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收藏 > 导航 >

陶瓷收藏与鉴赏:晋青釉褐彩鸡首壶收藏鉴赏

陶瓷收藏与鉴赏:晋青釉褐彩鸡首壶收藏鉴赏

古代瓷器收藏 古代瓷器鉴赏 古代瓷器足部鉴赏

2020-02-20

古代瓷器收藏。

网讯,陶瓷收藏与鉴赏:晋青釉褐彩鸡首壶收藏鉴赏。

陶瓷收藏与鉴赏:晋青釉褐彩鸡首壶收藏鉴赏

小盘口、束颈、丰肩、圆鼓腹、平底;肩上对称有双系,一侧有短流,饰为鸡首型,中空可供出水,另一侧有把,连接肩部与口沿;通体施青釉,釉色青中闪黄,釉层较薄,部分区域开细碎之纹片,底部无釉,露灰白色胎,胎质较为疏松,有气孔;器身点饰褐彩,随意成型,是东晋时期浙江西部德清窑口产品。

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壶,但是早期的壶主要是取水用具,如新石器时代的壶,底部是尖的,适合在垂直方向取水。后来逐渐演变成水器,到晋代基本成型,变成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样子。不过,西晋时候的壶还是没有流,仍然是出水入水都是一个口,如本书12号藏品。在西晋晚期开始出现以鸡首,羊首甚至狗首等贴塑在肩上,用来做装饰,到了东晋,再在这个基础上将鸡首做成中空形状,可以方便地出水,最终形成出水入水分开通道,而在另外一面又对称地做上把,既方面手提,也更美观,由此壶也就最终定型了,一直延续到今天,基本上就没有太大的变化了。

两晋时期壶的制作主要集中在浙江,包括东部的越窑、南部的瓯窑和婺窑,还有西部的德清窑。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浙江西南部山区也发现有当地生产的青瓷壶出土,时间当在晋末南北朝,不过尚未有最后定论。越窑瓷器较为精美,制作工艺和装饰工艺也更成熟,相比之下,瓯窑和婺窑的瓷器则较粗糙一些,主要表现在釉层较薄,呈色不稳定,胎质较为粗松,形制简陋。德清窑的黑釉鸡首壶历来是收藏家追捧的对象,但是过去还未曾将这类青釉点彩壶列入德清窑产品序列,而到了隋、唐,则南北很多窑场都开始制作壶这种器具了。

关注手机(m.cngold.org),动态随时看。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浅谈两晋鸡首壶


今年“五一”节,笔者早早就赶到了南京朝天宫古玩市场,发现有一个摊主卖的基本都是高古瓷器,有晋瓷、宋瓷,有整有破。只见一个买主正在和卖家为一只东晋四系罐讨价还价。我眼睛一闪,摊上一只好像西晋盘口鸡首壶的残件立刻跃入眼帘,造型古朴。见买家和卖家依然激烈地讨价还价,旁边人都在看着这两个人,我这时蹲下来,从人缝中把那只破鸡壶从里面给钩了出来。上手细看,一只典型的西晋盘口鸡首壶(见图),用手一量约高28cm,此壶残缺盘口,圆腹如球形,腹身带有一条连结鸡首、鸡尾及双系的装饰带,宽约2厘米,遍布压印的斜方格纹和两圈太阳花。胎骨灰白,釉色偏黄,吃土较重,施釉到底,罐底有明显的支烧火石红痕迹。罐身正面塑贴一个母鸡头,正作张口鸣叫之态,在与鸡头相对的另一端塑出鸡尾,罐自然成为鸡身状。此刻我心中大乐,询问价钱,卖家也顾不得与我讨价还价,我最终以不高的价钱将之拿下,收入囊中,继续逛其他地摊去了。

