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资讯 > 成语接龙一个顶俩 > 导航 >

【精】一个被瓷器藏家忽视的时期---建国后至文革

【精】一个被瓷器藏家忽视的时期---建国后至文革

成语接龙一个顶俩 一个顶俩成语接龙 一个人安静淡然句子

2022-02-05

成语接龙一个顶俩。

一个被瓷器藏家忽视的时期---建国后至文革

当国画的收藏投资的重点领域随着齐白石、傅抱石、黄胄、陆俨少的画作市场价格的飙升,表明他们在中国艺术绘画史上的地位已经不可被抹杀。也成为收藏投资领域的重头戏。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那个时代特有的历史背景产生的,他们的艺术成就巅峰期在文化战线的双百方针、在中央领导层倍加重视的环境下,将新中国的新文化推向了高潮。

在瓷器等传统工艺美术领域也同样经历了这种反应新中国文化繁荣的重大活动。当59年-78年授予的陶瓷美术家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名字我们只知道王步、王锡良的时候,(我想大多数人主要因为他们作品的价格在高涨)而当时功绩和艺术成就赫赫,而现在我们连他们的名字都不知道,连作品几乎见不到传世的现象就足以值得我们去探究。

从现有的当时作品存世来看一是数量少,二是东西精。这段历史面纱终究一天会被我辈揭开,还历史创造者以万人仰慕。

从投资的安全角度讲,被价值低估的才是将来最稳妥的收益保证。所以我认为关注此类物品是值得期待的。希望网络上的同好来共同把这段历史明明白白地交给后人,不要像洪宪瓷一样留给后人太多谜团。

怎样做一个成功的新藏家?----献给喜欢瓷器的囊中羞涩的朋友我谈谈个人看法:

从近20年的市场轨迹看看收藏的方向?

看看文革后,瓷器收藏投资运作的思路。80年代欧洲人在国人对古董避之唯恐不及时,将唐三彩宋瓷的价格推到百万。而这时新兴的收藏资本力量港台藏家没有跟风,唐三彩宋瓷由于价高量少,不合这些藏家的口味,于是他们将眼光投向了当时被藏家不屑一顾的明清瓷器。当他们大量吃进后文化宣传和资本运作双管齐下,于是人们认同了明清瓷器。当90年代没人不知明清瓷的时候,他们又将目光转向民国精瓷八友瓷器。现在看来都是地板价的价格被人从容地收纳精品。当明清瓷价格歇歇脚的时候,八友的作品已经陆续挂在富甲一方的厅堂上了。当我们还在为前几年错失底价藏件八友瓷板长吁短叹时,7501又从几元钱拍到了数万,简直有点让想早日过上富康之家的人有点反不过神来。

从此轨迹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

在经济长期向好的背景下,这些被人们认可的瓷器收藏投资离不开几个必备条件:

1、精美的品质(陶瓷历史上可以代表时代艺术水准的,后世不易仿制乱真的)

2、雄厚老到的资本运作。

3、有一定的存世量。

当一个品种市场运作到一定高度后,收藏和投资的相互关系会相互转变,良性的资本运作必定会走向收藏扩散领域。当价格不再有投资属性时,必定会有新品种来吸引新加入的收藏群体,新品种必需具备上面三个条件,因为关注者少,价格常常出乎常理的便宜。但这要求藏家要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耐心。我们可以按照历史时间的主线发现当市场发掘了民国精品瓷,再向下发展只有建国后50-70年代国营厂所为国家计划经济所做的很少为人所知的这批精品了。在时间这个坐标上,如果错过对这些东西的研究发现的历史机遇,我们只有再翻过头来在前人咀嚼过的缝隙里研究发现点希奇玩意了,比如说元青花。

如果市场上所有的品种都不让新人们那么轻易上车了,那只有玩当代瓷画工艺品了。就像现在的书画市场。

现代瓷收藏崭露头角

如今在瓷器收藏领域,明清古瓷已不再独步天下。由于目前古玩市场里所见的古瓷十有八九都是赝品,使许多初涉收藏领域的瓷器爱好者敬而远之。而一些做工精美、价格较低的现代瓷器在近几年来反倒越来越被一些收藏爱好者所看好。

