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明清瓷器如何鉴别 > 导航 >

明清甜白瓷如何鉴别?

明清甜白瓷如何鉴别?

明清瓷器如何鉴别 如何鉴别元明清瓷器 瓷器用紫光灯如何鉴别

2020-02-20

明清瓷器如何鉴别。

在瓷器审美方面,经过两宋数百年辉煌瓷史的洗礼和熏陶,到了明代,其实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工艺能让人眼前一亮。永乐甜白釉之所以有名,完全因为明成祖朱棣的个人偏好,这个神秘古怪的帝王自幼失去生母,只得认他人为母,生在帝王家的显赫显然不足以抵挡高处不胜寒的清冷,由此养成了他古怪冷清的性格。传说他很早便失去了性能力,面对后宫佳丽的莺歌燕舞,其心中怕也有许多怨悔与苦恼,是以他一方面通过接连不断的亲征、布施天下的郑和下西洋等活动彰显雄性,另一方面清净沉闷,城府阴沉,只能寄情于器物。本文主要说说明清甜白瓷如何鉴别。

《明太宗实录》记:“回回结牙思进玉碗,上不受,命礼部赐砂遣还。谓尚书郑赐曰:‘朕朝夕所用中国瓷器,洁素莹然,甚适于心,不必此也。况此物今府库亦有之,但朕自不用。’”由此可见,朱棣对白瓷情有独钟。上有好之,下必甚焉。故而永乐白瓷制瓷工艺上精益求精,取得了极大发展。这种白瓷许多都薄到半脱胎的程度,能够光照见影,给人以“甜”的感受,所以“甜白”瓷因此得名。

甜白瓷是一种素色釉瓷,唐代白瓷便有了极大的盛名,形成了“南青北白”的鼎盛局面。延展流变至明代永乐,制瓷工匠们殚精竭虑,使得白瓷达到了“脱胎换骨”的境地,并将“脱胎”研制为特殊的制瓷工艺,即薄胎细白瓷。永乐时期景德镇窑烧制的白瓷中出现了半脱胎状,白瓷脱胎从配方、拉坯、旋坯、修坯、施釉到装窑烧成,工艺要求极严。景德镇甜白釉的烧制成功,为明代彩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清代对明代白瓷的描述比较具体,形容白色的有牙白、奶白、莹白,形容质感的如象牙、牛奶、堆脂或玲珑剔透,把永乐、宣德时期的白瓷概括得淋漓尽致。

甜白瓷很为现代人所钟爱,拍场上明代永乐甜白瓷屡创天价,而且明永乐以后,宣德、成化包括弘治年间多有甜白精品,并且康乾雍三朝仿制无数,是以收藏者不但要鉴藏真赝,辨别正牌永乐甜白的特征也是收藏爱好者的必备功课。永乐甜白釉的特征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一是胎体的仰光透视,呈现出极为浅淡的粉红色,但又与龙泉窑中粉青有极大区别。二是釉面积釉处呈现虾青色。

宣德早期釉面和永乐相同,极易混淆,但是宣德中晚期甜白瓷开始出现了特有的橘皮纹,所以遇到无款识的明代甜白瓷,均以橘皮纹判定永乐还是宣德。传世成化官窑甜白瓷多是薄胎、盘、碗、杯多见,薄胎者有卵幕杯一种,薄如蛋壳,为成化独有。清代后仿不少,可用明成化款识特征判定年代。清康熙甜白釉器主要仿永乐、宣德、成化、弘治制品,官窑多署本朝款,也有署永乐款识。其中薄胎者仿的最多,也最好。但清代胎料与明代有别,仰光透视,闪青白色,没有其粉色,这是区别明清甜白瓷的重要依据。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明清甜白瓷如何鉴别”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如何鉴别德化白瓷


如何鉴别德化白瓷

德化白瓷因为制瓷技术的高超,成品的质量都比较好,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而受到很多藏友的关注。市场上也有很多人利用德化白瓷的名号生产一些现代的工艺品,很多人无法对真的德化白瓷与假的德化白瓷进行区分。什么样的德化白瓷才是真的呢?

