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文房瓷器 > 导航 >

定瓷文房雅器之五——印泥盒

定瓷文房雅器之五——印泥盒

古代文房瓷器 瓷器中国古代五大名瓷 古代瓷器绿定

2020-10-22

古代文房瓷器。

一幅书画作品的形成大致需要提笔、创作、盖章的过程,前两个环节是宣纸和毛笔之间的亲密接触,最后的盖章环节就是手起印章落的尘埃落定,一副作者苦心孤诣的作品从此横空出世。

当大红的印记向世人宣示其著作权的时候,承载着印泥的印泥盒静默的等待着主人将它盖好,神圣的使命业已完成,作为文房雅器之一的印泥盒仿佛只是给了世人惊鸿一瞥的机会。

印泥盒是伴随着印泥的产生而产生的,用来储存印泥,目的是防止油料的挥发,材质有玉石、玛瑙、象牙、木材、铜质、瓷质等,前人有“印色池,惟瓷器最宜。若瓦器,耗油。铜锡有锈。玉与水晶及烧料俱有潮湿之弊,大害印色。近有以石为之,亦不适用”的说法,从上述文字,我们不难理解,在众多材质中,以瓷质为最佳,因为瓷质有着不吸油的特质。

从造型来看,印泥盒分盖和底两部分,有圆有方,也有椭圆、桃子等异型,可以说造型各异,千变万化。

定瓷新品印泥盒呈圆形,盖和底严丝合缝,通体洁白,釉色均匀。盖中间刻有盛开的荷花,花瓣纹路清晰可见,层层叠叠向外伸展,体现出精湛的雕刻技巧。荷叶连连,自然向外弯曲蔓延,水波荡漾之间,荷花被衬托得尤为清新脱俗。

印泥盒作为一幅书画作品大功告成的见证者,经历了或短或长的等待,很大程度上达成了书画家庄重落款的仪式感。除了书画作者以外,很多书画鉴赏者和收藏者看到心爱的作品也忍不住盖上一方印。我们熟知的乾隆皇帝就有这样的嗜好。乾隆帝文采风流,对书画作品的热爱就体现在他收藏作品的各个印章上,这也许是他比较特殊的收藏技巧吧——172方印章在印泥盒里一次次落下提起,这样的“涂鸦”可以说是非常随心所欲了,不知道书画作者看到自己的作品上满是“十全老人”“乾隆御览之宝”等看似宣示主权的印记,会作何感想?

乾隆的任性自不必提,但一方方精致的印章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文人墨客对书画作品、对中华文化的态度。作为见证者,印泥盒是文人墨客证明自己心血和实力的最佳伙伴。

笔筒是最为常见的置笔用具,是古代文人墨客案头工具中不可替代的美器。印泥盒是一幅书画作品大功告成的见证者,在很大程度上达成了书画家庄重落款的仪式感。如今,这两样精美的文房用具早巳成为收藏市场上一道独特的风景。接下来的这个收藏故事,主人公因对瓷器没有研究,加之轻敌,与价值连城的几件笔筒、印泥盒等古瓷器失之交臂,悔之晚矣。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器型独特的浅绛彩瓷文房器


浅绛彩瓷文房器

笔者酷爱文房用品的收藏,尤其对晚清浅绛彩瓷的文房用品情有独钟。因为,作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浅绛彩瓷所蕴含的美学价值与人文价值不可小视。

浅绛彩瓷借鉴了中国绘画史上所有的重要流派,并把清代的新安画派、扬州画派、海上画派的绘画风格在瓷器上进一步展现出来。在光润的瓷器上山水、人物、花鸟齐备,诗书画印相得益彰,并催生了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新粉彩瓷器的崛起,奠定了百年来景德镇陶瓷绘画艺术的再度繁荣。浅绛彩瓷画师不仅在瓷器上抒情言志,而且还用文字和画面真实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因此,其还有一定的文史研究价值。