回家后将此器洗净,土沁之味久久不能散去。晾干后再仔细对比自己收藏的几件鸡首壶,最得意之处莫过于这只鸡壶算是其中最大的一只,加上盘口测量共30cm,此器可算得上是鸡首壶中的“大哥大”。查阅古陶瓷书籍得知,鸡首壶是一种酒具,又作盛水器。出现于三国西晋,至唐宋时逐渐被执壶所替代。鸡首壶始则在越窑、瓯窑生产,后于其他许多窑口相继烧造,器身亦从圆形向瘦长形变化发展。因其身饰生动灵现的鸡头,又或附饰鸡尾、弯柄形或龙首形执 ,艺术造型俊美,诸种釉色又着实可人,故深受当时和后代人的喜爱。一般区分鸡首壶是东晋还是西晋,往往是通过区别鸡首(流)有无流孔来区分,认为无流孔是西晋鸡首壶,有流孔是东晋。其实西晋一样有带流孔的,西晋无流孔鸡首壶应该称为鸡首罐,有流孔才为鸡首壶,只不过后人统称鸡首壶了。我们区分鸡首壶是西晋还是东晋不但要考虑是否有流孔,还要考虑它的造型!西晋鸡首壶圆矮,而东晋鸡首壶就变得修长,鸡尾演变成执柄;另外,东晋的瓯窑鸡首壶在青绿色的釉面点上褐彩,形成绚烂的装饰效果;而西晋往往压印太阳花和网格纹进行装饰。

目前市场上两晋鸡首壶价格很高,造成赝品泛滥,仿品多来自浙江一带。鉴别主要通过胎、釉、造型和底来仔细鉴别。曾见过一玩友带着大大小小四五个鸡壶前来指教,结果无一真品,让他大失所望。一般两晋鸡壶胎土为灰白胎,分量较重,仿品有石灰胎和白胎两种。釉色有青和青中偏黄两种,现代仿品釉色过于青甚至发绿,与当时的釉色存在一定距离,仔细对比可以鉴别出。另外,两晋鸡首壶都带有支烧火石红痕迹,现代仿品火石红要么没有,要么红得怕人,为人为涂抹。再次,一般两晋鸡首壶多为出土之物,有一定的吃土痕迹,用水洗后土沁味道久久不能散去。现代多为酸做土咬,埋入地下时间不长,土沁容易剥落,洗后也无那种久久不能散去的土壤味道。最后,装饰上,西晋鸡首多为实心,比较写实,鸡冠较小,眼睛突出,往往有装饰带连接首尾(猜测可能象征羽毛);东晋鸡首为空心流口,鸡冠高耸,但与执柄比例协调。综合以上几点去鉴定两晋鸡首壶一般就不会有太大问题了。

收藏是一件辛苦的事,著名收藏家王先生告诉我,要想做一名真正的鉴赏收藏家,没有学富五车的本事是不可能成功的。

鸡首壶


出现于三国末年,流行于两晋至隋的—种壶式,因壶肩部塑鸡首形而得名、亦称鸡头壶、天鸡壶、罂。烧制鸡首壶的瓷窑主要有越窑、瓯窑,壶的造型与盘口壶相似,不同的是肩部一侧安鸡首,另一侧是鸡尾,前后对称。鸡首有空心、实心之分,前者多为实用,后者是冥器。三国末年的器皿较为少见。西晋时期的鸡首壶特点是壶身、壶颈比较矮,鸡首多无颈,鸡尾甚小。东晋壶体略高,鸡首有了颈部,鸡尾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略高于壶口的圆股形曲柄。东晋中、晚期在把手的上端饰龙首和熊纹,器形优美。1972年江苏南京化纤厂东晋墓出土青瓷鸡首壶,底部刻“罂主姓黄名齐之”、可知晋时称此类器形为罂。南北朝时期,壶体修长,鸡首的冠部较大,颈部细长,盘口增高。浙江绍兴南池乡尹相公山南朝墓出土一件鸡首壶,碗形口,下接细长的弦纹颈,肩部前有圆嘴的鸡首,后贴上翘的鸡尾,壶下有承盘,湖南曾出土龙柄三足壶,装饰与上述南朝墓鸡首壶相似。隋代的壶鸡首趋于写实,作昂首曲颈打鸣状,壶柄贴塑龙形饰。此外,还派生出羊首、鹰首或虎首壶。隋代以后。鸡首壶几乎匿迹。清代康熙时期,宜兴陶艺大师陈鸣远制有紫砂天鸡壶,直口,长颈,丰肩.肩—侧设鸡首形流,其风格与上述鸡首壶相似,是仿古作用。(见图145)