看颜色

各个朝代的白瓷具有不同的特点,虽然都成为白瓷,但是这白是有区别的。有的白瓷中含有少量的青色,还有的白瓷中含有少量的白色。而德化白瓷的白是纯色,不泛青,也不发黄。颜色很纯正。

看光泽度

德化白瓷因为特殊的烧造工艺光泽度特别好,有种透亮的感觉。人站在德化白瓷的面前,可以模糊照见自己的影子。于是很多的工艺品也做的比较透亮。但是真正的德化白瓷虽然透亮,但是白的特别柔和,而现代的仿品只能做到亮,却无法做到柔和。因此通过亮度的比较也能对真假德化白瓷进行区分。

看透光程度

前面也讲到了,德化白瓷的一大特点就是透亮。因此在购买白瓷的时候可以选择白天有太阳的时候,拿到阳光下一照,通体透亮,就说明是真品。如果浑浊,不透亮就是仿品。另外还可以利用手电筒,如果天色较暗,可以用手电筒的光打在瓷器上,同样透亮的是真品,不透亮的是仿品。当然为了能够买到真的德化白瓷,还是选择白天阳光好的时候买。

德化窑白瓷的鉴别


何为“中国白”

“中国白”产自福建德化。德化是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与江西景德镇和广州潮州(一说为湖南醴陵)齐名。德化窑是中国古代德化白瓷南方著名瓷窑,因窑址位于德化县而得名。中心窑址位于福建中部戴云山腹地,此处瓷土资源丰富,水源充足,交通运输方便,是烧制瓷器的理想之地。

德化窑历史悠久,历经了千年的风霜,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在世界陶瓷史上“中国白”一词也就成了德化白瓷的代名词,“中国白”原文(BLANC DE CHINE)是法国人对明代德化白瓷的赞誉,他们认为这是“中国瓷器之上品”。德化白瓷因其产品制作精细,质地坚密,晶莹如玉,釉面滋润似脂,故有“象牙白”、“猪油白”、“鹅绒白”等美称,在我国白瓷系统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在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国际上有“东方艺术”之声誉。

如何鉴别德化窑白瓷

A目视表面观察

明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红,犹如东方少女之脸白中泛红;明代中期釉面白中微泛牙黄,犹如成年象之牙,泛牙黄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牙白,犹如猪油凝固时之白。

B迎光透视观察

明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粉红或肉红色。明代中期胎色白中泛肉红或牙黄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牙黄或牙白色。当然,迎光透视观察各个时期所显颜色,也会因作品的厚薄、配料的微少差异及烧制时温度控制的微小差别而出现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凡古代德化白瓷或青花瓷不管其厚薄,迎光或灯光透视全部均应透光,如不透光就是赝品。这是判定真伪德化瓷器的一项重要依据。

C釉面光亮度观察

仿品釉面一般光泽度过亮,给人以刺眼感觉。真品釉面温润弱光。

D从制作工艺上观察

仿品一般为模型注浆后分段安装而成,判定时应注意:由于采用注浆成形工艺,故瓷器内会出现瓷浆流动纹路,一般成垂直状,且胎体薄而轻,釉呈奶白色,用放大镜观察一般有气泡,无真品腴润悦目之特征。在同一纹式同一对称物体上,造型往往千篇一律,犹如印刷制品,给人之感觉是过于规正、死板、毫无生机。真品则为手工捏塑堆贴。在捏界面处一般都留有手工捏制的痕迹。对同一纹式同一对称物体造型仔细观察时,一般都有细微变化,正是这种微小的差异,它既能反映出作品的真实性,同时也更显示其自然和灵气。

E从易损的部位上观察

真品在长期收藏过程中,如手指、衣纹、珠粒、牙齿等,尤以精细易损部分常出现的折断、损伤甚至脱落现象,这些伤痕均应为旧痕。新仿品则没有这些特征。真品判定一般应掌握以下三个要领:

一是看,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易损部位有无断裂痕,界面是否为旧痕。

二是闻,把瓷器放在一个无任何异味器皿中一段时间,然后在房间或办公室内确定无风静止的状态下,将器物迅速从器皿中取出的一瞬间,立即用鼻子闻断裂口及其他部位之味道。这种方法至少可以印证以下几个问题:可以判断出断裂缝是用什么粘合剂胶接;根据气味的强弱,可以判定断裂口胶接的大体时间;也可以断定除使用各种粘合剂外,还可能使用了哪些化学药剂。