浅绛彩瓷在目前存世的数量虽然较大,但其中的精品非常有限。随着其收藏爱好者队伍的扩大以及收藏界对其价值的重新挖掘,近年来,其市场价格是稳步上升,尤其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三大家的精品的价值更是扶摇直上。

浅绛彩瓷中的文房器,因文人气息浓厚,制作精良,器型独特而受到相关藏家的关注,如:一件大口径的精品笔筒的价格,与五年前相较而言,已翻了3倍之多。近几年,各大型拍卖会如:嘉德、中拍国际等拍卖公司都已陆续推出浅绛彩瓷专题,深受爱好者的欢迎。

笔者珍藏有两件器型相类似的名家浅绛彩瓷文房器,其最大特点就是器型独特。在几年前的扬州双博馆文房用品展上曾展出过与其相类似的一件。该文房器绘画精致,书法流畅,品相完好。从底部标签看,属近些年海外回流的精品。在笔者的这两件藏品中,一件是清光绪名家义茂氏所作,作于光绪癸巳年(1893年)。其正面、侧面和顶部共有12幅绘画及书法画面,从书法内容上看是义茂与少川氏、主雪氏共同合作的。另一件是光绪御窑厂名家喻春所作,画面有山水、花鸟、博古和钟鼎文共9幅。这两件浅绛彩瓷文房器高近20cm,分为上中下三层,应该是古人案头放置笔墨等文具的多功能盒。并且这两件文玩器顶部的盖子历经100多年仍保存完好,实属不易。

紫定不紫-酱釉定器鉴定


宋代邵伯温所著的《见闻录》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宋)仁宗一日幸张贵妃阁,见定州红瓷,帝坚问曰安得此物?妃以王拱宸所献为对。帝怒曰,尝戒汝勿通臣僚馈送,不听,何也?因以所持柱斧碎之,妃愧谢久之乃已。”

请注意,这不仅仅是一则连近千年前的封建皇帝都懂得严禁身边亲眷收受贿赂的通鉴,而且对陶瓷爱好者(或者工艺发展史研究人员)来讲至少表明如下两点:一是早在北宋时期定窑就成功烧制了红瓷;二是定窑红瓷肯定非常珍贵难得,否则,有权势又有钱财的王公大臣就不会用它去讨好皇帝的宠妃了。

定窑曾为官窑,给皇家烧制御用瓷器,这在众多的文献内已有记载并成定论。但其中的“红瓷”甚为稀少,传世和出土的都极罕见,文献记载也仅有只言片语,因此人们对定窑红瓷亦即紫定的研究鉴别远不如对定窑白瓷的认识来得深入精确。紫定对许多瓷友来说是非常扑朔迷离的。本着以瓷会友的原则,现将我新近收集到的几块定窑瓷片(紫定)介绍给瓷友,以助交流。

(如图)这几块紫定片基本上是残碗遗存,从现有的残块上推测,其整体器型上有大小、深浅的差别。但施釉方式、工艺制作及呈色特点是大至相同的。具体观察结果如下:

一.高倍放大镜下观察胎质可见胎土极细白、洁净、坚硬、烧结度好,几乎没有气孔,可知是高温成型(如图),这与文献记载宋瓷之中定窑的烧成温度最高是吻合的。

二.釉色在柿红和枣红之间,或者说是酱色中泛桔红,且较一般酱色艳丽,绝无紫色气象。由残片断面观察,胎骨修制得薄而规整,与胎骨相接处的釉水呈黑色,表面上才是酱红色。旋釉薄且均匀,无开片,侧面观察釉面可见细小桔皮纹,这应是微气泡爆裂后遗留下的小坑所至。抚摸釉面,感觉细腻如玉,润滑如脂。

