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民国素三彩瓷器鉴别 > 导航 >

素三彩暗花云龙花果纹盘

素三彩暗花云龙花果纹盘

民国素三彩瓷器鉴别 雅素丽瓷砖 古代瓷器龙盘

2020-08-14

民国素三彩瓷器鉴别。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4.7cm,口径25.1cm,足径16.7cm

生产时代: 康熙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景德镇素三彩

陶瓷造型: 盘

说 明: 清康熙

盘口微外撇,弧腹,圈足。内外白地素三彩装饰。盘内、外暗刻云龙纹。盘内在刻划纹饰上彩绘石榴等折枝花果纹,外壁在刻划纹饰上彩绘折枝牡丹花纹两组。花卉施以绿、紫、黄、黑等低温彩釉。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 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此盘以黑彩勾绘纹饰轮廓线,将果实的饱满、丰硕表现得淋漓尽致。纹饰层次分明,色彩素雅。

此器烧制方法是先在素胎上暗刻云龙纹饰,施透明釉后入窑高温烧成白釉暗花云龙纹瓷盘,然后在瓷器的表面用素色彩料绘花果等纹饰,再入窑经低温焙烧而成。将釉下刻花与釉上彩绘相结合,使得彩绘纹饰下还透着另一种若隐若现的纹饰,可谓新颖别致。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明代嘉靖青花云龙纹盘瓷器特点


大盘是嘉靖官窑烧制的典型器物,有青花、黄釉青花、五彩、孔雀绿釉、孔雀蓝釉等品种。青花瓷是嘉靖时期的重要品种。清人《南窑笔记》品评嘉靖青花:“嘉窑料用回青,故浓翠红艳。多龙、凤、梵书、鱼、鸟、花样,但画工精重,不能比宣、成窑。”龙纹的描绘颇具时代风格,头呈三角形,龙嘴上颚比下颚长,鼻作如意形,状如猪嘴,俗称“猪嘴龙”,为嘉靖时期龙纹的典型形象。

嘉靖青花云龙纹盘

青花云龙纹盘盘敞口,弧壁,平底,圈足。高8.8厘米 口径44.4厘米 足径28.2厘米。青花云龙纹盘以青花纹饰装饰,盘心和外壁绘云龙纹,云纹呈“壬”字形,外口沿下青花横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楷书款。

明嘉靖青花云龙纹盘

明成化黄地青花折枝花果纹盘


明代成化朝以瓷器闻名后世,无论是斗彩鸡缸杯还是青花、甜白瓷都深深的影响这后世的瓷器审美,成化黄地青花很少人了解,明成化黄地青花凝重艳丽的青花与色泽淡雅的黄釉地相互映衬,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黄地青花为青花瓷品种之一,其制作工艺是在青花烧成后再于白釉上挂黄釉,复炉850℃~900℃低温焙烤而成。黄地青花瓷明代宣德始烧,成化、弘治、正德时期烧造量较大。其造型和纹饰基本相同,器物相近者,掩其铭款难辨其朝代。成化盘多边款砂底,弘治、正德为釉底年款,宣德二者兼有。所绘图案吉祥,寓有子孙昌盛,连绵不断之意,纹饰排列别致,极富装饰效果,釉彩搭配协调,令人赏心悦目,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此黄地青花折枝花果纹盘高5.2厘米 口径30厘米 足径20.4厘米。盘撇口,弧壁,广底,圈足。器内、外以黄釉为地绘青花纹饰,内心为折枝石榴花纹,内壁为折枝硕桃、柿子、樱桃、荔枝四种瑞果纹,外壁为折枝莲纹,外口沿青花横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书款。外底糊米痕砂底。

清道光黄地素三彩双龙纹盘


素三彩是明清景德镇生产的彩瓷品种之一,以黄、绿、紫三色装饰彩料为主,有时还加少许白彩和黑彩,因无红彩,色调冷艳、素雅,故称为“素三彩”。素三彩器始烧于明代,清代延烧。其中的黄地素三彩品种创烧于康熙朝,一直延续至清末。其制作方法,先在素胎上刻出纹饰的轮廓线,再填上各种低温彩为纹饰,罩黄釉为地,再入窑烧造而成。黄地素三彩在素胎上刻出纹饰的轮廓线,采用的是雕瓷工艺。雕瓷是陶瓷装饰技法之一,通过圆雕、镂雕,浮雕等雕刻技法在瓷器上刻出纹饰来凸现立体图案。清代晚期雕瓷艺术极为盛行。

