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区别 > 导航 >

“蛤蜊光”、“光晕”和“油光”的区别

“蛤蜊光”、“光晕”和“油光”的区别

瓷砖区别 贴花和印花瓷器的鉴别 瓷器灯照绿和黄的鉴别

2020-08-14

瓷砖区别。

“蛤蜊光”,是指明清五彩、粉彩瓷器彩料周围轮廓线在”白釉上“的一圈1~2mm的五彩光;或是没有彩料,仅仅是在白釉上形成的不规则圆形五彩光。其主要形成原因是因为彩料里含有“铅”,经过近百年的时光,铅被氧化所造成。蛤蜊光一般在明末(指天启往后,嘉、万五彩基本不见)、顺治五彩,老康五彩、斗彩,雍正斗彩、粉彩(官窑的比民窑多见)和乾隆的粉彩等等上都可看到。

晚清的五彩、粉彩上也看看到,但出现频率不如三代。民国一些日用粉彩瓷器上亦十分常见。“光晕”,在许多陶瓷著作上指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彩料“本身上”产生的一层彩光,不是在白釉上的。这类现象主要产生在明代五彩上(以“枣皮红”为明显)和清代、民国的五彩、斗彩和粉彩上。“油光”其实是油污之类在瓷器上的物理呈状,或在白釉上,或在彩料上。理论上讲在历代瓷器上都可以形成。第二,谈谈三者在鉴定瓷器真伪时的作用:“蛤蜊光”,按照我的经验和了解,目前景德镇还不能仿造蛤蜊光。但有蛤蜊光并不能绝对推断彩瓷为真!只能说“有蛤蜊光,极大多数的彩瓷都是老物”。(具体理在文后“补充”里赘述)“光晕”,不是鉴定真伪的依据。据笔者所知,现代景德镇所烧粉彩瓷器都有光晕。是因为烧造温度的关系。但若能细心比较、甄别和体会,能对老的光晕和新的光晕的物理表现有所区别的话,它亦不失为鉴定彩瓷真假的好依据,尤其是明代五彩。“油光”完全不是签定真伪的依据。其形成原理与瓷器本身无关。在此提及油光,主要是不要误把它当作蛤蜊光或光晕。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浅谈瓷器上的『蛤蜊光』


含铅的釉上彩瓷、低温铅釉瓷,受外界物理、化学物质的侵蚀以及本身发生的变化,会在瓷器表面产生一种膜状物。日复一日,随着“瓷龄”增加,这种膜状物也会慢慢地增加、增厚,达到一定厚度时,就会产生类似蛤蜊壳里面那种闪烁的“光”,故人们称它为“蛤蜊光”。再增厚到一定程度,还会出现“银色釉”,但“银色釉”遇水即会褪色。据我们从祖传的数十件官窑釉上彩瓷器中得出:大致要150年的“瓷龄”,才会出现“蛤蜊光”现象。

“大清道光年制”直径13.5厘米粉彩碟,就有“蛤蜊光”;图二为“同治年制”高5厘米粉彩小碗等就都无“蛤蜊光”。但这不是绝对的,“瓷彩”不同等,快慢亦有异,如蓝彩出现“蛤蜊光”现象就较快;瓷器所处的外界环境情况不同,亦有快慢。

人们原来认为“蛤蜊光”人工不能仿制,故把“蛤蜊光”作为鉴定古陶瓷的重要标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现在造赝者,用“电光水”、真空镀膜法制造“蛤蜊光”;景德镇的仿古瓷厂,改进工艺配方,使一出窑的五彩、粉彩瓷就有“蛤蜊光”现象。高仿釉上彩的清代官窑瓷器,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现在作旧的康熙朝五彩梅瓶赝品,高33厘米,底有“大清康熙年制”楷书六字款。一、因其通体“蛤蜊光”均匀,蓝彩周围“蛤蜊光”尤甚;二、自然旧貌划痕、光泽不自然;三、人物面部画得端正;四、底无明显的旋纹痕和“黑疵点”;五、瓶内壁“包浆”不对头。

