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中国古代陶瓷器 > 导航 >

青瓷,中国陶瓷的鼻祖

青瓷,中国陶瓷的鼻祖

中国古代陶瓷器 中国古代葫芦形陶瓷器 古代青瓷器

2020-09-09

中国古代陶瓷器。

青瓷,贯穿着整个中国的陶瓷历史

青瓷,贯穿着整个中国的陶瓷历史。而在烧制青瓷的各大窑口中,龙泉窑所持有的粉青、梅子青,以其釉色如凝脂、似美玉,像翡翠而令人拍案称 绝,叹为观止。龙泉青瓷特有的釉色,是其他窑口所无法望其项背的。

在近代龙泉青瓷的发展史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夏侯文可谓举足轻重。他参与、见证了当代龙泉青瓷的振兴 和发展,龙泉青瓷在他手上得以更好地继承和创新。

本文记者日前专程走进龙泉,专访了这位大师夏侯文。领悟到:才华,在添加了"习惯"的催化剂,才会有奇妙的化学反应产生。而只有能 够持之以恒、不断复制的优秀才能成为一种恒定的力量,约束负面损害,激发积极能量,赋予一个人长久卓然超群的水平。

朴实如泥老艺人 手中泥巴揉成金

---专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夏侯文

无欲望无追求,不善交际,没有喜好,不会投人之所好,更没有功名之念,他只是经常默默无语地坐着或是埋头做事,于是就经常被人忽 视。他是最平凡的一个人,过着他最是平静的生活。

然而,当他的作品被呈现在世人面前时,他就注定不是凡人,当他用泥巴揉成的青瓷作品被一次次以"3万、8万、10万"屡创新高,卖 出比黄金还高的价格时,他就注定平静不了。他连同他的作品是被人仰望的,载入史册的,是一个世纪的代表,是世纪珍藏。

他就是影响了中国五大名窑之一--龙泉青瓷的发展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夏侯文。

8万元一件的青瓷只不过是普通之作

圣诞前昔,我与我的朋友来到了故乡龙泉,依朋友们的要求,我带着他们开始了龙泉青瓷之旅。一个个青瓷作坊,一件件青瓷作品,匆匆地 走马观花,朋友们的眼睛最后被定格于一件鲤鱼浅雕青瓷罐,是粉青瓷。

清澈的湖泊,蓝蓝的湖水,几枚鲤鱼欢快地嬉戏,正欲跳龙门,腾跃出水面。难能可贵的是,罐身圆润弧线自然,釉色粉青青的,里里外外 没有一点儿瑕疵。说实话,这确是一件极品!对青瓷略有研究的我不得不佩服朋友的眼力。

作品最后以8万元成交,还是看在我这个老熟人的面上。(据悉,这件青瓷作品是作为国礼,陈列在国务院总理办公室的)。

在再三央求下,作品的主人现身了。

一米七的个头,不胖不瘦,头发略有点乱,但衣裳却是整洁的,黑衣裳里还穿着一件白衬衫,这与我以前看到的都是一身沾满泥工作服不 同。这就是大师夏侯文,他精神矍铄,红光满面,一笑,额头"王"字纹就非常突出,说出了他70余岁的年龄秘密。

朋友问:"您这件青瓷作品非常好,能不能给我们说说您的创作意图?"

夏侯文笑着说:"这也是我非常满意的一件作品。罐是龙泉青瓷里常用的造型,鲤鱼是吉祥物,比喻'年年有余',这是大家都喜欢的。" 朴实的语言,没有多一个字儿。

当提到大师的作品屡创新高,被卖出黄金价时,夏侯文老先生只是谦虚地说:"这是因为近年来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喜欢用我的作品摆 设、收藏或是作为礼品送人。"