三是舔,先刷牙漱口,清除口腔中异味后,在物品的无上釉部分轻轻舔一下,接触面尽能大些,看是否有异味,一般情况是,凡舌头感觉有轻微“麻”之现象,这件物品通常是使用过酸性化学药剂浸泡过。

唐代邢窑白瓷如何鉴别真假 只看款识行不通


对于瓷器收藏,我们都非常明白官窑瓷与民窑瓷之间有着数个量级的差异,尤其是在经济价值方面,毕竟任何收藏,其本质都是一种投资。官窑瓷器历来是人们追捧的对象,而对官窑瓷器的真假辨别也就成了最为关键的一件事。不少人以为,自元代景德镇窑异军突起以后,官窑瓷才开始有固定程式的款识。实则不然,以唐代为例,唐代瓷器虽没有特定的官窑之分,也不像后世一样有纪年款或堂号款,但是也有固定的进贡窑口和特殊记号。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些关于唐代邢窑白瓷真假鉴别的知识,希望对广大藏友有所帮助。唐代邢窑白瓷被赞誉为“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其胎细腻坚致,壁薄而声脆,釉色如银似雪,却又更多一分灵动莹润,令人叹为观止。在陶瓷技术上,邢窑白瓷的烧成温度有1380度之高,与现代世界制瓷业最先进的“硬质瓷”十分接近,这种烧瓷技术将薄胎细瓷的起源提前了近十个世纪。

唐代邢窑白瓷的鉴别,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造型:唐代邢窑白瓷的造型具备典型的唐代陶瓷特征,工整端稳、朴素大方,器型普遍偏大,有一种雍容的气度。这种造型上的特征具体到线条上,就表现为线条的饱满、酣畅,如果一件邢白看上去蔫头耷脑或者明显扁平化,那么应当存疑。

②胎釉:唐代邢白瓷有粗细之分,胎釉亦不相同。细白瓷的胎体致密,胎色洁白,个别闪黄,釉质细腻,釉色雪白或微微泛青,釉面光滑莹润。细白瓷在胎釉之间往往还施一层化妆土作保护釉。而邢窑粗白瓷胎质粗松,胎色灰白,釉质细腻度不够,釉面平整欠佳且乳浊感明显,釉色常为灰白、乳白色或黄白色。唐代宫廷用瓷均为邢白瓷器。

③工艺:不论邢白瓷粗细,施釉均采用器内施满釉、器外釉不到足的方法,仅极少数器物足心也施釉。因为在还原焰下烧造,器物的积釉处显现纯正的青白色。邢窑白瓷较细者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严谨。

④款识:唐代邢白细瓷仅供宫廷用,刻有两种款识,一种是“翰林”竖刻款,为翰林院定烧瓷,多见于罐;另一种是“盈”字款,为皇家私库大盈库定烧瓷,多见于杯碗。邢白的款识基本都是阴刻文,是在瓷坯成型以后刻划在器底,然后经过烧造。因此款识字迹清晰、笔画遒劲。现代仿品很多在烧制完成以后再后刻款识,较易分辨。但是,也有不少作伪的人会按照唐代邢窑白瓷的原始工艺去仿制款识,因此鉴别时光看款识是行不通的,需要结合多方面特征来判断。

白瓷与骨瓷如何区分


关于中国白瓷的起源众说纷纭,目前比较靠谱的一种说法是不早于北魏。不管是哪一种言论,中国白瓷具有悠久的历史,都是铁板钉钉的事实。工匠选用含铁量比较低的瓷土制作坯子,再通体施以透明釉。烧制出来的白瓷,胎质紧致,釉色纯粹。它以一种素净古朴之美,吸引了不少瓷器收藏爱好者的目光。就拿精品邢窑白瓷来说,胎土杂质极少,并且白度很高,再加上透明釉,色泽纯净剔透。

