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白中泛黄的老物件宋代景德镇窑青白釉葵瓣碗

白中泛黄的老物件宋代景德镇窑青白釉葵瓣碗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0-06-19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窑青白釉葵瓣碗是北宋时期烧造的,由于历史悠久所以胎体较重,釉色也已经白中泛黄了。景德镇窑青白釉葵瓣碗,高7.9、口径16、底径6.4厘米,口沿呈五瓣花状外撇,碗内壁顺花口沿有五道凸筋至底,内底与碗壁分界呈折腰状,圈足壁外高内浅。圈足内有旋胎纹一圈,内有墨书。

宋代景德镇窑青白釉葵瓣碗

景德镇窑青白釉葵瓣碗造型规整,敦厚结实,釉质晶莹丰腴,光洁平净,色泽淡雅,布局繁密、堆贴纹饰凸起,富有立体感,尤如置身于云雾缭绕的仙境之间。此种纹样在乾隆朝的瓷器上较为多见,此期的纹饰内容较为复杂,但均以吉祥如意为主题,纹饰必有寓意,如百福、百寿、百子、福寿、瓜蝶连绵,官爵荣升、三星八仙等,画面单调刻板,意境通俗,迷信色彩浓郁。wwW.TAoCI52.cOm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宋代景德镇窑青白瓷茶具赏析


2014年9月,镇江博物馆在市区一考古工地发现一座宋代砖室墓,其中出土1套6件较为精美的景德镇窑产青白瓷茶具,均完好无损,造型精美、釉色莹润,较为珍贵。

墓葬位于镇江市区润州山西南坡,为砖室墓,平面呈长方形,长约3米,宽约1.2米,残存深度约1.8米,壁用青砖错缝砌筑,墓西侧设壁龛,长方形,宽0.43米,高0.32米,深0.33米,龛底距墓底高约0.24米,壁用青砖错缝平砌,顶部用一层青石封盖。6件青白瓷器正置于壁龛内,另外同出的随葬器物中,铜镜位于棺内、釉陶瓶及2件青釉瓷碗位于棺西侧,还有铜钱散布于底部。现将出土器物介绍如下:

一、青白釉瓷器

执壶(图1):口径6.6厘米,底径10.6厘米,高14.8厘米;直口,圆唇外卷,束颈,弧肩,瓜棱形鼓腹,平底;肩部设宽扁执手,边缘刻凹槽,上部设管状系;执手对应位置设弧形流,流口削平,执手与流最高处与壶口沿齐平;腹中部划一条弦纹,其上刻藻叶纹,洁白色胎,通体施青白釉,釉面光亮青翠,底部有支烧垫渣痕。壶盖直径6.6厘米,高1.8厘米,顶面下凹,边缘设一管状系,中间塑一花苞形钮,钮低于盖面,子口;洁白胎,盖面施青白釉,釉色偏黄,略失透。

碟(图2),共2件,六曲花口,器内出筋,敞口,尖唇,浅弧腹,平底;洁白胎,通体施青白色釉。一件口径10.3厘米,底径4厘米,高2厘米;外表略泛黄色,有冰裂纹,底心釉刮去,有墨书“包通”;另一件底心釉刮去,有支烧垫渣痕,底心墨书“东”,口径11厘米,底径3.6厘米,高2.1厘米。

碗(图3):口径11.8厘米,底径4.9厘米,高3.8厘米;敞口,圆唇,浅弧腹,圈足极矮;洁白胎,施青白釉,釉面光亮,口部不施釉,包银边,银边脱落严重。

盏(图4):斗笠形,六曲花口,尖唇,斜直腹,圈足,挖足较浅。洁白胎,胎轻薄,施青白釉,釉面光亮,足底心无釉,有支烧垫渣痕迹,泛火石红。口径13.1厘米,底径4厘米,高3.9厘米。

盏托(图5):托杯敞口,尖唇,弧腹,托盘敞口,尖唇,浅弧腹,浅圈足外撇,中空。洁白胎,施青白釉,釉面光亮,有冰裂纹,足底无釉,有支烧垫渣痕迹。通高4.9厘米,托杯口径8.7厘米,托盘口径13.6厘米,底径5.7厘米,高4.9厘米。

