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马未都古代青白釉瓷器 > 导航 >

马未细说陶瓷收藏中的门道

马未细说陶瓷收藏中的门道

马未都古代青白釉瓷器 马未都鉴别甜白釉瓷器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2020-05-20

马未都古代青白釉瓷器。

马未都原来的笔名叫“瘦马”,这个笔名后来因为他离开文坛而被另一个“瘦马”拿走。80年代初,他是《青年文学》的编辑,专门挖掘新潮小说家,自己也发表过小说、报告文学百余篇。他的收藏兴趣始于“文革”,80年代中又较早意识到收藏与投资的重要性,从收陶起步而成为专家,至今已有陶瓷、古家具、玉器古玩等藏品逾千件。1996年马未都创办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该博物馆原坐落于北京琉璃厂,除日常陈列外,还策划组织各种专题展览,2000年起搬至北京朝阳门内南小街,2002年1月在杭州建成杭州店,山西馆也正在筹备成立。作为收藏界的一位成功人士,听他以自身体验说陶,多少有点启蒙意义。

春节前夕,马未都在北京大山子他的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办公室接受了记者专访。

记者:陶瓷是一种美器,越来越成为收藏投资的重要对象,能否请你说说其中的门道。

马未都:今年说这个题目真是时候。今年是景德镇建镇一千周年,它是宋景德元年,也就是1004年建成。景德镇秋天有重大的庆典,其实它从元代就成为了中国陶瓷的代名词,那时烧的瓷器就已经非常好了。

记:现在收藏陶瓷是否已经形成了一股热潮?

马:反正现在拿着件东西找我给看看的人太多了。到了现在,我觉得收藏热基本上已经形成。中国历史上的收藏热集中于这样几个时期:北宋,宋徽宗本身就酷爱艺术,他个人的兴趣影响了全国的收藏。收藏成为热潮,北宋是第一次。在北宋以前也有些人收藏,但没有形成大气候。第二次收藏热是明朝的晚期,当时中国的社会情况使得江南地区许多知识分子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在对美器的追求上,收藏方面的专著明末出的很多。第三次收藏热就是清朝的康乾盛世了,尤其到了乾隆时期。

最后一次是清末到民国初年,这几个时期对中国的收藏史有重大的作用。而现在,收藏对中国人的好处,一是在精神上的文化可以通过具体的东西来传承。今天不论谁拿到民国以前的瓷器都希望了解中国这一段历史,再有它自身所表现的文化,比如寿桃在中国古代代表长寿。每一件陶瓷都有自身的含意,中国某一经典部分的内容,都是通过这样一些具体的东西来传承的。

记:除了精神文化上的冲动,还有投资的愿望。

马:投资的确是重要的一方面,有人收藏就是冲着它的价值去的,价值一种是经济价值一种是文化价值,文化还包括其他因素比如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我们今天的收藏热跟明朝末年非常相像,特点就是人们,尤其是文人、知识分子越来越追求生活质量。我们今天的收藏热现象里融进了更多的因素——文化因素和经济因素,二者比较起来,文化又退居二线,原来收藏热文化还是第一位的,因为当时没有电视电影,没有其他娱乐方式,现在带来乐趣的方式就太多了。古人收藏的追求比我们注重精神层面,我们今天更注重经济层面的享乐,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记:从投资的角度,当前陶瓷收藏的流行趋势是怎样的?

马:中国的英文就是CHINA,陶瓷收藏是永远的热门。眼下的流行趋势,我个人判断还是在明清陶瓷上。明清陶瓷收藏热门的原因有二:第一,很容易看懂,很容易审美;第二,这个时期的陶瓷交易是在法律上允许的。再早一些,比如宋元以前的陶瓷,原则上出土的国家是不允许经营的,但宋元的东西99%都是出土的,保留到今天传世下来的很少,所以要收藏很难操作。所以说,从现在开始往后,还会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中国的明清陶瓷都会是投资热门,这时期的东西还会有很长一段升值期,而且大众审美情趣也大都定在这一层面上。

记:从价值上来说呢?

马:今天认为有价值的东西都是在审美上多数人比较认同的,而且要有一定数量。光有审美价值,数量太少也不是投资的好选择,必须要有一定规模的东西,才可以选择作为收藏投资。

记:具体到明清陶瓷,哪一类是现在的投资热点?

马:陈设瓷,在当年就是为了观赏的陶瓷作品,而日用瓷相对收藏价值就差些。尤其从投资角度考虑,更首推明清时期的陈设瓷。而日用瓷里,比如碗盘这一类也有卖过很高价的,几千万块钱一件的都有,但是那种一般是御用的,再有就是那些历史上就不是为了用而是为了看的。

记:我们常把陶瓷连在一起说,但陶和瓷并不是一码事。从目前投资的角度,收藏陶好还是瓷好?

马:肯定是瓷。因为陶太早,而且它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欣赏的。而且要是明清的瓷,它离我们比较近,比较容易理解。而且陶器不好保存,它的强度不如瓷器,易碎,相对来说容易吸潮变形。

记:那么,什么样的陶瓷增值比较快?

马:还就是明清的。明清的陶瓷哪一类增值潜力都会比较大、比较快。比如青花瓷,中国青花瓷从它诞生以后就是霸主,一直有人收藏,而且价格都很贵,上千万的都很多。再有就是粉彩,比较艳丽,符合多数人那种艳俗的审美情趣。青花创烧五百年以后才有了粉彩,雍正时期才大量推广。由于雍正皇帝的渴求,他对瓷器质量要求非常严格,所有粉彩也在不同地创造价格记录。这也是一个不错的投资方向。

记:陶瓷增值的速度有多快?

马:举例说,有一个瓶子是1979年在香港拍卖的,当时拍卖的成交价是55万港币,前年又拍了一下,成交是3300万港币,20多年升长了60倍,每年三倍的速度在增长。还有一例是1997年在翰海拍卖了一只瓶子,那是我买的,220万元成交。去年拿出来拍卖,才5年时间,就拍了1100万元。

记:大件和小件比较哪个增值更快?

