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永乐早期瓷器鉴别 > 导航 >

明代早期瓷器断代

明代早期瓷器断代

永乐早期瓷器鉴别 乾隆瓷器早期鉴别 明代官窑瓷器鉴别

2020-11-28

永乐早期瓷器鉴别。

这件高足碗残件,要断代。大家首先看,它的青花纹饰的画法,这是实笔点画,这种画法从元代开始有,然后洪武、永乐、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天顺早期实笔点画比较常见也是常用的,特别是民窑,基本上民窑多数是实笔点画的。所谓实笔点画就是没有边上勾勒的那种线条。勾勒渲染就是勾勒线条,然后渲染颜色。在青花的绘画上就叫分水或者混水,这也是一种绘画的技法。勾勒渲染是从天顺晚期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有。

另外一个,高足碗釉面白而细腻,宣德的话没有这么细腻,会白中泛青一点,要比永乐要青一点。洪武和永乐早期的民窑,是石子青料,呈色都是蓝中偏灰,特别是洪武的颜色,更加显得偏灰暗一点,而且比较淡一点。

再有,官窑的东西多数是用同一种苏麻离青料小的渲染,不会实笔点画。叶子、花卉边缘勾勒一下以后,再把叶子或者花卉渲染出来。但是用的同一种料,跟后面勾勒渲染虽然是一样的技法,但是用的料是不一样的,所以官窑的东西,不计成本就是在这儿体现。

从纹饰上来说,元代是大花大叶,叶子像个葫芦一样叫葫芦叶。花卉画的很大,叶子也很大。但是这件呢已经是大花小叶了,肯定首先把这个元代给排除了,那这个东西只能从洪武、永乐、宣德。正统景泰到天顺早期这几个时代,来判断这件东西,范围、框架就明显的缩小了。

简单一点说这个是明早期那也不会错。但是它有它的时代性,那这个时代性是什么样的一个东西呢。那我们就是要看一点一点看下去。一般来说,洪武的东西包括永乐的早期,纹饰一般在碗盘的外面比较靠上口沿处,就是口沿以下包括到腹部,留白比较多一点。到永乐晚期开始,纹饰在整个的碗盘外面就会流畅的画出来啊,一般都是这种情况。

还有一个,口沿用锦纹作为装饰了。一般洪武,高足碗,用那种两个连体的回文一组,围绕一圈,比较多见。不管是高足碗盘,里面会写草书的福字或草书的寿字,一般都是在洪武或者是永乐早期。从永乐晚期开始,一般都是隶书福字或者隶书的寿字或者是梵文。

永乐更宣德不同的地方是,永乐的纹饰比较舒朗,宣德的纹饰会比较繁密。而且宣德的民窑,有的会掺苏麻离青料,成色会比较浓艳。特别是从宣德开始到正统景泰,会掺有苏麻离青料,大多数跟石子青料配比这个颜色,会比不掺苏麻离青料的浓艳的多。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开片。开片时代越早的,开片里外都开的非常多,而且比较大。因为拉坯的时候是左旋,但是烧造的时候,有应力的回旋,所以开片都是斜的,朝一个方向,斜的大大开片就开出来。

实笔点画,纹饰舒朗,釉比较白啊,开片比较密,这些特点,我们就可以判定这件东西一定是在明代初期的时候。这件东西定永乐,我觉得是比较恰当的。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清早期青花瓷纹饰断代浅说


大凡喜爱中国古瓷者,绝大多数爱好青花瓷。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即古玩界俗称清三代生产的青花瓷被誉为我国制瓷工艺的又一历史高峰,是目前古瓷收藏者热衷追逐、寻觅的主要目标。

瓷界的朋友都知道,古瓷鉴定主要是辨伪与断代两个方面。在识真的基础上,倘能掌握一些断代的方法,据证以断,循理以求,势必对进一步提高自身鉴赏能力,克服模糊臆断、避免以讹传讹,大有裨益。

青花瓷器的断代与其他瓷器的断代既有相同所在,又有不同之处。识别器物的时代风格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一般瓷器的断代主要看造型,而青花瓷器的断代主要是看纹饰包括主题纹饰和辅助纹饰 。

笔者多年来一直不懈致力于古瓷和书画的收藏与研究,赏玩之余,经验点滴积累成领悟。下面将以纹饰为主要依据判断清三代青花瓷年代的认识归纳成如下几点:

一、先观色调。即古玩界俗称的发色。细观青花色调的变化可以找到时代、分期上的区别。

康熙青花瓷色调以翠蓝色为主流,画面浓淡相间,层次分明。早期蓝中带灰,有的偏灰黑色。深沉、灰暗,或者迷混。十年以后逐渐出现浓深、浅淡与稳定几种色调;中期青翠艳丽或轻淡,呈色技术达到巅峰,佳者被称为宝石蓝,明显有别于早、晚期。晚期浅淡或灰暗色居多,有晕散。

雍正青花色调主要有黑蓝、浅蓝、青翠和晕散数种。用色深沉,无漂浮感,但色泽远不及康熙鲜翠艳丽,色阶层次减少。晕散的呈色加上雍正釉面多有细橘皮纹现象,具仿明宣德的效果,重笔点染形成的黑疵是其独具的时代特征。

乾隆青花色调,很多人以为只有正蓝色一种,呈色深厚稳重,事实上对乾隆青花瓷稍作深入研究的人大都知道早期色调仍有雍正晕散出廓的特征,呈色欠稳定;中期以后才逐渐形成正蓝明快的色调,不但稳定清楚,而且和谐统一。虽然还有少量器物蓝中泛黑,层次不清,但色泽仍然凝重沉着;晚期色调稍显青灰,以民窑最为突出。

