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疙瘩的形成 > 导航 >

“窑变”是怎样形成的?

“窑变”是怎样形成的?

古代瓷器疙瘩的形成 新老瓷器是怎样鉴别的 什么是瓷砖

2020-06-24

古代瓷器疙瘩的形成。

古代对"窑变"一词没有统一的定义,各有各的说法。概括起来说,凡是开窑后得到的产品,在色、彩、形、音、质等方面发生引人注意的特异变化,既说不出原因又不能在生产中重复其结果者都称之为"窑变"。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显然其中有不少牵强附会和夸大不实之词,甚至还有很多迷信色彩。历史传说瓷器有因窑烧而变形者,如《文房肆考》卷三·古窑器考说:"明诏景德征烧屏风,变其二为床、船";又有传说瓷器因窑烧而变质者,如《格古要论》说:"相传宋文丞相过此(指吉州窑),窑变为玉,遂不烧。"此上二例都不可信。但瓷器因窑烧而变色者则甚为多见,如《清波杂志》说:"饶州景德镇,大观间有窑变,色红如朱砂。物反常为妖,窑户亟碎之。"当时的陶工从来没有看见过这种现象,觉得不可思议,于是就从迷信的角度来理解,认为它是"妖"。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说,这种所谓"色红如朱砂",其实就是由于釉中含铜,在合适的工艺条件下还原成铜红而已。古代而窑烧而变色的著名窑变釉有宋代的钧窑窑变、景德镇康熙年间的苹果绿和绿郎窑、雍正和乾隆年间的窑变花釉等。古代有些黑釉也会出现窑变现象。窑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那时浙江地区烧造的原始瓷青釉器上就已出现乳光斑,这种现象在宋代以前烧造的青釉器或黑釉器上,特别在器物的出筋或转折处的积釉部位经常可以见到。大家知道,瓷器在烧成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非常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如果釉的组成不均匀或两种不同性质的釉施于同一器上,其变化就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料。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对烧成过程中发生的许多奇妙现象无法理解,于是就出现不少奇谈怪论。通过千百年的长期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现在我们认识到多数窑变现象都与釉的分相有关,现代陶工还能通过配方设计和控制烧造工艺,大量烧造各种窑变釉(参见上图)。<tAOCi52.CoM/p>

taoci52.com精选阅读

什么是窑变瓷器?窑变瓷器如何收藏鉴赏


什么是窑变瓷器?窑变瓷器如何收藏鉴赏。

说到窑变,大凡收藏者都会想到珍藏在日本的曜变“天目”碗、钧窑瓷器上的彩斑、景德镇的“三阳开泰”窑变瓶等著名的窑变瓷器品种。事实上,全国各地唐宋窑口的窑变瓷器残片也早已被收藏者所关注。如建窑、吉州窑、乐山西坝窑、重庆昌州窑的黑釉窑变瓷器残片等,已经在市场上很热销。

然而,倘论对窑变的理解,今人恐不如古人理解得宽泛。今人所理解的窑变,常常是指瓷器在烧制过程中,因窑内温度发生变化导致其表面釉色发生的不确定性的自然变化和美化。但在古人眼里,瓷器的窑变不仅是指釉面的色变,还包括瓷器器型的变异。

明代晚期的野史《稗史汇编》认为:瓷有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同是一色,遂成异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谓窑变。这种“非人力之巧所能加”之的同质同色的形态变异通常是由于瓷胎的干湿度不均匀或烧窑时窑内发生坍塌、挤压所造成。瓷器烧成后成为“异物”、“怪物”。

笔者所言这类古瓷器的“异物”、“怪物”,往往有其特殊的审美价值。君不见,在绘画史、雕塑史上那些起源于西方的所谓“印象派”、“抽象派”、“野兽派”作品,不是也大有市场吗?再说那些形态变异的瓷器,放在古代就是被窑工淘汰掉的“废品”,而即使出现在当时的市场上,往往价格也十分低廉。然而,这却是当今古玩市场上可以捡漏的对象。