二、其他随葬品

青釉瓷器共2件,均为碗(图6),形制相同:口径12.8厘米,底径4.4厘米,高7.4厘米,侈口,尖唇,弧腹较深,圈足,外腹刻双层莲瓣纹,白胎施灰绿色釉,釉略失透,有冰裂纹,圈足不施釉,包银边,银边脱落严重。

釉陶瓶(图7),口径8.5厘米,底径7.8厘米,高23.7厘米;直口,方唇束颈,深鼓腹,平底;肩部对贴塑2只泥条形耳;褐色胎,器上部施黄色釉,釉层稀薄、失透,器身有轮制形成的弦纹,下部削修较略粗率。

铜镜,亚字形,边长约9.2厘米,边缘梯形,弧形钮,镜背有方栏,分两行模印“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镜身灰色,镜面光亮,局部附着绿色铜锈。

铜钱18枚,锈蚀严重,钱文可识16枚。其中开元通宝2枚、皇宋通宝2枚、淳化元宝2枚、祥符元宝1枚、熙宁元宝1枚、元丰通宝1枚、元符通宝2枚、圣宋元宝1枚、崇宁重宝4枚。

这一组青白瓷茶具为墓葬中出土,实为难得,同出的铜钱提供了时代依据,更增加了器物的可信度,为研究宋代景德镇窑产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和资料。

景德镇青白釉暗花渣斗


收藏机构: 常州博物馆

大小尺寸: 此器高10.8,口径15.6,底径12.4厘米。

生产时代: 宋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白瓷

陶瓷造型: 渣斗

说 明: 宋代

器型为外翻敝口,束短颈,扁圆鼓腹,喇叭状圈足。通体施釉,釉色白中闪青。在尊的鼓腹部,饰以暗花缠枝牡丹刻化纹。从它的胎骨较厚重、胎质坚致、釉面有细碎开片纹、圈足底有垫饼装匣仰烧的痕迹及粘砂等特点来看,当属北宋景德镇窑之器。青白釉釉质含铁量低,瓷匠在烧窑过程中熟练地掌握了强还原焰,使这件瓷尊的色泽达到了白里泛青、温润如玉的效果,形制上,则是明显的模仿青铜尊的款式,其口沿外敝,颈部束收,鼓腹,下接喇叭形圈足,古朴柔韧的造型,厚薄相济的胎骨,赋予尊体的端庄,浑厚的气度,腹部饰以暗花缠枝牡丹纹,构图简炼,纤细的纹线流畅飘逸,又赋予器物以秀美、恬静的意境,整体古朴中见典雅,端庄中溢魅力,显示了非凡的制瓷技艺。

北宋繁昌窑青白釉莲瓣纹香炉


宋代文人注重生活品位,“煮茶、焚香、插花、挂画”是宋人追求雅致生活的“四般闲事”。作为宋代文人焚香用具的香炉,大多制作精致,品质优良。本文来介绍一件北宋时期繁昌窑生产的青白釉莲瓣纹香炉。

这件青白釉莲瓣纹香炉(图1),高13、口径6、底径4.5厘米,1972年安徽省铜陵市出土,现收藏于安徽博物院。炉形为敞口,束颈,深腹微鼓,腹部饰有刻花纹饰,下承高足,高足制成二层台造型,足内中空,高足上部与炉腹连接处塑一周覆莲瓣纹装饰。瓷炉器型小巧,胎体轻薄,器身通体施青白釉。

安徽铜陵市与繁昌县紧邻,距繁昌窑窑址不过数十公里,所以根据这件瓷炉的出土地点,结合胎釉特征判断,其应为繁昌窑产品。安徽沿江、江南地区多见有这类高足豆形(或称杯形)的青白釉香炉出土,基本多为北宋时期繁昌窑产品。宋代北方地区多见有一种高足折沿的香炉造型,一般称之为“行炉”,意为行香用具。北宋繁昌窑高足豆形炉与北方常见的“行炉”造型略有不同,最显著的不同是没有明显的折沿,体现了南、北方风格的差异。

