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明宣永乐青花瓷器鉴别 > 导航 >

试谈元、明青花结晶斑

试谈元、明青花结晶斑

明宣永乐青花瓷器鉴别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元青花瓷器高仿鉴别

2020-07-11

【www.taoci52.com - 明宣永乐青花瓷器鉴别】

基于主要对自己近五百件元、明青花藏瓷的观察和分析,笔者发现在一般的情况下,青花瓷结晶斑的形成,100年始可见,300年后当浓(发色浅淡的不在此列)。据此认为,新烧的青花瓷不可能有“原生”的结晶斑,它应该属于物质置换活动中的一种“衍生”物。仿家在银灰色物料的外填上动手脚只不过是近几年的事,也就是说:若釉面见有银灰物质的附着,非内发的,即为当今人工外填,除此两者,没有其它可能。所以,如何正确判断结晶斑源自釉内则尤显重要了。

青花瓷出现结晶斑它类同于皮肤受损愈合后出现的结痂。皮肤的结痂总是与红肿结合在一起,先有皮肤的炎症,再有结痂。青花的结晶斑总是跟蓝(棕)黑色的凝聚团相凑一道,先有青料的凝聚,才有结晶斑产生的可能,两者之间的渊源关系必须是相当明朗的。笔者曾于《老生常谈》之“苏勃尼青并非说不拎清”一文中这么记述:“……蓝黑色青花凝聚点与其上层面时有时无溢出的银灰色金属盐之间,后者呈‘市中心’固守或向‘郊区’扩张的这么一个趋势,其风貌很自然”(见第182期,越细小的越明显)。而“银灰色料的外填,……多有楞角和露有锋芒,缺少微尘粒状这一形态,与青花之间界线分明,转换生硬,缺乏过渡,属没有因果关系的‘各自为政’行为,……与真器最大的不同,当然还是青花凝聚点的深层次没有由质变所致的棕褐色的铁质色散遗留,……”。这是笔者对结晶斑源于凝聚点的初步印象。在个人网站上曾作过真伪的实物对比,详情请参见《每周一品》第152期图照。

讲了青花凝聚与结晶斑两者的关系,还得回过头来分析一下凝聚点和结晶斑形成的原理。

青料的凝聚首先得依赖绘画时用笔的浓重,再需入窑后在高温中的“再分配”。所谓“再分配”,笔者的看法是:在瓷件高温烧制的过程中,釉泡对于氧化钴料中的铁、锰等元素具备“仑储”功能。“储备”少的,上升后空气逃逸,游离状态的微量元素重新汇入钴料中,钴蓝料的浓度和比重大增,蓝黑色凝聚,釉面开始下陷;“储备”多的,比重大了,赖着不上升,并继续不断地在兼并釉泡中壮大,直至瓷件冷却后“定格”。这就是青料凝聚的由来以及为什么有的釉面会有凹陷,为什么青花线条中多大釉泡而乳白釉面上大釉泡少的原因。

青料的凝聚不等于结晶斑的形成,结晶斑是如何产生的呢?笔者的看法是:上说与凹陷同步之青料凝聚,由于属微量原素多次汇集所致,在它们“中心地带”的结晶物外析,应该与釉泡完全“不搭界”,所呈现的都是些“微尘”状或“网丝”状结晶斑。而诸多源于大釉泡的,由于大釉泡中储存有富足的金属元素,它们很象一座座反应锅,在日后数百年缓慢的“能量释放”进程里,或钴、或铁、或锰,或其它元素,肯定会“尖端放电”,找出最贴近釉面“合围力量”相对较弱的这一端,走釉层分子间的通道,一个元素、一个元素逐个地外析于釉表,在竖直于釉泡中心处先行积聚,然后向周边拓展,并会根据各自的分子结构和序列进行“重组”,从而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不同结晶体。

所谓“风格迥异”,笔者的看法是:元末明初进口钴料的结晶斑,它性“柔”,在“银盐”积累的过程中,增多后只会相互“挤轧”而起皱,皱成“细浪”状或垒叠成“痂面”状;明中后期(包括清中前期)的青花结晶斑则性“刚”,它不皱不叠,积累到一定程度,待到具备足够的张力,便会牵动釉层,使结晶斑部位的釉胎剥离而鼓如“水疱”。