二、次辨图样。分辨图样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可看出时代特征。

清三代青花瓷图样装饰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单纯的纹样,如各种缠枝花纹以及龙凤、云雷、回纹等;另一类是以山水、人物故事、花鸟等为主题的图案。题材内容往往还与当时皇帝的爱好、意愿及时代风尚分不开,如康熙崇武,刀马人物在图案中有重点表现。雍正时期流行赏赐瓷器之风,赏瓶以白地莲花为主要纹样,并以海水纹饰绘瓶口者为多,表示为官以清白廉洁为重,海水则象征四海升平为意;乾隆本人则力倡松竹梅三友图和群仙捧寿之类的吉祥图案。

每个时代图样都有其不同的时代特色。康熙早期以山水楼阁人物、云龙瑞兽、花鸟鱼虫为主。鱼龙变化、双犄牡丹、冰梅纹饰是特色图样,还出现福寿等吉祥文字;中后期题材广泛,有山水人物、翎毛花卉、仿古铜器纹、博古、寿意、龙凤、禽兽图等。历史、戏剧故事的刀马人,神话传说中的神仙罗汉和以雄狮、麒麟、独角兽为题材的三兽图,长篇诗文词赋等是其独特的画面。

雍正偏重图案化。以花卉内容最为丰富,常见的有牡丹、桃花、海棠、莲花、菊等。折枝花果、缠枝勾莲、蝙蝠仙桃是其典型图案。从器内延伸至器外的画面,又称过枝花、过墙花及过墙龙兴起。此时与康熙比较,有两个减少,一是刀马人较少见;二是大幅的山水图显著减少。

乾隆图样更丰富多彩。除传统的题材外,尤多封建伦理和福禄寿寓意画面。石榴百子、五福捧寿、三羊开泰、五子登科、八吉祥等祈福求祥的内容盛行此朝。另外,赞颂和粉饰太平的图样也有较多表现。如安居乐业、喜上眉梢、丹凤朝阳、渔樵耕读等。但构图流于机械,布局繁缛满密,意境也偏俗。

三、再察画法。古玩界俗称画派。考察画法同样也可看出时代特征。画法的时代个性主要体现在画风和技法两个方面。

先谈画风。康熙早期仍有顺治绘画遗风,豪放粗犷与精细工丽并存;中期深受明末清初画家董其昌、刘沣源、华岩及“四王”等人的影响,构图舒展,意境深远;晚期承上启下,绘工细腻,用笔纤细,但人物景致布局明显缩小。

雍正上承康熙晚期的清秀风貌,笔触更趋精细纤柔,构图疏朗,简洁清晰。山水画仍以“四王”院画为宗,花鸟画则多受恽寿平没骨绘法影响。

乾隆时期,文化艺术得到长足发展,前朝及当时名画家对瓷绘都有一定影响。此时山水绘法多宗董浩、张宗苍,婴戏多本金廷标,花鸟则多据蒋廷锡。

如能将不同时期画风上的一些主要特点把握住,自然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重要线索。

后说技法。技法即指笔墨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康熙早期用粗线勾勒平涂技法,填色准确;中期起以细线双勾分色技法为主;晚期则以涂染技法为多。

重笔点染技法是雍正一朝仿永乐、宣德的典型风格。线条中用浓料重笔点染,以摹拟苏勃尼青黑斑及晕散的效果。

乾隆朝有单线平涂和单线平涂后点染技法两种,后者占主导地位。线条平滑均匀,填色一丝不苟。与雍正朝不同的是其青料点染的笔触短而圆。

将上述特征把握住,自然可以运用自如,甚至一探其要处即能大体解决问题。

试据山水图画法上的时代区别为例以证。画风上,康熙早期山水图以意笔抒画,与明天启、崇祯较接近;中期以色料浓淡深浅来表现山水远近高下的层次;晚期受“四王”和华岩影响,层层叠峰,意境高古。雍正山水已由康熙时的顶天立地满布器身改为画面缩小退居一隅,悠远空灵。设色也比康熙浅淡,而用笔更为细腻,山石的层次也改以线条来表现。康熙时近树低于远山,雍正时则近树高于远山。乾隆早期山水以村野亭台、屋宇树石为主景,构图上继承雍正传统,疏朗开阔;中后期山水繁缛细腻,但远近高下表现得较为得体。

技法上,康熙时绘山石多采用长披麻皴和大斧劈皴,并以分水法做出幽菁清新、浓淡相宜的渲染来表现山体的立体感;雍正时绘山石少用长线条的披麻皴和粗犷的斧劈皴,多用长短结合、细碎繁琐的线条来表现山体的立体感;康熙山石的阴阳向背主要靠分水的浓淡来体现,分水的浓淡反差较大,易使山石棱角鲜明;而雍正时则多靠线条的疏密来体现,只表现山石褶皱的复杂;乾隆时绘山石层次感不强,远山只涂抹不勾线,近石重笔苔点布满,以民窑器为盛。康熙时画树技法也与雍、乾明显不同。康熙时画树,枝干喜用披麻皴,老笔纷披,奔放有力;雍、乾时绘枝干,只是描绘皴点,功夫虽细,但笔力纤弱。仔细从它的起落转折等处看清笔法,会更有助于我们的鉴定工作。

最后需说明的是,拙文所列断代说法都是一种参考。它仅表明通过研究,笔者得出的一种初步认知,提出来与读者交流。当然,执此一端即轻下判断结论,也许还欠全面,倘若能进而结合造型、胎釉、款识等鉴定方法,互相印证,殊途同归,如是识别,当更见科学、明晓。

明代早期黄釉瓷器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黄釉瓷是陶瓷的一种,最早出现于唐代安徽淮南寿州窑,四川邛崃窑,河南密县西关窑、郊县窑,陕西黄堡窑,山西浑源窑,河北曲阳窑,其中以寿州窑黄釉瓷最为著名。

