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 导航 >

清早期青花瓷纹饰断代浅说

清早期青花瓷纹饰断代浅说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青花瓷器的鉴别 仿古青花瓷器鉴别

2020-07-15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大凡喜爱中国古瓷者,绝大多数爱好青花瓷。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即古玩界俗称清三代生产的青花瓷被誉为我国制瓷工艺的又一历史高峰,是目前古瓷收藏者热衷追逐、寻觅的主要目标。

瓷界的朋友都知道,古瓷鉴定主要是辨伪与断代两个方面。在识真的基础上,倘能掌握一些断代的方法,据证以断,循理以求,势必对进一步提高自身鉴赏能力,克服模糊臆断、避免以讹传讹,大有裨益。

青花瓷器的断代与其他瓷器的断代既有相同所在,又有不同之处。识别器物的时代风格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一般瓷器的断代主要看造型,而青花瓷器的断代主要是看纹饰包括主题纹饰和辅助纹饰 。

笔者多年来一直不懈致力于古瓷和书画的收藏与研究,赏玩之余,经验点滴积累成领悟。下面将以纹饰为主要依据判断清三代青花瓷年代的认识归纳成如下几点:

一、先观色调。即古玩界俗称的发色。细观青花色调的变化可以找到时代、分期上的区别。

康熙青花瓷色调以翠蓝色为主流,画面浓淡相间,层次分明。早期蓝中带灰,有的偏灰黑色。深沉、灰暗,或者迷混。十年以后逐渐出现浓深、浅淡与稳定几种色调;中期青翠艳丽或轻淡,呈色技术达到巅峰,佳者被称为宝石蓝,明显有别于早、晚期。晚期浅淡或灰暗色居多,有晕散。

雍正青花色调主要有黑蓝、浅蓝、青翠和晕散数种。用色深沉,无漂浮感,但色泽远不及康熙鲜翠艳丽,色阶层次减少。晕散的呈色加上雍正釉面多有细橘皮纹现象,具仿明宣德的效果,重笔点染形成的黑疵是其独具的时代特征。

乾隆青花色调,很多人以为只有正蓝色一种,呈色深厚稳重,事实上对乾隆青花瓷稍作深入研究的人大都知道早期色调仍有雍正晕散出廓的特征,呈色欠稳定;中期以后才逐渐形成正蓝明快的色调,不但稳定清楚,而且和谐统一。虽然还有少量器物蓝中泛黑,层次不清,但色泽仍然凝重沉着;晚期色调稍显青灰,以民窑最为突出。

二、次辨图样。分辨图样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可看出时代特征。

清三代青花瓷图样装饰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单纯的纹样,如各种缠枝花纹以及龙凤、云雷、回纹等;另一类是以山水、人物故事、花鸟等为主题的图案。题材内容往往还与当时皇帝的爱好、意愿及时代风尚分不开,如康熙崇武,刀马人物在图案中有重点表现。雍正时期流行赏赐瓷器之风,赏瓶以白地莲花为主要纹样,并以海水纹饰绘瓶口者为多,表示为官以清白廉洁为重,海水则象征四海升平为意;乾隆本人则力倡松竹梅三友图和群仙捧寿之类的吉祥图案。

每个时代图样都有其不同的时代特色。康熙早期以山水楼阁人物、云龙瑞兽、花鸟鱼虫为主。鱼龙变化、双犄牡丹、冰梅纹饰是特色图样,还出现福寿等吉祥文字;中后期题材广泛,有山水人物、翎毛花卉、仿古铜器纹、博古、寿意、龙凤、禽兽图等。历史、戏剧故事的刀马人,神话传说中的神仙罗汉和以雄狮、麒麟、独角兽为题材的三兽图,长篇诗文词赋等是其独特的画面。

雍正偏重图案化。以花卉内容最为丰富,常见的有牡丹、桃花、海棠、莲花、菊等。折枝花果、缠枝勾莲、蝙蝠仙桃是其典型图案。从器内延伸至器外的画面,又称过枝花、过墙花及过墙龙兴起。此时与康熙比较,有两个减少,一是刀马人较少见;二是大幅的山水图显著减少。

乾隆图样更丰富多彩。除传统的题材外,尤多封建伦理和福禄寿寓意画面。石榴百子、五福捧寿、三羊开泰、五子登科、八吉祥等祈福求祥的内容盛行此朝。另外,赞颂和粉饰太平的图样也有较多表现。如安居乐业、喜上眉梢、丹凤朝阳、渔樵耕读等。但构图流于机械,布局繁缛满密,意境也偏俗。

三、再察画法。古玩界俗称画派。考察画法同样也可看出时代特征。画法的时代个性主要体现在画风和技法两个方面。

先谈画风。康熙早期仍有顺治绘画遗风,豪放粗犷与精细工丽并存;中期深受明末清初画家董其昌、刘沣源、华岩及“四王”等人的影响,构图舒展,意境深远;晚期承上启下,绘工细腻,用笔纤细,但人物景致布局明显缩小。

雍正上承康熙晚期的清秀风貌,笔触更趋精细纤柔,构图疏朗,简洁清晰。山水画仍以“四王”院画为宗,花鸟画则多受恽寿平没骨绘法影响。

乾隆时期,文化艺术得到长足发展,前朝及当时名画家对瓷绘都有一定影响。此时山水绘法多宗董浩、张宗苍,婴戏多本金廷标,花鸟则多据蒋廷锡。

如能将不同时期画风上的一些主要特点把握住,自然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重要线索。

后说技法。技法即指笔墨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康熙早期用粗线勾勒平涂技法,填色准确;中期起以细线双勾分色技法为主;晚期则以涂染技法为多。