现代瓷一般指的是建国后50多年来生产的瓷器作品。由于现代瓷缺乏一定的历史积淀,原先并不被藏家们所重视。事实上,一些现代瓷作品尤其是能反映新中国制瓷工艺水平的瓷器,同样具有很高的收藏与投资价值。因此不少投资者在近年来开始瞄准了具有升值潜力的现代瓷品市场,现代瓷中既有可供传世的名家珍品,又有供收藏界交流的收藏佳品,还有一些则偏重于陈设的瓷器。如果你想做少许的投资,可以选择那些当代艺术大师的作品进行收藏。现代瓷品中还有一种极具收藏价值的“文革”瓷器,眼下正成为收藏界的热门新宠。目前珍品花瓶的价格已超过万元,且仍具有一定的升值空间。在北京的一次国际拍卖会上,曾有一件高40厘米、直径20厘米、图案为“毛泽东去安源”的立式瓷瓶拍出过2万元的高价。

投资现代瓷器,可从以下几点考虑:

应从美化家居、个人欣赏角度作为出发点,且买进价格不宜过高;

作为中长期的考虑,应挑选20世纪五六十年代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大师们的作品,售价大致在两三千元至万余元;

收藏一些存世量较小的“文革”瓷器,其增值潜力较大;

时尚类的收藏者可挑选一些器型别致、绘图具有时代感的作品;传统类的收藏者则可以造型规整、器型传统为首选,至于选择大件还是小件则看个人的经济实力与喜好。

应该说,当今制作精良的瓷器作品,只要投资得当就会有相应的回报,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有一位朋友,前年春季在某省举办的陶瓷展销会上花5000元购藏了一件现代名家瓷器作品,这件当时作为摆放家居之用的瓷品,今年的价格已翻了一番。(信息来源:新闻晚报)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慈禧瓷器揭示一个女人的深宫岁月


慈禧瓷器揭示一个女人的深宫岁月

“故宫珍藏——慈禧瓷器展”目前正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行。展出的百件套瓷器是故宫所藏清同治、光绪年间最具代表性的官窑精品。展览以慈禧个人用瓷为主,有杯、碗、碟、果盘、花盆、鱼缸、捧盒、痰盂等精美瓷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慈禧当时精致的生活状态。

有人说,慈禧的瓷器,是这座没落帝国最后的颜面,它们深居皇宫,看尽繁花散落,装着满腹不能言说的故事,它们有着共同的主人——慈禧。慈禧的瓷器,是晚清制瓷业的一道独特风景,但在这道风景背后,却有着一个女人从青葱岁月逐渐步入迟暮之年说不尽的情感经历,也映射出那个没落帝国的余晖。它们都被烧入这些瓷器中世代流传……

同治大婚用瓷——

宛若30岁慈禧的心境

同治皇帝该大婚了。作为母亲,儿子的婚姻大事是断不能马虎的,更何况他是家中的独子,又是大清帝国的皇上。于是,同治六年(1867年)宫里便开始了大婚典礼的准备。

同治六年三月,宫廷造办处交下预备将来新皇后所用的瓷器画样,发至刚刚从太平天国战火中恢复过来的景德镇御窑厂,下令加紧烧造。然而,由于处在战后恢复期,御窑厂工艺失传、工匠流失,即使督陶官景福也要用两年时间才能全部烧齐,瓷器还得不到清宫内廷的首肯。

同治八年(1869年)清廷传旨,认为完成的一万零七十二件皇帝大婚瓷器“烧造粗糙,不堪应用”。皇帝的母亲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1835—1908年)很不满意,下令补烧。

同治九年(1870年),清宫传旨江西九江关,给督烧御窑瓷器的负责人景福,所造“各项瓷器要端正,毋得歪斜,其里外花釉及颜色均烧造一律精细鲜明,勿使稍有草率”。同时,为了年轻皇帝大婚急需,还要求烧成后“迅即解京”,不得延误。为了完成帝国的头等大事,满足慈禧的心愿,赶烧这批大婚用瓷,景德镇御窑厂甚至停烧了当年宫廷每年所需的常备大运瓷器。同治大婚的瓷器,宛若此时慈禧的心境——三十五岁左右的母亲,为独子的大婚而装扮,所烧瓷器华丽、热烈、富贵、喜庆。

