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中国古代四大瓷器 > 导航 >

红山文化陶器呈现四大特征

红山文化陶器呈现四大特征

中国古代四大瓷器 陶瓷文化 古代陶器与瓷器

2020-06-05

中国古代四大瓷器。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的考古专家称,近年来通过对红山文化陶器的研究,将红山文化陶器归纳出4个特征。

据赤峰学院历史系讲师杨福瑞介绍,陶器对红山文化先民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必备日用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主要有筒形罐、斜口器、瓮、豆、带盖罐等。红山文化陶器的几个特征包括:

红山文化陶器以夹砂灰陶和泥质红陶两大陶系为主,而泥质红陶占的比例要大于夹砂灰陶。

筒形罐代表了红山文化陶器的基本器形。红山文化的筒形罐特征是口大底小、腹壁斜直,属于筒形罐的晚期形制,后从筒形罐中又异化出筒形器,形成红山文化陶器演变的一个新特征。

压印之字纹是红山文化陶器纹饰的风格。之字纹线细而纹带较宽,连线和篦点共用,横压竖排与竖压横排共用,直线与弧线、波浪线共用。之字纹饰又往往与筒形罐结合在一起,成为红山文化陶器更明显的特征。

彩陶在泥质红陶中占有相当的数量。红山文化彩陶以黑彩为主,也有红、紫彩,图案以龙鳞纹、勾连花卉纹和棋盘格纹三种最具代表性。

taoci52.com小编推荐

【陶瓷文化】古瓷收藏四大误区


并非年代越久远的器物越贵重,也并非器物越大价值越高

古陶瓷收藏作为一个收藏中的大门类,已经受到越来越多藏家的重视。但看了一些藏家的藏品,包括与一些陶瓷收藏爱好者的接触,感到比较普遍的是存在收藏观念上的一些误区。

误区之一:以为年代越久远的器物越贵重。陶瓷并不一定是年份越高越好。有的高古瓷诸如一些杂窑的陶盆瓦罐,尽管年代久远,货真价实,实际上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经济价值都很低,行内人士称其为“大路货”。在地摊上,一件唐代欧窑青瓷小土罐,顶多20元钱;一件宋代品相完好的湘湖窑影青碗,亦在百元以下无人问津。这类东西即便是再过多少年,也绝不可能升值。相反,一些近代比如民国的精品瓷,价值也远远超过上述的东西。更何况那些高古瓷往往出自古墓遗存,来路不明,易生出是非,还是少碰为好。误区之二:以为器物越大经济价值越高。古陶瓷作为艺术品,并非越大越有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物不在大,精巧为名”,有的陶瓷物件虽小,但由于是精品,却远胜收藏一些大件器物的价值。一件古代的精品鼻烟壶,近年拍卖到近百万;而同时代的一件200件大瓶,价值不过区区数万而已。前些年,香港大收藏家仇氏的一件成化斗彩杯,小可盈握,拍出了千万元的天价。当然,此类藏品,并非一般的藏家所能企及的。眼下普通人家居室尚不宽裕,摆上那些笨重而又不很精美的大件藏品,既占地方,也不容易出手。因此,还是收些有品位的小件器物来得合算。当然,也不可一概而论,遇有一些品位高的大件,收那么一二件也并非不可。

误区之三:以为古陶瓷所有残器、瓷片都有收藏价值。近几年,一些收藏刊物连篇累牍介绍陶瓷残器、残瓷片的价值,吹得过高过热,导致收藏残器、瓷片成风。应该说,作为一位接触、收藏古陶瓷的藏家来说,适当收藏一些有特色的残器、瓷片,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作为以研究为主攻方向的古陶瓷收藏家,应有这些实物作为重要参考物。然而,作为一般的陶瓷爱好者和普通藏者,如果贪图便宜,认为凡残必收,什么瓷片都收藏,那就实在是误入歧途了。建议陶瓷收藏者从起步之日就应该有精品意识,量力而行,尽可能从专、精、稀入手,买一件成一件。即便是残器,也应选择那些有特色、稀少和有代表性的器物,才可能得到较好的经济回报。

