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 导航 >

收藏里的人生

收藏里的人生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古代瓷器收藏 民窑瓷器的收藏与鉴别

2020-08-08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豫君

好友甚爱瓷器收藏,每次去外地,总不忘逛逛当地的收藏市场,日久天长,家里的瓷器藏品多得可以办一个小型瓷器博物馆。

我与好友交往甚密,一来二去,在他的熏陶下,对瓷器的发展也有所了解,每次与好友探讨瓷器话题,我朗朗而言,朋友笑而不语,末了一句话定论:“你不当瓷器鉴赏专家,实在屈才。”然后他背手而立,对着面前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的瓷器或凝神或眯眼、或皱眉或大声叫好。我想,那刻他一定沉浸在某种无与伦比的幸福之中。

上周,老家一位远房亲戚揣着一个老式旧皮包按响门铃。亲戚进屋后,简单客套几句,打开皮包,从中拿出一样用布裹了又裹的东西。纳闷之际,裹在外面的布一一展开,一件瓷器出现眼前。亲戚说是上辈子老人留下的,想托我找专家鉴定一下,看能值多少钱。我的第一感觉,亲戚的这件古董是青花瓷。若是真的,价值不菲,遂带亲戚携青花瓷直奔好友家。

好友捧起瓷器里里外外观察一遍,思考片刻后又从橱柜里取出放大镜,在青花瓷上搜寻。好友判断是件仿元青花瓷,不过这件仿品仿制得实在美轮美奂,几乎可以以假乱真。好友说得兴致勃勃,我的亲戚却非常失望。好友说,虽是仿品,也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好友感叹道:“收藏一件真品固然重要,但在我的所有藏品中,真品也就那么可怜的几件,十有八九均为仿品或赝品。而我明明知道它们是仿品或赝品,但我收藏的目的不是它们的价值,而是藏品背后的文化底蕴。”好友的话让我既惊讶又释然。

收藏如此,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对待生活,我们也应该有一颗平常心,名、利、贪、欲不过是烟花一场,在平凡的日子里能享受到自己心中追求的快乐,难道不也是一种幸福吗?

编辑推荐

当代陶瓷的人文价值


中国当代陶瓷的发展路径,和西方的最大不同,在于中国当代陶艺的全面发展受到传统陶艺和西方当代陶艺的双重影响,这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限制与束缚。因此,我们绝不应当断然否定优秀的传统,以及在这个传统基础上的延续和创新;我们也应当以宽阔的胸怀,迎接对西方当代陶瓷观念的对接。二者的一个共同的价值,都是在创新,无论是基于传统还是基于当代。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一点,便无法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当代陶瓷的人文价值。

传统的中国绘画艺术,对中国陶瓷的影响巨大。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的重大区别,在于中国画对于线条的强调以及二维空间的应用。这在对具象的表现力上似乎受到一些约束,反而使得中国绘画更加专注于画面的形式感和意境。中国的书法艺术,世界上独一无二。从象形文字绵绵数千年发展至今,仍然有巨大的生命力和表现力。但是,将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以及诗歌和印学完整地表现在陶瓷上,是从中国当代陶瓷开始的。在陶瓷创作上,真正做到诗,书,画,印俱佳者,即使是在当代,也不常见。这里,我们要特别将陶瓷上的绘画创作和所谓的将中国画“移植”到陶瓷区分开来。区分的唯一标准,就是创新。

做陶瓷,悟人生


陶艺是中国的传统工艺。中国被英译为China,其小写形式意思就是陶瓷。通过这个小事,就能看出陶瓷与中国的关联。中国是陶瓷古国,说起陶瓷,外国人就想到中国。“居无陶不雅”,陶瓷在古代也是品节的象征。历代文人墨客吟诵甚多。清帝乾隆曾写道:“白玉金边素瓷胎,雕龙描凤巧安排。玲珑剔透万般好,静中见动青山来。“正是描写了中国古瓷器的巧夺天工。

那天,我们新华小记者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以陶瓷艺术手作DIY为主的艺术体验馆,零距离接触陶瓷这一传统文化。店堂内,一个个精美的陶瓷艺术作品,真是巧夺天工啊!陶艺老师介绍了陶艺的起源、文化、制作工艺和制作方法等。每个小记者都迫不及待,跃跃欲试。