重笔点染技法是雍正一朝仿永乐、宣德的典型风格。线条中用浓料重笔点染,以摹拟苏勃尼青黑斑及晕散的效果。

乾隆朝有单线平涂和单线平涂后点染技法两种,后者占主导地位。线条平滑均匀,填色一丝不苟。与雍正朝不同的是其青料点染的笔触短而圆。

将上述特征把握住,自然可以运用自如,甚至一探其要处即能大体解决问题。

试据山水图画法上的时代区别为例以证。画风上,康熙早期山水图以意笔抒画,与明天启、崇祯较接近;中期以色料浓淡深浅来表现山水远近高下的层次;晚期受“四王”和华岩影响,层层叠峰,意境高古。雍正山水已由康熙时的顶天立地满布器身改为画面缩小退居一隅,悠远空灵。设色也比康熙浅淡,而用笔更为细腻,山石的层次也改以线条来表现。康熙时近树低于远山,雍正时则近树高于远山。乾隆早期山水以村野亭台、屋宇树石为主景,构图上继承雍正传统,疏朗开阔;中后期山水繁缛细腻,但远近高下表现得较为得体。

技法上,康熙时绘山石多采用长披麻皴和大斧劈皴,并以分水法做出幽菁清新、浓淡相宜的渲染来表现山体的立体感;雍正时绘山石少用长线条的披麻皴和粗犷的斧劈皴,多用长短结合、细碎繁琐的线条来表现山体的立体感;康熙山石的阴阳向背主要靠分水的浓淡来体现,分水的浓淡反差较大,易使山石棱角鲜明;而雍正时则多靠线条的疏密来体现,只表现山石褶皱的复杂;乾隆时绘山石层次感不强,远山只涂抹不勾线,近石重笔苔点布满,以民窑器为盛。康熙时画树技法也与雍、乾明显不同。康熙时画树,枝干喜用披麻皴,老笔纷披,奔放有力;雍、乾时绘枝干,只是描绘皴点,功夫虽细,但笔力纤弱。仔细从它的起落转折等处看清笔法,会更有助于我们的鉴定工作。

最后需说明的是,拙文所列断代说法都是一种参考。它仅表明通过研究,笔者得出的一种初步认知,提出来与读者交流。当然,执此一端即轻下判断结论,也许还欠全面,倘若能进而结合造型、胎釉、款识等鉴定方法,互相印证,殊途同归,如是识别,当更见科学、明晓。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明代早期瓷器断代


这件高足碗残件,要断代。大家首先看,它的青花纹饰的画法,这是实笔点画,这种画法从元代开始有,然后洪武、永乐、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天顺早期实笔点画比较常见也是常用的,特别是民窑,基本上民窑多数是实笔点画的。所谓实笔点画就是没有边上勾勒的那种线条。勾勒渲染就是勾勒线条,然后渲染颜色。在青花的绘画上就叫分水或者混水,这也是一种绘画的技法。勾勒渲染是从天顺晚期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有。

另外一个,高足碗釉面白而细腻,宣德的话没有这么细腻,会白中泛青一点,要比永乐要青一点。洪武和永乐早期的民窑,是石子青料,呈色都是蓝中偏灰,特别是洪武的颜色,更加显得偏灰暗一点,而且比较淡一点。

再有,官窑的东西多数是用同一种苏麻离青料小的渲染,不会实笔点画。叶子、花卉边缘勾勒一下以后,再把叶子或者花卉渲染出来。但是用的同一种料,跟后面勾勒渲染虽然是一样的技法,但是用的料是不一样的,所以官窑的东西,不计成本就是在这儿体现。

从纹饰上来说,元代是大花大叶,叶子像个葫芦一样叫葫芦叶。花卉画的很大,叶子也很大。但是这件呢已经是大花小叶了,肯定首先把这个元代给排除了,那这个东西只能从洪武、永乐、宣德。正统景泰到天顺早期这几个时代,来判断这件东西,范围、框架就明显的缩小了。

简单一点说这个是明早期那也不会错。但是它有它的时代性,那这个时代性是什么样的一个东西呢。那我们就是要看一点一点看下去。一般来说,洪武的东西包括永乐的早期,纹饰一般在碗盘的外面比较靠上口沿处,就是口沿以下包括到腹部,留白比较多一点。到永乐晚期开始,纹饰在整个的碗盘外面就会流畅的画出来啊,一般都是这种情况。

还有一个,口沿用锦纹作为装饰了。一般洪武,高足碗,用那种两个连体的回文一组,围绕一圈,比较多见。不管是高足碗盘,里面会写草书的福字或草书的寿字,一般都是在洪武或者是永乐早期。从永乐晚期开始,一般都是隶书福字或者隶书的寿字或者是梵文。

永乐更宣德不同的地方是,永乐的纹饰比较舒朗,宣德的纹饰会比较繁密。而且宣德的民窑,有的会掺苏麻离青料,成色会比较浓艳。特别是从宣德开始到正统景泰,会掺有苏麻离青料,大多数跟石子青料配比这个颜色,会比不掺苏麻离青料的浓艳的多。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开片。开片时代越早的,开片里外都开的非常多,而且比较大。因为拉坯的时候是左旋,但是烧造的时候,有应力的回旋,所以开片都是斜的,朝一个方向,斜的大大开片就开出来。

实笔点画,纹饰舒朗,釉比较白啊,开片比较密,这些特点,我们就可以判定这件东西一定是在明代初期的时候。这件东西定永乐,我觉得是比较恰当的。

元早期青花瓷有何特点


① 景德镇早期的元青花带有宋代遗风。绘画较粗,官家尚未重视和使用。

② 多是小型民用器。

③ 和宋影青一样。胎体普遍轻薄。

④ 所延用影青釉,青白不均,釉面肥润。

⑤ 多用国产料,发色灰暗,无铁斑沉淀。用进口苏青料的较少。

⑥ 绘画以铁线描为主。

这件双耳小瓶是景德镇宋末元初的典型作品。

这时的元青花尚未受到普遍重视,只是少数窑口偶尔之作。他们是适应中国人的需要而产生的。

10 ,元中期的青花瓷有何特点?

