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砖瓷片 > 导航 >

“瓷片族”盯上工地 专家提醒收藏要有主题

“瓷片族”盯上工地 专家提醒收藏要有主题

瓷砖瓷片 古代瓷器收藏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2020-08-10

瓷砖瓷片。

2010年上半年北京举办了一场以“犹珍”为名的特殊拍卖会,158件或残或缺的古瓷斩获688万元佳绩,让业内对残瓷刮目相看。其实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南京已经掀起捡瓷片的热潮,如今这股热潮已席卷西安、郑州、上海、北京等地,全国爱好残瓷收藏的“片友”已达十几万人。

南京朝天宫古玩市场“岁平楼”楼主张成也是成员之一。“穿梭楼宇群,拾遗补漏勤。”熟悉张老的朋友都知道他有这样一句名言。他说,学习古陶瓷文化必须要去第一线,这么多年来,无论严寒酷暑,只要有工地开工,他都会去各个地方捡瓷片。在他收藏的众多宝贝中,有2件是最爱,其中一件是六朝时期越窑出产的青瓷虎子。这件虎子发色纯正,釉水光亮,形态端正,且保存相对完好,属于全须全尾的六朝青瓷精品;另一件是宋代湖田窑的大力神像,当年他花了近6000元从一卖家手中购得,其实只有巴掌大的一小块,属于宋代创烧的著名品种影青瓷,大力神面相呈典型的胡人特征,脸部饱满,流露出慈祥、亲切、快乐,一种特有的风姿神韵。

张成说,瓷片可以让人花较少的代价与古瓷器零距离接触。目前收藏和喜欢古瓷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古瓷片价格也水涨船高,导致一些古玩商贩开始造假,要想收藏瓷片最好去第一现场亲身体验。另外,衡量瓷片的价值主要从瓷片的窑口、品种、品相、纹饰、款识等方面综合确定,单片收藏瓷片价值不高,瓷片要挑选有代表性、有特色的进行收藏,最好是做系列收藏,如以某个朝代或某个窑口的瓷片为主题进行收藏。

taoci52.com编辑推荐

专家谈陶瓷收藏市场上的“冷板凳”一族


清代单色釉瓷:市场一直低迷

市场状况:大概去年价格稍微回落,但远没有书画幅度那么大。

董国强:现在市场上的单色釉瓷器,大多以乾隆后期的居多。清三代的官窑瓷器整体还是看涨,尤其是其中的彩瓷。但市场上真迹古玩流通得很频繁,现在的造假水平影响了收藏者的信心。跟风而起的赝品可说是真假难辨。比如人们买书画,最好是买市场上没露过面的作品,但是买瓷器人们的心理就不同,希望是老面孔,最好是哪年苏富比、佳士得这样的大公司曾经拍过的东西,这样才感觉保险。

高祥:单色釉的仿制的确要比彩瓷简单一些,这也导致它的造假相当多。但单色釉本来价格就一直不高,没有出现过大幅上涨或者回落,它一直是收藏中的小品种。

元青花:天价扰乱市场

市场状况:2005年,一件绘有鬼谷下山的元青花在英国佳士得拍出1400万英镑,折合人民币2.3亿元,创出中国艺术品有史以来的天价,令中国艺术品市场为之一震。除了2006年翰海把一件元青花拍了640万元,一般的青花也就十几万元,近两年再没有出现过类似高点。

高祥:元青花是独特品种,原来藏界都认定元朝是没有瓷器的,把一些元代瓷器都认为是宋朝作品。但自从英国拍卖了那个瓶子以后,国内藏界出现“元青花热”,同时造成国内的疯狂造假,一时,市场上的元青花真假难辨。像我们百工坊,一般不愿意接受这品种,对市面上的元青花,鉴定专家们一般也不认可,真正买的人也很少。但只要经专家认可,青花瓷里涨得最高的就数元青花。

但如英国佳士得拍卖公司拍出的元青花世界纪录,此后的一两年内恐怕难以突破。

高古瓷器:藏家为其“建仓”

