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瓷器中国古代五大名瓷 > 导航 >

宋代五大名窑有何特点?

宋代五大名窑有何特点?

瓷器中国古代五大名瓷 瓷器鉴别的五大要领 宋代官窑瓷器鉴别和特点

2020-05-20

瓷器中国古代五大名瓷。

汝窑

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窑址在河南汝州(一说在河南省宝丰清凉寺),因此而得名。

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等为主。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

钧窑

钧窑分官钧窑、民钧窑。

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合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

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氧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的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

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刚”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官窑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

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

哥窑

哥窑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窑之一,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

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

哥窑瓷胎体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黄数种,釉面光泽如肤之微汗,是为上品。器形以洗、炉、盘、碗为多。

定窑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民窑。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七百余年。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这里唐代属定州,称为定窑。

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黑釉、酱釉称为“黑定”、“紫定”,也别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

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扩展阅读

宋代五大名窑之定窑


定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五大名窑之首,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今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

窑址

定窑窑址规模最大、最集中的窑场,分布在今曲阳县涧磁村北一带,这里有十几处高大的堆积,最高的15米,堆积着众多的瓷片、窑具、炉渣、瓷土等。从遗址地层叠压关系看,遗址分晚唐、五代和北宋三个时期,198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

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从这时一直到五代的定窑瓷器,还较为粗糙简单,器型以碗为主,正处于向精瓷的过渡阶段。但在五代中后期,定窑白瓷出现了一次根本性的飞跃。所烧瓷器不再施化妆土,胎、釉呈现出精、白薄的特征。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过了邢窑的细白瓷器。

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制瓷技术有许多创造和进步。北宋中后期,定窑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使其身价大增,产品风靡一时。

定窑在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由于连年兵灾,逐渐衰落和废弃。金朝统治中国北方地区后,定窑瓷业很快得到了恢复,有些产品的制作水平不亚于北宋时期。从有龙凤纹饰的一些器物上看,定窑产品也是金代统治者喜爱的瓷器品种。到了元朝,定窑终于逐渐没落。

到20世纪70年代,定瓷在沉寂了多年之后又进入了复苏期。曲阳定瓷有限公司历尽艰辛,通过上百次研究实验,在仿古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制成功了仿古、美术、日常三大系列工艺产品200多种,产品在国内展出屡屡获奖,产品已远销美国、日本、加拿大、荷兰、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品种

定窑产品以白瓷为主,也烧制酱、红、黑等其他名贵品种,如黑瓷(黑定)、紫釉(紫定)、绿釉(绿定)、红釉(红定)等,都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层高温色釉。元朝刘祁的《归潜志》说,“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 可见,定窑器在当时不仅深受人们喜爱,而且产量较大。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定州时,曾用“定州花瓷琢红玉”的诗句,来赞美定窑瓷器的绚丽多彩。

定窑还有北定、南定之分。北宋之前,定窑窑址在北方的定州,这是烧制的物品称为北定;宋室南迁之后,定窑工人一部份到了景德镇,一部份到了吉州,称为南定。在景德镇生产的釉色似粉,又称粉定。

器形

定窑生产规模宏大,品种繁多。多为碗、盘、瓶、碟、盒和枕,亦产净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但数量极少,主要是作为贡品进入宫廷。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定州白瓷孩儿枕”,是定窑瓷器的代表作之一。

釉质与胎质

定窑的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釉色洁白晶莹,很多积釉形状好似泪痕,被称为“蜡泪痕”,隐现着黄绿颜色。在器物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称“竹丝刷纹”。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独特技术

宋代瓷窑装烧技术最为重要的成就,就是发明了覆烧法和“火照术”,定窑就大量采用覆烧方法,还使用了一种垫圈式组合匣体。这种烧制方法的优点,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位空间,既可节省燃料,又可防止器具变形,从而降低了成本,大幅度地提高了产量,对南北瓷窑都产生过很大影响,对促进我国制瓷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装饰纹样

定窑器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喜爱。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纹样秀丽典雅。北宋早期定窑刻花、构图、纹样趋简,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有浅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装饰图案常用印花、划花和堆花手法,秀丽典雅。印花图案,自然形态经巧妙变形,构成严谨;刻划花,较印花更活泼生动,别具一格。划花

