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疙瘩的形成 > 导航 >

瓷器的缩釉缺陷是怎么形成的?

瓷器的缩釉缺陷是怎么形成的?

古代瓷器疙瘩的形成 瓷砖怎么贴的 怎么鉴别瓷器的年代

2021-02-15

古代瓷器疙瘩的形成。

瓷器的缩釉缺陷是怎么形成的?

在陶瓷生产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往往在烧成后有釉的产品表面上会出现局部无釉缺陷,即缩釉。那么形成缩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形成缩釉主要原因有两个:

其一是釉料中的灰尘和釉料本身的收缩。有些釉,特别是那些含氧化锡的釉,如果釉施得过稠,或施在一个脏的表面上,将会缩起,变成较大的结块。在高温胎体涂上了粘度较高的釉料时,会产生针眼状的露胎缩釉点,其原理如下:当窑温升至1300°C左右时,胎体中部分原料进行化学反应,并逐步完成烧结。反应中产生较多的气体,主要是氧气、二氧化碳和少量二氧化硫。在胎体加温至1300°C的同时,胎表面的釉料同时在1300°C的温度下,并进入熔融状态,熔融状态的釉料呈液膜,紧贴在烧结状的胎体表面。当胎体内释放出的气体逸出釉面时,即在釉里产生大量气泡。如果气泡聚集较大,釉的粘度又较高,逸出的地方就产生露胎的缩釉点。有的呈针眼状,在瓷器的转角处积釉很厚,缩釉面会较大。

第二个主要原因是釉料中塑性成分含量太多了,以至在干燥期间,釉层收缩过于严重,产生微细裂纹,使釉面开裂。在烧成过程中,易形成釉堆,结成块状,而不能均匀地熔融覆盖坯体。这种缺陷经常出在素烧过的坯件上。

taoci52.com小编推荐

为什么瓷器会形成缩釉?


为什么瓷器会形成缩釉?在陶瓷生产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往往在烧成后有釉的产品表面上会出现局部无釉缺陷,即缩釉。

形成缩釉主要原因有两个:

其一是釉料中的灰尘和釉料本身的收缩。有些釉,特别是那些含氧化锡的釉,如果釉施得过稠,或施在一个脏的表面上,将会缩起,变成较大的结块。在高温胎体涂上了粘度较高的釉料时,会产生针眼状的露胎缩釉点,其原理如下:当窑温升至1300°C左右时,胎体中部分原料进行化学反应,并逐步完成烧结。反应中产生较多的气体,主要是氧气、二氧化碳和少量二氧化硫。在胎体加温至1300°C的同时,胎表面的釉料同时在1300°C的温度下,并进入熔融状态,熔融状态的釉料呈液膜,紧贴在烧结状的胎体表面。当胎体内释放出的气体逸出釉面时,即在釉里产生大量气泡。如果气泡聚集较大,釉的粘度又较高,逸出的地方就产生露胎的缩釉点。有的呈针眼状,在瓷器的转角处积釉很厚,缩釉面会较大。

第二个主要原因是釉料中塑性成分含量太多了,以至在干燥期间,釉层收缩过于严重,产生微细裂纹,使釉面开裂。在烧成过程中,易形成釉堆,结成块状,而不能均匀地熔融覆盖坯体。这种缺陷经常出在素烧过的坯件上。

定窑系是怎么形成的?


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从这时一直到五代的定窑瓷器,还较为粗糙简单,器型以碗为主,正处于向精瓷的过渡阶段。但在五代中后期,定窑白瓷出现了一次根本性的飞跃。所烧瓷器不再施化妆土,胎、釉呈现出精、白薄的特征。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过了邢窑的细白瓷器。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制瓷技术有许多创造和进步。北宋中后期,定窑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使其身价大增,产品风靡一时。定窑在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由于连年兵灾,逐渐衰落和废弃。金朝统治中国北方地区后,定窑瓷业很快得到了恢复,有些产品的制作水平不亚于北宋时期。从有龙凤纹饰的一些器物上看,定窑产品也是金代统治者喜爱的瓷器品种。到了元朝,定窑终于逐渐没落。

