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陶瓷器上的的鱼纹 > 导航 >

人面鱼纹彩陶盆

人面鱼纹彩陶盆

古代陶瓷器上的的鱼纹 古代瓷器盆 古代瓷器边纹

2020-06-19

古代陶瓷器上的的鱼纹。

人面鱼纹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前期仰韶文化的彩色陶瓷,距今有5,6000年历史了,我们在小学历史课本就认识这件古董文物了。人面鱼纹彩陶盆于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

人面鱼纹彩陶盆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是陪葬品。人面鱼纹彩陶盆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人面呈圆形,头顶有似发髻的尖状物和鱼鳍形装饰。前额右半部涂黑,左半部为黑色半弧形。眼睛细而平直,似闭目状。鼻梁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两侧分置一条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内同时衔着两条大鱼。另外,在人面双耳部位也有相对的两条小鱼分置左右,从而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在两个人面之间,有两条大鱼作相互追逐状。整个画面构图自由,极富动感,图案简洁并充满奇幻色彩。

"彩陶",是指以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为颜料,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绘制各种图案,入窑经火烧,但由于窑不够密封所以在橙红的底色上只呈现出黑、红颜色。彩陶工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工艺艺术的主体之一。形成于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5000年)文化中延续时间最长,势力最为强大的一支。仰韶文化的彩陶工艺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是中国原始彩陶工艺的典范。这件20世纪50年代出土于中国西北部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就是仰韶彩陶工艺的代表作之一。

taoci52.com延伸阅读

鹳鱼石斧图彩陶瓮


在原始社会时期,中国的绘画艺术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绘画已不仅仅表现自然的形象,而将人生社会形态思想意识等深层次的内容尽情抒发,以至于当我们看到那“迷”一般的画面时,不由得肃然起敬。

此瓮用夹砂红陶制成,敞口深腹平底。近口处有六个钩状“系”,用以吊挂绳索。瓮的外壁画着一幅神秘的《鹳鱼石斧图》。

画的左边绘有一只神采奕奕的白鹳,眼大身壮,长喙短尾高脚,口衔一尾大鱼。右边绘有一把带柄的石斧,斧头与柄相交处画着横线和圆点,表示两者是固定在一起的,斧柄下部画着交错斜线,可能是柄套,既防滑又美观,柄中部的黑叉,则可能是具有某种意义的符号。

我们来推测一下图画的涵义:彩陶瓮是当时部落联盟首领的葬具,该部落联盟的图腾就是鹳鸟,而鹳鸟口中的大鱼应是敌对部落联盟的图腾,作画者将鹳鸟画得形体硕壮,眼睛大而有神,将鱼画得身体僵直,毫无生气,用鹳口衔鱼的题材正是为了表现本族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带符号标志的石斧是首领生前所用之物,是身份地位和权威的象征,将石斧画在瓮上,是部落成员对去世首领的怀念。

草叶鸟纹长颈彩陶瓶


马家窑文化是一种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社会经济生活的氏族社会文化,主要集中在今甘肃、青海一带,宁夏南部地区的固原、隆德、海原等地区有零星分布,属于该文化的边缘地带。马家窑文化的彩陶,通常是为了增加器表色彩的光泽,在陶坯的外表先上一层橙黄色的陶衣,然后用类似毛笔的工具蘸土以赤铁矿或氧化锰做的颜料,在上面精心描画出动物或植物的象征性图案。经过高温焙烧,赤铁矿或氧化锰颜料还原成为红色或黑色,变成埋藏在地下数千年而不脱落颜色的彩陶。宁夏博物馆收藏的这件新石器时代草叶鸟纹长颈彩陶瓶,即属马家窑文化。

该彩陶瓶(见图)出土于宁夏隆德县凤岭乡,泥质红陶,高19.3、口径7.1、腹径13、底径6厘米。喇叭口,细长颈,颈部饰几条平行的条纹,肩部以变形的草叶纹和鸟纹组成均匀的四组图案,线条流畅活泼,富有节奏感,充满了艺术的想象力和概括力。腹下收,大平底,无彩绘。