市场状况:香港佳士得在2007年秋季拍卖会上推出了一件重量级的书法作品,即王羲之《妹至帖》(唐摹本),当价格达到2100万港元时便无人竞价,这件拍品最终遗憾地流拍。但是其他随便一个清代瓷器2000多万的多得是。在市场中,高古的瓷器、玉器、书画作品,买的人普遍还比较少。“老窑卖不过清三代瓷,清三代瓷里,青花卖不过彩瓷”是圈内的共识。

董国强:高古文物、古玩在国内还属于小众收藏。像王羲之这幅《妹至帖》,虽然是唐摹本,但搁民国时期,像张伯驹这样的大收藏家也许砸锅卖铁也是要买的。对于高古时期的文物,懂得欣赏的人还不多。比如,一般人都喜欢图案漂亮的,就是觉得明清的彩瓷比宋代朴素的单色釉瓷器好看。明清的粉彩、五彩、青花,一路价格被哄抬得很快,清代的粉彩瓷瓶在海内外拍卖场上拍到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但一只宋代青瓷瓶价格却不过几十万元。

其实同样是一样的瓶子,好看不好看是看的人决定的,如果人们懂得欣赏它就是好看的。现在国内的收藏富豪里也有很多受过很好教育的,但这群人里真正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太少了。民国以前的收藏家最看重的这类东西,现在是海外在大量收藏。

在中国古代瓷器中,宋代堪称瓷器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出现了定窑、钧窑、官窑、哥窑、汝窑五大名窑,宋瓷以其器形优雅、釉色纯净、图案清秀,在中国陶瓷历史上独树一帜。无论从质量还是品种来说,宋瓷都堪称中国瓷器中最顶尖的代表,宋代的青瓷、白瓷、黑瓷以及釉下彩绘都当之无愧为个中极品。虽然宋代窑口众多,但是宋瓷的存世量却非常稀少。

杭州鉴宝 专家称:瓷器赝品难免 收藏要有恒心


昨天下午,在杭州岳王艺术城举办的钱江晚报·生活家周刊瓷器藏友会上,来自杭州、建德、安吉等地的60多位瓷器藏家带着自己多年的珍藏,来让专家掌眼。虽然大多是民窑,但却有不少让专家眼前一亮的精品。

从安吉特地赶来的樊应富提前1个小时就到了现场,他带来了自己20年来收藏的瓷器精品。“以前玩瓷器都是自己照着书瞎玩,经常买,也不知道真假,今天有这么个好机会就赶紧过来看看,学习一下。”只见他从一层层报纸当中掏出一个个青色、白色、褐色的陶罐瓷罐,满满地摆在浙大文物保护与鉴定中心周少华教授面前。

周少华拿起一个微微泛青的白底小碗在灯光下看了一会儿,说,这是隐青瓷,北宋之后历代都有仿品,这件应该是老仿的东西,不到代,但是也是好东西,器型和釉色都很正,难得的。而另一件越窑的瓷盒却是真东西,价值4万~5万元。樊先生表示,这是20年前自己在推销保险的时候在一个朋友家看到的,当时看着觉得很喜欢,就花了100元买下来了,也没当什么好东西,没想到却这么值钱。

还有一位杭州的藏友带来一件家传的笔洗,上面写着丁亥年俞子明画,省收藏协会副秘书长王玉仔细看过,说是到代的好东西,虽然是民窑,但是文房器物一般都比较精致,这件光绪年间的粉彩瓷器算得上是件精品,价值在5万元左右。“祖上传下来的,一直放在角落里,最近年底打扫房间的时候才清理出来,没保存好,同一批有些还碎掉了,想来很是可惜。”这位藏友高兴之余也有些遗憾。

在藏家带来的数百件瓷器中,民窑占了绝大多数,而且大部分都是民国器,但也有一些精品,比如一位姓沈的大妈摸出一件绘有“瓜瓞绵绵”的大碗,色泽、图案都是晚清的典型器,而且很完整,价值也在万元以上。“民窑的价格近年也在上涨,但是藏友们还是要收精品。”杭州瓷器资深藏家徐金兔表示。

浙大文物保护与鉴定中心的刘渭明教授在看过一件巨大的黄色花瓶之后摇了摇头:“这肯定是新东西,你看这火光,这胎骨,一看就知道是现在用煤气烧出来的,和以前小柴窑烧出来的完全两样。”