元代发展到延估时期,青花生产也进入中期阶段,数量和规模上都有大的进展。青花瓷

的生产已经较多。出土物表示当时的青花瓷已趋於成熟。

① 精品中小器皿开始多起来。有高足杯、 玉壶春瓶 、执壶 、梨壶、碗、盘、小罐等多种类型。比如内蒙集宁路延佑遗址出土的碗、盘、高足杯等都已属精品。

② 胎骨 仍较轻薄,开始使用麻仓土、胎色较白,微带青灰,有偏狭气孔,放大镜下,胎质颗粒状明显。胎体淘炼稍差,修胎不精,有时表面有粒状突起,易形成泡状。

③ 元中期的青花器采用的釉料已经趋於多样化。

首先影青釉还在继续使用,占一定的数量;

其次景德镇新发明了专烧青花的一种白釉,这种釉提高釉果的比例,降低釉灰的成分,光亮透明,整体白度高,微微含青,积釉处明显泛青色。

其三,枢府釉青花,枢府白釉曾是元代枢窑院定烧瓷器的指定用釉。用这种釉烧青花瓷较少,有时也用在层次较高的产品上。以釉里红居 多,青花次之。使用枢府釉的青花或釉里红品级要高一些。枢府釉又称卵白釉,其特点是白中含青,光润泽,象鸭蛋皮的青白色。早年的卵白釉含铁量较多,釉色闪 青较重,晚期的卵白釉减少铁的含量,釉色白而纯正,润泽滑腻。

其四, 元代也烧制红釉青花瓷、兰釉青花瓷、铁釉青花瓷等色釉地的青花器。有的是以色釉饰外,以青花绘内 ,如碗、盘、高足杯等。有的是色釉饰地,开光绘青花,如瓶、罐、壶等。

④ 元中期的绘画风格是以铁绘描为主,以平涂为辅,与元晚期至正型的平涂画风有明显的区别。这类铁线描的画风具有线条流畅犀利,挥洒自然的特点,能看出绘画者高超的绘画功力。

⑤ 元中期的青花器,所用青料是多样的。国产料、苏青料、混合料均有使用。因此元中期延佑时期青花的发色也是不同的。既有发色艳丽凝聚黑斑的,也有发色灰暗不 聚黑斑的。内蒙集宁路考古出土延估型青花器,所使用的是苏青料,据同时出土的各色瓷器有不少墨书“药”、“王宅药铺”等字来看,这些当时是供当地的大商家 所使用。由此可看出,元青花的产生适应了中国社会的需要,国内贸易的发展又推动了元青花向更高精尖层次发展。这个时候的产品仍然为满足民需所用,但已经进 入了元代社会的中上层。进一步的发展必将引起元代统治阶层的重视和征用。促进发展并由统治者征用元青花精品大器已是必然趋势。

清早期瓷器有什么特点


清瓷因其种类繁多,且精品频出,传世量多,在收藏界一直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但是也因为其有名,仿制品多,令人眼花缭乱。这就要求藏家在收藏的过程中,多看,多学习,多把玩,特别是对瓷器特点要比较熟悉,那么清早期的瓷器都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在了解瓷器特点之前,应该了解时代特点。清有数代,其中康熙时期创新之风盛行,而雍正则有端丽古雅之风,乾隆时期的瓷器,极富时代特色,五彩斑斓,是乾隆的审美偏好,所以无论是创新之作还是仿古之作,都有此特色。瓷器的特征是不可能与时代特征脱节的,无论何时都是如此。当然,我们在掌握了清各个时期的特征之后,就能更好地把握相应的瓷器特征,在面对可能的清瓷的时候,做好断代与鉴赏的工作。

一般来说,康熙时期的瓷器是较为好辨认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器型。相对于前朝,康熙时的器型更为丰富,创新之处较多,别具一格。诸如琵琶尊便风韵独特,更兼有马蹄尊、杏叶尊等等具有艺术价值同时富有时代特色的器型,气度雍容,大方雅致,都是康熙时期的独创。

而雍正时期的器型也十分丰富,多了虬耳尊、鹿头尊、络子尊、菊瓣盘等如今收藏界仍然赞不绝口的优美器型,且质量精美,釉面光润,彩料轻盈,瓷胎轻薄而不生脆,有厚重明莹之感,十分具有美感。并且雍正时期制瓷,有仿古瓷,多仿制的是宋瓷与明瓷精品,在釉面与纹饰的刻画上极为精细,实属仿古瓷中的精品。

乾隆时期的瓷器,不是清瓷中最富有代表性的瓷器,但是是非常具有个体特色的瓷器。在乾隆时期,瓷器造型没有特别的突破,但是无论是转颈瓶还是转带瓶,无论是扇架还是书式金钟罩,都注重细节,色彩煊丽,装饰丰富,笔触细致。不仅如此,乾隆时期的仿古瓷,也惟妙惟肖,几乎乱真。

但这或许就是清瓷的余晖了,在此之后的嘉庆、道光时期,瓷器烧造没有多少突破,大多数是前朝的延续,造型平平且细节不够精致,也没有十分明显的特征,特别是到了道光以后的清瓷,则精美者就更少了,质量平庸,泯然众瓷矣。

清早期官窑瓷器精品图片及成交价格参考:

1:清顺治五彩花果纹筒瓶,尺寸:高48厘米,估价:RMB 550,000 ~ 750,000,成交价: RMB 897,000 ,成交时间:2018-12-08,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8秋季拍卖会。