钧瓷收藏与鉴赏


钧瓷产于河南省禹州市,因禹州建有古钧台而得名。钧瓷始烧于唐代,到宋代达到鼎盛,徽宗时期在禹州城内古钧台附近设立官窑,专门为皇宫烧制御用瓷器,主要品种为各式花盆、鼓钉洗、出戟尊等陈设用瓷,史称“钧官窑”,并成为后世所称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元代钧窑生产以日用的盘碗为主,质量较粗糙,没宋时精细。明朝后期由于犯了神宗皇帝朱翊均的名讳,钧瓷被勒令停烧。到了清末,神后有卢家开始试验仿烧钧瓷,但产量很小。新中国成立后,钧瓷无论是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90年代后,禹州市成立了钧瓷研究所,对钧瓷专业研究生产,还有现在私营企业、个体钧瓷厂和个人钧瓷艺术工作室的建立,对钧瓷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钧瓷的胎质坚细、厚重,断面呈重灰色调,外表呈芝麻酱色,叩之声音清脆悦耳,圆润动听;钧瓷造型古朴端庄、简练大方;钧瓷的工艺制作要求严格规整,工序繁杂,古来有七十二道工序之说。生产过程中若哪道工序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业界有句行话叫做“生在加工,长在成形,死活看烧成”,形象的说明了钧瓷制作的不易。钧瓷的成形现在以手工拉坯和模型注浆为主。钧瓷的烧成目前以气(液化气或天然气)烧为主,个别有用煤烧的。但无论用哪种燃料都能烧出好的艺术品来,因为烧成的原理都是高温还原烧成。

钧瓷的最为奇妙之处在于其釉色的变化,以窑变著称,被世人誉为“火的艺术”。一件产品上五彩辉映,色彩相互渗透,可谓红中透紫,紫里藏青,青中泛蓝,蓝中带白,白中透红,实难用语言来形容。常见的钧瓷釉色有玫瑰紫、葡萄紫、茄皮紫、海棠红、鸡血红、朱砂红、天青、天蓝、月白、鱼肚白、豆绿、鹦哥绿、孔雀绿、鸡油黄、米黄、玉黄等。同时钧瓷的釉面还会出现许多优美的纹路、斑点等,给钧瓷更增添了一种美感。常见的纹路有蚯蚓走泥纹、兔毫纹、冰裂纹,斑点有鱼子粒、珍珠点、星辰满天、油滴等。在钧瓷上千变万化的釉色与纹路、斑点等相互交相辉映而呈现出许多意想不到的画面,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传说故事等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非人工所能控制,故而倍加珍贵,堪称世间一绝。面对钧瓷窑变,有人说钧瓷是一首雅致的诗,有人说钧瓷是一幅奇异的画,也有人说钧瓷是一曲优美的音乐。就是你不懂瓷器,不懂艺术,当你见到钧瓷时,也会被它那五彩斑斓的窑变釉色所吸引,陶醉其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从而喜爱上这神奇的宝瓷。

钧瓷的造型无论形状如何,其规格大小可以完全一样,但钧釉的窑变却绝对烧制不出两件完全相同的效果来,所谓“窑变无对、钧瓷无双”就是指此,这也是钧瓷不同于其他艺术陶瓷的特别之处。所以说,只要你拥有了一件钧瓷,也就拥有了世界上的唯一。正因为如此,宋元明清各朝,无论是王公贵族、文人墨客,还是巨商富贾,都对钧瓷情有独钟,倍加珍爱。民间自古流传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黄金有价钧无价”、“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的说法。到了现代,钧瓷更成为大众追逐收藏的对象,已由“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普通民众也以能拥有一件钧瓷为荣。