马:大东西翻倍是很难的,东西越小翻倍越容易。要从投资的角度让我预测陶瓷的增值可能,我只能是在整体上预测,我写《中国陶瓷》这本书时是1992年,里面有很多东西被我言中。我1992年在书里说到2000年时候中国人就会在海外把拍卖市场搅得天混地暗,果然那年就出了中国人买圆明园文物。采取一种保守的态度来预测,中国文物在未来的5年内,所有的文物指数至少翻两翻,今天值1000的5年以后值4000了。十年以后的事情我就不大胆预测了,因为它涉及经济社会的其他变革,仅艺术品而言,我们今天能看到的都远比十年前的价格增加十倍以上。中国艺术品尤其陶瓷每隔几年就刷新一遍,过去卖几百的现在都卖几千万,我现在只能说,十年之后文物突破亿大关不是没有可能的。

记:你对现在人们收藏陶瓷的投资心态怎么看?

马:现在很多人在收藏中心态都比较急,像参加一个比赛,自己技术还没有练好呢就急着要上。那我说句不客气的话,这个时候上去一定是一塌糊涂,不过最终还确实能有人冲上去。风险与机遇并存。

记:投资中有什么特别要注意的地方?

马:投资要找那些寓意好的东西,文化要素多的,而且不存在任何争议的东西容易升值。陶瓷的收藏是一种完全模糊的状态,即便获利也不明确,即便明确获利也不知道获利多少,可能超过你的预估也可能低于你的预估,很难说有什么诀窍让你能在收藏中获利,如果说诀窍那就是比较扎实虚心的去学习,失败的可能性就特别小。

马未都自述个人收藏经历

对于陶瓷,我天生就喜欢,我对艺术有天生的亲近感,陶瓷对我吸引是不可言传的。

我从小爱看书,特别对历史感兴趣。很年轻时候就对古董收藏产生了兴趣。我开始收藏的时候正是中国艺术最不值钱的“文革”时期。那时候天津的文物市场形成得最早,我在北京工厂里上班,一有空老往天津跑。那时我收入不高,可当时东西也便宜,我把抽烟的钱省下来也就够满足收藏瘾了。而且一开始买的速度比较缓慢。可是那时候的人根本没有价值观,有些东西你喜欢,人家说你拿走就行了,根本就不要钱。

那时候我还是文人呢,耻于谈钱,收藏时根本没想到什么增值不增值的,那时要想到钱上就觉得很跌份儿。

我的第一件藏品是1982年花1600元买的四扇屏,也称钧瓷挂屏。当时是挪用了家里买彩电的钱。那东西原来不是卖给我的,是卖外国人的。就在现在王府井一带一个店里,现在早就拆了,最初我看到的时候标价2000外汇,后来那东西不让出境,所以中国人能买。我说我没有外汇,最后人家给我打了一个八折1600卖给我了。这件东西后来对我有很大的影响,它既是一件陶瓷又是一件家具。

我的收藏生涯中故事很多,最有感触的一件是1998年的一天,李翰祥导演突然打电话给我说很想见我:“我找你好长时间了,我的那些古董想处理了不想要了。你帮我处理了吧。”那天我下午有事,我说我要出去,要么你早点要么4点以后,他说那我4点以后来吧。结果中午我吃饭的时候他又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在路上了,要等我一下。他到了的时候是12点多了,他说我剩下的这些东西你都知道,都不想要了给你。他就给了我一个清单,还有价钱,我说行,咱们谈谈价钱就行,他很高兴就走了。

这时是一点一刻,因为我计划一点要走还拖了15分钟。谁知,第二天晚报就登出来说李翰祥猝死,当时我就奇怪:哪个李翰祥?是不是还有一个李翰祥?我昨天还看到他了,他从我这里出去的时候就直奔拍摄场地了,到那儿拍了一个镜头就死了。死后他儿子找我,说既然李先生生前把这些东西都托付给你了,就是这些东西跟你有缘了。我想这就是缘份吧。

年轻的时候看什么都激动,但是现在我什么都见过了就不那么爱激动了。那时候,有些东西想买买不起,我回家后急得直转腰子,茶饭不思。而现在就比较平静,得与不得全在缘份。一件文物不管多么喜欢,你有多大能力,你也不可能全部拥有。在文物面前不是你拥有他,是他拥有了你,对文物而言我们就是匆匆过客。

我从90年代初开始想做一家私人博物馆,当时做过几次展览,感觉不错。那时候生活开始得到改观了,就想国家没有私立博物馆,我何不办个私立博物馆呢。可1992年打的报告被枪毙了,到了1996年才算批下来,名字叫“观复”。我觉得博物馆的教化是对全民族的,会有一种长期的作用。从博物馆注册以后,我就想把这件事情做好,让这个博物馆对社会有用,而且一定要完整有效,不能因个人的情况变化而消亡。

现在有记者问我:“你算是个商人、收藏家、文人还是学者?”我就说:用我什么的时候就是什么。这不重要,我觉得我什么都不是,我觉得我们是一个新时代的混血儿,我身上有那种很重的知识分子的毛病,人家老说我有极强的道德感。

我下一步的打算很简单,第一就是把博物馆完整有效地固定给社会,如果我们不忽视生命,重视生命中的过程,我们所做的一切一定会得到回报。

马未都送给陶瓷收藏入门者的话

从收藏角度讲,如果你想做出正确的文物鉴定,要得到基本的正确判断首先应该好好读书。如果有条件最好找个老师。如果想投资,最重要的是应该有专业人员指点,我们现在常常习惯于把完全科技的投资交给专业人员,比如炒股,但买古董找专业人员的几乎没有,都是自己亲自上阵。因为那个东西看得见摸得着,又有美感,亲自上阵可以得到乐趣,但确实风险很大。

陶瓷收藏的必要准备

具体到收藏陶瓷的入门知识,我推荐两本书:《中国陶瓷史》和《明清瓷器鉴定》,前本书不必说原因。后一本书因为现在市面上能收的陶瓷都是明清以后的,再早一点的东西对于一般人都比较难遇到,遇到了也不容易辨识更不容易获利,如果没有专业人员技术指导很容易出差错。所以从入门角度说,主攻方向应该是明清陶瓷作品,那么此书必读。

鉴别陶瓷应当了解哪些东西?

