉等品种。青花瓷是嘉靖时期的重要品种。清人《南窑笔记》品评嘉靖青花:“嘉窑料用回青,故浓翠红艳。多龙、凤、梵书、鱼、鸟、花样,但画工精重,不能比宣、成窑。”龙纹的描绘颇具时代风格,头呈三角形,龙嘴上颚比下颚长,鼻作如意形,状如猪嘴,俗称“猪嘴龙”,为嘉靖时期龙纹的典型形象。

大明嘉靖年制青花龙凤纹瓜棱罐

青花龙凤纹瓜棱罐高17厘米 口径8.6厘米 足径12.4厘米,青花罐器呈八瓣瓜棱形,唇口,短颈,丰肩,鼓腹,假圈足。青花装饰,肩部缠枝花卉纹,并篆书“洪福齐天圣寿万年”八字,腹部为龙凤呈祥纹,并衬以祥云纹,外底青花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嘉靖时期罐的造型丰富,有圆形、方形、六方、八方、长方、扁方、瓜棱等形制,有青花及各色彩釉品种,装饰纹样多种,有云龙、云鹤、八仙、婴戏、鱼藻纹等。瓜棱罐形制别出心裁,借鉴自然界的花果形态,在瓷器上表现出来,制作难度较大。此器端庄规整,反映了制瓷工匠的高超技巧。青花色泽浓艳,笔触流利生动,画法稚拙,纹饰新颖别致,采用图案化的构图技法,使龙凤纹更加富有装饰效果和艺术情趣。

嘉靖青花缠枝莲纹罐

嘉靖青花缠枝莲纹罐高16.5厘米 口径8.5厘米 足径10.3厘米。罐圆口,短颈,鼓腹,假圈足。通体青花装饰,腹部主题纹饰为缠枝莲花纹,辅以勾莲纹。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此器追摹成化青花瓷的笔意,但青花发色较艳丽,画法稚拙纤细,时代特征鲜明。

嘉靖青花仙人寿字纹八棱罐

嘉靖皇帝信奉道术,祈寿求福图案为瓷器的重要装饰。形体高大,造型规整,青花发色纯正鲜艳,纹饰富丽繁缛。

青花仙人寿字纹八棱罐高49.7厘米 口径21.9厘米 足径25厘米,罐呈八棱形,唇口,直颈,丰肩,鼓腹,圈足。通体青花装饰,颈部钴蓝地绘折枝花卉纹,肩部锦地圆形开光内书“福”、“寿”字,腹部“寿”字锦地绘八仙人物,辅以江芽海水纹,胫部为变体莲瓣纹。

明代天启青花瓷器鉴赏


天启官窑是明代官窑的尾声,天启一朝,仅存 7年,明末的农民大起义即爆发于天启末年,官窑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至崇帧时官窑停产,故天启官窑传世品极少。官窑青花传世精品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大明天启年制”款青花花鸟薄胎玲珑小杯,署“天启元年孟夏月造”款的青花花卉纹觚等。

根据传世不多的官窑青花瓷分析,其时代特点是大件产品渐少,小件产品增多大件产品规整度略差,小件产品则很精细,颇有万历遗风。共青花颜色可分4种:一、继承万历传统,呈色稳定,为鲜艳的浅蓝色,但己有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类似清初青花颜色。如日本根津美术馆所藏天启官窑款青花花篮折沿盘,即属此类。二、青花色泽清谈,青中泛浅灰色,呈色稳定。如十八罗汉纹龙纽钟及米石隐款的花觚等。三、青花呈色不稳定,有晕散现象,纹饰的线条与釉面呈熔融现象,类似永宣青花,但没有永宣那种入木三分、深入胎骨的刚健之风。此类青花多为佛前供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两件署天启元年款的青花双龙耳瓶,属于此类。四、青花色调浓重,泛蓝黑或灰黑色的,多见于胎体厚重的青花器上。以上 4种呈色,前两种属标准官窑青花,后两种多见于民窑青花。

