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看古代定窑白瓷器 > 导航 >

唐代邢窑白瓷如何鉴别真假 只看款识行不通

唐代邢窑白瓷如何鉴别真假 只看款识行不通

看古代定窑白瓷器 唐代钧窑瓷器的鉴别 如何鉴别瓷器鎏金真假

2020-11-10

看古代定窑白瓷器。

对于瓷器收藏,我们都非常明白官窑瓷与民窑瓷之间有着数个量级的差异,尤其是在经济价值方面,毕竟任何收藏,其本质都是一种投资。官窑瓷器历来是人们追捧的对象,而对官窑瓷器的真假辨别也就成了最为关键的一件事。不少人以为,自元代景德镇窑异军突起以后,官窑瓷才开始有固定程式的款识。实则不然,以唐代为例,唐代瓷器虽没有特定的官窑之分,也不像后世一样有纪年款或堂号款,但是也有固定的进贡窑口和特殊记号。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些关于唐代邢窑白瓷真假鉴别的知识,希望对广大藏友有所帮助。唐代邢窑白瓷被赞誉为“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其胎细腻坚致,壁薄而声脆,釉色如银似雪,却又更多一分灵动莹润,令人叹为观止。在陶瓷技术上,邢窑白瓷的烧成温度有1380度之高,与现代世界制瓷业最先进的“硬质瓷”十分接近,这种烧瓷技术将薄胎细瓷的起源提前了近十个世纪。

唐代邢窑白瓷的鉴别,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造型:唐代邢窑白瓷的造型具备典型的唐代陶瓷特征,工整端稳、朴素大方,器型普遍偏大,有一种雍容的气度。这种造型上的特征具体到线条上,就表现为线条的饱满、酣畅,如果一件邢白看上去蔫头耷脑或者明显扁平化,那么应当存疑。

②胎釉:唐代邢白瓷有粗细之分,胎釉亦不相同。细白瓷的胎体致密,胎色洁白,个别闪黄,釉质细腻,釉色雪白或微微泛青,釉面光滑莹润。细白瓷在胎釉之间往往还施一层化妆土作保护釉。而邢窑粗白瓷胎质粗松,胎色灰白,釉质细腻度不够,釉面平整欠佳且乳浊感明显,釉色常为灰白、乳白色或黄白色。唐代宫廷用瓷均为邢白瓷器。

③工艺:不论邢白瓷粗细,施釉均采用器内施满釉、器外釉不到足的方法,仅极少数器物足心也施釉。因为在还原焰下烧造,器物的积釉处显现纯正的青白色。邢窑白瓷较细者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严谨。

④款识:唐代邢白细瓷仅供宫廷用,刻有两种款识,一种是“翰林”竖刻款,为翰林院定烧瓷,多见于罐;另一种是“盈”字款,为皇家私库大盈库定烧瓷,多见于杯碗。邢白的款识基本都是阴刻文,是在瓷坯成型以后刻划在器底,然后经过烧造。因此款识字迹清晰、笔画遒劲。现代仿品很多在烧制完成以后再后刻款识,较易分辨。但是,也有不少作伪的人会按照唐代邢窑白瓷的原始工艺去仿制款识,因此鉴别时光看款识是行不通的,需要结合多方面特征来判断。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浅谈唐代邢窑白瓷注壶


白瓷是唐代陶瓷中的一个重要品种,它初始于隋代。盛唐时期得到很好的发展。白瓷著名的瓷窑是河北内邱的邢窑,和南方的越窑齐名,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此外唐代烧造白瓷的还有四川的青羊宫窑、邛窑,河南的巩县窑、鲁山窑等,河北省烧造白瓷的窑口最多,除邢窑外,曲阳、平阳、平定、霍州等地都有烧造白瓷,有些发展到宋代时出现了以烧造白瓷而出名的定窑,列入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中。