当定窑瓷器盛名于世的时候,许多瓷窑开始竞相仿效,烧制定窑风格的产品,其中以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的定窑为代表,有山西省境内的平定窑、阳城窑、介休窑、盂县窑和四川彭县窑。平定窑烧制的白釉印花婴莲瓣纹碗;盂县窑的刻划花莲花、鸟纹碗,印花牡丹纹碗;阳城窑的化妆土白瓷折腰盘,刻花菊瓣纹盖;介休窑的白釉印花婴戏牡丹、缠枝花卉小碗;四川彭县窑的白釉刻划双鱼纹、莲花、牡丹、萱草纹碗、盘,印花花鸟纹、莲池鱼鹅、孔雀、鹰及折枝花卉纹碗、盘等都与定窑白釉刻、印花器物的工艺、装饰风格相近,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定窑系。

“窑变”是怎样形成的?


古代对"窑变"一词没有统一的定义,各有各的说法。概括起来说,凡是开窑后得到的产品,在色、彩、形、音、质等方面发生引人注意的特异变化,既说不出原因又不能在生产中重复其结果者都称之为"窑变"。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显然其中有不少牵强附会和夸大不实之词,甚至还有很多迷信色彩。历史传说瓷器有因窑烧而变形者,如《文房肆考》卷三·古窑器考说:"明诏景德征烧屏风,变其二为床、船";又有传说瓷器因窑烧而变质者,如《格古要论》说:"相传宋文丞相过此(指吉州窑),窑变为玉,遂不烧。"此上二例都不可信。但瓷器因窑烧而变色者则甚为多见,如《清波杂志》说:"饶州景德镇,大观间有窑变,色红如朱砂。物反常为妖,窑户亟碎之。"当时的陶工从来没有看见过这种现象,觉得不可思议,于是就从迷信的角度来理解,认为它是"妖"。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说,这种所谓"色红如朱砂",其实就是由于釉中含铜,在合适的工艺条件下还原成铜红而已。古代而窑烧而变色的著名窑变釉有宋代的钧窑窑变、景德镇康熙年间的苹果绿和绿郎窑、雍正和乾隆年间的窑变花釉等。古代有些黑釉也会出现窑变现象。窑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那时浙江地区烧造的原始瓷青釉器上就已出现乳光斑,这种现象在宋代以前烧造的青釉器或黑釉器上,特别在器物的出筋或转折处的积釉部位经常可以见到。大家知道,瓷器在烧成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非常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如果釉的组成不均匀或两种不同性质的釉施于同一器上,其变化就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料。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对烧成过程中发生的许多奇妙现象无法理解,于是就出现不少奇谈怪论。通过千百年的长期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现在我们认识到多数窑变现象都与釉的分相有关,现代陶工还能通过配方设计和控制烧造工艺,大量烧造各种窑变釉(参见上图)。

缩釉


缩釉在陶瓷生产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往往在烧成后有釉的产品表面上会出现局部无釉缺陷,即缩釉。

缩釉形成的原理

一般来说,在陶瓷釉面上所显示的缩釉缺陷可在烧成前或烧成中引起。通常,在达到瓷器的烧结温度时,釉料应该完全液化并流动均匀地覆盖表面。当釉溶化后,陶瓷的某些部位没被釉料覆盖导致了在烧成后的产品某些无釉部位。如果釉特别稠(粘度大),在烧成中它就不能平滑地在产品表面流动。在某些地方,釉料就会聚集成堆或有时会在釉面出现大量裂纹。实际上,这些并不是裂纹,只是釉料没有流动。当釉料由于表面张力的不能很好地流动,釉料不能流动到的部位便显露出坯体,就会产生"缩釉"。有时当釉表面趋向于聚集或卷缩时,整个釉面层会裂成釉珠状。

形成缩釉的几个原因:

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可能导致缩釉。

(1)釉料干燥时收缩过大;

(2)釉料颗粒过细;

(3)釉层过厚;

(4)釉料熔融时的粘度和表面张力

(5)釉料对坯体表面较弱的附着力;

