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吉州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吉州永和窑两块瓷片款铭的识读

吉州永和窑两块瓷片款铭的识读

吉州窑瓷器鉴别 宋耀州窑瓷器鉴别 如何鉴别耀州窑瓷器

2020-07-16

吉州窑瓷器鉴别。

宋元时期吉州永和窑成为著名窑场,其出土和传世的器物不少,而史料记载稀少。书刻款铭的瓷片不多,文字丰富者鲜见,它们的价值不可小视,是我们研究永和窑的重要材料之一。

历年永和窑书刻文字的瓷器主要为碗盏,有不少内底印有“吉”、“记”,或酱褐彩书“吉”、“记”、“福”、“慧”、“太平”、“本觉”等字,甚至少数碗盏上书有人名,如底书“谢囗”,内书“谢汶”等。它们或为吉祥文字;或为用造者名。笔者对历年发现的内容丰富的永和窑瓷片的几条文字作一识读,并略述其意义。

1981年12月,永和肖家岭出土一件带款字的枕底残片图三 ,上印长条形文字花牌,上下二端饰花额,内有八字,分成二列,“元祖郭家/大枕记号”。发掘者在其考古报告中作了解读,“按字意应是其远祖为宋代‘五窑’之一的郭家窑。其具体烧造时间似是元代初、中期的产品。”将此瓷枕残片定为元代的观点在后来余家栋先生的著作《江西陶瓷史》和《中国古陶瓷标本——江西古州窑》中得到了延续,并被他人在有关吉州窑或永和窑的著论中引用,有的进一步说成:“此记款虽非早期印号,却是郭氏后代延续之信史”。

据说江苏省南京市也出土过一只绿釉枕,底印款:“元祖肖家/大枕记号”,与前述郭家枕款形式完全一致。现已发现永和窑绿釉 制枕作坊有“真郭家枕”、“舒家记”、“严家记”、“陈家印置”、“曾家记号”,一共五家。有专家据此结合明代曹昭《格古要论》对古州永和窑的记载:“宋时有五窑,……”,认为它们就是当时永和的五大窑户。如将郭家枕定为元代产品,那么其他四家又为何时﹖故这片郭家绿釉枕片的时间准确认定与永和窑瓷器的时代体系的建立关系重大。

对“元祖郭家/大枕记号”的识读需要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世袭的特点和广告用词方式。古代手工业大都系家庭作坊,技术世代相传,有着代代相承的特点。与现代社会情形相同,历史悠久、品牌响亮的产品在市场有着较高的认知度,产品自然畅售。南宋铜镜也有相同或类似的铭文,江西宜春市出土的铜镜铭文:“袁州江北祖代/杨家青铜照子”,“祖代”二字显系指其工艺代代相传,历史悠久。一枚南宋杭州铸造的铜镜铭文:“元祖杭州囗自营/高家青铜照子”,“元祖”与枕上二字完全一致。因为古代工匠文字书写规范不严,同音字替代经常出现,所以枕上款字的“元”应:为“原”字的误写,意为祖上历代制瓷,款铭具有广告作用。

绿釉瓷枕为永和窑的主打产品之一,各地历年出土不少。安徽省黄山“宣和三年1121沈格夫妇合葬墓”中一次就出土了二件永和窑绿釉长方委角枕,此为时间明确的最早永和窑瓷器,其中一件底款“真郭家枕”。二枚铜镜皆时代明确,为南宋之物,结合永和瓷器的纪年出土资料,我们认定郭家绿釉枕为宋代之物,约为北宋末至南宋初,而非元代之物。

《庐陵县志》中引《青原山记》中有:“欧阳铁杂著云:永和镇舒翁、舒娇,其器重仙佛,盛于乾道间,余见有元礻右、崇宁者。”欧阳铁1126-1202 生于北宋靖康元年,卒于南宋嘉泰二年,因此其记载可信。众家认为枕底“舒家记”款的产品即是舒翁、舒娇家造,其烧造时间同样在北宋末至南宋初,与郭家的烧造时间相近。因此我们可以肯定永和窑有款的五家绿釉枕主要烧造于北宋晚期和南宋前期。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元代还在继续生产此种形状的绿釉枕。

一只褐色彩绘海涛纹残罐的腹部上下弦纹为界,绘画海涛,线纹细密,浪头白花,其中开一竖直的长框,上生荷叶,下托莲花,内书“囗人敬神会/永充供养者”,说明其也是一件供奉神器。肩上顺向书写一圈文字,“……作称心卖买和合者,丁未岁下市朱有成作工”。虽然残罐近半,但这行文字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永和窑户经营思想的重要资料。

《东昌志·东昌图境记》载:“(永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附而居住者至数千家。”“六街三市”为镇之最繁华处,专家考证六街是:瓷器街、莲池街、茅草街、锡器街、鸳鸯街和米行街;街市以今桐木桥肖家为界,当地称之为“中街”,往北为“下街”,往南为“上街”。“丁未岁下市朱有成作工”即知此罐为“下市”的工匠朱有成烧造。

