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瓷砖的清洗 > 导航 >

瓷器的日常清洗和修护

瓷器的日常清洗和修护

瓷砖的清洗 古代日常瓷器 清洗瓷砖

2020-05-25

瓷砖的清洗。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投资艺术收藏品,作为火与土的艺术,古今瓷器,因其既能给居家增添文化氛围和美的享受,又能给人们带来增值效应,因此,倍受藏家青睐。动辄花上千万选购艺术瓷,这对于普通工薪家庭来说,不会是一个小数目。那么对瓷器的日常清洗和维护,就显得格外重要。

手绘作品秋艳高档花瓶

瓷器比陶器质地致密、坚硬、光滑、不吸水,盐类很难浸入内部,但早期的商周原始陶瓷由于胎质差,釉质不匀,或某些瓷器釉质内所合成分之一种或几种发生了结晶作用或沉积作用,硅土沉积到一定程度,釉会变成乳白色,或者会以一种不透明薄膜的形式掩盖了陶体上的色彩与饰纹;遇到这种情况,可用1%的氢氟酸作局部的施徐,每次涂几分钟,涂后蒸馏水冲洗掉酸痕,再用细金相砂纸细磨,尽可能恢复它的透明性,显露出釉下纹饰。釉面硬结石灰物质可用5%盐酸或硝酸清除。

瓷器的粘接剂,要选择无色透明,粘接强度高,耐老化力强,凝结速度快的,粘结合缝后,难辨茬口缝隙。粘接时要按事前设计的方案,照顾到相邻的关系,一般可先从底部开始粘,有的可从口沿开始粘,但要做到粘一块不能有丝毫的差错,一块错位,会影响全器。粘合后一定要挤压,用寸带捆绑固定。

釉面缺损补残,用树脂与石英粉调为膏状,油泥或石膏做局部模,以树脂膏填补后,砂纸打磨光洁。难度最大的是做釉色。瓷器的釉色很丰富,主要以丙稀酸快干色徐料运用喷笔,手绘相结合的工艺,各种色泽,绘纹分别对待。釉面光泽可选择“玻璃白”涂料或无色透明的双组份聚胺酯清漆、丙烯酸清漆,喷罩上后用布蹭或玛瑙碾子压光。

编辑推荐

瓷器的南派和北派


在中国,瓷器可分为南派和北派:南派——以景德镇为代表的青瓷;北派——以刑窑、定窑为代表的白瓷。河北唐山作为北方瓷都,即是北派瓷器的代表之一,尤其以陶瓷彩绘而着称。

陶瓷彩绘作为陶瓷艺术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最初源于景德镇。早期的唐山陶瓷彩绘做工粗糙,瓷味甚浓,工艺特点明显。到了近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审美趣味的改变,唐山陶瓷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玉兰瓷和白玉瓷的出现,以及近年来骨质瓷的兴起,都把我国的白瓷文化发展到了极致。现代唐山陶瓷彩绘业也发展迅速,与景德镇以青花为主的彩绘有了极大的区别,新彩为主的手绘和独具唐山特色的喷彩瓷构成了唐山彩瓷的两道风景。

两地彩绘的区别显而易见,景德镇的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各种传统技法完备成熟,到了现代虽有创新但始终能找到其祖宗的身影。而唐山的陶瓷彩绘却不同,由于受传统的影响比较少,再者地近津京,津京两地的书画家的不断介入,使陶瓷彩绘有了很大的发展。因为新彩和釉下五彩比较适合对中国画的表现,所以发展比较迅速,这也是唐山艺术陶瓷画味十足的原因。有人说陶瓷彩绘就得有瓷味,这也不无道理。现代的唐山手绘陶瓷大都是中国画的复制,画味太浓而瓷味太少,创新之作寥寥。

传统的瓷画形式朴实,并具有装饰性,但是过于陈旧,缺少神采,无时代感。而纯中国画的复制虽然有韵味,但总是感觉和纸画有一定的差别。怎样才能创作出既有时代感又有韵味,且有陶瓷特点的作品,是摆在现代陶瓷艺术家面前的一道难题。可喜的是近几年有不少艺术家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尝试和开发了一些创新的作品。

艺术是需要创新的,这是艺术生命之所在。陶瓷彩绘也是一样,正如民国时期珠山八友把中国画元素带进陶瓷绘画中一样,现代艺术理念也必将走进现代陶瓷装饰艺术中。

从某种角度说,艺术陶瓷也是商品,它的兴衰不可能不受市场之左右,从六七十年代唐山喷彩陶瓷和八九十年代陶瓷壁画的兴衰便可见一斑。至本世纪由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审美追求的改变,中高档艺术陶瓷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近年来日用陶瓷的艺术化也说明了这一点。

现代人的生活需要现代装饰艺术来美化,现代陶瓷艺术更需要有一方滋润的沃土。盛世到来,这是陶瓷艺术和陶瓷工作者的希望,愿陶瓷工作者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为美化人们的生活作出贡献。

青花加紫瓷器的特点和价值


12月的“鉴赏沙龙”上,收藏家许先生将自带的一个精美盒子打开,露出的藏品竟然是极为珍贵的青花加紫鼻烟壶。记者仔细观察这套鼻烟壶,它们加起来一共14件,每一件所绘制的纹饰都不相同,多为人物故事和草兽图,鼻烟壶的规格也大小不一,但青花上加的紫色色泽鲜明,十分和谐。现场专家告诉记者,这套青花加紫鼻烟壶为清雍正年间作品,这样的器物在当时就不多见,如今许先生手里能够拥有保存这么完整的14件,实为罕见。专家还告诉记者,它们中每一件作品的市场价格都在7000元—8000元以上。

