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元青花瓷器的真伪鉴别 > 导航 >

“元青花”的始作俑者是两个外国人

“元青花”的始作俑者是两个外国人

元青花瓷器的真伪鉴别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元青花瓷器高仿鉴别

2020-08-04

元青花瓷器的真伪鉴别。

对于国人来说,元青花一直是个陌生、别扭的外来名词,直到今天,各种汉语词典上仍旧找不到它的踪影,这是因为它的命名者原本就是两个外国人。

民国初年,有人拿了一对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到北京琉璃厂叫卖,一连到了好几家陶瓷店,见多识广的老板和伙计们一看:这对玩意儿非唐非宋、不明不清,尽管器身上写有元朝的年号,那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便三下五除二,把卖货的乡下人轰出了琉璃厂。

即便在今天看来,这事儿有何等的荒唐,可在当时,却也怨不得琉璃厂的老少爷们儿。长期以来,国人有着极强的正统观念,素来将元朝的统治视为汉人的奇耻大辱,因此“恨物及物”,没人把元代的古董放在眼里。再加上元朝世道短,从公元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定国号大元算到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坐上大明朝金銮宝殿,短短不足百年,更何况能真正称得上“元青花”的瓷器,还得从朝廷在江西景德镇成立“浮粱瓷局”后算起。时间短,自然存世量就少,存世量一少,也就没多少人能认得了它们。

回头再说那个卖古董的乡下人被逐出琉璃厂后,在前门大街碰上一位身着军服的英国军官,那人是个古董收藏迷,见到这一对青花瓷瓶便爱不释手,提出要把它们买下来。那个乡下人刚刚在琉璃厂吃过闭门羹,一肚子沮丧,好不容易碰上一位识货的人,再加上对方又是一位有身份的外国军官,他哪敢多要价,两个银元就把那对青花象耳瓶给卖了。两年后,那位英国军官退役,带着这两只青花象耳瓶漂洋过海回到了英国,把它们作为一般的中国古董赠送给戴维德基金会东方艺术博物馆收藏。

事有凑巧。1929年,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古陶瓷学者霍布逊到戴维德基金会东方艺术博物馆参观,一眼就发现了这一对来自中国的青花瓷器,并留意了瓷器上面写有明确的纪年——“至正十一年”。除此之外,这个懂得汉语、熟知中国陶瓷史的英国学者,还在瓷瓶的另一面读到了写有60个汉字的铭文,铭文明确记载了这件瓷器的时代信息。霍布逊教授眼前一亮,激动地告诉助手:“这是两件伟大的作品,由于它们的出现,一段中国陶瓷史将由我——一个外国人来改写!”同年,霍布逊发表了《明以前的青花瓷》,热情洋溢地向全世界介绍了这对中国元代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打破了中国国内的学者长期以来认为元代陶瓷无精品的结论,揭开了元青花研究的序幕,为中国陶瓷史填补了一项重要的空白。

霍布逊教授对元代青花瓷的研究成果公开发表后,受到了全世界同行的关注,但是在元青花的故乡中国却受到了令人尴尬的冷落与漠视。由于当时中国社会动乱、文化窒息,没有人有兴趣、有条件去做这方面的研究,加上古董藏家主要是那些对元朝素存敌意的清朝遗老遗少,他们从心理上就排斥元代器物,谁还会掏钱去买它?没有买家,就算元青花貌若天仙,自然也难以吊起唯利是图的古董商们的胃口。中国人对元青花置若罔闻的态度,被一些外国学者理解为是对霍布逊理论的否定。于是,元青花第一次浪潮迅速溃退,终成昙花一现。

二十几年眨眼过去了,霍布逊教授连带他的义子“元青花”渐渐被人遗忘。1952年深秋,仁慈的上帝又一次用悲悯的阳光照亮了那些元朝人的“弃儿”。这一天,土耳其国家博物馆接待了一位外国同行——美国弗利尔艺术馆的中国古陶瓷学者约翰·波普博士。当馆长得知对方专为考察中国陶瓷而来,不禁感叹:“怎么来的是你,而不是中国人?”约翰·波普博士幽默作答:“上帝说,人类的精神财富本该共享!”次日,约翰·波普博士在同行们的陪同下进入托普卡比宫博物馆。

托普卡比宫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市的欧洲部分,占地约70万平方米,宫墙高大庄严、气势恢弘,置身其中,很容易让人感受到曾于中世纪时期叱咤欧亚非大陆之间的奥斯曼帝国的雄风。其中,最令世人注目的是10000余件来自中国的瓷器珍品,这些瓷器囊括了从公元13世纪到20世纪的中国瓷艺精华,特别是一些存世稀少、堪称孤品绝笔的大器,更让全世界大批热爱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学者与藏家趋之若鹜、纷至沓来。约翰·波普博士就是其中的一员。约翰·波普博士在中国展品厅逐件观看,不时请求陪同的主人允许他将展品取出观察。当主人将一只体型硕大的青花葫芦瓶小心翼翼地取放到桌上时,博士轻轻发出一声赞叹:“上帝啊!”