瓷窑工匠烧造器物敬神保佑也见于其他窑中。绍兴文管会的一件越窑罂瓶,腹部刻划:“上虞窑匠人项霸粮罂瓶一个敬献上新化之灵王七郎咸平元年七月廿日记。”广东潮州笔架山的10号窑炉中出土了一件佛像,其四面刻铭:“潮州水东中窑甲弟子刘用同男刘扶”;“新妇陈氏十五娘共发心塑释迦牟尼佛永充供养”;“乞保阖家人口平安扶荐亡妣李氏一娘乞超世界”;“治平三年丙午岁次九月一日题匠人周明”。它是窑户组成的行会首领的窑甲刘用雇佣窑匠周明烧造的佛像。因而这件永和的褐彩罐是窑户为祈祷神灵保佑而制作的。罐上的“……作称心买卖和合者”中的“和合”二字被发现者识认作“答”字,从笔划上完全可以分辨为“和合”二字,即和谐合意,古代还有“和市”、“和粜”之词,意为官民双方议价购物(图一)。古时商人为了牟取暴利,总是千方百计地将物价抬高,而买者要费很大的口舌还价,才能成交,商人的奸猾可见一斑。罐上的文字表明,永和窑户做买卖时要做到质量放心不欺诈,价钱称心不抬价,让顾客满意。他有这样的经营思想,生意必然会兴旺发达。

这两块瓷片的文字丰富了我们对永和窑的认识,对其产品时代的确定提供了依据,敞开了了解永和窑瓷业经济情况的一扇窗口。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另类吉州窑


宋代吉州窑是我国南方一个著名窑口,地处江西古吉州。其产品千姿百态,其中一种釉下褐红色彩绘瓷,装饰手法极为丰富,首创了以釉彩为装饰的方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宋代民窑中独树一帜。

吉州窑的彩绘瓷是一种褐色的单色彩绘,通常被人称为“铁绣花”。吉州窑彩绘艺术的图案风格较之北方各窑产品,有秀丽典雅的特点,也是我国宋元时期民间艺术中的瑰宝。

此件吉州窑白地黑花海涛纹瓶高16.6厘米,底径5.4厘米,胎质灰白,白地褐彩。平口,长颈,扁腹,圆足,通体饰海涛纹,上下各以粗细弦纹相隔,足心留旋削痕迹。纹饰秀丽,绘画娴熟,是宋末元初吉州窑鼎盛期彩绘瓷中的精品。

吉州窑的主流产品是各类品种的黑釉器物,又叫“天目”瓷,其中又以碗、盏居多。吉州窑的彩绘器物,尤其是各类精美的陈设用彩绘瓷器物,比较稀少。

这种彩绘瓷吸收了磁州窑彩绘的技术,但又比之更为精致典雅,它是在米黄色的瓷坯上直接画彩,然后再施以罩釉,米黄色的坯胎和褐红色的彩绘具有一种相通统一的融洽色调,具有浓厚的民间喜庆色彩。其纹饰主要有花草、禽鸟类、奔鹿、卷草纹以及海水波涛纹等,极少有人物,更无磁州窑彩绘信手涂写的诗文。

吉州窑彩绘有两种,其中一类是较为粗犷的大写意,此类产品较多;另一类是较为稀少的“细功”作品,均为满工绘就,做工一丝不苟,精工细作,追求的是一种华丽而且典雅之美。

吉州窑绝技


南宋吉州窑最具特色的是黑釉瓷器,且最负盛名。黑釉是不惹人喜爱的釉色,历代产量都不多。到了宋代,茶色贵白,为了观茶色和斗茶风尚的需要,吉州窑和福建建阳水吉镇的建窑一样,大量烧制各种各样的黑釉花盏及瓶罐等物,不仅产量大,而且装饰技法多种多样。诸如树叶贴花、剪纸贴花、黑白彩绘、黑白剔釉、剔釉填绘和玳瑁釉等,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它利用天然黑色涂料,通过独特的制作技艺,产生出变幻多端的纹样与釉面,从而达到清新雅致的艺术效果。

黑釉剪纸贴花瓷为吉州窑所独创,为吉州窑一绝!在全国其他窑址中都没有发现这种产品。剪纸历来为农村妇女的闺中之作,用以增加节日、婚嫁等喜庆气氛和绣花打制底样。吉州窑医师们把传统的、民间喜闻乐见的剪纸,成功移植到黑釉瓷器上,从而赋予沉闷单调的黑瓷以民间艺术之美,这是一大创造。常见的剪纸纹饰有双龙、双凤、朵花、花卉飞凤、梅花鹿、梅花竹枝和长命富贵、福寿康宁、福山寿海、金玉满堂等吉语。这件南宋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梅花鹿纹碗就是代表作品。该碗闽北出土,高6.8厘米,口径11.8厘米,足径4.3厘米,敞口、斜壁、深腹,双层台阶式矮圈足,胎体呈白黄色,较粗松。通体施厚薄不匀的黑釉,见釉水下流之垂泪痕,口沿及釉薄处见黄褐色,底足无釉。碗内壁用剪纸贴有两只梅花鹿和3朵梅花花朵纹,极富民间装饰艺术趣味。

从两块元代瓷券探元青花(一)


2005年7月,随着伦敦佳士得春拍的槌声响起,元青花鬼谷罐拍出了中国艺术品有史以来的最高价,从此至正型元青花瓷器,已经不止是中国人的国宝,而一跃成为世界级的艺术品明星。然而随着元青花热的不断升温,元青花仿品也以排山倒海之势滚滚而来,一场李逵真品 和李鬼仿品 之间比例悬殊的恶战越演越烈。随之而来的元青花研究,也纷争不断,战况空前。诸如“中国民间没有元青花”,“元青花的研究在国外”,以及“天价的鬼谷罐是真是仿”等等争论甚嚣尘上。元青花的研究,犹如进入了战国时代,每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让人无法适从。

值此纷乱之际,笔者有缘收到了元代至正六年的二块瓷券,其中的一块瓷券上就有元瓷的一些记录,它为当前元青花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此让我们寻着这二块瓷券的线索,来探寻元青花的踪迹吧!