(6)不正确地使用釉料;

(7)坯体方面的原因;

(8)烧成温度、烧成条件以及窑炉的气氛;

(9)釉料中所加入的色料的影响;

(10)釉料的化学组成;

(11)坯釉之间的结合力;

(12)ZnO的影响。

形成缩釉的主要原因

形成缩釉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是釉料中的灰尘和釉料本身的收缩。有些釉,特别是那些含氧化锡的釉,如果釉施得过稠,或施在一个脏的表面上,将会缩起,变成较大的结块。在高温胎体涂上了粘度较高的釉料时,会产生针眼状的露胎缩釉点,其原理如下:当窑温升至1300°C左右时,胎体中部分原料进行化学反应,并逐步完成烧结。反应中产生较多的气体,主要是氧气、二氧化碳和少量二氧化硫。在胎体加温至1300°C的同时,胎表面的釉料同时在1300°C的温度下,并进入熔融状态,熔融状态的釉料呈液膜,紧贴在烧结状的胎体表面。当胎体内释放出的气体逸出釉面时,即在釉里产生大量气泡。如果气泡聚集较大,釉的粘度又较高,逸出的地方就产生露胎的缩釉点。有的呈针眼状,在瓷器的转角处积釉很厚,缩釉面会较大。

第二个主要原因是釉料中塑性成分含量太多了,以至在干燥期间,釉层收缩过于严重,产生微细裂纹,使釉面开裂。在烧成过程中,易形成釉堆,结成块状,而不能均匀地熔融覆盖坯体。这种缺陷经常出在素烧过的坯件上。

如何防止缩釉


釉层卷曲、结块、脱离坯体的现象一般称为缩釉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釉料中的灰尘和釉料本身的收缩。有些釉,特别是那些含氧化锡的釉,如果釉施得过稠,或施在一个脏的表面上,将会缩起,变成较大的结块。补救的办法的用湿海绵擦掉坯面上的灰尘。建立除尘间,避免灰尘落坯。若施釉需要适当增厚,可在釉料中添入少量(3%)的膨润土。釉下彩绘易产生缩釉缺陷,因为釉下彩绘的彩料类似于釉下留存了尘灰。针对这种情况,可在釉下粉料中混入少量的釉浆,或者少量的阿拉伯树胶。

第二个主要原因是釉料中塑性成分含量太多了,以至在干燥期间,釉层收缩过于严重,产生微细裂纹,使釉面开裂。在烧成过程中,易形成釉堆,结成块状,而不能均匀地熔融覆盖坯体。这种缺陷经常出在素烧过的坯件上。因此,这类釉一般适宜在未素拍打的生坯上。为了适应在素烧坯件上使用,可在釉料中适当地加入一些如煅烧过的粘土和瓷土以及方解石等非塑性原料量。加入的非塑性原料量等于减去了一定的塑性原料量。此外,用手指轻轻地摩擦干燥的釉面,使釉面变得光滑,也有助于消除一些釉面裂纹。在釉面干燥尚未达到要求时,加热过快也易产生堆釉的缺陷。

缩釉与爆釉


缩釉与爆釉是瓷器研究的一个小课题,仔细研究,我们发现缩釉和爆釉与原材料的应用和生产工艺有直接关系,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对瓷器的鉴定有一定的帮助。

缩釉的形成曾经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因胎体上粘了油污,所施釉面无法覆盖胎体而引起缩釉。另一说法是烧窑时冷却过快而引起缩釉。

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说法均有误。前者,瓷器的烧制温度为1200°C以上,而油污在500°C已蒸发,此时釉料尚无熔融,无法引起缩釉,此说难以成立。后者,窑内瓷器的冷却是胎釉同时冷却,冷却快大多是产生釉裂或胎釉同时爆裂。热胀冷缩是一较普遍的物理现象,冷却能缩釉,但它是整体冷缩不是引起缩釉点的主要原因。

