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怎样鉴别苏麻离青瓷器 > 导航 >

宣德苏麻离青青花出戟法轮盖罐,应该是官窑瓷器

宣德苏麻离青青花出戟法轮盖罐,应该是官窑瓷器

怎样鉴别苏麻离青瓷器 青花瓷器气泡鉴别法 宣德瓷器鉴别

2020-06-19

怎样鉴别苏麻离青瓷器。

青花蓝查体梵文出戟法轮盖罐是宣德时期瓷器,胎体厚重。釉色青白。青花浓艳并有黑疵。通体以青花为饰。采用进口的苏麻离青,蓝色中积淀着黑色的斑点。

,明宣德,高28.7厘米,口径19.7厘米;盖口径22厘米,底径24.7厘米。

青花蓝查体梵文出戟法轮盖罐罐直口,丰肩,硕腹,平底。口上有凹槽。肩部有8个长方形出戟。罐身分层绘海水、八吉祥、蓝查体梵文及莲瓣纹。罐附圆盖,盖面中央书一蓝查体梵文,周边绘4朵云纹,间以4个蓝查体梵文。盖之外壁饰海水纹。盖内顶面双线圈内绘一周9个莲瓣,每个莲瓣内均书一蓝查体梵文,中央双线圈内横书“大德吉祥场”五个篆体字,与罐内底面同样的五字相对应。其造型、花纹均充满宗教含义。

青花蓝查体梵文出戟法轮盖罐盖内9字中,有5字为五方佛中的五佛种子字,另4字分别代表前四佛双身像中的四女像种子字。罐外壁中间一周梵文为密咒真言,其上下各有8个相同的梵文,代表各方佛双身像中的女像种子字。此种文字组合图案被密宗信徒称为“法曼荼罗”。wWw.taOci52.COm

taoci52.com扩展阅读

青花蓝查体梵文出戟法轮盖罐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28.7cm,口径19.7cm;盖口径22cm,底径24.7cm

生产时代: 宣德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青花瓷

陶瓷造型: 罐

说 明: 明宣德

罐直口,丰肩,硕腹,平底。口上有凹槽。肩部有8个长方形出戟。胎体厚重。釉色青白。青花浓艳并有黑疵。通体以青花为饰。罐身分层绘海水、八吉祥、蓝查体梵文及莲瓣纹。罐附圆盖,盖面中央书一蓝查体梵文,周边绘4朵云纹,间以4个蓝查体梵文。盖之外壁饰海水纹。盖内顶面双线圈内绘一周9个莲瓣,每个莲瓣内均书一蓝查体梵文,中央双线圈内横书“大德吉祥场”五个篆体字,与罐内底面同样的五字相对应。

盖内9字中,有5字为五方佛中的五佛种子字,另4字分别代表前四佛双身像中的四女像种子字。罐外壁中间一周梵文为密咒真言,其上下各有8个相同的梵文,代表各方佛双身像中的女像种子字。此种文字组合图案被密宗信徒称为“法曼荼罗”。

此器在宣德青花瓷中极为少见,其造型、花纹均充满宗教含义,当为佛教徒作道场时所用的法器,是景德镇专为宫廷烧制的佛事用具。

青花瓷器的原料及其发色——苏麻离青


苏麻离青——关于苏麻离青的具体使用年代有比较大的争论,由于某些元素与比例的独有性,苏麻离青的发色非常独特。在前面文章中概括了苏麻离青的三个共同特性1,宝石光泽2,绿中带蓝,或者蓝中带紫3,金属斑点。如果一件物品青花发色不全部具备这三个特征,那么是不是苏麻离青就难说了。

我认为在元中期与元晚期的官窑都是使用的苏麻离青,元晚期有部分民窑的产品在国产青料内掺进了苏麻离青的可能性是有的。苏麻离青的发色毕竟美观,所以作为青花料首选的必然的,再一个是从中东地区到中原路途遥远,料一定不会很多,加上瓷器已经是非常大规模的生产,所用各种青花料使用量非常大。元后期十数年,国内动乱不断,民不聊生,人们即没有能力购买与使用昂贵的苏麻离青聊的产品需要,也没有通畅的渠道进口。所以到元结束时苏麻离青已经枯竭,有些元的青花品已经出现了国产料的特征,高温下就是青色仍然发黑,蓝色微弱。

