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美家美瓷砖 > 导航 >

定瓷之美

定瓷之美

美家美瓷砖 美缝瓷砖 古代瓷器绿定

2020-08-18

美家美瓷砖。

陶瓷文明是我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之一。中国陶瓷文明源远流长,历史上名窑名品不胜枚举,宋代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已名扬海内外,其中的定窑就是河北大地孕育出的艺术奇葩。 白瓷的产生是中国古代瓷器产生和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对世界文明史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在白瓷的发展史中,定窑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定窑是我国宋金时代北方生产规模最大、影响最广、贡御时间最长的瓷窑场,是中国古代白瓷生产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杰出的窑场。

定窑白瓷在唐代时就堪与邢窑媲美,北宋时期,定窑取代了曾在唐代盛极一时的邢窑白瓷的地位,一跃成为“天下第一”的名牌产品。定窑烧制以白瓷为主,釉色多白中泛黄,呈现出象牙般的质感,给人以柔和悦目、温润恬静之美感,因此也被世人誉为“中和之美”。除烧制白瓷外,还兼烧白釉黑彩、黑釉、酱釉和低温铅绿釉、铅黄釉两色釉彩瓷等,还生产三彩器物。黑酱、芝麻酱色釉瓷即是文献记载的“黑定”和“紫定”,更受时人的欢迎,价格皆高于白定。

定窑瓷器的装饰手法多样,主要有塑贴、刻花、划花、印花和描金花等。此外,定窑模制器物,剔花,黑剔花也有少量生产,以金代的装饰手法最丰富。纹饰丰富多样,有花卉纹、莲瓣纹、海水纹、云龙纹、禽鸟、游鱼、走兽等。其装饰构图简练,线条明快,层次分明,纹样清晰,图案布局富于变化,独具一格。定窑装饰技法中,印花最为人称道,在宋、金时期所有使用的印花装饰的瓷窑中,定窑以高超的技艺独占鳌头,被推为“印花之冠”。

定瓷之美有目共睹,其釉色温润,纹饰精妙,造型精美,迎合了宋代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注定成为当时上层社会人们所关注和青睐的瓷器,并成为御用珍品。 随后,定窑瓷器被各地瓷窑纷纷仿烧,如山西的介休窑、平定窑、北京龙泉务窑等窑场,甚至江西景德镇、四川的彭县窑等,并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综观定窑的巨大成就和深远影响,定窑遗址无疑是一座宝库,一座丰碑,它沉淀和蕴藏着创造性的天才杰作和独特的艺术与美学成就。

精选阅读

哥窑之美


宋代五大名窑中,哥窑的身世最为扑朔迷离。其窑址迄今尚未得到准确认定。根据文献记载,大约有两个线索:一个说法是,宋代的章氏兄弟在龙泉窑烧制青瓷,哥哥章生一创烧了哥窑;另一个说法是,南宋修内司官窑附近,民间窑场烧制了哥窑。

1964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特请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所提供的宋哥窑实物标本进行化验,结果证明其化学成分、纹片颜色和形式皆与龙泉青瓷有所不同。研究者因而推断,宋哥窑似应出自南宋修内司官窑,只是因当时的官窑对民间保密,弃窑时又作了处理,故其窑址迄今未能发现。2011年9月,龙泉市召开了龙泉溪口窑黑胎青瓷研讨会,根据近年来溪口窑的挖掘整理情况,初步判断龙泉溪口窑黑胎青瓷可能就是明清文献中所述的哥窑。 哥窑的特征有三: 1. 金丝铁线开片。哥窑釉层有网状开片,或重叠如冰裂,或细密如鱼子纹,俗称百圾碎;黑色大开片与红、黄色小开片交织重叠,形成金丝铁线的视觉效果。 2. 聚沫攒珠般的釉中气泡。哥窑釉水肥厚,釉中气泡密布,如珠隐现,含蓄内敛。 3. 紫口铁足。哥窑胎体中含铁量较高,胎体为较厚的釉层相裹,口沿釉薄处隐现深紫色,底足露胎处呈深褐色,俗称紫口铁足。目前所见宋代哥窑瓷器,以传世品居多。这些传世品哥窑大部分集中收藏于两岸故宫、上海博物馆、英国大威德基金会等著名博物馆中。

