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美家美瓷砖 > 导航 >

两个玉石藏家私人经验

两个玉石藏家私人经验

美家美瓷砖 家装瓷砖 陶艺家瓷砖

2021-03-25

美家美瓷砖。

转心佩:外边的玉环可以围绕中间的“心”转动。又体现了工艺的精巧。绳纹活手镯和转心佩都是当时尖端的大玩家的玩品

宁可放过,不要杀错

主要收藏方向:明清玉器等

骆先生:中山资深玉石藏家

骆先生的父亲是中山有名的中医,也是有名的书法家、武术家,受父亲影响,差不多十年前,因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骆先生开始收藏古玉,他走过了从入门到逐渐成熟的一个过程。

谈起明清玉器的特点,骆先生滔滔不绝,“虽然统称明清玉器,但明朝玉器和清朝玉器的特点有着明显不同。明朝的玉器发展有一个划时代的变化,就是彻底让玉走出神坛,进入老百姓的家中,成为平常老百姓都会玩的东西,而在此之前,玉器一直都是皇室和贵族才能把玩的东西。从工艺上说,明朝玉器承传了元代的镂空工艺,但是风格上相对粗犷;还有明朝的镶嵌工艺也达到一个高峰,所以明朝出现了大量的玉镶金、玉镶银这样的艺术品。而清朝的玉器特点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就是‘极尽工巧,绝代风华’。这时玉器上开始出现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中国传统绘画。”

骆先生认为收藏是一件严谨的事情,只要有一个疑点解决不了,都要毙掉,他说:“二十年前,可以宁可杀错,不要放过,因为那时候真东西多;而现在赝品远远超过了真品,所以宁可放过,不要杀错。”他提醒想搞收藏的人,千万不要有捡漏的心态,因为这是万中无一的,如果了解不深,盲目投入,里面的风险比炒股大多了。

对那些对玉了解不深、又有兴趣搞收藏的人,骆先生建议尽可能地从明清入手,“因为明清玉器大多是传世的,上面有生活的痕迹、使用的痕迹和流传的痕迹,相对在地下埋了数百年甚至几千年的玉器而言,鉴别要相对容易。据他介绍,目前,收藏明清玉器的人已经非常的多,但是和其他的艺术品比较,玉器现在还处在价值洼地,明清玉器收藏到了一个价值爆发前蓄势待发的阶段。

有一点钱我都拿去买翡翠

主要收藏方向:缅甸翡翠

陈美琳:玉石经营店店主

翡翠耳环、项链上的翡翠吊坠,还有那个绿莹莹的手镯,把陈美琳打扮得雍容华贵。

陈美琳是在偶然间迷上翡翠的,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每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上翡翠网站和翠友们(喜欢翡翠的人们之间的称呼)交流,看看有哪些新品,或者把自己刚刚收来的翡翠放上去,请大家点评点评。她回忆说,“那时候只要有一点钱,就马上拿去换成翡翠。”就这样,她慢慢从一个爱好者变成了一个专业的藏家,至今,她收藏翡翠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

陈美琳有些感慨,现在的翡翠收藏越来越难做了,商家都在“惜售”,手上有货也不卖,就等着升价,翡翠的价格也确实在不断攀升,甚至已经到了“一周一个价”的地步,你今天看是这个价,到了下周就升到另一个价了。而翡翠的原石拍卖,也早已进入了亿元成交时代,这让货源更快地集中在了大商家手里。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着现在就是不适宜收藏翡翠的时代,相反,她认为现在翡翠收藏仍然有很大的空间,而且越贵的好货品就有越大的升值空间。

陈美琳建议,初搞翡翠收藏的人,应该先从便宜的入门,首先是自己戴着好玩,只要寓意好、题材合适或形状可以的,都可以出手,因为买得便宜也就不会心疼;如果想再进一步的,就可以收藏靓豆种或糯种以上的了;若玩到希望有很大的升值空间甚至可以作为传家之宝的话,那么就要收冰种和玻璃种了,不过真的玻璃种翡翠现在是“买少见少”,价格也都很昂贵。此外,陈美琳认为,现在翡翠收藏群体越来越年轻化,因此翡翠的题材也越来越年轻化。“过去师傅雕凿的题材大多是观音、佛公、葫芦、如意、貔貅等吉祥物,近年来则出现了一些打破传统的新题材,例如憨态可掬的小猫吊坠、花篮胸针、方形手镯等等。

陈美琳有哪些收藏心得?陈美琳表示,首先肯定是和行家学,厉害的行家只听声音或者看一眼就能知道是A货还是B货,当然还必须要卖家提供证书。此外,千万不要想着捡便宜,现在市场上什么档次的货品卖什么价,大家都一清二楚,不要想着在价格上压低对方。还有就是,翡翠在最近一百多年才大行其道,所以如果有人跟你说,某件东西有很长历史,基本上可以判断是假的。

行家终极点评

真假是最大的问题

周南泉———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玉器鉴定组组长、中国宝玉协会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其编写的《古玉器收藏鉴赏百科》,被很多玉器收藏人士奉为入门必读书目。