邢窑白瓷有细粗之别,细瓷胎质坚硬,胎色洁白,直接在胎上施釉,粗瓷胎质粗松,胎色灰白,在胎釉之间施有一层白色化妆土,釉间施有化妆土的瓷器是北方窑口的特征。

图为唐代白釉执壶,高23.5厘米,口径5.3厘米,足径6.5厘米。壶为广口,短流,饼形平底,柄连接于口,壶身修长,造型规整,形体丰满,健实大气,胎体厚实,胎色灰白,质地粗松,白色化妆土和釉不及底,施釉不均匀。略有漏釉现象,釉色乳白,聚釉处呈闪乳黄色。釉层开片不均匀,光泽温润,腐蚀痕迹明显,柄接连处胎骨有窑裂,边沿处剥釉明显,下部胎质严重脱落,另外,在柄身下垂处柄尾上添加一小块类似纽扣(帽钉)的堆贴装饰,这可能是古人从服装上得到启发,效仿将工体牢牢扣在一起。综合分析,笔者认为此壶应是唐代邢窑的粗白瓷。

唐代是我国工艺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脱离了前期的那种古朴的特色,出现了样式新颖的格局。壶的造型主要以轮制、堆塑、分段制作接连的方法制作,壶为盘口、广口、短流、鼓腹,造型优美,形体饱满,是唐代丰满健实的艺术特色。

陶瓷文化:真假邢窑白瓷鉴定


邢窑,是唐代著名的瓷窑,五代(公元907-960年)时仍烧造。窑址位于邢台市所辖的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是中国白瓷生产的发源地,在中国的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烧造年代距今较远,其工艺特点并不像明清瓷器那样为人们所熟悉。近日,邢窑爱好者,资深藏友“邢窑翰林斋”在盛世收藏论坛发表帖子总结了邢窑的部分鉴别要点,文章简短精炼,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邢窑遗址考古发现至今已有三十年,三十年来真假邢窑白瓷共生。怎样进行邢窑真伪鉴别:

第一,目前在市场见到赝品邢窑白瓷,工艺粗糙,不具备邢窑工匠高超的技艺,技术低劣,修坯不精,造型也没有真品的十分之一;真品邢窑做得端庄规矩、精美,棱角分明,刀切斧断,干净利索。

第二,现在一些小作坊用现代手段加工制作,烧制瓷器燃料是煤、煤气,或是用电烧制,也有用柴烧制的,但白瓷白度过高,胎质极为精细,总有一种新的感觉,缺乏真品所具备的韵味。

唐代邢窑白瓷质地再优良,工艺再先进,也是有时代的局限性。而邢窑白瓷一般都是用柴烧制,窑炉不是很大,很多白瓷中泛青,在积釉处闪有水绿色,这也是辨别新、老邢窑白瓷的手段之一。

第三,仿制邢窑白瓷由于加工时间短,密度不够,手感不好,有发飘之感、也有的极为沉重,有坠手之感。坯体和釉的结合掌握不好,造成坯体和釉收缩不一致,产生裂釉现象;而真品邢窑白瓷轻盈精致,手感适中,轻重适宜,舒服顺眼。

第四,赝品釉层稀薄,白度高,洁白光亮。白中不泛青,而是白中泛灰。上个周日外地人拿假邢窑白瓷碗在市场出售,该碗釉色极为光亮,玉璧底,胎、釉白里泛灰色;唐代邢窑白瓷釉质细,釉光莹润,色调偏冷。正如唐人陆羽所说的那样:“邢瓷类银”。的确如此,邢窑白瓷是如银似雪。

第五,唐代邢窑白瓷款识:邢窑白瓷款识常见的有“翰林”、“盈”字款等。阴刻款识较多。目前就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最初资料表明“翰林”款一般都刻在罐底部,俗称翰林罐。而“盈”字款一般都刻在碗底。但在这三十年里,通过挖掘和出土发现,“盈”字款刻在罐子、执壶及其它器物上的也不少。因此,目前也称呼“盈”字罐、“盈”字执壶等。而“翰林”款刻在碗上也有两例,一例是在网上看到刻写有“翰林”款邢窑白瓷碗;另一例就是笔者也收藏到一件邢窑白瓷玉璧底碗,“翰林”二字刻写在玉璧底中部。

