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艺术 > 导航 >

鹤山区发掘古陶瓷艺术发展现代陶瓷产业

鹤山区发掘古陶瓷艺术发展现代陶瓷产业

陶瓷艺术 陶瓷瓷砖 瓷砖陶瓷

2021-05-14

陶瓷艺术。

鹤山区鹤壁集窑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民间窑场之一,是称誉世界的古代民间陶瓷的杰出代表之一。该窑始烧于晚唐,中经五代、北宋、金时期,终烧于元代,历始五百余年,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是鹤山先民对中华文明的一大贡献。

鹤壁集窑瓷面向大众,品种繁多,在宋元众多瓷窑中首屈一指。鹤壁集窑以施用化妆土为基本特征,创造了多种装饰技法,有各类色釉装饰、刻划花、剔花、白地釉下绘花、红绿彩、低温铅釉三彩印花白瓷、印花青瓷等三十多种。尤其是其中的白地黑花,突破了单色釉的局限,把中国的传统绘画、书法技艺与制瓷工艺结合起来,创造了新的综合艺术,开拓了古代陶瓷美学的新境界,并为以后元青花和五彩瓷器的发展开辟了道路。鹤壁集窑的装饰题材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画师们采用极其潇洒的手法和高超精湛的画技,将民间喜闻乐见的花鸟鱼虫、珍奇瑞兽、山水人物、戏俗民风和实物资料,形成了质朴、洒脱、明快、豪放的艺术风格、浓郁的民间色彩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对国内及世界陶瓷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成为声震古今、享誉中外的一代名窑。

为了重新开发民间古陶瓷艺术,鹤山区聘请古陶瓷专家对鹤壁集窑的瓷器进行研究,并结合鹤壁集窑的制瓷风格,烧制出20余种仿制品。计划在鹤山区陶瓷厂原有陶瓷生产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造,大批量生产鹤壁集窑古陶瓷。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厚积薄发 依安陶瓷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展现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3年前还是一片寂静之地,如今已是路网纵横、四通八达,厂房林立;这里的企业生产场面火热、人气商气旺盛,短短两三年间,牧龙王、辽金源、百佳居、朗盛等陶瓷大军先后入驻并投产,产品由陌生逐渐被众人所熟知,在东北陶瓷市场站稳了脚跟。如今,依安县“产业项目向专业园区集中”、“围绕产业上项目、抓配套、搞集聚、建园区、链条式发展,错位共生”的园区发展战略和贴心政策正在迅速发酵,产生裂变效益,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与依安人一道捕捉东北陶瓷市场的商机,东北部瓷都,一个崭新的发展蓝图正在呈现。陶瓷项目之花在依安大地盛开盛夏时节,万物峥嵘。驱车下碾北公路向依安县驶去,不远处“黑龙江陶瓷产业示范基地”几个大字泛光而醒目,进入园区顿生感叹。两年前还是一片荒地的工业园区,仿佛一夜之间崛起,成为了一个热气腾腾产品种类齐全的陶瓷工业生产基地。此时的依安县陶瓷产业园区已投入5亿元,完成了土地平整、道路建设、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条条宽敞的干道四通八达,一排排整洁的厂房错落有致;先后入驻企业12家,2013年主营业务收入28亿元,解决就业2000人。运输产品的车辆往来穿梭,在建工程如火如荼,处处洋溢着蓬勃发展的浓郁气息。外墙砖、内墙砖,骨瓷产品、特种瓷等全系列产品一应俱全,“依安陶瓷”已经成为响当当的品牌。走进朗盛、百佳居陶瓷公司的生产车间,记者立刻被眼前的壮观景象震撼,在这里处处可以感受到依安县陶瓷生产线建设的高起点。放眼望去,6万多平方米的新车间宽阔明亮,近900米长、70米宽的生产车间内各种设备火力全开,24小时全天生产,这里有北方最宽的内墙砖生产线,一块块整齐而明亮的艺术品从长长的流水线上涌出,犹如行云流水,整条生产线全是自动化生产。为了保证产品品质,企业从研发、设计,到生产、铺贴规划,都有一系列复杂有序的工序。而在节能减排技术方面,依安县对陶瓷产业集群更是高标准、严要求。仅朗盛、百佳居两家陶瓷公司便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用于企业污水循环处理技术和除尘环保设备,先进独特的污水处理工艺使污水就地转化,无一滴外排。此外,通过应用“5d喷墨印花机”等新设备,新工厂建设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远远高于同行业老厂。而另一家陶瓷生产企业黑龙江辽金源陶瓷有限公司,更是吸引了记者的眼球,这家以高端精品瓷为主要产品的企业,其骨瓷产品工艺复杂,用料考究、制作精良,有着陶瓷行业专家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罄、明如镜的赞美。据介绍,目前公司二期项目精品瓷车间已经建成完毕,正在调试设备,不久便能投产达效。目前,公司订单饱满,生产火热,克东腐乳、北大仓、富裕老窖等企业成为其优良客户。