划花是宋代定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之一。通常以篦状工具划出简单花纹,线条刚劲流畅、富于动感。莲瓣纹是定窑器上最常见的划花纹饰。有一花独放、双花并开、莲花荷叶交错而出、有的还配有鸭纹,纹饰简洁富于变化。立件器物的纹饰大都采用划花装饰,刻花的比较少见。早期定窑器物中,有的划花纹饰在莲瓣纹外又加上缠枝菊纹,总体布局显得不很协调,这是当时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一种新装饰手法,也给定窑器断代提供了一个依据。刻花

刻花是在划花装饰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时与划花工艺一起运用。如在盘、碗中心部位刻出折枝或缠枝花卉轮廓线,然后在花叶轮廓线内以单齿、双齿、梳篦状工具划刻复线纹。纹饰中较常见的有双花图案,生动自然,有较强的立体感,通常是对称的。定窑刻花器还常常在花果、莲、鸭、云龙等纹饰轮廓线一侧划以细线相衬,以增强纹饰的立体感。

印花

定窑纹饰中最富表现力的是印花纹饰。这一工艺始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北宋晚期。最精美的定窑器物纹饰在盘、碗等器物中心,这类器型内外都有纹饰的较少。定窑器物纹饰的特点是层次分明,最外圈或中间,常用回纹把图案隔开。纹饰总体布局线条清晰,形态经巧妙变形,繁而不乱,布局严谨,讲究对称,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工整素雅,艺术水平很高。定窑印花大多印在碗盘的内部,里外都有纹饰的器物极为少见。

定窑印花题材以花卉纹最为常见,主要有莲、菊、萱草、牡丹、梅等,花卉纹布局多采用缠枝、折枝等方法,讲求对称。有的碗、盘口沿作花瓣式,碗内印一盛开的花朵,同时在外壁刻上花蒂与花瓣轮廓线。这种把印、刻手法并用于一件器物,里外装饰统一的做法,使器物造型和花纹装饰浑如一体,十分精美。其次,定窑还有大量的动物纹饰,主要有牛、鹿、鸳鸯、麒麟、龙凤、狮子和飞龙等。定窑飞龙纹一般装饰在盘、碟、碗等卧件的器物中心,祥云围绕,独龙为多,尚未见有对称的双龙纹饰。飞龙身形矫健,昂首腾飞于祥云之间,龙尾与后腿缠绕,龙嘴露齿,欲吞火球,背有鳍,身刻鱼鳞纹,龙须飘动,龙肘有毛,三爪尖利,栩栩如生。而定窑立件上只装饰有变形龙纹,其装饰水平与盘、碟上的龙纹相去甚远。禽鸟纹饰中主要有凤凰、孔雀、鹭鸶、鸳鸯、雁、鸭等,做工精美的飞凤比较少见。

定窑瓷器最精美的纹饰大都集中在盘、碟上,纹饰多者可达四层。每层纹饰富于变化,外圈纹饰多为几何纹或变形莲瓣纹,中心为动物、花卉结合纹饰,充满浮雕感,艺术气息浓郁。而宋代定窑孩儿枕更是该窑名品,其造型神态及纹饰的装饰工艺等皆为上乘之作。影响

由于定窑的风靡与流行,其造型、装饰、烧造方法为各地瓷窑所仿效,北宋年间各地纷纷仿制定窑。这就诞生了“土定”“新定”“北定”“南定”“粉定”等仿器。许多地区的产品质量不逊于河北曲阳。定窑对我国后世的制瓷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名扬天下的景德镇深受其影响,北京龙泉务窑、山西平定等形成了定窑系;埃及、欧洲、东南亚的文物遗址中都有定瓷的遗物。

陶瓷文化鉴赏-宋代五大名窑介绍


■汝瓷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磁器名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汝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可见汝窑是继定窑之后为宫廷烧制贡瓷的窑场。其器物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胎体细洁如香灰色,多为裹足支烧,器物底部留有细小的支钉痕迹。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汝窑烧宫廷用瓷的时间仅20年左右,约在北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故传世品极少,被人们视为稀世之珍。■官瓷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有南北之分。据文献记载,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官府设窑烧造青瓷,称北宋官窑。宋室南迁杭州后,在浙江杭州凤凰山下设窑,名修内司窑,也称“内窑”。后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别立新窑,即郊坛下官窑。以上统称南宋官窑。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所用瓷土含铁量极高,故胎骨颜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层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称“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称“铁足”。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哥瓷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对其进行研究。南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明确指出南宋官办瓷窑有两个:一是郊坛下官窑,其窑址已在杭州乌龟山被发现;另一个是修内司官窑,其窑址至今未发现。有学者根据刊于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论》中对修内司官窑特征的记载,认为传世哥窑即宋代修内司官窑。■定瓷宋代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纹饰以莲花、牡丹、萱草为常见,画面简洁生动。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钧瓷北宋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钧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钧窑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品种繁多,造型独特,以瑰丽异常的钧釉名闻天下。其成就在于釉中加入铜金属,经高温产生窑变,使釉色以青、蓝、白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红等,色彩斑斓,美如朝晖晚霞,被誉为“国之瑰宝”,在宋代就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