他高兴地手抱着他的作品,让我们照相,还与我们大家合影。

据介绍,近年来,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但是在该市大力扶持龙泉青瓷的良好氛围中,夏侯文大师的创作热情不但没有丝毫减退,反而才思 涌现,不断创出精美的作品。他的作品除被卖出高价外,还有多件作品被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陶瓷馆、中国珍藏馆等国家级博物馆作为世纪珍 藏,不少作品被收藏于中南海紫光阁,作为国礼相赠于各国。

一生不解青瓷缘

我与夏侯文大师相识于8年前,这期间又碰面多次,可谓深交久长,称得上是老朋友了。然而,我是一介俗人,至今仍不理解他,亦读不懂 他。总觉得他只是在举手投足的不经意间中,彰显出与众不同的气度和风范。和他的作品一样,胸怀博大,却不事张扬,如同一块美玉,只能慢慢品味,其美难以言 喻。

夏侯文出生于盛产瓷器的江西。从小受陶瓷艺术熏陶的他,选读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毕业之后分配到龙泉瓷厂,从事青瓷产品设计及工 艺研究,从此与浙江龙泉的青瓷结下了一生之缘。

龙泉瓷厂坐落在离县城36公里的山坳里,开门见山,出门爬坡,上班时除了在纸上绘图设计,就是低头揉泥创作。艰苦又单调的生活没有 吓退这位怀揣远大理想的小青年,相反,当地丰富的优质瓷土,发展陶瓷青瓷工业广阔的前景,让他更是坚定了决心,把全部精力投入青瓷的研究、设计工作中。

他不擅言语,更不会轻易表露情感,在异乡与泥土的亲切接触中,他体会到了一种难以言状的快乐,当经他创作的泥土在经过熊熊烈火的焚 烧后,活灵活现地出现在面前,得到大家一致的赞美时,他感受到了成就。于是,渐渐地,他对手中的泥巴产生了一种深深的爱。

taoci52.com精选阅读

青瓷是中国瓷器的鼻祖


中国的瓷器,大体可分为青瓷和白瓷两大体系。其中,青瓷是中国瓷器的鼻祖。青瓷来源于釉青,所以又称为“青釉器”。青瓷在一定意义上专指由于色釉里面含有一定的氧化铁,经过高温烧制成后,其釉色呈现青色和黄色的瓷器。因此说青瓷是以釉色来取胜的。比如古人就曾用“雨过天晴破云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来形容著名的“柴窑”瓷器。其实,“柴窑”作品除了美丽的色釉以外,还有它特殊的地方,那就是古文中所记载的“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这其中,“青如天”很好理解,说的就是釉的色彩;“明如镜”是指釉的光泽;“薄如纸”是形容胎骨极薄;而“声如磬”则是说明胎骨坚实细密,叩之有声且声音悦耳。如果一件瓷器真能具备以上这些特点,无疑是一种很难得的作品。遗憾地是至今我们也没有发现有这样的实物存在。

考古挖掘的古陶瓷实物证明,我国元代以前的瓷器,大多数都是青色或近似青色的。青瓷的制造历史比较悠久,从东汉直到清初停产为止,其间有一千几百年的历史。全国烧造青瓷的窑场可谓星罗棋布。在南方有浙江的越窑、瓯窑、龙泉窑等;在北方则有河南临汝的汝窑、开封的北宋官窑、陕西铜川市的耀州窑等。

白瓷在中国出现的较晚,比青瓷的出现大约晚了400年。青瓷的出现当为东汉晚期,而迄今发现最早的白瓷是河南安阳范粹墓出土的北齐时的白瓷。所以先有青瓷,后有白瓷应该是无疑义的。

中国瓷器先出现青瓷而不是白瓷,这主要是由古代的制瓷原料及工艺所决定的。我们知道要烧制外观洁白的白瓷首先要有合适的瓷土,特别是含铁量比较低的瓷土。古代由于地理上的限制及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制瓷业也只能就地取材,利用当地含铁量较高的原料来制造瓷器。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利用这种含铁量较高的瓷土也能烧制出十分美观的瓷器,关键是温度。在氧化环境中,由于一氧化碳是一种还原性气体,它能把釉料中的大部分氧化铁还原成氧化亚铁,从而使釉色呈现出美丽的青色。唐代诗人陆龟蒙就曾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样的诗句来形容和赞美越窑青瓷。