周南泉说,人们对于收藏最大的疑惑就是真假,真假决定一切,决定是否值得传给子孙后代,是否值得收藏。

首先一个,玉器不像瓷器、字画,绝大多数没有落款、年份,除了清朝有的有落款外,其他朝代都没有;而且玉器没有标准器。所以要看书、听课,还要学习考古知识、艺术史、美术史、历史、地理、工艺,都得学,史料要掌握好。另一个,玉器又比陶瓷、字画多得多,而陶瓷坏了就坏了,字画也一样,玉器因为它是矿石,即使碎了还可以做成很多小的,所以自古以来玉器鉴赏就很难。

如果是刚开始搞收藏的,起码要学会断代;自己不会的,就要有“长眼”的;还要看有没有证明。尽管现在假的东西很多,但是也不排除在地摊上花五元钱也能买到好东西,比如一个小印章在拍卖会上能拍到一个多亿,但是在地摊上也许几千元就能买到,关键是看你的眼力。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明代成化朝青花瓷器的两个阶段


明代成化朝是明代瓷器重要时期之一,到成化时期明代瓷器工艺发展开始追求精致典雅的风尚,斗彩天字罐和斗彩鸡缸杯就是有利的证明,而明代成化青花瓷器可分为早期青花和典型青花两个阶段,主要是进口钴料和国产钴料的区分。

明成化青花瓷早期青花为进口钴料

明成化早期的青花瓷器风格与宣德时期相似,宣德青花所用青料为“苏泥勃青”,烧成后在青花部分出现黑疵斑点,与浓艳的青色相映成趣。成化青花瓷继承了宣德青花特点,青花用进口青料,发色浓艳有黑点,但其生产时间很短,传世青花瓷器很少见。成化青花瓷器主要是小件的杯、盘、碗、碟、盖罐等瓷器。

大明成化青花麒麟纹盘

青花麒麟纹盘,高6.5cm,口径34.5cm,足径22.2cm。盘撇口,弧壁,圈足。砂底无釉,有褐色斑点,俗称“糊米底”。盘里口饰双弦纹,盘心青花双线圈内绘两只奔腾追逐的麒麟及朵云纹。盘外壁绘首尾相逐的麒麟,间以朵云纹。外口沿楷书“大明成化年制”横行六字款。这件麒麟纹盘器型大而不失秀美,胎釉精细,纹饰舒展豪放,为成化青花大器的典型之作,是一件稀有的传世珍品。

麒麟,作为古代一种祥瑞动物广泛出现于明代各时期的瓷绘之中,它是古代人们心目中的祥瑞之物,象征着吉祥幸福。

明成化青花瓷典型时期的青花是国产平等青

平等青为陶瓷青花料之一,又称陂塘青,成化青料平等青是江西饶州乐平出产,这种青料含铁量低,在适当温度中能烧成柔和、淡雅、透澈的蓝色,这种国产青花呈色淡雅。以后成为明代成化到嘉靖中期景德镇青花瓷器使用的主要色料。成化青料平等青没有了宣德青花那种黑斑,其柔和淡雅和透澈的蓝色与宣德青花浓重艳丽的效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成化青花团花纹卧足碗

青花团花纹卧足碗,明成化,高5cm,口径13.7cm,足径6.9cm。碗浅式,敞口,卧足。底釉白润细腻,碗外口边饰青花弦纹2道,腹部绘6朵图案式团花,团花以青花双勾方法绘制,青花呈色淡雅。足底青花双圈内双行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

成化时期青花瓷器特点

成化朝瓷器总体的时代特征是瓷器造型精致细巧,胎薄釉润,画风精细;

成化朝瓷器由于采用国产的平等青,青花釉色发色泽淡雅,白润的釉质和小巧的器形相配,自成一种清新淡雅之风格;

成化时期瓷器以小器形为主,很少有大瓷,以各式瓷碗、小杯居多;

糊米底是明成化瓷器所独有的特征,瓷器底部露胎无釉且布满黑褐色、黄褐色的斑点。

官方VS民间命运两重天 元青花的两个“江湖”


一直以来,元青花瓷器因其稀有和工艺精美,在瓷器中身价贵为翘楚。而另有大量来自民间的“元青花”却始终不被认同。

来自官方和民间的截然相异的态度,使得这个身份尊贵的文物,长时间以来面临着尴尬的冰火两重境地。

不少前往首都博物馆参观正展出的“元代青花瓷文化展”的参观者如同“朝圣”。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元青花收藏爱好者,手持手电筒,或俯身、或探头,对展品的釉色、胎质、器型等一一进行细致观摩。

如果上前跟他们聊,他们或者会对展品侃侃而谈、啧啧称奇,时而却又讳莫如深,摆手不言。

这都缘于展览的主角是——元青花。

对于众多收藏者而言,元代青花是一个传奇。700多年前,这些产自元代、如水墨画般明净素雅的青花瓷奇迹般地骤然出现,拉开了此后青花瓷成为“国瓷”的序幕,也留给后人一个个待解的背影。

关于元青花,“说不清”的事情太多。近年来,民间大批“元青花”的出土和交易,使这一“至尊级”文物又起争执,关于来自官方的“正牌元青花”和民间“黑户元青花”的名分之争,成为收藏界一直以来的敏感话题。在展厅内人头攒动、参观者闪烁其辞的背后,也隐隐地透出展厅外众人对元青花的种种分歧。

扑朔迷离的元青花

从今年3月到6月,首都博物馆举行为期三个月的元青花展览。这一展览早在10年前就开始策划,却历经波折。虽然据中国古陶瓷鉴定专家、首都博物馆副研究员王春城表示,参展的元青花远未达到他所期望的数量,但国内24家博物馆的67件镇馆之宝,加上从伊朗国家博物馆远道而来的6件元青花,其规模在北京乃至全国已为罕有。