瓷器的胎体主要是经过瓷土(或瓷石)与高岭土粉碎、漂洗、沉淀加工而成。瓷土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高岭土的成分中氧化铝的含量稍高一些。瓷釉由石英、云母、钠长石等物质组成,自然界里称作釉果,其化学成分主要为硅酸盐,但瓷釉中还加一些碱性助熔剂。除此之外,明清瓷器中一般都加入了由草木灰和氧化钙加工而成的釉灰。

瓷器的釉面有高温釉与底温釉之分,但我们却很少研究高温胎与底温胎的区别。高低温胎体的温差不大,一般为100°C左右。高温胎的胎体中的氧化铝的成分较高,它的烧结温度在1280°C-1330°C之间。由于温度高,胎体大多能烧成我们所说的糯米胎,胎体晶莹、透亮。如果胎体内加入少量的含氧化钛成分,那么胎体就显出玉白色,有玉质感。

在高温胎体涂上了粘度较高的青白釉料,就会产生针眼状的露胎缩釉点,其原理如下:当窑温升至1300°C左右时,胎体中部分原料进行化学反应,并逐步完成烧结。反应中产生较多的气体,主要是氧气、二氧化碳和少量二氧化硫。在胎体加温至1300°C的同时,胎表面的釉料同时在1300°C的温度下,并进入熔融状态,熔融状态的釉料呈液膜,紧贴在烧结状的胎体表面。当胎体内释放出的气体逸出釉面时,即在釉里产生大量气泡。如果气泡聚集较大,釉的粘度又较高,逸出的地方就产生露胎的缩釉点。有的呈针眼状,在瓷器的转角处积釉很厚,缩釉面会较大。

鉴赏这种瓷器的釉面时我们能在放大镜下看到大小不等的多层气泡,小气泡托着大气泡。以上现象在明代和清早期的瓷器中表现得较为明显,民窑瓷器更多,可以作为鉴定瓷器的一个参考。此外,另一种情况也能产生缩釉点,主要是胎体坯子落了灰尘,上釉前没吸干净,灰尘的小颗粒可引起缩釉,但这现象很少出现。原因一是坯子上釉前都有一个“上水”的步骤,灰尘很少,二是一般有灰尘,大都是在釉上引起一个黑点而不引起缩釉。灰尘引起的黑点和缩釉点的瓷器大都是民窑,在道光、同治年以后生产的瓷器更多一些。

高温胎与低温胎是相对的,即使低温胎,瓷胎的烧结温度也要1200°C左右。原始瓷大都是低温胎,从胎体不结实、较为疏松的现象看,它的烧结温度应在1200°C以下。这些瓷器胎釉结合不牢固,胎厚釉簿,欠观赏性。

道光以后的瓷器烧结的温度也不太高。主要是康乾盛世后,经济的发展使瓷器民用普遍化。乾隆后期已有五件套作为姑娘的嫁妆,嘉道后盛行。所以瓷土的需求量很大,精细的原料仅能用于官窑。道光以后瓷土质量欠佳,主要是精品高岭土减少,胎中氧化钙的成分增加,降低了瓷胎的烧结温度,一般在1200°C-1250°C烧结固化。嘉道以后在烧制陶瓷用的釉料中增加了碱性助熔剂,在温度近1300°C时釉料熔融,但较前期的粘度低,较稀薄。但这种较稀薄的釉料均匀地渗入烧结的瓷胎中,所烧制的瓷器也很漂亮。此种瓷器胎釉结合尚可,釉面较薄,有的可见胎痕。釉内气泡较小,少有层次感。

什么是玻化砖?以及玻化砖的缺陷


这是一种高温烧制的瓷质砖,是所有瓷砖中最硬的一种。有时抛光砖被刮出划 痕时,玻化砖仍然安然无恙。但这种砖的价格较高。

玻化砖是优于花岗岩材的又一新型建筑材料,具有如下优点:

1、色彩艳丽柔和,没有明显色差。而天然花岗岩由于成岩时间、岩层的深浅不同色差较大。

2、高温烧结、完全瓷化生成了莫来石等多种晶体,理化性能稳定,耐腐蚀、抗污性强,历久如新。花岗岩由于自然形成,成材时间、风化程度等不尽相同,导致致密度、强度不一,使用两年后逐渐失去光泽,表面磨损粗糙,难以清洁,影响美观。

