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资讯 > 陶瓷行业 > 导航 >

国土部叫停非法征地 广东陶瓷企业损失数十亿

国土部叫停非法征地 广东陶瓷企业损失数十亿

陶瓷行业 陶瓷知识 陶瓷文化

2022-03-15

陶瓷行业。

国土部叫停非法征地 广东陶瓷企业损失数十亿

国土资源部日前发布了14起违法案件查处情况和4起挂牌督办案件,广东陶瓷工业园位居首位,在建项目已被叫停,使得签约准备入驻该园的佛山十多家陶瓷企业因此蒙受巨大损失。据业内人士估计,某陶瓷公司一年将损失16亿以上,其他企业加起来估计损失高达几十亿。工业园非法征地逾2万亩。为了推动产业转移升级,被称为“中国陶都”的佛山市要求环保不达标企业在今年10月31日全部迁出,该工业园成为接纳众多陶瓷企业的“后花园”。然而,这个被当地地方政府和陶瓷企业寄予厚望的工业园,却因为违规用地被国土部叫停。据记者获得的资料, 该陶瓷企业生产基地违规违法用地面积巨大,涉及非法征地22928亩,非法占地8973亩,非法出让土地5836亩,损毁基本农田1185亩。目前,除已完成建设的2486亩暂不考虑拆除及复耕复绿外,其余平整的土地要全部进行复耕复绿。陶瓷业大转移变大挫败目前工业园已经有6家企业入驻,主要生产陶瓷日用品、陶瓷工艺品等;签约但未能入驻企业有10多家。据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分析:一条生产线的前期投资在1亿元左右,生产线投产后一年的产值也在1亿元左右,这样算来一条生产线一年的损失高达2亿元。目前受影响的这些陶瓷企业已经面临进退两难的窘境。事实上,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土地使用不规范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先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等“生米煮成熟饭”后再想办法补救。但是,这次地方政府将为此付出惨重代价。广东省纪检监察机关近日已决定对该市市长助理,县委书记、县长、副县长、县国土资源局局长等在内的10余地方官员作出撤职、党内严重警告、行政记大过等相应处分。广东市陶瓷协会会长戴一民表示,这个事件一方面拷问的是政府的诚信,而另一方面也给当下产业转移、向外投资过热敲响警钟。

Taoci52.com扩展阅读

近百佛山陶瓷出口企业遭遇反倾销的威胁,准备积极应诉


近百佛山陶瓷出口企业遭遇反倾销的威胁,准备积极应诉

金融危机余威未过,陶瓷企业也尚未从出口下滑的困境挣脱出来,而寄予厚望的新兴市场却也遭遇反倾销的威胁。近日,泰国已接到相关申请计划对中国瓷器出口产品立案进行反倾销调查,一时引起陶瓷业界的极大关注。 笔者从广东省外经贸厅在佛山召开预警会议上了解到,此次反倾销案“密谋”已久,早在两年前已着手准备。作为重要的陶瓷出口区域,佛山可能涉案的企业高达百余家。案情:泰企要求对中国陶瓷发起反倾销特殊的背景下,国外反倾销案件牵动业界人士紧张的神经。美国发动对中国轮胎特保案风波还未过去,上周又发起对中国无缝钢管、铜版纸等四项产品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后经济危机时代,与传统出口市场频繁的贸易摩擦让出口企业开始头痛。而作为新兴市场的泰国此次也对中国的瓷器发起反倾销调查,更加引起陶瓷业界的关注。记者从泰国拟对华瓷器反倾销预警会议上了解到,作为此案的申请人泰国日用陶瓷产业联盟、泰国陶瓷工业协会,早在2007年就一直要求政府对中国陶瓷发起反倾销。泰国陶瓷工业协会首先要求政府对地板砖、镶边砖、室内外墙外光面砖制定更高的质量标准,同时对包括地砖、墙砖、屋顶用瓷砖等发起反倾销,产品的范围几乎包括所有瓷器。根据泰国陶瓷工业协会统计,2008年泰国从中国进口陶瓷产品为52亿泰铢(1泰铢=0.23人民币),相当于人民10多亿元人民币。佛山外经贸局介绍,若正式立案,佛山绝大多数瓷出口泰国的企业将涉案,数量高达百余家,去年9月份至今年8月份,佛山出口泰国瓷器产品金额约7000多万美元,相当于4亿多元人民币。应诉提醒:填写调查问卷时不能大意预警会议主讲人王磊提醒,企业应诉过程填写调查问卷时不能大意,填好前期的调查问卷相当于奠定60%成功应诉的基础,同时数据上要属实经得起查,如果想在海外长期拥有市场,信息弄虚作假是行不通的,此前已有企业在调查中因数据不可靠而被视为不合作企业,成为征收最高惩罚性关税的先例。企业:将积极准备应诉保住新兴市场“去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以来,出口明显下滑。”某陶瓷有限公司国际业务相关负责人刘先生介绍,近三个月来,出口情况开始有所改善,现在又可能遇上新兴市场的泰国要发起反倾销调查,“目前每月出口泰国金额约30万元,只占出口额的2~3个百分点,但作为新兴市场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此次若有两个海关税则号涉案,涉案产品的范围较大。昨日,有近百家陶瓷企业相关负责人参加预警会议。各陶瓷企业相关负责人在会上询问应诉细则,若正式立案将会积极应诉保住这个市场。该陶瓷有限公司国际业务相关负责人刘先生表示,上次韩国对华陶瓷反倾销案中,该陶瓷企业通过应诉拿到了最低税率,“我们出口的瓷砖大约10美元一平方米,不存在倾销的情况,而且我们有应诉的经验,此次应诉的可能性很大”。除了陶瓷生产企业涉案外,此次反倾销案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进出口贸易公司涉案的比例较大,从与会企业的名单发现,有过半的涉案出口商是进出口贸易公司。 利好:中国企业市场地位被承认对应诉有利据了解,泰国陶瓷产业的开工率目前不到六成,其想通过反倾销从而提高开工率。按以往经验,此次反倾销案正式立案只是时间问题。有消息称,泰国商务部国际贸易司已确定了该案的三名调查官员,均为女士,其中一人负责财务和成本的调查,会流利汉语。预警会议主讲人、对海外反倾销案有丰富应诉经验的高朋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磊介绍,应诉反倾销案包括两个环节:首先单个企业应对反倾销调查中的倾销幅度的调查;其次是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进行的无损害抗辩。王磊说,虽然应诉无损害抗辩难度较大,但如果可以证明泰方目前陶瓷库存增加、开工率下滑、利润下降等情况,不是因为中国陶瓷产品出口冲击导致的,即我国的产品出口未对其产品造成“损害”,或对其“损害”没有直接联系,也就是最终被裁定为“无损害”,所有出口企业都能避免被征收反倾销税。王磊分析,相对于多数欧美等地区,泰国此次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对出口企业应对也具备有利因素,最大利好就是其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调查过程中在对比产品价格计算是否有倾销时,不用选择第三国产品价格作为参考(具有不确定性),而是与国内的相同产品的价格对比,对企业应诉有利。 此次应诉过程中正值2010世博会开幕期间,世博会纪念礼品的销售令众多广东陶企看到了出口恢复的希望。

