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瓷砖对缝 > 导航 >

对茶具的喜爱程度达到了一种痴迷

对茶具的喜爱程度达到了一种痴迷

瓷砖对缝 惠达瓷砖 古代瓷器茶具

2020-08-08

【www.taoci52.com - 瓷砖对缝】

因茶制宜:古往今来,大凡讲究品茗情趣的人,都注重品茶韵味,崇尚意境高雅,强调“壶添品茗情趣,茶增壶艺价值”,认为好茶壶,犹似红花绿叶,相映生辉。对一个爱茶人来说,不仅要会选择好茶,还要会选配好茶具。

选配茶具,除了看它的使用性能外,茶具的艺术性、制作的精细与否,又是人们选择的另一个重要标准。如果是一位收藏家,那么,他对茶具艺术的追求,更胜过对茶具实用性的要求,对茶具的喜爱程度达到了一种痴迷。

但收藏品毕竟是少数了,在历史上,有关因茶制宜选配茶具的记述倒是很多的。唐代陆羽通过对各地所产瓷器茶具的比较后认为:“邢(今河北巨鹿、广宗以西,河南沙河以北地方)不如越(今浙江绍兴、萧山、浦江、上虞、余姚等地)。”这是因为唐代人们喝的是饼茶,茶须烤炙研碎后,再经煎煮而成,这种茶的茶汤呈“白红”色,即“淡红”色。一旦茶汤倾入瓷茶具后,汤色就会因瓷色的不同而起变化。“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今安徽寿县、六安、霍山、霍丘等地)瓷黄,茶色紫;洪州(今江西修水、锦江流域和南昌、丰城、进贤等地)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而越瓷为青色,倾入“淡红”色的茶汤,呈绿色。陆氏从茶叶欣赏的角度,提出了“青则益茶”,认为以青色越瓷茶具为上品。而唐代的皮日休和陆龟蒙则从茶具欣赏的角度提出了茶具以色泽如玉,又有画饰的为最佳。

从宋代开始,饮茶习惯逐渐由煎煮改为“点注”,团茶研碎经“点注”后,茶汤色泽已近“白色”了。这样,唐时推崇的青色瓷器茶碗也就无法衬托出“白”的色泽。而此时作为饮茶的碗已改为盏,这样对盏色的要求也就起了变化:“盏色贵黑青”,认为黑釉茶盏才能反映出茶汤的色泽。宋代蔡襄在《茶录》中写道:“茶色白,宜黑盏。建安(今福建建瓯所造者绀黑,纹如免毫,其坯微厚,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蔡氏特别推崇“绀黑”的建安兔毫盏。

延伸阅读

紫砂壶的珍贵和世人对她的喜爱


清代制壶名家邵大亨砸壶的故事想必好多喜爱紫砂壶的人都有所耳闻。故事说的是清朝一位苏州知府喜欢收藏紫砂壶,对自己拥有的大亨壶更是视为珍宝,不料被丫鬟不小心打坏。知府一怒之下要丫鬟用命赔壶。邵大亨闻讯赶忙挑了十几把自己做的壶送到府上。他对知府说,你随便挑一把,我代替丫鬟赔偿。知府非常高兴,就挑了一把自己最喜欢的壶,放了丫鬟。

事后,知府与邵大亨商量,能否把余下的壶都卖给他。邵大亨没说话,用那根挑壶的扁担一扫,十几把壶顿时就化成碎片。知府非常心疼,问邵大亨为何宁可砸了也不卖给他。邵大亨说,如果这么多壶在你手里碎了,不知道又要死多少条人命。

每次想起这个故事,我都为紫砂文化中有这样的传说而激动。我有时会想,紫砂壶仅仅是茶壶吗?如果是,知府怎能让丫鬟用命来赔呢?不过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得出紫砂壶的珍贵和世人对她的喜爱。