早在《周易》中,就有关于黄色为吉利之色的记载,如“黄裳,元吉”。《明史》记载:“闪黄,乃上用服色也”。《汉书》说:“黄色,中之色,肘之服也。”

按中国传统的“五行”思想来解释,“行”中的“金、木、水、火”分别代表“西、东、北、南”四方,“土”居中央,统率四方,而土色为黄。历代帝王崇尚土德,故黄色成为帝之色,皇帝是中央集权的象征,把黄色用于皇帝的衣食住行中,则象征皇帝贵在有土,有土则有天下至高无上的权威。由此可看出古代先民对黄色的尊崇。

自隋唐以后,黄釉瓷器亦成为皇室的御用瓷器,明清两朝只供宫廷使用。民窑不得生产.违者重罚,到了清代,黄釉器的使川有了更为明确的规定。《国朝宫史》卷十七记载:“皇太后、皇后用里外黄釉器.皇贵妃用黄釉白器,贵妃、妃黄地绿龙器,嫔用蓝地黄龙器,贵人用绿地紫龙器,常在用五彩红龙器。”

黄釉金彩牺耳罐 明弘治

这不仅说明黄釉瓷器是皇室的专用瓷器,同时说明黄釉瓷器在皇室中还是等级制度的象征,为黄釉瓷器烧造奠定了深厚的历史背景。明代以后,封建礼制对黄色的法律规定更加严格。笔者根据其釉色及款识将明代黄釉分为早中晚三期。

娇黄釉碗 明弘治

《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 (1391) 明代早期黄釉瓷器以永乐及宣德黄釉瓷器为主。永乐黄釉瓷在前朝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以肥润的甜白釉打底,覆罩淡淡的黄釉,因有白釉衬托。黄釉显薄,色淡。胎薄体轻,窄小的圈足很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清中期瓷器怎样断代?


清中期瓷器怎样断代?官窑瓷器和民窑瓷器价值不一,有的在瓷器判守时予以很高的评价,有的则值几百块。假如我们在保藏瓷器时,清代民窑瓷器需要仔细断定,否则一件不具价值的瓷器被我们保藏了时,那就既浪费精力又浪费金钱了。

正本假如对瓷器特征非常了解的话,那我们在瓷器判守时,就会自觉得运用把握的信息和知识进行比照了。了解清朝前史,了解瓷器在清代展开轨迹,特征,规划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我们这儿介绍的就会比照迷糊,简略。

断定瓷器一般从釉色,质量,纹饰等方面来研讨,对日子比照讲究详尽的,就应该更留心瓷器的线条。道光年间乃至光绪年间的瓷器,线条就比照粗鄙,没有以往见到的俊美瓷器那么具有美感,因而,假如说你保藏的瓷器不具备这个特征,那就有可能是仿品。

清中期的瓷器,釉层一般比照厚,薄釉瓷器一般比照少。我们如今看到的瓷器中,也以厚釉瓷器居多。此外,青花釉瓷器中,一般以纯蓝为主,纹饰比照新鲜,当然,后期瓷器展开中,青蓝,淡蓝,灰蓝等色也出现了。

另嘉庆年间,青花瓷器的色彩比照稳定,不只品种削减,质量也初步下降。釉里红瓷器中,釉层比照细薄,釉色也比照昏暗,青花初步出现晕散现象。道光年间的瓷器,根本与嘉庆年间瓷器类同,不过,这时期的瓷器,釉色中蓝色不太鲜亮,晕散现象也比照多。

明代早期官窑青花瓷鉴定要点


明洪武官窑青花瓷鉴定

因缺少可靠的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洪武官窑的设置时间及烧造情况,历来是陶瓷史研究者未解开的研究课题,但随着20世纪70年代考古实物的不断出土,洪武官窑已不再扑朔迷离,逐渐开始清晰起来。目前尚未有正式发掘洪武官窑的报告问世,我们仅能根据已发表的零散资料,对其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

明洪武红彩云龙纹残盘

南京博物院在明代故宫玉带河遗址发现的一批瓷片,揭开了洪武官窑的面纱。这批瓷片虽不见年款,且数量及品种也不多,但其工艺制作精细,纹饰颇具时代特征,非洪武官窑莫属。其中一件白釉红彩云龙纹残片,胎质洁白细润,釉色匀净,画工娴熟精细,龙纹介于元代和永乐之间,爪为五爪,小头、长身、细颈,头部出现平直后掠的披发。其总体感觉貌似元代龙纹,但刚健凶猛之风不如元代明显,流云的朵流云呈“品”字形排列。另外尚有外酱釉里霁青釉暗花凸云龙大碗及青花云龙纹残片等,其龙纹特征亦如此。其他纹饰也与元代略有差异,如蕉叶纹,元代青花其中茎满色,洪武青花则中茎留白。再如牡丹纹,元青花叶肥大工整,洪武青花则叶瘦俏,花瓣内填色后外加单线勾边。还有回纹,元青花均是同向回纹,洪武青花则多正反两个组成一个单元。

洪武时期的青花料,呈色多为灰蓝色,铁结晶斑点不明显。铁结晶斑是指青花瓷用进口苏麻离青料烧制后,色彩浓艳的青花纹饰泛出的点点银黑色结晶斑。这种青料比国产青料钴和铁的含量丰富,锰含量低。明代永乐、宣德的青花瓷多采用进口青料烧制,所以,结晶斑明显。以后各朝进口青料渐少,烧青花瓷多使用国产青料,结晶斑随之消失。青花料若不罩在釉下,烧出后则为黑色,近似耀州窑唐代白地黑色作品,如果罩在釉下,则为灰蓝色。有人曾用其窑址资料做过模拟试验,将其罩上青白釉复烧,得到的是洪武青花蓝色。

