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五彩瓷器鉴别 > 导航 >

成窑五彩就是成化斗彩

成窑五彩就是成化斗彩

五彩瓷器鉴别 古代五彩瓷器 宣德五彩瓷器鉴别

2020-05-18

五彩瓷器鉴别。

成窑五彩是清代人的叫法,现在正确的叫法就是成化斗彩瓷器。与斗彩齐名的是“天字罐”。斗彩始于明宣德,但罕见实物。成化时期的斗彩最受推崇,明清文献中也称之为“成窑彩”或 “青花间装五色”。

斗彩工艺是用青花在瓷器胎体上绘画,构成整个图案的主色,釉上色彩按青花勾勒的范围填入,或用青花画好的一部分,釉上再着色拼成全图,两次烧成,是以青花为主色调的。青花五彩瓷则与斗彩不同,青花只是构成整个图案的一种颜色而已,这个区分有模糊地带。

明成化 斗彩葡萄纹杯一对,1962年7月在北京海淀区索家坟出土的。提到索家坟,就要说说大家都还熟悉的索尼了,他是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开国功臣、一等公爵。顺治帝驾崩,遗诏让索尼与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辅政。康熙四年(1665),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长子噶布喇之女)成为康熙帝的首任皇后,就是孝诚仁皇后。康熙六年,索尼去世,其三子索额图继承大学士、辅政大臣之位。康熙十四年(1675),索额图之女只七岁病死,索额图爱女心切,修建了富丽堂皇的墓室,把在当时就十分稀罕的瓷器、玉器深埋下去,到1962年被发现,历经了287年。成化斗彩葡萄纹杯只是其中的两件,墓中还出土了明嘉靖时期的“斗彩折枝花卉纹三足炉”和其它五彩瓷器等。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成化五彩小盖盅(明)


《红楼梦》第41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中,有个细节:妙玉给贾母吃茶用的杯子是“成化五彩小盖盅”,贾母吃了半盏,剩下的给了刘姥姥,刘姥姥接过一口吃净,只因刘姥姥用了这杯子,妙玉就不要了。而宝玉却吃过茶,要过了这杯子。

妙玉不要的五彩小盖盅却很受宝玉的喜爱,不顾自己是大观园小主子的身份,张口赔笑地去要,这“成化杯”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呢?此物确实不寻常。“成化五彩”是明末清初的叫法,从18世纪开始,统称“成化斗彩”。成化斗彩在当时就很受世人青睐,明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中记载:“顷来京师,则成窑酒杯,每对博银百金,予为吐舌不能下。”清人程哲的《蓉槎蠡》中也有记叙说:“神宗时尚食,御前成杯一双已值钱十万。”明清两代人将成化斗彩视为拱璧。至近代,成化器物更不能以价值论,1999年4月,香港拍卖成化斗彩鸡缸杯一件,以2800万港元成交。

成化斗彩创新了瓷器彩饰工艺,它以釉下青花与釉上彩色相结合,青花在釉下勾绘轮廓,再在釉上填以五彩,经高低温两次烧成,釉上釉下鲜活透亮,争奇斗艳,看上去让人耳目一新,既清新明快,又高贵典雅,给人以愉悦的美感。

成化斗彩无大器,多为俊雅秀美的掌中把玩之物,器物比例匀称适度,形体线条柔美,像个标致而又小巧玲珑的美人,有一种所谓的“女性美”。其中高足杯、鸡缸杯、葡萄杯、天字罐最负盛名。史料记载,成化皇帝热衷艺术,精于绘画,他的绘画作品至今仍有6件传世之宝,成化斗彩器物上的山间野趣、春华秋实和田园景致的高雅画意,也反映了成化皇帝的性情与审美情趣。宝玉的慧眼识宝,正说明小说家曹雪芹也是“精于此道”。

成化斗彩姹紫


成化瓷器是中国瓷器史上的瑰宝,已经达到中国瓷器制造的极致,故古玩界评价瓷器时常说“明看成化清看雍正”。在这一历史时期,成化御窑瓷器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姹紫嫣红。成化御窑瓷器的不仅仿宋代瓷器,其制作工艺,效果达到极高的水平,而且青花瓷器,单色釉瓷器也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特别是御窑厂创造性的成功的烧制出大名鼎鼎的斗彩瓷器(明,清时期称之为成窑青花间装五彩或成窑五彩)。

成化斗彩瓷器特点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协调融合,争奇斗艳,优美绝伦,确是中国陶瓷史上的瑰宝。

然而,与成化瓷器如雷灌耳的名气相比,有关成化瓷器的历史记录却有如鳞毛风角,屈指可数。

成化间,遣中官之浮梁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费不赀。(《明史.食货六.烧造。成化元年即位诏书“江西饶州府,浙江处州府见差内官在彼烧造磁器,诏书到日,除已烧完者照数起解,未完者悉皆停止,差委官员即便回京,违者罪之。.....光禄寺器皿及喂养牲口桶....等件,自天顺五年以前拖欠未完者悉与免。”(《明宪宗实录》卷一,页9)。成化四年(1468):成化四年奏准,光禄寺瓷器仍依四分例减造。(《大明会典卷一百九十四工部陶器》)。成化十六年三月:“以岁欠,减光禄寺供用物。”(《明史.宪宗本纪》)。成化十八年(1482):闰八月壬申条记武臣后卫仓副使应时用建言六事谓:“饶州烧造御器,必命内臣监督,自后宜止降式,委诸有司,以免供给之费。”(《明实录.宪宗实录》)。即成化十八年闰八月:“仓副使应时用请罢饶州烧造御器。”(《明史.宪宗本纪》)。成化二十年(1484):正月“诏减贡献。”(《明史.宪宗本纪》。

成化二十三年(1487):八月崩(四十一岁),九月壬寅其子孝宗即位,发出停止“一切不急之务”诏书,命令“江西烧造瓷器内官回京”。

明代成化年(1463-1487)距今有近六百年的时间,传世成化瓷器只有区区不足千件。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最多,共五百九拾四件,其次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成化青花瓷器有八十余件。其余为世界各大博物馆及私人藏家收藏。成化皇帝朱见深在位共计二十三年,保守估计,期间御窑厂生产御窑瓷器应超过五十万件。与这一庞大数目相比,要靠这千余件传世成化瓷器来全面分析,总结出成化御窑瓷器真的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也难免在研究,总结成窑瓷器的过程中出现偏差,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

笔者个人认为就研究成化瓷器的水平而言,有两个人可以说达到大师级水平。一个是清代雍正,乾隆时期御窑厂督陶官唐英.唐英(1682-1756年),清代陶瓷艺术家,能文善画,兼书法篆刻且又精通制瓷。沈阳隶属汉军正白旗,1728年奉命兼任景德镇督陶官,在职将近30年,先后为雍正和乾隆两朝皇帝烧制瓷器,在此之前,唐英并不懂陶瓷烧造,但由于他潜心钻研陶务,并且身体力行,从而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制瓷经验,由他主持烧制的瓷器无不精美,深受两朝皇帝的赏识,因此,乾隆年间的官窑也被人们称为“唐窑”。在唐英的督办下,乾隆斗彩瓷器,器型变化多端、装饰富贵华丽、色彩绚丽缤纷;纹饰图案多以缠枝莲花、双鱼、灵芝等吉祥物组成,主要器型有碗、盘、瓶等等。之所以说唐英是研究成化瓷器的大家,成化传世器在紫禁城内的存世数量远较现代多出许多.唐英作为皇家特派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有机会接触,研究和仿制这些传世成化瓷器精品.这些活动在唐英的记事录中有记载.