☆因色彩绚丽而著称

据李和祥讲述,“青花加紫”又称“青花釉里红”,是瓷彩的一种,创烧于元代,即在青花纹饰间用铜红加绘花蕊、果实、龙纹等。“青花加紫”因色彩绚丽而著称,被视为我国古瓷的名贵品种。“青花加紫”这种工艺烧成难度大,明代采用得不多。对于青花釉里红器来讲,两种色调都鲜艳是很难兼得的,再加上铜红釉烧制技术几乎失传,因此直到清康熙“青花加紫”工艺才得以重新恢复和发展。在近700年的发展历程中,一代代艺人辛勤探索,从起步阶段的釉色不够纯正,造型、图案比较单一,发展到釉色纯正,造型、图案日趋丰富多彩。由于釉里红的烧制大有难度,烧窑师傅完全是靠经验掌握火候,正品率不高,因此,青花釉里红艺术瓷的产品一直很少,其中精品则更少。

李和祥介绍说,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被誉为我国制瓷工艺的历史高峰,其制瓷业的成就主要是装饰的改革和提高。除釉色外,装饰主要是彩绘、青花、釉里红、粉彩、五彩和斗彩等各个品种,都是利用不同色料绘制各种花卉、图案画面,以增加瓷器的美观。如这套雍正时期烧制的青花加紫鼻烟壶,不但造型美观,而且瓷彩鲜艳。一件件日用珍品,赢得人们的青睐。

清三代中,以乾隆时期制瓷最为昌盛。乾隆帝在位60年,酷爱艺术,对瓷器尤为喜爱。君主地位,使他能独占全国最佳巧匠,以及他们所创造的艺术珍品。景德镇瓷器在这一时期品种翻新,争奇斗艳,其中瓷质的各种文房用具,品种之多、制作之精,都超越了以往任何时候。

☆烧制青花釉里红

为了让在座的藏家更清楚青花釉里红的价值,李和祥根据经验,详细介绍了青花、釉里红的烧制过程。他说,“青花”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它的主要特点是:瓷质细白、釉下彩绘幽青可爱、图案洁净素雅、装饰雅俗共赏。由于是釉下彩,彩永不褪脱。釉下彩绘、运用钴料是青花瓷器的两个基本工艺要素。

“釉里红”是以铜为呈色剂,首先在胎体上绘制纹饰,罩上透明釉后在高温下烧制而成。窑室烧制气氛要求十分严格,铜必须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才能呈现红色。“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瓷器中最难烧制,也是最为精美之作。元代釉里红器的胎质一般呈灰白色,釉面以青白釉为主,器底无釉处呈火石红色。铜红原料在烧制过程中极不稳定,窑室气氛稍有改变,其呈色就变得灰暗发黑,或出现铁锈色。还原铜在高温下非常容易挥发,不易做出色阶清晰的图案,所以只能平涂线描,画面比较单调。因此,釉里红器产量非常少,能流传到今天的器物也就更加稀有了。而自元代出现的这种奇品青花釉里红瓷,是青花与釉里红合璧的瓷器。这种奇瓷,身价被世人所看重。青花釉里红是指在同一器物上先用钴料和铜料给彩,再罩透明釉,高温下一次烧成的瓷器。由于铜红和钴蓝所需的气氛不同,能同时呈现两种不同的理想色调,就更加困难了。在今天的传世品中,极少有两种颜色都十分艳丽的器皿。

明清德化瓷器的工艺特点和成就


德化瓷历史悠久,载誉环球。

早在唐五代,德化就有用青瓷殉葬的习俗。宋元时期,封建政府重视海外贸易,传统外销瓷数量急剧增长,有力地刺激了各地瓷窑的发展。由于泉州市舶司的设立,泉州港成为世界最大的港口和东南沿海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德化县与泉州近邻,瓷业生产也应运崛起。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盛赞:德化“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安平志》称:“白瓷出德化,元时上供”,足见元代德化瓷器不仅饮誉海外,并作为贡品登上了大雅之堂。

本文以一九七六年发掘出土的德化盖德碗坪仑和屈斗宫窑宋、元标本为依据,对宋元德化瓷的工艺特征和成就浅析如下:

一、宋元瓷器的胎质结构:

德化位于闽中戴云山脉,山高水长,植被繁茂,矿产丰富。根据地质调查,全县有瓷土矿三十余处,储量达40多万吨,“瓷土分布之广,几各区各乡无不有之”。

碗坪仑窑的发展,经历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北宋以生产白釉瓷器为主,南宋以生产青釉瓷器为主,兼烧黑釉瓷器。北宋瓷器胎土致密如石,白中略微泛灰,产品大部分口薄底厚;南宋产品胎质稍后,呈现灰白或浅灰,略含细砂。含有微量的二氧化二铁。

元代屈斗宫窑土选料精,烧成技术显著提高。胎土白净细腻,胎釉紧合紧密,结构坚致。胎、釉中的三氧化二铁含量分别为0.37%和零。根据屈斗宫窑附近的观音歧和褒美瓷土的采样分析,观音歧瓷土含三氧化二铁0.551—0.71%,褒美瓷土不含三氧化二铁。屈斗宫瓷土胎质白度的提高,与瓷土中三氧化二铁含量减少有关。

二、宋元瓷器的釉色:

釉色是瓷器的仪表,釉质呈色好坏,直接影响瓷器的外观和质量。

碗坪仑北宋瓷器的釉色品种,有白瓷和影青瓷。白釉瓷器,白而不莹,白中闪灰,类似定瓷釉色;影青釉瓷器白中泛青,与景德镇影青相仿。影青又称青白瓷,是介于青白二者之间的一种瓷器专称,最早烧制于江西景德镇,釉色莹润如玉,白里泛青,较之白定,另有新意,它的出现,立即得到了推广,并成为宋元时期风靡江南的一大瓷系。其冰清玉洁的质地,恬静幽雅的外观,曾博得了人们的广泛喜爱。北宋词人立清照曾用“玉枕”赞美景德镇硬青瓷枕,其《醉花阴》一词咏道:“薄雾浓云慈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碗坪仑北宋影青瓷器,是窑工们继仿定白瓷之后又一种创新产品,也是窑工们充分利用当地瓷土含铁量少,原料纯净,有效控制三氧化二碳还原的结果。