骨瓷的全称为“骨灰瓷”,又称“骨质瓷”。由于“灰”字意味不佳,故而人们常常称之为“骨瓷”。顾名思义,烧制骨瓷的瓷土结合了骨粉和石英,瓷质轻巧,色泽纯粹。对着灯光观察瓷器,可窥得微光。在制作骨瓷的过程之中,加入了食草动物的骨粉,比如说牛、羊......其中,牛骨是最好的。一件骨瓷中的骨粉含量,若是达到了百分之四十以上的话,这件骨瓷就属于上等骨瓷。采用牛骨粉制作的骨瓷,硬度和强度以及透光度都比较好,比普通骨瓷都要薄一些。骨粉的含量愈多,骨瓷烧制成功的难度就愈大,因此骨瓷成品的市场价格就愈高。骨瓷呈奶白色或者奶黄色,质地轻盈硬朗、不易磨损,要比一般日用瓷好很多。除了良好的透光性以外,骨瓷还具有不错的保温性。上好的咖啡或者茶,再配上精品骨瓷,降温的速度比较慢,浓香馥郁扑面而来,品饮风味极佳。

白瓷和骨瓷存在不少相近之处,我们在挑选购买的时候,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将两者区分开来:估计重量、观察形状、撞听音色、观察釉色。我们对比两件器型和尺寸相同的白瓷和骨瓷,可以发现骨瓷的重量较轻,白瓷的重量较重;受到工艺和瓷土的影响,骨瓷与白瓷相比之下,前者的胎质更加细薄,线条更加流畅;我们拿起两只白瓷碗相互撞击,就会发出“叮”的一声,无回音。而换成两只上等骨瓷碗相互撞击的话(骨瓷质地坚硬,不会轻易破损,可放心撞击),就会发出“铛”的一声,同时伴有回音;骨粉含量愈多的骨瓷愈偏乳白,含量愈少的骨瓷愈偏黄,上等骨瓷就呈乳白色,瓷质细致,釉面润泽。

明清时代德化窑白瓷造型工艺


明清时代的福建德化窑不仅以瓷塑和“象牙白”瓷闻名世界,就是日用瓷和陈列瓷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和发展,品种繁多,制作精巧,既是日用和陈列品,也是优秀的艺术品。

根据各类实物观察,这一时期德化窑白瓷的造型主要有:

1.各类仿照青铜等金属器皿的陶瓷制品。诸如鼎、簋、斝、觚、斛、、爵等造型,多装饰以模印的云雷、饕餮、龙凤等图案,稳重敦厚,格调典雅。其中香炉,极力模仿名重一时的明代宣德年铜炉,耳、足、身等均刻意制作,加上胎釉的珠光玉气,堪称形质兼似。有的器底还刻铭“大明宣德年制”、“周伯香彝”、“子孙永宝”等字款备臻精巧,古色古香。再如仿青铜爵并加以改造的爵形杯也是佼佼者,因其器身往往堆贴梅花,故德化民间俗称梅花杯。可见梅枝围成脚架,缠绕器身,枝条苍劲挺拔,花朵怒放或含苞吐蕾,有的以仙鹤、斑鹿、龙虎相间,生机盎然,让人赏心悦目。

2.普遍使用堆塑技法。将人物、动物形象与器皿融合为一体,构造新奇,配制巧妙。如童子骑象、童子捧葫芦水注,堆塑虾、蟹洗、獬易、球象、蟠龙烛台、鹅颈瓶、八角梅花酒令杯、三螭执壶等,形神逼肖,各臻其美。

3.模拟瓜果花叶仿生成型。如葫芦形、梨形、瓜形执壶、海棠叶、荷叶、玉兰花叶、梧桐叶洗等,立意处理,多所变化。德化窑工不是简单机械地套用模式,而是根据原物的形态,采用借鉴与抽象手法,以简练洒脱的线条构造成立体形式,使人产生自然活泼的联想效果,在使用中平添了几分雅兴和美感。

4.匠心独运别有韵味的造型。此类器物多属文房用具,如透雕薰炉、镂空笔筒、堆贴达摩渡江案屏、狮纽、蟠虎、双獾、九龙纽印章、箫笛等,力尽工细,掌中玩味,令人爱不释手。当时德化窑由于陶瓷制品种类繁多,坯料性能各异,制品形状大小,烧成温度以及对制品性能的要求和质量的严格性不同,所用的造型方法也多种多样,主要有注浆成型和手工成型两种工艺。注浆成型是把泥浆浇注在模型中使之成为制品的一种成型方法,一些日用饮食器皿、陈设供器及文房用器等都采用此种工艺;手工成型就是凭着两只熟练的手,做出各种形状的制品,印坯和拉坯就是两种重要的手工成型方法。