十多年前,我在一古玩店看见一件邛窑绿釉执壶,敞口被压塌了,一边高一边低,钮带状执耳也歪歪的,腹部也有窑疤和窑粘,但整个器物完整,釉色也较匀润。乍一看,竟有一种自然而然的美感。于是我决定把它买下来。古玩店老板也是一个有文化的资深文物商,一番交流之后,竟然曾是我所开培训班的学员。他在介绍这件器物时,也主动提到了这件瓷器的“自然美感”和特别内涵。这真是知音识知音,赏物心连心。询价之后,我当即照价买下来,并且一藏就是十多年。

当乐山西坝窑瓷器的艺术成就被更多收藏者认知的时候,西坝窑窑变瓷器价格飞涨。笔者对西坝窑的认知较早,也是最早在收藏类刊物上介绍西坝窑瓷器的作者之一。当初,在第一次考察西坝窑遗址时,满山遍野的窑变瓷器残件还无人问津。当时,我和藏友一行四人,足足捡拾了一麻袋。其中就有一件窑变“茶瓯”。这件“茶瓯”,是由于制坯、装匣和烧窑的多种因素导致其变形;底部一则厚一则薄,一边高一边低;内底黑、白、蓝釉交织熔融,极像海边的海浪击拍海岸之景;窑变的外腹部釉面被烧成蜂窝状态,与蓝紫色流釉和窑斑杂陈在一起,给人一种历史沧桑感和文化厚重感。这件藏品,虽是在遗址拾到的残次品,但每每欣赏把玩它,都能引人无限遐想一番。

一次,乐山有位藏友来我家交流,看见这件西坝窑“茶瓯”,爱不释手,再三恳请我转让给他。他说他在日本看见的现代陶瓷艺术茶杯就是这种风格,但比日本看到的更独特而富有韵味。因为我对这件“茶瓯”也是情有独钟,根本不想出手。为了让他放弃购买的念头,我便给出了很高的报价。殊不知他一口答应了。无奈之下,只好割爱。不久,他再次来到我家,要求我把上面提到的歪口歪流的执壶转让给他。一人乐不如众人乐。就一件藏品而言,每位收藏者也只是暂时的保管者和保护者,能有知识相近、情趣相投的藏友,继续藏之护之赏之,这当然是藏品极好的归属。

故事讲到这里,笔者强调一点:古玩艺术品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只有首先认知古玩艺术品的历史文化内涵,才能成为真正的收藏家,否则,就只能是仓库保管员而已。

瓷器的缩釉缺陷是怎么形成的?


瓷器的缩釉缺陷是怎么形成的?

在陶瓷生产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往往在烧成后有釉的产品表面上会出现局部无釉缺陷,即缩釉。那么形成缩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形成缩釉主要原因有两个:

其一是釉料中的灰尘和釉料本身的收缩。有些釉,特别是那些含氧化锡的釉,如果釉施得过稠,或施在一个脏的表面上,将会缩起,变成较大的结块。在高温胎体涂上了粘度较高的釉料时,会产生针眼状的露胎缩釉点,其原理如下:当窑温升至1300°C左右时,胎体中部分原料进行化学反应,并逐步完成烧结。反应中产生较多的气体,主要是氧气、二氧化碳和少量二氧化硫。在胎体加温至1300°C的同时,胎表面的釉料同时在1300°C的温度下,并进入熔融状态,熔融状态的釉料呈液膜,紧贴在烧结状的胎体表面。当胎体内释放出的气体逸出釉面时,即在釉里产生大量气泡。如果气泡聚集较大,釉的粘度又较高,逸出的地方就产生露胎的缩釉点。有的呈针眼状,在瓷器的转角处积釉很厚,缩釉面会较大。

第二个主要原因是釉料中塑性成分含量太多了,以至在干燥期间,釉层收缩过于严重,产生微细裂纹,使釉面开裂。在烧成过程中,易形成釉堆,结成块状,而不能均匀地熔融覆盖坯体。这种缺陷经常出在素烧过的坯件上。

最新:建水紫陶的龙窑套烧是什么?为什么会形成“窑变”?