碗坪仑南宋产品,一反常态,改生产白瓷为黑瓷,黑瓷和酱釉瓷器。其次釉色多为灰青或青黄、釉层较薄、釉面光泽,带有冰裂纹,黑瓷、酱釉、酱褐釉瓷器仿制著名的建窑兔毫盏,釉面比较粗糙,釉下多气泡,没有仿制成功的兔毫盏。釉的褐绿釉盏,口部釉一圈白釉,俗称“白覆轮”,在本省的一些遗址曾有出土,解决了这类瓷器的窑口问题。蔡襄《茶襄录》曾说:“茶色白,宜黑线,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胚微厚,烧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浅,斗试家自不用“。建窑兔毫盏的出现,是宋代饮茶风盛行的产物,也是各种釉色瓷器在斗茶中唯一取胜的佼佼者。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评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碗坪仑黑釉。酱釉仿建盏无论在胎、釉、形,乃至工艺方面,较之建安茶盏都使人感到望尘莫及,除技术方面的原因外,笔者认为,主要是当时的窑工没有根据当地的原料性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而是望风却步、盲目地模仿时髦的结果。这种历史的经验,对后世德化窑的发展鼎盛不无启益。

元代屈斗宫产品,又发挥了本地原料和产品的优势,生产影青和白瓷。影青瓷釉质较薄,釉面洁净莹润,光泽性强,釉下花纹若隐若现,十分美丽;釉面呈色比碗坪仑毫,数量上也占优势。白瓷的釉面洁白无疵,柔和匀净;其中一类釉色微青似鹅卵,俗称:“卵白釉”,釉质较厚,是仿烧元代宫廷用次“枢府”釉的一种新产品。还有少量的釉微闪牙黄或肉红,已开明代“猪油白”之先河。

《红楼梦》中瓷器的探讨和猜想


《红楼梦》中的贾府无疑是中国清代上层官僚家族的缩影,生活相当豪华奢侈。其拥有的文玩古董品种极为丰富,金银器、玉器、珐琅、瓷器、书画、漆器、根雕、铜器、西洋器皿等无所不有,且珍稀罕见。从宝玉自娘胎里带来的通灵宝玉、宝钗挂着的黄金璎珞开始,到诸如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赵飞燕立着舞的金盘、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宝榻、同昌公主制的连珠帐、茜香国女国王所贡之汗巾、仇十洲《艳雪图》、米襄阳《烟雨图》、颜鲁公墨迹、三尺多高青绿古铜鼎、錾金彝、宋代杯盏(瓜分 瓟斝、点犀乔)等等;至于沉香拐杖、伽楠念珠、白玉比目磬、绿玉斗、虾须镯、孔雀裘、绫罗绸缎、宫廷绢纱、金碗银筷、宝砚宝墨、翡翠玛瑙、玻璃屏风、自鸣钟、西洋自行船、玻璃盆、楠木圈椅、墨龙大画、名家法帖等珍稀物品更是目不暇接。真可谓:“白玉为堂金作马,珍珠如土金如铁,洋洋洒洒《石头记》,热热闹闹古董会”。

《红楼梦》是一部小说,更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一个反应。如今且对这部小说中涉及的瓷器作些探讨与猜想。《红楼梦》中到底有多少瓷器珍玩?有哪些品种?如何珍贵?作何评价?从那里来?等等

其一、《红楼梦》中有哪些瓷器珍玩?包括哪些品种?

《红楼梦》第三回,“右边几上摆着汝窑美人觚……几上茗碗瓶花俱备”;

六回,“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儿”;

七回,“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里”;

十七回,“……各种各样,皆是名手雕镂五彩,销金嵌玉的。……或供设瓶花,或安放盆景。”;

二十二回,“每人一个宫制诗筒;”

二十七回,“外头屋子里桌子上汝窑盘子架儿底下放着一卷银子”;

三十七回,“你再瞧那槅子尽上头的一对联珠瓶还没有收来呢”;

四十回,“那一边设着斗大一个汝窑花囊”、“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官窑的大盘”、“案上止有一个土定瓶”;“一个上头放着一分炉瓶,一个攒盒。”

四十一回,”“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众人都是一色的官窑脱胎甜白盖碗”、“统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

四十四回,“将一个宣窑磁盒揭开,里面盛着一排十根玉簪花棒。”;

五十回,“一面命丫鬟将一个美女耸肩瓶拿来”;

五十三回,“只一张高几设着高架璎珞、花瓶、香炉等物”;

六十三回,“那四十个碟子,皆是一色白粉定窑的;

一百五回,查抄物品中“古瓷瓶十七件”、“金戗碗八个”。

通过以上资料我们发现,《红楼梦》前八十回对文玩古物的描述极为丰富,而后四十回由于乃高鹗所补,因此描绘几乎没有,实为一大遗憾。通过阅读《红楼梦》,我们基本可以知道,贾府所拥有的瓷器多属摆件、文房用品、日常生活器皿类。主要有:花瓶、盘子、碟、花盆、盖钟、坛、诗筒、盒、香炉、碗、攒盒等。包括:汝窑美人觚、瓶、小盖钟、旧瓷坛、宫制诗筒、汝窑盘子、联珠瓶、汝窑花囊、大官窑盘子、土定瓶、成窑五彩小盖钟、官窑甜白盖碗、鬼脸青花瓮、宣窑瓷盒、美女耸肩瓶、花瓶、花盆、香炉、粉定碟子、古瓷瓶等。

其二:《红楼梦》的瓷器品种到底有多珍贵?我们如何评价?