这些彩陶的花纹,以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豆荚、鸟、草叶、流水等为基本素材,绘成各种质朴而富于变化的美丽活泼图案,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器表上的彩绘纹饰,历经数千年而保存如鲜,说明我国先民远在五千多年前就已经掌握了某些矿物在高温条件下将起一定化学变化的规律。它是五千多年前原始先民们高度艺术创造才能的生动例证。

古陶瓷上鱼纹装饰的含义


中国古代陶瓷装饰图案中,鱼纹比较常见,而且丰富多彩。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瓷上,就有拙朴的鱼纹图案;六七千年前半坡氏族公社时期的仰韶文化彩陶上,鱼纹更为普遍。这说明自古以来,人类与鱼有着密切的关系,鱼纹出现在陶瓷上,是人类在劳动实践中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提炼,反映出人类的渔猎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需求的心境。

古陶瓷上的鱼纹装饰,全国窑场的产品中普遍存在。景德镇自宋代以来就是制瓷业的重镇,影青、青花、五彩、粉彩等瓷器,采用刻、划、贴、印和绘画等技法,鱼纹饰更是喜闻乐见的题材。宋元时期影青瓷的碗、盘等器物,有许多在里心刻划鱼纹;元代的青花瓷多见鱼藻纹,鱼多为鳜鱼,其中也有在碗、盘里心贴塑鱼纹的,别具特色;明代之后则多为鲤鱼,表达的是人们企盼“鲤鱼跳龙门”的吉祥心理。

陶瓷纹饰,历来有许多利用谐音表达吉祥的用语,鱼纹饰便是其中较多者。鲤鱼,“鲤”与“利”谐音,“鱼”与“余”、“玉”谐音,把鲤鱼与其他各种纹饰相结合,便创造出许多寓意丰富、形式优美的词汇来。常见的瓷画有渔翁捕得大鲤鱼时表情欢快,即“渔翁得利”,金鱼在水中嬉戏追逐则为“金玉满堂”,鲇鱼游弋在水中是“年年有余”,牡丹花配以鲤鱼叫作“富贵有余”等等。

我们可以留心观察一下,宋元时期景德镇影青瓷和浙江龙泉瓷上的鱼纹饰有单鱼和双鱼之别,既有双鱼成对互相并行,也有首尾相对嬉戏,既有阴刻,又有阳印,还有贴塑。曾有研究者的资料指出,单鱼的时代较早,双鱼中的两鱼同向一般又早于相向者。此论准确与否,笔者不敢妄断。还曾见有报刊文章称,瓷器上的双鱼纹饰寓意“相濡以沫”这一成语,表示雌雄两条鱼在水中游弋,卿卿我我,互吐泡沫来滋润对方,表示关爱。此说虽然难以查考,但听起来很有意思。

邓州八里岗出土彩陶深腹盆赏析


盆的发明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出土的彩陶盆足以佐证。1996年11月下旬,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对邓州市白庄村八里岗遗址第4次发掘,第44号墓葬出土新石器时代晚期仰韶文化(前4000—前3500)花瓣纹彩陶深腹盆(图1)。该器高16.1、腹径34.9、口径21.5、底径10.2厘米,手制,泥质红胎,圆唇,宽肩,肩以下陡收,平底。唇部及肩部施乳白色陶衣,盆腹上装饰有褐彩。腹盆正面绘两朵绽放花卉(背面相同),上下各五瓣,瓣心以圆点配饰弧边三角纹,花瓣连续散开;腹盆侧面各饰两朵六瓣花卉,采用二方连续纹纹样装饰,盆腹一周共饰8朵34片花瓣。此盆造型规整精美,腹部挺秀饱满,口沿微凸分明,平底承托庄严,纹样生动,节奏均匀,韵律统一,彩绘鲜颜,画工精湛,整体感极强。

