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瓷砖保养 > 导航 >

文玩核桃如何正确保养?

文玩核桃如何正确保养?

瓷砖保养 如何铺瓷砖 如何选瓷砖

2020-02-08

瓷砖保养。

上油是保养核桃、防止核桃开裂最有效的办法之一。那么,文玩核桃收藏如何正确保养呢?

老核桃基本不必上油,只要经常把玩,就不用担心开裂问题。因为老核桃自身含油量较为丰富,只要经常把玩即可,过多上油会导致变黑影响包浆反而不美。若是老核桃不经常把玩,表面有发干的迹象,可适当上油,并用纸巾擦干,避免油量过大影响包浆,然后用密封袋封存。

文玩:文玩核桃正确保养三问

刚剥去的青皮核桃水分很大,不悉心保养很容易开裂,所以要避免暴晒和风吹。上油需要等到完全干透才可根据需要刷油。如果核桃里的水分还没有干透散去就上油,核桃的皮会因为“油浸水”形成油阴的状态,从而影响核桃的品相。

给核桃上油,最好是山核桃油,但一般难以买到,也可以用质量好的橄榄油代替,目前文玩圈里较为常用的还有质量好的婴儿油。其实,只要是经常把玩的文玩核桃,就不用过分上其他油。需要注意的是,文玩核桃不能上食用油,它会影响核桃的手感与颜色。

给核桃上油时,不能直接在核桃上面滴油然后开刷。正确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手上搽一层油,待匀称且感觉不多之后,直接把玩核桃,然后用刷子多刷几遍;一种是滴少量油在刷子上,用刷子在纸巾上或布上多刷几遍,待纸巾或布把刷子上的油吸得差不多之后再刷核桃,这样效果也比较好。

精选阅读

文玩核桃,中国人独有的核桃文化


除了食用,核桃在中国人手中还发展了一种特殊的用途——文玩。

用于文玩的核桃在京、津、冀地区叫做山核桃。此类核桃的皮厚而实,纹路杂而深,肌理走势美感丰富,其用途有两个,一是被艺人用作雕刻原材料,供人观赏,二是被用来在手中揉搓盘玩健身,统称为文玩核桃。种类逾百,形制各异,大小不一,其精品也有叫雅玩核桃。

收藏:文玩核桃正确保养三问

文玩核桃又称作“手疗核桃”、“掌珠”,民间还有“揉核桃”、“团核桃”、“耍核桃”等多种叫法。俗语有“十指连心”,即手上的穴位丰富,且与周身的经络、脏器相通,中医认为通过揉捏、敲打这些穴位,可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核桃冬不凉、夏不燥,盘玩揉捏时,既有趣味,又可健身。

把玩核桃始自明朝

山核桃被拿来揉手应是始自明朝,开始时只是宫廷琴师锻炼并保持手指灵活性的辅助工具,经过长期摩挲后,核桃纹路变得绛红圆润,包浆光泽如玉如瓷,被其他宫人们喜爱,逐渐普及开来,成为养生的器具之一,随之慢慢传到民间。因核桃在民俗中本有吉祥寓意,很容易被老百姓接纳,把玩的人越来越多,形成了一种风气、一种文化。

把玩的人多了,就会有攀比,人们开始追求核桃皮的纹路是否优美,大小、形状是否配对,是否稀有罕见,包浆是否红润光泽,而各种核雕工艺品更是被人追捧、赏玩。天启皇帝朱由校就核桃不离手,而且还自己雕刻核桃,此后,民间便有“玩核桃遗忘国事,朱由校御案操刀”的野史流传。

闲散旗人推动文玩文化

清朝入关之后,朝廷为奖励各旗族人在开疆、拓土、立国中的功勋,并防止他们滋事生非,给旗人们分配田产,不用纳粮、不用做工。旗人把田产分包给佃农长工、把钱财放贷给商户作坊,每年收租收息,便把大量的精力、时间和财富放在娱乐休闲方面。

清朝历代皇帝尊崇汉家文化,并倡导旗人们多读儒学经典,以博学识、养身心、怡性情,摆脱牧猎民族的“野蛮”习气,但有旗籍的男子,并没把心思放在寒窗苦读上,而是万分喜爱各式文玩。于是文玩文化在清朝达到发展的最高潮。

乾隆皇帝本人喜好清雅古趣,核桃的纹路成色所孕育的自然野气、长久把玩后的金石之声十分对他脾气,因而对揉手核桃格外喜爱。据传,他曾赋诗,“掌上旋日月,时光欲倒流。周身气血涌,何年是白头?”把玩核桃之风也借此达到鼎盛,被当时朝野文人归为“四雅”(核桃、鸟笼、扇子、葫芦)之一,官员们玩核桃之风最甚,一对好核桃竟然成为当时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商贾们或为附庸风雅,或为行贿纳贡,也争相进入了收藏核桃的行列。文玩核桃的价格更是水涨船高,其品种的划分命名也在这个时期逐渐被完善。京城郊外更是有几棵核桃树结的核桃成为了御用贡品。

上层社会揉核桃之风自然也影响到了社会各个阶层,按照当时的民谚,竟有“文人玩核桃、武人转铁球、富人揣葫芦、闲人去遛狗”之说,文玩核桃排在首位。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也提到文玩核桃,其中有“在养心殿后面的库房里,我还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百宝匣,据说这是乾隆的玩物……百宝匣用紫檀木制成,其中一个格子里装有几对棕红色核桃和一个雕着古代人物故事的核桃”。

时至清末,把玩核桃之风更胜往日,当时的民谣有:“核桃不离手,能活八十九,超过乾隆爷,阎王叫不走!”