秘色窑 中国瓷器鼻祖


我国真正瓷器出现的时间,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越窑是我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窑,所在地主要在浙江上虞、慈溪、宁波一带。越窑开启了中国瓷器烧制的篇章,堪称中国瓷器的鼻祖。

到了晚唐和五代时期,人们将上品越窑称之为“秘色瓷”。故宫博物院目前就有一件五彩越窑秘色青瓷洗,唐代诗人陆龟蒙便写下了“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大力赞誉越窑秘色瓷,以“千峰翠色”来形容越窑烧制完成,窑口一打开,窑中堆叠起来的青瓷,就如同层层叠叠的翠色山峰一般引入眼帘。足以见得,唐代老百姓对越窑秘色瓷深深的喜爱。在五代时期,越窑秘色瓷是一种高级瓷器,当时只有上层阶级能够使用。五代吴越把越窑秘色瓷作为贡品献给北方的国家,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吴越王钱弘俶就曾经向宋太祖和宋太祖进贡了大量越窑秘色瓷,多达十四万件。在宋太宗时期,还进贡了金装定器两千事。因此,在大宋开国初期,越窑秘色瓷就已经被当作宫廷中被使用的器皿了。而在众多绚烂多彩的越窑珍品里,秘色瓷绝对是最夺目的一朵奇葩。但是作为宫廷御用品,在之前很少有人领略过它真正的风采,直到一九八六年,也就是陕西宝鸡法门寺坍塌之后的第五年,我国文物部门终于决定拆除全塔,也就在这个时候,人们才第一次有幸一睹越窑秘色瓷的真容。

法门寺一共出土了十四件秘色窑,在二零一三年的时候,其中的一件秘色窑在浙江展出,瓷器收藏爱好者争先恐后前去参观,受到了很大的震撼。秘色窑的颜色比较素,但是却给人一种大气规整的感觉,施以釉色犹如碧玉一般晶莹剔透,能够做到这个地步是非常难得的,足以见得当时工艺水平的高超。

乾隆皇帝对越窑秘色瓷极为推崇,曾经作下“李唐越器人间无,赵宋官窑晨星稀”这样的诗句高度赞美越窑秘色瓷。玩瓷器的朋友应该都知道,烧制瓷器一般都是用瓷土做一个匣钵,然后将瓷器放入匣钵里面闷熟,而越窑的匣钵是特制的,就相当于是一件瓷器,因此,它的成本相当于平常瓷器的两倍,甚至是三倍,所以秘色窑的贵重性不言而喻。

中国青瓷的诞生


慈溪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唐宋时期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地,著名的“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起点。

慈溪制陶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六七千年以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慈溪的先民就已经抟土为形,焙烧成器,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陶制器皿。春秋战国时期,原始青瓷和印纹硬陶成为最重要、最普遍的生活用具。随着工艺技术的积累和进步,窑炉结构的改进,到东汉中期,上林湖窑场率先完成了从原始青瓷到成熟青瓷的过渡,青瓷产品的吸水率、烧成温度、抗弯强度等性能均达到了现代日用瓷的标准。慈溪的工艺匠师在上林湖畔揭开了中国陶瓷史上一个崭新的篇章。