三.残器凡口沿处皆因釉水垂流而几乎露出胎骨,因而也造成两圈不同色泽的带边,顶部成稻米壳色,带边往下渐成一周泛黑泛黄的褐色带边,然后才是酱红色。(如图)。

四.残碗的器型有两种:一种碗为斜直微弧腹,口沿上有葵口。据现有葵口等距离推算,整碗应有六个葵口,碗高一个为5.8厘米,一个约7厘米,另一个约为6.1厘米,此类碗圈足高约0.7厘米,足内侧向外斜削,外侧竖直削,足脊平切,有的足脊平切后再略作修整,成圆楞状,断面观察足圈略呈八字形,圈足大小约为整碗口沿直径的三分之一。足心有施釉和不施釉两种(如图);另一种碗为折腰撇口浅碗,口沿有葵口,整碗应有六个葵口,碗高约4.5厘米,自碗高约二分之一处斜折向上成撇口,折撇部分有微弧度,圈足切削方式是内侧向外斜削,外侧竖直削,足脊平切后略修成圆楞状。圈足大小约为碗口直径的三分之一。足底施釉与器身釉色一致。(如图)

五.所有残片不见有芒口,亦不见有支垫烧痕,应为匣装烧制,除釉色、葵口、折腰之外,不见有其他装饰。

综合上述特征分析,可得如下结论。

1.这批酱红色釉瓷片器型特征均为六葵口碗,内斜外直平切小圈足,口大足小,腹斜直微弧,符合北宋时期碗型特征,故其产生时代应是北宋。

2.胎质细白坚硬,与同时代定窑白瓷胎质完全一致。而不同于同时代的景德镇白瓷胎质以及吉州窑胎质,也不同于福建德化、永春等窑的白瓷胎质,故其产生的窑口应为河北曲阳的定窑。

3.这些瓷片的釉色与传世的或文献记载的“定州红瓷”、“酱色釉”亦即人们常说的“紫定”相一致。对照实物残片釉色而必须指出的是,其釉色既不是“紫色”,也不是“红色”,更不是“芝麻酱色”,确切色泽介乎红色与酱色之间又略微带有一点桔黄色,明快而艳丽。如果比喻一下的话,应该比熟透的柿子色略深暗一点,比熟透的枣色略浅亮一些。称之为酱红釉较为名副其实。由此看来,紫定不紫,但从相沿成俗的角度出发,本人却同意不妨仍称其为“紫”定,以便交流。

4.紫定器制作极为精细,胎轻薄,釉均匀,其工艺水平北宋时已至巅峰,不愧为一代名窑。眼前这些虽已残损但不失美韵的紫定瓷片,足以让人想见其昔日的尊贵与辉煌。

浅绛彩实名雅瓷


浅绛彩盛行于清末民初,旧时却不停冷静无闻,现在颠末盛世收藏热后,才露头角、天下著名。固然当时代离我们很近,但如今我们对它的汗青和熟悉,照旧模含糊糊,并不怎么清晰。其他题目姑且岂论,单说看到浅绛彩这一错误的名称,明眼人一望便知。可以说,在中国陶瓷中,其异名之多,且又名不副实者,恐无过于浅绛彩了。

汪友棠之徒钱仙搓浅降山川图板

今考古今学者对浅绛彩的称呼,大抵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白地五彩”。

最早见于民国黄矞老师《瓷史》,文云:“其特品则为白地五彩,而摹古名画,绘以丹青山川、人物、花鸟者,诚清玩之雅具。”又云:“同光之际,以程雪笠绘者为最胜,次则有落小轩作款者,不知姓氏,亦卓尔非凡。二子之写生写意不独设色精致,其运笔描神,玲珑苍雅,觉仇十洲、恽南田闻名士,不得擅美于纸上也。后有许达生亦超超元著,但较前二子则稍形匠气,而逊其淳朴矣。”

程门浅降山川板

二是“水墨五彩”。

最早见于今世耿宝昌老师《明清瓷器判定》,文云:“此时,还出现了一类创新品种:水墨五彩和软彩,色调淡雅,清新明丽,拟八大山人、新罗山人等笔意的人物花鸟和浅绛山川等画面,每每写有题句,并署有干支纪年和作画人姓名,别的的瓷器绘画风格,深受同期间的赵之谦、虚谷、任熊、任伯年等名家的影响。”(紫禁城出书社,香港雨木出书社,1993年出书)