据实物观察,本期德化窑产品胎体洁白细腻,厚薄因器而异,釉色以乳白为大宗,还有纯白,白釉泛青或闪灰等。乳白釉器,胎体俗称“糯米胎”,带有晶莹的光泽,釉水洁净匀厚与胎骨结合紧密浑然一体,呈色温润剔透,器体在光线照耀下可映见指影,质地坚实,敲击时声音清脆。乳白呈色又分为两种情形,一是白中晕泛粉红,俗称“孩儿红”,一种白微闪黄,俗称“猪油白”。根据呈色深浅变化的差异,又被类比为“奶油白”、“葱根白”、“鹅绒白”、“鸭绒白”“象牙白”等,明清时代中国的陶瓷文献中又称之为“建之粉定”、“类景德镇窑 永、宣之甜白”,现代工艺界一般称作“建白釉”。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德化窑产品除以白釉特别是“象牙白” 的独特风格闻名于世外,同时也开始有了釉下青花、五彩、粉彩的生产了,这是另一话题了。

怎么鉴别明清瓷器?


怎么鉴别明清瓷器?自古瓷器藏家就喜爱青花,流传下来的出自官窑、品相完好的器物如今已难得一见,就是见到了,价格也会高得一般人难以承受。因此,近几年民窑的、品相尚好的器物越来越受关注,且价格也在不断升温,但同时,做假做旧的也就出现了。因此,藏家刘德明提醒藏友,在购买瓷器前还要多掌握一些瓷器的识别要领。

首先,要了解朝代的瓷器特征。比如明代瓷器造型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瓷器的胎体分为琢器和圆器,琢器指立体造型,如瓶、尊等都是比较厚重的;圆器指平面造型,如盘、碗等,其胎体也较清代厚重。明代青花瓷器早期晕散,中期漂亮,晚期发灰暗淡。明代所有瓷器露胎处多有火石红痕迹的现象。器足,大件器足多为砂底,永乐、宣德大盘均为白砂底。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圆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状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为明显。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外倾内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浅圈足、刮削平足等。

然后就是要了解各代瓷器的款式。如明代以前景德镇瓷器多不书款;永乐以后开始在官窑器物上书写本朝年号款,除永乐、宣德、弘治、万历有篆书外,其余多为楷书款,以六字双行和四字双行为主,亦有极少数为单行横款、环形款、竖款。

与明代瓷器不同的是,在清代瓷器的造型中,顺治、康熙的比较古拙、丰满、浑厚,到了雍正时就显得非常秀巧隽永,而乾隆时则显规整,再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清代瓷器的胎体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清代瓷器中的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像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等。清代瓷器中还要了解的是,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并用,乾隆以后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以楷书款为多,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民窑款识,多随意乱写,字体草率。

历代青花瓷如何鉴别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云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这是周杰伦那脍炙人口的《青花瓷》,短短几句就道出了青花瓷那无尽的韵味。而如今收藏青花瓷也成为了收藏界的一大热门。鉴定青花瓷器应从胎、釉、造型、纹饰、绘画风格、青料的呈色、工艺以及书写款识等几方面入手,分析、了解它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如果您能懂得怎样鉴定青花瓷器便能从收藏中获得极大的乐趣,也能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由于古代青花瓷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所以从明成化(1465—1488)起就开始仿制前朝的青花瓷器,直到今日江西景德镇仍在烧制大量的仿古青花瓷器。作为一个收藏者,当然不会愿意出高价去买“假古董”。但是,一些仿古作伪者的手段非常高明,其作品往往能够以假乱真,这就需要收藏者有一定的辨伪能力,如今快报《藏品》特别邀请程晓中教授分期讲述青花瓷的专业知识,为读者提高鉴赏和辨伪能力。

