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 导航 >

浅说古陶瓷的纹饰鉴定(下)

浅说古陶瓷的纹饰鉴定(下)

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清代雍正瓷器纹饰的鉴别 浅灰色瓷砖

2020-09-08

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二、纹饰的主要形式、题材及其时代特征

前面曾经提到,纹饰是鉴定古陶瓷的内容之一,元代以后尤其重要。

1.纹饰的形式 古代陶瓷器的纹饰,从形式上可分为几何纹与绘画两类。从美学角度讲,几何纹是图案化了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描绘,这在现代派绘画艺术里,以极端化了的形式表现得尤为充分、彻底。比如三角形可能表达了山,云霄纹中的圈、弧线,可能表达了良然界的云和雷,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弧线三角纹(半山文化)可能表达了狂风、巨浪,等等。绘画,无论写实写意的,都是人们通过自身的观察,运用人的感觉、认识、理解来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因而最受人的意识(哲学、美学等)的制约,最具社会性、时代性,因此,具有较重要的鉴定意义。

2.纹饰题材 我国几千年陶瓷器的纹饰题材,除几何纹外,绘画类主要为植物、动物、文字,及其他次要的题材。(前面讲过,几何纹也可能表现的是上述题材中的一类或几类。)人们在陶瓷器上描画什么,表达了他们对它的一种感情:热爱、希望、追求、吉祥等,总是体现了人的意识。而人的意识,又无不受每个时代的主导意识(前已论说到,时代的主导意识往往是统治阶级、统治民族的意识,有许多时候就是最高统治者如帝王个人的意识)的影响,也是时代主导意识的反映、折射。因此,同一题材,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甚至表达不同的内容。比如,所谓的岁寒三友--松、竹、梅,封建时代用来表达仕大夫(知识分子)个人的气节、风骨,现代多用以表现国家、民族的气概、精神。又如,龟,在秦汉至唐代,均被视为一种吉祥物,是长寿、稳固的象征,元明以后,则是一种秽物。因此,我们可以反过来,从绘画纹饰的特征,来判定它们产生的时代,从而借以推断陶瓷的时代。同一时代各地的风土民情、地理环境不同,可能形成风俗习惯、爱好的不同,反映在绘画纹饰题材上,风格手法上,就有地域差异,如北方人多爱马,南方人多爱牛。北方人性格豪放,绘画风格便粗犷些,南方人醇和,纹饰风格纤细,等等。这样,陶瓷器上纹饰的鉴定,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利于鉴定器物窑口。

3.几种主要纹饰的时代特征

①莲花:最早出现于东汉,跟佛教文化有关。因为莲花在佛教中是一种圣洁物。因为佛教在我国虽几起几落,却也久盛不衰,影响到社会各阶级、阶层,深入到文化意识的各个领域,因此,莲花纹在瓷器、陶器纹饰中经久不断。 东汉;用高温釉画成单个莲瓣。 酉晋后期出现莲瓣纹,一件器有几个莲瓣。六朝时期莲瓣的特征是短、肥胖、粗大,多为刻花。 唐代的莲瓣也还比较肥胖,排列比前朝紧密些,多为刻花。 北宋的莲瓣纹,莲瓣稍瘦,排列紧密,多刻花、划花。 南宋莲瓣细长、排列紧密,形似菊花。 元代:莲瓣肥大,莲瓣与莲瓣间有空隙,瓣中绘有杂宝,"有些不可名状。瓣中绘杂宝之风格,明、清尤甚,至今不灭。 明代:早、中期的莲瓣较宽大,排列渐紧,瓣与瓣间空隙渐小,以至于无,莲瓣完全联在一起。 清代:明末至清末,陶瓷器上的莲瓣逐步变形,即所谓异化,图案化,或似象非象,已不再具有严格的宗教神圣意义了。 元、明、清的莲瓣以绘画为主,极少有划花、刻花。

②牡丹:陶瓷器上用牡丹作为装饰纹饰始于唐代,这与唐代人(或说武则天)偏爱牡丹有关。牡丹花象征富贵荣华。 宋代:花形较写实,花朵硕大,以磁州窑的白底黑花牡丹为代表。四川彭县磁峰窑白釉印花牡丹也硕大写实,多与凤合画,因当地盛产牡丹,即"天彭牡丹"。 元代:青花瓷上多见,牡丹往往画成缠枝花,花瓣不填满色,留白边。牡丹叶多画成葫芦形。 明代:变化多而迅速,各朝几乎都有自己的特点,不是几句话所能归纳得了的。较为显著的特征是多同各式凤组合成凤穿花,寓富贵无边的吉祥意。 清代:也有牡丹与凤同画的。清代中晚期往往把牡丹插在花瓶里,寓"一品(瓶)富贵"之意。

③菊花:象征长寿,又用以表现人的不屈不挠的气节,此明显从菊花有耐霜雪的特性引申发展而来。 宋代:形式上刻、画均有,刻花以耀州窑为代表,画花以磁州窑系为代表。宋代的菊花比较写实。 元代:元代菊花纹以青花瓷上为典型,特点是花瓣多不填满色,留白边。花蕊多,多画成网络状葵花形,或成由里向外旋的螺旋纹。大多菊花画成缠枝花。 明代:明初菊花还用得多,花单独用。明后期多同有关人物画在一起,如陶渊明爱菊图之类。明代菊花的特点是:花瓣变得比较小,花蕊变大作旋涡状。 清代:菊花亦有画者,但无多少特征。雍正粉彩品上所画菊花生动形象,色泽娇艳,大有呼之欲出之态。

④梅花:宋代始多见于陶瓷器上。宋初钱塘人林逋(967-1028年)中年隐居于西湖孤孤山,调鹤种梅,不趋名利,不应召作官,亦不经商求富,热爱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之间,淡泊无为,品质高洁,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时人把他与梅、鹤相依为命、形影不离的情景,称之为"梅妻鹤子"。(林逋确也终身未娶。)宋代陶瓷器上始多见梅花,恐与林和靖爱梅关系重大。因林之爱梅受到仁宗皇帝嘉奖,为一时佳话,故成时尚。 宋代:多折枝梅花,形式上多刻花,印花。 元代:花瓣留白边--可见花瓣不满色、留白边,乃元代花瓣一特色。陶瓷器上始见松、竹、梅"岁寒三友图"。(这恐与元代汉族知识分子不满异族统治有关。)又见有月影梅--梅花和弯月组合的画面,寓清白高洁。 明代:前期多月影梅、松竹梅。梅花多画成圈状。后期至清代多见喜鹊闹梅。 清:康熙、雍正时,多"冰梅纹"(开片地梅花),品种有青花、红彩等。

⑤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鹤是一种寓意长寿,祥瑞的动物,较早出现于铜器,书画类艺术品中,为艺术家们常用的题材。在陶瓷器上鹤较多出现,是明宣德时期,有"西王母骑鹤图"等。之后,明代弘治、嘉靖、万历,清代康熙渐多。清代瓷器上常见松鹤图,寓意"松鹤遐龄",及云鹤图,寓"云鹤仙境",均带浓厚道家文化色彩。

⑥鸡:鸡为六畜之一,虽不很高雅,却是日常生活中常见,为官、民生活必不可少。又鸡多产,又暗合中国传统文化祈求多子的象征,故也常作为陶瓷器的装饰纹样。最有名的鸡,是成化斗彩鸡缸杯上的鸡。成化斗彩鸡缸杯为一代名品,从成化后历代多有仿者,以康熙仿得较为成功。清代鸡的形象更多出现于陶瓷上,如五鸡图--寓意人间五伦,及子母鸡等。 现在将成化斗彩鸡缸杯与康熙仿成化斗彩鸡缸杯作一比较,提供一个鉴别真仿品的鉴定方法、要领的例子。

⑦龙:众所周知,在中国文化中,龙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人就是龙的传人。(龙的文化意义,可参阅罗二虎著《龙与中国文化》,三环出版社1989年。)龙的形象大量广泛出现在我国玉器、石器、铜器、绘画、木雕、漆器……几乎所有的艺术品上,中国人生活所接触的一切方面都有龙的形象存在。陶瓷器上的龙的形象也是这样,出现得既多且早、从未间断。由于前面我们论说的原因,每个时代的龙都有其时代的特征。我们认识了这些特征,就可以用来帮助我们鉴定器物的时代。正由于陶瓷器上的龙的形象十分普遍,所以掌握这些特征,对鉴定陶瓷器尤为有用。 历来研究龙的人很多,专门研究陶瓷器上龙的形象者也不少。本书先概括介绍一下陶瓷器上各个时期龙的纹饰形象,作为提要,再附上一篇较详尽的研究文章及纹饰图,作鉴定参考。 六朝:龙成鳄鱼形状,神态凶猛。 唐:龙的形象富有生气,为一般动物样,没有神圣、威严意味。 宋代:据许多学者研究,中国的龙,此时才与封建帝王的权威有关,成为帝王象征,为皇帝所专用,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因为宋代磁州窑、定窑、吉州窑等窑产品上都有龙纹出现。宋代的龙纹形象威武,极有神彩,象征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 元代各种陶瓷器上都多见龙纹,尤以青花瓷上的龙纹最典型生动、时代特征最强。元代龙纹的特点是:龙头小、身细长,有背鳍(脊),有三爪、四爪、五爪几种爪、鹿角、方格鳞、龙身矫键灵活,充满生机。形式有云龙、赶珠龙、龙凤。刻、印、画都有。 明代:龙纹为官窑瓷器上最常见的纹饰。明代陶瓷器上的龙,身体粗状,猪嘴(下颚比上颚长些),龙须上卷,鱼鳞,五爪多。这是总的特征,各时期,又多少还有些差别: 洪武、永乐:大体承袭元代的风格。 宣德:龙身开始变得粗一些。此时又有一种飞翼龙出现,这种形式的龙,此后明代各朝的清代康、雍都还有。还有所谓香草龙--龙尾呈多枝卷草形,为此时前后特有。 弘治:龙的两眼平视。多为五爪。 嘉靖:龙的形体多样。一是常见的行龙,穿云破雾。二是出现正面龙:龙体不作横三曲状,而作竖立状:龙头在上,尾在下,四足分列左右,头面正对观赏者,故名。三是螭虎龙,描画极其简单草率,状似壁虎,有行走状,有团状。正面龙、螭虎龙皆为前所未有者。 明末:龙画得更为草率,线条凌乱,色彩浅淡,填涂粗糙。崇祯时的正面龙,形似老人,毫无生气与威严,反映出明王朝的统治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微残了。 清代:清代的龙,身躯亦较粗,下颚较短,形象比较和善。各朝的特征是: 顺治、康熙:龙的形体、形象有明代中期的风格,比较威严。有一种过墙龙--形体由碗、盘里面延伸至外壁,此朝始见。 乾隆:龙的神态由威严开始变得和善,不再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至尊无上的神貌。多见龙与凤合画,意为龙凤呈祥,象征男女爱情。又多二龙戏珠。凡此说明龙的纹饰寓意已大为世俗化。 嘉庆以后的龙纹,更大量出现于陶瓷器上,更加世俗化,形式有划龙舟、婴戏舞龙、龙穿花等,成为玩物,龙已大大失去神圣威严,至尊至上的权威形象。

⑧鱼:陶瓷器上鱼的形象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上就已作为装饰纹饰,如著名的鱼纹盆。从那时至汉代用得不太多。大约在唐代,鱼纹开始较多的出现于陶瓷器上,并被付予吉祥意义。鱼谐余,象征宝贵有余,年年(连年)有余,表达生产落后社会里人们希望生活富裕宽绰,有余有剩。 唐代:鱼的形象充分写实,较为形态生动,许多窑都有瓷塑玩具鱼,长沙窑有绘画鱼、印花鱼、模印贴花鱼等。 宋代:在唐代写实风格影响下,有较为写实的,也有较为抽象的,以后者最具时代性。磁州窑器上所画鱼即属后者,线条简洁,着墨不多,却形象生动,勃勃有活力,动感特强,有后来写意画的韵味。龙泉窑青瓷的模印双鱼纹即为前者,均为写实性的阳文,形象比较呆板,少活力。 元代:青花瓷上绘画鱼纹较有特色,多画鲑鱼:撬嘴、高鳍,圈状珍珠鳞。鲑谐"贵",寓"宝贵有鱼"意。又有一种鲶鱼,鱼鳞呈网络状。鲶谐"连",寓"连年有鱼"意。 明清时期,陶瓷器上鱼纹更多,青花器上更常用。鱼的形象一般都较生动。

⑨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现象,对中国人的生活影响极大,至今尤不减其威力。陶瓷器上用十二生肖作装饰,大约始见于隋代,形式为堆塑。唐代的十二生肖,多为肖首人身,虽然造型奇特,但作得生动,动物的头部很写实,配上人身,看起来是一种自然组合,也是堆塑的多。宋元的十二生肖,完全拟人化,神化了,为人捧肖物,虽然人们诚心让肖物人格化,增加对其崇奉,但竟落为从前掌上玩物。南宋至元,多塑在形体瘦长的魂瓶肩部。发展到了明清,陶瓷器上的十二生肖,大多为绘画家画成十二种动物,还其本来面目。