总之,洪武官窑青花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产品,继承了元青花传统,但工整有余,变化不多,款式题材以程式化的花卉纹为主,布局趋于简单,造型以盘、碗、罐为主。其艺术成果虽不能与元代及永、宣比美,但却为永、宣青花高潮的到来铺平了道路。根据典型的洪武青花瓷器观察,尤其是大盘子,其底足虽然在感官上区别不大,但是如果用手去摸,元代的不扎手,洪武的则扎手,这是二者最明显的区别。

明永乐、宣德青花瓷鉴定

永乐、宣德青花瓷器是青花瓷器中的骄子,历来受到世人好评。主要原因是那淋漓尽致的刚健画风,体现出中国传统绘画入木三分的雄劲美感。代表其艺术水平的作品,仍是官窑产品。永乐、宣德两朝共计30余年,青花作品艺术风格大体一致,但在造型及纹饰、工艺等方面略有差异,对二者详细分辨,也只是近30年的事情。

永乐瓷器书青花款的仅有一种,即压手杯。此杯现在世界仅存有3件完整的,另有破碎的一件,均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明谷应泰著《博物要览》记载的青花款心花纹有三种:双狮款、鸳鸯款、葵花心款,现传世3件不见鸳鸯款。双狮款和葵花款皆在杯内心书“永乐年制”四字篆款。压手杯为永乐青花绝品,后世多仿,明万历及清康熙、光绪时均有仿品,但仿品造型不对,尺寸大于真品,胎体厚重,画风亦显粗犷。只要见过真品,一望便知其为赝品。20世纪80年代初,故宫博物院曾派耿宝昌和刘伯昆先生携真品到景德镇仿制了数百件,其中精者有数十件,造型、纹饰及青花色调均绝类真品,是历代仿古青花最成功的作品。当时作为旅游产品在故宫博物院的“外宾服务部”销售,销售价格是100元。但当时仅仿了葵花心款的一种,见到此种款识的,一定要提高警惕。

宣德青花有款的比较多,款多为楷书,极个别的也有篆书款,其书款部位没有定式。有写在器底的,也有写于器身的,其字体不一样,但总体风格较为一致。楷书款的“德”字均在“心”上少一横,这是鉴定时要注意的。另外,也有不具年号的,而以青花篆书“大德吉祥场”或楷书“坛”字的,也属官窑所产。孙瀛洲先生积一生经验总结宣德款识,作有歌诀:“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阳阴,横竖花四双单圆,晋唐小楷最出群。”先生的经验来源于仔细的观察和认真的总结。我们要想学会鉴定其款识的要决,最好的方法还是看几件真物的款识,熟记其书法风格,这样自会融会贯通。后世仿宣德款的最多,从成化到今,从未间断,但均具本朝特点,与真品不一样。

永乐、宣德青花造型主要有壶、盘、碗,杯等类,受西亚影响很明显。

壶类有执壶、三系竹节壶、僧帽壶等。执壶以玉壶春瓶为壶体,两侧各加一柄一流,在流与壶颈之间连一花形薄片,起支撑、固定作用,是为避免造型烧造过程中变形而设计的。另有一种执壶,长颈,壶身为圆筒式,云形流附于颈部上端,流口为葫芦形,柄为如意形曲柄。三系竹节壶仅北京故宫博物院存一件。僧帽壶元代始有,永宣继续生产,因其上端类似僧帽,故得名僧帽壶。

瓶类造型变化丰富,有梅瓶、玉壶春瓶、双系扁瓶、天球瓶等。梅瓶在宋、元时底端瘦,多配座,明代时不配座,故底端加宽,方能保持瓶的稳定性。玉壶春瓶在宋、元时瓶体瘦俏,明代时圆腹渐丰硕。双系扁瓶有画花草的,也有画人物的。天球瓶为明永宣时流行的造型,直颈,腹体为圆球体形,纹饰多为海水龙纹,有青花龙和青花地白龙纹两种。

盘类中除常见的日用器皿外,以直径在30—40厘米之间的大盘最有代表性。大盘口沿有圆口及菱花口两种。与元代不同的是其画面十分简洁,如故宫博物院所藏宣德青花枇杷绶带纹盘,为宣德典型杰出作品。该盘心绘三层花纹,边缘绘卷枝纹,纹里又绘一层折枝花纹,中心绘枇杷绶带纹,布局十分疏朗,画面简洁,估计画稿当出自宫廷画院。

碗类以一种广口、厚胎的大碗最有代表性,多绘花草纹。可能是赌博时投掷色子的用具。

此外,折沿盘、花浇、烛台、扁瓶、带盖瓷豆、筒形器座等,均是直接受西亚文化影响产生的新造型。

明永乐宣告官窑青花纹饰主要有花草、动物和人物等。花草纹有莲花、牡丹、菊花、灵芝、瓜果、葡萄、松竹梅、山茶等,动物纹有龙、凤、狮子、海兽等,人物纹有婴戏、胡人乐舞、仕女等。除此之外,梵文、藏文也常出现于青花器上。

对永乐、宣德官窑青花,只要把握其造型和青花颜色的特征,一般是不容易鉴定错的。尤其是解放前的仿品,尽管造型逼真,但青花颜色始终未仿成功。比较困难的是区别永乐和宣德两朝的瓷器,但景德镇永乐、宣德官窑发现后,这个难点也基本解决。二者主要区别有如下几点:

从款识看,永乐青花仅见压手杯一种四字篆款,其他均无款识;宣德青花多有款,常见者为六字楷书款。

永乐胎体轻巧,纹饰纤细,釉面无橘皮纹;宣德胎体重,釉面有橘皮纹;宣德胎体厚重,釉面有橘皮纹,纹饰粗放。同一种造型,永乐轻、宣德重。

永乐青花纹饰带有明显的元代遗风,宣德青花则完全摆脱了元代遗风,自成风格。如永乐龙纹身体瘦长,但比元代略肥,常见者为直披发和竖披发两种姿态,爪比元代肥实。宣德龙纹身体变肥有披发、竖发及前首披发等数种姿态。永乐凤纹较少,宣德则凤纹多见,或龙凤并用,或凤纹与番莲、云纹相配。

永乐官窑做工精细,瓶罐等立体造型接痕修整细致,不像元代及明初那么明显,而宣德时则少有接痕。永乐大盘底足多砂底,亦修整得十分细腻,仅泛出小块的铁红斑,一般器物则以釉底为主,釉底白釉匀净,釉薄处泛黄色,厚处呈浆白色或闪青白色,有一部分底釉开有细片纹。宣德亦如此,但砂底比永乐略欠细腻,且火石红斑重于永乐。

后世仿宣德青花的产品很多,官窑。民窑均有仿制品,明成化官窑即出土过书“大明宣德年制”款的青花瓷器。官窑仿官窑,有两种情况:一是皇帝好古,特命官窑仿官窑;二是宫中传世瓷器破损,故命官窑仿制补缺。无论哪种情况,官窑仿品都十分精致,所书款识亦十分认真。前一种情况仿品不重造型,纹饰却逼真,多是本朝产品,仅书宣德款识。后一种情况则追求造型纹饰均逼真,清代康、雍、乾三朝均有官窑仿宣德青花产品,有书宣德款识的,也有书本朝款识的。虽然其造型、纹饰仿得成功,但是宣德青花的铁结晶斑却难仿,只好用重笔点染而成,只追求个貌似而已。除此之外,仿品造型的底部未作特殊处理,仍沿袭了本朝的习惯做法,如大盘底部,清代修坯时留有旋削纹,宣德时则打磨得十分光洁;再如大盘底足内外墙多垂直于底面,宣德时则外墙内倾,内墙外倾成楔形等等。

民窑仿宣德青花,明清以来历代均有。这些仿品并不追求造型、纹饰的近似,创作时十分自由潇洒,均有十足的本朝风格,但底部均有宣德款。如“大明宣德年制”“宣德年造”“宣德年置”“大明宜德年造”五种。宣德青花款识中未见有“造”和“置”字的,凡有二字的,一望便知是后仿。署“制”字的,也不难辨别,只要牢牢记住宣德青花那种入木三分的铁结晶斑,就可以发现,后仿者仅是貌似,没有原物那种刚劲的自然风格。

仿宜德青花到清代成了一个传统,参加过修订《景德镇陶录》的编校者之一的龚鉽,曾在《景德镇陶歌》的第十二首诗中写道:“画坯罩釉事完全,干定仍车碗足舷。盖线交他图记手,总题宣德大明年。”诗后注曰:“坯先有柄长三寸,便于画料吹釉,工毕旋去。盖线挖足落款,另归一工。”该诗记述的是清嘉庆、道光时期景德镇生产青花瓷器的工序实况,由此可知在当时题宣德款,似乎成为一种习惯。实际上,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清末。

“空白期”青花瓷

正统、景泰、天顺三朝30余年,政局动荡,外敌侵入,几乎打进北京,而内部又争权夺利,三朝换了4个皇帝,使得经济生产受到很大影响。此三朝文献记载有官窑产品,但传世品中至今未见一件书官窑纪年款的官窑瓷器,所见书纪年的瓷器均为民窑所产,故学术界有“空白期”和“黑三代”之称。学术界所称原指官窑,并非指民窑。近年出于一种畸形的觅宝心理,许多人连其“空白期”内涵均未搞清,就拿出一些民窑产品及民国仿品来,到处宣传添补了“空白期”之缺。历史常识告诉我们,任何社会动乱都不会使生产中断。正、景、天三代亦是如此,民窑生产从未间断,官窑生产也未间断,只是官窑瓷器未署款识,产量和质量均略差于宣德和成化。因考古资料尚未详细归纳整理,一般仅就零星资料来看,三代官窑青花有如下特征:胎体比永乐、宣德时厚重,造型有罐、瓶、炉、碗等,釉色青色中泛青,纹饰以云纹为多,并以云纹作主体装饰,青花铁结晶斑不如永乐、宣德那么入木三分,多有流淌之感,铁结晶斑变为褐色斑点,青花颜色比永乐、宣德时发灰。常见纹饰有花草、人物、动物等。三代官窑青花的详细断代,只有景德镇考古研究所将发扬资料完全整理后方能定论,现在谈其分期,为时过早。