3、厚度相对较薄,抗折强度高,砖体轻巧,建筑物荷重减少。而天然花岗岩强度较低,笨重,增加了建筑物的荷重,且会给运输、铺贴等过程带来一系列的困难。

4、无有害元素。花岗岩是天然矿物,长期埋藏于地壳深处,未经高温烧结,故含有微量放射性元素,如长期接触会有害身体健康。5、抗折强度大于45mpa。而花岗岩抗折强度约为17-20mpa

玻化砖的表面防污是关键

玻化砖的唯一缺陷就是经打磨后,毛气孔暴露在外,油污、灰尘等容易渗入。据业内人士介绍,这是一个行业公认的难题,但有些厂家经过研究已经通过新技术解决了这个难题,比如东鹏陶瓷的玻化砖,在产品出厂前就做好表面防污处理,将毛气孔堵死,使污物不致渗入。但并不是所有这类产品的厂家都有这道防污处理的工序,因为这并未列入该类产品的国家标准中,很多品牌的产品没有经过防污处理就能作为合格产品出厂销售,消费者不了解情况,铺装使用时不在意,就会发生污迹斑斑的情况。消费者要在购买时问清楚,未做防污处理的玻化砖在使用中要打蜡,一般的地板蜡就可以。铺装前为避免施工中损伤砖面,应用编织袋等不易脱色的物品把砖面盖好。

瓷器积釉是怎么回事


喜爱收藏瓷器的收藏家们,在收藏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现绝大多数的古代瓷器都会出现积釉的情况,就会想这类的瓷器会不会就是瑕疵品或者赝品所伪造的。其实收藏者们在收藏瓷器的过程中,如果遇到瓷器积釉的现象大可不必担心,因为古代所制成的瓷器几乎都有积釉现象,这是属于一种正常现象,那么瓷器积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我国古代所制造的瓷器中,大多数都是以青白色釉或卵白色釉为主,制瓷者在施釉的过程中需要首先用釉水蘸釉、其次荡釉、在浇釉、洒釉、轮釉、刷釉等一系列繁琐的上釉工艺之后才算上釉成功。上釉完成之后还有最为重要的一道工序就是晾干,让收藏者们所疑惑的积釉就是在晾干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瓷器上釉完成后晾干时,瓷器上的釉水会顺其自然的向下流淌,于是乎瓷器的底部就形成一圈的积釉。

一般来讲瓷器底部的积釉要比瓷器上部的釉层厚一些,这是因为瓷器底部的积釉所含的铁、钙、铝、硅等微量元素要比上部的釉层多,这些微量元素在与空气中的氧气长期接触后,底部就自然就变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虾青色泽,这底部的积釉色泽亮丽、莹润透亮,是在我国明朝时期的瓷器中最为常见,虽然人说清朝民窑所制的青白瓷也会出现虾青色泽的积釉,但是在颜色上也是有着些许的不同。

这种不同时期的积釉还会给现代鉴定瓷器的真伪提供有力的依据,毕竟现代所制的瓷器无论仿的有多像真的,但是瓷器本身的色泽都是不一样的,这是无法改变的一点。

在瓷器积釉有还有一种常出现的现象就是结晶斑。结晶斑并非是瓷器在烧制过程中所形成的烧成物,而是属于物质置换活动中所自然产生的衍生物,它不是人为造成的,而是物质活动所形成的。结晶斑是在瓷器经过高温所形成釉泡中的氧化钴。

它在经过数千年的变化中,不断的以小于釉层分子的结构不断的往外渗透于表面,使之形成了我们现如今所见到的结晶斑。这种结晶斑在瓷器初始阶段是有没有的,只能经过数以千年的变化才会形成,所以一般来说,有结晶斑的瓷器都是属于老物件。但是在近年来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结晶斑也可以仿制的出来,所以收藏者们收藏时一定要注意鉴别结晶斑,防止买到赝品。