平川区陶瓷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路


近年来,平川区大力实施陶瓷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着力撬动区内民间资本参与陶瓷产业开发,盘活现有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区内陶瓷产业的扩充和技术进步。新乐雅陶瓷先后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三条地砖生产线,年产值8000万元。盈耀、盈胜陶瓷厂通过产权改制,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陇烨陶瓷由企业改制再到民资收购,产品达60多个品种,年产值5000多万元。温州客商投资5000多万元兴建白银华顺陶瓷有限公司,创造了当年投资开工、当年建成投产的“平川速度”。2009年,投资5000多万元的华顺陶瓷三期建成投产,日生产高档地砖10000余平方米,填补了西北地区生产高档地砖的空白。

众多民营陶瓷企业快速发展,平川形成了4大门类、100多个品种的陶瓷大产业,年产值达3亿元以上。带动关联产业蓬勃发展,从事陶瓷运输、销售等个体工商户达3000户,从业人员5000余人。

白银市进入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市委市政府将陶瓷产业作为全市培育的“八大支柱产业”之一,为平川发展带来了机遇。平川区乘势而上,提出了做大做强陶瓷产业,打造“西部陶都”的发展战略。近期将通过举办陶瓷节会,邀请专家定位平川陶瓷产业发展方向,搭建平川陶瓷研发、人才、技术支撑平台,拓展招商引资渠道,对外宣传推介平川,提升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商机。

今后一个时期,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推动陶瓷产业发展:

(一)着力推动陶瓷产业集群化、园区化发展。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平川陶瓷建材工业园,强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理顺陶瓷园管理体制,建立部门协作联动机制,形成建设合力。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引进20-30条生产线,墙地砖年生产能力达到1亿平方米以上,产值达到12亿元以上。加快白银市八大支柱产业第一家专业配套市场国泰陶瓷建材城建设步伐,加大对新乐雅、华顺、陇烨等骨干陶瓷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联合、重组、兼并等途径,提高资源的有效配置,发展集团化、规模化经营,形成几个核心竞争力强的重点骨干企业,不断推动陶瓷产业向集群化园区化发展。

(二)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促进企业优化升级。加大技术革新力度,采取各种措施大力推进陇烨、新乐雅、华顺等企业的技术改造提升,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在保证中低档产品的同时,大力开发中高档产品,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加强功能性产品的研究,促进资源、原材料的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带动产业升级,实现产品系列化、品种多样化、市场多元化、效益最大化。

(三)强化自主创新,不断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开展技术工艺创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强化新乐雅、华顺、陇烨等骨干企业的研发能力建设。充分利用平川陶瓷研究院这一平台,加强研发、合作和交流,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提高整个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鼓励企业在引进技术项目时,捆绑式引进人才。依托甘肃省煤炭职工学校,开设陶瓷专业培训班,为企业培养一批技能型人才。

(四)强化品牌意识,大力培育产品销售市场。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更新设计观念,在配套、器型、花面设计、包装等方面不断创新,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创立有平川陶瓷文化特色的陶瓷品牌。重视营销能力的培养,建立集销售、宣传、信息、服务于一体的营销网络,大力培育市场,拓展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

(五)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招商引资。立足资源优势,抓住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机遇,进一步高起点规划建设平川经济开发区,尽快配套完善物流、信息和生活服务设施,降低产业发展成本,积极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各项准备工作。以提升城市承载产业服务功能和集聚人气、商气为重点,打造生态宜居环境,为客商投资创业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加强与淄博、佛山、景德镇、夹江、宜兴等陶瓷发达地区企业的交流合作,强力推进会展招商、上门招商、以商招商和自主招商。严格落实各项产业优惠政策,强化项目跟踪服务,优化政务环境,争取更多的企业入驻平川,推动陶瓷产业快速发展。