另一位必然提到的成化瓷器研究大师就是文物界大名鼎鼎的孙赢洲先生.1906年来到北京,在隆福寺三合公硬木家具店做学徒。1923年他在北京开办“孰华斋”古玩店。解放后到1956年公私合营前,孙瀛洲在孰华斋经营古玩生意达36年,所以存货非常的多,除瓷器、青铜器,还有不少的犀角杯等文物。孙瀛洲先生将自己惨淡经营、多年收藏积累的3000余件文物慷慨捐献给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充实了院内的文物收藏。其中仅陶瓷一项就有2000件之多,明成化斗彩三秋杯等25件瓷器被定为一级文物。他捐赠的瓷器不仅数量,品种多质量也都很精,受到中央人民政府的奖励,被聘为故宫博物院的顾问,后担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孙先生一生致力于古董瓷器研究,特别是对宋、元、明和清代瓷器的研究有着极高的造诣,被誉为宣德大王.孙先生进入故宫博物院任研究员,专门从事瓷器研究.孙先生后期对成化瓷器研究也达到极高的水平,后辈研究者望尘麽及.孙先生通过对北京故宫收藏的成化瓷器研究,总结出许多快炙人口的有关成化瓷器特点,鉴别方法的口诀,对后世学者及文博研究人员研究,鉴别成化瓷器的胎,釉青花,彩料和款识有着极大的帮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孙赢洲首次提出了成化斗彩差紫这一新的概念.孙瀛洲先生对‘姹(差)紫’有这样的描述:‘它是烧造时差异的色疵,所以称为差紫,可以肯定地说,凡带差紫色的成彩绝为真品。’著名瓷器研究大师耿宝昌先生则对其论述是:‘至于独具特色的姹紫,色如赤铁,表面干涩无光(过去有人对此色不甚了解,每清洗便误认为是污垢面刮削,损及彩釉)。作为识别成化斗彩的特殊依据,常凭此色便可定论,所有后仿者均望尘莫及。’最典型的例子是孙先生捐赠给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对大明成化斗彩三秋杯。见图1和图2。

高4.3cm,口径6.8cm,足径2.6cm。杯撇口,深腹,瘦底,圈足。釉色青中泛灰。杯外壁绘两组斗彩山石花草,间以飞舞的蝴蝶。蝶翅或覆黄彩,或覆紫彩,花枝及一小蝶的尾上点以红彩,蝶翅所施紫彩即所谓“姹紫”或“差紫”,其特点是色浓而无光,为成化斗彩所特有,是后世仿品所不能及之处。由于描绘的是秋天乡居野景,历时三月的秋季又有“三秋”之称,故此种杯被赋予“三秋杯”之雅称。杯外底青花双方栏内署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

成化斗彩杯造型有数种,此为其中之一。瓷杯造型轻灵秀巧,胎体薄如蝉翼,从内壁可清晰映见外壁花纹。画面布局疏密有致,施彩清新典雅,体现出画工高超的画技和艺术修养。

差紫一色从此名声鹤起,此色为成化斗彩所独有的颜色,其他朝代没有此色彩或仿制不成功。换句话说如斗彩瓷器含有差紫色,则此器必为成化瓷器。差紫是鉴别成化斗彩瓷器的充分条件但并非必要条件。毕竟含有差紫色的成化瓷器毕竟是少数。差紫名气实在太大了,几乎所有介绍成化斗彩瓷器的文章,书籍必谈差紫.令人不解的是,没有一个人出来明确指证除成化斗彩三秋杯之外,还有哪一件成化斗彩瓷器上还有差紫这一独特颜色。成化瓷器差紫之谜激发了本人探寻,揭开这一谜团的浓厚兴趣。

本人认为,正象孙赢洲先生所提到的成化斗彩瓷器的差紫实际上就是烧造时产生的差异的色疵,通俗地讲它就是因颜料溶液中溶质比例误差,烧制过程中该杯在窑中位于炉温较高等各种因素综合而生产出的一只残次品,绝非烧造者当时想得到的颜色。但由于其产生的独特艺术效果极具魅力而幸存下来。那么差紫的原色究竟是什么呢?答案是差紫的原色应该就是成化斗彩中的一种颜色--锗红.

北京故宫博物院成化斗彩三秋杯有两只,首先我们近距离观察这两只杯上蝴碟的不同,见图3和图4.

孙赢洲先生无私捐赠给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两只成化三秋杯图案一致,唯一的差别正是含有差紫的蝴蝶颜色有很大不同.一只杯的那只蝴蝶颜色正如耿宝昌先生所描述的色如赤铁,表面干涩无光,既所谓差紫.另一只杯的那只蝴碟颜色红中微微泛紫有浓淡色阶.

多年来,人们一直以为成化斗彩三秋杯存世的只有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的这一对.甚至连瓷器鉴定大师耿宝昌也认可这一观点。事实上,台北故宫博物院也保存有一只斗彩三秋杯,只是名称不同,它被称之为成化点彩花碟杯.见图5.其图案,尺寸几乎和北京故宫博物院成化斗彩三秋杯一样.

2.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成化斗彩十字杵洗.高4.2公分口徑12.5公分底徑9.2公分、斂口,弧壁、平底、圈足內凹。器內底心青花繪十字杵,內填紅彩、綠彩。外壁釉色牙白,平素無紋。器底青花書長方雙框「大明成化年製」楷書六字款。见图8

3.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成化點彩花卉青花梵文小洗.高3.2公分口徑7.4公分底徑4.5公分、歛口,弧壁、平底、平足內凹。器內壁無紋,底心中央青花繪十字杵,周圍一圈蓮瓣紋,其內各填一梵字,共九字。器外口沿青線二道,腹以青花勾勒花卉四朵,其中花心加點紅彩蕊就是锗红彩即所谓的差紫,花梗莖彩以淡紫色,襯以綠葉。器底青線一道。器底青花書雙方框「大明成化年製」楷體六字款。见图9

4.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成化斗彩缠枝莲天字罐罐盖顶部中心区的锗红彩.见图10.

由于一般瓷器爱好者可接触到的成化器馆藏资料有限,应该还有许多有关差紫的例子没有被列出,但我们仍可以由上述论证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所谓成化斗彩差紫并非成化斗彩彩料中的一个独立色料,而是其中一种红彩--锗红料。因颜料中配料比例,颜料颗粒度大小,低温烧制颜色釉时炉温控制差异(极可能温度较高),产生的颜色突变而产生的一种特殊颜色效果,其并不具有普遍性,且此色仅存在于成化斗彩瓷器中。孙赢洲先生所处的时期正是两岸严重敌对状态时期。众所周知,故宫博物院原有馆藏成化瓷器绝大部分随国民党撤离大陆而运往台湾。两岸那时并无政治,经济及文化交流,且那时资讯远不如现在这样发达。因此,当时孙先生认为成化斗彩三秋杯传世的此一对,绝无仅有,台北故宫博物院三秋杯的出现为我们揭开成化斗彩差紫之谜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成化斗彩葡萄杯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艺术品投资》节目。斗彩是明代成化年时首创的一种彩瓷工艺。相传成化皇帝朱见深为了向自己宠爱的万贵妃表达自己的体恤恩爱之意,特命景德镇的工匠们烧制各种小巧玲珑的斗彩杯,供她赏玩。这就有了传世至今的稀世珍宝成化斗彩鸡缸杯和三秋杯。在首都博物馆的瓷器展厅里也陈列着一对成化斗彩杯,今天的传世档案将为你讲述它们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这对小杯子与成化斗彩鸡缸杯和三秋杯的图案有所不同,因为其绘有葡萄图案,而被称为成化斗彩葡萄杯。在首都博物馆的瓷器展厅里,它们的位置并不显著,但是一联想到1999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拍出了2917万港币的高价那件成化斗彩鸡缸杯,还有故宫博物院珍藏的那世上唯一一对成化斗彩三秋杯,我们就自然能够感觉到眼前的这对小杯子的价值了。

1962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南院科技园区的施工现场已经接近扫尾,在进行配店房地基挖掘的时候,一些大型的方砖频频碰撞挖掘工具,施工人员意识到,这里是一座墓地。这对价值连城的斗彩葡萄杯就出自这座墓葬,那么这座墓葬的主人是谁,她生前身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背景呢,她为什么能和这么珍贵的瓷器相伴长眠呢?