建水紫陶使用龙窑烧制时,采用套烧方式,将备烧的紫陶陶坯,套装于釉陶之中,犹如烧制挂釉陶瓷的工艺,使备烧陶坯处于封闭状态,不直接接触到火焰。

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可以避免炭渣和釉泪落入陶坯中产生瑕疵;另一方面可以降低10℃~20℃的温度。

使用龙窑烧制紫陶,成品率大约为70%。

首先,釉陶的烧成温度比紫陶大约高20℃,正常的烧成条件下,温度都会超过紫陶能够承受的烧成上限;

其次,龙窑温度的判断和控制,完全凭借个人的经验积累和技能的熟练程度,不可控的因素很多,很容易因为在龙窑中摆放位置不同、火温判断不准确、投柴方向和分量不对而烧坏陶坯。

因此,使用龙窑套烧紫陶,装放的位置一般应该选择在龙窑的中上段、靠近窑壁、中下火路的地方。

龙窑套烧紫陶的成品率虽然较低,但是由于其使用的燃料是煤炭和木柴,烧成时间比较长,因此烧制出来的紫陶成品比推板窑和液化气窑的品质更为优良。

同样的泥料和同样的烧成结果,龙窑烧制的成品经过打磨后能够呈现出水、润、透的玉石效果;而推板窑和液化气窑烧制的成品则只能打磨出表层的镜光效果。

另外,龙窑窑膛空间比较大,每一次装码的陶坯体量位置不同,会造成窑膛内某些空间的空气燃烧不彻底,形成复杂的窑内气氛,使紫陶出现非人为控制的色彩幻化,产生可遇不可求的窑变艺术效果。

建水紫陶的泥料中三氧化二铁含量约为12%,陶土在烧成前后的呈色有巨大差异,在不同的窑气作用下,会呈现从红到黑、跨度很大的色差,建水陶人称为窑变,是建水紫陶的艺术特色之一。

陶瓷的硬度是怎样规定的?


陶瓷的硬度是由莫氏硬度表示的,具体情况见表。

标准矿物的硬度

对应的陶瓷产品

刻划实验

金刚石 10

刚 玉 9

黄 玉 8

化学瓷

日用瓷

火花塞

8~7,用铜质刀刃能刻划

石 英 7

火花塞

绝缘子瓷

化学瓷釉

绝缘子瓷釉

炻炻器

正长石 6

火花塞瓷釉

仪器玻璃

搪瓷釉

绝缘子瓷釉

白色陶器

6~5,用优质的小刀刃能刻划

5~4,用软铁能刻划

磷灰石 5

石英玻璃

窑玻璃瓶玻璃

萤 石 4

瓶玻璃

方解石 3

3,铜线能刻划

石 膏 2

2,指甲能刻划

雍正青花的特点是怎样的


众所周知,雍正在位的时间非常短,仅有13年时间,然即使是这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雍正王朝真正做到了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朝廷财力雄厚,各种技艺飞速发展,因此,雍正王朝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雍正时期,有一个备受国内外关注的物品,即青花瓷器。它不仅是国人喜爱的瓷器,也是国际上备受宠爱的存在。

雍正青花的品种非常多,题材也非常广泛,造型较以往也多了不少,再加上在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器有了很多创新与变化,更使得雍正青花与其他时期的青花出现不同。可以说,雍正青花质量之美,花色之丰富,艺术水平之高,都是极为少见的。

现代收藏者对雍正青花的评价是:无论是造型还是装潢,都具有一个秀字,简言之,雍正青花风格更偏向柔美、俊秀,这也与雍正皇帝自己的喜好有一定的关系。

雍正时期的仿古技艺超乎寻常,尤其是制瓷技巧更是空前绝后。据悉,当时的景德镇御用窑厂受到雍正皇帝的影响,不仅在仿烧前朝制品方面技艺高超,在创新方面也是如此。宋代五大窑的色釉、明代永乐、宣德、成化青花,很多帝王在位时都想仿烧,但只有雍正时期仿烧最像,也最珍贵。