引进来 留得住 发展好 烈山区陶瓷产业成长迅速


近年来,烈山区陶瓷产业呈现出强劲的攀升态势。截至目前,共有5家陶瓷企业落户当地并正常生产。年产量约1500万平方米,产值高达2.7亿元,为解决人员就业,拉动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考察,在陶瓷生产需要的8种原料中,烈山及其周边地区有6种,且储量丰富、品质优良,可满足大规模陶瓷墙地砖生产的需要。该区良好的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以及安全稳定的电力供应,更是为陶瓷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合以往招商引资的成功经验,烈山区因地制宜,提出了“打造陶瓷基地,培植支柱产业”的战略设想,倾全区之力培育以陶瓷和高岭土开发为主的新型建材工业。先后依托华运陶瓷成立了“淮北市陶瓷研究所”,在广东佛山等陶瓷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成立了“陶瓷招商联络处”,并会同周边地市就市场开发、资源共享等进行了整合。对原吴山口老庄实施了拆迁,在宿丁路两侧规划出3000亩工业用地,专门用于陶瓷基地的开发建设。目前,该基地已被列入了省“861计划”和全市的重点工程,拥有了其他行业不可多得的政策优势。

然而,就在陶瓷基地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产品结构单一、产量偏低等问题成为了尚处在起步阶段的烈山陶瓷业亟待突破的瓶颈。

鉴于瓷石、白土等小部分原料开采量小,不能及时供应,一些商贩随意哄抬价格的实际,该区着手由区盛大投资公司配合原料基地采取合作、合股等形式共同开发陶瓷资源。在政策、物价指数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与陶瓷企业建立合理稳定的供货关系,以满足陶瓷基地对原料的需求。

陶瓷产业的形成需要大量的陶瓷企业及配套厂家的介入。该区在积极引导当地协作资本投入陶瓷服务业的同时,加快引进异地协作力量,并使其本土化。先后与温州金泰尔公司等企业签订了高岭土开发项目,与佛山华信窑炉、中冠色釉料公司等建立了配套服务关系,在烈山陶瓷基地内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为进一步提高产品档次夯实了基础。

为打响新兴产业园区的知名度,烈山区借助地域品牌,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多方结合,高密度地进行对外宣传。此外,该区还协调交警、交管、路政等部门,调整管理办法,简化管理程序,杜绝“扣、卸、转、罚”,为陶瓷基地的运输亮出“绿灯”。积极配合青龙山编组站为陶瓷生产原料的进入开辟通道。对首批入园的陶瓷厂商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一企一策。其中,土地平整、上下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负责。除给水外,其余设施不再收费。坚决清理山石无证开采,关闭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努力改善投资环境。

一位到烈山投资的外商高兴地说,走遍全国没见过这样好的陶瓷市场,各种等次的产品都十分俏销,根本没有存货。广东、福建、浙江、山东、台湾等地的多家陶瓷企业也明确了来淮投资的意向。前进中的烈山陶瓷业面临着又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

现代陶瓷产业发展面临创新挑战求突破


现代陶瓷产业发展面临创新挑战求突破

在新一届的陶瓷艺术分享作品中,不断推进的分享实践工作,却让很多业内人士也产生了共鸣。不难看出,很多相关的陶艺资讯都对于创新与发展的问题很是纠结,其实这是一个行业发展的特色,也是现代陶瓷产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必须走不断发展创新的路,有突破性创意与设计,才会让发展更有实力的保证,而求突破的信心,需要实践来检验,在新一代陶瓷艺术品分享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得出来,虽然产品很多,风格各异,但是真正可以说是绝世之作、台柱型作品还是不够多。

走发展创新之路值得陶艺大师们积极思考的一个问题,而突破性的艺术作品要问世,也需要一个较为良好的环境,关注陶瓷业的一个整体的发展,是对于陶瓷文化传承巨大的贡献,而保证陶瓷产业链中的每个一环节都有一个良性的态势,一个好的发展环境是对艺术的最高的悬赏,突破性的艺术作品可以传承百世,也需要这样的机会。

来自陶瓷作品分享实际的信息给所有陶瓷产业的人者提出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而且也是当务之急,在任何一个位置上求发展,不断走创新的路子,这样才会有多的机会,来自国际的压力也是对国内陶瓷市场的一个刺激,继承与发扬,还要从创新与突破上找到一未来发展的出路,这样才是对陶瓷产业的一个贡献,也是陶瓷文化发展的必须。