三是“浅绛彩”。

见于今世汪庆正老师主编的《简明陶瓷辞书》,文云:“瓷器彩饰品种之一。仿中国绘画技法,以水墨与淡赭刻画纹饰,色调平淡柔和。清嘉庆、道光间盛行。善于此法之绘瓷名家有王廷佐、金品卿、程门等。”(上海辞书出书社,1989年11月第一版,1992年04月第四次印刷)

四是“文人瓷”。

源自今世子午源老师《瓷上文人画:晚清民国浅绛彩瓷》。(浙江大学出书社,2006年04月第一版)

五是“新派粉彩”。

见于今世曹新吾老师《新派粉彩名家作品集》,文云:“界说有界说阈,‘新派’二字是针对‘旧派’和‘匠派’而言的。‘新派’语出向焯《景德镇陶业纪事》。在书中,向氏称这种以‘浅’为美的新潮粉彩为‘新派艺术’,把青花与传统粉彩称为‘旧派艺术’或‘匠派艺术’,并以为只有‘新派’艺人才是‘美术家’。新派粉彩之名即由此而来。”(河北美术出书社,2006年09月第一版)(向焯《景德镇陶业纪事》,1920年版)

上述这些名称为什么名不副实呢?

先看“白地五彩”和“水墨五彩”。两者大同小异,立意都是一样的,但耿老师将创新品种又分为水墨五彩和软彩,显然是两个品种了。据汪庆正主编的《简明陶瓷辞书》:“五彩比粉彩烧成温度稍高,不如粉彩那样有柔软感,故又叫‘硬彩’”。按:五彩又叫硬彩,粉彩又叫软彩,浅绛彩虽属于粉彩或软彩,但它们肯定是三个差别的彩饰品种,即浅绛彩是浅绛彩,粉彩是粉彩,五彩是五彩,三者不可等量齐观,否则便没有区别了。如许看来,就会因前后抵牾和极易肴杂而难以看懂的。可见这里的白地五彩、水墨五彩和软彩之称,是不当当的。

然而,浅绛彩也是在不停发展和变革的。《博古》丛刊第九辑(广陵书社2005年10月版)刊有朱裕平老师的一篇《浅绛彩的工艺方法和绘画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收藏和观赏浅绛瓷的须要知识。文中指出浅绛彩的四种釉彩工艺的综合运用是:浅绛彩和粉彩的联合,浅绛彩和五彩的联合,浅绛彩和珐琅彩的联合,浅绛彩和青花的联合。

笔者以为,这种工艺上的多种变革与运用出现于光绪中期以后,且后三种工艺的综合运用,在浅绛彩瓷中为数少少。别的,就是纯以五彩和珐琅彩绘画的险些没有。在光绪中期,还出现了普通题材的绘画,如锦堂富贵、富贵白头等等。这些题材,现实上反映了人民对优美生存的向往。

这些釉彩工艺和绘画题材上的演变,实乃浅绛彩的一大发展和进步。但不少人却喜好早期的浅绛彩,都以为那才是好的、高雅的。实在不尽然。李敖老师在《看谁的文章写得好》一文中指出:“实在统统摊开,有何史汉传奇雅俗之分?文章只在优劣题目,并无史汉传奇雅俗的题目。文章的优劣尺度,根本不在这里。”又说:“作为新期间的中国人,我们评判文章,着实该用一种新的尺度,我们必须放弃什么山川尺度,什么雅俗尺度,什么骨气尺度,什么文白尺度。我们看文章,要问的只是:一、要表达什么?二、表达得好欠好?有了这种新的尺度,统统错打的笔墨官司,都可以去他的蛋;统统不敢说它欠好的所谓名家之作,都可以叫它狗屁。”可见,对作品优劣的尺度是不能以题材的雅俗而论的。

实在,以俗见雅更难,能做到大俗风雅才是真功夫。关于雅和俗,两者现实上是可以转换的。艺术作品的优劣取决于精力素养的高底。浅绛彩高手的普通题材的绘画,照旧俗中见雅的。而俗手画雅画,那是附庸风雅,效果一定俗不可耐!