这二块券本身都是用瓷土烧成的,从券中文字内容来看,笔者认为,第一块是元代墓葬中的买地券,第二块是随葬瓷器之清单。

古代墓葬有一套特定的模式,一般在墓室里要置放路引(通行证)、镇墓文或镇墓兽(护身符)、买地券(阴界的地产证书)、遣册(随葬器物清单)等。所以这二块瓷券,第一块是买地券,第二块应是遣册。

笔者就此瓷券,查阅相关资料,以下分别从瓷券本身之用料、瓷券书写格式、瓷券之内容、券上所及之瓷器等几方面,进行考证分析。

一、瓷券本身分析

首先从瓷券本身的胎土、釉面、青料及字体等几方面来分析。

1、胎土

这二块瓷券之胎土呈米白色,胎质粗糙、较疏松,状似发酵过的面粉团,胎中可见很多细小的孔隙,胎底还可见一些垫烧的窑渣。这些都符合元代麻仓土胎质的特征及烧造工艺。

2、釉面

釉色白中带青,釉面气泡疏朗,大小不一。且有许多缩釉点,缩釉点处有土浸痕,釉薄处可见面粉团状的胎质。这些也符合元瓷的釉面特征。

3、青料

本券所用青料呈藏青色,有些笔迹粗重处有黑褐色的铁锈斑沉着,凹陷深入胎骨。这些也是苏麻尼青的特征。

二、买地券格式之考证

第一块瓷券全文如下:

大元至正六年,岁次丙戌闰十月二十八日。饶州路浮梁州,兴西乡里仁都,赵家建王公岭。舒子仁以先考舒英二朝奉,于至正四年七月初七巳时殁故。今以龟筮协从,相地惟吉,宜于本州安西乡鱼步都阳府滩竹坞山之原,为宅兆安厝。谨用钱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贯文,兼五练信币,买地一段。东止青龙,西止白虎,南止朱雀,北止玄武 ,内方勾陈,分掌四域。丘承墓伯,谨备界封。道路将军,齐整阡陌。若辄干犯诃禁,将军亭长,收付河伯。今以清酌蔬菜,共为信誓,财地分付,工匠修营,永保无咎 。若违此约,地府主吏,自当其祸 ,主人内外存亡,悉皆安吉。急急如五帝主者女青律令。

至正六年闰十月二十八日

见人年神

书人月符

运钱人主薄

第二块全文如下

大元至正六年,岁次丙戌闰十月二十八日。饶州路浮梁州,兴西乡里仁都,赵家建王公岭。舒子仁以先考舒英二朝奉,于至正四年七月初七巳时殁故。今以龟筮协从,相地惟吉,宜于本州安西乡鱼步都阳府滩竹坞山之原,为宅兆安厝。谨用钱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贯文,兼五练信币,买地一段。东止青龙,存青花白釉磁,九十九付 西止白虎,存刻花白釉磁,九十九付 南止朱雀,存红花白釉磁,九十九付 北止玄武,存白花红釉磁,九十九付 内方勾陈,分掌四域。丘承墓伯,谨备界封。道路将军,齐整阡陌。若辄干犯诃禁,将军亭长收付河伯,今以清酌蔬菜,共为信誓,财地分付,工匠修营,永保无咎 。若违此约,地府主吏,自当其祸 ,主人内外存亡,悉皆安吉。急急如五帝主者女青律令。

至正六年闰十月二十八日

见人年神

书人月符

运钱人主薄

买地券又叫做“墓”,“地券” ,从汉代就出现了。买地券上所写购买的土地都是死者所用之墓地,也是墓地主人与阴界土地公所定的一个契约。古代买地券的书写有一定的格式,其格式从南北朝定型以后,历代沿用,几乎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一般先写时间地点及死者姓名,然后是方位四至,墓葬神煞,最后是道教咒语。在此分别摘录唐代和宋代的二块地券作为参考:

《大唐天复元年十二月成都府华阳县秦温地券》:

“维

大唐天复元年,岁次辛酉,十二月己卯朔,二十四日壬寅。今有成都府华阳县灵关坊大道弟子秦温,就当县界普安乡沙坎里,将信钱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贯文买地,敬造千年之宅,万岁石城,今蒙就了,不敢不谘启。告天上地下土伯山灵地祗:左至青龙,右至白虎,前至朱雀,后至玄武,今日封闹封闭 ,诸神备守,温长生万岁,富贵长久。石人石契,不得慢临,若人吉宅,自有期其 契,天番地倒,方始相会。今日吉良,告诸封闭。主人口口富贵高迁,子子孙孙,永保万岁。急急如律令”

此唐券当系1949年前成都地区出土,四川联合大学东区图书馆亦藏此石拓本。

《后蜀广政十八年十二月眉州彭山县宋琳地券》:

“维

广政十八年太岁乙卯十二月乙亥朔二十日甲申。大蜀国眉州彭山县乐阳乡北通零里殁故宋琳地券。然琳生居郡邑,死安宅兆,昨去十月二十三日倾背,今葬协从。相地袭吉,宜于上代营内庚地,置造□宅。东至青龙。西至白虎。南至朱雀。北至玄武。上至青天。下至黄泉。内方勾陈,分掌四城(域)。丘承(丞)墓陌(伯),封步界畔。道路将军,整齐阡陌。阡(千)秋万岁,永无殃咎。若辄有犯诃禁者,将军、佰(陌)长付河伯。今用酒脯钱财,共为信契。财地交度,工匠修营,永保求(休)吉。知见人岁月主者。保人今日直苻(符)。故气邪精,不得忄干吝。先有居者,各去万里。如为(违)此约者,地府主吏,自当期祸。主人内外,存亡安吉,一如五帝使者女青召(诏)书契券。急急如律令”。

从以上二块唐宋地券与本文之元代地券相比,其内容与格式,可以说是大同小异,一脉相承。

三、地券之时间、地点、人物之考证

1、墓葬时间

该墓葬的时间是“大元至正六年岁次丙戌闰十月二十八日”。

这是一个很特殊的时间,那就是闰十月。因为并不是每年都有闰月。笔者考证了台湾中央研究院计算中心的万年历资料,证实了元至正六年确定是丙戌年,而且那一年就有闰十月。

元至正六年丙戌年即公元1346年, 2006年也是丙戌年,正好过了十一个甲子,也就是说这一墓葬至今已整整660年了。

2、券上地址

该地券上有二个地址,一个是墓主人生前的居住地:“饶州路浮梁州兴西乡里仁都赵家建王公岭”,另一个是墓葬的所在地:“本州安西乡鱼步都阳府滩竹坞山”。

上述地址中的“路”、“州”、“乡”、“都”是元代的行政划分区,分别相当于现在的省、市或县、镇、乡这四级行政区。

据《元史·地理志十四卷》记载:“饶州路,上。唐改鄱阳郡,仍改饶州,宋因之。元至元十四年,升饶州路总管府……浮梁州,中。唐以来为县,元元贞元年升州。”《明史卷四十三志第十九 地理四》记载:“饶州府,元饶州路,属江浙行省……浮梁府东,元浮梁州,洪武初降为县。”

从以上元史和明史的资料中可以看出,只有在元元贞元年1295年 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 这段期间,才用“饶州路浮梁州”这样的地名称谓。明洪武以后就改称为 “饶州府浮梁县”。

另据《景德镇陶录卷一》记载: “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去城二十五里,在昌江之南,故称昌南镇”。从唐代至清代,景德镇仅仅是浮梁州 县管辖下的一个市镇。也就是说 “浮梁州兴西乡”就是现在景德镇所在地。

从两块元代瓷券探元青花(三)


五、综合分析

一 地券真伪判断

首先从地券本身的瓷质来看,无论胎土、釉色、青料也都符合元瓷的特征。其次从地券的时间地点的考证与元代无出入,再从地券的内容格式及书写模式和字体也属元代风格。从以上各个角度分析都看不出一丝一毫仿制造假的痕迹,所以可以确定这二块地券是元代的无疑。

二 墓中瓷器分析

1、瓷器种类之分析

从瓷券的时间地点来看,墓主人舒英二生前是浮梁人,死后也葬在浮梁,说明其与浮梁有深厚的渊源,而浮梁正是景德镇窑瓷器的发祥地。墓主人死时又是元代至正年间,这时也是至正型元瓷制造的全盛时期。按瓷券所写,此墓瓷器种类至少四种,即青花白釉磁、刻花白釉磁、红花白釉磁、白花红釉磁。从这些瓷器的名称就不难看出,应该都是至正型元瓷。

2、瓷器数量之分析

从券中记载之藏瓷数量,四个方位各“九十九付”这个数字。笔者认为,如是以祭神镇墓之法物来说,则应与“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贯文”一样同为阴界之数,也是一个虚数。但如是以陪葬品来说,则应为实数。但从此券记载瓷器所放方位来看,还是以阴数的可能性为大。也就是说不管每个方位所存瓷器的实际数量是多少,都折阴数虚数 “九十九付”。一般来说,实数一定是比虚数少。所以笔者认为该墓藏瓷实际总数应少于396件。具体该墓藏瓷实际数量是多少,笔者也没有第一手资料,但就笔者所知,这一坑的元瓷应不在少数。

3、瓷器功用之分析

券中记载:“东止青龙,存青花白釉磁,九十九付;西止白虎,存刻花白釉磁,九十九付;南止朱雀,存红花白釉磁,九十九付;北止玄武,存白花红釉磁,九十九付。”从以上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此墓中的瓷器,除了作陪葬品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功能,那就是作为改善风水,祭神镇墓之法器。因瓷器是用火烧土而成的,以五行属性来说,属火属土,土中含火,墓穴本身五行也属土,在墓中放入含有火性的瓷器,火生土,故有生旺墓穴风水及墓主家运之作用,且瓷器又不会腐坏,所以用瓷器作为祭神镇墓之法器也不无道理。

这种将瓷器当作四方风水法器的墓葬方式,究尽只是此墓单一的个案而已,还是元代景德镇地区墓葬的一种普遍习俗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如果这真的是元代景德镇地区的一种墓葬习俗,那么试想一下,每个墓穴都有四个方位,只要在每个方位放上几件瓷器,穷人用小盘小碗,富人用至正型大器,那么一个墓穴所需瓷器的数量,就少则十几件,多则几十件,甚至上百件了。这种以每个墓穴乘以四的用瓷量来说,一般家庭只要死人,可能家中所用的大小瓷器多数都要放到墓里去了。如此惊人的墓葬用瓷量,可能就是造成元青花瓷器像谜一样失踪的原因吧!这只是笔者的一个大胆推论,希望大家共同来探讨。