天启官窑青花画风豪放简练,简笔写意,十分清爽,一改万历时繁满的凌乱布局,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并为后代青花开启一代良风。其造型和纹饰也显露出受日本风格的影响,尤其民窑作品中更为明显,如四方、六方、八方、花口斜方、扇面形、菱花式等各种造型及扇面纹、皮球花纹等,均与外销日本相关。

明代正德青花瓷器鉴赏


正德朝的官窑青花瓷胎体比成化和弘冶时的要厚重。立型大器胎厚欠精细,有的甚至出现缝隙;釉子肥厚光润,白中闪青或闪灰。青花料有的使用“平等青”,颜色洁谈闪灰;有的使用“石子青”也叫“无名子”,颜色浓艳闪灰。正德后期开始使用“回青”,颜色浓艳闪紫,用双勾平涂技法绘画。常田纹饰有海兽波涛、翼龙、云龙、云凤、龙穿花、凤穿花朵云、双狮戏球、仕女婴戏、缠枝番莲‘缠枝牡丹、四季花果、山石牡丹、灵芝、蕉叶、花鸟、孔雀、八宝、八仙、暗八仙、山石栏杆、龟背锦、钱纹、回纹等。用呈色浓艳的青花料绘画纹饰的瓷器,其纹饰往往仿宜德瓷的画意。正德时期的婴戏纹很多,一般绘十几个孩子在庭院中戏耍,孩子的脑袋很大,活泼天真。以阿拉伯文宇装饰器物是正德瓷器的又一大特点。

正德官窑青花造型十分丰富,大件产品相对多起来,除常见的碗、盘、瓶、罐、炉、烛台、壶等,绣墩、笔架、多层套盒、花插插屏、石榴形小罐、八方罐等均为正德时创新的造型。造型中最具时代特征的“正德碗”,其特征是口微外撇,从口沿至足渐收敛,碗壁弧度大而深,圈足,又名“宫碗”、“宫式碗”。立器比较厚重,接胎痕迹明显。瓶、觚类瓷膀部外撇后下收,像加厚一块,而正德之前的瓶、觚类瓷器腔部只外撇不内收。碗、盘圈足梢高,直立或外撇,盘塌底。大件器增多,大罐、大葫芦瓶渐多且出现了作为坐器的绣墩。正德时期官窑款写得很工整,排列稍显松散,六宇或四宇款邵有。正德的“德”字和宣德的“德”字一样,“心”宇上役有一横,呈“德”状。

正德民窑青花瓷胎子坚致但不够细密,白中闪灰,有孔洞缝隙及黑点,釉子光润,白中闪青灰,多数是亮青釉,有的釉中有细密的气泡。青花颜色浅谈闪灰,具晕散,多双勾平涂,纹饰草率、随便,但不乏佳作。

明代崇祯青花瓷器鉴赏


崇祯朝传世品中没见过官窑瓷器,只有民间烧的佛前用器、一般民用瓷器及外销瓷。有一部分供器胎子相当细润,甚至达到清代瓷器胎子细密的程度,施釉稍薄、较白、光润,青花色深蓝,很稳定。还有一种胎子较粗的,胎体厚重,施釉厚,釉子光润泛青。釉中有极细小的黑点,青花颜色暗蓝闪灰并晕散。崇祯青花瓷常见的纹饰有人物故事、达摩、罗汉、高官、仕女、婴戏、龙、凤、狮子、麒麟、牛、马、牡丹、梅鹊、山水、树石、花鸟鱼虫、蕉叶等,粗犷随意。还有一类瓷器,胎子细密坚致,釉面光洁,青花颜色青翠,色阶层次少,一直被认为是清代康雍时期的,因在崇帧二年(1629)沉船中打捞上很多类似的瓷器,使人们的认识发生了转变,和传世品中“大明崇祯年制”款的类似瓷器互为印证,明确了这类瓷是专为外销生产的外销瓷。