《红楼梦》中瓷器品种不仅丰富,而且较为珍稀,典型的包括:宋五大名窑中汝窑、官窑、定窑制品,还有成化斗彩、永乐甜白、五彩、颜色釉、宣德青花等。下面我们对书中出现过的五大名窑瓷器进行探讨与猜想。

《红楼梦》中贾府收藏的宋代五大名窑瓷器较多,几乎每个主子房内至少有一个,再根据一百五回,查抄的“古瓷瓶十七件”,也可知其总体概况。文中涉及的宋代五大名窑实际上只有四大名窑,即汝窑、官窑、定窑、钧窑。品种主要是:汝窑美人觚、汝窑盘子、汝窑花囊、官窑大盘、土定瓶、粉定碟子、鬼脸青花瓮等。

1、汝窑。汝窑为宋代著名瓷窑,南宋文人笔记中曾多次提及。汝窑位列五大名窑之首,窑址位于河南宝丰清凉寺。传世数量不足百件,所谓“汝瓷瑰宝,天下第一”。汝瓷造型,简而精、朴而实;汝瓷色泽青如天,面如玉;汝窑的开片,丝如发,质如金;汝窑质感,润如肤,堆如脂。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古云“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汝窑造型盘、洗较多,碗极少,尊、瓶等琢器尤为稀少(包括玉壶春瓶、胆瓶及纸槌形),记载中还有香炉、盒及出香等器。

《红楼梦》中的汝窑:

汝窑美人觚(第三回):实际上就是汝窑花觚。觚原为酒具,上大下小中间细,因其为仿古铜器制造,其体颀长,线条流畅,犹如婷婷玉立之少女,故名“美人觚”,珍稀罕见。

汝窑盘子(第二十七回):汝窑传世品以盘、洗较多,盘有大小深浅之分,此件汝窑盘子传世极少;

北宋清凉寺汝窑狻猊小香薰炉

汝窑花囊(第四十回):《红楼梦》中探春居室中古董陈设最多,斗大的汝窑花囊,异常珍罕,可谓无价之宝。“花囊”这种瓷器造型为平面盘口,收颈,扁腹,圈足,顶面有三孔或多孔用以插花。收藏界有“汝窑少大器”之说,但实际上汝窑是有大件的。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栏目和《收藏快报》联手举办寻找国宝的大型系列电视活动,就有一尊宋代汝窑狻猊香熏(是修复品,实际上冯先铭《中国陶瓷》一书中就有狻猊出香的记载),在众多藏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台胞专场的民间国宝。有人以为此件汝窑花囊当为雍正仿品,认为宋代尚无此种造型的大器出现,这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只能说明斗大的汝窑花囊没有发现或没有记载,并不能说完全没有,清雍正仿宋代五大名窑作品几乎都有样本,既然雍正时期有,宋代就可能有。

2、官窑。宋代官窑分北宋汴京(河南开封)官窑与南宋修内司及郊坛官窑(浙江杭州)。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大官窑实际上就属于这类,或称大观窑。这件“大官窑大盘”(第三十七回)实际上就是北宋官窑大盘。北宋官窑传世品很少,其器物主要有碗、瓶、洗等,胎体显厚,且呈黑色,釉为淡青色,莹润温雅,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著称,有“紫口铁足”的特征。北宋官窑传世作品,其价值无法估量。

3、定窑。定窑以产白瓷而驰名,还一度为官府烧制宫廷用瓷。定窑印花器在当时就为邻近地区瓷窑所仿效,形成了以定窑为中心的定窑系,有“土定”、“新定”、“北定”、“粉定”等。赵汝珍《古玩指南》说:“其白似粉故名粉定,亦曰白定;质粗而色稍黄者为低,俗呼土定。”红楼梦中提到的土定瓶(第三十七回),就是指漳河、汾河流域民窑所烧的仿制瓷。而粉定碟子(第六十三回)则是在景德镇烧的,“粉定”比“土定”瓷质较细。

4、钧窑。钧窑是中国宋元时期北方瓷窑,钧窑在河南省禹县,位于今河南禹州,因古属钧州,故名。以钧瓷着称于世,属北方青瓷系统。传世不多,评价甚高。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红,还有窑变。器型以碗盘为多,但以花盆最为出色。

四十一回,“统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那这个鬼脸青的花瓮应是什么东西?提起鬼脸青,就让人想起《水浒传》中的杨志。杨志被称为“青面兽”,原因在于他颜面左侧上下眼睑、颧部有一巴掌大小的褐斑,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脸上有个大块的胎记,中医称之为青记脸。因此这里的“鬼脸青”与此应为同意,就是指器物上有大块青斑。据说,“鬼脸青”是个俗语,它是指宋、元时钧窑所烧的窑变釉瓷。因窑内火候温度不匀,釉有薄厚,表面出现流釉现象,形成大块斑状,如鬼脸一般而得名。“鬼脸青”是古代瓷器中相当名贵不可多得的上品,妙玉用它收梅花上的雪,亦可见其珍贵。

贾府所藏宋五大名窑的作品应该远远不止提到的这些,尤其是公子、小姐以及其他主子房内的陈设用器,绝大多数可能是宋瓷。《红楼梦》三十七回,“你再瞧那槅子尽上头的一对联珠瓶还没有收来呢”,麝月还说:“那联珠瓶得空也该收来了。老太太屋里还罢了。太太屋里人多手杂,别人还可以,赵姨奶奶一伙的人见是这屋里的东西,又该使黑心弄坏了才罢。太太也不大管这些,不如早收来是正经。”那这个联珠瓶是什么东西呢?实际上联珠瓶就是一种两瓶相连的瓶状摆器,取“珠联璧合”的吉祥意思,也称“连体瓶””。它是瓶的一种样式,因器形自肩至上部两瓶连接一起,下腹至足部分成两个瓶身,故名。新石器时代彩陶中已有双连器物,唐代流行的瓶式,越窑和唐三彩均有制品。宋代传世品极少,至清代乾隆年间较为流行,品种包括青花、粉彩、珐琅彩、单色釉等等。《红楼梦》中所提到的陈设器(尤其是瓶)几乎都是宋代瓷器,再根据其器型、用途(用于插桂花),可推测它可能就是宋代官窑粉青双连瓶。