鉴赏一件钧瓷的优劣,一看釉色,二看造型,三看工艺。看釉色:钧瓷的釉质要厚润、透活,釉色的变化要丰富多彩,釉面或有纹路、斑点的生成,或形成有自然图画。如出现罕见的纹路、斑点和形成意境图画,则为上等钧瓷釉色。但一件钧瓷的意境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去鉴赏、发现、挖掘,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这件钧瓷的艺术价值。看造型:钧瓷造型千姿百态、品种繁多,主要为陈设品和收藏品。钧瓷属于釉装饰,故造型应以简朴洗练为佳,过于繁琐时喧宾夺主,不利于表现钧瓷奇妙的釉色变化。大多钧瓷造型有吉祥寓意,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如“连年月余”造型,瓶口为莲蓬状,瓶耳为鱼形,莲谐音“连”,鱼谐音“余”,故有此名。中国古代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在钧瓷造型上都有所反映。而钧釉的变化似乎与道家关系最为紧密,这就是“道法自然”,以自然窑变为上。看工艺:钧瓷制作规整,工艺精细,无有大的瑕疵,整个器物要完美无缺。需要指出的是有的釉层中有很小的细微气泡,这是釉分相乳浊的原因,为钧釉的特征之一,不能算是缺陷。有此滚釉形成的釉面效果很美,反而提高了其艺术性,应列为奇品对待。综上所述,釉、型、工俱佳的钧瓷,就是上等的好钧瓷。

影响钧瓷价格的因素,除了上面提及的几点外,还有制作方法:

何时制作、何人制作、作品的大小等。一般而言,手工拉坯制作的比模型注浆的价值高。因为拉坯是纯手工制作,属单件作品。另外手拉坯作品的神韵比注浆的感觉要好,更利于钧瓷釉色的表现。同样条件下,钧瓷制作时期早的比晚的价值要高,这属时代性问题,其作品风格常带有时代烙印,制作工艺代表着当时的技艺水平。老艺人、工艺美术大师、著名艺术家等人亲手制作的钧瓷作品要比一般匠人、技术工人制作的价值高。因为这些人一般都有自己的绝活,技艺精湛全面,艺术水平高,其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具有很大的升值空间,作品的规格,一般大的比小的价值要高些,但窑变效果好的小件,比窑变一般的大件价值高,故不能单以大小论价,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总之钧瓷价格的因素要综合考虑。

钧瓷的鉴赏与收藏


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艺术和收藏价值极高,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钧瓷始于唐,唐代在禹州城北门里建禹王庙,庙前立山门台基,命名“钧台”,此后附近相继设窑烧造瓷器,故称“钧瓷”。钧瓷盛于北宋,为皇室御用珍品。禹州渐成钧瓷的中心,钧瓷窑址百余处,烧造规模和产品质量,以钧台窑为冠。元代北方钧瓷渐趋衰落,江南仿钧瓷悄然兴起,蔚然成风。明清时期,江苏宜兴、广东石湾和江西景德镇等地,承袭钧瓷并创新,烧制的低温釉艺术陶瓷。钧瓷在民国时期基本停烧。20世纪50年代初期喜获重生。

独特的窑变工艺

钧瓷釉色绮丽多变而产生的艺术魅力,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其独特的窑变工艺与其它瓷器截然不同。不用绘画、雕刻等表现手法,而是靠严格地控制瓷胎和釉料的化学成分,通过烧制过程中温度、冷却等因素的作用,使瓷器表面的釉色和花纹千变万化,产生“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效果。钧瓷的釉色有朱砂红、鸡血红、茄皮紫、葡萄紫、天青、月白、孔雀绿、宝石蓝、礼花彩等,可谓万紫千红。颜色瑰丽,厚重鲜艳,青若蓝天,白如美玉,紫胜葡萄,红比牡丹。钧瓷的传统造型约有200余种。主要有:出戟尊、三牲尊、莲花尊、鼓钉洗、香炉、葫芦瓶、连座瓶、玉壶春瓶、梅瓶、双龙活环瓶、花盆、碗、盏等。这些饱含着古代工匠非凡的创造力的作品,历经千百年岁月的洗礼,能够流传至今的,每一件都是艺苑奇葩,都是国之瑰宝。

鉴赏之美

欣赏钧瓷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造型:古朴厚重、典雅端庄,简洁大方、线条流畅、造型美观,体现着古代宫廷的崇高和法度,表露出清新练达的民族含蓄之美,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深刻哲理。

图案:钧瓷釉面,在高温烧制中,釉料交融,自然流变,形成千姿百态的图形,如同国画艺术中的大写意,形神兼备,似真似幻,意境无穷。“白胎烧就彩虹来,无色成窑画作开”就是古人赞美钧瓷图案之美的诗句。