哥窑八方贯耳扁瓶

哥窑胆式瓶

哥窑青釉贯耳瓶

哥窑青釉弦纹瓶

哥窑青釉鱼耳炉

哥窑青釉海棠式花盆

哥窑青釉葵瓣口盘

哥窑八方碗

哥窑瓷器体现出宋人那种喜好不事雕琢、追求清丽秀挺的审美风格。宋瓷本身非常讲究轻松灵动的美感,这是古人的尚玉精神在瓷器制作上的反映。哥窑瓷器的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最为流行。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罐等,均为宫廷用瓷式样。哥窑瓷的外观光洁莹澈,釉内虽多有气泡,却如珍珠般隐现,神奇而美妙。行内将这种工艺现象称为“聚沫攒珠”。哥窑瓷器的纹片也是多种多样,就纹道而论,有鳝鱼纹、黑蓝纹、浅黄纹、鱼子纹;如果从纹形的角度看,就有纲形纹、梅花纹、细碎纹、大小格纹、冰裂纹等,它们还有一个统一的名称,为“百极碎”。

哥窑碗

哥窑葵花洗

哥窑五足洗

哥窑葵口盘

哥窑葵口盘

哥窑葵口碗

国宝级美瓷,诠释中国制造瓷器之美


中国古代的瓷匠有着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他们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不仅仅追求精湛的技艺,还有着奉献精神与济世情怀,创造了令西方高山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

元代青花鬼谷下山图罐

(元代青花瓷器,主体纹饰为“鬼谷子下山图”,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答应下山搭救被燕国陷阵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该器物于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举行的“中国陶瓷、工艺精品及外销工艺品”拍卖会上,以1400万英镑拍出,加佣金后以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2.3亿,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

成化斗彩三秋杯

(这是一只轻灵秀巧的斗彩瓷杯,在洁白细腻、薄如蝉翼的胎体上绘了两只蝴蝶在山石花草中翩跹起舞。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只蝴蝶的翅膀上所施的紫色彩釉色浓而无光,然而这恰恰是明成化斗彩所固有的特征,这也是后世仿品无法仿效之处,这种紫彩就是所谓的“姹紫”或“差紫”。该杯由著名的陶瓷收藏家、鉴定家——孙瀛州先生于1956年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所制造的精美瓷器,为全世界人民所喜爱,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精湛的技艺更是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匠人精神。

明万历五彩荷塘鸳鸯图蒜头瓶

(蒜头瓶是万历朝的经典品种,因口部造型似蒜头而得名,瓶式古雅,秦汉时期已流行。通常尺寸较大,有五彩、青花两种装饰,题材包括龙凤纹、鸳鸯荷塘纹、鱼藻纹等。两岸故宫、上海博物馆均有此品种收藏,其中尤以绘龙凤纹者相对较少。2005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此件明万历五彩荷塘鸳鸯图蒜头瓶以428.24万元成交。)

明 彩釉大罐

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被誉为是“瓷器之国”。不妨通过下面这些国宝级美瓷,领会中国制造的“工匠精神”!

