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化学青料瓷器鉴别 > 导航 >

瓷器胎料

瓷器胎料

化学青料瓷器鉴别 瓷器修胎鉴别 古代绞胎瓷器

2020-07-15

化学青料瓷器鉴别。

粘土

烧造陶瓷所用的泥土,不是一般的泥土,而是一些纯度绞高,质量较好的粘土。粘土是一种含水铝硅酸盐矿物,是地壳含长石类岩石经过长期风化与地质作用而生成的。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种类繁多,藏量丰富,是一种宝贵的天然资源。

粘土具有独特的可塑性与结合性,即成型性能与烧成性能。粘土加水调拌成为软泥,经塑造成型、施釉加彩、高温焙烧等工艺过程即成为致密坚硬的陶瓷器皿。这种性能,构成了陶瓷生产工艺基础。所以粘土是制造陶瓷的基本原料。

高岭土

高岭土是一种主要由高岭石组成的粘土。长石经过完全风化之后,生成高岭土、石英、和可溶性盐类;在随雨水、河川漂流转于它处并再次沉积,这时石英和可溶性盐类已分离,即可得高岭土。高岭土在瓷坯中所占的份量最大,是生产瓷器的良好原料。

高岭土名称的由来时很有趣的,据说十八世纪初,法国神父雷·得徒莱柯雷在他的《中国瓷器的制造》一书中,首先用景德镇附近的一个名叫“高岭”的村庄的名称命名中国瓷土,并转译为“kaolin”,后来逐渐被人们广泛引用,传播开来,就成了一个国际的名词。

我国高岭土的储量极大,分布极广,品种繁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江西星子高岭、江苏苏州高岭、湖南大德岭高岭。

化妆土

化妆土质地细腻,呈奶白色,它敷在胎外,可填充胎坯表面的小孔,凹点和其它病瓷,使胎面光滑;同时能将胎的各种呈色盖住,为坯料开辟广阔的来源。瓷器上用化妆土始于西晋。

长石

长石是陶瓷生产中的主要熔剂性原料。在成瓷过程中,长石溶融形成乳白色的粘稠玻璃体。这种玻璃体的特点是冷却后不再折晶,并能在高温下溶解一部分高岭土分解物与石英颗粒,促进成瓷反应的进行,并可降低烧成温度(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可降低温度100℃左右),这种作用通常称为助熔作用。此外,由于高温下的长石溶体具有较大的粘度,可以起到高温热塑作用与高温胶结作用,防止高温变形。冷却后的长石溶体以透明玻璃体状态存在于瓷体中,构成了瓷的玻璃态基质,增加透明度,提高光泽与透光度,改善瓷的外观质量与使用效能。

长石在陶瓷生产中用作坯料、釉料、色料熔剂等。用量很大,作用很重要。

钾长石

瓷坯组成种主要是采用钾长石。它的特点是高温粘度大,而且随温度变化的速度慢,熔融范围宽,这有利于瓷化的形成,并可保证在成瓷温度下提供足够的玻璃相,使坏体得以良好烧结,防止产品变形。钾长石还可使瓷器的音韵洪亮。

莫来石

有称富铝红柱石,无色,晶体呈柱状或针状,熔融温度约1910℃,是陶瓷制品的主要组分。因为它首先在苏格兰莫来岛发现,故称莫来石。

石英

石英是构成地壳的主要成分。部分以硅酸盐化合物状态存在,构成各种矿物岩石;另一部分则以独立状态存在,成为单独的矿物实体。石英是硅酸盐工业主要的不可缺少的基本原料。

胎泥

制瓷胎的泥是用高岭土瓷石二类原料配合而成。这二类原料的配方是以制品的形状、大小、厚薄以及烧成温度等条件决定。配方的成分可以从30%高岭,70%的瓷石,到60%高岭,40%瓷石。高岭成分愈多,所需的烧成温度也愈高,成品的变形则少。大件的盘的碗,薄胎器皿都采高岭成分较高的配方。外国瓷器胎的配方一般是粘土、石英、和长石三类原料配成的,而我国瓷胎则用二类原料配成,这是我国传统制瓷工艺的一个特征。

未涂釉的瓷骨称为胎,因为做胎的泥有精粗之分,故胎也有各种名目。用普遍瓷泥所作的为瓷胎;用泥捣水中,取其未沉的细粉澄之而做的为浆胎;粗的为瓦胎;笨重而坚朴的为石胎;胎质呈现铁色的叫铁胎。

taoci52.com精选阅读

瓷器中的经典青花料


我国是制造瓷器的大国,从古至今文化源远流长,但凡对瓷器稍有了解的人都听过“景德镇”这个名字。这个因瓷器而闻名于世的城镇,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有其相对著名的青花瓷器。元代及明代早期的青花瓷器,大多以进口的苏麻离青为青料,并形成其独有的风格。认识苏麻离青的呈色及其主要特征,无疑对于上述历史时期青花瓷器的鉴识大有裨益。

景德镇历史上使用苏麻离青主要有四个时期,一是元代晚期,二是明洪武时期,三是明永乐、宣德时期,四是明正统、景泰、天顺时期,陶瓷史称其为“空白期”。由于烧制工艺不同以及火候、还原气氛不同诸原因,苏麻离青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呈色情况有明显区别。这当中,尤以明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存世量最大,也最具代表性。