这只青花葫芦瓶高60.5厘米,外形八方,上下又分成八个层次,画有八种花卉、八种水果、八种昆虫以及八种象征吉祥的纹饰。身为中国古陶瓷学者的约翰·波普博士曾在世界各地考察中国古代陶瓷,体型如此之大、造型如此之美、发色如此之艳、画工如此之精的青花瓷,他还是第一次看见。记者在他后来的文章中读到这样的描述:“……那一刻,我的心在不住地颤抖,我不敢相信那一件件如蓝天白云般的瓷器全部都是出自古代中国人之手,因为我以为只有万能的上帝之手才能创造出如此气势恢弘、美妙绝伦的陶瓷作品!”

约翰·波普博士此次考察的成果是划时代的,他以英国人霍布逊发现的那一对颈部刻有铭文的中国元代青花瓶为母本,用敏锐而精致的艺术眼光,从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藏的1万多件中国瓷器中挑选出数十件造型与纹饰相似,在胎土、施釉、青花料、绘画技巧等方面具有共同特点的青花瓷,反复比照研究,确定以霍布逊公布的象耳瓶上的纪年为名,将这一类瓷器命名为中国“至正型”青花瓷,并先后据此写下了两本著作——《14世纪青花瓷器:伊斯坦布尔托普卡比所藏一组中国瓷器》、《阿德比尔神殿收藏的中国瓷器》。这两本书与霍布逊教授的著作一样,先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瓷学界,开创了系统性研究元青花之先河。

令人遗憾的是:命途多舛的元青花,似乎命中注定只能用一种非艺术的形式来向世人炫耀它那非凡的艺术生命。约翰·波普博士对中国元代青花瓷的热忱,仍然没能唤起新中国陶瓷界的专家学者们对这个元朝“弃儿”的眷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国内业界或是不承认元代有青花,或曰“不值钱”、“太粗糙!”对外国学者的研究著作嗤之以鼻、无人问津,致使元青花认祖归宗之路再一次半途夭折。

又是几十年过去了,直到20世纪中期以后,两位洋教授关于元青花的理论才姗姗来迟地被国际市场所印证,随着元青花瓷器在国际拍卖市场上的价格节节攀升,中国的藏家和专家才把目光慢慢移了过来,渐渐发现这个美妙的金娃娃果然真是元朝“弃儿”,与自己有着扯不断的骨肉深情,特别是后来天价元青花的出现,更让大家争先恐后地把热情投向那些个从“弃儿”变成“宠儿”的蓝白色尤物。这等背景,如果元青花会说话,只怕也要感叹一声:“人情冷暖,世道炎凉!”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决定陶瓷脸盆价格的两个因素


陶瓷洗脸盆受到不少人的喜爱,而陶瓷洗脸盆的价格也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陶瓷洗脸盆价格是多少呢?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吧。

决定陶瓷脸盆价格的两个因素

陶瓷脸盆的做工工艺

有的陶瓷洗脸盆的工艺比较的好,因为装修的风格不一样,那么大家选择的就会是不一样的,所以价格也会是不一样的,可能欧式风格的会比较的贵一点,这个大家一定都会知道的,因为欧式风格的每一样产品工艺都会是比较高的,所以大家选择的时候就要注意。看看自家的房子装修的风格,从而选择搭配的产品。

陶瓷脸盆的品牌

好的品牌的陶瓷洗脸盆的价格就会比较的贵一点,大家都知道大品牌的东西质量就会有保证,那么大家选择的时候就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来选择了。因为陶瓷洗脸盆的价格可能是200——1000元之间的都会有,那么大家选择的时候就要注意了。

每个家的家庭条件不一样,装修风格不一样,选择的产品就会不一样,在选购陶瓷脸盆的时候,考虑前面两个条件,相信您一定可以选购合适自己的一款陶瓷脸盆。

两个风向标 度量景瓷精品


最近,艺术品市场火爆,中国古代瓷器更是在国际市场上执牛耳,但当代瓷器却根本没有进入市场。目前,作为古代瓷器和当代瓷器的嫁接点,民国瓷器已经获得了发掘,“珠山八友”在市场上成为一个品牌关键词,价格也是一路高涨。