目前,大部分体制内的专家都认为流传下来的元青花非常稀少,全世界的真品仅有400件左右。伊朗、土耳其、英国等国的博物馆大约收藏了200余件,国内现藏于各级博物馆的元青花只有100余件。

这意味着,在获官方承认的国内真品中,厅里展出的这批73件元朝青花瓷,几乎占了元青花总量的四分之一强,无怪乎媒体将这个展览冠以“元青花狂欢”的字样。

稀有之下,一件元青花的市场价值究竟多少?举个例子来说:2005年,“元青花鬼谷下山纹故事罐”在伦敦拍出了2.3亿元惊人天价,让元青花从此一器难求。而此次首都博物馆展出的元青花中,包括云龙纹梅瓶、蒙恬将军玉壶春瓶在内的很多件展品,艺术价值都不比“鬼谷下山”逊色。

嘉靖时期官窑瓷器两个显著特征你知道吗


嘉靖官窑瓷器虽然已经到了明代瓷器没落的时期了,但是仍然有自己的时代特征,嘉靖时期官窑瓷器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瓷器纹饰多具有道教色彩,明代嘉靖皇帝因崇信道教,迷恋长生不老的丹术,装置仙丹的器物常使用葫芦,故有道教色彩的葫芦瓶就更加盛行一时,烧造较多,且形制多样,并成为嘉靖典型器物之一;

二是嘉靖官窑大件瓷器日渐增多,而且修胎较粗糙,嘉靖官窑大件瓷器有大龙缸、大罐、葫芦瓶、大盘等,瓷缸多绘龙纹,故有“大龙缸”之称,龙缸一般形制较大,胎体厚重,在烧制过程中使器物不变形,需要很高的成型工艺和烧造技艺。

嘉靖青花缠枝莲纹缸

目前所见,宣德时期的青花龙缸为最早的实物,嘉靖时期的制品较多见,有青花、五彩品种,装饰纹样有云龙、龙凤、鱼藻、荷莲、婴戏图、缠枝莲纹等。青花缠枝莲纹缸高39.5厘米 口径77厘米 底径52厘米,缸口圆唇,深腹,平底。器内施白釉,外壁绘青花缠枝莲纹,外口沿下青花横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楷书款。此缸形体较大,胎体厚重,青花色泽浓艳,绘制笔法奔放活泼,以重色绘莲花,衬以疏密有致的枝叶,连绵不断,象征着“圣洁”,寓意着吉祥。

嘉靖青花八仙人物纹葫芦瓶

青花八仙人物纹葫芦瓶高58厘米 口径6.4厘米 足径19.2厘米,器呈葫芦形,故名,上圆下方,腰部细长。通体青花纹饰,上部绘云鹤、八卦纹,腰部绘仰覆莲瓣纹,下部绘八仙人物、辅以云纹,胫部绘天马及寿山福海纹。

“葫芦”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认为是天地的缩微,充溢着灵气,民间视为避邪镇妖之物,葫芦是多籽植物,又是多子多福的象征。又因“葫芦”谐音“福禄”,有祈福求禄之意。瓷质葫芦瓶,远在唐代就已出现,宋、元、明、清均有生产。此器造型上圆下方的式样,体现了当时人们天圆地方的道教观念,有天地交泰之意。其成型工艺的难度,远胜过简单的圆器。

两个故事,一面镜子——某些古陶瓷“专家”当自省


“这是两个来源可靠,绝对真实的故事”(“黑马”老师语)。这两个故事看似简单,却很经典。为了让更多的藏家知晓这两个故事,从中受益,笔者不避担“重复、啰嗦”之过,予以转述。

故事的“制造”者,名叫徐文荣。徐文荣何许人也?浙江“横店集团”的创始人,现任横店集团董事长、总裁、党委书记,横店集团总公司社团经济局主席、中国乡镇企业协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客座教授等职。横店集团下属子公司60家、孙公司130多家,上市公司4家,还有半紧密型和松散型企业1000多家,是中国特大型民营企业。

徐老晚年创办了被誉为“东方好莱坞”的亚洲最大的影视基地——浙江横店影视城。常年进驻的剧组有20多个,演职人员4000人以上,徐老规定,凡进驻影视城的剧组一律免费。之后,徐老又对保护和传承中国历史文物产生了极大兴趣,由他投巨资创办并刚刚落成的50个民间博物馆,堪称全国之最。博物馆的所有建筑,都是从全国各地买来的古建筑,所有古建筑一律按原样复建。这些古建筑本身就是珍贵的古代艺术品,4万5千余件包括陶瓷、青铜器、玉器等在内的文物置身其间,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动人心魄、蔚为壮观。

当徐老看到中国文物大量被损毁,甚至流落异邦,十分痛心,便下决心创办文物产业。按他的话说“为的是让中国五千年优秀文化世代传继,永远弘扬”。但是他不懂文物,怎么办?“千难万险吓不倒英雄汉”,他奔走于全国各地,向专家请教,深入社会和民间收藏家之中,认真学习、调研,努力提高自己对文物的鉴赏能力。一次,徐老带了几件古代瓷器来到北京,请中国收藏家协会科学检测中心主任、著名文物鉴定家朱震先生为其机测,所有瓷器经过科学仪器的检测,全部通过。但他还是不放心,又在北京请了几位“德高望重”的专家去横店进行鉴定。徐老安排这几位专家往返都乘坐飞机的头等仓,盛宴款待,还付给不菲的“劳务费”。几位专家看了徐老的古瓷器,一致认为“没有一件是真的”。