今天的北京市北二环外的海淀小西天地区,在元大都时期是被圈在城郭以内的,虽然空旷荒凉,但毕竟还算“城里”。明军攻克元大都之后,为了便于防守,把北城墙向南缩进了2.5公里,退到了现在护城河的位置。于是,北太平庄地区就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城外,现在北京师范大学东门的公共汽车站名叫做铁狮子坟,据此也可以知道,这一带原来是坟地,有普通人家的私墓,也有埋葬贫民的义地,也有王公贵族的圆寝。档案记载,1954年,北师大征用建筑用地114.93亩,起出有主坟174座,无主坟284座。老北京有许多带“坟”字的地名,如公主坟、八王坟等。北师大南门往西一带过去叫索家坟,就是清初康熙四大辅臣之首索尼家的坟地。索尼,出身在满洲正黄旗,是大清王朝的开国功臣,是四朝元老。早在努尔哈赤时,索尼就因为通晓满、蒙、汉三种文字,被安置在文馆内任职。皇太极死的时候,特地把年幼的顺治帝托付给他。顺治帝死的时候又留下遗诏,特命索尼、苏克沙哈、遏必隆、鳌拜四位大臣辅政,索尼因为资格最老,声望最高,成为四位辅政大臣的领班人物。在康熙朝,索家的权势达到顶峰。康熙六年,也就是公元1667年,索尼病死,他的墓地就在这一带,难道这就是索尼的坟墓?按照当时索家的实力和势力,也只有他家才能拥有这样贵重的成化斗彩瓷器。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对小杯子,可以发现,其中的一只里面还有使用过的痕迹。要知道,成化斗彩瓷器在明代皇帝当朝就很贵重的,有文献记载,说“神宗御前有成杯一双,值钱十万”,对于普通的拥有者,他们肯定只是把玩欣赏,而断然不敢真的用来饮酒使用。那么这只杯子上的使用痕迹是谁留下的呢?是成化皇帝和万贵妃,还是索尼呢?仿佛也只有他们这样的王孙贵胄才可能使用如此贵重的器皿。

施工停了下来,北京市的考古专家进驻了施工现场,开始对这片墓地进行系统的挖掘。这是一个墓葬群,共有5座墓葬,其中型制最大的就是这个1号墓。墓葬整体为南北向,墓室平面为正方形,券顶,边长1。8米左右,高近3米。这样的型制和规模根本就不像一个王公贵族的圆寝。那么,这会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坟墓?但是,让人不解的是,普通人家怎么能把一对成化斗彩的瓷器当作随葬品呢?

墓葬打开之后,发现里面已经被地下水淹没了,把水抽干后,发现里面已经是空空如野。这座墓的形制虽然不是很大,但是从发券和墓壁上的雕花可以看出,这并不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墓地。在发掘过程中,考古专家也发现了几个盗洞,但他们不相信,盗墓者会一件东西都不留下。然而,眼前整个打开的墓室里没有发现一件有价值的东西。

考古专家苏元钧: 我不相信,就循着墓地用手轻轻地扣击,发现有一面墓壁发出的响声很空,

苏元钧揭开墓壁上的方砖,一个小小的壁龛里堆满了宝贝。随后,他又在另外两面的墓壁上发现了两个隐密的壁龛,大量的随葬物品让所有的在场人员惊呆了。出土的随葬品种类多,数量大,制作精美,且多为珍稀之物,除了这对葡萄杯以外,还有嘉靖斗彩八卦纹炉,万历五彩花鸟纹洗,明永乐年制甜白釉暗花龙纹壶,青花高足碗等,渐渐堪称极品。这些随葬瓷器,几乎包括了明清朝两代官窑的代表之作。出土的玉器也包括了宋元明清几个朝代的作品。大家惊讶之余,都在猜测,这会是谁家的墓地呢?

考古专家苏元钧:发现了很多瓷器和玉器,看来这个墓的主人身份很高贵,而且坟墓的设计者在防盗方面也做了充分的准备,这个人是很鬼的。

随着挖掘的深入,墓葬底部的污泥清理出以后,这座墓的墓志铭出土了,专家发现,这座墓的主人竟然是一个七岁的小女孩。 一个小女孩,究竟有什么样的身世才能有这样高规格的随葬品,她的家庭背景肯定不一般。

墓志铭中记载,小女孩是清康熙首辅大臣一等公索尼的孙女,也就是户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索额图的女儿。这个小女孩在七岁那年突遭疾患,不治而死。按照当时的风俗,没有成年或者没有出嫁的女孩是不能埋进祖坟的。那么,这块墓地也就绝不可能是索尼的墓地了。根据后来的考古发掘证实,索尼的墓地就在今天的北太平庄街道索家坟红联北村西直门电话局附近,距小女孩的坟不远。出西直门往北通往学院路的大路上,今天这里已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谁知当年却是松柏森森,荒草离离。

一个夭折了的小女孩在封建王朝的背景下能有如此厚重的丧葬规格,确实令人瞠目。她既然有这么多贵重的随葬物品,看来拥有和使用过那只斗彩葡萄杯也在情理之中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索家在清初政治中的地位。尽管索家在朝廷中威风八面,但是在康熙十三年,索家的经历是悲惨的。这一年,索尼的两个孙女突然死去:时年21岁的皇后赫舍里氏在生第二个皇子的时候,因为难产死去,皇子存活了下来,这就是后来康熙两立两废的太子允人。同一年,索尼的另一个孙女,也就是索额图的长女,年仅七岁的小女孩不幸夭折,这个小女孩就是北师大南院的这座墓的主人赫舍里氏。

这个7岁小女孩能够有这样高规格的丧葬待遇,固然和索家的势力有关,但是从康熙皇帝对小女孩的堂姐,也就是孝诚皇后的情感上,我们仿佛可以感觉到,索家在清廷不俗的影响。椐记载,康熙四年,孝庄皇太后把索尼的孙女,也就是索额图的二哥各布喇的女儿赫舍里氏选定为康熙的皇后,并举行了大婚典礼。虽然是政治婚姻,但是康熙和这位皇后十年的婚姻生活还是很好的。

据记载,孝诚皇后的死让康熙十分悲痛,为此,康熙停朝5日,在皇后死后的三七内,也就是二十一天的时间里,康熙几乎每天都到灵前进行哀悼。在孝诚皇后入葬前,灵柩停放在京师北郊的巩华城,也就是今天的沙河,康熙在三年之内,共前往巩华城80次,平均每个月都有一两次,悼念与他共同生活了10年的皇后。看来二人的感情还是很深的。

这座墓葬的主人,7岁的小女孩就是孝诚皇后的堂妹,其身份和地位当然也十分显赫,所以她拥有和使用这对小酒杯,也就不那么意外了。尽管如此,小女孩也仅仅是使用了一只酒杯,另一只保存得还跟当年成化皇帝制造时一样。只不过,成化皇帝和万贵妃是否把玩过,已不可考。

