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青瓷器 > 导航 >

世上好的青瓷来自中国 中国好的青瓷在龙泉

世上好的青瓷来自中国 中国好的青瓷在龙泉

古代青瓷器 古代青瓷器制作 古代青瓷器教案

2021-05-03

古代青瓷器。

十一月十三日,在第二届中国龙泉青瓷•龙泉宝剑节来临之际,国际陶协主席珍妮特•曼斯菲尔德女士带着众多海内外著名陶艺专家来龙泉参观考察龙泉青瓷。在为期三天的考察与交流中,珍妮特•曼斯菲尔德女士感慨地说,“全世界最好的青瓷来自中国,中国最好的青瓷在龙泉”。

珍妮特•曼斯菲尔德女士是全世界有名的陶艺家,从事陶艺已有四十多年。在陶艺创作中,她广泛接受多样化的陶艺风格,作品大气简洁、沉静优雅,富有个性,创作的盐釉和穴窑柴烧器皿在国际陶瓷界很有地位。

据此次一起来参观考察的国际陶协亚洲区常任理事、美籍华人许以祺先生介绍,珍妮特•曼斯菲尔德女士是澳大利亚陶艺界的重量级人物,主编世界知名的《陶瓷:艺术与感知》和《陶瓷技术》两本杂志。正是通过这两本杂志,她把澳大利亚的陶艺推向了世界,使人们认识了澳大利亚的陶瓷艺术。为此,她还得到了澳大利亚最重要的两个奖项——澳大利亚勋章和澳大利亚议会荣誉奖。

“珍妮特•曼斯菲尔德还是一位优秀的文化大使。她参加过各种国际性的评审活动、专题研讨会和讲座,先后举办过数次由国际陶艺家参加的大型聚会,担任过各种国际性陶瓷竞赛活动的评委。”许先生这样告诉我们。

此次国际知名陶艺家的龙泉之行安排很紧凑,记者也是在他们的参观与交流的间隙见缝插针地跟她做一些交谈。在龙泉青瓷博物馆,面对着如此众多精美绝伦、风格各异的古代和现代龙泉青瓷精品,生性稳重的她也和其它国际著名陶艺家一样连连惊叹,“太漂亮了,太漂亮了!”

珍妮特•曼斯菲尔德说考察龙泉青瓷是她期待已久的事。四十多年前,当她在悉尼大学就读时,她就在老师家里发现了大量的青瓷作品。晶莹青翠、澄彻无睱如美玉般的青瓷釉色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时代的珍妮特•曼斯菲尔德。老师告诉她,这是陶瓷上的顶尖作品。当时,珍妮特•曼斯菲尔德还不知道世界上有一个叫龙泉的地方,通过这几天对龙泉青瓷的考察,她估计那些作品很有可能来自于龙泉。

珍妮特•曼斯菲尔德告诉我们,她曾通过书本、画册和博物馆等地看到了许多不同国家的青瓷作品,对青瓷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她说:“青瓷为世人所知,不管是收藏家、研究家,还是创作者,他们的脑海中都有这样一个印象:全世界最好的青瓷来自于中国。此行让我增加了一个概念:中国最有名的青瓷在龙泉。”

在采访中,珍妮特•曼斯菲尔德告诉我们,她对龙泉青瓷深厚的历史文化很有兴趣。她说:“虽然来之前我们对龙泉青瓷作了一些研究,但理论上的研究不如亲身的感受与体验。通过对大窑枫洞岩考古发掘现场的考察,我对龙泉青瓷兴趣更浓了,有许多问题想与龙泉青瓷大师交流,比如早就扬名中外的龙泉青瓷是用什么样的泥土烧制的,现代青瓷与古老青瓷有哪些不同等等。”

对于谈到陶瓷的各种技艺、做法,珍妮特•曼斯菲尔德脸上满是亲切的笑容,“中国很大,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到龙泉考察青瓷意义很大。你看,古老的龙泉青瓷与我的穴窑柴烧器皿一样,都是用柴烧制的。但我们又有各自的做陶方法,有各自的销售市场,我们可以相互学习,互相促进。”TaocI52.coM

三天的龙泉之行,给珍妮特•曼斯菲尔德女士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青瓷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清翠的釉色,大窑枫洞岩的窑址规模很大,龙泉人民热情好客,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吸引许多国际人士前来龙泉”。热情的她还建议龙泉多用国际化的语言宣传青瓷文化,让更多的龙泉青瓷作品走向世界。

taoci52.com延伸阅读

青瓷,中国陶瓷的鼻祖


青瓷,贯穿着整个中国的陶瓷历史

青瓷,贯穿着整个中国的陶瓷历史。而在烧制青瓷的各大窑口中,龙泉窑所持有的粉青、梅子青,以其釉色如凝脂、似美玉,像翡翠而令人拍案称 绝,叹为观止。龙泉青瓷特有的釉色,是其他窑口所无法望其项背的。

在近代龙泉青瓷的发展史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夏侯文可谓举足轻重。他参与、见证了当代龙泉青瓷的振兴 和发展,龙泉青瓷在他手上得以更好地继承和创新。

