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青花釉里红瓷器鉴别 > 导航 >

釉里红的产生和发展

釉里红的产生和发展

青花釉里红瓷器鉴别 元青花釉里红瓷器鉴别 矾红釉瓷器鉴别

2020-02-04

青花釉里红瓷器鉴别。

各种金属元素在釉中会呈现不同的色泽,如钴会产生蓝色,铁会产生褐色等,在釉中含有一定的铜元素会出现鲜丽的红色。在工艺上釉里红和青花完全一样,是在胎上绘画后罩透明釉经高温烧制而成,区别在于青花瓷以钴作呈色剂,而釉里红是用铜作呈色剂。

一、举步艰难的元代釉里红

用铜红料作釉下彩绘的工艺元初已经掌握,但因工艺要求高,技术上难以突破,发展缓慢。1979年在江西丰城发现了一件青花和釉里红合绘一体的楼阁式谷仓(高29.5厘米,陪葬用),上有元至元戊寅即1338年的纪年铭文。从釉里红呈色看灰暗深紫,并未烧好,而同期的青花瓷已有巨大进步,足见釉里红工艺的复杂。

造成元代釉里红技术落后的又一原因是缺乏有力的市场需求。元青花的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伊斯兰地区对蓝白相间的青花瓷的癖好,诱人的出口瓷的利益成为元青花成熟的催化剂,而釉里红却得不到经济刺激,举步艰难是可以想见的。

用寥若辰星来比喻存世的元釉里红并不为过,迄今报道的元釉里红不过数十件,其中还有不少是残破的。

纵观这些已发现的元代釉里红,有这些工艺上的特点:

1、釉里红呈色多种,鲜红的较少,大多趋灰,有明显晕散,有温度失控而铜红料“烧飞”的变白现象;

2、施青白釉或白釉,和同期青花相比釉面较深;

3、采用白地釉里红绘画或刻划暗纹后釉里红涂地的方法。以色块装饰为主,较少线描纹饰;

4、造型品种简单,仅玉壶春瓶、罐或是杯、匜等几种。

这些特征都说明了元代釉里红的原始状态,但这并未影响其艺术价值,每一件元代釉里红都是价逾黄金的珍宝。

二、官窑袭断的明代釉里红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超经济力量的存在,给各种自然物品赋予非自然的神秘色彩。明代时,釉里红成为惟有官窑才能烧制,惟有官府才能使用的品种。

我们还无法知道为什么明代只有官窑烧制釉里红,但其背后一定有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元末时,农民起义队伍称红巾军。朱明王朝建立后,对红色也有着特殊的情感,士兵均着红袄。红色是明代象征皇权的神秘力量,使明初釉里红的制作带有浓郁的政治色彩。明初釉里红由官窑烧制,在技术的改进上有了财力的保证,使明初釉里红技术得到很大的发展。

明初洪武釉里红上和元代产品有很大区别,表现为:

1、线描纹饰的成熟。明代釉里红在装饰上采用线描方法,改变了元代釉里红以色块为主的原始装饰工艺。洪武釉里红采用了勾勒点染、双勾填色等多种技法,能自如的表现各种纹饰。

2、釉里红呈色的改进。明初釉里红的呈色有了改进,整件器物的色泽统一,已较少见到含灰或烧飞的现象。洪武时,呈色有艳红、深红和灰红三种,艳红和深红的有晕散,灰红的一般无晕散。

3、器物造型的巨大。洪武釉里红以大盘、大碗、大瓶等巨型器为主,其中直径40厘米的大碗更是典型器物。对这种直径一尺多的大碗的真正用途目前还是个谜,有人猜测这种巨型碗可能是祭祀用具,使之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

明代釉里红技术上的改进完成于永乐和宣德两朝。到永、宣时,釉里红呈色已娇艳欲滴,釉面油润晶莹,纹饰绘画趋向简约和灵动,达到了釉里红制作的巅峰。除了传统的白地上用釉里红绘画外,还出现了红地白花等新品种,最为成功的是一种称为宝石红的三鱼纹和三果纹高足碗。这种碗的外壁有三条小鱼或三枚果子,以红釉填涂,红宝石般的艳红而闪亮,又微微高出白釉釉面,传说以西洋红宝石填入,成为宣德官窑的一代绝品。