正是因为康熙皇帝和索家的这种情感纠葛,使得索家在朝廷中的势力迅速扩张。当年,在海淀西山脚下,曾流传着:“要做官,找索三”的民谚,索三就是索额图,索尼的第三子。孝诚皇后身后留下的皇子成为了皇太子。皇太子从小就由外祖父索家照看,索额图以太子外祖父的身份与之形成了一种极为密切的关系。随着太子年龄渐长,康熙每次外出巡视或出征,朝中大事均由太子处理,索额图既是当朝大学士又是太子的外祖父,自然也就参与其中了,并逐渐形成了太子党,开始左右朝政。康熙四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703年五月, 内大臣索额图挑唆皇太子,被宣布为“天下第一罪人”,拘禁于宗人府。中国第一档案馆研究员李国荣:索额图成为依附和拥戴皇太子党羽的首领人物,也就成了康熙眼中的第一罪人,最终,随着康熙皇帝清算太子党,索额图被囚禁并死在了狱中,他的儿子先后被处死。

索额图死后,一说葬在了西直门外的索家坟。另一种说法是索额图以附逆谋反之名逮捕下狱的,以其忤逆的身份是不能埋入祖坟的,只好另择坟地,最后选在了海淀西北旺镇的唐家岭村。无论如何,索额图作为一个囚死狱中的犯人,是不可能像往日逝去的先辈那样风光地入土,或许只是一领草席裹尸抛于荒郊野外——这些,今天已无法考证。

索额图和自己的女儿比起来,结局要悲惨得多。从他7岁女儿墓葬出土的这对斗彩葡萄杯上,还能依稀显示出索家当年的华丽富贵。

成化斗彩美名扬


斗彩,亦称“逗彩”,是先在釉下用青花勾勒出纹饰的全部或大部分轮廓线,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中烧成,再在釉上的青花轮廓线内填绘彩料,最后在低温中两次烧造而成。“斗彩”一词为清代《南窑笔记》中首先使用,不见于明代的记载,明代文献中所谓的“青花间装五彩”可能即指斗彩。

斗彩为彩瓷之冠

斗彩瓷器出现在明代成化年间,相传与成化皇帝的宠妃万贵妃有关。万贵妃,本名万贞儿,原为慈寿皇太后身边的侍女,后来得到成化皇帝的宠幸。万贵妃喜欢奇珍异宝,所以景德镇官窑专门为万贵妃创烧出斗彩瓷器。它将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相结合,不仅保持了青花幽靓典雅的特色,而且增加了五彩浓重华丽的色调,彼此衬托,争奇斗艳,绚丽多彩,赢得了“彩瓷之冠”的赞誉。每一件成化斗彩瓷器都离不开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青花用于勾勒和渲染纹饰,构成画面的主要轮廓;五彩则增加画面的色彩,烘托与点缀图案,讲究浓淡搭配,追求清雅富丽的艺术效果。青花使用国产的“平等青”,发色淡雅柔和。五彩的色泽多样,鲜艳秀丽,柔润优雅。比如鲜红,色艳如血,厚薄不匀;油红,色重艳而有光;鹅黄,色娇嫩,透明而闪微绿;杏黄,色闪微红;松绿,色浓艳而闪青;孔雀蓝,色沉;葡萄紫,色如熟葡萄而透明;姹紫,浓艳却无光。

成化斗彩瓷器的绘画细腻又不失雅致,疏朗之中偶得浓艳,精巧而不失大气,千姿百态又隽咏秀美。绘画时往往依据画面来设色,使得图案与色彩的搭配浑然一体,恬淡沉静。由于以平涂勾勒填绘技法来描绘图案,所以画面缺乏层次感,比如人物的衣服都是一色单衣,山石无凹凸感,树枝不皱皮;叶子只有阳面,没有阴阳向背之分;花朵只绘正面,无侧面和背面之别。图案丰富,题材多样,常见的纹饰有梵文、团花纹、菊花纹、折枝花卉等。

收藏市场难见踪影

成化斗彩瓷器使用“麻仓土”烧成,胎体呈牙黄色。釉面滋润肥腴,温润洁白,如脂似玉,抚之有玉质感。造型精巧规整,玲珑娟秀,富于变化,以小件器物为主,除常见的盘、碗、碟、杯、洗以外,还有瓶、盖罐、盖盒等,尤以天字罐、鸡缸杯、高士杯、婴戏杯、葡萄杯等久负盛名。施彩方式以填彩为主,还有加彩、点彩、覆彩、染彩等多种技法。款识为“大明成化年制”青花六字楷书款,书写时多用藏锋笔法,笔触遒劲,柔中带刚,字体沉稳,以拙取胜。传世的成化斗彩瓷器数量极为稀少,到万历时已经是价值连城,故《明神宗实录》中有“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斗彩鸡缸杯一双,价钱十万”的记载。目前仅见40多个品种,大约有250多件,而且绝大部分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收藏市场上的成化斗彩瓷器历来几乎廖若晨星,得之不易,近年来更是难见踪影。1999年香港苏富比春拍的一件成化斗彩鸡缸杯以2917万港币成交,2001年伦敦苏富比秋拍的一件成化斗彩海水飞象纹天字罐以75.15万英镑成交,2003年香港苏富比秋拍的一件成化斗彩花卉纹高足杯以991.84万港币成交

五彩茶壶


收藏故事:刘先生喜欢喝茶,因此也酷爱茶具。这个清代茶壶是刘先生多年前收藏,壶体总体造型古朴,精巧雅致甚为喜爱。

宜宾市收藏家协会常务副会长贾少奎点评:茶具按其狭义的范围是指茶杯、茶壶、茶碗、茶盏、茶碟、茶盘等饮茶用具。我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除实用价值外,也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因而驰名中外,为历代茶爱好者青睐。由于制作材料和产地不同而分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几大类。

清代的陶瓷茶具,种类繁多,其造型、釉彩、纹样、型制及装饰风格等都各有特点。在釉彩方面,清代的瓷工瓷匠们精心探索,突破明代时期釉中以红、蓝、黄、绿、绛、紫等几种含量饱和的原色为主的范围,创造了各种带中性的间色釉,并达几十种之多,使得瓷绘艺术更能发挥出其独特的装饰特点。作为彩绘器发展的基础,清代的白釉器质量很高,清代可以纯熟地烧造出牙白、鱼肚白、虾肉白等浓淡不一的器皿,这就为彩釉器的飞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红釉从明代的鲜红、郎窑红发展到朱红、柿红、枣红、橘红、胭脂水、美人醉、海棠红等新品种,青釉则从仿唐宋名品中的秘色天青、冬青、豆青等,到新创出了豆绿、果绿、孔雀绿、子母绿、粉绿、西湖水、蟹甲等多种品种;黄釉一类又新创了淡黄、鳝鱼黄及低温吹黄等色;此外在蓝釉、紫釉等方面也很有成就。

清代的茶壶,通常多以陶或瓷制作,以康熙、乾隆时期最为繁荣。茶桶茶壶制作千姿百态,款式多样。清宫茶具以康熙、乾隆时期最为繁荣,并以景德镇瓷器和宜兴紫砂器最为出色。茶具以壶器形繁多,有扁平形、高桩端把式、提梁式、竹节式、石榴式、佛手式、桃形倒流式、人形、鸟形及做成福、禄、寿、喜字形的;另外还有菊瓣式、瓜式、梨式、莲子、方体和直流式等茶壶。

清朝品茶所用之器具,无论在纹饰、釉色,还是造型方面,都比前代有所发展。如青花、粉彩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画面构图疏朗,描绘细腻。刘先生这把清中期的五彩茶壶市场估价在3000元左右。

鉴藏:五彩斗绚在明清


明 五彩鱼藻纹盖罐

五彩瓷的五彩,是黄、青、白、红和黑色,也是多彩的意思。这五种颜色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五彩瓷在明清两代得到发明和发展。