中国香文化的历史相当悠久,至少有四千年以上的历史。香的出现与远古崇拜有关,先民们认为烟气上升氤氲之态可以达上苍、通神灵。香的使用伴随着香具的出现,早在商周时期,陶质的熏炉即已普遍流行,汉代的博山炉更是典型的精致香具。两宋时期,是香文化的鼎盛时代,香和香具已遍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宫廷宴饮、婚礼庆典、礼佛祈福、茶馆酒肆、书房闺阁等各类场所都会用香。著名的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就绘有“刘家上色沉檀拣香”招牌的店铺,反映了当时香料商品化程度也相当高。

繁昌窑位于安徽省长江南岸的繁昌县,由骆冲、柯家冲等窑址组成,窑址在1954年最早被发现,随后几十年间,文物工作者对繁昌窑进行了多次的考古调查与试掘,近十多年来,又进行了数次正式发掘,共清理了龙窑窑炉三座,出土了大量窑具与瓷器标本,对繁昌窑有了较全面的认识。繁昌窑是一处专烧青白釉瓷器的窑场,产品种类有碗、碟、钵、罐、执壶、炉、粉盒等,因为已普遍采用了匣钵装烧工艺,所以产品釉面较匀净,质量较高。研究者们认为繁昌窑创烧于五代时期,其烧造青白瓷的时代比著名的景德镇窑青白瓷更早,并已达到较高的工艺水平;北宋早、中期,繁昌窑产量达到最高峰;北宋中晚期逐渐衰落,全面停烧可能在北宋晚期或末期。

在繁昌窑窑址上也发现过较多的青白釉瓷炉标本,其中较精致的瓷炉标本多见装饰有莲瓣纹,莲瓣多与佛教信仰有关,此类莲瓣纹瓷炉很可能是佛教信众们礼佛时的焚香用具。繁昌县博物馆汪发志等撰写的《繁昌窑青白瓷的造型与装饰》(《东方博物》2018年第3期)一文中,介绍了一件2016年他们在繁昌窑窑址上采集到的瓷炉座盘部位的标本(图2),标本可见覆莲瓣装饰,并刻划有“天香吉所”几字铭文,明确表明其为焚香用具的用途,是一件十分难得而珍贵的标本。

元代(1271-1368)景德镇窑青白釉瓷器


青白瓷是一种胎薄质坚、釉色青中泛白、白中闪青、具有天然青白玉效果的瓷器。由于这种瓷器“光致茂美”,在宋、元时期曾行销海内外,深受人们喜爱,景德镇窑青白釉釉料中铁元素含量约1%,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有白,白中泛青,故称青白瓷。宋元时期青白瓷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庞大体系,并曾作为外销瓷运往世界各地。

元代景德镇窑青白釉乳钉刻莲纹三足炉

景德镇窑青白釉乳钉刻莲纹三足炉通高12厘米、口径23厘米,敞口,浅腹,平底,底部承以兽面三足。内外施青白釉。内心及外底均无釉,口沿及近底处各环饰一周整齐的乳钉纹,外壁刻串枝莲花。器表釉色光润,造型别致。

元代景德镇窑青白釉串珠纹玉壶春瓶

景德镇窑青白釉串珠纹玉壶春瓶通高28.2厘米,口径7.7厘米,足径5.4厘米。撇口,细颈,鼓腹,圈足。通体施青白釉。采用贴花和串珠式装饰手法构成覆钟纹和如意云头纹,并饰“寿比南山”和“福如东海”的吉祥语。腹下部贴有花卉装饰。串珠式装饰技法在元青白瓷中比较少,故此器是研究元青白瓷装饰题材和工艺的珍贵实物资料。

元代景德镇窑青白釉僧帽壶

景德镇窑青白釉僧帽壶通高19.7、口径16.3厘米。口似僧帽,束颈,鼓腹,圈足。流作鸭嘴形前伸,盖为珠形钮,平置于口沿之内,扁平柄上贴塑云头形花片。胎质细白,釉面莹润,造型雅致。僧帽壶一般为僧侣做法事时所用,是元代的创新品种。明朝永乐、宣德年间有景德镇烧制的甜白釉、红釉及青花僧帽壶。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常见器形和特点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常见器形和特点。

1、碗。碗是一种生活器皿,非常常见。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特点是口很大、深腹,小足。有圆底,圈足,平底,实足之分。