第六,款识辩伪:唐代邢窑白瓷翰林、盈字款,均是在器物成型后、烧成前刻划于器物外底部,字体清晰,笔画遒劲,当由具备有一定文化修养的陶工所刻划。“翰林”二字一般刻在器物外底中部,竖着刻写;而“盈”款一般刻在器物外底中部;赝品邢窑白瓷刻款,字体呆板拘谨。

目前在邢台有几家在生产邢窑白瓷产品,那只是工艺品。这些工艺品使用的原材料基本都是景德镇瓷土,制作的白瓷,胎极为细腻,釉色发青,不是纯白的那种白,而是白里透青,青中透白,是十足的影青瓷。外地仿制邢窑白瓷的比比皆是,只是胎釉比本地仿制的要白,但工艺不及本地制作的工艺品质量高。

收藏知识:浅谈唐代邢窑白瓷注壶


白瓷是唐代陶瓷中的一个重要品种,它初始于隋代。盛唐时期得到很好的发展。白瓷著名的瓷窑是河北内邱的邢窑,和南方的越窑齐名,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此外唐代烧造白瓷的还有四川的青羊宫窑、邛窑,河南的巩县窑、鲁山窑等,河北省烧造白瓷的窑口最多,除邢窑外,曲阳、平阳、平定、霍州等地都有烧造白瓷,有些发展到宋代时出现了以烧造白瓷而出名的定窑,列入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中。

邢窑白瓷有细粗之别,细瓷胎质坚硬,胎色洁白,直接在胎上施釉,粗瓷胎质粗松,胎色灰白,在胎釉之间施有一层白色化妆土,釉间施有化妆土的瓷器是北方窑口的特征。

图为唐代白釉执壶,高23.5厘米,口径5.3厘米,足径6.5厘米。壶为广口,短流,饼形平底,柄连接于口,壶身修长,造型规整,形体丰满,健实大气,胎体厚实,胎色灰白,质地粗松,白色化妆土和釉不及底,施釉不均匀。略有漏釉现象,釉色乳白,聚釉处呈闪乳黄色。釉层开片不均匀,光泽温润,腐蚀痕迹明显,柄接连处胎骨有窑裂,边沿处剥釉明显,下部胎质严重脱落,另外,在柄身下垂处柄尾上添加一小块类似纽扣(帽钉)的堆贴装饰,这可能是古人从服装上得到启发,效仿将工体牢牢扣在一起。综合分析,笔者认为此壶应是唐代邢窑的粗白瓷。

唐代是我国工艺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脱离了前期的那种古朴的特色,出现了样式新颖的格局。壶的造型主要以轮制、堆塑、分段制作接连的方法制作,壶为盘口、广口、短流、鼓腹,造型优美,形体饱满,是唐代丰满健实的艺术特色。

白如雪,玉壶冰——邢窑白瓷


在唐时期,製瓷业有一个说法,叫『南青北白』,其中的『南青』便是上次所说的『越窑青瓷』,『北白』便是今天要讲的『邢窑白瓷』。邢窑白瓷一直以来都是瓷器中的精品,从烧製之初离今至少有一千五百的歷史。其窑址处於现如今的河北省邢臺市一处叫祈村的地方,同时这也是白瓷的发源地。越窑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白瓷类银类雪。而唐朝时期的这类是代表当时整个製瓷业的高峰。

唐 邢窑盈字款碗

邢窑白瓷主要分为细白瓷跟粗白瓷两大类,其中的细白瓷是专门供於皇朝贵族之用,属於白瓷中的精品。一般而言,细白瓷的器具底部有落款,款名一般为『翰林』或『盈』字款,当然,这只是一般而言,并非所有的细白瓷都有落款的。因为在当时有些有权势或颇有钱财的人,会向窑厂私订,而通过私订得来的细白瓷一般都不会有如上的落款。

细白瓷在加工工艺上每一部都十分讲究,且胎色纯白,釉层中细看会有微小的小棕眼,釉色以纯白或白中泛青。由於用於烧製邢窑白瓷的瓷土质量很好,所以其胎质不仅细腻而且很坚实,而其胎色洁白如霜,釉质润透。有的器具,轻薄如鸡蛋壶,透光性能十分好。