崇祯朝的日常民用瓷,青花颜色有灰蓝、深蓝,有晕散的也有稳定的。纹饰一般画得比较潦草,常见纹饰有螭虎、凤鸟、游鱼、山水、树石、花鸟、玉兔、婴戏、达摩、和尚、高土、八仙、荷塘、花卉、松鼠葡萄、松树、垂柳、月影、博古等。

崇帧时期主要器型有盘、碗、罐、花抓、香炉、净水碗、筒瓶等。多酱口,除部分盘、碗外,一般底足较高,足外墙下边无釉,底足内亦无釉。盘、碗有跳刀痕,有的足底留有没旋削净的小台、窑渣、鸡心凸起及火石红斑块。筒瓶、花抓、罐等立器一般为细砂地,有的能看出旋削后留下的弦纹。

崇祯青花瓷器带年款的较少,佛前供器多有长篇铭文,字体比较古拙。崇祯时的斋堂款很多,往往写在碗心上,如“翔凤堂”、“于斯堂”、“博古斋”、“雨香斋”、“松石居”等,碗底常见“富贵佳器”、“雅”、“白玉”、“宜窑”、“片玉”以及银锭、方胜、兔子等图记款。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特征


青花瓷最早产生于唐代, 到元代青花瓷技术日趋成熟, 明代宣德时期青花瓷在烧造技术上达到了高峰,在当时,无论是在瓷绘丰富的表现力还是在彩绘方面, 瓷的烧成不仅白度高、透明度高、烧结度高、吸水率低,而且无毒、耐酸碱、纹饰永不褪色这些实用性方面都脱颖而出, 非常优越,超过了当时其它的一些瓷器品种。所以明代青花瓷雄踞于世界陶瓷的顶峰, 是中国也是世界文明的宝贵文化遗产,青花在中国瓷器史上的显赫地位毋庸置疑。

一、明代民窑青花的时代特征明代民窑青花瓷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随着不同的艺术风格的转变, 总是可以敏锐地显现出它鲜明的时代特征。长达二百多年历史的明代青花瓷,可以将它划分为四个时期。

1.前期:明朝建国初期其中包括洪武、永乐、宣德、正统、景泰、天顺这6个朝代。这段时间的政治比较稳定, 社会经济比较繁荣,这就给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社会环境。洪武青花是承袭元代青花而来, 无论是器型还是装饰风格, 都有明显的元代痕迹, 釉面清白,在底足处理以及青花的用料和色调方面多与元代类同,《纹饰绘画风格更是带有明显的元代遗风。洪武青花发色几乎不见理想者,一般都发灰、发暗甚至漆黑,类似发色不理想在明代前期或是在青花理论上较落后的元代也不多见。明朝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的烧造,进入了一个全盛时代,这一时代被誉为中国青花瓷器制作的“黄金时代”,无论是从器型、胎质、釉面、纹饰、色调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2.发展期:成化、弘治、正德时期成化、弘治、正德年间政治比较稳定,经济开始繁荣,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得到较大的发展。青花瓷有自己的风格, 自成一体。对于成化朝的青花瓷器,后人评价极高。从观赏的角度来看,成化青花与永乐青花、宣德青花相比各有风格。永、宣青花浓艳,带黑色斑点, 古雅幽菁。成化青花色泽淡雅,有水黑画风格。永、宣青花着色都用小笔触, 因而烧成后有浓淡的层次。成化青花主要用双勾线条勾勒图案, 然后在图案内进行渲染, 双勾线用浓笔, 渲染用淡笔, 因而,成品呈色大多浅淡雅致, 开创了青花瓷画龙点睛的新画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弘治时期, 当时的皇帝比较崇尚节俭, 上台伊始即下令停止官方制造。所以弘治朝景德镇瓷的烧造没有成化时期辉煌。尽管如此, 弘治朝也有不少好的作品,但基本保持着成化时期的烧造风格,无多大创意。正德时期,景德镇御器厂的烧造规模比前期有了很大程度的扩大,而且风格转变,造型也较为丰富,往往一器多式。