六、结论

在中国瓷器史上,几乎没有元青花瓷的记载,几百年来,中国人一直以为元代没有生产瓷器,直到50年前,英国人发表了至正十一年象耳瓶后,中国人才知道,元代不仅生产瓷器,而且还如此的精美绝伦。但为什么元青花瓷器,在元以后的600年中,奇迹般地在人间蒸发了?对此众说纷纭,到目前为止这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元至正六年舒英二买地券”的出土,也许可以帮我们解开这个谜团,至少让我们多了一个思考的方向。从此券中我们看到,元代至正型瓷器,除了人们日常使用外,也是墓葬的风水法器。不仅是阳间人们喜爱它,也是阴间鬼神的最爱。当我们元代的祖先们离开人世,就把它们都带到了地下祭神去了,只有少数几只漏网之鱼传世元青花 留在地面上,至正十一年象耳瓶就是一例。故从元代以后,在中国的土地上,几乎看不到元青花,而只有远销国外的元青花,留传于世,所以人们还以为至正型元青花只是外销而已。

随着这几年国内大兴土木,挖地十尺,沉睡地下多年的一些元代墓葬被翻了出来,“元至正六年舒英二墓”就是其中之一。该墓中的买地券及元青花的问世,对目前元青花的研究将有很大的帮助,一些有关元青花的理论和数据,将会受到很大的挑战。

1、 元青花的失踪,可能与元代实行道教的墓葬习俗有关。本文观点

2、“至正型元青花都是外销”这一理论,将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

3、“国内民间没有元青花精美大器”的论点,将不攻自破。

4、 “全世界元青花只有四百件”的记录,将被刷新。

5、 一些从未见过的元青花器形和图纹将出现。

6、 元青花的某些“孤品”之说,将出现重大的冲击。

至正六年舒墓中的元青花瓷券及元青花瓷器的出土,一方面给元青花的研究带来一些很好的资料。但另一方面,因它是非官方出土的,出土后已全数散落民间,这也给这些元青花的正名,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尤其当今仿品大行其道,而真正认识元青花的人又不多。当这些出土的元青花精品与一大堆的仿品混在一起时,它的下场是可想而知的,这是目前国内出土元青花的最大悲哀。也是笔者撰写此文最大的用意所在,希望能借此文抛砖引玉,让失落的元青花真品受到更多的关注,让国内的元青花研究更上一层楼,让我们能为保护元青花作一些努力。

2006年,正值墓主舒英二及这批元瓷下葬整整660年。在此谨向墓主人舒英二及在天之灵,表示最高的敬意!

以上是笔者就“元至正六年舒英二之瓷券”所作的考证与分析,因所知有限,难免挂一漏万,不当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正。

吉州窑的介绍和如何鉴别吉州窑古陶瓷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吉州窑,坐落在江西省吉安市,宋时与定、磁、钧、耀、建等窑齐名。吉安古称庐陵、吉州,因吉州而冠窑名。吉州窑是一个窑场系列,窑址分布在赣江两岸数十公里范围内,主窑场有彭家窑、永和窑、临江窑、吴家窑等。其中,永和窑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24座窑岭如山似岗,密布在永和镇西侧。考古情况表明:彭家窑和塔下窑创烧于唐代中晚期,五代终烧;永和窑五代创烧,元末终烧;吴家窑北宋创烧,元代终烧;临江窑五代创烧,明代末年终烧。整个窑系有一千二百余年的烧造历史。

吉州窑民窑特色鲜明,它博采众长,集南北各窑制瓷艺术之大成,先后成功地仿烧了定瓷、龙泉瓷、青花瓷,又将民间剪纸工艺成功运用于制瓷装饰,形成了质朴、明快、生活气息浓郁的装饰风格。并且充分利用窑变技术,研制创烧了色彩缤纷、璀璨夺目的黑釉地木叶纹、虎斑纹、玳瑁斑、鹧鸪斑、鳝皮黄、油滴等黑釉窑变瓷和个性独特的釉下白地彩绘,给人以自然、清新、亮丽的美感。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不少国家均有收藏,甚至奉为国宝。釉下白地彩绘技术更是直接促进了青花瓷的成熟,开辟了制瓷装饰工艺的新天地,对我国陶瓷生产影响深远。

吉州窑是一座以生产日用陶瓷为主的民窑,产量大,成本低。它适用当地的材质,很快形成了自己的制瓷工艺,铸就了吉州窑古陶瓷“胎质粗松,含砂量高”、“似陶非陶”、“重釉不重胎”、吸水率高、施釉薄、见水亮等个性特征。烧造的主要器物有盏、碗、罐、杯、碟、盘、钵、盆、瓶、壶、玩具等;釉色有青釉、青白釉、乳白釉、褐釉、黑釉、绿釉、仿龙泉釉、彩绘及青花等;装饰工艺有印花、剔花、刻花、剪纸贴花、点彩、洒釉、捏塑等;胎质有素白、粉白、黄白、缸红、青灰炻质等色。

一、吉州窑古陶瓷的胎质特征吉州窑古陶瓷存世最多,最具代表性的是永和窑的米黄色含砂胎。古陶瓷研究者谓其“粗松,似陶”,更有学者认为其未达到高温瓷化效果,这些观点虽然偏颇,却正好指出了吉州窑胎质的本质特征。