而粗白瓷则主要是在民间市场流通,由於粗白瓷的要是流於市场,所以產量较大,按现在的话来说便是走量。所以粗白瓷在生产过程中,不管是捏练还是陈腐都不够充分,白中常泛黄,到五代时部分产品的工艺水平有所提高,胎体中少有气孔夹砂现象,烧不熟的现象已基本克服,渐趋细腻。

邢窑瓷品在製作方面十分讲究,胎体很规整、精致。而其所生產的瓷品大多为日常用具,主要有砚、盒、碗、盘、鉢、壶等等。邢窑白瓷的刚格讲究素雅,很少有过多的装饰元素,主要是为了将釉质的美感表现出来,风格之朴素,用色之淡雅在当时很受一些文艺青年的追捧。

通过现在出土的文物来看,白瓷的出现时间不会晚於北朝的北齐。我们现在能过看到最早的白瓷便是从北齐范粹墓出土的。而通过这些各朝各代出土的文物来看,邢窑白瓷在隋唐时期的发展并不显著,其製作水平甚至还要比北朝时期出土的白瓷还要差上一点。唐代是白瓷发展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在唐时期白瓷的做工越来越精细,上色也越来越讲究,在这一时期,邢窑白瓷的发展进入顶峰。且其地位也是越来越高,甚至於敢和当时稳居皇家瓷榜首的越窑青瓷叫板,且为落下风。

唐朝跟宋朝是瓷器发展最为重要的两个朝代,唐人由於饮茶开始风行,而正是如此,使瓷器业的发展得到刺激。而宋人多为雅士,且加上宋朝当时好几任皇帝对艺术方面,十分重视,而瓷器作为艺术中的一大品类,自然倍受重视。

根据相关的文字记载,广东的广州与四川的大邑都有过烧製白瓷的记录,比如杜甫就曾在诗中写到过『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芭斋也可怜』通过这几句诗我们不难看出大邑白瓷的一些特点,比如瓷胎轻巧坚硬,且通过扣击瓷器传出的声音音质有如玉石清透,而且还能看出瓷器的色泽如霜雪一般。不过可惜的是,现如今在广州与大邑都没有发现过出土的白瓷窑址。

唐代邢窑白瓷盖罐

唐代邢窑梅瓶

唐代邢窑白瓷碗

唐 邢窑盈字款碗

唐代邢窑白瓷盈、大盈和翰林款诌议


邢州古窑,历史悠久,源源流长。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记载,邢窑始创于北朝时代,经过隋代的发展,兴盛于唐,尤其是在唐代创烧了白瓷。因此说,邢窑白瓷是唐代著名的北方白瓷窑,是唐代瓷业“北白”之首。

陶瓷:邢窑遗址

从出土资料上我们又发现,邢窑白瓷在器底中心又有阴刻“盈”、“翰林”,或墨书“翰林”字款,近年又发现有阴刻“大盈”双字款。据笔者掌握的资料,目前还没发现有完整器物,不是碗底,就是罐底,但也极为稀少。

“盈”字款

“大盈”字款

“翰林”字款

那么,刻在瓷器底部的“盈”、“大盈”及“翰林”字款到底寓意如何,我们不得而知。经过考古工作者多年研究,发现刻有“盈”字款的白瓷应是邢窑专为唐代大明宫内的大盈库烧造的贡品,在文献史料中曾有记载。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张九龄等撰、开元二十七年李林甫等注的《唐六典》中,记载了邢州瓷器入贡情况,其卷三曰:“郎中员外郎,掌领天下州县户口之事,凡天下十道任土所出而为贡赋之差,分十道以总之。一曰关内道古雍州之境……四曰河北道古幽、冀二州之境,今怀为、相、洺、邢、赵、恒、定、易、幽、莫、瀛、深、冀、贝、魏、博、德、沧、棣、妫、潭、营、平、安、东凡二十有五洲……厥贡罗绫、平紬、丝布(恒州贡春罗、孔雀等罗,定州两窠紬绫,怀州子启,洺、博、魏等州平轴、邢州瓷器)。”这里应包括带“盈”字款的瓷器。瓷器上的“盈”字与皇宫大明宫内的“大盈库”有关,在《新唐书》、《旧唐书》中均有记载,“大盈库”在玄宗、肃宗时被称为“百宝大盈库”。