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同治皇帝终于大婚了。为了筹备儿子的婚礼,母亲特地从国库中拨出白银1100万两,造办一切大婚用品。所造大婚瓷器底部,除了特意为大婚颁发的“同治年制”四字红色喜庆楷书款外,有的还特意用吉祥的语句书写,如:“吉祥如意”、“燕喜同和”、“长春同庆”等红彩款识,代表着一位母亲对自己孩子的祝福。

然而,遗憾的是,大婚后没有几年,同治就驾崩了。失去独子的母亲,虽然精心挑选了妹妹的儿子来继承帝国大统,但是心境却再也无法恢复……

光绪十一年(1881年),清廷按照慈禧太后旨意,开始准备光绪皇帝未来大婚典礼的用瓷。但是,这一批瓷器却不再像之前同治皇帝大婚用瓷那样,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不仅没用为皇后专门烧造的妆奁用瓷,也没用专门烧造宴饮用瓷。也许,这是在特意避免触及母亲心中的那份痛……

大雅斋瓷器——

40岁的慈禧“致青春”

皇室的女子,讲求闺秀文风。作为一国太后,更应成为举国的表率。四十岁的慈禧,或许是为了自己特别的寿辰,而订制了署有自己画室名字的瓷器——大雅斋瓷器。

大雅斋,是圆明园“天地一家春”景区内一处建筑的名称。咸丰五年(1855年),咸丰皇帝曾写挂“平安室”、“天地一家春”的两面“大雅斋”匾,赐予圆明园中年轻的慈禧。就是在圆明园中,慈禧生下了同治皇帝。

1860年,圆明园毁于英法联军的大火,大雅斋也付之一炬。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皇帝曾想重建圆明园大雅斋,而最终因皇帝驾崩等原因而作罢。然而,紫禁城内,却仍旧保留“大雅斋”匾额于长春宫中,作为供慈禧皇太后绘画习字的画室。

光绪时期的“大雅斋”款瓷器,或许正是为这两处建筑特别烧造的慈禧皇太后专用瓷。因为是为自己订制,所以“大雅斋”款瓷器带有鲜明的女性色彩——诸器色调光鲜、色彩明丽、器形多样、绘画精美。与同时期其他官、民窑器物相比,无论在质地和工艺上都最为考究,体现了光绪朝御窑瓷器的最高水平。

同治十三年(1874年)三月三十日,太监刘得印将画好的大雅斋瓷器画样“鱼缸、花盆、花瓶纸样等十五件,合牌花盆、水仙盆样等十八件”,交予造办处并传景德镇御器厂烧造。同年,同治皇帝驾崩。独子的去世,加之烧造时间紧促,使得这批大雅斋瓷器于光绪元年和二年,方始烧成。

以“大雅斋”为自己书斋画室的名字,慈禧怀念着当年在圆明园中年轻的时光。为了致青春,在同治时期,年轻的皇太后还曾在景德镇御窑厂烧造专门绘有兰草的花神杯。就是在那曾经的咸丰二年(1852年)五月,17岁的叶赫那拉氏进入了咸丰皇帝的视线,初封兰贵人。于是兰草,成为她的最爱。在此后的生活中,在精美的瓷器上,在华美的服饰上,兰草一再出现。

万寿节用瓷——

50岁的慈禧尽显统治者权势

万寿节,是宫中最为重要的节日,尤其是大寿的时候。作为一个日渐年老的女人,皇太后对自己生辰庆典活动极为重视,并热衷于此。喜爱热闹,对于一个曾经丧子的老年女子来说,想来也不是什么错事。但她,因是帝国最高统治者,于是,一切皆有了国家的意义。慈禧的寿辰,除了改建紫禁城宫殿、修建颐和园外,还钦命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大批万寿用瓷进呈。所制官窑瓷器于光绪一朝规模最大、数量最多,造型式样几乎囊括了传统的各类器形。