2、盒。和碗一样,盒也是一种生活器皿。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盒是由器身和器盖两个部分所组成的,盖子大多是微微鼓起来的,器身和盖子的高度是十分近似的。盒也有很多造型也有很多用途,如果按照造型分类,可以分为圆形、方形、六方形、八方形、瓜形、果形、花形等等……而按照用途进行分类的话就可以分成镜盒、药盒、油盒、香盒、奁盒等等……

3、罐。罐是青白瓷的一个常见器形,它具有平底、圈足、深腹、广口的特征。对于罐来说,有的是配有盖子的,而有的是没有盖子的,纹饰比较简单。

4、瓶。瓶既可以作为陈设品,也可以作为贮存的器皿。一般来说,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瓶的体型十分修长,口小,深腹、底是平的或者是尖的,圈足矮。

景德镇青白瓷主要盛行于宋代,元代前期的青白瓷工艺已经开始下降了,到了元代后期,由于青花瓷的出现以及青白瓷的废品率高等原因,景德镇青白瓷渐渐地开始走向了下坡路。

在明朝初期,青白瓷虽然还有生产,但是在当时五彩瓷创烧了,使得青白瓷慢慢地退出了大量生产的行列中,只是作为高档艺术瓷或者仿古瓷来给少数人赏玩。

北宋湖田窑青白釉刻花碗鉴藏


敞口、浅腹、圈足;通体施青白釉,足心内无釉,留有深色垫饼垫烧痕;碗心刻花,外腹刻重叠之莲瓣纹。

青白釉瓷是目前最被低估的古瓷之一,它的被认可程度远远及不上它实际应该具有的历史地位。究其原因有三:首先是赝品冲击。其次是当代人对青白釉器的 认识还不够深入,至少对青白釉器在历史中的地位的把握不够准确。更重要的原因是第三,也就是中国传统审美概念在当下出现了认同上的断裂。

第一个原因很好理解,因为当代仿青白釉器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主要基地包括江西的景德镇和南丰,以及福建北部等地。这些仿品几乎可以完全混淆了真和赝,即使是专家,如果不是花大量的精力去研究青白釉器,也难免“打眼”,这样一来,“假作真时真亦假”,让人望而生畏。

第二个原因也很清楚:青白釉是白釉的变异,唐代出现后逐渐为人所爱,五代到北宋这个历史阶段,青白釉器实际上是风头最盛的陶瓷品种。首先是生产的范围宽,影 响面大。从现在的考古资料看,北到河南的钧台窑、宝丰窑,中有江西的景德镇、南丰窑,东南有福建的建窑、漳平窑、德化窑,南到广东的汕头笔架山窑,几乎所 有重要的窑场都在生产青白釉器,这么广阔的地域,这么大的生产量,正好说明青白釉器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其次是产品本身的精致和重要。乾隆四十八年《浮梁 县志》记载:“(唐)武德四年,有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献于朝廷,于是诏仲初等暨玉制器进御”。这里面说的“瓷”,就是青白釉器,能与玉器 相提并论,可见其精致。同书又记:“新平霍仲初,制瓷日就精巧,唐兴素瓷在天下,仲初有名。”这里说的新平为新平县:“唐置,故城在今江西浮梁县东北,开 元间复徙置新昌县,后改名浮梁”(据王云五 《中国古代地名》三联书局 1938年),也就是景德镇的前身,而“素瓷”就是景德镇产青白釉器。如果这条记载属实,那么景德镇产的青白釉器就是中国最早的贡瓷,比之则天朝的越窑秘 色器贡瓷还要早。此外,《宋会要辑稿》有载:“瓷器库在建隆坊,掌受明、越、饶州、定州、青州白瓷器及漆器以给用。”同书又记:“宋太宗淳化元年七月诏 ‘瓷器库纳诸州瓷器……”说明在北宋早期,饶州瓷器已经进入大内,供给宫廷使用。如果这条也属实,那么景德镇(饶州)所产的青白釉器就是最早的“御用瓷” 之一,比之徽宗时期的汝窑和北宋官窑都要早得多。这些记载证实“饶玉”完全可以媲美甚至超越“五大名窑”,无怪乎现代有研究学者认为五代和北宋早期的湖田 窑瓷器就是位列传说中五大名窑之首的“柴窑”。