宣德以后,官窑釉里红因制作难、成本高已很少制作,而以低温红釉替代。明中后期官窑釉里红虽有个别存世,但和洪武釉里红的雄伟、永宣釉里红的华贵已不可同日而语。

三、官民窑并举的清代釉里红

釉里红工艺明代后期几乎失传,明末清初时,首先由民窑恢复生产。这时的一些民窑小碗上、采用青花和釉里红合绘一体的方法,大多以青花画枝叶,以釉里红画花朵,淡雅中透出几分喜气。

清康熙、雍正、乾隆时,官窑很注重釉里红技术的恢复,这三朝官窑中都有上乘的釉里红作品。和明代相比,清代釉里红呈色有了改进,呈色红中透紫,既无元明釉里红的红艳,也无因烧制不好而出现的灰黑或烧飞。同时,清代的釉里红呈色已能分出浓淡色阶,这是又一个重要进步。这时的官窑釉里红大多采用白描的方法,和同期青花复杂而多样的绘画方法相比,在表现能力上还有有一定差距。采用青花和釉里红合绘一体,是最多的装饰手段,如雍正官窑的八仙过海青花釉里红碗上,以青花画八仙人物、釉里红画海水,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乾隆时的云蝠纹以青花画灵芝云,以釉里红画蝙蝠,也是很成功的创作。这些成熟作品在清中后期的官民窑中被不断仿制,但无论从青花、釉里红的呈色和绘画技巧来看,都相距甚远,讥以效颦并不为过。

清代中后期民窑的釉里红生产一直没有停止过。

清乾隆到嘉庆时,民窑有一种青花釉里红盘是大宗产品。盘一般直径在30厘米上下,盘中青花釉里红凤穿牡丹、松树仙鹤等吉祥图案,做工一般,青花混浊,釉里红也暗淡。在当时商品环境下能让大众买得起的釉里红,只能做到这种水平,以维持低价。

清末民初中,有一种青花釉里红鲤鱼盘是非常成功的设计,造型抽象但灵动异常,鱼身轮廓和周围水草以偏紫的青花勾勒,鱼身中用釉里红画斜格纹,无论是构图还是色彩搭配,都恰到好处。这种盘口径有25厘米和30厘米两式、鱼纹又有雌雄之分(雄鱼瘦长而雌鱼肥胖)。据说这种盘在民国初颇受殷实人家欢迎,取“年年有余(鱼)”之意。在吉庆日专门用来盛肉,反映了农耕社会的美好向往,釉里红经过数百年发展,至此也许是一个圆满的句号。

诞生于民窑的釉里红在明代被官窑袭断,到清代官民窑并举的盛况又被民窑独秀的局面替代。西方一位哲人说任何事物都有回归到自身初始状态的趋向,釉里红的发展历程似乎也证明了这个道理。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明代釉里红和清代釉里红怎么区别?


明代釉里红和清代釉里红怎么区别?众所周知,釉里红是传统瓷器中的艺术珍品,元代、明代、清代均有烧制,那么,明代釉里红和清代釉里红究竟有哪些区别呢?现在大家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简单了解一下明代釉里红和清代釉里红有什么区别吧。

釉里红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因此真正色彩鲜艳的釉里红是极为罕见的。这一工艺虽然始于元代,但一直举步维艰,到了明代才渐渐成熟,清代以后有所发展,官窑和民窑都有所产出。

明朝洪武年间,釉里红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釉里红瓷器较,造型纹饰上颇有元代遗风,颜色浅红浅灰,很少有纯正的,尤其是洪武早期的釉里红制品大多呈黑红色,不够鲜艳,有些甚至烧成了“釉里黑”。

直到宣德年间,因为对铜红釉烧造技术掌握较好,所以出现了较纯正的红色,纹饰浓淡自如。值得注意的是,宣德釉里红瓷器主要采用涂抹法,而洪武朝盛行的细线描绘图案的釉里红瓷器却并不多见。

清三代时期,官窑中都有上乘的釉里红作品出现。和明代釉里红相比,清代釉里红在呈色上有了改进,呈色红中透紫,既没有元明釉里红的红艳,也不会因烧制问题而出现灰黑或烧飞。同时,与明代釉里红相比,清代釉里红还在呈色上出现了浓淡色阶这一明显特点。

此外,这个时期官窑釉里红大多采用白描的方法,和同期青花复杂而多样的绘画方法相比,在表现能力上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因此,在装饰手段上大多采用青花和釉里红合绘一体的方法,比如雍正官窑的八仙过海青花釉里红碗上,以青花画八仙人物、釉里红画海水,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乾隆时的云蝠纹以青花画灵芝云,以釉里红画蝙蝠,也是非常成功的创作。