古陶瓷鉴定不是件容易的事,从事收藏离不开鉴定。古陶瓷鉴定,不但要了解历代真品的诸多工艺特征和出现的真正自然旧貌外,还要时时掌握现代仿制技术发展情况。要真正地了解和熟悉古陶瓷真品和现代仿品之间微小差异,以免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鉴定是件严肃的事。为人鉴定,“鉴”不出的,忌说模棱两可的话;“鉴”出的,更忌为谋私说假话!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


通俗地讲: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 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陶瓷包括的范围较广,有些能耐水,有些并能耐酸.广泛应用于建筑, 化工, 电力,机械等工业及日用装饰等方面.此外,用粘土以外的其它原料, 依陶瓷制造的工艺方法制成的制品,也叫做陶瓷,如块滑石瓷,金属陶瓷,电容器陶瓷, 磁性瓷等. 广泛应用于无线电,原子能,火箭,半导体等工业.目前,将所有陶瓷制品通称为"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

陶器和瓷器是人们经常接触的日用品,有时从表面看来很相似,但是,它们毕竟各有其特色而不同。

陶器一般是用陶土作胎。烧制陶器的温度大体在900-1050℃之间。若温度太高,陶器就要被烧坏变形。陶器的胎体质地比较疏松,有不少孔隙,因而有较强的吸水性。一般的陶器表面无釉,即使有釉也是低温釉。

我国烧制陶器的历史约有1万年之久。原始社会制造陶器,开始是用手工捏制的方法制成一定器形,后来发展为将陶土搓成粗细一样的泥条,再把泥条盘筑成一定器形,将其内外用手抹平。到父系社会阶段出现了轮制法。进入封建社会后,又发明了模制法,即将陶泥填入模中,脱出器物的全形。人们推测,最原始的烧制方法是堆烧法,把晒干的陶坯放在露天柴草中烧。在六七千年前,开始使用陶窑烧制陶器。

文物考古工作者根据陶器的颜色,把陶器分为红陶、灰陶、彩陶、白陶、彩绘陶、黑陶和釉陶等系列。

红陶是原始社会最常见的一种陶器,它的颜色有如红砖色。这是在烧窑时,充分供应气体,形成氧化气氛,使陶土中的铁转化为三价铁,便呈现出红色了。

灰陶即指陶器为灰色或灰黑色。这是在烧窑后期,控制火候,形成还原气氛,由于窑中缺少氧气,陶土中铁的氧化物转化为二价铁,陶器便呈灰色或黑色了。灰陶最常见,一般都比较粗糙。

彩陶是陶器入窑前,在陶坯上进行彩绘,烧后有赭、黑、白等色。西安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盆即为一例。

白陶,即白色的陶器,这是新石器时代后期才有的,主要是因为陶土中氧化铁含量少,排除了一些色素的干扰便呈现白色了。

彩绘陶也是带彩色的,它和彩陶的区别是陶器烧成后再着色。由于颜色没有经过焙烧,与坯体粘结不牢,很容易脱落。西安出土的秦兵马俑就属于彩绘陶。

黑陶是指光亮漆黑的陶器主要见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这是在焙烧后期用浓烟熏翳,使烟中的碳微粒渗入,充填陶器的空隙,便能呈现黑色。黑陶制品中有的壁像蛋壳一样薄,被称为“蛋壳陶”,十分珍贵。

釉陶是指陶器表面有一层石灰釉的陶器。釉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钠等,用石灰加粘土就能配制成,烧融后呈一种玻璃态。在釉中若再加进一些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铜、氧化钴等,焙烧后就会出现绿、蓝等色泽,常见的唐三彩就是釉陶。

玻化砖和全抛釉的区别 玻化砖和抛光砖的区别


现在室内装修越来越讲究,玻化砖、抛光砖和全抛釉越来越受到装修业主的关注,可能很多人都想知道玻化砖和全抛釉的区别以及玻化砖和抛光砖的区别相关知识。接下来跟着小编的脚步一起来看看吧。

玻化砖和全抛釉的区别

玻化砖的纹理比较简单,这也是由于玻化砖的制作工艺有关。在这一方面,全抛釉明显地比玻化砖更多的选择,全抛釉的釉面纹理生产工艺要求极高,除了砖釉面经过全抛光处理,坯体制作的过程还需比一般釉面砖工序更多,不厌其烦地重复渲染,最终才烧结而成的,这也是它没玻化砖耐磨的原因。所以,在砖面纹理方面,全抛釉比玻化砖有更好的选择,但是价格相对高一点。

玻化砖和全抛釉哪个好?