首先要了解中国陶瓷发展过程,比如青瓷,南边的龙泉北边的耀州,一个在今天的浙江一个在陕西,当时皇家用的瓷器。还是要了解历史。

关于五大名窑

陶瓷讲究窑口,宋代汝、官、哥、钧、定是五大名窑。五大名窑所产瓷器的价格历来在国内外古玩市场上高居榜首。五大名窑,即:宋汝州的汝窑,北宋汴京和南宋杭州修内司及郊坛下设立的官窑,宋浙江龙泉的哥窑,宋河南钧台的钧窑,宋定州的定窑。这五大窑口所制瓷器的美学境界是前无古人的,至今价值不菲。五大名窑的特点是以颜色,即釉色说话。除五大名窑外,其他瓷域窑口也有达到较高成就、烧制出精美绝伦瓷器的,如耀州窑、磁州窑、龙泉窑等。

缺陷的意义

陶瓷古董都是纯人工制造的,而纯人工的东西就注定是有缺陷的,它的缺陷往往便是它的美丽所在。如果它是一个非常规整的东西,就没有什么意思了。所以太完美无瑕的东西未必是真货。

陶瓷最讲究的部分

一件陶瓷作品烧制过程有很多讲究,如造型、型式、颜色等大量的因素,是集中国人智慧之大成,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延续。我们今天对陶瓷的尊重就是尊重中国陶瓷发展的历程。

taoci52.com编辑推荐

马未都说汝瓷


我国古代有五大名瓷,分别是:钧瓷、汝瓷、官瓷、定瓷、哥瓷,热爱收藏的人对这五大名瓷都是非常熟悉的。

马未都是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和现任馆长,是著名的收藏大家,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收藏,私人收藏品颇多,对各种藏品的见解也非常独到。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就是马未都对国宝汝瓷的品评。

汝窑的特征古书上记载得比较含糊,说有"蟹爪纹"。蟹爪纹说得非常抽象,书上的记载也不是很清楚,大致就是说那釉面开片的纹理毛毛扎扎的,我们看大闸蟹的蟹爪尖上都是小毛刺,就是那个感觉。

汝窑釉面的开片跟所有瓷器的开片都不一样,裂纹的角度是斜着的,不是直着的。斜着就会有折光率,看着很漂亮。

我们能看见的汝窑,胎是浅浅的灰色,像烧了香以后落下来的香灰。胎非常薄,一般情况下,胎和底同厚,有别于一般瓷器的底厚,壁薄。

汝窑是裹足烧、芝麻钉。所谓"裹足烧",非常专业,是指瓷器的足部有釉,釉要裹过来。"芝麻钉",是指足部用很小的支钉支起来,把瓷器支在空中烧,烧好后,底部釉面会有几个点,是非常讲究的工艺。其实,从科学的角度上讲,汝窑是个夹生胎,没烧熟,有点儿像夹生馒头。为什么要夹生呢?就是汝窑不能烧熟,如果烧熟了,它的釉色就达不到那么漂亮了。烧汝窑的温度不能达到1300度,到1200多度就行了。有时在艺术的追求上,就不能严格遵循科学的规律了。

汝窑的釉色呈天青色。与当时其他窑口相比,它的颜色是天青色,我们可以看到标准的颜色。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这样说:"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这是曹昭对汝窑精确的描写,说它的颜色是淡青色,釉色很滋润,如果薄就更难得。明代人讲得非常有道理,但我们掌握起来要灵活。比如他说"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有蟹爪纹是真的,没有的更好,这话比较绕。今天说起来,有和没有都不是标准。现存的汝窑器,确实大部分都有蟹爪纹,但也有少量的不开片,就是所谓的"无纹者尤好"。

一般的情况下,汝窑都是素器,不带纹饰。因为它釉厚,胎上面不好刻划。那么,历史上有没有带纹饰的汝窑呢?英国大维德基金会里有一个汝窑洗,椭圆形,洗中间刻着两条相对的鱼。因为它釉厚,刻的鱼模模糊糊,非常不容易看清楚。以致乾隆时期宫廷画谱的记载,说它是"如意暗花"纹。那些太监们看了半天,把两个鱼头看成两个如意头了,所以记载成"如意暗花"了。这种汝窑洗,现在全世界有两件,一件在英国大维德基金会,一件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马未都参观馆


9月22日,著名收藏家、北京观复博物馆长马未都率“陶瓷文化之旅”一行70余人来到馆参观,馆领导陪同马未都和参观团的来宾参观考察。

为了接待“陶瓷文化之旅”,馆将馆藏元、明、清青花珍品取出来,使马未都和参观团的来宾们能零距离接触古瓷珍贵藏品,来宾们围满了大厅,他们纷纷有的取出照相机、摄象机,他们有的抚摸着古瓷,有的认真聆听专家和讲解员的介绍,有的取出笔记本作笔记。

馆的8个展厅里,灯火明亮,前来参观的中外来宾络绎不绝,马未都在陶瓷馆参观的一个小时中,认真观赏了古今陶瓷珍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宁勤征、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陈军向马未都和参观团的来宾们介绍了交流创作中心陈列的艺术品特点,使来宾们非常入迷。

在参观过程中,马未都认真观看藏品,并就馆藏陶瓷的特点询问了陶瓷馆文博专家。参观时“陶瓷文化之旅”的来宾对陶瓷馆的现代陶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选购了自己喜爱的陶瓷精品,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陶瓷文化:马未都说汝瓷


我国古代有五大名瓷,分别是:钧瓷、汝瓷、官瓷、定瓷、哥瓷,热爱收藏的人对这五大名瓷都是非常熟悉的。

马未都是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和现任馆长,是著名的收藏大家,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收藏,私人收藏品颇多,对各种藏品的见解也非常独到。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就是马未都对国宝汝瓷的品评。

图:北宋汝窑三足洗

汝窑的特征古书上记载得比较含糊,说有"蟹爪纹"。蟹爪纹说得非常抽象,书上的记载也不是很清楚,大致就是说那釉面开片的纹理毛毛扎扎的,我们看大闸蟹的蟹爪尖上都是小毛刺,就是那个感觉。

汝窑釉面的开片跟所有瓷器的开片都不一样,裂纹的角度是斜着的,不是直着的。斜着就会有折光率,看着很漂亮。

我们能看见的汝窑,胎是浅浅的灰色,像烧了香以后落下来的香灰。胎非常薄,一般情况下,胎和底同厚,有别于一般瓷器的底厚,壁薄。

图:北宋汝窑大盘

汝窑是裹足烧、芝麻钉。所谓"裹足烧",非常专业,是指瓷器的足部有釉,釉要裹过来。"芝麻钉",是指足部用很小的支钉支起来,把瓷器支在空中烧,烧好后,底部釉面会有几个点,是非常讲究的工艺。其实,从科学的角度上讲,汝窑是个夹生胎,没烧熟,有点儿像夹生馒头。为什么要夹生呢?就是汝窑不能烧熟,如果烧熟了,它的釉色就达不到那么漂亮了。烧汝窑的温度不能达到1300度,到1200多度就行了。有时在艺术的追求上,就不能严格遵循科学的规律了。