⑩各种人物 作为社会的主体,人是人类自己最熟悉、最常见的事物,历代艺术品上描绘最多。陶瓷器上,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就有不少人的形象作为装饰,如著名的半坡人面鱼纹装饰彩陶盆。这时期的人,多是图案化了的,有图腾意义的纹饰,如人面鱼身,舞蹈的人带尾巴等。 秦汉:陶瓷器上的人物纹饰,多带神话色彩,如西王母等。这时期最成功、最震撼人心的陶瓷人象,是名扬中外的秦兵将俑,虽然它不是作为装饰的"人纹",但是陶瓷人形象的伟大杰作,故忍不住在这里再提一句。 六朝:作为装饰纹饰,此时人形象多出现在祭尊奠人的器物魂瓶上。均为堆塑,造型简单,手法粗犷,但神形逼真,较为生动。有少量描画的如前述三国吴釉下彩绘神仙图。还有人的形体作为器物造型的,如西晋青瓷胡人骑狮烛台,人的形体即是造型主体之一,也是装饰。隋、唐时期作为装饰的人物形象不多,大量的是各种陶瓷俑:白瓷俑、三彩俑,等等。人物有佛、菩萨、文官、武士、仕女、奴仆、胡人、歌舞伎,等等,皆充分写实,神形兼备,为我国陶瓷人物俑又一杰作。作为装饰的,仅见有少量婴戏纹。 宋代:是人物纹饰发展并成熟的时期,如磁州窑的釉下彩绘人物,定窑、耀州窑印花、刻花划花人物(主要内容是婴戏及戏剧故事)。宋代人物纹饰的特点是:人物形象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气息,无论刻、划、印、绘画,均用笔简练,高度概括,艺术性很高,形象地表现了当时的民情风俗。此外,又作器物主体,又作器物装饰的孩儿枕、仕女枕之类,更是一代名品,人物形象亦生动有神,充满时代气息。元代:绘画人物纹饰导主导地位,另外也有不少印花、堆塑人物纹饰。绘画人物纹以戏剧故事、典故为多,虽然亦神形兼备,但终有些戏剧化、脸谱化,生活气息少了。元代人物纹饰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出现了八仙形象。明代:青花及其他彩瓷上人物纹较前代大为增多,以青花器的人物纹饰为主。其中以婴戏纹的时代特征比较鲜明。 明代婴戏纹,宣德以前多为所谓"庭园婴戏",孩子们在庭园内活动。人物较为写实,绘画也还工整。宣德后,多为郊外婴戏,孩子们嬉戏在户外,人物画得比较抽象,近乎简笔画风格。婴孩的形象变化尤为分明: 永、宣时期,孩童矮胖,头大,前脑尤大,圆圆的脸,额上几根流海,几个孩子一起玩,又叫群婴戏。孩童形象折射出社会的安定。 嘉靖、万历时期,孩子们长袍大褂,显得头重脚轻,头特大,后脑凸出。较多用的图案是加官进爵图、百子图。 晚明:明代晚期社会现实动荡,矛盾尖锐、封建政权江河日下。这些社会现实折射在此时的瓷画婴戏人物上,孩童们瘦骨嶙嶙、脚奇长,后脑特大,形体十分抽象,看起来奇形怪状,全是户外婴戏图,清代人物纹饰内容非常丰富,用得十分普遍,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 婴戏舞龙:始见于乾隆时,晚清特别多。晚清舞龙婴戏,多为粉彩,人和龙均画得草率,龙尤其神形皆无,全为玩物,孩童倒不失一些天真烂漫的情趣。刀马人:康熙时多见,将明代兴起的这一题材推向成熟,绘画精细,着色鲜明。此题材光绪时又多起来,不过光绪时为粉彩多,康熙时多为五彩。 渔樵耕读:大量出现在康熙时代,清代一直沿用不断。 西洋妇女:乾隆时兴起,后少见。 除以上这些人物纹饰外,明清时期还有不少人物纹饰图谱,即相对固定的人物、景物配合,相对稳定的内容,部分已经约定俗成,象征一些吉祥意义,这里举出一些: 莲生贵子:一童子坐在莲花中。 百子图、多子图、舞龙图。 麒麟送子图:麒麟背乘坐一童,前后若干婴童护从。此种图晚清多。 银烛高秉照天明:仕女在庭园中秉烛,此图多为明永乐、宣德时器上见。 峭壁题诗、三仙炼丹、八仙祝寿、松下夜读,多为明末至清康熙时器上见。 凿壁借光、桃花美人,多在清末见。 四妃十六子,寓多妻多子,康熙时多见。 四爱图:陶渊明爱菊,王羲之爱鹅,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一人一物一器,也有几个几物共器,明代所见较多,清代,特别是晚清也有。 八仙或暗八仙:暗八仙是指八仙人物不出现于画面,用八仙所持物代表八仙。八仙所持物分别为:汉钟离--扇,张果老--鼓,铁拐李--葫芦,曹国舅--玉板,何仙姑--莲花,吕洞宾--剑,兰采和--笛,韩湘子--花蓝。八仙图在明嘉靖时多,暗八仙晚清瓷器上很多。 老子说经,老子出关,多出现于万历后。 张天师斩五毒:五毒指蛇、蜈蚣、壁虎、蜥蜴、蟾蜍(或刺猥),明万历后多见。 其他还有: 达摩渡江、文王访贤、携琴访友、张骞乘槎、太白醉酒、踏雪寻梅、吹箫引凤、平步青云、秋江待渡、临水吟咏、山水高士、书生梦幻、竹林七贤、踏云摘桂、曲水流觞、雪壁题诗,以及新四爱图(苏东坡爱砚、米芾爱石、杜甫爱诗、李白爱酒),饮中八仙(据杜甫《饮中八仙歌》作,这八个仙人为贺之章、王进、李适之、李白、崔定之、苏晋、张旭、焦遂。) 清代康、雍、乾时人物,题材高雅,绘画精工。明末草率,笔简意深,清末则流于庸鹆,有不少人物纹饰,徒有其形而已。 WWW.taoci52.COM

⑩文字 用文字作为纹饰装饰陶瓷器的传统,当始于新石器时代。仰韵文化陶器上的刻划符号,许多学者已研究其为我国文字之始祖,虽然尚未曾释读,从用文字符号装饰陶瓷上看,已开先河。近年来又有人研究发现龙山文化陶文更为发达,这已为学术界所公认。 春秋战国陶器上已有文字,那是工匠姓氏,虽有一定意义,还不是主要起装饰作用。 秦、汉瓦当上的文字,为我国用文字装饰陶瓷器之早期典型,这时文字尚少,只有几个字,不如铜器上多,普遍。 唐代长沙窑开创用诗文装饰陶瓷之始。多为釉下彩,写于壶嘴下、盘心。 宋代磁州窑的诗文装饰,多出现在罐、壶的腹部。长沙窑和磁州窑的诗文,多为民间文人诗句,通俗易懂,内容紧贴平民日常生活、感情,既有强烈装饰作用,又有广告宣传作用。磁州窑诗文一般比长沙窑长。 元代以后,陶瓷器的用于装饰的文字多为短语、警句、吉祥语之类。只清代部分器上长些,如圣主得贤臣颂章等。其特点是: 明洪武民窑青花碗、盘里心,只用一个草书福字,主题鲜明,重点突出,装饰效果极佳。 永乐、宣德时期,用楷书、隶书福、寿字较多,也有少量草书字。 万历时,用文字装饰碗、盘的风再次兴起,多为隶体寿字。 晚明时期,多仿宋体寿字、喜字,及吉祥语:状元及弟、金榜题名,等等。 明末清初,兴起诗配画装饰,文字装饰上升到一个新阶段。画一般是一片独叶,也有荒凉秋景,所配诗句充满悲凉感,如: 黄叶落兮雁南飞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一叶得秋意,新春再芳菲 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 内容虽然苍凄,但流畅的书法艺术配合简洁的绘画,图文并美,极好地装饰了瓷器。 前编讲到康熙时讲过,康熙开创了以篇幅较长的篇章作为纹饰的新工艺,这里不再重复。 乾隆以后文字装饰减少。清末无双谱图上有的也有一些文字,全是拙劣的楷书,书法既不美,有的还不完整,纯为占领瓷面空白,写到那里没空间了,就停笔,不管句子完不完,已失去美化作用了。 还有用少数民族文字作装饰的,如回文、藏文、满文、八思巴文,以及梵文。因资料不多,从略。 三、常见吉祥纹饰及其寓意 语言中有大量吉祥用语,工艺美术作品中有大量吉祥纹饰,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古陶瓷上的吉祥语、吉祥纹的运用很早,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鱼纹、鹿纹,就有可能是当时的人们祝愿渔猎丰收之意。秦汉瓦当上的"千秋万岁"、"宜子孙"、"大富贵"等等,已是陶瓷器上成熟吉祥语了。吉祥纹、吉祥语大量出现在陶瓷器上是在元代以后,明末、清末尤成盛行,这表达了社会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穷困时,更为迫切地希望社会祥和,丰衣足食。所以不少吉祥纹、吉祥语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有些吉祥纹、吉祥语,是特定时代的特定人们的文化表现,这有助于我们鉴定陶瓷器的年代、产地等。另一方面,了解比较多的吉祥纹的寓意,有助于我们丰富古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知识,这可使我们在较高的层次上较深地鉴赏、研究陶瓷器。对专业从事古陶瓷保管、研究的读者,还有助于正确给陶瓷器定名。

1.单个事象的吉祥寓意 阳:象征太阳,男性,具有运动、生长、活力、刚强之意。 三阳开泰(或作"三羊开泰")具有阴去阳来,崇尚光明之意。 凤:象征天下太平,又有火、红火之意。 下面这些以物比兴的吉祥意义,介绍从简:

牡丹-富贵 石榴-多子 桃-福寿 鹌鹑-平安 喜鹊-喜庆 蝙蝠-多福 鸳鸯-成双成对、爱情 鹿-禄位 宝珠-佛 莲花-佛、洁白、光明、清廉 游鱼-富足 燕子-友谊 蜘蛛-喜从天降 灯笼-兴隆 狗-忠 象-万象更新 马-义 羊-孝 风筝-五谷丰登 狮-太师(高官)鹿-仁 百结-百子 白头翁-白头偕老 荷花-出污泥而不染 芦苇-禄位、禄位清高、节节高、步步高升 梅花-五福(五瓣象征快乐、幸福、长寿、和平、顺利) 佛家八宝的寓意:法轮-轮回永生,宝伞-普度众生,华盖-普度众生,莲花-洁白清静,罐(或叫宝瓶)-功德圆满,金鱼-生机勃勃,盘肠(结)-万劫不买。 波浪纹-轮回永生(回纹也具此意) -俗称万字纹,又名吉祥海,象征佛,如来。

2.谐音吉祥 蝠-福 梅-眉 桂-贵 耦-偶 鹿-禄 羊-祥 鱼-余 杏-幸 狮-师 菊-足 金鱼-金玉 柏-百 橙-程(前程) 天竹-天祝 鲶鱼-连年有余 另有许多汉字本身就有鲜明的吉祥意义,陶瓷器上用得很多,如:福、寿、富、贵、春、正、吉、太,等等。

3.组合图案的吉祥寓意

松竹梅-岁寒三友 梅兰竹菊-四群子 菊、马兰花、梅-三秋图,寓文人高洁、坚贞 蝙蝠奔鹿-福禄双全 花瓶牡丹-富贵平安 戟磬花瓶-吉庆平安 五朵梅花-眉开五福 红彩蝙蝠-洪福齐天 马、蜂、猴-马上封侯 莲花三箭-连中三元(指科举考试中,连续考中乡试、会试、殿试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笔银锭如意-必定如意 五蝠捧寿字-五福添寿 官人与鹿-高官厚禄 牡丹蝴蝶-富贵无敌 芙蓉牡丹-荣华富贵 竹眉绶带鸟-齐眉到老 春燕桃子-长春比翼 绣球锦鸡-前程似锦 水仙海棠-金玉满堂 秋葵玉兰-玉堂生辉 梅花喜鹊-喜上眉梢 一蝠一桃-福寿双全 二桃二蝠-福寿双全 二桃-福寿双全 万花堆-锦上添花 九鹌高树-长治久安 九鸟池塘-九世同堂 鹭莲荷叶-一路连科 鹭鸶花瓶-一路平安 鹌鹑落叶-安居乐业 鹭鸶芙蓉-一路荣华 鹭鸶牡丹-一路富贵 洞石蝠海-寿山福海 兰花桂花-兰桂齐芳(比寓子孙昌盛) 荷花盒灵芝-和合如意 梧桐喜鹊-大家同喜 四笑童子-四喜人 豹子喜鹊-报喜 二喜鹊钱-喜在眼前 一罐一喜鹊-欢天喜地 云龙鲤鱼-鲤鱼跳龙门(喻青云得志,飞黄腾达) 一龟一鹤-龟鹤同龄 仙鹤松树-松鹤延年 鹤鹿松树-鹤鹿同春 蝠桃梅如意 -三多九如(喻福寿延绵不绝) 喜鹊、桂元各三(或喜鹊元宝各三)-喜报三元 穗瓶鹌鹑-岁岁平安 鹿桃蝠喜字-福禄寿喜 蝠寿盘肠-福寿无边 桃蝠灵芝-福至心灵 云纹蝙蝠-百福流云 数柿桃子-诸事遂心 大象 字花瓶-万象升平 四童抬瓶-四海升平 雄鸡小鸡-教子成名 雄鸡鸡冠花-官上加官 五柿海棠-五世同堂 二笑童子-喜相逢 花瓶爆竹-祝报平安 瓶笙三戟-平升三级 两柿如意-事事如意 松柏灵芝柿-百事如意 三只缸五人吃酒-三纲五常(君臣、父子、夫妇为三纲,仁、义、礼、智、信为五常) 凤、鹤、鸳鸯、白头翁、燕-五翎即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伦理道德。) 另,晚清瓷器上大量出现四季花、十二月花卉、十二月花神这类纹饰,这里附带作些介绍: 四季花:春兰,夏荷,秋菊,冬梅。 十二月花及花神,由于涉及花的品种及人物较多,历来有多种说法,这里取较通用者: 正月梅花-寿公主 二月杏花-杨玉环 三月桃花-息夫人 四月牡丹-丽娟 五月石榴花-神卫氏 六月荷花-西施 七月葵花-李夫人 八月桂花-徐贤妃 九月菊花-左贵嫔 十月芙蓉-花芯夫人 冬月茶花-王昭君 腊月水仙-洛神 以上十二花神中有些我们并不熟悉,考证起来大费篇幅,留待有兴趣的读者去考证。 最后要特别说明一点:本节所讲各种事物的吉祥意义,远非全部,没讲到的还多,所讲主要是陶瓷器上常见者。这些吉祥意义,主要又是清代晚期所公认的,至于它们在远古、隋唐等时候还有什么意义,本书不曾涉及。就是在清末,有时一个事象在不同地区也有多少不同的意义,或一个事象同时又有多种意义,本书均不涉及。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古陶瓷纹饰鉴定(二)


⑨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现象,对中国人的生活影响极大,至今尤不减其威力。陶瓷器上用十二生肖作装饰,大约始见于隋代,形式为堆塑。唐代的十二生肖,多为肖首人身,虽然造型奇特,但作得生动,动物的头部很写实,配上人身,看起来是一种自然组合,也是堆塑的多。宋元的十二生肖,完全拟人化,神化了,为人捧肖物,虽然人们诚心让肖物人格化,增加对其崇奉,但竟落为从前掌上玩物。南宋至元,多塑在形体瘦长的魂瓶肩部。发展到了明清,陶瓷器上的十二生肖,大多为绘画家画成十二种动物,还其本来面目。

⑩各种人物 作为社会的主体,人是人类自己最熟悉、最常见的事物,历代艺术品上描绘最多。陶瓷器上,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就有不少人的形象作为装饰,如著名的半坡人面鱼纹装饰彩陶盆。这时期的人,多是图案化了的,有图腾意义的纹饰,如人面鱼身,舞蹈的人带尾巴等。 秦汉:陶瓷器上的人物纹饰,多带神话色彩,如西王母等。这时期最成功、最震撼人心的陶瓷人象,是名扬中外的秦兵将俑,虽然它不是作为装饰的"人纹",但是陶瓷人形象的伟大杰作,故忍不住在这里再提一句。 六朝:作为装饰纹饰,此时人形象多出现在祭尊奠人的器物魂瓶上。均为堆塑,造型简单,手法粗犷,但神形逼真,较为生动。有少量描画的如前述三国吴釉下彩绘神仙图。还有人的形体作为器物造型的,如西晋青瓷胡人骑狮烛台,人的形体即是造型主体之一,也是装饰。隋、唐时期作为装饰的人物形象不多,大量的是各种陶瓷俑:白瓷俑、三彩俑,等等。人物有佛、菩萨、文官、武士、仕女、奴仆、胡人、歌舞伎,等等,皆充分写实,神形兼备,为我国陶瓷人物俑又一杰作。作为装饰的,仅见有少量婴戏纹。 宋代:是人物纹饰发展并成熟的时期,如磁州窑的釉下彩绘人物,定窑、耀州窑印花、刻花划花人物(主要内容是婴戏及戏剧故事)。宋代人物纹饰的特点是:人物形象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气息,无论刻、划、印、绘画,均用笔简练,高度概括,艺术性很高,形象地表现了当时的民情风俗。此外,又作器物主体,又作器物装饰的孩儿枕、仕女枕之类,更是一代名品,人物形象亦生动有神,充满时代气息。元代:绘画人物纹饰导主导地位,另外也有不少印花、堆塑人物纹饰。绘画人物纹以戏剧故事、典故为多,虽然亦神形兼备,但终有些戏剧化、脸谱化,生活气息少了。元代人物纹饰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出现了八仙形象。明代:青花及其他彩瓷上人物纹较前代大为增多,以青花器的人物纹饰为主。其中以婴戏纹的时代特征比较鲜明。 明代婴戏纹,宣德以前多为所谓"庭园婴戏",孩子们在庭园内活动。人物较为写实,绘画也还工整。宣德后,多为郊外婴戏,孩子们嬉戏在户外,人物画得比较抽象,近乎简笔画风格。婴孩的形象变化尤为分明: 永、宣时期,孩童矮胖,头大,前脑尤大,圆圆的脸,额上几根流海,几个孩子一起玩,又叫群婴戏。孩童形象折射出社会的安定。 嘉靖、万历时期,孩子们长袍大褂,显得头重脚轻,头特大,后脑凸出。较多用的图案是加官进爵图、百子图。 晚明:明代晚期社会现实动荡,矛盾尖锐、封建政权江河日下。这些社会现实折射在此时的瓷画婴戏人物上,孩童们瘦