而另一位玩家“轰”地一声放在刘渭明面前的元青花大罐着实把他吓了一跳,但再一看,他连忙摇头:“这东西要是对的话,那要上亿了,这图案仿的是当时流行的鱼藻莲花纹,但最大的破绽就是青花之外还带有开片,要知道元青花胎体很厚,是没有开片的,这做假的肯定学问不够。”不一会儿,又是一件青花大缸吸引了全场人的注目,但是专家又是一阵摇头:“民国仿的。”元青花难断是出了名的,本月21日岳王艺术城会有专家讲解元青花收藏的知识,藏友会的玩家也可以去长长见识。

周少华教授表示,瓷器收藏“吃药”是难免的,连博物馆也有赝品,何况普通玩家呢。玩瓷器要有信心,眼光是会长进的,也要有恒心,一直钻下去,总会有收获的。

粉彩日用瓷成收藏新宠 专家提醒去除急功近利心态


本报记者汪敏华

精美瓷器一直让顶级藏家趋之若鹜,更是海内外一流博物馆不可或缺的镇馆之宝,在拍卖会上屡屡创出天价。时至今日,普通百姓还能问津瓷器的收藏和投资吗?

能。上世纪60-80年代的粉彩日用瓷器,就是一个价值渐被发现但价格尚处洼地的宝藏。

走进虹桥古玩城的“稻房”,但见满屋子是上世纪60-80年代景德镇生产的粉彩日用瓷器,虽时光已逝数十年,这些碗盏盆碟依然姹紫嫣红富丽堂皇。令人意久的是,这么精美绝伦的瓷器却险被“沉海”。“大难不死”后作为新中国陶瓷的一个代表,它们正成为收藏投资新宠。

因为可惜而收藏

稻房主人张先生是个资深收藏家,1986年3月,正在香港的他得知一个消息:香港市场决定不再进口景德镇生产的出口粉彩日用瓷器,所有库存瓷器将直接沉海销毁。

导致这个决定的是景德镇生产的粉彩瓷器中铅镉溶量超标,而铅镉却是粉彩瓷色彩是否艳丽的一个关键因素。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是以粉彩为主要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所谓粉彩,是一种釉上(在瓷胎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其特点是色彩鲜明而突出,富有立体感;彩饰的图案、纹饰、山水、人物、花鸟绚烂多姿,别具一格。粉彩瓷一经问世即备受追捧,流行不衰。

凭直觉,张先生觉得如果库存瓷器一旦“沉海”了,不仅销毁了一批精美的瓷器,还可能沉掉中国制瓷业一段珍贵的历史,于是倾囊数千万元买下了库存的粉彩日用瓷器。时光荏苒,现今收藏家都把乾隆后的分为四个板块,一是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民国新粉彩瓷;二是7501毛瓷;三是近代名人大师作品;四是新中国陶瓷,俗称“厂瓷”,“厂瓷”以60-80年代产品为鼎盛时期,无论器形品种、套器配备、图案纹饰等都远远多于以往,工艺成熟尤胜乾隆时期。“厂瓷”的代表产品之一就是粉彩日用瓷。

这批险被沉海的粉彩日用瓷早就被张先生遗忘,在仓库的角落里一躺将近30年。最近,张先生无意中想起这批瓷器,讶然发现:当年便宜买进,如今竟成宝贵财富。

集体创作史无前例

瓷器按胎瓷造型可分为日用瓷和陈设瓷,花瓶、瓷板、文房、薄胎瓷等属于陈设瓷。碗、盘、杯、碟、盅、盏、壶、罐、缸、匙、筒、盆及成套的餐茶器等属于日用瓷,日用瓷器的烧造水平,代表着制瓷业的整体水平。

以往粉彩瓷大多用于陈设瓷上,上世纪60-80年代,为多创外汇,出口海外的日用瓷器开始采用中国传统的粉彩瓷装饰,这使得普通的日用瓷器立即身价倍增,不仅可日常使用,而且可当装饰品,陈设于墙上柜上,使家居熠熠生辉。