徐老不服,拿出机检报告给他们看,专家们竟然说朱震是“冒牌货”,他所在的单位是假的、根本不存在。送走了专家,徐老马上给朱震打电话,意在核对那几位专家所说的话。“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朱震先生不作自我辩解,而是请徐老直接打电话给中国收藏家协会,予以质对。“中藏协”不仅肯定了有这个机构,而且证明朱震就是中国收藏家协会科学检测中心的主任。徐老痛心地感到,那几位“专家”做人太不厚道,于是委托朱主任帮他另找几位专家去横店为其鉴定。朱震找了孙学海等几位专家去了横店,这几位专家看了东西后,一致认为东西是对的,都是真品。

作为大企业家、经济学家的徐老,向来办事既执著又谨慎,为了弄清个中的原委,他把第一次请的那几位专家再次请到横店。酒宴之上,徐老拿出一件汝窑瓷器让几位专家鉴定,几位专家都说“不对”,徐老叫手下人把汝器拿走。一会儿,工作人员又送来几块汝窑瓷片,徐老再请几位专家鉴定,专家们看后得出一致的结论;“是真的,是汝窑瓷片”。这时,徐老才对几位专家说,这些瓷片就是你们刚才看的那件汝窑整器砸碎以后的瓷片。说完,徐老离席而去,再也不见那几位“专家”。徐老做人是厚道的,他不但安排手下对那几位现了原形的伪专家以礼相送,而且不愿意说出那几位“专家”的真名实姓,说是要给他们留一点面子。

第一个故事讲完了,我想不用做过多的评述。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徐老在北京请的那几位专家,绝非中国古陶瓷研究领域的等闲之辈。如果是其他行道的专家,,出了那样的丑、丧了那样的德,肯定会有无地自容之感,至少要反躬自省一番。然而,对于那几位“专家”,却像吃了一碗“宽面条”似的,毫无愧疚的仍然在中国古陶瓷领域“叱诧风云”,装出一副满腹经纶的“正神”模样,肆无忌惮地屠戮中国文物。

回想近期较热的邱季端6000件捐赠事件,不难发现,邱季端的正义和善意同样也遭到了利益集团的冲击,事件中发生了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质疑,可见一些人的用意。

故事二:体制内的某些专家,凡是见到民间收藏的古瓷器,不问青红皂白,一概结论为“假的”、“仿的”、“现代工艺品”,而且利用一切机会大肆宣扬作伪者的“神通”与“非凡技艺”,极力鼓吹现代仿品已经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特别是景德镇的仿制高手,更是无所不能。毛主席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徐老对这个现象又认真了起来,他带上一些原本是景德镇生产的古瓷器,亲赴景德镇,并放出风声,重金求仿。景德镇的仿家们听说来了大老板,个个心花怒放,谁都不愿失去发财的大好机会,一拨又一拨赶到徐老所住的宾馆,跃跃欲试。徐老把带去的瓷器放在宾馆的会议室,让仿制高手们观清楚、看明白。徐老的条件只有一个,必须仿得一模一样,至于酬劳要多少给多少。结果是来一批,走一批,个个满怀憧憬而来,扫兴失望而去,最后竟然没有一个人敢接这桩活儿。难道他们心甘情愿“看着银子化成水”?非也,他们说“没有那个本事,仿不了”。

由于徐老的“认真”,仅用“四两拨千斤”之力,便彻底戳穿了某些“专家”的谎言,搬掉了长期横亘在古陶瓷鉴定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徐老终于相信了孙学海等有道德、讲良心、业务精的专家。所以,也才有了后来徐老在北京召集各大媒体,呼吁为孙学海正名,并号召推翻压在中国民间收藏家头上的“三座大山”。徐老说:“如今,民间收藏家头上有三座大山。

第一座是,不接纳民间收藏的博物馆。他们当年从民间收集来的就是真的,别人从民间收集来的就是假的,没有这个道理。

第二座是良心坏的专家,他们就是要控制话语权,对仪器都不相信。

第三座是良心更坏的拍卖行。民间收藏家要联合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翻这三座大山。”

藏家:私人收藏完胜故宫学者:民间真品微乎其微


北宋汝窑青瓷莲花式温碗

河南博物院收藏的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母智德收藏的天青釉烛台。

香港苏富比拍卖的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

北宋汝窑香炉

施利君收藏的汝窑裹足洗。

北宋汝窑青瓷盘

高丽青瓷瓜状水注。

母智德收藏的天青釉莲花碗。

存世汝官瓷之争再掀风波——

近日,有民间藏家向本报记者表示:他们手中藏有比博物馆“更多、更好”的汝瓷,而汝官窑存世量“稀少”只不过是一个“真实的谎言”,并恳请本报揭穿这一“谎言”。

我们知道,20年前,一件直径只有17.5厘米的汝窑小洗在纽约佳士得现身,被人以154万美元的价格拍得,这是当时中国古瓷器在世界范围内的最高价;今年2月,一件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出现在香港苏富比的“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会。经过34次叫价,最终以2.0786亿港元的天价成交,宋瓷的世界拍卖纪录再次被刷新,汝瓷之名贵可见一斑。