釉色:釉色窑变,千变万化。一件器物,可一色纯净,可几色辉映,斑斓夺目,“红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流纹、珍珠点变化莫测。“窑变无双,钧瓷无对”,绝不会有两件釉色完全相同的钧瓷作品,其自然效果远非刻意追求和人工修饰所能及,具有典雅大方,飘逸空灵的帝王之气。因此,文人墨客赞美道:“画家嫌笔拙丹青难绘,诗人怨词穷锦句失色”、“晚霭微茫潭影静,残阳一抹淡流霞”、“烟光凌空星满天,夕阳紫翠忽呈岚”。

纹理:钧瓷烧造,工艺独特,在色彩斑斓的釉面上,形成千姿百态的纹路。冰片纹,看似锤击,抚之无痕;蚯蚓纹,龙走蛇行;鱼子纹,繁星点点。此外还有兔丝纹、蟹爪痕、雨丝纹等。犹以冰裂纹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纵横交错,如网状分布,以大器开小片,小器开大片为佳。冰裂纹是胎质和釉面的冷热收缩率不同而自然产生的,在出窑后逐步开裂,在开片的过程中,会产生细小的爆裂之声。一边欣赏着“创过冰河玉凝透,碧莹浅底网捕鱼”的景象,一边听着轻灵悦耳的开片之声,真是一种奇妙的审美意境。

把玩欣赏钧瓷,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有画面,有声音的审美过程,趣在一个“变”字。除了静止的诸多变化外,从不同角度,不同光线观赏,还会呈现千变万化。“变”的核心是趣成天然,堪称“神、奇、绝、妙”。鉴赏要“手把、眼观、耳听、心仪”,从多方面整体把握,常赏常新。

现代钧瓷亦是收藏珍品

钧瓷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经历了久远的辉煌,既有官窑的盛誉,入主宫廷,又得平民的厚爱,家传为宝。如今古代的真品已凤毛麟角,价值连城。但今人有幸迎来“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现代钧瓷精品亦可成为中外藏界珍品。一是钧瓷本身固有的艺术魅力历久弥新。二是钧瓷是土与火的艺术,是人和自然的天作之合,其自然之美,超越时空。钧瓷与时俱进,进行适应现代人欣赏需求的艺术创新和技术改进。在器型上,吸收其它陶瓷艺术的造型,新创几十个品种,体现出现代陶瓷个性化的特点;在釉色上,采用新的配料,烧制出以前没有的颜色,使钧瓷的色彩更加斑斓。如一件挂盘,上面呈现出七八种色彩,盘折曲绕,互相映衬,精美至极。这些创新,给古老的钧瓷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钧瓷长上了翅膀。

陶瓷收藏与鉴赏:转心瓶


转心瓶为乾隆时的创新品种,其造型新颖奇巧,工艺水平极为高超。“转心瓶”瓶体由内瓶、外瓶、底座分别烧制组成,在一个镂孔瓶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上绘各种纹样。内瓶上部为外露的瓶口,瓶身似筒形,上有装饰绘画,有四季景物、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动内瓶时,通过外瓶的镂孔,可以看见不同的画面,犹如走马灯。

转瓶,顾名思义为可以转动的瓶子,即在一个瓶内,套装另外一个瓶子,外瓶和内瓶均有画面,外瓶一般镂空,可以通过外瓶和内瓶的转动看到不同的画面。它分为转心瓶和转体瓶两种形式,内瓶可以转动的叫转心瓶,外瓶可以转动的,就叫转体瓶。

许之衡在其名作《饮流斋说瓷》中记载,“瓶之腹玲珑剔透,瓶内更有一瓶兼能转动,若是者,名曰‘转心’,乃内府珍裳殊品也”。

转瓶的制作难度很大,要把外瓶的底部制成鸡心状的钮,把内瓶的底心做成鸡心状的槽,钮和槽要绝对吻合。尤其是要考虑外瓶和内瓶的干燥率,以及掌握好烧成后的收缩率。稍稍不注意,造成钮和槽不吻合的话,即便前面再多的辛苦也是白费。所以,制作转瓶的代价十分大,往往是“百里挑一”。不过,“上之所好,下必甚焉”,都是供给宫廷的东西,取悦皇帝之用,自然是不计成本的。