口微撇,束颈,溜肩,筒腹。直筒形长腹,砂底无釉。通体施白釉,胎体厚实。通体釉下青花加釉上以五彩满饰四季花卉纹饰,上绘五彩折枝花纹,牡丹、兰花、菊、萱草等各式花草散步瓶身各处,笔触细腻,画面清新,青花发色素雅,分水沁人心脾。笔触老到,线条柔和,勾描、平涂、泻染,娴熟洒脱。此类装饰纹样,时代风格鲜明,整体秀气大方,于同等器物中别具一格。筒瓶是崇祯至顺治时期的典型器型,亦称象腿瓶。崇祯时期,国势衰退,内忧外患,时局动荡,政权于风雨飘摇之中,此种造型的流行也寓有期盼“天下一统”的良好祝愿,故亦称“一统瓶”。

本品采用上等青料绘画纹样,青花发色明快,五彩设色艳丽,所呈现花卉图案层次清晰,细节处尤见笔力之强劲,纹饰时代特征鲜明,是为崇祯至顺治时期青花五彩筒瓶代表之作。

2:清顺治青花花卉纹花觚,尺寸:高46厘米,估价:RMB 400,000 ~ 600,000,成交价: RMB 672,000 ,成交时间:2013-09-08,拍卖公司: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第75期艺术品拍卖会。

此种花觚造型在顺治朝十分流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花觚敞口微撇,筒式腹,近底微外撇,平底无釉,器型周正,比例匀称;白釉纯净,青花发色青翠艳丽,浓淡相宜;外壁纹饰共有三层,上层主题图案绘洞石花鸟图,中层绘荷叶纹,下层绘蕉叶纹一周,绘工十分精细,仍有崇祯遗风。口沿未施酱釉,也更接近崇祯,应为顺治早期风格。因其体型较大、比例周正、青花秀美、画法精湛,各项元素均为上等水准,当属顺治一朝精品。

3:清顺治青花花卉洞石诗文大笔筒,尺寸:高21.3厘米,估价:RMB 250,000 ~ 280,000,成交价: RMB 582,400 ,成交时间:2007-11-06,拍卖公司:北京诚轩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7秋季拍卖会。

笔筒硕大,口沿无釉。外壁一面青花绘丹桂飘香,芙蓉怒放,洞石剔透,隶书题诗“住在静香里,秋风四面吹。千金还有子,拔地出高枝”。一面绘菊花争艳,题诗为“西风索莫九秋馀,已到重阳菊未舒。问讯归来陶靖节,东篱清兴意如何”。画面布局疏朗,绘画流畅,青花发色蓝中泛紫,具有典型顺治朝青花发色特征。

4:清顺治青花人物故事图筒瓶,尺寸:高43.8厘米,估价:HKD 200,000 ~ 300,000,成交价: HKD 562,500 ,成交时间:2019-11-27,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秋季拍卖会。

5:清顺治青花竹石花鸟纹花觚,尺寸:高50.1厘米,估价:RMB 400,000 ~ 500,000,成交价: RMB 517,500 ,成交时间:2013-06-02,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春季拍卖会。

此件器物敞口外撇,筒式腹,束腰,一圈宽带微微突出,腰下微撇,胎质坚密,以青花为饰,青花浓淡分色,形制规矩。瓶身绘三组图案,腰匝以上绘岩石、茱萸、疏竹,腰匝面上画一圈折枝花果,胫部绘蕉叶纹,口沿处饰回纹一周。此觚胎体厚重坚硬,纹饰描绘自然潇洒,绘画精细,布局饱满,造型秀丽。

6:清顺治青花幽居对弈图莲子罐,尺寸:高29厘米,估价:RMB 260,000 ~ 360,000,成交价: RMB 425,600 ,成交时间:2007-08-20,拍卖公司: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7夏季艺术品拍卖会。

因形似莲子而得名。直口,短颈,溜肩,鼓腹下敛,平底,圈足。器身绘有青花通景人物故事图,上方口沿绘青花花卉。盖、口沿、肩及圈足上部皆有暗刻花卉纹。罐底光素。此罐胎体厚重,施釉均匀细润,青花色泽艳丽,由浅到深层次丰富,绘画技艺娴熟,出神入化。

7:清顺治青花五彩八仙人物花觚,尺寸:高51厘米,估价:RMB 360,000 ~ 400,000,成交价: RMB 414,000 ,成交时间:2012-03-23,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翰海四季(第75期)拍卖会。

此对花觚敞口,直颈,鼓腹,足部外撇,器形高大挺拔,胎体坚硬,造形庄重古朴。通体以青花五彩装饰,纹饰分为三层,颈部绘八仙祝寿图,画面栩栩如生,中间腹部绘花卉图,腹下绘折枝寿桃及石榴,寓意“多福多寿”,“多子多孙”。造型及纹饰特征时代气息明显,为顺治时期典型之器。

8:清顺治五彩八仙闹海图罐,尺寸:37厘米,估价:HKD 100,000 ~ 200,000,成交价: HKD 375,000 ,成交时间:2019-05-30,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5月拍卖会。

9:清顺治五彩题诗西厢记筒瓶,尺寸:高39厘米,估价:RMB 200,000 ~ 300,000,成交价: RMB 368,000 ,成交时间:2013-06-06,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八周年春季拍卖会。

瓶敞口,束颈,溜肩,直筒腹,砂底无釉。筒瓶肩部题字“你是河中开府相国家,我是南海水月观音见(现)”。瓶身绘《西厢记·游殿》一折,情景为:张生乍一看到崔莺莺,惊艳,惊呼“这般可喜娘曾罕见”,张生当时的感觉是“灵魂飞上了半边天”。《西厢记》故事历来被广为传诵,艺术表现题材多样。17世纪的景德镇瓷工用生花妙笔将这一千回百转的故事永恒地定在了瓷器绘画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彩饰丰富,色彩亮丽。

元代青花瓷的辅助纹饰


元青花的辅助纹饰品种繁多,有图案性质的写实内容或几何纹样。明以后,青花瓷纹饰大多沿袭元青花画法,但略见变异。这种差别在辅助纹上有更为明显的反映,是鉴别元青花的重要佐证。