高昂的价格不仅源于器型和釉色的绝美,更和稀缺的数量紧密相关。目前,学界最乐观的统计数字,是认为存世的汝官窑有79件: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二十余件;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大英博物馆各收藏了十余件;其余散落分布在各大博物馆和私人藏家手中。

那么,真相究竟如何呢?记者为此展开了调查。

品相好、存量不少盗墓者几百元就出手真汝瓷

今年2月份,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在香港苏富比拍出了2.0786亿港元的天价。不到半年,宁波竟然就冒出了一件比这件葵花洗更好的私人藏品:

一位叫施利君的藏家的“汝窑裹足洗”,不仅获得了赵青云、孙学海、叶文程、陈丽琼、雷从云、朱伯谦等几位业内专家的鉴定证书,而且还通过了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焕生教授的“无损质子激发X荧光技术”测试,被鉴定为“北宋宝丰清凉寺汝官窑”无疑。

“香港那个拍出了两亿多港元的葵花洗,是被修复过的。相比之下,施利君这个裹足洗品相更好一些。”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曾经主持过宝丰清凉寺北宋汝官窑发掘工作的赵青云告诉本报记者。

如此珍贵的汝官窑,施利君是如何得来的?

说来有些离奇。25年前,在河南平顶山进修的施利君曾经去一个卖字的老先生家中买对联,无意看到博古架上摆放着这个小盘子。老先生告诉他,多年前在附近村子的一棵大树下发现了一堆瓷器,不知是不是埋在地下被大雨冲刷出来的。老先生拿回家中,随意堆放多年。那天见萍水相逢的施利君爱不释手,就说要送。“记得两副对联我付了20元钱。因为拿了老先生给的几件瓷器,就把随身佩戴的一小块和田玉也给了他。”

“传奇”并不只发生在施利君身上,并且直到现在仍在不断发生。曾被中国收藏家协会评为“十大收藏家”的余皖生,去年大年三十在珠海一家古玩店看到了一件汝窑镂空花觚。老板“不识货”,余皖生以极低的价格买入。而这件器物刚刚在“纪念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实施10周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主题公益活动——北京周”活动中被作为宋汝官窑评为“十大国宝”。

著名的民间收藏家母智德告诉记者,他手上有几十件“到代”的汝官窑。“无论器型、釉色,还是制作的精良程度,和北京故宫中的汝瓷相比毫不逊色。”母智德透露,这些汝官窑的来源主要是古代的墓葬或者窖藏。“现在很多专家都在为十墓九空大声疾呼。事实上,不仅仅是墓,窖藏、窑址都是十处九空了。里面的东西去了哪里?现在有些专家一方面承认墓空了,一方面又说民间的藏品99%是赝品,这是很矛盾的。”

不过,母智德也表示,目前民间收藏汝官窑的水平是良莠不齐的。“相当一部分是清朝的仿品,‘到代’的比较少,真正算得上汝官窑的更少,但绝不是没有。只要你有眼光,有知识储备,并且又有长时间扎下去的耐心,收到对的东西并不难,而且价格还不贵。现在一件汝官窑的当代仿品,动辄卖到几万、十几万。但真正的北宋官窑,我几百块钱就能买到。这和那些盗墓者的心态有关系。他们花的成本就是力气。这东西放在手上是祸不是福,他们是很想尽快出手的。”

流散渠道多存量少是误读不能将民间所藏“一棍子打死”

然而,学术界也有专家力挺民间收藏,赵青云便是其中之一。为了证明民间有汝官窑的存在,赵青云回忆了两桩往事:

“1987年,在对宝丰清凉寺一个小作坊遗址的挖掘考古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小窖藏坑一次出土了二十多件完整器,其中,有8件是汝官窑。我怀疑,这些瓷器是当时某个窑工私藏的,后来不知因为什么原因被遗忘在此。其中有一件‘天蓝釉刻花鹅颈瓶’上面还有刻花,和我们当时认为的汝官窑不太一样。我专门拿到北京请耿宝昌先生过目,耿先生也认为这的确是一件稀世国宝。目前它被收在河南省博物院,是九大镇馆之宝之一。”

“1988年,在离宝丰寺5公里的一个叫蛮子营的地方。当地农民在挖土的时候发现了一批瓷器,被哄抢一空。后来群众交回来47件。全部是宋汝瓷,我亲眼看过。是汝窑被官府垄断前烧的品相非常好的一批汝瓷,它们的烧制工艺、造型和后来被官府垄断之后的几乎一样,原料里都加了玛瑙,出土的地方在宋朝是个大寺院。我估计就像南宋人周辉笔记当中记录的那样,这批内有玛瑙的汝瓷,在‘供御捡退’之后被卖给民间,被寺院窖藏于此。后来碰到战乱,寺院被毁,这批瓷器也就没有人知道了,一直保留至今。据我所知,这批瓷器除了那47件交上来的之外,至少有十件目前流落民间,全都是好东西。我知道的有名有姓的就有五件:一件在浙江,是龙纹钵;一件在河南安阳;宝丰县有三件。”