误区之四:以为上了文物等级的器物就是珍稀价高之物。其实“文物等级”和一般藏家的价值取向有的并不完全一样,从国家馆藏文物角度来说,自然是等级代表此物稀有和珍贵,但这种等级更多地是考虑其历史、时代、文化等方面的价值,有的东西虽然很一般,但有确凿的出土地址和时间,并可作为某一窑口的重要参照物,很可能就具有较高的考古和历史价值,而作为一般的藏者,当然要考虑藏品的历史、文化价值,而更看重的是大众的趋同性和经济价值。

红山文化彩陶


对红山文化彩陶痴迷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博物馆副研究员邵国田近日向记者介绍,红山文化彩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据邵国田介绍,红山文化彩陶特点鲜明,多是在细泥红陶上以黑彩绘出纹饰,敷彩面一般较大,要占到陶器表面的大半位置。目前,在赤峰蜘蛛山、西水泉、敖汉旗三道湾子和兴隆沟及辽宁省凌源县牛河梁和三官甸子城子山等均发现红山文化典型彩陶器。

邵国田说,红山文化彩陶整体风格与黄河流域彩陶有明显区别。红山文化彩陶纹饰以菱格纹、钩旋纹和叠弧纹最有特色,还有并行斜线纹和平行竖线纹等,也有并列三角纹、类似花瓣纹等。如钩旋纹亦是以黑彩衬红底,环环相扣,层层相叠,图案给人以很强的冲击力。还有整齐的叠弧纹,粗壮的弧线重重叠叠从陶器口沿下平行垂下,潇洒飘荡,形如叠嶂。有时也见到两种纹样同绘一器,对比强烈,相得益彰。

一些学者对红山文化彩陶的评价是:花纹绘制较严谨工整,善于运用斜线和弧线,使花纹既有曲直变化,又有钩回呼应。图案常以不同纹样组成的图案带在陶器上腹作多层的排列,用重复出现的纹样来加强装饰效果,因此图案的结构是别具一格的。

邵国田说,红山文化彩陶有一定的地域特点,现有资料比较零散,还不足以勾画出清楚的轮廓。

【陶瓷文化】古陶瓷鉴定四大要决


龙泉窑自宋至清800余年的烧造历史中,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鲜明的时代风格,南宋的龙泉窑更以其莹润如玉的粉青和梅子青称绝一时,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根据商品市场的需求和人们的喜好,商家纷纷对龙泉窑的产品进行仿烧,这种刻意的仿烧往往选择一种或者一类产品,有不同时代的,有不同烧造技术和制作工艺的,也有分属文化背景迥异的不同国家的。国外仿烧龙泉窑产品成为世界性的现象。埃及的福斯他特是当时政治、经济的中心,制陶业十分发达。中国陶瓷源源不断地输入,对当地的制陶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此而仿烧大量的中国瓷器。仿烧龙泉窑的产品有北宋的划花篦点纹碗、元代的双鱼小盘、菊纹贴花碗。高丽瓷与中国的瓷业有着深厚的渊源。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南宋的青瓷模印莲花碗,烧造的方法为3个支钉烧造法,支钉的断面为白色。但它莲叶舒展的纹样布局,碗的直口、垂腹、矮圈足的造型,与龙泉窑的早期风格如出一辙,从中可以看出这种交流源远流长。龙泉窑在南宋时期生产的平口长颈瓶、莲瓣碗,高丽瓷也有仿制,特点是釉色稍深,平底,支钉支烧。元明时期龙泉窑烧造的青瓷大盘,仿造它的国家有泰国、越南等。伊朗所仿龙泉青瓷有以下几个特征:1、一般较厚重;2、胎、釉结合度较差,在口沿部分多有剥釉现象,3、釉色多为浅绿偏黄,4、釉中普遍呈现有淡红丝的现象,5、有部分出现干漆般的釉面,6、圈足上有乳丁状的突起物。