明洪武时期,使用的都是国产青料,由于对国产青料的配比技术没有掌握,明初经济实力低下和朱元璋对工匠的严岢管理制度以及元朝的烧制技术的后退,洪武时期的产品包括官窑质量不高(当然后期会有进步),发色黑没有含钴蓝的现象,更谈不上有苏麻离青宝石光泽。虽然现在在北京故宫与台北故宫都有极少量带苏料特征的青花被认为是洪武时期,但是很可能不是元末期的产品就可能是后面几朝仿制的,即使它们是本朝的作品,也是稀有的。我们也可以从洪武朝热中于技术难度更大的釉里红我想也是青料发色不理想的某种结果。有些人把洪武时期的青花产品主流说成是用苏麻离青料,基本没有道理。

到永乐朝(永乐皇帝在位22年)前期,仍然没有没有苏麻离青的影子。永乐时期甜白釉器物是宫中主要用瓷,据1989年景德镇明代御窑厂遗址发掘报告显示,在永乐前期地层中98%以上的出土物为甜白釉瓷器。这可以看为永乐朝没有理想的青花料,所以不得不改用非青花产品来代替。只到十年后,郑和从中东带回苏麻离青,永乐瓷器才出现苏麻离青的特征,量也大了起来。由于明早期政治严酷,人们性格内敛,青花发色如果象元官窑艳丽发色一定不符合时代要求,所以,在里面添加了一些其他的原料,使色变暗,凝重。不过,苏麻离青的特征开始显现。

到了宣德时期(宣德皇帝在位十年),从宣德皇帝的经历与当朝官员与后期民众对他的评价看,宣德皇帝是一位能文能武,聪慧仁德的皇帝,在他当政期间,国内很多政策开始宽松起来,宣德皇帝喜爱斗蟋蟀可能就是想通过娱乐改变人们长以前的严酷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所以在宣德期,瓷器,铜香炉等生活品与艺术品开始出现丰富多采变化,创造力与想象力极大的提升。官员们开始有了地位,老百姓也敢大胆的去模仿官家的产品。我认为所以人们把永乐与宣德的艺术放在一起讨论是不妥的。郑和带回的大量苏麻离青可以继续使用。宣德产品与永乐产品相比,规正中露出活泼的情趣,在呆板的蓝黑中显出艳丽。

由于宣德朝后三朝两位皇帝(前后共30年基本没有留下朝款产品的“空白期”)所处的历史环境与两人的争斗,两位都是宣德帝的亲儿子,在官窑中使用宣德年号作为对先父先皇的一种崇敬与怀念是赞成的,用来代表自己也是合理的;对民间大量仿制宣德年号于情于理都可以容忍的。而民间对宣德皇帝的怀念与对宣德年产品的推崇更是掀起仿宣德产品的第一个高潮。我看,宣德款中德字没有一横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也是为什么“宣德款满全身”的原因之一了。这三朝仍然在使用苏麻离青,也有与苏麻离青特性近似的进口与被进贡来的回料。所以,(如果在回料中掺入点苏麻离青)永乐与宣德产品苏麻离青特征多少可以保持。

在成化早期,官窑青花瓷器蓝仍然光亮,色正,但是具有苏麻离青的特征不多见,很多出现了回料特有的紫。所以苏麻离青特征到此就不常见了。

在正德朝,一些所谓“回料”的产品出现了苏料的一种发色,是不是这时期的“回料”中有一部分是新进的“苏料”呢?。

“苏料”在高温下发色鲜艳,特征明显,釉面白,光洁度好。现在新出现的一些“苏料”元明物件,温低,釉面不光洁略带草色,“苏料”特征似有非有,而且无任何使用的痕迹,他们是不是老“苏料”的产品需要进一步认证。

苏麻离青的发色有多样性下面就国内外在博物馆收藏瓷器的做个比较

该瓶青花发色亮度不如前者,湖北博物馆的一件四爱纹瓶发色也是如此。天津与上海博物馆的元青花罐青花亮度要更低。

 

虽然这几件青花的发色具有苏麻离青特点,但是,英国的那一对元青化双龙瓶的发色似乎与上面的有一定差异。

永乐中后期,郑和从中东又开始带回苏麻离青,值得注意的是永乐宣德的苏麻离青的青花发色与元青花有了比较大的差异,这一点我们从实物与图片明显的看得出来,就是常常见到元青花的明朝人也发现了这个区别,大致有三大点区别:

1、元青花蓝发色过艳,就是宝石蓝特别光亮,外放;而永乐宣德青花发色偏黑,光泽内敛。

2、元青花花纹色彩大都均匀,而永乐宣德青花深淡不一,现在称之为“水墨画”

3、元青花金属斑点少,而永乐宣德青花金属光斑多。

我看,造成这样大的区别的原因很多可能有以下原因:

1、青花原料来源地点不同,(1)同类不同地,(2)同脉不同位置

2、原料的配比不同,也许从永乐期有其他国产原料加入,以符合明朝人审美特性。

3、原料加工的工艺不同,元青花料细,永宣粗,元青花画料为油,永宣为水。

4、画描工艺不同,元过于工整,永宣洒脱。

5、烧制工艺不同,也许明初由于国家财力不足,火候没有严格控制。

发色与元青花发色一致,亮丽,但是水墨画效果明显

特别的蓝色使我们更认为它是正德期间的“回料”的发色

总的说来,苏麻离青的发色是元青花与永宣被看重的几个主要原因之一。也是辨别这几个朝代青花的一个主要特征,或者说,它使我们断代变得相对容易。

我看主要特征有

1、宝石光泽

2、绿中带蓝,或者蓝中带紫

3、金属斑点

不考虑其他断代特征,就是依靠发色来判断目前公开的的这三朝的青花收藏品,有相当数量的从实物或者图片看不能够同时达到以上三个特征要求。比如有些元青花没有什么金属斑,有的永乐和宣德青花没有宝石光泽。其原因我看有必要做进一步的分析与探讨。

如何区分青花瓷器苏麻离青的凝聚斑与铁锈斑


鉴赏明早元末青花瓷,第一眼就是看器物有无凝聚斑与铁锈斑。什么是凝聚斑与铁锈斑,这二种现象都是进口苏青料在窑炉中经不同温度再经还原所产生的现象。凝聚斑的产生现象,因进口苏青料是天然块状矿物,矿物含铁量高,进行锻研不够精细,还是会有颗粒状,经画笔绘制拖曳存留在画面中。在相对不同的窑温烧制时会产生形成各种不规则的黑色凝聚斑。凝聚斑在窑温烧制时所产生的熔解熔动对瓷胎瓷釉有很强的熔解性,不仅深入胎骨而且会对釉面引起下陷融进釉中,很深沉。

铁锈斑是进口苏青料中所含铁元素较高,再经窑温烧制时所产生的熔解熔动分解游离出来的铁元素。苏青料中所含铁元素成分多少不同,窑炉烧制时所产生的温度不同,器物放置窑内位置不同等因素,凝聚斑与铁锈斑的呈色呈现也不同。有星点状,有线条状,有珠链状也有学者称线珠状,有块状,有蚯蚓走泥般的纹痕状等。铁锈斑与凝聚斑是共生的,明代早期元末青花瓷每件器物,因苏青料矿物提纯锻研技术不同,绘画工艺时间不同,青料矿物含铁元素成分多少不同,窑炉烧制时所产生的熔解熔动温度不同,铁锈斑不一定都能呈现。锈斑的呈色也不一样。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汉族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元青花为什么进口苏麻离青钴料那么容易


元青花是中国青花瓷的顶峰之作,存世的元青花瓷器也就几百件,而且大多数中国元青花都在国外,可见元青花瓷器的稀少。元青花的精美和价格高跟元青花使用的苏麻离青钴料有很大关系,那么元青花为什么进口苏麻离青钴料这么容易呢?

元青花进口苏麻离青钴料那么容易跟成吉思汗成立的蒙古帝国有很大关系,成吉思汗西征之后,分封长子术赤,建立钦察汗国;次子察合台汗国;三子窝阔台汗国;幼子拖雷的领地在中亚南部和西亚地区,统治中心在波斯,建立伊利汗国。伊利汗国的第一位大汗旭烈兀是忽必烈的同母弟,与大元帝国一直保持友好关系,使“苏麻离青”这种青花钴料源源不断从波斯运抵景德镇,使青花瓷器大放异彩,各地民窑逐步退居次要地位,景德镇从此成为瓷都。