“汝官窑留存于民间的数量当然不会太多,但要是因此就将民间所藏一棍子打死肯定是有失公正的。当时蛮子营一个窖藏就出土了47件,还不包括没有上缴的。这都是实实在在的考古证据。过去那么多次王朝更迭,还有八国联军侵华,宫里会不会有些宝贝因此流散民间?宫里的太监会不会监守自盗?皇帝会不会赏赐他喜欢的大臣?……汝瓷确实很珍贵,但是流散到外界的渠道还是很多的。”赵青云还告诉记者,很长时间里,学界认可的传世汝瓷只有65件其实是一个误读。“1987年,上海博物馆为了庆祝馆庆出了一本书,叫《汝窑的发现》。这本书里对汝瓷的数量做了一个统计,认为世界各国公开出版物中提到的汝瓷一共有65件。但是没有公开出版的呢?但不知为何,这个六十几件的印象就给很多人‘种’下了。我还听说有人认为是67件半,也不知道那多出来的两件半是如何算出来的。”

“早年间,许多藏家不知道自己收藏的是汝瓷。在宝丰清凉寺窑址的考古发现向全世界公布之后,许多的藏家开始陆续把手里的东西拿了出来。事实上,目前已经被发现的、并且被专家一致认可的汝官窑,保守估计,已经有150件左右了。现在有些专家没去过考古现场,不知道真实的发掘情况。对于民间收藏却很鄙夷,不愿意去了解,主观地认为宫里就那么十几件汝瓷,你民间怎么可能会有完整器,而且还那么多?这个论证过程本身就有问题。无论说真还是说假,你得有个客观标准,只是靠主观推测怎么行呢?”

烧造时间短、管控严格民间留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民间藏家只凭一段段仿佛神话一般的“收藏故事”,并不能让他们的收藏被官方所认可。而目前国内又缺少权威的鉴定机构,使得民间藏品始终无法摆脱“黑户”的命运。作为“汝官窑”,它们来自民间,并且如此大量,更仿佛成为了它们的“原罪”。

关于官方认可的汝官窑存世量究竟有多少,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散见各方的观点有65件、67件半、不超过70件、79件等几种说法。可以发现的规律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今,统计数字在缓慢地增长,但学界关于汝官窑“极其稀少”的看法却从未发生变化。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光尧认为,汝官窑稀少,一是因为它烧造的时间比较短,二是因为作为中央官窑的产物,当年对汝官窑的管控非常严格的缘故。

事实上,从对汝窑窑址宝丰清凉寺的考古挖掘情况来看,汝窑的生产从北宋早期就已经开始,但长期以来,它只是作为一处民窑场存在,生产的是以白釉、豆青釉瓷器为主的“大路货”,和现在我们看到的天青色的汝官窑不可同日而语;变化的契机出现在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以后的北宋晚期——当时的汝州和邓州、耀州、处州等诸处一起“受命承烧”青瓷,宝丰清凉寺因此变成了所谓的受命承烧的“地方官窑”。出品的精华瓷器被选入宫中,但“供御捡退”之后,剩下的产品可以在民间买卖。和其他地方官窑不同的是,“地方官窑”时期的汝州宝丰清凉寺窑场因地制宜,将玛瑙入釉,创烧出独特的天青釉汝瓷,逐渐在受命烧造瓷器的各窑场中形成了“汝窑为魁”的地位。这使得宝丰清凉寺窑场被皇室所垄断,成为了正经的中央官窑。不过根据记载,在北宋晚期有中央官窑的时间上限当在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作为中央官窑,生产不计成本,天青釉汝瓷由此走向了尽善尽美、登峰造极的成熟期。但此种绝美的天青釉汝瓷专供御用,除了那些合格品被选入宫中作佳丽之外,其他的不合格品全部当场砸碎,就地深埋。

“1999年,在对宝丰清凉寺的第五次考古发掘中,工作人员在整个清凉寺窑址区最北端东西两河之间的半台地发现了这个‘中央官窑’的遗迹。发掘所获的天青釉类汝窑瓷器碎片数以吨计,很多器物明显是故意打碎处理的,堆积层最厚处达24厘米,还有专门的落选品掩埋坑。可以看得出来,当时的生产者不把经济利益作为首要目标,他们在意的只是产品的釉色之纯正,造型之端庄,这和考古所见民窑遗址窑业遗存的表现方式有明显的区别。”

同时,在宝丰清凉寺窑址现场还挖掘到了“元丰通宝”和“政和通宝”铜钱。结合文献记载中所说的汝州地区受命承烧的时间,王光尧认为,宝丰清凉寺作为地方官窑,创烧天青釉汝瓷的时间应该在元祐元年(1086年)至政和元年(1111年)之间;而作为中央官窑烧制成熟时期的天青釉汝瓷的时间,在政和元年(1111年)至宣和六年(1124年)之间。“可以说,中央官窑烧造最顶级的汝官窑的时间,顶多也就是十几年。”王光尧说。

王光尧还告诉记者,目前北京故宫博物院一共藏有19件汝瓷,其中除了一件是由收藏家张子厚于1965年捐献给故宫和一件新出土的汝窑标本资料外,其余全部是清宫旧藏。“无论是考古的证据,还是故宫收藏的情况,都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汝官窑留存于世的数量必然是极其稀少的,民间能找到真正的宋汝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私人珍藏清代瓷器