或许有的同好对我模拟的结晶斑演化进程会咄之以鼻,那我就换一方式这么讲:在接近熔点或超过熔点的高温下,任何含有金属元素的物料,只会增加分子的活跃程度和延展的性能,成烧初期釉面青料的浓重点能起皱吗?同样,经1300多度高温烧结的胎釉结合,若想人为使釉胎分离并鼓出来,谈何容易?所以,结晶斑的鼓如“水疱”,包括“起皱”和“垒叠”,绝不是仿家想仿就能仿的。

结晶斑的鼓如“水疱”,除了有大有小的差异,还有一种“水疱”口已“冒顶”的,应该属于因传世年久由磕碰所至,也可作为“水疱”状征貌加以判断。而元末明初进口钴料结晶斑的变化则更多,它们会根据大釉泡的排列和疏密,出现很多不同的形态,如“佛光”状、“蜂巢”状和“流沙”状……等等等等。那些呈朵状的结晶斑我把它称为“浮萍”状(见第167期),其中“浮萍”中心尖出的称它为“花蕊”状,凹下去的称它为“脐孔”状;那些大块面的结晶斑我又把它称为“睡莲”状,但“睡莲”必须具有“并装” 的痕迹。包括以上曾提到的“细浪”状、“痂面”状,还有“龟裂”状、“渣光”状等等,都可见证其源自釉泡并非外填的事实。在对实物的观察中,大部釉泡都会被其外围蓝(棕)黑色的凝聚团或其上部的结晶斑所遮盖,虽不能看到“庐山真面目”,但从它的朵状结构中,仍可作出源自釉泡的判断。

还有一点至关重要:真器的“银盐”外析一般都与釉层深处或多或少铁锈色的渗出并存(“外析”不同于“渗出”,“外析”更不能等同于“上浮”。有关这方面的探讨,请见《老生常谈》之“外析、渗出和上浮”一文),两者的完美结合绝对不可能出现于新仿的瓷件中。作伪者若于氧化钴料中加铁,不经煅烧就描绘,烧制时其铁色会上浮。“漫”出来的铁锈色与源自釉泡且有浓淡变化和外渗效果的真器铁色肯定不一样。所以,真假铁锈色还是可以分辨的。

任何青花瓷器,由于选用青料的各有不同以及调配比例和烧造氛围等方方面面多少会有差异,其成烧后的征貌是不可能先后完全一致的。有些日后外析的结晶斑相当浓烈,有些则不大明显;有些结晶斑与凹陷同步结合,有些结晶斑则没有点丁凹陷。由此,我们不能以为结晶斑块面较大的,属于人为容易点皴的范围就不值得一顾了,也不能认为结晶斑少或没有结晶斑的即非到代老货。结晶斑能与凹陷结合当然更美,能有呈色鲜亮而清澈的“一线红” 当然更漂亮,但没有凹陷和“一线红”的,只要具备其它种种老件条件,也应该承认它的到代。

今日谈青花的结晶斑是为了能够在见到实物的第一时段,即能根据结晶斑形态判断真伪。判断真伪当然还得结合考虑瓷件的相关体征和其它征貌。有关元、明、清各个时段瓷器的工艺特点以及造型、胎釉、纹样等特色,我就不在“孔夫子面前念三字经”了。下面顺便再谈一下虽与结晶斑无关,但在断伪中不可不考虑的几个问题:

既然是伪件,作伪者必然还会在其它方面采用一些其它手法,弄点欲盖弥彰的征貌。比如在预计绘上青花笔道的部位事先对胎体进行镂挖,成烧后再在釉面上錾些有大有小、有疏有密的微伤,以冒充凹陷和土沁花;比如涂抹些黄土以表示瓷件为新近出土。这些手法对于玩古瓷的人来说,属于基本功的问题,一见到具有此类征貌的,反而能使我们更快的予以“一票否决”。当然,有些到代老件的釉面也会有凹陷,也会有土沁花。老件的凹陷以“下箍”相称最形象,其边沿如同两圆相切。关于土沁在元代釉里红器中有什么怪异的选择,以及有关土沁的几种不同风貌,笔者写有专篇,详细请见《每周一品》第180期附文。到代的出土器有些也会附有黄土迹,在一般的情况下,出土瓷器黄土的附着程度应该介于:水冲不掉,但又能够用手揩除,至多采用指甲剔除这么个范围。另有一种土锈,它呈圈点状态,不管如何用水揩洗都弄不掉,采用火烤也不脱落,而且圈点的外周蛤蜊光特浓。这种土锈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推断:一、其圈点状态应该不属涂刷、喷洒所能成形的;二、其水洗不掉则可判断这种土锈不会溶于水且与釉面粘着牢固;三、其火烤不脱则可证明土锈的成份中不含树脂、松香之类物料;四、仅仅圈点的外周出现蛤蜊光,可以排除真空镀膜作伪的可能。我们知道瓷器的出土风貌与其埋葬地复杂的地理和地质条件有关,可以说千变万化。埋葬地的土质若属于经河道冲刷而成的粗砂层区,粗砂层又富含自然化合物和自然元素,那古墓沉降后,这些矿物质是否会在所附着的釉面上环着粗砂粒(团)的外形实施转移和侵润?这些被转移的物质与所在釉面经漫长的岁月结合,尤其年年夏季对高温砂层的热量吸收,其粘着力肯定会相当牢固,在其周边渗出浓厚的五彩光晕也就成为可能。这是笔者对圈点状土锈成因的印象见解。我们不能排除当今仿家采用相似物质,在模拟以上环境中做出圈点状土锈,再经高温固化定形,但圈点周边会“长眼”的蛤蜊光晕和全器釉面蕴厚的包浆,还是应该绝非人为急就所能的。再说,即使土锈已仿制到惟妙惟肖,甚至完全一样,但也不等于真的元青花不应该有土锈,更不等于凡有土锈的即属伪品。

在与会众多的专家、学者面前谈元、明青花结晶斑,笔者的心中怎能不惴惴不安?本人仅为一名业余的古瓷收藏爱好者,“何德何能”!虽有建立私立博物馆、保护珍贵文物的良好愿望,无奈受“民间没有元青花”陈旧概念之束缚,受仿品泛滥,“没有什么不能仿”观点之打击,造成了地方政府对我建馆的报告至今不予批复,挫伤了我建馆的积极性。今日能随同陶瓷界的各位前辈参加这次有关民间元青花的研讨,实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望诸位多予指导,不吝赐教。限于本人各方面的水平,希大家对我文章在文字表达上言不达意之处多予理解,对本人利用青花结晶斑之非“原生”特性,并将它试用于鉴别元、明青花瓷这一努力,给予权威的论证。对于整个古瓷藏界来说,它绝对有利于筛选出民间已惨遭唾弃的部分元、明青花瓷,对于笔者个人来说,则有助我了却建馆心愿。

在民间有没有元青花这一问题上,凡有责任心的专家和学者都会看重事实,个别视而不见的也应该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承认的开始即为散失和流失的终止,让我们为保护先辈们留下的珍贵文物,弘扬祖国历史文化共同作点贡献。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元、明、清青花瓷器的区别比较


造型:器物造型的线条古朴、自然、构图圆弧中带柔,大件器物为主。

胎质:胎较粗松,带生烧味,含沙粒直至明代早期,胎体厚重,在圈足上能见枇杷红(即窑红)

底釉:影青(透明度较好)卵白或曰枢府(较浑浊)。

纹饰:运笔粗矿,自然潇洒。以大笔写意的花卉、人物为主,生活气息较浓。

青料:国产土青,进口青料。

烧制工艺:砂底几乎都有窑红、铁锈斑块、粘砂。琢器多有接口,二节或多节。

款识:至今未见。

造型:浑朴、敦厚。线条圆浑柔和,构图以弧线为主,大件器物早期不多,晚期增多。胎质:胎骨较细腻(较之元代),胎色白度好些,密度也较紧,但瓷化程度并不高,较之元代器体要薄而灵巧,部分好的官窑器上能见枇杷红。

底釉:早期:白中泛青(或为枢府釉),釉质肥厚滋润,给人以含蓄的感觉,甚至是玉的感觉,有古典美感。后期:白度相对增强,釉质较肥厚,光泽不太强,釉色给人以深沉含蓄的感觉。