精品文章:“黑色六月”——陶瓷企业的价格战打响


“黑色六月”——陶瓷企业的价格战打响

六月的第一个星期已经过去了,陶瓷企业的价格大战正式打响。去年此时大量的个性礼品定制给陶瓷企业带来了丰厚的订单,今年毫无疑问,只要涉及到广告促销礼品以及其他礼品瓷器定制的订单,都会得到陶瓷生产企业的重视。“更大规模的价格调整是在普京公司促销之后开始的,现在正大陶瓷也开始了促销,本土企业多是以直接降价的方式参与。”26日上午,针对当前淡季的销售情况,江西高安一陶瓷厂老板对记者说。随后该老板表示,他的工厂抛光砖和瓷片也有很多库存,虽然目前没有降价,但正在考虑是否降价还是以促销的方式来渡过这令人头痛的日子。涉及到广告促销礼品或其他礼品瓷器定制的订单,都是陶瓷生产企业的重点订单。每个陶企都在盼这类订单。去年的6月上旬才开始发动价格战,5月底充其量也只是部分厂家迫于库存压力率先降价,并没有当前如此激烈的价格竞争现象。高安某陶瓷原料厂业务员张先生也透露,他的一些客户也出现严重库存积压。江西陶瓷有关人士表示,刚刚六月初就已经开始了如此大规模的价格竞争,普京的15天促销则更早,起码是在5月16号之前就开始了。不仅抛光砖如此,瓷片的价格战表现更加明显。根据高安当地一家知名企业透露,他们的瓷片生产线投产不久,没有亏损但也没有赚钱,相比温州投资团的瓷片厂,他的生产线和设备更先进,可以通过与广东佛山企业进行代工合作,完全没有压力。相反温州企业的瓷片目前几乎爆仓,这与去年相比,简直是冰火两重天。因为去年同期瓷片销售火爆,几乎不存在库存现象。一贯价格稳定的江西某大型陶瓷集团,也对瓷片的价格进行了调整,比之前价格略降一成。瓷片的这种现象主要是江西及整个中部地区瓷片生产线倍增并集中投产所致。有业内人士分析,温州企业的模式是短平快,投资和收益的周期短,但出现这样的库存,将对温州模式造成不小的冲击,这些瓷片企业接下来将可能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因为当前的形势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短平快模式需求了,一旦积压过多,资金回笼慢,很有可能诱发下半年的零收益价格战甚至亏损抛货。”库存暴增的“黑色6月”上演,这似乎给陶瓷企业拉响了警报。多位老板在接受采访时均表示,这两年陶瓷产业发展形势迅猛,生产线不断增长,厂房林立,当地众多热钱开始蠢蠢欲动,“卖花生的,搞养殖的,开酒店和做房地产的,各种各样的民间资本密集投资陶瓷行业,这些企业当中有的已经投产,有的还在建设,大多是1条或2条生产线,如果是抛光砖线,这类规模将可能是一个风险,因为抛光砖讲究的是规模、成本优势,价格相对透明。”有业内人士这样认为。还有老板直言,“一些新厂甚至是多个股东筹资建设的,生产、销售都是没有经验的,目前已经出现个别厂子资金链紧张,进入“拆东墙补西墙”的阶段,加之后续的投入仍很大,恐怕一些资本的进入,就很难出去。”江西某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分析认为,“原有的企业这两年新建生产线陆续投产,加之新厂建设不断进入,总体产能增长幅度超过15%以上,而市场容量却不可能一下子释放出来,特别目前是雨季、农忙季节,库存增加肯定比往年严重。尤为重要的是生产线的单线产能和整体规模仍然在持续增长,今年库存清仓的周期可能会更长,这个“黑色六月” 甚至有可能延长到我们无法想象的时间。”

陶瓷浅析:釉——陶瓷的变色外衣


釉——陶瓷的变色外衣

釉,陶瓷的外衣,是对陶瓷胎体的装饰和保护,也能提高陶瓷的性能。历史上人们对釉的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胎体,例如宋代五大名窑,除了定瓷胎体洁白质坚之外,其它如钧、汝、官、哥四窑和龙泉窑等均更重釉色,而有时人们也不太严格要求胎质。世人对中国古代陶瓷釉的成就有说不尽的赞美。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釉的成果之一便是本文说的异光变色釉。