盆是专指用来盛放物品的钵状容器,因其形状口大底小,比钵大,比盘深,故名,至今仍为重要的食器之一。《说文解字·皿部》:“盆,盎也。从皿,分声。”古人将小口大腹的盆器称“盎”,“央”有口子收小之意,引申为“权力集中”,汉语思维强调“中央的一元化领导”。“盆”的用途主要是把它所盛受的内容物再分装给盘、钵、碗等更小的器皿,这是它的名字从“分”的原因。八里岗是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部落遗址,距今约6800年。1990年至2011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河南南阳地区文物研究所对八里岗遗址进行22年共11次发掘,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器物万余件。揭示遗址的文化层堆积依次为: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屈家岭文化中后期,石家河文化,龙山文化晚期4个相对稳定的聚落遗存,是迄今唯一一处被完整揭露的仰韶文化中期聚落,1994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八里岗遗址出土的花瓣纹彩陶标本器深腹盆,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二方连续”纹样图案。在原始社会的彩陶器上,二方连续图案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单独、适合纹样。所谓“二方连续”,即以一个或几个单位纹样,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带状形平面上,作有规律的排列并以向上下或左右两个方向无限连续循环所构成的带状形纹样。二方连续的基本构成形式是线。无论是点、圆、长线、短线最终汇集而成的都是带状的群线。群线的组合可聚集可分散,可交叉可循环,这样才可以无限反复排列,形成带状图案。线的魅力在于不论直线曲线都能给人的心理带来强烈的反应。商周时青铜器上二方连续纹样风格厚重、古朴变化极多;汉代漆器上面的二方连续纹样装饰达到了很高水平;唐代唐草纹结构严谨,风格典雅、富丽。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植物题材花瓣纹大多使用等分圆分割法,花瓣呈轮花形;有的则采用横向平行切割法,把花朵上下平行分割成几部分。应用最广泛的是由直线与曲线组成的曲边三角纹。不同的三角纹组合构成的整体纹饰,或相对或相背,或单体或连续,图案既高度抽象概括,又不失灵活多变的效果,动感强烈,韵律明显,勾连回旋,出神入化,变化无穷。八里岗出土的彩陶深腹盆纹样独树一帜,此纹样在郑州大河村(图2)、山东泰安大汶口、山西垣曲县下马村(图3)、安徽肥西古埂、湖南澧县城头山、湖北宜都红花套文化等遗址出土的彩陶标本,有似形而无纹饰同样。

近来,有现代工匠参照八里岗遗址出土花瓣纹彩陶深腹盆的尺寸比例,取泥胎手拉坯。惊讶地发现,因盆腹径大,口、足小,腹径大于口径、底足13.4和24.7厘米。手拉泥胎盆腹时,稍不精心,盆腹刚刚成形,盆口倏尔凹陷。数十次拉坯试验失败后,工匠秤量胎泥12千克,将深腹盆尺寸比例换算为胎坯高18.9、口径25.2、腹径41.1、底径12.1厘米,经过重新反复拉试,才终制成形。由此,足以看出先民匠人的高超技艺。鉴赏制作、纹样绝技,即兴偶成《仰韶文化彩陶花瓣纹深腹盆诗赞》:“仰韶纹样彩陶盆,六出花瓣逼眼真。矿料饰彩白衣胎,承载绝技冠群伦。穰都东郊八里岗,单元套房住先民。部落首领挥玉斧,雷鼓神祀祭天魂!”

藏家与人面纹红陶罐的一段缘


新石器时代人面纹红陶罐

藏友求鉴:4月7日上午,我和朋友在西洽会参观,在旅游馆遇到常年生活在宁夏的陕西乡党侯宝来,他携单位同事在这里展销一些宁夏土特产,我们都感到很意外,足足有十年没见面了,嘘寒问暖了一阵,他告诉我,他的朋友朱明戈收藏有一件新石器时代人面纹红陶罐,很完整、特别,问我中午没事的话他带我上老朱家看看。我心想也转累了,便满口答应。在见到器物的那一瞬间,真是惊呆了!