如图所示是一只清道光黄地素三彩双龙纹盘(图1),现藏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该盘高2.7、口径10.7、足径6.8厘米,敞口,浅弧壁,圈足,圈足内施黄釉,有青花篆体“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款(图2),青花釉料因黄釉的衬托呈现为蓝黑色。盘内底双围栏内绘双龙戏珠纹,紫、绿两条龙一升一降相对舞动。内弧壁间饰六朵花果纹。外弧壁同样以紫(图3)、绿(图4)绘两条游龙。

这件清道光黄地素三彩双龙纹盘,盘心采用刻划填彩的方式,使图案产生浅浮雕的视觉效果,盘外壁纹样则采用平涂的方式。这种制式龙盘为清代官窑传统样式,有清一代均有延烧,直至宣统,唯龙纹所刻愈早愈精,愈晚愈拙。

素三彩堆塑芦雁纹罐(明)


泰州博物馆藏有一件从明代墓葬中出土的素三彩堆塑雁纹瓷罐,这件三彩罐高15.1厘米,口径7.l厘米,底径9.2厘米,唇口微外翻,短直颈,鼓腹,下腹渐收,近底处稍外撇,平底,细白胎,腹部有一圈胎接痕,最大半径偏于上部,显得圆润丰满。罐内部施白釉,外部满刷草绿色釉,罐身堆塑黄、紫、白三色釉装饰的芦雁、云彩、莲花等图案。从造型、胎接工艺及纹饰分析,应为明代中晚期景德镇的产品。

1983年11月,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在泰州见到这件素三彩罐,认为“一般素三彩为平面、刻画,这是堆画,出土完整,较为难得。这种罐国外有些,故宫博物院有几件,其他地方可能没有”。

该素三彩罐上运用的绿、黄、紫、白四种色彩颇有新意而又恰到好处,在满施草绿色釉的罐肩及近底处饰黄色如意云,营造了一种仙境的感觉,腹部的芦苇迎风摇摆,黄色的芦花像硕大的谷穗,几只芦雁在天空和芦苇丛中,呈现出飞翔、鸣叫、歇宿、啄食四种不同的形态,生动而形象。“芦雁”谐音“路安”,寓意为一路平安,是祝愿死者往另一世界的路上能够一路平安。罐中间饰有莲花图案,莲花是佛教的圣花,象征西方净土。阅读整个画面,当是陶瓷艺人希望这件素三彩罐子能陪着死者的灵魂,一路平安去往西方净土,到达极乐世界。

这件器物上所有的图案花纹皆高出表面,有较强的立体感。在主题花纹“芦雁”图案堆画的七只大雁里,各具情态,飞的雁展翅飞翔,鸣的雁引颈长鸣,宿的雁头嘴后弯藏进翅膀安然入睡,食的雁或张口或低头觅食,生动形象,展示了非凡的装饰工艺水平。特别是罐上堆塑(堆贴)花纹图案,采用了两种堆贴的方法。一是常见的贴花方法,即用泥条捏塑成花形,粘贴在器物表面,经过修刻成为图案;一是采用了在泰州同时期墓葬出土的法华器上常常可以看到的那种堆塑贴花的方法。综合以上因素,可以认为这件器物对于研究明代素三彩是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仔细分辨素三彩