但日用器都是小件为多,如何在小件的日用器上创作出不逊于陈设瓷的效果呢?在当时的举国体制下,开始了史无前例的集体创作,轻工业陶瓷研究所的艺术家们联合景德镇各大瓷厂的传统瓷研究所、设计室、试验组,共同开发设计,如青绿山水、雪景山水图案为邓必浩等擅绘山水老艺人设计;龙纹、麒麟等瑞兽为叶冬青设计;各种边角纹饰、三朵、八仙、洋莲等纹饰为夏时义设计,从而生产出众多实用与装饰兼具的日用瓷器。

比如青绿山水十五头餐茶具就是邓必浩担任主设计的,入眼清新雅致,每个茶碗、每个碟子上都有一幅完整的山水图,疏朗开阔;而整套摆放时,又呈现出远景、中景和近景相结合的一幅通景,没有一丝的间断,既突出单个物件的美感,又顾及整体的布局。由于这套青绿山水图案对设色要求较高,因此没有大批量生产,绝大部分用于出口而留在国外,国内鲜见。又如“雪景大王”余文襄设计的雪景山水六头餐茶具,布局自然,主次分明,极富诗意。

据了解,上世纪60-80年代,国外高端市场心慕康乾盛世的瓷器器形和纹饰,为满足这种消费需求,景德镇在继承传统的纹饰图案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改进,增加了适合国外下午茶的糖缸、奶缸等器形,并使得图案纹饰能够与器形、瓷胎等工艺完美结合。比如色地万花源于乾隆朝,“文革”后,艺术瓷厂组织汪以俊、章仕宝、邓肖禹等名家进行再创作设计,色彩姹紫嫣红富丽堂皇,绘工精制线条流畅,丝毫不逊于乾隆朝的工艺。同样源于乾隆朝的金地万花因其色彩浓郁繁花似锦,广受高端市场青睐,“文革”后,艺术瓷厂组织名家创作设计,并参照宋庆龄的嫁妆——金地百菊咖啡具的纹饰图案,设计出新的金地百菊餐茶具,以赤金描绘点彩,色彩丰富而饱满,被誉为粉彩餐茶具之冠。

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仅开发图案和试制样品,就是一项巨大工程,而制作环节更是不敢懈怠。作为外贸任务,更是倾多方之力,不惜工本,描图、天色、洗染和结“果”,每一个步骤,都按照传统官窑粉彩瓷手工制作工序进行。

难得收藏渐入佳境

如今,当收藏界渐渐意识到这些粉彩日用瓷的收藏价值时,却发现:成套成系列粉彩日用瓷器难得。

上世纪60-80年代生产的粉彩日用瓷,主旨是出口创汇,质量最上乘的瓷器都到了境外,出口转内销的则是三四级产品和等外品,因此国内市场上难觅完美无瑕的粉彩日用瓷器。1986年后,景德镇开始研制低铅粉彩日用瓷器,但因为减少了设色的关键元素,此后制作的同类日用器,远远不及早期的粉彩色彩艳丽、饱满动人,陈设效果大减。

而在境外市场上,成套成系列的粉彩日用瓷同样难觅。因为碗盏盆碟使用中,难免不磕边摔破,一套92件的餐具中哪怕少个汤匙,都不成套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能够找到的成套瓷器已经寥寥无几。要想把当年烧制的各种纹饰图案、各种器型成系列搜集完整,更是不可想像。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粉彩日用瓷器已不可再生。一方面国内缺少高档瓷器的消费主力,另一方面我国也已实行粉彩日用瓷铅镉溶量的限定,各大瓷厂也不再烧制这类粉彩日用瓷器。而且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当年的瓷器厂大多倒闭,上世纪60-80年代景德镇生产的粉彩瓷大多资料缺失,实物缺损,完成保留下来的极少,致使很多博物馆也没有馆藏。