元代从伊利汗国波斯地区(伊朗)输入的苏麻离青钴料,含铁高含锰低,这使堆积青料厚重的地方会出现黑锈斑,也成为辨别元青花的特征之一。而国产的青料,含锰高含铁低。

据北京市文物局编纂的《托普卡比宫的中国魁宝》统计,景德镇制作的元青花全世界收藏不足300件。藏品最多的是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宫博物馆藏有40件,原伊朗阿特别尔寺 (德黑兰)收藏32件居第二,1980年11月在江西高安县城南锦河之畔发现的窖藏以19件元青花器位列第三。

在蒙古军征伐过程中,尤其是西征时期,每攻陷一座城池后,无论文官武将、书生百姓都统统杀光,人头堆积如山。唯一可以活命的是有手艺的工匠,这使很多中亚地区的制作技艺得以流传中国,比如景泰蓝、苏林麻青。南宋在联蒙灭金的45年后,也于1279年被元朝灭亡了。忽必烈继承父祖的基业,改蒙古为“大元”,开创了世界历史上地域最辽阔的帝国。

官窑蟋蟀罐(明宣德)


斗蟋蟀和养蟋蟀是中国历史上皇宫贵族、文人雅士的一大喜好。到明代早中期养虫、斗虫之风仍十分风行。宣德皇帝就有养虫和斗虫的喜好。

宣德瓜瓞纹蟋蟀罐

从文献记载看,宣德皇帝在位九年零七个月,就整个明王朝执政277年而言,只能算是短暂的一瞬间,却是明代最为辉煌的一页,宣德帝不仅在军政方面有卓越才干,而且还有许多雅好,比如“精于绘事”、“留神词翰”、“好促织之戏”等等。

宣德白鹭黄鹂纹蟋蟀罐

十分有幸的是,1993年春,景德镇市政府在中华路平地盖房,景德镇陶瓷考古所在明代御窑厂东门遗址附近开探沟时,发现了一窝状堆积的青花瓷片,经复原全为蟋蟀罐,其圈足与盖的内底都书有“大明宣德年制”的单行青花楷书款,据刘新园教授考证为明代著名书法家沈度所写或宣德帝御笔,特别是龙纹罐上绘有五爪龙,按元、明两朝的制度规定,凡饰有五爪龙的器物,除帝王之外,臣庶均不得使用。故可以肯定:龙纹蟋蟀罐必为宣德帝的御用之物。其他绘有天马、凤凰、珍禽、海兽、小鸟、瓜果、牡丹等纹饰的蟋蟀罐,绘画精美,工艺精良,应为皇宫专用之物。这批珍贵文物的出土,一是为宣德帝养虫和斗虫的雅好提供了最有力的实物依据,晚明的野史记载,虽然来自传闻,但真实可靠;二是为研究明代宫廷生活,中国陶瓷艺术史和中国绘画史提供了非常可靠,新颖的实物资料;三是解开清宫藏瓷中为何不见宣德蟋蟀罐之谜。

宣德凤纹蟋蟀罐

据查资料可知,清宫旧藏宣德官窑瓷器1174件,大多数是从宣德朝传存下来的,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是现今最有权威的收藏,可令人感到十分奇怪的是竟然没有一件蟋蟀罐。要解开这一谜团还得从考古资料中寻找答案。

宣德螭龙纹蟋蟀罐

宣德帝少年得志,军政之余爱虫怜花,指使太监到全国各地搜罗“鸟兽花木与诸珍异之好”,密令苏州知府况钟进贡蟋蟀千只,用世袭的官职赏赐蟋蟀进贡者,甚至出现了“上有所好,下必甚之”的风气,为捉找上等蟋蟀,官府不惜拆除民墙,毁坏农作物,太监借机敲诈民财,沿途勒索民物,小小的花木与虫鸟给人民大众造成了灾难。1455年元月,宣德帝病死,其皇位由他年仅8岁的儿子--正统帝朱祁镇继承。为防止朱祁镇玩物丧志,荒废学业,太皇太后张氏发布了命令:“将宫中一切玩好之物、不急之务悉皆罢去,革中官不差”。罢去“玩好之物”直指好斗擅鸣的蟋蟀以及宣德帝为养虫与斗虫的需要而命令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极其精美的蟋蟀罐;“不急之务”是指奢侈品的生产和花木虫鸟的搜刮,让人民休养生息。据有关文献记载,宣德帝死的当年,按照太皇太后的这道命令不仅砸掉了宫中所有的蟋蟀罐,而且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好尚未进贡的蟋蟀罐全部打碎深埋地下,一直到正统、正德时期仍停止烧造。