对于《红楼梦》中的宋代五大名窑瓷器,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如有人认为《红楼梦》中宋代五大名窑作品全部属于清仿宋,清雍正皇帝热衷于仿制宋代五大名窑,因此这些宋代瓷器可能属于雍正时期,即官仿官。我以为值得商榷,如联珠瓶曾被宝玉用于插桂花献给贾母,连赵姨娘都企图打它的主意,足可见其珍贵。同时一百五回中提到“查抄物品中古瓷瓶十七件”,这说明这些瓷瓶都是古瓷,《红楼梦》所反映的正是清三代时期的官僚生活,如果是清雍正仿,何来古字?再者,《红楼梦》中栊翠庵的尼姑妙玉,她收藏的珍稀古玩包括“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小茶盘、成窑五彩小盖钟、官窑脱胎甜白盖碗、绿玉斗、宋代玉恺珍玩铭文杯”等等,无不令人瞠目结舌。由此比对,贾府拥有宋代五大名窑瓷器毫不夸张,亦合情合理。同时,《红楼梦》中描绘薛宝钗的书房时,写道“案上止有一个土定瓶”、因此贾母嗔怪王熙凤“不送些玩器给你妹妹,这样小器!”还命鸳鸯去取些古董来。“止有”二字说明土定瓶作为宋代定窑民窑器很不入贾母法眼,“取些古董”说明这个“土定瓶”算不上古董,必得不仅有年代还得有档次的古董玩器才行。“取些”恰恰说明贾府所藏古董很多,贾家平时用的碟子尚且是清一色的粉定,而且随随便便一拿就是四十多个。再者,平时贾府吃穿所用,动则数百、千两白银,因此就不难理解贾府拥有宋代五大名窑的真实性了。当今人们在研究的时候切不可以当代的人的眼光评介古代的事情,我们不能因为现今五大名窑存世的数量比较稀少,或者拍卖价格高不可攀,就认为这些东西连当时的豪门大家族都用不起,未免显得鼠目寸光。料想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连马未都等收藏家尚且能淘得宋五大名窑之品,更何况是在四百多年前的康雍乾盛世时期(1662-1795),其间发生过多少次毁灭性的战争、掠夺、灾害以及自然变迁,五大名窑历经千年至今自然是存世极少,千金难求。故笔者以为书中提到的这些瓷器当为宋朝时期之珍品,只可惜不知花落谁家,或许早已不存于世了。

西夏文化和瓷器


于北宋、辽同时期还有一个北方政权,就是西夏。西夏人主要以党项族为主体。因为在甘肃这一片,靠西边,所以叫西夏,它自己称大夏王国。西夏很有意思,它先后和辽、金对峙,后来被元朝所灭。西夏的政策也很有意思,不强烈,不攻也不守,就把着自己这块地。它享国时间也还算长,189年。一个朝代能扛住189年,也算不容易。

西夏没有修史,几近湮灭,很多中国人过去也不知道,甚至很多字典后面排的历史年表里都不排西夏。西夏有自己的文字,据说全国能认识西夏文字的不超过十个人。西夏文被称为绝学。

西夏和其他政权冲突不激烈,西夏在夹缝中求得生存,且这个生存的时间并不短。

西夏尊重汉文化,追求汉文化。体现在瓷器上,即它的瓷器跟磁州窑非常接近,只是显得粗糙一些。西夏中国瓷器的主要特征就是粗枝大叶。今天从另一种审美角度来看,这种粗枝大叶的感觉可能是另一种味道。过去看多了磁州窑的很细致的优良品种,这个稍微有点粗糙的反而更有一种韵味。

历史上记载西夏烧过陶瓷制的瓷帐钩,但没有看到过实物。西夏总体上没什么太新鲜的中国瓷器出现,据说它跟汉族文化回避了强烈的冲突。

鉴别瓷器的新旧和真伪主要从款识、造型、纹饰和胎釉特征


中国历代名窑精品层出不穷,且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由于时代风尚或者对利益的追求,还有很多仿制的作品。例如宋代的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在当时就有其它地方窑仿造,虽有精粗之分,但也能风行于世。至于元、明、清,仿制古瓷之风更是有增无减。可以说千百年来所制仿古瓷器几乎是到处可见。偶不经心就易出错。如何鉴别各种瓷器,实有要领可求。鉴定古瓷器主要从款识、造型、纹饰和胎釉特征方面下手,下面分别叙述之。

根据款识来确定瓷器的新旧和真伪,是鉴别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今日的传世品和仿品以明,清两代瓷器居多,而明、清官窑绝大部分都有年款和特征。如明代款识就有所谓“永乐款少、宜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一类的说法。因此,我们在识别真伪古瓷时,首先应注意款识,注意款识的笔法,如横,竖,撇,捺、勾、挑、点等的特征。由于每个人的书法不同,写官窑款的字体又必须经过选择,具有一定的水平,因而仿制者势必谨慎地摹仿,惟恐有不似的地方。而过于谨慎,就难免失于局促,笔法不容易生动自然。这种破绽,为鉴定瓷器提供了线索。

但仅注意这一点是远不够的,元代以前的古瓷并无正式官窑年款。虽然根据文献记载,北宋曾有带“景德年款”四字的瓷器,但未见实物。明清两代虽有款识,但晚清所仿字体非常逼真,很难识别,必须详细比较其字体和位置,才不致于发生错误。如永乐年款以现有实物来说,只有四字篆款写、刻或印在园器里部的中心。而仿品却有四字或六字楷、篆书款写在器里或底足、口边的。宣德年间的款有所谓“宣德年款遍器身”的说法,普遍多在底足中心或园器里心和口边,或琢器的口、肩、腰、足一带。诸如此类,还是有一定规律的。大致说来,有如下几点:

明代字体多用楷书款,但永乐、宣德、弘治年间有少数例外,清代顺治,康熙二朝亦为楷书盛行期,雍正则楷书款多于篆书款,乾隆时期篆书款渐多于楷书款,嘉庆以后篆书款遂成为主流,直到清末才又恢复以楷书款为主的趋势。

其次是款色有别。明、清瓷器款识多以青花为主。明代款的青花颜色若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其颜色多是深厚下沉。而道光以后的仿品有色多是散涣、浅浅上浮。宣德款式色样往往在同一器物上呈现黑、蓝、灰等多种颜色,这一点虽不美观,却是后世很难仿制的特征。自明代正德至清代末期的款色增加很多,有红、绿、黑、蓝、紫、金等色,并且也使用了刻、雕、印、堆等方法、然而仿制品在款色和刻、雕、印方法上也随之有很多增加,只有认真加以区别,并结合用料和技术的不同,才可能大体判断其时代真伪和瓷质优劣。例如康熙青花款的“康”字多用半水(水)或楷水(水),很少写成泰水(水)。