此外,光绪十年(1884年),为庆祝慈禧皇太后50岁寿辰,在慈禧紫禁城旧居储秀宫内,改建“体和殿”,并沿用当年四十寿辰烧造“大雅斋”款瓷器旧例,于光绪十二年(1882年)烧造“体和殿”款瓷器——由景德镇御窑厂专门烧造的供该殿陈设和慈禧皇太后用膳的御用瓷器。

在这以后,光绪二十年(1894年)与光绪三十年(1904年),御窑厂为慈禧太后60岁、70岁生日大寿庆典,而烧造万寿节用瓷。此时的太后,年纪已老了。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彰显自己的权势,慈禧每次都耗费大量的银两,烧造御用万寿节用瓷,以致入不敷出。最终,在主管银财的户部反对声中,慈禧于光绪三十年不得不下懿旨“所有传办瓷器,著即停止”。其时所制,器物色彩、图案鲜艳夺目,寓意吉祥,反映着一位老年女性的色彩。

自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开始成为帝国的统治者以后,御窑厂为她的万寿庆典共大规模烧造过四次瓷器,分别为慈禧太后四十万寿庆典的大雅斋瓷器、五十万寿庆典的体和殿瓷器,以及后期六十、七十万寿庆典用瓷。这四次万寿庆典用瓷及之前的同治大婚瓷器,映照着一个女人年华的衰老,以及一个帝国的余晖。(原标题为《慈禧与瓷器共度的那些岁月》,作者戴岱)

【精】购藏瓷器需择机介入


购藏瓷器需择机介入

1949年,仇炎之先生1000多港币买了对明代官窑成化斗彩鸡缸杯。1980年,仇炎之这位大收藏家在海外过世了,两只鸡缸杯被后人送上了香港苏富比拍卖会,结果分别以418万,528万港币成交,刷新了当时中国瓷器的成交纪录。1999年,其中的一只又上了同样的香港苏富比拍卖会,成交价已跃上了千万元的台阶,以2917万港币成交,新的纪录又一次诞生。

讲起瓷器的价格,人们会津津乐道那只2.3亿元的元代青花大罐。其实,若以论重量价格比,或面积价格比,鸡缸杯则更胜一筹。对于瓷器收藏及回报,讲究的是一个时机。近年来,瓷器收藏市场赝品泛滥,加上金融危机影响,瓷器问津者减少,价格有所回落,择机介入实为良策。

成化斗彩登峰造极

斗彩产生于宣德,登峰造极于成化。“斗彩”两字最早出现在清雍正年间的“南窑笔录”,书中对“斗彩”有十分精到的描述,“青料画其半体,复入彩料,凑齐全体”。现在对斗彩又有细分,用青花勾轮廓线后填彩的才称斗彩,余者称作青花加彩。

鸡缸杯是个有着斗彩鸡纹的小酒杯。这个小酒杯体积不大,胎体轻薄,白釉滋润,迎光而视,能感到白中带微红。尤如少女白里透红的肌肤,十分可人,让人爱不释手。鸡缸杯上用的青花为平等青,这种青花淡雅内敛,不张扬。成化青花一般用平涂法,让人有二维的感觉,青花烧成后,再进行二次上色,颜色主要有红、黄、绿、紫等。由于当时技术条件所限,绿烧不成正绿,往往绿中带黄,成了草绿色;紫色也烧不成正紫色,显得有点差,称差紫,后人不知,写成了姹紫嫣红的姹紫,上色后二次进窑炉低温烧成。现在鉴定成化斗彩鸡缸杯有两个要点,一看胎色是否白中透微红,二观差紫,是否差得和成化一致。这两个要点现在再倾力仿制终不可及。当时制胎的是麻仓土,才有白里透红的感觉,这种土早已用尽,不可复得。差紫的情况还要复杂一些,现在仿的不是烧得太好就是太差,与成化同样差得恰到好处的还没有。

斗彩鸡缸杯的故事

可以说,中国瓷器明代看成化,清代看雍正。这只小小的酒杯,不仅是成化官窑瓷器中的代表,同时也是明代官窑瓷器中的代表,它不仅做工精良,小巧可人,在它背后还有着一段缠绵悱恻、幽怨动人的爱情故事。