洪武釉里红的造型和装饰


洪武釉里红的造型和装饰

1.造型

洪武釉里红目前发现均为大件器物,有瓶、盘、碗、壶、炉等,基本不见杯盏之类的小件。

(1)碗

洪武釉里红碗有直径40厘米的大碗和直径20厘米的中碗两类。

直口大碗直口,深壁,矮圈足。釉底或底足露胎,砂底有火石红,涂姜黄色或赭色护胎汁,胎体厚重。碗心饰折枝花卉纹,碗心外饰—圈回纹,内外壁绘缠枝花卉纹,常见有莲、菊、牡丹三种。内外沿有灵芝、卷叶、海浪及莲、菊纹等几种边饰,外腹一周16瓣仰莲纹,圈足回纹。口径40-42厘米不等。这种大碗另有青花者,是洪武官窑特有造型。青花大碗见赏赐或外销,釉里红大碗唯在宫内使用。

撇口大碗撇口,深弧壁,圈足,足底露胎,胎质洁白细腻,釉里红呈色较灰。内壁白釉,碗心饰折枝菊或折枝牡丹纹,外壁饰缠枝牡丹或缠枝莲纹。另有红地白花装饰。口径38厘米左右。为洪武晚期产品。

中碗直口或侈口窄唇,深壁,矮圈足,胎骨厚重,足底部分露胎,有些釉面布满冰裂纹,呈色大多红艳,有晕散。口沿内外及圈足绘回纹,内外壁及碗心绘菊花纹或牡丹纹。口径20厘米左右。

(2)盘

大盘均折沿,圈足,圆口或菱口。菱口盘有12办和16办两种,模制,弧壁,瓜楞,矮圈足,砂底。口径45—58厘米。

小盘折沿,圆口或菱口,弧壁,浅圈足,砂底。口径20厘米左右。

(3)盏托

折沿,圆口或菱口,弧壁,浅圈足,砂底,盏心有一圈凸棱。直径20厘米左右。

(4)石榴尊

器身石榴状,腹部鼓,口、足外撇,厚足,砂底,荷叶盖。全器由颈、腹、足三节拼接而成。口沿外侧和肩腹处饰云头纹,肩、颈部绘变体莲办纹,腹绘四季花卉纹或松竹梅纹。系盛酒器,高50—60厘米。

(5)玉壶春瓶

侈口宽唇,短颈,硕腹,矮圈足,釉底。全器由颈、腹、圈足三部分拼接而成。口沿绘勾云纹,颈绘蕉叶纹、回纹、如意云纹及缠枝花叶纹,腹绘缠枝菊纹、缠枝牡丹纹、缠枝莲纹或松竹梅纹。高32—33厘米。

(6)执壶

器身同玉壶春瓶。曲流,扁平执手,上有小系,下端有品字形分布的三个钱纹。

(7)炉

仿铜鼎形,两耳,三足。胎体厚重,釉色白,腹内及足底无釉,露淡褐色胎。口沿满饰串枝花卉纹。高33.8厘米。

(8)军持

唇口,直颈,平肩,圆腹,敛足。颈中有凸环,腹侧有肥短管状流。肩、腹中部有接痕。

(9)梅瓶

小圆口,短颈,平肩,敛腹,浅圈足,砂底。有盖,盖中有系口。腹绘松竹梅纹。连盖高44—45厘米。

2.装饰

洪武釉里红的装饰主要取法青花,唯因釉里红特殊的理化性能,绘画方法稍有差异。

(1)装饰方法

装饰采用白地红花和红地白花两种工艺。白地红花为在白地上绘纹饰,从元代釉里红的涂抹到洪武的线描是一个飞跃。红地白花是用釉里红涂地,留出纹饰。这种方法在元代和明早期釉里红上偶然见到,费时费力,工艺要求高。这种方法到永乐宣德时期衍化为红地剔花的新工艺。

(2)绘画笔法

釉里红性能特殊,线描技巧难以驾驭,洪武釉里红有两种主要笔法,一种为单笔勾勒,如卷草纹、变体莲办纹、花卉的枝叶、花办等都用粗细不一的线条单笔勾勒,犹如中国画的没骨画法。用这种笔法的釉里红呈色大多红艳,釉层肥厚、乳白。另一种是双钩填色,双钩线条有粗细变化,填色有浓淡深浅。用这种笔法的釉里红呈色大多灰暗,釉层白或白中含青灰。