素三彩暗刻龙纹花碗

我的启蒙授业恩师是老古玩商孙经品,在解放前的古玩界可是响当当的人物。孙老师是古玩店学徒出身,文化程度虽然不高,但他天资聪颖并且极富钻研精神。他13岁时到上海学生意,先学皮毛绣花,后学古玩,瓷、玉、铜、石等样样精通,并能讲一口流利英语。解放前古玩经营者有洋庄和本庄之分,洋庄货指的是欧美人喜欢的中国古玩,包括法国庄、美国庄等,本庄货指中国人喜欢的货色。上世纪40年代孙老师在上海外滩20号的沙逊大厦(现和平饭店北楼)一楼开设其昌行古玩店,还雇佣了一位英国女士做营业员,专做洋庄生意。他还在五马路(今广东路)古玩市场内开设了艺华古玩号兼做本庄生意,主要的大客户有解放前著名的天禄鞋庄老板等。1956年公私合营后进入上海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工作。

自从进入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以后,我差不多每年春节都到孙老师家里拜年。他每次都拿出一些家藏古玩给我欣赏并指导。记得1960年春节第一次到孙老师家,他就拿出了一件德化窑白瓷簋,形似西周铜器,尺寸特大,口径有20多厘米,还有双耳,釉色呈象牙黄色泽,德化窑如此大的器物十分少见。我立即联想到前不久学到的知识,仔细观察后认为是明代中期之物,老师欣慰地点点头表示我答对了。这件东西耳下有一戟已经缺失,老师说解放前为了赚钱,完好的物件总是先卖掉,碰到东西不错但有小瑕疵的,就留下自己欣赏把玩。当时还给我看了一件白地素三彩三果纹碗,色泽滋润古朴,绘有代表多寿、多子、多福的寿桃、石榴、佛手三果图案,底部有“大清康熙年制”青花双圈款。老师说你仔细看看这件东西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我仔细检查以后发现内外壁的胎上都有刻龙暗纹。这件碗的器形、釉色、款识都表明是康熙时期官窑典型器物,可惜口沿上有两条小冲线,但现在价值不菲了。

素三彩是指以黄、绿、紫三色为主的釉上彩瓷器,这里的“三”是多的意思并不限于这三种颜色,还有孔雀绿、黑、白等其他釉色,但绝无红色。素三彩的“素”字有两层含义,一是釉彩直接画于素胎之上,而不像五彩是在烧好的白釉胎上再施彩的;二是绝不用红色。素三彩的制作过程是先在已成型的胎上刻划纹饰图案,入窑经高温素烧,再施以釉彩,入窑二次低温烧成成品。素三彩创烧于明代成化年间,景德镇明代御窑厂遗址曾经出土过一件成化官窑素三彩鸭形香薰,造型精美,釉彩已经比较成熟。素三彩在清康熙朝发展到顶峰,有白地三彩、色地三彩、墨地三彩、虎皮三彩等品种,其造型丰富多样,釉色质朴高洁,成为康熙瓷器的一个重要门类。素三彩在清雍正以后就少有烧造,直到清末民初颇受欧美人尤其是法国人青睐,价格飞涨,古董商人开始大量仿造,其中仿制高超者常使初学者难辨真伪。

记得1970年初,一次我和孙老师去广东路的古玩市场例行收购,见到一件素三彩罗汉坐像。罗汉端坐在长方形的基座之上,身着彩绘袈裟,绘工精细,衣着上的装饰图案丰富多样,色彩绚烂,尤其是罗汉的面部五官雕塑极精。古玩市场里的老法师均说是康熙时期作品,我正要向卖家询价时,孙老师把我拉到外面告诉我这是光绪仿康熙素三彩。光绪至民国时,安徽徽州地区仿康熙瓷器仿得极好,一般人很难分辨真伪,鉴定的要点在于釉面色彩上有些许差异,特别是素三彩中的紫色很难达到康熙时水平,胎骨也没有康熙真品坚密,护胎的密淋釉比康熙时略厚一些。仿品的麻布底很逼真,右手裂痕应该也是仿制时故意弄出来的。

明素三彩堆塑芦雁纹罐赏析


泰州博物馆藏有一件从明代墓葬中出土的素三彩堆塑雁纹瓷罐,这件三彩罐高15.1厘米,口径7.l厘米,底径9.2厘米,唇口微外翻,短直颈,鼓腹,下腹渐收,近底处稍外撇,平底,细白胎,腹部有一圈胎接痕,最大半径偏于上部,显得圆润丰满。罐内部施白釉,外部满刷草绿色釉,罐身堆塑黄、紫、白三色釉装饰的芦雁、云彩、莲花等图案。从造型、胎接工艺及纹饰分析,应为明代中晚期景德镇的产品。