宣德翠鸟鸳鸯纹蟋蟀罐

时至今日,宣德官窑蟋蟀罐已极为珍贵,究其原因:

一是宣德官窑生产的蟋蟀罐绘画精美,年款书写郑重,纹饰特别新颖而又丰富,是宣德官窑瓷器中质量最好的器物。

二是非常稀有。

目前仅有三件传世品(其中苏州文物商店的一件还缺盖),很有可能是宣德帝赏赐臣工的礼物,因为明代文献有宣宗赠宠物予大臣的记载,如明人黄佐就记载过宣德三年帝将十八笼鹦鹉分别赏赐给杨士奇等人的史实。可以推测,3件传世品就因离开了宫廷而侥幸地逃脱了灭顶之灾,使他们在故宫以外保存至今。非常有意义的是,上海世华艺术馆把景德镇御窑厂出土的18件各种纹饰的宣德官窑蟋蟀罐全部借到上海展览,还可以亲手触摸,展期到9月23日结束。

鉴赏宣德官窑青花瓷盘之技巧


青花瓷最早产生于唐代,元代景德镇烧制青花瓷技术日趋成熟,到明代宣德时期青花瓷在烧造技术上达到了高峰,以至于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说法。宣德青花瓷造型秀美,器型多样,主要以日常生活用具为主,如碗、盘、罐等,其中盘极雅致华贵。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宣德青花盘的基本特点。

(1)在用料上,宣德青花瓷盘用元代剩下的进口料或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苏泥麻青”料,中文译为玻璃蓝,以上两种料实为一种料,同出于一个产地,其特点是色泽浓艳,凝重;在盘上青料浓厚的部分有自然形成的铁锈疤痕,下凹深入胎骨;另一类,发色稍淡,雅致,且无“铁锈疤”,可能是较优质的国产和进口料的混和料,但此类较少;宣德青花瓷盘釉汁均净,地釉泛青;以上是宣德青花瓷在青料上的重要特征。

(2)在造型上,宣德青花瓷盘大小悬殊,主要为生活用具,如日常的餐具(小盘)、盛大宴会(大盘)、陈列工艺品等,敦实古拙,造型隽永,看上去圆浑柔和,有厚重感,手感较永乐稍重,盘的内壁与底交接处,手感粗糙,有凹棱,俗称“月亮底”;圈足内墙根一周和“月亮底”部釉稍厚,为淡绿色;大盘为沙底,小盘为釉底,见窑红;但总的来看宣德青花瓷盘在造型上不甚讲究。

(3)在纹饰上,宣德青花瓷以纹饰取胜,画笔分实笔和勾勒渲染两种,实笔多为细线条,勾勒渲染多为粗线条和纹饰,线条流畅,纹路清晰,有一气呵成感,纹饰画得十分规矩,从不出边线,主要纹样是缠枝和折枝花卉。如莲花、牡丹、山茶、枇杷、灵芝;香草龙常口衔灵芝,尾做卷为草状;海水习翼龙,龙纹见四爪,但传世品中不见四爪龙纹盘,多见三爪龙,还经常出现一只拖着长翎的绶鸟正在啄食枇杷的图案,意境幽深另外宣德青花瓷盘将绘画艺术成功地运用于瓷盘之上,以写意为主,图案画的很满,纹饰繁密,纹样工整,线条往往会出现浓淡不一的笔触,有自然的晕散现象;龙嘴翘如猪嘴,须上翻,身变粗;宣德青花盘中心画犀牛望月或一条鱼;莲花多为双边莲瓣。

(4)在落款上,宣德青花瓷盘无一例外全部有款,出土器物中早期为四字篆款,晚期全部有帝王年号款,为“大明宣德年制”,盘为釉底的常底心书款,盘为砂底的落款于肩部、侧面或折沿下,款分无边框六字一行楷书款和有边框六字一行楷书款两种,鉴定时应注意分辩。