持宝人:朱明戈

收藏主项:陶瓷

藏品名称:新石器时代人面纹红陶罐

藏家感言:收藏贵在坚持,遇到心仪的器物,一定要当机立断,切不可优柔寡断!要不便会与器物擦肩而过。

鉴宝专家:龙建雄(文物鉴藏家)

专家点评:陶器是指以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800~1000℃高温下焙烧而成的物品,坯体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声音不清。陶器可分为细陶和粗陶,有无釉或带釉陶。品种有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中国早在商代,就已出现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质的硬釉陶。陶器的表现内容多种多样,动物、楼阁以及日常生活用器无不涉及。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该罐通高30厘米,直径28厘米,为红陶,人面、短颈、广肩、圆腹、小平底。陶罐顶部有生动的人面造型:微凸的眉脊、狭长的双眼、微张的嘴巴,再配上脸颊旁立起的双耳,刻画得惟妙惟肖。该罐周身全是不规则的绳纹。绳纹是根据陶器上面的绳纹粗细,用麻搓成一条相似的麻绳,绳长一般大约30厘米,再选一根木棍,木棍长约15厘米,在木棍的一头把绳固定住,按照陶器上面的绳纹间隔,把麻绳缠绕上去,呈螺旋形。为了印纹准确,将制好的印纹工具用一块油泥片进行试印,如印出的绳纹粗细、间隔不合要求,可进行调整。该红陶罐是新石器时代人面纹红陶罐的经典代表,既是一件盛水用的实用器,又有很高的历史研究收藏价值。

藏品来历:朱明戈是西安人,早年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兰州,一干就是大半辈子。1998年一个意外机会收藏了一件马家窑陶罐后,从此便深深爱上了这些散落在民间的瓶瓶罐罐,断断续续收藏了不少精美的陶瓷器。谈起这件让他引以为豪的新石器时代人面纹红陶罐的收藏来历,朱明戈笑着说,差点与宝物失之交臂。

朱明戈回忆说,那还得从2008年五一假期他回西安探亲说起。一天早上起来,他在中北古玩集市闲逛,在一个朋友开的店里喝茶聊天时,见一位中年汉子背着个大布袋,问朋友收陶罐不?朋友让拿出来看看,没想到竟是个人面陶罐,挺开门的老货。朋友问多少钱?中年汉子说低于8万不卖。我们都觉得东西是不错,可要价确实有点高了!我们都摇摇头问还有商量的余地没?中年汉子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少一分钱也不卖!便收起东西扭头走了。朱明戈觉得有点遗憾,朋友笑着说,就他那么高的价,市场没人敢下手要。第二天朱明戈去八仙庵另外一个朋友店里看件东西,又遇上昨天那个中年汉子。他今天松口了,说谁给5万元,这件器物就归谁!朱明戈说他当时挺心动的,想花四万五看能不能拿下,但中年汉子就是一分钱也不少。朱明戈心想,先晾晾他再跟他搞价。没想到,半路却杀出个“程咬金”:一个外地老板走进店里看上了这件器物,一听5万元,二话没说从皮包里掏出5万现金,包起器物转身走人。朱明戈说他当时那个悔啊!便紧跟这位老板身后,说明来意:他愿意出6万买走。交涉了半天,老板答应成交。朱明戈说,就这样,他当时犹豫了一下,多掏了1万元!如今想想,收藏真是有意思,就是在反复的捣腾中感受一种乐趣!

瓷盆


“喂,听说了吗,老王家喂狗的那个瓷盆是古董,值一百多万呐!”这条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平静的小村中炸开,老王家成为全村的焦点。

前一天的下午,老王正在喂狗,一个收古董的小贩进门讨水喝。看到喂狗的瓷盆,小贩的眼睛就直了,捧起瓷盆左看右看,爱不释手。见到老王,小贩出了一千块的价格,要把瓷盆买走。老王大吃一惊,心下狐疑,坚决不卖。几番纠缠,小贩不得已说出实情——那瓷盆是清朝雍正年官窑做的皇家御用之物,市值一百多万。