在用字和字体结构方面也有一定规律可循。例如明代官窑有的题某某年制,有的题某某年造,而清代官窑却一概都用“制”,还未发现有用“造”字的。其他如宣德的“德”字心上不写一横而成“德”字,后世仿世品往往忽视这一点。成化官窑款的“成”字最后一点,有的点在横线右上方,有的点与横线相平等,有的点在横线右下方,故有所谓“成字一点头肩腰”的说法。万历的“萬”字也有羊字头与艸字头的不同。

总之,观察款识既要注意其笔法、字体,结构和款色等各方面,还应当知道同一时期的款识笔法早,中、晚期仍有不一致的地方。只是在风格及色调上不失其时代特征。因此,还必须结合共它方法来辨别真伪。

根据造型来鉴定瓷器,也是鉴定工作中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陶瓷器的形状,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有密切关系,能较好地体现各时代的特色,随同时代的演近而渐趋繁复,而古代的形状是比过简朴的。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宋、明瓷器显得突出。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器形相当大。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的口径达42cm,青花和釉里红的口径也在45~58 cm左右。由于胎体厚,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缺陷,因而很多文献都有元瓷粗率之说。

明代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特别平稳。胎土陶炼精细,造型轻重适宜,如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明代宣德年间的瓷器造型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至成化时期,在瓷质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纤巧,而且也无大器,如最有名的五彩扁肚撇口把杯,高士杯、三秋杯等都是异常轻盈秀雅的代表作品,为仿品望尘莫及。明弘治传世作品不多,以黄釉双耳罐、碗著称于世。正德时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笔架、扦屏、墩式碗等。嘉、万历之后造型渐趋复杂,在器形上有很多创新之作,正如《景德镇陶録》记载有“制作益考、无物不有”的说法。可以说在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宜、成化时期的作品来显得有些粗制滥造。

清代无论在器形或和种类方面都有显著增加,并且制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以及明代永、宣、成窑瓷器不仅胎釉,纹饰惟妙惟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等。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相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有创新之作。造型从精美遂变为粗笨,失去了前期的优秀传统。例如玉壶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区别并不显著,以后却逐渐变得笨拙,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竟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造型远不及以前那样精美秀丽了。

除了了解元、明、清瓷器造型的基本特点之外,还须了解或掌握一些观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许多同类型的器皿粗看外表极为相似,而仔细观察这三大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就不明显了。如此所谓一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较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其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壁多向外稍撇。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的盘、碗底部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的“跳刀”,而在官窑中则极少见。

有些时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于胎釉原料和纹饰书法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区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绘三层纹饰,碗外绘四层纹饰。粗看起来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但仔细加于观察,就能发现它们之间的重要区别:碗腹下部收敛程度有所不同,即永乐碗腹较丰满,宜德碗腹微削。这些细微的差别,是根据实物仿制时,因成型、烧窑等技术条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绽。仿品的器形与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区别。因仿制时虽按真品原器制造,在未烧之前与真器虽然相同,但经高温烧制后,其形与真器相比或多或少都有所差别。这可能是原料的来源,配制和提炼的精粗不一致所造成。

从纹饰和色彩方面看,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随着绘瓷原料和技术的不断丰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上都有其不同时代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就成了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也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在这方面,元代是个很明显的转折点。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创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以往一色釉的单调局面。明、清以后各种色彩的发明进一步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而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出现都有其产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据此推断器物年代。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红,由于没有很好地掌握原料的特性,故在元代制品中颜色美丽的较少,釉里红中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色的缺点。但在元代后期的大部分成熟的青花、釉里红纹饰却非常美观,图案不仅重视主次谐调,而且惯用多边的花边纹饰,无论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边线不填满色,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另外由于原料成分的限制,在书法上也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如元末明初有些使用进口青料的瓷器,虽以颜色浓艳渲赫一时,但色调很不稳定,不适于画人物。因而有所谓“元代人少,永乐无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说法。成化斗彩也是一样受原料和技术的限制,虽然色泽鲜明、晶莹可爱,但有所谓“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缺陷。而且画人物不论男女老少四季均穿一件单衣,并无渲染的衣纹与异色的表里之分。类似这些就表现为纹饰上的时代特征,往往为后世仿品所忽略。我们在鉴别真伪时如能加以注意,是很有益的。此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时代上的区别。如成化彩绘中没有黑彩,当时除用釉下钴画蓝线外,还用红,赭色描绘轮廓线。假如我们遇到一件釉上黑轮廓线的成化彩瓷器,就应该怀疑它是否真实可靠,因为黑轮廓线的应用最早不超过正德初期。粉彩不会早于康熙晚期,当然也很难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赝品了。乾隆时期由于大量使用洋彩,并且吸取了西方纹饰图案的装饰方法,有些作品追求笔法线条精细与纹饰奇异,而使部分花样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风格。这也反映出某种时代的特征。在用文字作为瓷器装饰的特点上,明、清两代制品仍有所不同。明代瓷器多写梵文、经语、百福、百寿字的;清代瓷器则多用大篇幅诗、词、歌、赋等作装饰文字,例如“赤壁赋”、“前后出师表”、“滕王阁叙”。此种只有文字而无图画的器皿历朝很少仿制。了解这一点,在我们判断时代和辨别真伪的具体工作中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在官窑和民窑瓷器之间,有所谓“官窑龙五爪,民窑龙三爪或四爪”的说法。一般来说,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判别真伪的线索,但不能把它看成是绝对的。民窑瓷器中也有五爪龙的纹饰,官窑瓷器同样也有三爪、四爪龙的作品。如“宣德官窑青花海水龙纹天球瓶”就画的是三瓜龙,“康熙官窑绿地素三彩云龙纹文具盒”则是四爪龙的装饰。官窑瓷器上的纹饰往往还与当时皇帝的爱好和意愿分不开。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于是多喜用八卦、八仙、云鹤一类的图案作装饰。清道光皇帝嗜爱鸽、犬、草虫,故这一类画面在该对期的瓷器中也出现较多。清代有赏赐瓷器之风,所赐群臣的瓷器,多以白地青花莲为主要纹饰,青花表示为官以清,白为重,莲是廉洁,海水是象征四海升平之意。其他如一桶(统)万年、三羊(阳)开泰、四妃十六子、五伦论图、六国封相、七珍、八宝、九连登、百福、百泰、红幅(洪福)齐天等。