雍正青花多以明代早期和中期的青花作品为参考,追求形神具似,因而仿照的作品反而比原作品更加精美雅致,虽然沿袭了康熙青花的特点,但是却并没有落后于康熙时期的制瓷技艺,相反,甚至达到了惟妙惟肖,不看年款都无法区别的地步。

雍正青花虽然也仿照了明代永乐、宣德青花,但是在很多方面都超过了明朝,有雍正王朝自己的特征,这也是后世人追捧雍正青花的原因之一。另外,在仿制过程中,雍正青花的胎体更为轻薄,有重笔点燃、没有铁锈斑,分布也非常均匀有规则,这与真品恰恰相反。

当然,雍正青花并不是刻意模仿前朝作品,而是根据自身基础上,对古瓷进行修补,利用新技术克服以往难以解决的问题,因而很多时候,雍正青花要比其他朝代的原作品更受欢迎。举个例子,宣德时期的玉壶春瓶采用的是拉坯制作法,而到了雍正时期,采用的是模具倒出来的方式。虽然结果看起来一样,但是制作过程却天壤之别。

宣德时期因为采用水洗法提炼青料,所以无法完全清除里面的铁锈,而雍正时期通过火锻法提炼,能够完全清除青料中的铁锈,因而在雍正青花上几乎看不到铁锈斑。

瓷器火石红是怎样做的


玩瓷器收藏的朋友们都知道,瓷器的底部的颜色一般会被称之为“火石红”,但是这个“火石红”究竟是怎么来的呢?却是大部分瓷器收藏爱好者们所不知道的,今天小编就来给广大瓷器爱好收藏者们科普一下瓷器“火石红”究竟是如何做成的?

常年收藏瓷器的朋友们一定知道,我国的瓷器在烧制前所使用的原材料一般为高龄土,而这高龄土的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铁、氧化钙、氧化锰等含铁的矿物质元素,在瓷器烧制的过程中其温度至少也要达到一千两百度以上。而在中学时期学过化学的我们就已经知道在高温的作用下,铁元素与氧气相结合会变成三价铁元素,其颜色也会因此变成红色或者是红褐色。因此从化学的角度上也是可以解释瓷器上“火石红”的来源。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仅用化学的角度来解释“火石红”的来源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瓷器的胎釉之中,铁元素的含量是在是太少了,不足以支撑形成收藏者们现如今所看到的“火石红”,我们只能说铁元素是形成“火石红”的重要因素。那么除了铁元素的因素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可以导致瓷器底部形成“火石红”呢?

1、时间的积累。“火石红”的形成绝不是仅高温烧制就形成的,而是除了烧制之外,在经过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积累,瓷器自身经过数百年的环境因素与内部的化学元素发生一定的反应,从而使之形成了我们现如今所看到的“火石红”现象、

2、生活中的使用。瓷器作为古代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一种器具。古人在使用的过程中,一定会将瓷器表面所生成的一些化合物在不经意之间给磨损掉,磨损之处在于空气中的氧气相结合,使之发生一定的化学反应,从而形成“火石红”现象。

3、瓷器内部结构。收藏者们在观察瓷器时,一定会发现在瓷器胎釉的结合之处是存在一个小小的夹角,因此这里就会成为水分的聚集之处,更加有利于铁元素的氧化,从而形成“火石红”,但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这个过程也是十分缓慢的。

说完这“火石红”的形成过程,咱们在来了解一下“火石红”的颜色。收藏者们常见的一种“火石红”的颜色为鲜艳的红色,这种红色会给人一块一块的感觉,是因为它是由许多红色的小颗粒组成的,在其胎釉的结合之处,还会给人一种类似水质感的薄膜,这是仿照瓷器所制作不出的,也是鉴别真假瓷器的主要方法之一。

