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白瓷砖 > 导航 >

“留白”彩陶盆

“留白”彩陶盆

白瓷砖 古代瓷器盆 瓷砖留缝

2020-05-26

白瓷砖。

这只彩陶盆,名叫“留白”,直径约20厘米,宽边,折口,腹上圆而下敛。腹内一半彩绘,一半空白。该器是5年前从甘肃临洮一施工现场发现的,现藏于兰州彩陶艺术博物馆。“留白”腹内是水漩涡纹图案。水漩涡纹在盆腹部的下方,一个水漩涡,慢慢旋转,向左右上方扩散发展,变成两个水漩涡。两个水漩涡,继续扩散,形成了三个水漩涡。但画面上只有三排水漩涡纹,其余部分为半边空白,留给人无限遐想空间。

水漩涡纹是马家窑时期的典型特征。马家窑文化中,马家窑类型为水崇拜,多水漩涡纹;半山类型为土地崇拜,多锯齿纹;马厂类型为蛙崇拜!老子曾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道理,5000年前的马家窑人就懂了。这或许就是留白的价值之所在。

陶器中最多者为素陶,其次为彩陶。就价值而言,彩陶高,满工彩绘的彩陶则更高,而绘一半、留一半的留白彩陶盆却一反常态,令人惊疑。难道是半成品?不像,画工精细,笔力娴熟、老到。一气呵成。怎会是半成品?留白本是后人用在易经、书法、绘画、文章中的技巧,没有想到,先民们不仅掌握,还用得如此娴熟、大胆。

据介绍,当初发现者见到这只彩陶盆时,以为是一件当时还未完工的次品。而藏家搞收藏多讲究品相,器型完整、画工精美等等这些才是首选,又怎么会将一个只画了一半的彩陶盆看在眼中!留白无疑是一种智慧。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即为此意。世间懂得留白的人多,识得留白的人少,会用者更是寥寥。在笔者看来,留白还是距离——有了距离,则产生令人遐想的美。

扩展阅读

兰州彩陶艺术博物馆藏留白彩陶盆鉴赏


留白彩陶盆 

这只彩陶盆(见图),名叫“留白”,直径约20厘米,宽边,折口,腹上圆而下敛。腹内一半彩绘,一半空白。该器是5年前从甘肃临洮一施工现场发现的,现藏于兰州彩陶艺术博物馆。“留白”腹内是水漩涡纹图案。水漩涡纹在盆腹部的下方,一个水漩涡,慢慢旋转,向左右上方扩散发展,变成两个水漩涡。两个水漩涡,继续扩散,形成了三个水漩涡。但画面上只有三排水漩涡纹,其余部分为半边空白,留给人无限遐想空间。

水漩涡纹是马家窑时期的典型特征。马家窑文化中,马家窑类型为水崇拜,多水漩涡纹;半山类型为土地崇拜,多锯齿纹;马厂类型为蛙崇拜!老子曾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道理,5000年前的马家窑人就懂了。这或许就是留白的价值之所在。

陶器中最多者为素陶,其次为彩陶。就价值而言,彩陶高,满工彩绘的彩陶则更高,而绘一半、留一半的留白彩陶盆却一反常态,令人惊疑。难道是半成品?不像,画工精细,笔力娴熟、老到。一气呵成。怎会是半成品?留白本是后人用在易经、书法、绘画、文章中的技巧,没有想到,先民们不仅掌握,还用得如此娴熟、大胆。

据介绍,当初发现者见到这只彩陶盆时,以为是一件当时还未完工的次品。而藏家搞收藏多讲究品相,器型完整、画工精美等等这些才是首选,又怎么会将一个只画了一半的彩陶盆看在眼中!留白无疑是一种智慧。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即为此意。世间懂得留白的人多,识得留白的人少,会用者更是寥寥。在笔者看来,留白还是距离——有了距离,则产生令人遐想的美。

兰州彩陶艺术博物馆藏留白彩陶盆鉴赏 古代瓷器知识


留白彩陶盆 

 

这只彩陶盆(见图),名叫留白,直径约20厘米,宽边,折口,腹上圆而下敛。腹内一半彩绘,一半空白。该器是5年前从甘肃临洮一施工现场发现的,现藏于兰州彩陶艺术博物馆。留白腹内是水漩涡纹图案。水漩涡纹在盆腹部的下方,一个水漩涡,慢慢旋转,向左右上方扩散发展,变成两个水漩涡。两个水漩涡,继续扩散,形成了三个水漩涡。但画面上只有三排水漩涡纹,其余部分为半边空白,留给人无限遐想空间。