显然地,玻化砖和全抛釉各有各的特色,究竟是哪个比较好,就得看个人爱好。如果是喜欢朴素淡雅一点,注重耐磨和价格方面的,可以小编建议大家选择玻化砖,这也是玻化砖长期以来备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如果你喜欢个性化和风格化设计,全抛釉瓷砖恰恰能符合你的口味,全抛釉瓷砖多种的变化纹理,显得额外的高档。

玻化砖和抛光砖的区别

一、玻化砖与抛光砖的区别主要在吸水率

吸水率低于0.5%的陶瓷被称为是玻化砖,抛光砖也属玻化砖,玻化砖进行镜面抛光后就形成抛光砖。其实“抛光砖”、“玻化砖”、“玻化石”等名称的地板砖,是同一种建材产品,只是叫法不同,学名均为瓷质砖。都是由石英砂、泥烧制而成,用磨具打磨光亮、光滑而成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抛光砖属于玻化砖,吸水率越低,玻化程度越好,如果抛光砖吸水率小于、等于0.1%,则属于完全玻化,是瓷砖产品中的优质产品。

抛光砖的较大特点是吸水率低,光泽度高,耐磨防滑性能好。现在在各大建材市场都有各种??品牌的抛光砖展示销售。而在家庭中、在办公室、商场,人们都能看到它通透光亮的身影。

二、玻化砖和抛光砖哪个好

抛光砖是用粘土和石材的粉末经压机压制,然后烧制而成。正面和反面色泽一致,不上釉料,烧好后,表面再经过抛光处理,这样正面就很光滑,很漂亮,背面是砖的本来面目。 因此抛光砖的第1个缺点就是不耐脏,用拖把拖过之后,会留有水的印记,因为你的拖把不可能是100%的干净嘛。第2点就是抛光转的防滑性,一旦地上有水了就非常滑;较后就是有颜色液体容易渗入,这样就容易在砖面上留下无法清理的痕迹。

玻化砖跟抛光砖类似,但是制作要求更高,要求压机更好,能够压制更高的密度,同时烧制的温度更高。玻化砖就是强化的抛光转,表面一般不再需要抛光处理就很亮了,能够一定程度解决抛光转容易脏的问题。当然,玻化砖的价格比抛光转又贵了。

玻化砖和抛光砖相比,就要显得更加的漂亮,耐磨性高,但同时也存在色泽单一、易脏、不防滑、容易渗入有色液体等缺点。

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玻化砖和全抛釉的区别和玻化砖和抛光砖的区别相关知识,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帮助。

瓷器专业术语贼光和宝光的区别


在许多的瓷器市场我们会常常听到许多人们说贼光和宝光来辨别这件瓷器的好次,贼光也叫做新光、火光、浮光,是一种发于瓷器表面炯炯刺目的光,就像刚出窑的一样,被称为贼光的瓷器一般被认为是年代不远的新货,所以说在价格和收藏价值上会低一点点。而宝光是指一种由内而外所散发的温润鲜嫩,犹如脂入玉的光泽,具有这种宝光的旧瓷大多是瓷质精良、胎釉优秀的上乘之作,所以说在价格上和收藏价值上会较高一些。

所以我们通常形容一件瓷器会用贼光和宝光来形容,瓷器的釉面因为长期使用受其摩擦,出现的细腻润滑现象,市面上符合这类标准的瓷器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出现这类的精品一般都会高价卖出,许多收藏爱好者都会争抢。