3.衰退期;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处于明代后期, 政治、经济逐渐走向衰落,景德镇制瓷业生产也开始渐渐衰败,青花瓷的质量明显下降。到三朝后期, 景德镇的民窑青花瓷有了更大规模的发展,其数量远远超过明初洪武至正德时期的官窑青花烧造总数。所以,这一时期,是明青花瓷器烧造的又一重要历史时期。这三朝的景德镇青花民窑瓷虽没有明代早期和中期官瓷产品那样吸引人,但是三朝的瓷器产品十分受人喜爱,许多作品的艺术价值还是比较高。

4.后期:天启、崇祯时期天启、崇祯两朝处于明代末期, 共二十四年, 时间不长,社会动荡, 战争不断, 国力衰竭, 景德镇大部分的瓷窑几乎停产。天启官窑是明代官窑的尾声,,天启一朝, 仅存7年, 明末的农民大起义即爆发于天启末年’, 民窑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至崇帧时民窑面临停产, 故天启民窑传世品极少。天启民窑青花画风豪放简练+ 简笔写意, 十分清爽, 改变了万历时青花装饰繁满的画面, 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并为后代青花开启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其造型和纹饰也显露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民窑青花瓷更具代表性。

二,、民窑青花的艺术特征

1.民窑青花的文化内涵 ·从民间陶瓷艺术品中可以发现中国民众吉祥心理的表达, 这是中国民间特有的文化内涵。 “图必有意, 意必吉祥”, 已经成为民间陶瓷艺术的文化主题。与官窑陶瓷相比, 民窑陶瓷除了.自然、 朴素和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 还有在装饰上,用寓意和谐音来象征吉祥的图案比官窑瓷器多得多。如牡丹象征富贵; 石榴象征多子多福;松鹤象征延年长寿: 鸳鸯象征成双喜庆; 鸟鹊象征喜庆; 鹿象征官禄; 蝙蝠象征幸福;游鱼象征富足有余: 鹌鹑象征平安;戟、罄、瓶象征吉庆平安等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形成与发展, 除了潜在传统意识外, 还有本身发展的内在趋力, 也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民窑青花的实用性、多样性,促成了装饰题材的广泛性和丰富性。因此,青花瓷器是民间艺人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结晶创造出来的产物, 它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 与人民大众的普遍情感紧密相连。

2.民窑青花的表现形式

民窑青花在表现一定物象的同时往往寄托着陶瓷艺人的某种情思。这种物象实际上是艺人们的一种“意象”, 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处理手法。这种抽象的艺术手法可说是民间青花的重要特征。很多民间青花作品都是在具象造型的话语中孕育了许多抽象造型的词汇, 给人们想象和理解。 自然流露出一种节奏的韵律的美感, 很象中国的书法, 也是以笔墨,纺条直接表现心灵的艺术, “以书入画”在中国写意画中是经常追求的。如在民间青花中装饰画面的花鸟, 他们是以爱鸟之情,根据生活中对鸟的观察而抽象的概括出来, 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们的思路以广阔驰骋的巨大空间, 展现出抽象艺术的无穷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说, 民间青花重外形、取大势、舍繁缛、删枝节、避琐碎的过程是一种抽象的创作过程, 是民窑青花写意特点的体现, 也是区别于官窑瓷的重要标志。

3.民窑青花的艺术风格及成就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青花瓷器不论从器型、装饰、工艺制造、材质的研制等等各个方面,在制瓷手工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特别是民窑的普遍生产, 使得青花瓷更具广泛性。 民间青花瓷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淳朴、清新和雅致。精美绝伦的工艺制作, 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以及千姿百态的装饰题材,成为民间青花独特的艺术风格。