紫砂壶的精品力作,其材质、工艺、造型装饰、艺术品位,都是超一流水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震撼力,其作品内在的精、气、神韵诉说着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生活情趣,鲜明的人格个性。当代紫砂泰斗顾景舟,“以师法古人,超越古人”的内在精神动力,一生钻研,以传统的造型、严谨的制作技巧有机结合,严谨、一丝不苟贯穿于作品,自始自终,终以作品秀丽多姿而傲视群雄,引成独树一帜的顾氏风格。紫砂工艺厂建厂初期的七大老艺人中的王寅春、朱可心、裴石民、任淦庭、吴云根,他们处于社会动荡、经济凋零、时世艰难之时,终能对紫砂艺术以身相许,兢兢业业,做到了承上启下,传师授艺,为今天的紫砂繁荣奠定了基石,他们的传世之作,精品迭出,繁中求简,静中求动的古朴之风迎面而来,一种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处世哲学,在作品中呼之欲出。王寅春、裴石民的高足何道洪以浑厚、圆润,张力十足的造型特征,结合其精湛老到的制作技巧,作品给人以宛如珠玉般的润泽,引成了泰然处世超凡脱俗的艺术品风格。素有紫砂泥魔术师之称的吕尧臣,把泥的捏拿玩到了极致,其绞泥“沙漠之舟”的飘逸、灵动,恰如“大漠孤烟直”,体现出玩味人生、追求情趣的艺术效果。蒋蓉这位花器大师,把全部精神依托在西瓜、青蛙、花花草草的自然界中,童心升华成雅性,作品的传神,反映了作者内在的精神世界。

综上所述,紫砂壶如人品,受到了世人的喜爱,文化的积淀,厚积才能薄发。鉴赏和品评,是提高我们欣赏和鉴别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见仁见智,是珠玉,她早晚会发出光泽的。

紫砂壶体现了一种秩序的精巧之美


紫砂壶,始于宋而盛于明,它的兴盛和茶叶的制作、饮用有着直接的关系,茶文化的发展带动了紫砂陶的发展。制作紫砂壶造就了一批名师高手,造型多样,制作精良,是中国传统壶类造型的典范。它卓越的实用功能和多样性的艺术品风格,蕴含了多种美感因素。紫砂陶土具有无拘无束的表达性,具有较好的可塑性,可容纳多种创造性思维,集多种艺术的表现形式。紫砂壶之美还在于融壶泥、壶色、壶形、壶印、壶章、壶铭、绘画、雕塑诸艺于一身。它的长远魅力是无法衡量的。

紫砂壶造型变化万千,体现了历代艺人匠心独运的创造才能。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古今名壶中立意新颖的巧思之作比比皆是,按不同的形状特征,可以分为圆器、方器、塑器和筋蘘器四类。圆器造型主要由各种不同方向和曲度的曲线组成。圆器骨肉均匀、比例恰当、转折圆润、隽永耐看,显示出一种活泼柔顺的美。方器线面挻括平整,轮廓线条分明,主要由长短不等的直线组成。它给人以干净利落、明快挻秀的阳刚之美。塑器是那些有形状物雕塑装饰的器皿造型的统称,其特点是巧形、巧色、巧工。筋蘘器是艺人们将自然界中的瓜棱、花瓣、云水纹等形态规范化,把生动流畅的筋纹纳入精确严格的结构之中,其设计重点是俯视角度平面上形的变化。口盖筋纹上下对应,准缝严密,体现了一种秩序的精巧之美。

紫砂壶的四个优点:

v在冲泡茶叶的时候,能保持茶叶的原味,茶水颜色清亮;

v透气性好,在炎热的夏天,茶叶不容易馊,有人做过实验,用紫砂壶冲泡茶叶,即便隔了一夜也不会变馊;

v紫砂壶有很好的受热能力和受冷能力,在寒冷的冬天,马上用开水淋浇不会爆裂。它的传热慢,冲泡上茶叶后,不会马上变烫,使用很方便;

v历久弥新,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用茶叶去浸泡,用手去抚摸,会在沙壶表面留下一层叫包浆的亮面。使用紫砂壶越久,给人的感觉越温润。