1983年11月,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在泰州见到这件素三彩罐,认为“一般素三彩为平面、刻画,这是堆画,出土完整,较为难得。这种罐国外有些,故宫博物院有几件,其他地方可能没有”。

该素三彩罐上运用的绿、黄、紫、白四种色彩颇有新意而又恰到好处,在满施草绿色釉的罐肩及近底处饰黄色如意云,营造了一种仙境的感觉,腹部的芦苇迎风摇摆,黄色的芦花像硕大的谷穗,几只芦雁在天空和芦苇丛中,呈现出飞翔、鸣叫、歇宿、啄食四种不同的形态,生动而形象。“芦雁”谐音“路安”,寓意为一路平安,是祝愿死者往另一世界的路上能够一路平安。罐中间饰有莲花图案,莲花是佛教的圣花,象征西方净土。阅读整个画面,当是陶瓷艺人希望这件素三彩罐子能陪着死者的灵魂,一路平安去往西方净土,到达极乐世界。

这件器物上所有的图案花纹皆高出表面,有较强的立体感。在主题花纹“芦雁”图案堆画的七只大雁里,各具情态,飞的雁展翅飞翔,鸣的雁引颈长鸣,宿的雁头嘴后弯藏进翅膀安然入睡,食的雁或张口或低头觅食,生动形象,展示了非凡的装饰工艺水平。特别是罐上堆塑(堆贴)花纹图案,采用了两种堆贴的方法。一是常见的贴花方法,即用泥条捏塑成花形,粘贴在器物表面,经过修刻成为图案;一是采用了在泰州同时期墓葬出土的法华器上常常可以看到的那种堆塑贴花的方法。综合以上因素,可以认为这件器物对于研究明代素三彩是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鉴赏康熙虎皮斑素三彩


素三彩瓷器的起源,其上可以追溯到受了唐三彩和辽金三彩的巨大影响,但真正始创却是“在明代中早期,至明代正德时已极为精致”(中国陶瓷史)。而虎皮斑纹素三彩是康熙朝创烧的新品种,因当时烧造量不大,现在的存世量也可想而知,市场上早已是凤毛麟角,很是稀罕。

有道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精诚所至,梦想成真。日前,我的古瓷藏品中也终于有了一件康熙时期景德镇民窑烧制的虎皮斑纹素三彩盘。当时,我是既舍不得钱,又舍不得盘,咬咬牙,暗暗想着:大不了这个月多吃几顿水煮白菜。钱能再挣,古瓷盘不可再生,错过机会,那就不知何年何月再与它相会啦。于是用了差不多一个月的工资买来这件“破盘”,填补了我古瓷藏品种类的一个空白。捧着这件价格昂贵的破烂宝贝,翻来复去,眼细观,手轻抚,心领会,自然多有感悟,亦不敢独吞欢乐,故草记如下,与藏友们共享之。

此盘残而不缺,口径20厘米,高3.5厘米,底足直径11厘米。其型为平底,弧腹,折腰,宽沿成45度角外侈,圈足。这类造型的盘子康熙时期较多,有青花、五彩、斗彩等,但以虎皮斑纹为饰的却难得一见。这只盘的内外由黄、绿、紫、白四种釉色点染而成斑状纹饰,形态随意不定,妙趣横生,颇有“大象无形”的抽象意蕴,洋溢着浓浓的自然美,让人因此而想象大清帝国强盛时期的富贵与繁华。拿这件民窑虎皮斑纹素三彩盘做为实物标本参照器,笔者认为在鉴定同期同类制品时,至少有以下几点要特别注意:第一、釉彩薄,玻璃质强,抚摸时基本上觉察不到凸起感。盘内外,尤其是在外侧,修胎时留下的细密弦纹清晰可见;第二、胎土洁白细腻、缜密坚致,与同时期的青花、五彩等各种器皿的“糯米汁”一般的胎质相同;第三、圈足较浅窄,足根较圆。足底内满施白中闪青的亮清釉,足墙内侧胎釉结合处可见淡淡的火石红色,足墙外侧的胎与釉彩结合处不见火石红,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同白釉与彩料之中所含有微量元素不同有关;第四、经反复观察分析,笔者认为虎皮斑纹素三彩的制作工艺应是在高温烧成的涩胎上先敷一层透明釉,接着点染不同的彩料斑,晾干后入窑二次烧成。