这些国外所仿的龙泉窑产品,因为采用的是当地的瓷土原料,使用的是当地传统的烧造技术,尽管模仿的器物很明确,但只能达到形似而质不同的效果。同时这些仿烧的产品,以间接的方式传达出这个地区和时代的特有的产品风貌。因此,国外烧造的仿品与龙泉窑的产品往往有很大的不同。

在国内,景德镇仿烧龙泉窑产品延续的时间最长,从元代开始到清代,凭借着雄厚的烧瓷技艺,仿烧器物品种丰富。其最大的特点不是对龙泉窑产品机械地模仿,而是在注重釉色的基础上,对器物的品种和造型加以创新。清《南窑笔记》记载有仿龙泉窑:“今南昌仿龙泉深得其法,用麻油釉入紫金釉,用乐平绿石少许,肥润翠艳(不)亚于古窑。”

清末民初之时,日本、德国、美国先后有人来龙泉搜集青瓷,其后国内大批古董商纷至沓来,由此引发了龙泉挖掘古窑址和盗掘古墓之风。与此同时,龙泉当地研制仿古青瓷之风大盛,一批民间制瓷艺人纷纷加入此行。清光绪、宣统年间,孙坑范祖绐、祖裘兄弟制仿古青瓷名噪一时,至民国初期,县城廖献忠(清秀才)仿古制品几可乱真。宝溪乡陈佐汉、张高礼、张高乐、李君义以及龚庆芳、龚庆靖、龚庆平兄弟,八都吴兰亭、吴庆麟、蒋建寅、黄观光,木岱口徐子聪等亦仿制古青瓷。龙泉县长徐渊若著《哥窑与弟窑》所言:“……有时颇可混珠,若用药品去新光,更于底部或边缘略碎米许,则好古者亦易上钩。盖二章之器,殆无完璧,仅损米许,已属可珍,若不故损一二,则购者必疑赝品,若毁过多,则价不能过索,故仅损米许,可使人惊喜欲狂也。”民国34年(1945年),陈佐汉曾将仿古弟窑产品“牡丹瓶”“凤耳瓶”等70余件邮寄国民政府实业部请功,获蒋介石题赠“艺精陶仿”匾。陈佐汉还遍访龙泉、浦城各地,将民间发掘收藏之古龙泉青瓷器绘图100余幅,集成《古龙泉窑宝物图录》。1950年陈又将“云鹤盘”等3件仿古青瓷通过外交途径送往苏联,作为庆祝斯大林70寿诞献礼。民国时期烧制的仿古青瓷,工艺落后,成品率低,釉色优劣不稳,有的对仿古青瓷加以伪造,如南宋时期的蟠龙瓶,把龙纹堆塑成鹤纹,几可乱真的传世仿品这一时期也不多见。

1956年,龙泉瓷厂恢复生产。浙江博物馆收藏了一批解放后烧制仿龙泉窑的产品,主要是根据南宋龙泉窑器物形制,如:双鱼洗、鬲式炉、牡丹纹大瓶等器物,但仿制得不刻意。1959元青釉印花龙纹盘直径41厘米估价40万一60元港元成交价98万港元佳士得2001年4月30日年,成立了浙江省龙泉青瓷恢复委员会,由科研、生产、文物考古等部门组成,在对龙泉窑大规模考古发掘的同时,龙泉瓷厂的研制工作取得很大的成功,不仅使传统的龙泉青瓷获得了新生,还创烧了许多新的器物品种。20世纪80年代始,一些龙泉大型瓷厂以仿古工艺品的形式大批量生产龙泉窑青瓷。

近年来,随着文物收藏热的兴起,为获取高额利润,各种文物作假应运而生。龙泉窑青瓷的作伪,从民间简陋小窑的个体作坊到陶瓷专家精心的高仿,不仅从造型、釉色、纹饰上力求逼真,还用特殊的技术进行作旧处理,企图以假乱真。这就要求文物爱好者和收藏者具备一定的知识,以大量的经过科学考古发掘,应用地层学和类型学排比,特别是以纪年墓出土的标准器为依据,结合科学的测试手段,了解掌握作伪的各种方法,增强鉴别真假的能力。根据经验,龙泉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辨伪:

大汶口文化陶器


1 9 5 9年在山东省宁阳县堡头村和大汶口发现~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古界将其命名为大汶口文化。这种文化遗址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的山东和江苏北部。据测定,大汶口文化的年代为公元前4000年~前2000年,经历了近2000年的发展历程。

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种。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除红陶外,还有灰陶、黑陶、白陶。大汶口文化的陶器陶质比以前更加细腻。器物制作方法仍以泥条盘筑法为主,间有手工捏制,晚期出现轮制。器型主要有鼎、鬻、盂、豆、尊、瓶、碗、钵等,器物造型的主要特点是圈足器和三足器较多,器物有把手器耳和器盖的较多,其中钵形鼎、背壶、圈足高柄杯等为大汶口文化特有的代表性器物。

大汶口文化出土的器物素面陶 较多,大部分经过打磨。有装饰的器物,运用刻划、拍印、堆塑等技法,纹饰有篮纹、圆圈纹、划纹、弦纹、弧线三角纹及附加堆纹等。大汶口文化装饰的显著特点是出现镂空,这种技法主要见于豆和高足杯,有三角形 、圆形、菱形、方形和长方形的镂空。

彩陶在大汶口文化中数量较少,但也颇具特色。某些器物施红色陶衣。早期纹饰多为黑色单彩。中晚期以红、黑、白三色颜料描绘纹饰,有些器物上出现三种颜色。纹饰图案以几何纹为主,有八角星纹、水波纹、花瓣纹、窄条纹、圆圈纹等,其中以折线纹、波线纹、勾连回旋纹最具特色,纹饰线条匀细,色调对比强烈,图案朴素大方。除彩陶外,还出现彩绘陶装饰,纹饰简单,有弦纹、带纹、圆点纹等,以红彩描绘。彩绘陶在其他文化中比较少见。 引人注目的是,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四件灰陶缸上刻有五个图形符号,它们被有意识地刻在器物的一定部位,象征着太阳、云气、山峰和装柄的石斧、石锛,这种图像纹样在装饰艺术上有着重要意义,有人称之为象形文字,有人称之为图形符号,它为研究中国文字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陶瓷文化:鉴定明代瓷器四大要法


明朝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窑场数目空前增多,明朝生活陶瓷,建筑陶瓷和其它类型的陶瓷制造大大地超过了以前历代,展示了陶瓷业大发展的局面。由于制瓷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实行“官搭民烧”制度,即工匠完成官方规定的任务后,可以进行自由经营,客观上对手工业工人的积极性起到了促进作用。民窑不仅产量超过官窑,而且烧成了许多高质量的可以与官窑相媲美的瓷器。明代青花、五彩、斗彩瓷器是瓷器生产的主流。

如何鉴定明代瓷器,具体说来,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造型

明代瓷器的造型,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各类器型多能确切表现本时代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风俗面貌和技术成就。若能谙熟并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掌握了一种比较可靠的鉴定方法。

对于明代的一些典型器型,特别是名贵品种,更应烂熟于心,形成固有的正宗概念。越是名贵的品种,便越会有人去仿制。在鉴别中,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无须多究,便可一眼识破那些低劣的赝品;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对那些貌似真品的伪作,经细心体察和揣度后,就能看出神离之处,找出其细微差别;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就能善于体会各时代的不同风格和神态,对那些维肖的仿品,便能独具慧眼,看出其虽维肖但不维妙之处,从而窥出破绽。明初洪武时期的青花瓷色泽暗黑,这主要是元末明初战争频繁,苏料进口中断,使用国产青料造成的。

永乐、宣德年间瓷器制做也如明代国力一样处于一个上升阶段,尤其青花瓷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史称“永宣瓷”。它的主要特点是:由于郑和下西洋,从中亚伊斯兰国家带回了“苏麻离青”料。在适当的火侯下,能烧成像宝石一样的鲜艳色泽,但由于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花部分出现黑疵斑点。