另外,大量景德镇优秀艺人走上个人发展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级和省级的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大师的评定,各种陶艺大奖赛的举办,给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也给市场留出了充分的心理依据。

介入当代瓷器,首先看风向标,具体而言有这样几档。一是“珠山八友”的民国瓷。当年,一批来自外地的画师进入景德镇,他们的画艺同景德镇瓷器的结合,将景瓷从单纯的器形色彩之外,增加了画工的标杆。几十年的熏陶使瓷器画面成为了景瓷的最大标杆。民国瓷除了“珠山八友”,还有大量的浅绛彩作品,但市场上名家与无名画家的价位相差甚大,而且假货也不少。

“珠山八友”的后代们继承了父辈精湛的技艺,并且在新中国成立后将当代景瓷发扬光大。现在的景德镇大师们,都来自建国后的景德镇各大工厂企业和陶瓷研究所等单位。他们的作品经过十几年的市场培育,很多已经达到了6位数,但作为当代景瓷的“领涨股”,未来还会继续跑在整体水平的前列。

另一个风向标是当代景瓷新人,他们中有一些颇有潜力的未来明星。但要发掘新人,是件有难度的事情,这方面应该认可景德镇艺术陶瓷经销商的工作。他们往往是以前的藏家,眼光独到,市场嗅觉灵敏,经他们发掘和包装的景瓷新人,往往在短时间内脱颖而出,创造巨大的市场效应。从价位而言,民国瓷真货不多,不但价格昂贵,且收集起来困难。当代大师作品价位普遍不低,且供不应求,在合适价位下手也并不容易。当代新人要找风格独特的,放在瓷器堆里面一眼就能认出的,能在大奖赛中获过奖当然最好,价位不要上万。这样的作品,放在家里有装饰效果,未来一旦升值,可以通过经销商售出。

瓷砖上的油污怎么处理?教你两个小妙招


安装在厨房的瓷砖,油渍是最惹人烦的污渍了,不仅油腻、脏,而且难清洗,因为油与水不融合,所以简单的清水无法清洗干净。厨房油污要怎么去除呢?

油污难清理

厨房是油污最严重的地方,厨房上瓷砖有油污亦是在所难免的,尤其是缝隙处更是厚厚一层难以去除的油污。

解决:酸性清洁剂帮上忙

对于长时间残留在瓷砖上的油污只单独除油的产品是没有用,如果瓷砖上或缝隙上的油污实在很厚,先用铲子铲一下,或用钢丝球先清洁一下,弄薄了以后,可以用含酸性或含溶解成分的清洁剂来进行清洁。

妙招:选材安装是关键

妙招1:在厨房等油污严重的地方使用玻化砖,防油效果好,视觉效果也很好。

妙招2:在油污较重的瓷砖上粘贴防油污贴纸,在瓷砖的缝隙处使用美缝剂,涂在瓷砖的接缝处,既美观又耐油污。

瓷砖上的油污该怎么处理?教你两个小妙招


安装在厨房的瓷砖,油渍是最惹人烦的污渍了,不仅油腻、脏,而且难清洗,因为油与水不融合,所以简单的清水无法清洗干净。厨房油污要怎么去除呢?

油污难清理

厨房是油污最严重的地方,厨房上瓷砖有油污亦是在所难免的,尤其是缝隙处更是厚厚一层难以去除的油污。

解决:酸性清洁剂帮上忙

对于长时间残留在瓷砖上的油污只单独除油的产品是没有用,如果瓷砖上或缝隙上的油污实在很厚,先用铲子铲一下,或用钢丝球先清洁一下,弄薄了以后,可以用含酸性或含溶解成分的清洁剂来进行清洁。

妙招:选材安装是关键

妙招1:在厨房等油污严重的地方使用玻化砖,防油效果好,视觉效果也很好。

妙招2:在油污较重的瓷砖上粘贴防油污贴纸,在瓷砖的缝隙处使用美缝剂,涂在瓷砖的接缝处,既美观又耐油污。

陶瓷史原始瓷仿青铜器的两个高峰


德清火烧山窑址出土春秋“原始瓷鼎”

中国烧制瓷器的历史,大约始自相当于中原夏商之际的原始瓷,距今至少有3500年以上。从原始瓷发展到越窑青瓷,大约在东汉中晚期,距今不足2000年。换句话说,原始瓷的生产有1500年以上的跨度,从时间上看,几乎占了中国瓷器史的一半。