再说“浅绛彩”。浅绛彩作为物名,是解放后才出现的,但现在却是影响最大,用之最广,险些约定俗成(一样平常人都风俗于俗称,而从事专业研究的人应于此讲求科学与审慎)。比年来,浅绛彩的研究不尽如人意,但有一点是无疑的,即浅绛彩盛行于清同、光及民初,并非《辞书》所说“清嘉庆、道光间盛行”。

从中国画和浅绛彩的画种看,《辞书》所谓的浅绛彩,仅由风格仿中国画中的浅绛山川而论,显然不可以全部涵盖浅绛彩中的人物、花鸟及走兽等诸多画科。

不外,即便以风格定浅绛彩,好像也不太正确。而今遍观同光年间的所谓“浅绛”山川,根本上都以绿色为主色调,但是像黄公望那样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川画,却真是极其少见。严酷说,绝大部门山川是算不上浅绛的。称得上真正浅绛而又印象深刻的,一是仙槎民国十一年时所写浅绛山川瓷板(见陶正晨《仙槎携琴访友图瓷板》,刊于《收藏快报》2012年11月07日);二是汪友棠光绪三十三年时所写浅绛山川瓷板(见徐锦范、陈兵《中国晚晴浅绛彩瓷器》,上海人民美术出书社2011年12月出书)。

其次,从釉彩品种看。所谓浅绛彩,只是瓷器彩饰品种之一(白地五彩及水墨五彩也一样)。其时的瓷画,绝大部门固然为浅绛彩,但也有墨彩、青花、篮彩、金彩等其他品种。由是观之,起首就遇到一个锋利的困难:怎样称谓其他釉彩品种呢?仍旧称谓浅绛彩吗?无论怎么称谓,都反难见信,可见浅绛彩之名极易疏漏。

再说“文人瓷”。《瓷上文人画》指陈,“浅绛彩瓷画就是瓷器上的文人画”。什么是文人画,按照《中国美术辞典》,“文人画,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医生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上海辞书出书社,1987年12月出书)。

于浅绛彩而言,其艺术风格确是文人画,但对于其作者来说,却是官窑职业画家。何况,他们的浅绛彩属于商品性子,跟文人以此自娱的文人画完全差别。也就是说,浅绛彩与文人画的“不学为人,自娱而已”的中央论调不符合。以是,把浅绛彩定名为文人瓷,也是有题目的。

还应指出,旧时文人在提倡文人画方面,每每借以举高士医生阶级的绘画艺术,藐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在此配景下,民间艺人和官窑画工,在旧时都是一种贱业,故而被社会轻蔑。因此,他们险些名不见经传,只管浅绛彩是文人画风格,名位仍然卑微。

再说“新派粉彩”。此名源于向焯《景德镇陶业纪事》(1920年版),就其时而言并不为错。但厥后紧接着又出现了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新粉彩。如许一来,新粉彩不就成为当之无愧的“新派粉彩”,而浅绛彩却反而成为“旧派”了吗?

以是,上面这些有关浅绛彩的名称,如今看来都黑白非是是的,均有实质性错误。这是由于已往并未被器重,而又史料太缺乏的缘故。比起先辈学者,身为如今的浅绛彩爱好者,我们真是大有眼福了。但是,对其错误的影响,理应赶早地予以澄清才是。

那么,我们该怎样称谓浅绛彩呢?且看浅绛彩的原作者是怎样称谓浅绛彩的。本日的浅绛彩爱好者,都熟知马庆云的浅绛彩,也曾见过“马庆云画雅瓷”的底款,可见谁人期间的所谓浅绛彩,实称“雅瓷”。