对于瓷器中的积釉可以说算是完美瓷器中缺陷,但是这也是因为当时社会工艺水平达不到的原因。虽然说积釉会影响瓷器器物的质量以及其经济价值。但是也正是因为有了积釉的出现为瓷器的鉴定起到了关键性的一点,也可谓是因祸得福。如果说收藏家知识单纯想要收藏精美瓷器,可以选择现当代的陶瓷制品,在现当代的瓷器中很少有这种缺陷的出现。

明清瓷器精品赏析及价格参考:

1:清乾隆六年青花缠枝莲纹供瓶,尺寸:66.4厘米,估价:HKD 3,000,000 ~ 4,000,000,成交价: HKD 20,575,000 ,成交时间:2019.10.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清乾隆六年五月》、《唐英敬制》款。

铭文:大清乾隆六年五月端阳节,恭献京都朝阳门外东岳大帝案前永远供奉,钦命陶榷使者沈阳唐英敬制。

据瓶上铭文,此器应曾供奉于朝阳门外东岳大帝案前,或即位处朝阳门外大街、现为北京民俗博物馆之东岳庙内岱岳殿。该道教寺庙建于元延佑六年(1319年),后得宫廷、权贵重视,明清两朝获多次修葺、扩建。

2:清乾隆粉彩描金松石绿地开光御制诗惠山煮泉观卷图茶壶,尺寸:17.4厘米,估价:HKD 12,000,000 ~ 15,000,000,成交价: HKD 20,575,000 ,成交时间:2019.10.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诗文:汲惠泉烹竹垆歌惠山氿泉天下闻,陆羽品后伯仲分。中泠江眼固应让,其余有洌谁能羣。高僧竹垆增韵事,隐使裴公惭后尘。庄严金碧里月相,三间茗室清而文。梅花天竺间红白,蒙蒙沐雨含奇芬。平方木几一无有,但有竹垆妥帖陈。篾编密致拟周篚,体制古朴规虞敦(叶)。玉乳寒渫早汲绠,明松干烈旋传薪。武火已过文火继,蟹眼初泛鱼眼纷。卢仝七椀慢习习,赵州三瓯休云云。政和入贡劳致远,卫公置递嫌逞权(叶)。巡跸偶然作清供,听松庵图真迹存。名流传咏四百载,墨华朱彩犹鲜新。山僧藏弆奉世宝,视比衣钵犹堪珍。视比衣钵犹堪珍,后进君子先野人。印文:「干」、「隆」惠山泉与竹垆大清乾隆年制 款。

本品壶即以茶为题,妙工精作,绮丽致美,华彩明艳,壶身开光,正面以松庵为题,绘一清洒高仕,案前赏卷,伴有童子二人,一人奉茶,一人烹茶。

壶身诗中所云惠泉,出于惠山,地处江苏无锡境内。唐陆羽撰《茶经》,定天下泉水二十等,惠泉独其二,后渐名重天下,引文人茶客四方而至。唐卫公李德裕置递取水,宋徽宗不劳致远汲泉入贡,元大家赵孟俯更挥笔亲题「天下第二泉」五字,保存至今。

3:清乾隆松石绿地粉彩描金折枝四季花卉盖罐(一对),尺寸:高41厘米,估价:RMB 12,000,000 ~ 20,000,000,成交价: RMB 20,125,000 ,成交时间:2015.06.06,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5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乾隆年制款。此件盖罐一对,于乾隆官窑之中堪称别致,其形尊贵秀挺,装饰雍容华丽,口沿于盖沿均描金,通体施松石绿釉为地,腹部与罐盖通绘轮廓描金粉彩四季花卉纹饰,花卉包括山茶、梅花、水仙、天竺、木兰花、秋海棠、绣球花、菊花、剪秋、栀子花、蜀葵、荷花、月季、梨花、鸡冠花等等,其所绘花卉造型准确,逼真生动,可与自然界百花一一对应。绘手非同寻常,与一般工匠绘制西番莲、宝相花等规矩装饰图案不同,应由受郎世宁等传教士画家、或画珐琅的宫廷绘画高手提供画稿,再于御窑场精细烧制完成的。底部施松石绿釉,中央以矾红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年号篆款,工致端庄。其绘画细致工整,工艺精湛绝伦,松石绿釉匀净厚润,金彩璀璨辉煌,诸彩绚丽浓妍。本品摹仿掐丝珐琅主要体现在色彩和纹饰方面,以松石绿釉摹仿铜胎掐丝珐琅之色地,以金彩勾勒替换掐丝,红黄绿三彩质感硬朗深沉尤见掐丝珐琅之本色。而粉彩晕染,层次丰富,过渡柔和,予花卉之神韵质感。