紫砂壶与茶的契合形成了一种洋溢文化情趣的品茗仪规。人们通过品茶赏壶,由口、舌、摆鼻、眼、手的感官 享受,沁人脑际,渐渐进入诗意的陶醉境界,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意境。“茶”与“壶”将紫砂艺术表现的淋漓尽致。带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

茶具文化的意境将茶艺表现到了极致


茶点与传统点心相比较而言,制作更加精美,注重茶点的色彩与造型,讲究茶点的观赏性。例如:水晶蝴蝶饺,欲语还羞般晶莹剔透,待饺子蒸熟后快手插上去鱼翅翅针制的“蝴蝶须”,惟妙惟肖,正是妙笔。全素的馅料隔着透明的薄皮现出缤纷色彩,令人赏心悦目;再如:传统茶点鲜虾饺在小巧精致的竹制蒸笼里晶莹透亮,鲜活的虾仁露出羞涩的粉红,隐约可见,入口柔韧而富有弹性,由于馅心当中添加了马蹄泥进去,于是在虾仁的滑腻间留驻了脆爽,似乎特别为茶客留住了春天;而在鲜虾饺的基础上创新的“绿茵白兔饺”,用瘦肉、鲜虾等作馅料,改制成小白兔的形状,用火腿肉点作眼睛,再用芫荽垫底摆盘,活像一群小白兔在草地嬉戏……造就了一副唯美的画卷,茶具文化的意境将茶艺表现到了极致,那茶艺主包括什么呢?

茶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茶具文化之茶叶的基本知识。学习茶艺,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茶叶的分类、主要名茶的品质特点、制作工艺,以及茶壶茶叶的鉴别、贮藏、选购等内容。这是学习茶艺的基础。

第二,茶具文化之茶艺的技术。是指茶艺的技巧和工艺。包括茶艺术表演的程序、动作要领、讲解的内容,茶叶色、香、味、形的欣赏,茶具的欣赏与收藏等内容。这是茶艺的核心部分。

第三,茶具文化之茶艺的礼仪。是指服务过程中的礼貌和礼节。包括服务过程中的仪容仪表、迎来送往、互相交流与彼此沟通的要求与技巧等内容。

第四,茶具文化之茶艺的规范。茶艺要真正体现出茶人之间平等互敬的精神,因此对宾客都有规范的要求。做为客人,要以茶人的精神与品质去要求自己,投入地去品赏茶。作为服务者,也要符合待客之道,尤其是茶艺馆,其服务规范是决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五,茶具文化之悟道。道是指一种修行,一种生活的道路和方向,是人生的哲学,道属于精神的内容。悟道是茶艺的一种最高境界,是通过泡茶与品茶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寻生命的意义。

陶瓷文化:紫砂茶器收藏演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吕俊杰制御玺壶福建东南2013春拍

吴鸣制瓜藤系列茶壶福建东南2013春拍

象牙侧把霰形纯金急须福建东南2013春拍

古时,茶具与茶器是两个含义截然不同的词汇,分类相异。然而,随着饮茶方式的逐渐演变,两者的指称及功能皆合二为一。所以,如今我们所说的茶器(茶具)之使用、收藏范围实际已有所缩小,主要指饮茶用具。因现代生活、文化水平的提高,使得茶器处于产量大、种类丰富、制作创意层出不穷的繁盛阶段,亦使越来越多的收藏爱好者将目光投向茶器领域,并在不知不觉中,使茶器的收藏渗入生活本身。