专家认为,上世纪60-80年代的粉彩日用瓷虽然失去了实用功能,但是其装饰陈设功能依然存在。当年参与粉彩日用瓷主要设计工作的老艺人和艺术家们,如今身价暴涨,作品在一级市场上售价均为数十万元甚至超过百万元。而当年的设计都是名家集体创作,在传承的基础上合理改进,完全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由于上世纪60-80年代生产的景德镇粉彩日用瓷时代特征明显、不可再生、真伪无争议,其收藏价值正逐步攀升,已经成为收藏市场追逐的新宠,其市场价格也开始上涨,比如余文襄设计的雪景茶具,3年前的价格还在5000元/套,今年市价已经超过3万元。而“万寿无疆”的红地万寿茶杯、绿地万寿茶杯等,也已经涨到2000元/个了。

但专家认为,这个板块还处于启蒙阶段,有不少“捡漏”的机会。有意收藏者可以先从单件、小件着手,比如茶杯等;资金稍富裕些,可进而收藏成套成系列的餐具和茶具,比如青绿山水、雪景山水等餐茶具。资金雄厚者,可以着眼于成系列的餐茶具,比如92件金地百菊餐茶具。但作为一个新兴的收藏板块,收藏者必须去除急功近利的心态。不妨学学“稻房”主人张先生,收藏后“遗忘”,才可能获得好的回报。

资深玩家:收藏要有规划有目标


在古玩行当摸爬滚打了30多年的宋润之认为,艺术品投资与收藏是潜力股,与股票、房产相比,古玩的抗通胀能力很强。如果看准的话,最普通的艺术品年增值50%—100%,顶级的艺术品要增值3—5倍,甚至10倍。他自己身边的一个例子就是,他自己曾在1978年用人民币1.8元买到了一件明代瓷器,后来去年转手给一个朋友,价格是180万,再两三个月过后,他又听说,这个朋友将这个瓷器出手,价格是485万。

这其中的数字膨胀,令不少古玩收藏者目瞪口呆。当然有一点不能忽视,彼时的人民币购买力和如今的人民币购买力相比,不可同日而语。1978年,每斤白面0.18元,而如今一斤白面的价格1.8元。即便如此,当时十斤白面的价钱,如今换来了百万倍的回报,这就是古玩收藏的魅力。

很多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古玩是否真的只是达官贵人所能把玩的?像拍卖行里的藏品一样,都是动辄几百万起拍,普通百姓因为资金基础不够而没办法入市。古有7座城池换不来的和氏璧,今有收藏家动辄4、5亿购置一幅名画,动辄上亿的字画、瓷器吓退了不少平民投资者。

但宋润之说,其实几千块、几万块也可以买到具备收藏价值的瓷器、字画。比如,如今大热的明清瓷器可能会几百万一件,但如果是宋代的高古瓷可能几千块或者几万块就能收到一件不错的藏品,这就属于“空白地带”。

“对于入门级古玩收藏者来说,秉持‘真’、‘稀’、‘精’原则,没有任何一个收藏会是失败的”,宋润之说,“要做到这些就首先要巩固自己收藏项目的知识,与行内名师、收藏家多交流,多掌握自己收藏项目的鉴赏常识,要理性看待这个行业,不熟不做,不要见一个收一个,要有规划,有目标。”

提到“有计划的收古玩”,宋润之讲到了自己朋友的一个例子,这位朋友自从搞收藏开始,就只收“高古壶”,为收集这些壶,他大概花费了300多万。去年,有人为购买这些壶出价2.1亿。

除了古玩,宋润之还曾从钱币收藏中小有成果,他曾囤了3000张1980年出版的50元人民币,币值15000元。前几年出手,价格是90万,价值翻了60倍。

对当代青瓷的收藏要有信心


唐代 越窑秘色瓷八棱净瓶

要对优秀的、有创造力的艺术家有信心。优秀的艺术家不仅是引领青瓷的发展,也将引领整个陶瓷行业的蓬勃发展。

中国古代瓷器最大的门类就是青瓷系。我们今天科学的认知,三氧化二铁等物质在特殊的窑温等环境作用下,会产生泛青、泛黄、泛黑、泛褐的颜色。中国古代瓷器的发明是从东汉开始,到了唐五代时期青瓷开始代表了当时最好的生产力。1987年,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了秘色瓷,揭开了历史上对于“秘色瓷”的谜题。这批秘色瓷是皇室供奉的器具,是当时瓷器制造的最高品质,秘色就是泛绿泛青的颜色。唐以后,随着窑口的发展,从越窑到龙泉窑到北方的耀州窑,包括宋徽宗时期的汝窑等窑口把此类瓷器推到最高峰。