纹饰:用笔豪放,生动。题材广泛,取于自然,多写意,少写生。有人为意识,但仍以自然为主。

青料:国产青料:浙江土青、平等青(陂塘青)、回青(佛头青)、石子青、进口苏麻离青。

烧制工艺:常见窑红。釉底有缩釉、窑缝。罐类多见接口,器足根尖如鲫鱼背。多为釉底,少见砂底。底少有粘砂、跳刀痕。初有圈,砂底细腻光滑。

款识:始于永乐。宣德款式最多,有青花书款,阴、阳刻款等,楷、篆均有。

造型:轻巧、灵秀。线条挺直生硬,构图以直线为主,大件较多。

胎质:胎质较坚硬、致密,瓷化程度好(所谓中国真正的瓷器),胎质细腻,胎色较白,器体较薄,很少见有枇杷红的。

底釉:底釉发白略泛青,给人以光亮的感觉(康熙、乾隆最白,所谓浆糊白)。釉质细而薄,玻璃化程度好,色泽耀眼,有点刺眼,不够含蓄。

纹饰:用笔纤细,严谨。构图较图案化,甚至是拘谨刻板,较多人为意识。题材多仿古,以吉祥类图案为主。

青料:国产青料:石子青、明珠料、洋蓝。

烧制工艺:少见窑红,缩釉。琢器基本不见接口,器足根圆浑如灯草根。不见涩圈,多为釉底。少见跳刀,粘砂痕。

款识:历朝均有,款式多样,有青花书款,阴、阳刻款,楷、篆均有。

元、明、清青花瓷器的区别比较表


造型:器物造型的线条古朴、自然、构图圆弧中带柔,大件器物为主。

胎质:胎较粗松,带生烧味,含沙粒直至明代早期,胎体厚重,在圈足上能见枇杷红(即窑红)

底釉:影青(透明度较好)卵白或曰枢府(较浑浊)。

纹饰:运笔粗矿,自然潇洒。以大笔写意的花卉、人物为主,生活气息较浓。

青料:国产土青,进口青料

烧制工艺:砂底几乎都有窑红、铁锈斑块、粘砂。琢器多有接口,二节或多节。

款识:至今未见

造型:浑朴、敦厚。线条圆浑柔和,构图以弧线为主,大件器物早期不多,晚期增多。

胎质:胎骨较细腻(较之元代),胎色白度好些,密度也较紧,但瓷化程度并不高,较之元代器体要薄而灵巧,部分好的官窑器上能见枇杷红。

底釉:早期:白中泛青(或为枢府釉),釉质肥厚滋润,给人以含蓄的感觉,甚至是玉的感觉,有古典美感。后期:白度相对增强,釉质较肥厚,光泽不太强,釉色给人以深沉含蓄的感觉。

纹饰:用笔豪放,生动。题材广泛,取于自然,多写意,少写生。有人为意识,但仍以自然为主。

青料:国产青料:浙江土青、平等青(陂塘青)、回青(佛头青)、石子青、进口苏麻离青。

烧制工艺:常见窑红。釉底有缩釉、窑缝。罐类多见接口,器足根尖如鲫鱼背。多为釉底,少见砂底。底少有粘砂、跳刀痕。初有圈,砂底细腻光滑。

款识:始于永乐。宣德款式最多,有青花书款,阴、阳刻款等,楷、篆均有。

造型:轻巧、灵秀。线条挺直生硬,构图以直线为主,大件较多。

胎质:胎质较坚硬、致密,瓷化程度好(所谓中国真正的瓷器),胎质细腻,胎色较白,器体较薄,很少见有枇杷红的。

底釉:底釉发白略泛青,给人以光亮的感觉(康熙、乾隆最白,所谓浆糊白)。釉质细而薄,玻璃化程度好,色泽耀眼,有点刺眼,不够含蓄。

纹饰:用笔纤细,严谨。构图较图案化,甚至是拘谨刻板,较多人为意识。题材多仿古,以吉祥类图案为主。

青料:国产青料:石子青、明珠料、洋蓝。

烧制工艺:少见窑红,缩釉。琢器基本不见接口,器足根圆浑如灯草根。不见涩圈,多为釉底。少见跳刀,粘砂痕。

款识:历朝均有,款式多样,有青花书款,阴、阳刻款,楷、篆均有。

【陶瓷文化】元、明、清青花瓷器的区别比较表


造型:器物造型的线条古朴、自然、构图圆弧中带柔,大件器物为主。

胎质:胎较粗松,带生烧味,含沙粒直至明代早期,胎体厚重,在圈足上能见枇杷红(即窑红)