绘画笔法和釉里红呈色及釉层的相关性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这可从以下两个角度分析:

首先是两类不同绘画笔法的釉里红是否有先后之分。因为在单笔勾勒、釉里红呈色红艳、釉面乳白的作品中,如变体莲办不借用边线等特征常有元代遗风,因而有理由认为这种作品洪武早期已在生产。从景德镇出土的永乐初年的釉里红器看,绘画笔法、釉里红呈色和釉面状况和上述第二种笔法完全一致,因而有理由认为双钩填色、釉里红呈色灰暗、釉面白或白中含青灰的作品是洪武后期生产。至于单笔勾勒和双钩填色的作品何时出现,两者是否共存及共存的时间,则需进一步研究。

其次是这两类作品出现的原因。釉里红理化性能没有青花优异,一是难以表现纹饰细节,笔画之间相互叠加遮盖,晕散严重,用双钩填色非常困难。经观察研究,釉里红晕散的原因之一是釉里红和底釉的铜含量浓度差过大(张福康、张浦生:《景德镇历代釉里红和“填红”的研究》),因此可以推测为了改善绘画性质,不得不放弃呈色的要求,在釉里红中掺和其他成分,降低纹饰和底釉间铜含量的浓度差,改善绘画性能,减少晕化。这就是我们所见到的釉里红呈色红艳者绘画粗糙、绘画优异者呈色较差的原因。由此看来,洪武釉里红有些呈色灰暗的并非烧制失误,而是有意识地通过原料成分控制的手段来提高绘画效果所致。

(3)纹饰题材

洪武釉里红的装饰纹样和同期青花基本相同,只是受到釉料性能限制,画法稍简,如牡丹花的花办外勾勒一圈细线留白,青花在留白处再染淡青色,釉里红则没有这道工序。

洪武釉里红装饰纹样以四季花卉纹为主,主要有牡丹、菊花、莲花和茶花,另外松竹梅也较多使用。辅助纹有卷草纹、回纹、灵芝纹、蕉叶纹、变体莲办纹、海水纹等。其纹饰的时代特征基本同青花,两者可相互参照断代。

元代钴蓝,釉里红、青花釉里红


钴蓝釉瓷器是以氧化钻为釉的着色剂,在高温中一次烧成的一个新瓷器品种。传世出土较多。造型有梅瓶、碗、高足碗、盘、爵等,蓝色深沉鲜艳。蓝釉瓷器的装饰手法有两种:一种是蓝釉金彩,即蓝釉烧成后,用金粉描绘图案,低温烘烤而成;另一种是蓝地白花,常见的图案是蓝釉白龙,以蓝釉为地,上有印花白龙。

釉里红瓷器是元代景德镇新烧成的一个品种,它是在白色瓷胎上以含铜的颜料进行绘画,然后罩透明釉一次烧成,但高温铜红釉对窑室气氛要求比较严格,鲜红色最为难得。元代釉里红瓷器的怡釉特征与同期青花器物的胎釉特征一致,但器型较少。由于釉下红彩烧成难度很大,图案常有散晕现象,因此釉里红器物的纹饰也比较简单。釉里红瓷器有3种不同的装饰方法:一是釉里红线绘,二是釉里红拔白,三是釉里红涂绘。

在国内外传世的元代釉里红瓷器中,有比较可靠年代依据的是1979年江西丰城发现的青花釉里红器物 (一件是青花釉里红楼阁式瓷仓、两件为釉里红俑,其中一件有大元至元戊寅(1278)的纪年,这几件器物的釉里红,都属涂绘的方法,红料都在塑成的立体器形上着色,元代比较进步的涂绘釉里红,则是用红料涂绘出一定的图案花纹。所谓釉里红拔白装饰,是用釉里红涂地子留白纹饰,国内有江苏吴县出土的釉里红拔白龙纹盖罐、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釉里红拔白划花兔纹玉壶春瓶。这类玉壶春瓶的特点是口沿内壁往往也有釉里红色,颈下及底腹部上下各有二至三道弦纹。

关于线绘釉里红器,江西高安窑出土有釉里红开光花鸟纹大罐,国内外传世品中有多件玉壶春瓶及梅瓶,都是细线条描绘花纹的釉里红器。元代还把青花、釉里红技术结合运用,成品呈白地红、蓝花,十分真切。