永乐、宣德时期苏麻离青的呈色特征,有三种典型情况。一种为呈色靛蓝,绚丽浓艳,清晰而通透,线条的纹理中或青料凝聚处有乌黑而浓重的结晶斑,结晶斑呈浓黑的松烟墨色,浓重处或浓聚处下凹且深入胎骨,迎光侧视或以手抚摸可感觉有凹凸不平状。另一种发色蓝中泛紫,甚至呈明显的紫罗兰色,发色浅淡,浅淡处呈星状点滴晕散;浓聚处结晶斑连点成片,呈黑青色,浓淡反差极其明显,晕散十分严重。

晕散,是指液体落在纸上向四外散开或渗透的情状,也即俗语所说的“洇”,如纸洇的厉害,洇水等。青花瓷器绘制也出现相同的情况,故有是说。晕散是苏麻离青的一个基本特征,不论是哪一时期的苏麻离青,无论其呈色如何,或多或少总是带有晕散,没有晕散的苏麻离青是不存在的。永乐、宣德时期的苏麻离青晕散情况尤为明显。苏麻离青出现晕散的机理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与釉层有一定的关系。永乐、宣德的青花瓷器,釉面多肥厚莹润。据上海博物馆汪庆正先生介绍,永乐、宣德青花瓷器的釉面肥厚且较为透明,如果用30至50倍放大镜观察,其气泡的分布多呈大小不一、间距不一的星状。的确,从所观察的实物标本来看,这种呈星状气泡的情况是比较多见,而且,越是晕散严重,呈星状气泡的情况也越是普遍。但是,呈鱼子纹状气泡分布均匀的情况也属常见,一般来说,釉面呈鱼子纹状气泡的晕散情况较轻。在30至50倍放大镜下观察结晶斑,也有两种情况:呈浓黑色的结晶斑,多呈锡铂状,也可以说是“锡光”;呈褐色的结晶斑,则呈深色的“铁锈黄”。

苏麻离青的第三种情况也为典型色,以故宫藏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最具代表性。其主要发色特征是:发色蓝艳,晶莹亮丽,仿佛镶嵌于釉下的蓝宝石,熠熠闪光,并呈现出明显的紫罗兰色;凝聚处有明显的浓黑色结晶斑块或斑点,晕散情况严重。这种呈色令人宝爱,所以,耿宝昌先生所着《明清瓷器鉴定》一书就是以这件三足炉的绘图作书影,即封面书题字下的图案影衬。

晕散与结晶斑,是青料粗粝所致,如以强光照射可明显看出,结晶斑实际上就是青料中斑斑块块呈颗料状的锈斑,原因极有可能是因铁质高所致。青料粗粝,也极有可能是造成晕散和结晶斑的原因。晕散和结晶斑,本来就是一种缺陷。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景德镇御器厂明永乐、宣德曾出土大量实物标本,其中因晕散过重或呈色过于深重,常常是被废弃或淘汰的主要原因之一,也说明了这一点。

之所以称其为典型色,是因为苏麻离青的上述三种呈色,目前仍为现代仿品不能仿成,因此为业内人士称为“开门”。

苏麻离青的第四种情况,为呈色靛蓝浓艳,有的不含紫色,有的蓝中微泛紫或紫色较明显;结晶斑少见,且多呈褐色,不见浓黑色者;浓淡色阶明显,有明显晶莹剔透之感,或呈半乳浊状,但仍显晶莹。这种呈色,以故宫所藏并于现在展出的永乐狮球款及花心款两件压手杯最具代表性。学界多认为这是永乐也包括宣德在内的“细路活儿”。颇有道理。明谷应泰《博物要览》载:“永乐压手杯,中心画双狮滚球……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说明这种呈色正是时人所追求的,但不易做到,尤其是大件器物,更不易烧成。目前,景德镇仿永乐、宣德青花多以此为蓝本,但其与真品相比,相差实在是太远,没有任何可比性,因此不论。

苏麻离青的第五种情况,以故宫藏宣德款青花缠枝大梅瓶和青花海水龙纹高足碗较具代表性,其呈色特征是:色泽淡雅,蓝中泛紫,或呈浅天蓝色,不含紫色;晕散情况较轻或不甚明显;不见结晶斑。因此,有专家认为这是以国产料绘制。但是,这一说法不知有何凭据。

从文献来看,明永乐、宣德的青花瓷器,当然主要是指官窑的情况,所用青料都是苏麻离青。明王士懋《窥天外乘》载:“永乐、宣德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鬃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这是有关苏麻离青最早的文献。明陈继儒《妮古录》载:“宣庙窑器,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青花用苏勃泥青。”明高濂《燕闲清赏笺》载:“宣窑之青,乃苏勃泥青也。”明王士性《广志绎》载:“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宣窑之青,真苏勃泥青也,成窑时皆用尽。”清朱琰《陶说》、蓝浦《景德镇陶录》、唐秉钧《文房肆考》等文献,都有相同的记载。宣德朝如此,永乐朝也不会例外。永乐、宣德官窑青花瓷器,皆以苏麻离青为青料,文献与实际完全相符。

永乐、宣德时期的苏麻离青,有粗粝、细匀之分,着色方法有浓淡之分,青料细匀颗粒少见,则无结晶斑现象,而着色浅淡,则失去浓艳的特征,此实为自然之理。另外,永宣青花瓷器多以小笔醮钴料上色,因此要不停地用笔醮钴料,这样从起笔到收笔出现了深浅浓淡不一的明显特征,这一特征的成因属用笔方法所致。我们说苏麻离青有明显的色阶,则非指这一情况。色阶,是指色的质地,也是料质本身的显现。苏麻离青无论是呈色深重还是浅淡,其色质总是具有深浅不一的特征,这可以说是苏麻离青的本质特征。我们以扬州博物馆所藏元代蓝地白龙纹梅瓶为例,其釉层极其肥厚,发色蓝艳深重,但其总是影影绰绰透出泛白的胎色,即为显例。