底釉:影青(透明度较好)卵白或曰枢府(较浑浊)。

纹饰:运笔粗矿,自然潇洒。以大笔写意的花卉、人物为主,生活气息较浓。

青料:国产土青,进口青料

烧制工艺:砂底几乎都有窑红、铁锈斑块、粘砂。琢器多有接口,二节或多节。

款识:至今未见

造型:浑朴、敦厚。线条圆浑柔和,构图以弧线为主,大件器物早期不多,晚期增多。

胎质:胎骨较细腻(较之元代),胎色白度好些,密度也较紧,但瓷化程度并不高,较之元代器体要薄而灵巧,部分好的官窑器上能见枇杷红。

底釉:早期:白中泛青(或为枢府釉),釉质肥厚滋润,给人以含蓄的感觉,甚至是玉的感觉,有古典美感。后期:白度相对增强,釉质较肥厚,光泽不太强,釉色给人以深沉含蓄的感觉。

纹饰:用笔豪放,生动。题材广泛,取于自然,多写意,少写生。有人为意识,但仍以自然为主。

青料:国产青料:浙江土青、平等青(陂塘青)、回青(佛头青)、石子青、进口苏麻离青。

烧制工艺:常见窑红。釉底有缩釉、窑缝。罐类多见接口,器足根尖如鲫鱼背。多为釉底,少见砂底。底少有粘砂、跳刀痕。初有圈,砂底细腻光滑。

款识:始于永乐。宣德款式最多,有青花书款,阴、阳刻款等,楷、篆均有。

造型:轻巧、灵秀。线条挺直生硬,构图以直线为主,大件较多。

胎质:胎质较坚硬、致密,瓷化程度好(所谓中国真正的瓷器),胎质细腻,胎色较白,器体较薄,很少见有枇杷红的。

底釉:底釉发白略泛青,给人以光亮的感觉(康熙、乾隆最白,所谓浆糊白)。釉质细而薄,玻璃化程度好,色泽耀眼,有点刺眼,不够含蓄。

纹饰:用笔纤细,严谨。构图较图案化,甚至是拘谨刻板,较多人为意识。题材多仿古,以吉祥类图案为主。

青料:国产青料:石子青、明珠料、洋蓝。

烧制工艺:少见窑红,缩釉。琢器基本不见接口,器足根圆浑如灯草根。不见涩圈,多为釉底。少见跳刀,粘砂痕。

款识:历朝均有,款式多样,有青花书款,阴、阳刻款,楷、篆均有。

明青花壶


五彩缤纷的陶瓷艺术中,赤、橙、黄、绿融会互通,各领风骚;而青花瓷器以其清新高洁、雅致隽永独步一方,历数百年而不衰,既古老而常新。

青花是最著名的釉下彩品种,用钴料作着色剂,在坯体上直接描绘后再罩上透明釉,经高温一次性烧成。钴料发色湛蓝,烧成后清爽醒目,但产地不同往往使效果不一。

明代青花壶 规格:高29.2cm

钴蓝的应用始于公元前15、14世纪的古埃及,当时用在香料瓶上作装饰。未久,伊拉克等中东地区将钴蓝施于陶器釉。在中国,长沙战国墓出土有以钴着色的蓝色琉璃珠,经研究,认为与中东地区所用为同一成分,系进口青料,说明在战国时钴蓝已从西亚传入我国。唐三彩中的蓝釉和唐青花是钴蓝用于中国陶瓷釉彩的最早例子,但当时国内钴土矿尚未发现,钴蓝原料靠进口,来之不易,故没有大量应用。宋代青花瓷器上的钴蓝成分经分析认为是国产(属于高锰型),但国产钴土矿还处于开发的起始阶段,所以宋青花为数也很少。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的烧造进入成熟期,代表着青花时代的真正到来,所用钴料进口、国产均有。

明、清两代青花的生产基地还是景德镇,所用钴料有进口的苏麻离青(如永乐、宣德时期),青色浓艳;也有用国产的陂塘青(如成化时期),色较清淡;嘉靖时用云南运来的回青和石子青的混合料,效果较好,蓝中微泛红紫,色泽鲜亮。

青花是明、清时期彩瓷制作的主流,景德镇因其地位特殊、产品冠绝全国而被其他小窑模仿。景德镇窑本身在不同时期也有特点,并非一成不变。如嘉靖一朝,景德镇官窑产瓷约达六十多万件,民窑更是难以统计。其时官窑器胎体较厚、细白,釉层厚而釉面光亮,器型有日用器皿碗、盘、壶、碟、罐。另流行方形、棱形器,如方碟、方罐、瓜棱形瓶等。

明 永乐青花瓷器


永乐青花 (国立故宫博物馆藏)