这另外一种颜色虽不常见,但也是“火石红”的一种,就是收藏者们口中所所的橘黄色,其颜色给人一种柔和舒服的感觉,而且其局部的变化也是丰富多彩的,不会像仿制“火石红”瓷器那样一片一片的,没有什么变化。

高古瓷器赏析及成交价格参考:

1:元龙泉青釉贴「逐珠云龙」图双鱼龙耳瓶,尺寸:26.4厘米,估价:HKD 8,000,000 ~ 10,000,000,成交价: HKD 7,240,000 ,成交时间:2014-10-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秋季拍卖会。

瓶小口,宽唇平折,长颈,双鱼龙曲耳,丰肩下渐收,外撇圈足内双阶式底。器腹贴四爪云龙,细鳞披、火焰发,破浪而出、逐珠而行。肩上隐约迭划莲瓣,下有凸弦,间贴五瓣小花。颈饰花纹二层,上为火珠,下为卷草。通体罩施青釉,晶莹至极犹如翠嫩梅子之色。

此龙泉窑瓶,装饰丰美,更形别致,展现元代装饰艺术之勇于创新,独具匠心,尝与日渐盛行之青花名品相竞。大异于宋朝简素之风,元匠开创一代全新审美典范。龙泉瓶器,堆饰如此繁复,甚为珍稀,本品,达此类样式之巅,或属唯一。

2:元仿官窑杏圆贯耳小壶,尺寸:10.5厘米,估价:HKD 4,000,000 ~ 6,000,000,成交价: HKD 6,640,000 ,成交时间:2013-04-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春季拍卖会。

3:金至元钧窑天蓝釉紫斑双耳连座瓶,尺寸:17.4厘米,估价:HKD 2,000,000 ~ 3,000,000,成交价: HKD 4,300,000 ,成交时间:2017-04-05,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春季拍卖会。

此瓶连镂空底座,属钧瓷特有器形,紫斑洒彩颜色绚丽,由红入紫渐变多姿,精美绝伦。

天蓝釉紫斑钧瓷洒彩笔触具书法气韵,逸然随性,釉色华丽多变,甚为文人贵族所喜。

4:北宋/金黑釉铁锈斑盌,尺寸:直径11.8厘米,估价:HKD 1,500,000 ~ 2,600,000,成交价: HKD 4,685,000 ,成交时间:2019-11-27,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秋季拍卖会。

5:元龙泉窑青瓷褐斑点彩玉壶春瓶,尺寸:高25厘米,估价:HKD 2,000,000 ~ 3,000,000,成交价: HKD 3,940,000 ,成交时间:2018-11-28,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秋季拍卖会。

6:北宋/金钧窑天蓝釉葵花式盏托,尺寸:宽15.3厘米,估价:HKD 1,200,000 ~ 1,800,000,成交价: HKD 1,416,000 ,成交时间:2019-10-07,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香港2019秋季拍卖会。

传世的钧窑盏托历来稀少,所见者多为素身圆盘托杯式,花式造形偶见几例,但也只是在口沿处竖压几个短凹棱是为花口。拍品托盘部分整体塑作六瓣葵花状,美观典雅,特别罕见,目前尚未见它例。但此式葵花造型的盏托,在同时代的汝窑、官窑产品中屡见,这从侧面证明了本品的级别之高及稀罕程度,其也必是在此流行风气之下的精湛制作,时代风貌显见。盏托由托盘、托杯、圈足三部分组成。托盘浅盘式,塑作六瓣葵花形,口沿六出,转折含蓄。随沿起伏,内壁顺势出六道曲转的筋纹,柔美绵延,是为六个花瓣,甚是美观。托盘中央起圆托杯,中空敛口,与底部圈足相通,足底涩胎。葵花式造形当源自金属器,而托盘内壁温柔曲转的筋线则与漆作关系更为密切,宋代葵花式漆盘多见瓣瓣交迭,相交处现「S」曲线。整器施天蓝色釉,色泽匀净纯厚,莹润光亮,引人入胜,釉面见片纹。钧窑瓷器以釉色鲜丽多变、质感深厚着称,其单色釉制品中,以此天蓝色系为最尊贵。本品边沿、出筋等釉薄处色显姜黄,与淡雅的天蓝釉色相衬相映,韵味清雅。整器造型精妙,秀美挺拔,简约雅绝,五瓣葵花纤柔娇媚,乃最具代表性之宋代造形,与滋润的釉色浑然一气,尽显宋式优雅。工艺精湛,品级甚高,十分稀罕。