宣德款青花缠枝大梅瓶虽呈色浅淡,也无结晶斑,但有明显的色阶,其色质与色地都呈现出苏麻离青的主要特征,应属用进口料绘制。宣德款海水龙纹青花高足碗并非是以国产料与进口料相结合,如仔细观察就不难看出,海水与龙纹实为同一色,只是深浅浓淡大不相同。这是使用“分水法”的结果。分水法又称浑水法,这一着色方法早在元代就已成熟。以故宫所藏永乐、宣德青花瓷器的实物来看,那种论永宣青花则必谈结晶及下凹不平状的看法,应该得到纠正。

苏麻离青的呈色情况比较复杂,如一一细观永宣时期的实物,便会发现其中的差异。另一方面来看,尽管苏麻离青的呈色情况复杂,而将其放置在一起,又有“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之感。因此上述情况,也只是概括性的认识,约略其大概,通过排比分析,力图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陶瓷鉴定,是以考古学的标型学为基础,而标型实际上就是可靠的科学的物征,如果离开这一基础,则难免会全盘皆错。

怎么鉴别绞胎瓷器?


怎么鉴别绞胎瓷器?绞胎陶瓷的鉴别一般要从形制、胎土和釉面三个方面来看

一、【形制】基本仿造过关

每个时期的陶瓷造型都会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及人们审美情趣的影响,所以在器物的形制方面往往有所不同。过去造仿品一般都是工匠自己想象着来做,会出现“臆造”,甚至将各个朝代的形制捏合在一起的情况,很容易被看穿。

随着人们收藏眼光的提高,现在仿品的技术也有很大进步,造假者也会看书或去博物馆看各个时期的实物造型,所以一般情况下,绞胎瓷在形制方面的仿造已经比较过关了。也就是说,从形制上看,仿品现在与真品已经较难区分了,因而我们鉴别时更应当注重胎和釉的方面。

二、【胎土】新仿件质地更细腻,手感较重

唐代绞胎陶瓷的胎土一般多为藕粉胎与白胎两种,老的绞胎器胎土的烧造温度不是很高,因此质地比较粗松,如藕粉胎的胎土用指甲即能划出痕迹。

宋金时期的绞胎陶瓷一般做工比较细致,胎与坯都较薄,底足修胎非常精细;胎土较松脆,所以真品的手感会较轻。

新仿绞胎胎土由于使用现在的球磨机而更细腻,黏合度更强,器物一般手感较重。另外,仿品的修足一般也不太讲究,粗制滥造的较多。

三、【釉面】开片细小釉面亮丽为真品

唐代的绞胎陶瓷与唐代的三彩陶瓷工艺性能几乎一样,所以釉面的判别也大同小异。绞胎的釉面与三彩一样,釉面开片细小,且开片边缘多微微上翘,施釉边缘一般无积釉现象。由于绞胎器很多是实用器,釉面边棱处多见磨损现象。釉面温润度、油润度强,釉面亮丽而不昏暗。

新仿的一般釉面较干燥,开片大而稀薄,在开片处还多见泛白线的情形;同时,往往釉面昏暗,施釉边缘还多见积釉与垂釉现象。

绞胎瓷器有什么特点?


绞胎瓷器有什么特点?瓷器是中国古代最重大的发明之一,是中国对人类文明做出的杰出贡献。绞胎瓷则是瓷器中独树一帜的艺术奇葩。

绞胎瓷是用褐白、黑白或棕白两色瓷泥交替迭摞、互相揉和,再用折迭、盘卷、切刮等方法制成各种绞样,然后拉坯成型或模压成型,胎上就出现两色相间、纹理变化多端、十分美丽的图案,再罩以晶莹玉润的透明釉、绿釉、黄釉,将如花似锦的花纹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流动变幻的美感,北方民间俗称透花瓷。由于它工艺复杂,制作难度极高,所以流传下来的绞胎瓷十分稀少名贵。

“绞”出变幻无穷的盛世风华

顾名思义,绞胎陶瓷是将不同的胎土像绞麻花一样绞制,最终呈现一种特别的风貌。通常是用两种或三种不同颜色的瓷土,一般主要是白色与褐色,或白色与褐色或青色,分别制成泥条,然后再像绞麻花或绞花卷馍一样将它们绞在一起,制成新的泥料,直接拉坯成型,或切成片状来拼贴或镶嵌使用的一种陶瓷器。

这种制瓷工艺,可以做出几形纹、回形纹、团花纹、菱花纹、鸟羽纹、云纹、流水纹等各种美丽的纹路,变幻无穷,具有非常明显的艺术特色。它往往与划线填彩、拼贴及镶嵌工艺一起使用,使制作出来的器物纹饰非常精美漂亮。

绞胎工艺最早出现于唐代。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受汉代漆器的木纹工艺影响而发展起来,另一种说法是受唐代金银器纹饰的影响而创造的。

绞胎品牌响彻唐宋

现在比较公认的说法,绞胎陶瓷最早出现在河南巩义窑,这种制造方法从唐代开始,一直到宋金时期都有烧造,元以后渐趋没落。在唐代,生产绞胎陶瓷的窑口除了河南巩县窑外,还有山东淄博窑、陕西黄堡窑等,五代时期有浙江上林湖地区的越窑、山西介休窑等,北宋到金代则有河南焦作当阳峪窑、江西吉州窑、山西浑源窑等。