吉州窑的瓷土来源于赣江对岸的鸡岗岭和窑场周围,或二者兼而用之。生产场地就在赣江边的沙丘地上,无法避免砂粒进入瓷土,因而胎质中含砂量大,使胎质粗松吸水力强,粗看似陶,但敲之具金属声。这是由吉州窑的生产环境所形成的个性特征,因而成为了区别其他窑口的显著特征。

由于胎泥含砂量高,修胎时往往发生阻刀、跳刀现象,在器底及圈足内能清楚地看见跳刀痕(图1)。而胎体表面留下波浪痕经施釉后,其痕迹虽有所减弱,直面观测不易发现,但用手触摸胎表仍可以感受到呈竖条形的起伏,在适当的角度侧视,肉眼可见呈竖条状的釉层挂附不匀等肌理现象(图2)。

现代吉州窑仿制品,多采用淘洗好了的现成高岭土,且在封闭的室内制作,砂粒无从混人,人为掺和又极难把握比率,难使匀和。因而胎质坚密,不含砂,色泽偏白,不存在胎表因砂粒引起的阻刀、跳刀现象,更不存在因此而留下的竖条形的起伏触感和竖条状的釉面挂附不匀等釉层肌理现象。

早期仿品多系电炉烧制,坯胎易在电炉骤然高温下爆裂,因而有在瓷土中掺入稍许水泥浆的做法,烧成后胎质呈深灰色,类似砾质胎,但绝无砾质坚硬,磨胎落粉,敲之无金属声。此类仿品多为大件,如瓶、罐、炉一类,且多见于黑釉瓷,尤以剔花最多。因其胎质不适应生产彩绘瓷,因而在彩绘瓷中未见仿者。

中期仿者改用在瓷土中掺石膏粉或立德粉,因其材料在高温中易爆裂,多用低温烧成,因而敲之声闷,磨胎落粉,胎质虽略泛黄色,但绝无米黄色,且半年后泛黄消失,呈白中泛灰状。此类仿品多见于彩绘瓷或半截釉黑釉窑变瓷,尤以玩具陈设件居多。

晚期仿品吸取以往经验,有埋人土中“过蚀”、在成品上涂胶过火仿土锈制造假象者。土锈靠胶粘附,干燥时无异样反应,但见水易化,甚至脱落,用手指沾水,哪怕沾点唾沫涂于锈面,手指沾有土色者为人为土锈。

现今的高仿品则有用老器底敷新胎和利用粗糙老坯重新上釉窑变两种,这类仿品凡露胎处均为老品,更具欺骗性。其识别方法,前者可用指弹法或物敲法,从上下声音辨别,上下声音异样者为赝品。后者则可观测釉与胎结合部,老品胎釉合一,挂附自然,无掉釉或起皮现象,反之则为仿品。因难找到完整老胎,故多做成木叶纹、兔毫、玳瑁、虎斑等物稀价高的碗、盏,以求暴利。

二、吉州窑古陶瓷的釉色特征

除胎质不同外,新老瓷器的釉色区别,第一眼的直观感觉十分重要。老器的釉料是使用天然材料,釉色自然古朴,加上年岁久远,多有使用磨损痕,即使釉色极好的出土老器,其泛光亦显柔和。仿品的釉料多为化学成分勾兑,烧成后釉面光亮匀称,尽管采用酸碱除光亮法或埋入土中锈蚀法,但缺乏岁月侵蚀和使用磨损,其光亮度当然突兀、扎眼。

吉州窑属民间窑场,产量大,生产也就较为随意,加上坯胎含砂量高,釉料稠了更难挂附,因而形成了釉料稀、上釉薄的生产特点。

以黑釉为例,与建窑黑釉凝重的特色比,少有建窑所特有的“流泪”现象;宋元以前的黑釉瓷器,因釉料稀,容易下流,口沿往往显现淡淡的黄线圈;因上釉稀薄,受釉冷得快、胎冷得慢的温差影响,几乎所有的黑釉窑变瓷的釉面在放大镜下均可看到不规则的冰裂现象;因上釉稀薄,在阻刀、跳刀所造成的轻微起伏处,釉料难以挂附均匀,若选择适当的倾斜角度观察釉面,还可以看到波浪起伏的釉面肌理;也正因为上釉稀薄,坯胎吸附过多,釉面形成许许多多肉眼无法看见的缺釉毛孔,显得粗糙干涩,有如“雨花石”见水就亮的特质,因为水会迅速填满缺釉毛孔,使釉面浑然一体,自然就晶莹剔透了。上述这些吉州窑所特有的釉泽现象,是新品无法显现的。 字串8

吉州窑彩绘瓷脱胎于磁州窑,磁州窑胎质偏黑灰,不得不在坯胎上先施一层淡色化妆土,然后再绘黑彩,以求色彩和谐。永和窑胎质白中泛黄,黑色釉与胎色反差过于强烈,显得生硬,不受人们欢迎。而直接在坯胎上着褐彩釉,自然、和谐、古朴的特征显而易见,且省工料,这就是吉州窑彩绘瓷绝大多数为褐彩的原因。