7:北宋定窑白瓷刻双鱼纹碗、双鱼纹盘(两件),尺寸:碗直径21.5厘米;盘直径21.5厘米,估价:HKD 800,000 ~ 1,000,000,成交价: HKD 1,092,500 ,成交时间:2013-04-05,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香港2013春季拍卖会。

以生产精细白瓷著称的定窑,为宋五大名窑之一,素来享誉盛名。其中,刻划花白瓷为主要产品,并以其优良质量广受后人喜爱。清宫旧藏中即有若干定窑刻划花白瓷器。此碗、盘即为定窑刻花白瓷器中的经典品类。碗、盘胎质精细,皆覆烧而成,故呈芒口。通体施白釉,圈足露胎。碗心及盘心刻双鱼纹为饰,两尾游鱼首尾相对,简洁传神。

8:元越窑青釉划花牡丹纹盖盒,尺寸:直径14.6厘米,估价:RMB 500,000 ~ 800,000,成交价: RMB 3,105,000 ,成交时间:2017-12-18,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十二周年秋季拍卖会。

此盒造型美观,盒呈扁圆形,子母口,直沿,底部满釉,中间内挖成圈足,内有六均匀分布的长条状支烧痕,可见胎色浅灰。通体内外满施釉,釉色青绿,釉层莹润,如玉清澈,积釉处呈湖绿色。盖面微鼓,边缘形成一道弦纹,盒盖又起三道弦纹,与最边沿处弦纹之间刻划有六朵流云纹。最内侧弦纹内剔刻并蒂牡丹两朵,花朵丰满富贵,枝叶舒卷婀娜,布局有致,繁而不乱。整器造型简洁,颇为雅致。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晚唐至北宋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的时期,技艺不断精进,达到顶峰,所烧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准。是当时的第一名窑,也称“秘色窑”。唐代越窑青瓷已很精美,博得当时诗人的赞美,如颜况“越泥似玉之瓯”,许浑“越瓯秋水澄”,皮日休“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陆龟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等。五代吴越时越窑瓷器已“臣庶不得用”,作为吴越王钱氏御用及贡品。本品满釉,釉层薄而匀,明显与唐代越窑不同。本品胎体轻薄,造型秀美,釉层透明莹润,剔刻精彩,堪称越窑粉盒精品。

9:元柿釉葵囗碗,尺寸:直径17.3厘米,估价:RMB 1,200,000 ~ 1,500,000,成交价: RMB 2,185,000 ,成交时间:2019-06-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9春季拍卖会。

此件斗笠式碗,六出花式广口,圈足,斜壁微弧,线条自然而流畅。器物满釉,施酱色釉,外部施釉不到底,足墙露胎,足底心有釉,釉色匀净、温和。胎质细腻、洁白。为定窑瓷匠高技艺之典范代表。定窑以白釉器居多,柿釉者较少见。紫定为定窑瓷器中较为难得的瓷种,加之定窑胎质轻薄,保存至本件品相极为难得。

全抛釉是怎样炼成的


虽然全抛釉产品已经在陶瓷行业内炸开了花,众多陶瓷企业都有能力生产出自己的全抛釉产品,但不同的企业生产的全抛釉产品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花色上都有天壤之别。生产技术过硬的企业生产出来的全抛釉产品的纹理和花色都非常逼真,光亮度和耐磨度都比较高,而一些工艺不成熟的企业生产出来的全抛釉产品纹理不清晰,耐磨度不够高,产品装饰效果不强。据行业人士介绍,这主要是釉料和工艺控制的差异所造成的。因此,记者就全抛釉产品的上游供应和工艺控制等方面,请教了部分资深行业人士,与读者一起了解全抛釉的生产工艺目前的发展状况。