骨嶙嶙、脚奇长,后脑特大,形体十分抽象,看起来奇形怪状,全是户外婴戏图,清代人物纹饰内容非常丰富,用得十分普遍,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 婴戏舞龙:始见于乾隆时,晚清特别多。晚清舞龙婴戏,多为粉彩,人和龙均画得草率,龙尤其神形皆无,全为玩物,孩童倒不失一些天真烂漫的情趣。刀马人:康熙时多见,将明代兴起的这一题材推向成熟,绘画精细,着色鲜明。此题材光绪时又多起来,不过光绪时为粉彩多,康熙时多为五彩。 渔樵耕读:大量出现在康熙时代,清代一直沿用不断。 西洋妇女:乾隆时兴起,后少见。 除以上这些人物纹饰外,明清时期还有不少人物纹饰图谱,即相对固定的人物、景物配合,相对稳定的内容,部分已经约定俗成,象征一些吉祥意义,这里举出一些: 莲生贵子:一童子坐在莲花中。 百子图、多子图、舞龙图。 麒麟送子图:麒麟背乘坐一童,前后若干婴童护从。此种图晚清多。 银烛高秉照天明:仕女在庭园中秉烛,此图多为明永乐、宣德时器上见。 峭壁题诗、三仙炼丹、八仙祝寿、松下夜读,多为明末至清康熙时器上见。 凿壁借光、桃花美人,多在清末见。 四妃十六子,寓多妻多子,康熙时多见。 四爱图:陶渊明爱菊,王羲之爱鹅,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一人一物一器,也有几个几物共器,明代所见较多,清代,特别是晚清也有。 八仙或暗八仙:暗八仙是指八仙人物不出现于画面,用八仙所持物代表八仙。八仙所持物分别为:汉钟离--扇,张果老--鼓,铁拐李--葫芦,曹国舅--玉板,何仙姑--莲花,吕洞宾--剑,兰采和--笛,韩湘子--花蓝。八仙图在明嘉靖时多,暗八仙晚清瓷器上很多。 老子说经,老子出关,多出现于万历后。 张天师斩五毒:五毒指蛇、蜈蚣、壁虎、蜥蜴、蟾蜍(或刺猥),明万历后多见。 其他还有: 达摩渡江、文王访贤、携琴访友、张骞乘槎、太白醉酒、踏雪寻梅、吹箫引凤、平步青云、秋江待渡、临水吟咏、山水高士、书生梦幻、竹林七贤、踏云摘桂、曲水流觞、雪壁题诗,以及新四爱图(苏东坡爱砚、米芾爱石、杜甫爱诗、李白爱酒),饮中八仙(据杜甫《饮中八仙歌》作,这八个仙人为贺之章、王进、李适之、李白、崔定之、苏晋、张旭、焦遂。) 清代康、雍、乾时人物,题材高雅,绘画精工。明末草率,笔简意深,清末则流于庸鹆,有不少人物纹饰,徒有其形而已。

○11文字 用文字作为纹饰装饰陶瓷器的传统,当始于新石器时代。仰韵文化陶器上的刻划符号,许多学者已研究其为我国文字之始祖,虽然尚未曾释读,从用文字符号装饰陶瓷上看,已开先河。近年来又有人研究发现龙山文化陶文更为发达,这已为学术界所公认。 春秋战国陶器上已有文字,那是工匠姓氏,虽有一定意义,还不是主要起装饰作用。 秦、汉瓦当上的文字,为我国用文字装饰陶瓷器之早期典型,这时文字尚少,只有几个字,不如铜器上多,普遍。 唐代长沙窑开创用诗文装饰陶瓷之始。多为釉下彩,写于壶嘴下、盘心。 宋代磁州窑的诗文装饰,多出现在罐、壶的腹部。长沙窑和磁州窑的诗文,多为民间文人诗句,通俗易懂,内容紧贴平民日常生活、感情,既有强烈装饰作用,又有广告宣传作用。磁州窑诗文一般比长沙窑长。 元代以后,陶瓷器的用于装饰的文字多为短语、警句、吉祥语之类。只清代部分器上长些,如圣主得贤臣颂章等。其特点是: 明洪武民窑青花碗、盘里心,只用一个草书福字,主题鲜明,重点突出,装饰效果极佳。 永乐、宣德时期,用楷书、隶书福、寿字较多,也有少量草书字。 万历时,用文字装饰碗、盘的风再次兴起,多为隶体寿字。 晚明时期,多仿宋体寿字、喜字,及吉祥语:状元及弟、金榜题名,等等。 明末清初,兴起诗配画装饰,文字装饰上升到一个新阶段。画一般是一片独叶,也有荒凉秋景,所配诗句充满悲凉感,如: 黄叶落兮雁南飞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一叶得秋意,新春再芳菲 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 内容虽然苍凄,但流畅的书法艺术配合简洁的绘画,图文并美,极好地装饰了瓷器。 前编讲到康熙时讲过,康熙开创了以篇幅较长的篇章作为纹饰的新工艺,这里不再重复。 乾隆以后文字装饰减少。清末无双谱图上有的也有一些文字,全是拙劣的楷书,书法既不美,有的还不完整,纯为占领瓷面空白,写到那里没空间了,就停笔,不管句子完不完,已失去美化作用了。 还有用少数民族文字作装饰的,如回文、藏文、满文、八思巴文,以及梵文。因资料不多,从略。 三、常见吉祥纹饰及其寓意 语言中有大量吉祥用语,工艺美术作品中有大量吉祥纹饰,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古陶瓷上的吉祥语、吉祥纹的运用很早,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鱼纹、鹿纹,就有可能是当时的人们祝愿渔猎丰收之意。秦汉瓦当上的"千秋万岁"、"宜子孙"、"大富贵"等等,已是陶瓷器上成熟吉祥语了。吉祥纹、吉祥语大量出现在陶瓷器上是在元代以后,明末、清末尤成盛行,这表达了社会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穷困时,更为迫切地希望社会祥和,丰衣足食。所以不少吉祥纹、吉祥语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有些吉祥纹、吉祥语,是特定时代的特定人们的文化表现,这有助于我们鉴定陶瓷器的年代、产地等。另一方面,了解比较多的吉祥纹的寓意,有助于我们丰富古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知识,这可使我们在较高的层次上较深地鉴赏、研究陶瓷器。对专业从事古陶瓷保管、研究的读者,还有助于正确给陶瓷器定名。

1.单个事象的吉祥寓意 阳:象征太阳,男性,具有运动、生长、活力、刚强之意。 三阳开泰(或作"三羊开泰")具有阴去阳来,崇尚光明之意。 凤:象征天下太平,又有火、红火之意。 下面这些以物比兴的吉祥意义,介绍从简:

牡丹-富贵 石榴-多子 桃-福寿 鹌鹑-平安 喜鹊-喜庆 蝙蝠-多福 鸳鸯-成双成对、爱情 鹿-禄位 宝珠-佛 莲花-佛、洁白、光明、清廉 游鱼-富足 燕子-友谊 蜘蛛-喜从天降 灯笼-兴隆 狗-忠 象-万象更新 马-义 羊-孝 风筝-五谷丰登 狮-太师(高官)鹿-仁 百结-百子 白头翁-白头偕老 荷花-出污泥而不染 芦苇-禄位、禄位清高、节节高、步步高升 梅花-五福(五瓣象征快乐、幸福、长寿、和平、顺利) 佛家八宝的寓意:法轮-轮回永生,宝伞-普度众生,华盖-普度众生,莲花-洁白清静,罐(或叫宝瓶)-功德圆满,金鱼-生机勃勃,盘肠(结)-万劫不买。 波浪纹-轮回永生(回纹也具此意) -俗称万字纹,又名吉祥海,象征佛,如来。

2.谐音吉祥 蝠-福 梅-眉 桂-贵 耦-偶 鹿-禄 羊-祥 鱼-余 杏-幸 狮-师 菊-足 金鱼-金玉 柏-百 橙-程(前程) 天竹-天祝 鲶鱼-连年有余 另有许多汉字本身就有鲜明的吉祥意义,陶瓷器上用得很多,如:福、寿、富、贵、春、正、吉、太,等等。

3.组合图案的吉祥寓意

松竹梅-岁寒三友 梅兰竹菊-四群子 菊、马兰花、梅-三秋图,寓文人高洁、坚贞 蝙蝠奔鹿-福禄双全 花瓶牡丹-富贵平安 戟磬花瓶-吉庆平安 五朵梅花-眉开五福 红彩蝙蝠-洪福齐天 马、蜂、猴-马上封侯 莲花三箭-连中三元(指科举考试中,连续考中乡试、会试、殿试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笔银锭如意-必定如意 五蝠捧寿字-五福添寿 官人与鹿-高官厚禄 牡丹蝴蝶-富贵无敌 芙蓉牡丹-荣华富贵 竹眉绶带鸟-齐眉到老 春燕桃子-长春比翼 绣球锦鸡-前程似锦 水仙海棠-金玉满堂 秋葵玉兰-玉堂生辉 梅花喜鹊-喜上眉梢 一蝠一桃-福寿双全 二桃二蝠-福寿双全 二桃-福寿双全 万花堆-锦上添花 九鹌高树-长治久安 九鸟池塘-九世同堂 鹭莲荷叶-一路连科 鹭鸶花瓶-一路平安 鹌鹑落叶-安居乐业 鹭鸶芙蓉-一路荣华 鹭鸶牡丹-一路富贵 洞石蝠海-寿山福海 兰花桂花-兰桂齐芳(比寓子孙昌盛) 荷花盒灵芝-和合如意 梧桐喜鹊-大家同喜 四笑童子-四喜人 豹子喜鹊-报喜 二喜鹊钱-喜在眼前 一罐一喜鹊-欢天喜地 云龙鲤鱼-鲤鱼跳龙门(喻青云得志,飞黄腾达) 一龟一鹤-龟鹤同龄 仙鹤松树-松鹤延年 鹤鹿松树-鹤鹿同春 蝠桃梅如意 -三多九如(喻福寿延绵不绝) 喜鹊、桂元各三(或喜鹊元宝各三)-喜报三元 穗瓶鹌鹑-岁岁平安 鹿桃蝠喜字-福禄寿喜 蝠寿盘肠-福寿无边 桃蝠灵芝-福至心灵 云纹蝙蝠-百福流云 数柿桃子-诸事遂心 大象 字花瓶-万象升平 四童抬瓶-四海升平 雄鸡小鸡-教子成名 雄鸡鸡冠花-官上加官 五柿海棠-五世同堂 二笑童子-喜相逢 花瓶爆竹-祝报平安 瓶笙三戟-平升三级 两柿如意-事事如意 松柏灵芝柿-百事如意 三只缸五人吃酒-三纲五常(君臣、父子、夫妇为三纲,仁、义、礼、智、信为五常) 凤、鹤、鸳鸯、白头翁、燕-五翎即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伦理道德。) 另,晚清瓷器上大量出现四季花、十二月花卉、十二月花神这类纹饰,这里附带作些介绍: 四季花:春兰,夏荷,秋菊,冬梅。 十二月花及花神,由于涉及花的品种及人物较多,历来有多种说法,这里取较通用者: 正月梅花-寿公主 二月杏花-杨玉环 三月桃花-息夫人 四月牡丹-丽娟 五月石榴花-神卫氏 六月荷花-西施 七月葵花-李夫人 八月桂花-徐贤妃 九月菊花-左贵嫔 十月芙蓉-花芯夫人 冬月茶花-王昭君 腊月水仙-洛神 以上十二花神中有些我们并不熟悉,考证起来大费篇幅,留待有兴趣的读者去考证。 最后要特别说明一点:本节所讲各种事物的吉祥意义,远非全部,没讲到的还多,所讲主要是陶瓷器上常见者。这些吉祥意义,主要又是清代晚期所公认的,至于它们在远古、隋唐等时候还有什么意义,本书不曾涉及。就是在清末,有时一个事象在不同地区也有多少不同的意义,或一个事象同时又有多种意义,本书均不涉及。

古陶瓷纹饰鉴定(一)


纹饰鉴定的主要功能是鉴定古陶瓷的时代。一些窑,特别是名窑的典型纹饰,也有助于鉴定器物的窑口。

一、纹饰种类及纹饰的时代总体趋势

1.陶瓷器上的纹饰,习惯上按其所在部位及制作工艺,可分成胎装饰与釉装饰两类 胎装饰:陶瓷器上举凡刻、划、印、剔、堆、贴、镂、雕、塑,等等纹饰,工艺上均是以硬质工具在胎体上作成,大多于上釉前施工,亦有少数作于上釉后。 釉装饰:用釉料、彩料在胎体上描绘图案、书画等,工艺上是以毛笔之类的软工具施技,不触破、更不损伤胎体。大家知道,釉装饰中又有釉上彩、釉下彩之不同。 胎装饰乃元代以前陶瓷的主要装饰手法。 釉装饰为元、明、清陶瓷的主要装饰手法。

2.时代总体趋势

新石器时代:各种彩陶,属彩装饰。这种低温彩的装饰功用,类似于后来的釉。(仅是装饰功用,它没有釉所有的保护胎体等功用。)各种灰陶、黑陶、红陶、褐陶等上的刻、划、堆贴、锥刺的云雷纹、绳纹、平行线纹等等,属胎装饰。显然,整个新石器时代彩陶比灰陶等数量少些,可以认为新石器时代陶器以胎装饰为主。 原始青瓷:全是胎装饰,有印花、堆贴(如S纹)等。 东汉六朝青瓷: 胎装饰:刻、印、镂、堆、贴、雕、塑等类胎装饰为主,占此时期装饰的绝大部份。 釉装饰已经萌芽,出现了下面一些形式:褐色点彩,出现于三国至西晋晚期,到东晋已经成熟并流行起来;三国吴时,出现釉下褐色彩绘,但未形成风气,所见标本目前仅一件。这个时期的釉装饰,无论点彩、釉下彩绘,均为高温釉料作成,与胎体一次烧成,即为高温彩釉,以铁、锰为呈色剂。

隋、唐: 这是我国陶瓷各种纹饰,装饰手法大发展的时期,刻、印、镂、雕、贴、堆等胎装饰继续发展,以唐三彩、长沙窑彩绘、巩县青花为代表的釉装饰得到空前发展,我国陶瓷装饰出现新气象。但胎装饰仍是主要形式。 胎装饰;在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及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的各大名窑,"重釉不重纹饰",故纹饰很少。这不多的纹饰几乎全是刻、划的莲瓣纹之类的胎装饰。此外,长沙窑有堆、贴、模印等胎装饰。 釉装饰: 点彩、条彩、斑彩,这是高温彩釉,以铁、锰、钻等为呈色剂。长沙窑、越窑、邛窑有。 彩绘:这是此时期大量兴起的陶瓷装饰工艺,继承六朝传统,以长沙窑最为丰富,越窑巩县窑有少许。常见有褐、绿、兰、红等色,以铁、锰、钻为呈色剂。彩绘无论釉上釉下,均是高温彩绘,一次烧成。 三彩:前编已经讲过,唐三彩是一种低温二次烧成的釉彩,呈色剂主要有铁、锰、钻、铜等。这是我国陶瓷釉装饰最为引人注目的成就,有承前启后的巨大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以浙江越窑青瓷为代表的唐代青瓷,尽力在提高釉本身的装饰效果,即釉没有作成纹饰,仅釉的色泽美就充 分美化了瓷器,此时已较为成功,较为明显。如越窑釉的"千峰翠色",装饰效果就极佳。