贼光通俗点说就是一名乡下的老农用了多年的锄头的木把子,木面光滑细润如玉,就像瓷器的表面的润度非常的高。宝光从严格意义上说是官器之品,釉面融入了宝石粉或者是经过改良之后的假宝石,而这类器釉面下方,在阳光下可以闪烁出五彩之光,如同珠光宝气之感,这种光就为宝光,这类器传世出土的都有,传世器一般没有刺目的光,但是从未使用过的出土其则会有刺目的光,细分则可以分辨清,否则将假期的贼光混为一谈。而贼光之器便是纯假之器,未经过处理的瓷器的表面出现的光为贼光。

瓷器是使用的年代越长久其瑞光就会变得更加的厚实,相对而言,同时代同窑口的器物以同一材料为对比来说,玛瑙的润度更加的明显,但抛开同窑口,同类器则相对胎质越致密,釉面材质越优良,反而润光包浆层变薄,这是由于过于精良的胎质与釉面质地的细腻,内部的胎体较为的坚实,所以说两者还是有着较大的区别。仅仅从釉面的光泽上判断,多则会将其断在贼光之列。

贼光和宝光的根本区别在于宝光出自于釉表,还要从纹饰、造型、圈足、胎体根据其朝代的瓷器烧制特征在进行辨别,这些宝物的出土一般都非常的稀少,至今在我国的拍卖行上的价格也是一直的居高不下,所以说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要想清楚的分辨进行入手还是需要有着充足的经验,同时还需要看过大量的赝品,进行辨别。

市面上存在着大量的现代仿制瓷器,但是也是高价卖出,这就是购买者需要擦亮眼睛进行辨别,现代的仿制瓷器其烧制的过程就比古代的制作工序少了很多,在原料的提纯度和色度上也有着非常显著的区别。我们可以通过专门的鉴定中心进行鉴定之后在进行购买,可以大大提高保证自己的权益。不论是贼光的瓷器还是宝光的瓷器,其价值的判断的决定性因素还是朝代、工艺、造型、纹饰等。

笔舔和砚台的区别


笔墨纸砚作为四大文房用品,既可作为绘画写字的工具,又可作为文人雅客的家中珍藏。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文房用品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许多精细的文房小件也被诸多文人所使用,如笔筒、笔架、印盒、墨床、水呈、镇纸等。甚至品味高,讲究多的人亦在文房中特置笔舔,以便写字描画时,笔锋的顺畅。但是,大部分人常常无法区分笔舔和砚台,那么下面小编也为大家普及一下如何区分笔舔和砚台。

笔舔,在清代属文具小九件之一,用于毛笔蘸墨之后,在一个像小盘一样的器物上把笔尖的墨抹匀。笔舔的器物,小的器件较多,大件的很少。砚台属于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之一,是书法的必备工具。它的出现是随着笔和墨的发展而发展的。早期的砚台属石砚,石砚的质地坚固、经百年而不朽,在文人的收藏列表中,可谓珍选之物。

在材料的使用上,砚台的选材更具多样性。笔舔主要是烧窑制品,其他种类有木、玉、银等,如乾隆时期的象生瓷、雕瓷,嘉庆时期的面盆、温碗、粥罐等。砚台主要以石为主进行制作,秦汉魏晋之后,形成了以石砚为主,其他材质砚台为辅的局面,如松花石、澄泥石、洮河石、歙石、端石、红丝石、菊花石、漆沙、玉、瓷、铁、瓦 等原料制成的砚台数不胜数。

在工艺方面,笔舔的多变性更胜一筹。笔舔的形态基本不是规矩状,有荷叶形、树叶行,梅花形、蛤蜊形、獾形等,千奇百怪。施釉的图案流行有果子、百子龙灯、蝙蝠、瓜果蝴蝶等,皆取自有寓意的动画里的形象。烧造工艺有刻、印、镂空、贴、塑等,相互联结,并搭配巧匠的纤细构图和写意绘画,共同构成了一个小而精的艺术品。而砚台的绝妙之处主要在于雕刻,并辅以绘画,从而形成一类精美的工艺品。因为砚台的功能在于研磨,并且主要材料为石质,所以绘画发挥的空间较笔舔来说,相对要少一些。