汝窑的釉色呈天青色。与当时其他窑口相比,它的颜色是天青色,我们可以看到标准的颜色。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这样说:"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这是曹昭对汝窑精确的描写,说它的颜色是淡青色,釉色很滋润,如果薄就更难得。明代人讲得非常有道理,但我们掌握起来要灵活。比如他说"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有蟹爪纹是真的,没有的更好,这话比较绕。今天说起来,有和没有都不是标准。现存的汝窑器,确实大部分都有蟹爪纹,但也有少量的不开片,就是所谓的"无纹者尤好"。

一般的情况下,汝窑都是素器,不带纹饰。因为它釉厚,胎上面不好刻划。那么,历史上有没有带纹饰的汝窑呢?英国大维德基金会里有一个汝窑洗,椭圆形,洗中间刻着两条相对的鱼。因为它釉厚,刻的鱼模模糊糊,非常不容易看清楚。以致乾隆时期宫廷画谱的记载,说它是"如意暗花"纹。那些太监们看了半天,把两个鱼头看成两个如意头了,所以记载成"如意暗花"了。这种汝窑洗,现在全世界有两件,一件在英国大维德基金会,一件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马未都鉴定瓷器


收藏古瓷,首先要对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状况有所了解,因为各个时期陶瓷器都有不同的特征,无论在造型、花纹、胎釉、款识以及制作工艺方面都存在一个由早到晚的演变过程,这是鉴别古陶瓷的基础。马未都鉴定瓷器时可以从器形、胎质、纹饰、款识、底足等五个方面进行识别。

器形:陶瓷鉴定,造型是一个重要依据。它有明显的时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会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古董瓷鉴定可以通过传统的实物上手目测鉴定方法来判断,眼力鉴定,此种鉴定方法是通过一些对于瓷器有丰富研究以及鉴赏经验的鉴定专家或资深收藏者来进行鉴定。通常在鉴定古董瓷器可以通过瓷器的款识、器身上的纹饰、器型、胎釉等方面入手。

款识:每个朝代款识的书写都不相同,官窑跟民窑的款识也是不相同,现今的传世藏品以及仿品都是以明、清两代的瓷器较多,这些明、清的官窑绝大部分都有年款和年代特征。比如说,明代款识就有“永乐款少、宜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一类的说法,所以,款识是鉴别断代的方法之一。古董瓷器鉴别真伪的几个简单小办法

纹饰:每个朝代根据当时的民风,特别是当朝帝王的喜好,会体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无论是器身纹饰的题材、内容、手法以及工艺技术等,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固然,纹饰也是判断瓷器年代的重要方法之一。例如:明代初期,永宣时期的瓷器中的青料会有晕散以及下凹的斑痕等当时特有的现象,这是后代的仿品都无法准确仿造再现。清朝雍正时期仿的永宣年间的器物,通常会用复笔加重点染青花的方法来刻意仿较永宣青花的效果,但是因为钴料的不同,也就没办法克服色彩漂浮的弊端。又比如,成化斗彩瓷器的纹饰当中有种“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现象,画人物时衣服的纹路不加渲染,表里不分,如同着着单衣。这些细微的时代特征,通常会被后朝及现代仿造者忽略。

器型:每个朝代因为民风不同,在器型有也会有一定的区别,就如同我们常说的“明大粗”的说法,明代风格相对比较粗矿,在于器型上也是比较喜欢粗矿型的,旁边器型都会比其他年代来的大粗的感觉。古董瓷器鉴别真伪的几个简单小办法

胎釉:古有“胎为骨,釉为衣”的说法。我们在鉴别胎质的时候,可从器物底物没有施釉的地方入手,分辨胎土淘炼的纯净度以及烧结的缜密程度。因为每个时代淘炼的方法有区别,明代以前的相比清代、民国时期,胎土中的金属含量以及杂质为较多。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马未都鉴定瓷器”的相关知识,更多瓷器鉴定,请持续关注我们。

叶佩兰细说粉彩(中)


四、嘉庆至晚清的粉彩瓷器及其仿品

清嘉庆粉彩瓷器从传世品看,已经比乾隆器物逊色得多了。综观其制瓷技术,无论是型还是纹饰题材,都以前期作品为蓝本,没有大的突破,尤其是嘉庆早期,乾隆太上皇健在时与乾隆朝作品基本一致,因此有“乾、嘉不分”的说法。嘉庆的精品如不看款识,很容易与乾隆相混淆。嘉庆晚期作品已走向衰退。但也有不可埋没的佳作,应该重视。综合起来嘉庆粉彩有以下几时点突出的特征。

(一)延续生产乾隆粉彩的各类产品,以色地勾莲器皿为主。如各种色地勾莲夔凤纹的各式瓶、罐、壶、盘,以及黄地勾莲白里飞蝠纹碗等。这些器物几乎与乾隆粉彩一样。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传世品中,有嘉庆款粉彩瓶,其腹部有乾隆御题诗,应是乾隆为太上皇时的作品。另外乾隆时常见的小件文玩用品,如笔掭、墨床、鼻烟壶、香插、扳指、翎管、壁瓶等,仍然大量制作。

在装饰上,继续延用乾隆时的一些工艺方法。轧道工艺就常见于嘉庆的粉彩圆器上,如各种色地轧道勾莲列光碗,有开光山水碗,开光花卉碗,开光博古碗等,底均写青花篆书“大清嘉庆年制”款。在琢器中也喜用缠枝“洋花”做色地装饰,器物口沿和足边用料彩、金彩作边饰,腹部开光诗句也有在腹部作凸雕装饰如凸雕龙纹瓶、凸雕人物大瓶等,这些都表现出景德镇御窑厂在嘉庆初期延用乾隆旧制为嘉庆皇帝制作御用瓷的情况。这些与乾隆粉彩风格相同的嘉庆官窑粉彩,仔细观察与乾隆粉彩瓷器有一定区别,胎体稍厚重,有的釉面不够平整,色彩较凝厚,纹饰线条也比乾隆时粗,器口及底部所施松石绿釉的颜色比乾隆时稍深。