当代陶瓷艺术品探索产业发展


陶瓷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自古以来,人们对于陶瓷不仅注重实用功能,更注重艺术价值。对于现今的人来说,大多数的陶瓷仍然以“工艺品”的身份被广泛使用,但当作为“艺术品”存在的陶瓷艺术越来越多地走进普通市民的生活,高品质的当代陶瓷艺术也开始尝试探索市场化的道路。

近期,一场名为“华彩瓷韵”景德镇当代艺术陶瓷拍卖会在深圳落下帷幕,100余件拍品,总成交额超过了1600余万元。“可以看到,热爱当代陶瓷艺术的人越来越多,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我们也希望把更多优秀的当代陶瓷艺术带到市民的生活中去”,深圳市景德瑞瓷艺术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定珍告诉记者。

当代陶瓷收藏深圳伯乐多

近年来,在佳士得、苏富比等拍卖行的拍卖会上,当代陶瓷拍品一度炙手可热,不断刷新成交记录。

近期在深圳,一场汇集景德镇现当代艺术陶瓷精品的“华彩瓷韵──现当代艺术陶瓷”专场拍卖会同样吸引了诸多当代陶瓷的收藏玩家。

据悉,上拍的123件作品是经过广泛的征集后,通过景德镇瓷画馆、雅昌艺术网[微博]江西站、深圳景德瑞瓷等专业机构的把关和层层筛选后脱颖而出的。其中既有王锡良、李俊、陆如、曾瑾等国家级大师的佳作,也有涂少波、熊军、徐岚、万庆、俞暄等省级中坚实力大师的精品力作,同时还有王寿霖、董如雄等老艺人的作品。除了这些传统气息浓郁的作品外,还有宁钢、陈丽萍等院校体系艺术家颇具时代气息的作品,此外也不乏付建文、程磊、张虹、赵昆、李易等后起之秀的新作。整个专场虽然作品数量不多,但全方位体现了景德镇现当代艺术陶瓷的创作风貌,也为各个阶层收藏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选择空间。

参与此次拍卖会的北京泰和嘉成拍卖公司表示,在进入这一领域前,他们做了一年多的视窗调研。目前北京、上海、江西和广东是当代艺术陶瓷买家最为集中的地区,而广东地区深圳的市场基础尤为稳定,有着众多关注这一板块的收藏家。

当天共拍卖出1600余万元的成绩。这让张定珍非常欣喜,她介绍,在拍卖中,并非每一件拍品都是动辄数十、数百万元,很多藏品都是一万到几万元不等的。收藏者们拍下这些产品,往往是用于日常的生活范畴,这是人们对生活需求和审美提升的反馈,这样的人出现得越来越多,让艺术品走向生活有了可能,也能带动这个产业的发展。

培养审美,让价格回归理性

发展和推广当代陶瓷艺术,并使其真正成为完整产业,深圳的诸多企业都在进行着尝试。

张定珍是江西景德镇人,多年来在深圳从事电子行业,最终,她选择了建立景德瑞瓷艺术陶瓷有限公司,希望推广当代陶瓷艺术。

与大多数传统的柜台展示销售模式不同,景德瑞瓷采用了展览、活动、拍卖和休闲于一体的形式。

“我们有景德镇的所有艺术品的资源,可以将这些资源都放在我们的展厅里进行展览。展览每月更新,与此同时,我们组织各种各样的论坛、交流活动”。

记者采访时,该公司举办的“象外”——2013新院体瓷上绘画作品展和交流活动正在进行。现场中国美院教授刘正、多年旅居意大利的艺术家朱迪与前来观展的人们进行了交流。

“我们的交流活动会请艺术家、艺术评论家、设计师、收藏者等各种身份的人参与,试想要真正将一件陶瓷艺术品送入市民家中,让市民完成用当代陶瓷艺术换掉家中工艺美术品这样一个小小的动作,可能需要的是多个环节方面的沟通和推广。”

除了展览和交流活动,为了让更多的市民了解陶瓷,景德瑞瓷还设置了制陶手工作坊及私房菜馆,烘托氛围。

张定珍说,多样化的交流活动,会让市民真正的了解到当代艺术品的价值,提升他们对陶瓷的审美和认识。

与其他拍品相比,当代陶瓷由于真伪争议少、升值空间大,越来越得到收藏界的关注。但作品良莠不齐、市场价格体系模糊等问题也制约着这一板块的发展。

对此,张定珍认为,除了对市民的审美培养,也需要对艺术家进行沟通。“比如在作品的定价上,要让艺术家真正意识到自己作品的价值,不能因为拍卖价格上涨而无根据定价,要认识到支撑自己作品的真正人群所在,让价格回归理性”。