浅析瓷器气泡断代和辨识


目前,国内大部分瓷器收藏爱好者都会通过死亡气泡来断代和辨识古代瓷器。这主要是因为,死亡气泡以及老化气泡都是后世难以仿制出来的。死亡气泡和老化气泡可以仿制出来,这完全是无良奸商和无知人士散播的谣言。做假者所宣称的老化气泡、死亡气泡和真正的老化气泡、死亡气泡根本不一样。做假高手制作老化气泡的手法很常见,就是在烧窑之前在胎上涂抹脏土水然后上釉,做出来的气泡和真的死亡气泡、老化气泡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不是所有古代瓷器上面都有气泡,通过仔细观察大量的实物,我们就可以发现釉上彩瓷器的表面一般都不存在气泡现象,而釉上彩瓷器的表面基本上都存在着气泡。常见的瓷器中,青花瓷器、单色釉瓷器等等存在气泡现象,粉彩瓷器、珐琅彩瓷器、广彩瓷器等等不存在气泡现象。就斗彩瓷器而言,只要是青花部分,都存在气泡现象,青花部分属于釉下彩工艺,因此存在气泡现象。而斗彩部分属于釉上彩工艺,因此是不存在气泡现象的。再者,还有一种办法,可以通过气泡来判断瓷器的新旧,只要是使用电驴烧出来的瓷器都不存在气泡现象,而使用煤炭、柴火烧出来的瓷器,若是采用釉下彩工艺,就百分之百存在气泡现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气泡和人的身体一样,慢慢地会出现老化的现象。跟人的年龄一样慢慢老化,气泡的颜色不断变化,并且顶端迟早产生破裂。另外,我们看一些入土的古代瓷器,土沁开始慢慢侵入气泡导致变色。这上这些问题,都是制瓷艺人永远都不可能解决的问题,也正因为气泡如此与众不同,才能够以它作为辨识瓷器老旧和真假的突破口。另外,,一件瓷器上面有老化气泡和死亡气泡,我们也不能完全通过这个特征来判断出它的具体生产年份,但是可以判断它确实是一件古代瓷器。要确定一个古代瓷器的年份,还需要考虑瓷器器型、图案纹饰、胎釉、胎骨、底足、修胎等等因素。

辨识一件瓷器的真伪,我们可以通过这件瓷器气泡死亡的时间来推断。通常未经人为作假的气泡有着明显化学现象反应,反之则可以推断出年份。

康熙郎红瓷器怎么鉴别断代?


近来看到有不少朋友对红釉器,特别是郎红类比较感兴趣,对于不同时代郎红的断代也有热烈的讨论。这里着重探讨的,康熙郎红瓷器怎么鉴别断代?

何谓郎红?

凡具有浓重红色(越往底部颜色越深)、玻璃质感强、有中至大开片、器型口因釉的脱流而露出胎骨的单色红釉,均可归为郎红类。真正的郎红,就是康熙本朝所烧制的官窑或官民窑。康熙后的,都为仿郎窑。仿烧康熙郎红,主要在清中晚期(嘉道、光绪)和民国初期。

康熙郎红的特征

第一看红

鉴定瓷器的标准依据,如包浆、胎骨、胎底,在断代郎红类红釉器,有一定作用,但并非绝对有效。本人通过文献记载、实物查看,提出鉴定郎红的真伪、断代郎红,第一要素是发色,即红釉的颜色。其次是包浆和玻璃质感、最后才是胎底胎骨。

那么康熙郎红的标准发色如何? 康熙本朝所烧之郎红器,由于高温铜的比例极高(所谓不计成本),因此,烧制出的结果,就是在自然光下,器型表面的红釉发色呈深紫红色,或深玫瑰紫红色。打个比方,就好比新鲜猪肝切开后其剖面的中央部的浓紫红色(有卖菜烧菜的朋友自然能够体会)。而在强光照射下,高温铜对光中的六色(橙、黄、绿、青、蓝、紫)完全吸收,对红色基本不吸收,使人的肉眼,产生鲜红色质感。因此,康熙郎红只有在强光直射下,才会有鲜红色发色,而在自然光下,则呈深紫红色。康熙后仿制的郎红,则此特征比较淡化,往往一眼看去就呈鲜红色。

第二看玻璃质感、开片

康熙郎红因烧制不计成本,釉水肥厚,在配料时,还配以玛瑙,因此,烧出的结果是表面具有极强的玻璃质感。

高温烧制下,形成自然开片,开片不均匀,呈中至大开片。开片不明显,隐于釉层下,与高温铜结合完美。在40倍放大镜下,显示在有少量的气泡。

第三看胎底

不少人会存疑,胎骨不是非常具有实际效果么?为何首看胎底?原因是康熙后仿烧的郎红,有很多就是拿康熙的白胎去复烧的。因此,胎骨不是唯一有效特征。康熙郎红的胎底,历史记载,实物考证的有两类,一是萍果青,此为康熙晚期产品之特征,二是米汤底,此为康熙早期产物之特征。三是糖白釉,除了釉色不同,三者的开片大小亦有差异。如萍果青的胎底,开片大,不明显,而米汤底,则开片纹小,与萍果青比,开片纹显着。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在此三类胎底外,还存有一类型,为萍果青泛红釉胎底,还有少量的以红釉为主的胎底。

此外,康熙郎红还有一特征,往往被忽略,那就是康熙郎红一般以小中器型为主,大器较少。这里不能说没有,而是较少。

到了清中晚期,仿康熙郎红的器物,一般在红釉发色、玻璃质感、开片、均与康熙本朝产物有区别,在器型上,也有较大变化,如大型器出现。后仿郎红,以光绪朝的作品最好。

近来看到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新品,此类品的共性是,用化学料配出介于深紫红色与鲜红色之间的红色,我称为“妖红”。有玻璃质感,有开片。器型也变化多端,有小器,亦有大器、巨大型器,喜爱收藏朗红的藏友对此祸害品,须要小心。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康熙郎红瓷器怎么鉴别断代”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如何掌握瓷器断代的方法呢


瓷器断代,一向是瓷器收藏中必不可少的技能。但是也正因为其重要,有的瓷器断代方法就显得高深莫测,且真伪难辨,无法在生活中很好地运用。那么怎么才能真正掌握科学的瓷器断代的方法呢?