本文记者日前专程走进龙泉,专访了这位大师夏侯文。领悟到:才华,在添加了"习惯"的催化剂,才会有奇妙的化学反应产生。而只有能 够持之以恒、不断复制的优秀才能成为一种恒定的力量,约束负面损害,激发积极能量,赋予一个人长久卓然超群的水平。

朴实如泥老艺人 手中泥巴揉成金

---专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夏侯文

无欲望无追求,不善交际,没有喜好,不会投人之所好,更没有功名之念,他只是经常默默无语地坐着或是埋头做事,于是就经常被人忽 视。他是最平凡的一个人,过着他最是平静的生活。

然而,当他的作品被呈现在世人面前时,他就注定不是凡人,当他用泥巴揉成的青瓷作品被一次次以"3万、8万、10万"屡创新高,卖 出比黄金还高的价格时,他就注定平静不了。他连同他的作品是被人仰望的,载入史册的,是一个世纪的代表,是世纪珍藏。

他就是影响了中国五大名窑之一--龙泉青瓷的发展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夏侯文。

8万元一件的青瓷只不过是普通之作

圣诞前昔,我与我的朋友来到了故乡龙泉,依朋友们的要求,我带着他们开始了龙泉青瓷之旅。一个个青瓷作坊,一件件青瓷作品,匆匆地 走马观花,朋友们的眼睛最后被定格于一件鲤鱼浅雕青瓷罐,是粉青瓷。

清澈的湖泊,蓝蓝的湖水,几枚鲤鱼欢快地嬉戏,正欲跳龙门,腾跃出水面。难能可贵的是,罐身圆润弧线自然,釉色粉青青的,里里外外 没有一点儿瑕疵。说实话,这确是一件极品!对青瓷略有研究的我不得不佩服朋友的眼力。

作品最后以8万元成交,还是看在我这个老熟人的面上。(据悉,这件青瓷作品是作为国礼,陈列在国务院总理办公室的)。

在再三央求下,作品的主人现身了。

一米七的个头,不胖不瘦,头发略有点乱,但衣裳却是整洁的,黑衣裳里还穿着一件白衬衫,这与我以前看到的都是一身沾满泥工作服不 同。这就是大师夏侯文,他精神矍铄,红光满面,一笑,额头"王"字纹就非常突出,说出了他70余岁的年龄秘密。

朋友问:"您这件青瓷作品非常好,能不能给我们说说您的创作意图?"

夏侯文笑着说:"这也是我非常满意的一件作品。罐是龙泉青瓷里常用的造型,鲤鱼是吉祥物,比喻'年年有余',这是大家都喜欢的。" 朴实的语言,没有多一个字儿。

当提到大师的作品屡创新高,被卖出黄金价时,夏侯文老先生只是谦虚地说:"这是因为近年来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喜欢用我的作品摆 设、收藏或是作为礼品送人。"

他高兴地手抱着他的作品,让我们照相,还与我们大家合影。

据介绍,近年来,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但是在该市大力扶持龙泉青瓷的良好氛围中,夏侯文大师的创作热情不但没有丝毫减退,反而才思 涌现,不断创出精美的作品。他的作品除被卖出高价外,还有多件作品被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陶瓷馆、中国珍藏馆等国家级博物馆作为世纪珍 藏,不少作品被收藏于中南海紫光阁,作为国礼相赠于各国。

一生不解青瓷缘

我与夏侯文大师相识于8年前,这期间又碰面多次,可谓深交久长,称得上是老朋友了。然而,我是一介俗人,至今仍不理解他,亦读不懂 他。总觉得他只是在举手投足的不经意间中,彰显出与众不同的气度和风范。和他的作品一样,胸怀博大,却不事张扬,如同一块美玉,只能慢慢品味,其美难以言 喻。

夏侯文出生于盛产瓷器的江西。从小受陶瓷艺术熏陶的他,选读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毕业之后分配到龙泉瓷厂,从事青瓷产品设计及工 艺研究,从此与浙江龙泉的青瓷结下了一生之缘。

龙泉瓷厂坐落在离县城36公里的山坳里,开门见山,出门爬坡,上班时除了在纸上绘图设计,就是低头揉泥创作。艰苦又单调的生活没有 吓退这位怀揣远大理想的小青年,相反,当地丰富的优质瓷土,发展陶瓷青瓷工业广阔的前景,让他更是坚定了决心,把全部精力投入青瓷的研究、设计工作中。

他不擅言语,更不会轻易表露情感,在异乡与泥土的亲切接触中,他体会到了一种难以言状的快乐,当经他创作的泥土在经过熊熊烈火的焚 烧后,活灵活现地出现在面前,得到大家一致的赞美时,他感受到了成就。于是,渐渐地,他对手中的泥巴产生了一种深深的爱。

中国瓷器的鼻祖——青瓷


欧洲人把中国青釉瓷器称为“雪拉同”。这个名词来源于是6世纪晚期,法国作家杜尔夫的长篇小说《牧羊女亚司泰来》被子搬上舞台。剧中男主角雪拉同穿的一件青色衣服极惹人喜爱,这种颜色一下就成为法国流行的颜色了。正巧中国的青瓷第一次传入法国,那青翠欲滴的釉色使法国人为之倾倒。以至一时找不到适当的名称呼它,只有雪拉同那件衣服的颜色可以与之匹敌,于是人们就称这种青瓷为“雪拉同”。直到今天,欧洲许多人还常常这样称呼中国的釉瓷器。