“文化土壤”更有利艺术陶瓷产业发展


近年来,文化日益成为新的热点,不仅在新兴的文化产业出现了炙手可热的电影营销、动漫营销,在传统的产业,如建陶卫浴等也涌现了“文化+科技”等创新模式。

在首届中国(佛山)文化艺术与陶瓷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众专家各抒己见,纷纷为文化与产业的对接出谋划策,如把中国传统的书法、山水画融入建筑陶瓷中,形成让人津津乐道的艺术瓷板画;把艺术画中的人物烧制成陶艺作品,实现了平面立体化、虚幻实体化的过渡;把石湾陶艺技术与陶瓷之外的材料结合,冲破视野的局限等。

乍一看,这样把艺术文化与建陶产业的结合,能量巨大,工业产品能够借助文化的影响力,短期内迅速提高市场对产品的关注度,长期内不断升华品牌的品位和内涵,实乃皆大欢喜的一大盛事。

然而问题在于,这些结合只是最基础地把文化与产品结合的方式,究竟佛山的艺术文化在消费者心中的认同感如何,是否形成了一种归属感,在大众的心目中到底怎样才是最重要的?论坛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特别指出:“文化与产业对接,最关键的还是需要文化的提高。这种提高包含着很多方面,如展示方式、理论体系等”。

的确,文化相当于土壤,产品是种子。只有文化这一土壤肥沃了,营养丰富了,种下的种子生根发芽才能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文化这一“沃土”如何耕耘?潘大师指出,关键还在于人,只有把艺术人才素质全面提升,文化的氛围才能自然地营造与普及。正如汪洋书记提过的:“文化需要树大师,有大师自然会提高,提高了自然会形成产业。”文化是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心灵共鸣,是一种超越竞争而进入艺术感染的理念,但这种共鸣,必须建立在文化的提高上,没有文化的提高,硬邦邦地把文化与产业结合起来,然而却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触发他们的感悟,最终可能只会造成孤芳自赏的结果。

石湾陶瓷艺术传统渊源与现代的发展


陶瓷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文明的精髓部分。广东佛山陶瓷艺术源远流长。佛山澜石镇河宕曾出土了新石器晚期的彩陶杯、蓝纹红陶釜,证明了中国文明史距今已有五六千年之久。广东佛山的石湾陶瓷艺术在经过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传承与发展,历尽数千年的沧桑,至今依然绽放出灿烂的异彩,显示其特有的魅力。

唐宋两代是佛山制陶业的重要发展时期。1957年以及1972年先后在石湾大帽岗和南海奇石村发现了唐宋窑址。陶瓷的大批量生产,使佛山成为岭南地区重要的陶瓷基地,产品除供应国内所需,更外销到海外。当时佛山艺术陶瓷制作已具相当高超水平。

佛山陶瓷业的迅速发展,则始于明代。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佛山陶瓷业出现了专业化分工,产生了行会组织,使石湾成为陶瓷的中心基地。在广州当时的出口商品中,陶瓷出口量排名第二,仅次于丝织品。当地的陶艺家利用本地丰富的陶土资源,研发出数十种颜色各异的色釉,并因势利导,塑人物以不施釉的陶泥“胎骨”表现人体的肌肤,取得了“比瓷雕更有温情和人性”的艺术效果。而器皿处理上则以浓厚多姿的釉彩掩盖陶胎的粗糙,同时吸纳各大名窑的釉色和造型,生产观赏价值和实用功能相结合的艺术器皿。尤其是仿钧窑产品取得了很大成功。

进入清代,佛山陶瓷业又获得了新的发展。在乾隆年间,陶瓷制造业分为大盆行、白釉行等23行。其中白釉行生产中小型产品,在240个品种中,绝大部分是艺术陶瓷。而专产大件器皿的花盆行品种之繁多为23行之冠。其中尤以艺术韵味独特的花脊称著。而举世闻名的“石湾公仔”(石湾人物雕塑)更是取得辉煌的成就。石湾公仔吸纳、仿造当时各大名窑精华,如仿钧窑冰裂纹釉、乳浊釉,仿建窑鹧鸪黑釉,使石湾公仔增加了缤纷多彩、高雅古朴的釉色。而仿耀州窑刻花、仿磁州窑黑白彩绘和红绿彩绘,丰富了石湾公仔的装饰手法。借鉴江西吉州窑中舒窑的与众不同的艺术韵味,更奠定了石湾公仔在当时陶艺界的坚实地位。清代产生了以黄炳、黄古珍、陈祖等一批陶塑名家,代表着当时陶瓷艺术的最高水平。黄炳,出生于制陶世家,擅长捏制鸟兽和人物,尤精于塑造鸭、猫等动物。其动物多以胎骨泥为胚,不施釉彩,借鉴工笔国画手法刻画体毛,并以时钟发条勾勒胎毛,形神逼真,开创了石湾陶塑“胎毛技法”的先河,对后世影响很大。黄古珍精于制作器皿,他借鉴宋代吉州舒窑的彩绘风格,结合石湾的各种彩釉,以“仿舒加彩”的独特手法拓展了石湾陶艺的广阔领域。而陈祖则擅长瓦脊人物,他不着重于人物的小节刻画而注重于通过塑造人物的面目表情来反映人物的内心情绪,为“意塑派”的先驱。