越窑瓷器收藏与鉴赏


越窑

越窑历史悠久,始于东汉,经三国、两晋、南朝、隋唐,一直到宋朝,延续千年,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越窑的历史

三国时期的越窑瓷器,胎质坚密,胎骨常常为淡灰色,有着均匀的釉层且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色和青黄色较稀少。三国早期纹饰简朴,纹样有弦纹、水波纹、叶脉纹;晚期装饰繁复绚丽,出现斜方格纹,并出现了堆塑,器物以日用品和明器为主,已经摆脱了东汉晚期承袭原始陶器的样式。西晋时期,越窑繁荣起来,这时的青瓷胎体厚重,胎色呈灰色或深灰色,釉层均匀厚润,装饰精致繁复,釉色以青灰为主,用堆塑、刻花、划花等装饰手法,后期出现褐色加彩的装饰手法。器物仍以日用品和随葬品为主,其中一些器物造型复杂,不乏精品。

东晋中期以后,越窑青瓷多为日常用具,如灯、盘、碗、烛台、盆、钵、壶、砚等,造型也逐渐趋向简朴,装饰越来越少,纹样大多以弦纹为主。南朝时,越窑青瓷的主要纹饰为莲瓣纹。器物以日用品为主,胎、釉分为两种:一种胎质致密,施青釉,胎呈灰色;另一种胎质粗松,呈土黄色,外施青黄釉或黄釉。

越窑的工艺特色

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窑,密址广泛分布在今浙江余姚、上虞、宁波、慈溪等地,其地古属越州,故名。越州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瓷器生产长期居全国之首,工艺也日趋成熟。唐初,越瓷胎体为灰白色,较粗松,唐代中晚期多为深灰色、灰色,部分为淡紫色,细腻坚薄。釉色上,青黄色唐早期居多,青中泛黄唐中晚期较多,五代时多为青绿色。

唐代越窑瓷的器形丰富,其中壶、碗、盘造型变化多端。常将口沿做成荷叶口、花口、葵口,底部加宽成玉璧形、玉环形或多曲结构,十分美观大方。唐代越窑的特点是重视造型、釉色,而不重纹饰,大多数素面无纹,而且纹样种类较少

主要有双鱼、莲瓣、云鹤、龙纹。纹饰手法多为划花,少量为印花及镂雕。

越窑雅颂

唐代陆羽曾在《茶经》一书中评价道:“瓯(指茶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以下。”在同一本书中,陆羽还对邢窑白瓷和越容青瓷做了比较,认为“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以类玉似冰来评价越瓷的美。

唐代的越窑青部,深受当时诗人的喜要,不少诗人都描述和政脉过越窑青瓷的美,如陆龟蒙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干峰翠色来”(《秘色越器》)晚店五代诗人徐查的“按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功刻明月染春水,轻施薄冰盛绿云”(《贡余秘色茶益》)。日本明治时期的诗人石川鸿斋也曾作诗赞颂余姚上林湖的越窑瓷器:“上林之窑盛天下,宋社已屋陶亦罢。遗珍谁得难鸡山,久埋土中犹未化。余姚沈君藏一瓶,釉色莹澈凝貌青。相携万里来扶桑,割爱贻我何厚情。”

​越窑青瓷或其中一种在晚唐五代时被称为“秘色瓷”。这从前文两位诗入的诗作中可以看出,在史籍中也有“秘色”瓷器的记载。但在漫长的历史中,“秘色”一说,缺乏实物支撑。1987年,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唐代地宫中出土了唐懿宗等供奉释迦牟尼真身含利的一批精美供器,同时出土了记录这些器物名称的石刻“物帐”。据“物帐”,专家们断定该地宫出土的14件青瓷就是传说中的秘色瓷,从而揭开了秘色瓷的谜底。不过关于秘色瓷仍有两说。一说是广义的,越窑青瓷就是秘色瓷;一说是狭义的,越窑青瓷中的上好之品才能称为秘色瓷。狭义的秘色瓷,应是越窑烧制的御用之物。