青釉瓷器是以铁质为着色剂的高温颜色釉品种。考古学家们说青瓷是中国瓷器的鼻祖。古人写出了“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脏赞咏青瓷。青瓷不但包括蓝、绿,而其质方面也有深浅不同。是因为釉层厚度和差别,烧成后呈现不同色调的缘故。

景德镇烧制青釉瓷器远在唐代即已开始。《中国青瓷史略》介绍,“离镇二十里,在湘湖田间,地名白虎湾的公路上,发现糖代烧造的青釉碎片极多,公路上,发现一般较厚,薄的较小,盘子底有釉,色泽极似长沙出不士的东西,青釉带黄。青的程度已接近越窑的艾色(即橄榄色)。施釉薄,有极细纹片,外面有凹痕,个一切制作显然是唐代的风格,后于湖田镇南入山约两三里,地名胜梅(俗称杨岭)的山坡,又发现当年烧造时成叠的窟底货之长,证实了当年景德镇也是烧造青器的“。

宋代,景德镇取各地名窑之长,在虾青、秘色以及白定的基础上创制了影青瓷,它的特点是瓷质极薄,釉面白而青,暗雕塑花纹,内外都可映光,故有人以叫隐青、或罩青。《竹陶说》载“近来出土之器甚多,有一种碗蝶,质薄而色白,微似定,市肆人呼为影青,以其釉色白,微带青色也。

龙泉青瓷的特点


中心窑场在浙江龙泉县的大窑和金村。这是浙江西南部一个瓷窑体系,在龙泉、遂昌、青田、云和、丽水等处都有类似的窑址,形成一个规模巨大,生产能力很强的瓷窑体系。这里宋代属处州,故又称其作品为处器、处州瓷。生产时间从北宋至明代。明朝嘉靖万历以后逐渐衰落。

龙泉青瓷生产最发达的时期是宋元时期,产量很大,无论内销或是外销,无论在陆路交通线上还是在海上丝绸之路经过的国家和地区都发现很多,其他各窑无法和它相比。

龙泉青瓷的特点。北宋龙泉青瓷的特点是玻璃质釉,釉层薄,釉色为绿色,比较清淡,灰白胎,质地较粗,胎体厚重,造型古拙,口沿很薄,弧度较大的部位很厚,底部和口沿的厚薄相差四至五倍,因为原料加工不细,没有羼入改进瓷土性能的物料,焙烧时容易变形,工匠在制作时就在承受压力最大的地方增大厚度,所以造型厚重。南宋龙泉青瓷发现有“姚宅富位”铭文的瓷盘,这是用瓷人家订烧的标记,说明当时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订货。这个时期的龙泉青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器物除日用器皿如盘、碗、瓶、罐等类以外,还有室内陈设所需的艺术品,如祭器、仿青铜器、仿古玉器等。造型多样,质量比北宋精致考究,线条洗练,制作规整,结构合理,有灰白胎和铁骨胎两种。釉色有梅子青、粉青、月白、蟹壳青、鹅皮黄等。由于多次施釉,釉层厚,莹润光洁,有美玉般的质感。

明代《浙江通志》等文献记载,相传在龙泉地区有章氏兄弟擅长烧瓷,其兄名章生一,弟名章生二。弟弟章生二以生产青瓷为主,平时所说的龙泉青瓷也称弟窑。把哥哥章生一生产青釉开片瓷称为哥窑。这实际是误传。龙泉县境内根本就不存在章生一、章生二办窑的任何遗迹,也就是说在龙泉窑系中没有特别的哥窑和弟窑之分。只是龙泉青瓷部分窑场,在南宋和元朝时期受官窑的影响,生产出一种品位较高的青瓷。有的为浅灰胎,有少数为黑褐色的铁骨胎。胎体薄而致密,器边(如口沿、圈足底)隐露胎色。釉面开大小相错的冰裂纹,大片者色深,呈铁褐色,小片者色浅,呈金黄色,人们称为“金丝铁线”纹。这类作品在部分作坊中生产,而生产这类作品的作坊,仍然是以生产龙泉青瓷为主。人们将这种有“金丝铁线”纹的瓷器称为哥窑。哥窑瓷器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被后人列入宋瓷的五大名窑中。目前学术界对哥窑存在与否、窑址在何处意见不一,尚需在今后的考古发现中加以证实。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龙泉青瓷的特点”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青瓷是中国瓷器的鼻祖


中国的瓷器,大体可分为青瓷和白瓷两大体系。其中,青瓷是中国瓷器的鼻祖。青瓷来源于釉青,所以又称为“青釉器”。青瓷在一定意义上专指由于色釉里面含有一定的氧化铁,经过高温烧制成后,其釉色呈现青色和黄色的瓷器。因此说青瓷是以釉色来取胜的。比如古人就曾用“雨过天晴破云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来形容著名的“柴窑”瓷器。其实,“柴窑”作品除了美丽的色釉以外,还有它特殊的地方,那就是古文中所记载的“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这其中,“青如天”很好理解,说的就是釉的色彩;“明如镜”是指釉的光泽;“薄如纸”是形容胎骨极薄;而“声如磬”则是说明胎骨坚实细密,叩之有声且声音悦耳。如果一件瓷器真能具备以上这些特点,无疑是一种很难得的作品。遗憾地是至今我们也没有发现有这样的实物存在。