釉的颜色会随着不同光源的变化而变化,这不是很奇妙吗?这种奇异的釉在2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是浙江陶瓷专家叶宏明的发明,由萧山瓷厂和绍兴瓷厂制作成功。当时外国财团要出丰厚的代价购买其配方,他不卖,把技术留给国内。不久,唐山和景德镇以及多个产区也都制作成功这种变色釉瓷器,并风光地出现在国内外一些展会上。

在一次展会上,人们惊奇地看到一尊菩萨瓷像的衣衫在不同光源下会变颜色。在阳光和白天自然光下呈现浅紫色或紫中泛红;而在白炽灯下,衣衫却变成粉红色或大红色;在日光灯下又呈现天青色或泛紫的青色;在高压汞灯下的变色更加奇幻,开灯后的不同时段会激发出三种不同的强烈色光。第一分钟由紫变红,第二分钟渐成黄绿色和鸭蛋青色,第三分钟由黄绿色变成蓝绿色,随后即为美丽稳定的蓝绿色;而在高压钠灯下则呈现深橙红色;在称作小太阳的钪钠灯下会变成美丽的深蓝色。据报道,1985年秋,北京举办的国际稀土及其应用博览会上,展出景德镇一尊36寸高的变色釉瓷雕女神,那神奇迷人的色彩,使展厅为之轰动,外商竟相重金订购。

唐山陶瓷研究所的变色釉,因与瓷质结合相得益彰,效果尤佳,成为变色釉产品中的佼佼者。至于它为什么魔术般的变色呢?这还要先从稀土元素的利用谈起。

我国被称作稀土大国,稀土资源是世界上储量最多的,稀土品种也最为丰富,对稀土已有不少研究和应用。由于稀土元素具有特殊的原子结构,尤其它的外层电子层中,有一层未充满电子的4f电子层,这个不饱和电子层的跃迁产生多种多样的电子能极,可以吸收或发射从紫外光、可见光到红外光区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对光辐射吸收具有特殊的选择性,因此有可能利用稀土作为玻璃或陶瓷釉料很好的物理脱色剂或着色剂。它不但能产生丰富多彩的各种色调,某些稀土元素还能显示出多色效应,可用以制作陶瓷变色釉。

制作变色釉通常是以镧、铈、镨、钕、钐、铕、铽、钬等中的混合稀土氧化物,经过工艺处理、精制以后掺入高级细瓷的基础釉中。这种釉料在烧成中经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产生一种新的固溶体。由于稀土元素性质有相似之处,且难以提纯,往往富集两种以上元素,所以变色釉对于光干涉产生的效应在色彩纯度上也是会有差异的。据技术人员介绍,稀土材料无须过分提纯,且在基础釉中加入千分之三为宜。

但是当我们有了变色釉瓷之后,并不能如意地配以各种光源去欣赏它的奇幻。然而我们不乏自然光、 日光灯、白炽灯,也能让我们不难领略它美丽的风采。

唐山陶瓷研究所20世纪80年代研制成功高白细瓷镁质瓷,曾以变色釉用来装饰日用瓷茶具、咖啡具、酒具,和美术瓷“花神”、“贵妃出浴”、“两个胖娃”、“女孩捧鸽”等,取得很好的艺术欣赏效果,把本已享誉海内外的高档产品玉兰瓷装点得更为富丽和名贵。同时,它也为别的各类高档瓷种提供了可以美化的漂亮外衣。

陶瓷浅析:长沙窑陶瓷艺术与湘楚文化


长沙窑陶瓷艺术与湘楚文化

长沙窑器具敦实的造型、写意般的釉下装饰图案是对楚地民风生动活泼的反映。其装饰题材体现了湖湘人平和、朴实,热爱生活的特征,书法装饰和伊斯兰图案则反映了对现实的关注,装饰中的佛教文化形象又表现出受道家学说的影响,这两个特征表现出长沙窑陶瓷器具兼具了入世和出世的精神之美。

长沙窑,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大致兴起于唐代中期,于五代逐渐衰落。唐代时,我国瓷器已大量外销,外销陶瓷品种多样,除邢窑白瓷、越窑青瓷以及三彩陶之外,长沙窑的釉下彩绘瓷器亦可谓独树一帜。长沙窑是在岳州窑的基础上,吸收三彩陶以及伊斯兰文化、佛教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釉下彩工艺,成为陶瓷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长沙窑的陶瓷艺术受着诸多文化的影响,而源远流长的楚文化是其根基。长沙窑是楚人的智慧结晶,是湘楚大地培育的艺术之花。楚地的环境、文化与湘民桀骜不驯的性格,使得长沙窑在唐代陶瓷业繁荣的时期形成了不同于其它瓷窑的风格特征。“长沙窑陶瓷器中数量最多的产品是碗、碟与壶”,从这些饮食器具与众不同的造型和装饰中可以感受到楚文化的深刻影响和湘民独特的性格特点。

一、敦实的艺术特征

长沙窑出土的陶瓷器中,壶的数量很多。其造型都很丰满,大都壶颈偏短,壶腹体量偏大,因此形体给人感觉偏胖;壶的底足直径大都较长,器形更显敦实。有一部分为溜肩椭腹壶,更显挺拔。罐的口径长,只略短于底径,器形像中间略鼓起的圆筒,尤显庄重大方;有些罐的腹部直径大于器身的高度,更显浑圆结实。长沙窑出土的瓶与壶的造型难以区别,都是同样的敦实圆浑。但出土的文物中有自名为“瓶”者,其中长颈大盘口瓶的口径只略短于腹部直径和底径,与其它窑的瓶类造型不同,同时期的越窑的秘色瓶则多有长颈小口,显得修长俊俏,温润秀美。可以看出长沙窑出土的陶瓷器中,代表性的壶、罐、瓶类等器具造型敦实,有一种阳刚之美。