宋: 此时我国陶瓷器大大发展,在陶瓷装饰上是胎装饰与釉装饰并重。比较起来,胎装饰使用较多,而釉装饰亦得到更大发展,其发展速度超过胎装饰。 胎装饰;以印花、划花、刻花为主,雕、塑、堆、贴、镂等技法用的较少。以定窑系白瓷印花,耀州窑系青瓷刻花划花,青白瓷系列划花最有代表性。 釉装饰: 有进一步发展。在我国陶瓷史上,是最为重视釉本身对陶瓷器的美化装饰作用的时期,也最成功,真正实现数百年来人们不断追求的釉质如冰似玉,釉色雨过天青,千峰翠色的愿望。此时期釉本身的装饰效果(不依靠图案纹饰)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有若干影响深远的创造。 均窑创造了窑变釉(两种以上釉合用变化出的特殊釉)、铜红釉。 汝窑、官窑、龙泉窑,均重视釉本身的美化装饰作用,只凭单色釉本身就制造了极佳的装饰效果,釉的凝重、深沉、含蓄、厚润(有的时期,釉厚超过胎体厚度),极好地美化了瓷器,达到它种装饰手法达不到的装饰效果。 官窑、哥窑创"金丝铁线","鱼子纹"等开片釉,为釉装饰工艺开辟新途径,即釉色不同有不同的装饰效果,釉的形式有差别,更有一种别开生面的装饰效果,开片纹以其似残而非残的特殊形式,创造了一个新的美学情趣。 彩釉结合的装饰:釉装饰的不断发展,宋代出现了磁州窑系的釉上彩或釉下彩装饰工艺与釉结合的新型装饰工艺,白釉釉下黑花,釉上红绿彩就是典型。主要形式是绘画、诗文。也有釉上彩与釉下彩结合的个别例子,但很不成熟。 青花瓷这种釉下装饰工艺,继承唐代传统,有少量生产。宋代青花数量虽少,意义却比较重要,它使唐代开创的这种釉下装饰工艺没有中断,得以延续,就为宋以后青花的大发展提供了工艺技艺传统。

元、明、清: 釉装饰极大发展,胎装饰急剧衰落,以景德镇窑为代表。 元代以青花、釉里红成就最大。元青花上承唐以来釉装饰工艺技术而大加发展,下启明清青花的黄金时代。元代首创的釉里红,使釉装饰获得一个新品种,更受社会喜爱,为釉装饰的进一步发展增强了活力。单色釉也承宋代风范,龙泉窑在元初仍然处于高峰。另外创造了高温兰釉。铜红釉也有发展。 明代釉装饰进入绘画时代,以青花为主流,发明,发展了五彩、斗彩、素三彩等。 清代的釉装饰更发展到极致,以各种彩瓷为主,青花次之,大量使用色釉。彩瓷中以粉彩为代表,到中晚期占主导地位。 明、清时期,也还有一些胎装饰瓷器,但与大量的釉装饰比,微不足道,略而不述了。

二、纹饰的主要形式、题材及其时代特征

前面曾经提到,纹饰是鉴定古陶瓷的内容之一,元代以后尤其重要。

l.纹饰的形式 古代陶瓷器的纹饰,从形式上可分为几何纹与绘画两类。从美学角度讲,几何纹是图案化了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描绘,这在现代派绘画艺术里,以极端化了的形式表现得尤为充分、彻底。比如三角形可能表达了山,云霄纹中的圈、弧线,可能表达了良然界的云和雷,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弧线三角纹(半山文化)可能表达了狂风、巨浪,等等。绘画,无论写实写意的,都是人们通过自身的观察,运用人的感觉、认识、理解来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因而最受人的意识(哲学、美学等)的制约,最具社会性、时代性,因此,具有较重要的鉴定意义。

2.纹饰题材 我国几千年陶瓷器的纹饰题材,除几何纹外,绘画类主要为植物、动物、文字,及其他次要的题材。(前面讲过,几何纹也可能表现的是上述题材中的一类或几类。)人们在陶瓷器上描画什么,表达了他们对它的一种感情:热爱、希望、追求、吉祥等,总是体现了人的意识。而人的意识,又无不受每个时代的主导意识(前已论说到,时代的主导意识往往是统治阶级、统治民族的意识,有许多时候就是最高统治者如帝王个人的意识)的影响,也是时代主导意识的反映、折射。因此,同一题材,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甚至表达不同的内容。比如,所谓的岁寒三友--松、竹、梅,封建时代用来表达仕大夫(知识分子)个人的气节、风骨,现代多用以表现国家、民族的气概、精神。又如,龟,在秦汉至唐代,均被视为一种吉祥物,是长寿、稳固的象征,元明以后,则是一种秽物。因此,我们可以反过来,从绘画纹饰的特征,来判定它们产生的时代,从而借以推断陶瓷的时代。同一时代各地的风土民情、地理环境不同,可能形成风俗习惯、爱好的不同,反映在绘画纹饰题材上,风格手法上,就有地域差异,如北方人多爱马,南方人多爱牛。北方人性格豪放,绘画风格便粗犷些,南方人醇和,纹饰风格纤细,等等。这样,陶瓷器上纹饰的鉴定,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利于鉴定器物窑口。

3.几种主要纹饰的时代特征

①莲花:最早出现于东汉,跟佛教文化有关。因为莲花在佛教中是一种圣洁物。因为佛教在我国虽几起几落,却也久盛不衰,影响到社会各阶级、阶层,深入到文化意识的各个领域,因此,莲花纹在瓷器、陶器纹饰中经久不断。 东汉;用高温釉画成单个莲瓣。 酉晋后期出现莲瓣纹,一件器有几个莲瓣。六朝时期莲瓣的特征是短、肥胖、粗大,多为刻花。 唐代的莲瓣也还比较肥胖,排列比前朝紧密些,多为刻花。 北宋的莲瓣纹,莲瓣稍瘦,排列紧密,多刻花、划花。 南宋莲瓣细长、排列紧密,形似菊花。 元代:莲瓣肥大,莲瓣与莲瓣间有空隙,瓣中绘有杂宝,"有些不可名状。瓣中绘杂宝之风格,明、清尤甚,至今不灭。 明代:早、中期的莲瓣较宽大,排列渐紧,瓣与瓣间空隙渐小,以至于无,莲瓣完全联在一起。 清代:明末至清末,陶瓷器上的莲瓣逐步变形,即所谓异化,图案化,或似象非象,已不再具有严格的宗教神圣意义了。 元、明、清的莲瓣以绘画为主,极少有划花、刻花。

②牡丹:陶瓷器上用牡丹作为装饰纹饰始于唐代,这与唐代人(或说武则天)偏爱牡丹有关。牡丹花象征富贵荣华。 宋代:花形较写实,花朵硕大,以磁州窑的白底黑花牡丹为代表。四川彭县磁峰窑白釉印花牡丹也硕大写实,多与凤合画,因当地盛产牡丹,即"天彭牡丹"。 元代:青花瓷上多见,牡丹往往画成缠枝花,花瓣不填满色,留白边。牡丹叶多画成葫芦形。 明代:变化多而迅速,各朝几乎都有自己的特点,不是几句话所能归纳得了的。较为显著的特征是多同各式凤组合成凤穿花,寓富贵无边的吉祥意。 清代:也有牡丹与凤同画的。清代中晚期往往把牡丹插在花瓶里,寓"一品(瓶)富贵"之意。

③菊花:象征长寿,又用以表现人的不屈不挠的气节,此明显从菊花有耐霜雪的特性引申发展而来。 宋代:形式上刻、画均有,刻花以耀州窑为代表,画花以磁州窑系为代表。宋代的菊花比较写实。 元代:元代菊花纹以青花瓷上为典型,特点是花瓣多不填满色,留白边。花蕊多,多画成网络状葵花形,或成由里向外旋的螺旋纹。大多菊花画成缠枝花。 明代:明初菊花还用得多,花单独用。明后期多同有关人物画在一起,如陶渊明爱菊图之类。明代菊花的特点是:花瓣变得比较小,花蕊变大作旋涡状。 清代:菊花亦有画者,但无多少特征。雍正粉彩品上所画菊花生动形象,色泽娇艳,大有呼之欲出之态。

④梅花:宋代始多见于陶瓷器上。宋初钱塘人林逋(967-1028年)中年隐居于西湖孤孤山,调鹤种梅,不趋名利,不应召作官,亦不经商求富,热爱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之间,淡泊无为,品质高洁,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时人把他与梅、鹤相依为命、形影不离的情景,称之为"梅妻鹤子"。(林逋确也终身未娶。)宋代陶瓷器上始多见梅花,恐与林和靖爱梅关系重大。因林之爱梅受到仁宗皇帝嘉奖,为一时佳话,故成时尚。 宋代:多折枝梅花,形式上多刻花,印花。 元代:花瓣留白边--可见花瓣不满色、留白边,乃元代花瓣一特色。陶瓷器上始见松、竹、梅"岁寒三友图"。(这恐与元代汉族知识分子不满异族统治有关。)又见有月影梅--梅花和弯月组合的画面,寓清白高洁。 明代:前期多月影梅、松竹梅。梅花多画成圈状。后期至清代多见喜鹊闹梅。 清:康熙、雍正时,多"冰梅纹"(开片地梅花),品种有青花、红彩等。

⑤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鹤是一种寓意长寿,祥瑞的动物,较早出现于铜器,书画类艺术品中,为艺术家们常用的题材。在陶瓷器上鹤较多出现,是明宣德时期,有"西王母骑鹤图"等。之后,明代弘治、嘉靖、万历,清代康熙渐多。清代瓷器上常见松鹤图,寓意"松鹤遐龄",及云鹤图,寓"云鹤仙境",均带浓厚道家文化色彩。

⑥鸡:鸡为六畜之一,虽不很高雅,却是日常生活中常见,为官、民生活必不可少。又鸡多产,又暗合中国传统文化祈求多子的象征,故也常作为陶瓷器的装饰纹样。最有名的鸡,是成化斗彩鸡缸杯上的鸡。成化斗彩鸡缸杯为一代名品,从成化后历代多有仿者,以康熙仿得较为成功。清代鸡的形象更多出现于陶瓷上,如五鸡图--寓意人间五伦,及子母鸡等。 现在将成化斗彩鸡缸杯与康熙仿成化斗彩鸡缸杯作一比较,提供一个鉴别真仿品的鉴定方法、要领的例子。

⑦龙:众所周知,在中国文化中,龙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人就是龙的传人。(龙的文化意义,可参阅罗二虎著《龙与中国文化》,三环出版社1989年。)龙的形象大量广泛出现在我国玉器、石器、铜器、绘画、木雕、漆器……几乎所有的艺术品上,中国人生活所接触的一切方面都有龙的形象存在。陶瓷器上的龙的形象也是这样,出现得既多且早、从未间断。由于前面我们论说的原因,每个时代的龙都有其时代的特征。我们认识了这些特征,就可以用来帮助我们鉴定器物的时代。正由于陶瓷器上的龙的形象十分普遍,所以掌握这些特征,对鉴定陶瓷器尤为有用。 历来研究龙的人很多,专门研究陶瓷器上龙的形象者也不少。本书先概括介绍一下陶瓷器上各个时期龙的纹饰形象,作为提要,再附上一篇较详尽的研究文章及纹饰图,作鉴定参考。 六朝:龙成鳄鱼形状,神态凶猛。 唐:龙的形象富有生气,为一般动物样,没有神圣、威严意味。 宋代:据许多学者研究,中国的龙,此时才与封建帝王的权威有关,成为帝王象征,为皇帝所专用,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因为宋代磁州窑、定窑、吉州窑等窑产品上都有龙纹出现。宋代的龙纹形象威武,极有神彩,象征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 元代各种陶瓷器上都多见龙纹,尤以青花瓷上的龙纹最典型生动、时代特征最强。元代龙纹的特点是:龙头小、身细长,有背鳍(脊),有三爪、四爪、五爪几种爪、鹿角、方格鳞、龙身矫键灵活,充满生机。形式有云龙、赶珠龙、龙凤。刻、印、画都有。 明代:龙纹为官窑瓷器上最常见的纹饰。明代陶瓷器上的龙,身体粗状,猪嘴(下颚比上颚长些),龙须上卷,鱼鳞,五爪多。这是总的特征,各时期,又多少还有些差别: 洪武、永乐:大体承袭元代的风格。 宣德:龙身开始变得粗一些。此时又有一种飞翼龙出现,这种形式的龙,此后明代各朝的清代康、雍都还有。还有所谓香草龙--龙尾呈多枝卷草形,为此时前后特有。 弘治:龙的两眼平视。多为五爪。 嘉靖:龙的形体多样。一是常见的行龙,穿云破雾。二是出现正面龙:龙体不作横三曲状,而作竖立状:龙头在上,尾在下,四足分列左右,头面正对观赏者,故名。三是螭虎龙,描画极其简单草率,状似壁虎,有行走状,有团状。正面龙、螭虎龙皆为前所未有者。 明末:龙画得更为草率,线条凌乱,色彩浅淡,填涂粗糙。崇祯时的正面龙,形似老人,毫无生气与威严,反映出明王朝的统治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微残了。 清代:清代的龙,身躯亦较粗,下颚较短,形象比较和善。各朝的特征是: 顺治、康熙:龙的形体、形象有明代中期的风格,比较威严。有一种过墙龙--形体由碗、盘里面延伸至外壁,此朝始见。 乾隆:龙的神态由威严开始变得和善,不再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至尊无上的神貌。多见龙与凤合画,意为龙凤呈祥,象征男女爱情。又多二龙戏珠。凡此说明龙的纹饰寓意已大为世俗化。 嘉庆以后的龙纹,更大量出现于陶瓷器上,更加世俗化,形式有划龙舟、婴戏舞龙、龙穿花等,成为玩物,龙已大大失去神圣威严,至尊至上的权威形象。

⑧鱼:陶瓷器上鱼的形象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上就已作为装饰纹饰,如著名的鱼纹盆。从那时至汉代用得不太多。大约在唐代,鱼纹开始较多的出现于陶瓷器上,并被付予吉祥意义。鱼谐余,象征宝贵有余,年年(连年)有余,表达生产落后社会里人们希望生活富裕宽绰,有余有剩。 唐代:鱼的形象充分写实,较为形态生动,许多窑都有瓷塑玩具鱼,长沙窑有绘画鱼、印花鱼、模印贴花鱼等。 宋代:在唐代写实风格影响下,有较为写实的,也有较为抽象的,以后者最具时代性。磁州窑器上所画鱼即属后者,线条简洁,着墨不多,却形象生动,勃勃有活力,动感特强,有后来写意画的韵味。龙泉窑青瓷的模印双鱼纹即为前者,均为写实性的阳文,形象比较呆板,少活力。 元代:青花瓷上绘画鱼纹较有特色,多画鲑鱼:撬嘴、高鳍,圈状珍珠鳞。鲑谐"贵",寓"宝贵有鱼"意。又有一种鲶鱼,鱼鳞呈网络状。鲶谐"连",寓"连年有鱼"意。 明清时期,陶瓷器上鱼纹更多,青花器上更常用。鱼的形象一般都较生动。

古代陶瓷的纹饰特征与鉴定


瓷器的纹饰有助于鉴定古陶瓷的时代。因此,在古瓷鉴定中,必须牢牢掌握纹饰的发展趋势以及各时期纹饰的固有特点。我们将分两期为大家总结关于陶瓷纹饰发展的来龙去脉。

一、纹饰种类及纹饰的时代总体趋势

1、陶瓷器上的纹饰,习惯上按其所在部位及制作工艺,可分成胎装饰与釉装饰两类。胎装饰:陶瓷器上举凡刻、划、印、剔、堆、贴、镂、雕、塑,等等纹饰,工艺上均是以硬质工具在胎体上作成,大多于上釉前施工,亦有少数作于上釉后。 釉装饰:用釉料、彩料在胎体上描绘图案、书画等,工艺上是以毛笔之类的软工具施技,不触破、更不损伤胎体。大家知道,釉装饰中又有釉上彩、釉下彩之不同。 胎装饰乃元代以前陶瓷的主要装饰手法, 釉装饰为元、明、清陶瓷的主要装饰手法。

2.时代总体趋势

新石器时代:各种彩陶,属彩装饰。这种低温彩的装饰功用,类似于后来的釉。(仅是装饰功用,它没有釉所有的保护胎体等功用。)各种灰陶、黑陶、红陶、褐陶等上的刻、划、堆贴、锥刺的云雷纹、绳纹、平行线纹等等,属胎装饰。显然,整个新石器时代彩陶比灰陶等数量少些,可以认为新石器时代陶器以胎装饰为主。