古瓷的鉴赏与收藏


灿烂辉煌的瓷器是中国人在世界文明史上书写的又一奇迹,然而,由于其易碎,故传世的作品并不是很多,精品更是屈指可数。今天,拥有一件绝世瓷器已成为全球藏家的梦想。

瓷器收藏炙手可热

瀚陇拍卖公司的鲍小姐告诉记者,随着艺术品收藏的升温,近年来中国瓷器在国际国内大型拍卖会上屡创天价。自2005年7月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在伦敦克里斯蒂创下2.67亿元人民币的中国艺术品拍卖最高价后,2005年10月,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在香港苏富比成功拍出,成交价达1.15亿港币,创造了清代瓷器拍卖的世界纪录,也是艺术品在亚洲拍卖的最高价。今年6月5日,在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粉彩八仙过海图盘口瓶以5280万元成交,创造了中国国内瓷器拍卖的最高纪录。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瓷器本身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它的稀有。瓷器不易保藏,所以古瓷器传至今日且保存完好者本就不多,精品更是屈指可数。因而每当有精品被公开拍卖时,引起无数藏家的围抢也就不足为奇了。

瓷器发展简史

“初创于商代、真正创制于东汉时期的中国瓷器,是中国人为世界文明史的又一重要贡献。”省博物馆的王琦向记者介绍道,“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高度成熟;宋代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各具特色,创造了我国瓷器史上的第一个辉煌;经过元瓷的过渡后,瓷器步入了下一个辉煌,即明清时代。明代形成了几乎是景德镇一枝独秀的局面,以代表了釉下彩发展的最高阶段的青花为最主要的产品,制作出了驰名中外的洪武青花。清代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都超过前代,加之大多皇帝独好古风,所以制作了大量的前朝仿制品。我国的陶瓷业至今仍兴盛不衰,质高形美,其中比较著名的陶瓷产区有江西景德镇等。”

专家鉴伪

历代仿制、伪造瓷器之风之所以盛行,一为赏古悦旧,一为利之所趋。本报特约专家王琦为我们介绍了几种常用的作伪手法及实用的辨伪窍门,望能对广大藏家有所帮助。

作伪方法

整器作伪即后人根据前代的某一器物,照样或照文献的记型造假。为使所仿之器更酷肖真品,往往采用烟嚣、茶水煮、假出土、复窑等手法。

部分作伪指器物的部分是后补或后配的。后补的有补缺、补釉。后配的有配腿、配手、插头、安把、镶流嘴等。此类伪品只要仔细观察就能找出其破绽。因为,原来的器形或釉色与修补后的多少是有差别的。

后加款即在原无款的器物上加款,具体方法有:一种是在原无款的旧器或新仿器上加刻、加书稀有年号款。还有一种是将原无款或有款但损坏或普通款的器底旋切下来,换嵌上带真款的同类或别类器的款。这种方法民国时较流行,且技术也很高明。

后加彩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作伪手法。一是在旧器脱釉后加刻暗花,施釉后再上彩。二是将旧器改造成新品种。

辨伪常用的基本方法

分类法即将各时代的同类器(包括相同器形、相同纹饰题材)理成发展序列,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再找出其不同点,来摸索它们的发展规律和各时期的特征。

比较法主要是利用考古发掘出来的、有地层年代的器物作为标准器物,将所需鉴定、辨伪的器物与之比较,从而得出鉴别的结论。

鉴别法即利用同时代的同类器或不同类器上的时代特征来对照、比较所需鉴别的器物,从而得出综合鉴别的比较合理的结论。“辨其色泽,度其厚薄,审其片纹,观其气泡,也要用手摩,以别粗细,用手扣敲以察音响”。这也是鉴定通用的手段。