长沙窑器具的装饰以独具特色的青色釉下彩绘花纹饰最为出名。其内容有人物、走兽、花草、几何抽象图案。长沙窑的釉下彩装饰以线描为主,其用笔和设色已有一定的规范性,主要可分三种类型:

第一种为铁线式,多用于褐彩白描,线条灵活,犹如铁线一般遒劲有力。

第二种为棉线式,以粗线条做没骨画,大多数呈绿色。这种线条有如浸水绒线,其软如绵。

第三种为复合式线条,即铁线式和棉线式两种线条配合使用,它是长沙窑釉下彩绘中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一般用绿色棉线式线条勾画轮廓,再用褐黄色铁线条描绘细部,比如动物的眼、嘴、羽毛,植物的叶脉等等。线条刚柔相济,色彩对比协调。若是写意画的装饰图案,则用笔洒脱肯定,线条变化莫测,像草书一样潇洒率性,如行云流水般,与器形的弧线相互映衬。

长沙窑的器具所显示出来的这种细腻中不失洒脱之美,深深根植于楚文化当中。秦汉以后,楚地凭借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宽松的文化环境,成为南学的摇篮,禅宗的温床,理学的中心和新学的基地。正是在这种楚文化的影响下,才出现了长沙窑器具圆浑饱满的造型与写意般的装饰图案。特别是其装饰图案,构图多流转回旋之态,线条兼凝重与轻盈之美,是楚文化精神内涵的生动反映。

二、质朴的艺术特征

长沙窑的产品不属于高档瓷。胎质一般不够精细,或含有细砂;虽然胎壁轻薄,但内壁往往残留凹凸不平的工具痕。而且,其烧成温度不高,没有达到真正的瓷化程度。长沙窑出土的壶具的流部大都为棱柱形,这些棱形不是很规范,棱边宽窄不一,多少不定,以八棱形最多,也有九棱、十棱或多至十二棱,据推测棱边是以快刀信手削出。长沙窑碗碟的圈足制作一般比较粗放,底沿往往有明显的刀削痕,孔心顺手旋挖而不正圆,甚至歪斜作桃子形。与长沙窑相比,同时期邢窑和越窑的器具造型更为端庄,底足也很规整。长沙窑器具不规则而严谨的造型,虽然略显随意,却让人感觉自然畅快,有一种清新的质朴之风。

长沙窑的陶瓷产品有着广阔的国内外市场,主要原因在于它的产品物美价廉。长沙窑瓷能在既不如邢窑瓷器之白,又不如越窑瓷器之坚的劣势局面下,拥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它的价格定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从以上特征可以看出,长沙窑的陶瓷器具不属于宫廷用的高档瓷器,主要是用于外销和国内广大百姓使用,所以其器具的造型和装饰呈现出浓厚的民间风韵,反映了老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长沙窑陶瓷器具的质朴生动之美,是湘楚大地的淳朴民风、生机蓬勃的风土人情的一个重要反映。长沙窑的陶瓷器具就像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的湖湘人一样,具备了平和、朴实、憨厚的品格。

三、体现文化背景的精神特征

以书法作为装饰,是长沙窑瓷器制作上的又一特点。长沙窑瓷器上收录的大部分诗歌、格言通俗易懂,很少引用典故,大部分来自民间流传的古佚诗和谚语。有反映商人经济生活的,反映做客的,反映男女感情的,反映求学科考的,都是对世俗生活的集中体现。

长沙窑器具装饰上还有一种深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釉下点彩装饰,以及釉下彩绘的图案中有“外国女郎”、“异国情侣”的波斯人。这些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应用,反映了湘楚文化有一种开放的气度,无论是在物质文化,还是在精神文化上,只要可取,湘楚人民都加以吸收。

对现实的关注,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不难看出楚人对生活的热爱。巫学是楚人的传统文化,“巫学不是今人所讲的装神弄鬼,它是一种原生态的学术”,其中有原始科学、原始艺术、原始哲学,当然也有巫术、巫法。原始科学中有天文、历象、算术、地理、医药等,这表明关注生活、执着于现世、富有创造性,是楚文化的重要特点。

长沙窑器具上的釉下彩绘外,还有模印贴花。在模印贴花装饰中出现了佛教形象,是湘楚文化对佛教文化吸收的反映。莲花,是佛教圣花,它象征佛教教义的纯洁高雅。在长沙窑的模印贴花中有很多莲花造型,特别是在有的模印贴花中莲花内还有孩童形象,据推测“不仅与吉祥语‘连生贵子’有关,而且很有可能是象征‘莲花佛陀’”。除此之外,模印贴花中还出现了佛教人物纹饰造型、佛塔模印贴花,以及观音菩萨的坐骑鱼龙——摩羯等。

长沙窑作品的书法装饰中还出现了一些为佛教教义作宣传的诗歌,如“圣水出温泉,新阳万里传,常居安乐国,多报未来缘”,还有“念念催年促,由(犹)如少水渔,劝诸行过众,修学香无余”等。

长沙窑器具装饰中出现的佛教文化的形象,表现了湘楚文化深受道家玄学以及佛教文化的影响。湘楚文化崇尚道学,早在春秋晚期的时候,在北方盛行孔子的儒家学说的时候,在南方长江中下游主要是楚地,则盛行老子的道教学说。西来的佛学主要借助玄学,实现佛教的中国化,有一种说法叫“老子化胡”。

湘楚人民不仅有对物质的要求,还有对精神的追求。楚地的人才自古便有两极发育的趋向,蕴育出了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及哲学家。春秋时期,楚庄王有着“三年不飞,飞则冲天 ;三年不鸣,鸣则惊人”的雄心壮志。在哲学上则有老子、庄子这样的思想家和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所以,湘楚大地才蕴育出了兼具了入世和出世精神之美的长沙窑陶瓷器具。