在掌握各时代瓷器品种的特征及时代风貌的同时,应侧重对器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珑、华丽等不同风格进行研究,详加分析对比,摸清其演变规律。久而久之,便可充分利用不同器型特征,熟练地鉴别真伪。明代永乐年间的器型古拙秀美,当时出现的一些精品,如白釉脱胎暗花盘碗,青花压手杯之类,都是后仿品在造型等方面远远不可企及的;宣德时期造型种类明显增多,并且制作精致,独出心裁,有些是空前绝后之作,若不具备很高的技术水平,难以仿制成功。故永宣青花器,仅见清代盛世康熙、雍正、乾隆时的仿品及民国时的赝作,除此而外其他时期少见。至于成化时期,器型惟重纤巧,大器较少,其碗、把杯、天字罐类,都出色地代表了当时轻盈秀致的风格,并为仿品所望尘莫及。弘治、正德时期虽器型品种不多,但却端庄秀逸。嘉靖、万历以后,器型渐趋复杂,又有许多创新之作,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时期的作品未免粗糙。

对于造型,要从以下几点去观察:器口、腹、底、柄、耳、颈、流、系、足以至器里。若能经常测量器体部位,体重厚薄,熟记大小,对于鉴定工作更为有利。

二、纹饰

瓷器上的纹饰,也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明初永宣青花器上的晕散下凹斑痕等特有现象,在后代的仿品中都不能准确再现。在断代和鉴别真伪时,观察、比较同时期与相近朝代其他工艺品的图案画意等特征也很重要。例如,明清两代瓷器的画面,就与同时代的织绣、竹、木、漆、牙、玉、铜、银等工艺品装饰,互有影响,一脉相通;又如成化时期瓷器的海上水八怪,缠枝莲纹,也与前朝景泰掐丝珐琅器上纹饰相同。如此等等,便可发现时代的特征,找出共同的规律,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器物,都应作大量细致的对比分析,便如永乐、宣德瓷器的缠枝莲、海水龙、成化瓷的青花底足双线特征,正德瓷的回文,嘉靖、万历瓷的道教画与镂雕工艺,康熙瓷的双猗牡丹、回影梅,雍正瓷的过枝花和皮球花等等,在决疑辨伪中,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鉴定真伪,还可根据纹饰的笔法,远近疏密的层次,笔力纤弱等等。

三、胎釉

就瓷器而论,胎为骨,釉为衣。细致观察胎体和釉面也是断代和鉴别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鉴定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观察,注意胎土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如著名的永宜细砂底器,露胎处均可见到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红色;另外明代胎体迎光透视,都显肉红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为青白色。如以洁白细润著称于世的成化胎体,迎光透视显牙白或粉白色,具有如脂似乳的莹润光泽。

对于明代各种不同的釉面观察方法,除以眼目直观外,必要时还可借助放大镜。观察时更要注意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釉面的厚薄,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的程度等特征。对各时代釉面的典型表现,要牢记心中,如明代瓷器釉面都闪现不同程度的青白色,明早期釉面常有无色的自然开片及缩釉现象;明代宣德的桔皮釉,明代晚期黄釉釉面所闪现的血丝状小红点。另外釉面的新旧光泽也可说明真伪。对各时期施釉的厚薄,釉面的莹润与干涩,釉质的缜密和疏松及浓缩、积釉等状态也需掌握,这也是鉴定真伪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常见永乐白釉器口,底边角与釉薄处闪白和闪黄,釉厚处闪浅淡青色。永乐翠青积釉处的气泡密、玻璃质强,明代蓝釉釉面表现的灰黑色调,明代宣德釉面的棕眼现象等等。所以,造型、纹饰、款识、釉色、胎质等鉴定方法必须同时并用,方能收到殊途同归,全面一致的效果。

四、款识

明代瓷器各代款识千差万别,凭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辨伪也就相当重要。体会各代款识的不同风格,首先可以从研究笔法入手,然后将真假实物款识,相互比照,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其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另外,也应当注意总结同一时期及早期和晚期款识不尽相同的变化规律。