水漩涡纹是马家窑时期的典型特征。马家窑文化中,马家窑类型为水崇拜,多水漩涡纹;半山类型为土地崇拜,多锯齿纹;马厂类型为蛙崇拜!老子曾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道理,5000年前的马家窑人就懂了。这或许就是留白的价值之所在。

陶器中最多者为素陶,其次为彩陶。就价值而言,彩陶高,满工彩绘的彩陶则更高,而绘一半、留一半的留白彩陶盆却一反常态,令人惊疑。难道是半成品?不像,画工精细,笔力娴熟、老到。一气呵成。怎会是半成品?留白本是后人用在易经、书法、绘画、文章中的技巧,没有想到,先民们不仅掌握,还用得如此娴熟、大胆。

据介绍,当初发现者见到这只彩陶盆时,以为是一件当时还未完工的次品。而藏家搞收藏多讲究品相,器型完整、画工精美等等这些才是首选,又怎么会将一个只画了一半的彩陶盆看在眼中!留白无疑是一种智慧。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即为此意。世间懂得留白的人多,识得留白的人少,会用者更是寥寥。在笔者看来,留白还是距离有了距离,则产生令人遐想的美。

半坡遗址出土“人面鱼纹彩陶盆”


人面鱼纹彩陶盆 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1955年陕西西安半坡出土。仰韶文化先民用瓮棺埋葬夭折的儿童,这件彩陶盆是儿童瓮棺的棺盖。

所谓"彩陶",是指以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为颜料,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绘制各种图案,入窑经火烧后,在橙红的底色上,呈现出黑、红、白等颜色的陶器。彩陶工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工艺艺术的主体之一。

仰韶文化的彩陶工艺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是中国原始彩陶工艺的典范。这件20世纪50年代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就是仰韶彩陶工艺的代表作之一。

此盆通高16.5厘米,口径39.5厘米,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为圆形,额头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呈黑色半弧形,可能是当时的纹面习俗。人物眼睛细长,鼻梁挺直,神态安详,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配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制作者丰富的想像力。人像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配以鱼鳍形的装饰,更显得威武华丽。此盆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人面鱼纹彩陶盆上的人与鱼题材,可能与古代半坡人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这种鱼纹装饰正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也象征着人们期盼富足的美好愿望。人头上奇特的装饰,大概是在进行某种宗教活动时的化妆形象。而稍作变形的鱼纹很可能代表了“鱼神”的形象,表达出人们以鱼为图腾的崇拜主题。

半坡遗址出土“人面鱼纹彩陶盆” 古代瓷器知识


人面鱼纹彩陶盆仰韶文化,1955年陕西西安半坡出土。仰韶文化先民用瓮棺埋葬夭折的儿童,这件彩陶盆是儿童瓮棺的棺盖。

所谓"彩陶",是指以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为颜料,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绘制各种图案,入窑经火烧后,在橙红的底色上,呈现出黑、红、白等颜色的陶器。彩陶工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工艺艺术的主体之一。

仰韶文化的彩陶工艺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是中国原始彩陶工艺的典范。这件20世纪50年代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就是仰韶彩陶工艺的代表作之一。

此盆通高16.5厘米,口径39.5厘米,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为圆形,额头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呈黑色半弧形,可能是当时的纹面习俗。人物眼睛细长,鼻梁挺直,神态安详,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配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制作者丰富的想像力。人像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配以鱼鳍形的装饰,更显得威武华丽。此盆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人面鱼纹彩陶盆上的人与鱼题材,可能与古代半坡人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这种鱼纹装饰正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也象征着人们期盼富足的美好愿望。人头上奇特的装饰,大概是在进行某种宗教活动时的化妆形象。而稍作变形的鱼纹很可能代表了鱼神的形象,表达出人们以鱼为图腾的崇拜主题。

马家窑彩陶文化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000年。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1923年—1924年,1.85传奇私服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青海一带调查,其助手们在1924年发现马家窑遗址并进行了发掘。1957年开始,甘肃省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发现了马家窑类型叠压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之上的地层关系。马家窑文化和马家窑类型均由该遗址而得名。