陶瓷浅析_于陶瓷绘画中感受文学的气息


于陶瓷绘画中感受文学的气息

我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历史的国家,民族文化深沉含蕴,长于寄寓比兴,对天地物理,人情的内在相契之处,有着特殊的敏感与联想。而陶瓷文化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亦是意识形态中的一朵灿烂奇葩。从最原始的粗糙陶罐。发展到宋代的影青雕刻,从单纯的线描涂抹。到色彩丰满的堆砌。从简易的情节描叙,到文人寄托心灵.抒写情怀的艺术。今天的陶瓷文化已经非常细腻地表达着人文景观,在那造型各异,浩如烟海的陶瓷文化里,亦深深烙印着各个时代,各个历史的人文精神。一、 陶瓷文化中的花鸟画诗意情怀。不言而喻,陶瓷中的花与鸟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自然审美形象,是美妙的大自然之中最具审美价值的部分之一,“花香鸟语”的环境,无疑是人们所向往的理想生活环境。百花争艳的季节,也是人们最为惬意的季节。爱美是人类的禀赋。陶瓷中的花鸟画是一种美的表露,情绪的抒写。“雨后初凉生水际,人面荷花,的遥相似。眼看红芳犹抱蕊,丛中已结新莲子”这是宋代晏殊《蝶恋花》中的句子,我曾看过一只花瓶,其中的题材画的是摇曳多姿的荷花,遥遥看去似乎走进了宋词的梦境,那雨后荷叶鲜活的翠叶,那醉红的花瓣小心呵护着泛黄的金蕊,细细观摩,那饱满的莲子在里面已悄悄睡着。这是多么美的文学意境,那勾勒点画似语言文字把心灵的渴望,情感止水般的宁静娓娓道来,微风吹过,思绪里故人的面貌,如花芳芬般掩映在眼帘,时光如水,无声息的划过记忆。陶瓷花鸟画中的文学题材很广泛,“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恬淡清高的抒情心境。而更主要还在于体现自然本来存在的真实之美,这是不以时间、社会、宗教信仰为区分的永恒文学绘画。绚烂如孔雀锦鸡,小巧似蜜蜂蝼蚁,翩跹似蝴蝶蜻蜓,灵妙如游鱼蝌蚪,富丽则牡丹芍药,激越则清流异石;举目皆是陶瓷画中诗意的吟唱。二、 陶瓷文化中的人物画题材体现着文学底蕴。今天的陶瓷装饰人物画题材非常广泛,仙佛罗汉,帝王君杰,宿世人物,高逸雅士,绮罗仕女,市井杂流,妇孺婴戏等处处闪耀着文字故事的印痕。而历史文字《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那侠肝义胆、忠诚勇敢的伟岸形象也被绘画在各种器型的陶瓷上。《西游记》中的孙行者变幻莫测,火眼金星,降妖除魔的故事也被人们利用各种陶瓷语言互相传播,津津乐道地交流着。今天的陶瓷人物画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学沃土之中,而作为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载体,儒、道、禅三大哲学思想是陶瓷文学艺术构成的基石。“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著名大师陶瓷画家王锡良先生在一幅粉彩瓷板画中表达的诗意,淡淡的笔墨,宁静的湖水,踏歌声中飘荡着唐代诗人李白心中对朋友的真挚友谊,而此去远方却依然不舍之情,溢于那双手一鞠之中的无言表达。

陶瓷浅析:四大痕迹鉴赏中国古陶瓷


四大痕迹鉴赏中国古陶瓷

编者按:在芷兰雅集的第四期:如何鉴赏中国古瓷器这一讲中,著名的瓷器专家王春城为大家详细的讲解了如何利用痕迹来鉴赏古瓷器。瓷器本身的4种痕迹决定了瓷器本身的年代、品质以及真伪。

主讲人:王春城

主题:古代陶瓷收藏之技巧及风险规避

主讲人:王春城

讲座时间:10月22日

看陶瓷感觉如雾里看花

确实有很多朋友包括我们的同行都在说一个问题,陶瓷最难和陶瓷最容易。我从参加工作起就开始接触陶瓷,我们几个师兄弟在一起聊天时,大家都说,而且当时我们那个行业都认为陶瓷最好看,最容易,最简单,字画最难看,字画要背很多的名头,很多号要背下来,而且画家每个时期的艺术风格的变化都要了解,具备了这样的基本功才能欣赏书画作品,而陶瓷好像比较捷径一点。20年以后,突然间变了,陶瓷最难看了,书画最容易,因为书画每个人风格比较单一,虽然有模仿但是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陶瓷涉及到窑口众多,每个时代的东西很多,真假更难看,很多人对陶瓷确实感觉如雾里看花一样。

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讲,陶瓷这个工作我走了许多的弯路,原因是传统的学习方法和传统概念在适应今天的收藏上,或者说在紧张工作之余欣赏陶瓷,这个节奏如果还像以前那么慢已经不适应了,估计按部就班看看《中国陶瓷史》,先把年代背下来,再把窑口背下来,窑口特点是什么,十年以后还在原地踏步,所有的东西都在不断的闪电般快速飞跃。这些东西有一个方法问题。

今天我们不讲欣赏,也不讲每个东西的时代特征,我们就探讨一个问题——如何鉴赏中国古陶瓷。我们就讲一种方法,其核心问题是两个字——自然。

鉴赏中国古陶瓷把握瓷器痕迹的四大要点

1、使用痕迹 瓷器传世百年的见证

如何判断一件东西的真与伪,如何欣赏它?光鉴定是不够的。在传统的鉴定方法上,也就是说我们从开始釉、器型、纹饰、烧造方法等等这些都不够。我投机取巧一番,取一些痕迹的方法来辅助鉴别。