4::元青花孔雀牡丹带盖梅瓶,尺寸:高45厘米,估价:RMB 13,000,000 ~ 18,000,000,成交价: RMB 16,675,000 ,成交时间:2018.06.19,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8春季拍卖会。

本品俊秀挺拔,胎质厚重坚致,釉质温润泛青,其盖为覆杯型,中置宝珠钮,外绘六瓣覆莲瓣纹,布局疏朗。在宋元明三朝,梅瓶为实用器皿,多为盛酒之用,故烧造同时必配瓷盖,而清代则以之为陈设或插花之用,故不需烧造盖子。其盖式样与江西高安窖藏出土的六个青花梅瓶当中的五个盖子一致。其肩部装饰孔雀穿牡丹花图案,一面绘雄孔雀回首收翅,恰好落地的瞬间,另一面则是雌孔雀俯首翔飞,与雄孔雀相呼应。所绘孔雀翎羽清晰,神韵尤佳,周围缠枝枝牡丹翩翩展姿,妍态尽见,此处纹饰布局与安徽繁昌县新港街道元代窖藏出土「元 青花孔雀纹兽耳罐」的主题纹饰一致,笔法疏朗清秀,如出一人之手。

腹部绘主题纹饰为缠枝牡丹纹,但见牡丹花开正浓,妍美饱满,仰俯有姿,枝蔓舒展轻盈,布局疏朗清新,笔意酣畅洒脱。纵观本品上下之装饰有别元青花常见繁密之风格,清雅可人,其牡丹枝蔓均以细笔绘就,灵空舒畅,尽显纤巧之柔美,犹见风姿之典雅。青花之色,苍翠妍丽,深入胎骨,兼有丹青之妙。底部涩胎,泛瓦红色,留有明显的垫烧粘结高岭尾砂的痕迹,为元青花装烧工艺的重要特征。

5:明成化青花荷塘罐,尺寸:高10.3厘米,估价:RMB 8,000,000 ~ 12,000,000,成交价: RMB 19,040,000 ,成交时间:2010.12.12,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0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明成化年制”楷书款。直口、短颈、丰肩、扁圆腹、圈足。器以青花绘莲池纹,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为成化时期御窑瓷器。莲池图描绘的是仲夏时节的莲塘,波浪翻滚,盛开的莲花、碧绿的荷叶、间以水草,摇曵飘香,彩蝶在空中飞舞。

此形制的扁罐源自明初,永乐时期有翠青釉和白釉器,成化时期有青花、斗彩、五彩品种,装饰纹样有莲塘水藻纹、牡丹飞蝶、九秋花草、缠枝莲花纹等。造型饱满,胎质细腻,釉质温润肥腴,画意生动,绘制纤柔精细,疏朗明快,为成化青花器中的精品,展现出陶工高超的技艺和艺术修养。《博物要览》评价有:“成窑上品,五彩供养浅盏,草虫浅盏。青花纸薄酒盏,五彩齐箸小碟香盒,……各制小罐,皆精美可人”。