后晋刘煦等撰《旧唐书》也有记载,“开元中,有御史宇文融献策,括籍外剩田、色役伪滥、及逃户许归首,免五年征赋……时又杨崇礼为太府卿,清严善勾剥,分寸锱铢,躬亲不厌……又王珙进计,奋身自为户口色役使,争剥财货,每岁进钱百亿,宝货称是。云非正额租庸,便入百宝大盈库,以供人主宴私赏赐之用。”

宋代欧阳修、宋祁撰写《新唐书》中有,“天下才赋归左藏,而太府以时尚其数,尚书比部覆其出入。是时,京师豪将假取不能禁,第五琦为度支盐铁使,请皆归大盈库,供天子给赐,主以中官。自是天下之财为人君私藏,有司不得程其多少。”

上述资料表明,凡是刻有“盈”或“大盈”款的白瓷,都是邢窑专为唐代大明宫内的大盈库烧造的贡品。至于“大盈”双字款,很有可能是邢窑早期为皇宫烧制的贡品,或是试制品。因为“大盈”和“盈”都能代表是邢窑专为皇宫烧制的瓷器,所以,在以后为皇宫烧制的白瓷就缩写成一个“盈”字。

然而令笔者疑惑的是,“大盈”双字款残片(没有完整器物,不是碗底,就是罐底,截止目前笔者所知道的共有十一块,临城县文物管理所藏有一块,其余在个人藏家手中。最近又发现一块,笔者正在联系中)全部出自邢台市区的清风楼或南长街,而内邱、临城的邢窑遗址却一块也没有发现,这是为什么呢?我大胆揣测,这说明了“大盈”双字款邢窑白瓷是邢台市区(清风楼、南长街附近)窑口烧制,也简称“邢台窑”,但其瓷土质量、烧造工艺不如内邱窑口,也有可能是试烧。出土邢窑白瓷最多的是陕西西安唐代大明宫遗址、青龙寺遗址和西明寺遗址,都没有发现有“大盈”款的残片及完整器物。

“翰林”是“翰林院”刻在邢白瓷上的简称。唐初置翰林院为内廷供奉之所,当时是以艺能技术见著召于翰林院供奉之职,并非为文学侍从而设。《新唐书》中说,“而翰林院者,待诏之所也。”至玄宗时置翰林待诏供奉,与集贤学士分掌制诣,其职始重。玄宗又特置学士院,并兼翰林之职,遂称翰林学士,侍直禁廷,专司制诰,甚至参议机密。其后翰林学士之职见为显赫,历代相沿,变成了文学、儒臣官职。

那么,邢窑所生产的白瓷罐(俗称翰林罐),并在底部刻“翰林”字款,是为皇宫烧制,还是专为翰林院烧制?我认为有两个可能。第一,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出土资料,西安唐代大明宫遗址曾出土一件邢窑白瓷罐,底部刻有“翰林”、“盈”字双款,极为稀少。为何一件瓷器底部刻有两个铭款?可能的结论是,唐代大盈库是皇宫内最大、储存财物最多的宝库,库内财物只由皇帝一人所支配使用。上述邢窑白瓷罐刻有“盈”、“翰林”双款,无非是表明此罐是大盈库专供大明宫内翰林院使用;第二,至于其它邢窑白瓷所生产刻有“翰林”字款的罐,应是唐代翰林院在邢窑定烧的器物,并非是大明宫为翰林院定烧的器物。

马家窑彩陶收藏 真假鉴别有 四看


古彩陶收藏,虽然现在还不像古瓷器、古玉件一样非常热门,但是关注这方面的藏友也不少,尤其是还有一部分醉心于古彩陶文化的藏家,甚至自己筹办了相关的博物馆,专门用于收藏古彩陶器皿。而作为古彩陶的典型代表和艺术最高峰,距今5000余年的马家窑彩陶也正越发引起收藏人士的关注。目前的收藏和拍卖市场上,价值最高的马家窑彩陶来自2018年台湾中正的春拍,其成交价达到6622万元。除此以外,大多数马家窑彩陶的市场价格都不高,普遍在几万或者十几万的价格区间。一方面,古彩陶收藏人群较小,收藏气候不足;另一方面,远古彩陶作为受到严格文物流通管制的藏品,能够上拍交易的本就不多,其更多的价值集中在历史文化、科技艺术方面,多见博物馆收藏,经济价值有所限制也属正常。