比力起来,“雅瓷”显得更简便、更概括、更正确。汗青必须力图真实,制名也应以指实,“雅瓷”不但符合汗青究竟,更是原作者的本意。

略谈文房瓷印盒的收藏与鉴赏


清光绪高心田浅绛六方印盒

印盒,亦称印奁,是存放印泥的文房用具,形状多样,大小不一,以扁圆形多见。其材质有铜、瓷、玛瑙、象牙、玉等,以瓷质最佳。前人曾有“印色池,唯瓷器最宜。若瓦器,耗油。铜锡有锈。玉与水晶及烧料俱有潮湿之弊,大害印色。近有以石为之,亦不适用”的说法。传世品中已有唐代印盒,宋代的官、哥、定、越等名窑均烧造过印盒。现在藏市中的唐宋印盒已非常稀少,以清代传世品多见。在2009年的香港佳士得春拍中,一件来自日本私人收藏的“元代黑漆嵌螺钿文会图印盒”的成交价达到了962万港元的惊人天价,这使得投资者对于这种文房小器的投资前景更加看好。

清代瓷印盒最为普及,器型也较丰富,或圆或方,分为大小两种,宫廷用具一般较大,民间则较小。品种有青花、五彩、斗彩、粉彩、颜色釉、浅绛彩等。这其中,尤以康熙豇豆红、洒蓝釉及乾隆仿雕漆印盒最为著名。清中晚期雕瓷兴起,雕瓷印盒曾一度盛行。

印盒因属文房器,所以制作一般都很精良,适合把玩观瞻,深受文人及藏家追捧。近几年市场行情也是一路上扬。笔者酷爱小巧文气的印盒,珍藏有一些晚清粉彩、青花、名人浅绛彩和颜色釉印盒,其中最为笔者喜欢的是一件“清光绪高心田浅绛六方印盒”,此印盒可谓于方寸之间呈万千气象,画面构图疏密得当,山水花鸟交辉,画工细腻传神。画面近处山峦突兀、庙宇掩映、一叶扁舟、水波浩渺;远处树木葱茏、层林尽染;侧面则鸟语花香、生机盎然,当是胎釉彩中精良的观赏雅器。

水盂被古代文人称为文房第五宝


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水盂

青白釉水盂底部

这件小巧精美的北宋景德镇湖田窑青白瓷水盂(图1),水盂高3厘米,口径3.8厘米,足径2.4厘米,口微敛,圆鼓腹,矮圈足。胎壁薄而轻盈,器型规整,做工考究,器物内外均施青白釉,釉面肥腴而匀净,是典型的景德镇湖田窑“湖水蓝”釉色,用“温润如玉”来形容,毫不为过。水盂的足底部(图2)不施釉,可窥其胎体,洁白、坚质而细密。

水盂,又名“水丞”,是传统文人书房中盛水的小器具,以便研墨时向砚池内注水,类似的还有带有流口的砚滴、水注等,因为研墨时需要的水是很少的,所以这类器皿都十分小巧。据考,水盂最早出现于秦汉时期,至迟到西晋时,瓷质的水盂已相当流行,如西晋较为常见的蛙形水盂,将水盂塑成青蛙造型,有的还可从蛙口中注水,颇有意趣。

在收藏界有人称“水盂”为“文房第五宝”,是古代书房中除笔、墨、纸、砚外最常用的文房用具。因其多小巧雅致,最能体现文人雅士们的审美情趣,故而在文玩类中属于高品位的收藏品。就这件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水盂而言,虽无任何纹样装饰,但却以圆润的器型和极纯正雅洁的釉色取胜,代表了宋代文人的审美风尚,宋瓷的至纯、至雅尽显无遗。所以,这件看似不起眼的小器物,依然被专家们评定为二级文物。

这件青白瓷水盂,1954年出土于安徽省肥西县小浦乡的一座宋代墓葬中,现收藏于安徽博物院。与其一起出土的还有墓志一盒,墓志盖面上刻“宋故宣德郎冯君墓铭”9字篆书,墓志内容是其女婿,也是北宋较有名气的书法家李图南所书。根据墓志记载:冯君名安国,慎县知县,元祐二年(1087)闰八月二十四日卒于维扬,大观元年(1107)九月一日葬于合肥县小蜀山太平乡。”查宋代郑樵的《通志》可知:宣德郎为隋代创置的官名,唐宋时期沿用,为七品官员。依墓志所记,冯安国为慎县知县,这与宣德郎七品官员是相衬的。