(二)嘉庆粉彩中不可埋没的新作,主要表现在器形上。新创器形有帽筒、折沿洗、格碟、茶船、渣斗等。帽筒呈圆筒状,筒身挖几个不同形状的孔作装饰。余处绘粉彩纹饰。故宫博物院藏一件黄地粉彩云龙帽筒高达29.7厘米。筒身有六个海棠式孔,通体黄地粉彩绘六条行龙穿于朵云之中,绘画也很精细,但没有乾隆粉彩球状镂雕冠架精美。此种挖孔帽筒一直延用到晚清至民国,官、民窑都有生产。另外,折沿洗较为新颖,其特点是洗沿较宽,沿上有20余个透空圆孔,沿下带金彩环饰,洗壁比康熙时深,洗心绘粉彩花蝶或婴戏纹饰。也是有的折沿先不带圆孔。此物乾隆时少见。

(三)嘉庆粉彩官、民窑同时生产,重要区别在纹饰上。官窑主要以各种色地花卉、花蝶、花鸟、八吉祥、云龙、云凤、夔龙、夔凤等多种吉祥纹饰。而民窑则以白地粉彩瓷器为主,出现一些新颖的画面以风景人物为主,如“庐山十景”、“萧山八景”、“西湖十景”、“百子图”、“烧窑图”、“无双谱”等,一些风景画面常常附墨书诗句。“无双谱”画面较为有趣,即“举世无双的物谱”。《无双谱》原是清代金古良撰绘的一本历代名人图册,书中收录40位历代名人,康熙时将此画册中的人物作为瓷器装饰,多画在碗或杯的外壁。器底红彩篆书“嘉庆年制”四字款。故宫收藏嘉庆无双谱人物杯所绘人物有“华山陈图南先生”、“江东孙郎”、“李青莲”、“文丞相”、“龙门司马迁”以及陶渊明、花木兰、武则天等。每个历史人物旁有墨书题记介绍人物的姓名及小传。这种题材在嘉庆、道光的民窑粉彩瓷画中十分流行。

(四)嘉庆粉彩瓷器的款识。官窑款识多数在器底,为红彩或金彩或青花篆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款,字体工事,结构严谨。值得提出的是嘉庆民窑款识,常见一种青花篆书的“大清嘉庆年制”六字款,笔划不齐,均用六字的半边字组成,草率松散,有的还不易识别。

道光粉彩无论是官窑、民窑的传世品都较为常见。从陶瓷史的发展角度分析,此时处于瓷业的衰退阶段,官窑的技术水平虽然存在一定缺陷,但有些产品也可与乾隆、嘉庆比美。尤其是“大清道光年制”款或“慎德堂制”款的瓷器。慎德堂是道光皇帝在圆明园的住处,有此款的器物应为皇帝御用品,工艺非常精细,另外道光时皇亲国戚增多,有些传世品是他们当时订制的“行有恒堂”款或“睿邸退思堂”款的白地粉彩瓷器也非常精细。总之,道光粉彩在前代基础上还有一定的发展,也有本时代的特色,表现如下:

1、仍然追求乾、嘉时官窑的特色,以各种色地粉彩勾莲开光装饰为主,开光内绘山水人物或富有吉祥内容的画面。有的还加绘青花,非常宜人。缺点表现在彩色釉涂地时涂染不匀净,不能浑然一体。

2、官窑的白色地釉较润泽,但底釉如为松石绿釉时比嘉庆器物色稍深;如为白釉时往往出现波浪状的釉面,一般称为“波浪釉”,俗称为“浪荡釉”,形成道光瓷器的主要特征。“浪荡釉”的普遍出现,反映出道光时瓷器施釉技术水平不佳。实际上这种现象早在乾隆时期已出现了。

3、道光时皇亲国戚较多,他们订制的瓷器很多,并都有斋堂款识。因而道光粉彩中斋堂款的瓷器较多特别是盖碗。故宫传世品中有“睿邸退思堂制”款粉彩桃花彩菊花蝈蝈盖碗。这些盖碗的盖钮为环形抓钮,在钮的中心及外底心均用红彩书写款识。还有的在钮中心用红彩书写所绘纹饰的花名,如“四月牡丹”、“九月菊花”。这类盖碗所绘画都很精细,给使用者在品茗时增加了不少情趣。这种盖碗也有“慎德堂制”款的,还加以金彩纹饰,可见此类碗的珍贵。

4、道光粉彩的造型基本上延用乾、嘉时的传统器形。只有冬瓜罐为此时新创,罐口内敛、丰肩,直筒状圆腹,卧足。更为突出的是小件器皿丰富多彩,酒杯多种多样,有套杯、卧足小杯、铃铛式小杯,杯外有配合纹饰的墨书诗句。故宫传世品中有“睹酒公杯”一套十件,杯外绘各种博古纹饰,有盆景、如意、灵芝、花鸟等。每杯内壁墨书名人诗句,依次是“范成大句:车君已费一分春”,“薛能中句:行看过二分”,“苏轼句:三分来是诗”,“杜牧句:钿尺裁量恰四分”,“皮日休句:红蜡光教刻五分”,“陆龟蒙句:六分春色”,“杨万里句:已是七分春去了”,“汪枸:杨柳桃花春八分”,“毛元庆句:国九分而虚中”,“苏轼句:十分潋滟金樽凸”。可以想象当时人们用这种酒杯饮酒行令时的情景。此外,小笔筒、小冬瓜罐、小鼻烟壶、小鸟食罐等都较为新颖,均为道光粉彩中的典型器。

5、道光粉彩的纹饰除延用乾、嘉时的传统纹样,新创纹饰也很突出。主要表现在喜绘动物纹。传世品中大小动物画多达十余种,如猫、蝶、狗、牛、羊和象、鸳鸯、水鸭和仙鹤、喜鹊、鸽子和燕子、蚂蚱、蝈蝈和蜻蜓、蝙蝠、雉鸡等等。这些大小动物与多种花卉、瓜果组成吉祥画面,形成道光粉彩纹饰的一大特色。

6、道光粉彩的款识也别具风格。青花或红彩篆书者行笔圆润流畅,紧凑。楷书多为斋堂款,用侧锋书写,笔力刚柔相济,红彩浓艳匀净,难以仿制。还有一种红彩满文款的粉彩瓷器,器里外均画粉彩纹饰,外壁粉彩绘七珍,加饰青花和金彩,底部红彩方框内书满文款。这种满文方式款的碗、盘分大、中、小型,据香港关善明先生考证,是为道光帝的一个女儿出嫁给蒙古王子时所烧。文物拍卖会上偶见有此种传世品。