作为中国陶瓷史上重要发展时期的明代陶瓷艺术的欣赏及鉴定,不仅是文博工作者的必修课,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多彩,也必将成为越来越多的陶瓷收藏受好者和享受者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也必将成为提升全民文化修养的一个方面。

古瓷收藏四大误区


并非年代越久远的器物越贵重,也并非器物越大价值越高

古陶瓷收藏作为一个收藏中的大门类,已经受到越来越多藏家的重视。但看了一些藏家的藏品,包括与一些陶瓷收藏爱好者的接触,感到比较普遍的是存在收藏观念上的一些误区。

误区之一:以为年代越久远的器物越贵重。陶瓷并不一定是年份越高越好。有的高古瓷诸如一些杂窑的陶盆瓦罐,尽管年代久远,货真价实,实际上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经济价值都很低,行内人士称其为“大路货”。在地摊上,一件唐代欧窑青瓷小土罐,顶多20元钱;一件宋代品相完好的湘湖窑影青碗,亦在百元以下无人问津。这类东西即便是再过多少年,也绝不可能升值。相反,一些近代比如民国的精品瓷,价值也远远超过上述的东西。更何况那些高古瓷往往出自古墓遗存,来路不明,易生出是非,还是少碰为好。

误区之二:以为器物越大经济价值越高。古陶瓷作为艺术品,并非越大越有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物不在大,精巧为名”,有的陶瓷物件虽小,但由于是精品,却远胜收藏一些大件器物的价值。一件古代的精品鼻烟壶,近年拍卖到近百万;而同时代的一件200件大瓶,价值不过区区数万而已。前些年,香港大收藏家仇氏的一件成化斗彩杯,小可盈握,拍出了千万元的天价。当然,此类藏品,并非一般的藏家所能企及的。眼下普通人家居室尚不宽裕,摆上那些笨重而又不很精美的大件藏品,既占地方,也不容易出手。因此,还是收些有品位的小件器物来得合算。当然,也不可一概而论,遇有一些品位高的大件,收那么一二件也并非不可。

误区之三:以为古陶瓷所有残器、瓷片都有收藏价值。近几年,一些收藏刊物连篇累牍介绍陶瓷残器、残瓷片的价值,吹得过高过热,导致收藏残器、瓷片成风。应该说,作为一位接触、收藏古陶瓷的藏家来说,适当收藏一些有特色的残器、瓷片,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作为以研究为主攻方向的古陶瓷收藏家,应有这些实物作为重要参考物。然而,作为一般的陶瓷爱好者和普通藏者,如果贪图便宜,认为凡残必收,什么瓷片都收藏,那就实在是误入歧途了。建议陶瓷收藏者从起步之日就应该有精品意识,量力而行,尽可能从专、精、稀入手,买一件成一件。即便是残器,也应选择那些有特色、稀少和有代表性的器物,才可能得到较好的经济回报。

误区之四:以为上了文物等级的器物就是珍稀价高之物。其实“文物等级”和一般藏家的价值取向有的并不完全一样,从国家馆藏文物角度来说,自然是等级代表此物稀有和珍贵,但这种等级更多地是考虑其历史、时代、文化等方面的价值,有的东西虽然很一般,但有确凿的出土地址和时间,并可作为某一窑口的重要参照物,很可能就具有较高的考古和历史价值,而作为一般的藏者,当然要考虑藏品的历史、文化价值,而更看重的是大众的趋同性和经济价值。

哥窑瓷器的四大特点


哥窑瓷器的四大特点

哥窑五足洗(图片来自网络)

宋朝时中国瓷器发展的高峰时期,宋代有五大瓷器名窑: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均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哥窑作为宋代重要瓷窑之一,它的产地至今还未被确认,仅仅在历代的文献资料中可以窥见一斑。哥窑瓷器非常珍贵,现存于世的仅有一百余件,其珍贵程度不亚于元代的青花瓷器。哥窑能位列宋代五大瓷窑之一,其瓷器必有其独特之处。哥窑瓷器如此名贵,那么哥窑瓷器的特点又是什么呢?