龙泉窑受南宋官窑的影响,也有自身特点。明初是龙泉窑发展的重要时期,风格与特点代表了当时的生产力结构。是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品质生活、文化生活、艺术生活、休闲生活选择了龙泉窑。这时的龙泉窑也是一个优秀的外贸产品,推动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龙泉在瓯江的上游,通过宁波、温州、泉州等地开启了瓷器大规模向外海输出的篇章,对中国文化的传播有重要影响。

青瓷作品历来受到关注和喜爱,收藏古代作品,对研究历史很有必要,但我认为一个真正好的藏家,应该多考虑当代的作品,研究古代是为了当代和未来服务。如果藏家只考虑古代,不考虑当代和未来,他只是一个投机的票友,没有文化发展的使命,很难成为一个有高贵品位的、对社会有促进并引领发展的藏家。对于当代的青瓷的收藏,要对艺术家有长期的观察和了解,要对优秀的、有创造力的艺术家有信心。优秀的艺术家不仅是引领青瓷的发展,也将引领整个陶瓷行业的蓬勃发展,他们是值得研究和关注的。

专家支招教你玩转收藏


收藏的事情本不复杂,但因僧多粥少,人多钱少,人人都想迅速致富,于是收藏发生了异化。一块净土让一群奸商、骗子、道貌岸然的伪专家,搅得乌烟瘴气。以次充好,尔虞我诈,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的市场,让许多事业上的成功人士,一进入收藏界就被弄得晕头转向。收藏误区重重,这里略说一二。

关于玉器收藏

玉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悠久的历史,先民们早在万年前就发现了自然界这一美丽、温润、坚硬、色彩多样的石头,并将艺术的构思、图腾的追求、精湛的工艺,赋予玉石之上。玉器是中国古董的鼻祖,与中华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世界各民族中,只有中华民族对玉有特殊的情结,人人喜玉、爱玉,将玉赋予美德,又将美德比作玉。现在盛世收藏,许多收藏爱好者把玉器作为首选,但应注意三大误区:

误区一:买玉器不如买玉石

社会上有些人提倡收藏玉器不如收藏玉石,说玉器已成型,而玉石想雕什么就雕什么。其实从玉石到玉器,有3个不确定因素:原石切开后,玉质如何不确定;玉质不错,设计如何不确定;设计不错,雕琢如何不确定。“玉不琢,不成器”,如有人就愿意收美丽的玉石,那又另当别论,但它永远是原石,没有人文价值。

误区二:收玉器只收白玉

收玉器只收白玉,这也是一个误导。玉首先要讲的是玉质,温润、油性好的和田玉器是首选。然后是颜色。中国有句成语叫“珠圆玉润”,而不是“珠圆玉白”,每种颜色的玉都是有优劣之分。清宫里的玉器,白玉只占十分之一。不同的东西,用不同颜色的玉来做。如清宫的玉山子,都用青玉来雕,青山绿水,给人真实感。另外,百年以上的白玉,有自然氧化现象,微微发黄,不会像现代玉那么白。那么为什么有人如此推崇白玉呢,因为现在的青海玉、俄罗斯玉以白玉居多。而它们的成分、结构与和田玉很接近,足以鱼目混珠,且成本较低。以最低的成本追求最高的利润,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得想点办法。

误区三:羊脂玉被神化

中国玉石种类甚多,有“千种翡翠万种玉”一说。自古以来玉器中最好的材料是和田玉,而和田玉中的上品是羊脂玉。它密度更好,更润,但它并没有明确的标准。过分吹捧羊脂玉,什么“一克涨到一万元”,只能把羊脂玉推向神坛。而论克计价,纯粹是为了炒作。

关于瓷器收藏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中国瓷器的美,曾征服了欧洲和世界许多地区。现代人也喜欢收藏瓷器,但收藏瓷器有哪些误区呢?