民国是石湾陶塑艺术的巅峰,以陈渭岩、潘玉书的崛起为标志。陈渭岩制作的作品工整雅致,无论人物、动物和器皿都以精细见长,又善于仿制古代名窑的颜色釉,开拓了清末至民国年间石湾陶瓷仿古作品的广阔途径。他吸收了西洋雕塑人体解剖结构比例准确的长处,引领一代陶艺新风。如果说陈渭岩融会中西,引领一代新风,那么使石湾陶塑艺术走向成熟辉煌的,则是他的弟子潘玉书。潘玉书在石湾陶艺古朴传神的特色上吸收西洋雕塑技法,他擅长塑造仕女形象,以眉眼、嘴角、唇边动态的微妙变化来表现女性特有的温柔娇媚,其服饰则用细密的线条来表现衣褶的重叠,有很强的动态感和节奏感,从而形成了含蓄典雅、潇洒、俊逸而富于书卷味的独特风格。民国期间名家辈出,如以刻划市井人物生活情趣见长的刘佐朝,以胎毛技法塑动物的霍津,以微塑著称的巨匠廖坚等,他们共同创造了民国石湾陶艺的兴旺局面。

如果说明清两代的民间艺人把石湾陶瓷艺术推向了民间乡土艺术的高峰,那么,以刘传大师为代表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们,则勇于创新,把传统精神与现代审美观相结合,带领石湾陶艺步入了当代艺术的殿堂。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是石湾公仔恢复发展,从民间工艺品升华为艺术鉴赏品的时期,令石湾陶艺的创作从内涵到形式迈向了一个新台阶。刘传学习前辈潘玉书及各名家的精髓,注重生活积累,大胆创新,作品擅长于把握情节发展的高潮,突出表现人物的典型性格,用夸张而又洗炼飘逸的手法来处理人物特征,克服了民间匠人千人一面的通病。他还总结了许多可贵的经验,主张作品应“动中有静,起中有伏,粗中有细”,在情节处理上要“宜起不宜止,宜藏不宜露”。与刘传名望并肩的还有以动物陶塑著称的区乾,他以严谨的写实作风,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大自然各种灵禽的千姿百态。20世纪50年代起,勇于创新、各成大家的还有庄稼、刘泽棉、廖洪标等大师。他们融会了西洋雕塑的长处,善于将石湾陶瓷的多样化技法,如捏塑、雕塑、贴塑、捺塑等综合运用于创作实践中,师古而不泥古,展现出苍劲醇厚的艺术风貌。他们的作品严谨细腻,既有浑厚的传统石湾公仔的韵味,又吸取了西方雕塑大师的神髓,以造型刚劲传神、人物骨骼奇特、结构紧凑慎密为艺术特色。力求“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提高,以表现时代精神和风貌”。以勇于创新而成就卓越的陶艺大师还有梅文鼎、黄松坚、潘柏林等。他们有的运用书法、篆刻和古代绘画艺术于陶瓷造型中,以古朴典雅、简炼新颖的艺术特色展示自己致力革新的个性,脱颖出新的姿彩,有的认真研究石湾陶艺的传统特色,结合时代精神去寻找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以豪放健雅、优雅灵秀的艺术风格著称。他们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