三、吉州窑古陶瓷的工艺特色

吉州窑为综合性窑场,民窑生产随意性大,现就基本的最具本质特色的器型发展趋势、制作工艺和画风画法作简单分析比较。

1.器型发展趋势。时尚决定器型发展,器型决定制作工艺。

早期的吉州窑瓷器,继承了唐代雍容、矮胖的风格,入宋以后逐步向挺拔、俊俏发展,到南宋中后期达到顶峰,元以后向肥硕、厚重发展,明代以后则转向轻薄、规整。这与同代各窑的发展趋势基本相同。

2.工艺特征。吉州窑因地制宜,制作工艺受胎土、施釉方式以及生产习惯影响。

以基本器型碗、盘、壶的底足为例,唐末五代的底足以玉璧足饼底、矮圈足为主;到了北宋前期则发展为高圈足、大圈足,中后期又为矮圈足;至南宋早期演变为假圈足,中期圈足直径逐渐缩小,并在圈足外斜削一刀,再在近足处横旋一刀,形成外观似圈足的形状;元中期以后,除黑釉盏继续保持上述形状外,其余底足又向厚壁、大圈足发展;至明代再向薄壁圈足发展。这个发展趋势,经过了一个循环往复、沿袭改革的变异发展过程。这个规律为吉州窑瓷品的断代依据之一。

以黑釉瓷施釉为例,受烧造技术的影响,北宋以前的黑釉瓷为防止釉粘连,保证成品率,均施半截釉。南宋前期,由于窑钱(垫圈)的出现,固定了叠烧器物之间的间隙,能较好地防止釉粘连,形成了除圈足外略显稍许胎,即釉不及底的形态;南宋中期以后,由于较准确地掌握了垫圈厚薄规律,形成了除圈足内无釉,器内外施满釉的形态。这些都是吉州窑产品“多露胎骨”的原因,也是其断代特征之一。

以时尚习惯为例,吉州窑受地理环境影响,在瓷土无法改变含砂量高的事实面前,窑匠们扬长避短,形成了“重釉不重胎”的时尚,即在坯胎制作方面较为草率,而刻意追求釉色变化以弥补坯胎不足。其结果形成了釉色百花纷呈、千姿百态,坯胎粗糙随意的显著特征。虽然随着烧造技术的进步,施釉方法从半截釉,发展到釉不及底,再到施满釉,表现了窑匠力求完美的愿望,但其重釉不重胎的观念始终占了上风,并且形成了生产习惯。因此,除少数极品外,绝大多数黑釉瓷的圈足内外的刮刀痕或跳刀痕均较明显,成为其鉴别窑口的显著特征。

3.画风画法。吉州窑古陶瓷装饰,无论是剪纸还是彩绘,讲究简练的画风画法和疏朗有致的图案布局,往往寥寥数笔勾勒成形,或点缀几笔以打破平面,极其写意又十分传神(图3),绝无文人骚客笔下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即使同画梅花也别具一格。其图案均源于自然,取自民俗生活,多以自然物为对象,如菱花(图4)、团花、梅花、梅枝、蕉叶、奔鹿(图5)、彩蝶、波涛、猫、狗、虎(图6)、马(图7)、虫、鱼,常见“金玉满堂”(图8)、“长命富贵"、“龟鹤齐寿”、“儿孙满堂”、“多子多福”、“金桂玉兰”等吉祥语剪纸,还有马上猴(寓立刻封侯意)、凳上猴(图9)等彩绘泥塑瓷。这些装饰图案质朴明快、童趣盎然,民俗理语特点鲜明,浓烈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古玩鉴别无捷径可走,掌握特色是瓷品鉴别的根本要求,仅凭某一特征就下结论,又必失偏颇。因此,应通过多看、多摸、多比较,综合考虑。吉州窑是一个综合性民窑系列,沿烧了l200余年,民俗性、创造性、简陋性、随意性等是其特点,掌握其胎质、釉色、施釉方法、画风画法、烧造工艺等特征,在品玩过程中找到规律,再将规律性的感性认识归纳成理性认识,其奥秘也就熟谙于胸了。

剪纸贴花吉州窑


吉州窑是古代江南生产民间日用陶瓷的民窑瓷场,始烧于晚唐五代,发展于宋朝,明末终烧,其烧造历史有1200余年。它博采众长,集南北各窑制瓷艺术之大成,成功地仿烧了定瓷、龙泉瓷、青花瓷。同时,又将民间剪纸工艺成功地运用于制瓷装饰,形成了质朴、明快、生活气息浓郁的剪纸贴花装饰艺术,成为独树一帜的陶瓷工艺。本文权对吉州窑的剪纸贴花艺术谈点粗略的看法。

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装饰艺术,早在汉唐时期,民间妇女就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后来逐步发展为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图案。家庭主妇们靠一把剪刀或刻刀和纸,就能剪刻出喜爱的花样,如北方的窗花、南方的鞋花、帽花等。而把剪纸艺术运用到陶瓷的装饰上,与陶瓷相结合,则是宋代吉州窑的独创。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吉州窑的工匠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一双巧手,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用泥块、纸张等简易材料,创造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风格独特的剪纸工艺,这种剪纸贴花装饰瓷,给人以古朴自然的韵味,形成吉州窑产品独具的淳朴风格,使民间瓷器放出异彩。剪纸贴花艺术的出现,也与宋时上层社会饮茶、品茶风尚极盛有直接关系。北宋陶谷《清异录》“茶百戏”条载:“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叟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漏影春”条载:“漏影春法,用镂纸贴盏,糁茶面去纸,伪为花身,别以荔肉为叶,松实、鸭脚之类珍物为蕊,沸汤点搅”。可见,剪纸贴花装饰工艺是“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而产生的,是漏影春法的继承和发展。