但是,就是在这样为数不多的马家窑古彩陶器物中,还有很多仿品出现。这是由于古彩陶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市场价值并不太高,仿品只要做得精细就很容易脱手,因此“市场需求”自然上升。由于现代技术的发达,很多仿制品的造型、纹饰都能做到与古彩陶一样,不细致辨别很容易遭打眼。因此,针对古彩陶代表——马家窑彩陶,今天我们就来谈几个简单的鉴别技巧。

一看“皮壳”,即要掌握两类皮壳鉴别的技巧。第一类皮壳是合成皮壳,也是俗称的假土锈。土锈原本是因为地层中潮湿的泥土、沙粒或者含碱物质混合、迁移到彩陶表面并产生由表及里的浸蚀,于是彩陶表面局部出现的颗粒状皮壳,且很难清除。这种假土锈的制作,一般是将木胶、乳胶稍加水稀释混合成浆状,然后用不规则的刷子刷到彩陶表面,彩陶内部也用灌浆手段进行填饰。第二类是白色粉末状碱性皮壳,属于土锈的一种,多是由于彩陶在含酸碱性物质较重的地下埋放时间过长,一般是千年以上,因此浸蚀从外到内,是反复清洗也无法抹去的。造假者一般采用酸碱性较强的化学物质水溶液进行浸泡,或者选择碱土阴湿处进行埋放,这种处理手段做出来的彩陶,前者具有较浓烈的化学气味,并且两者均浸蚀浅浮。这两种皮壳,均可以用盐酸液体冲洗,能轻易被冲掉的必然是假皮壳,同时乳胶不耐热,拿热水冲洗数次,假土锈自然显形。

二看胎质。古彩陶的胎质,由于手工技术限制,所以是厚薄不均的,内胎多有盘制痕迹,器型也不会太规整,并且由于在地层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胎质显得较疏松、有可透性,但是又具有自然的老旧感。如果看到一件马家窑彩陶胎质坚硬、光滑,胎体形制非常规整,那么要谨慎是否伪作。如果见高速轮制痕迹,必然是赝品无疑。

三看色彩。古陶器的彩,老的都是自然磨损,而新仿的都是人工打磨,显得不自然。四看“草根纹”。草根纹的鉴别则与皮壳鉴别比较相像,假的草根纹是伪造皮壳以后手工按压上去的,也是浮于表面,而真的草根纹是自然透渗的,深入胎内。因此假的草根纹用水反复冲洗很容易清洗掉。

除了这些经验性的鉴别方法,目前针对古彩陶,我国已经有了很成熟的鉴定方法。因此专业人士建议,如果对某一件彩陶器的时代确实难以把握,最科学的办法就是求助相关机构进行取样、做热释光检测,其断代最为精准。

如何鉴别德化白瓷


如何鉴别德化白瓷

德化白瓷因为制瓷技术的高超,成品的质量都比较好,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而受到很多藏友的关注。市场上也有很多人利用德化白瓷的名号生产一些现代的工艺品,很多人无法对真的德化白瓷与假的德化白瓷进行区分。什么样的德化白瓷才是真的呢?