咸丰一朝时间短,又处于战乱之中,御窑断断续续地烧造。与前几代相比传世品最少。咸丰时官窑粉彩在社会上难以见到。以故宫藏品为例,几乎与道光粉彩相混淆,说明在制作技术上还保持在道光时的水平上,比较新颖的是长方形委角深式花盆。盆底承四足,盆外壁绘花蝶纹或山水人物,盆底红彩书“大清咸丰年制”款,为清宫用品,造型规整,绘画生动,艺术性、实用性俱全。咸丰粉彩瓷器的纹饰喜用博古纹,传世品中有博古纹瓶、博古纹盘、开光博古纹碗。有一件博古纹瓶的腹部通景绘博古达十余种,上面有各种花卉小盆景、有如意、供桌、小珊瑚、小包袱瓶、小天竹花瓶、罐、盒等,绘画很细致,并通体加饰金彩,松底石绿书写“大清咸丰年制”款,可谓咸丰时的精品。其时代特征是彩色地釉不匀净,有深有浅,器底松石绿釉及白釉呈波浪状。人物头部的绘画方法也很特殊,上窄下宽,大鼻头,很有特色。款识书写仍用侧锋,字体工整清秀也出现过个别的室名款,故宫藏一件“咸丰辛亥仲夏退思堂主人制”款,粉彩花卉草虫执壶,造型端庄,纹饰绘画秀丽,属咸丰时的上乘之作。

同治以后景德镇瓷业的工艺水平明显下降,从传世品看还有一定的时代风格,现存官窑粉彩瓷器,大部分是御窑厂专门为皇帝和慈禧太后所烧制的餐具和陈设瓷。据史料记载,同治七年皇帝大婚,由江西巡抚景福负责烧造“大婚礼造器”达七千余件;同治九年为慈禧烧造一批陈设体和殿的“体和殿”款瓷器;光绪时为慈禧寿辰又烧制了数以万计的色地粉彩瓷器。这些宫廷用瓷,装饰风格基本相同,除了少量用冷色地外,大都以浓重的暖色做地,如大红、大绿、明绿、明黄、藕荷等色地,绘寓意万寿喜庆的花鸟、花卉纹饰,题材丰富,同治皇帝大婚粉彩餐具以明黄为地,绘红蝠金团寿、五蝠捧寿、蝴蝶双喜、梅雀与丛竹等达十多种纹饰,都是经过“大内”批准制作的。至今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收藏着当时给皇帝画的餐具画样。

同治时期的白地粉彩瓷器色彩较浅淡,喜绘折枝花卉。此时乾、嘉常用的色地“开光”装饰已基本停用,仅在皇帝和皇后结婚时专用粉彩瓷器上才有“开光”龙凤的画面。光绪白地粉彩可分精、粗两类。精者一般盘碗可与道光粉彩相比美,花卉、花鸟纹饰生动,并有“大清光绪年制”款识,粗者分为稍大些的盘、碗、折沿洗等,胎体厚重,色彩浓重、凝厚,龙凤花果纹饰粗放。光绪仿制的乾隆粉彩较多见。喜仿乾隆粉彩九桃大瓶及乾隆粉彩百鹿尊。仿品一般胎体较厚重,色彩浓艳不柔和,纹饰绘画缺乏立体感。

同治、光绪粉彩有些特殊器形:一、同治粉彩灰槽(暂定名)。此器下半部像长方形洗,洗的后边一面为高出后壁呈云头状的后背,背面及洗的下部三面粉彩绘蝴蝶草虫,即“探花及第”图案。传说此器是放于炉前接炉灰用的灰槽。二、同治黄地粉彩凸雕三果圆盒。盒面凸雕佛手,石榴和桃,中间一展翅翔蝠,为“福寿三多”之意,盒底刻雕名家“王炳荣造”款识。这种雕瓷粉彩为同治所特有。三、赏瓶是宫廷内赏赐与陈设用品。光绪粉彩赏瓶较多,以前多为青花纹饰。造型为撇口、长颈、肩上凸起一道弦纹、圆腹,底青花或红彩楷书“大清光绪年制”。此式瓶清宫档案称为“玉棠春瓶”。晚清时期赏瓶还有光绪时特有的青花云蝠直颈扁腹瓶,哥釉四方八卦瓶,钩红釉四方杏圆贯耳瓶、厂官釉太极纸槌瓶等品种。四、大地瓶、大缸、大花盆。这些大器造型端庄、纹饰绘画精致,牡丹花较为突出,色彩鲜艳。光绪大地瓶高达130-150厘米。不难看出晚清烧造大件器物的水平还是很高的。五、“大雅斋”款的粉彩瓷器。这是光绪时独有的品种。造型有盘、碗、盒、高足盘、高足碗、匙、钵缸、圆盒、花盆、大缸等。纹饰题材多绘藤萝花鸟、葡萄花鸟、鹭鸶莲花等,很有新意。款识书写的方法一般用红彩从右向左横书“大雅斋”三字款,款旁由红彩龙凤纹组成的椭圆形闲章款。闲章内书“天地一家春”篆字。“天地一家春”为圆明园内的一处建筑的名称,据说慈禧为兰贵人时曾住过这里。这种一瓷二款的作法为光绪时所特有。六、秋操纪念杯。光绪年间曾举行过几次秋季军事操练,此杯为当时操练后的纪念品。见到的有三种形式,一种粉彩牡丹花式,一种绿釉荷叶式,这两种均以叶茎为柄,柄中空与杯相通,又可称为吸杯。在柄的背面墨书操练时间和地点。还有一种为普通酒杯形式,杯外壁绘云龙纹,口也墨书操练时间和地点。

晚清官窑粉彩款识的写法,不同品类的器物书写不同的款识,如一般的官窑制品,器底写青花楷书朝代款。同治大婚时宫内用品器底写红彩楷书“同治年制”或“长春同庆”、“燕喜同和”等四字款。光绪时的陈设品,底部用红彩书写“永庆长春”款。还有宫内室名款“乐寿堂”、“体和殿”、“长春宫”。慈禧太后专用的是“大雅斋”、“天地一家春”闲章款。