穿莲龙纹天球瓶

(天球瓶受西亚文化影响极深的一种瓷器造型,创烧于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景德镇窑,多见青花,以海水龙纹为贵。瓶形为小口、直颈、丰肩、假圈足、砂底为凹。因圆球腹硕大,像是从天降下来似得,故名。宣德天球瓶胎骨厚重,敛口短颈,上阔下敛;腹大而扁,砂底微凹。)

人物纹如意耳扁壶

葫芦形绶带耳扁壶

四季花卉莲子碗

(高10.1cm、口径20.8cm、底径7.5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口部微外侈,深弧形壁,上丰下敛,尖底,并带矮圈足,称为莲子碗。碗器内口沿下印波涛纹一圈,周壁印缠枝牡丹、菊花纹饰各三朵,碗心绘画折枝枇杷纹。外面口沿下划回纹一道,周壁为略凸起的菊瓣纹。)

一把莲盘

( 高6.3公分,深5.4公分,口径33公分,足径24.2公分。盘子弧壁,矮圈足。器底露胎,全器以青花为饰。口沿下是海水波涛纹,内壁有莲花、石榴、菊花等各式花朵共十三朵,外壁口沿下绘卷草纹,壁面画缠枝花卉十四朵,近圈足处有回纹一周。盘心主纹饰是莲花、慈菇等扎成的花束。)

明 青花束蓬盘


青花瓷

盘浅腹坦底,有矮圈足。器表施釉,釉层纯净匀称。底足露胎,胎质细腻洁白。白胎上用钴料绘出蓝色图案,然后罩上一层亮度极高的透明釉。洁白的胎体映衬天蓝色纹样,这便是陶瓷史上著名的青花瓷。青花是釉下彩绘的一种,是对白地蓝花的专称。典型青花瓷系选用含金属钴的彩料在陶洗细腻的瓷坯上做画,然后施一层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中国最早的青花瓷是唐代产品,明代永乐、宣德二朝是青花瓷的黄金时代。自此以后,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今天人们所使用的日常餐具也以青花瓷为大宗。

青花瓷生产的中心是江西景德镇。明代初期的景德镇官窑青花瓷使用的是进口的钴料,史称"苏勃泥青"料。进口钴料中含铁量较高而钴稍低,因而其蓝色浓艳深沉并杂以黑褐色结晶。而国产钴料则与之相反,蓝色较淡而纯净。苏勃泥青料据传产在波斯(今伊朗),据查应是叙利亚一带。

规格:口径28.3厘米底径20.5厘米高5.4厘米

一品清廉

这件景德镇宣德年间的青花盘就是使用进口钴料绘出主题纹样的。深蓝色中泛着黑褐,釉层亮丽而图案浓艳,是典型的苏勃泥青作品。所绘主题图案是一束出水的莲花,寓意"一品清廉",或有勉人自勉之意。莲纹之外,是一周缠枝牡丹纹及卷草纹边饰。边饰图案则是系用国产钴料绘制。这种色泽搭配,使主题纹样更加突出。

盘内的束莲纹流行于元代和明朝初年,其清秀典雅的风格颇受世人喜爱,其影响波及海外,西亚地区的伊斯兰陶瓷作品中有不少摹自中土的类似图案。由此看来,无论是用料还是图案母题,这件青花瓷盘均可视为中西亚文化交流的产物或使者,其价值远不止于饮食用具而已。

元、明、清霁蓝釉瓷器怎么辨别?


元、明、清霁蓝釉瓷器怎么辨别?瓷器釉色名。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又称“积蓝釉”、“祭蓝釉”、“霁青釉”。明、清蓝釉习称“霁蓝”,一种高温石灰碱釉。其生坯施釉,1280~1300℃高温下一次烧成。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较稳定。其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呈色稳定,后人称其为“霁青”,又因其呈色稳定明亮如宝石,又被举为把它和白釉和红釉并列,推为宣德颜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工艺继承元代传统,延烧不断,主要造型为祭器和陈设用瓷。

一、元代霁蓝釉浅浮雕鱼藻纹瓶鉴赏

敞口,束颈,溜肩,肩下渐收,圈足。造型古朴典雅,端庄大方。胎骨坚质细腻,通体施霁蓝釉,釉面肥臾莹润,釉色蓝如深海,深沉典雅,瓶身浅浮雕鱼藻纹,水藻摇曳,鱼儿畅游,悠然自得,纹饰清晰,线条流畅,令人赏心悦目,值得珍藏。