康乾盛世是一个国力与物质文明达到了空前高度的时期,拥有长达八千年历史的中国陶瓷,在这百余年间,也登上了艺术的巅峰。康、雍、乾祖孙三帝,都对瓷器都有着不同寻常的热爱,于是帝心所指,景德镇御窑厂的设计、制作和生产,呈现出一个极其繁荣的场面;与此同时,刘源、臧应选、郎廷极、唐英等天才般的设计师和督陶官们也顺势而生,匠意所在,窑烧技法也发展到了炉火纯青,几乎无所不能的地步。无论是刚健的康熙、秀雅的雍正,还是奇肆的乾隆,康乾盛世的官窑瓷器,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缘下,成为了中国陶瓷史上的最后的一座丰碑,帝心匠意的双重推动,使清代窑烧水平和技艺已臻极致,将繁华盛世的帝国印象,永远地留在了瓷器之上。正观堂特展所呈现的25件清代瓷器,均以艺术性、趣味性和罕有性的标准甄选,反映出藏家纯粹的收藏品味与别具一格的趣味,兹选5件简介如下。

来自英国收藏巨擘肯利夫勋爵的青花靶杯,以极纤细的工笔法勾勒出成化风味的缠枝灵芝纹。此杯造型与纹饰均非常独特,曾在1935年伦敦皇家学院的《中国艺术大展》中展出,是迄今寥寥可数的能在私人手中流通的当年展览品之一。肯利夫勋爵以收藏极品明代瓷器著称,所藏三件成化青花宫碗名闻天下,其中一件秋葵碗于2013年香港苏富秋拍中以1.4亿港币成交。

康熙青花山水图铃铛杯,可能是最近20年内出现过的最为精美的康熙青花杯,如手卷般徐徐展开的苍秀山水,蜷缩在莹薄雪白的杯体上,意境深邃的山水与瓷艺的结合,成就了这件康熙青花杰作,实在令人爱不释手。这种铃铛杯形制来自明嘉靖作品,外形优雅,颇有纤弱可人的女性美,传世数量极少,而且每件的画片均不同,应为独立制作而成,绘笔技艺极高,极富四王山水之意蕴,此件为代表作之一。玫茵堂珍藏一件青花花石纹铃铛杯,风格、趣味、笔法同出一辙,应属同组制品。

渭水河畔直钩钓鱼的姜子牙与樵夫武吉的故事,用清透明丽的粉彩画在浅碗上,呈现出雍正瓷器秀雅精致的艺术风格,彩的晕染和过度,处理得精湛绝伦,尤其是云影的绘染,尚带有康熙月色花影的风味,但改用了釉色的处理,倍添清丽浪漫的艺术效果。雍正早期的粉彩作品,仍保留着康熙硬彩的遗韵,这件来自意大利的旧藏,说明了雍正瓷器的魅力寰宇共赏,意趣无穷。

清三代单色釉瓷器,为收藏家们一致视为清代瓷器的最高艺术成就者,尤其是性好逸静、潜心佛道的雍正帝,对单色釉器的偏爱与关心,更是直接刺激和提升了雍正窑各色一道釉瓷器的制作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技艺高峰。雍正早期的白釉模印夔龙如意纹小香炉,出自著名的英国单色釉收藏大家E.T.HALL霍氏旧藏,无论是独一无二纹样的古意设计,还是甜润无瑕的釉色处理,都使这件尺寸娇小、造型简约的小香炉成为一件玩家梦寐以求的书斋珍品。

康熙窑最伟大的贡献就是恢复了自明宣德以后因烧造难度而逐渐停烧的高温铜红釉。诞生于康熙二十年的开国大造官窑瓷中,豇豆红瓷出炉成为了传世经典。这种运用复杂而精巧的上釉技术烧成的名品,讲究的是红霞绿水的微妙效果,成为清代官窑瓷器中最富有人文色彩的作品,在收藏界久负盛名。这件盈盈一握的小印色盒,出自美国大亨百事饮料公司总裁彼得华伦先生的珍藏,深浓的绯红掺杂斑驳的绿苔点,釉色变化万状,耐人寻味,无愧康熙名品。

沈阳:5个元代瓷罐藏醇香美酒?


魏先生收藏的元代珐华彩瓷罐,均装有酒。本组图片均由北国网、辽沈晚报主任记者王志东摄

魏先生用他收藏的元代珐华彩瓷罐倒出酒来。

沈阳藏家魏先生昨日展示了他的5个距今约700年的元代晚期珐华彩瓷罐。令人惊讶的是,5个瓷罐均装有酒,倒出来呈现金黄色,醇香扑鼻。据他介绍,他曾经和朋友打开一罐品尝,香味三日不散。

对此,沈阳酒业方面的专家表示不可思议。他说,酒的保存非常难,一瓶上世纪50年代酿制的老龙口酒,保存至今也因挥发只剩半瓶。约700多年前的酒是如何保存下来的呢?