五彩斗绚在明清

明万历 官窑青花五彩瑞兽纹鼓式促织盖罐

明万历 五彩“穿花赶珠云龙”图蒜头瓶

明万历 五彩“舞蹈人物”图鼓式盖罐

经历了漫长的时光,釉质晶莹剔透、色彩丰富自然的五彩瓷器诞生了,从原始瓷器到青瓷,从青瓷到白瓷,从白瓷到彩瓷,中国古代瓷器的产生和发展,走了近2000年的历程。

从青瓷到白瓷的转变,是在唐宋时期完成的;而由白瓷到彩瓷的转变,则是明清时期实现的。明清时期彩瓷的发展和盛行,使中国古代陶瓷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

所谓天时、地利、人和,正是促成五彩瓷器的必然结果。

“天时”是指明代全国几大著名的瓷窑,均出现衰落的趋势,尽管还有不少地区在生产各类陶瓷,但无论从产品的质量还是数量以及产品的多样性方面,均无法和景德镇烧造的青花瓷、釉里红瓷及釉上彩绘瓷媲美。浙江龙泉窑仍继续烧造青瓷,磁州窑的白地黑花器虽然仍为人们所钟爱,但在陶瓷的胎釉和制作工艺方面却无法和景德镇的瓷器相抗衡。至明代中期,景德镇的瓷器几乎占据了当时全国的大多数市场。大量的需求,极大地刺激了景德镇陶瓷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的扩大。景德镇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繁荣的瓷器生产中心。明万历时王世懋在《二酉委谭》中记录了景德镇当时的繁荣景象,“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炸天,夜令人不能寝。戏呼之曰四时雷电镇”。

景德镇具有极其优越的自然条件,这是形成瓷业中心的重要因素。景德镇四面环山,从祁门的大洪山向西贯穿江西的昌江流经景德镇。景德镇位于昌江中下游,距上游祁门140公里,距下游的波阳(曾名鄱阳)90公里。在景德镇附近有东河、南河与西河三条支流。东河源于浮梁东乡的东源山,全长60公里,流经出产瓷原料和燃料的瑶里、界首、高砂、王港、鹅湖等地,于浮梁旧城注入昌江。南河发源于婺源西南山中,全长45公里,流经盛产瓷土原料和燃料的浮梁南乡之程村、东流、湘河、湖田等地。西河发源于安徽至德县,全长约50公里,经浮梁北乡的祁门、港口、大洲、三龙等瓷料和燃料产地。昌江各支流流经的地方,多为陶瓷原料和燃料产地,在历史上对景德镇的瓷业发展至关重要,是景德镇制瓷原料、燃料供给和陶瓷产品对外运输的重要通道。这可以说是“地利”。

所谓“人和”,是指由于明代全国许多名窑逐渐衰落和北方的战乱以及各种原因,各地身怀技艺的制瓷工匠汇集景德镇;外来人才和当地工匠的融合,迅速地推动了景德镇制瓷技艺的新发展,形成了“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局面。如此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构筑了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基础。 

明代洪武年间,朝廷在景德镇设置了御窑厂。御窑厂平时有饶州府的官吏管理,每逢大量烧造时,朝廷便派宦官至景德镇督陶。御窑厂烧造的陶瓷数量很大,不惜人力、物力,追求“至精至美之瓷”。

《明史》记载:“烧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费不赀。”御窑厂所用的工匠技艺熟练而高超,并且“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样制,计算人工物料”。因此,御窑厂的制作均非常精致,不惜耗时费力,精美的五彩瓷由此产生便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明代五彩瓷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大阶段:洪武、永乐为初创期,宣德至正德为发展期,嘉靖、万历为成熟期。

明早期釉上五彩瓷器传世品不多见,因为当时景德镇延续元代制瓷主流产品青花、釉里红的生产。然而从所见到的为数不多的洪武釉上红彩可以判定,洪武时期的红彩瓷器已为“五彩”瓷的蓬勃发展造声蓄势,可以说洪武釉上红彩已拉开了明代五彩瓷辉煌的序幕。

洪武时期的五彩瓷器很少见,主要原因是洪武朝御窑厂设置较晚,当时所造瓷器应为民窑所烧。1964年在南京明故宫遗址所发现的洪武时期釉上红彩龙纹残片,“盘壁表里各画五爪红龙两条及云彩两朵”。其构图动感十分强烈,笔意潇洒劲利,龙纹图案空间安排疏密得当,云朵画法也生动活泼,充满意味;胎壁匀称,轻且薄,对光透映,里外龙纹叠合为一,表现了明初高超精致的制作水准。器物虽小,但图案纹样布局合理,是明初釉上彩制作成就的展现。特别要指出的是,用红彩描绘精细的龙纹、云纹等图案,只是明初才出现于景德镇。

另外,明洪武五彩束莲纹玉壶春瓶,也具有鲜明的承上启下的印迹。它在造型上缺少明代中期的隽永秀美而显得比较粗犷,在尺度、比例上一些细节处不够严谨,装饰上还留有元代的多层装饰的遗韵,莲纹画得粗放活泼,但从整体看已和元代造型有很大的区别。

关于永乐时的釉上彩瓷,过去未曾发现过釉上五彩,只有釉上红彩,如御窑厂遗址出土的明永乐红彩龙凤纹墩式碗、红彩云龙直口碗。1986年,冯先铭先生曾在景德镇见到一些新发现的永乐彩瓷,这批瓷中有白地釉上红彩、青花红彩、白地孔雀绿彩、白地刻填酱彩、白地刻填酱彩加绿彩、黄地绿彩等。冯先生认为,这些彩瓷品种的发现,说明了明后期的多数彩瓷在永乐时期已经开创。

宣德窑生产的瓷器品种之多是空前的,单纯的釉上彩有釉上红彩和五彩。有文献记载:“彩瓷始自宣德。”但从考古发现,洪武时已有红彩出现。然而宣德时所烧红彩,较之洪武红彩更加鲜艳,并且色调有浓重和浅淡之分。“宣窑五彩深厚堆垛”,也许就是指这种色调浓重的红彩。河北安次县曾出土明宣德红彩缠枝八吉祥三足炉,其红彩色呈黑紫,深暗凝厚,表面无光,纹样线条粗犷。宣德时红彩是釉上红彩和五彩的开端,为后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宣德以后,明代经历了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共28年。这一时段,在陶瓷史上称为“空白期”,在传世作品和非景德镇地区的考古发掘中从未见过一件可以确认为这三朝的官窑瓷器。《明史》记载,英宗于宣德十年正月即位,曾一度减免征役、造作。御窑厂亦曾停烧。

《明英宗实录》记载,正统三年,“命都察院出榜,禁江西瓷器窑场烧造官样青花白地瓷器于各处货卖及馈送官员之家。违者正犯处死,全家谪戍口外”。正统十二年,“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命都察院榜谕其处,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赀,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以告者,连坐”。景泰五年,“减饶州岁造瓷器三之一”。天顺三年,“光禄寺奏请于江西饶州府烧造瓷器共十三万三千有余。工部以饶州民艰难,奏减八万,从之”。从这些文献来看,正统时期对景德镇烧造瓷器有严格的限制,其他两朝也在减免瓷器的烧造。这些举措,对景德镇陶瓷在这三朝期间的发展必定产生影响。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不少学者加强了对明代这三朝的研究,推断这时期陶瓷发展大概有几种状况:其一,宣德末年留有未完成的瓷器在三朝完工而仍书宣德款或不落,这一推断来自于成化早期官款器的胎、釉的情况及彩绘图案和宣德官窑并无太大区别。其二,政治的不安定,宫廷内乱以及社会经济的衰退,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其三,上层统治者在兴趣爱好方面的转向,也可能是另一方面的重要原因。