清乾隆 蓝釉描金大罐

清乾隆 青花缠枝花卉纹双耳六方瓶

清雍正 黄地珐琅彩梅花纹碗

清乾隆 粉彩百鹿尊

清乾隆御制黄釉青花跃龙捧寿纹六方瓶

清乾隆粉彩八仙过海六方瓶

清乾隆胭脂红地粉彩缠枝花卉纹尊

五彩加金花碟纹攒盘

清乾隆 粉彩八吉祥盖碗

清乾隆 粉彩百寿纹表

清乾隆粉彩缠枝花卉纹大碗

清乾隆粉彩蕃莲纹花觚

清乾隆粉彩缠枝花卉纹大碗

清乾隆粉彩福寿纹双耳瓶

清乾隆 粉彩果蝠纹葫芦瓶

清乾隆粉彩花果大碗

清乾隆粉彩描金《福寿》蕃莲纹葫芦瓶

清乾隆 粉彩竹石花鸟灯笼瓶

清乾隆黄地青花花果纹盘

清乾隆炉均釉唇口瓶

清乾隆窑变釉卷口六棱瓶

清乾隆 酱地描金凸雕灵桃瓶

清乾隆 蓝釉描金龙花口瓶

清道光红彩绳纹状元红酒坛

清康熙 釉里红团花锯齿纹摇铃尊

清乾隆 茶叶末釉描金蝙蝠纹带葫芦瓶

清乾隆 粉彩九老图灯笼瓶

清乾隆 黄地绿彩八吉祥五蝠捧寿图折沿盘

清乾隆 松石绿地粉彩花卉龙把多壶

陶瓷艺术之美


从陶瓷艺术的审美需求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时代的文化内涵和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

中国陶瓷艺术是世界艺术史上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它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以及各种文学艺术形式紧密关系、互为影响、共同繁荣,成功地造就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唐代唐三彩,色彩绚烂,艺术高超;宋代五大名瓷,晶莹滋润,空前绝后;明清青花瓷,色泽鲜透,巧夺天工。还有千峰翠色的青瓷,深蕴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宜兴紫砂……这些无不是每个收藏家都梦寐以求的稀世珍品。作为一种以立体造型为基础的综合性艺术,陶瓷制作原本出自人类的日常生活需要。然而,随着科技工艺的发展和人类审美意识的增强,它又从单纯的日常需要中升华出来,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最后达到集雕塑、绘画、书法和工艺等多门成就于一身的境地。

景德镇周惠胜大师手绘青花瓷花瓶

陶瓷的艺术美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来源于自然美和生活美,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具有特定的社会历史基础。然而,它又不是原始的自然形态的美,而是经过艺术家的主观加工,其中渗透了艺术家的美学观点和美学思想以及艺术独创性。因此,它比自然美、生活美更集中、更典型。

陶瓷艺术美是通过具体形象来展示自己的风姿神韵,而这种艺术形象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它可引起人的美感,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它是人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判断的集中表现,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物化。

和谐是构成陶瓷形式美的重要原则之一。和谐体现在具有美感的陶瓷器物的造型、装饰、色彩、肌理中。和谐并不是要求在某一件陶瓷造型上,或是多件组合的成套陶瓷造型上,都单纯地表现相同性和一致性,而是由于相互对立的、矛盾着的或有差别的因素,经过设计达到一种新的结合,从而达到互动、互成的美学目标。

陶瓷艺术之美在于器型、纹饰、釉色。由于其表现手段是立体的、綜合的,因而也就是多观点、多层次和形式异常丰富的。在那厚薄、卷舒、冷暖、莹润之间,不仅展示了历代制瓷工匠们的高超艺术,也饱含着人类对美的艺术追求,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人们在文化传统、审美趣味、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的差异与变化。

总之,宋人所体现出的是优雅秀美的艺术风格,追求轻松灵动的美感。从造型到纹饰,抒情而写意,图案流动率意,富于韵律。釉色多为单色釉,但其色泽恬美自然,柔和纯净,是古人尚玉,在瓷器制作上的反映。宋瓷之美,虽未唐代之恢宏气势,但优美高雅则过之,清丽潇洒而不失挺秀,是不饰粉黛,洗去铅华的自然之美。

元人在瓷器上表现出厚重和简洁,造型概括洗练,挺拔舒畅。绘制在青花瓷上的图案,笔意纵横,酣畅淋漓,人物精美,气宇昂轩,无论龙凤麒麟,花草走兽,皆神采飞扬,极具气势,去掉了宋人的飘逸优雅而代之以浑厚质朴,饱满结实的艺术效果。

中国陶瓷艺术的历程,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工艺手段和艺术追求,反映出各自时代的工艺水准和艺术品味。“秋毛冬骨,夏阴春英”,每个时代,瓷器艺人都留下了他们心血的结晶,是留给我们的丰厚文化遗产。

