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陶瓷艺术 > 导航 >

新余市艺术陶瓷产业发展探秘

新余市艺术陶瓷产业发展探秘

陶瓷艺术 艺术瓷砖 古代艺术瓷器罐

2020-06-10

陶瓷艺术。

洁白如玉的瓷盘上,衣袂飘飘的七仙女手持七种民族乐器,遥望人间的繁华盛景,在祥云、仙鹤的环绕下演奏起动人的仙乐,为人间播撒春光,带来瑞气……这件融合了景德镇制瓷工艺、国画大师高超技艺和新余仙文化特点的艺术精品,就是我市首批量产的艺术陶瓷——《仙乐图》。作品自今年5月30日面世以来,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好评和收藏爱好者的热烈追捧,为我市艺术陶瓷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开端。

说到艺术陶瓷,很多人首先会想到千年“瓷都”景德镇。那么,新余发展艺术陶瓷的起因是什么?与景德镇相比优势何在?今后的发展方向如何?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了新余市陶瓷艺术院。

景瓷与新余文化的唯美相遇

2010年8月召开的全市文艺工作座谈会,可以看作新余艺术陶瓷产业发展的起源。据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市陶瓷艺术院执行院长肖建新回忆,在座谈会上,市领导作出了“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大力发展艺术陶瓷”,推动我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决策。这里提到的“本土资源”,既是指新余丰富的瓷土资源,也包括日益壮大的书画艺术家队伍。

同年9月,市文联组织召开书画艺术家座谈会,探讨我市发展陶瓷艺术产业发展的可行性和发展方向,制定出《新余文联关于发展陶瓷艺术产业实施方案》。10月,市文联发展陶瓷艺术产业领导小组带领相关专家,先后四次赴“瓷都”景德镇、“瓷城”醴陵,考察艺术陶瓷的制作工艺,并组织人员到景德镇进行陶瓷绘画、窑炉烧制等工艺培训。11月,由我市艺术家创作、在景德镇烧制的24件手绘釉上彩艺术陶瓷面向市民展出,引起强烈反响,也给领导小组成员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今年3月,由市领导亲自带队的考察团一行再次赶赴景德镇,全面考察艺术陶瓷的生产、制作和市场化流程。5月30日,新余市陶瓷艺术院正式挂牌成立,首批量产艺术陶瓷《仙乐图》面世,首批12位艺术家与陶瓷艺术院正式签约,标志着具有景瓷和新余文化双重血统的新余艺术陶瓷正式诞生。

让高雅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

其实,发展具有新余文化特色的艺术陶瓷,不仅是政府发展文化产业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许多本地艺术家的夙愿,《仙乐图》的作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新余市陶瓷艺术院艺术总监陈伯程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早在2002年,陈伯程就在景德镇尝试过艺术陶瓷创作,他画的一块瓷板当场被一位收藏者高价买下,令他对艺术陶瓷的市场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2008年,在友人的建议下,陈伯程专程前往景德镇,拜名师系统学习陶瓷绘画。随着对颜料料性的逐步掌握,陈伯程对瓷器绘画“上了瘾”,很快就能熟练地将自己的国画技艺融入到瓷器绘画中,作品在收藏市场很受欢迎。

得知陈伯程开始画瓷器后,熟识的朋友都上门来求他的瓷器作品。可由于手绘艺术陶瓷耗时长、产量有限,难以一一满足大家的需求。陈伯程萌生了在新余发展艺术陶瓷产业的想法,并多次向市领导建言。他说:“这些年来,由于精力有限,我的纸画和瓷器作品都是在书画爱好者和收藏者中间流通,普通市民朋友很难见到我的作品,这是我非常遗憾的一件事。发展艺术陶瓷产业,不仅是我的作品,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也能让市民朋友欣赏、收藏,让高雅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一件好事。”

对于艺术陶瓷产业的发展前景,陈伯程非常看好:“艺术陶瓷附加值高,人见人爱,特别是江西的瓷器很受欢迎。随着经济的发展,收藏队伍会越来越大,收藏市场也会越来越红火。新余有很多实力很强的艺术家,他们对陶瓷绘画也很感兴趣,只要有恒心,掌握好颜料的料性,我相信前面是一条金光大道。”