6:清乾隆青花八吉祥纹双螭耳抱月瓶,尺寸:高49厘米,估价:HKD 3,000,000 ~ 5,000,000,成交价: HKD 18,580,000 ,成交时间:2010.12.01,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0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六字篆书款瓶。直口,短颈,颈、肩相交处饰对称螭龙耳,扁圆腹,圈足外撇。通体青花纹饰,口沿下及瓶腹边沿绘回纹一周,颈、足墙饰灵芝纹。腹两面中心凸起,上饰团状灵芝纹;外环绘八瓣莲瓣形开光,开光内分别绘法轮,法螺,宝伞,华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八吉祥图案。底书「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此瓶圆若满月,故称「抱月瓶」或「宝月瓶」。其胎体洁白,青花发色亮丽,造型古朴端庄,充分表现了乾隆帝好雅慕古之文化内涵。八吉祥,又称佛教八宝,由西藏喇嘛教流入中原,是佛家常用象征吉祥的八件器物,为典型的含有宗教意义的瓷器装饰图案,也是乾隆帝喜爱的纹饰,由此表现了乾隆皇帝热衷于藏传佛教,满清皇族与蒙藏权贵礼尚往来,和睦相处的历史见证。

7:明嘉靖青花群仙祝寿大葫芦瓶,尺寸:高56厘米,估价:RMB 16,000,000 ~ 20,000,000,成交价: RMB 18,400,000 ,成交时间:2019.06.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9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明嘉靖年制」款。

本品为嘉靖御瓷葫芦式瓶当中非常珍罕的一类,其上下腹均丰硕圆润,口部细直,圈足高深外撇,颇见豪迈古拙之气。其口沿与束腰均绘缠枝灵芝纹,上腹上下饰变形莲瓣纹和蕉叶纹,中间主题图案则是五仙行乐图,见有寒山凌波戏水而行,刘海骑金蟾腾飞,拾得携帚而坐,似与执杖佩葫芦仙人对语,后面松下仙人则执笔书卷,神态悠然。下腹主题为群仙贺寿图,场面热闹非凡,共有十三位仙人为寿星祝寿。见寿星端坐石上,泰然自得,观刘海为之戏蟾,众仙献寿,见有捧灵芝托蟠桃者,持宝瓶敲鱼鼓者,吹紫箫鸣玉板者,络绎不绝,气氛喜庆祥和。圈足外侧锦地四开光绘折枝瑞果纹。其青花一色浓妍泛紫,为回青典型之特征,绘画繁缛细致,众仙仪态不一,生动逼真,各见精彩,尤以寒山拾得为佳,拙朴木讷,又不失活泼、诙谐,与嘉万时期画家尤求所作《寒山拾得图》极为相似,由此可见画手技法不凡。底款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字体稚拙古朴。

8:明永乐青花「岁寒三友」图大盘,尺寸:34厘米,估价:HKD 15,000,000 ~ 20,000,000,成交价: HKD 17,460,000 ,成交时间:2011.04.07,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春季拍卖会。

9:清乾隆釉里红螭龙纹葫芦瓶,尺寸:高30.2厘米,估价:RMB 12,000,000 ~ 22,000,000,成交价: RMB 17,250,000 ,成交时间:2019.12.04,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9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乾隆年制」款。 本瓶呈葫芦式样,外壁以釉里红作装饰,并以乾隆朝釉里红常见之线描法绘就,以釉里红勾勒纹饰后加点涂法而成,不使用平涂技法,该法可有效的使“花纹清真”。口沿环饰一周如意云头纹,束腰处以蕉叶纹及环带式回纹间隔,底足环饰一周仰莲纹。上下腹描绘四组团龙纹为主体纹样,间以缠枝灵芝瑞草纹相隔。细观之,则可发现上下腹之团龙纹略有不同,二龙的上下方位有所调换。圈足中央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此类器皿因其烧成难度较大,烧造资费不菲,数量稀少,因而多为督陶官进贡的贡瓷而非传办瓷器,如本品一直到乾隆晚年皆有烧制贡御,如乾隆六十年,八月五日《贡档进单》有:“(奴才)全德跪进……釉里红葫芦瓶成对。”且据贡档可知,此类葫芦瓶皆用于如宁寿宫、圆明园等处皇帝日常起居场所之陈设。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瓷器的缩釉缺陷是怎么形成的?》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瓷器的缩釉缺陷是怎么形成的?》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疙瘩的形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