原始瓷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瓷器。英文常常翻译成“proto-porcelain”,可以理解为最初的瓷器。西方学术界按照他们先定义概念的学术习惯否认其为“porcelain”,而归为“stoneware”,这个词在西方相当于一类有釉的陶器。笔者去法国访问的时候,在巴黎北郊承蒙法国考古学会会长Guadagnin的安排而见过,烧成温度最高也能达到1200℃-1300℃,但肉眼就能感觉到与中国的青瓷区别较大,而与唐代的低温釉陶外观倒是有些相似。stoneware在中国往往指清代及近现代以来的水缸类器物,或称“器”,是从日本引入的称法。

原始瓷与陶器的最大区别在于原料不同,已经采用瓷石,正是对这种材料的认识和使用,才使得烧成温度可以提高到1200℃-1300℃。就中国南方地区而言,无论是原始瓷、越窑青瓷、龙泉青瓷,还是元明清的青花、白瓷和彩瓷,以及康熙时的“糯米白”,都是以瓷石为胎骨,3500余年来本质上基本相同。

2007年德清火烧山窑址考古发掘现场

一般来讲,仅以瓷石为胎可以烧成瓷器,但仅用高岭土是无法单独制瓷的。加入高岭土使得胎骨更为白净,烧成温度更高,而瓷器的质量也更好。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欧洲人把这些在中欧贸易上能给他们带来巨额利润的器物定义为porcelain,并企图在欧洲仿制,但最后不得不通过在华传教士(如殷宏绪)得到的情报,认识了瓷石与高岭土才得以仿烧成功。因此,对于瓷器这个名词的认识,不必纠缠于简单定义,重要的是应该先理解其起源和发展的过程。

目前仍然不清楚原始瓷最初究竟是如何起源的,但可以确定与印纹硬陶有关。尽管在中原地区相当于夏代的地层中,曾出土过极少量的原始瓷碎片,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从生产地证据入手,应该成为关注原始瓷问题的一个正确方向。原始瓷的窑址均发现于南方地区,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只分布在两个省分,除了江西鹰潭的角山窑址,其余都在浙江境内的太湖至杭州湾区域,大约有60余处。

角山窑址的年代颇有争议,但是相当于商代这一点还是可以肯定的,争论点无非是处于相当于商代的哪个阶段。角山窑址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原始瓷窑址,这是现在对于瓷器溯源能够达到的最远点。

浙江境内目前发现的原始瓷窑址,最早的是位于钱塘江以北、湖州南部的黄梅山窑址,和邻近而最近刚刚发现的老鼠山窑址,时代相当于商末西周初期。西周早中期的窑址,至今还没有被发现。西周晚期的窑址只在靠近湖州南部的德清境内发现过几处,2007年发掘的火烧山窑址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处,时代跨度很大,从西周晚期一直延续到春秋中晚期。从春秋中晚期开始,除了德清,在钱塘江以南的萧山、诸暨、绍兴、上虞等地也发现了大量窑址。钱塘江以南烧制原始瓷的范围略广,但是时间很短,大约在战国早期以后就停止了。而德清一带至少到战国中晚期仍然在继续烧造。之后一直到东汉中晚期,即早期越窑青瓷烧造之前,原始瓷经常出土于同期的墓葬中,但尚未发现过窑址。

以上这些已经发现的原始瓷窑址,分布情况是时代最早的角山窑址位于浙江、福建、江西交界的信江流域;次早和最晚的德清、湖州一带窑址,全部集中在东苕溪流域的天目山余脉;介于次早和最晚之间的,除了东苕溪流域,还分布于钱塘江以南的浦阳江流域,至曹娥江流域间的会稽山余脉。这个时空上的先后,与越人特有的土墩墓在分布、迁徙及时代上的规律几乎完全重合。土墩墓的主要随葬品为原始瓷,原始瓷也主要出土于土墩墓。

可以说原始瓷窑址是随着土墩墓族群,从浙、赣、闽三省交界处,自南向北迁徙到浙江境内的太湖至杭州湾区域。首先落脚于东苕溪流域,大约到了春秋中晚期,也就是越国最强盛的前后,其中一部分向南跨过钱塘江到达句践都城(今绍兴)附近,如已发掘的前山窑址等,且南进的部分只烧制到战国早期,越国迁都琅琊前后又突然消失。