考古挖掘的古陶瓷实物证明,我国元代以前的瓷器,大多数都是青色或近似青色的。青瓷的制造历史比较悠久,从东汉直到清初停产为止,其间有一千几百年的历史。全国烧造青瓷的窑场可谓星罗棋布。在南方有浙江的越窑、瓯窑、龙泉窑等;在北方则有河南临汝的汝窑、开封的北宋官窑、陕西铜川市的耀州窑等。

白瓷在中国出现的较晚,比青瓷的出现大约晚了400年。青瓷的出现当为东汉晚期,而迄今发现最早的白瓷是河南安阳范粹墓出土的北齐时的白瓷。所以先有青瓷,后有白瓷应该是无疑义的。

中国瓷器先出现青瓷而不是白瓷,这主要是由古代的制瓷原料及工艺所决定的。我们知道要烧制外观洁白的白瓷首先要有合适的瓷土,特别是含铁量比较低的瓷土。古代由于地理上的限制及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制瓷业也只能就地取材,利用当地含铁量较高的原料来制造瓷器。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利用这种含铁量较高的瓷土也能烧制出十分美观的瓷器,关键是温度。在氧化环境中,由于一氧化碳是一种还原性气体,它能把釉料中的大部分氧化铁还原成氧化亚铁,从而使釉色呈现出美丽的青色。唐代诗人陆龟蒙就曾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样的诗句来形容和赞美越窑青瓷。

龙泉青瓷的复兴之路


龙泉青瓷的复兴之路龙泉青瓷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南朝时期,龙泉汉族劳动人民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吸取越窑、婺窑、瓯窑的制瓷经验,开始烧制青瓷。在南宋时烧制出了晶莹如玉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标志着龙泉青瓷达到了颠峰,青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赏之让人心情畅然。从宋元至当代,跨越千年,龙泉青瓷经历了一个从鼎盛、消失、苏醒,到发展、复兴的历程,龙泉青瓷的千年窑火,在当代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龙泉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以生产青瓷著称,庞大古代窑址支撑起了著名的龙泉窑。据考证,青瓷的诞生始于汉代,瓷器质量以浙江的越窑为最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浙江丽水地区陆续发掘一批三国两晋时期的古墓,墓内出土的瓷器与越窑瓷器略有差别,被推测为龙泉窑早期的产品,龙泉青瓷源于五代越窑“秘色瓷”的历史由此向前推进了600多年。宋元之际,龙泉弟窑青瓷的烧制进入鼎盛时期,经过历代窑工的智慧和技巧,这里烧制出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青瓷,青瓷“绚烂之极,复归平淡”的审美境界正符合宋代美学思想,客观上也促进了宋代青瓷的发展。南宋时龙泉烧制出晶莹如玉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更是让龙泉青瓷的发展达到顶峰,前后辉煌了数百年。除此以外,青瓷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瓷器爱好者的喜爱。但是,到了明中后期,随着皇室品位的改变,龙泉青瓷逐步走向衰落,到20世纪初,龙泉青瓷窑火几乎完全熄灭,曾经窑火通明的窑址群已荒废为一片荒丘,只留下遍地的碎瓷片。1957年,周恩来总理作出了“要恢复祖国历史名窑生产,尤其要恢复龙泉窑和汝窑生产”的指示。从此,龙泉青瓷踏上了复兴之路,由8位专家组成仿古小组,在1958年春天点燃了恢复龙泉青瓷的第一炉窑火。改革开放以来,龙泉青瓷不仅得以恢复,并得到历史性的复兴。2006年,龙泉青瓷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9月30日,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正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成为迄今为止陶瓷类唯一一个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陶瓷技艺。在这两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促动之下,当代龙泉青瓷迎来了黄金发展阶段。2013年,龙泉青瓷全年产值超过12亿元,而且以年均22%的量增长。当代龙泉青瓷展开有力的探索,不仅在烧制技艺方面有所发展,在艺术创造上更是结合当代审美趣味,具有当下文化特征,风貌更富有时代感,创造出当代的青瓷,这是其取得成绩的关键。在有些方面,当代龙泉青瓷已远远超越了古代。首先,在材料方面,“过去的原材料没有当代这么细腻,当代青瓷在原材料和釉色的处理方面都胜于过去,烧制出的当代青瓷更细腻、温润,更近似于玉质,改变了瓷器的整个面貌。”从烧制方面来说,过去柴窑烧制温度不均匀,现在用液化气炉烧制,受热均匀,能精确达到烧制温度和要求。此外,青瓷的造型和器型也在不断变化,更符合当代人的需求和使用。龙泉青瓷已经进入又一个巅峰期,无论是科技水平、艺术水准、工艺能力还是创新理念,较之古代都具备了更加完美的基础,甚至个别领域已经大大超越了古人。现在龙泉青瓷已走向全面复兴之路。整个青瓷产业注重分级式的发展:一方面大力发展大众消费市场,以高品质的生活产品满足消费者的日常需要,价格不高,但品种众多。另一方面是发展高端工艺品收藏市场,主要为了满足当代人工艺品收藏与投资需求,让青瓷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此外,龙泉青瓷还与绍兴老酒、洋河酒、四特酒、五粮液、牛栏山、茅台等名酒品牌合作,大量为其提供精品瓷器酒瓶。“出现专门大量生产餐具、茶具的专业化大型企业,产量不断增加,市场越来越成熟。高端艺术品、大众化的生活消费品、包装类的批量化的产品各占青瓷的30%。”经过几代人50多年的努力,现代龙泉青瓷在继承和仿古的基础上,更有新的突破,成功研究出紫铜色釉、高温黑色釉、虎斑色釉等釉色。在装饰工艺上,开发出青瓷薄胎、青瓷玲珑、青瓷釉下彩、哥弟窑结合等形式。千年古瓷重新焕发光彩,将青瓷的烧造质量和品种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而且,具有创造性的龙泉青瓷从拉坯到烧成,都是纯手工制作,且是个人单独完成,就配方而言,人各一方,具有很强的个性化,是创造性的艺术品。涌现出了徐朝兴、毛正聪、夏侯文、张绍斌4位国家级青瓷大师和9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现在世界各著名的历史博物馆大都有龙泉青瓷陈列专柜,许多收藏家、鉴赏家更是对龙泉青瓷情有独钟。在法国巴黎的吉美博物馆,珍藏的中国古代陶瓷数量多达1.2万余件,其中,龙泉青瓷占据大多数。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皮宫收藏的龙泉窑青瓷精品有1300件之多。故宫博物院为龙泉窑瓷器收藏重镇,藏品多达800余件。而随着当代龙泉青瓷技术和艺术水准的不断提升,尤其在列入世界级非遗名录之后,当代龙泉青瓷被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等机构陈列和收藏,受到博物馆机构的广泛关注。当代龙泉青瓷不仅继承传统青瓷艺术,而且在材料创新、釉色、设计、造型各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工艺和技术都在提高,不断有当代的审美融入,将自然、典雅的龙泉青瓷艺术推向了更高境界。龙泉青瓷工艺技术和造型题材的不断创新,使当代龙泉青瓷更富有观赏性,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和收藏价值。青瓷发展秉承以史为根、以德为先、以艺为魂、以质为重的理念。龙泉青瓷虽然发展较晚,但其规范化的运作,已使得龙泉青瓷成为几大名窑中恢复得较好的。