原始青瓷:全是胎装饰,有印花、堆贴(如S纹)等。

东汉六朝青瓷: 胎装饰:刻、印、镂、堆、贴、雕、塑等类胎装饰为主,占此时期装饰的绝大部份。 釉装饰已经萌芽,出现了下面一些形式:褐色点彩,出现于三国至西晋晚期,到东晋已经成熟并流行起来;三国吴时,出现釉下褐色彩绘,但未形成风气,所见标本目前仅一件。这个时期的釉装饰,无论点彩、釉下彩绘,均为高温釉料作成,与胎体一次烧成,即为高温彩釉,以铁、锰为呈色剂。

隋、唐: 这是我国陶瓷各种纹饰,装饰手法大发展的时期,刻、印、镂、雕、贴、堆等胎装饰继续发展,以唐三彩、长沙窑彩绘、巩县青花为代表的釉装饰得到空前发展,我国陶瓷装饰出现新气象。但胎装饰仍是主要形式。 胎装饰;在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及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的各大名窑,"重釉不重纹饰",故纹饰很少。这不多的纹饰几乎全是刻、划的莲瓣纹之类的胎装饰。此外,长沙窑有堆、贴、模印等胎装饰。 釉装饰: 点彩、条彩、斑彩,这是高温彩釉,以铁、锰、钻等为呈色剂。长沙窑、越窑、邛窑有。 彩绘:这是此时期大量兴起的陶瓷装饰工艺,继承六朝传统,以长沙窑最为丰富,越窑巩县窑有少许。常见有褐、绿、兰、红等色,以铁、锰、钻为呈色剂。彩绘无论釉上釉下,均是高温彩绘,一次烧成。 三彩:唐三彩是一种低温二次烧成的釉彩,呈色剂主要有铁、锰、钻、铜等。这是我国陶瓷釉装饰最为引人注目的成就,有承前启后的巨大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以浙江越窑青瓷为代表的唐代青瓷,尽力在提高釉本身的装饰效果,即釉没有作成纹饰,仅釉的色泽美就充 分美化了瓷器,此时已较为成功,较为明显。如越窑釉的"千峰翠色",装饰效果就极佳。

宋: 此时我国陶瓷器大大发展,在陶瓷装饰上是胎装饰与釉装饰并重。比较起来,胎装饰使用较多,而釉装饰亦得到更大发展,其发展速度超过胎装饰。 胎装饰;以印花、划花、刻花为主,雕、塑、堆、贴、镂等技法用的较少。以定窑系白瓷印花,耀州窑系青瓷刻花划花,青白瓷系列划花最有代表性。 釉装饰: 有进一步发展。在我国陶瓷史上,是最为重视釉本身对陶瓷器的美化装饰作用的时期,也最成功,真正实现数百年来人们不断追求的釉质如冰似玉,釉色雨过天青,千峰翠色的愿望。此时期釉本身的装饰效果(不依靠图案纹饰)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有若干影响深远的创造。 均窑创造了窑变釉(两种以上釉合用变化出的特殊釉)、铜红釉。 汝窑、官窑、龙泉窑,均重视釉本身的美化装饰作用,只凭单色釉本身就制造了极佳的装饰效果,釉的凝重、深沉、含蓄、厚润(有的时期,釉厚超过胎体厚度),极好地美化了瓷器,达到它种装饰手法达不到的装饰效果。

官窑、哥窑创"金丝铁线","鱼子纹"等开片釉,为釉装饰工艺开辟新途径,即釉色不同有不同的装饰效果,釉的形式有差别,更有一种别开生面的装饰效果,开片纹以其似残而非残的特殊形式,创造了一个新的美学情趣。 彩釉结合的装饰:釉装饰的不断发展,宋代出现了磁州窑系的釉上彩或釉下彩装饰工艺与釉结合的新型装饰工艺,白釉釉下黑花,釉上红绿彩就是典型。主要形式是绘画、诗文。也有釉上彩与釉下彩结合的个别例子,但很不成熟。 青花瓷这种釉下装饰工艺,继承唐代传统,有少量生产。宋代青花数量虽少,意义却比较重要,它使唐代开创的这种釉下装饰工艺没有中断,得以延续,就为宋以后青花的大发展提供了工艺技艺传统。

元、明、清: 釉装饰极大发展,胎装饰急剧衰落,以景德镇窑为代表。 元代以青花、釉里红成就最大。元青花上承唐以来釉装饰工艺技术而大加发展,下启明清青花的黄金时代。元代首创的釉里红,使釉装饰获得一个新品种,更受社会喜爱,为釉装饰的进一步发展增强了活力。单色釉也承宋代风范,龙泉窑在元初仍然处于高峰。另外创造了高温兰釉。铜红釉也有发展。 明代釉装饰进入绘画时代,以青花为主流,发明,发展了五彩、斗彩、素三彩等。 清代的釉装饰更发展到极致,以各种彩瓷为主,青花次之,大量使用色釉。彩瓷中以粉彩为代表,到中晚期占主导地位。 明、清时期,也还有一些胎装饰瓷器,但与大量的釉装饰比,微不足道,略而不述了。

二、纹饰的主要形式、题材及其时代特征

前面曾经提到,纹饰是鉴定古陶瓷的内容之一,元代以后尤其重要。

1.纹饰的形式 古代陶瓷器的纹饰,从形式上可分为几何纹与绘画两类。从美学角度讲,几何纹是图案化了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描绘,这在现代派绘画艺术里,以极端化了的形式表现得尤为充分、彻底。比如三角形可能表达了山,云霄纹中的圈、弧线,可能表达了良然界的云和雷,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弧线三角纹(半山文化)可能表达了狂风、巨浪,等等。绘画,无论写实写意的,都是人们通过自身的观察,运用人的感觉、认识、理解来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因而最受人的意识(哲学、美学等)的制约,最具社会性、时代性,因此,具有较重要的鉴定意义。

2.纹饰题材 我国几千年陶瓷器的纹饰题材,除几何纹外,绘画类主要为植物、动物、文字,及其他次要的题材。(前面讲过,几何纹也可能表现的是上述题材中的一类或几类。)人们在陶瓷器上描画什么,表达了他们对它的一种感情:热爱、希望、追求、吉祥等,总是体现了人的意识。而人的意识,又无不受每个时代的主导意识(前已论说到,时代的主导意识往往是统治阶级、统治民族的意识,有许多时候就是最高统治者如帝王个人的意识)的影响,也是时代主导意识的反映、折射。因此,同一题材,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甚至表达不同的内容。比如,所谓的岁寒三友--松、竹、梅,封建时代用来表达仕大夫(知识分子)个人的气节、风骨,现代多用以表现国家、民族的气概、精神。又如,龟,在秦汉至唐代,均被视为一种吉祥物,是长寿、稳固的象征,元明以后,则是一种秽物。因此,我们可以反过来,从绘画纹饰的特征,来判定它们产生的时代,从而借以推断陶瓷的时代。同一时代各地的风土民情、地理环境不同,可能形成风俗习惯、爱好的不同,反映在绘画纹饰题材上,风格手法上,就有地域差异,如北方人多爱马,南方人多爱牛。北方人性格豪放,绘画风格便粗犷些,南方人醇和,纹饰风格纤细,等等。这样,陶瓷器上纹饰的鉴定,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利于鉴定器物窑口。

3.几种主要纹饰的时代特征

①莲花:最早出现于东汉,跟佛教文化有关。因为莲花在佛教中是一种圣洁物。因为佛教在我国虽几起几落,却也久盛不衰,影响到社会各阶级、阶层,深入到文化意识的各个领域,因此,莲花纹在瓷器、陶器纹饰中经久不断。 东汉;用高温釉画成单个莲瓣。 酉晋后期出现莲瓣纹,一件器有几个莲瓣。六朝时期莲瓣的特征是短、肥胖、粗大,多为刻花。 唐代的莲瓣也还比较肥胖,排列比前朝紧密些,多为刻花。 北宋的莲瓣纹,莲瓣稍瘦,排列紧密,多刻花、划花。 南宋莲瓣细长、排列紧密,形似菊花。 元代:莲瓣肥大,莲瓣与莲瓣间有空隙,瓣中绘有杂宝,"有些不可名状。瓣中绘杂宝之风格,明、清尤甚,至今不灭。 明代:早、中期的莲瓣较宽大,排列渐紧,瓣与瓣间空隙渐小,以至于无,莲瓣完全联在一起。 清代:明末至清末,陶瓷器上的莲瓣逐步变形,即所谓异化,图案化,或似象非象,已不再具有严格的宗教神圣意义了。 元、明、清的莲瓣以绘画为主,极少有划花、刻花。

②牡丹:陶瓷器上用牡丹作为装饰纹饰始于唐代,这与唐代人(或说武则天)偏爱牡丹有关。牡丹花象征富贵荣华。 宋代:花形较写实,花朵硕大,以磁州窑的白底黑花牡丹为代表。四川彭县磁峰窑白釉印花牡丹也硕大写实,多与凤合画,因当地盛产牡丹,即"天彭牡丹"。 元代:青花瓷上多见,牡丹往往画成缠枝花,花瓣不填满色,留白边。牡丹叶多画成葫芦形。 明代:变化多而迅速,各朝几乎都有自己的特点,不是几句话所能归纳得了的。较为显著的特征是多同各式凤组合成凤穿花,寓富贵无边的吉祥意。 清代:也有牡丹与凤同画的。清代中晚期往往把牡丹插在花瓶里,寓"一品(瓶)富贵"之意。

③菊花:象征长寿,又用以表现人的不屈不挠的气节,此明显从菊花有耐霜雪的特性引申发展而来。 宋代:形式上刻、画均有,刻花以耀州窑为代表,画花以磁州窑系为代表。宋代的菊花比较写实。 元代:元代菊花纹以青花瓷上为典型,特点是花瓣多不填满色,留白边。花蕊多,多画成网络状葵花形,或成由里向外旋的螺旋纹。大多菊花画成缠枝花。 明代:明初菊花还用得多,花单独用。明后期多同有关人物画在一起,如陶渊明爱菊图之类。明代菊花的特点是:花瓣变得比较小,花蕊变大作旋涡状。 清代:菊花亦有画者,但无多少特征。雍正粉彩品上所画菊花生动形象,色泽娇艳,大有呼之欲出之态。

④梅花:宋代始多见于陶瓷器上。宋初钱塘人林逋(967-1028年)中年隐居于西湖孤孤山,调鹤种梅,不趋名利,不应召作官,亦不经商求富,热爱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之间,淡泊无为,品质高洁,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时人把他与梅、鹤相依为命、形影不离的情景,称之为"梅妻鹤子"。(林逋确也终身未娶。)宋代陶瓷器上始多见梅花,恐与林和靖爱梅关系重大。因林之爱梅受到仁宗皇帝嘉奖,为一时佳话,故成时尚。 宋代:多折枝梅花,形式上多刻花,印花。 元代:花瓣留白边--可见花瓣不满色、留白边,乃元代花瓣一特色。陶瓷器上始见松、竹、梅"岁寒三友图"。(这恐与元代汉族知识分子不满异族统治有关。)又见有月影梅--梅花和弯月组合的画面,寓清白高洁。 明代:前期多月影梅、松竹梅。梅花多画成圈状。后期至清代多见喜鹊闹梅。 清:康熙、雍正时,多"冰梅纹"(开片地梅花),品种有青花、红彩等。

⑤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鹤是一种寓意长寿,祥瑞的动物,较早出现于铜器,书画类艺术品中,为艺术家们常用的题材。在陶瓷器上鹤较多出现,是明宣德时期,有"西王母骑鹤图"等。之后,明代弘治、嘉靖、万历,清代康熙渐多。清代瓷器上常见松鹤图,寓意"松鹤遐龄",及云鹤图,寓"云鹤仙境",均带浓厚道家文化色彩。

⑥鸡:鸡为六畜之一,虽不很高雅,却是日常生活中常见,为官、民生活必不可少。又鸡多产,又暗合中国传统文化祈求多子的象征,故也常作为陶瓷器的装饰纹样。最有名的鸡,是成化斗彩鸡缸杯上的鸡。成化斗彩鸡缸杯为一代名品,从成化后历代多有仿者,以康熙仿得较为成功。清代鸡的形象更多出现于陶瓷上,如五鸡图--寓意人间五伦,及子母鸡等。 现在将成化斗彩鸡缸杯与康熙仿成化斗彩鸡缸杯作一比较,提供一个鉴别真仿品的鉴定方法、要领的例子。

⑦龙:众所周知,在中国文化中,龙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人就是龙的传人。(龙的文化意义,可参阅罗二虎著《龙与中国文化》,三环出版社1989年。)龙的形象大量广泛出现在我国玉器、石器、铜器、绘画、木雕、漆器……几乎所有的艺术品上,中国人生活所接触的一切方面都有龙的形象存在。陶瓷器上的龙的形象也是这样,出现得既多且早、从未间断。由于前面我们论说的原因,每个时代的龙都有其时代的特征。我们认识了这些特征,就可以用来帮助我们鉴定器物的时代。正由于陶瓷器上的龙的形象十分普遍,所以掌握这些特征,对鉴定陶瓷器尤为有用。 历来研究龙的人很多,专门研究陶瓷器上龙的形象者也不少。本书先概括介绍一下陶瓷器上各个时期龙的纹饰形象,作为提要,再附上一篇较详尽的研究文章及纹饰图,作鉴定参考。 六朝:龙成鳄鱼形状,神态凶猛。

唐:龙的形象富有生气,为一般动物样,没有神圣、威严意味。 宋代:据许多学者研究,中国的龙,此时才与封建帝王的权威有关,成为帝王象征,为皇帝所专用,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因为宋代磁州窑、定窑、吉州窑等窑产品上都有龙纹出现。宋代的龙纹形象威武,极有神彩,象征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 元代各种陶瓷器上都多见龙纹,尤以青花瓷上的龙纹最典型生动、时代特征最强。元代龙纹的特点是:龙头小、身细长,有背鳍(脊),有三爪、四爪、五爪几种爪、鹿角、方格鳞、龙身矫键灵活,充满生机。形式有云龙、赶珠龙、龙凤。刻、印、画都有。 明代:龙纹为官窑瓷器上最常见的纹饰。明代陶瓷器上的龙,身体粗状,猪嘴(下颚比上颚长些),龙须上卷,鱼鳞,五爪多。这是总的特征,各时期,又多少还有些差别: 洪武、永乐:大体承袭元代的风格。

宣德:龙身开始变得粗一些。此时又有一种飞翼龙出现,这种形式的龙,此后明代各朝的清代康、雍都还有。还有所谓香草龙--龙尾呈多枝卷草形,为此时前后特有。 弘治:龙的两眼平视。多为五爪。 嘉靖:龙的形体多样。一是常见的行龙,穿云破雾。二是出现正面龙:龙体不作横三曲状,而作竖立状:龙头在上,尾在下,四足分列左右,头面正对观赏者,故名。三是螭虎龙,描画极其简单草率,状似壁虎,有行走状,有团状。正面龙、螭虎龙皆为前所未有者。 明末:龙画得更为草率,线条凌乱,色彩浅淡,填涂粗糙。崇祯时的正面龙,形似老人,毫无生气与威严,反映出明王朝的统治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微残了。 清代:清代的龙,身躯亦较粗,下颚较短,形象比较和善。各朝的特征是: 顺治、康熙:龙的形体、形象有明代中期的风格,比较威严。有一种过墙龙--形体由碗、盘里面延伸至外壁,此朝始见。 乾隆:龙的神态由威严开始变得和善,不再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至尊无上的神貌。多见龙与凤合画,意为龙凤呈祥,象征男女爱情。又多二龙戏珠。凡此说明龙的纹饰寓意已大为世俗化。 嘉庆以后的龙纹,更大量出现于陶瓷器上,更加世俗化,形式有划龙舟、婴戏舞龙、龙穿花等,成为玩物,龙已大大失去神圣威严,至尊至上的权威形象。