明宣德官窑瓷器款识大全


中国古代瓷器有年号款识是从明代开始的,因为是形成初期,所以款识不统一,而且不规范比较复杂,从文字排列看有直行和横书两种。总之,宣德年号款的款式种类之多,为明代历代款式之最。此种现象正说明宣德是“年款”起初阶段,尚没有固定的规范格式形成,所以才会给后人留下一个“宣德款遍器身”的说法。清朱琰《陶说》记:“宣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

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宣德瓷器款识写法

宣德青花款识有楷书和篆书两种,以楷书居多,字体结构布局都很规矩,字与字之间距离、笔划粗细适中,模仿晋唐小楷的笔法,颇有颜体书法之韵味。笔法遒劲有力,书写工整、结构端庄、字体清晰,浑厚而古朴。

宣德年号款的青花框或圈,其青花粗细浓淡约显不一。单圈、双圈均有首尾笔锋搭界,青花笔触有色重线叠痕迹。圈中六字双行若以中心线上下左右分割,大明德年四字相比宣制两字挤在上半部,字迹下留圈内空白比上半部多,显得上紧凑下舒展。

宣德官窑楷书年款中,有一种风格尤其突出,其笔法工整、清秀、刚劲,自然大方,以前人们多认为这是仿晋唐小楷的笔法,近年有人提出宣德官窑年款的蓝本,出自当时功力深厚的大书法家沈度之手。沈度以长于“台阁体”书法而深受明成祖朱棣的赏识,名重一时。“台阁体”结构以方正为主,笔道粗细一致,各部停匀,属于楷体,适合皇家的欣赏口味和审美标准。书写一笔不苟,法度谨严,点画巧妙,转折分明,提按清楚,运笔便捷利落而沉实;线条轻重,粗细有变化,其收笔、落笔、撇捺、转折勾挑处,既有法度,又不刻意做作,字中牵丝搭笔,显得十分自然。可以肯定的是,当时景德镇御窑厂临摹当时官方常用“台阁体”书写宣德款绝非一人。因此造成宣德官窑瓷器上年款字体的写法不一。

以“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为例,常见“大”字的撇画,下分割第一笔横划,有右边长的,也有左边长的,也有左、右相等的,且这一横还有长短之分的。但,由横划左侧三分之一处分割为常见,并且上方出头适中,过长者为清代仿笔特征。

“明”字的日部常低与月部,日与月的最下一横笔,其左右高低、倚斜之势基本保持一致,在一个基准线,而月部却绝无长勾现象。

“宣”字第一笔向右点,往往与第三笔横勾连接。第三笔横勾左高右低,带动整体横划有倚斜之势。

篆书“德”字心上有一横,而楷书“德”字心上无一横。“德”字双人旁与左边有支离不合之貌,“德”字“心”中三点在一个基本平直面上,最后一点无拖拉。

“年”字虽然有五种不同的写法,但第四笔用向右平斜点代替短竖,少有右短竖为常见特征。本朝款不见第四笔左斜是宣德款的重要特征。第五笔左高右低,倚斜之势能收得住,笔不下塌。最后一笔直画下端常见顿笔收尾色浓,极少见尖锐之锋。

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

“制”字下“衣”一点或有或无,有“衣”款将点和第三笔的撇一笔连成。“衣”字提笔和撇笔书写无连接,“衣”字提笔与捺笔分笔书写常不在一个对应线上。

器心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造型别致,纹饰线条流畅,工整细腻。

宣德款识口诀

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总结宣德款识,作有歌诀“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阳阴,横坚花四双单园,晋唐小楷最出群”。楷书款“大”字多撇短,捺长。“德”字“心”上无一横,这是沿用汉碑中的古体写法。“德”左右两部分靠得很紧,看似不太协调。“制”字中“衣”的横边不超过“刀”,“衣”字第四划的勾与第五划的撇不相连。篆书款书写极少,双圈往往有深浅,六字有的大小不一,字体清晰、圆润,起落笔处呈尖状,“德”字“心”上有一横,“宣”字左边一点多不过横,右边一勾下垂,“制”字下部的“衣”字一横较短。