小贩走后,老王把瓷盆擦洗干净,藏进屋里。当天晚上,老王早早就把院门关上,还特意放出大黄狗,让它在院子里巡逻。

外贼没来,孩子们却纷纷回来探问情况。大儿子第二天早饭时从邻村过来,二话没说只求看一眼瓷盆。一向很少回家的二儿子也从县城赶回,说是看望二老,拐弯抹角地也想看看那个宝贝瓷盆。还有嫁出去好几年的女儿,一回娘家就提出让她保管瓷盆的建议,遭到全家人的一致反对。

中午吃完饭,老王刚想睡会儿午觉,大孙子悄悄蹭进来。以为爷爷睡熟了,就在屋里翻箱倒柜找东西。老王睁眼怒喝:“别翻了,你爸你叔都已经翻过了!”

一连几天,老王坐卧不宁,吃啥啥不香。

一个星期后,村里又传出重磅消息:老王家的宝贝是假的!传出话来的是老王的大孙子。原来,头天老王和老伴、孙子三人抱着瓷盆到县里的德祥古玩斋去鉴定。古玩斋的专家说,做这个瓷盆用的釉料及彩绘颜料都是当今的新材质,盆底的“大清雍正年制”字体也不对,是一件现代仿品,市价也就一百块左右。

接着,老王的儿子、媳妇、闺女都以不同的理由回了趟家,发现那个瓷盆已经放回到狗窝跟前。人们紧绷的神经松下来。“空欢喜一场啊!”“老王是想发财想疯了吧!”在众人的嘲笑中,老王一家恢复了往昔的平静。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老王在自家院墙角挖了一个一米深的大坑,将一个包裹放入坑中,然后把坑填平,再把一口大缸放在坑上面。

此后,人们再也没见过那个瓷盆。

清光绪粉彩双龙八吉祥纹盆


内底双龙纹

清代中后期,粉彩瓷以其丰富的色彩、细致的绘图,深受使用者的欢迎,粉彩瓷也逐渐取代五彩瓷成为釉上彩瓷的主流品种。本文来介绍一件清光绪时期的粉彩双龙八吉祥纹盆。

侧面图

“大清光绪年制”款及五个支钉

这件清光绪粉彩双龙八吉祥纹盆(见图),高8.9、口径31.6、底径24.9厘米,折沿,直壁,平底。口沿饰一周细密的花卉纹,并对称绘四个如意形开窗,开窗内绘四组花鸟纹,有的鸟儿驻足于花枝之上,有的鸟儿作飞行状,不尽相同。盆内壁一周饰八吉祥纹,也称八宝纹,旁以花卉纹点缀。盆内底绘双龙戏珠纹,又以云纹、火焰纹为地纹,周围绘一周如意云头纹。在盆的外壁还绘有四组折枝花卉纹,底部红彩书“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楷书款,底部留有五个支钉痕。

粉彩是釉上彩瓷的一个重要品种,其工序是先拉坯施釉入窑烧制,成形后再在釉上绘彩,之后二次入炉烘烧。粉彩最早出现于清代康熙晚期,是在“五彩”和“珐琅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使用了一些西洋方法调制出颜料,故名“洋彩”,色彩上比传统的五彩瓷更加丰富。而二次入炉烘彩的温度大约为700℃,比烘烧五彩瓷的800℃略低,所以其色彩质感显得比较柔软,故又名“软彩”。

八吉祥纹,又名“八宝纹”,是佛教中象征吉祥的八种宝物,分别为: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双龙戏珠纹也是中国传统吉祥纹样。整体观之,这件光绪粉彩双龙八吉祥纹盆形体较大,造型规整,纹样丰富,绘画细腻、工整,具有晚清粉彩瓷器常见的风格特点。