⑧鱼:陶瓷器上鱼的形象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上就已作为装饰纹饰,如著名的鱼纹盆。从那时至汉代用得不太多。大约在唐代,鱼纹开始较多的出现于陶瓷器上,并被付予吉祥意义。鱼谐余,象征宝贵有余,年年(连年)有余,表达生产落后社会里人们希望生活富裕宽绰,有余有剩。 唐代:鱼的形象充分写实,较为形态生动,许多窑都有瓷塑玩具鱼,长沙窑有绘画鱼、印花鱼、模印贴花鱼等。 宋代:在唐代写实风格影响下,有较为写实的,也有较为抽象的,以后者最具时代性。磁州窑器上所画鱼即属后者,线条简洁,着墨不多,却形象生动,勃勃有活力,动感特强,有后来写意画的韵味。龙泉窑青瓷的模印双鱼纹即为前者,均为写实性的阳文,形象比较呆板,少活力。 元代:青花瓷上绘画鱼纹较有特色,多画鲑鱼:撬嘴、高鳍,圈状珍珠鳞。鲑谐"贵",寓"宝贵有鱼"意。又有一种鲶鱼,鱼鳞呈网络状。鲶谐"连",寓"连年有鱼"意。 明清时期,陶瓷器上鱼纹更多,青花器上更常用。鱼的形象一般都较生动。

⑨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现象,对中国人的生活影响极大,至今尤不减其威力。陶瓷器上用十二生肖作装饰,大约始见于隋代,形式为堆塑。唐代的十二生肖,多为肖首人身,虽然造型奇特,但作得生动,动物的头部很写实,配上人身,看起来是一种自然组合,也是堆塑的多。宋元的十二生肖,完全拟人化,神化了,为人捧肖物,虽然人们诚心让肖物人格化,增加对其崇奉,但竟落为从前掌上玩物。南宋至元,多塑在形体瘦长的魂瓶肩部。发展到了明清,陶瓷器上的十二生肖,大多为绘画家画成十二种动物,还其本来面目。

⑩各种人物 作为社会的主体,人是人类自己最熟悉、最常见的事物,历代艺术品上描绘最多。陶瓷器上,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就有不少人的形象作为装饰,如著名的半坡人面鱼纹装饰彩陶盆。这时期的人,多是图案化了的,有图腾意义的纹饰,如人面鱼身,舞蹈的人带尾巴等。 秦汉:陶瓷器上的人物纹饰,多带神话色彩,如西王母等。这时期最成功、最震撼人心的陶瓷人象,是名扬中外的秦兵将俑,虽然它不是作为装饰的"人纹",但是陶瓷人形象的伟大杰作,故忍不住在这里再提一句。

六朝:作为装饰纹饰,此时人形象多出现在祭尊奠人的器物魂瓶上。均为堆塑,造型简单,手法粗犷,但神形逼真,较为生动。有少量描画的如前述三国吴釉下彩绘神仙图。还有人的形体作为器物造型的,如西晋青瓷胡人骑狮烛台,人的形体即是造型主体之一,也是装饰。隋、唐时期作为装饰的人物形象不多,大量的是各种陶瓷俑:白瓷俑、三彩俑,等等。人物有佛、菩萨、文官、武士、仕女、奴仆、胡人、歌舞伎,等等,皆充分写实,神形兼备,为我国陶瓷人物俑又一杰作。作为装饰的,仅见有少量婴戏纹。 宋代:是人物纹饰发展并成熟的时期,如磁州窑的釉下彩绘人物,定窑、耀州窑印花、刻花划花人物(主要内容是婴戏及戏剧故事)。

宋代人物纹饰的特点是:人物形象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气息,无论刻、划、印、绘画,均用笔简练,高度概括,艺术性很高,形象地表现了当时的民情风俗。此外,又作器物主体,又作器物装饰的孩儿枕、仕女枕之类,更是一代名品,人物形象亦生动有神,充满时代气息。元代:绘画人物纹饰导主导地位,另外也有不少印花、堆塑人物纹饰。绘画人物纹以戏剧故事、典故为多,虽然亦神形兼备,但终有些戏剧化、脸谱化,生活气息少了。元代人物纹饰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出现了八仙形象。明代:青花及其他彩瓷上人物纹较前代大为增多,以青花器的人物纹饰为主。其中以婴戏纹的时代特征比较鲜明。 明代婴戏纹,宣德以前多为所谓"庭园婴戏",孩子们在庭园内活动。人物较为写实,绘画也还工整。宣德后,多为郊外婴戏,孩子们嬉戏在户外,人物画得比较抽象,近乎简笔画风格。婴孩的形象变化尤为分明: 永、宣时期,孩童矮胖,头大,前脑尤大,圆圆的脸,额上几根流海,几个孩子一起玩,又叫群婴戏。孩童形象折射出社会的安定。

嘉靖、万历时期,孩子们长袍大褂,显得头重脚轻,头特大,后脑凸出。较多用的图案是加官进爵图、百子图。 晚明:明代晚期社会现实动荡,矛盾尖锐、封建政权江河日下。这些社会现实折射在此时的瓷画婴戏人物上,孩童们瘦骨嶙嶙、脚奇长,后脑特大,形体十分抽象,看起来奇形怪状,全是户外婴戏图,清代人物纹饰内容非常丰富,用得十分普遍,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 婴戏舞龙:始见于乾隆时,晚清特别多。晚清舞龙婴戏,多为粉彩,人和龙均画得草率,龙尤其神形皆无,全为玩物,孩童倒不失一些天真烂漫的情趣。刀马人:康熙时多见,将明代兴起的这一题材推向成熟,绘画精细,着色鲜明。此题材光绪时又多起来,不过光绪时为粉彩多,康熙时多为五彩。 渔樵耕读:大量出现在康熙时代,清代一直沿用不断。 西洋妇女:乾隆时兴起,后少见。

除以上这些人物纹饰外,明清时期还有不少人物纹饰图谱,即相对固定的人物、景物配合,相对稳定的内容,部分已经约定俗成,象征一些吉祥意义,这里举出一些: 莲生贵子:一童子坐在莲花中。 百子图、多子图、舞龙图。 麒麟送子图:麒麟背乘坐一童,前后若干婴童护从。此种图晚清多。 银烛高秉照天明:仕女在庭园中秉烛,此图多为明永乐、宣德时器上见。 峭壁题诗、三仙炼丹、八仙祝寿、松下夜读,多为明末至清康熙时器上见。 凿壁借光、桃花美人,多在清末见。 四妃十六子,寓多妻多子,康熙时多见。 四爱图:陶渊明爱菊,王羲之爱鹅,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一人一物一器,也有几个几物共器,明代所见较多,清代,特别是晚清也有。

八仙或暗八仙:暗八仙是指八仙人物不出现于画面,用八仙所持物代表八仙。八仙所持物分别为:汉钟离--扇,张果老--鼓,铁拐李--葫芦,曹国舅--玉板,何仙姑--莲花,吕洞宾--剑,兰采和--笛,韩湘子--花蓝。八仙图在明嘉靖时多,暗八仙晚清瓷器上很多。 老子说经,老子出关,多出现于万历后。 张天师斩五毒:五毒指蛇、蜈蚣、壁虎、蜥蜴、蟾蜍(或刺猥),明万历后多见。 其他还有: 达摩渡江、文王访贤、携琴访友、张骞乘槎、太白醉酒、踏雪寻梅、吹箫引凤、平步青云、秋江待渡、临水吟咏、山水高士、书生梦幻、竹林七贤、踏云摘桂、曲水流觞、雪壁题诗,以及新四爱图(苏东坡爱砚、米芾爱石、杜甫爱诗、李白爱酒),饮中八仙(据杜甫《饮中八仙歌》作,这八个仙人为贺之章、王进、李适之、李白、崔定之、苏晋、张旭、焦遂。) 清代康、雍、乾时人物,题材高雅,绘画精工。明末草率,笔简意深,清末则流于庸鹆,有不少人物纹饰,徒有其形而已。

⑩文字 用文字作为纹饰装饰陶瓷器的传统,当始于新石器时代。仰韵文化陶器上的刻划符号,许多学者已研究其为我国文字之始祖,虽然尚未曾释读,从用文字符号装饰陶瓷上看,已开先河。近年来又有人研究发现龙山文化陶文更为发达,这已为学术界所公认。 春秋战国陶器上已有文字,那是工匠姓氏,虽有一定意义,还不是主要起装饰作用。 秦、汉瓦当上的文字,为我国用文字装饰陶瓷器之早期典型,这时文字尚少,只有几个字,不如铜器上多,普遍。 唐代长沙窑开创用诗文装饰陶瓷之始。多为釉下彩,写于壶嘴下、盘心。 宋代磁州窑的诗文装饰,多出现在罐、壶的腹部。长沙窑和磁州窑的诗文,多为民间文人诗句,通俗易懂,内容紧贴平民日常生活、感情,既有强烈装饰作用,又有广告宣传作用。磁州窑诗文一般比长沙窑长。 元代以后,陶瓷器的用于装饰的文字多为短语、警句、吉祥语之类。

只清代部分器上长些,如圣主得贤臣颂章等。其特点是: 明洪武民窑青花碗、盘里心,只用一个草书福字,主题鲜明,重点突出,装饰效果极佳。 永乐、宣德时期,用楷书、隶书福、寿字较多,也有少量草书字。 万历时,用文字装饰碗、盘的风再次兴起,多为隶体寿字。 晚明时期,多仿宋体寿字、喜字,及吉祥语:状元及弟、金榜题名,等等。 明末清初,兴起诗配画装饰,文字装饰上升到一个新阶段。画一般是一片独叶,也有荒凉秋景,所配诗句充满悲凉感,如: 黄叶落兮雁南飞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一叶得秋意,新春再芳菲 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 内容虽然苍凄,但流畅的书法艺术配合简洁的绘画,图文并美,极好地装饰了瓷器。 前编讲到康熙时讲过,康熙开创了以篇幅较长的篇章作为纹饰的新工艺,这里不再重复。 乾隆以后文字装饰减少。清末无双谱图上有的也有一些文字,全是拙劣的楷书,书法既不美,有的还不完整,纯为占领瓷面空白,写到那里没空间了,就停笔,不管句子完不完,已失去美化作用了。

还有用少数民族文字作装饰的,如回文、藏文、满文、八思巴文,以及梵文。因资料不多,从略。 三、常见吉祥纹饰及其寓意 语言中有大量吉祥用语,工艺美术作品中有大量吉祥纹饰,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古陶瓷上的吉祥语、吉祥纹的运用很早,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鱼纹、鹿纹,就有可能是当时的人们祝愿渔猎丰收之意。秦汉瓦当上的"千秋万岁"、"宜子孙"、"大富贵"等等,已是陶瓷器上成熟吉祥语了。吉祥纹、吉祥语大量出现在陶瓷器上是在元代以后,明末、清末尤成盛行,这表达了社会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穷困时,更为迫切地希望社会祥和,丰衣足食。所以不少吉祥纹、吉祥语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有些吉祥纹、吉祥语,是特定时代的特定人们的文化表现,这有助于我们鉴定陶瓷器的年代、产地等。另一方面,了解比较多的吉祥纹的寓意,有助于我们丰富古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知识,这可使我们在较高的层次上较深地鉴赏、研究陶瓷器。对专业从事古陶瓷保管、研究的读者,还有助于正确给陶瓷器定名。

1.单个事象的吉祥寓意 阳:象征太阳,男性,具有运动、生长、活力、刚强之意。 三阳开泰(或作"三羊开泰")具有阴去阳来,崇尚光明之意。 凤:象征天下太平,又有火、红火之意。 下面这些以物比兴的吉祥意义,介绍从简:

牡丹-富贵 石榴-多子 桃-福寿 鹌鹑-平安 喜鹊-喜庆 蝙蝠-多福 鸳鸯-成双成对、爱情 鹿-禄位 宝珠-佛 莲花-佛、洁白、光明、清廉 游鱼-富足 燕子-友谊 蜘蛛-喜从天降 灯笼-兴隆 狗-忠 象-万象更新 马-义 羊-孝 风筝-五谷丰登 狮-太师(高官)鹿-仁 百结-百子 白头翁-白头偕老 荷花-出污泥而不染 芦苇-禄位、禄位清高、节节高、步步高升 梅花-五福(五瓣象征快乐、幸福、长寿、和平、顺利) 佛家八宝的寓意:法轮-轮回永生,宝伞-普度众生,华盖-普度众生,莲花-洁白清静,罐(或叫宝瓶)-功德圆满,金鱼-生机勃勃,盘肠(结)-万劫不买。 波浪纹-轮回永生(回纹也具此意) -俗称万字纹,又名吉祥海,象征佛,如来。

2.谐音吉祥 蝠-福 梅-眉 桂-贵 耦-偶 鹿-禄 羊-祥 鱼-余 杏-幸 狮-师 菊-足 金鱼-金玉 柏-百 橙-程(前程) 天竹-天祝 鲶鱼-连年有余 另有许多汉字本身就有鲜明的吉祥意义,陶瓷器上用得很多,如:福、寿、富、贵、春、正、吉、太,等等。

3.组合图案的吉祥寓意

松竹梅-岁寒三友 梅兰竹菊-四群子 菊、马兰花、梅-三秋图,寓文人高洁、坚贞 蝙蝠奔鹿-福禄双全 花瓶牡丹-富贵平安 戟磬花瓶-吉庆平安 五朵梅花-眉开五福 红彩蝙蝠-洪福齐天 马、蜂、猴-马上封侯 莲花三箭-连中三元(指科举考试中,连续考中乡试、会试、殿试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笔银锭如意-必定如意 五蝠捧寿字-五福添寿 官人与鹿-高官厚禄 牡丹蝴蝶-富贵无敌 芙蓉牡丹-荣华富贵 竹眉绶带鸟-齐眉到老 春燕桃子-长春比翼 绣球锦鸡-前程似锦 水仙海棠-金玉满堂 秋葵玉兰-玉堂生辉 梅花喜鹊-喜上眉梢 一蝠一桃-福寿双全 二桃二蝠-福寿双全 二桃-福寿双全 万花堆-锦上添花 九鹌高树-长治久安 九鸟池塘-九世同堂 鹭莲荷叶-一路连科 鹭鸶花瓶-一路平安 鹌鹑落叶-安居乐业 鹭鸶芙蓉-一路荣华 鹭鸶牡丹-一路富贵 洞石蝠海-寿山福海 兰花桂花-兰桂齐芳(比寓子孙昌盛)

荷花盒灵芝-和合如意 梧桐喜鹊-大家同喜 四笑童子-四喜人 豹子喜鹊-报喜 二喜鹊钱-喜在眼前 一罐一喜鹊-欢天喜地 云龙鲤鱼-鲤鱼跳龙门(喻青云得志,飞黄腾达) 一龟一鹤-龟鹤同龄 仙鹤松树-松鹤延年 鹤鹿松树-鹤鹿同春 蝠桃梅如意 -三多九如(喻福寿延绵不绝) 喜鹊、桂元各三(或喜鹊元宝各三)-喜报三元 穗瓶鹌鹑-岁岁平安 鹿桃蝠喜字-福禄寿喜 蝠寿盘肠-福寿无边 桃蝠灵芝-福至心灵 云纹蝙蝠-百福流云 数柿桃子-诸事遂心 大象 字花瓶-万象升平 四童抬瓶-四海升平 雄鸡小鸡-教子成名 雄鸡鸡冠花-官上加官 五柿海棠-五世同堂 二笑童子-喜相逢 花瓶爆竹-祝报平安 瓶笙三戟-平升三级 两柿如意-事事如意 松柏灵芝柿-百事如意 三只缸五人吃酒-三纲五常(君臣、父子、夫妇为三纲,仁、义、礼、智、信为五常) 凤、鹤、鸳鸯、白头翁、燕-五翎即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伦理道德。)