第一,瓷釉。哥窑瓷器上的釉属于无光釉,釉质非常厚,光泽莹润犹如酥油一般,手感细腻。颜色丰富多彩,有灰黄、灰青、米黄、粉青、月白、油灰等多种种瓷釉彩。

第二,开裂。哥窑瓷器的一个非常独特而且重要的特征就是瓷器的釉面开裂,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釉面开裂现象。釉面开裂本来是瓷器烧制的一个比较大的缺陷,但是后来人们掌握了釉面开裂的规律,认为那是一种美,并且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有意让其开裂。裂纹有的浅而黄被称为“金丝”,有的深而黑,则被称为“铁线”,哥窑瓷器的“金丝铁线”之说由此而来。哥窑瓷器的釉面开裂现象致使瓷器在外观上呈现出一种纵横交错的裂纹,虽然釉面有开裂现象,但是对釉面没有其他的影响,釉面光泽仍显莹润,手感也非常细腻。

第三,气泡。哥窑瓷器表面所上的釉比寻常的瓷器厚,最厚的地方甚至能赶上瓷器胎质的厚度,在这种情况下,瓷器在烧制的过程中,瓷釉之中会产生气泡,像露珠一般若隐若现,这时候釉质不是显得很莹澈,人们称这种现象为“聚沫攒珠”。这是哥窑瓷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传统鉴别方法必不可少的一环。

第四,胎质。烧制哥窑瓷器的土含铁量非常高,在瓷器烧制过程中,土质中所含的铁会还原,所以哥窑瓷器的胎质都是呈紫黑的铁色。在上釉时口部釉质较薄,底部一般是不用上釉的,所以没有上釉的瓷器的底部会显现胎质本来的颜色,即铁黑色,通常被称为“铁足”。而瓷器口釉质较薄胎质的颜色相对会比较淡,呈现紫黑色,所以被称为“紫口”。哥窑瓷器的“紫口铁足”之说由此而来,这也是鉴别哥窑瓷器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以上,小编为大家简单介绍了一下哥窑瓷器的特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哥窑瓷器闻名海内外,其烧制工艺在中国瓷器史上谓之一绝,历代虽然仿制品很多,但是在制作工艺上都远不如哥窑瓷器。哥窑瓷器现存世量稀少,在市面上非常珍贵,造假者甚多,藏家在购买时一定要谨慎。

陶瓷干燥技术四大优点


解析陶瓷干燥技术

陶瓷干燥技术一般采用热风烘干技术,能源来源方式有天然气燃烧,煤炭燃烧及电炉等三种方式,但是其干燥周期长而致资金周转慢,均匀性稍差,并且干燥窑炉占地面积大,能耗较大。陶瓷微波干燥技术的出现适时的解决了这些问题。

微波干燥技术的原理微波是频率在300兆赫的电磁波,被加热介质物料中的水分子是极性分子。它在快速变化的高频电磁场作用下,其极性取向将随着外电场的变化而变化,造成分子的运动和相互摩擦效应。此时微波场的场能转化为介质内的热能,使物料温度升高,产生热化和膨化等一系列物化过程而达到微波加热干燥的目的。

陶瓷微波干燥技术的优点:

1、微波干燥时间短,最快几分钟就可以完成干燥处理过程。陶瓷采用微波干燥技术相对时间较长,看物料情况,一般也只需20分钟到2个小时的时间就能完成干燥处理;

2、因为微波干燥是对物体整体加热,干燥均匀性好,陶瓷品质提高,并且不会出现开裂现象。

3、微波设备占地面积小,并且因为干燥效率的提高,大幅度减少了陶瓷传统窑炉需要的所占厂房面积。

4、微波干燥技术用电节能环保。

大型干燥房及隧道式干燥线的出现解决了传统陶瓷干燥技术难题,比如干燥房磁场极不均匀,产品开裂的难题,成功投入市场应用。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红山文化陶器呈现四大特征》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红山文化陶器呈现四大特征》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中国古代四大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