总之,各个时代都有一些独特的征状,如能掌握这些规律,在决疑辨伪中就能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要提出的是,下列时代特征必须了如指掌:元代瓷器的变形荷花瓣和山石花朵不填满色的画法;永、宣瓷的牵牛花与海水江牙;正德瓷的回文和行龙穿花;嘉、万瓷的花卉捧字和道教书;康熙瓷的双犄牡丹和月影梅花;雍正瓷的过枝花与皮球花;乾隆瓷的万花堆和锦上添花等纹饰,这些都表示了突出的时代特征。

从胎釉方面看,由于时代和地区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烧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故在鉴别瓷器时应对此细致的观察。观察古瓷,要注意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等几方面的特征。如旧瓷多有所谓“莹光”或“酥光”的说法。这两种与一般新瓷釉上出现的所谓“浮光”相反,而蕴含着一种如玉如脂的光泽,前者的光由内发,后者光由外铄。这种深厚温润的釉光是由于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新瓷则多具有炯炯刺目的“火光”,也就是所谓的浮光。但有些仿品经过茶煮、浆沱、药浸、土埋处理后,也可以消除此种“火光”。相反,一向被妥善保藏的旧瓷,也会不失其崭新的釉光。如某些从未启封而保存至今的康、雍、乾三朝瓷器,一旦开箱其光泽依然烂灿如新。所以只凭“失亮”一点就作为历史年久的证据是不可靠的。在观察釉质时对于釉层的厚薄程度及缩釉、淌流状态也需要加以注意。如宋均窑瓷釉多有堆脂,定窑瓷釉多有泪痕,明、清脱胎瓷釉竟薄如卵幕或莹似玉石,这些固然都是可贵的特征。不过,后世仿品也能大体近似。所以我们还必须参照其它方面的特色,并注意器里和口边、底足等处。如康熙郎窑红釉有所谓“脱口垂足郎不流”的说法。这种瓷釉以深红宝石釉为主,器物口边的釉色较浅谈,故称为“脱口”,器底釉色浓艳,釉多厚聚,称为“垂足”,釉虽垂流而不漫底,称为“郎不流”。这种技术特征正是郎窑红最不易仿效之处。

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一般来说,元代瓷器底足多露胎而且胎质粗糙;明、清瓷器有款者底多挂釉,清朝中叶以后则露胎者渐少。但无论任何时代器皿,在圈足的边缘或口边露胎之处,大都可以看出火化的特征。如元代瓷胎多粗涩而泛火石红色,明、清瓷器则比较洁白细腻,很少含有杂质,看不见火石红色。这主要是原料本身质量改变的结果,以及制作方法和火候的不同所造成。从而也自然形成了早晚,真伪之间的一条分水岭。

总之,辨别胎釉既要用眼来辨其色泽、厚薄、片纹、气泡,也要用手摩以别粗细,用指扣敲以察音响。必须耳、目,手三者并用。

陶器和瓷器的六点区别


陶瓷制品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的历史发展与陶瓷的发展相融合,汇集了浓厚的陶瓷文化底蕴。我们经常把陶和瓷连在一起说,人们往往认为认为陶瓷是一种东西,没有意识到陶和瓷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陶器

1、出现的年代不同

陶器与瓷器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原始的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我国在距今约一万年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在使用陶器了,而现今发现的最早的瓷器碎片则出自于商代。陶器与瓷器的烧制方法亦有相同之处,瓷器的出现要比陶器晚几千年。

2、烧制的温度不同

陶器烧制的温度也要比后来出现的瓷器低很多。陶器烧制的温度一般在800℃-1100℃之间,因为烧制陶器的黏土如果温度过高则会被熔成玻璃质,不可能称为陶器,所以烧陶器的温度一般控制在1200℃以下,当然也有800℃以下的。而烧制瓷器的最低温度一般都在1200℃以上,一般在1200-1400℃之间。

景德镇青花陶瓷泡菜坛子梅花图

3、烧制的原料不同

陶器出现在我国原始社会时期,所以取材没有什么讲究,一般的黏土都可以作为烧制陶器的材料。黏土随处都可以取材,把黏土制成坯后烧制,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就可以烧制出陶器。瓷器一般需要高岭土,用高岭土作坯,在温度上加以控制就可以烧制出瓷器。高岭土不是随处都有的,所以瓷器取材没有陶器取材方便。

4、质地不同

陶器的做工非常简单,质地相对来说比较粗糙,而且颜色非常暗淡,还带有杂色。陶器的烧制温度较低,土质没有完全烧结,所以它的胎质比较疏松,断面有很强的吸水性,用刀很容易就可以划出划痕,敲击时声音低哑沉闷,如瓦木一般。瓷器出现的年代晚,做工也相对细腻,质地细密,手感相对细滑,颜色也相对鲜亮。瓷器的烧制温度较高,土质已经完全烧结,所以胎质坚实细密,断面基本上不吸水,用刀很难划出痕迹,敲击时声音清脆响亮,如金石一般。

5、釉料不同

烧制陶器既可以用釉,也可以不用釉。陶器的用釉不是很讲究,对釉料的要求也不是很高,釉料烧成后直接低温挂釉即可。瓷器的用釉也很简单,可以在烧制瓷器的同时在高温的情况下直接挂釉,也可以在直接低温挂釉。

6、透明度不同

陶器颜色比较暗淡,无论薄厚都是不透明的。瓷器的颜色相对比较鲜亮,质地细腻,一般都是呈半透明状态的。

通过小编的介绍,相信大家对陶器和瓷器的区别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陶器和瓷器作为两种不同的东西,它们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但是陶器与瓷器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归根结底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是陶器的进步与飞跃,陶器和瓷器都是火与土的交融。所以,我们往往把陶器和瓷器合在一起称为陶瓷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陶瓷伴随中华文明发展了几千年,沉淀了浓郁的陶瓷文化,每个历史时期的陶瓷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收藏界,古代名窑所产的陶瓷制品非常珍贵,如唐朝的唐三彩、元代的青花瓷等,它们的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官窑和民窑的瓷器有什么区别?