瓷罐落款1348年造

昨日,北国网、辽沈晚报记者在魏先生的收藏处看到了这5个元代珐华彩瓷罐。珐华彩也称法花釉,主要产地在山西晋南地区,以及陕西、河南部分地区,属低温色釉。最早的珐华彩出现在元代中晚期,到了明代珐华彩的用途较为广泛,到了清雍正以后便渐渐停造。其特点:因表面采用堆贴技术,故纹饰图案富有立体雕塑感,玲珑华丽。

其中两个瓷罐是全封闭的,封口处有一圈土黄色,魏先生说是古代用糯米封口的。这两个瓷罐造型一样,有40多厘米高,上有红色的麒麟图案,轻轻摇晃,里面是水声,估计剩有三分之一。在底部有落款:“至正八年六月吉日张文进造”。经查询至正八年是1348年。

另外3个瓷罐色彩艳丽,有凤凰图案,瓶口处是凤头造型,鼻孔处可以出酒。平时他用一个塑料袋封住凤头。魏先生当场倒出半盅酒,呈现金黄色的液体,很粘稠,挂杯,香味特殊,有点像窖香型,品一口,糯糯的,香香的,不像酒。魏先生说,他上一次搬酒,弄洒了两滴,一个月了还可以看到印记。

品酒后嘴里三日留香

他介绍,10多年前他一次性购置了一大批元青花,其中就有9罐装有酒。因为收藏瓷器数万件,之前他并不知道这里面有酒,直到有一次,和朋友欣赏元青花,发现库房里有酒香。这才发现珐华彩瓷罐竟然装有酒。

消息不胫而走,很多酒厂找到他,希望能得到元代美酒做酒引子。他当然不卖。有一年,他们20个朋友聚会,集体喝了一罐元代酒。他说,那真是美酒,嘴里3日留香。浑身上下都通透,比现在所有的酒都好。他估计罐内酒应在30度以下。

瓷罐如何保存酒仍是谜

记者询问,如果是元代酒,经过近700年,瓷罐上又有孔,就应该挥发掉。魏先生说,他感觉从瓷罐中倒酒很慢,里面应该有机关。使之不易挥发。现在有孔的瓷罐里的酒也只剩下不到一半了。酒精浓度很低。

他还出示了鉴定证书。记者看到是由云南省收藏家协会古陶瓷科学检测实验室出具的检测结果:“其相关成分与14世纪(1301年至1400年)晚期珐华彩瓷器数据符合较好。属景德镇窑产品。”他说,当初做鉴定时,需要测试气压,他非常怕罐内的藏酒被射出来。

魏先生介绍,元代人善饮酒,饮酒的社会群体十分庞大,宫廷贵族饮,文人士大夫饮,平民百姓饮,僧侣道士也饮。以制作原料可区分为粮食酒、马奶子酒、果实酒(主要是葡萄酒)、及各种配制酒,几乎囊括了现代酒品种的四大分类。为此,元朝政府频繁实行禁酒令。他的两个封闭的瓷罐是来自墓葬品,另外3个是窖藏品。

对于白酒到底能存多少时间,沈阳老龙口酒博物馆馆长赵志闯认为,白酒的储存很难。如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存放时间会长一些。普通的酒也就能存放十年左右。馆里一瓶60多年历史的老龙口玻璃瓶装封闭得非常好的白酒,目前只剩下一半了。而这已非常难得,如果是近700多年的酒,并有气孔,如何存放得住呢?

学历史的网友李倩质疑,即使是真的,几百年下来米酒里也会滋出可怕的细菌,不能喝了。

北国网、辽沈晚报主任记者王志东

鉴藏:元吉州窑纪年珍瓷两种


至元十六年波涛鸾蝶纹净水钵

本刊 耕生

吉州窑年代的下限是困扰学术界的一个问题,而纪年瓷无疑是解决疑问的实证。考古资料和民间藏品中目前已有两件实物可资参照。

1983年,吉州窑永和窑址出土一件丁未年款釉下彩绘水波纹残罐(图1),现藏江西省吉安县文物管理所。底径12.8厘米,高20厘米。敛口,平沿,短颈,溜肩,球腹,圈足,口及上腹部分残缺。罐外壁薄施一层白釉,器内无釉,有明显的旋削纹,足边露砂胎。罐体以褐彩绘画,共有4组纹饰,各组纹饰之间以粗细弦纹间隔,颈部饰卷草纹一周;肩部褐彩书写“□□作称心买卖答者,丁未岁下市朱有成用工”(图1-1);腹部绘主题纹饰水波纹,中间有一个竖长方形开光,书“□入敬神会,永充供养者”(图1-2),开光上部绘以荷叶,下部托以莲花,布局与宋元时期荷幡形落款相同;下腹部饰以卷草纹一周。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淳祐七年(1247年)、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均为丁未年,经考证,南宋孝宗淳熙年釉下彩绘在吉州窑尚未成熟,未见细密繁冗的风格出现;南宋末与元末两个年代,由于战乱,国力衰落,亦可排除;唯元成宗大德十一年的可能性最大。

2012年深圳举办的吉州窑展上,展出民间收藏的另一件吉州窑釉下褐彩波涛鸾蝶纹净水钵(图2)。此钵由两庆书屋提供。钵内壁绘鸾蝶,腹部以波涛为地纹,开光内书写“吉州路总府刘仕达舍入皈敬堂永充供养,至元己卯岁腊月谨题”。元代有前后两个至元己卯年,分别为前至元十六年(1279年)和后至元五年(1339年),根据《元史·地理五》记载:“至元十四年,升吉州路总管府,置录事司,另一司、八县。元贞元年(1295年),吉水、安福、太和、永新四县升州,改吉州为吉安路”,可见该钵制作年代只可能为前至元十六年。

将这两件珍贵的自铭的元代吉州窑褐彩绘画瓷,与元代纪年墓葬、窖藏和韩国新安海底沉船出土的一件吉州窑卷草纹长颈瓶等资料结合考查,可窥见吉州窑元瓷的一些真实面目。这两件珍瓷也反映出波涛纹是元吉州窑非常流行的纹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