宣统时期的粉彩。宣统一朝仅三年,景德镇御窑厂仍继续烧造宫廷使用的粉彩瓷器,从故宫传世品看,宣统的粉彩瓷器都是光绪品种的再现,只是款识不同而已。如粉彩勾莲盘、碗,碗里青花外粉彩荷莲碗、粉彩夔凤纹大碗以及蝴蝶纹赏瓶,云蝠纹赏瓶等。较为突出的是粉彩牡丹纹玉堂春瓶,此瓶撇口、细颈、硕腹下垂,圈足内写红彩楷书“大清宣统年制”。此瓶虽然为清末制品,但制作很精细,地釉较白,色彩浓淡适宜,纹饰绘画细腻,具有一定的层次感,可谓晚清官窑精品。此式瓶在2000年翰海春季拍卖会上,落槌价达20余万元,不难看出它深受收藏者的青睐。

现代仿制的嘉庆以后各朝粉彩瓷器也时有出现,仿制的都是官窑中的常见品或名品,如嘉庆款色地粉彩,道光款及“慎德堂制”款粉彩,同治、光绪、宣统款粉彩碗、瓶、罐等。这些仿品由于是现代制品,因此都具有共同的特点,有的胎体过于轻薄、所施色彩较薄、纹饰绘画过于精细、鲜亮,具有现代艺术品的气息。偶见仿制的嘉庆色地粉彩的器物,很有时代特色,但仔细观赏,纹线较粗,纹饰较板滞。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器物款识。朝代款者有的很逼真,在鉴赏时必须联系造型、纹饰和色彩全面分析。但也有一些是仿制者编造的“鬃年鬃造”或较少见的室名款。这种器物非常吸引收藏者,但这是格外要警惕的。(未完待续)

名人访谈:陶瓷收藏家马未都--我是极爱说话的人


《百家讲坛——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的十讲很快就播完了。录制的时候觉得很辛苦,时间漫长,没想到播出的时间这么快,转瞬即逝。观众再要听,自己再要听,也得等重播了。还不知驴年马月呢!

最后一讲的结束语,我自己看一遍都深受感动,说得多好呀!这多少有些自恋,自恋我们自己如此美妙的文化。

我是一个极爱说话的人,不管遇上什么人,一打开话匣子就滔滔不绝,也不管人家烦不烦,爱听不爱听。但《百家讲坛》对我是个挑战,有些颤巍巍的感觉。

原因是我不知听众在哪儿。尽管录制现场有观众,但也与我过去在大学、在单位、在其他场合讲课不同。我无法事先知道观众的接受程度,也不知观众的兴趣点。

所以,在《百家讲坛》讲课要照顾四个方面:一、照顾电视台。片子得通过多级审查。收藏是个专业的话题,历史的背景也复杂,说错了不好;二、照顾专家。所有相关专家都可能挑出你的错误,我应把错误降至最低;三、照顾观众。观众毕竟是上帝,他们的兴趣能促使他们有耐心听完,只有听完才对我有意义;四、照顾自己。在以上诸多限制下,保持自己的一贯风格也不轻松。

好在观众宽容,自己认真,市场有需求,一拍即合。

陶瓷篇开播,我自己看了一下,感觉不很满意。问题出在语速过快,想说的太多。我平时说话就快,想到哪儿说到哪儿。45岁前不怕辩论,越有激情越好,越对抗越好。可后来就明显不行了,心力不抵体力,口不从心。所以说,人得服老。

陶瓷是中华民族最富于魅力的器物。它从诞生之日起就率领我们民族从愚昧走向文明。每一个时代,陶瓷都清晰地将自己的高度标出,让后人看清并记住文明的历程。

真的可以说中国陶瓷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文明史。我们今天谈陶瓷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也仅仅是沧海一粟。我真的无法想象陶瓷在漫长的中华文明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我也无法告知观众和读者,陶瓷曾给我们祖先带来怎样的快乐。

在今天这样优越的生活中,我们会忽略这些。我们太幸福了,甚至觉得今天的生活可以摆脱陶瓷而不会茫然不知所措。

可当你用玻璃、不锈钢、塑料等材料将你所依赖的陶瓷一并替换掉时,你一定会发现生 活忽然变得不美,变得生硬。

别看陶瓷是个坚硬的生灵,在几千年的中华灿烂文明中,她所表达出的意愿,恰恰是我们文明长河中从不间断的一种努力;这种努力沁入人心,愈久弥香;这种努力,柔弱如水,以柔克刚。

什么是马未都收藏价值高的瓷器?一般不轻易示人


古玩行有句俗语:一瓶子二罐子三盘子四碗,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说碗和盘子是制作难度最小的,制作成本也是最低的瓷器,那为什么碗不如盘子有价值呢,因为盘子放在支架上具有观赏价值,而碗的观赏价值并不是很高,罐子的制作难度要高于盘子和碗,所以罐子的制作成本也很高,罐子的市场价格也要高于盘子和碗,花瓶的制作难度最大,也就是说花瓶的制作成本最高,那花瓶就是制作成本和制作难度最高的瓷器?那比花瓶制作难度更高的还有吗?答案当然是有!就是今天我们要和大家分享的瓷塑也叫雕塑瓷,由于古玩市场收藏古代瓷器的人越来越多,市场需求量也日益扩大,雕塑瓷的价格也随之稳步攀升,雕塑瓷可以说是大收藏家的最爱,就连轰动收藏界的马未都马爷也收藏了不少雕塑瓷,雕塑瓷不仅有比较高的观赏价值,还有很大的升值潜力,从投资的角度看,未来是非常有前景的,除了这些以外,最最重要的是雕塑瓷还具有文物参考价值,瓷器界给人最神秘,信息量最少的是单色釉瓷器,由于单色釉瓷器上面的信息量太少,所以单色釉瓷器的仿品可以说让人很难判断,雕塑瓷与单色釉瓷器恰恰相反,雕塑瓷上面的信息量非常巨大,一件手工做的高等级的雕塑瓷,上面运用了各种制瓷技法,让人目不暇接。

这件就是马未都马爷收藏的一尊雍正年间的观音瓷塑,这件瓷塑据马未都在收藏马未都节目当中的介绍,我们可以得知,这件观音瓷塑身披窑变,而恰恰就是这个窑变让这尊观音增加了神秘感,这是雍正时期的窑变,这个时期的窑变从颜色到观音的姿态,让人感受到一种富丽堂皇的感觉,窑变呈现出一种红蓝相间的抽象对比色,观之让人很快进入一种奇幻的世界,马未都在节目中透露,红蓝相间是雍正年间窑变瓷器的标准的鉴定方法,马爷直言清代早期的佛造像有当年宋金时期的味道,面部比较丰满并且比较鼓,眉毛和眼睛之间比较紧凑,表情像是在思考,此尊观音整体感觉非常安静,身体也非常放松,衣着也非常松弛,马爷这件观音瓷塑表达了自在观音的基本形态,马爷还拿出了一个手电,按照一个有规律的轨迹从不同的角度照射观音时,发现观音的面部出现了不同的变化,由沉穆变成笑意满脸,观众看后恍然大悟,十分神奇。