这个取巧也有一些道理。比如说传世的东西一定要有传世使用的痕迹,这点是勿庸置疑的。因为凡是流散在民间的东西,它的经历一定是非常之坎坷的,无论是流落到大户人手中甚至到农村,还是其他的情况下,都是非常坎坷的。这和故宫不一样,故宫依然有很多东西非常光鲜,那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保存的,这些东西我们很难见到,也很难摸到。在判断传世品当中,自然使用痕迹是我们鉴定的一个方法。

这几年来我一年去景德镇至少两三趟,一般都是去烧柴的窑和作坊主聊天。到了他们的工作室以后,各种各样的图录,一看人家的图录我就自叹不如,感觉他们下功夫真的比我大多了。他们在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仿制,不是说凭空想象的。比如我们说磨损痕迹就可以做。其实磨损痕迹不是今天发明的,老一辈人已经在应用了,只不过在很多教科书当中没有这么明确提出来而已,只是作为书后面的一个小章节或者是几句话一带而过。

我90年代初到上海文物商店,一进门一个老先生往这一坐,腿上抱了件东西,手里拿了一块鸡皮在揉,这种方法从民国以来经常在用,包括到现在鸡皮都不拿了,就那么在揉。书上告诉我们的方法,鸡皮揉过的东西有一个规律的螺旋痕迹,是擦出来的痕迹,和正常使用痕迹不一样,这在以前的书上都有。所以,很多东西在作假的过程中,会附带一些人工使用的痕迹。这个人工不是自然使用,是人工作假时的痕迹。

在这里我们取巧在哪里?像刚才说到老先生坐在那里拿块鸡皮慢慢擦的年代已经几乎不多了,不会有人踏踏实实坐下来拿一个碗或者是盘子里外揉它,今天的人都很浮躁,今天弄完以后,明天恨不得能挣十万、二十万,一倒手就希望上几百万。就是因为他们的浮躁,我们在鉴定中才有一些可借鉴的东西,去光,最早是用酸药,或者弄一锅鸡油炸,用巴斯泡,用氢氟酸,这些虽然有急活,也有温活,但是出来都离不开浮躁,都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比如说药物的气味,整体釉质的破坏和改变,不该磨损的地方被药物侵蚀了,药物侵蚀以后因为浮躁没有脱药处理,用清水泡的时间不长,等等都会有一些现象出来,他们的浮躁对我们的鉴定来说可以捕捉到一些信息,辅助我们判断它的真假。

有一次鉴定中,一位老先生挺不留情面的,拿了一个大将军罐,照桌子上一搁,指着我鼻子说,“坐那儿”,吓我一跳,没等我开口就说,“你先别说话,这件东西的真假不重要,你得给我说出为什么。你是搞这个的?你有长处,在我的领域我也是专家,咱们讲道理,别两个字,假的,就给我打发了”。老头提出这么多问题,不开玩笑,我真有点傻。后来我说老先生,您坐,我先看看。我觉得人家说得有道理,大老远来了,把东西一搁就说是假的,凭什么呀。后来我告诉老先生说,这个款罐子翻过来,“我给您提个问题,圈足,圈足里面檐口的位置磨损程度为什么和外面的磨损程度是一致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它能磨损这么一致?您能告诉我吗?”老先生确实是一位前辈,非常有水平,拿过来说,“假的,不用说了”。

什么是正常的使用痕迹,什么是人为的使用痕迹,在摸索中大家会有这样一个过程。一看感悟了,没有问题;再看迷惑了;再看推翻,不相信了,经过几个来回以后,就会总结出适合自己,为自己量身打造的一个痕迹和鉴定区别的方法,这样再鉴定才会有你的个性。因为这个东西只是去说的,真正是什么样的情况,需要自己摸索和总结,反正我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都说痕迹,弄了半天做了很多的笔记,最后全撕了,一点意义都没有,觉得白费劲,该说的人家都说到了,但是自己看越看越糊涂,这个东西就是要以我们的不变适应万变,这样才能达到一种体会的捷径。如果你老被自己挤,跟着忽悠走,跟着作假的情况走,这种东西不可取。

2、工艺痕迹 历史时代的见证

工艺痕迹应该说是非常复杂的,也非常难以搞懂。元代以前老窑瓷器,里面基本上是不修胎的,自然拉出来的。在拉的过程中几乎有一厘米左右的沟槽状,或深或浅,因器型、窑口、生产地域不同而定,会有一厘米宽的螺旋式拉坯痕迹。以前我总结了半天,认为凡是有这种拉坯痕迹都差不多。为什么得出这种结论?因为这么多年来我到景德镇去看,发现这种拉坯没有人会了,不多见了,拉出来的效果和我说出来的这种现象有很大很大的区别。后来我们探讨,我曾经和一个厂的高级技师探讨过,这个人70多岁了,在九江我们见的面。他告诉我说,在民国时期,解放初期拉坯的时候,景德镇工人手里拿着一根藤条,这根藤条带着泥往上走,藤条不沾泥,沾上水以后自然就把这个修饰好了,修饰好以后留下这个痕迹,这是藤条的痕迹,所以比手指的痕迹要宽,现在的景德镇人不会这样拉坯。那我知道了,这种痕迹至少在解放初期还存在,至少不是改革开放以后的结果了。

今年夏天8月份在南昌有一个瓷器研讨会,战战兢兢和人家去交流,人家都是行家,学了不少东西,也谈到了这个问题。人家告诉我说是拉坯工匠手上会带一个类似于弹琵琶的指套来拉坯。我当时恍然大悟,回来以后觉得不可能。因为工匠带一个指套来做瓷器,第一,不方便;第二,瓷器上一定留有被他伤害的痕迹。什么痕迹,因为带了指套不是那么灵活,一定会留下破坏胎部的痕迹。