在老师的指导下,体验了才知道,陶艺制作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先要固定好泥坯的中心,旋转的速度调整到不能太快,再用手指把中心点转一个洞,大拇指继续在洞里转动,使洞或大或小。然后用其他的手指托住整块泥坯,往上或下提或压,控制好高度。拉坯、捏塑,我本想做个小杯子,但是事与愿违,最后成了一只小碗。期待老师将我们的作品完成最后的烧制。自己动手的感觉很开心、很有趣,虽然头发、脸上都是泥巴,依然兴奋不已。这一坨小泥巴,竟然可以成为中国赫赫有名的瓷器工艺品。

陶艺是一种文化,一种既年轻又古老的艺术,年轻是因为现代陶艺具有更多的创作力,古老是因为她伴随着人类文明史,透着原始的魅力。这次的陶艺文化体验活动,让我们这些小记者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体悟。一捧黄土加水搅拌,经过陶瓷艺人的捏制有了完全不同的外观。再经过高温烧制就成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人生之路何尝不是如此,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对自己进行“捏制”和“烧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钧瓷作品的人物造型


说起钧瓷的人物造型,似乎大家并不看好。仅从见过的钧瓷人物造型来看,能入眼的确实不多。在市区一家出售钧瓷的店里面,见到过一件有着文革印迹的人物钧瓷。如果从收藏的角度看,非常有价值,因为它是特定年代的钧瓷,不仅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而且还很罕见。但从审美的角度看,还是有很多欠缺的。

钧瓷难道真的不适合烧造人物吗?

换一种思路,也许便别有洞天了。

的确,换了一种思路,避开了钧瓷的弱点,似乎便找到了钧瓷烧造人物造型的出路。

在荣昌钧瓷坊的展厅里,见到了钧瓷十八罗汉。虽说是佛教题材,但每个罗汉造型生动,甚至连肌肉感都表现出来了。不过表现肌肉的不是钧瓷的釉色,而是素烧后的胎质。这并不是一种创新,而是一种拿来主义,因为在中国古陶瓷人物造像上,面部或手足部一般为素胎,不上釉。而利用素胎的单色和质地,刻画人物表情,就容易得多了。有许多时候,能够拿来为我所用,也是难能可贵的。对于现代钧瓷来说,在纷杂的人物造型中,便表现出一种独特来。这一组罗汉造型,体量较大,面部表情更容易刻画,相对来说,表现得更为写实。

不过,仍有不少失败的人物造型。过分的繁琐、肢体造型太过丰富、表现内容太多,都让钧瓷人物造型承载太多内容而变得面目全非。

倒是近一段时间,笔者发现了一位名叫李明的钧瓷制作人,他的钧瓷人物作品,真是可圈可点。李明并不是钧瓷业内人士。他1982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雕塑班,曾在河南电视台工作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绕了一大圈重又回归于自己雕塑的老本行。不过,他选择了钧瓷斑斓的釉色。但是,对于李明的作品来说,你很难说是钧瓷的釉色表现了人物,还是人物的神情凸显了钧瓷釉色。

李明的作品,以泥塑为型,以钧瓷釉色来表现自己的人物。在其人物作品中,明显地显示出扎实的造型艺术功底。没有什么装饰,人物表情精准,逼真的胡须,往往是寥寥几笔却生动传神。李明的作品非常好地运用了钧釉的装饰功能,大面积的钧釉反而使整个作品显得非常干净利落,又仿佛中国画的泼墨笔法,虚实之间,让作品有了更多的内容。他的人物作品突出的是人物的表情和一双大手,仅此而已,却让你感知到了人物的整个体态。

看他的作品,人物的表情会深深地打动你,让你随着人物来静思默想。想过之后,你会觉得是人物在思,还是李明在想?

看过李明的作品,总是想,钧瓷的人物作品一定能做好的。钧釉厚重,表现人物表情不适合,但表现人物体态一定可以,关键还在于创作者。造型创作一定要懂得取舍,不能为表现而表现,而要让作品自己表现,让釉色与造型互为一体。

钧瓷人物造型绝不仅仅是想当然捏出来的,它是创作出来的。一件好的作品,一定会有创作者的思想在其中,要有审美的眼光,还要有扎实的艺术功力,这样才能创作出给力的钧瓷艺术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