二、明,宣德时期,霁蓝釉盘

宣德朝所烧的霁蓝釉,色调纯正艳丽,酷似蓝宝石的颜色,因此又名宝石蓝,与红釉、甜白并称为宣德时期三大高温单色釉品种,历来即享有很高的声誉,传世品较为少见。

盘内施白釉,釉色微青,橘皮纹明显。外壁满施高温钴蓝釉,口沿处釉层垂流显露白色胎骨,蓝釉发色纯正,色如蓝宝石般晶莹剔透,是宣德朝霁蓝釉瓷的代表作品。

明宣德时期

明代霁蓝最为后人称道的首推宣德一朝。宣德霁蓝釉瓷器多为单一色釉,也有少部分刻画暗花的,另有蓝釉白花的,多为折枝花及鱼藻纹。官窑款有青花和暗款两种。均为“大明宣德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凡四字款者,均为后仿。宣德霁蓝釉主要有以下特征:1、里外满施蓝釉和里白釉外蓝釉者并存。

2、碗、盘口沿“灯草边”整齐者少,多数线条弯曲,不规整。3、圈足施釉到底,平视不足圈足露胎。

4、浅刻花纹多为龙纹,白花者龙纹少见,且白花均是用堆塑法制作,为突起的立体花纹,但观望时,似无立体感。

5、造型碗、盘常见,瓶、壶传世品中少见。

三、成化至正德时期

成化、弘治、正德时期,霁蓝釉瓷器传世不多,尤其是成化时期,至今未见一件完整器,但景德镇御厂出土过书有成化款的蓝釉碎片,说明其生产从未间断。

嘉靖蓝釉瓷器较为盛行,一是造型品种丰富多彩,二是釉色品种哟新发展。造型除传统的宫廷祭器、陈设瓷外,日用器皿中也常见蓝釉产品。釉色除霁蓝外,又新创一种“回青”釉。嘉靖霁蓝釉色蓝中微泛紫色,有些釉面开细小纹片,个别的有棕色斑点,圈足处施一层酱色釉。嘉靖回青釉多刻暗款,均为六字楷书款,造型有罐、洗、碗、盘、杯、渣斗、香铲等。有些尚浅刻龙凤、云龙及缠枝花纹。这些器物主要藏于台北和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中,均是宫中旧藏。

总的来说,目前霁蓝釉瓷器清代的价格走向是比较高的,因为数量的原因限制,有人去需求,才有会炒作,有了炒作,才会有热度,有了热度,价格自然上去了。

晚明青花瓷


明代晚期天启至祟祯年间(1621~1644年)景德镇民窑生产的青花瓷器。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御窑厂停止生产以后,景德镇民间瓷窑仍很活跃、晚明青花大多数是民窑即不署年款的瓷器,有少数作品如“天启年制”款青花瓶等—类作品,可能是御窑厂的窑工还在继续生产,明朝社会动荡不已,官窑署款,民窑不署款的惯例有些并不严格遵守。当时社会各阶层对青花瓷器的需求量较大,瓷器外销也很活跃,官府限制松弛,从而使民间作坊得到发展生产的良机。晚明青花瓷器产量很大,青花钴料有3个来源:衢州、信州的浙科、江西上高的邑青和丰城的粗料。器物大多是日用品,少数是陈设艺术品。装饰花纹内容很多,减少了官窑器纯粹表达皇帝意志的规范图案,出现了活泼的草虫图如蟋蟀、飞蝶,各类动物纹如牛、羊、虎、猫、鱼、吓、鹦鹉、鹭鸶等,还有人物戏曲故事、山水景物、庭园小景等。这些画面多配以题画诗,绘画内容、意境和笔法与当时的文人水墨画风格一致,都着意表现士大夫阶层在政治上失意、寄情山水田园的隐逸思想。由于广泛采取分水和晕染技法,多有大写意的情趣,面面开阔,笔意潇洒酣畅,钴料虽粗,着笔不多,但艺术效果不凡,有些绘画笔法,如用青花点染太阳,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晚明青花艺术风格的渐变,为清代青花瓷的勃兴奠定了基础。流传到日本的“古染村”、“祥瑞”瓷,以及远销欧亚各国的“芙蓉手”,很多都是晚明天启、崇祯年间景德镇生产的。(见下图)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试谈元、明青花结晶斑》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试谈元、明青花结晶斑》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明宣永乐青花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