可以说,成化帝是历史上著名的,也是唯一的搞姐弟恋且极基痴情的皇帝。他从小有恋母情结,因此,即便宫廷里美女如云,但他偏偏只一心一意迷恋上大他17岁的万贵妃。为了讨万贵妃的欢心,由他亲自授意烧制了用于与万贵妃对饮的斗彩鸡缸杯,据说“大明成化年制”这六字款还是成化帝少年时的手笔。那么,成化斗彩杯品种不少,有高士杯、三秋杯、葡萄杯等,为什么唯独鸡缸杯特别珍贵呢?原来,成化元年是鸡年,皇帝和贵妃自然特重视鸡缸杯。明万历年间,一双鸡缸杯已经值钱十万。数百年过去了,价位过千万是合理的,就是过亿也在情理之中。

瓷器市场择机介入

改革开放以来,拍卖场上瓷器价格上升非常快,这从某种程度上催生了赝品的泛滥。制赝者水平也很高,有世代烧窑的,有从事田野考古的也有在博物馆专门从事古陶瓷研究的。甚至有这样的故事,某海关截获了几只国家不允许出境的官窑瓷器,经专家鉴定为真品,结果公安人员跟到了景德镇,见到床铺地下都是这样的瓷器,才知道是高仿品。

一边是市场的不规范,信用的缺失,鉴定的不到位,一边是制赝的猖獗。在这样的情况下,眼力不到位的买家很容易成为冤大头,从而降低购买瓷器的积极性。然而,红楼梦中有句话叫做“假作真时真亦假”,假瓷器当真瓷器拍,真瓷器有时也会被人当成假东西。加上去年开始,金融危机蔓延,往日一掷千金的买家资金都有不同程度的缩水,影响了本来就有些低迷的瓷器市场。从这几种因素来看,这个时机对于有眼力的藏家却是个机会。

众所周知,全球性的艺术品拍卖一般分为油画、珠宝和中国瓷器,可以说,这三项永远是拍场主角、收藏界的主旋律,中国瓷器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永远是收藏界寻觅的宝贝。

【精】中奥艺术家的一次特殊“隔空祝福”


中奥艺术家的一次特殊“隔空祝福”

维也纳交响乐团在天津大剧院音乐厅演出(2018年12月31日摄)。“亲爱的中国朋友们,在维也纳交响乐团的中国之旅中,我们看到了你们对音乐的热情,感受到了你们的热情好客,爱上了你们美丽的国家和独特的文化。我们非常关心疫情,关心你们的处境,我们的心与你们在一起。我们希望情况能够尽快好转。”

2月6日,正值中国新冠肺炎疫情严重之时,维也纳交响乐团向天津大剧院发来了问候视频,乐团演奏了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的最后一个乐章选段,并送上祝福:“暴风雨过去之后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3月20日,奥地利受到疫情威胁时,天津大剧院同样通过视频的方式向维也纳交响乐团送去了关心和鼓舞。

视频中,天津大剧院感谢维也纳交响乐团“给我们带来了勇气和力量”,希望他们“保护好自己”,并期待维也纳交响乐团“不久的将来在中国奏响贝多芬的不朽之作”。视频的德语配音由天津大剧院副总经理萧海女录制,配乐同样采用贝多芬《田园》的最后一个乐章选段。

“视频素材选取了维也纳交响乐团2018年来天津演出的海报、排练照片、演出盛况以及天津大剧院的实景。”萧海女介绍说。

3月22日,维也纳交响乐团在其官方推特上发布了该祝福视频,并对天津大剧院表示感谢以及期待早日与天津观众见面。

记者了解到,维也纳交响乐团原定于今年6月登陆天津大剧院,演奏贝多芬的《英雄》和《命运》两部交响巨作。但突如其来的疫情,给6月的演出带来了不确定因素。“我们将继续积极与乐团沟通,希望能够早日与他们见面。”萧海女说。

2018年,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接手运营天津大剧院。“我们不会忘记那些在我们抗疫时,给予我们温暖和勇气的海外艺术家。此刻,我们也想给他们鼓鼓劲,加加油,打打气。我们相信,一定能共同迎来雨过天晴的田园美景,在海河之畔听到维也纳艺术家带来贝多芬的旋律。”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坚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