成化时的五彩,已相当成熟。英国达维德基金会所藏的明成化五彩莲池禽戏纹盘,内外两面都用红色的颜料画轮廓,没有用青花勾线,而盘面图案中的莲纹采用色泽明艳的进口青料。图案以鸳鸯莲纹为主,构图精巧活泼,彩绘技巧纯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画面中使用了不少黄彩,主要图案以黄彩打底,上面再以红色渲染,使色彩更显浓艳厚实。这件彩瓷证实了明代彩瓷所谓“黄上红”的彩绘技法,开创于成化,非始于嘉靖。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明弘治朝的彩瓷基本是成化风格的延续,其中最有特色的品种是刻花填彩。刻花填彩的制作方法是在胎上先刻出所需图案纹样,上透明釉时将刻好的图案留出,将其用高温烧成后再在白釉露胎的瓷器上施彩并用低温烧烤即可。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明弘治款五彩云龙纹盘便是典型一例,龙纹在釉下胎上刻成,釉上用孔雀绿、矾红、黄等色彩绘,它标志着釉上五彩的制作已进入成熟时期。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另一件黄地绿彩器娇黄地堆花绿彩赶珠龙高足碗,侈口窄唇,深碗壁,高圈足;碗外壁堆饰双龙戏珠,间饰云纹;内壁光洁无饰,薄胎黄釉,花纹以绿彩填饰。碗心有“弘治年制”四字篆书款,加填绿彩。这些白地绿彩、黄地绿彩为弘治时最主要的品种。 明正德时烧造的彩瓷,其造型、装饰除继承前代传统外,还在创新中确立了正德朝独特的风格。正德五彩是在白釉器上直接另绘五彩纹饰,这种工艺,采用较广。正德白釉五彩器制作精细,使用较多的是红、绿、黄三彩,绿色多为翠绿和孔雀绿,绿色浅且闪黄。有些器物重用黄绿彩,红彩做点缀,或以套色来烘托纹饰,增加装饰画面生动活泼之感。

正德五彩瓷的装饰,除传统的花鸟和穿花龙、翼龙纹饰外,还以阿拉伯文或伊斯兰图案为纹样作装饰,成为正德五彩瓷又一鲜明特征。

明代五彩瓷器经过数朝的发展,到嘉靖、万历时已是相当成熟,质量和数量蔚然可观,开创了五彩瓷制作的新局面,在陶瓷史上做出了杰出贡献。

明嘉靖 五彩“荷塘鱼藻”纹罐

嘉靖朝瓷器生产量在明朝最多,由于采用“官搭民烧”的做法,出现了官窑民窑竞烧的局面。同时瓷器的对外输出也极大地刺激和促进了陶瓷品种的创新。《景德镇陶录》记载:“制作益考,无物不有。”嘉靖釉上五彩以红、绿、黄、紫、孔雀蓝、黑彩描画图案,其中红、绿、黄为三主色,亦有金彩等多种色彩的五彩器。嘉靖五彩云鹤纹罐,造型圆浑饱满,纹饰粗犷豪放,通体以青花加红、绿、黄三色彩绘;黄鹤均先以红彩勾画轮廓线,再填以黄彩,杂宝及朵花点缀其间,主题纹饰上下分别绘变形莲瓣纹及蕉叶纹,整个画面热烈而不浮躁,非常典型地显示了嘉靖五彩的特点。

嘉靖五彩瓷器的装饰内容丰富,有以龙凤为主体并配以水波、祥云纹的图案,也有以花卉、禽鸟为主题的图案,还有以婴戏或人物故事为题材的图案。五彩天马纹盖罐造型端庄,胎坚釉润,主体纹饰绘四匹天马,形象夸张简练,极富动态,其他配衬纹饰有彩云、海水纹,整个画面不使用青花,属纯正釉上五彩作品。

在世界许多博物馆中,嘉靖五彩瓷传世品很多,其中大器较多,如大罐、大缸、大盘等。嘉靖五彩器,多数有六字青花楷书款。 明代万历窑的五彩瓷仍以前代风格为主体,没有新的创造。万历时五彩的装饰改变了前代构图清新疏朗的风格,以图案纹样满密为胜,特别是采用镂空工艺。装饰的内容仍以龙凤花草为主,并有婴戏、八仙、百鹿等图案。也有用雕塑手法来表现的,并带有道教色彩。另有以吉祥内容为题材的,如福、禄、寿这些祝福的吉语用得较多,更显出了平民化、市俗化的意味。《博物要览》载;“漏空花纹,填以五彩,华若云锦。”以镂空工艺和五彩相结合的装饰方法,是五彩瓷在明代出现的新品种。万历款五彩镂空云凤纹瓶是典型的镂空五彩装饰。该器运用镂雕与彩绘相结合的装饰手法,纹样繁密,多而不乱,镂雕工艺与施彩搭配得巧妙无比,色彩热烈,红、黄、绿、青花等诸多色彩把整个器物烘托得艳丽华美。

嘉靖、万历五彩器的共同特点,即装饰繁密、色彩绚丽,制作工艺和造型大同小异,因此常被归于一类器物。但嘉靖五彩多用孔雀绿彩,而万历五彩则不然,这是两朝五彩瓷之间的重要区别。

明代的五彩瓷博取中国陶瓷艺术近千年的精华,从初创到发展以至成熟,从洪武、永乐到嘉靖、万历,无论是五彩瓷的颜料,还是彩绘工艺、烧成工艺都已达到历史上的高峰阶段,为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清初,康熙年间在北京皇城设造办处,归内务府所管。清代粉彩、五彩瓷器等,均是由景德镇造模拉胚做成半成品,而后送入宫廷造办处由宫廷画师专填彩描摹再次烧造。由于皇帝的喜爱,很多造办处所产精美瓷器亦有皇帝参与设计。景德镇的瓷业,发展到清代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清代陶瓷之所以能使人为之倾心和陶醉,一是体现了制作工艺的精致细腻,不少作品有一种高雅的格调和雍容华贵的风姿;二是有一种一般民窑无法比拟的优越感,带有强烈的贵族化意味。就五彩瓷来说,华贵深凝是它的总体面貌。

清康熙 五彩西厢记“长亭送别”图碗

从某种意义上说,清康熙时的五彩瓷是真正意义上的五彩瓷。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明代五彩,如不使用釉下青花,实际上就是釉上红彩、绿彩、黄彩等;而康熙五彩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了釉上蓝彩和黑彩,形成了红、绿、黄、黑、赭、蓝等多种颜色的搭配和运用。由于有了深色调的蓝和黑,使得康熙五彩的色彩对比更加和谐、沉稳。康熙时蓝彩烧成后的色调,其深艳程度超过了青花,而黑彩又有黑漆般光泽。康熙五彩所用的颜色比明代大大增多,因此康熙五彩比明代单纯釉上五彩更显得娇艳动人。康熙五彩瓷光艳照人,很重要一点是在烧成上。釉上彩是在彩炉中低温烧成的,火候的把握十分重要,温度过高,有些釉上颜色会流动或损失,炉温太低则彩料的光泽不足。康熙五彩一般都色彩鲜艳,光泽明亮。这说明康熙时烧造彩瓷的工艺已十分成熟。《饮流斋说瓷》记载:“清代彩瓷变化繁迹,几乎不可方物,康熙硬彩、雍正软彩。硬彩者,谓彩色甚浓,釉傅其上,微微凸起也。”“硬彩、青花均以康熙为极轨。”