以原始瓷窑址出土标本,并结合各个时期土墩墓的出土物看,可以发现原始瓷的主流品种为豆至碗系列,从最初高柄喇叭足的豆发展成无柄矮足,再到无柄无足的碗。但是有两个阶段颇为特殊,第一阶段是西周晚期到春秋早中期,第二阶段为战国早期以后到战国中晚期,在这两个阶段内较为集中的出现了原始瓷仿青铜礼器生产。

如何选购陶瓷浴室柜?只需两个步骤


陶瓷浴室柜是很多消费者浴室装修的必备家装之一,可以方便在沐浴时储存衣物等。陶瓷浴室柜有哪些特点呢?又该如何选购?下面,小编为您一一解答。

如何选购陶瓷浴室柜?只需两个步骤

陶瓷浴室柜的特点

陶瓷类浴室柜比较易于清洁与打理,平时在使用过程中若有水珠浮于表面,可用打湿的布对其进行擦拭便可,而且优质的陶瓷材质其致密性能好,在浴室柜的使用过程中能起到很好的防潮效果,保证其表面持久亮丽;此外陶瓷产品的外表可以镶嵌很多有品质的花纹,能为浴室柜的品质增添不少分数。

陶瓷浴室柜选购技巧

1、整体数据

浴室柜的尺寸,高度,镜面高度等等都属于整体数据范畴,首先时尺寸大小,这个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和功能需求选择相应大小的浴室柜,如果对于储物空间有需求,则可以选择带有侧柜,大储物空间的浴室柜,其实选择浴室柜台盆的安装方式,一般来说安装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内嵌式,一种是外式,两种风格的浴室柜其功能是没区别的,用户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喜欢的类型。

2、材料表现

材料表现方面主要指的是陶瓷浴室柜的材料的优劣鉴别,包括陶瓷表面,木质柜体,五金部件,首先是陶瓷材料,可以用滴水法进行鉴别,优质的陶瓷具有极强的吸水能力,水滴滴落后不会被陶瓷表面吸收,而是自然滴落,另外是木质材料,这里要确保木质材料的表面具有良好的防潮性且必须是环保材料,浴室柜的放置位置是狭小的浴室内,环境是潮湿且密闭的,如果木质材料不合格,释放出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影响将会是致命的,最后是五金物件,需要检查五金部件的松动程度,其使用表现是否顺滑等。

浴室平常都比较湿润,容易产生霉菌,所以最好选择防水性较好的浴室柜,陶瓷浴室柜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哥德堡号”沉船瓷器来京 唤醒沉两个世纪的故事


260多年前,瑞典商船“哥德堡号”满载来自遥远东方的货物在航行到离哥德堡港大约900米的海面时突然触礁沉没;20多年前,一位航海者意外发现了“哥德堡号”沉船位置,大量中国瓷器、茶叶、香料和丝绸重新浮出水面;今天,从“哥德堡号”上打捞出来的百余件清代乾隆时期的外销瓷回到北京,为故乡的人们带来了那段沉睡海底两个多世纪的凄惨故事。

今天,《欧洲典藏中国古代珍品回流展》在位于东琉璃厂的汲古阁开幕,400多件带有异域风情的青花、珐琅彩等清代瓷器一一向观众亮相。步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瑞典商船“哥德堡号”模型,高耸的桅杆、撑满的船帆、古老的甲板……作为18世纪瑞典航海船只的典型代表,“哥德堡号”仿佛把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的壮观景象再次呈现在人们眼前。而此次展览中的百余件清代乾隆时期的瓷器珍品就是“哥德堡号”当年所载货物的一部分。记者在现场看到,几件青花瓷上布满了花卉、动物、山水、楼台等纹饰,尤其是一只青花过墙云龙纹碗,上有一条色泽浓艳的青花长龙穿梭其间,煞是威武。而此次展出的几件酱釉瓷,虽然经过几百年的海水浸泡和侵蚀,瓷器上的彩色纹饰已经脱落,无法辨认,但透过残存的痕迹仍然可以依稀看到它们当年的华彩。

此次展览的另一大主角则是百余件现藏于瑞典的中国外销瓷。在展出的这些外销瓷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当年为了迎合西方人的审美情趣而烧制的,从四色花朵装饰的粉彩镂雕果篮、造型栩栩如生的粉彩鱼形汤盒,到咖啡具、奶酪盒、水盂、烛台等一应俱全。其中,一件乾隆年制粉青釉的大碗,其制作工艺是中国式的,而体现的内容则是“哥德堡号”商船,作为几百年来中西文化交流的缩影,弥足珍贵。