从胎、釉鉴定历代青花瓷

胎,或称胎骨。瓷坯经高温烧结后即成了“胎”。瓷胎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氧化铝和少量的钾、钠、钙、镁、铁等元素。洁白的瓷胎是烧制青花瓷器的基础,一般以瓷石和高岭土为原料,在1300℃以上的高温下烧成。釉,是附着于瓷胎表面的玻璃质覆盖层。釉有着与玻璃相类似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瓷胎起着保护和装饰作用。釉的主要成分与瓷胎基本相同,只是钾、钠、钙、镁等助熔剂的含量较高,使釉汁易于在高温下熔融,填补了瓷胎表面的孔隙,显得光亮而平整,好似给瓷器穿上了一件整洁、美丽的外衣。由于各个时期用于烧制青花瓷器的胎和釉的成分有所差异,修胎、挖足、施釉的工艺也不相同,所以通过对胎、釉和制作工艺的观察分析,有助于辨别青花瓷器的时代和真伪。程晓中南京博物院瓷器专家

唐代青花

瓷器胎质比较粗松、厚重,胎色有黄白和灰白两种。由于胎料的漂洗、筛选十分粗糙,所以在胎土中往往可见夹杂着一些灰色、黄色或黑色的小砂粒,瓷胎中还有比较明显的小气泡或孔隙。为了掩盖胎色之不足,在器物的胎、釉之间都施有一层白色的化妆土(又称“护胎釉”),釉色也有灰白和乳白两种,釉面往往还有细密的冰裂纹。

元代青花

瓷器的窑场集中于江西景德镇,因为那里有丰富的优质瓷土资源。早在唐代晚期,景德镇瓷工就利用附近盛产的高岭土烧造胎质细腻的青白瓷。元代工匠又改用先进的“二元配方”,即在高岭土加入瓷石,增加了瓷胎中氧化铝的含量,提高了瓷胎的致密度和洁白度,为成熟青花瓷器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在如此洁白的胎体上绘制青花瓷器,更能够衬托出青花的娇艳、纯美。景德镇元青花瓷的釉面也非常透明,釉层厚薄均匀,玻璃质感强。釉色微微泛青,显得沉静雅致。

宋代青花

瓷器比唐代有所进步,胎质比较细密、坚硬,少有孔隙;胎体比唐代也要轻薄一些;胎色白中泛灰,露胎处见火石红;釉层稀薄、透亮,釉色青灰有开片。

明代青花

瓷器的胎体,从总体上看比元代轻薄,较清代厚重。胎质比较洁白细腻(除一些民窑粗瓷或浆胎青花瓷)。釉面肥厚、滋润,釉色泛青。

清代青花

瓷器的胎体,总体比明代要轻薄一些。前期胎体稍厚重,胎质坚致细密;中期胎体轻薄,胎色洁白;晚期胎体厚重,胎质粗松。釉面也不及明代厚润,釉层趋向稀薄,釉色前期较白,釉面平整;中期以后釉色泛青,或呈青灰色,釉面起伏似波浪。

如何鉴别红瓷的质量


红瓷鉴定技巧

红瓷因为制作起来非常困难,存世量也比较少,因此在藏品界是很受欢迎的。但是红瓷中也有质量的区分,有的质量比较好,有的质量比较差。当然还是质量好的收藏价值更好,以后升值的潜力更大。那么,如何鉴别红瓷的质量呢?

一听:用耳朵听

拿到红瓷制品后,可以用手轻轻敲打,首先敲打制品的中间部位,然后用耳朵仔细听声音。如果声音清脆,悦耳,就说明质量比较好。如果声音听起来混浊,就说明质量不好,或者说制作比较粗糙。其次还可以轻轻敲打瓶口处已经瓶盖,同样的道理,如果声音特别好听,清脆,让人感觉比较舒服,就是质量好的。如果声音不清脆,发闷,就说明质量比较差。

二看:用眼镜看

除了听声音外,还可以用眼睛看,看的就是红瓷制品的整体颜色。质量好的红瓷颜色特别漂亮,特别纯正,线条也比较流畅。而质量差的红瓷颜色不鲜艳,看起来比较沉闷,让人看了之后感觉不舒服。所以在选择红瓷的时候一定要颜色纯正,比较鲜亮的。

三掂:掂分量

一般来说,真品的红瓷采用的都是上等的原料,质地比较轻薄,所以整体分量比较轻。而质量差的红瓷采用的原料都是比较差的,所以分量比较重。当然还要具体根据红瓷制品的大小来区分。如果是同样大小的红瓷,分量比较轻的质量较好。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明清甜白瓷如何鉴别?》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明清甜白瓷如何鉴别?》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明清瓷器如何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