唐代的绞胎陶瓷实用器非常多,形制主要以碗、盘、杯、钵、壶、砚、枕、罐等小件为主,其中可见使用磨痕,偶尔也有俑之类出现。

唐代绞胎陶瓷一般多使用单色釉,以黄釉较多,也有绿釉或单色釉中加彩的,但一般较少见。其中有一种细绞如头发丝般的绞胎器工艺非常精妙,可惜完整的难以见到。绞胎也有不上釉的,如常见的缍丸、绞胎砚等。

在唐至五代时期,巩县窑绞胎陶瓷就有裴家、杜家等著名制瓷作坊出现。宋金时期,河南焦作的当阳峪窑的绞胎也是名噪一时。当阳峪窑与唐代相比,胎土更细腻,温度更高,瓷化程度也更高。主要以白、黑两色胎土为主,施透明釉。当阳硲窑绞胎的纹饰主要以羽毛纹为主。做工与烧制都很精细,也是我国宋金陶瓷的一个杰出代表。

宋金以后,由于战乱与国力的不断下降,当阳峪窑火衰退。

元明清时期,就全国来说,绞胎瓷器逐渐衰亡,元代还有一种绞胎高足杯传世,明清时期则基本未见绞胎陶瓷器。这种结果当与北方战争频繁,窑工和制瓷高手大量南逃有关。这期间,景德镇发展成我国最大的陶瓷基地,遂使北方瓷系解体。植根于中原的绞胎瓷被遗弃失传。元明之后,焦作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失去了艺术环境和文化包融性,绞胎这种高档瓷器自然不会在这里成长发展。

上个世纪以来,绞胎陶瓷在中国重新得到关注。如今,绞胎瓷在消失六百多年后,又在它的故乡起死回生。

绞胎陶瓷标本,可以看到瓷器内部的纹路,与外部浑然一体,可谓表里如一。

孟子有篇“君子本色,表里如一”,表达了对君子本色的尊敬与欣赏。而绞胎陶瓷内外相通、表里如一的特点,正是古时文人雅士“君子情怀”的象征。它的这种特性深受士大夫阶层的喜爱,相传宋代诗人苏轼在首次拜访自己岳父时,送的就是亲自到河南定制的绞胎陶瓷。

这落梅惊风、淡淡如菊的绞胎陶瓷,正如高风亮节、肃肃如松的君子。岁月会让表面的美丽纹饰变得斑驳,而永远不会被磨蚀的,是纯粹的内在与不灭的风骨。

由于绞胎陶瓷非常精美与稀少,其经济与艺术价值都很高,现在市场上仿品也较多。

瓷器收藏:浆胎瓷器如何由来


瓷器收藏:浆胎瓷器如何由来?理解汉字有时不免望文生义,自有人理解“浆胎”大概是“注浆之胎”。因此,有个别瓷厂(窑)为了仿古,先制作了型腔而后注浆的工艺,但全都失败了,最后对“注浆之胎”的工艺制瓷作了完全的否定。那么,浆胎瓷器如何由来呢?

1、显别于唐三彩的,那既轻而薄,宋及宋以前的里外通体一色(包括嵌假胎)的瓷器,就是所谓“秘色瓷”。其胎骨是珍贵的“有色矿泥”,该叫“稀土色泥胎”。其珍贵程度依次是“极白色矿泥”,“金黄色泥”,呈米黄色的“本山绿泥”,“天青泥”,“黑矿泥”和紫泥,红泥。

2、由于烧成颜色欠美观,黑矿泥、紫泥,红泥一般做成厚胎瓷器的基胎。在基胎里外层搪以“色泥浆”(不包括底沿部分)就形成“浆衣胎”,“浆衣胎”好比人穿了一件好看的内衣,但它是里外通体一色的。阴干后再罩上透明釉即可入窑烧成。烧成开窑过程中,由于厚基胎和薄浆胎的收缩率不同,就形成了开片、甚至豁裂现象。此类用珍贵色泥做浆胎貌似釉层的瓷器,越千年而常新,同理,也是唐至晚宋时期的“秘色瓷”。

3、理解“浆胎”词意,是所谓“注浆之胎”,是错误的。以注浆工艺完成口小肚大,胎薄1毫米的古代青瓷,实际是不可能的。即使现代也还没有成功。

4、古籍记载勿用置疑,南宋“修内司窑”是存在的。“修内司”是南迁宋皇朝“整修皇室内务”的专设机构。由于在未安之地马上兴建新窑是不太可能的,而皇室又急需祭祀用品,所以只得在越地由最好的窑口来解决。而督陶之事最终由“修内司”负责管理,故时人就顺称所督之窑为“修内司窑”了。它不可能是一个为急于解决问题(用量不大的祭器)而兴建的新窑口。

5、浙江省慈溪上林湖寺龙口窑址,即南宋早期选定(即改了名)的“修内司窑”。改名后,该窑主要负责烧造皇室用量不大的祭祀用品,以及后来的“秘色”赏玩珍品。(注:“秘色”赏玩珍品,小器为多,时久干脆,釉面自然开片。)浙博社教部主任赵幼强说,修内司当时只管祭祀的一个部门,管辖的是内窑,烧的是祭器,在历史上只是短暂出现。