龙泉青瓷的发展历史


在英文中“CHINA”(瓷器)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代名词,可想而知中国的陶瓷文化在世人眼中占据了何等独特而至尊的地位。古代陶瓷是随着社会前进而不断发展的工艺美术,从古至今产生了无数的绝世精品,而瓷中之母当数青瓷。

我国青瓷烧制技术源远流长,浙江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自商周时期原始青瓷到东汉以来的成熟青瓷,晋代的“缥瓷”,唐越窑的“秘色瓷”,直到龙泉青瓷已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从早期青瓷的青黄、淡黄到后来的纯青等色,浓艳浅淡,但都无不以青为尚。青瓷有“雨过天青”之雅,有阿拉伯人称“海洋绿”之幽,更有“类玉”、“类冰”之青质,兼得苍天、青山、绿水、碧玉之万般灵秀。龙泉窑青瓷就是诸多青瓷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龙泉青瓷是我国制瓷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窑系,窑址在今浙江西南部山区。龙泉青瓷肇始于三国,兴起于北宋,在南宋到元达到鼎盛,明代中晚期后开始衰落,其生产历史长达1600多年。作品主要以釉色吸引人,是最著名的颜色釉瓷器品种。施釉往往多次,釉较厚,玻璃光感很强。龙泉窑的白胎青瓷,胎质细腻致密,白中泛青。釉层柔和无开片,足底露胎处呈赭红色,俗称“朱砂底”。驰名中外的龙泉窑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釉质晶莹的青玉,其色调可与翡翠媲美,达中国古代青色最佳的境界。按照叶英挺的理论,龙泉青瓷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五代到北宋早期、北宋后期到南宋、元明。

龙泉青瓷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五代到北宋早期

龙泉境内山岭连绵,森林茂密,瓷石等矿藏资源极为丰富,又是瓯江的重要发源地,所以不仅为制瓷手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燃料和水资源,而且还为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水路运输便利,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三国两晋时期,当地的老百姓利用本土优越的自然条件,吸取越窑和瓯窑的制瓷技术与经验,开始烧制青瓷。这一时期的青瓷作品制作粗糙,窑业规模也不大。但是,到五代和北宋,吴越国的统治者为了俯首称臣,每年向中原君主供上不计其数的“秘色瓷”,以示修好。如此庞大的生产数量致使越州窑场无力承担,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龙泉窑便以担负这样一个“和平”的贡器使命换来了它本身发展的契机。当时,龙泉窑业初具规模,烧制青瓷技术已有相当水平。加上越窑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一批优秀的瓷匠陆续在龙泉安家落户,龙泉窑产品的质量得以迅速提高。