另,晚清瓷器上大量出现四季花、十二月花卉、十二月花神这类纹饰,这里附带作些介绍: 四季花:春兰,夏荷,秋菊,冬梅。 十二月花及花神,由于涉及花的品种及人物较多,历来有多种说法,这里取较通用者: 正月梅花-寿公主 二月杏花-杨玉环 三月桃花-息夫人 四月牡丹-丽娟 五月石榴花-神卫氏 六月荷花-西施 七月葵花-李夫人 八月桂花-徐贤妃 九月菊花-左贵嫔 十月芙蓉-花芯夫人 冬月茶花-王昭君 腊月水仙-洛神 以上十二花神中有些我们并不熟悉,考证起来大费篇幅,留待有兴趣的读者去考证。 最后要特别说明一点:本节所讲各种事物的吉祥意义,远非全部,没讲到的还多,所讲主要是陶瓷器上常见者。这些吉祥意义,主要又是清代晚期所公认的,至于它们在远古、隋唐等时候还有什么意义,本书不曾涉及。就是在清末,有时一个事象在不同地区也有多少不同的意义,或一个事象同时又有多种意义,本书均不涉及。

从胎质、釉色、纹饰、造型、款识鉴定古陶瓷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鉴定的人却为数不多。因为,古陶瓷鉴定是一门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例如,要鉴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识甚至重量等方面入手,作出准确的判断。对初学者来说,如能潜心钻研,循序渐进,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鉴别方法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现将古陶瓷鉴定方法介绍如下:

一、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又如,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又如,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保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

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我们鉴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的可靠的依据。

二、从各朝代陶瓷的纹饰去判断

鉴定陶瓷,除了看其器皿的胎骨和釉色之外,纹饰的鉴定也很重要。瓷器上的纹饰就象一个人的衣冠,它有明显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我们鉴定古陶瓷时千万不要忽视它。

中国古代陶瓷纹饰繁多,但按类别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和装饰四大类。

纹饰本身有它的时代性,它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例如,明代中期,正德年间,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在社会广泛兴起,所以,瓷器上出现了八仙、八宝图、真武大帝、花捧回文、书写回文、仙人朝圣图等图案。又如,清代康熙皇帝吸取明亡的教训,对“尚武”和“习文”极为重视。所以,在瓷器图案中,“尚武”方面有各样的刀马人物和清装射猎图等出现;在“习文 ”方面,在瓷器上大量书写诗词,以文字作为图案装饰。

作纹饰鉴定时,对不同时代要掌握其不同纹制手法。例如我们最常见的云纹,元、明、清就有不同的“朵云”,只要细心研究,不难发现,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绘制方法。

元代朵云纹,其写法基本可分为两种。第一种,身绘成如意头状,多不对称,边大边小,其尾前段肥大,后半段细长,整个造型活像一条大头小蝌蚪在游动着。第二种,也绘一个不对称如意头为身,拖一长尾,尾的前段长出两个小头,其尾活像萌芽的种子根部,其如意头下的两个小头,又似两片小叶托着一朵盛开之花。但到明代宣德年间的朵云,又有变化,虽然也是绘如意头为身,但身上的飘带增多了;有的云头下飘出一带,有的在云头左、右两边和尾部各飘出一条云带,有的还在前者的绘法上在云头部再长出一带;所绘如意头丰满肥壮,飘带瘦长,变化多样。明代中期,成化年间的如意云,飘带较长,是如意云头长度的两倍,尾部的飘带又有增加突出的小小云块,和前期一条带状有所变化,云头又似露齿的兽面。到明代中期,万历时的朵云,又有三种形式:(1)有飘带的朵云,飘带加粗,云头缩校(2)把云头拉成一块长云,朵云无头无尾、画工简单。(3)绘一如意头云头,全身绘飘带数条,不分头尾。发展到清代初期,雍正时期,朵云头拉长,左、右飘带短而肥,形成菱角形状。原来的云头没有了,在云头上端、左右两边和尾部的飘带均变成了云头。再发展到乾隆年间,朵云头不是一个,而是几个相连在一起,形成“一串云”。朵云的云头写成“牛面形”,其尾部的飘带活像一撮须,或者把如意云头拉长,成“S”形,或者拖至尾部。

元、明、清三朝,朵云绘法艺术最高,给人以美的享受。总之,我们鉴定陶瓷纹饰时,必须对 它的民族性和时代的特殊性有所了解,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判定每一件陶瓷的年代。

三、从各朝代陶瓷的造型去判断

陶瓷鉴定,造型是一个重要依据。它有明显的时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会时期人们的审美观。

饭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皿,一般人对它也许注意不多。其实,它的造型也是不断地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唐代的饭碗,一般是深腹,直口,实平足,胎厚,体重。明代的碗,口外撇,腹深而丰满,圈足较高,给人以古拙稳重之感。入清以后,特别是康熙时期,碗口外撇,但弧度没有明代大,腹深但显得瘦小,圈足开始变矮。到雍正以后,其圈足最下处,一改明代的平齐而向圆形(俗称“泥鳅背”)演变。

又如,我们常见的口孝肩丰、圈足的梅瓶,它也随着不同时代而变化。宋代的梅瓶造型是小撇口,短颈,肩特别丰,身体修长,圈足,给人以古朴秀美之感。到元代,则改宋代时的小撇口为板唇口,短颈加高,从直统式小颈改为喇叭状,下身加粗,体形变大。到了明代早期,其口又改为卷唇口,肩丰而斜,下身略胖,改变了宋代的秀长身形,向平稳实用发展,这是梅瓶造型最美的时期。发展到清代雍正时的梅瓶,它以明代早期为式样,但其口往往略高于明代,和颈相接处象欠一定弧度似的,没有明代早期那么好看。这时期的梅瓶,虽然丰肩,但肩的上部不是忽平就是下斜,下身又有所加粗,造型呆板,失去线条美。到清代后期,其造型更加呆板,更加粗糙,艺术欣赏价值也就更差了。

笔筒是文房四宝之一。顺治年间的笔筒体形高,平底无釉,胎厚体重。到康熙年间,体形略为降低,这时笔筒胎壁适中,底中央有一小圈下凹,涂白釉,凹圈外平坦,向外施一圈白釉,向内边的一圈则无釉。这种底形看上去似一玉壁型,所以,人们称之为:“壁足”。但到了雍正、乾隆以后笔筒变得胎体略宽,胎壁也略薄,其底也由“平底”、“壁足”改为“圈足”。

不同的造型,打着鲜明的时代的印记。因此,认识、熟记各个时代器物的造型,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拿起一把“鸡头壶”,我们应该知道这种壶是三国、晋朝、南北朝的产物。说起“宫式碗”,则应该知道是明正德年间产品的一种造型。如果是“观音尊”、“棒槌瓶”、“花觚”、“太白缸”、“柳叶瓶”等等,这些都应是清代康熙时期生产的器物。所以说,型制对古陶瓷鉴定是非常重要的。

四、从历代陶瓷的款识来判别

款识也叫年款,是在一件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心里,身的中部或口缘等部位,书写上某某皇帝的年号,如“大明成化年制”等字样,以表示年记。这种年款,有一部分是专为宫廷烧制的,叫“官窑”款;有一部分是民间烧制的,叫“民窑”款。除了记年款,还有殿名款(如体和殿)、堂名款(如中和堂,这是康熙皇帝在圆明园居住过的殿堂)、齐名款、轩名款、赞誉款、吉祥款、陶工款、供养款、干支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花样款(如白兔、双鱼、折枝花朵等),等等。这些都称为款识,是表示某个朝代生产的器物。款识的识别,是古陶瓷鉴定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已知陶瓷上最早的款识,应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商、周青铜器上铭纹和徽号已经盛行,但在陶器上有官方款的,可以肯定是在陕西咸阳出土的一件秦代陶器上的“王”字。前些时候,广州中山五路发掘一处秦汉遗址,曾发现有带“官”字的陶片;在三元里一个西汉初年墓中,也发现有“居室”款。

瓷器的款记一般都以官方有关。五代至北宋初,北方白瓷中常有“官”、“新官”的刻款;在宋代的瓷器中,也见有“大观”、“政和”等带国号的款;在元代,景德镇的瓷器中常有“枢府”、“太禧”款识的。这些都是和官方用瓷有关的记年款。

明代开国至清代末,有500多年,换了27个皇帝。这个时期的瓷器,普遍书写皇帝的年号。对于这些年号,我们在鉴定时,可以从中找出其规律性和特殊性。明清的款识最多,但伪款也特别多。所以,在鉴定时要多作比较,要注意每个朝代的字体、风格、每一笔划的特征,这样,才能准确的判断出真伪。

明清的记年款有一定的规律性。绝大部分的记年款,都写上国号和皇帝的年号。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仅有“隆庆”一朝写“年造”而不写“年制”。明代最早写款从永乐开始,但它的款识也仅写“永乐年制”四字篆书。“大明永乐年制”、“永乐年制”从未有楷书款,若有则是假款。从明宣德至清康熙的年号款,都是六字楷书款。但雍正一朝楷、篆书款同时使用,有六字款、四字款(即“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乾隆时款识,篆书盛行,楷书渐少。嘉庆、道光两朝以篆书款为主。但由咸丰至宣统三年,这四朝又恢复了楷书写款,篆书款已不使用了。这是明清款识的规律性。例如,同治时的写款应是楷书,而我们鉴定时发现一件同治瓷器的写款是篆书,那就应该对这件作品的真伪多打几个问号了。

鉴定古陶瓷,除了注意它的各朝写款的规律、风格和特征外,还要注意各朝写款的颜色。不同朝代使用的颜料不同,其呈色也就不一样。以青花料为例,明代至清代初期的青花款,在放大镜下可见其色下沉,周围有细小的均匀的小气泡,清代后期的仿制品则没有这种特征。

黑釉拍鼓浅说


天水市博物馆藏一件元代陶质黑釉腰鼓。鼓为筒形,束腰,两头大,腰细,中空,鼓长57.8厘米,鼓面径22.6厘米(如图)。原有之皮蒙面缺失,鼓身有七道凸弦纹。器表施黑釉,釉层莹润凝厚。通体上点缀41个造型各异的月白色釉彩斑,水墨浑融,十分醒目。在烧制过程中,经过窑温作用,釉彩发生变化,形成了各种抽象的动物形釉彩斑,鸡、鸵鸟、鸭、狗、猴、象、骆驼,形象生动,神态自然,奇妙无比。腰鼓又名拍鼓,原为西域打击乐器之一种,公元前2世纪张骞凿空西域后,西域乐器陆续传入中国。在敦煌壁画、云冈石刻中,不难发现当年乐伎拍击腰鼓的画面。考古发现中也有这类画面。1994年6月河北曲阳县灵山镇西燕州村西坟山古墓前室西壁画《散乐图》,画面上四人吹奏,一人舞蹈,一人击大鼓,一人击腰鼓。唐李寿石椁线刻《乐舞图》,北壁刻坐着演奏的12人,所用乐器依次为竖箜篌、五弦、琵琶、筝、笙、横笛、排箫、筚篥、铜钹、、腰鼓和贝。1903年在新疆库车北苏巴什地方铜厂沙河岩雀离大寺遗址出土公元1世纪的木胎大舍利盒,周壁饰有描绘龟兹假面舞“苏幕遮”的场面,图中共出现6件乐器:大鼓、竖箜篌、阮咸、排箫、鸡娄鼓和簸芎,其中鼓占了2件。特别是那面大鼓由二童子升行,乐人操双杖擂击,形象十分生动。狮子舞演出的场面见日本《信西古乐国(园?)》,图中狮子身后9名乐工所用的乐器是:腰鼓二、钲二、大鼓二、横笛一、筚篥一、鸡娄鼓大鼓在图中被描绘得异常壮硕,演奏时所起的作用不难想见。现在日本正仓院还藏有当时仿照我国唐代腰鼓烧制的三彩腰鼓,生动地反映出中日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史实。据史书记载,自汉武帝以后,木笛、琵琶、拍鼓等乐器开始从西域传入中原。鼓之声浑厚激昂,不为丝竹所掩。答腊鼓,鼓形接近羯鼓,唯稍宽短,用手拍击,故又称揩鼓。候提鼓亦属羯鼓类型。毛员鼓和都昙鼓都是细腰鼓。鸡娄鼓一般较小,形圆如瓮。鼓类在龟兹乐器的配置中占的比例很大,演奏时其效果或如惊飚疾雨,节奏极强。《酉阳杂俎》卷12说:“玄宗常伺察诸王。宁王尝夏中挥汗鞔鼓吹,所读书乃龟兹乐谱也。”中亚乐舞大大地丰富了汉族的乐舞文化,受到当时人们的欢迎,中原地区开始大量烧造陶瓷质腰鼓。这件腰鼓的造型、颜色都同唐南卓《羯鼓录》中的花釉腰鼓记载相吻合。

所谓花釉,即是在黑、黑褐、钧蓝、青色等深色釉为底釉的器物上绘以白、黄、天蓝或月白等浅色斑或花纹,斑点有的规则排列,有的任意加点。制瓷工匠充分利用釉在烧造过程中的釉色流动和窑变,使作品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鼓多出现在壁画和文字记载里,实物较为少见,天水市博物馆的束腰陶鼓因之更为珍贵。

玉溪窑青花瓷器的纹饰特征和鉴定


玉溪窑青花瓷器属云南青釉青花瓷体系。元末明初,在中原陶瓷文化欣欣向荣的时候,地处边疆的云南也深受景德镇制瓷工艺的影响,烧制出技艺独特的青花瓷器,并拥有两个最具代表性的瓷窑——玉溪窑和建水窑;到了清代,玉溪窑停烧,建水窑则改烧紫砂陶器,后被誉为建水陶。玉溪窑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正式发掘的云南青花瓷窑,其青花瓷器造型古朴敦厚,纹饰题材广泛,有着鲜明的民间特色,散发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元末明初景德镇窑青花瓷器风格相似,在中国陶瓷史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玉溪市博物馆藏的元明时期玉溪窑青花瓷器,代表着当时云南青花瓷器烧制的最高水平,器型包括罐、碟、盘、壶、碗、杯、瓶等,造型朴拙,线条简练,纹饰繁多,其纹饰的内容及表现手法与景德镇如出一辙,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描绘对象,经工艺匠师在瓷器上巧手刻画,成为一幅幅耐人寻味的艺术作品,体现出玉溪窑青花瓷器的装饰特色,本文从中选择部分精品,就纹饰装饰作一番介绍。

一、瓷器装饰纹饰

1、植物纹

主要装饰在罐肩、腹、胫部,青花发色浓艳,富有层次和立体感,通过精密的布局来表现枝繁叶茂的画面,有莲纹、牡丹纹、菊纹、蕉叶纹、兰纹、松竹纹等。

2、人物纹

3、动物纹

二、纹饰特征

1、时代和地域风格

元明时期,玉溪地区各县是当时屯田的重点地区,大量汉、回、和蒙古军进入当地,不仅增加了新的民族成份,促进了民族间的相互交流和发展,而且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玉溪窑就是在这种社会基本安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时的云南,因其复杂的地理环境、民族因素及文化氛围,使汉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都能在这里立足,互不影响,各自发展,因此云南青花瓷器的装饰风格也呈现出地域化、多元化的特征,装饰手法基本承袭景德镇青花瓷装饰的风格,内容丰富多彩,讲究图案化,充满生动的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这批青花瓷器除少数青花发色偏浓重外,大部分青花呈色清淡,多运用一笔点画的技法,呈色能表现出深、浅、浓、淡多个层次,既有精致的装饰感,又具有白描花卉的效果,给人清新雅致的感觉,为元明时期云南青花的典型特征,因为钴料采自当地且淘洗不精,青花发色青中泛黑、泛灰,略具晕散,不似景德镇青花瓷器发色艳丽。