6、有“修内司窑”底款的完整的祭器,目前我在国内只发现一件,是琮式瓶。此物可佐证慈溪上林湖寺龙口窑址就是“修内司窑”。

7、广义的说法,越窑青瓷就是“秘色瓷”,那是错误的。我基本赞成狭义的说法,——越窑青瓷中的上好之品才能称之为“秘色瓷”。这里主要区别在于基胎和浆胎的贵贱及陶成工艺的水平。除了文人墨客笔下的(绿色)青瓷外,其实还有好些漂亮颜色的“秘色瓷”。如皇家独享的金黄色的,深米黄色的“秘色”瓷器。它们才是“秘色”瓷中的极品。

8、对单用珍贵矿泥制作的‘极轻而薄之器’称“浆胎”不科学。我为浆胎正名,应叫“本色泥胎”。而在基胎里外层再搪以“色泥浆”(不包括底沿部分)的薄薄的、起美色作用的、在透明釉层内的“本色泥胎”,应叫“浆衣胎”。

彩料对比法


瓷器表面所施釉料和彩料,从鉴定的角度观察,它们的色泽表现、显微结构、烧制时的高温粘度系数、同胎面的结合性能等,皆能成为我们辨别瓷器的品种、窑口、制作时代、产品档次、艺术价值以及商品价值的依据之一。

用彩料对比进行瓷器鉴定,其着眼点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同是以铜为呈色剂的红色釉质,祭红和郎红就有许多区别:

一、祭红外延广泛,凡宣德以至明清、民国和现代同宣红类似的高温红釉皆称祭红,故祭红包括宣红,而宣红不等于祭红。

二、釉质高温粘度不同。包括宣红在内的所有祭红釉,其物理性质中高温粘度系数都大大高于郎红,因此郎红器都有“脱口”现象,即烧制过程中器物口沿及其相邻部位因釉汁下滑变薄,铜离子无法形成红色层,致使该部位釉面呈无色状态并露出白胎底色(图1)。而祭红釉器仅在器口顶部露出白胎底色,因其红白界线分明、宽度一致,极似中草药材中的灯草,故行内人名之曰“灯草边”(图2)。釉质高温粘度不同的另一结果是釉汁向器物下部流淌的效果不同,祭红釉垂流性差,器物根部积釉少或不积釉,而郎红釉垂流性强,烧成后器物根部积釉很厚。康熙器利用修足阻止红釉垂流,故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而清末民初仿康熙郎窑器则往往釉垂器底同匣钵粘连,取出后必须敲去垂釉方可,而敲釉时往往伤及圈足,使之伤痕斑斑,这是判别郎红器是真康熙还是后仿器的重要标志之一(图1)。

三、釉质透明度不同。祭红釉为乳浊状釉,失透,釉中大、中、小气泡较多;郎红釉为玻璃状釉,透明度高,釉中气泡较少。

青料介绍


今天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青花瓷的青料。

(一)苏泥麻青

即苏泥勃青、苏勃泥青、苏麻离青等。其名称的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村民们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另一种说法是,苏泥麻青应为苏麻离青,是英文smalt的译音,意为一种蓝玻璃。此料属低锰高铁类钴料,故青花呈色浓重青翠,有“铁锈斑痕”,俗称“锡光”。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乐、宣德官窑所用青料均是这种,产地均在古波斯或今叙利亚一带。

(二)平等青

又称陂唐青,产于江西乐平。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时使用。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稳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时。

(三)石子青

又称石青,产于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此料单独使用时,青花发色灰暗甚至发黑,明清二代民窑普遍采用此料,官窑则用于与回青调和使用。

(四)回青

有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等多种说法。此料发色菁幽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万历前期多用此料。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于混水(填色),发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于设色(勾勒轮廓),笔路分明清晰。

(五)浙料

又称浙青,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国产料中以浙料最为上乘,其发色青翠,明代万历中期至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采用此料。

(六)珠明料

产于云南宣威、会泽、宜良等县,其中以宣威料最好。此料发色明丽纯正。康熙青花多采用此料。

(七)化学青料

即用化学制品氧化钴配制的青料。发色紫蓝、纯粹、浓艳,但轻浮而缺乏附着力,价格也低廉。使用此料制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

黑釉黑胎瓷器:了不起的瓷器品种


黑釉黑胎瓷器的历史非常悠久,和青花瓷差不多,只不过因为黑釉瓷器的发展技艺不如青花,所以发展速度也比较慢。黑釉黑胎瓷器是对陶瓷器釉色的一种称呼 ,此类瓷器釉色中含有大量氧化铁釉,因此看起来黑乎乎的。

在黑釉黑胎瓷器之前,最开始出现的是灰釉陶器,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陶器一种,其起源时间可追溯到商代中期。灰釉陶器的色泽比较淡,多为灰绿色或者是灰褐色,不过因为含有较多的铁,所以看起来灰黑,后来工匠们逐渐增加了铁的含量,最终形成了我们见到的黑釉黑胎瓷器。

东汉时期的黑釉黑胎瓷器就是通过酱色釉瓷器发展而来的,这种词器与黑釉瓷器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含铁量非常高,而且以氧化铁为着色剂,成型和施釉方法一样。酱色釉的含铁量还是低一些,而且不怎么黑,烧制的温度不同,有时候胎骨也不一样。不过,只要在烧制过程中,提高温度,就能增加釉层中的氧化铁,继而形成黑釉。所以,原始瓷到黑釉瓷的转变其实是一个自然过渡的过程。