越窑经过三国两晋南朝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窑业体系,上林湖作为它的杰出代表,自晚唐至北宋初的近两个世纪里,兴盛不衰,其工艺之精、釉色之美、生产规模之大,一直遥遥领先于全国各大窑系,成为名副其实的唐宋瓷都。上林湖青瓷融千峰之翠色,含碧玉之润泽,从贵族士大夫至庶民百姓,都十分喜爱,唐诗中多有称颂之作,如陆龟蒙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孟郊的“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等。精美的瓷器不但上贡朝廷,广销民间,还远涉重洋,大量外销至亚洲、非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条著名的“海上陶瓷之路”。越窑的工艺技术随着青瓷的内销和外销而传播四方,对我国南北方的众多窑场和韩国、日本以至中东地区的制瓷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至今在风景秀丽的上林湖畔,还能找到120多处窑址。这些窑址分布密集,遗存丰富,被称为“露天青瓷博物馆”,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和游客前来考察游览。

世上好的青瓷来自中国 中国好的青瓷在龙泉


十一月十三日,在第二届中国龙泉青瓷•龙泉宝剑节来临之际,国际陶协主席珍妮特•曼斯菲尔德女士带着众多海内外著名陶艺专家来龙泉参观考察龙泉青瓷。在为期三天的考察与交流中,珍妮特•曼斯菲尔德女士感慨地说,“全世界最好的青瓷来自中国,中国最好的青瓷在龙泉”。

珍妮特•曼斯菲尔德女士是全世界有名的陶艺家,从事陶艺已有四十多年。在陶艺创作中,她广泛接受多样化的陶艺风格,作品大气简洁、沉静优雅,富有个性,创作的盐釉和穴窑柴烧器皿在国际陶瓷界很有地位。

据此次一起来参观考察的国际陶协亚洲区常任理事、美籍华人许以祺先生介绍,珍妮特•曼斯菲尔德女士是澳大利亚陶艺界的重量级人物,主编世界知名的《陶瓷:艺术与感知》和《陶瓷技术》两本杂志。正是通过这两本杂志,她把澳大利亚的陶艺推向了世界,使人们认识了澳大利亚的陶瓷艺术。为此,她还得到了澳大利亚最重要的两个奖项——澳大利亚勋章和澳大利亚议会荣誉奖。

“珍妮特•曼斯菲尔德还是一位优秀的文化大使。她参加过各种国际性的评审活动、专题研讨会和讲座,先后举办过数次由国际陶艺家参加的大型聚会,担任过各种国际性陶瓷竞赛活动的评委。”许先生这样告诉我们。

此次国际知名陶艺家的龙泉之行安排很紧凑,记者也是在他们的参观与交流的间隙见缝插针地跟她做一些交谈。在龙泉青瓷博物馆,面对着如此众多精美绝伦、风格各异的古代和现代龙泉青瓷精品,生性稳重的她也和其它国际著名陶艺家一样连连惊叹,“太漂亮了,太漂亮了!”

珍妮特•曼斯菲尔德说考察龙泉青瓷是她期待已久的事。四十多年前,当她在悉尼大学就读时,她就在老师家里发现了大量的青瓷作品。晶莹青翠、澄彻无睱如美玉般的青瓷釉色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时代的珍妮特•曼斯菲尔德。老师告诉她,这是陶瓷上的顶尖作品。当时,珍妮特•曼斯菲尔德还不知道世界上有一个叫龙泉的地方,通过这几天对龙泉青瓷的考察,她估计那些作品很有可能来自于龙泉。

珍妮特•曼斯菲尔德告诉我们,她曾通过书本、画册和博物馆等地看到了许多不同国家的青瓷作品,对青瓷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她说:“青瓷为世人所知,不管是收藏家、研究家,还是创作者,他们的脑海中都有这样一个印象:全世界最好的青瓷来自于中国。此行让我增加了一个概念:中国最有名的青瓷在龙泉。”

在采访中,珍妮特•曼斯菲尔德告诉我们,她对龙泉青瓷深厚的历史文化很有兴趣。她说:“虽然来之前我们对龙泉青瓷作了一些研究,但理论上的研究不如亲身的感受与体验。通过对大窑枫洞岩考古发掘现场的考察,我对龙泉青瓷兴趣更浓了,有许多问题想与龙泉青瓷大师交流,比如早就扬名中外的龙泉青瓷是用什么样的泥土烧制的,现代青瓷与古老青瓷有哪些不同等等。”