陶瓷文化:宋代五大名窑之定窑(二)


品种

定窑产品以白瓷为主,也烧制酱、红、黑等其他名贵品种,如黑瓷(黑定)、紫釉(紫定)、绿釉(绿定)、红釉(红定)等,都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层高温色釉。元朝刘祁的《归潜志》说,“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可见,定窑器在当时不仅深受人们喜爱,而且产量较大。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定州时,曾用“定州花瓷琢红玉”的诗句,来赞美定窑瓷器的绚丽多彩。

定窑还有北定、南定之分。北宋之前,定窑窑址在北方的定州,这是烧制的物品称为北定;宋室南迁之后,定窑工人一部份到了景德镇,一部份到了吉州,称为南定。在景德镇瓷器中的釉色似粉,又称粉定。

器形

定窑生产规模宏大,品种繁多。多为碗、盘、瓶、碟、盒和枕,亦产净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但数量极少,主要是作为贡品进入宫廷。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定州白瓷孩儿枕”,是定窑瓷器的代表作之一。

釉质与胎质

定窑的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釉色洁白晶莹,很多积釉形状好似泪痕,被称为“蜡泪痕”,隐现着黄绿颜色。在器物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称“竹丝刷纹”。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

独特技术

宋代瓷窑装烧技术最为重要的成就,就是发明了覆烧法和“火照术”,定窑就大量采用覆烧方法,还使用了一种垫圈式组合匣钵。这种烧制方法的优点,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位空间,既可节省燃料,又可防止器具变形,从而降低了成本,大幅度地提高了产量,对南北瓷窑都产生过很大影响,对促进我国制瓷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陶瓷文化:宋代五大名窑之定窑(一)


定窑产于定州境内(今河北曲阳涧磁燕山村),故名。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的瓷器。

工艺特色

据《曲阳县志》载,五代时曲阳涧磁已盛产白瓷,官府曾在此设官收瓷器税;但据调查,早在唐代这里已烧白瓷;至宋代有较大发展,除烧白釉瓷器外,还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等品种,文献称为“黑定”、“紫定”和“绿定”。有毛口和泪痕等特征,毛口是复烧口部不上釉,泪痕多见于盘碗外部,因釉的薄厚不匀,有的下垂形如泪迹。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诸种,风格典雅。对各地瓷窑有一定影响,曾出现不少仿烧定窑瓷器的瓷窑,纹饰以龙凤纹为主。此类宫廷用器多有传世,窑址遗有大量龙凤纹器物碎片。

窑址

定窑窑址规模最大、最集中的窑场,分布在今曲阳县涧磁村北一带,这里有十几处高大的堆积,最高的15米,堆积着众多的瓷片、窑具、炉渣、瓷土等。从遗址地层叠压关系看,遗址分晚唐、五代和北宋三个时期,198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

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从这时一直到五代的定窑瓷器,还较为粗糙简单,器型以碗为主,正处于向精瓷的过渡阶段。但在五代中后期,定窑白瓷出现了一次根本性的飞跃。所烧瓷器不再施化妆土,胎、釉呈现出精、白、薄的特征。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过了邢窑的细白瓷器。

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制瓷技术有许多创造和进步。北宋中后期,定窑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使其身价大增,产品风靡一时,同时也成为当时瓷器收藏的热门。

定窑在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由于连年兵灾,逐渐衰落和废弃。金朝统治中国北方地区后,定窑瓷业很快得到了恢复,有些产品的制作水平不亚于北宋时期。从有龙凤纹饰的一些器物上看,定窑产品也是金代统治者喜爱的瓷器品种。到了元朝,定窑终于逐渐没落。

瓷器与五大名窑


一、官窑紫口铁足话官窑

宋徽宗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建窑烧制的御用瓷器,称为官窑,所制器物,有鼎、有炉、瓶、觚(饮酒器)等仿古铜器器形,另有陶瓷文具用品如笔筒、水滴、印泥盒等,均属佳品。