陶瓷艺术,直至整个工艺美术里的诸多美感都是通过形式美显现出来的,主要凭借视觉上的形式美如线条美、质地美、结构美等一一传递给受众。

视觉美就名词的角度而言,是最容易让人望文生义的汉语词汇之一。通俗所说的“悦目”都可类为视觉美。陶瓷艺术中流畅的线条,朴拙的造型,峰回路转的一个镂空,都能让人悦目赏心,视觉美是陶瓷艺术审美中的第一个层面。它经由视线带来内心的冲动和情感的满足。视觉美是陶瓷艺术的特殊目的,抛却了这种形式上的美,陶瓷艺术可以提供知识、宣扬一种道德、服务于某种实际目的,这个时候,陶瓷还是陶瓷,但是却已经不是艺术了。所以,形式上的视觉美是陶瓷艺术不可剥离的一层肌肤。一个好的陶瓷艺术作品首先要带来视觉上的愉悦,要具备视觉美。

在陶瓷艺术领域里,对视觉美的反抗是隐忍的。因为陶瓷艺术不同于绘画、文学以及其他的艺术作品,它与壶与茶融汇得难解难分。最显然的反抗就是雕塑——陶瓷雕塑。另辟蹊径的艺术家使出浑身解数对常规的陶瓷视觉形式作了反抗,即或如此,由于受到陶瓷材质的影响,比之当代西方国家的雕塑,仍有蚍蜉与大树之落,更毋庸说雕塑盛行的古希腊。这种热烈的对传统陶瓷艺术形式的反抗,隐约透露出急躁,而且显得步履蹒跚。与康德的认识相同的是另外一种对陶瓷艺术视觉美的完善。那就是另创同旧的形式一样明确的一种新形式。这就要谈到绞泥。它在陶瓷三元色的基础上,进行反复实验,调制出青、灰、黄、红、紫五种不同的颜色,使陶瓷的语言瞬间丰富,视觉美也因此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约定俗成的视觉表达存在缺憾,全盘推翻太冲动,安于现状太被动,创造“绞泥”的过程,是对陶瓷艺术视觉美进行探索的过程,这种让人眼前一亮的视觉美表现背后隐藏着艺术家温厚热情的思考。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陶瓷艺术的视觉美,与艺术家的艺术本性息息相关。艺术思想是自由奔放的,视觉美才有望丰腴斑斓。对陶瓷艺术家而言,陶瓷艺术是通向思想自由的必经之路,视觉美是艺术本性的外露。

陶瓷花瓶艺术品-室内装饰花瓶

陶瓷艺术的视觉美其实并不被视觉囿限。素器洗练,线条与造型之美首当其冲,但真正动人的还是意象。比如吕尧臣的《伏羲》,视觉上象形阴阳之合,细读却觉包孕宇宙,有天地之合的气象。

陶瓷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视觉美背后隐藏着很多欲言又止的情绪,这种情绪不自觉在线条和造型中流露。陶瓷艺术的视觉美感,是艺术家内心情感涌动的某种表情,或哭或笑,圆不一式,方非一相,都是艺术本性的倾诉。好的陶瓷艺术作品在视觉美上能够引起共鸣,作者将生命与情感存在于作品中,谁都不能视而不见。因此,视觉美不只是一种客观的美,或者说它其实是一种主观的美。

陶瓷艺术与雕塑艺术一样,所表达和表现的视觉美起初都是静止的具象的。在这一点上它们永不能和文学家、诗人相比,他们所表达的美是流动的,而且不可取证。陶瓷艺术家要将内心奔涌的情感按捺下去,以冷静的双手捏塑出一件作品,无论处在怎样的激情里面。杰出的陶瓷艺术作品通常都具备一种主要的特征,那就是冷静和冲动同在。前者是视觉上的,后者也是视觉上的,只是后者最终占据心灵。这个时候,陶瓷艺术家以平和的心态展示一个伟大的沉静的灵魂,尽管处在一切激情之中。就如伦勃朗的油画,在直接的视觉美与艺术本性之间,艺术本性终于昭然若揭,可见其被醒目地烙于受众脑海。