靠大联强实现规模化发展

“新余艺术陶瓷扎根于新余仙文化、天工文化、抱石文化,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这是其区别于景德镇陶瓷的最大特点。同时,我们也会充分发挥靠近景德镇的地缘优势,借重景德镇精湛的制瓷工艺,让新余艺术陶瓷实现文化内涵和制作工艺‘双绝’。”提及新余艺术陶瓷的优势,市文联副主席杨芳信心十足。

一个产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杨芳告诉记者,在对艺术陶瓷市场进行充分考察后,市文联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短、平、快“探路”,组织人员到景德镇进行陶瓷绘画、窑炉烧制等工艺培训,直接从景德镇厂家购进所需白胎,组织签约艺术家,采用釉上彩绘画工艺,用于礼品、收藏、装饰等,为发展陶瓷艺术产业积累经验;第二步引、合、靠“开路”,通过招商引资寻求合作伙伴,充分发挥文联组织的网络性、成员的广泛性等优势,为美术家们创作艺术陶瓷提供优质服务,吸引本地和周边的美术家们来新余艺术陶瓷院,与我们共创新余艺术陶瓷业辉煌;第三步规模化“上路”,将陶瓷艺术院制作的陶瓷品申请商标注册,形成从原材料到市场完整的产业链,丰富花色品种,逐步扩大新余艺术陶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规模化发展。

相关阅读

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


现代陶艺是在上个世纪40年代后期开始迸发出的一个新的艺术形式,当时有美国的彼得·沃克思,日本的八木一夫,还有英国的一些陶艺家。他们首先对陶瓷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建立于一种跟传统陶瓷的“背叛”,把陶瓷材料作为艺术形式,作为一种媒介来进行运用,也就是和油画、国画借助油画布、油画颜色,国画用宣纸来对陶瓷进行一种新的艺术创作,完全排斥了实用的形式,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来利用一、创造。现代陶艺就是在这样形势下出现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国外上世纪40年代后期,中国在各个领域闭关自守,对国外了解很少。像台湾、韩国的艺术家在世界性的交流中,逐渐吸收和发展起来的。而我国则是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逐渐吸纳了国外艺术新的理念。当时台湾、日本的陶艺家访问大陆和中国,向我们播放一些现代陶艺的有关资料。比如来得早的台湾李茂宗先生,到景德镇来传授现代陶艺新理念。

当时景德镇也有一批艺术家,像周国桢、刘远长老师等老一辈艺术家,在接受新的理念,在艺术创作上有了新的突破。追求源头。中国陶瓷艺术对世界的贡献无可非议,但现代陶艺是从国外引用过来的,完全打破了传统陶瓷的理念。我们过去的理念就是以实用为主,重温历史,从原始社会的原始陶到彩陶,到东汉时期的原始瓷器,一直发展过来,都是从粗糙慢慢到精美的过程,这个过程都是为了实用,无釉陶 、有釉陶,陶到原始瓷,到现代瓷都是为了实用,越做越精细、越做越灵巧,最后越做越玲珑剔透,形成景德镇瓷器具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的四大特点。

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


陶器为全人类共有,瓷器则是中国的创造。中国是文明古国,陶瓷源远流长。中国瓷器烧成,经历了由陶到瓷的继承与发展的历程,构成了中国陶瓷绵延不断的进步与发达的历史特点,在八千年陶瓷生产的历史长河中,从陶到瓷,到陶、瓷齐驱是中国陶瓷发展的基本脉络。