专家介绍,瓷器是强调实用功能的,因此外销瓷不仅在纹饰上有着浓厚的西洋风情,展出的许多生活用瓷的造型也是根据西方人的需要而烧制的,这也成了此次展览的一大亮点。比如,一件椭圆形、如同小汤盆的青花山水楼阁纹盖罐就是为了西方人盛放黄油专门烧制的。这些用中国传统工艺烧制,而又具有西式用途的外销瓷,可以说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别有一番韵味。

260多年后,瑞典仿造的一艘与当年“哥德堡号”一模一样的木商船“新哥德堡号”也已沿着当年的航行路线到达中国广州;而此次“哥德堡号”沉船瓷器“造访”北京,则又将在中西灿烂悠久的文化交流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

“铁锈斑”是元青花铁证?


明永乐时期的国产料(石子青为主)积青处的褐色“铁斑”

自从鬼谷子下山拍出天价后,元青花仿造品无处无有,害了无数收藏爱好者。现在我提供一组南海元青花结晶斑、铁锈斑放大图给喜欢研究元青花的朋友,做为学习研究元青花的依据。这些图片是用800倍放大镜放大的效果图。这对元青花研究具有很大的帮助。

元青花结晶斑、铁锈斑的形成,我经过观察,卵白釉的元青花表面施一层透明釉。结晶斑已经渗透了表面的透明釉,同时也对透明釉有一定的影响。结晶斑渗透的地方表面的透明釉下凹,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凸凹感。结晶斑渗透浓深的地方。由于苏麻离青钴料中铁成分经过长时期氧化慢慢生成铁锈斑。所以铁锈斑是后来才出现的,不是当时生产时就有的。在这里我把看到的和学到的点点滴滴与大家交流。

元青花瓷图纹所用的钴料即颜料中因含有杂质,故在烧制中杂质和色素颗粒聚集常形成条形或斑状的积青处(或称做凝聚斑,即出现在青花颜色中凝成的深色发黑的斑块、斑点带),如积青处杂质含量过多达到临界值,便又会析出一种很小的斑点状结晶,被称做结晶斑,俗称为“铁斑”。“铁斑”现象在书中都介绍得十分简单,比如《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词》中说:“元青花苏料、进口料、釉面有黑铁斑点”。《元代瓷器》中说:“进口料为画的青花文饰浓艳……带有黑褐色的斑点。”仅此而已。

至于通过观察“铁斑”之形态,来鉴定器物年代属性或真假之分可靠性有多大,现阶段研究表明其只能提供参考为宜,还不能够像元青花瓷的其它构成因素,如颜料、胎土、釉质、绘画风格、工艺形态等的判断起到决定性作用。

另外,并非所有的元青花瓷都会出现“铁斑”,特别是一些至善至美之器无“铁斑”,还有一些元青花瓷器物“铁斑”极少极小,得用放大镜才能观察到。无“铁斑”器物也是元代时力求在工艺上追求完美的根本目标,因此,实不宜以有无“铁斑”来做唯一真假依据。这是我们在说“铁斑”时应掌握在先的情况。

我们谈到有“铁斑”的器物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以进口苏勃尼青钴料(或译为苏尼勃青、苏麻离青、苏来麻尼、英文Soleimani等等,都是一个东西)为代表的器物。另一类是以进口和国产钴料混合后为代表的器物。

进口苏勃尼青钴料的“铁斑”形成是因杂质中含有铁成份,国产钴料则因杂质中含有锰成份所以再称“铁斑”实为不宜,但目前也没有直接叫“锰斑”的,而是仍然都叫成“铁斑”,包括进口和国产混合钴料形成的“铁”、“锰”混合斑也都称“铁斑”。这只能看做一种称谓,大家的习惯而已。

这里,一定要搞清“铁斑”和积青处(凝聚斑)的关系,“铁斑”是在积青处的基础上形成,即积青处是先决条件。无积青处则无“铁斑”。积青处是一种凝聚出来的发黑色的斑,而“铁斑”则是从这种聚成黑色的颜色斑中析出的结晶状含金属斑。这种含金属斑以前者为基础,是前者的反应。这种结晶体的含金属斑其化学成份不仅仅只有“铁”或“锰”,还有很多其它成份现未能揭示(铁元素为三氧化二铁,锰为氧化锰)。