误区一:认为专家的鉴定结果就是定论

收藏界常有这么几句话:“某某收了一屋子瓷器,没有一件真的”、“器型不对”、“高仿做旧”。瓷器的历史悠远,即便当年的中国只有20个省,哪个省没几个窑口?哪个窑口不烧出些精品?哪些器型是“国标”?清代景德镇就有360个窑口。这么大的时空,有哪个专家敢说对中国的瓷器都已经研究遍了,各种器型都看到过?专家的知识面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专家的意见只能参考,专家说对的不一定真对,专家说假的也千万别砸。古玩中,瓷器中的冤假错案最多。瓷器的釉面、胎龄,其实都可用科学仪器来鉴定,有国家标准。但很多专家都不提倡科学检测,片面依赖人的眼力,这也可能是利益驱使吧。

误区二:清代好的官窑瓷器都在北京故宫(微博)(微博)和台北故宫

有人说,清代好的官窑瓷器都在台北故宫和北京故宫,故宫都没有的瓷器,民间怎么会有?其实清代大量的官窑瓷器流失在民间,数量远比两个故宫大得多。根据清宫史料记载,仅嘉庆皇帝三次(嘉庆五年、嘉庆十二年、嘉庆十五年)卖给民间45万件库存的官窑瓷器;清宫瓷器流往宫外有八个途径:皇帝赏赐、调拨、变卖、公主陪嫁、外国军队抢劫、宫内外偷盗、祭祀用瓷、抵押借钱等。

误区三:收藏瓷器要从收藏瓷片开始。

收藏瓷器如从收藏瓷片开始,要多走好几年弯路。拍卖会上什么时候拍过瓷片?瓷片永远是瓷器的一个局部,只会看瓷片的人永远看不懂整器,也不会收藏到好瓷器,因为好瓷器一定是整器,谁也不会将瓷器弄碎来鉴定。瓷片研究是瓷器研究的纵深阶段,一般民间瓷器收藏者没必要去搭功夫。

误区四:收藏价值上千万的瓷器要谨慎

鬼谷子下山元青花罐拍到2.3亿元,珐琅彩杏林春燕碗拍到1.5亿元,雍正粉彩八桃瓶拍到4600万元……巨额的成交价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但随之而来的是瓷器价格的暴跌,无数的人拿着形形色色的“鬼谷子”找到拍卖公司,希望第二次幸运之神光顾自己,但瞬间的亿万富翁们又回到了“穷人”之列。

总之,收藏乐趣多,收藏误区多,入行需谨慎,向人多讨教。

盛世收藏与专家鉴定


盛世重收藏。如今欣逢盛世,一股突如其来的收藏热席卷神州大地。报刊荧屏的推波助澜,更使人觉得:十三亿中国人要人人成为收藏家了。我一直怀疑,是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收藏一番?尤其是经多如牛毛的“专家”们忽悠后,这股神奇的收藏热简直势不可挡了。

市场也跟着旋转起来,许多以往根本不值钱的物什,一下子就变得向价值连城的方向奔去。特别是神仙难断的玉器,更是成千倍成万倍地暴涨。连过去只划为石头类的黄龙石、泰山石,也一并升格为黄龙玉、泰山玉,那价格自然直线飙升,拦也拦不住。收藏已经不幸堕落为不再耐心欣赏物质的内在美感,而直白地追求“值多少钱”了——突显了浮躁的社会心态。

最奇妙的是,伴随收藏热的升温,凭空诞生了无数的“专家”,令你眼花缭乱,不知信谁好。幸亏媒体曝光了故宫有专家“鉴定”了上亿的伪金缕玉衣;书画界有美术学子习作被充为标价几千万元的徐悲鸿大作……这才揭下了所谓“专家”的金缕玉衣,其实只是搂钱的文玩骗子罢了。

说起来有趣,我本人就曾于2003年11月下旬,在中央电视台二套《鉴宝》节目中讲过《瓷片的收藏》。说老实话,在下并非什么瓷器专家,仅只是记问之学而已。谁知此后,竟有各地多人与我联系,找我探讨瓷片学问。讲一讲相关知识可以,但我坚持绝不对瓷片进行所谓鉴定,以免误人子弟,误导真伪。出于良心良知,我终于没有放荡成“专家”。现今的某些“专家”,假使有了类似的秀场,大概是绝不会轻易放过的。举例如上,只是想说明切莫轻信所谓的专家,如此而已。