对于谈到陶瓷的各种技艺、做法,珍妮特•曼斯菲尔德脸上满是亲切的笑容,“中国很大,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到龙泉考察青瓷意义很大。你看,古老的龙泉青瓷与我的穴窑柴烧器皿一样,都是用柴烧制的。但我们又有各自的做陶方法,有各自的销售市场,我们可以相互学习,互相促进。”

三天的龙泉之行,给珍妮特•曼斯菲尔德女士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青瓷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清翠的釉色,大窑枫洞岩的窑址规模很大,龙泉人民热情好客,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吸引许多国际人士前来龙泉”。热情的她还建议龙泉多用国际化的语言宣传青瓷文化,让更多的龙泉青瓷作品走向世界。

陶瓷知识:“唐青花”不是“青花瓷”鼻祖


中国台湾歌星周杰伦一曲《青花瓷》,曾一度引发民间对“青花瓷”的收藏热。日前,据四川省收藏家协会数据披露,成都、重庆两地的“青花瓷”收藏爱好者,从去年几百人陡增到今年的上万人。从北京等收藏重镇看,青花瓷的热度还烧到了目前认为历史“最古老”的唐青花上。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对青花瓷是否源于唐代一说,抱有自己的看法。

民间纷纷冒出“唐青花”

有学者认为,从考古发掘来看,全世界完整的唐青花瓷器只有6件:印度尼西亚附近海域打捞上来的一条唐代沉船曾经出水了3件,中国、伊朗等地各有1件。但近期民间收藏者却认为不止这个数。收藏家刘景宏藏有一个唐青花蓝彩飞鸽葫芦瓶。他认为这个葫芦瓶就是河南巩义窑出产的唐青花,也是青花瓷器早期的雏形。另一位收藏人士程方舟拥有一款唐早中期平足点状纹盖罐,他在大量翻阅资料后,认为此盖罐属唐代釉下青花瓷。判断依据有四:该罐胎质为陶胎胎质,粗糙易吸水,与唐三彩胎质一致;表面是类似唐三彩的釉面开片,而这样的特点在唐代之后基本消失;盖罐花纹为点状纹,而宋代及以后的青花瓷基本都是用笔画的宋青花也好,都是没有学术定论的事,在现在青花瓷比较火爆的情形下,好多是商家借助概念造势,试色彩等传承关系。”马未都认为,要说唐青花是青花瓷老祖宗,那就得跟青花瓷原产地景德镇瓷器做下对比,但从他在市场上看到的一些完整的唐青花看,质地上跟真正的青花瓷有很大区别。偶然的相似不能证明什么,孤立的个案也不能成立“源头说”,好多唐青花就是一些类似唐三彩的釉陶,连瓷器都不是。唐三彩里有很多蓝色,一些人认为釉底下呈现蓝色就是青花了,但青花起码得具备若干个要素才能成立。“目前还没见到哪个官方报告确立了唐青花是青花的鼻祖。如果一定要说那是唐青花,那我也只能说,此青花非彼青花。”马未都说,市面上的唐青花跟学术界认定的元代以来的青花瓷还不能扯在一堆说。

71件龙泉青瓷作品获中国陶瓷作品“大地奖”


7月19日记者获悉,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国陶瓷文化艺术创意精品展览会上,龙泉青瓷获得大丰收,有71件作品斩获中国陶瓷作品“大地奖”奖项,其中,金奖作品14件。

中国陶瓷文化创意精品展览会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联合举办,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陶瓷、日用陶瓷、装饰陶瓷和礼品类陶瓷等,而此次“大地奖”比赛吸引了全国上千个品种、数万件作品亮相并角逐各类奖项。