官窑的特色是土质细腻,胎釉俱薄如纸。色有月白、粉白、粉青、大绿、油质等,当时最受重视为月白,粉青次之。开片,以冰裂纹为上品,梅花片次之,细碎纹最下。其中器面有釉斑的。以鳝血为上,黑纹次之。可见北宋官窑的制作水准极高。

因金的入侵,汴京破灭,官窑随着北宋消失。康王高宗在杭州建都是为南宋,宋高宗奠都后,即命邵成章在杭州凤凰山,仿官窑旧朱,建窑烧瓷,称为「内窑」,即是南宋官窑。

内窑比北宋官窑更成熟更精致,釉色以粉色为主,晶莹澄澈,足以比美青瓷,所用瓷土坯,略带亦色,所以露胎处烧成后颜色如铁,烧制时,器口向上釉下,口上的釉极薄,赤土隐隐透出,所以当时称「紫口铁足」。两京官窑,因温度控制不善,釉中的铁质,氧化不均而产生窑变,呈现出紫红或褐色的斑点,古代民智末开,将窑变瓷器视为鬼怪作崇,不予保留,故迄今窑变传器不多。

故宫这一季展示了宋代文物特展,精品尽出,其中有粉青水仙四方盘号称故宫之宝,另有冰裂荷花器皿也极精美,展期至六月三十日,盼同仁都能拨空参观。

二、汝窑

我国青瓷器从魏晋有瓷器以来,就是主要产品。它釉中所含氧化铁是经过还原焰烧成的(氧化焰与还原焰是烧结过程中的空气控制,让空气氧完全燃烧称氧化,注入新空气称还原)。若是烧得太过,就会呈现深众绿色,若烧的不过,就呈灰青色,所以氧化与还原是青瓷制造历史上两大技术。

到了宋代,这项技术被充份掌握,它是陶瓷发展史的重大成就,最著名的就是河南窑瓷器,河南生产青瓷的窑址,遍及临汝四乡,而以临汝县为集散地,宋代并并在此设汝州窑务以抽税捐。

汝窑青瓷贵重当代,士大士尤其喜欢视为珍品。有印花、刻花、素面三种,以素面为贵,釉色有天青、粉青、鸭蛋青、虾青、茶青等不同。纹片有牛毛黄纹,细碎冰裂纹、蟹爪纹等,釉中气泡比官窑稍大,有如满天星斗,清澈度在宋代诸中,堪称第一。 

汝窑成品形式不多,仅盘、碗、洗盏、托等,最大件作品不过一尺,胎骨薄,有深灰、浅灰两种,底足满釉工整,因文钉烧成之故,细小四至五支文钉芝麻点为收藏家鉴别汝器的特征,汝窑成就高,时代短,传世宝物不多,今人有仿造汝窑釉色、器形者用在茶具上,故称仿汝窑。

三.哥窑

宋代名窑,多以釉色见长闻名,只有哥窑以表面纹片著名,在宋五大名窑,排名第二。

宋人有二兄弟,在浙江龙泉设窑造器,哥哥章生一的称哥窑,弟弟章生二的为弟窑,哥窑的冰裂纹,非自然碎裂,而是刻意烧成,在当代即被当为「百圾碎」。百圾碎的称呼,只外表冰裂的泛称,因釉色的不同胎质的不同,出现红、黑、金与黄等深浅不同颜色,裂纹又分网状、榆花、冰裂、大小裂,这些纹片肉眼看来好像釉上生裂,用放大镜看釉质又紧结合,毫无裂痕,因此而而人寻味。传世哥窑,多属一尺左古的圆形器,如香炉、花器等,装饰很少只有几道弦纹,颜色有白灰、深灰、黑、杏黄、沉香色等,釉色有深末、淡黄、深青、蟹壳青、竭、黑条、月香、鱼肚白等,成器特色在于沉稳而有光泽,釉中有小气泡如珍珍,隐隐暗存,十分别致。

哥窑虽然特别,不知何故,传器真品不多,民间仿哥窑极多,形似而神不似,要看真正哥窑,认识真品哥窑,可能只在故宫博物院。

哥窑虽然突出,然弟窑也不差,哥以百圾碎出名,弟却以纯如玉,不冰裂贵,颜色粉青最上品,葱翠纯洁,有如翡翠,一般称弟窑为龙泉窑。

龙泉青瓷烧造特色在于还原焰控制的准确,除了翠青,粉青两种特征外,边沿沿白,底是工整,雾胎紫江为真识别,龙泉窑亦以生产生活用器为主,自宋至清不曾中断,民国初年曾停止,后在中共恢复传统工艺政策下,龙泉窑加入餐具制作行列,所产餐具,外销欧美,极受欢迎。