专家的良心大坏,搅得收藏界藏污纳垢。无形中,为广大普通民众设下了收藏陷阱。专家们所收的鉴定费越来越高,甚至到了给钱就为你发证书的地步。而那珍贵的鉴定结果,到最后只能是连个屁也不值了。学术上的诡异多变,应该说是一个民族在科学道义上的悲哀。

在现实收藏中,一些“专家”大肆宣扬“捡漏”奇迹,实则机遇寥寥。世上哪有那么多便宜事?花几百元就买得一件西周青铜器,上千元就购得唐伯虎的美人画作?绝大多数是花了冤枉钱,“打眼”收来赝品而已。

就普通消费者而言,所谓收藏,适宜浅尝辄止。果真有祖传宝贝,也只适合深藏不露。大不该轻易“露白”,以致失去珍藏的价值。归根结底,收藏,是个填不满的无底洞,玩玩可以,别一味死钻牛角尖,以免落得倾家荡产而敝帚自珍,最终悔之晚矣。

瓷器中的老牌貴族:元青花收藏趨勢


元青花瓷器,自1985年前后就己有出土了。因為當時國際市場有收藏需求,香港、澳門的商家和收藏家也相當重視,不斷的到內地偷偷的尋覓。但那個時候信息閉塞,內地商販的眼力相對還比較差,對國外的行情價格也不太了解。因此被眼力好的港澳古玩商以及藏家,以幾百、幾千元的價格買了便宜撿了漏,走私到了港澳。1995年之前的幾年中,內地與港澳己形成了地下走私網絡,如果不是行家,不進入這個極小范圍的網絡商圈,是絕對看不到真品、買到真品的。實際上那個時候也並不是經常有元青花瓷器出土,出土數量是極少的,幾年能出一件己經是難得了,而且有些瓷器品位並不高,有不少缺肉或殘破的。但是隻要有出土,賣家便迅速尋找買家。買家也立即看貨出價,這時消息也不經而走,很快在行內傳開。雖然消息被泄露了,但是在行裡知道此事的絕沒有通風報官的。

隨著1997年的香港回歸,以及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市場逐步轉換到國內。這個時候業內的商家行家,己經具備了收藏實力。隻要遇到出土,在消息還未被傳出去的第一時間便買下,然后立刻密藏,從此絕不再曝光。

這就是后來為什麼專家們不承認民間有元青花出土事實的原因。不單單是元青花,凡是民間出土流散的古玩文物,都不能讓專家們獲得任何信息。這還包括其他一些原因。但也並不說明民間有很多元青花瓷器。自2000年以后,愛好者開始收藏元青花,有了需求就有了市場,但是找到真正的元青花談何容易呀。可是尋找元青花的藏者多,出的價錢也高,真品又沒有,而且極難找到,為了賺錢隻能造假,因此這個時期大量的贗品開始泛濫。由於愛好者入門時間不長,又缺乏知識眼力和市場經驗,心裡面又總盼望買到國之重器。發現拍賣的和博物館的都是大器物,所以也都喜歡大件器物,也幻想收藏精品。造假者們為了賺錢也就專門為他們制造大瓶、大?、大碗、大盤子。並且以不貴也不便宜的中間價格售出,讓藏者誤以為是摟薄撿漏的價錢買下。短短的幾年裡,很多收藏家手裡都有三五件元青花精品,而且都堅定的認為自己的才是真品。

通過對愛好者的大量藏品考查后發現,實際上幾乎沒有一件是真元青花。經過與藏者們的交流才知道,原來他們收藏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就不正確。他們不知道買古玩要走什麼渠道,買賣的交易方式和方法是怎樣的,。以及行情價格。這些都有專業規制的。

如果不懂不了解這些復雜的隱秘環節和過程,便極難買到真品,這也是收藏古玩必須懂得的重要前提條件。對於喜歡但不精通的藏者,按老古玩行業的話說,不懂也沒關系,隻要花錢不多,瞎買、,瞎藏、瞎玩,也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