康熙宋荦铭青花鱼纹尊赏


鱼纹尊

河南 刘芳

商丘市睢阳区博物馆藏有一件康熙“宋荦”铭青花鱼纹尊,高31 厘米,腹围80厘米,口径17.5厘米,底径16厘米,造型优美,制作精细。罐直口圆唇,丰肩弧腹,足胫外倾,圈足。肩部两侧各一条形耳,白釉底上青花,胎体厚重,胎质细密。腹部主题纹饰为鱼纹。腹部一侧开光内有竖写五行楷书铭文:“河南归德府文庙祭器,康熙辛未仲春巡抚江南等处地方兼理军务都察院右都副御史郡人宋荦恭造”。它的价值不但因为腹部有题款,注明了准确的烧造时间“康熙辛未仲春”可以作为辨真伪、判年代的标准器。同时宋荦作为名人,又为这件瓷器增添了研究价值。此器作为商丘市睢阳区博物馆的一级藏品,其珍贵性自然不言而喻。

通过铭文可知,这件瓷器为宋荦任江西巡抚时依照江西南昌文庙内的供器样式制作的,宋荦在他的自传《漫堂年谱》里明确地记载“闰七月,南昌府文庙祭器甚佳,荦照式造若干件,送置归德府文庙”。康熙辛未,即康熙三十年,公历1691年,宋荦五十八岁,任巡抚江南等处地方兼理军务都察院右都副御史。江南等处即包括江南及江西。

清代康熙朝历时61年(1662-1722年),在中期时政治稳定、经济兴旺、文化繁荣,所以在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正式恢复御窑厂后,康熙亲自选派任命督陶官,制瓷业得到迅速发展,规模和工艺技术上在继承的同时有了很大和创新。康熙青花由于烧造时间长,前后变化跨度大,一般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1662-1680年),中期是康熙十九年至康熙四十年(1680-1701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1701-1722年)。而此器铭文准确记载“康熙辛未”,即康熙三十年,公历1691年,为康熙中期青花瓷器。中期青花胎体质地细腻、洁白坚硬,断面有如“糯米糕”,杂质很少,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显疏松,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青釉。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没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经过打磨,光滑呈泥鳅背状,呈滚圆式足。少见火石红,胎釉结合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练精纯,色彩鲜蓝青翠,无漂浮感,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这是它鲜明的时代特征,康熙青花被后人称之为“翠毛蓝”。“康熙青花就像墨一样能分出五色,也就是五个层次的色阶,器物画面由工匠们熟练地用色料并运用技巧,分出深浅不同的笔韵,有很强的韵律感和立体感,达到水墨画中晕染的表现力,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当时宋荦任江西巡抚,且对鉴赏收藏有极高的修养和天份,而此器造型古朴沉稳,线条流畅,青花纯正,的确为康熙青花之精品。

瓷器上铭文是指刻划或书写在一件器物的身部或底部,以表明器物的时代、用途、来历及工匠姓名的文字。制瓷业很早就采用这种做法。清·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有所谓“瓷器有款肇始于宋”的说法。黄禽的《瓷史》提出:“瓷器之年不自宋始,并见过三件带‘乾元年制’的器物。”事实上瓷器上面刻铭文最早始于东汉。故宫[微博]博物院藏品中年代最早的一件带铭文的瓷器是三国孙吴时代的青釉谷仓,它的主体由大小两个罈重叠而成,仓身堆贴多组纹饰。在大罈的肩部凸起一龟,背驮碑,碑面刻“永安三年”等二十四字铭文,说明此物为公元二六O年孙吴时期的青瓷器[](叶佩兰《明清瓷器款识浅说》见《故宫博物院院刊》1983年2期)。康熙青花写干支纪年款的瓷器不少,但多数为供养款,故宫博物院明清两代室名款、吉言赞颂款的瓷器较多,人名款即在器身或器底书写陶工的姓名或在私人定烧器物上书写收藏家及督陶官的姓名。清代乾隆以前的人名款多为督陶官的姓名,而书写名工匠的姓名一般为乾隆以后的做法。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清两代人名款瓷器中的多以乾隆以后的为多。这些带有明确纪年的器物,对我们鉴定同类别的器物的年代确认,起到了标准件的作用。