黑釉黑胎瓷器如此独特,那么,它到底值多少钱呢?据了解,目前拍卖市场价格最高的是2002年香港佳士得拍卖的意见北宋定窑黑釉鹧鸪斑盌,其成交价格是1239.41万港元,可以说与哥窑、官窑瓷器的市场价格差不多。除此之外,大部分黑釉黑胎瓷器的市场价格也在几十万左右,比不上青花瓷和白釉瓷器。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据专业人士介绍,黑釉黑胎瓷器之所以发展不如其他瓷器,也和中国人的审美有一定关系。在古代,中国人并不喜欢黑色,而且黑釉黑胎瓷器比较厚重,颜色深沉,让人看了不喜欢,缺乏装饰性,很难被大众接受。所以,在过去很多年里,黑釉黑胎瓷器都没有引起藏家的重视。不过,在近几年来,黑釉黑胎瓷器的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磁州窑的黑釉瓷、建窑、吉州窑的黑釉瓷,更是受到大家的追捧,因此其市场价格也不断上涨。

专业藏家也表示,现在市场中有很多高仿的黑釉黑胎瓷器,这些瓷器看起来非常逼真,肉眼很难鉴定真假,欺骗经验少的新收藏家。对此,提醒藏家们在收藏黑釉黑胎瓷器之前,一定要先了解一下黑釉黑胎瓷器的特点和存世量,然后根据资料去收藏,这样更容易避开陷阱。对于过于便宜的瓷器,则要警惕,不要心存侥幸。

黑釉瓷器成交价格及鉴赏:

1:北宋(960-1127)至金(1115-1234)黑釉铁锈花花叶纹玉壶春瓶,尺寸:口径8.1厘米;足径7.6厘米;高29.5厘米,估价:HKD 800,000 ~ 1,000,000,成交价: HKD 7,165,000 ,成交时间:2017.05.30,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香港2017春季拍卖会。

这种在黑釉上绘酱褐色花纹的技法俗称“铁锈花”,因其花纹颜色似铁锈色而得名,属结晶釉的一种。铁锈花装饰技法流行于宋、元时期北方地区的黑釉瓷器上,图案多为不规则的斑点、条纹,或简化的花草纹饰,用笔洒脱、不拘泥。器形多见碗、盏、小口瓶、玉壶春、罐等。目前发现的烧造铁锈花的窑场有河北磁州窑,河南临汝窑、鲁山窑,山西怀仁窑,甘肃安口窑等。

此玉壶春瓶秀气端庄,窈窕婀娜。圆唇口外折,细长颈,溜肩,垂鼓腹,宽浅圈足。器身内外施黑釉,釉色乌黑如漆,釉面具光泽,细润有厚度。腹部酱褐色彩装饰两组折枝花叶纹,清晰不晕散。黑褐二色对比鲜明,黑釉釉面乌亮,褐彩乌光,风格独具。观器底,足际露胎,足心及内墙有薄釉,乃知为裹足刮釉、装烧而成。胎质偏黄,砂质感。瓷化度高,扣之清脆。

2:北宋/金黑釉铁锈斑盌,尺寸:直径11.8厘米,估价:HKD 1,500,000 ~ 2,600,000,成交价: HKD 4,685,000 ,成交时间:2019.11.27,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秋季拍卖会。

3:元定窑黑釉梅瓶,尺寸:高24厘米,估价:RMB 2,000,000 ~ 3,000,000,成交价: RMB 2,300,000 ,成交时间:2016.06.07,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6春季拍卖会。

本品盘口,细颈,溜肩,腹下收,下设圈足。通体施黑釉,釉色如墨似漆,近足露胎,可见坚质细腻的洁白胎骨呈灰白色,胎质紧实,瓶底中心涂有一层灰褐色薄釉,釉薄处间杂酱褐色。本品整体釉色属黑釉中较为稳定一类,成色稳定、深邃。宋定窑以白瓷著称,但也烧造高质量的黑釉瓷器,称为“黑定”,又称“兔毛花”。黑定胎与白瓷胎一样,均为白胎。《格古要论》云:“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具白,其价高于白定。”可见黑定自古便较白定珍贵;定窑所出产的黑色瓷器质量极佳,但是数量却远少于白瓷,故传世者十分珍贵。

4:北宋/金磁州窑黑釉堆线纹嘟噜瓶,尺寸:高14.3厘米,估价:HKD 300,000 ~ 500,000,成交价: HKD 1,980,000 ,成交时间:2016.11.30,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年秋季拍卖会。

5:金-元黑釉酱彩撇口瓶,尺寸:高25.5厘米,估价:RMB 500,000 ~ 700,000,成交价: RMB 1,058,000 ,成交时间:2016.12.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6秋季拍卖会。