茶器之所以如此贴近生活,实则有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一在于茶器本身的收藏门槛较低。与较为高端的收藏品相比,茶器的价格区间较大,万元一把有之,十几元一把亦有之。有兴趣的收藏爱好者可以上千、百元的价格入手,作为茶器收藏的入门。二在于茶器的实用价值。一般古董基本藏而不用,仅可作为观赏保值。茶器则不同。它的实际功能作用降低了收藏者的购买风险,吃药在所难免,然能为所用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损失。

此外,茶器收藏之意义在贴近生活的基础上,是提高生活品质的途径之一。

首先是茶器所富有的审美价值。我们从茶器的鉴赏中获取审美趣味,可从茶器的手工评点开始。一般来说,茶器形态上点、线、面的过渡转折是否自然顺畅,是突显其整体气质的关键。以紫砂壶为例,大抵来说,壶钮、壶口、壶肩、壶腹、壶底、壶流及壶把等处,是基本的鉴赏部位;涉及细节处,又可对其钮座、盖面、流口、流基、过渡、把基、把内圈等形体构造进行把关。

观形之外,茶器表面的雕工、书画,可大大提升茶器的审美程度。精致的雕刻纹路及书画描绘,是熟练的手工艺人赋予茶器本身最基本的观赏要素。如若茶器的制作出自名家之手,蕴含艺术家的个人创作理念及精神,则可使茶器富有文化意味。如紫砂壶面上的款,或瓷茶具上的山水茶壶,窑器为上,又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酌,才得其趣。紫砂壶于明中期为茶人发掘,泥质介于陶与瓷间,温润质朴,符合文人气质,故受文人喜爱,须日日用手摩挲,以体温煨之,使其呈现珠圆玉润之形态。

早时,陈曼生独自设计壶形,更邀当时的工艺大师杨彭年依其设计制作茶壶。杨彭年所制茶壶颇得陈曼生赞赏,那些精致茶壶上看似漫不经心的褶皱,成为陈曼生把玩茶壶的乐趣所在。

现在,人们除了延续这一传统把玩习惯外,亦普遍以养壶作为生活消遣。收藏的紫砂壶可每日接受茶水滋润,经年累月,则外类紫玉,内如碧云,又自发黯然之光,入可见鉴。茶人与所养之壶在时间沉淀下则会培养出一股默契,其中滋味,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手体验茶器之质感,是为一种享受。而人之五官,在日常生活饮茶中,亦可通过茶器来品味茶文化。

俗话说,茶壶以宜兴砂者为上,茶杯则以洁白、纯白为佳。观茶色,则白瓷最宜,是眼所能见的享受。水入壶中的潺潺细水声,悦耳动听,是耳朵能闻的享受。所泡的茶由紫砂壶盛之,不夺香气,饮前轻闻,是鼻子能嗅的享受。而闻香后入口品茶,则是味蕾的享受了。茶器的收藏利用,使五官对饮茶这一生活消遣有了更为直观的体验。而这些体验的流畅进行,又可清心消气,愉悦身心,使茶人在其间有所感悟,达到思想上的放松清零。

如此,眼、耳、鼻、舌、身、意,在茶器的收藏助推下,有了具象体验。甚而,其中所富含的哲学意味,亦通过这一过程得以表露,是对佛理的诠释及顿悟。

最后,茶器收藏作为居所室内设计的元素,为生活的空间布置增添古典意味。

茶器在宋、明朝文人雅士的生活中扮演着至为重要的角色。焚香、点茶、挂画、插花之宋人四艺在明朝得以延续。明朝文人将品茗视为上等生活艺术。他们通过对茶具、人数、环境、氛围的规范来表达对茶事的虔诚及热忱,并在空间的构造上更倾向随心所欲之浪漫风格的塑造。也正因为如此,茶室的独立建筑才在日后成为可能。

日本至今还普遍保留有旧时茶室。他们在茶室氛围的营造上追求一种和敬清寂的境界。所以,在茶室空间的设计上,封闭与开放这一矛盾两端被融合得恰到好处。既对空间大小加以控制,又对人在接近自然及思想领悟上予以开放。而茶室中所制定的繁文礼节,则突显了茶人精神,是一种国民素质的整体体现;然在这严谨之下,又拥有一期一会的闲雅意趣,是对自然的亲近与敬畏。