第三个原因留待下篇再论。

明天启景德镇窑五彩海水纹碗


陶瓷是我国古代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迟从唐代开始,中国陶瓷已大量销往海外。宋元时期,贸易陶瓷的烧造窑场遍布东南沿海。明清两代,陶瓷贸易持续繁荣,其中最主要的产地在景德镇。明代中期以前,中国陶瓷的主要外销市场在东亚、东南亚及中东一带,明代晚期,开始大量销往欧洲与美洲。

明末之际,景德镇瓷器发展伴随着国内和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大量销往国外,成就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外销瓷,而此时景德镇对日外销瓷也是外销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流向。本文所要介绍的这件明天启景德镇窑五彩海水纹碗(见图)就是其中的一件代表作。

该碗呈圆形,直口,圈足。与一般的碗不同,该碗口沿的处理较为特别,从中间分别向左右斜切,形成了两个小的台阶,这样的处理,让人在视觉上产生变化。足端处理也与众不同,分别在四等分的部位,有“U”形切割孔,这应该是可以将碗安放在一些凸棱上,起固定作用的处理方式。此类造型变化的碗,日本人特别喜爱。碗在白釉之上以五彩进行装饰。外壁为海水纹,下层海水为青花的蓝色为主,并配以红、黄色;上层海水则为绿色,并勾勒红彩;海水之间绘画红色的海水波浪。海水之上有笔、锭等装饰物,碗内壁也有此类装饰,有着“必定如意”的吉祥寓意。此类碗主要销往日本,日本人爱其色彩之浓烈,称其为“古赤绘”,对日本伊万里瓷器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赤绘为陶磁器制造技术之一种,即在陶瓷之器面上,涂以釉药,然后加热至摄氏千度以上烧之,再以各种颜色之釉,作绘或字于器面,复置之锦窑中,改用低温烧之,因以赤色为主调,故得名。我国瓷器赤绘起源于宋之赤绘,除明代景德镇所出品之嘉靖金襕手与万历之赤绘,以及天启之赤绘外,明末吴须之赤绘与清代南京之赤绘,最为著名。

近年来,不论是官方部门还是民间机构,都已经重视起对于外销瓷的研究和收藏。一些国家级博物馆甚至远赴国外批量征集外销瓷以丰富馆藏(如不久前,天津博物馆就远赴欧洲征集到一批外销瓷品种,填补了该馆藏品门类);而多家博物馆推出的精品特展也让外销瓷文化得到极大宣扬和普及。事实上,早在2015年,上海博物馆就推出了一场《明清贸易瓷展》,展出北京故宫和上博馆藏的明清外销瓷器逾百件。本文介绍的这件器物,就是当时亮相的展品之一。

景德镇窑影青瓷器


之前介绍一个景德镇窑影青花口盏,很多瓷器藏友说太少了,看的不是很过瘾,今天分享两件景德镇窑影青瓷器。

影青瓷也叫青白瓷,是景德镇湖田窑在北宋初、中期独创的釉色品种。因青白釉的釉质中含有微量的铁质,釉色白中泛青,釉层细薄晶莹,具有温润如玉的艺术效果,成为南方青白瓷中的一枝奇葩。影青瓷因釉色介于青白之间,白中闪青,青中闪白,故名青白瓷。因其质感如青白玉,胎质细洁,釉色青莹,光照见影,故晚清以后又称之为“影青”。

景德镇窑影青刻花水波纹碗

景德镇窑影青刻花水波纹碗内外满施青白釉,足底无釉,釉质透明如水,花纹迎光若隐若现,胎质坚硬。 通高5.9、口径17.7、底径5.4cm,敞口,弧腹,矮圏足。碗内底刻水波纹。

景德镇窑影青瓜棱花口瓶

景德镇窑影青瓜棱花口瓶花口,束颈,腹部有比例适中的条沟,圈足外撇。通体施青白釉,釉色晶莹,胎薄,造型别致。景德镇窑影青瓜棱花口瓶通高15.4,口径13.6,底径7.6厘米,应该是出土的瓷器,瓷器表面有泥土比较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