这一时期的龙泉窑器皆为淡青色釉瓷,胎骨多为灰白色,少数灰黑色。胎壁薄而坚硬,质地坚实、细密。虽然龙泉的地理位置偏僻,但境内有瓯江流经其间,载重货船可以从龙泉县城沿江而下直达温州港,水上交通的开发,使龙泉窑系绵延数百公里,甚至影响到闽北的窑口,在这范围内生产的瓷器都是龙泉窑的风格。龙泉窑的制瓷作坊大多数建造在河流或溪沟两旁的山麓上。窑匠们在山的缓坡上建龙窑,窑旁小块平地造作坊和住宅,窑和作坊连在一起,布局合理,操作方便;山上有树木,附近有瓷石矿,生产瓷器所需的原料、燃料取用方便;附近的溪水与河流,既可为作坊提供工业用水,又可通过船筏等水上运输工具将产品运往销售地。

从五代到北宋中期,龙泉一跃成为江南第一名窑。那些被无数人所吟咏赞叹的“秘色瓷”,也正是龙泉青瓷演绎它美仑美奂传奇的开始。

北宋后期到南宋

南宋可谓龙泉窑的黄金时期,青瓷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北宋覆灭后,北方人大量南迁,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而北方汝窑、定窑等名窑又被战争所破坏,瓯窑和越窑也相继衰落。到南宋晚期,由于北方制瓷技术的传入,龙泉窑结合南艺北技,创造了我国青瓷史上的顶峰。

这一时期,龙泉窑出现了一种碧玉般的厚釉瓷,这种厚釉瓷分黑胎和白胎两类。同时,南宋统治者为解决财政困难,鼓励对外贸易,于是龙泉青瓷就藉海上贸易兴起之利,从海路大量出口,行销世界各国,成为当时主要的出口商品之一。日本陶瓷学者三上次男把这条运输瓷器的海上航路誉为“陶瓷之路”。对外贸易产生的大量需求带动了新的制瓷作坊大量涌现,产品烧制技术质量不断提高。

南宋末期,龙泉窑进入鼎盛时期,粉青和梅子青的烧制成功,巧夺天工,在我国瓷器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粉青、梅子青是公认的青瓷釉色的巅峰,它不仅意味着龙泉窑制瓷技术水平的提高,其本身也包含了更丰富的审美意蕴。南宋龙泉窑很多器皿的新造型都是传承古代青铜器演变而来的,如尊式瓶、鼎式炉等。人们在审视这些玲珑隽秀的南宋龙泉窑青瓷时不免要发出惊叹,它们身上带着太多官窑器的影子。官窑作为一种垄断,绝对不允许民间仿制,龙泉青瓷与官窑器的相似恰好说明了它受到了官窑器的影响。虽然现在尚未找到南宋龙泉设立官窑的明确记载,但种种迹象表明,当时的宫廷很可能派遣了技术人员和官僚在龙泉等地监制“贡器”。

元明

或许元代统治者欣赏不了那种精致细腻的艺术,但瓷器仍然是贵族生活不可或缺的点缀。元代的龙泉窑依然为宫廷和贵族烧制瓷器,龙泉窑出现的八思巴文瓷器,便是一个力证。元代的龙泉窑瓷器在风格上更是焕然一新。其实元代的蒙古统治者不是单方面地被汉文化所同化,蒙古铁骑在征服一个王朝的同时也带来了草原的大气与粗犷。加上元代统治者继续奉行对外贸易政策,使龙泉青瓷生产规模在元代继续扩大,窑址和产品的数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产品品种增多,远销国外。

1975—1977年在韩国西南部的新安海底发现一艘元代沉船,打捞出1万多件瓷器,其中龙泉青瓷占了9000多件,可见龙泉青瓷在元代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元后期,随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加剧,严重影响着青瓷的生产。此时青瓷器的胎骨逐渐转厚,且较粗糙,多数瓷窑在坯体成型以后未经很好修整,釉层减薄,器皿釉色青中泛黄,造型也不及以前优美。

而明代龙泉窑青瓷是在元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残片中仍可看出元代器物的影子。比如其烧制工艺就延续了元后期底足包釉,用垫盘等支烧的方法。而且元代为明代龙泉官窑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尤其是一些器型硕大者,对于烧制技术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这些大件瓷器的烧成可能与元代窑制的改革有很大关系。元代龙泉窑的窑型仍沿用长条形斜坡式龙窑,与宋代窑制无异,只在长度上略有缩短。据目前掌握的发掘资料,北宋龙窑有长达80米以上的,元代龙窑则缩短了长度。这一改变有利于提高窑内温度,并使热量分布更均匀、合理,对烧制大型器物很有利。

到了明永乐至宣德年间,郑和下西洋,海外贸易促进青瓷生产。此后,青花瓷兴起,加之中国航海事业衰落,海上贸易之路变为西方殖民者侵略之路。明王朝实行海禁,青瓷外销量锐减。龙泉窑窑口纷纷倒闭,改烧民间通用青瓷,造型、烧制都不及以前精致。但是,明代龙泉窑也有精品的存在是不容否认的。如果将这些瓷器联系起来看,会发现有一类瓷器在形神上竟是如此的统一:直径达60多厘米的大盘,直径达40多厘米的墩碗……精美绝伦的刻花纹饰是一种华贵富丽的姿态,而刻花与釉色融为一体的效果更可谓“羚羊挂角”,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这些都是普通的龙泉窑民窑器所无法望其项背的。对照同时期的景德镇官窑器不禁豁然开朗,两者在造型纹饰上的不谋而合正昭示着这类龙泉窑青瓷器的正统身份。