原材料决定砖体质量

全抛釉的原材料选择同样重要,釉面决定砖面的质量,那么原材料就是决定砖体的质量。据佛山市截龙陶瓷有限公司销售副总经理黄建伟介绍,目前全抛釉的原材料主要还是广东的高岭土,因为广东的高岭土粘性较强,结合性更高,所以生产出来的陶瓷产品质量较好,砖体更加稳定。据了解,原材料的分布也成为阻碍其他产区生产全抛釉的重要因素,由于其他产区的高岭土相比广东的有所欠缺,加上其他产区的工艺技术较落后,所以其他产区目前生产全抛釉产品很少。黄建伟补充,除了今年下半年看到淄博产区开始生产全抛釉产品,并且生产的厂家只有寥寥几家,其他产区没有生产全抛釉产品。

据了解,目前陶瓷企业生产全抛釉产品采用两种砖坯,分别是仿古砖坯和抛光砖坯。但据尊道建材有限公司销售副总经理黄建铬介绍,目前全抛釉产品还是采用仿古砖坯使用比较合适,因为仿古砖细密性更好,二次烧制的时候不容易发生变形,而抛光砖则稍有逊色,但目前许多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只使用抛光砖的坯体进行全抛釉的制作,因此,最终的产品效果较差,而且容易发生变形。

釉料是关键

釉料是全抛釉产品最核心的东西,釉料的品质决定了全抛釉产品的品质,不管图案多么的出彩,抛光工艺控制的如何完美,如果釉料的透明度和耐磨度不够,产品的表现效果会大打折扣。据简一陶瓷市场部总监柯丽敏介绍,目前釉料主要是分为进口釉料和国产釉料,进口釉料主要是来自于意大利和西班牙,进口釉料透明度、光亮度和坚硬度更高,烧制出来的釉面更耐磨、更透析。柯总也补充,简一大理石是使用进口釉料的,目前进口釉料2.8万元/吨,而国产釉料仅1.5万元/吨,因此,使用进口釉料大大提高了生产的成本。

记者了解到,国内生产釉料的企业主要有瑭虹、道氏、德峰、大鸿制釉、大宇等。这些公司生产出来的釉料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与进口釉料的差距越来越小,因此许多国内知名的仿古砖企业都会选择国产化的釉料进行全抛釉的生产来节省生产成本。

记者查阅资料了解到,釉料里的化学成份主要由钾钠长石、方解石、石英、硅灰石、高岭土、氧化铝等组成,而具体的配方和配比每家釉料厂家都不尽相同,这就导致每家企业生产出来釉面的质量都参差不齐,据佛山市尊道建材有限公司营销副总经理黄建铬介绍,全抛釉里面有一个很专业的计量单位,叫膨胀系数,如果釉料的膨胀系数超出额定的范围,因此在烧制的过程产生的拉力会很强,导致砖体的变形和釉面的开裂,而膨胀系数与釉料的配方有很大的联系,而釉料配方的好坏又决定了全抛釉产品质量的好坏。因此,每家釉料企业对自己的配方和搭配都绝口不提,以免同行抄袭。

产能多少看生产线

全抛釉除了釉料是关键之外,在釉面抛光时的工艺也是非常重要的。据截龙陶瓷销售副总经理黄建伟介绍,目前全抛釉的抛光工艺已经发展很快,现在陶瓷企业基本上都是使用软磨头进行抛光,软磨头能有效地提升全抛釉产品砖面的平整度。据记者了解,全抛釉抛光生产线主要还是由科达、新景泰、美嘉等几家龙头的陶机企业提供,因此国内的全抛釉抛光线上的工艺同质化非常严重。