马家窑文化的命名人——著名考古学家夏鼐。

马家窑类型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和青海东北部、宁夏南部地区,在甘肃东部的泾、渭水上游与西汉水、白龙江流域都有不少遗存。兰州附近及黄河沿岸西至青海的贵德盆地以及湟水、大夏河、洮河、庄浪河、祖厉河,宁夏的清水河流域与河西走廊武威以东地区均有分布。已发现的马家窑类型遗址达300多处,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700年。陶器以橙黄陶为主,有少量的灰陶。这一时期的彩陶展现了新的辉煌,数量增多,彩陶的比例占到20%—50%。彩陶器型丰富多样,纹饰精美,以旋涡纹、水波纹、同心圆纹为主,线条流畅,图案明丽。马家窑类型彩陶受仰韶文化的影响较大,但又有了新的发展。随着人们定居生活的稳定,陶器器形也出现了变化,虽仍以盆、钵、碗等饮食器为主,但贮藏器瓮、罐、瓶逐渐增多,还出现了最早的打击乐器——彩陶鼓。从总的发展趋势看,这时的器型线条变得更加流畅,各部分的比例更加匀称,更加实用。这说明农业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制作工艺很成熟,数量特别繁盛, 占各类陶器总和的25%——50%。在陪葬陶器中,彩陶多达80%。马家窑的彩陶多为红陶,分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彩绘幅面很大,许多泥质细陶往往口沿、外壁都绘有花纹,还盛行内彩,纹饰绘于器物内壁。甚至一些作为炊器的夹砂陶也有彩绘,极为少见。花纹繁缛瑰丽,富于变化而有规律。大多数的夹砂陶表面饰以绳纹,少数饰数道平行线、折线、三角或交错的附加堆纹。马家窑文化的陶器在造型上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器形有碗,钵,盆,罐,壶,瓶,杯等。

世上唯一没有开片的汝瓷——“水仙盆”又称“猫食盆”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笑话,大家可能都听说过。

一个老太太很有心计,为了卖猫,搁一个名贵的盆做猫食盆,谁来了都不敢直说要买这盆,都说买老太太的猫,搭上这盆。

老太太说:“我不能搭上这盆,我还得靠这个盆卖猫呢。”

这个笑话不是凭空而来,历史上有据可查。

我们翻阅史书时发现,曾经也有位著名人物将一只名贵的盆称为“猫食盆”,他就是乾隆皇帝。

当时,宫廷中藏有一只汝窑水仙盆,乾隆为此专门写过御题诗:

官窑莫辨宋还唐,火气都无有葆光,

便是讹传猧食器,蹴秤却识豢恩偿,

龙脑香薰蜀锦裾,华清无事饲康居,

乱碁解释三郎急,谁识黄碁正不如。

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乾隆说:“这官窑(汝窑),我也分辨不清楚是宋代的还是唐代的。”

“官窑莫辨”,其实应该是“汝窑莫辨”,乾隆皇帝分不清楚汝窑和官窑。

汝窑有点儿偏蓝,官窑有点儿偏灰。

一个不是搞专业的外行人看来,差距不大。

“火气都无”则是称赞它是个老窑瓷器,火气都没了。

如今鉴定的时候常说“这瓷器火气十足”,意思就是新的,刚出炉的,所以火气大。

“宝光”是说瓷器上的光泽非常舒服。我们老说一个词“包浆”,就是从这个地方来的。

“猧食器”是什么呢?就是小狗的饭盆。

史书上记载,观赏犬中的小狗叫“猧”。

乾隆说,养的小狗只有“蹴秤”,就是踩到秤上以后,才知道主人豢养的恩情。

难得乾隆爷写了这么一段动感情的描述,但是他弄错了,他把观赏犬认为是猫了。

尽管如此,乾隆爷也非常珍爱这件“猫食器”。

乾隆十年(1745)五月时曾传旨:将猫食盆另配一紫檀木座,落矮些,足子下深些,座内安抽屉。

紫檀描金台座

架内有可打开的匣屉,里头收纳了一册他临摹宋代四大书法家作品的《御笔书画合璧》。

这个座做好以后,一直在清宫里收藏,现在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乾隆皇帝笔 御笔书画合璧

这件汝瓷水仙盆除了有这么一段“身份之谜”外,令其闻名于世的,是它本身的价值。

现今传世的汝窑瓷器几乎都有开片,除了这一件。

明代鉴赏家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认为,“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即“无纹”是汝瓷中的顶级佳品。

因为有玛瑙作为原料,釉色呈现出绝妙的天青色,釉层润泽完美,几乎不见冰裂纹。

如此顶级又稀有的水仙盆曾经究竟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在宋代,水仙盆的具体用途目前还未有确切的解答,不过清代绘画中能够见到其作为盆景用器出现。

例如宫廷画师所作《十二美人图之博古幽思》以及《乾隆帝是一是二图》中,都能见到汝窑青瓷水仙盆的身影。

《十二美人图之博古幽思》

《乾隆帝是一是二图》

清宫《造办处活计清档》在雍正七年(1729年)有过一次统计,让太监刘希文、王太平整理了汝窑,就是看看雍正时期宫里到底有多少汝窑。

这个档案现在还可以查到,只有31件,很少。

大英博物馆中收藏的汝窑

那么今天,我们有多少汝窑呢?