到了清朝,龙泉窑窑场所剩无几,产品胎质粗糙,釉色青中泛黄。灿烂的龙泉青瓷之花至此凋零。但是,大明处州龙泉官窑,这个被历史遗忘湮没了很久的奇迹终究在种种机缘巧合之下,被拨开尘土,重见天日。

龙泉青瓷的现代进行时

建国以后,在恢复中国名窑的号召下,由浙江省政府组织国内专家,对龙泉窑青瓷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开发,使龙泉青瓷工艺得以完整地恢复。于是,濒临失传的青瓷制作工艺再次得到了发展。

龙泉窑青瓷由于时间的推移,由民间日常生活必需品一跃而成为艺术品,引起了新一波的收藏热潮。现代的龙泉青瓷忠实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在继承和仿古的基础上,更有新的突破,研究成功紫铜色釉、高温黑色釉、虎斑色釉、赫色釉、茶叶末色釉、乌金釉和天青釉等。工艺美术设计装饰上,有“青瓷薄胎”、“青瓷玲珑”、“青瓷釉下彩”、“象形开片”、“文武开片”、“青白结合”、“哥弟窑结合”等。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龙泉青瓷的发祥地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龙泉青瓷工艺大师。龙泉青瓷泰斗徐朝兴大师便是其中久负盛名的一位。2005年6月4日,在北京和平宾馆和平宫举行的中工美春季瓷器杂项拍卖会上,徐朝兴的五管瓶以70万元的高价卖出,创下了有史以来现代陶瓷艺术品的单件最高价。徐大师的另外两件力作灰釉水波碗、刻花牡丹瓶也分别拍出了17万元、10万元的高价。虽是仿古之作,但凝聚了当代的最新工艺,青瓷釉色与宋代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徐朝兴大师13岁拜青瓷老艺人李怀德为师学艺,五十年来勤耕不辍。他是青瓷界在全国历届陶瓷作品评比中获奖最多的陶瓷大师,曾获全国陶瓷设计评比金、银奖等数十项,作品多次被指定为国家级礼品,并被中南海紫光阁及人民大会堂作为国宝收藏和陈列。

另一位龙泉青瓷名家毛正聪大师也在五十多年的陶艺生涯中与青瓷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曾有人评价毛正聪用他的一头银发换来了龙泉青瓷的“千峰翠色”。在首都北京紫光阁总理接见厅正上方,陈设着两件龙泉青瓷精品:龙泉哥窑大挂盘、龙泉哥窑紫光瓶。这两件被专家称为“当代国宝”的陶瓷作品,设计者正是毛正聪。2005年10月31日,在杭州世贸中心举行的“中工美”杭州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毛正聪的三件作品经过多番竞价,全部以超出最高估价的竞拍价格成交,作品“皇后壶”拍出了39万元的高价,一举成为本次拍卖会当代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拍卖成交价格榜首。此外,毛大师的青瓷作品每年都应邀赴海外展览,已拥有众多的欣赏者和收藏者。

与此同时,张绍斌、卢伟孙、毛松林、夏侯文等现代工艺大师的作品也将龙泉青瓷带入了一个新境界。他们创作的龙泉青瓷作品在品质、工艺、造型等诸方面都已经超越了南宋古青瓷,成为新时代的名瓷。正是徐朝兴、毛正聪等一代大师用自己的心血为这一传统名瓷的振兴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向全世界展示了“雪拉同”的独特艺术魅力。

龙泉青瓷蜚声海内外,不愧为中华民族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瓷器史上一颗燦烁的“瓷国明珠”。

龙泉青瓷的真品特点


龙泉窑属于宋代的六大窑系之一,从三国两晋时期就开始了烧制的过程,直到清朝时期才结束,生产瓷器的时间长达一千六百多年,凭借着烧制青瓷而闻名于世界。在北宋早期的烧制其瓷器风格主要受到了越窑、婺州窑的影响,具有着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呈淡青色、釉层较薄的特征,大多的瓷器呈粉青色,到南宋时期则呈现为葱青色,瓷釉较厚但其润度较高,在其瓷器的外部也没有刻画的出现。

一、龙泉窑的烧制工艺特色

从龙泉窑的烧制工艺特色上看,存在较大区别,但在其釉层、胎质、装饰上有了显著的进步。

北宋时期,其釉层较薄、透明度较高、光泽度较强的特点。早期的烧制胎薄且成色较白,加以淡青釉为装饰,这一时期烧制的器物类型主要是以盘、碗、壶这类的家用实用为主、发展到中期时,则是其釉色也青黄色为主,出现了刻花、波浪、团花等纹饰。

南宋时期,开始使用石灰碱釉来进行烧制。具有着釉层较厚、胎色白,在烧制器物的种类上也更加的丰富,有八卦炉、盆、五管瓶等各种各样的类型出现、从它的装饰上来看,主要是以刻划花为主,碗、盘器底纹较厚,也有着“s”形纹饰的出现。