明代的素花瓷器之冠宣德青花


永宣瓷器是明代青花瓷器发展的代表性的两个时期,永乐青花瓷是继元代之后中国青花瓷的第二次高峰,而宣德青花瓷被美誉为“明代的素花瓷器之冠”。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第五个皇帝,是洪熙皇帝朱高炽的长子,年号宣德(1426年~1435年),景德镇御窑厂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初设时有窑20座,宣德年间增至58座烧造瓷器。宣德皇帝是知名的蟋蟀皇帝,但是至今没有发现一件宣德的青花瓷蟋蟀罐瓷器,他留给我们的是知名的宣德炉、青花瓷。历史演绎的是一个真实的宣德皇帝吗?值得我们思考。

明宣德朝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细、色泽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著称,宣德青花的图案装饰,继承、融合了元代青花的笔绘画风,并渐趋典雅、秀丽。其纹饰以花果纹为主,很少描绘人物,所以有素花瓷器之冠。

宣德青花瓷器特征

宣德青花瓷器跟永乐时期青花一样采用进口的“苏泥勃青”青料,宣德青花瓷器烧成后在青花部分出现黑疵斑点,宣德朝后进口的青料使用殆尽了,明代就开始进入国产青料的青花瓷烧造。

宣德时期使用进口的“苏泥勃青”料,烧成后的青花色泽浓重艳丽,深入胎骨,为宣德青花的显著特征。

宣德瓷器造型碗的外壁以花瓣纹装饰是宣德时典型的风格特征,花瓣纹通常作为主体纹饰与其它花纹配合。

宣德瓷器底足采用十字垫烧,一改前朝十字垫烧容易塌陷的问题。

青花缠枝莲纹瓶

青花缠枝莲纹瓶,高19.8cm,口径3.8cm,足径7.1cm。瓶直口,圆唇,细长颈,扁腹,圈足。通体青花纹饰。口沿下饰朵梅纹,身部饰缠枝花卉,足墙外饰卷枝纹。口沿下从右至左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青花缠枝莲纹瓶造型朴实,青花明艳,瓶口沿下横书款者较为少见,是明宣德青花瓷器之佳作。

青花云龙纹碗

青花云龙纹碗,明宣德,高10.2cm,口径27.8cm,足径11.2cm。

碗敞口,方唇,浅腹,圈足。里白釉无纹饰。外青花装饰。口饰青花线两道,壁饰祥云双龙,近底处饰莲瓣纹,足墙饰如意云头纹。口沿下从右向左横书楷体“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一行款。青花云龙纹碗造型浅阔,纹饰描绘细腻。

青花海水龙纹钵

青花海水龙纹钵,明宣德,高12cm,口径26.5cm,足径12cm。

 钵(音bō)口微敛,弧腹,平底。通体青花装饰。外壁从上至下依次绘海水纹、云龙纹、莲瓣纹。内底青花双线圈内署青花楷体“大明宣德年制” 双行六字款。外底素胎无釉。

青花海水龙纹钵底款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

此器造型敦实,纹饰生动,青龙矫健,颇有气势,为宣德官窑青花瓷器之精品。

 钵形器早在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的陶器中就已经出现。但“钵”字是佛门盛贮器的音译,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人多用之。明宣德时,皇家崇信佛教,特别是藏传佛教。大批藏地僧侣纷纷入京朝贡。宣德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瓷钵,敛圆口,弧形深壁,底有两种,一为细砂平底,一为无釉浅圈足环底。品种有白釉、洒蓝釉和青花器。洒蓝釉器的外壁饰有暗刻云龙纹。青花器的外壁绘有云龙、缠枝莲等。清代有仿制品。

青花三果纹执壶

青花三果纹执壶,明宣德,高27.5cm,口径6.2cm,足径10cm。

 壶体为玉壶春瓶式,撇口,细颈,垂腹,圈足。一侧有弯形长柄,柄上有小系,另一侧附长流,流与颈间有云板相连。流、柄、口高低相若。壶盖扣合于壶口,盖面拱起,上饰宝珠钮,可与柄上的小系用绳相连以防壶盖滑落。通体青花为饰,颈部绘蕉叶纹,下饰缠枝莲花一周,腹部两面有菱形开光,一面开光内绘折枝桃,一面绘枇杷果,开光间绘缠枝花卉。盖面及近底处均绘莲瓣纹,流与足墙均饰忍冬纹,柄饰朵花纹。底白釉,无款。

 此壶造型端庄古朴,釉质肥厚莹润,青花色泽深沉含蓄,色重处青花下凹,呈现出点点的黑疵斑痕,与浓艳的青色相映成趣,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