在保存和收藏价值方面,砚台更加复杂。由于砚台的石质属性,需要忌高温、忌长期干燥、忌墨块残留,而瓷质的笔舔主要注意干燥洁净、忌重、忌摔。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所反映的朝代的经济文化、历史底蕴,也缔造了他们高昂的收藏价值。

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区别


通俗地讲: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

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陶瓷包括的范围较广,有些能耐水,有些并能耐酸.广泛应用于建筑, 化工, 电力,机械等工业及日用装饰等方面.此外,用粘土以外的其它料,依陶瓷制造的工艺方法制成的制品,也叫做陶瓷,如块滑石瓷,金属陶瓷,电容器陶瓷, 磁性瓷等. 广泛应用于无线电,原子能,火箭,半导体等工业.目前,将所有陶瓷制品通称为"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

陶器和瓷器是人们经常接触的日用品,有时从表面看来很相似,但是,它们毕竟各有其特色而不同。

陶器一般是用陶土作胎。烧制陶器的温度大体在900-1050℃之间。若温度太高,陶器就要被烧坏变形。陶器的胎体质地比较疏松,有不少孔隙,因而有较强的吸水性。一般的陶器表面无釉,即使有釉也是低温釉。

我国烧制陶器的历史约有1万年之久。原始社会制造陶器,开始是用手工捏制的方法制成一定器形,后来发展为将陶土搓成粗细一样的泥条,再把泥条盘筑成一定器形,将其内外用手抹平。到父系社会阶段出现了轮制法。进入封建社会后,又发明了模制法,即将陶泥填入模中,脱出器物的全形。人们推测,最原始的烧制方法是堆烧法,把晒干的陶坯放在露天柴草中烧。在六七千年前,开始使用陶窑烧制陶器。

文物考古工作者根据陶器的颜色,把陶器分为红陶、灰陶、彩陶、白陶、彩绘陶、黑陶和釉陶等系列。

红陶是原始社会最常见的一种陶器,它的颜色有如红砖色。这是在烧窑时,充分供应气体,形成氧化气氛,使陶土中的铁转化为三价铁,便呈现出红色了。

灰陶即指陶器为灰色或灰黑色。这是在烧窑后期,控制火候,形成还原气氛,由于窑中缺少氧气,陶土中铁的氧化物转化为二价铁,陶器便呈灰色或黑色了。灰陶最常见,一般都比较粗糙。

彩陶是陶器入窑前,在陶坯上进行彩绘,烧后有赭、黑、白等色。西安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盆即为一例。

白陶,即白色的陶器,这是新石器时代后期才有的,主要是因为陶土中氧化铁含量少,排除了一些色素的干扰便呈现白色了。

彩绘陶也是带彩色的,它和彩陶的区别是陶器烧成后再着色。由于颜色没有经过焙烧,与坯体粘结不牢,很容易脱落。西安出土的秦兵马俑就属于彩绘陶。

黑陶是指光亮漆黑的陶器主要见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这是在焙烧后期用浓烟熏翳,使烟中的碳微粒渗入,充填陶器的空隙,便能呈现黑色。黑陶制品中有的壁像蛋壳一样薄,被称为“蛋壳陶”,十分珍贵。釉陶是指陶器表面有一层石灰釉的陶器。釉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钠等,用石灰加粘土就能配制成,烧融后呈一种玻璃态。在釉中若再加进一些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铜、氧化钴等,焙烧后就会出现绿、蓝等色泽,常见的唐三彩就是釉陶.