台北故宫博物院是汝窑最集中的地方,现在精确的统计是21件。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汝窑

2015年的时候,北京故宫博物院把能够集中起来的汝窑集中在一块儿做了一个展览,展后又出了一本画册,画册对全世界博物馆已知汝窑数(包括私人收藏)做了一个统计,说世界存世汝窑一共有92件。

汝窑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其他博物馆的汝瓷藏品都是“传世品”,也就是在世间流传、基本没入过土的文物。汝瓷因烧造时间短,加上历史上战乱和天灾人祸,传世不多,这是不争的事实。当然“流落”在民间的汝瓷珍品一定有,多年来在拍卖市场上出现的7件是最有力的证明,有多少在民间,没人知道。至于有人说民间没有汝瓷,那纯粹是不负责任的无稽之谈。

浅谈史前彩陶纹饰


追溯绘画的渊源,首先会想到史前时期那些画在陶瓷上的纹饰。正是由于器表绘有精美的纹饰,考古学家把这些陶器叫作彩陶。

这些彩陶制作的年代在大约距今3000年至5000年间。它们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最集中的地区是青海、甘肃,陕西南部和河南北部。彩陶大多是红色陶质的盆、瓶、盘、豆一类陶瓷日用品,原始艺术家用一种刷笔,醮了黑色、白色以及红色画在器表上。彩陶纹有两大类,一类是抽象的图案,一类是具象的人、动物或昆虫一类的形象。

图案类的纹饰数量很大,种类也非常多。常见的有水波纹、旋转纹、圈纹、锯齿纹、网纹等十几种。线条画得规整流畅,图案的组织讲究对称、匀衡、变化,疏 密得体,并有一定的程式和规则。

马家窑类型彩陶

在甘肃省马家窑一带发现的被称之为马家窑类型的彩陶上,大都描绘水波纹、旋转纹图案。这些图案匀称、流畅,十分精彩,看上去真有行云流水之感,使人觉得轻松活泼,平和而亲切。面对这些五千年前的历史遗存,我们很容易想象到历史中讲述的原始氏族社会的情景:男人耕作,狩猎,捕鱼,女人从事家务或采集。没有剥削,没有奴役,一幅平等和谐的社会景象。

半坡村出土人面鱼纹彩陶

稍晚于此的半山类型和马场类型彩陶的纹饰则发生了变化,那些锯齿纹、四大圈纹以及蛙纹等显得大起大落,粗犷狞厉,甚至怪诞神秘。当时原始社会行将解体,社会发生变革,战乱、动荡等不安的情绪也在图案中流露出来。由彩陶纹图案所引发的联想并不是浪漫主义的主观臆想,在历代图案和图画中,都或隐或显地折射出当时社会风貌的基调和时代的主要精神。这一点,在以后不同时代的美术中我们还会看到。

那些具象的彩陶纹饰更令人瞩目。在西安半坡村遗址发掘出的彩陶上的动物纹虽然非常简练,但表现得很生动:自由自在游动着的鱼,奔跑的鹿,站立吠叫的狗,好象受到惊吓。从中显示了远古艺术家捕捉动物瞬间特点的才能。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的一个陶盆上,画着五个跳舞的人,手牵手连成一排,既是一幅描绘舞蹈的图画,又是一个适应纹样的图案。

半坡村的原始艺术家已经开始把具体的物象变形成装饰性的图案,并在其中注入某种观念。他们把一条鱼的侧面分割为鱼头、鱼身、鱼鳍几部分,用直线、孤线、三角形和圆圈等来表现,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创造。半坡的彩陶盆上还有一种人面鱼纹图形,把人面和鱼形纹样结合在一起,并且组织成很有规则的图案,旁边有一条鱼在游动。这幅构成严谨又略带神秘感的图形,颇使考古学家费解。他们猜测,这不仅仅是美化器物而已,很可能与庆贺春天到来,祈祷丰收的祭祀活动有关。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就是艺术史上最早带有原始宗教意义的艺术作品了。现今比较有名的是云南彩陶,风格独特,不仅具有物品存储的实用性,而且具有人文艺术的观赏性,既可作为装饰家庭、宾馆、饭店、店铺以及办公环境的陈设,也可以作为馈赠单位和个人的礼品。