首先,由于瓷器年代分类的复杂性,很难有一个“一通百通”的公式套用,如果有,那往往也是普适性并不高的,如果一味套用公式,很容易造成误判的情况。所以如果想真正掌握科学的瓷器断代方法,就必须系统地去了解瓷器的品类,且不说那些名瓷,光是历朝历代的代表性瓷器的特征,都应该有些大概的了解,了解其历史渊源背景等,至于其器型、花色等,更应该能与年代对应上,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历朝历代瓷器都有其特征,即使是后朝仿前朝瓷器,也多是按照其特征而仿制的。所以了解了瓷器特性,再进行断代鉴赏也就更加容易了。

那么应该怎么去掌握这些特性呢,并不仅仅是通过在论坛中的只言片语就能够获得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必然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往往比较枯燥,且多是通过阅读权威的著作书籍来完成的。要先了解瓷器都有哪些器型,且历朝历代的标志性器型是什么,这些都是基础而繁琐的,但正是因为知道了尊瓶罐钵之间的区别,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到不同朝代瓷器之间的差异。比如光是一个瓶,梅瓶春瓶之间便大有差异,更不用说赏瓶、天球瓶等瓶类的瓷器了,它们外形有相似之处,但历史渊源大有不同,稍不留心就容易做出错误的断代。所以,从权威书籍著作读起,是掌握系统理论的一个重要方法。

同时,在对瓷器的断代特征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我们还要对烧造瓷器的窑口进行区分。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窑口也有这官民之别,其所烧造的瓷器特征也大为不同。但这些细微的差别并不是纸上谈兵就能掌握的,必须多看多学多上手,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使受现实条件限制,也可以多去博物馆观察,或是在线上博物馆中多多感受。只有自己多上手,多留心,才能把握不同朝代瓷器的细微差别,特别是在仿制品繁多的当下,多了解一些瓷器特性,对掌握瓷器断代的方法,是大有裨益的。

瓷器精品赏析及价格参考:

1:明宣德青花折枝花卉笠式碗,尺寸:直径17.8厘米,估价:RMB 5,000,000 ~ 8,000,000,成交价: RMB 6,670,000 ,成交时间:2011-12-06,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明宣德年制」款。

宣德一朝窑事兴盛,上承永乐御瓷之非凡品质,于短暂的十年里却铸就中国陶瓷史上最为辉煌的一段传奇,为有明一代官窑瓷器艺术之典范,开创之功甚伟,集古今之菁华,融中外之风格,器类式样之丰富,釉色装饰之广泛,为此前所未经见,隽品迭出,尤为精绝,其中青花一项,色泽深翠,式样精妙,备受后世推崇。本品即为此中之佳例,为斗笠式,造型别致,自见赵宋洗练简约之美,尽显曲线变化之佳妙。胎质细腻坚致,釉汁莹润亮青,全器内外纹饰疏朗,极见清逸之气,外壁绘六组折枝祥花瑞果纹,分别是荔枝、扁菊、蟠桃、月季、石榴、茶花,花果交错布置,内壁留空,碗心则是绘以折枝番莲纹。祥花瑞果是永宣青花最为经典的纹饰,本品涵括了所见的主要品类,其绘画写实逼真,诸花妍放生姿,众果饱满诱人,充分借鉴国画的笔墨意韵,得其法度,勾、勒、点、染诸法,运用皆宜。线条粗细并用,青料浓淡兼施,从而令画面富具苍翠欲滴的意趣,透出凝重雄浑之美。胫部硬折角,绘十二式仰莲瓣纹,底部浅圈足,胎骨细腻,抚之光润如玉。青花“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书法精绝,朴拙苍健,古意盎然。

2:明永乐青花莲子盌,尺寸:10.2厘米,估价:HKD 5,400,000 ~ 7,000,000,成交价: HKD 6,640,000 ,成交时间:2013-04-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春季拍卖会。

莲子式,敞口,深腹下收,小足高壁,外底作鸡心状凸起,更形灵秀轻巧。胎质细白,釉面光润,钴青色调凝重古雅。纹饰抽象,盌心图样,彷佛四瓣小花,内壁纹饰,则犹如飘带重迭卷舒,辅以回纹卷草。盌外饰交迭双层莲瓣纹,边沿圈足则缀以回纹。

3:明宣德青花花卉纹莲子盌,尺寸:直径15.9厘米,估价:HKD 3,800,000 ~ 6,000,000,成交价: HKD 6,640,000 ,成交时间:2013-11-27,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双圈六字楷书款。盌敞口,深弧腹,窄底,圈足。盌心双圈内绘四瓣花纹,外环饰半花纹,再一圈连枝叶纹,内壁饰缠枝花纹,口沿下饰曲线朵花纹。外壁饰银锭、犀角、珊瑚、阴阳板四杂宝,间以花卉纹,口沿外缠枝花、三叶纹各一周,近底处饰莲瓣纹。足墙饰卷草纹,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宣德青花莲子盌,应源自永乐鸡心盌。永乐原型体形较小,盌心呈尖形,故称「鸡心盌」,其盌心纹饰多为阿拉伯风格的花卉图案。

4:元仿官窑杏圆贯耳小壶,尺寸:10.5厘米,估价:HKD 4,000,000 ~ 6,000,000,成交价: HKD 6,640,000 ,成交时间:2013-04-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春季拍卖会。

5:清雍正矾红「三多」图碗,尺寸:13厘米,估价:HKD 2,000,000 ~ 3,000,000,成交价: HKD 6,620,000 ,成交时间:2011-04-07,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款。

此碗笔绘细腻,纹饰简约,为典型雍正风格。矾红彩极少单独作为瓷器装饰,此例实属罕见。

6:唐彩绘陶骆驼及骑驼俑,尺寸:高60厘米,估价:HKD 5,000,000 ~ 8,000,000,成交价: HKD 6,100,000 ,成交时间:2017-11-29,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秋季拍卖会。

骑驼俑为一汉人,头戴幞头,着宽袖长袍,脚蹬高靴,侧身而坐。骆驼立于陶踏板上,胎呈白色,色调以赭、黄为主,其仰天昂首,双目圆睁,张口露齿,舌抵上颚作嘶鸣状,头顶、颈背及两腿上部饰有鬃毛。