当然,这只盘子也给我留下了一连串的疑问:为什么这种纹饰产生在瓷器制作的巅峰阶段却又产量很少呢?是因为烧造不易,还是审美格调太“阳春白雪”而不入俗人眼呢?它的诞生是不是仅仅源于清康熙王朝的君臣黎民对于唐、宋三彩的浪漫神韵和灿烂辉煌的追慕呢?……看来,要找到上述问题的确切答案,我还必须上下求索。对于真正的收藏者来说,拥有了藏品,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深入研究探讨的开始。

康熙虎皮斑素三彩鉴赏


素三彩瓷器的起源,其上可以追溯到受了唐三彩和辽金三彩的巨大影响,但真正始创却是“在明代中早期,至明代正德时已极为精致”(中国陶瓷史)。而虎皮斑纹素三彩是康熙朝创烧的新品种,因当时烧造量不大,现在的存世量也可想而知,市场上早已是凤毛麟角,很是稀罕。

有道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精诚所至,梦想成真。日前,我的古瓷藏品中也终于有了一件康熙时期景德镇民窑烧制的虎皮斑纹素三彩盘。当时,我是既舍不得钱,又舍不得盘,咬咬牙,暗暗想着:大不了这个月多吃几顿水煮白菜。钱能再挣,古瓷盘不可再生,错过机会,那就不知何年何月再与它相会啦。于是用了差不多一个月的工资买来这件“破盘”,填补了我古瓷藏品种类的一个空白。捧着这件价格昂贵的破烂宝贝,翻来复去,眼细观,手轻抚,心领会,自然多有感悟,亦不敢独吞欢乐,故草记如下,与藏友们共享之。

此盘残而不缺,口径20厘米,高3.5厘米,底足直径11厘米。其型为平底,弧腹,折腰,宽沿成45度角外侈,圈足。这类造型的盘子康熙时期较多,有青花、五彩、斗彩等,但以虎皮斑纹为饰的却难得一见。这只盘的内外由黄、绿、紫、白四种釉色点染而成斑状纹饰,形态随意不定,妙趣横生,颇有“大象无形”的抽象意蕴,洋溢着浓浓的自然美,让人因此而想象大清帝国强盛时期的富贵与繁华。拿这件民窑虎皮斑纹素三彩盘做为实物标本参照器,笔者认为在鉴定同期同类制品时,至少有以下几点要特别注意:第一、釉彩薄,玻璃质强,抚摸时基本上觉察不到凸起感。盘内外,尤其是在外侧,修胎时留下的细密弦纹清晰可见;第二、胎土洁白细腻、缜密坚致,与同时期的青花、五彩等各种器皿的“糯米汁”一般的胎质相同;第三、圈足较浅窄,足根较圆。足底内满施白中闪青的亮清釉,足墙内侧胎釉结合处可见淡淡的火石红色,足墙外侧的胎与釉彩结合处不见火石红,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同白釉与彩料之中所含有微量元素不同有关;第四、经反复观察分析,笔者认为虎皮斑纹素三彩的制作工艺应是在高温烧成的涩胎上先敷一层透明釉,接着点染不同的彩料斑,晾干后入窑二次烧成。

当然,这只盘子也给我留下了一连串的疑问:为什么这种纹饰产生在瓷器制作的巅峰阶段却又产量很少呢?是因为烧造不易,还是审美格调太“阳春白雪”而不入俗人眼呢?它的诞生是不是仅仅源于清康熙王朝的君臣黎民对于唐、宋三彩的浪漫神韵和灿烂辉煌的追慕呢?……看来,要找到上述问题的确切答案,我还必须上下求索。对于真正的收藏者来说,拥有了藏品,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深入研究探讨的开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