2、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玉溪窑借鉴和学习景德镇青花瓷器的装饰手法,其内容与景德镇一样,带有鲜明的民间民族色彩,主要描绘人们喜闻乐见的植物、动物、人物、文字、吉祥图案等,与人们追求吉祥寓意的审美风尚相符。这批瓷器涵盖了元明时期云南青花瓷器装饰纹样的大部分内容,植物、人物、动物,此外还有一些吉祥图案,装饰图案主题突出,清新明快,意境深远,多带吉祥寓意。其中植物纹数量最多,动物纹、人物纹次之,植物纹种类有莲纹、牡丹纹、菊纹、兰纹、梅纹、松竹纹等,莲花和莲瓣纹的使用较为普遍,缠枝莲装饰于罐身,莲瓣呈并列状出现,莲瓣内多套绘水涡纹和如意云纹;莲瓣又分仰莲瓣和覆莲瓣,仰莲瓣多绘于器物胫部,覆莲瓣多绘于肩部。除植物纹外,人物纹的仕女及高士,动物纹的凤鸟、狮子、游鱼的造型和描绘技法也与景德镇窑相类似,反映着当时民间百姓的生活形态、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只是绘画技法较多表现出云南本地民间风格,粗率随意,质朴天真。

3、运用贴塑装饰手法

贴塑,多运用于罐的盖和腹部,有人物形、动物形、花卉形等,使得装饰脱离了绘画的平面效果,为瓷器增添了立体感和生动感,起到突出主题的效果。贴塑手法的运用在这一批瓷器中并不普遍,使得屈指可数的几件贴塑瓷器显得尤为珍贵。

4、运用开光装饰手法

此批瓷器开光装饰手法主要运用在罐的腹部,器物上往往有4开光以至8开光,开光形式有菱形、花瓣形等,开光内部常见人物故事、山水风景及花卉动物等主体纹饰,起到突出主题的效果。

5、瓷器的文化艺术内涵

玉溪窑青花瓷器器型庄重典雅,装饰严谨,纹饰丰富多彩,呈现的并非华美、绚丽的装饰特点,而讲究实用和技艺相结合,烧造工艺简单而笨拙,主要功能是满足百姓的日常生活需求,是一种古老、传统、大众化的艺术,散发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纯朴气息。从瓷器的造型和纹饰中,显示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对于死亡与安葬的极其重视和无比庄重,标志着元明时期玉溪、滇中南对于火葬、对于逝者的隆重关注和亲切祝福。传达着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折射着深刻的佛教精神,反映着民间世俗的审美倾向,展现着纷繁复杂的人间百态。解读一件青花瓷器纹饰图案的内涵,不但可以了解当时玉溪窑工匠技师技艺的表现,同时也能领会当时社会存在的思想、宗教、习俗与审美的情趣,时代和信仰、文化和理想也升华、简化于其中。

玉溪窑青花瓷器见证了中原传统文化和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以及外来宗教文化的碰撞与融合,透过这些古老的艺术品,古代工艺匠师的智慧和才华给了我们新的启示,引领我们重温和挖掘其久远的魅力,并对其进行多方研究、探讨和论证,在玉溪窑青花瓷器的制瓷工艺领域中去发现其醇厚的文化价值。

元明清瓷器的鉴定要领之纹饰与色彩


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由于绘瓷原料与技术的不断丰富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时期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成为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大体说来,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不外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例如元瓷上惯用的变形荷花瓣(俗称“八大码”)图案,就是在晋瓷纹饰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尤其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辟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过去一色釉的单调局面。明、清以后各种色彩的发明更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而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出现都有其产生、成长、发展过程,因此也可据以推断器物年代的远近。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红因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在元代制品中颜色美丽的较少,而且釉里红中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点。

但大部分成熟的元代青花、釉里红纹饰布局都非常美观,图案不仅重视主次协调,而且惯用多层连续的花边纹饰,无论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边线不填满色,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至明代中期以后此种画法渐绝,虽间或采用,但为数不多。此外由于原料成分的限制,在画法上也各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如元末明初有些使进口青料的瓷器,虽以颜色浓艳渲赫一时,但色调极不稳定,很不适于画人物,因而在元代纹饰中画人物的较少,也有所谓“元代人少,永乐无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说法。至于成化斗彩,虽然色泽鲜明,晶莹可爱,却也受原料和技术的限制而有所谓“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缺点,而且画人物不论男女老少,四季均着一单衣,并无渲染的衣纹与异色的表里之分。类似这些就表现为纹饰上的时代特征,往往为后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对于鉴别真伪会有一定的帮助。

另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时代上的区别,如根据现在掌握的实物资料看,成化彩绘中没有黑彩,当时除用釉下钴画蓝线外,还用红、赭色描绘轮廓线。假如我们遇到一件釉上黑轮廓的成化彩瓷器,就应该怀疑它是不是真实可靠,因为黑轮廓线的应用最早不超过正德初期。其他如粉彩的出现,现知不会早于康熙晚期,当然也很难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赝品了。

至于乾隆时期由于大量使用洋彩,并且吸取了西方纹饰图案的装饰方法,有些作品但求笔法线条精细与纹饰奇异,从而有部分花样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风格。这种瓷以乾隆中期以后的制品较多。其他如明代正德时期的官窑瓷器中多有用阿拉伯文字作装饰的。清代外销瓷器中也有画着西洋纹饰图案的,都是比较别致的一种装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用文字作为瓷器装饰的特点上,明、清两代制品仍有所不同。如明代瓷器有写梵文、经语、百福、百寿字的,而用大篇诗、词、歌、赋以及表、颂等作装饰文字的则是康熙时期的创作。例如“赤壁赋”、“腾王阁叙”、“前后出师表”、“圣主得贤臣颂”等,此种只有文字而无图画的器皿历朝很少仿制。明确这一点,对判断时代和辨别真伪的具体工作,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根据纹饰的笔法同样也可看出时代特征。例如康熙瓷器由于当时对绘瓷方法十分重视,因而官、民窑瓷器在这方面的成就都非常可观,而且瓷器上的图案纹饰多是模仿名画家的笔法。只以画树方法而论,康熙枝干喜用披麻皴,显得老笔粉披、奔放有力,而雍正彩所绘枝干只是描绘皴点,工力虽细,但笔力纤弱,索然乏味。若能仔细从它的起落转折等处看清笔法,自然会有助于我们的鉴定工作。至于明、清官窑纹饰多较为工整而板滞无力,民窑纹饰则气韵生动而粗放不羁,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特点。不过,在官窑中又有所谓“钦限、部限”之分,民窑瓷器中往往也有近似官窑的作品,这种以清代带私家堂款者居多。

提到官、民窑瓷器,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所谓“官窑龙五爪,民窑龙三爪或四爪”的问题。这种封建社会的典型纹饰,一般说来固然也提供给我们一条判断真伪和区分窑口的线索,然而并非是绝对的。相反,在民窑瓷器中既有五爪龙的纹饰,而官窑瓷器画三爪、四爪龙的作品也不是没有的。例如“宣德官窑青花海水龙纹天球瓶”及大量的“康熙官窑青花鱼龙变化折沿洗”等均画三爪龙,“康熙官窑绿地素三彩云龙纹文具盒”画四爪龙。而元代民窑青花纹器皿则三爪、四爪、五爪者均有,并且明、清民窑瓷器中也不乏此种例证。

官窑瓷器上的纹饰往往还与当时最高统治者的爱好和意愿分不开。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于是多喜用八卦、仙、云鹤一类的图案作装饰。清道光皇帝嗜爱鸟、犬、草虫,因而这一类的画面也出现得较多。又如清代有赏赐瓷器之风,举凡雍、乾、嘉、道、咸五朝皇帝所赐群臣的瓷器,照例是以白地青花莲为主要纹饰,并以海水纹饰绘瓶口者为多(此种赏瓶通身共有九层花纹)。使用这种纹饰的含义,据说是表示为官以清(青、清同音)白为重,莲是廉(莲、廉同音)洁,海水是象征四海升平之意。其他如一桶(统)万年(万年青)、二蟹(甲)传芦(胪)、三羊(阳)开泰、四十六子、五伦图、六国封相、七珍、八宝、九莲登、百福、百寿、红蝠(洪福)齐天等,类似这些充满封建迷信色彩的纹饰,在明、清瓷器上出现的很多,如能进一步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于我们掌握其发展规律大有裨益。

此外,如某些常用的瓷器纹饰在同时代的银器、漆器、铜器乃至织绣等方面得到有力旁证的事例也屡见不鲜。若能举一反三,互相印证,往往能发现时代特征,找出共同的规律,而对于历代瓷器纹饰中较为突出的时代特征尤其需要了如指掌。例如元瓷的变形荷花瓣和山石花朵不填满色的画法,永、宣瓷的牵牛花与海水江芽,正德瓷的回文的行龙穿花,嘉、万瓷的花卉捧字和道教画,康熙瓷的双犄牡丹和月影梅花,雍正瓷的过枝花与皮球花,以及乾隆瓷的万花堆和锦上添花等纹饰,在决疑辨伪中有重要作用。

总之,观察瓷器纹饰既要考虑到它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色到多彩的发展过程,也要留意其题材内容、笔法结构以及时代风格和所用材料,并且多参考其他旁证,方可得出初步认识,当然还不能执此一端即轻下结论,因为后世利用所谓复窑提彩、旧胎刻填加彩、加暗花等种种手法制成的仿品,往往足以乱真。必须进而结合其他方面的特征,作全面的分析研究。

古代陶瓷---纹饰寓意---大全


古代陶瓷的纹饰,反映出中国历史悠久的陶瓷文化,瓷器上的纹饰图案的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值得文学家去探讨研究,释其文化寓言,既有趋吉避凶的吉祥,不同的纹饰有其独有的韵味,也有对生活美好的憧憬。

古代陶瓷的纹饰之婴戏纹

所谓婴戏,即以婴儿为画面的主角,描写儿童钓鱼、玩鸟,蹴球、赶鸭、放鹌鹑、抽陀螺、攀树折花等种种活动,着墨不多而情趣盎然。

古代陶瓷的纹饰之渔家乐图

“渔家乐”图案在康熙瓷器上大量出现。有渔夫们边捕鱼边交谈的画面,有渔舟唱晚、渔翁举杯共庆丰收的画面等等,均为表现渔家劳动欢快的场景。

古代陶瓷的纹饰之仕女图

仕女图在五彩瓷器上比较常见,有游园的,执扇的,乘凉的,戏婴的,也有在器物上突出画一个仕女。飘逸凌云,形象优美,画笔传神,栩栩如生。

古代陶瓷的纹饰之鹤纹

瓷器上的鹤纹初见于唐代,但为数甚少。宋耀州窑青釉碗有双鹤展翅、群鹤飞舞以及飞鹤与古图案相间的画面。明清瓷器上多画丹项鹤。因其体形优美,潇洒秀丽,常为文人墨客诗画题材。又因丹顶鹤的寿命可达50一60年,所以绘有鹤纹的瓷器,多用作祝寿的礼品。

古代陶瓷的纹饰之鹿纹

鹿在民间绘画中作为“仁”兽,以表示太平无事。鹿与禄同音,所以也是官“禄”的象征。定瓷双鹿盘,盘面两鹿奔跃在枝叶缠绕的石榴花丛,前鹿回首顾盼,后鹿追赶呼唤。磁州窑瓷枕的鹿纹更多,描绘了小鹿的种种形态,或立、或卧,或奔跑于山间,或漫步于林莽,均极秀美生动。吉州窑小鹿衔灵芝纹,风格则古朴典雅。

古代陶瓷的纹饰之花鸟纹

花鸟纹宋代北方民窑常用的装饰题材,笔触流利生动,风格活泼豪放。如磁州窑残荷秋叶纹枕,枕面画野塘芦鸦、残荷败草,大雁南飞,呈现一派深秋景色。格调与此相反的竹雀图,只是草草几笔,便描绘了白头鸟停落在挺拔的竹枝上,竹枝似在微微摇颤,充满逗人情趣和盎然生机。其余,小鸟琢果、鹊噪枝头,以及双系瓶上的草花飞燕等等,都各具特色。面师们抓住了瞬间的动态,意到笔随,情景交融,颇为佳作。

古代陶瓷的纹饰之鱼藻纹

“鱼”与“余”同音,是“富贵有余”、“连年有余”的意思。鱼纹几乎是每个朝代都使用的主要装饰图案。鱼纹种类繁多,如莲池游鱼,水波游鱼,水藻游鱼,或单或双,或三、五追逐,鱼水相融。双数鱼的构图,在器壁用对称法,两两相对;若在器心,则两鱼并排而游。三五尾单数鱼的构图,多是顺向追逐游动,空间饰以浮萍、水草、莲花之类花草。

古陶瓷的纹饰之缠枝纹

明代或称为“转枝”,是最为常见的装饰纹样。它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向上下、左右延伸,形成波线式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或用以填充装饰面。有的还转变为散点式的二方连续形式。二方连续形式的缠技花,在纹样中所占比重最大、用途最广。它的循环往复,变化无穷,婉转流动、节奏鲜明的特点,既适合陶工们挥洒自如的用笔,又利于大量生产。

古代陶瓷的纹饰之牡丹纹

牡丹,自唐以来,被人视为繁荣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征,宋时被称为“富贵之花”,并把它作为装饰题材广泛应用在各种工艺品上。宋瓷中的瓶、罐、盘、盆、缸、枕等器物上均有构图多样的牡丹纹。或茎蔓缠绕,花叶连绵,或花朵环抱,或一枝独放……。工匠们因器施画,千姿百态,极尽其华丽妖娆之美。明清两代的牡丹花纹更加丰富多彩。

古代陶瓷的纹饰之莲花纹

莲花是最早用来装饰瓷器的花纹之一,从南朝至清代一直盛行不衰。莲花在佛教以及佛教艺术中占有特殊地位,被奉为“佛门圣花”。

古代陶瓷的纹饰之岁寒三友图

松、竹、梅称“岁寒三友”,是国画中常见的题材,宋以后则常用作瓷器的装饰图。

古代陶瓷的纹饰之山水画

在元青花、釉里红中,山水画开始显露头角。明代民窑青花,山水装饰已矗立于陶瓷艺术之林。山川乡气、楼台亭阁、田园风光、庭园小景均饶有情趣,且笔势洒脱,意境深远。清雍正、乾隆以来,多仿宋、元、明、清诸名家绘画笔意。御窑制作大多工整精细,而民窑产品则有明显的装饰性和质朴的民间风格。在画风上,康熙青花、五彩山水画中的山石,山石呈劈开的片状,系南宋画院派的风格,而雍正时期,则逐渐改用“披麻皴”,这是绘画界追随元代四王画派对制瓷工艺的影响。乾隆时期山水画的题材大量减少,而常以西湖十景及私人园钵之类,用写实的手法画在瓷器上。

古代陶瓷的纹饰之御题诗

清乾隆朝盛行,凡是刻有乾隆诗文的瓷器,都评价甚高,因为乾隆本人只对他最喜爱的宋代名窑和其它陶资精品才肯题诗。他一生所作有关瓷器的诗文—百九十九首,这些瓷器一向都视为内廷秘藏。外国人千方百计地想购买此种瓷器,于是刻“御题”的瓷器突然出现;但真品为数极少。

古代陶瓷的纹饰之梵文

自明宣德开始,梵文就作为装饰性图案附加在瓷器的画面上;嘉靖、万历以后,发展到用花朵环绕梵文构成一种特殊的“捧字”图案。

古代陶瓷的纹饰之阿拉伯文

瓷器上书写阿拉伯文,在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中已有发现,到正德时期则更为流行。

古代陶瓷的纹饰之海水龙纹

是一种典型的龙纹,以龙与海水组成,故名。表现龙游在海水中。北宋越窑青瓷碗上刻划海水龙纹为典型纹饰。元、明、清瓷器上海水龙纹很多,有单龙、双龙、四龙乃至九龙,穿游腾跃于海水之间,多用绘画方法表现,也有用彩绘结合划花的手法。

瓷器是千家万户之所需,我们不能小看古代陶瓷的纹饰所表达的民俗信仰的内容。通过耳濡目染,成为人民普遍的信仰和追求。它参予了一个民族的心理改造,其重要意义是不可低估的。陶瓷之所以能够畅销海外,收到众多收藏爱好者追捧,陶瓷的纹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陶瓷纹饰在一件成品的陶瓷中所占份量是相当重要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