“铁斑”的鉴定价值在于,可以通过其形态、颜色的不同得出判断的参考意见。但是“铁斑”现象很复杂,大小形状、颜色均变化万端。每一器之间均不相同。如不是真正掌握其关键特点,很易由此得出错误以偏盖全,即以“铁斑”一点来否定全体,特别是在器物主要特征均相符的情况下,如颜料、胎釉、胎土、加工造型均符,确因没看对“铁斑”对器物进行一点否定,这样的结果是不公正的,也是不能服人的。故我们有必要对这一敏感性的参考性因素进行反复阐释。

一、“铁斑”形状:

1、变形点、块状。有单点、多点、聚合点。不论单、多或聚合,均为不规则圆、块或不规则多点联缀滩涂纹。其边缘或较毛糙、或较圆润。大小直径在1毫米至2毫米左右或更大。

2、变形长条状。长条、短条,方向随积青处凝聚斑深黑颜色的走向或垂或横或斜,边缘不规则多变或毛糙。长3至5毫米左右,或更细长,或点状排列成长条等更复杂形态。

3、丝散状。40倍放大镜下,呈现如蜘蛛丝般的结构纹,有的如同丝网纹、或乱态变化丝纹、或点状、条状加丝网纹、或点状混合加丝状纹等。

4、火山坑状。点、块中间破泡后形成类似火山口形状,即破处一圈为小深坑,周围一圈陷于釉内(有根),称为火山斑。

5、极小斑。需使用40倍放大镜才能看到的极小的斑。元青花瓷的“铁斑”数量随器物精细程度或烧制情况不同而不同,一般情况下,进口钴料或以进口钴料为主之精妙器物“铁斑”相对趋少趋小,国产钴料为多的混合料或比较一般的器物,“铁斑”相对趋多、趋大。

二、“铁斑”颜色:

进口钴料中的杂质主要是三氧化二铁,而国产钴料中的杂质主要是氧化锰,故“铁斑”即结晶体形成后的颜色均不同。

1、进口苏勃尼青钴料“铁斑”呈色为发暗的黑、黑灰、灰或色中略带褐色,褐色不重,当我们看苏料时,其“铁斑”色越暗则料越精纯。一般“铁斑”隐在积青处的黑暗中,我们需仔细看才能发现,且越纯的苏料“铁斑”数量一般均显少。

2、混合钴料和国产钴料的颜色最为复杂。混合钴料则指进口苏勃尼青钴料同国产钴料混合,但由于比例不同,“铁斑”颜色变化多数量也会趋多。通常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进口钴料混入国产钴料后(当时多为江西瑞州即今上高产的石子青钴料,该料发暗发灰,多含锰成份),即氧化锰成份增多,“铁斑”色明显开始趋褐,40倍放大镜下可见蓝褐、黑褐、灰褐、黄褐等以褐为特点的斑。因此可知,褐过重的斑,是国产钴料氧化锰含量过多后的反应。这是和纯进口苏勃尼青钴料的不同处。

第二种情况是,混合钴料中有的器物“铁斑”易出现“锡光”或称“银光”,即通常所说的“锡斑”,发有锡或银的亮光,只有在进口钴料中三氧化二铁同国产钴料中氧化锰成份混合比例适当时才会发生。并不是所有器物都会产生锡光斑。

3、回青料为主的器物和苏勃尼青料器物相类似,内中含铁成份较多,其“铁斑”呈黑、黑灰、灰等色。如掺入适当国产料,也会出“锡光”,掺入过多则会趋褐而无“锡光”。这里需说明的是回青料当时也属于外来料。明《天工开物·回青》中说:“回青乃西域大青,美者亦名佛头青。”可见产于当时元朝的西部不是内地所产。回青这种钴料在元代时也多使用,是一种青中发紫并较浓艳、颗粒比苏料略细但比后来明末开始使用的浙料稍粗的上等钴料,当时相当贵重。其特点正如《江西大志·陶书》中指出的“回青浮,则色散而不收。”就是说回青料的颜色颗粒容易放散,不凝聚,因此回青料为主的器物图纹中,凝聚斑(积青处)的表现力不强,色素颗粒在图纹中往往出现一种漂散状态,没有明显的条形凝聚流散和斑状凝聚流散。因此看回青料器物同看苏勃尼青料器物不同,特别是两者颜料烧制中表现在凝聚特征上的不同:一个为聚,一个为放散或不太聚。故回青料为主的器物之“铁斑”在图纹上的析出更有随意性。

元代时,回青料中也经常加入石子青来调节,因石子青较凝聚,这样可使“散”得到适度收聚。这种器物也较多。

三、“铁斑”的附釉情况:

1、烧制过程中,生成的“铁斑”有一部分比釉层表面低,向釉表下陷,称为“吃胎”现象。

2、还有相当多的器物“铁斑”既有下沉的,也有不下沉的。并非所有的“铁斑”都下沉,而是相当一部分都浮在表面。比如,包头和上海等地馆藏的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包头燕家梁元代遗址出土元青花瓷片都是这种情况,建议有兴趣者可前往参观细察,即知如此。目前,包括一些理论家,拍卖行在介绍时往往只强调第一种下沉,而忽略第二种浮在表面情况,显然不够全面。

3、上面已经说过,有一部分“铁斑”类似火山口形状,其顶部冒出釉表形成一个凹陷圆圈,而底部抓住釉下胎体,即有“根”。这是烧制时火候控制不均等特殊状况所造成,同现代仿火候控制极均匀状况不同。

故不宜以斑吃不吃胎、下不下沉做为评判标准,否则会造成极大误导,这是需反复强调让大家知道的。

仿品中反而不少器物的“铁斑”都能做到下沉,仿品的“斑”,主要是颜色不像,都做得较大而夸张,类似马口铁皮烟筒烧出的渣皮色,不黑也不褐,显生和新鲜。

通过上面论述我们应掌握这样几条要领:

1、 元青花瓷的积青处可产生“铁斑”,但不是积青处都有“铁斑”。

2、 纯进口苏勃尼青钴料和混合钴料“铁斑”颜色是有区别的,越纯的苏勃尼青钴料其“铁斑”色越趋暗,并且斑趋少趋小,越不易发现;而加入国产料越多,斑越趋褐趋多趋大。由此我们可知,凡“铁斑”趋褐趋多趋大明显的器物,其实已经混入其它钴料特别是国产钴料了,只不过是以哪种钴料为主或比例大小的问题。包括被我们所知道所认同的伊朗伊拉克保存的那些元青花瓷精品,当时也都是在国内加工,其用料也各不相同,有的相当纯,但有的发色却一般(这是最近我的朋友们专门考察回来后得出的结论)。

3、“铁斑”有的吃胎,有的仍然浮于釉表,并非所有“铁斑”都下沉。希望有方便者专门去看看身边能看见的诸如包头元青花瓷大罐等馆藏器物,以解释疑。

4、“铁斑”越少越小的器物,越是工艺精良之器,同时也存在无“铁斑”器物。

5、“铁斑”现象只宜做参考,并非决定元青花瓷属性的关键。

苏勃尼青钴料积青处中发暗的条形黑“铁斑”,有极轻微的褐,仔细观察可看清。

苏料混入石子青国产料后积青处出现的褐色“铁斑”沉于青花下产生的聚集(头部)。

苏料混入石子青国产料后积青处出现的褐色“铁斑”于釉表表现情况。

苏料混入石子青国产料后积青处出现的灰褐色“铁斑”,数量趋多。

进口苏勃尼青钴料产生的“铁斑”及晕散

进口料和国产料混合产生的晕散效果

苏料混入石子青国产料后的钴料积青处中部出现的黑褐色“铁斑”,需仔细方能看清。

苏料中混入一定比例其它料(非石子青料)积青处出现的“锡光斑”。

苏料中混入一定比例其它料(非石子青料)时积青处出现的“锡光斑”。

国产料(石子青为主)积青处出现的有根的“火山斑”及普通褐色“铁斑”

苏料中混入一定比例其它料(非石子青料)出现的聚集状“火山斑”和普通“锡光斑”。

回青料的特点是发散,不太凝聚,故其“铁斑”随意出现在发深的部位,回青在元代时为西域外来料。蓝中发紫。颗粒比苏料稍细,但比石子青和后来的浙料都显粗。

回青料中的黑灰状“铁斑”。

元与明早期青花瓷器,大多都是苏麻离青青花料,自己鉴定有苏麻离青的青花瓷器,最简便、最有效、最可靠的方法是,用电脑电子放大镜,拍摄瓷器苏麻离青铁锈斑放大照片。在瓷器上找到铁锈斑最浓处聚焦,在不同放大倍数,不同光照亮度下,看到的铁锈斑状况是不一样的,但都应该是流淌状,斑迹稀薄,(青花发色好的苏料瓷器,放大镜下看到的铁锈斑斑迹越稀薄),而不是块状,不是浮在表面。苏麻离青有溶胎釉特征,既溶入釉又溶入胎,在高温时流淌性特别好,这是其他青花料所不具备的,也是仿苏料无法达到的。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元青花”的始作俑者是两个外国人》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元青花”的始作俑者是两个外国人》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元青花瓷器的真伪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