如今,这种文人雅士的茶室生活正被越来越多现代人所模拟、追求。他们通过对茶器的收藏及摆设,来重现当时朴实清雅的生活场景。并借此以茶(茶器)会友,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为平实和善。

茶器收藏,使艺术品为人所得更趋于生活化,并渐渐演变成一种生活方式。透过其所传递的茶道理念,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态度及思维。

发掘日常生活中的美才是传达艺术理念的根本,而这往往也蕴含着最为质朴的文化寓意。茶器收藏使这种发掘成为可能,并提倡一种茶居生活,在日常中逐步扩大影响。这或许也是近年来茶器在拍场上能持续受到关注的原因吧,它使收藏与生活之间更为贴近。(来源:集珍文化作者/绣莲图/福建东南拍卖)

紫砂文化:弘扬紫砂文化应做为一种社会性事业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到北大访问,北大以紫砂壶相赠。北大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赵为民教授在写给布莱尔的信中,不仅传达了中国的紫砂文化和茶文化“精行俭德”的精髓,更传递了中国文化“和”的精神。而早在4年前的5月,北京大学就曾将一把紫砂壶赠送给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安南,在将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给世界的同时,也赠与世界“心平气和”。

4年前赠安南“心平气和”,4年后赠布莱尔“月白风清”。两次“相赠”使紫砂参与到了世界性的文化事件当中,从而备受关注。

紫砂作为一种泡茶的器皿,与茶文化息息相关。一方面,紫砂的审美情趣在泡养中产生;另一方面,茶文化也因为紫砂壶的特性得以发扬光大。此次赠与布莱尔的这把紫砂壶名为“清风”,简单质朴,不求奢华喧闹,体现了中国茶文化“精行俭德”的精神,也体现了布莱尔倡导的当今世界低碳生活的理念。赠送紫砂壶实际上赠送的是中国茶文化、紫砂文化中“精行俭德”的精神,也是希望世界人民都能够静下心来品茶,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愉悦,在心平气和中思考问题,反省自己,尊重别人。在这把壶上刻有一首诗:“不苟俗尘素业隆,欢欣寂寞苦茶中。红炉点雪难留迹,娇女吹嘘肯用功。身有所依皆挂碍,心无臆想自神通。一壶了却千般累,月白风清万里同”。在大家不懈的努力下,万里世界一定能够进入“月白风清”的境界。

“美”应该是一件艺术品最直观的价值体现。紫砂的美是在泡养当中产生的。开水的注入会使紫砂产生变化,那种玉润的神态会让人感到十分美丽。而且在使用的过程当中,紫砂也会发生不断变化,这正是紫砂独有的魅力所在。如果一把壶不能泡茶,只能做陈列品的话,价值会失去很多,它本身的优势也无法体现。

其次,紫砂能够成为具有艺术韵味的收藏品与文化是分不开的,也与文人的介入是分不开的。陈曼生对于紫砂的发展贡献很大,中国的紫砂文化也是到曼生壶时期形成了一个发展的高峰。当时的紫砂因为有了文人的介入,体现出了十足的文人气息,品位、神韵等都有了不一样的精神寄托。但是,并不是一把壶上刻有诗句就可以叫做“文化”,什么样的造型适合什么样的泥料,应该刻什么样的诗句,能够体现什么样的情感,都很有讲究。归根到底,还是需要有较深的文化底蕴。