(一)波浪

元青花上的波浪纹应用于大盘的边沿、盘中纹饰间的隔离及花卉纹的底纹。边沿采用波浪纹的大盘一般为菱边。

波浪纹由浪纹和波纹两部分组成。元青花上的浪纹以轻重变化的粗线勾勒,形状如"佛手",如棕榈叶又如姜芽,称姜芽海水。波纹以极细密的线条画成,放射状或旋涡状,后者如人的指纹。浪与波之间有留白以增加空间感。有些波浪纹中加绘简笔朵花。

模印的花卉纹饰带有些以波纹衬地,作为相邻的波浪纹的延伸。

明初青花波浪纹已简化,浪纹用细线双勾中空,有的加绘细小圆圈以示浪花。波纹粗而疏,层层叠叠,汹涌起伏。已不见指纹状的旋涡。

(二)变体莲瓣

莲瓣分写实性质的和抽象性质的,后者为变体莲瓣,有仰覆之别,应用很广。

元青花上的变体莲瓣纹饰于瓶、罐类器物的颈部和胫部。每瓣独立,由外粗内细双框组成。内框细线一笔勾成,外框双勾后填色或粗线画成。粗线画成的分两笔,均从中间起笔。莲瓣肩部方折。内框线条和莲瓣内纹饰连笔。莲瓣内填杂宝(火焰、宝珠之类)、花卉(以莲、菊为主)或云头,云头下加一圆圈。

明初变体莲瓣外框互相借用,肩稍圆柔,莲瓣内图案简单,有宝相花、旋涡纹等。

(三)回纹

元青花上的回纹源自青铜器的云雷纹。单体绘制,自左上方起逆时针走笔,从外到内一般为套叠两框,也见单框。有变形回纹,笔画简化而不完整。

明初青花回纹两个一组,笔画相连,借用一条边线。明初回纹的另一种

画法是整个饰带一笔完成,从外向里画后再逆向画出,开始第二个单位。

(四)卷草纹

元青花上的卷草纹每一单位独立绘制,一正一反相接。也有的二上一下或一下二上相接。无中心波谷曲线。

明初卷草纹先画一中心波谷曲线,在上伸发卷草纹,明中期起,有不画中心波谷曲线的卷草纹。

(五)钱纹

元青花上的钱纹饰于盘沿和瓶口等处,有整钱组成的装饰带,也有半钱交叉组成的饰带。钱纹以外圆内方为基本造型,有种种变化。有些钱纹中的方穿画成菱形,菱形每边加一点,如菱形饰带画法。

(六)菱形

元青花上的菱形饰带画于盘的口沿或作瓶罐纹饰的间隔。圆口大盘一段用菱形饰带装饰边沿。每一单位为两个菱形套叠,有的在其间填青。内菱形中心和四边各有一点。

清代早期民窑青花瓷的特征


清代早期景德镇窑的瓷器生产,也像明代推行“官搭民烧”的制度,这不仅充分释放了民窑的生产潜力,调动了工匠的积极性,提高了民窑作坊的规模及烧造精细瓷器的技术,而且由于当时官窑民窑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无形中也刺激了民窑青花瓷器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也是清初青花瓷器生产以民窑居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至于清初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的具体特征,有如下几点:

(1)胎釉:清初青花瓷器胎体厚重呈灰白或灰黄色,瓷化程度较好,胎釉结合紧密,多数釉面呈鸭蛋青,透明度较差,光泽度不强,个别釉面有缩釉,大部分有酱口,同时许多大件琢器底部不施釉,修胎也不太规整,盘碗底部厚重,口沿逐渐扁薄,圈足稍微向内收,有的器物足沿经过工匠仔细修琢后,还出现有泥鳅背现象,较光滑,底边还带有窑红即火石红。

(2)青料:清初青花瓷器大部是使用国产浙料绘制,大致有青翠淡雅与灰篮等种,总体呈色稳定,少数趋于灰暗,也有一些青花晕散和纹饰模糊现象。

(3)造型:清初青花瓷器多以生活用器为主,陈设器为辅,造型侧重于实用性,基本是延续明代的传统式样,形制上还多具有明代古朴浑厚之遗风。

(4)纹饰:清初青花瓷器的青花纹饰质朴自然,绘画一反已往单线平涂的方法,而是釆用多线平涂的技法,讲究匀称,疏密有致,相互辉映,粗犷豪放,同时纹饰题材丰富,常见有动物纹、植物纹、山水图、博古图等,龙纹高大雄壮,矫健有力,有腾云驾雾之势,麒麟纹常和挺拨的巴蕉叶画在一起,相映成趣,而且蕉叶纹中常留白。

总之,对清初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必须广泛地接触清初青花瓷器物,才能培奍和提髙鉴赏水平,也就是说只有这样,才能得出正确和中肯的鉴定结论,正如古人所说:“操千曲而后晓,观千剑而后识器”。这话说得很有道理,鉴定青花瓷又何尝不是如此。因此我们应遵循这一原则,就要多看,多对比,多分析以识别真伪。清代龚轼在《陶韵》中曾这样说过青花瓷:“白瓷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见透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无极生。”充分说明青花瓷的艺术魅力。你看,明明笔划简洁,却有一种由内而外的华贵,明明色调单纯,却有一种无法比拟的绚丽,明明恣肆风流,却有一种漫不经心的从容,明明清盈飘逸,却有一种温柔可融的意境……所以说与青花瓷相遇则是一种缘分,当你见到它时,定会立刻被它所震撼、所吸引、所痴迷!