官窑起自唐,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自唐代至元代(公元八世纪--十四世纪),官窑多有贡器,少有官厂,采取的形式是"官监民烧",烧出的瓷器,"千中选十,百中选一",进贡给统治阶级。这种瓷器就叫做贡瓷和官窑。那时,唐代在产瓷区设有司务,如唐景隆初(公元707-709年)褚绥为新平(景德镇)司务,奉诏监烧献陵祭器。宋代设监,如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派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越州窑务。到了元代则设局,以提领监陶,后改为本设总管。他们烧出的"景德年制","枢府"等款式的瓷器,分别称为"景德窑","枢府窑"等。

明代(公元十四世纪--十七世纪)采取"官办民烧"的形式,开始有官厂,专烧进贡的瓷器。如在景德镇设御器厂,特派厂官,经费出自地方,编役人夫,设窑达五十几座,专门烧造御器即贡器。清代与明代不同,采取的是"官搭民烧"的折中形式。其产品分"钦限"和"部限"两类,前者是专给皇帝用的,后者是给朝廷和外交礼宾用的。

民窑是对官窑而言。广义地讲,凡属非官府经营的,进行商品性生产的瓷窑及其产品,都是民窑。

民窑的历史远比官窑早得多,陶瓷器均产生于民间中,到了唐代,瓷器成了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远销印度,埃及和波斯等地。据考证,在这些地区都发掘有唐三彩,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等。民窑于此已有较大的发展,并带有商品生产的性质。

唐代以后,各地民窑辈出,竞相媲美,往往有供不应求之势。其中着名的,宋代有钧窑,汝窑,定窑。章生一的哥窑"纹片瓷)以及章生二的弟窑(龙泉青瓷)等。

宋元时,民窑发展较快,仅景德镇的民窑就增加到三百座之多。此时的民窑完全属于商品生产的性质,民窑在产量上所占的比重比官窑大得多,在质量上也有一定的发展。到了清代,民窑占了压倒优势,官窑瓷器也为民窑所出。

陶瓷的欣赏和选择


在我国悠远的历史长河中,陶瓷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千百年来,陶瓷在文人和工匠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发展完善。元代以后,景德镇作为瓷都,地位显赫。青花、釉里红、颜色釉、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以及妙肖的仿生瓷应运而生,装点古人的生活。

至此,陶瓷已成为大众的必需。文人赋予她思想,工匠赋予她生命。这个原本仅与生活相关的器物,竟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在这片祥云的笼罩下,陶瓷功能由单一变多元,由实用趋向艺术。汉唐无法想象宋元,宋元也无法想象明清。当汉的辉煌,唐的张扬,宋的含蓄,元的舒旷,明的斑斓,清的华彰,一并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才知道自己仅是匆匆的过客,但我们依然幸福。这种幸福,来自于能面对如此丰厚的遗存,并有欣赏和选择的自由。

陶瓷在人们生活中被广泛地利用,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它可以分为日用陶瓷和陈设陶瓷(亦称美术陶瓷)两大类。日用陶瓷在古代和现代生活中,一直都占有重要地位,应用范围广,使用数量多,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具。日用陶瓷包括品种很多:有餐具、茶具、咖啡具、酒具、文具、灯具、厨房用具,以及其他日用杂品。

陈设陶瓷主要用于生活环境中的点缀装饰,供人们欣赏·陈设陶瓷特别注重艺术的效果,造型和装饰都有比较强的感染力,讲究与环境协调的整体效果,要求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较高的艺术性。陈设陶瓷属于器皿类型的有花瓶、花插、花罐、壁瓶、挂盘、花盆、吊盆等;属于雕塑类的有小型圆雕、浮雕、壁饰等;另外还有瓷板画、壁画、彩饰瓷砖等;现代艺术陶瓷也应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不仅有传统的琉璃制品用于建筑物,大型雕塑和园林雕塑也利用陶瓷来制作,特别是抽象主题特征的雕塑,更适合用陶瓷材料烧制。

对于日用陶瓷和陈设陶瓷的欣赏,有着较大的差别。日用陶瓷首先是要具备合理的使用功能,由此而形成的基本造型结构和式样,具备构成形式美的重要条件,只有在这一前捏下,日用陶瓷的形式美才能够成立,否则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在欣赏和挑选日用陶瓷时,首先要考虑是否适用,其次才是考虑造型的形体比例,轮廓线条的变化,装饰纹样的结构和色彩,以及整体是否协调。

欣赏水平比较高的人,对于日用陶瓷更进一步的要求,就是根据陶瓷材料本身的特点,要形成一定的风格;对作品的整体而言,要有一定的韵味,这也就决定着作品的格调,决定着作品是否能够有感染力,也就是作品的艺术性。

陈设陶瓷的主要功能是美化人们的生活,是供人们欣赏的。陈设陶瓷造型的变化不受使用的要求制约,造型应该更丰富多样,按照形式美的法则去创造。一件陈设陶瓷作品摆在家里,要长时间为人们所欣赏,达到耐人寻味,就必须有优美的造型,漂亮的釉色,精致的工艺,这样才能使人反复欣赏,回味无穷;倘若一览无余,单调乏味,就失去了应有的装饰作用。

一般来说,陈设陶瓷大都不是什么大作品,也并不表达重大的题材,多是小品摆设,但在生活中却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趣,潜移默化地对人起着美育作用,这也是文化教育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部分,是陈设陶瓷的重要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