那么怎样才能创作出一件好的紫砂作品呢?如果把紫砂作为一件陈列品的话,紫砂壶没有太大的优势。因为从美感上来讲,紫砂较美玉略逊一筹,也不似玻璃晶莹剔透,不似瓷器造型丰富,也不似木头那样有韧性和表现力。但是泡茶却是其他器皿无法替代的。因此,紫砂和茶的融和很重要。同意这个理念的话,在设计紫砂上就会有这样一个原则必须对茶和茶性有所了解。研究什么样的茶用什么样的壶来泡,味道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肚子大一点、小一点;口盖大一点、小一点……都有讲究。一定要充分体味喝茶人的心情,从使用性上去考虑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第二步就是怎么设计紫砂造型。色彩、造型、泥料……都是从美学角度来讲必须要讲究的。粗犷的造型用粗砂,能够体现颗粒感;纤细的造型用细腻的砂料,可以感受线条的流畅。而且,同一个造型用不同的泥料都很有讲究,做出来的作品感觉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创作一把好壶是不容易的。它体现的是设计者对紫砂文化的理解和美学的理解。

现在市场上有这样一种趋向,就是大家都过分地追求作品的精细程度,比如壶盖是不是严丝合逢等,过多地对工艺苛求,而忽略了对神韵把握。为什么前人的作品很经典、很震撼?因为一把壶耐看是很重要的条件。无论是光器、花器还是筋囊器,设计得合理就好,不需要画蛇添足地过多装饰。因为从便于泡茶的角度来讲,过分繁缛并不一定就是好事。

现在有好多工艺美术大师们都在致力于创新,而且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比如“曲壶”就是一把中西文化交融的经典作品,创新得非常成功。在紫砂的创新中,一定要尊重紫砂的本色之美,从前人到现代,经历史沉淀下来的经典的东西就是体现紫砂本色之美的作品。因此,在紫砂壶创作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只有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才是创新正道。

紫砂的事业不是一个人的事业,应该成为一个社会性的事业。一个文化如果太自我就会没有生命力,也经不起历史的考验,难以成为真正的文化。

从另一方面来讲,现在社会物质化的倾向很严重,很多人没有时间,也不愿意与人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喝茶就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让更多人可以增进交流,而这种交流可以让人们少一份浮躁,多一份真情,是多么可贵和重要。

总的来说,弘扬人文精神,提升中国紫砂文化,紫砂的春天,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就会来到了。

不知不觉中体会到了茶具的非同凡响的魅力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饮茶习俗不同,故对茶具的要求也不一样。长、江以北一带,大多喜爱选用有盖瓷杯冲泡花茶,以保持花香,或者用大瓷壶泡茶,尔后将茶汤倾入茶盅饮用。在长江三角洲沪杭宁和华北京津等地一些大中城市,人们爱好品细嫩名优茶,既要闻其香,啜其味,还要观其色,赏其形,因此,特别喜欢用玻璃杯或白瓷杯泡茶。在江、浙一带的许多地区,饮茶注重茶叶的滋味和香气,因此喜欢选用紫砂茶具泡茶,或用有盖瓷杯沏茶。福建及广东潮州、汕头一带,习惯于用小杯子啜乌龙茶,故选用“烹茶四宝”。

在我国民间,还有“老茶壶泡,嫩茶杯冲”之说。这是因为较粗老的老叶,用壶冲泡,一则可保持热量,有利于茶叶中的水浸出物溶解于茶汤,提高茶汤中的可利用部分;二则较粗老茶叶缺乏观赏价值,用来敬客,不大雅观,这样,还可避免失礼之嫌。而细嫩的茶叶,用杯冲泡,一目了然,可收到茶具物质享受和精神欣赏之美,不知不觉中体会到了茶具的非同凡响的魅力。

但目前市场上的茶具,大都是属于收藏品类的了,并且茶具收藏是垄断性的金融投资和非理性的炒作,可即便它的价格顶破了天,只要失去了它本身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剩下那些泡沫般的功能将荡然无存,倘若仍然执意于那些泡沫价值,其后果损坏的就不只是这个行业,而是与这个行业有关所有产业体系,以及因此带来的各种社会矛盾。所以,专家沈奇石个人认为,茶具收藏应该从实用开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