看颜色

各个朝代的白瓷具有不同的特点,虽然都成为白瓷,但是这白是有区别的。有的白瓷中含有少量的青色,还有的白瓷中含有少量的白色。而德化白瓷的白是纯色,不泛青,也不发黄。颜色很纯正。

看光泽度

德化白瓷因为特殊的烧造工艺光泽度特别好,有种透亮的感觉。人站在德化白瓷的面前,可以模糊照见自己的影子。于是很多的工艺品也做的比较透亮。但是真正的德化白瓷虽然透亮,但是白的特别柔和,而现代的仿品只能做到亮,却无法做到柔和。因此通过亮度的比较也能对真假德化白瓷进行区分。

看透光程度

前面也讲到了,德化白瓷的一大特点就是透亮。因此在购买白瓷的时候可以选择白天有太阳的时候,拿到阳光下一照,通体透亮,就说明是真品。如果浑浊,不透亮就是仿品。另外还可以利用手电筒,如果天色较暗,可以用手电筒的光打在瓷器上,同样透亮的是真品,不透亮的是仿品。当然为了能够买到真的德化白瓷,还是选择白天阳光好的时候买。

唐代白瓷


唐代白瓷窑口多集中于北方,主要有河北的邢窑、定窑,河南的巩县窑、密县窑,山西的浑源窑、平定窑,陕西的黄堡镇窑。五代时期,江西景德镇也开始烧造白瓷。

邢窑白瓷按其胎、釉的质地,可以分为粗、细两大类。粗白瓷的胎质又有粗、细之分,粗胎的一类胎色灰白,胎质粗糙;细胎的一类胎体致密,胎色较淡,但仍不够白,往往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粗白瓷的釉质较细,有些还有细碎的纹片,釉色为灰白或乳白色,还有黄白色。细白瓷的胎色纯白,个别的白中闪黄釉质很细,釉层中有微细的小棕眼,器物多施满釉,釉色纯白或白中微泛青色。邢窑白瓷多是素面无装饰,唐代中期以后特别是晚唐五代,邢窑常常采用雕塑、堆贴、印花、刻花、压边、起棱、花口等装饰方法。

唐初定窑瓷器胎质较粗,胎色为青灰色,淘洗欠精者呈褐色,瓷胎均己烧结;白釉器物内璧施满釉,外施半釉,釉面光润,积釉处呈灰色。唐代中期,胎土经过仔细淘洗,胎质坚硬,胎色纯白,釉直接施于瓷胎上,无化妆上,釉色乳白,个别积釉处呈灰绿色或浅青白色,釉质细洁失透。晚唐至五代时期胎土质地此前期更细,胎壁薄而轻巧,釉质细洁,呈乳白色,器物除底足等接触面外,均施满釉。

晚唐五代直到宋初,定窑还有一种带有"官"或"新官"款字的精白瓷,其基本特征是:胎薄轻巧,质地细洁,呈纯白色;釉面滋润,釉为乳白色或白中泛青色,除底足外,均施满釉。一般讲,"官"、"新官"款宇刻在胎薄细腻、制作精巧,釉色纯白或白中闪青器物上的,属于唐、五代时期;刻在釉色白或白中泛黄或部分微微闪青,有时带有刻划花装饰器物上的,属于北宋早期;刻在用覆烧法烧成,口沿无釉并带有刻划花装饰的器物上的,则属于北宋后期。

邢窑白釉碗 唐 直径14·3厘米 估价:RMB8000 口外卷贴壁成唇,斜弧壁,浅宽足似璧,全器光素无纹。胎体坚致,釉色雪白,有"类雪类银"的说法。

白釉双龙耳瓶 唐 60.8*12X15.5厘米 此瓶盘口,弦纹长颈,长圆鼓形腹,平底。两只龙柄连接于盘口与瓶肩之上,龙口紧紧衔住盘口,形成了此瓶最突出的部分,给人以匀称稳重之感,同时亦便于提拿,集装饰性与实用性于一身。瓶身通施白釉。此类器物形成于隋代,盛行于唐代。

邢窑白瓷执壶 唐 高33·2厘米 估 价:RMBl560000一1950000 成交价:RMB2344600 邢窑白瓷在唐代与越窑产的青瓷同时著称于世,代表了唐代瓷器生产的两大主流。此壶线条流畅,造型优美,胎质坚硬,釉色洁白莹透,通体素净,有 "美银类雪"的美誉。

白釉广腹盖瓶 唐 高 14.6厘米 估价:RMB96000一120000 成交价:RMB148995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唐代邢窑白瓷如何鉴别真假 只看款识行不通》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唐代邢窑白瓷如何鉴别真假 只看款识行不通》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看古代定窑白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