上个礼拜彻底被浇灭了。上个礼拜去了一趟磁州窑,找了刘立中,他从1976年开始仿磁州窑,画北京元大都出土的元代的凤纹罐一绝,画得特别好。当时我就问他这个问题,他一乐坐下了,告诉我手拉坯的时候不是我们想象中现在在陶吧这样的拉法,人家的手是拇指和其他指头这样一勾拉出来的,不是工具,也不是藤条,拉出来的痕迹特好,特别像,舒服极了。这种工艺痕迹破灭了,以前以为凡是有这个都是八九不离十,现在人家给我浇没了。真是这样,不断的推翻自己,推翻自己的是我们的视野宽了,是我们见得东西多了,是我们思考问题更复杂了,是个好事。虽然推翻了,但是可以告诉大家说,今天这种手拉的痕迹一定源自于古代,这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我们知道了它不会带指套,也不使用藤条,简单的这样就解决了问题。第二个问题,这个拉坯的痕迹因为手指、器型、地域不同、胎质不同,拉出的痕迹一定不同。如果就这些不同的方面我们再做深入的分析,假以时日又会得出一些体会,这就是我们在收藏时,要捡瓷片、收藏瓷片,看瓷片,尤其是看器物里面痕迹的必要的一个过程,去找这种体会。所以工艺上的痕迹我们要注意。

现在的体会是有很多气孔痕迹、褶皱痕迹在一些粗制仿品器物上过于集中,比如拉坯以后就人为制造一些褶皱痕迹或者是气泡痕迹,过于集中,不是很均匀和很自然的,这个东西也是我们一个辨别过程。拉坯和炼泥的工艺过程,包括修足的工艺过程。到今天为止,我几乎没有见到一件现代仿品的底足是这么样的,我讲的都是小件器物。无论是高足杯还是盘碗,平切足成直角,烧出来以后平切足的内部向里收缩,几乎成为一个抛面八字形,这个东西怎么形成我也不知道,没有琢磨透,这个东西好像就靠外延的边支撑烧的,里面是一个八字形,这个东西大多见于出土。我们北京元代墓葬和元代教堂出土了很多这样的器物,包括北京很多工地出土的盘碗器型几乎都是这种器型,为什么会这样?无外乎减少器物本身和垫底的接触,但是我们理解翻过来就是平切内刮一刀,就是那么简单,但是内刮一刀的速度和技术水平炉火纯青,让你感觉到它就是一个自然的收缩,根本不是内刮一刀的,刮一刀的痕迹根本找不到,我们知道宋代的耀州窑,平切足内刮一刀,外刮一刀痕迹非常清楚,因为胎泥本身的硬度不一样,在刮的过程中碰到硬的地方会有一些跳刀的痕迹,这个根本找不到,只能理解为是一个自然收缩,但是凭什么光收缩里面不收缩外面呢?那么这些是未知数的东西,但是我们至少把一些现象掌握它,到现在我没有见到一件仿品能够达到这种程度,诸如此类等等工艺上的特征和痕迹,都是我们需要探讨的。

3、出土痕迹 瓷器出土的见证

出土痕迹是一个很重要的痕迹,这个痕迹把握起来真的有很多的困难。为什么这么说呢?北方的土,北京的土和内蒙的土,东北的土是不一样的,和南方的土,比如说四川、重庆的土,和江西的土,福建的土又不一样,土质是不一样的,都有很多差异。

首先我们了解人为附着的方法。胶粘。无论它是用乳胶、鸡蛋清,或是各种各样现代化的材料来粘合,都需要一层层的粘,粘完以后不能暴晒,一晒就裂了,就完了,一定要放在阳台和犄角旮旯里,慢慢阴干,水分自然挥发,挥发以后掸掉的就掸掉,掸不掉的就永远附着上面了。这种附着是没有层次的,它的层次是不清晰的。还有一种方法是埋在地里,埋个三两年。三年以上的不是没有,少。因为我们开始时说到了,这是因为人们的浮躁,埋了这么多一定是希望盈利的,好比我们说民国的东西,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瓷器、玉器、铜器无论是什么东西非常的精到。虽然朝廷变了,大清朝不复存在了,但是对这些人的影响不是这么严重,他的思维不是朝廷变了,他也要跟着变,他是潜移默化变的,他的心是静的,他是崇尚一门手艺,有了这门手艺才有饭吃,所以他做的东西一定是踏踏实实的,是经得住推敲和琢磨的。现代人浮躁到这种程度,他沾的泥土也和浮躁的心贴在一块了,无论能埋多少年也是一样的要作弊。

我去过赤峰,九十年代初期,辽代瓷器把北京打得体无完肤,经历过这段的人几乎都知道打得体无完肤,你们不是喜欢辽三彩吗,不是喜欢辽代绿釉吗?特别多,那边报纸也登,内蒙地区辽墓被盗,小的文学作品也说,茫茫草原,茫茫沙地,地平线上的墓塌了,这种文学作品里都有说过。这些东西应运而生,大量充斥市场很正常的,大量的盗墓充斥到北京的市场是非常正常的。你说这假吗?我就到他们家去了一次,真受教育。你不是讲器型吗,凡是辽代各类各样的器型他们家都有,一比一的仿,烧出来以后绝对不会走形。工艺上和景德镇不一样,因为那里的土和景德镇的土是不一样的,把那个土弄来以后,拿一个木棍就像洗衣服一样拍,拍得特别瓷实,弄一个模子,为了防止变形高温喷灯烤,基本上都是半干了,水分没有了,没有什么可以变形的地方,速成了,完了就去烧造了。也因为它的速成,因为它的胎质特殊,所以它的粗糙感都有,烧造器型也有,重量也有,你不是重量不好吗?当时就削一块,当时就挖一块,差不多,弄完以后烧,烧完以后院子里一块地下一埋,生活用水什么往里倒。后来就跟我客气说,王老师你挑件东西吧,在地外面码了很多东西,你挑件东西吧。我说行,我挑件东西。为什么让我挑呢?因为我说他仿得不好。他哪点仿得不好,因为他速成,因为他浮躁,因为他用喷灯烤过,他的胎质坚硬感比辽代瓷器实际硬度大得多,他修胎修的痕迹要锋利得多。就是这么一个问题。