这件水盂制作精细,显然不是专为陪葬的明器,而应该是这位宣德郎生前文房中所使用的心爱之物。因为这是一座纪年墓,那么可确知此青白瓷水盂的生产时间不迟于元祐二年(1087),这为我们了解和研究景德镇窑青白釉瓷器,提供了很好的断代标准。景德镇窑是宋代专烧青白瓷的窑场,北宋前期青白瓷生产处于初期阶段,其釉色往往泛黄,釉面较干涩,不是特别美观。而进入北宋中晚期以后,景德镇窑青白瓷质量大为提高,特别是这一时期景德镇湖田窑产品,釉面极其滋润,青中泛白、白中闪青的湖水蓝釉色极具玉质感,而这件明确纪年的青白瓷水盂就是很好的例证。

古代节盒


节盒古代的实用器物,如同竹子一节节胡故名。古代节盒一般是四节的,也有五节的,但是非常少,古人妇女把节盒放细活的,也亦文人用于文房用品的。

古代节盒以磁器为主,以粉彩居多,青花瓷器的比较少,主要流行于清代中晚期。

浅绛彩节盒“官窑内造”款,整体呈圆筒式,共分四层,盖弧形平沿,似将军盔。四节盒身分别带四耳,穿铜提,便于拿放。盒身及盒盖上均以浅绛彩绘不同的花鸟纹饰,花枝招展,花朵迎风盛开,五彩斑斓的鸟儿立于枝头。画面布局舒适,画工精巧,画意充满诗情,不愧是一对集实用、吉祥、文雅于一身的浅绛彩瓷作精品。 浅绛彩瓷是清末时景德镇具有创新意义的釉上彩新品种。从同治、光绪到民国初年之间,将中国书画艺术的“三绝”——诗、书、画,在瓷器上表现,使瓷画与传统中国画结合,创造出瓷画的全新面貌。

什么是定窑的南定、北定、粉定、土定、新定


定窑瓷器以白瓷闻名以刻花、雕花、剔花而成为北宋五大名窑之首。定窑瓷器还有南定、北定、粉定、土定、新定的分类之说,那么您知道南定、北定、粉定、土定、新定瓷器分类是怎么来的吗?

南定白瓷说法:

1,宋室南迁后,金人统治下所烧造的曲阳定窑瓷器。

2,长江以南(包括四川)历代仿定产品。

3,“靖康”之后北宋南迁,在临安(今杭州)继续烧造的仿定器。

4,景德镇和德化窑仿定产品。

5,中国古陶瓷图典:宋南渡后,景德镇所仿定器,也称宋白瓷,形式与北定相同,唯无北定之雅趣。此说法虽未明确,但大体倾向宋南渡后,景德镇所仿定器。

北定瓷器说法:

1,宋南渡前,曲阳定窑历代产品。

2,专指北宋朝曲阳定窑所烧瓷器。

3,景德镇为南定,其余均称北定。

4,长江以北地区,定窑及定窑系所有产品

5,有竹丝刷纹者曰北定。

6,中国古陶瓷图典说法:以曲阳涧磁村为中心的定窑作坊生产的瓷器。

粉定瓷器说法:

1,曲阳定窑土定进步者,胎体轻薄、致密、有泪痕、高白度的瓷器。

2,宋南迁后,在景德镇生产釉色极淡,略带粉红色的仿定器,颜色如婴儿肌肤。

3,景德镇所有仿烧定窑器。

4,中国古陶瓷图典说法:以曲阳涧磁村为中心的定窑作坊所生产白度极高的北定。

土定瓷器说法:

1,定窑初始之物,质松厚重,分互胎、陶胎两种,釉色白中闪黄或闪赤,易剥落且有大开片。

2,霍县窑仿定产品。

3,中国古陶瓷图典说法:除曲阳中心窑场以外的,如汾河、漳河流域广大地区民窑仿定产品。原料与工艺技术与定窑相同,之所以称之土定,是因为原料加工不精,胎体粗厚,叩之声音不清脆,装饰简单或无纹饰。总之,与定窑相比,各方面均显粗糙。

新定瓷器说法:

1,元以后,南北窑口所有仿定产品。

2,近现代仿品。

3,中国古陶瓷图典说法:为山西霍窑(元又称彭窑)所烧仿定产品为新定。格古要论中记载霍窑(元又称彭窑)是始于金代发展于元代,“彭君定效古定器折腰样者,基整齐,白者与定器相似。”该窑因此以专门仿定闻名于世。实际该窑产品与定窑相去甚远,但标志着定窑系元代仍在烧造且有所发展,至明代方消亡。

清代康熙不同釉色的瓷质文房用具笔筒


笔筒是古人文房用具之一,文房用瓷的生产在我国历史悠久,到了清康熙时期,更备受重视。当时盛行在瓷器上书写长篇诗词歌赋,常见的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兰亭序》、《归去来辞》、《滕王阁序》等作品。此件青花《前赤壁赋》笔筒胎釉极其细腻,造型端庄典雅,是康熙时期的典型器物之一。

清康熙 青花“赤壁赋”笔筒

高15.6 口17.8 底17.8厘米

圆唇、直腹、卧足,底心凹处有青花 “文房山斗”四字款。胎细白,厚重,施亮青白釉,器底及口沿为乳白釉,釉面肥厚光润,底有涩圈。器外壁青花楷书苏轼《前赤壁赋》全文,字体工整、清新悦目。

清康熙 山水人物笔筒

高15.8 口17.7 底17.7厘米

平沿、直壁、底平、底心内凹;胎地坚致厚重;施白釉、微泛青;外壁有青花山水人物故事;青花浓翠,蓝分五色。运用“斧劈皴”绘画手法,表现远山近水,层次分明,画面富有立体感,为康熙朝的典型器物。

康熙青花使用“珠明料”,在莹润雅洁釉面上,益显发色青翠,浓淡深浅,变幻莫测,不虚“青花五彩”之美誉。

清康熙霁红釉笔筒

霁红釉笔筒,清康熙,高16.7cm,口径18.5cm,足径16.3cm。

笔筒撇口,斜壁,足微外撇,台阶底,浅圈足。通体施霁红釉,口沿处釉薄透出白色胎骨。近足处凸起两道弦纹,微透白色胎骨。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此件笔筒胎体坚硬细密,浓重的红釉与口、足部白色的胎骨相互衬托,避免了色彩的单一,别有一番情趣。笔筒形体上下均外撇,不同于一般的直筒形笔筒,反映出康熙时器物造型的多样性。

康熙时期的高温铜红釉瓷器主要有郎窑红釉、豇豆红釉、霁红釉三种,其中霁红釉系仿明代宣德红釉的品种,但红釉色泽多泛黑红,个别的较为浅淡鲜亮,色调都很均匀。此时的霁红器胎体坚硬细密,有的釉面有细小橘皮皱纹,有的因釉层较厚而呈垂流状,足边往往因垂流积釉而呈黑褐色。常见器形有僧帽壶、梅瓶、钵、盘、碗、高足碗等。或署官窑款,或无款。除用作祭器以外,也用作文房用具、日用瓷等。

青花人物故事纹大笔筒

青花人物故事纹大笔筒通高22厘米,口径19.4厘米,底径18.3厘米。直口,玉璧形底。腹部满绘戏曲故事图,空隙处以山石、花草和树木作陪衬。胎白细腻,釉质晶莹色白,青花色调呈纯蓝色,青翠明快。为康熙中期典型器物。绘画采用层层涂染技法,人物用披麻皴法,层次多而分明,线条纤细有力,人物形象生动自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