素有美术陶瓷生产传统的石湾,其生产的美术陶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在美学价值上具有鲜明的大众性,强烈的主体意识以及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特色,是岭南文化的瑰宝,在现代仍能显示其浑厚的文化潜质和强大的生命力。但我们亦要看到,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石湾陶艺也存在着许多局限与不足。第一,在传承上历代艺人都比较保守,“传男不传女”,“传本派人不传外派人”,致使许多技法不能很好地继承及发扬光大。第二,具有独特个性的创意作品还很少,而且创作题材及技法大同小异,模仿抄袭的多,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当前,石湾陶艺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令石湾陶瓷艺术走向新辉煌的唯一途径唯有突破传统题材、手法,开拓新领域,并使陶艺作品与现代人居环境相融合,使自由奔放的现代陶艺与浪漫舒适的现代家居相得益彰,给人们带来艺术化的家居文化享受。要借鉴西方大型公共环境雕塑的艺术感染力,使只供个人把玩的案头艺术走向公共环境艺术的广阔展示天地。如何继承传统,锐意创新,打造强大的中国文化产业,使之走向世界舞台,这是在全球思想文化空前活跃的新时期摆在石湾陶艺家面前的重任。

进入21世纪,在繁花竞放的陶塑艺苑里,我们欣喜地发现,一批中青年陶艺家已成长起来。他们得益于石湾这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得益于一大批前辈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石湾公仔”艺术的熏陶。令他们在这块土壤上尽情发挥自己的艺术才华。

“根植传统,大胆创新”正是新生代陶塑艺人的真实写照。他们非常注重学习和借鉴前辈的艺术成果,博百家之长,融会贯通到自己的作品中,追求自己鲜明的艺术个性。从新一代陶艺家的作品中不难看到创新、勇于挑战传统艺术形式的作品。如有运用写实、严谨手法延续传统精华的执着;有以点、线、板块结构,结合现代审美情趣,走进现代化生活陈设的和谐。其中既有豪放、刚劲、传神的石湾人物公仔,又有细腻、小桥流水般的充满乡土气息的盆景、动物、昆虫……。新的时代,新的市场,新的追求,新生代陶艺家们的大胆创新,突破传统,为石湾传统陶塑注入了新的血液,亦使千年的石湾传统陶艺得以经久不衰,方兴未艾。

现代陶瓷艺术鉴赏


我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生产陶器的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数不胜数,让我们今天也可以通过这些陶瓷艺术品来体味历史长河中的点滴。当代陶瓷艺术的探索者和创作者们,不仅面对着悠久的传统技艺,也在思索着如何发展中国当代的陶瓷艺术。

那么,什么是现代中国的陶瓷艺术发展的新亮点?又如何鉴赏中国的现代陶艺品?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历程,与世界上其他的国家有何不同,可以从多种角度来探讨。

以时间为线

先从创作时间来看。新中国成立以后产生的第一代陶瓷艺术家因其学习背景、师承来源不同,时代的变迁使他们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也由于一些艺术家的留学背景,反映出了西方陶瓷艺术与中国的差异。例如祝大年、梅健鹰、郑可、高庄的作品。祝大年曾留学日本,他的作品装饰性强、色彩明朗,透出很强烈的人情味。作为“建国瓷”的主要参与者,他不仅努力恢复地方名窑的生产,也从理论上对传统艺术的发展做了重要工作;高庄的作品不仅很好地继承了传统工艺手段,还反映出了历史时期的特征。

第一代陶瓷艺术家的学生构成了中国第二代陶瓷艺术家。这时,新中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变化,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等一批艺术教育院校的成立,不仅引进了西方的教育体制,也使中国的学生更多地接受到了西方的现代艺术设计理念。例如,杨永善、周国桢、陈若菊、张守智等,他们的作品注重实用性和创新,对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承前启后,功不可没。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很多陶艺作者开始了新的思考和探索。中国新一代的陶瓷艺术家之中有一部分坚持传统技艺,在材质和工艺方面进行探索,作品精致、感性细腻;也有一部分在作品中体现出更多地糅合各种艺术创作的方法在作品中,探索陶瓷与其他材料的结合,不局限在传统的陶瓷造型和功能的基础之上。新一代陶瓷艺术家的作品对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吕品昌,他的作品不拘泥于具象,彰显风格;白明的作品清新雅致,富有文人气质,在具象的陶艺作品中表现了抽象的中国传统文化,以一种出世和入世的姿态专注于现代陶艺的发展;郑宁在日本留学阶段注重实地研究日本的传统陶艺,作品质朴浑厚,沉稳古拙中现畅达;左正尧,作品表现手法纯净利落,给人以直观的冲击力,有装置艺术的特征;何炳钦,作品根据绞揉成的泥片纹理有意识拼合成装饰形象,既有人为意识的装饰形象效果,又有自然天成的形象效果,给人一种鬼斧神工、天然雕琢的意象。