7:清康熙青花高仕仙阁图盌,尺寸:20.1厘米,估价:HKD 5,000,000 ~ 7,000,000,成交价: HKD 6,080,000 ,成交时间:2015-04-07,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5春季拍卖会。

8:明永乐龙泉青釉大盘,尺寸:直径58.7厘米,估价:HKD 1,500,000 ~ 2,500,000,成交价: HKD 6,060,000 ,成交时间:2017-05-31,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春季拍卖会。

此类大盘为处州龙泉官窑的作品。除了底部的环形垫烧区以外,全器光素满釉。看似朴实无华,却更能突显出其青碧光润的釉色。

9:清乾隆仿汝釉琮式瓶,尺寸:高29.4厘米,估价:HKD 600,000 ~ 800,000,成交价: HKD 6,040,000 ,成交时间:2015-06-03,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5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六字篆书款。

琮式瓶于明清之际又成「蓍草瓶」,为插储卜卦所用蓍草而得名,亦可插花。如龙泉窑青釉琮式瓶,即于晚明高濂所著《遵生八笺 — 燕闲清赏笺》一书中被用于插花:「如堂中插花……龙泉蓍草大方瓶,……或置几上,与堂相宜。」

此瓶全器满施仿汝釉,釉质肥厚,工艺考究,不为多见。瓶背上方有两组对称的象鼻穿眼,两侧足墙留有方形穿带,为穿绑皮带固定之用。高濂《遵生八笺》于「瓶花之忌」一文中称,「官、哥古瓶,下有二方眼者,为穿皮条系于几足,不令失损。」。

早期越窑瓷器的造型


早期越窑瓷器造型分为三种类型:

1、形象类动物塑造

器物外形基本完整,在器表的显著位置,象征性地附加或堆塑动物形象,作为装饰,通过艺术处理,以达到比喻和联想的效果。

鹰形双耳盘口壶,是象形类青瓷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盘口壶的肩部堆塑鹰首,壶下腹部堆塑贴两只鹰爪,肩部左右各置一耳,耳下线刻硕大的圆形羽翼。鹰形的表现简练,整体感较强,而且含蓄,借助器腹的浑圆饱满,概括地、形象地衬托出威严和矜持。

青瓷猛兽尊,是一件造型奇特,制作精细的制品。腹壁堆塑神兽,双眼突出,口内含珠,形态狰狞。

这一时期,形象类早期越窑中比较有特点的,还有一种器型是鸡头(首)壶(或羊首、虎首壶),它是由盘口壶逐渐演变而来的,到了东晋以后,除了在壶的肩部贴塑引颈高冠的鸡头,后部龙头把手,造型优美而匀称。

2、拟形类动物塑造

器物主体模拟一个完整的动物形象。这是浙东早期越窑青瓷造型中最具特色的形式,它在器形上设计别具匠心,对表现对象的观察细致而且敏锐,能够抓住动物造型的基本特征,在胎体捏塑、施釉和烧制水平上都有较高的要求。由于器型生动活泼,外观引人注目,有许多令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的精品为我们所熟悉。

青瓷羊尊,吴墓出土,一直被视为早期越窑青瓷艺术品的代表作。整个器形被塑成一只温驯可爱的羊,它四蹄卧地,浑圆的身体很舒服地蜷作一团,造型稳重。加之釉色均匀,晶莹、典雅,使观者无不为之流连驻足。

青瓷熊形烛台,造型准确,生动传神,是一件非常精致的小型青瓷雕塑佳作。

拟形类器物数量多、变化丰富的是青瓷文房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具,如各式青瓷水注、灶台、插座和虎子等。它们大多体积不大,被设计成狮、虎、熊、牛、羊、兔、蛙等各类动物形象,其中不乏立意新颖、装饰性强、制作精美的好作品。1972年江苏丹阳出土的,玲珑可爱的西晋青瓷狮形水注和活龙活现的西晋蛙形水注等,表现了拟形类器物,造型的不同手法和风格。

3、装饰类动物塑造

器物的顶部、肩部、盖钮或其他相关位置,用个体或组合的动物形象作为装饰,体现设计者的艺术构思和制作工艺水平。这类动物造型,比较写实与器形的巧妙结合,创造出使人印象深刻,甚至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甘露元年铭青瓷熊灯,盏盘下的中心支柱被塑成穿着衣服的小熊,双臂抱头,形象生动,逗人喜爱。熊形柱与器身浑然一体,平稳自然。

西晋元康七年(297)墓出土的青瓷飞鸟香熏,器物造型特点简明,透雕球形香笼结构简洁,风格明快,而点睛之笔,则是香笼顶部的飞鸟形钮。小鸟的造型简练生动,振翅欲飞,使整个器物造型,有着动与静的对比变化。

青瓷带盖四耳盂,盖钮被巧妙地捏塑成两只抵喙相戏的雏鸟,由于捏塑技巧熟练,表现恰如其份,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雏鸟肢体的柔嫩和童稚的可爱。装饰类动物造型的青瓷器,时代特征和地区特点都很明显,早期越窑中青瓷人物堆塑罐(谷仓罐),它集捏塑、堆贴和雕刻等技法于一体,即使造型和装饰相当繁复,也不显得杂乱,整体感受比较好,体现了当时青瓷造型和制作工艺所达到的高超水平。人物堆塑罐的动物形象,大都是现实生活中工匠所熟悉的,所以多数很真实,颇有情趣。

综观浙东早期越窑青瓷,各个历史时期器物的纹样发展、演变序列,前后关系是一脉相承的。从东汉晚期至南朝,是我国青瓷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浙东早期越窑青瓷的发展与成熟,使制瓷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辐射性的传播,为早期越窑青瓷系的扩大及唐宋越窑的空前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明代早期瓷器断代》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明代早期瓷器断代》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永乐早期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