古代瓷器:世上唯一没有开片的汝瓷——“水仙盆”又称“猫食盆”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笑话,大家可能都听说过。

一个老太太很有心计,为了卖猫,搁一个名贵的盆做猫食盆,谁来了都不敢直说要买这盆,都说买老太太的猫,搭上这盆。

老太太说:我不能搭上这盆,我还得靠这个盆卖猫呢。

这个笑话不是凭空而来,历史上有据可查。

我们翻阅史书时发现,曾经也有位著名人物将一只名贵的盆称为猫食盆,他就是乾隆皇帝。

当时,宫廷中藏有一只汝窑水仙盆,乾隆为此专门写过御题诗:

官窑莫辨宋还唐,火气都无有葆光,

便是讹传猧食器,蹴秤却识豢恩偿,

龙脑香薰蜀锦裾,华清无事饲康居,

乱碁解释三郎急,谁识黄碁正不如。

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乾隆说:这官窑,我也分辨不清楚是宋代的还是唐代的。

官窑莫辨,其实应该是汝窑莫辨,乾隆皇帝分不清楚汝窑和官窑。

汝窑有点儿偏蓝,官窑有点儿偏灰。

一个不是搞专业的外行人看来,差距不大。

火气都无则是称赞它是个老窑瓷器,火气都没了。

如今鉴定的时候常说这瓷器火气十足,意思就是新的,刚出炉的,所以火气大。

宝光是说瓷器上的光泽非常舒服。我们老说一个词包浆,就是从这个地方来的。

猧食器是什么呢?就是小狗的饭盆。

史书上记载,观赏犬中的小狗叫猧。

乾隆说,养的小狗只有蹴秤,就是踩到秤上以后,才知道主人豢养的恩情。

难得乾隆爷写了这么一段动感情的描述,但是他弄错了,他把观赏犬认为是猫了。

尽管如此,乾隆爷也非常珍爱这件猫食器。

乾隆十年五月时曾传旨:将猫食盆另配一紫檀木座,落矮些,足子下深些,座内安抽屉。

紫檀描金台座

架内有可打开的匣屉,里头收纳了一册他临摹宋代四大书法家作品的《御笔书画合璧》。

这个座做好以后,一直在清宫里收藏,现在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乾隆皇帝笔御笔书画合璧

这件汝瓷水仙盆除了有这么一段身份之谜外,令其闻名于世的,是它本身的价值。

现今传世的汝窑瓷器几乎都有开片,除了这一件。

明代鉴赏家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认为,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即无纹是汝瓷中的顶级佳品。

因为有玛瑙作为原料,釉色呈现出绝妙的天青色,釉层润泽完美,几乎不见冰裂纹。

如此顶级又稀有的水仙盆曾经究竟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在宋代,水仙盆的具体用途目前还未有确切的解答,不过清代绘画中能够见到其作为盆景用器出现。

例如宫廷画师所作《十二美人图之博古幽思》以及《乾隆帝是一是二图》中,都能见到汝窑青瓷水仙盆的身影。

《十二美人图之博古幽思》

《乾隆帝是一是二图》

清宫《造办处活计清档》在雍正七年有过一次统计,让太监刘希文、王太平整理了汝窑,就是看看雍正时期宫里到底有多少汝窑。

这个档案现在还可以查到,只有31件,很少。

大英博物馆中收藏的汝窑

那么今天,我们有多少汝窑呢?

台北故宫博物院是汝窑最集中的地方,现在精确的统计是21件。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汝窑

2015年的时候,北京故宫博物院把能够集中起来的汝窑集中在一块儿做了一个展览,展后又出了一本画册,画册对全世界博物馆已知汝窑数做了一个统计,说世界存世汝窑一共有92件。

汝窑盘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其他博物馆的汝瓷藏品都是传世品,也就是在世间流传、基本没入过土的文物。汝瓷因烧造时间短,加上历史上战乱和天灾人祸,传世不多,这是不争的事实。当然流落在民间的汝瓷珍品一定有,多年来在拍卖市场上出现的7件是最有力的证明,有多少在民间,没人知道。至于有人说民间没有汝瓷,那纯粹是不负责任的无稽之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