陶瓷美术是工艺美术的一种,工艺手法和技巧是它的重要属性。因此,弄清楚各个门类的工艺过程、特点、各个门类特有的技艺及其重要意义,这是欣赏陶瓷艺术不同于欣赏其他艺术门类的地方。

古瓷青花 中式之美淋漓尽致


古代瓷器中的青花瓷,是釉下彩的一种,这也是人们广为收藏的一个种类。在明代青花瓷器的发展达到一个艺术高峰,这个时期的官窑瓷器逐渐形成了宫廷化的艺术风格,而民窑瓷器则体现出的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风格。

这种珐琅彩的瓷瓶十分罕见。珐琅彩是康熙年间由法国传教士传入中国的一种颜料,康熙年间开始实验在中国瓷器上使用,但是不很成功。雍正年间,雍正皇帝对珐琅彩瓷器的烧制并不十分重视,到了乾隆年间,清朝国力鼎盛,乾隆皇帝喜爱西方文化,珐琅彩瓷器的烧制也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烧造数量依然不多,所以今天成为瓷器收藏中的极品。

人们把青花瓷比作瓷器舞台的青衣,素雅高洁、蓝色纯净。这是一种用钴料在瓷胎上作画,盖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蓝色的花纹与洁白的胎体交相映衬,宛若一幅传统的水墨画。

清代景泰蓝梅瓶

清代是景泰蓝工艺发展的又一高峰期。尤其是乾隆年间(1736~1796),景泰蓝工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景泰蓝制品种类繁多,器物的应用范围要比以往更为扩大,工艺比明代有所提高,胎体较薄,掐丝细薄均匀,技艺更是丝流畅婉。彩釉也比明代要鲜艳润泽,并且无砂眼,虽镀金较薄,但金色很漂亮。清代景泰蓝不及明代的纹饰生动,但花纹图案也是繁复多样,鲜艳夺目。清代的中国景泰蓝工艺品已经闻名天下,景泰蓝制品大量出口国外,成为海外贵族家庭中的摆饰品。

青花瓷是我国的国瓷,又称白地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它耐酸耐磨,色彩经久不退,亮泽而深邃,素有“永不凋谢的青花”之称。

定瓷历史渊源


定窑——定州窑陶瓷,产地在今河北曲阳,古属直隶定州。定瓷烧制始于唐(公元618—907年),兴于北宋(公元960—1127年),失于元(1279—1368年),是我国北方大地上繁衍几代而影响深远的一个窑系。同当时的汝、钧、官、哥窑一起,号称我国宋代五大名窑。 定瓷以白定为主,胎质坚密细腻,釉色柔润透明,《归潜志》有联语:“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之外有红、黑、紫诸色,白定名贵,色定尤为名贵。宋·邵伯温《闻见录》曾有宋仁宗斥张贵妃接受臣僚王拱宸馈送定州红瓷的佳话。可知,宋时定瓷已为上层社会所倍至珍视。定窑器薄如纸,叩击如磬,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之称。五大名窑中,唯定窑以装饰见长。其刻花奔逸、潇洒,印花精细典雅,间辅以剔花、堆花、贴花等。品类有盘、碗、瓶、尊、炉、枕、人物等,设计或劲健挺拔,或秀美娟丽。   定瓷名播遐迩,势压群芳。史载:江西景德镇、山西平定、四川彭县、北京龙泉务诸窑皆蜂起仿效,故形成庞大的定窑系。定瓷的隆兴,不仅改革和引发着本国陶瓷工业,更以磅礴之势启迪和震撼着邻邦。北宋徐竞《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三十二载:高丽“碗、碟、花瓶、汤盏,皆窃仿定器制度。”中国定瓷对日本的影响,也有目共睹,日本诗人虎关师练(1278—1346年)在《济北集》有诗为证:“定州白瓷陶冶珍,纵横小理自然新。扫清仙客闲天地,贮得四时一味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