早期青花瓷罐外饰


本人收藏了一件秋香壬申青花罐,初步认定是件唐代原始青花瓷器。该罐高14.5厘米,口径6.7厘米,底径6.5厘米,是一件较有唐代特点的小罐。据分析,很可能是河南巩县窑的青花瓷制品。河南巩县窑是唐皇家族的官窑,生产的陶瓷器工艺精细,品种繁多。

从此罐的胎质来看,胎质黄中带灰,有很多黑小点和火红色胎斑,胎身很薄,圈足浅脚,凸底无釉。胎质粗而坚硬,声音清脆明亮,与许多唐代青瓷瓶一样,是经1200℃的高温烧制而成的,是唐代中期巩县窑的胎质。它区别于宋代以后的各朝代的胎质,宋代以后的胎质细白且杂质较少,元朝的胎质多是坚细厚重,明清时期的瓷胎则更为精细。

从工艺来讲,成型后因胎质粗,同时有各种杂质,所以在胎釉之间有一层化装土,再在化装土上画出青花花纹,然后上一层玻璃样的透明釉。造型是球形小罐,颈细口大,显然为唐代小罐的造型风格和艺术手法。

再从青花色料来看,是进口波斯的苏麻离青钴蓝料,青花颜色浓艳深蓝,花纹晕散色泽的线条,是一件在化装土上画青花的釉下青花彩的唐代青花罐。

图案为盛开的菊花,菊中还夹杂着两条长长的芦苇,它似水墨画的艺术手法,有唐代花卉画的风格,画工精细、生动有力,区别于宋元以后画菊花多用缠枝花纹为主的风格。

小罐的“秋香”与“壬申”4个字,为唐代特点——在青花瓷器中写诗句,而宋代以后瓷器多为吉祥语句,所以也足以说明其年代。

罐的青花面釉,颜色灰青,有玻璃质感,釉面有鹅毛丝的开片纹,是早期瓷器釉面开片的特点。

这件秋香罐的造型、制作工艺、花纹、青花的散蓝色表明了该罐应是唐代中期的一件原始青花釉下彩,是巩县窑的制品。

明代早期官窑青花瓷鉴定要点


明洪武官窑青花瓷鉴定

因缺少可靠的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洪武官窑的设置时间及烧造情况,历来是陶瓷史研究者未解开的研究课题,但随着20世纪70年代考古实物的不断出土,洪武官窑已不再扑朔迷离,逐渐开始清晰起来。目前尚未有正式发掘洪武官窑的报告问世,我们仅能根据已发表的零散资料,对其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

明洪武红彩云龙纹残盘

南京博物院在明代故宫玉带河遗址发现的一批瓷片,揭开了洪武官窑的面纱。这批瓷片虽不见年款,且数量及品种也不多,但其工艺制作精细,纹饰颇具时代特征,非洪武官窑莫属。其中一件白釉红彩云龙纹残片,胎质洁白细润,釉色匀净,画工娴熟精细,龙纹介于元代和永乐之间,爪为五爪,小头、长身、细颈,头部出现平直后掠的披发。其总体感觉貌似元代龙纹,但刚健凶猛之风不如元代明显,流云的朵流云呈“品”字形排列。另外尚有外酱釉里霁青釉暗花凸云龙大碗及青花云龙纹残片等,其龙纹特征亦如此。其他纹饰也与元代略有差异,如蕉叶纹,元代青花其中茎满色,洪武青花则中茎留白。再如牡丹纹,元青花叶肥大工整,洪武青花则叶瘦俏,花瓣内填色后外加单线勾边。还有回纹,元青花均是同向回纹,洪武青花则多正反两个组成一个单元。

洪武时期的青花料,呈色多为灰蓝色,铁结晶斑点不明显。铁结晶斑是指青花瓷用进口苏麻离青料烧制后,色彩浓艳的青花纹饰泛出的点点银黑色结晶斑。这种青料比国产青料钴和铁的含量丰富,锰含量低。明代永乐、宣德的青花瓷多采用进口青料烧制,所以,结晶斑明显。以后各朝进口青料渐少,烧青花瓷多使用国产青料,结晶斑随之消失。青花料若不罩在釉下,烧出后则为黑色,近似耀州窑唐代白地黑色作品,如果罩在釉下,则为灰蓝色。有人曾用其窑址资料做过模拟试验,将其罩上青白釉复烧,得到的是洪武青花蓝色。

总之,洪武官窑青花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产品,继承了元青花传统,但工整有余,变化不多,款式题材以程式化的花卉纹为主,布局趋于简单,造型以盘、碗、罐为主。其艺术成果虽不能与元代及永、宣比美,但却为永、宣青花高潮的到来铺平了道路。根据典型的洪武青花瓷器观察,尤其是大盘子,其底足虽然在感官上区别不大,但是如果用手去摸,元代的不扎手,洪武的则扎手,这是二者最明显的区别。

明永乐、宣德青花瓷鉴定

永乐、宣德青花瓷器是青花瓷器中的骄子,历来受到世人好评。主要原因是那淋漓尽致的刚健画风,体现出中国传统绘画入木三分的雄劲美感。代表其艺术水平的作品,仍是官窑产品。永乐、宣德两朝共计30余年,青花作品艺术风格大体一致,但在造型及纹饰、工艺等方面略有差异,对二者详细分辨,也只是近30年的事情。

永乐瓷器书青花款的仅有一种,即压手杯。此杯现在世界仅存有3件完整的,另有破碎的一件,均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明谷应泰著《博物要览》记载的青花款心花纹有三种:双狮款、鸳鸯款、葵花心款,现传世3件不见鸳鸯款。双狮款和葵花款皆在杯内心书“永乐年制”四字篆款。压手杯为永乐青花绝品,后世多仿,明万历及清康熙、光绪时均有仿品,但仿品造型不对,尺寸大于真品,胎体厚重,画风亦显粗犷。只要见过真品,一望便知其为赝品。20世纪80年代初,故宫博物院曾派耿宝昌和刘伯昆先生携真品到景德镇仿制了数百件,其中精者有数十件,造型、纹饰及青花色调均绝类真品,是历代仿古青花最成功的作品。当时作为旅游产品在故宫博物院的“外宾服务部”销售,销售价格是100元。但当时仅仿了葵花心款的一种,见到此种款识的,一定要提高警惕。