吉州窑的剪纸题材,大都是工匠们熟悉和喜欢的东西。大致为动物、植物和吉祥语三大类,采用“寓意”的表现手法,而寓意的主旨不外乎为祈福、祝福、纳福等,其间寄托自己的情感和美好愿望,表达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

元吉州窑纪年珍瓷两种


元吉州窑纪年珍瓷两种

吉州窑年代的下限是困扰学术界的一个问题,而纪年瓷无疑是解决疑问的实证。考古资料和民间藏品中目前已有两件实物可资参照。

1983年,吉州窑永和窑址出土一件丁未年款釉下彩绘水波纹残罐(图1),现藏江西省吉安县文物管理所。底径12.8厘米,高20厘米。敛口,平沿,短颈,溜肩,球腹,圈足,口及上腹部分残缺。罐外壁薄施一层白釉,器内无釉,有明显的旋削纹,足边露砂胎。罐体以褐彩绘画,共有4组纹饰,各组纹饰之间以粗细弦纹间隔,颈部饰卷草纹一周;肩部褐彩书写“□□作称心买卖答者,丁未岁下市朱有成用工”(图1-1);腹部绘主题纹饰水波纹,中间有一个竖长方形开光,书“□入敬神会,永充供养者”(图1-2),开光上部绘以荷叶,下部托以莲花,布局与宋元时期荷幡形落款相同;下腹部饰以卷草纹一周。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淳祐七年(1247年)、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均为丁未年,经考证,南宋孝宗淳熙年釉下彩绘在吉州窑尚未成熟,未见细密繁冗的风格出现;南宋末与元末两个年代,由于战乱,国力衰落,亦可排除;唯元成宗大德十一年的可能性最大。

2012年深圳举办的吉州窑展上,展出民间收藏的另一件吉州窑釉下褐彩波涛鸾蝶纹净水钵(图2)。此钵由两庆书屋提供。钵内壁绘鸾蝶,腹部以波涛为地纹,开光内书写“吉州路总府刘仕达舍入皈敬堂永充供养,至元己卯岁腊月谨题”。元代有前后两个至元己卯年,分别为前至元十六年(1279年)和后至元五年(1339年),根据《元史·地理五》记载:“至元十四年,升吉州路总管府,置录事司,另一司、八县。元贞元年(1295年),吉水、安福、太和、永新四县升州,改吉州为吉安路”,可见该钵制作年代只可能为前至元十六年。

将这两件珍贵的自铭的元代吉州窑褐彩绘画瓷,与元代纪年墓葬、窖藏和韩国新安海底沉船出土的一件吉州窑卷草纹长颈瓶等资料结合考查,可窥见吉州窑元瓷的一些真实面目。这两件珍瓷也反映出波涛纹是元吉州窑非常流行的纹饰。

吉州窑瓷器价格


瓷器收藏在我国可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在我国的唐宋元明清时期就已经有了瓷器收藏,而在现如今瓷器收藏更为广泛,有着越来越多的瓷器爱好者们开始收藏瓷器,在我国瓷器收藏的种类众多,有青花瓷、彩瓷、白瓷、唐三彩瓷器等。它们也同样因为其年代的不同,制作工艺的不同在价值及其价格上也是有所不同,而今天小编我就要给大家介绍另一种鲜为人知的陶器,它名不见经传却在我国古代的陶瓷历史上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所创造的历史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估量的,它就是我国古代的吉州窑瓷器。

吉州窑瓷器,是我国汉族文化中的最为传统的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吉州窑是我国江南地区一座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瓷窑,它具有着浓厚的地方风貌及汉民族艺术特色。吉州窑有着丰富烧瓷经验和数百名能工巧匠们对我国江西地区瓷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吉州古窑兴起于晚唐时期,繁荣在两宋,衰败于元末时期,它所烧制的瓷器因地命名,因为当时永和又为东昌县治,所以又名东昌窑、永和窑。吉州窑所烧制的瓷器产品精美绝伦、种类丰富,尤其是以黑釉瓷器所闻名于天下,吉州窑所独创的"木叶天目"、"剪纸贴花天目"和"玳瑁天目"更是享誉于世界。洒釉、虎皮天目等也是吉州窑的标志性品种。

以上就是吉州窑瓷器的特点及其它受人们喜爱的原因,那么它这么受欢迎在目前的市场上它的价格又是多少呢?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吉州窑器的价格在目前的市场上来看大都是在四十万以上。我们就以在2018年9月9日所拍卖成功的宋 吉州窑黑釉木叶纹碗为例,它高为5.5cm;口径为16cm;底径为5cm。敞口,是斗笠状。它的胎质属于坚硬较疏松,以黑釉为主,在内底贴木叶装饰,脉络清晰,生动质朴。露胎小圈足,挖底较浅。十分受人们的喜爱,而它最终的成交价为552000元,在2018年6月18日所拍卖的宋 吉州窑斗笠碗则是以429792元的高价所成交,由此可见吉州窑瓷器的价格相差不大,大都是在四十万以上。

我们从其藏品的价格上来看吉州窑瓷器也是还十分具有其艺术欣赏价值及收藏价值的,而且在近年来的市场价格上来看吉州窑瓷器的市场发展潜力也是十分巨大的。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吉州永和窑两块瓷片款铭的识读》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吉州永和窑两块瓷片款铭的识读》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吉州窑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