景德镇窑釉里红飞雁衔芦纹匜 元 5.5X14.3X8.7厘米

一该器物敞口,底略内凹,长方槽形短流,流下有一卷方形系,口沿无釉,砂底。四外施青白釉,釉面光泽莹润。内壁的釉里红绘一周宽带纹,内刻水波纹;底心绘飞雁衔芦纹。 钴蓝釉白龙纹梅瓶 元 高24.5厘米

估 价:RMB2750000

元代是钴蓝创烧时期,蓝釉为地,留白装饰,俗称反青花,为收藏极品中的极品。此件瓷器釉色肥润纯正,瓶身硕大粗壮,是元代梅瓶典型式样。所刻白龙方头细颈,利爪长鬣,蓝白色彩对比强烈,白龙细部用划花描绘使其具有立体感。龙纹为元代的典型纹饰,凶猛灵动,潜藏杀意,观之惊心动魄,美不胜收。 青花釉里红开光楼花盖罐 元 通高41.2厘米

此大罐以覆盆式盖,顶塑一坐狮,腹部四周堆贴双勾菱花形串珠纹开光,大腹小口、短颈溜肩。肩部绘青花水波纹托衬白莲纹,盖面、腹下部绘青花莲纹,颈、肩绘牡丹纹来装饰罐面。纹饰繁而不俗。在菱花形的开光里雕镂青花夹红的花卉,朵朵釉里红的花像镶嵌的红宝石,十分美丽华贵,雕工也分外精细,是青花釉里红瓷器中的精品。

元代釉里红的鉴定


釉里红的工艺方法和青花完全相同,都是在胎上绘画后罩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区别在于青花用钴料为呈色剂,而釉里红用铜料为呈色剂。

元代釉里红和青花相仿,都在14世纪的20、30年代出现。釉里红工艺要求高,品质难以控制,发展缓慢,产量远远少于元青花,故珍贵异常。目前发现的元代釉里红完整器不过数十件,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不亚于明清官窑瓷,因而为之奔走寻觅的大有人在,即使是残片标本也会被收藏家奉为全物而秘藏于室。

元代釉里红完整器被发现并见诸报端的不过数十件,其中大体可确定制年代的有两次:一次是韩国新安海底沉船上发现的釉里红诗文碟,烧制时间不晚于1331年;另一次是江西发现的带元至元戊寅(1338年)款的青花釉里红塔式四灵盖罐和青花釉里红楼阁式谷仓。此外,江西高安发现的青花釉里红开光大罐、江苏吴县发现的元釉里红云龙纹大罐等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近20年来,景德镇窑间有元釉里红残片出土,为研究元代釉里红提供了依据。

目前发现的元代釉里红,大体可以归出这些特征:胎骨一般比同期青花粗,前期龙纹白胎为多,元末有白胎。器物见明显的旋削痕和接胎痕。釉层早期的淡青白色或灰白色属影青釉,透明度高,有玻璃质感。元末见卵白釉浅红油状青白釉,不见同期大型青花瓷上的透明白釉。呈色不稳、浅红、红和深红的夹杂灰色,有不同程度的晕散。大多见于铜红料边缘。因烧制温度过高,大多有烧飞状况。

元代釉里红的装饰工艺远远落后于同期青花。早期的釉里红采用涂抹的方法,有些首先在胎上刻划纹饰后再在纹饰外填红,形成红地白花,也有的在刻划的纹饰上填红,形成白地红花。至于线描纹饰的釉里红,是后期作品,时间大约在元末。这些线描纹饰的釉里红,技法也很单一,基本上是勾勒加简单点染的方法。

随着元青花热的持久不衰,元釉里红更成为热中之热,仿品大量出现。据报刊上有些藏品介绍文章看,大多不可靠。这些仿品严格来讲无论哪一方面都和真品有别,但其中几个地方可特别注意。胎骨过于细腻;底面旋削痕不清或有人为做出窑红的情况;釉层青灰、粗糙、肮脏或干枯,没有透亮滋润感,釉里红呈色暗红或铁红,过于均匀,不见灰黑或苔绿,也无烧飞情况;有些仿品是用其他呈色剂,发色与釉里红不同;纹饰有些采用明清瓷画法,有些模仿至正型元青花画法。而目前为止可以不再定为元代釉里红的,并不见同类大型青花瓷的画法;有的题“大元某某年制”款,均属臆造。