黑釉撇口瓶,长颈溜肩,高圈足沈稳敦厚。通身施釉,黑釉及紫金釉相互交融,釉光亮丽,两色釉交融壹体,观之好似雾水氤氲,浑然天成。器身了无纹饰,不致喧宾夺主,作为茶室中的插花名器流传于世,同时极具当代艺术气息。黑釉瓷流行于宋明时期,与当时社会盛行斗茶、赏花有密切关系。斗茶可品鉴茶的品质,赏花也是高雅的艺文活动。高濂的《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下卷》有:“瓶花之具有二用,如堂中插花,乃以铜之汉壶,大古尊罍,或官哥大瓶如弓耳壶,直口敞瓶,或龙泉蓍草大方瓶,高架两旁,或置几上,与堂相直”。在花瓶的大小选择上,袁宏道的《瓶史》中记载有:“然花形自有大小,如牡丹、芍药、莲花、形质既大,不在此限。尝闻古铜器入土年久,受土气深,用以养花,花色鲜明如枝头,开速而谢迟,就瓶结实,陶器亦然,故知瓶之宝古者,非独以玩。”由上记两则可窥见明代文人雅士对插花的讲究。宋代向以“郁郁乎文哉”而著称,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发达的时期之一。上自皇帝本人、官僚巨室,下至各级官吏和地主乡绅,构成一个比唐代远为庞大、也更有文化教养的阶层。继唐代制瓷工艺极为长足的发展,工艺技术尤为丰富和精湛。这种社会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宋代都市经济的活跃而使陶瓷业有了新的发展。尤其是北宋定都卞京后,中原地区成为政治文化中心,为陶瓷工艺的发展奠定了优越的社会条件。同时,宋代的统治阶层崇奉道教,在全国大力扶持和推行道教。道学“静为依归”,崇尚自然、含蓄、平淡、质朴的审美观。譬如黑色、酱色等深色系的幽玄、静寂,正适宜这个时期的审美情趣。一般而言,统治社会的意识往往会影响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识。因此,在理学盛行的宋代,人们追求的是美学上的质朴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而反对矫揉造作的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高到某种透彻的哲学高度。因而,宋瓷讲究的是细洁静润,色调单纯,趣味高雅,表现对神、趣、韵、味的追求和彼此的呼应相协调,并相互补充,成为一代美学风范。正是在这种审美观念的演进之下,宋代的陶瓷总体上呈现质朴无华、平淡清真的情趣韵味,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和成就,为我国的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黑釉瓷器出现于东汉中、晚期,釉面呈黑色或黑褐色。黑釉主要呈色剂为氧化铁及少量或微量的锰、钴、铜、铬等氧化着色剂。通常所见的赤褐色或暗褐色瓷器,釉料中氧化铁比例为8%左右,如将釉层加厚到1.5毫米时,烧成的釉色即呈纯黑。但早期黑釉陶瓷釉色为深褐绿色,釉层也薄厚不均,常有蜡泪痕,并在器表的底凹处聚集着很厚的釉层。早期烧制黑釉最成功的首推东晋时期浙江德清窑,唐代黑釉较为盛行,宋代则是黑釉的高峰时期,所烧黑釉釉面滋润、光亮,色黑如漆,可与漆器媲美。宋人尤爱漆器,特别是素面黑漆之物,但漆器价贵难得,因故烧造黑釉瓷器,以瓷釉代漆。本品即为宋代黑釉瓷之典型代表作品,釉面光洁华丽。黑釉釉料分为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大类。东汉、东晋等早期黑釉都属石灰釉。唐代以后,基本上都改用石灰碱釉。就黑釉的品种而论,可以分为一般黑釉与花色黑釉两大类。油滴、兔毫、玳瑁、麻酱釉等,即属花色黑釉。在黑釉器上透出黄棕色或铁锈色条纹,状如兔毫,谓之兔毫斑。兔毫为黑釉的名贵品种。它的形成原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釉层里的气泡将铁质带到釉面,在1300摄氏度高温下,釉层流动,富含铁质的部分流成条纹,冷却时便从中析出赤铁矿小晶体,从而形成绚丽的兔毫斑。兔毫在宋初即已出现。历代诗文中常提到的玉毫、异毫、兔毫斑、兔褐金丝等等,皆为古人对兔毫的不同赞称。本品颈部至肩部,观之可见由酱色至黑色过渡之间,呈现出一周大面积“兔毫”条纹,应为两色流釉过程中导致,且发色黑中带蓝,颇有“曜变”之状,极为难得。本品外壁釉色为黑釉搭配紫金釉而成,于同时期宋瓷中极为少有;紫金釉为一种以铁为呈色剂的高温色釉,其釉料中含氧化铁和氧化亚铁的总量较高,达5%以上。宋代是紫金釉瓷器发展的黄金时期,南北各地瓷窑普遍烧造,并以北方的耀州窑、定窑和当阳峪窑为杰出代表。紫金釉瓷器与青瓷、黑瓷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宋代紫金釉瓷器的生产遍及全国,但仍以北方瓷窑为主,定窑、耀州窑和当阳峪窑堪称其楷模。紫金釉瓷是中国古代高温颜色釉品种之一,古人谓之“开时光彩惊奇异,铜色如朱白如玉”,虽紫金釉瓷器的辉煌早已在辽、金之后的金戈铁马、漫漫狼烟中渐渐淡去,但这一华贵而不热烈、静谧而不绚艳、神秘而不沉重的具有特殊美感的瓷釉品种,并没有消失在历史之中,而又在百年之后的明、清两代以煌煌赫赫的官窑气象重新开启了它新的旅程。

6:北宋(960~1127)至金(1115~1234)黑釉刻划花牡丹纹梅瓶,尺寸:口径3.2厘米;底径8.5厘米;高35厘米,估价:HKD 600,000 ~ 800,000,成交价: HKD 944,000 ,成交时间:2017.10.02,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香港2017秋季五周年庆典拍卖会。