清雍正 珊瑚红地五彩“九秋同庆”图碗

康熙五彩瓷,绘画工致精丽,生动传神,改变了明代嘉靖、万历时只重色彩而不讲究造型的粗率画风。其施彩较明代均匀,勾勒轮廓所用线条以焦墨为料,笔锋劲挺有力,后用油墨彩料,笔触圆润柔和。“康熙彩画手精妙,官窑人物以耕织图为最佳,其余龙凤、番莲之属,规矩准绳,必恭敬止,或反不如客货之奇诡者。盖客货所画多系怪兽老树,用笔敢于恣肆。”《陶雅》中对康熙民窑五彩瓷器的评价是客观的。康熙民窑五彩器的纹饰,由于不像官窑那样受束缚,题材丰富多样,除了花卉、梅鹊、古装仕女以外,还有戏曲人物等。在描绘各种形象时,勾画的线条简练有力,在乎涂各种彩色后,给人一种明朗感。当后人以雍正粉彩与其比较时,雍正粉彩显得细腻而柔软,康熙五彩则显得劲利而结实,因此被称为“硬彩”,也被称为“古彩”。《陶雅》载:“康窑蓝绿皆浓厚,故曰硬彩。雍窑则浅淡而美观,有粉故也,其无粉者亦羼以他之淡汁,在诸色中推为妙品。

康熙中期的瓷器彩绘深受明末清初画家董其昌、陈洪绶、刘沣源、及“四王”的影响,构图舒展,意境深远。

瓷器装饰方面的内容有一部分贴近社会生活,或警世寓意,或祈福求寿。如康熙三十年之后,朝廷广开科举,弘扬汉文化。瓷器装饰上书写诗文词赋,有“独占鳌头”、“米芾拜石”等内容的画面,便是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另外,五彩器中还有描写战争的场面,如俗称“刀马人”的戏剧故事和清装人物骑射的图案。这与当时康熙帝吸取明亡教训,告诫子孙要发扬骑射的满族传统,倡导习文尚武的政治背景有关。 康熙《五彩水浒人物故事图盘》以《水浒》中三位绿林豪杰为题材,构图疏密得当,三个人物描绘得十分生动,人物表情刻画人微,所有人物采用纤细而劲挺的线条勾勒,彩绘技巧十分精湛。人物脸部不上彩,整个画面用彩沉稳,彩色丰富而不浮躁,其中黑色深浓如墨,蓝色清亮,红色如枣皮,亮而不浮,黄色老成,几种色彩搭配和谐,十分完美,充分体现了康熙五彩的特征,是五彩艺术精品。

康熙五彩由于色彩丰富,红彩比明代五彩用得少,因此,画面色彩沉稳、热烈而不浮躁是其鲜明特色。康熙五彩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从陶瓷艺术基本要素——造型与装饰方面分析,有几点十分突出。造型方面康熙五彩选择的瓷料精细,拉坯修坯端正细微,一丝不苟,坯体接口不留痕迹,这一点和明代不同;瓷胎是经过精心修坯的,但造型气势不失,仍留有古拙、凝重、质朴的感觉,这一点与清后期造型过于雕琢、轻薄之风亦不相同。康熙时无论官窑还是民窑,瓷器造型都很规矩严谨、古朴端庄,这和原料制备、制坯成型等工艺技巧的纯熟密不可分。

康熙五彩瓷造型品种很多,大的造型所占比例也多,如尊、觚、鱼缸等都超过前代。康熙时造型新颖,许多器物开陶瓷造型之先河,反映了制坯技术的精熟。如观音尊、棒槌瓶、玉兰花觚、葫芦瓶等,造型饱满、挺拔,有很强的装饰性和艺术性。

装饰方面,康熙五彩的装饰突出了瓷绘艺术的特征,更加强调艺术感觉,少了一些市俗气,多了一些书卷气,或者说更接近了绘画艺术,但又不是模仿绘画,仍保持了鲜明的瓷绘语言。可以说,明清绘画对康熙陶瓷装饰影响是巨大的,在瓷器装饰的构图上吸收了中国画的一些章法,从表现技巧上看,无论是勾线填彩形式的,还是没骨小写意形式的,都可以感受到中国画的影响。特别值得一书的是,康熙五彩已打破了前代五彩勾线平涂的模式,并吸收了西洋绘画的透视表现方法,在色彩处理上也注意了深浅、明暗,使画面具有层次感、立体感,更具有艺术感染力。《陶雅》云:“康熙五彩能力最大,纵横变化层出而未穷也。”其“人物衣褶最为生动,树则老千槎芽,花则风枝婀娜”。这些评论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康熙五彩装饰的艺术特征。康熙五彩以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独步于中国陶瓷艺术殿堂,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雍正五彩和盛极一时的康熙五彩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一是数量减少,二是在色彩上改变过去以浓艳为主的特点,趋于淡雅,图案装饰也从繁复变为疏朗,笔意由遒劲趋向纤弱。这种变化是两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是粉彩已成为当时的主流产品,它的制作方法、审美取向势必影响五彩,雍正五彩在绘制工艺上就结合了粉彩中多层次的技法,从而取得清新静谧的效果;二是雍正五彩在彩绘颜料方面仍以红、黄、蓝、绿、紫、黑、金等色为主,但彩绘效果已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雍正以后,五彩瓷逐渐被新的彩瓷品种所替代。

从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清代政治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瓷业的发展同其他经济、文化事业一样,随同国势之日衰,逐渐走下坡路。这正如《陶雅》所载:“中叶以后,深厚固不如康熙,美丽也不及雍正。惟以不惜工本之故,犹足以容与中流。嘉、道以降,画工彩料直愈趋愈下……”清末五彩已不再风骚独领。

五彩瓷在明代出现并兴盛绝非偶然,这完全是陶瓷文化经发展积累到其时被催生而出的一种必然现象。

清雍正 五彩山水人物笔筒

五彩花卉纹将军盖罐

透析自宋代以来中国陶瓷的发展,可见其端倪。宋代陶瓷多冷艳绝尘,典雅孤傲;元代的瓷器多过于粗放狂野;而恢复了汉民族统治的明朝,在度过了一段恢复汉文化精粹、追求严谨的时期后,明中期开始出现追求自由清新的趋向。明代陶瓷显示了一切制作趋向日常实用,具有平民化以及追求现实生活的意味。明代瓷器不同于宋,也不同于清。一般说来,清代陶瓷是人工的、几何形式的、技术至上的、严谨而规范的。而明代瓷器却是自然的、流畅的、富有更加浓烈的艺术意味。明代陶瓷在造型方面追求一种人工的自然,不雕琢、不强制,如瓶、罐一类造型,拉坯成型时分段进行,明代瓷器大多可看到两部分相合的痕迹,保留了一些当时的工艺特性。明瓷不如清瓷精细,却更多一些表露出自然精神,耐人寻味。

明代五彩瓷器装饰以浓重艳丽的红彩为主,显得热烈而鲜明。明代各朝都很爱用红彩器,这就给红彩器的出现和釉上五彩的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明代出现以红色为主的彩瓷,可能与洪武皇帝以红色为贵的审美意识密切相关。五彩是以红、绿、黄、蓝、紫为主色,这恰恰符合了东方色彩的美学观。

构成五彩瓷器艺术特征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它的装饰性。五彩瓷备受人们青睐的主要原因在于它浓艳明丽的色彩和精美的图案纹样。五彩瓷的装饰题材广泛而丰富,画面内容无论是一种或数种植物,还是具有传统宗教以及神话色彩的图案,纹样造型都采取“观物取象”的方式,把所要表现的对象形式化、规律化、秩序化,强调其象征意义。在构图和纹样的组织中呈现出一种秩序形式,这种形式无论变化与统一、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都给人以秩序和美感。