民窑青花艺术成就还表现在其笔韵和料韵方面,过去的民间艺人从自己真淳、质朴的心里出发, 用饱蘸料水的笔随意洒脱的运用于陶瓷坯体上。像写意国画的纸墨相发, 产生特有的肌理韵味,萧散放逸,超然远致。其轻重虚实, 曲直刚柔均根据画意大胆勾塌, 在快速随意的用笔中自然展现,线条活泼流畅,真是出神入化,毫无矫揉造作。因为这些民窑青花艺人不可能去刻意雕琢,他们从内容到形式处处反映出民族化、大众化的特色。在用笔方面, 以少胜多, 以简胜繁是民间青花高度提炼的结果。 比如民间青花表现的山水小景, 点上孤帆、宝塔和飞鸟, 画面虽只是寥寥几笔,有粗有细, 有松有紧,所表现的内容和意义却跃然于坯体之上。这种艺术风格呈现给人们的是简炼中见丰富,奔放中有精微,通俗中蕴高雅, 朴拙中显灵巧, 天真中含哲理,真可谓是合情合理耐人寻味, 有较高的艺术晶位。这种千锤百炼的民间艺术在平凡中表现出了生动奇妙的艺术意境和“野逸”的生活情趣。

总而言之,我们通过对明代民窑青花瓷的特征和发展,了解到青花瓷的发展与明代的盛衰紧密相连, 青花瓷这一艺术形式从发展,繁荣,鼎盛到衰落的过程也是陶瓷业兴衰的缩影。它无论是工艺特征还是表现形式以及发展, 都鲜明的烙下了不同朝代的印迹和不同程度的变化。

明代青花瓷器的蓝青釉色


青花瓷器的釉色分进口的苏麻离青和国产的回青两种。元代青花瓷器是最出名就是因为用了波斯进口的苏麻离青,苏麻离青晕散现象更是新颖别致,俨然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中焦墨技法的奇特效果,发色明艳,呈色稳定,美观精致。

明代青花瓷器的釉色继承了元青花的特点,都是采用进口的苏麻离青。苏麻离青属低锰高铁类钴料,青花呈色浓重青翠,色性安定,因为苏麻离青含铁高而含锰量低,在适当的火候烧造下呈现出蓝宝石般的鲜艳色泽,还会出现银黑色四氧化三铁结晶斑,即“铁锈斑痕”,俗称“锡光”。 苏麻离青,又称苏泥麻青、苏勃泥青、苏泥勃青等。简称“苏料”。有学者研究认为这一名称的由来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也有另一种说法是,苏泥麻青应为苏麻离青,是英文smalt的译音,意为蓝玻璃。

晕散是苏麻离青的一个基本特征,不论是哪一时期的苏麻离青,无论其呈色如何,或多或少总是带有晕散,没有晕散的苏麻离青是不存在的。永乐、宣德时期的苏麻离青晕散情况尤为明显。永乐、宣德时期苏麻离青的呈色具有靛蓝、晕散、结晶斑等特征。呈色靛蓝,绚丽浓艳,清晰而通透,线条的纹理中或青料凝聚处有乌黑而浓重的结晶斑,结晶斑呈浓黑的松烟墨色,浓重处或浓聚处下凹且深入胎骨,迎光侧视或以手抚摸可感觉有凹凸不平状。另一种发色蓝中泛紫,甚至呈明显的紫罗兰色,发色浅淡,浅淡处呈星状点滴晕散;浓聚处结晶斑连点成片,呈黑青色,浓淡反差极其明显,晕散十分严重。晕散与结晶斑,是青料粗粝所致,如以强光照射可明显看出,结晶斑实际上就是青料中斑斑块块呈颗料状的锈斑,原因极有可能是因铁质高所致。青料粗粝,也极有可能是造成晕散和结晶斑的原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