紫砂壶鉴赏与收藏


宜兴紫砂陶自北宋起源,经历明清两代壶艺先人的发展成就,成为中华杰出的茶文化陶艺品发展到今天,它不但以它天然的“本山土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而传人,而且沏茶能持茶道“色、香、味”之精神。更重要的是它历史地继承了宋代茶文化的经典,艺术上兴盛了古代文人雅士对紫砂陶艺的推崇和参与。由于茶文化和陶文化的互相交融,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历尽了300多年的发展,壶艺日臻丰富完美。可是,有的紫砂壶在拍卖市场上能叫价几十万元,有些卖茶具的商店,一把紫砂茶壶也就几十元。同是紫砂壶,价格何以相差那么大呢?如何鉴赏和收藏陶艺史中独树一帜的紫砂陶艺精品,对于每一个熟悉中国茶文化,了解紫砂壶艺和专业收藏者来说,是一门艺术必修课。

紫砂:紫砂鉴藏

一把好的紫砂壶除了壶的流、把、钮、盖、肩、腹等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点、线、面的过渡转折交待清楚与流畅,尚须审视其“泥、形、工、功”四方面的施艺水准。

相明石瓢壶(顾景舟)

一是“泥”

紫砂壶得名于世,其根本的原因,是其制作原材料紫砂泥的优越。宜兴紫砂陶土的品种繁多,因此我们所见的紫砂茶具的颜色也五彩缤纷。天然紫砂泥质有红泥(或称朱砂泥)、紫泥、本山绿泥(呈米黄色)、天青泥(堪称泥中黄金,出矿时呈绿颜色,十分难得)和调砂泥,因此应根据泥土质地,而不是颜色来区分其贵贱好坏。紫砂手感不同于其它陶泥,摸紫砂物件就如摸豆沙—细而不腻,而非紫砂物件就如摸玻璃质器物—黏手,近年来时兴的铺砂壶,正是强调这种质表手感的产物。

二是“形”

紫砂壶之形,在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为丰富,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赞誉。紫砂壶是整个茶文化的组成部分,它追求的意境,应为茶道所追求的“淡泊和平,超世脱俗”,而古拙正与这种气氛最为融洽。例如石桃、井栏、僧帽、掇球、茄段、觚菱、梅桩、仿古等等传统造型,皆是时代冲刷后仅存的优秀作品,以今眼光细细打量,其仍在闪光。

三是“工”

紫砂壶在“工”上,融汇了国画大写意的豪放。在点、线、面三元素上,犹如工笔绘画一样,转弯曲折、抑扬顿挫。面,须光则光,须毛则毛;线,须直则直,须曲则曲;点,须方则方,须圆则圆,无半点含糊。按照紫砂壶成型工艺的特殊要求来说,壶嘴与壶把要绝对在一直线上,并且分量要均衡,壶口与壶盖结合要严紧。在这里作者的个性、风格、气质得到体现,有的壶造型清秀飘逸,有的古朴敦厚,有的轻快明朗,有的粗犷简雅……

四是“功”

“功”是指壶的功能美。近年来,紫砂壶新品层出不穷,如群星璀璨,目不暇接。制壶人在讲究造型的形式美时,容易忽视其功能美。紫砂壶与别的艺术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是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品,用紫砂茶壶沏茶,不失原味,且香不涣散,得茶之真香真味。紫砂茶壶久经使用,壶壁积聚“茶锈”,以至空壶注入沸水,也会茶香氤氲,这是紫砂壶独具的品质。由于紫砂茶壶冷热急变性能好,寒冬腊月,壶内注入沸水,绝对不会因温度突变而胀裂。同时砂质传热缓慢,泡茶后握持不会炙手。所以还可以置于文火上烹烧加温,不会因受火而裂。另外紫砂茶壶长久使用,器身会因抚摸擦拭,变得越发光润可爱,所以闻龙在《茶笺》中说:“摩掌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因此,紫砂壶的“艺”全在“用”中“品”,如果失去“用”的意义,“艺”亦不复存在。

除了这些,和字画、陶瓷等收藏品一样,紫砂壶收藏也有“名人效应”,名人制作的壶与非名人制作的壶在收藏价值上有天壤之别。市面上的紫砂壶有的是经济实用,制作简单,成本也较低的一般茶壶;还有是选料精良、精雕细琢、出自名家的工艺品紫砂壶,因此收藏宜选后者。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瓷收藏与鉴赏:晋青釉褐彩鸡首壶收藏鉴赏》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瓷收藏与鉴赏:晋青釉褐彩鸡首壶收藏鉴赏》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