五彩瓷的图案是以装饰性语言展现出来的,它的构图、画法以及所使用的线条,均追求一种形式美规律。正是这种装饰性的彩绘语言,形成了五彩独特的艺术风格。

链接:

五彩瓷器的保养

五彩瓷器如果保养不当,会受到严重危害,不利于瓷器的长久保存,特别是传世和出土的精品,更应该精心保养。瓷器的保养必须遵循轻拿轻放、小心谨慎的原则,同时,对瓷器的保养也不能太过以免又造成保护性的损害。

五彩瓷器都是易碎品,在保存时应注意防震、防挤压、防碰撞。鉴赏藏品时要注意不要碰撞、摔落,尽量不用汗手摸。看藏品时最好戴上手套,桌上用绒布垫好,赏看时不要互相传递,一人赏看结束应重置于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观赏。

二、瓶、罐、 尊等瓷器一般是由下而上两段拼接而成,移动时不能一只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正确的方法是,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有的瓶、罐、尊装饰有双耳,在取放时 不能仅提双耳,以免折断或损坏。薄胎器皿,胎薄、质轻、娇气,移动、安放时更要小心,要双手捧底,忌用单手,尤其是瓶件,底足小,体型较长,还需防风吹 倒。

三、刚买回来的高温釉或釉下彩瓷器,应先放在清水中浸泡l小时,再用洗洁精洗掉外表的油污,用毛巾擦干水分后用盒子装上,盒中应有泡沫充垫,且加了泡沫后直径不能超过藏品0.5厘米,藏品放在盒中应松紧适当,同时应避免挤压,以防损伤藏品。

四、 出土的低温釉及釉上彩。在釉彩上会渗入很多杂物,甚至会出现脱釉脱彩的现象,应先在胎釉之间加入少量的粘合剂,在彩上再涂较软的粘合剂以防彩釉大面积脱 落。如果是在地下埋藏较长时间的高温釉或釉下彩,在瓷器表面还产生很多钙质、硅质化合物,即土锈。可先用清水清洗一次,用3%双氧水浸泡3小时左右,再用清水浸泡30小时以上,用清洁白布清洗,一般可除去土锈。如果除不尽,可用刷子醮上醋酸,刷在土锈处,5小时后用医用手术刀斜削除去土锈,刀片只能向一个方向削。待大部分土锈去除后,再用白洁布和牙膏清洗直到土锈完全去除,这种方法只适用于高温釉和釉下彩。

五、在洗刷油污等积垢时,应掌握以下技巧和方法:

1一般的污渍可以用碱水清洗,也可用肥皂,洗衣粉清洗,再用净水冲净。

2冬季洗刷薄胎瓷器,要控制好水温,以防冷热水的交替使瓷器发生爆裂。

3彩色瓷器,有的因色彩中铅的成分较多,出现泛铅现象,可先用棉签蘸上白醋擦洗,再用清水洗净。

4如果瓷器有开片或冲口裂纹等现象,污渍容易“沁”入其中,可用牙刷蘸些酸性液体刷洗。但釉上彩器物,不能用此方法,因为酸、碱性物质易损伤釉彩。如果是描金彩瓷器,不可用鸡毛掸子做清洁,因为鸡毛掸子易损伤瓷器上的描金。珍贵瓷器收藏时应配有相应尺寸,带胆的木箱或木盒,以便保存收藏。

明成化瓷器斗彩罐


成化斗彩瓷罐从传世和出土的造型来看主要有三种,一种是高体罐,另一种是矮体罐以及天字罐斗彩天字罐出现于明成化时期,因其器底书有“天”字,故名。

斗彩怪石花蝶纹罐,明成化,高10.5cm,口径10.8cm,足径9cm。

罐直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浅圈足。通体斗彩装饰,于坡地上描绘怪石牡丹和怪石月季各两组,相间排列,辅以飞舞的蝴蝶。全部图案均在釉下以青料勾勒轮廓线,釉上填涂红、黄、绿、紫等彩,给人以清新亮丽之美感。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形体饱满,釉质白润,画意生动。此罐属于后者。清代康熙时景德镇窑曾仿制过这种斗彩怪石花蝶纹罐。矮体罐

斗彩海水异兽纹罐,明成化,高11.8cm,口径6.6cm,足径8.8cm。

罐直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圈足。通体斗彩装饰。腹部绘四只海兽及海水江崖、朵云纹。肩与近底分别绘下覆、上仰蕉叶纹。外底署青花楷体“天”字款。

此罐胎体轻薄,透光度强,从内壁可窥见外壁的纹饰。装饰以红彩和青花为主色,黄彩和绿彩为辅,明丽悦目。画面海水汹涌,浪花飞溅,海兽形体由象头、狮身组成,腾空而起,凶猛异常,体现出明代成化时期景德镇御器厂制瓷工匠高超的绘画技法。

此罐因外底书“天”字,俗称“天字罐”,是成化斗彩瓷中的名品。这种成化斗彩天字罐一直珍藏于宫中,清雍正、乾隆时宫廷档案中称之为“成窑五彩罐”或“成窑天字罐”。除海水异兽纹,有的天字罐以海马纹、海水龙纹、缠枝莲纹等做主题纹饰。

斗彩宝相花纹盖罐,明成化,通高19.7cm,口径7.9cm,足径8.4cm。

此罐为目前所见成化斗彩罐中形体较大者。直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浅圈足。通体斗彩装饰。肩部与颈部分别绘如意头纹和莲瓣纹。腹部绘六组团状折枝莲托宝相花纹,团花间隔处上、下间绘对称朵云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附盖并非原偶,查《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可知,此罐上的盖子当为乾隆十三年(1748年)督陶官唐英奉旨所配。档案中称之为“成窑五彩荷花罐”。盖顶绘佛杵纹,环以相间排列的朵云和朵花,周边绘如意头纹。

此罐造型娟秀,与灵动活泼的团状图案相配,可谓相得益彰。所施釉上彩以红、绿彩为主,局部使用黄彩,给人以清丽优雅之美感

成华斗彩价格 鉴定


成化瓷是汉族瓷器烧制的稀世珍品。其最重要的成就,是斗彩的烧制成功。成化斗彩瓷胎薄体轻,釉脂莹润,色彩鲜艳,画面清澹雅逸,代表作如鸡缸杯、成化斗彩三秋纹碗、高士杯、葡萄杯、婴戏杯、天字罐等,均为绝代精品。成化时的官窑产品质量极其讲究,民窑产品也很精细。青花瓷在成化时风格为之一变,其呈色由浓艳变淡雅,成化青花被推为明代八大时期之冠,淡描五彩精雅绝伦。成化时期是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有句话叫“明看成化,清看雍正”,意思就是成华瓷器在明朝各代中是拔尖的成华时期瓷器有2个主要品种,一个是青花,一个是斗彩现在我主要说下成华青花瓷的特点:1.胎:成华时期的瓷器胎子洁白细腻,没有白中泛青的感觉2.釉:莹润如脂,又肥又透3.青花:成华时期,进口的苏麻离青料几乎已经用完,所以成华青花瓷用的都是国产的平等青。这种青料含铁较少,含锰较多,呈色蓝中泛青灰,没有了铁锈斑,发色稳定,淡雅柔和4.底款:成华瓷器的底款都是“大明成华年制”六字楷书底款,有个别“大明年制”或“大明年造”的款子。现在市场上有“成华年造”的款子都是假的总之,成华时期的瓷器,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大多都是精品,在辨别的时候要从胎,釉,器形,纹饰,色彩,款识,绘画水平等全方面着手一句话总结成华瓷器的特点就是:胎质细腻纯洁,白釉莹润如脂,色彩柔和,笔画流利,造型轻灵秀美,表里精致如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