根据马未都的透露,请来这尊观音花了很大的精力,就连底座都是民国时期配的莲花座,笔者从业多年见过精品瓷器无数,但是也从未见过类似造像,可见这尊观音的确是稀世珍品,我认为其价值远超雍正时期的官窑花瓶,官窑花瓶同一个种类会制作很多,花瓶至少也都是成对儿制作,而这尊观音造像却是独一无二的。

既然雕塑瓷的价值那么高,那么我们民间收藏家究竟应该如何收藏雕塑瓷呢?其实雕塑瓷收藏范围很广泛,我们既可以按照窑口收藏,又可以按照雕塑瓷的题材收藏,雕塑瓷如果瓷按照窑口区分,可以分为越窑、龙泉窑、定窑、磁州窑、吉州窑、德化窑、景德镇窑、石湾窑、潮州窑等等,每个窑口都有可玩性,每个窑口也都有精品,如果按照题材收藏,可以分为宗教题材,宗教题材主要是观音菩萨、弥勒佛、达摩、罗汉、济公、释迦摩尼佛,道教题材更加广泛,例如太上老君、文财神、武财神、玉皇大帝、灶王爷、土地爷、西王母、三圣母、八仙过海、麻姑献寿、和合二仙、福禄寿三星、刘海戏金蟾、钟馗捉鬼、天女散花、月宫嫦娥、魁星点斗、真武大帝、东方朔偷桃等等,还有人物故事类的雕塑瓷,例如孔子、关公、太白醉酒、渭水访贤、苏武牧羊、岳母刺字、牛郎织女、花木兰替父从军、昭君出塞、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封神演义、西厢记、牡丹亭等等,再有就是红色收藏类型,其中有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等红色英雄人物都是经典,最后就是仿生瓷塑,仿生瓷塑有鸡、鸭、羊、马、鹿、狮子、老虎、兔子、鱼、佛手、灵芝、寿桃、石榴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雕塑瓷收藏之广泛,无论是按题材收藏或者是按窑口收藏,都是不错的选择。

高古陶瓷不老的艺术 摸清门道巧收藏


高古陶瓷是与明清瓷器相对的一个概念,泛指明清以前各朝代烧制的陶器和瓷器。清风(化名)就是洛阳市一名高古陶瓷收藏爱好者,在他的眼里,高古陶瓷虽然没有明清瓷器多样的色彩和华丽的纹饰,甚至价格也远在明清瓷器之下,但是它古拙素雅不失美感,在未来,升值潜力不可限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清风正式踏入收藏领域,是从一次被骗开始的。2006年在搬家的过程中,他找到了自己于1991年花45元购买的一对战马护耳(战国青铜器),为验证真假,他到老城古玩市场找一个老板咨询。这个老板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只是说:“咱们交换吧,我店里的东西你喜欢啥就拿啥。”最后,他选择了一对汉代陶罐。

几个月后,清风从朋友处得知了一个令他懊恼的消息,他的那对战马护耳被那个老板以8000元的价格卖了出去,自己拿回来的汉代陶罐则是现代的仿制品。

16年时间为什么这对战马护耳能从45元飙升到8000元?这得先说说之前的事情。1991年,洛阳还没有专业的古玩市场,清风是在百货楼附近闲逛时购买的这对战马护耳,买回来之后懂行的人说价钱给高了。买后一周,那个卖家找到他说可以以更低的价格再卖给他4对战马护耳,但他没有购买。“现在想来真后悔,当时的吃亏可能就是现在的占便宜,这都是因为自己没有专业的收藏知识。”清风说。痛定思痛,正是有了这次被骗的经历,他从这一买一换中看到了收藏的魅力,从此真正踏入收藏领域。

摸清门道巧收藏

之所以将收藏门类定为高古陶瓷,清风说,他作为工薪阶层,资金有限,所以收藏过程中没有选择最为火热的品类,而是选择了有升值潜力的品类。目前,在国内的古玩市场上,高古陶瓷的市场占有率还不到10%,且价格与价值严重不符。相反,在国际古玩市场上,高古陶瓷广受追捧,经常在拍卖中拍出高价。2012年3月20日,纽约苏富比有限公司曾以236588元的价格拍出了一件汉代彩陶女俑,类似的藏品目前国内市场参考价不超过8000元。就此情况来看,高古陶瓷在国外市场的价格是国内市场价格的10倍至50倍。

在清风看来,这主要是由于国内古玩市场艺术品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其内在价值,古玩收藏者可以利用这种市场的不对称找到真正有价值且目前国内价格较低的藏品。对于怎么判断藏品是否真正有价值,清风说,可以通过《国宝档案》栏目,看哪些品类的藏品属于国之瑰宝,坚决不能受市场人为炒作的影响。

捡漏儿心态不靠谱

如果把收藏看作投资,那么也应该有相应的投资策略。有的人抱着一夜暴富的幻想,购买价格已经到高位的藏品,并期望别人以更高的价格购买,这是一种“博傻”行为,并不是明智的投资。有的人则是期望能够在市场上捡漏儿,这种做法也不对,投机并不等于投资。

要想在收藏中实现藏品升值,就必须对古玩市场有所了解,能够对藏品的真实价值和未来价格走势做出估计,从而入手有升值潜力的藏品,即目前市场价格不高,但是在未来有望成为热门的藏品。当然藏品的价格上涨到一定程度需要时间,所以收藏必须进行长线投资,藏家需要用长远眼光来看待收藏。

清风在收藏过程中最庆幸的是自己的藏品几乎都是真品,他说这与心态有很大关系。作为工薪阶层,他从不靠感觉购买东西,而是在确保藏品是真品的前提下综合考虑价格、价值、升值潜力等多方面因素后才决定是否出手。这些年,他在自己的经济能力范围内从没有买过价格明显高于其内在价值的藏品,也正是他的脚踏实地、量力而行,帮助他在繁杂的古玩市场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珍品。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马未细说陶瓷收藏中的门道》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马未细说陶瓷收藏中的门道》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马未都古代青白釉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