宋荦,(1634一1713年),字牧仲,号漫堂,又号绵津山人、西阪放鸭翁等,商丘雪苑六子之一,河南商丘人。父宋权,字平公,号雨恭、梁园,又号归德老农,顺治三年(1646年) 为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宋荦也因此于顺治四年,应诏以大臣子列三等侍卫,历任湖广黄州府通判、刑部郎中、直隶通永道佥事、山东按察使、江苏布政使、江西巡抚、通议大夫、江宁巡抚,晚年升吏部尚书。宋荤一生“精鉴藏善画,淹通典籍,练习掌故。诗与王士祯齐名。有《西陂类稿》、《药廊偶笔》、《沧浪小志》、《漫堂墨品》、《怪石赞》、《绵津山人诗集》等著述。”(见《中国名人大辞典》)宋荦著作颇丰,《四库全书》收录其诗二十二卷,分载于《古竹圃稿》、《嘉禾堂稿》、《柳湖草》等二十四集中。 宋荦善画水墨兰竹,疏远绝伦。同时亦擅长山水画。宋荦又是清初著名的藏书家,据《西阪藏书目》记载,宋荦藏书达数万册,其所“收唐宋名迹,宋元秘轶,冠于河右。”(见商丘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商丘县志》)。宋荦还是清初一位卓有成就的刻书家,一生刻书约五十种,其中承刻了三种“御刻”,并得到了康熙的赞赏。作为一位著名的收藏家及鉴赏家,除了搜集大量的名迹秘帙外,宋荦因倍受皇帝赏贵,还珍藏了许多御制书画。康熙年间北京古董商举物以宋荦鉴定为荣耀。宋荦曾云:“黑夜书画至,摩挲而嗅之可辨真赝。”[]。充分表明了他对自己的鉴赏功底的自信之心。

铭文中所提到的“归德府”,即宋荦的家乡。宋荦自撰《漫堂年谱》:“宋氏微子之苗裔,世居于宋今河南归德府商丘县也。”归德府商丘县即今商丘市睢阳区。宋荦其家庭为明清时代当地之望族。祭器,即祭祀盛放食物的器皿。最原始的祭器是青铜器,后来逐渐变成了瓷器。此祭器应为一套,是宋荦仿南昌府文庙祭器为归德府文庙所定制,现仅存此一器,令人遗憾。归德府孔庙原为商丘市第二高中旧址,为河南省规模最大的文庙,院内古建筑现存大成殿、泮池、明伦堂,为左殿右学的独特建筑格局。大成殿始建于元延佑四年(1317年),明代重建,后历代重修。明伦堂是读书、讲学、弘道、研究之所,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建筑高大雄伟、造型别致、古朴粗犷。归德府文庙于2001年3月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修缮后作为文物景点开放。

此器的主要图案为鱼纹,鱼的造型质朴生动,开光上方绘有两片对称的荷叶,下方绘有半边荷花,既与下方鱼纹相对应又增加了装饰之美感。鱼纹以开光题字处为中心,呈对称性分布,鱼周围以方形回字纹排列做画面底饰,鱼的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四个方向配以半圆形装饰,整个画面给人以清新典雅又具有浑厚庄重之感。关于鱼纹的内涵与寓意很多,有两种与此器的文化背景相贴切:一说是鱼与祭祀宗教有关,先秦典籍中,关于以鱼作为祭祀的记载很多,《荀子·礼论》有“尊之尚玄酒也,姐之尚生鱼也,豆之先大羹也” 。一说是鲤鱼跳龙门的传统寓意,人们赋予它金榜题名、高升昌盛的含义,期望能升官登仕,清代这一题材比较常见,它是象征吉祥的装饰纹样之一。而此器作为文庙内祭祀的器具,可能两种兼而有之。

宋荦作为康熙名臣,一生通显,著作颇丰,收藏富甲一方,金石字画,无不罗致,不胜枚举。但遗憾的是藏品佚散殆尽,流于四方。希望这件瓷器不仅能给康熙青花纪年研究带来帮助,也能给宋荦的生平研究带来实物参考价值。(责编:雨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