他说,你说对了,王老师,你挑件东西吧。我就在那里面挑,走着走着我说不挑了,因为你地下有东西,一走就响。我说这样吧,我要你以前埋过的起出来以后刷干净的东西,从屋子里面给我拿了两个,真是仿的到位,就是一点胎质过于坚硬,过于修足锋利,因为它要适合这个温度,它不是自然风干。那么在这种土的环境当中出土的东西是什么概念?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好比每年三月份,我们过植树节一样,中国的植树节特别有意思,今天去一波人是挖坑的,后面去一波人是栽树的,再去一波人是浇水的,或栽树和浇水是一块的。挖完坑的人把土往坑边一堆,等着下个礼拜植树的人,那个土在挖好坑的两边让风干和太阳晒了一个礼拜以后,表面水分挥发了,表面土壤感觉是松散颗粒状的,就是这么一个感觉。出土是什么概念?因为它埋在地下不是三年,五年是百年,或者是百年以上的,而且是在一个什么环境下呢?窖藏。有的窖藏上面是盖一个大瓮,上面盖一个盘子,盖一块砖,砖碎了,不用说里面有土了。如果是一个墓穴,墓穴里面根本就没有土,怎么会有土的痕迹呢?但是它一定要有,怎么来的?一般的墓葬是做不了今天我们说的楼房地下室这样的防水工程,虽然它做过防水,随着年复一年,随着季节的变化,地下水不断渗透,干燥,渗透,再渗透,再干燥,年复一年细细的砂土和细细的泥土随着水的渗透,而渗透到墓室里面,附着在器物的表面。这个附着是有一个规律的,如果说只有里面有土,表面特别光鲜,底足那个土都不一样,这不成比例。

4、出水痕迹 防不胜防仿制手法

出水的东西确实很难看,原来我以为好看,我曾经也说过,比如说南戴河、北戴河,海边的礁石上全都是贝壳类,附着特别多,瓷器在里面能不附着吗?凡是附着的全都是真的,这不是靠一年能够附着的。其实,不是那么简单,有人说您没有在海边待过,您不知道,养殖箱里养几个月就这样了。我说这还能养啊?他说,那当然了,我这个就是养出来的。什么样的东西,你想象不到的东西,人家利用一种自然的规律,巧妙合理的结合起来,让我们防不胜防。

后来我们通过考古发现,又知道了一个,不仅是八十年代阿姆斯特丹出的那批东西,包括我们南海最近发现的东西,船舱沉下去以后包装物保存的都很完好,包装物外壳被水生物附着以后,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屏障,把里面保护得特别好,跟新的一样,哪找使用痕迹去?磨损痕迹?出土痕迹哪找去?出水痕迹也没有,怎么找?因为形成一个完整的保存。就好比我早年间当学徒和老先生聊过,说当时民国时有一个人发财了,怎么发的呢?从美国进口面粉,船沉了以后,浪把面粉都打湿了,面硬了,没法用了,赔本赔大了,后来有一个人就低价买了,买回来以后他发了一大笔,最后成为了粮食大亨。据说北京确有其人。什么概念?他就知道,海水有盐,打湿了以后外面形成了保护壳,打碎了以后,里面的面粉是好的,不是全都扔海里没法要的,保护起来了。那么我们想起来了,因为我们不知道海里沉船瓷器本来的面貌,自然状态是什么样的,我们真的无法判断,无法通过这些痕迹来鉴定。这是我要看的一个目的。

另外一个,因为被海水侵蚀了几百年,海水是咸的,咸的东西把这个瓷器淹了,脱离了那个环境以后,好比汉代瓷器在水里泡着,本来没有水可以,结果在水里泡了两千多年,再拿到表面上以后一定要做脱水处理,要还原它埋在地下之前的那种状态。那么海捞瓷器也罢,养殖箱瓷也罢,(因为里面是不是封闭状态我们不知道),我们猜测它都将面临一个脱盐处理的过程。这个比例有多大,我认为就目前为止,基本上达到95%以上。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海边上发现瓷器不是在今天,在八十年代以前或者更早都会有。一网下去一堆破碗茬子,没人要,今天这些渔民作梦也想一网下去都是碗、瓶、罐,不希望兜鱼了,但是机会已经少了。潜到海底捞这些东西也能捞到。这个例子说明了散落在海里被捞上来的这些东西,至少不是沉在海底的核心部分,至少是被海水侵蚀过的,至于它侵蚀多久,那么应该说很久。明代一定是几百年或者一、两百年以前进去的。侵蚀了很久,它将面临着脱盐处理。目前就我知道脱盐没有更多的过程,如果浮躁的话基本上就是特别快,要么药物,或者是中和,或者干脆拿东西泡,把表面的一层釉都伤了,这种现象比较多,也有大量东西流世,这些的痕迹都将是我们关注的一个对象。

哪些使用痕迹,哪些出土痕迹,哪些工艺痕迹,哪些是海捞痕迹,或者是海捞经过脱盐处理的痕迹,都将是我们需要继续研究和探讨的过程,我希望和大家能够不断就这些问题来交流,丰富我自己,因为大家的智慧总比我一个人要丰富得多,渊博得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