元代釉里红特征性强,如能多看博物馆藏品或可靠的图录,尚易于识别。

元代釉里红瓷器


元代釉里红瓷器的生产尚处在创烧的初级阶段,工艺上不太成熟,尚未形成生产的主流。

元代釉里红瓷器的胎(含胎质、胎色、胎体)、釉(含釉质、釉色、施釉)、成型制作工艺技术的制作特征等,与元代的青花瓷器基本相同,只不过元代釉里红瓷器的胎以胎质坚致、胎色灰白、胎骨厚重的为多,也有一部分胎色白而胎质坚致者。釉面以青白釉为主流,有的明润光泽。而器物的造型种类、装饰纹样的题材内容及形式也大体类同于青花瓷器,唯数量较少、品种较少。可以说,釉里红瓷器有的,青花瓷器全有;而青花瓷器有的,釉里红瓷器不一定有,也即元代釉里红瓷器的造型品种、纹样题材内容仅仅是青花瓷器中的一部分,装饰纹样的题材内容多采用元代的传统题材,较之青花瓷器更少些,且更简单、粗率些。

元代釉里红瓷器的铜红素所呈现的红色,往往并不纯正,常有变色和流散的现象出现,发色偏黑或发灰色,有的甚至多烧成釉里黑、釉里灰或釉里黑褐,只有少量的精品呈色浓艳,彩料薄的地方呈色浅淡,有的釉里红的铜红彩料在熔融过程中有明显的流动和晕散现象。

元代釉里红瓷器的绘画技法和纹样都与青花瓷器一样。

线描勾勒,是元代釉里红瓷器装饰的最主要的绘画技法之一。在瓷胎上用细线条来描绘勾勒出各种不同的图案纹样的轮廓线(与青花瓷器的装饰描绘勾勒相同)。犹如中国画绘画中的白描技法。有的则有铜红彩料覆盖在刻划好的图案纹样的刻划线条上,产生的效果为“白地红花”。纹样线条因铜红彩料的因素,常有晕散(也叫“飞红”)现象的出现。

平涂渲染,常与刻划的图案纹样相结合。以含铜元素的彩料,在瓷器呸体上,用毛笔蘸着彩料来摹绘敷彩、点染皴擦、平面吐染成图案纹样。或在刻划、堆塑的图案纹样、造型纹样、造型装饰上平涂渲染,常以成块、成片的形式出现,称为“红班”,产生的效果为“斑块”。或在纹样周围(有的是刻划好的)平面涂染而成,图案纹样部分留白,又称之为“拨白”,产生的效果为“红地白花”。

元代釉里红瓷器的装饰纹样题材,基本与同时期的青花瓷器相似,但没有青花瓷器上的装饰纹样那么丰富多彩,主要的都是元代的传统题材,如云龙、云凤、凤穿花、鱼纹、芦雁、玉兔、鹤、鸭、山鸡、凤凰、鸳鸯、花鸟、花卉、山水、人物、、诗文等。花卉纹中以串枝、缠枝形式来表现的,如莲花、菊花、牡丹、灵芝等,其他还有荷花、莲瓣纹、变体莲瓣纹、焦叶纹、葡萄、松竹梅、万年青、月季花、山茶、蔷薇、杂宝、十字宝杵、双莲回纹等等。

何为“青花釉里红”?


先说“釉里红”:

釉里红不是颜色釉,而是一种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色料。釉里红实际早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但是惊艳四方是在元代,到清雍正朝时,釉里红的运用达到了顶峰。元釉里红与元青花几乎在同一历史时期出现在瓷器烧造工艺中。釉里红作为一种由氧化铜为着色剂的釉下彩绘色料,在经过高温烧造后呈红中带紫色。由于釉里红自古以来在烧造过程中都很不稳定,难有佳品留存。

为什么说釉里红是一种类似于青花料的釉下彩绘色料而不是颜色釉呢?正是因为釉里红和其它的瓷釉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在这里略作探讨。(注:这是至今为止很多相关文献中都不曾关注的一个现象,之所以没有被关注,是否仅仅是被大家忽略了呢?或者说还有什么其它原因存在呢?我们又为什么要在这里强调釉里红不是颜色釉而是色料呢?)我们从如下方面开始列举:

1) 从使用方法上来看:从存世的元代釉里红瓷器观察,釉里红在用法方面是被当作和青花料一样的“色料”使用的,把釉里红当作“色料”来进行纹饰绘制(注:使用绘制青花的料笔蘸取釉里红进行纹饰绘制的行为方式,侧面证明釉里红一直就是被当作“色料”来使用)。

2) 从绘制方法上来看: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元代的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发现釉里红作为色料,采用勾勒线条的方式来绘制纹饰,和青花瓷在装饰手法和纹饰题材等方面几乎都是一致的(注:以釉里红勾勒的线条组成纹饰的手法和使用青花料勾勒线条组成纹饰的手法一致,说明釉里红具有“色料”的性格特点);

3) 罩釉方法:正是因为釉里红是一种“色料”,所以釉里红在生坯上附着以后,还要罩一层透明有才能呈色,和青花料在生坯上绘制以后再罩釉的方法是一致的;其它颜色釉都是大面积施釉并直接烧制而成(注:我们前面介绍过的“桃花片”是在生坯上先施较薄的青白釉,再施桃花片釉,最后罩一层白釉,以1250℃至1280℃温度烧成,但是那种施釉方式是以更好呈色为目的的,和釉里红需要罩釉呈色有着本质的不同);

4) 存世作品:元代的釉里红瓷虽然存世器物极少,但是所存器物基本上都是把釉里红当作“色料”并以等同于“画青花”的方式绘制并烧造而成的(注:除了釉里红以外,几乎没有任何其它颜色釉被当作“色料”并以“画青花”的方式绘制并烧造的瓷器)。在众多的存世作品中,其它颜色釉基本上都是生坯整体施釉烧造而成;

综上所述:釉里红是“色料”而不是釉。(注:正是因为釉里红是釉下彩绘色料,所以它的装饰工艺和青花料的装饰工艺完全一样,所以才会诞生“青花釉里红”这样的综合装饰工艺手法和“青花釉里红”瓷器)。

再说“青花釉里红”:

顾名思义,青花釉里红就是集“青花料”装饰工艺与“釉里红”装饰工艺于一器之身的综合装饰工艺手法。由“青花釉里红”这种综合装饰工艺装饰的瓷漆被叫做“青花釉里红瓷”——白瓷之上青釉之下蓝呼红应、相显相衬,体现综合装饰之神韵。青花釉里红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景德镇从“单色釉”、“单色装饰瓷”向“多色瓷”、“综合装饰瓷”发展的先河(注:直接把单一的青花纹饰装饰提升到蓝红两种色彩装饰器物的新高度,并且直接影响了后来的三彩、五彩等技法的生成和发展)。

元代,在青花釉里红的烧造工艺的探索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注:1964年出土的一件青花釉里红雕花“将军罐”被视为罕见的珍品,现作为国宝藏于故宫博物院。这件瓷器得太体综合采用了雕、镂、塑、绘等多种技法,釉里红装饰技法采用了涂抹的方式,釉里红发色极佳,和青花纹饰相匹配,表现出红花绿叶、四季生机,蓝、红两种色彩的表现力极尽张扬,魅力无穷)。这件瓷器证明:青花装饰和釉里红装饰的结合采用的是“涂抹釉里红”和“勾画青花”的综合方式。

明代,青花釉里红瓷器较多(注:洪武朝的青花釉里红瓷器颜色浅红或浅灰,釉里红呈色不够纯正,这个时期出现大量采用釉里红单色绘制纹饰的釉里红瓷器;宣德朝的釉里红烧呈鲜艳的宝石红色)。

清代,青花釉里红多仿造明代(注:康熙朝青花釉里红瓷器釉里红呈色艳丽,纹饰清楚,有的呈粉紫色;雍正青花釉里红的呈色技术进一步提高,和青花搭配时彼此呼应;乾隆朝青花釉里红瓷器中釉里红呈色鲜艳的极少;清中期以后,青花釉里红瓷施釉稀薄,釉里红呈粉红色)。

现代,青花釉里红综合装饰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手法。

珍奇品种釉里红


釉里红(Underglaze red)顾名思义即釉下红彩,其制作工艺是用氧化铜为着色剂,在瓷坯上作画,再罩上一层透明釉,入窑以约1200℃的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制作工序和青花大致相同。