梅瓶造型挺秀、俏丽,品相保存完整,殊为难得。器顶置高梯形小环口,接细而短的束颈。圆肩,上腹鼓,下腹内敛,胫部修长略微内曲。足壁稍稍外撇,底为挖足较深的隐圈足,足心平。造型综合特征符合陆军先生《中国梅瓶研究》著作中的梅瓶样式四31d<8>,大都为山西地区窑场烧造。器里、外裹足满施黑釉,正烧而成。足底涩胎,胎土白偏黄,瓷化度极高,坚致缜密,未施化妆土。外壁刻划花装饰两层纹饰带,幷以弦纹相隔。上为两朵折枝牡丹,纹饰空隙处满刻划直线纹,下为三组卷叶纹。线条流利,一气呵成,纹饰大方舒展。

7:元黑釉梅瓶,尺寸:高24厘米,估价:RMB 600,000 ~ 800,000,成交价: RMB 690,000 ,成交时间:2018.12.09,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8秋季拍卖会。

本品盘口,细颈,溜肩,腹下收,下设圈足。通体施黑釉,釉色如墨似漆,近足露胎,可见坚质细腻的洁白胎骨呈灰白色,胎质紧实,瓶底中心涂有一层灰褐色薄釉,釉薄处间杂酱褐色。本品整体釉色属黑釉中较为稳定一类,成色稳定、深邃。宋定窑以白瓷著称,但也烧造高质量的黑釉瓷器,称为“黑定”,又称“兔毛花”。黑定胎与白瓷胎一样,均为白胎。《格古要论》云:“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具白,其价高于白定。”可见黑定自古便较白定珍贵;定窑所出产的黑色瓷器质量极佳,但是数量却远少于白瓷,故传世者十分珍贵。

8:南宋吉州窑黑釉梅瓶,尺寸:高19.7厘米,估价:HKD 200,000 ~ 300,000,成交价: HKD 684,400 ,成交时间:2018.10.02,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香港2018秋季拍卖会。

吉州窑制器,素以碗、盏类为大宗,又装饰多见窑变、剪纸贴花、剔花、彩绘等,如此单色梅瓶者实属罕见。

梅瓶圆唇口,窄折沿,短颈微束,圆折肩,长圆腹下部斜收,近足处稍内曲,隐圈足。外壁满施黑釉,足心挂釉,足底涩胎。釉面平整,釉色如墨似漆,色泽纯正,不见泛红。釉面见网格状开片,乃吉州窑制品常见现象。吉州窑黑釉瓷器的发色不似建窑和北方诸窑,釉面无浮光,质感自然古朴。

整器造型特征符合南宋时期梅瓶的演进,但又明显有别于常见的吉州窑梅瓶,气质更为端秀雅致,比例精妙,线条流畅,素黑釉发色绝伦,品相完整,属吉州窑传世精品。

好料出名瓷


在毛泽东82岁生日时,考虑到他晚年手抖,使用一般瓷器吃力,湖南醴陵群力瓷厂专门为他生产了一批“丰泽园”瓷器,史称“主席瓷”。这4件套双面釉下彩高级薄胎碗如今已成为珍瓷,被藏家追捧,不仅难窥其真容,且价格也一路上扬。

好瓷器,首先是原料要好。“主席瓷”的原料是当年生产“东方茶具”的青界高岭土瓷泥。故事还得从1961年说起。当时湖南第一纺织厂一名姓易的工程师试图寻找一种能代替粮食对棉布进行浆纱的原料。听当地山民反映,在怀化县、溆浦县、黔阳县(今洪江市)交界处的青界山上,有一种能吃的土,当地人称之为“神仙土”或“观音土”,便立即赶到山上背了一大袋回厂试验。试验虽然失败了,但这种古代火山爆发出的花岗岩体风化形成的蜂窝状大球泥高岭土原生矿,以其土质洁白、含杂质极少而被发现。

易工程师把这一发现告诉了洪江瓷厂,经确认是烧瓷的上好瓷泥矿,但厂里一时未找到合适的配方,此事被搁置下来。“文革”时期,副厂长曾照熙自己爬山挖来矿泥,搞配方试验,终于研制出适宜洪江瓷厂窑炉烧成的最佳配方。成瓷后经测量白度高达83度(出口瓷国标为70度),瓷质透明,一厘米厚的瓷杯泡茶可以从外面看见杯中茶叶。

1973年,已担任厂党委书记的曾照熙为参加全省瓷器成果展示会,组成了专门班子生产“东方茶具”,以100斤矿泥一元钱的价格请农民把瓷泥担下山,运回厂,成功生产出具有当时全国一流水平的“东方茶具”、“红棉餐具”、“雪花茶具”等系列产品,其中“东方茶具”以其“白如雪、薄如纸、声如磬”的特色,在瓷展会上一枝独秀,技压群芳,使所有与会厂家代表都惊叹不已。当群力瓷厂接受生产“主席瓷”任务时,他们马上想到洪江瓷厂生产“东方茶具”的瓷泥,于是找到洪江瓷厂,拉回了一车优质瓷泥,曾厂长也毫无保留地将配方交给群力厂。群力厂专门成立了攻关组,在半个月时间内,日夜加班加点,闯过36道工艺关,圆满地生产出了精美绝伦的“主席瓷”。

据介绍,青界瓷泥质地洁白,含杂质极少,氧化铁含量在0.3%以下,氧化铝含量在37%以上,二氧化硅含量在41%以上,钾的含量在5%左右,是当今世界上已知最好的制瓷泥。

随着全国收藏热的兴起,原来仅卖3.7元至16元一套的“东方茶具”已涨至两三千元一套,还难觅其踪。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瓷器胎料》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瓷器胎料》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化学青料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