新时期传统文化再获新生

清末民初,国内战事频仍,民不聊生,包括核桃在内的各式文玩被人逐渐淡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玩核桃在一段时期内与所有传统文化一道被归为“四旧”,无人问津。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日益繁荣,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已经消逝许久的文化门类重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文玩核桃又开始被人们关注,特别是在北京城内,从20世纪80年代的龙潭湖鸟市,到90年代的阜成门、老天桥、潘家园等地,文玩核桃市场逐渐兴旺起来,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文玩核桃了。

文玩裁纸刀收藏潜力大


传统字画作品,根据尺幅大小定价,作者在创作时,往往会根据需要及纸张的大小进行裁减、拼接。所以裁纸用的裁刀,也是文房中必不可少的用具,其重要性,比一些纯供玩赏的器物要强得多。

裁纸刀究竟何时进入文人书房,成为一项独立的文房用品,已不可考。南北朝时期,文人裁纸写信,抑或用绢布作画,尚无专门的裁刀,也就是随取小刀替代,并无过多讲究。后来,纸质更为柔软且富于韧性的宣纸流行。人们发现,用利刃裁宣纸,很容易裁偏,造成纸张浪费,反而是刃口略钝的刀更好用。于是,金属不再是裁刀的唯一材质,玉石、玳瑁、象牙、牛角、竹子、红木等质地坚硬的材料也被用于制作裁刀,并且造型也更多样化,由此逐渐发展成为一项专用文具。

象牙裁纸刀

明代文人于世俗物趣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对文房器物的追求,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裁刀属于实用性文具,不仅是文房的常设之物,还另有艺术性和观赏性方面的要求,故明代的裁刀,颇多精心之作,用以寄托使用者的情致志趣。明末之际,不仅有形成品牌效应的“姚刀”和“崇明裁刀”,追求古雅之人,还把古人削竹简用的刀作为裁刀,以此彰显自己的高雅品位和艺术修养。明人文震亨在《长物志》里谈到,当时还有从日本舶来的裁刀,刀把以名贵木料制作,上面雕镂花纹,镶金错银,就是为了迎合当时之人求异搜奇的奢华追求。

清代则是文房用具的另一个制作高峰,这一时期的文人趣味,对于沉静内敛、低调朴实的风格更为欣赏。以黄花梨、紫檀、乌木等名贵红木,或竹子贴黄制作的裁刀,光泽柔和,不浮不嚣,锋芒内敛,有一种沉静优雅的魅力,因而格外受到文人的青睐。由于竹木的可塑性强,匠人还在裁刀的刃上创作微雕山水,题写诗文名句,或于刀鞘上镂刻花纹图案,采用线刻、透雕、圆雕等多种技法,力求精细入微,使之具有更大的欣赏价值,富于装饰美。

当前藏品市场上的裁刀,以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居多,价格也不高,主要受到一些做系列收藏的玩家追捧,与一些高价位的热门文玩相比,稍显冷落。而收藏裁刀,只要弄清楚其所属时代、材质、工艺,心中就有了一杆秤,就可以准确地评估出相应的价格。

印泥收藏该如何使用和保养?


墨有墨法,泥亦有泥法,如何保养才能使印泥使用得更长久?

进缸

盛装于细瓷、玛瑙、玉等不吸油的带盖印泥盒内(亦称印泥缸)。金属的盒子不可用,因为会和朱砂产生缓慢的化合反应,导致颜色改变。

印泥收藏:印泥盒上赏虫鸣

调堆

使用前,用印筋(一端或两端为扁平状的专用搅拌棒,可用类似物品替代)将置于印泥盒内的印泥上下翻动,以使泥体均匀,然后由底挑拨起一侧朝对角方向拨压进泥团,注重边挑边压,不要挑断或挑起过高,同时顺势沿同一方向环转搓压整个印泥团。转动印泥盒另换挑拨位置,按相同方向反复多次,直至印泥堆成顶部为球状。调堆的目的是均化印泥的组成,并使艾绒基本成同向排列,幸免使用过程中艾绒被拉出而影响钤印成效。亦使印泥身量增厚,内部产生一定的应力,回弹良好。调好后最好静置数日使用,以便调制时卷进的空气自然排出,泥体更为密实光润。

上朱

印章在蘸取印泥时,不可直接戳进,须一手持稳印泥盒,一手持章使印面一侧触打堆好的印泥顶上圆光处,轻触即离,边打边转动印章,使印章先四边,后中间的顺序均匀布满印泥,宁可多次轻打,不可求快重手。在印面平坦时,上朱厚薄直接决定印迹成效,应根据需要先行试钤,以积经验。新制印章,务必除尽石屑,以免落进印泥。如印泥新堆未定被成束拉出,应将泥头团压后再继续进行。

钤印

方式一:将印章果断放置在纸上(或绢、布),用手在印章顶部用力下压,使印面受力均匀,然后迅速轻拿开印章。白文印宜厚垫,朱文印宜薄垫,最好使用印规,以便有露白时进行迭印。

方式二:上朱后将印章印面朝上放置,覆纸于上,用指甲、印泥盒盖等在纸背匀力勒压,然后揭取印蜕。每次用毕,须以软纸揩净印章上残留印泥以防粘灰成垢。

方式三:用拓包或手指薄蘸印泥渡于印面,均匀后落纸。无论何法,每次用毕,须以软纸揩净印章上残留印泥以防粘灰成垢。

养泥

常温下密闭保存。不可裸置存放,幸免阳光直射。应经常翻动以使印泥内部组织均匀。如使用频繁,泥质干涩,可加专用印泥油、朱砂以助复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