龙泉市对这次展会高度重视,精心组织60多家青瓷企业,30多位国家级、省级、市级工艺美术大师创作的艺术瓷、礼品瓷、茶具、文具、咖啡具、香具、酒瓶等参与展览,这些代表当今最高工艺水平的龙泉青瓷精品,做工精致、造型优美、釉色淳朴,赢得了业内人士、收藏爱好者、经销商和广大北京市民的高度赞誉。

同时,龙泉还选送了110件作品参与“大地奖”评比。其中,叶小春的《静》、梅红玲的《荷韵》等14件作品获得金奖;王传斌的《回纹文具》、吴致行的《喜上眉梢》等20件作品获得银奖;另有37件作品获得铜奖。

陶瓷知识:北方青瓷的出现


我国烧造瓷器的历史南方早于北方,早在东汉时期,浙江上虞、宁波、慈溪等地就已经能够烧造成熟的青瓷和黑瓷。六朝时期,南方制瓷业迅速发展,除了浙江境内的越窑、欧窑、婺州窑等著名窑场外,江苏、江西、福建、湖南等地也相继出现了烧造青瓷的窑场。而同一时期北方制瓷业的发展相对缓慢,产品仍延续汉代以来传统的陶器和釉陶。

从墓葬出土资料看,北魏墓中出土的随葬品基本上都是陶器,从东魏起瓷器才逐渐增多,但仍以陶器和釉陶为主。

由于这一时期釉陶多数是采用高铝质粘土为原料,胎体烧造温度明显高于用陶土作胎的传统釉陶,经测试,有些胎体的烧造温度已经接近1200℃。这类铅釉产品的胎体瓷化程度相当高,与同时期施石灰釉的瓷器非常接近,就性质而言,应当属于由釉陶向瓷器过渡的中间产品,也可以称之为铅釉瓷。

北方的制瓷业与南方相比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有成熟的釉陶烧造技术,在借鉴南方烧造青瓷的经验后很快发展起来,从北魏后期到北齐短短几十年间,河北青瓷已经逐渐成熟,到隋代基本替代了传统的铅釉产品。

北朝时期的古瓷窑遗址发现不多,有河南巩县白河窑,河南安阳相州窑,河北磁县贾壁窑、河北峰峰临水窑,河北邢台西坚固窑,河北内丘西关窑,河北临漳曹村窑,山东淄博寨里窑等。从地理位臵看,当时北方的中心窑区应该在豫北冀南一带。

陶瓷知识:原始青瓷的分布


青瓷历史发展久远。原始青瓷从商代中期出现以后,很快发展起来。商代后期,河南安阳殷墟、辉县琉璃阁,河北蒿城台西村,山东济南大辛庄、益都、江西清江吴城等地的遗址和墓葬中,均有原始青瓷的碎片出土。如安阳殷墟发现的原始青瓷双耳罐、山东益都苏埠屯第二号奴隶殉葬墓出土的矮圈足原始青瓷豆等。

西周时原始青瓷的分布地区更为广泛,河南的洛阳庞家沟、浚县辛村、信阳孙砦、潢川李老店,陕西的西安张家坡、长安普渡村,江苏丹徒烟墩山和安徽屯溪等地的西周遗址和墓葬中均有出土。近年在浙江江山、武义县也有发现。

河南洛阳庞家沟出土的原始青瓷不但数量多,瓷器器型也丰富,胎色灰白,施灰绿色釉者居多,有的釉层薄而不匀,装饰有方格纹与云雷纹。陕西西安张家坡发现的原始青瓷多为残片,胎色青灰,器表面施有青色或黄绿色釉。江苏丹徒烟墩山出土的原始青瓷胎色一般呈青灰色或灰白色,釉色青灰、青绿或浅黄。安徽屯溪出土的以豆为多,豆盘较深,圈足较矮。胎色呈白色的容易脱落,呈灰白色胎质较细的不易脱落。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青瓷,中国陶瓷的鼻祖》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青瓷,中国陶瓷的鼻祖》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中国古代陶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