釉里红是一种烧成难度很大的名贵釉下彩,主要原因是铜在窑室中对窑内温度和烧成气氛相当敏感,容易挥发,因此要想得到一件完整的作品并不容易,产量少而且成本高,所以历代所见者多为小件器物。

釉里红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虽然它创烧于元代,但当时只有一种比较浓的色阶,色彩常见晕散而且偏灰黑。明宣德时期的釉里红多呈淡红色,到成化朝,呈色已浓艳鲜亮。入清之后,雍正时期的釉里红不仅色泽鲜红,成品率也高。民国时期,它一度失传,之后又重新恢复,目前对釉里红的发色已有较好的掌握。

青花的绘制和釉里红的绘制两者的概念和技法截然不同。由于釉里红发色不易掌握,因此在绘制图案时,线条不宜太纤细,以免烧制时铜会因挥发而丧失色泽。另外,它也不适合大面积用料,不像青花可以调出浓淡的光影效果,更不适合绘制繁杂的图案,造成形象模糊不清。虽然如此,运用巧妙仍能赋予它活泼的艺术生命力。在应用上,删繁就简为其重要的绘画原则,透过技巧上的处理和粗犷强健的表达方式,往往能使图案产生形象鲜明,结构清晰的意外效果。尤其是其鲜红的发色时常夹有淡红色、绿色及青白色的小点或色块,可以让整件作品显得有立体感,更独一无二。

另一种釉里红的制作工艺是,先在瓷坯上施一层青白釉作为底釉,再上彩料,之后再罩上面釉入窑烧成。彩料介于两层釉之间的制作方式称为釉中彩。其特点是可以增加彩料的流动性,发色更能表现写意的效果。

由于釉里红的装饰工艺和青花相似,在艺术创作上,两者经常结合在一起,这种瓷器装饰法称为青花釉里红(Underglaze blue and red)。青花釉里红最早见于元代,明宣德朝重现,清代一直持续。由于过去烧成难度大,一直都被视为名贵品种。这种装饰法的特点是以青花的沉稳安定,搭配釉里红的浑厚明丽,表现庄重高雅的艺术风格。在图案装饰上,我们经常能发现,青花装饰的面积大,而釉里红小,但釉里红多占据器物的主要位置或显见之处,青花只扮演配角的角色。

​釉里红​龙纹扁壶


明代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虽仅短短十年却政治较安稳,经济开展较快,天下充足。杰出的经济根底为科技、文明、艺术的开展打下了杰出的根底。这段时间制瓷业获得了较大的开展。出产出了闻名于世的宣德青花与冠绝一带的宣德红釉和彩色,在陶瓷开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备受国内外人士的赏识和注重,充分体现了我国陶瓷高明的技术造诣。

釉里红,瓷器釉下彩品种之一,以铜红料为着色剂在瓷胎上绘画纹饰,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铜只有在还原气氛中才呈现红色,因此釉里红瓷器的烧制对窑室中气氛要求十分严格,烧成难度大,成品率低。釉里红,这种稀少的瓷器品种开始不断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以其卓然大气的风范,成为瓷器收藏中真正的贵族。

到宣德期间,釉里红烧制极为成功,摆脱了元末明初那种黑红、粉红的晦暗颜色,构成鲜艳的宝石般的红色。因为对铜红釉的呈色技术把握得极好,纹饰的浓妆淡抹均能游刃有余,即是淡描,亦颜色鲜亮,纹饰明晰。这期间还有以白釉剔花填红料作纹饰,烧成后图画凸出白色釉面的办法,呈色鲜红。清乾隆年唐英编《熏陶图编次》称这种办法为“宝烧”。可知宣德期间对釉下铜红烧制把握得对比纯熟,到达游刃有余的程度。

宣德釉里红传世极少,其胎体细腻,釉面洁白,再和明艳的釉里红相配合,达到了釉里红工艺极高的境界。近日深圳永乐有幸征集到一件釉里红龙纹扁壶,口径:8.5cm 通高:44.5cm 底径:13cm,肩部以楷书落“大明宣德年制”。瓶腹较宽,重心低垂,瓶颈细长,造型优雅。釉里红以淡绘的呈色技法表现出红龙翻滚于云海之上,形象极为生动、威猛,具有威慑感。宣德龙纹是整个明代官窑器物龙纹中最富有生气的,龙首威武昂扬,头发长而向上飘起,龙身舒展修长,身姿矫健,张力十足。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釉里红的产生和发展》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釉里红的产生和发展》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青花釉里红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