元朝时期龙泉窑所烧制的瓷器造型高大、胎体较厚重。釉色上来看,青中泛黄、纹饰更加的多样化,有云龙、飞鱼、梅、菊等各式各样的类型出现、装饰的方式更加的多样化,有划、印、贴、堆等多种方法的出现,使其瓷器种类更加的丰富多样。

发展到明朝时期,龙泉窑所烧制的瓷器走向了下坡路。其瓷器从胎质、釉色、光润度上来看,胎质较粗、釉色薄且透明、光泽度也较强,加入了新型的竹节进行了瓷器的装饰,在纹饰上也加入了故事以及等有着良好寓意象征的词进行装饰。

二、龙泉窑所烧制出的瓷器参差不一

从造型上看,器物的大小不一、粗细不一,宋代一般较为的矮小且轮廓鲜明,但是明朝时期所烧制的瓷器线条感不够流畅且造型较为呆板。

从其胎体上看,宋代的瓷器胎土为白色中略带灰色、较为的轻便、单薄、而明朝时期的龙泉窑烧制出的瓷器较为的厚重、胎色灰黄。

从其釉色上看,釉层中含有气泡,分布大且不均匀,宋代釉层较厚、呈青翠色,光泽较为的柔和,而明朝时期的龙泉窑则透明度较好、光泽度较强。

可见,虽然都是一个窑系生产的瓷器,但是在其制作工艺以及细节的把握上都有着较大的区别。

中兴龙泉青瓷


龙泉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的浙闽赣边境。在这片山清水秀、物华天宝的绿色大地上,不仅拥有全国领先的生态,更有悠久独特灿烂的文化传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勤劳智慧的龙泉人民创造了辉煌的龙泉青瓷文化和龙泉宝剑文化。龙泉青瓷和龙泉宝剑成为中国两大珍贵的历史文化瑰宝,让龙泉在浙江乃至全国都有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正如著名地理学家陈桥驿所说的“在全省,甚至在全国,龙泉都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县份”。

龙泉青瓷始于三国两晋,经10世纪前期的五代至北宋初具规模,南宋进入鼎盛时期。龙泉窑是我国历史上烧制时间最长、窑场分布最广、产量最大的窑系。龙泉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柔润而卓越不凡。龙泉青瓷产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釉面开片的黑胎青瓷,称“哥窑”,与官、汝、定、钧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一种是白胎和朱砂胎青瓷,称为“弟窑”。龙泉青瓷历代行销全国各地及供宫廷御用,并从宋代开始以主角的身份参与开拓了漫长的世界“陶瓷之路”,远销亚、非、欧等地的43个国家和地区,因而国际各大博物馆、文物收藏家均以拥有龙泉古青瓷为荣。到了明朝中后期开始,龙泉青瓷逐步走向衰落,到解放前几乎断烧。1957年,周恩来总理作出了“要恢复祖国历史名窑生产,尤其要恢复龙泉窑和汝窑生产”的指示。从此,龙泉青瓷踏上了一条复兴之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龙泉青瓷不仅得以恢复,并得到历史性的复兴。随着先进科技的引进和传统工艺的不断挖掘,现代龙泉青瓷展示会挺进杭州,入驻上海,亮相北京,承办了全国第七届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活动,在全国刮起一股收藏龙泉青瓷的“龙卷风”。现代龙泉青瓷继承了古代产品特色,并开拓创新,历年来在各类全国性评比中屡屡夺魁,其精品被誉为“国宝”,为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紫光阁、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和收藏,并为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提供礼品。2006年,龙泉青瓷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并涌现出了徐朝兴、毛正聪、夏侯文、张绍斌等4位国家级青瓷大师和9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为进一步弘扬龙泉青瓷文化,做大做强龙泉青瓷产业,龙泉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中兴龙泉青瓷”的奋斗目标:一是龙泉青瓷艺术水准创历史新高,追步哥窑、媲美章生、赶超宋元,成为当代中国青瓷艺术中心;二是龙泉青瓷产业化程度创历史新高,日用瓷、包装瓷、工业瓷短腿补长,百花齐放,成为浙江最大、国内知名的青瓷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三是龙泉青瓷知名度创历史新高,龙泉的瓷文化和青瓷精品走向世界,扬名中外,成为国际重要艺术品拍卖机构追捧的宠儿,包括大窑在内的青瓷探秘游,成为黄金旅游线,龙泉青瓷成为龙泉、浙江乃至中国对外开放的一张真正金名片。

今年是周总理指示恢复龙泉青瓷生产50周年和与龙泉青瓷结下不解之缘的陈万里先生诞辰115周年。为此,我们决定在2007年11月15日-18日承办第二届中国龙泉青瓷·龙泉宝剑节。从龙泉青瓷高峰论坛、龙泉青瓷城奠基到五大名窑大师陶艺展、青瓷之光成就展,涵盖了高层次、高水准、高要求的庆典节会内容,将是一次汇聚专业高端人士智慧、吸引中外陶艺爱好者眼球的盛大节会。

我们必将迎来中兴龙泉青瓷的新时代。(本文作者为中共龙泉市委书记)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世上好的青瓷来自中国 中国好的青瓷在龙泉》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世上好的青瓷来自中国 中国好的青瓷在龙泉》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青瓷器

相关推荐