四.定窑

以颜色来区别,中国的瓷器,青翠色系的有汝窑及龙泉窑的产品,白色系的有三个地方,一是德化白瓷,一是浮梁白瓷,一是定州白瓷,德化是明朝产地,浮梁是唐朝产地,定州则是宋朝产地。

定窑指宋代定州白瓷窑,在河北省回阳县,鼎盛繁华期超过二百年,北宋被金灭亡,定窑与之共亡。

定窑产品种类不少,有尊、爵、碗、盘、佛像等,胎土幼细白净,故胎薄坚,胎土上有印花,以刀刻的叫划花,以陶模压的叫印花,以针刺的叫绣花,图案鸟、鱼居多,在烧窑时与一般瓷器相反,用口在底下足朝上的覆烧法,成品底有釉口无釉,所以要在口缘包箍金属保护。

定窑以白色为主,也有窑变成红色紫色或金花色,但皆少见,故宫定窑珍品不多,以现代观点来看,略嫌粗糙,陈列之定州日瓷水注,拙而不雅,釉色不金,个人并不十分欣赏。

五、钧窑

中国瓷器在宋朝前都是单一釉色,如青色、白色,在宋时发展成多釉色的术,这是瓷器史上划时代的成就,在河南的禹县,即以生产彩色釉器闻名,俗称窑。

钧窑的烧造,充份掌握还原焰的烧造技术,使釉色中的铜元素产生变化,产品以碗碗盘、香炉、花盆居多,胎质厚重,釉色混浊,一件作品素烧后,又重复釉,故成器后,器物表面有蚯蚓走泥纹,釉色多呈紫、红青斑,有云霞流动的感觉,色彩厚重沈稳速人,例如故宫在宋代文物展中,展示一花盆叫天蓝紫玫瑰盆,即是蓝紫红色调的釉色。

钧窑在宋代是珍品,在今世已成雕虫小技,仿间钧窑作品,比古代更精,只不过少了年代感及拙趣。

后记:为了让大家对五大名窑有一定的印象,专家故用极简略的文字做说明,如能在一大堆瓷器中记住其特色,那就是我们所期待的。因为不仅是瓷器商城,还有丰富的瓷器文化知识。

陶瓷文化:陶瓷美学之宋代五大名窑


宋朝瓷器从胎釉上看,宋北方窑系的瓷胎以灰或浅灰色为主,釉色却各有千秋。这一时期南北方各窑之间风格迥异,且一些以州命名的窑系特点非常明显,令后人一目了然。具有代表性的汝窑、定官窑的瓷器“汁水莹润如堆脂”,具有像青玉一般的质地;又如钧窑天蓝釉,像天空般湛蓝;再如龙泉青瓷的粉青、梅子青等品种,都巧夺天工地引起人们对美的遐想。

1、汝窑

汝窑胎质细腻,工艺考究,以名贵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其釉色,如雨过天晴,温润古朴,其釉面,平滑细腻,如同美玉。器表呈蝉翼纹般细小开片,釉下有稀疏氧泡,在阳光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在胎与釉结合处微现红晕,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莹润如堆脂的质感。

2、官窑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

官窑瓷器选料精细,用料考究,胎质细腻,胎色呈紫黑色,足边及口沿釉薄处呈紫褐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釉厚如凝脂,釉面莹润如玉,光泽柔和。釉面有粉青、翠青、灰青、米黄等多种。釉面纹片是官窑器物的特征之一。

3、哥窑

哥窑,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

哥窑器物胎色较深,胎质细腻,足边及口沿釉薄处也可见深色胎,制作工艺精湛,装烧方法亦采用支钉支烧或垫烧,一些盘炉器物的足底有极为规整的圆形支烧痕。釉色以青灰、米黄为多,釉质肥润,釉面有细碎的片纹,纹分两种,一种开较大的黑色片纹,另一种是在黑色片纹中又开细小的黄颜色片纹,俗称“金丝铁线”,是哥窑器物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满布断纹,那有意制作的缺陷美,瑕疵美。

4、定窑

定窑为民窑。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定瓷胎质坚密、细腻,釉色透明,柔润媲玉。定窑以装饰见长,其刻花奔逸,印花典雅,辅助以剔花、堆花,各得其趣。定窑以白色为多,之外有红、黑、紫、绿诸色。