据了解,去年初,伴随着全抛釉工艺的不断发展,陶机企业推出“度身定制”的全抛釉机为全抛釉瓷砖保驾护航,新推出的抛釉机使全抛釉瓷砖废料磨出量比传统抛光砖减少70%,同时节电效果达25%。而目前的新型釉面砖抛光生产线产能不断地得到提升,许多全抛釉抛光生产线日产能已超过5000平方米,砖面光度稳定达到90%以上。据设备的现场操作者介绍,釉面抛光砖生产线工作稳定、操作非常方便省心,完全实现了不间断连续流水作业,如果生产线其他配套辅机的产能完全跟上来的话,抛釉砖的产能还有很大的上调空间。

成品率靠技术工艺

原料和工具都齐备了,但还需要良好的工艺技术,才能把全抛釉这盘菜炒好。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全抛釉生产工艺目前主要两种,一种原来生产微晶玻璃的一些企业采用的工艺,采用的是先印花后堆釉的工艺,表面的透明釉比较厚,因此立体感更强、透明性更好,且由于其釉面较厚容易抛光;另一种是原来生产仿古砖的企业采用的一种工艺,即无论是釉下的花纹还是表面的熔块,都是印上去的,这种工艺逼真度高、成本低,但抛釉时很容易露底。

记者在本次采访过程中听到最多的是全抛釉工艺技术比较复杂,全抛釉的成品率比较低。据截龙陶瓷销售副总经理黄建伟介绍,现在出现一种现象,许多全抛釉产品在烧制后容易出现二次变形,这主要是因为工艺技术不过关,导致砖坯与釉料在烧制的过程中受热不均。行业人士指出,全抛釉工艺技术过硬的企业一般的成品率只有70-80%,一些工艺不成熟的企业成品率就更低了。

窑变釉是如何烧制出来的?有哪些品种?


瓷器在窑内烧成时,由于窑内含有多种成色元素,经氧化或还原作用,出窑后,釉面色彩斑斓,呈现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它本出偶然,由于呈色特别,又不知其原理,只知经窑中焙烧变化而得,所以自古称为“窑变”。清代以前景德镇的窑变釉瓷都不是认为烧制的,偶尔烧制的窑变釉瓷也未流传下来,这与当时人们认为窑变釉瓷是“怪胎”,出现窑变即预示不祥,多将其捣毁有关。到了清代,景德镇的窑变釉才开始作为著名色相而专门生产,虽然也入火使釉流淌,颜色变化任其自然,并非有意预定为某种釉色,但已经能够人为地配制釉料、控制火候,可以说基本上掌握了窑变的规律,成功地烧制出大批窑变釉瓷。

窑变釉,顾名思义,是器物在烧成过程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由于窑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经氧化或还原作用,瓷器在出窑后可能呈现出意外的釉色效果。因由窑变釉出现出于偶然,形态特别,人们又不知其原理,只知于窑内焙烧过程变化而得,故称之为“窑变釉”,俗语有“窑变无双”,就是指窑变釉的变化莫测,独一无二。

清代窑变釉品种主要是仿钧釉和炉钧釉。这个时期茶具盛行,也与当时的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经常江南巡游有密切关联,各地方官员均呈仿钧釉即仿宋代钧窑的釉色的茶具、瓷器。炉钧釉始于雍正朝,最低温釉。制作时,先高温烧好涩胎瓷,再施釉,最后入800°C~900°C的炉内,两次烧成。因它的釉是二次入炉烧成的,且釉面仿宋代钧窑窑变,故名。炉钧窑瓷多见于清雍正、乾隆两朝。指在坯体上施两次含铁钴呈色元素的釉料。清雍正时景德镇窑仿钧窑的新品种。清《南窑笔记》说:“炉钧一种,乃炉火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传世的炉钧釉瓶、尊等器中青蓝色者居多,红点者较少见。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窑变”是怎样形成的?》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窑变”是怎样形成的?》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疙瘩的形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