景德镇制瓷集中国历代陶瓷科学、工艺、艺术之大成,在继承我国铁、铜、钴三大釉系的丰富基础之上,发展创造出了成体系的硬质瓷系列高温颜色釉和低温颜色釉。景德镇瓷器在官窑和民窑并蓄五百年的相互促进发展中形成的瓷器艺术传统,被海内外誉为国瓷的象征,在世界陶瓷史上闪烁着灿烂夺目的光辉。这期间以进步完善的景德镇中国硬质瓷体系和瓷艺装饰艺术,对世界各国陶瓷业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0世纪前半叶,中国处于多事之秋,晚清至民国期间陶瓷业每况日下,几乎濒临人亡艺绝的境地。新中国建立,国家对传统陶瓷艺术和陶瓷产业进行了恢复和发展,使中国陶瓷获得了新生。50年代初期,为保障百姓生活用瓷的基本需求,国家对陶瓷业采取了计划经济体制,生产方式则从手工业过渡到了机械工业。中国陶瓷工业生产自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经历了恢复、改造与发展的过程。与此同时,国家主管单位和有关部门对中国传统陶瓷技艺和艺术,按照政府对工艺美术传统文化提出的“保护、发展、提高”方针和“适用、经济、美观”的生产原则,在以景德镇为代表的中国南北传统产区,实施了一系列恢复、发展工作。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责成文化部、轻工业部组织承制“建国瓷”,并由周恩来总理审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庆典用瓷。“建国瓷”是由中央美术学院承担并完成设计方案,由轻工业部主管设在景德镇的建国瓷制作委员会,组织数十个手工作坊同步完成制作的大型工程。建国瓷是新中国第一代专家和名艺人结合的成果,是20世纪50 年代以来中国传统陶瓷恢复的里程碑。景德镇瓷器传统手工技艺与艺术的恢复正是在此基础上开始的。1954 年,文化部与地方政府组织中央美院师生与景德镇名艺人百余人,历时一年,烧制名瓷数百件,参加“首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工艺美术展”,分别赴印度、前苏联、东欧等国进行文化交流。与此同时文化部调拨了故宫博物院典藏的近干件景德镇历史名瓷,为恢复瓷艺参照,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景德镇陶瓷馆和景德镇陶瓷研究所。

20世纪50年代,景德镇陶瓷工业首先得到恢复和发展,一方面依靠以八大名家为代表的名艺人、老工人总结传统的制瓷技术和宝贵经验,另一方面组织有关科学研究单位的技术力量合作,致力于传统名瓷的研究、恢复和发展,从科技角度对传统名瓷系统进行了科学总结。在此基础之上,景德镇陶瓷研究所老一代名师,陶瓷美术家王大凡、王步、刘雨岑、陆云山、王锡良、张松茂、汪桂英、戴荣华、李雨苍等陶艺家设计并制作了外交部、钓鱼台国宾馆等首批用瓷以及国家礼品瓷和中国驻外使馆用瓷。这一时期的作品代表了景德镇陶瓷恢复发展中的高峰期。

改革开放为景德镇传统陶瓷艺术的发展繁荣提供了新的环境空间。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景德镇陶瓷馆建立了实验研究室,率先展开了对元、明、清青花瓷工艺的研究和恢复工作,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上世纪90年代,景德镇陶瓷艺术和科研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相继设立了省、市级研究所,在深入探索元明制瓷工艺及传统绘画艺术的基础上,拓宽了景德镇现代瓷艺的表现形式,在艺术风格和工艺模式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出现了多种瓷艺材质和装饰工艺相互交融,从传统程式化装饰模式向个性化风格转变的趋势。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商品经济日益活跃及企业改制,景德镇的手工制瓷传统得到恢复,并向纵深发展。众多小型企业和作坊在参与陶瓷制造过程中,在传统成型和烧制方面有突破性的创举。例如,澳大利亚间歇式气体化窑炉的推广和普及,使景德镇艺术瓷生产从固定温度、升温曲线、窑炉气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与此同时,景德镇还组建了部属陶瓷职工大学,为景德镇乃至全国各产瓷区培养了大批陶瓷工艺和艺术创研人才,成为陶瓷战线上不可忽视的生力军。随着近年来中国陶瓷产业经济的兴旺发展,景德镇陶瓷学院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正朝着多学科、国际化大学的方向发展。自上世纪60 年代起,景德镇陶瓷学院向各大陶瓷产区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已经成为学术、科研、创作中的中坚力量,在中国现代陶艺发展中起着主力的作用。

50年来,景德镇陶瓷艺术在继承和发展中所走过的路,大体上也概括了中国其他传统陶瓷产区经历的状况,中国陶瓷艺术从上世纪50年代恢复开始,确实得到了发展,在发展中也经历了曲折,有经验也有教训,这一切确实需要我们反思与展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