5、钧窑

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窑系是瓷窑体系的简称。宋代是中国制瓷业百花争艳的时期,瓷窑遍及南北、民窑迭出、品类众多,出现了闻名于世的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窑。后来这些瓷窑由于各有特色,先后被官府选中,为宫廷烧制部分宫廷用瓷,具有了半官半民的性质。随着宋代陶瓷作为商品开始流通,各窑系的产品相互影响,出现了工艺技法的借鉴与效仿,使得瓷器制作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艺术上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由此出现了一批以某些大产瓷区产品为代表的瓷窑系。

陶瓷文化:宋代五大名窑之官窑瓷器


世人所说的宋代五大名窑,即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的说法,主要来自明代《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这句记载。柴窑为后周时期的瓷器,且实物失传、技术缺失、缺乏窑址印证,故一般不和宋代其他五个窑口并列提及。

官窑瓜棱直口瓶《宣德鼎彝谱》的这句话,至少蕴含以下两个信息:宫廷中对瓷器有明确的划分标准,并对款式典雅的瓷器画图留存(这个习惯沿袭到了清代);对宋代瓷器的划分或命名,是根据出产地或来源地,这也是我国从古至今,官民通用的命名习惯。今天也是这样,景德镇窑、德化窑、醴陵窑、石湾窑、龙泉窑等,全部按照产地命名。(注:窑口和瓷器品牌名是两回事,不能一概而论)在宋代,汝窑产自汝州,钧窑产自钧台,定窑产自定州,哥窑产自哥哥洞(杭州附近或浙江区域内,窑址尚未发现或确定),那么按此习惯推论,官窑必定产自“官家”或者“官方”。

官窑弦纹瓶这种约定俗成的命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或许会廓清我们对宋代瓷器的认识和误区,尤其是针对“官窑”这个备受争议,至今仍难以定论的窑器。比如,有些人很牵强的提出“汝官窑”、“汴京官窑”、“钧官窑”等概念,这些概念抛开了产地,生搬硬套把明清官窑的概念强加到宋代各个窑口上,弄得不伦不类还混淆视听。既然古人已经把官窑单独开列出来,说明它必定和其他四个窑口是有区别的,在瓷器开始被官方进行管理的宋代,被命名为“官窑”必定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坦斋笔衡》中有这样一段很著名的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政和间(1111-1118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余如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这段包含的信息量很丰富,逻辑清晰,说明了宋代瓷器的基本面貌,并逐一道出官窑和其他窑口的区别、管理机构、窑口等诸多问题。既然官窑产自官方,那么他和其他几个窑口的区别在哪里。“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这段话说明定窑、汝窑、龙泉窑、官窑是各自不同的窑口,产品不一样,汝窑尽管为魁,但它不是官窑。本人前面关于汝窑的一篇文字中论述了汝窑的性质是贡窑(或御用窑),钧窑也是贡窑,定窑在没有被汝窑取代之前,也是贡窑。贡窑的性质本质是一种民窑,官方收购认可的精品,不对窑口进行控制。“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这句话说明了几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第一,官窑的设置时间晚于汝窑、龙泉窑等窑口,而且联系到靖康之难北宋覆亡的时间(1126年),官窑的存在时间比汝窑更短。第二,透露出官窑设置的动机,是因为对其他窑口不满意。对定窑不满意,对龙泉窑不满意在引文中说得很清楚,对汝窑没说,因为汝窑让宫廷满意,还具有榜样作用,有理由相信,即使设置了官窑,汝窑瓷器在宫廷中的地位并没有受到动摇,而是一起被使用,或许是用途上也存在差别。由此可见,宋代宫廷对瓷器的要求,是一步步提高,一步步变苛刻的,尤其是对艺术格外敏感的赵佶登基后,个人的喜好就顺理成章更加贯彻到宫廷用瓷里了。这个“官窑”,是宫廷对瓷器需求达到一定程度,试图运用制度对某类瓷器进行控制,从窑址、工人、材料、资金、质量等方面均进行严格管理,用途仅限于官方(主要是宫廷或者皇室)的一种新型窑口。简单说,他的实质就是皇权凭借专制权力无偿占有优质瓷器。它的出现是空前的,之前各朝代的官方没有采取过这种模式,毕竟前朝各代对瓷器没有那么执着和贪婪。而后世,尤其是明清两代,随着皇权的不断集中,对瓷器的贪恋不断强化,宋代肇始的“官窑”也变成明清两代君主们的特权产物走向巅峰。既然官窑产自官方,那么官窑的管理机构是什么。北宋时期的管理机构缺乏记载,南宋时期的管理机构比较明确,“中兴渡江,有绍成章提举后苑,号绍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这句话可以看出,有专门管理后苑的机构,根据负责人的名字取名为某某局,局内设有“修内司”,从名称来看应该是局内负责修缮皇宫或者后苑的专门科室,这个科室的职责之一就是烧造专供宫廷的青瓷器,这些窑口当时叫做内窑。可以看出,管理宫廷瓷器烧造的机构,仅仅是个内廷部门的小科室,不是朝廷机构,和清代宫廷“造办处”类似,应该由太监进行管理,但又和清代派朝廷官员在景德镇督造官窑的情形不同。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宋官窑的窑址在哪里。“修内司......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彻,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后世根据这段文字来证明南宋内廷至少设有两个窑址,第一窑址直接用管理科室命名为“修内司窑”,第二个用地址命名为“郊坛下窑”,还说明后者质量和受世人追捧程度大大比不上前者。这两个窑址目前已通过考古发掘得到证实,“修内司窑”为凤凰山老虎洞窑址,“郊坛下窑”为乌龟山窑址。南宋官窑窑址找到了,但北宋的在哪里呢?回答这个问题已经变得异常困难,甚至不可能了。存在时间何其之短,存世品几乎难以确定,文字记载几乎为零,极小的产量,可以想见这个窑的规模何其之小,碰上战乱,黄河改道,瞬间就被时间的长河中冲刷得了无痕迹。缺乏民间基础的瓷器,再美,也会被历史抛弃。到总结时间了,所谓宋官窑,是指由宋官方直接管理,产品仅供宫廷的一个窑口,它脱离了民窑的产地,不以市场为目的。由于宋分为南北两代,官窑的设置为北宋末年,南宋仍存续,但北宋时期的窑址、记载、实物均缺失,故宋官窑瓷器,现今主要是指南宋官窑瓷器。