投身到陶艺创作中的年轻一代,展现出了多元化、开放的、综合的艺术特征。各种实验和创作反映了新一代的陶艺创作者正力求以一种新的视角审视陶艺创作、重新建立陶艺的创作价值。例如,马跃军的作品力求把对传统平和自然的审美意境与青瓷的色质统一起来。造型上,作品在曲与直、动与静、虚与实的对比形式中,从而使作品自然地流露出音律般的美感;冯澍,作为上世纪80年代初出生的一代人,对传统的崇拜,以及对高新技术被动的接受,使其作品写实夸张,运用材料的结合完成对视觉的冲击;王海晨,以一种新的视角来诠释青花装饰与现代家具的结合。

以创作地区为线

以陶瓷创作的地区来看,像景德镇作为历史上的陶瓷重要产区,名家辈出,很多陶瓷艺术家在景德镇完成创作,作品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手工技巧和工艺之美,时至今日,一部分陶瓷艺术家不仅继承了产区精湛的传统工艺技巧,还把这些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技艺发扬光大。

浙江省龙泉市自宋代开始就是青瓷的重要产地,现在很多中外陶艺家仍醉心于如冰似玉的青瓷。例如:陶瓷艺术家徐朝兴长期从事龙泉青瓷艺术的创作与工艺研究,有丰富的青瓷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继承了龙泉青瓷传统工艺,熔龙泉哥窑与弟窑于一炉;毛正聪,从事青瓷研究50余年,继承龙泉青瓷传统工艺并勇于创新,自具风格。他的作品被中南海紫光阁、中央台办等机构以及中央领导、海内外人士收藏。

江苏省宜兴市盛产陶器,紫砂陶是其代表产品。宜兴紫砂茶壶历史悠久,名扬天下。历史上制作紫砂壶的名家名作流传甚广,主要以造型取胜:“方非一式,圆不一样”。用紫砂茶壶泡茶,不仅不产生化学变化,不夺茶香,又无熟汤气,泡出的茶水色泽澄洁透明,茶味醇厚绵长。紫砂茶壶不仅有良好的实用功能,而且造型古朴优美,富有民族风格,色泽丰富含蕴,制作缜密精巧,经过历代艺人千锤百炼的创造,成为工艺价值很高的欣赏品。现在宜兴仍有许多陶艺家继承传统,制作出颇具新意的作品。

福建省德化市以白瓷为名,瓷塑作品最有特色,今天也是重要的陶瓷产区。德化陶瓷艺术家苏清河,作品《坐石观音》艺术瓷雕是苏清河的德化莹玉艺术陶瓷研究所推出的莹玉系列瓷雕中的莹玉红瓷种新作,作品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炉火纯青的艺术创作手艺。许兴泰的《坐荷观音》在继承以何朝宗为代表的德化传统瓷塑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艺术创新,作品动感十足,使观音的形象更加世俗化、生活化,极具自由飘逸的造型美。

现代陶瓷市场蓄势待发

中国现代陶瓷艺术家背后有厚重的中国传统陶瓷文化为依靠,他们又把目光投射到了世界范畴,对中国今日的陶瓷艺术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其作品成为印证我国社会发展的可贵的文化财富。但是,相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火爆,现在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对于现代陶艺作品还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陶瓷投资主体仍然是中国古代陶瓷,零星的现代陶瓷拍卖还难成气候,往往是个人的收藏行为。

中国现代陶艺作品现在还没有引起市场和人们的关注,并不代表作品不能引发观者的思考和情感共鸣。中国陶艺有着特殊的历史和背景条件,虽然中国当代陶艺发展的路曲折而困难,但是正因为有了越来越多的陶艺创作者不断对中国陶艺进行思考和探索,影响和成效已经慢慢显现:各种陶艺联展和个展地举办日益增多,教学规模不断扩大,学习陶艺的人员不断增加,国际性的交流也日渐频繁。在各种拍卖会上开始出现现代陶艺作品,国际艺术收藏界也开始注意到中国一批有实力的陶艺家的作品。所以,我们应以期待的目光看待中国现代陶艺作品的市场潜力。艺术品往往由时间来检验,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不会在人们暂时的漠视的目光下萎缩,而是正以蓄势待发的姿态准备着。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鹤山区发掘古陶瓷艺术发展现代陶瓷产业》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鹤山区发掘古陶瓷艺术发展现代陶瓷产业》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