宣德青花有款的比较多,款多为楷书,极个别的也有篆书款,其书款部位没有定式。有写在器底的,也有写于器身的,其字体不一样,但总体风格较为一致。楷书款的“德”字均在“心”上少一横,这是鉴定时要注意的。另外,也有不具年号的,而以青花篆书“大德吉祥场”或楷书“坛”字的,也属官窑所产。孙瀛洲先生积一生经验总结宣德款识,作有歌诀:“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阳阴,横竖花四双单圆,晋唐小楷最出群。”先生的经验来源于仔细的观察和认真的总结。我们要想学会鉴定其款识的要决,最好的方法还是看几件真物的款识,熟记其书法风格,这样自会融会贯通。后世仿宣德款的最多,从成化到今,从未间断,但均具本朝特点,与真品不一样。

永乐、宣德青花造型主要有壶、盘、碗,杯等类,受西亚影响很明显。

壶类有执壶、三系竹节壶、僧帽壶等。执壶以玉壶春瓶为壶体,两侧各加一柄一流,在流与壶颈之间连一花形薄片,起支撑、固定作用,是为避免造型烧造过程中变形而设计的。另有一种执壶,长颈,壶身为圆筒式,云形流附于颈部上端,流口为葫芦形,柄为如意形曲柄。三系竹节壶仅北京故宫博物院存一件。僧帽壶元代始有,永宣继续生产,因其上端类似僧帽,故得名僧帽壶。

瓶类造型变化丰富,有梅瓶、玉壶春瓶、双系扁瓶、天球瓶等。梅瓶在宋、元时底端瘦,多配座,明代时不配座,故底端加宽,方能保持瓶的稳定性。玉壶春瓶在宋、元时瓶体瘦俏,明代时圆腹渐丰硕。双系扁瓶有画花草的,也有画人物的。天球瓶为明永宣时流行的造型,直颈,腹体为圆球体形,纹饰多为海水龙纹,有青花龙和青花地白龙纹两种。

盘类中除常见的日用器皿外,以直径在30—40厘米之间的大盘最有代表性。大盘口沿有圆口及菱花口两种。与元代不同的是其画面十分简洁,如故宫博物院所藏宣德青花枇杷绶带纹盘,为宣德典型杰出作品。该盘心绘三层花纹,边缘绘卷枝纹,纹里又绘一层折枝花纹,中心绘枇杷绶带纹,布局十分疏朗,画面简洁,估计画稿当出自宫廷画院。

碗类以一种广口、厚胎的大碗最有代表性,多绘花草纹。可能是赌博时投掷色子的用具。

此外,折沿盘、花浇、烛台、扁瓶、带盖瓷豆、筒形器座等,均是直接受西亚文化影响产生的新造型。

明永乐宣告官窑青花纹饰主要有花草、动物和人物等。花草纹有莲花、牡丹、菊花、灵芝、瓜果、葡萄、松竹梅、山茶等,动物纹有龙、凤、狮子、海兽等,人物纹有婴戏、胡人乐舞、仕女等。除此之外,梵文、藏文也常出现于青花器上。

对永乐、宣德官窑青花,只要把握其造型和青花颜色的特征,一般是不容易鉴定错的。尤其是解放前的仿品,尽管造型逼真,但青花颜色始终未仿成功。比较困难的是区别永乐和宣德两朝的瓷器,但景德镇永乐、宣德官窑发现后,这个难点也基本解决。二者主要区别有如下几点:

从款识看,永乐青花仅见压手杯一种四字篆款,其他均无款识;宣德青花多有款,常见者为六字楷书款。

永乐胎体轻巧,纹饰纤细,釉面无橘皮纹;宣德胎体重,釉面有橘皮纹;宣德胎体厚重,釉面有橘皮纹,纹饰粗放。同一种造型,永乐轻、宣德重。

永乐青花纹饰带有明显的元代遗风,宣德青花则完全摆脱了元代遗风,自成风格。如永乐龙纹身体瘦长,但比元代略肥,常见者为直披发和竖披发两种姿态,爪比元代肥实。宣德龙纹身体变肥有披发、竖发及前首披发等数种姿态。永乐凤纹较少,宣德则凤纹多见,或龙凤并用,或凤纹与番莲、云纹相配。

永乐官窑做工精细,瓶罐等立体造型接痕修整细致,不像元代及明初那么明显,而宣德时则少有接痕。永乐大盘底足多砂底,亦修整得十分细腻,仅泛出小块的铁红斑,一般器物则以釉底为主,釉底白釉匀净,釉薄处泛黄色,厚处呈浆白色或闪青白色,有一部分底釉开有细片纹。宣德亦如此,但砂底比永乐略欠细腻,且火石红斑重于永乐。

后世仿宣德青花的产品很多,官窑。民窑均有仿制品,明成化官窑即出土过书“大明宣德年制”款的青花瓷器。官窑仿官窑,有两种情况:一是皇帝好古,特命官窑仿官窑;二是宫中传世瓷器破损,故命官窑仿制补缺。无论哪种情况,官窑仿品都十分精致,所书款识亦十分认真。前一种情况仿品不重造型,纹饰却逼真,多是本朝产品,仅书宣德款识。后一种情况则追求造型纹饰均逼真,清代康、雍、乾三朝均有官窑仿宣德青花产品,有书宣德款识的,也有书本朝款识的。虽然其造型、纹饰仿得成功,但是宣德青花的铁结晶斑却难仿,只好用重笔点染而成,只追求个貌似而已。除此之外,仿品造型的底部未作特殊处理,仍沿袭了本朝的习惯做法,如大盘底部,清代修坯时留有旋削纹,宣德时则打磨得十分光洁;再如大盘底足内外墙多垂直于底面,宣德时则外墙内倾,内墙外倾成楔形等等。