五大名窑瓷器之钧瓷


钧瓷是我国陶瓷中的珍奇瑰宝,我国古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后镇,始于唐,盛于宋。北宋徽宗时(1101-1125)成为御用珍品,并在禹州城北“古钧台”附近设置窑,烧制宫廷用瓷,故窑名“钧窑”,瓷名“钧瓷”。

我国瓷器源远流长,从商、周的原始青瓷起,经秦、汉、南北朝的摇篮期,到唐代得到飞速发展。当时,在河南更是窑业昌盛,种类繁多,釉色艳丽,禹州市神后镇的下白峪村和苌庄乡等地,先后烧制黑、褐釉高温窑变花瓷,被陶瓷学家称为“唐钧”,它为宋代钧瓷开启了先声。北宋工匠在唐代花瓷工艺的基础上,创烧成功了窑变铜红釉——钧瓷,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而驰名于当世,进入宋代名窑的行列。迄今为止,在禹州境内已发现北宋钧窑遗址多达40处,尤以神后镇大刘山下最为集中。禹州现存最早的《钧州志》中说:“瓷窑在州西大刘山下。”

靖康之变(1126年),宋室南迁,钧官窑停烧,钧瓷一时间受挫。到金、元时代,钧瓷有了新的发展,各地争相仿制,风靡一时,钧窑播火全国。元末明初,因战乱和灾荒,钧窑生产渐衰。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诸名窑衰退,钧窑也基本停烧。清朝晚期,钧瓷复苏。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神后镇烧制钧瓷者已有10余家。民国年间,因战乱、灾荒频繁,钧瓷生产举步唯艰。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后,因大旱和政局混乱,艺人外流,钧瓷生产趋于停产状态,新中国成立后,钧瓷事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1955年,钧瓷又在它的故乡——禹州市神后镇得到恢复。

古有民谚:“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现在民间又有新的谚语:“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收藏几件钧瓷,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事。

陶瓷文化:五大名窑之首-定窑


定窑的胎质薄而轻,胎土细腻,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釉色晶莹温润,如很多积釉形状好似泪痕,被称为“蜡泪痕”,隐现着黄绿颜色,略带粉质。