洋彩和珐琅彩的区别


在历史上,洋彩和珐琅彩一直被混为一谈,甚至包括皇宫里的档案也难以将两者分清;有时候把洋彩归为珐琅彩,有时又把珐琅彩说成洋彩,有时候甚至还有把粉彩说成洋彩和珐琅彩的,因此,在如何区别洋彩和珐琅彩的问题上,就变得更加混乱不堪来。台湾省曾经出版了一本名为《华丽彩瓷 乾隆洋彩》的书籍,将洋彩和珐琅彩进行来了详细的区分。此后,针对雍正时期的洋彩和珐琅彩,该博物院还出了名为《金成旭映》的专著进行讲解。可即便如此,洋彩和珐琅彩遗留的历史问题,依然在多数人群之中存在。没有时间细看那两本书籍的藏友,依然难以将两者区分开来。下面,我们提炼出此处的重点,对洋彩和珐琅彩作出一下几点区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先说洋彩,什么是洋彩呢?它出现在康熙和雍正时期,乾隆年间得到来兴起。这个时期的彩瓷一般都是洋彩。它是一种通过模仿西方绘画技术所描绘的珐琅彩以及一些中国传统五彩的画技结合。在雍正13年,一本唐英所写的叫《陶务叙略碑记》的著作就对洋彩的西洋画法做过阐述,大致说洋彩器皿中,清朝采用模仿的方式,用它替代了原来珐琅彩所画的山水、翎毛、花卉、人物等,非常细微入神。书中对洋彩的西洋画法做了大量详细的解说。在后来的乾隆8年,唐英又在《陶冶图册》内对洋彩如何作画以及瓷器如何烧制、洋彩如何调色、与珐琅彩的色彩表现都做了大量论述。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唐英说出了洋彩在调色方面,它和珐琅彩相差不大。所以不是专业人士很难将两者分辨。

根据唐英对洋彩的描述,以及现在收藏于故宫的《洋彩》瓷器,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对洋彩和珐琅彩进行区分。第一点是在绘画上,洋彩的绘画方法采用最多的都是西方的画法,很少用流传于宫廷内的传统画法;珐琅彩因为是“土生土长”,所以采用传统画法比较多。但是在乾隆时期,因为受到宫廷画师郎世宁画风的影响,珐琅彩中也会出现一种郎世宁式的中西结合的绘画风格。

第二点是在制作地点上,洋彩多数在景德镇官窑中烧制,而珐琅彩则全都在皇宫内或者就近的京城作坊所制。第三,洋彩和珐琅彩在题诗印记上有非常明显的不同,洋彩多采用乾隆年间的印玺和乾隆御制诗,而珐琅彩则多数为青花楷款或蓝料仿宋楷款。第四,两者在纹饰上也有很大的区别,洋彩比较单一,多数都是剔锥凤尾形卷草纹,而珐琅彩则更加多样化,传统的纹饰几乎全都被采用了。

陶器茶具和瓷器茶具的区别


陶器茶具和瓷器茶具的区别。

茶具,按其狭义的范围是指茶杯、茶壶、茶碗、茶盏、茶碟、茶盘等饮茶用具。我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除实用价值外,也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因而驰名中外,为历代饮茶爱好者所青睐。由于制作材料和产地不同而分陶瓷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几大类。茶具材料多种多样,造型千姿百态,纹饰百花齐放。究竟如何选用,这要根据各地的饮茶风俗习惯和饮茶者对茶具的审美情趣,以及品饮的茶类和环境而定。

人们通常所说的陶瓷茶具其实是“陶器”与“瓷器”茶具的总称。用陶土烧制的茶具叫陶器茶具,用瓷土烧制的茶具叫瓷器茶具。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茶具都可以叫陶瓷茶具。瓷器茶具和陶器茶具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但是两者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制陶术的发明及陶器制作技术不断改进所取得的经验,瓷器是不可能单独发明的。瓷器的发明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制陶过程中,不断认识原材料的性能,总结烧成技术,积累丰富经验,从而产生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下面是陶器茶具与瓷器茶具的区别:

一、使用原料不同。陶器茶具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茶具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上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二、烧制温度不同。陶器茶具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茶具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三、釉料不同。陶器茶具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茶具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四、坚硬度不同。陶器茶具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闷,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茶具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五、透明度不同。陶器茶具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茶具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蛤蜊光”、“光晕”和“油光”的区别》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蛤蜊光”、“光晕”和“油光”的区别》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区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