民窑仿宣德青花,明清以来历代均有。这些仿品并不追求造型、纹饰的近似,创作时十分自由潇洒,均有十足的本朝风格,但底部均有宣德款。如“大明宣德年制”“宣德年造”“宣德年置”“大明宜德年造”五种。宣德青花款识中未见有“造”和“置”字的,凡有二字的,一望便知是后仿。署“制”字的,也不难辨别,只要牢牢记住宣德青花那种入木三分的铁结晶斑,就可以发现,后仿者仅是貌似,没有原物那种刚劲的自然风格。

仿宜德青花到清代成了一个传统,参加过修订《景德镇陶录》的编校者之一的龚鉽,曾在《景德镇陶歌》的第十二首诗中写道:“画坯罩釉事完全,干定仍车碗足舷。盖线交他图记手,总题宣德大明年。”诗后注曰:“坯先有柄长三寸,便于画料吹釉,工毕旋去。盖线挖足落款,另归一工。”该诗记述的是清嘉庆、道光时期景德镇生产青花瓷器的工序实况,由此可知在当时题宣德款,似乎成为一种习惯。实际上,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清末。

“空白期”青花瓷

正统、景泰、天顺三朝30余年,政局动荡,外敌侵入,几乎打进北京,而内部又争权夺利,三朝换了4个皇帝,使得经济生产受到很大影响。此三朝文献记载有官窑产品,但传世品中至今未见一件书官窑纪年款的官窑瓷器,所见书纪年的瓷器均为民窑所产,故学术界有“空白期”和“黑三代”之称。学术界所称原指官窑,并非指民窑。近年出于一种畸形的觅宝心理,许多人连其“空白期”内涵均未搞清,就拿出一些民窑产品及民国仿品来,到处宣传添补了“空白期”之缺。历史常识告诉我们,任何社会动乱都不会使生产中断。正、景、天三代亦是如此,民窑生产从未间断,官窑生产也未间断,只是官窑瓷器未署款识,产量和质量均略差于宣德和成化。因考古资料尚未详细归纳整理,一般仅就零星资料来看,三代官窑青花有如下特征:胎体比永乐、宣德时厚重,造型有罐、瓶、炉、碗等,釉色青色中泛青,纹饰以云纹为多,并以云纹作主体装饰,青花铁结晶斑不如永乐、宣德那么入木三分,多有流淌之感,铁结晶斑变为褐色斑点,青花颜色比永乐、宣德时发灰。常见纹饰有花草、人物、动物等。三代官窑青花的详细断代,只有景德镇考古研究所将发扬资料完全整理后方能定论,现在谈其分期,为时过早。

青花瓷中的牡丹花纹饰


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编辑出版的《中国青花瓷纹饰图典》是国内资料最完备的一部青花瓷图典。图典共分人物卷、花鸟卷(上下)、山水卷、铭文款识卷等五卷。图片是从百多名瓷友所藏数十万瓷片中筛选出来的五千幅,经过分类断代解读精编而成。是收藏家、研究家的工具书;也是中国美术史的教科书。人物卷已有过介绍,现将花鸟卷上下分批向读者推介。

从青花瓷装饰的发展来看,始终保持着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传统风格。青花瓷的出现,最早产生于巩县窑的唐青花,所绘制的便是花卉纹。它产生于民间,烧制于民窑。明代以后青花瓷的烧制始有官窑、民窑之分,繁简粗细之别,但纹样依然反映着民族的共同心理和喜好,保存下民族的文化精神与艺术形式。而民窑的纹样线条更流畅,笔触更灵活生动,因此在绘画艺术上也更具美学价值。

正德山石牡丹

嘉靖万历牡丹

青花瓷的生命力,在于它白地蓝花,靓丽雅致,每一幅青花纹样,都是一幅古人留下的中国水墨画。此外,在青花瓷花鸟画纹饰中,不论是花卉、翎毛,还是鱼虫、走兽之类,一幅幅幽倩素雅的青花瓷画,无不包含着美好的寓意和吉祥的象征。通过物象、谐音、巧妙的组合,表达人们良好的意愿、吉祥的祝福、美好的追求、心灵的期待。清代蒋士铨有诗云:“世人爱吉祥,画师工颂祷;谐声而取譬,隐语戛戛造。”说明青花瓷上的吉祥图案纹饰同样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和传统的文明。

在古代青花瓷绘中,以植物花卉蔬果最为丰富。不仅各种花卉直接作为画面主题入画,而且常以花卉作为人物画、山水画的背景或配景。由于所绘花卉佳果多有美好寓意,故使青花瓷格外生辉,成为上至官宦、下至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纹饰。

康熙牡丹

乾隆竹石牡丹图

牡丹花纹饰是自元明至现代在青花瓷上常见的题材。多以折枝牡丹、缠枝牡丹表现,而整株牡丹则作瓷器主纹饰。缠枝牡丹多为二方连续的边饰图案。在瓷器上绘制牡丹普通而丰富,因为它有着富贵、吉祥、美丽、喜庆等祥瑞的寓意。然而各个不同时代,牡丹花和叶的画法,各有不同的时代风格,需要仔细辨识。吉祥的题目有:“国色天香”、“富贵白头”、“富贵平安”、“富贵长寿”、“富贵有余”、“玉堂富贵”等。

牡丹花总领群芳,有花王、花后之名。在唐代,牡丹即被称为国花。所以唐诗中咏牡丹的诗作非常多。一些诗人将牡丹称之为“国色天香”,如“天香夜袭衣,国色朝酣酒”、“此时逢国色,何处觅天香”等。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清早期青花瓷纹饰断代浅说》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清早期青花瓷纹饰断代浅说》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