定窑,在五大名窑中定窑是唯一以烧造白瓷取胜的窑场,它历经唐、五代、宋、金、元五个朝代,在长达五百余年的悠久岁月中,一直盛烧不衰。其产品不仅是人民大众日用所需之瓷,而且最早进入北宋朝廷,成为历代帝王、文人、士大夫赏玩的名瓷,单从这点来看,足以使其他各窑逊色,因此也有人将定窑作为五大名窑之首。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涧滋村及东西燕村,宋代属定州,故名定窑。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制瓷技术有许多创造和进步。北宋中后期,定窑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身价大增,风靡一时。

五大名窑:陶瓷文化的象征


五大名窑:陶瓷文化的象征

——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增一席谈

瓷器到了青花,已经珠光玉润。然而,我们毕竟不能忘记那个遥远的宋代,在北方南方,散点式开放着的五处艺术之花,定、汝、官、哥、钧。金元之际,使得北方诸名窑南迁景德镇,从此北方名窑成为绝响,走入历史幕后。一晃八百年之后,到了当今之世,五大名窑纷纷恢复生产,然而,窑址尚在,新生尚难。全凭那些有志者经过千万次试验,终于揭开了历史真相,恢复了传统工艺。在大工业瓷器发达的当代,传统名窑还固守着手工制作,尤其五大名窑的工艺美术大师们,他们以心血化为艺术之葩,以炼彩石补天的精神感动着我们。时下,五大名窑渐成气候,又当捆绑申遗,这让我们看到传统工艺以其历史新貌不仅在影响着我们的艺术生活,还将参与我们的艺术生活。这着实值得庆幸。为此,我们约访了龙泉宣言的参与者之一的定瓷大师陈文增先生,围绕着五大名窑的前世今生作一些回望与探索。

历史走出了山重水复,迎来了柳暗花明

记者(以下简称记):“龙泉宣言”的诞生将对我国的五大历史名窑的保护、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能谈谈为什么现在才出这个宣言吗?

陈文增(以下简称陈):面对五大名窑及中国目前陶瓷界之现状,可以用八个字形容“各具特色,竞争发展”。中国陶瓷分南北二系,即南青北白,五大名窑南有龙泉窑及南宋官窑,北有定窑(河北曲阳)、汝窑(河南汝州)、钧窑(河南禹州)、北宋官窑(河南开封)。古代还有磁州窑(河北邯郸)、耀州窑(陕西铜川),各大名窑在目前均呈现出中兴时期的初步繁荣。为此,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于今年金秋,在恢复中华历史名窑生产50周年之际,汝、官、哥、钧、定和磁州窑、耀州窑、景德镇、宜兴陶瓷等历史名窑的代表聚首著名的青瓷之都——浙江省龙泉市,“龙泉宣言”就这样诞生了。

记:五大名窑作为中国的传统工艺在世界上都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如今也要申遗了,您如何认识五大名窑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活动的意义?

陈:在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的牵头下,正在策划和积极参与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件事情非常重要,也很关键。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最早发明了陶瓷,发展了陶瓷文化。五大名窑不妨说正是中国陶瓷文化在历史上的具体象征,正是中国历史上陶人的努力,给世界留下了享之不尽的永久性财富,成为推进世界陶瓷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五大名窑联合申遗,不仅仅代表中国历史文化进入世界文化遗产范畴,彰显中华古文化,更重要的是在肯定和认识中国文明的同时,对世界陶瓷未来发展将提供科技、文化与艺术之难得的历史资料。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五大名窑在世界文化舞台上亮相,是对中国陶瓷文化和传承文明的一种肯定。

记:据说您近日参加了“纪念恢复龙泉青瓷生产五十周年高峰论坛”及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在河南禹州举办的“禹州钧瓷文化研讨会”,主要涉及哪些内容?

陈:不论是“龙泉的高峰论坛”还是“禹州钧瓷文化研讨会”,虽然题目不同,但内容相近。这两个会议,汇聚了五大名窑大师及中国陶瓷界之精英,大家畅所欲言,综论中国五大名窑之历史及现状。“龙泉高峰论坛”专家们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度,找出名窑差距,固本强基,五大名窑相互交流,互励互勉。这次论坛谈论最多的是名窑发展问题,历史走出了山重水复,迎来了柳暗花明。当代名窑在适应历史发展中如何去发挥各自优势,扬长避短,在保留各自风格基础上去开阔视野,找准创新路子,多出佳器精品,真正实现中兴时期历史名窑发展之目标。清华大学张守智教授提出五大名窑工艺如何向高科技靠拢,实现古今结合,找到工艺上的默契。同时对保护环境,保护文物设施,珍惜当代生活和工作环境下的一草一木,都成了该“论坛”的话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